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便利店赚钱吗怎么赚钱?有谁是做加盟便利店赚钱吗这方面的啊?

便利店利润多少?加盟便利店赚钱吗? 前景加盟网 加盟学堂
前景加盟网致力于成为品牌加盟排行榜发布平台,品牌加盟首选平台
你好,感谢来到前景加盟网,
请 [] 或 []
全国服务热线:400-878-8855
便利店利润多少?加盟便利店赚钱吗?
开致富的成功案例让很多人备受感染,别人能够成功,为什么自己就不可以呢?本着这种信念,很多创业投资者开始寻找便利店商机。便利店利润多少?加盟便利店赚钱吗?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便利店利润多少?
便利店的利润与品牌、店址、投资规模有着很大的关系。譬如你开便利店是在什么地方开呢?再者你开便利店门面是自己的还是租的呢?如果要租店面,一个城市中地段和偏僻地段的价格都是天差地别的。还要算上装修、置办货架、办理相关证件、杂项等等的开支。但是开便利店的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虽然那些利润不直接体现在每件商品上面,因为便利店的东西都比较便宜,一件商品根据成本可能挣几毛到几块不等,但生意好的话,这些利润积少成多,累积起来也是相当多的。据有关业内人士透露,在我国,即使扣除各种因素,便利店毛利率也在25%左右,在百货、等业态毛利大幅缩水的情况下,投资便利店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加盟便利店赚钱吗?
便利店行业的利润非常高,因此只要经营有善,一般都能赚钱。根据国际上的惯例,便利店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目前我国人口数超过500万的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等,二线城市深圳、苏州、无锡、杭州等,人均GDP均超过了3000美元。这就是说,上述城市不但具备了大规模发展便利店的经济条件,而且市场空间非常大。
开便利店利润是非常高的,这要看商怎样开、怎样经营、事在人为,这句话在零售行业也一样适用,只有不断地进步、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相关品牌推荐:
& &&更多招商加盟项目请登陆前景加盟网()
相关资讯阅读
相关行业资讯
前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前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前景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前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6,或者联系电子邮件:.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品牌投资金额
品牌人气排行全时便利店千店计划谁来买单--百度百家
全时便利店千店计划谁来买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从7-11、罗森、全家等日系三大便利店巨头的发展经验来看,日系成功企业从不追求速度,而是内练内功,外做品牌,培养团队,用时间换空间来慢慢占领市场,挖掘消费需求,引导消费者,占领员工和消费者的心智,培养顾客的消费习惯和忠诚度,从来不是靠资本的输出而是靠文化和价值的输出最终赢得市场。
便利店“新兵”全时正在北京冲刺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今年内要达到1000家门店,其中一半来自特许加盟。
而截至目前,全时创业四年的时间内只在北京拥有150家直营门店。
风口就会有逐利。初涉加盟就提出暴增200倍的冠绝行业的极速度,全时真的准备好了吗?千店计划是便利店风口下的蛋糕还是引诱投资者买单的资本逐利陷阱?
千店计划首“战”北京待考
自从上周末光顾2015中国特许加盟展会的全时展台后,肖莉(化名)的电话就被全时的加盟经理们打爆了。
一个个不同的全时加盟经理电话肖莉对加盟全时的意向,尽管肖莉明确拒绝,力邀她去全时北京总部做进一步了解的电话仍是不断。
实际上,肖莉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进的全时的展台。
对于多数消费者和投资者而言,全时都只是便利店行业的一个“新兵蛋子”。但全时却提出超前轶后的“五年万店、年内千店”的扩张计划。按照此计划,起码在今年内,全时必须以每天新开超过4家门店的速度“疯狂”扩张,超过目前所有中外便利店企业的扩张速度。
目前,本土的好邻居便利店在京拥有最多的260多家门店,但其扩张因为北京的高租金而并无详细计划;而截至2014年年底,进京11年的7-11只有173家门店;全家和罗森的北京新店计划都只在双位数左右。
公开信息显示,全时便利店第一家门店起步于北京,开设于日。在2015中国特许加盟展会上,全时在《全时便利梦想合伙人招募册》上书公开信息显示,其已在北京开设直营店铺150家,累计销售额达8亿元。
对比全时前四年的开店速度,“五年万店、年内千店”的计划意味着未来同样的四年时间内,全时需要用翻上200倍的极速度将百位数的门店数翻升到万量级。
而庞大战略的起点被放在北京——这个与便利店行业“阳光产业”的属性相悖离的市场。正如中国商报此前曾详细分析过的报道,北京便利店发展一直圉于街道过宽、冬季过长过冷、商业物业缺乏、政策管控严格等现实环境而呈现与上海截然不同的落后局面。
