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职工如何做一名合格职工于2003年卖本连队的一处宅基地住到现

当前位置:
索&&引&&号
主&&题&&词
文&&&&&&&&号·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 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主办
欢迎进入中新网·新疆——新疆对外新闻的总汇
我喜欢的颜色
新闻热线: 8550527
当前位置: >>
>> 浏览稿件
兵团第八师一五0团连队职工多元增收办法多
作者:单继东 日期:日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提示:卸苗,浇水,覆土,栽下去的是苗木,看到的是希望。4月13日一大早,方文建便为今年庭院经济里致富增收的事忙碌了起来。
中新网4月13日电(单继东)卸苗,浇水,覆土,栽下去的是苗木,看到的是希望。4月13日一大早,方文建便为今年庭院经济里致富增收的事忙碌了起来。
房文建,是第八师一五0团8连职工,除了拥有100亩土地,还有一台大马力机车,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就连自家两亩半地的小康村里房文建也没有放过挣钱的机会。听说有人种黑枸杞效益可观,房文建也动了心。
房文建介绍说:“我去年拾花结束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报道,青海宁夏那边种的黑枸杞一亩地基本上都在一万一块钱收入。今年,也想拿这个一亩半自用的买点苗试验一下,如果效益好的话计划明年在适当扩大点面积,为咱们的收入提高一部分。”
有需要就有市场。同样是8连的职工张晓利也同样把增收的目标瞄到了黑枸杞上。张晓利通过了解阜康那边有大量繁育的黑枸杞苗木,张晓利便通过关系收购上好的苗木,拉运回来进行销售,同时还作为技术指导帮助栽种,最后还管收购,这给想尝试的职工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该团8连职工张晓利说:“我发现外面好多人都种黑枸杞苗,我想为我们团职工群众多元增收,也为了把庭院经济搞的风生水起,我想着能不能把它引进来,我们也试一下,从我们的院子里挖出财富来。我们虽然院子不大,家家就是一亩三分地,它的产值一亩地保守的说能创效3万块钱。目前,这黑枸杞在我们8连将近种了200亩。”
据方文建介绍:“一亩地可栽种300-500株黑枸杞,一株能收100-200克,一亩地可以收近百公斤的黑枸杞。按照现场市场价格,500-800一公斤,最低也能收入1-3万。
【】【】【】【】【】
<span id="perz% (<span id=s)
<span id="perc% (<span id="c)
|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允许禁止各种镜像!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疆新闻网 版权所有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新闻采编中心  电话: 6123962兵团日报电子版
第01版: 兵团时政
&&&&版面目录
刘新齐在一师、三师调研时强调
加速推进连队转型发展
3 月23 日至26 日,兵团党委副书记、司令员刘新齐在一师、三师调研。图为3 月25 日,刘新齐在三师五十一团唐王城社区地毯编织培训基地与当地干部交谈。本报记者 马钧禹摄
本报图木舒克3 月27 日讯(记者 马钧禹) 3 月23 日至26 日,兵团党委副书记、司令员刘新齐在一师、三师调研。他强调,兵团各级要顺应“三化”建设需要,加速推进连队转型发展,使基层职工群众尽快过上现代城镇文明生活,不断增强兵团事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
3 月的南疆大地,处处洋溢着生机。刘新齐一行轻车简从,日夜兼程,先后来到一师五团、六团、一团、二团、三团以及三师五十三团、五十一团、四十四团、四十八团、四十五团,深入连队、社区、企业园区、田间地头,就加速推进连队转型、开展好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等工作进行调查研究。
在新时期,如何积极适应“三化”建设尤其是城镇化建设需要,加速推进连队转型发展,是刘新齐此次调研的重点内容。每到一处,刘新齐都要详细询问了解基层单位推进连队转型发展的思路和具体举措,认真听取基层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金银川镇、五团、六团等地,当看到当地通过连队整合,将闲置出来的土地、房屋进行再开发利用,建设成为职工创业园,引导职工创业就业时,刘新齐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推进连队转型发展,是兵团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具体体现。随着城镇化推进,人口开始向团场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集中,如果还延续原来的连队生产组织管理方式,不仅加大了行政成本,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兵团各级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真抓真改真落实,加速推进连队转型发展。要适应城镇化发展新形势,积极推进产城融合,以规划为先导,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建设产业功能区,使城镇集聚产业、吸纳人口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构建现代化、市场化的经营体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原连队居住区人力资源和各类要素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促进职工有序从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要构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体系,打造良好环境,使职工既能安心在城镇居住,又能方便开展生产经营,解决好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
在一团三连,刘新齐与连队干部职工亲切座谈,深入了解连队转型中遇到的问题。座谈中,刘新齐认真记下职工代表的意见建议,并不时插话询问。刘新齐指出,连队转型不是简单的连队撤并、拆旧建新,关键是要真正实现职工群众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使他们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各级要积极探索各具特色、可操作、可推广、有成效的转型发展模式、机制,将连队转型与职工多元增收结合起来,将职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自用地及房产等有效转化为资本、股份,让原连队居住区职工群众在连队转型中得到更直接、更大的利益,促进职工长效持续增收。
目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兵团已全面展开。作为兵团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兵团机关干部下基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开展,刘新齐对这两项活动进展情况也高度重视。
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五十三团是刘新齐的联系点,坚持问题导向,刘新齐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研指导该团教育实践活动开展。
田间垄上,刘新齐与党员干部、职工群众、住连工作组促膝长谈,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了解基层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所思所想。刘新齐指出,党员干部要把学习教育摆在首位,将提高思想境界、政治素养作为根本性的任务,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学习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不断比照自己、提升自己;要注重以上带下,发挥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集聚上行下效正能量;要坚持开门搞活动,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将中央、自治区、兵团党委决策部署落实到每一个“神经末梢”;要坚持强化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分层分类分级指导,提高活动针对性;要注重统筹兼顾,做到活动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刘新齐强调,“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是兵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的有力举措,要将“三民”活动和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了解职工群众、服务职工群众、引导职工群众中增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展现良好作风,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刘新齐一行还来到新疆天昆百果果业有限公司、前海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四十八团调研了解首季经济运行和团场改革情况,并听取了一师、三师工作汇报,他对一师、三师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勉励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兵团党委六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解放思想、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埋头苦干,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兵团日