拉大理石从大理邓川牛奶到河北保定曲阳多少钱一吨

邓川牛_大理市特产邓川牛专题
您现在的位置:
?????? ? ?
  我国著名的地方良种牛、中国人自己的奶牛品种―――邓川牛,是全国唯一产奶用的黄牛品种,适应高热气温,耐粗饲,牛奶中的乳蛋白、乳脂率、干物质含量高,体细胞数少,是加工民族特色食品的较好原料,也是加工高档的优质原料。因多年来重开发,轻保护已在洱源中心坝区消失,仅分布在部分山区,数量逐年减少。从1959年开始,在坝区,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荷斯坦牛进行级进杂交品种改良,培育邓川黑白花乳牛,经过50多的改良培育,邓川黑白花乳牛扩散到了各地以及、,、、等省、市、区。据估计,有邓川牛血统的邓川黑白花存栏达到20万头以上,其中仅2009年末就有6.5万头。伴随着邓川饲养量的增加,邓川牛开始在坝区消失,仅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从1997年开始,在山区又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西门达尔牛和短角牛,进行品种改良,发展肉牛产业,目前,纯种邓川牛的数量已寥寥无几,据查,1959年,全县邓川牛存栏达2.82万头,1980年,邓川牛存栏1.37万头,而到2006年12月,邓川牛存栏仅554头,其中,母牛存栏546头,公牛8头,牛群因近亲繁殖,饲养管理不到位,乳用性状出现退化,已成为濒危灭绝品种,亟待有关部门给予保护。
    主要特性:体形细致,各部结合良好。被毛黄色居多,黄色占26%。紫红色占22%,黑色占15%,草白色占8%,红黄色占6%,其它占23%。黑色牛有红背线或紫红背线。头小而短,角短细.公牛肩峰略高,母牛无肩峰,背腰平长,前胸略窄,胸深大,尻倾斜,尾细长,多过飞节;乳房较小,0短。成年体高:公牛107.8厘米,母牛103.5厘米。成年体重:公牛239千克,母牛228千克。日最高产奶为ll千克,乳脂率5.58%,乳中干物质为14.83%。屠宰率46.4%,净肉率35.9%,眼肌面积64.2平方厘米。繁殖率82.5%。
    保护情况:目前,有关部门已注意到邓川牛的现状并认识到保护邓川牛遗传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业部、省、州农业部门有关领导、专家到洱源县,指导邓川牛品种保护工作,积极制定了邓川牛品种资源保护目标和保种规划。2008年和2009年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分别安排了10万和29万元保种经费,当地畜牧部门及时开展了保种工作措施,在洱源全县范围内开展鉴定选育工作,通过严格的鉴定,共选育出具有邓川牛明显品种特征的72头(其中:公牛8头)牛,并分别集中饲养在右所镇焦石村委会镇焦石村和邓川镇旧州村委会村两个邓川牛保护选育示范点,由于保护工作才开始,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长期支持和帮助,建立一个规范的选育体系,并严格持续的开展保护选育工作,优良的邓川牛才能不会消亡。
[以上内容由网友"与郎共舞"分享。]
???????????????????????????????????邓川牛获得荣誉?热门购物服务品牌
当前位置: &您的位置:首页 &
& 邓川镇地图
基础设施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狠抓项目的论证储备申报,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40多万元。道路交通建设方面:投资500多万元用于旧州至右所的机耕路改造,新旧公路的养护,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生活条件。园区投资100多万元,实施主干道防滑拉纹工程,40米大道绿化亮化工程,供排水工程。