在上海,超过6000家的便利店培养出趋于成熟的便利店消费习惯,而在北京,比便利店更多、更为消费者接受的是遍布大街小巷、进入到社区居民楼深处的夫妻杂货店,这倒置进入北京市场十多年的7-11们一直承受亏损。
不过,北京便利店市场的落后恰恰被全时视为机会。
北京全时叁陆伍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加盟中心总监卢家安表示,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4年,在26个大中型城市的城市便利店综合排名中,北京排名倒数第二,在市场增长率、饱和度、24小时比例及政策支持上均处于中下水平。
人均占有率方面,按不完全数据统计,便利店发展相对成熟的上海达到每3000人就可以拥有一家便利店,但在北京,约每10000人才可以拥有一家便利店。
卢家安说,无论从便利店的人均占有率上还是北京便利店门店保有量与上海的差距对比上,都可以显见出北京便利店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北京便利店市场还有很多的空白未被开发,全时快速拓店和推出特许加盟,就是为了迅速占领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
“押宝”特许加盟“盈利骨头难啃”
“特许加盟”是全时实现千店计划的重臂支撑。
在今年内要实现1000家门店的全时战略计划中,特许加盟店要实现500家的目标。
但加盟其实是便利店难啃的骨头。就在日前的2015中国便利店大会上,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事业经营战略部总监乡裕就指出,特许加盟是国际便利店做大做强的主要方式,但在中国市场,便利店行业加盟店的销售远远落后于直营店。
日本便利店巨头目前在华最大的“痛点”就是加盟业务一直未达预期。罗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三宅示修、7-11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福田达也,青岛迷你岛便利店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藤本明裕都提出,扩大特许加盟是他们在华的最大课题。
相比对手们,全时能给加盟者更多盈利的可能吗?在全时便利的“梦想合伙人”招募手册中,“销售毛利高达40%,变现快,纯现金回笼;盈利高,平均单店日均营业额在15000元以上”是被加大字号向加盟投资者推介的重点。
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单店日均营业额15000元几乎是国内便利店行业平均的最高业绩水平。“新兵”全时如何能做到?
卢家安介绍,全时作为北京本土的便利店品牌,拥有诸多7-11、罗森、全家等外资便利店品牌无法做到的差异化的竞争力。“全时便利店可以经营香烟、现烹食品等高流水品类;全时便利店可以提供火车票自助售(取)票一体机。卢家安透露,全时未来将通过开发给加盟商提供更多便利的增值服务。
此外,就是全时便利店的O2O模式能给全时便利店加盟店带来更多销售。卢家安介绍,全时内测完成的移动端外卖平台“全时汇”已经上线,顾客可在“全时汇”上下单,由全时便利店总部统一安排就近门店送货。
不过,据中国商报记者走访北京市朝阳区的数家全时便利店的情况来看,全时便利门店实际的营业状况与其宣传大有悬殊。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70-80平米的全时便利店门店,该店铺员工介绍,该店铺的日营业额常维持在7000元左右。该门店位于一幢写字楼底层,门店面积在70-80平米左右。其门店自营的便当快餐日销售额在2000元左右。门店内并没有配备火车票自助售(取)票一体机,而来自“全时汇”的O2O服务的订单基本可忽略不计。多个门店员工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全时门店日营业额在元左右,来自“全时汇”的线上订单一个月下来有时接近为零,而能增加顾客黏度的增值服务——火车票自助售(取)票一体机因为投入成本等原因,目前北京市仅有30家全时便利店接入。
按全时便利店特许加盟经理黄敏的介绍,目前全时便利的加盟店主要有50平米以下的精品店、50-130平米的标准店、130平米的旗舰店等3种门店类型,加盟费分别为2.98万元、3.98万万、5.98万元,再加1万/年到1.5万/年到1.8万/年不等的管理费,以及保证金、装修费、首次进货费用、门店租金、设备等,即投资一家70-80平米左右的全时便利加盟店,其初步费用约需70万元以上。而这些费用还未包括门店的人力成本。按一般水平,一家80平米左右的24小时便利店还需要正式员工6人,以及若干兼职的小时工。
卢家安表示,全时便利店北京地区只开放开在写字楼和商业中心的加盟店,并不支持社区便利店,这意味着加盟商需要支付的房租租金成本更高企,加盟商要获得盈利的前期投入需更大。
不过,全时便利店的加盟工作人员介绍,相比7-11等紧密型加盟分成模式而言,全时只一次性收取加盟费、后期不参与抽成的方式更能让加盟者赚钱。
但相比7-11对加盟商有着严苛的审核要求,向加盟商强调便利店不是一个能获得高额回报的行业,需要掌握经营技巧、合理控制经费,强调加盟商必须是夫妻全职运营店铺并将店铺作为事业经营,全时便利店除了对资金有要求外,对加盟者几乎没有任何从业的履历等门槛要求。
反之,全时表示其会对加盟店提供前期15天的开店培训,包括店面如何补货及订货、商品陈列技巧、员工的招聘与培训、促销技巧等。“对不懂经营,或者开业后经营不善的加盟者,全时还会委派资深经理上门进行开业指导,由精英店长带领经营一段时间。后期还将提供30天的培训。”全时便利店加盟部总监肖刚说。
黄敏介绍,截至目前全时已经签约了50余家加盟店,但都还处于规划阶段,并未开业。&
资本模式能走多远?