报社版权所有来自中文百科专业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位于和田地区墨玉县境内,坐落在兵团十四师四十七团团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奇台农场一万泉旅游区风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外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怪石峪风景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2004年由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更名,馆址设在原新疆军区二十二兵团领导人办公、居住的地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家渠市青格达湖景区,图为青格达湖中心的湖心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条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位于,是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生产建设兵团,为中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兵团属于中国计划单列的副省级单位,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双重领导,总部驻。兵团分支机构分布于除以外的新疆全境,管理多个县级市,拥有健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司法机构。兵团的一级单位为“师”,师下设“团”或“农场”;现有14个师,174个农牧团场。
  日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兵团总人口260.72万人(不含疆外居住的7.33万离退休人员),占新疆人口的12%;按民族分,汉族人口222.98万人占85.5%,少数民族人口37.74万人占14.5%。2011年,GDP总量968亿元,同比年增幅16%,GDP人均预计达到37,500元(折合5,800美元)。兵团仍旧为以农业为主的组织,三次产业的比重(2010年数据)分别为36.2%(一产业)、34.0%(二产业)和29.8%(三产业),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工业总量小,服务业发展逐渐加快,投融资渠道多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为充分,经济发展迅速,贫困人口比例逐渐缩小。根据2010年度核算数据,14个师中,八师、一师和六师三个师经济总量占兵团的50.65%,依次处前3位,七师、四师、二师和三师占有的比重超过5%。各师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人均最高的一师为人均最低的十四师的2.8倍,差距达到1.8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驻新疆部队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到1954年,解放军驻新疆部队经过艰苦创业,共建成农场34个,牧场8个,拥有耕地77.2千公顷,收获的农牧产品解决了驻新疆部队的后勤供给,而且还兴建了一批现代工矿商贸企业,兴办了学校、医院等一批事业单位。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956年5月起,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兵团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南北的、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建水利,开垦荒地,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个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逐步形成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随着兵团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兵团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到1966年底,兵团的各项事业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曾于1975年被撤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到200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形成了1064千公顷新绿洲,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等一批新兴城镇;国内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的1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新疆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团的农牧团场、工交建商企业在依法向当地政府纳税的同时,几十年来坚持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援地方建设,每年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到附近的县、乡、村举办种植、农机等各类培训班,推广先进技术;从1964年起,每年筹集资金帮助地方搞规划和建设,为各民族群众送医送药,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为支持新疆工业发展,兵团还把已经建设起来的规模较大的一批工交建商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近五十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屯垦戍边中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兵团自觉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遵守政府的各项法规和法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发展融合型经济,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兵团的发展,始终得到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在屯垦初期,各族群众当向导,提供生产工具,给予各种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给兵团划拨了大片的国有荒地和草场、矿山及天然林等资源,奠定了兵团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都明确适用于兵团,促进了兵团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等37个民族成分。垦区主要有、、和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中国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双重管辖,享有省级的权限,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兵团的党务和税收事务由自治区分管,而行政、司法、经济、财政等则由中央政府管理并依照国家法律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统计方面,兵团的人口和面积一般都计入地方政府的统计中(兵团城市除外),但国民生产总值等则单独列出,不计入自治区的数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体系主要有兵团、师、团三级。兵团设第一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司令员三个主要职位。师设政治委员和师长两个主要职位。兵团的司令部设在乌鲁木齐市。
  兵团第一政治委员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委书记兼任。兵团政治委员和司令员则兼任自治区的党政副职,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任命,其行政职级为正省级。
  兵团的师大都与自治区的地级市分别对应,师设专职的政治委员和师长,行政级别为地厅级。
  兵团的团级单位除了团场外,还有农场、牧场等,一般统称为“农牧团场”。团场编以数字番号。有些师实行师市合一体制。
  在兵团总部、各师师部和团场密集的垦区,设有三级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机构。
  80年代以来,兵团的武装连队改编为武警,整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武警指挥部及其隶属的各支队、大队、中队。副军级建制的兵团军事部执行省军区的职责权限,即兵役动员、预备役编组、民兵工作等。兵团的各支民兵应急反应分队是新疆维护稳定、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员大都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第一兵团和第二十二兵团转业而来的。目前兵团下设14个师(其中包含1个建筑工程师)及185个农牧团场(其中包含11个建筑工程团),插花地分布于自治区全境,位于1950年以前的荒地。2003年兵团总人口大约为248万人,其中汉族人口约218万。
  农一师:1953年成立,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师部驻阿克苏市,拥有阿拉尔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闻名。
  农二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库尔勒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六师。