水利建设方面:投资400多万元改造了旧州清斋寺抽水站,2006年投资126万元完成腾龙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及配套水利工程,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旧州下邑村、旧州北沙坝、旧州百岁坊、中和魏军五个自然村的人饮工程,2006年完成腾龙文笔村烟水工程850米灌溉渠的建设。电力建设方面:农村电网改造完成1261户20台变压器网改及配套的高、低压线路架设工作,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信息化建设方面:通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有较大较快改善,信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全镇目前程控电话通村率达100%,移动电话讯号覆盖率达90%以上,“村村通”工程逐步得到实施,全镇有电视机3013台,通有线电视2507户,数字电视130台。广播电视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社会事业方面:镇辖内区有县级中学一所,镇内初级中学一所,完全小学4所,幼儿园5所,文化站一个。2006年至2007年完成旧州裕琅希望小学教室建设。镇级卫生医院两个,村级卫生所4个。历史渊源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奴隶主贵族兴起,境内有邓赕部落。麟德元年(664)年5月,设邓备州。神龙元年(705)年,唐御史李知古杀害了邓赕诏主丰咩。神龙三年(707)年,丰咩子咩罗皮袭邓备刺史,联合浪穹、施浪及吐蕃,杀李知古“断尸祭天”,重新归附吐蕃。开元二十五年(737),皮罗阁袭取大厘城(今喜洲),咩罗皮败走野川,不久郁愤而死,子皮罗邓回邓川,在鼎胜山北筑土城固守。开元二十六年(738)皮罗阁焚杀邓赕等五主。贞元十年(794),南诏攻破吐蕃,将浪穹、施浪、邓赕三诏合并,称浪穹州。元朝元宪宗七年(1257年),置德源、浪穹为千户。元十一年(1274),邓川千户所改设为州,浪穹千户所改设为县。民国元年(1912年),浪穹县改为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1958年10月,邓川、洱源、剑川县合并为剑川大县。1959年11月,邓川奶粉厂投产,日处理鲜奶20吨。日,邓川瓷厂被命名为省“大庆式企业”。日,邓川设立镇。资源特色土地资源:邓川镇总面积44平方公里,有耕地总面积9949.58亩(其中:水田7703.15亩,旱地2246.43亩),占全镇国土面积的15.8%。全镇未利用的土地面积有40106.5亩,占总面积的51.26%。人均拥有耕地面积0.7亩,主要种植粮食、烤烟、大蒜、蔬菜等作物;有林地面积31372.8亩,其中经济林果地面积1325.6亩,人均拥有经济林果地面积0.09亩,主要种植梨、梅子、桉树等经济林果;有水面面积3000多亩(含河流),其中养殖面积1196亩;有荒山荒地面积9322.29亩。全镇不少地方分布有钛矿、石矿、石英砂等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境内待开发的旅游景点较多,主要有:新州村的邓川乡贤坊、著名的德源山唐·邓赕诏遗址(德源城遗址)及正在建设中的邓川珍稀植物园;地处云弄峰脚下的旧州村有旧州三塔(旧州塔、象鼻塔、镇风塔)、明代杨御史照壁、洗心泉、石窦香泉、段信苴宝摩崖碑(白文碑)、贞节坊、阿氏五世、七世墓表。由于历史悠久,传统的白族文化一直延续至今。主要有本主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民居和民族建筑文化、传统文化(霸王鞭、打歌、唢呐、三弦、洞经古乐、吹吹腔、大本曲、邓川汉调等白族歌舞)及白族饮食文化(乳扇、雕梅、炖梅、生皮、凉宵、凉粉等)。还有石窦香泉、邓川镇阿氏五世墓表碑、邓川乡贤坊、。由于交通便利,物资交流十分活跃。