有不愿具名的便利店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按照全时的扩张速度,眼下最难在于如何在短时期内找到近千位的门店店长,尤其是半壁江山“押宝”特许加盟的方式,更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对加盟者进行培训,与此同时需要配备几百名督导和几十位区域经理。”
此外,上述不愿具名的便利店业内人士表示,店铺面积和高租金也是全时便利“千店计划”的难题。
“三四线城市租金便宜,便利店发展刚刚冒头,店铺还好找,但在北京,尤其是在商业中心为便利店寻找合适租金的门店已是难上加难。”
在北京丰台区总部基地,全时就已经陆续开了4家门店。其中,两家门店相隔仅100米左右,北京地区密集开店会否导致经营困难、持续亏损的便利店盈利更难?
也是在2015年中国便利店大会上,福田达也和三宅示修都表示,他们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最大困扰就是房租租金太高。
当然,全时便利店能超常规极速扩张得益于其幕后的资本支持。
按公开资料,全时的母公司为金融企业复华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资产运营、资产管理、投资并购三大业务板块的大型控股集团,下辖17家上市和非上市公司,资产超过500亿元。
引起中国商报记者注意的是,伴随全时千店、万店计划同时起步的是全时公司内部四年内IPO上市的计划。
由此,外界看不懂的全时的极速扩张有了清晰的出口——为IPO计划的提前抢位和全力加速。
包括全时千店计划中,除却加盟店外,50家餐饮店和自营200家“二代店”以及50家社区店是备受市场关注的全时“重资产模式”亮点。但是,上述业内人士也透露,全时“二代店”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博取市场关注度的“噱头”。“一家门店需要10多位员工,培训费用及人工成本高企将是其重资产模式的难以承受之重。”
资本的玩法能适用便利店市场吗?更新速率显著的便利店需要抢位吗?业内人士表示,从7-11、罗森、全家等日系三大便利店巨头的发展经验来看,日系成功企业从不追求速度,而是内练内功,外做品牌,培养团队,用时间换空间来慢慢占领市场,挖掘消费需求,引导消费者,占领员工和消费者的心智,培养顾客的消费习惯和忠诚度,从来不是靠资本的输出而是靠文化和价值的输出最终赢得市场。
如此看来,正飙速走上异途的全时将备受市场的考验。
商业观察家
中国商报首席记者颜菊阳的原创商业报道
微信公众号:商业观察家(Retail-observer)
百度百家、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端、联商网专栏作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180
阅读:11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城市拥堵造就了共享出行市场的千亿市值,滴滴出行一年烧掉100个...
首席发言者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便利店卖什么赚钱_百度知道24小时便利店靠什么赚钱?_联商资讯中心
24小时便利店靠什么赚钱?
关键字:&&
  生日当晚,她宁可在小店里过
  “先觉者”盯上24小时便利店,盼它能成夜经济“星星之火”一位市民走出上夼西路一家24小时便利店。在烟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好夜店的“钱景”。
  19日晚上9点,小王还在店里忙活着招呼顾客。这天是她的生日,小王赶紧吃了两口饭,面前的一大盘蛤蜊是她的生日大餐。丈夫劝她早点关门回家,但时不时涌进的顾客让小王觉得,在忙碌中赚钱也不错。
  小王开的是一家24小时便利店,她说,她的店是夜归人回家路上的一盏灯。
  随着烟台市民夜间消费的逐渐增多,像小王开的这种24小时便利店,在烟台也逐渐成长起来。
  三年前便扎根烟台,他们靠什么立足?