  农三师:1966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境内,师部驻喀什市,拥有图木舒克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四师。
  农四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伊犁地区境内,师部驻伊宁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五师。
  农五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博乐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六师。
  农六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师部与五家渠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七师,即西北野战军新四旅。
  农七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奎屯附近,师部驻奎屯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五师。
  农八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石河子附近,师部驻石河子市,师部与石河子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六师。
  农九师:1962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北部边境地区,师部驻塔城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七师。
  农十师:1959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境内,师部驻北屯镇,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
  建筑工程师:1953年成立,以工业、工程施工为主,师部驻乌鲁木齐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八师。
  农十二师:即原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境内,师部驻乌鲁木齐市。
  农十三师:即原哈密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区境内,师部驻哈密市。
  农十四师:即原和田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境内,师部驻和田市。
  日,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尔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驻新疆各地区,新疆的屯垦事业揭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决心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部队粮饷问题。
  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要求当年“开荒种地4万公顷”。遵照命令,全军指战员投入开荒生产,当年开荒播种5.58万公顷,收获粮食3292.2万千克,棉花37.85万千克,油料186万千克,瓜菜2254.5万千克,饲养了各类牲畜18万头(只),全军粮食自给7个月,食油、蔬菜全部自给,不仅改善了部队生活,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新疆各族人民负担,使部队在新疆站稳了脚跟。1951年部队播种面积增加,收获粮食比上年增长35.4%;1952年播种面积扩大到10.8l万公顷,比1950年增加近1倍。与此同时,王震代司令员号召全军将士节省部分军费投入新疆工业建设,并动员全军指战员节衣缩食每年(2套)军衣节约l套,2件衬衣节约1件,一年发1套棉衣改2年发1套,鞋、袜自备,帽子去掉帽檐,衬衣去掉翻领,军衣口袋由4个减为2个,并从粮食、菜金、马饲料、杂支、办公费用等挤出一部分资金支援工业建设。从年底,参加集资指战员达90%以上,资金数额占两年工业建设总投资的80%。1951年先后兴建的项目有: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现十月拖拉机厂)、新疆机械厂、八一面粉厂、木工厂等10多个工矿企业。同期,生产部队为解决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工程的需要,各师、团先后建成了小型发电、碾米、磨面、榨油、轧花、修造、皮革、被服、锯木、砖瓦、陶瓷、印刷等各类作坊76个,初步奠定了新疆工业发展的基础。
  1952年2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部队整编命令。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二、六、五军大部和二十二兵团全部编入生产部队,分别整编为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1个运输处,共约10.55万人,担负屯垦戍边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二次党代会精神,生产部队进行调整和收缩,将开垦的3.67万公顷耕地无偿赠给各族群众,并把节衣缩食兴办的一批骨干工业(包括人员、设备)全部无偿移交地方。计有:七一棉纺厂、苇湖梁火力发电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六道湾露天煤矿、八一面粉厂、乌拉泊水电站、肠衣厂、陶瓷厂、被服厂、毛巾厂、水磨沟发电厂、肥皂厂、水泥厂等19个工业企业和618辆汽车以及市镇军人合作社(含商品2000万元),随厂干部、战士达10797人。
  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生产部队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下辖10个农业建设师,2个生产管理处,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及一些直属单位,总人口17.5万人,官兵10.55万人。有农牧团场43个,耕地7.73万公顷,当年粮食总产7184.4万千克,棉花总产188.96万千克,工农业总产值8856万元。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新疆屯垦事业由原军垦农场开始逐渐转变为正规化国营农场,正式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企业化生产代替原军队自给性生产。截至1956年12月底,兵团指战员全部办理复员转业手续,并从1957年7月起实行工资制,取消供给制,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转变。
  1954年起,兵团先后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江苏、上海、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壮年以及接收大批转业复员军人参加边疆建设,至1960年末,总人口已达72.41万人,为1954年兵团成立时的4.1倍。
  年,兵团着手正规化国营农场建设,大规模地进行土地勘测规划工作,并对垦区内零星农牧民土地进行调整,从而使农场土地连片成大面积。3年共规划新农场44个,此后又用2年时间,把已建成的36个农场进行现场审定,从而使农场正规化建设向前推进一步。
  年,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如火如荼,兵团迅速掀起垦荒造田大兴水利建设高潮,重点开发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玛纳斯河流域,共垦新开荒地56.67万公顷,新建农牧团场107个。同时,兵团工业生产也蓬勃发展,1958年新增各类企业100个,1959年新建企业132个,其中现代化企业37个。1960年工业总投资达7548万元,除续建工程外,又新建企业39个,至年底,全兵团已拥有各类工业企业343个,工业总产值达60149万元,比1957年增长2.5倍。此期兵团工农业生产发展规模是新疆农垦发展史上发展最快的3年。
  年,中央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兵团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纠正高指标,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精简机关,下放干部,撤销9所学校,对36家产品质次价高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坚决执行中央“农业第一,粮食第一”方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经过调整,从1963年起,兵团各项事业很快进入一个全面大发展时期,农牧团场基本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园林化。1966年底兵团职工总数增到80.86万人,总人口增至148.54万人,农牧团场发展到158个,独立核算工矿企业发展到112个,耕地面积达80.86万公顷,播种面积达55.68万公顷,粮食总产72.03万吨,棉花总产2.49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占自治区的1/3,达97669万元,粮食、棉花、甜菜也分别占自治区的21.8%、31%和99%。
  “文化大革命”期间,兵团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不断下降。“文革”第二年,兵团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经营亏损,数额达3849万元。此后几年亏损额越来越大,至1975年10年累计经营亏损7.94亿元,兵团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各师建制,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农垦总局。尔后,11个地州、相继成立农垦局,管理全疆国营农场。兵团解体,1976年,自治区部分地、州,将其20多个国营农场下放到县,有的将农场拆散下放到公社。原所属的2个汽车团、10个汽车营以及5000余辆汽车、21个拖拉机修配厂、机械厂,132个独立核算的工矿企业和原兵团、各师物资供应、商业、粮食、勘测设计、科技、建筑工程部门和所有大中专院校、垦区医院、通讯线路等全部对口移交地方。