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渔潭会',就在镇南部的沙坝街场举行。渔潭会会期7天一10天,以驰名的邓川奶牛以及各种农具为大宗交易物资。除此之外,主要是出售嫁妆用具。准备在秋后嫁娶的人家,都要来这里备办嫁妆,如来自剑川的木雕家具,腾冲的玉器、金银首饰,以及白族民间的剪纸、刺绣等。因此渔潭会又被白族人称为嫁妆会,规模仅次于大理三月街。生物资源:1、梅子资源。现有梅树面积2033亩,主要品种有盐梅、苦梅、珍珠梅、杏梅、大青梅、双套梅、桃梅。2、乳畜资源。邓川现有黑白花奶牛存栏3000头、年产鲜奶2500吨,生猪存栏8615头,羊存栏3500只,其中奶牛兼为品种优良的改良邓川乳牛。3、大蒜资源。邓川镇大蒜种植面积达1800亩、产量达3000吨,主要品种有无公害高原早熟独头蒜、珍珠蒜、丫蒜、三丫蒜。水生生物资源,邓川镇境内水域面积有1822.3亩,水库面积236.3亩,苴河、罗时江、永安江穿越全境,全镇的生产、生活、农业用水水源充足。有右所鱼种厂、邓川水产品开发公司,有文笔湖、银桥村、三道桥等成片的养鱼示范基地和养鱼示范户,各种商品鱼成批交易。水产品主要品种有邓川弓鱼、鲤鱼、武昌鱼、高背鲫鱼、鲢鱼、螺丝、海菜、莲根、茭瓜、茨菇等。粮食资源:邓川粮食年产量达7195吨,主要品种有水稻、玉米、小麦、啤大麦、大白芸豆、蚕豆等。民风民俗饮食:镇内以稻米、小麦为主食。通常一日三餐。农事繁忙时,加早点或夜点,建国前,贫富悬殊,贫困的农民以杂粮、瓜菜掺入作主食。城镇居民多现买现吃,荤素搭配随家境而异;农家旧时常以素菜为主,镇内居民的肉食,回族似牛肉为主,其他民族以猪肉为主。镇内百姓善于制作腊肉、油鸡、香肠、腌弓鱼、螺丝酱、酸腌菜、卤豆腐、干豆鼓及酸肝的制作,喜吃油煎乳扇、泥锹钻豆腐等风味菜肴。在镇内,常食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辣椒、青蚕豆、黄豆、菜豌豆、荷包豆、红豆;花豆、羊眼豆、窝笋,西红柿、葱、蒜、韭菜、洋芋、芋头、红薯、蔓昔、芹菜、山药、百合、莲根、南瓜、冬瓜,黄瓜、西胡子等。邓川三江过境,渔产丰富,当地群众爱吃鱼,有酸辣鱼、冻鱼等。婚丧喜庆,白族、汉族主人家多以八大碗菜待客。镇内回族家庭条件好的每年都要宰一头菜牛,把牛肉腌制成牛干巴。回族喜欢喝茶,凡吃饭都要泡上一壶茶。(1)点心:传统的点心有年糕、元宵、米粉团儿、包子、耙耙(煎面耙耙、麦面耙耙、荞面耙耙、酥香耙耙)。饵块、饵丝、熟豆粉、凉宵、凉粉。现在饼子、奶油蛋糕、方便面等也逐渐风行。酒类:除回族外,其他各族人民都喜欢饮酒,且多将白酒加以泡制成木瓜酒、青梅酒、大枣荔枝酒等。旧时,喜饮烤茶(又称百抖茶)。(2)特色食品:“生皮”是镇内除回族以外的其他各民族传统菜肴,它由烘烤近熟的猪肉切成肉丝,佐以酸醋、酱油、辣椒、味精、葱、蒜、盐、姜等调料,颇具独特的地方风味。逢年过节,亲友相聚多食生皮。近年,查出吃“生皮”易得“旋毛虫病”,多数人转吃油炸“生皮”(常称“牛街生皮”)。部分人还爱吃“羊生皮”。乳扇是邓川地区白族最早制作的一种奶制品。邓川乳扇酥脆清香,营养丰富。乳扇吃法多种,可生吃,也可煎、烤、煮。乳扇是制作白族“三道茶”的原料之一。(3)其他:雕梅、炖梅、毛驴汤锅、牛奶煮鱼等。服饰:(1)头饰:镇内各族妇女的头饰丰富多采,不同民族各树一帜,同一民族亦各有特色。回族已婚妇女梳发髻,饰蓝底绣花头巾。过去,白族未婚姑娘梳长辫,饰白洋布绣花头巾或者彩色花毛巾,用红毛线缠发辫盘系于头,已婚妇女梳发髻,饰蓝布绣花头巾。现年轻妇女不在盘头、梳发髻。邓川各族妇女服装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男子服装较俭朴。清末民初;无论男女老幼,衣色以青、蓝、黑为主,衣料贫富殊异,富人多用绸、缎、绢、纱、皮,穷者多用土布。白族服饰,(2)“领褂”,是全镇各族妇女喜穿的一种服式,它前襟齐腰,后襟及腔,且右开襟、领低,襟沿多用灯芯绒缝护,领褂布料有别,色彩各异,多喜深红与深青色。(3)“围裙”,是与“领褂”相配套的一种围腰式样,缝制工艺讲究,邓川地区一领围裙比一件衣裳的价格高,围裙色彩装饰随年龄而异,老年妇女系蓝、青色,中年妇女邓川地区系白、青色镶边围裙,年轻姑娘流行“白围腰红领褂”。