  晚上在外有点饿,K完歌觉得有点渴,或者开了一晚上车突然发现没烟抽了……这时,如果遇到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对那些夜生活丰富的人来说,无疑是件开心事。
  24小时便利店首先出现在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随着烟台市民夜生活的逐渐丰富,24小时便利店也开始试图从烟台夜经济中分得一杯羹。
  “老板,来包烟。”18日凌晨一点半,出租车师傅张辉有点乏了,他走进路边一家便利店。在这家200多平方米的便利店内,食品饮料、洗化用品、日用百货、牛奶、果汁、红酒、方便面、休闲小食品、牙膏、洗发水等一应俱全。在烟台,像这种24小时的便利店已经有近40家了。
  &#年9月,烟台第一家24小时便利店落户芝罘区。”烟台怡好便利有限公司是烟台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专业运作24小时便利店连锁加盟的企业。据公司招商部经理周治国介绍,从2008年进驻烟台,怡好便利超市已经在芝罘区、莱山区、开发区拥有36家。24小时便利店在夜间时段能否赚钱,这恐怕是人们最想了解的。
  前有超市后有小卖部,他们靠什么竞争?
  论规模不如、,论密度不如社区小卖部,24小时便利店是靠什么来参与竞争的呢?
  “与超市相比,24小时便利店最大的优势就是营业时间的拉长。”周治国告诉记者,他们一直打的,就是这个时间差。
  大型超市的营业时间,冬季一般能到晚上9:30,夏季能到晚上10:00。但并非人人都会在晚上出来购物,大型超市夜间经营成本较高,所以都选择早早关门。
  “去年夏季我们也曾试着延长营业时间,但是效果不好,晚上9:30以后,超市中顾客很少。”超市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夜间营业需要投入水电费、员工工资等各项成本,但是与之对应的收益却不高。而24小时便利店一般都是夫妻经营,不用额外雇佣员工,在投入上比他们少多了。
  与社区中的小卖部相比,24小时便利店的优势体现在它的品牌认知度上。周治国说,目前烟台市面上的24小时便利店,采用统一的标准模式。包括陈列、培训、门头装修、统一配货等,在形象、服务上都给人一种信任感。24小时便利店结合加班族、夜班族、单身族以及网民等夜间消费目标群体的相应需求,提供了免费加热食品、免费供应开水、为手机充电、为自行车充气等附加服务,因此很受欢迎。
  晚上外出的人还不够多,他们靠什么赚钱?
  “现在,24小时便利店已经开始实现夜间盈利了。”周治国说,怡好便利店夜间营业额平均已达日销售的50%,有些门店的这个比例甚至更多。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2点是一个销售高峰,热销的商品主要是食品和烟酒。
  “晚上一两点,是我店里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开发区一家大型生产企业的附近开着一家24小时便利店,晚上一两点工人换班的时候,店里便会迎来大批顾客。店主告诉记者,快餐、饮料、香烟等是店内流动最快的商品。
  “我这边,晚上一般是出租车司机、保安之类的人群比较多。”南大街一家24小时便利店的店主说,这些人虽然不一定会买很多商品,但他们流连于货架间,给便利店确实增添了不少人气。
  “我们的操作模式,借鉴了世界上最成功的711便利店,依托的就是烟台市民越来越丰富的夜间生活。”周治国告诉记者,24小时便利店进驻烟台之前,公司曾对夜间消费市场进行过调研,“烟台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沿海城市,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老百姓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经常晚上在外的人,都是我们的消费群体。”
  但是,并非所有的24小时便利店夜间收入都十分可观,这取决于便利店的分布位置。周治国坦言,一些坐落在小区内的便利店并不能实现24小时营业,“有些小区里年轻人较少,或者晚上应酬的人较少。”周治国说,便利店的选址对其盈利状况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在烟台,坐落在网吧、KTV等娱乐场所附近的便利店,跟坐落在居民区内的便利店相比,夜间盈利水平差几十倍是很正常的。
  市民感言
  一位刚在济南学习了3个月的网友在胶东在线发帖称,3个月时间,感觉济南的公交很方便,夜经济也很繁荣。可咱烟台的公交车晚上9点以后就不多了,到牟平的甚至7点半就没有了。很多人都被约束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何谈发展烟台的夜经济?