  年,农垦总局所管理的农牧团场,除原兵团移交地方的农牧团场外,又增加20多个地方国营农场。由于多种原因,农牧场总数虽有增加,但生产水平下降,3年共亏损6.67亿多元,是新疆农垦史上亏损最严重的3年。据此,1978年2月,国务院决定新疆农垦总局改由国务院主管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国家建设投资和农场所需主要物资由国务院主管部直接供应,新疆农垦事业渐有起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使新疆农垦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年粮食总产达到92.3万吨,比1977年增长48%;棉花总产5.25万吨,比1977年增长3倍;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4亿元,比1977年增长138、9%,每年平均递增24.3%。
  鉴于新疆农垦事业面临的实际状况和兵团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
  兵团恢复后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公、检、法等均由自治区领导,生产年度计划、长期规划、生产、财务、物资供应、劳动工资作为农垦部直属单位,受农垦部领导,同时列入自治区国民经济计划,成为区经济计划一部分。干部由兵团统一管理,并按中央干部管理权限审批;财政拨款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管理,并按照中央的规定,以自治区农垦总局和各地、州农垦局为基础,组成兵团和各师机关。兵团实行兵团、师、团(场)三级管理,兵团和师设司令部、政治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等。下辖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3个农场管理局,以及工交局、商业局、物资局等18个师级单位。1983年又组建成立了12个师级单位,至中共十四大召开前夕,兵团共辖30个师级单位,其中农业师10个,农场管理局3个,建筑工程师1个,其他企事业单位16个。1981年兵团恢复时拥有221万人,其中职工92.5万人;耕地面积90.7万公顷,播种面积73.61万公顷。粮食总产92.3万吨,棉花总产5.25万吨,油料总产5万吨,甜菜总产24.76万吨。牲畜年终保留头数271.54万头。工农业总产值18.4亿元。
  1983年以后,兵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进行农垦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创办了第一个家庭农场——农七师耿千里家庭农场,推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财务包干,自负盈亏管理办法健立了收入和效益挂钩的新分配制度。1986年,兴办各种家庭农场4.46万个,划给职工家庭宅基地3.1万公顷,户均0.13公顷,发展庭院经济。工业调整结构,实行厂长(经理)经营承包责任制,搬掉干部“铁椅子”,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1990年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为兵团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至今,兵团已成立49周年,先后治理了数十条河流,修建水库105座,修渠道8万多千米,形成了内陆地区独具一格的灌溉渠系配套、机械化、规模经营的现代化农业,在过去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上建成了一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建设起了石河子、奎屯、五家渠、阿拉尔、北屯等军垦新城。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形成了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兵团的商业网点遍布天山南北,为繁荣市场,发展边疆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兵团现拥有耕地面积105.71万公顷,人口250.12万人,在岗职工69.10万人,辖有14个师(局),174个农牧团场,659个独立核算工交建商企业。现已形成农林牧渔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并举、科教文卫体全面发展的相对独立的垦区区域,办有各种类型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中专、技校及中小学校,还有众多的医疗、科研、勘测设计机构和文化艺术单位。如今,兵团以占全疆七分之一的人口,生产新疆七分之一的粮食、超过二分之一的棉花和三分之一的棉纱、棉布、食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分布在东起东经95°34',西到东经75°5O',南起北纬35°30',北至北纬48°34'的广大地区,东西和南北相距各1500千米。新疆东部与甘肃、青海相邻,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从东北至西南分别与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国毗连。国界线长5700千米,其中与蒙古国交界1416千米,与俄罗斯联邦交界54千米,与哈萨克斯坦交界1753千米,与吉尔吉斯斯坦交界1096千米,与塔吉克斯坦交界457千米,与阿富汗交界92千米,与巴基斯坦交界599千米,与印度交界233千米。新疆是我国国界线最长的省区,占全国陆地国界线总长的1/4。
  兵团与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接壤,管辖的国界线有2019千米,其中与蒙古国交界571千米,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1448千米。兵团的边境农场,绝大多数分布在北疆的中哈、中蒙边境一线的中国领土上,担负着屯垦戍边和与邻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重任。
  兵团的土地面积7.43万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的4.47%,约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1/5,是全国农垦最大的垦区之一。
  新疆地形的特点是三山夹两盆。东北面雄踞着阶梯状的阿尔泰山,南面是高峻陡峭的昆仑山,中部横亘着高大雄伟的天山。天山把新疆分成南北两大部分,天山以南是南疆,天山以北是北疆,天山东段的哈密、吐鲁番地区又称东疆。
  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是北疆的准噶尔盆地,面积3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盆地。兵团的农四、五、九、十师的农牧团场就分布在北疆西北部。准噶尔盆地中部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沙漠,由于雨雪较多,沙漠中覆盖着梭梭草、沙枣树等植被,使沙漠的97%变成了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是良好的冬季牧场。盆地南缘是近800平方千米的山前冲积平原,兵团农六、七、八师、十二师和建工师的100多万人口,在这里开发了大片绿洲,创办了53个国营农场。
  天山与昆仑山之间是南疆的塔里木盆地,盆底面积53万平方千米,东西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盆地。海拔780-1300米,地势西高东低,东部最低处罗布泊洼地海拔780米。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85%是新月形流动沙丘,沙漠上风沙肆虐,荒凉干燥,沙漠底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藏。兵团农一、二、三师和十四师的团场,就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带。
  在东疆地区,东天山横亘中央,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分布着少量冰川。冰川是东疆地区的主要水源。东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是巴里坤盆地,海拔米,盆地中多山地、丘陵、洼地,草木茂盛,是优良的草原。兵团农十三师的红星一牧场、红山农场、淖毛湖农场就在这里。东天山以南、库鲁克山以北,是哈密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盆地北面是天山南坡,山峰上白雪皑皑,山坡下是戈壁砾石,砾石下是倾斜的洪积、冲积平原,由卵石、石沙和黄土构成。平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平原地上分布着互相隔离的大小绿洲,兵团农十三师的多数农场就分布在这里。
  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的山地中,点缀着兵团的10个牧场;在天山山谷盆地中,分布着兵团的54个团场;在天山南北的洪积、冲积平原上,散布着兵团的90个团场;在南北疆的风蚀地貌上,有兵团的20个团场。
  兵团地处新疆境内,气候与整个新疆一样,都属于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按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北疆西北部的农四、五、九、十师,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气候;北疆准噶尔盆地的农六、七、八师、农十二师和农十师的部分地区、属于中温带干旱区气候;南疆(包括东疆)的农一、二、三师、十三师、十四师,属于暖温带干旱区气候。