现镇内年轻人的服饰同汉族无异,只有在喜庆节日或文艺表演时才穿“金花服”、“阿鹏服”。岁时节庆:唐时,南诏“白蛮”“每年十一月一日盛会客,造酒,杀牛羊,亲族邻里,更相宴乐。三月内作乐相庆,惟务追欢,户外必设桃符,如岁旦然。改年即有建寅之月。”其余节日,与汉同。(1)春节:俗称“过年”。腊月下旬,人们即打米粉,做饵块,杀年猪,做咸菜,洗衣被,打扫庭院,准备过年。至腊月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则刷门户,贴“门神”、“春联”(新丧人家贴白纸黑字或蓝底白字丧联),除夕之夜,合家团聚,放爆竹庆岁,用酒肉、乳扇等佳看祭祖先,祭灶神。人人都用温水洗脚,意在“年夜上洗洗脚,所到之处赶得着”。是夜,“竟夜围炉守岁”。长辈给小孩发“压岁钱”。次日清晨,人们争先到井边放鞭炮,抢头水,以最先舀到清水为吉祥。正月初一早餐多素食,用舀来的清水煮元宵及“雷响茶”,并把头道茶及第一碗元宵先敬供祖先,再虔诚地端给家中长者。是日出行必向喜神方。亲朋往来贺岁,以酒肉接待。后来,拜年改从初二开始,从初二至十五这段时间,民间竟相走亲窜友,以饵块、面条、糖食相馈送。到岳父、师父家,礼物尤重,有公鸡、猪脚等。其间各村先后迎神演剧。城乡开展联欢、慰问、唱戏、耍龙、耍狮、等活动,举镇庆祝。(2)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明清之际,各家张灯结彩,举家昼游夜欢,极为热闹。现仅以元宵示庆贺。(3)二月八庄家会:农历二月初八,以草药交易居多,且各种农具汇集,故称“庄家会”。火把节:是镇内白、彝等民族的传统节日。白族以农历六月二十五为火把节。火把节当天,白族村寨在村中心或村头空地上竖起高数丈的大火把。火把以青松为主干,干柴松明层层包扎,节节增高,形似宝塔。顶端装饰着“五谷丰登”的大斗和各色旗子,一串串的糖果食品悬挂在火把上。待到夜晚点燃火把,全村男女老幼争相抢夺火把上掉落的糖果。节日之夜一片欢声笑语。现邓川工业园区每年都举行火把节晚会,并放烟花。(4)火把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在镇内,影响最大的首推南诏时期白洁夫人殉国说。竖松明大火把、骑马奔驰耍小火把及“捂手花”(用凤仙花根捣烂捂红指甲)等,都与松明楼焚五诏主,邓赕诏诏主咩罗皮妻白洁率部下点火把跨马星夜救援及铁圳寻夫烧红十指的传说有观。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初,各家将先祖“影神”接回中堂,朝夕祭奠。至四日,设祭、焚冥钱,傍晚,合家叩头“烧包”边念边焚,以寄托哀思。新丧之家,则必焚一匹纸扎骏回。亲族备鸡鸭、某冥衣,前往哀悼。古时用布缝制。明代刺吏李文培禁止用布制冥衣,后改用纸做冥衣冥钱,沿袭至今。(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家家备办水果、月饼拜月赏月,邀亲朋好友共饮团圆酒。位于中和沙坝街渔潭坡传统的八月十五物资交流会,给镇内中秋佳节增添了隆重的节日气氛。会期7一10天,年末嫁娶的人家,都在物资交流会采办嫁妆。(6)建房:镇内民间新建房屋,上梁之日,习惯张贴“紫微高照”横批和“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等吉利对联。上梁时,燃放鞭炮,木匠师傅将缠有红布的正梁缓缓上提架好后,手抱雄鸡、口呼吉言,随后将大馒头抛给造主夫妇,“接着荣华富贵,没接着富贵荣华”。后又将其他馒头硬币及壶中的三江水一齐洒下,让众人争抢。当天宴请工匠及亲友,称“上梁酒”。婚嫁:建国前,男女婚姻都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且程序繁琐,一般都经“要八字”、“说亲”、“订婚”、“通信礼”、“迎亲”、“回门”等六七道程序。丧葬:丧葬镇内民间丧葬习俗各族有别,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丧葬程序亦有差异,大都繁杂琐碎。