  @网友[ID7593]认为,烟台居民夜间不愿外出,与烟台人的生活习惯有关。而这种习惯,又与烟台几十年来没有夜间公交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网友[ID7608]跟帖称,烟台的夜生活太不丰富,但总是有在外消费的人群。公交车的间隔时间在晚上可以长一些,方便市民晚上出行,这样才能促进夜经济。
  @网友[ID7609]则认为,起码应将主干道晚上的公交车运行时间推后一些。
  烟台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崔占峰说,只有存在利益驱动,商家才会加入到夜经济的行列中来。需求者的夜间消费习惯是夜经济的关键因素,有了消费群体,夜经济才能活跃起来。现在烟台市民的消费观念较保守,夜晚出行非常少,反而是外来流动人口,对本地夜间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来源:齐鲁晚报 记者:李园园 李娜)
关键字:&&
[ 10:30:3] [ 13:29:48] [ 14:18:17] [ 13:33:30] [ 10:9:59] [ 9:48:31]
联商网版权所有 &关于便利店,这 19 个秘密还挺有意思的 20:10 |
逆势生长的便利店,里头有的是洞悉人心的细致功夫。
“独身、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新上海人。喜欢用好东西,租在市中心一间 90 年代的老式公房里,家里没人做饭。”
——据说这样的人最容易走进便利店。上海联华罗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晟给出的描述,细致得好像真认识那么一个人。
2012 年,罗森在“消费者选择的外资便利店品牌”中排名最低,日本方面决定收回罗森的品牌代理权,张晟就是在这节骨眼上接手上海罗森。
在到处都在谈及电商对传统零售冲击的时候,便利店在中国反而正在经历一个快速成长期。根据英敏特数据,2009 年到 2014,便利店零售市场以 15.9% 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到 2019 年总市场零售额预计在 900 亿到 1,000 亿人民币之间,大概是现在的 1.5 倍。即便是便利店业态最为成熟的上海,也尚未完全饱和。
和所有零售行业一样,便利店这门生意也脱不开“因地制宜”的四字法门。日本的便利店一定有鲜煮咖啡;台湾的便利店里桌子、椅子少不了——上海也有,但大多数不会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北京的便利店生意好像总是做不起来,一家两家关门了,四家五家又自别处开出来,但不一定是在办公楼、高档住宅区这些你以为的“好市口”。
至于,为什么便利店的招牌从深蓝变成浅蓝;一进门看见货架上是什么品牌;爱吃的寿司怎么忽然就不见了;便利店的灯是真的亮啊……这是一门洞悉人心的生意。
这里似乎隐藏着很多小秘密,也正因为此,我们最近和张晟、全家中国新闻发言人王意文,以及北京 7-Eleven 711行政本部本部长吴萌聊了聊。2004 年,7-Eleven 进入北京,吴萌打那会儿起就在了。算的上是元老级人物,7-Eleven 也是目前北京最大的外资便利店品牌。
他们对行业的判断更多的是来自实践,也有对未来市场的一些猜想,不过我们发现,多数观点是一致的。
1、什么样的城市可以开便利店?
2003 年,全家首次进入大陆市场,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实验店。
“依照国际经验,当人均 GDP 达到 6000 美元的城市,即是便利店行业可以进入的时期。到 1 万美元时,可快速发展。”王意文告诉《好奇心日报》,2002 年上海人均 GDP 已接近 6,000 水准,因此看好上海发展及消费潜力。
截至 2015 年 10 月,全家在中国内地开设近 1,500 家门店。目前各城市店数分布为:上海近千家、苏州近 120 家、杭州 70 家、无锡 39 家、广州近 180 家、成都近 50 家、东莞 9 家、深圳 30 家、北京 15 家。
2、便利店为什么爱扎堆?
上海也是罗森的大本营。宁波、杭州、镇江、无锡、嘉兴、苏州…你会发现罗森选择的这些城市都在上海工厂周边,当天物流 3、4 小时能辐射到的地区。
拥有专供的食品加工厂和成熟的物流体系是品牌便利店区别于杂牌店的地方。
以北京 7-Eleven 为例,饭团,三明治,便当等日配商品占总销售额的 40%左右。7-Eleven 持有专用供应商公司的股份,工厂生产的产品专供 7-11,产品的配方也由 7-11 和专用工厂共同研发。
2004 年,7-Eleven 把便利店模式带到了北京。一时间,北京街头冒出了各种各样山寨 7-Eleven 的“彩条便利店”,但也只是“看起来”像而已。那些尚未成气候的便利店品牌使用的是同一家供应商,提供毫无差异的产品。一些规模更小的便利店,干脆只提供保质期 15 - 30 天的盒饭。
如果仔细观察北京 7-Eleven 的门店分布,你会发现一家店的周围,一定还有好几家临近的店面,这是 7-Eleven 的开店策略。这么做可以节省配送、运营管理的成本,对区域内的品牌建设也有好处。
某天下午 1 点左右,记者目睹了来送盒饭的货车,一辆车可以配送附近 7 家店,这种模式与日本相类似。
3、为什么北京便利店生意不好做?