  兵团垦区气候的主要特点,一是干燥少雨,二是冬寒夏热,三是日温差大,四是日照丰富。7月,全疆平均气温22~26℃,白天较热,夜间凉爽,新疆是我国天然的避暑旅游胜地。但吐鲁番盆地格外酷热,7月平均气温33℃,日高于40℃的酷热日数年均38.2天,气象站百叶箱内最高气温达49.6℃,地表最高气温达82.3℃,是名副其实的"火洲",是全国夏季最炎热的地方。但吐鲁番是干热,白天热,夜间凉,不同于重庆、武汉、南京的湿热,昼夜闷热。因此,夏天身居火焰山下,比在内地"三大火炉"舒适好过。新疆夏季高温,高山冰雪融水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北疆植物生长期平均180多天,南疆200天以上,西北疆160多天,全疆都可种植农作物。
  2006年,全兵团土地总面积745.63万公顷,农用土总面积419.86万公顷,其中耕地104.31万公顷,园地6.52万公顷,林地44.39万公顷,牧草地242.65万公顷,建设用地21.05万公顷,未利用地304.72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1.99万公顷。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灌溉、引蓄洪水和冬闲水,兵团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截至2006年底,兵团拥有水库125座,总库容32.4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1座,库容18.34亿立方米;中型水库29座,库容11.52亿立方米;小型水库85座,库容2.59亿立方米。有输水干渠8981.99千米。其中,已防渗5650.58千米。各类渠道建筑物103867座;机电井11305眼,其中,已配套11131眼。供水能力每秒351.84立方米,是年提水量14.29亿立方米。666.7公顷以上灌区83处,其中,3.33万公顷以上灌区6处,2万——3万公顷灌区6处。堤防建设长度达到2189.56千米,保护人口149万人,保护耕地39.19万公顷。在河道上建引水闸109座,其中,大型水闸4座,中型水闸26座,小型水闸79座。兵团总灌溉面积126.70万公顷,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25.5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121.21亿立方米,工业供水1.19亿立方米,城乡生活用水1.41亿立方米,生态用水1.74亿立方米(工业、城乡生活和生态用水为不完全统计)。
  新疆地处欧亚交汇要冲,东西方动植物品种在此交汇,加上多样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新疆温带作物齐全,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全疆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高梁、大麦、大豆、豌豆、绿豆、胡豆、粟、黍、红薯等杂粮。伊犁河谷素有“新疆粮仓”之称。农一师“天山雪”大米洁如玑珠,质细味香。经济作物有棉花、甜菜、油菜、向日葵、啤酒花、薰衣草、胡麻、烟叶、药材等。兵团的陆地棉、长绒棉和彩棉、甜菜、油料作物、啤酒花、番茄酱的产量、质量居全国农垦之首位。棉花单产和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
  新疆素有“瓜果之乡”之称。常见的瓜果有:甜瓜(哈密瓜)、西瓜、苹果、香梨、葡萄、杏、桃、李子、红枣、石榴、樱桃、无花果、核桃、巴旦杏等。蔬菜作物亦颇丰富,白菜、菠菜、芫荽、甘蓝、黄萝卜、青萝卜、白萝卜、马铃薯、大葱、菜豆、番茄、泮葱、辣椒、茄子、芹菜、韭菜、黄瓜、葫芦瓜、苦瓜、南瓜、丝瓜、冬瓜等。温带果蔬瓜类应有尽有。
  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其中绵羊最多,其次为马、牛、山羊、驴、骆驼、骡、猪、鹿等。家禽有鸡、鸭、鹅等。伊犁马、伊吾马、焉耆马、巴里坤马、石河子的军垦细毛羊、阿勒泰大尾羊、新疆褐牛、库车黑羔皮羊、伊犁乳肉兼用牛均享有盛名。兵团肉类产量居全国农垦首位。
  新疆共有90多种鱼类,其中较名贵的有布伦托海和额尔齐斯河的鲟蝗鱼、鲑鱼、赤鲈、银鲫、湖拟鲤、梭鲈、金鲫、高体雅罗鱼、江鳕、东方欧鳊等。深受人们喜爱的有布伦托海和额尔齐斯河的五道黑、小白条鱼,博斯腾湖的尖嘴鱼、大头鱼、伊犁河的鲤鱼、鲈鱼等。
  野生植物也相当丰富。有食用、药用、工艺、固沙、观赏等植物达132科856属,近4000种,其中有经济和药用价值的有1000余种、稀有植物有100余种,如甘草、贝母、红花、雪莲、大芸、麦冬、当归、党参、阿魏、肉苁蓉、泰艽、麻黄、枸杞、青竺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草面积和产量占全国首位,兵团拥用甘草面积2.67万公顷。此外,新疆还有胡杨、沙枣、野苹果、野核桃、野杏、野巴旦杏、野山楂、芦苇、芨芨草、梭梭草等野生植物。新疆的胡杨面积占全国胡杨林面积的95%,兵团管辖的胡杨面积为4万公顷。
  新疆野生动物有580多种,其中鸟类340多种,哺乳动物130多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0多种。国家保护的一类动物有20种:野马、野牦牛、野骆驼、藏野驴、蒙古野驴、新疆虎、雪豹、藏羚羊、赛加羚、河狸、貂熊、白鹳、黑鹳、白鹤、黑颈鹤、白肩雕、斑嘴鹈鹕、藏雪鸡、游隼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67种,主要有棕熊、紫貂、猞猁、马鹿、北山羊、天鹅、玉带海雕等。此外,博斯腾湖和塔里木河边的麝鼠,绿洲和荒漠上的野兔,天山和阿尔泰山牧场的旱獭、黄羊、狼、狐狸、霍城的四爪陆龟等,都是常见的野生动物。其中马鹿、麝鼠、雪鸡、水貂等动物,已在兵团垦区成功驯养和繁殖,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新疆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三山藏宝,盆地聚油,古称“金玉之邦”。
  新疆有138种矿产资源,其中探明储量的矿种79种,已列入全国矿产储量表中的新疆矿产储量占全国首位的有天然气、钠硝石、云母、蛭石、陶瓷土、脉石英、砖瓦用页岩、饰面用辉石岩9种;居第二位的有石油、镍、铬、钯、自然硫、钾盐、镁盐、长石、化肥用蛇纹岩、膨润土、水泥用大理岩、制灰用石灰岩、砖瓦用沙、砖瓦用粘土、建筑用角闪岩15种;居第三位的有铂、铸石辉绿岩、建筑镁矿、芒硝、毒重石、石棉、玻璃用脉石英、水泥配料用泥岩、建筑用花岗石、建筑用大理石10种;居第五位的有铯、硒、方解石、陶粒用粘土4种;居第六位的有铋、钴、普通萤石3种;居第七位的有油页岩、钛、泥灰岩、水泥配料用黄土、建筑沙5种;居第八位的有铜、硼、水泥配料用页岩、饰面用花岗石4种;居第九位的有锰、钽2种;居第十位的有盐矿1种。
  兵团开采主要是固态的矿产资源,其优势矿种和潜力比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石棉:农二师三十六团石棉矿开采,该矿山在全国同行业规模排名靠前。膨润土:农十师一八四团开采。已探明储量约为2亿吨,推测量可达50亿吨,品质较好,仅次于美国的怀俄明州的膨润土矿。天然沥青:农七师一三七团开采。此矿种全国独一无二。气、肥煤:农六师的大黄山煤矿(保有储量7750万吨);农四师的七十一团焦化厂(保有储量7622万吨);这两家生产的低磷焦炭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年创汇520万美元,已成为兵团矿产品的出口大户。农十三师的红山农场煤矿(保有储量3304万吨。此矿种全国探明量不多,属于保护性开采矿种)开采。铜、镍:农十三师的隆兴股份有限公司开采。
  目前兵团开采的其它矿种主要还有:蛋白土、垤石、云母、铁矿石、石灰石、芒硝、花岗岩等。根据资源的蕴藏量及市场的情况相对较有发展的矿山企业还有:农八师的石河子南山煤矿、农二师的哈满沟煤矿、农四师的铁厂沟煤矿、南台子煤矿、农十师的和什托洛盖煤矿等。
  在50多年的屯垦戍边实践中,兵团人创造和形成了充满活力、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并且具有独特个性的兵团文化。兵团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丰沃土壤,是兵团火热的生活绽开的精神文明之花,是多民族、多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晶,兵团文化为兵团人提供了厚重的精神依托,激发了兵团人无比的自豪感和坚定的责任感,推动了兵团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兵团文化是兵团人在半个多世纪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兵团文化从其来源泉来看,是以军队文化为主线,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不同的区域文化、新疆特有的民族文化等多种成分融合而成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兵团文化外延广泛、内涵丰富。从广义上说,它可以指兵团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等。从狭义上说是兵团人的精神生活过程和精神生产的成果。兵团文化,既具有文化的基本特征——从物质与精神方面体现,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集中反映了兵团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定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下的现象。兵团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她“受命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植根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依托于特殊的组织形式,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兵团文化就是伴随着兵团特殊的使命——屯垦戍边而产生、发展的。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这里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而兵团团场绝大多数分布在边境线和沙漠前沿,生活和生产条件都十分艰苦。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兵团人不仅以自身的存在和作用维护了六分之一国土的稳定,以自身的艰苦奋斗开垦了片片绿洲、建起了座座新城、奠基了新疆工业、领跑中国现代农业,而且在创业的过程中战胜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在严酷的自身条件中以凝聚无数智慧和心血,创造了独特品质、独具特色的兵团文化。这种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多彩的形态,进一步丰富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壮大和拓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兵团文化是兵团人50多年来屯垦戍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兵团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历程,是兵团文化扎根成长、繁荣发展的沃土。