白族有“接气”、“问吊”、“入棺”、“烧草窝”、“挖井”、“严盖”、“点主”、“驱邪”、“启棺”、“下葬”、“谢村夫”、“做七”、“做周年”等程序。回族有“埋衣体”、“穿尸衣”,“行站拜”、“摈埋”四道程序。在农村白族人家只要家庭经济允许,在父母五六十岁的时候,不管身体健康与否,儿女们都早早为他们做好“寿房”,以示儿女孝心。寿房做好后,里面放一新缝制的寿衣、寿褥、几十丈白布和几十双草鞋,以备送葬时用。家庭经济宽裕之家在为老人做寿房的同时,还备下石板作安葬时墓穴盖板。白族丧葬的程序,病人处于弥留状态时,将病人连同床铺搬进堂屋,同时将寿房也搬入堂屋,当着老人的面收拾好寿房,使老人觉得衣棺齐全,安心归西。儿孙们轮流盘坐在老人的床头,把弥留中的老人背靠自己的胸膛抱在怀里,称“接气”。“接气”的过程包括给老人喂“银器”,(是含银质的花蕾状的制品,内装一粒红枣)。据说,口含银器,病人咽气快,可减少弥留的痛苦。白族人认为,让老人在自己热乎乎的怀抱中咽气是报答养育之恩的最后机会。白族、傈僳族家里有人去世,须立即派人向本家户族和远处的亲友告丧,把送葬的准确日子报告亲友。如果是入赘的男于和讨来的媳妇死亡,报丧人还得把举办丧葬的各项程序及丧事的安排向死者后亲通报。人去世后,亲人和泪为其洗身、理发、穿寿衣,然后入殓。入棺后,寿房放在堂屋正中的高凳上,棺盖只是搁着不钉死,在寿房腰间系上一根稻草绳,上面压一只老犁头,寿房两边铺有稻草,儿孙们坐在草上守灵。在入棺的同时,要将死者生前的衣服被盖乃至烟具、茶具和平时不离身的最喜爱的物件统统收拾到院子的角落里,待到下葬的头天晚上,把这些东西送到山神庙前的大路上焚化,叫“烧草窝”,含有让死者把喜爱的东西带走之意。入殓后,孝男孝女们披麻戴孝(白族现在只戴孝不披麻,而傈僳族只披麻不戴孝),跪伏于灵枢两侧磕头答谢前来吊祭的亲友。出丧日,当着亲友的面,举行长予继承家业管理家事的仪式之后,进行“严盖”(即把棺盖钉死),“点主”(由死者直系血统的孙子捧着死者灵牌,端坐灵前,孝子向灵牌磕头,之后,由一长者用针刺破孝子的左手中指,由“点主官”用新毛笔将血点在灵牌上方。“本主”二字之主上一点,下方“神位”二字之神字一竖,合盖后在左有两方批红以示血脉相连)、安灵。安灵后由一老人手持树枝在堂屋里到处劈打,进行“驱邪”后时即将灵枢抬出堂屋、冲出院门,到巷道里才慢慢将灵枢头调朝前放在两条高凳上,再仔细拴杠捆绑。发送时,灵枢被8个人抬着缓缓前行,大钱纸伞,高脚牌等皆在棺前,孝子由亲友相扶和泪相送。出殡过街巷时,还要接受死者后家的“路祭”,过街过桥时,孝子要面向棺材,背向前倒行。送殡一般在村子附近,有一定的习惯位置,站立在路旁,作辞枢礼节。众送殡亲友向灵枢作揖,孝子们一路跪在路中央,双手握成拳,两脚紧靠,让棺材从他们身上抬过去,俗称“顶棺执伏”,跨出此线后,才放开步伐向坟山疾走,送殡人员也才陆续散去。丧主在坟山亲睹棺材落土、掩土等后才回家。进家门前,必须跨过大门口火堆方可进家门,然后孝子女门跪地叩头答谢来宾。现在,政府力树新风,革除陈规陋习,各族丧葬向着既文明简朴又能寄托哀思的方向发展。社交:镇内各族间相互交往不受限制,且交往形式多样。除一般的交往外,有“打老友”、“结拜兄弟”、“结拜姊妹”、“拜寄”等习俗。拜兄弟:几个男子因“处得拢”而常常结拜为兄弟,并以鸡血酒盟誓,患难与共、互相救助。拜姊妹:与拜兄弟相似,是在妇女之间进行,邓川一带有结“十姊妹”的习俗。拜寄:邓川各族都有把自己的孩子拜寄给别人的习俗,称为拜干爹、干妈,由干爹干妈给小孩取名字。也有把自己的孩子拜寄给本主、龙王的习俗。禁忌:境内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许多禁忌,有些禁忌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许多禁忌逐渐消除。“吃”傈僳族忌吃狗肉及猫肉。回族忌饮酒、抽烟、忌猪肉及蟹,忌吃自死之物及动物之血等。“衣”的禁忌忌穿白色衣服进入办喜事的人家,戴孝的人连一般人家的大门都不能踏进;忌穿红色衣服进入办丧事的人家。“言”的禁忌大年初一,忌谈不吉利的话题,不重复夜里的梦话;赶马及外出做生的人,说话不能涉及豺、狼、虎、豹等字眼;某人去世,避讳说“死了”,而说“不在了”,回族则称为“归真了”。