北京啊北京,夜里人在城外,白天人在城里。天冷不愿出门,路宽懒过马路。
“北京的 24 小时便利店为什么比上海少很多?”知乎上最热门的回答总结为“三个半”:生意只能做“半年”,马路只能做“半边”,一天只能做“半天”。
偌大的一个北京城,24 小时的便利店开在哪儿“都很痛苦”。
进入北京后的第四、第五个年头,7-Eleven 实现盈利,目前在京有 186 家门店,店均日销售额超过 20,000 元。但如果算上 7-Eleven 北京公司体系下的 60 多家天津门店,京津地区整体还处于亏损之中。
而上海则是另一番光景。上海本是座小渔村,蜿蜒的街道大多临河修造。便利店最爱开在小路边,假使把马路修得和北京一样又宽又好,当中放一道铁栅栏,生意马上就不好做了。
现在哪还会有人特地绕一大圈去便利店买东西呢?
4、人流量大的上海外滩,不是开便利店的好地方?
近两年,罗森上海新开了近 200 多家店,关掉了 140 多家店,这里面有许多你想不到的取舍。比如说,他们最近关掉了外滩店。
“租金高、利润低、又没有好的广告效应,就关掉了。”张晟解释道,人流量大并不意味着广告效应就好,“每天来的客人是外地的,又不是上海的客户群,可能在上海知道了(罗森)但也没用,他回家又没有(罗森)的。”
5、为什么办公楼下的那家便利店关门了?
罗森还关掉了一批租金和营收不成正比的办公楼门店。看似拥有稳定客流的办公楼,便利店生意也不好做。
“如果这个楼是满的话,办公楼便利店开张的第一天,估计就是生意最好的一天了,因为天天吃人家会吃厌,周边又不断有新的饭馆开出来,客流自然会减少。”再加上办公楼的门店晚上是没有生意的,双休日也是没有生意的。
6、在住宅区开便利店,得先做这些事情
2012 年日方收回罗森代理权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对于店面的改废慎之又慎。谨慎到了什么程度呢?比方说要入驻一处住宅小区,张晟会让手下的人晚上去楼下“数灯”。
比起书面报告上的数据,这位罗森上海的总经理更相信自己在现场看到的东西。
“开发商说这个小区已经卖完了,但是你上网一查,会发现又有很多房子挂着卖,所以入住率到底是多少呢?”他要求手下一家家地去数灯,“这还不够,我们还要看灯的颜色是不是不一样,有的开发商会故意把灯都开着。我们还要看外墙上空调装了没装。”
张晟管这叫做“现场信息采集能力”,“在中国做生意,尤其是做零售生意,这一点非常重要。”
7、上海新开的便利店为什么都在郊区?
在便利店行业发达的上海,几步就是一家便利店。市中心的便利店竞争已经很激烈,新空间主要在上海周边的郊区和新城区。
“我们同行都说,每天查表,日销都是在跌的。因为人不断往外迁移,市中心租金一直在涨,办公楼也在往外搬。”张晟表示,白领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公司也在往外搬迁,这都是必须了解的城市趋势。
8、但也不是所有的郊区都适合,比如……
新的机会出现在郊区新兴的住宅区。随着城市发展,物价、房价暴涨,许多人在郊区住豪宅、开豪车,生活质量却不高。想买个包子就只能在吃路边摊,想给孩子买个小玩具都没地儿买。
——城郊的配套生活设施跟不上,这就是便利店的机会。不过,假使真的到了城郊本地人遍布的老城区,比如说上海松江,生意反而难做。
“上了年纪的老上海人最喜欢说,'这个东西怎么这么贵,我自己家里也做得出来',他们没有时间成本这个概念。”张晟说,人的消费观念是很难改变的。便利店说到底做的还是年轻人的生意。
9、说要吃得清淡点,但最好卖的还是重口味
如果你开始把“要吃得清淡点”挂在嘴边,那说明你老了。
年轻人的味蕾只分辨的出浓油赤酱、酸爽麻辣的——这是便利店的销售数据说的,便利店最关心的就是年轻人的口味。
为什么麻辣烫卖的好?为什么麻辣香锅卖得好呢?还有,你发现了吗,日本的拉面一年比一年咸了?张晟提出了一连串的反问。
“今天的 90 后,未来的 00 后,从小喝的是 100% 的果汁,可乐、雪碧,他们的味蕾现在只知道甜酸苦辣,其他的味道很难辨别了。”前段时间张晟和朋友在日本,他 40 多岁的朋友说,“呀,这个面这么咸?” 张晟答,“你看,大街上日本年轻人都在排队。”
10、便利店最赚钱的,是关东煮、包子、盒饭那些鲜食系列
在英敏特面向 3,000 名 20 - 49 岁的互联网用户的调查中,94% 的受访者过去六个月都曾在便利店购物,最主要的消费品类分布于食品与饮料。
从消费偏好看,中国大陆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食品类商品,尤其是速食商品。在便利店的销售品类中,自产研发的烘焙、甜品和鲜食类食品的毛利高、购买频次也高,是便利店的主要盈利点。根据王意文提供的数据,鲜食系列占全家总营收 40% 以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谈论如何抓住消费者的时候,便利店的经营者最先考虑的,总是如何抓住消费者的胃。
冷柜里的包装盒饭、饭团、三明治,热腾腾的关东煮、包子、烤串和现做盒饭……这些自产食品是品牌便利店能做出差异化的地方,也是别家轻易复制不了的东西。
11、想了解一座城市的口味?去逛逛便利店
全家每个单店至少拥有 2,500 个商品品类,每年淘汰近 1,700 余个品相,轮换 70% 以上的商品。在开店之初,全家会提前半年时间,把每家店刚开业时的商品组合和品牌确定下来,研究什么样的商品组合和品牌是当地消费者喜欢的。
以全家的盒饭系列为例,有在全国各地都受到欢迎的咖喱猪排饭,也有因应华东口味的绍兴大排、雪菜肉丝面,华南有广式腊味油饭、捞面。
北京的 7-Eleven 则和北京协和医院合作,推出了维 E 润肤露,以及烤鸭汉堡这样的本土风味食品。
12、货架上源源不断的新品,是如何出现和消失的?