  先进性 是兵团文化的本质特征。首先,兵团文化的发展是军队文化。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武装力量;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兵团屯垦戍边事业是“三个代表”重要的忠实实践。其次,科技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也是推动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兵团探索创建新疆的现代农业、现代工商建交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新疆各族人民起到了示范作用。新技术和发明创造提高了兵团和新疆的生产力水平,影响并改变着新疆各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以及风俗习惯。兵团较早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确保兵团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再次,马克思曾讲过,某一文化的先进程度取决于其对外交往的程度。兵团人来自全国各地,在绿洲内部无时不发生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大浪淘沙,去粗取精,实现着文化的扬弃与创新。
  融合性 是兵团文化的形态特征。首先,兵团文化是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它既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其次,兵团文化是全国各地域文化的大融合。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带着满腔的热情、操着不同的方音来到兵团这块热土,在国家、民族精神的感召下自愿扎根边疆,承担起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带来了内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俗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了边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边疆形成了开放和融合的文化。促进了东西部文化的交流。再次,兵团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兵团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包括少数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等兄弟民族在内的多民族的社会群体。兵团文化包含着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从服饰饮食到文学艺术作品都有表现。
  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来源的多元化造就了兵团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第一代屯垦人带来了南泥湾人吃苦耐劳及西北多民族的文化,随后,河南、湖北、江苏、上海、武汉等省市支边青年,将中原农耕文化大规模带入新疆,现代城市文明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播种,使兵团文化能借助于地缘优势,融西北民族文化、中原农耕文化、现代城市文化、军旅文化于一体,形成以军垦文化为核心,兼具西北民族文化、内地汉民族文化、现代城市文化为一体的,具有较强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特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加入兵团,兵团文化的多元化特色更为明显。
  继承性与创新性 兵团文化是继承的,但又是与时俱进的。她继承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了军队文化的传统,延续了历代屯垦戍边文化的精华,融合了各地各民族文化的灵气。她随着使命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民族的昌盛而昌盛。
  团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干部职工的一大创造。“团场”一词已诞生了几十年,在兵团内部通用,在新疆境内通用,也逐渐为内地的人们所接受。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新疆军区的生产部队集体转业成立了兵团,下辖农业师、工业师,农业师下辖国营农场、国营牧场,后来由于难以割舍的情感和其它诸多原因,又把农牧场改称“团”了。现在兵团正式出版物上仍是称“团”,有时也称“团场”,如某某“中心团场”,如兵团领导人强调“兵团的基础是团场”,“兵团的工作重心在团场”,因而“团场”的名称是从民间到官方,被上上下下所认可的。
  “团场”由“军垦”而来。“军垦”以“军”为主,以“垦”为辅,军垦部队还姓“军”。团场则是“团”与“场”并重,既“团”又“场”,不是军垦是农垦,农垦“部队”不姓“军”了,改姓“民”了。“团场”是由“团”和“场”杂交而成的一个新“品种”,这是兵团人创造的一个新名词。《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说,“团”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一般隶属于师,下辖若干营;“场”这里指的是农场,是使用机器、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单位。“团”是战斗队,“场”是生产队、工作队,“团”与“场”合起来就诞生了一种亦军亦民的新型组织,就能够成为“四个力量”,即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保卫边防的重要力量,维护新疆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就能够成为“四个模范”,即生产建设的模范,安定团结的模范,民族团结的模范,稳定新疆和巩固边防的模范;就能够充分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铁壁铜墙三大作用。
  “场”是屯垦,“团”是戍边,合起来就叫屯垦戍边。屯垦是发挥建设大军的作用,戍边有两种含义,防止和抵御外敌入侵是戍边,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宁,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极端宗教势力、暴力恐怖犯罪分子等“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也是戍边,对外敌我们是铜墙铁壁,对内敌我们是中流砥柱。屯垦为戍边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戍边为更好的屯垦、建设边疆、繁荣边疆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屯垦为戍边,戍边为屯垦,屯垦支援戍边,戍边保卫屯垦,二者相辅相成,共存共荣,不可分割。这就叫“团场”,这就叫由175个“团场”共同组成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读懂了“团场”,就读懂了屯垦戍边,就读懂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团场这个由“团”与“场”组合而成的屯垦戍边特殊组织,是兵团人的一大创举。团场文化是举世无双的特殊的一种文化,解读团场文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便于发挥好自身优势,更好地履行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团场文化是一种军旅文化 团场由团演变而来,自然有团的遗传基因,有团的血液。我们至今还把自己称作是军垦战士,甚至还把自己的团场、连队称作是部队。至于团长、政委、连长、指导员这些职务延续至今,毫无例外地显示娘胎中留下的痕迹。团场的孩子从懂事起就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甚至父亲母亲曾经是军人,自己家住的所在曾经叫做老营房,新营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六军、二十二兵团、五军的转业军人奠定了团场的基业;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大批沈阳军区、济南军区、成都军区、兰州军区的复转军人成为团场的新鲜血液;后来,一批在新疆服兵役的内地青年退役后主动联系到团场工作,成为留疆战士;还有众多团场自己的子女参军复员后又回到团场工作;还有国家按政策安置的军转干部。曾经是兵的比例远远高于地方,团场的武装民兵大部分都是复转军人,政治觉悟高,组织观念强,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在这样的氛围熏陶和影响下,我们这些在连队、团场生长的军垦第二代、第三代从小就喜欢戴军帽,唱军歌,玩打仗的游戏,血管里涌动着军人的血液。从八十八团场走出的军垦后代王宏伟能成为一流的军旅歌手,一点也不会让团场人感到奇怪,没有走出的还多着呢。军旅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塑造了团场人坚强的品格,刚强的性格,拿起坎土曼、开起大马力拖拉机来就是建设大军,拿起枪、操起炮来就是中流砥柱、铜墙铁壁。无论是1962年发生的“伊塔事件”,还是1997年发生的“二?五事件”,还是2009年发生的“七?五”事件,团场人在这些突发事件中所发挥的维稳作用举世瞩目。有团场在,有兵团在,新疆就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科索沃,第二个车臣,祖国的西北边疆就会镶上一道金边,金碧辉煌,固若金汤。憾山易,憾兵团难!