“行”的禁忌大年初一早上不扫地、不泼水,否则认为把财宝扫走,泼出去了;大年初一妇女不远走不能到别人家,否则认为不吉利;正月忌头,腊月忌尾;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归家(即常说的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公公忌进儿子媳妇的房间;妇女不得在院心和露面梳头;新娘未进大门,孕妇不得进入新房;门前挂着蒸笼底加红纸(布),表示这家有产妇已生小孩,别家孕妇就不能进这家的大门;产妇产后一月内,忌入别家卧室或厨房,否则,会给别人带来不吉利或会触犯“灶君老爷”。文物古迹德源城为邓赕诏所在地。该城由邓赕诏主皮逻邓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前所建。《蛮书》卷五载:“邓川城,旧邓川也,南去龙口城(今上关)十五里,……城依山建、东距泸水,北有泥沙”,自被南诏战败后,阁罗凤及异牟寻皆填固增修,作为防御吐蕃的城堡。《重修邓川州志》又载:“德源城,唐邓赕诏之城。开元间南诏欲吞五诏为一、因星回节莛五诏火之,令各妻寻夫骸以归、初,邓赕妻慈善止夫勿行,弗得。乃以铁钏绔其臂。至是寻钏获夫之骸,南诏嘉其有慧,欲强娶之,慈善曰:‘夫亡未葬,岂敢轻嫁’,乃坚闭其城,南诏发兵围之,三月食尽而亡,南诏悔1瞿,乃旌其城曰:'德源’,故有德源城名。”德源城遗址周长1.2公里,四周筑有夯土城墙,于城址内北面的台深七十公分处,曾出土过方型青砖,有字瓦,布纹瓦、陶质水管。l981年,大理州文管所和洱源县文化馆联合试掘过该遗址,结果是:地下出土文物较混杂,既有南诏时期的陶片,也有明、清的钱币等物。最后绘有该遗址的地形图。整个遗址虽未正式发掘过,但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在耕作土层30—50厘米以下.即为古代遗址。洱源县邓川镇旧州: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后经多次补修,直至1982年,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又一次补修。照壁宽13米,高10米,厚1.42米,壁檐砖镶图案古朴精美。照壁偏北方镶有一块大理石碑,碑宽0.6米,高1.2米,上刻有:“明御吏杨俩依先生故里”几字,正面有“古仁里”三字,背面有“天开文运”四字。(碑字均系1982年重修后照旧立写)。旧州街上现存三项文物古迹(即照壁《高节》坊和“洗心泉诫”碑),这三项文物古迹都与杨南金和当地土司阿这有关:原照壁上的“古仁里”三字及“天开文运”四字,据载是杨南金所题,洗心泉碑的碑名是他命名,高节牌坊是为纪念他而立的,旧州又是明、清邓川县治曾在此地,所以这三项文物古迹是研究邓川历史和杨南金的重要实物依据。石窦香泉:位于邓川西面的云弄峰山腰。石窦香泉以石窦流出的水和所处的地理环境极负盛名,更以洞内的《段信苴宝摩崖碑》而著名云南。明朝通判徐震诗曰:“石岭嵯峨一窦穿,窦间自昔泻灵泉,鸣琴漱玉涓涓响,溅石跳珠颗颗圆,味胜醍醐堪去疾,香侔甘露可延年。源源不舍来何处,浸说西天法雨传”。石窦香泉有两大溶洞,南洞前有一本主庙,本主庙靠西的溶洞比较深,洞内奇石异景:石幔、石笋,石柱举目可见,顺北洞上面的山路往上攀,最高岩上,奇石悬挂,别有一景;石状如一群猪拥挤在一起,细看似有一石佛像紧镶于石缝中。这里风景优美,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洱源.邓川一带的人,几乎在读小学,中学时都游览过此地。信男善女更是络驿不绝。登临此地、北可观西湖景色:真是柳湾荻岸,烟渚渔歌。东可看弥江百里,真是如长蛇列阵,南可赏洱海风光。旧州三塔:旧州一塔位于旧州村左后方田坝内。塔为密檐式十一级方形塔,铜葫芦形宝顶,底座石基,塔身为青砖砌成。此塔造型与大理三塔极为相似。属大理国时代的古塔。塔底座正方形、长宽各5.5米,高2.2米。塔身最下层长宽各2.5米,全塔高15.4米。