“整根香蕉奶昔蛋糕”、“提拉米苏圣诞蛋糕”、“冰皮月亮蛋糕”等等…罗森做过一系列应季产品。除此之外,还要结合时下的流行趋势,比如把植物奶油替换成更加健康的淡奶油。
罗森每周都会推出新品。每周四,罗森上海的总经理张晟也都会参加新品会,在商品上市时给门店一个“预测数”,达不到就末尾淘汰。一般来说,观察期在三个月。
每年三月、四月,罗森会针对自产食品进行盲品。“2012 年起,我们一直在强化甜品和烘焙这一块。” 每年罗森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消费者调查,不是调查便利店,而是专门追踪消费者每天的生活习惯。
根据张晟的说法,在 15-19 岁这批最年轻的消费者当中,罗森在甜品烘焙方面的评价排名第一。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信号,因为:抓住最年轻的这群人,就是抓住未来便利店的主要消费人群。
“我们最终并不是要做一个超级好吃的东西(吸引消费者)到罗森来,这部分当然也需要有,但绝大部分应该是:今天吃啥呢?我先到罗森看看吧,这才是我们最终的定位。”张晟表示,你永远要有替代品满足需求。
13、便利店凭什么和面包店竞争?
在中国便利店市场,食物的竞争来自于街头巷尾,路边摊卖的包子是竞争,大大小小的甜品店、面包店也都是便利店的竞争对手。
“比如我们要知道消费者什么时候来,为什么来便利店买面包。”根据调研张晟发现,三点过后,许多面包店就没有好吃的面包了,但真正的消费者往往是晚上采购第二天早上吃的面包。“如果要做新鲜面包我肯定做不过专业面包房,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保存条件不同,我就要保证肯定做的比别家好吃。”
14、便利店卖包子,竞争来自于街头小贩
“罗森一个包子卖 2 块 5,马路上一个包子 1 块 2、1 块 5。”张晟说自己一开始也很没信心。要怎么才能卖过人家?关键是要东西竞争发生在哪个环节,从消费者不同阶段的需求中寻找差异化优势。
便利店消费者还是愿意为卫生、安全买单,张晟认为,便利店首先要改的是包子的口味,“很多消费者认为便利店的包子不好吃,不是不好吃,是配方得改。”
便利店的包子一蒸就是好几个小时,怎样才能保持口感不让包子烂掉?要进行配方的调整,但不能添加有害的东西,只能在高筋面粉、低筋面粉调配上花功夫。
另外,冷冻过的包子盐味会下降,这里头都有讲究。
15、便利店是怎么让你吃上油豆腐粉丝汤的?
一份简单的便利店食品,要考虑制作、运输和保存等各个方面。
罗森推出的汤面、油豆腐百叶粉丝汤、咖喱牛肉汤、乌冬面……这些汤汤水水的东西运输起来很麻烦。罗森调整了食物的冻点和沸点,使食品在冷藏的时候是结冻的,加热才化成汤汁。
16、为什么上海便利店容不下一张桌子?