  团场文化是一种迁徙文化 团场的干部职工大部分是从祖国各地迁徙来的,还有他们的后代,思想最解放,最富有冒险精神,最富有创造力,来自五湖四海,带来了各个省市自治区、各个地方的文化,风俗习惯,最少保守,最富有开拓精神。和内地长大的孩子不一样,团场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祖国有多大,有多少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知道邻居张阿姨是甘肃武威人,隔壁王叔叔是四川江油人,学校的刘老师是河南唐河人,连队的杨连长是山东牟平人。一上小学往班里一坐,整个教室就是一幅中国地图,几十个孩子的籍贯几乎是哪个省的都有,而以西北籍的居多。于是他们知道了自己都是迁徙者的后代,知道了中国人的迁徙规律是山东人往往闯关东,东南沿海的人往往下南洋,西北人往往走西口,此所谓“近水楼台”,而河南人地处中原,移动没有规律,四处走,闯遍天下。团场长大的孩子大都地理学得很好,也能熟练地讲多种方言,语言表达能力强,性格随和,心胸豁达,交际能力突出。父母亲能从老家迁徙到新疆,团场孩子更是兼具了父母的杂交优势,加上与时俱进,生存能力当然会更胜一筹。
  团场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 团场的人口来源也有劣势,人口素质总的来说不是很高,城乡结构不尽合理。从半个多世纪的团场发展史看,文化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迁徙群体在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进疆的上海支边青年很快就在团场的各个方面脱颖而出,崭露头角,成长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如原兵团司令员华士飞,已故的被誉为“中国薰衣草之父”的原六十五团技术员徐春棠,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时期来疆的武汉支边青年中也涌现出了易中天这样的著名学者。相形之下,来自其它各省区的人员大多都是农村人口,擅长犁、耙、播,适合从事农业生产,容易诞生农业方面的专家。因此,团场搞农业生产有人才方面的先天优势,他们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很快就能适应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并且成为搞现代化精准农业的排头兵。团场的农业生产技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新疆遥遥领先,起示范引导作用,在全国也走在前列。在团场,选拔个农业生产方面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不是难事,但工业、内外贸易方面的人才则比较稀缺,对当前进行的城镇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招商引资,内引外联,都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团场文化是一种边疆多民族文化 新疆有多大,兵团就有多大;新疆有十四个地州市,兵团就有十四个师与之对应;新疆有88个县、自治县、县级市,兵团则有175个团场,数量是前者的两倍,级别也相同,只是人口数量和所占有的资源远比不上。中国的边疆往往是多民族聚居地,地处西北边疆的新疆也不例外,有48个现代民族成分,13个世居民族。新疆有多少民族成分,团场就有多少民族成分,有不少团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团场的一半,因而团场文化呈现出了边疆多民族文化的特色。在饮食上,团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早已融为一体,肠胃都是为盛抓饭、拉条子、烤包子、烤羊肉串、大盘鸡设计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同胞也拿清炖羊肉蘸着四川自贡出的“天车牌”香辣酱吃,体现了一种在饮食文化上的融合。在饮食上融合的最好的要属奶茶了,奶是吃咱们新疆草的新疆母牛生产的,茶是内地出产的,尤其是湖南出的茯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砖茶,作为新疆人,饭都可以不吃,奶茶可是不能不喝。在衣着上,汉族有少数民族的特色,在引领服装新潮流的姑娘们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少数民族也受到汉族的影响。在语言上,更是诞生了融陕甘方言、少数民族汉语发音为一体的新疆话,只不过被称作是“兵团话”的兵团人官方语言与普通话更接近一些。各民族兄弟姐妹在新疆、在兵团、在团场这块热土朝夕相处,文化是愈来愈接近,愈来愈融合。
  团场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 团场文化是一种杂交文化,团场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团场文化是极适合于团场人在这片热土上生长的文化。团场人创造了团场文化,团场文化养育了团场人,团场人同团场文化同步前进,同步成长,同步日益博大精深。团场是一个混合体,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社会,团场文化魅力十足,华光四射,风采无限。团场文化、兵团文化作为新疆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必将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新疆及兵团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新疆是我国通向亚欧的桥头堡。这里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山川多姿多彩,古迹遍地、民风独特,既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又是联通亚欧的第二大陆桥,既是瓜果之乡、宝石之乡,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之乡。
  乌鲁木齐的红山公园、水磨沟的温泉公园、红雁池水库、三屯碑水上乐园、柴窝堡湖游览园、乌位泊古城、南山白杨沟旅游区;吐鲁番的火焰山、葡萄沟、坎儿井、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高昌古城、交河古城、苏公塔;哈密的白石头、回王坟、松树塘,黄田农场的八大石、庙尔沟;巴里坤的天山庙、黑沟;奇台县的将军庙、硅化木、恐龙化石谷、魔鬼城、北塔山牧场岩画;吉木萨尔县的北庭古城、西大寺、五彩湾、火烧山;阜康县的天池、土墩子农场清真寺;五家渠的青格达湖旅游区;石河子的周恩来总理纪念馆、纪念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艾青诗馆、一四八团沙漠旅游、一五0团沙漠公园、宁家河子瀑布、落脚湾温泉、达子庙古柏;伊犁的果子沟、伊犁河、乌孙古墓、昭苏石人、惠远古城、阿里麻里古城、七十一团那拉提旅游风景区、七十九团雪山旅游区;克拉玛依的乌尔禾魔鬼城、黑油山;阿勒泰的成吉思汗点将台、喀纳斯湖、布伦托海游乐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铁门关、博斯腾湖、大西海子水库、罗布泊、楼兰古城、米兰古城、巴音布鲁克天鹅湖、二十六团银沙滩旅游风景区、二十一团天河月牙湖旅游区;阿克苏的天山神木园、克孜尔千佛洞;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阿帕克霍加墓(又名香妃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墓、达瓦坤沙漠旅游风景区、帕米尔高原风景旅游区;农三师的西海湾旅游区;阿图什的奥依塔克村风情园;和田的尼雅遗址、玉石等等。
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景区(阿拉尔市
中国彩棉科技园(乌鲁木齐市)
兵团军垦博物馆(石河子市)
农五师怪石峪风景区(博乐市)
乌鲁木齐西山老君庙(乌鲁木齐市)
五家渠市青格达湖景区(五家渠市)
九龙生态园(乌鲁木齐市)
奇台农场一万泉旅游区(六师奇台农场)
石河子市驼铃梦坡沙漠旅游区(八师150团)
千鸟湖旅游风景区(阿拉尔市)
农一师塔里木祥龙湖风景区(阿拉尔市)
新疆塔里木多浪湖旅游景区(阿拉尔市)
农二师银沙滩旅游景区(和硕县26团)
喀拉玛湖沙漠旅游景区(喀什市)
五家渠青湖御园度假村(五家渠市)
石河子北湖风景区(石河子市)
石河子巴音山庄(石河子市)
石河子艾青诗歌馆(石河子市)
新疆石河子桃源农业生态旅游区(石河子市)
新疆西部民俗风情园(石河子市)
布伦托海海滨度假旅游区(十师188团)
兵团十师额河酒业旅游园区(十师183团)
兵团十师184团军垦艺术体验基地(十师184团)
兵团十师185团白沙湖边境旅游风景区(十师185团)
兵团十师图瓦民俗文化旅游村(十师)
兵团十师186团龙珠山旅游区(十师186团)
巴里坤北湖旅游区(哈密市)
新疆哈密庙尔沟旅游风景区(哈密市)
新天冰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阜康市222团)
兵团十二师221团葡萄凰果业有限公司(221团)
兵团十四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碑)(十四师)
石河子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石河子市)
石河子军垦第一连(石河子市)
石河子周恩来总理纪念馆(石河子总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物:王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物:王恩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物:张仲瀚
  王震() 原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始人。湖南省浏阳人。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粤汉铁路工会长岳段分工会执行委员、工人纠察队队长、湘鄂赣边区赤卫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湘东独立1师政治委员、红8军代政治委员、湘赣军区代司令员、红6军团政治委员,红2军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旅长兼政治委员、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延安军分区司令员、卫戍区司令员,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员。1941年率部赴南泥湾屯田开荒,开展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22兵团政委(兼),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务院农垦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党校校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陶峙岳()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湖南宁乡人。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后加入同盟会。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任湘军营长、团长。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团长,第40军第3师副师长、师长,第8师旅长、师长。1937年任国民党陆军第77军军长。参加淞沪抗战,后任国民党军第1军军长,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第37集团军副总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1949年率部在新疆和平起义,后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第22兵团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恩茂()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兼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一书记、政委。