旧时,塔每层皆有小佛龛一个,内装小石佛像,文化大革命时被损坏,1982年修葺过。1988年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与象鼻塔、制风塔遥相呼应,势如三足鼎立。制风塔位于温水元井村西半山腰,与旧州一塔、象鼻塔成三足鼎立之形。塔为十二级空心方形塔,葫芦型搭顶,每级四方皆有方孔。从塔顶倒数第三层四角挂有响铃四个。离塔基2.3米的塔底层正面处,镶有一块重修制风塔碑,记载有建塔起因及重修经过。塔长宽各2.7米,高17米。现保存完好。塔座南面镶有块石碑,分别刻有“进士及第”和“魁星及第”字样。东面镶有一石碑,刻有“翰林及第”四字。北面有一龛洞,内放独角狮头一尊。全塔一级至十二级长宽几乎一样,从此可见此塔建造技水平之高。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象鼻塔:位于旧州村西象鼻山上,在制风塔之南,与旧州一塔、制风塔成三足鼎立之形。塔为八级方形石塔,塔基长宽各4.2米,高12米。塔上序碑已损,现存一块建造碑,刻有“文光射斗”四字,碑长0.7米,宽0.3米。该塔建于光绪丁亥年(公元1887年)。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段信苴宝摩崖碑,段信苴宝摩崖碑就刻于南洞内约高3米处,全碑共四百一十三字,碑宽零点六九米,高零点九米,文十八行,行二至三十三字,楷书、阴刻。该碑是洱源县年代最早的元、明白文碑(汉字白语碑)。内容是记载捐田建寺的经过、所以又叫《舍田碑》。《新篡云南通志》金石考里对该碑有著录,从碑文首行的“大元国奉训大夫都元帅段信苴宝我立记丘系系似”来看,立碑是大理段氏第十一世总管段宝,从碑文中提到的“至正三十年”断定此碑刻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此碑对研究古白语和当时的历史有重要价值。l980年和1988年先后公布为县级和州级文物保护单位。阿氏五世墓:位于洱源县邓川州西大佛宝山松树林阿氏墓地。据隆武《重修邓川州志》载:“阿氏家坟,在旧州西松园,自这开基,规模弘远,历代牧守相传。并教谕公、大参公,皆钟秀于此。”现阿氏祖坟大部分被盗毁,仅有少部分完好。遗存中重要者有现存旧州村阿氏家祠内的《诰封奉训大夫阿氏五世墓表》。碑高1.8米,宽0.66米,厚0.185米,两面刻文,共33行,行13字—80字不等,共1945字。碑立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为研究明初至明代中期阿氏土司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邓川乡贤坊:位于邓川新州北门,牌坊分三门并立,建筑颇有规模,全为石质砌成,上顶部有六尊石狮,坊檐全用狮头榫口,坊的正面三门上有三块大理石碑,记载有明朝乡贤姓名、官职和得举者姓名、官职。正面两石柱上挂有一对石刻篆字体对联,上书:“使国人皆有所矜式;故君子不可弗修身”。牌坊背面同样有三块大理石碑,记载有清朝乡贤姓名,官职和得举者姓名、官职。背面两石柱上也有一对石刻篆字体对联,上书:“十四里人文于兹坊表;五百年历史有所见闻”。牌坊上共有六块碑,均为进士杨琼撰并书。牌坊中门宽3米,高7米,两侧门各宽2.1米,高6.6米。现保存完好,是我镇建筑比较大的乡贤石牌坊。它正立于新州正北门,使新州镇增添了不少古色古香的民族特色,碑上所记戴的历代乡贤,是今天我们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文物资料。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邓川文庙:邓川文庙位于镇内洱源二中校内,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历史以来都作为传经讲学的地方。整个文庙含大成殿、池、状元桥、杏坛等古建筑群。大成殿、重檐歇山顶形式,长20.4米,宽13米,战地面积265.2平方米,属清朝建筑风格:飞檐流丹,建筑雄伟楼空斗拱全用椿木,斗拱建造形式独特,为洱源县境内独一无二。