首先当然是因为租金贵。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地界上,便利店经营者们得仔细琢磨: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坐在便利店里吃东西。
根据罗森的调查,这个比例不太高,大概不到 10% 的顾客愿意坐在便利店里吃饭。
但在台湾,你走进任何一家便利店,通常都能看到宽敞、明亮的休息区域,带着 WIFI 的那种。这其实也容易理解:在台湾开车的人少,天气又炎热,人走一段就走不动了。
同样的,你会发现东京街头的咖啡店很多,而且特别便宜,为什么?因为东京的咖啡店就是个歇脚地儿,浑身西服的日本职员走得热了,到客户这里浑身臭汗的,先在楼下喝一杯。而在国内,咖啡馆可能还是个“拍拍拍,上传朋友圈”的地方。
在上海便利店,比较常见的是墙边或窗边的一排小桌板,仅提供一个站着吃东西的空间,这种设计的出现是因为政府以前不允许在店内放椅子。
所以哪怕是便利店里的一张桌子,都和这座城市有关。“我们也不是说不做(店内空间),是不要硬做,有条件也还是做。”张晟补充道。
谁说那 10% 的需求,不是需求呢?
17、便利店老板巡店,为什么带着一副扑克牌?
英敏特调查显示,便利店最容易引起消费者反感的是服务人员态度不好,其次是卫生状况差。
自日方接手后,罗森引入了品质管理体系,由十几个人组成“神秘访客”的团队,到门店观察经营情况。
张晟自己也时不时去门店搞突击检查,“我看的东西很多,首先看服务、寒暄语,然后看产品的配置,第三卫生,第四货架布局是否合理……”他一口气报了一连串指标。
在高密度集中发展的便利店行业,罗森目前的加盟店比例超过半数,全家、7-Eleven 的加盟店比例更是在 70% 上下。
为了加强门店管理,张晟把督导的照片做成了一副扑克牌,每到一个门店就把牌摊在店员面前,要对方找出自己从属督导的照片。
这招挺狠的。张晟发现,后来自己只要去了一家门店,这一片区域的门店都知道了。“我猜想,他们是建了个微信群(通风报信)。”
18、传统零售唱衰,为什么便利店能逆势增长?
一份来自贝恩公司的报告显示,在电商的冲击下,传统百货和商超的销售额明显下滑,而便利店则逆势增长,连续三年销售表现优于百货、超市等大型零售业态。2014 年,便利店年销售同比增长达到 25.12%,门店同比增长达到 22%,增幅在整个零售业中位居榜首。
“都说是被电商冲击完了,我觉得这和百货商场的不作为有关。”张晟分析,“你发现没有?所有百货店都长一样,一进门都是化妆品,柜台的位置你闭着眼睛都能知道。”
大型商超的问题也出在自己身上。为了收取更高的返利和进场费,连锁超市牺牲掉了一些小众的细分产品。“有些大卖场 97% 的销售是来自于 3% 的品种,这就出现大问题了,因为这 3% 的商品完全可以到电商上面去买。”
日本的大卖场的比例通常是 20% 的品种贡献 80% 的销量,剩下的 80% 的品种虽然只带来 20% 的销量,但同样有必要保留。
便利店行业也是如此。自产商品和全国性品牌就像是味精和盐,没有盐的话做不了菜,但全都是盐的话就没有差异化。7-Eleven、全家和罗森都拥有自己的自产品牌。相较于大型超市,便利店的自产品牌更加精致,没有明显的廉价感。
另一方面,便利的网络购物已经把消费者完全宠坏,消费者进店购物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我既然来了这个东西一定要有。
“即使消费者要的东西我没有,替代的东西一定要有。比如,可能你来的时候盒饭不多了,但面包会有,甜点会有,汤面会有。”张晟希望能够逐渐培养消费者的品牌信赖感。
19、便利店最好的时候还没有到来
便利店最好的时候尚未到来。上海目前拥有超过 6,000 家便利店,这个数字大约是北京的三倍,为全国之最。按人口比例计算,台湾地区约 2,3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日本 2,000 人一家店,上海的便利店容量应该在 1 万家门店左右,仍有不小的拓展空间。
来自红杉资本的数据显示,2015 年,每一天都有 3 家新的便利店开业,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
“便利店只是零售的一种业态,百货、超市都火过一阵,现在大家不喜欢去大超市了喜欢去便利店。” 吴萌表示,现阶段想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怎么吸引消费者,怎么把便利店的盘子做大。
张晟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应该说 2020 年是个大发展时期,大概还有四五年会一下子起来。”
内文图来自 海洛创意
跟着 10 部电影迷失在东京,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 | 电影与城市
<img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original="/mmbiz/KCXS3kjvkvibuBrvcbKavmRT0mqRYggIHKeO8CTSXVKgm5Ql2aAblaBibfObK2a9ZGa8o2pxX3G0INsGFkWMkqrw/640?wx_fmt=jpeg" data-ratio="0.70588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全家便利店赚钱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