保护范围似定为:大成殿石脚以外:东4米,南15米,西4米,北5米。杏坛:长14米,宽9米,上存一对石狮。高节牌坊:石牌坊位于旧州村街心,牌坊三门并立,中门宽2米,高3.5米,两侧门各宽1.1米,各高2.9米,该牌坊是嘉靖四年,云南副御吏王启,布政司左布政史黄哀,布政司参议夏邦谟、按察副史刘用中、姜龙、大理府知府李揖、同知周奇瑞、吏目华锡、训导杨宝等人为御史杨南金立于大市坪,因先生暮年避水患迁宅於彼,而坊亦随之,至道光丁亥秋,(公元1827年),坊为凤场涧水所没,后为旧州士杨卓栋等率阁村於泥沙数仞中掘出,迁建于先生所导《洗心泉》之次。牌坊正面中门上刻有阳字“高节”二字,左侧门刻有“江西省参议”五字,右侧刻有“陕卤道御史”五字。牌坊背面镶有三块碑,其中中门碑是记载有杨南金的生平。两侧门碑记载有该坊的迁建经过,碑文为阿善元记。经济情况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788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38万元,财政总收入424.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00元,全年粮经作物总播种面积21660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2971亩,粮经比例为69:31,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蒜、烤烟、辣椒等作物。这里是唐朝时期大理地区著名的邓赕诏遗址;这里是云南省3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的洱源县邓川工业园区所在地;这里是洱源县的经济贡献区,创造了洱源工业总产值的85%;这里是全国重点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之一;这里平畴沃野,稻香鱼肥,果香万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梅果之乡”;这里是云南省乳制品加工的主要基地和乳牛饲养的重点区域之一,是久负盛名的“乳牛之乡”;这里有规模仅次于大理三月街的农历八月十五日物资交流会--渔潭会(嫁妆会);这里有来源于“火烧松明楼”传说火把节,吉祥幸福希望的火把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激情点燃;这里区位明显,交通便利,214国道、大丽路、大丽高速公路横穿全境,是连接丽江、大理、迪庆三大旅游景区的枢纽地带。邓川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白族历史文化古迹有唐·邓赕诏遗址,年代最早的有元明白文碑——段信苴宝摩崖碑;白族歌舞文化有霸王鞭、大本曲、打歌、唢呐、三弦、洞经古乐、吹吹腔、邓川汉调等;白族饮食文化有乳扇、雕梅、炖梅、生皮、凉宵、凉粉等以及白族的本主文化、服饰文化、民居建筑文化等。还有石窦香泉、邓川镇阿氏五世墓表碑、邓川乡贤坊、旧州三塔(旧州塔、象鼻塔、镇风塔)等。1994年邓川被列为全国重点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2002年8月大理州经贸委批准建设邓川工业园区、2003年被省乡镇企业局评为省级乡镇企业园、2004年3月被选为云南省30个重点工业园区。几年来,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园区经济与城镇规模在健康协调发展的快车道上加速提劲、和谐交融。
| W3C XHTML 1.0
Copyright & 2016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定曲阳天气预报一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