江西省永新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永新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长、中共永新县委秘书长、中共湘赣省委秘书、湘鄂川黔省委秘书长、川滇黔省委秘书长、红6军团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宣传科长、政治部副主任,军政委员会委员、副政委,八路军南下支队副政委,湘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副政委,湘鄂赣军区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第359旅政委,吕梁军区政治部主任,晋绥军区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第2纵队副政委,第1兵团第2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南疆区党委第一书记,喀什军区政委、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一书记、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副政委,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吉林省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新疆军区政委,乌鲁木齐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新疆军区政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十五次代表大会邀请代表,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后补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仲瀚()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二书记、副政委、第二政委。河北献县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9月组织抗日武装队伍,历任河北民军司令兼博野县县长,冀中军区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359旅第719团团长。1944年任第359旅南下支队第3大队队长、鄂北军区司令员。1946年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高级联络员。1947年1月赴山东组建华东渤海军区教导旅,任旅长;10月率部西进归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建制,改任第6旅旅长。1949年后任第2军第6师师长,第22兵团第9军政委、第22兵团政治部主任兼第9军政委。1954年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二书记、副政委。1964年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委。1966年任新疆军区副政委、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二书记、第二政委。1975年任人民解放军炮兵顾问。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宋汉良(00.11)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浙江绍兴人。大专文化程度。1954年6月参加工作。196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苏新疆石油公司、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实习生、队长,地质研究宣传专业组组长,科研所地质师,勘探研究室主任,石油管理局油田研究所代理党委书记兼政治处主任,生产管理室勘探组组长,地质处副处长、处长,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局党委常委、副总地质师,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党委常委、党委书记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委员。
  赵锡光()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云南保山人。191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副师长、师长。1940年任国民党第36军军长、第38集团军副总司令(未到职)、第八战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5月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员兼南疆警备司令和整编第42师师长。日协助陶峙岳组织策划新疆和平起义,后任第22兵团副司令员兼第9军军长。1950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黄金180两。1954年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陈德法()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参谋长。浙江诸暨人。1924年考入国民党广州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排长。后随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任教导团连长、区队长。1927年任国民党军第20师营长、副团长。1929年调任江苏省警卫教练所总队长、陆军第80师第478团副团长、第476团团长。后任蒋介石侍从室副官、一组组长。1935年调任第80师第477团团长、第37旅旅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战,同年10月任第194师师长。1944年任国民党第八战区办公厅主任、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警备司令部司令。1949年9月配合陶峙岳新疆和平起义。后任第22兵团第9军副军长、第22兵团副参谋长。1954年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参谋长。
  陶晋初()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湖南宁乡人。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40军第3旅任职,后并入第40军军官讲习所学习。1930年被派送日本士官学校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任南京国民党军队第8师参谋。1932年8月在南京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任第8师参谋处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淞沪抗战。1938年随陶峙岳部担任黄河防务。1940年任国民党第九战区将校训练班后方勤务教授,第11集团军司令部高级参谋,前线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参谋长。1944年在国共重庆谈判时结识共产党人乔冠华。1945年8月先后两次给毛泽东主席写信报告蒋介石假和谈真反共的内部情况。在“双十协定”签字后,亲赴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会见周恩来,表示要投奔革命去延安。1948年应堂兄陶峙岳之邀任新疆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日协助陶峙岳策划组织新疆和平起义,后任第22兵团参谋长。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参谋长,1957年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1964年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副司令员。
  杨宗胜()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湖南汨罗人。1926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营长、供给处主任、苏区财政部科长、供给部长、红6军团供给部会计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359旅供给部部长、关中行署财委委员、关中物资局局长、南下支队副官长、湘东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后勤部部长、西北军区军需部部长。1949年后随贺龙部入川,任西南军区后勤部驻成都办事处主任、运输部长。后任人民解放军总财务部副部长、总后勤部民政局局长,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参谋长、副司令员,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周九银()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副书记、副政委。湖南湘阴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第9师第25团排长、第7师经理处粮秣员、第20团军需、红二方面军第4师第12团供给处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供给部军械股股长、师供给部军械科科长,晋绥军区后勤部粮秣科科长、军械科长兼被服厂厂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军需生产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西南生产管理局局长、军需生产部副部长、军需部政委、工厂管理部政委,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副书记、副政委。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苟纪明(1910— )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政委。四川巴中人。1933年1月参加革命。193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政委。
  程悦长()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三书记、副司令员兼新疆军区副参谋长。湖北红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安县独立团第2连战士、副班长,红四方面军共产国际团排长、连长、政治指导员,红31军第93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组织科长,第278团政委,第93师医院政委,第93师供给部政委。参加了第1、2、3、4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第129师第386旅第727团卫生队政治指导员、第2营政治教导员,第129师新1团政委,延安军政学院3队队长,中央党校学员、4部9支队党支部书记,新4旅第16团团长、旅参谋长、副旅长,第6纵队新4旅旅长。1949年任第6军第17师师长兼迪化(今乌鲁木齐)军分区和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政委,1952年任第6军军长,1953年任新疆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生产管理部部长,1954年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三书记、副司令员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军区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中共七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孙寅东(1911— )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政委。山东人。1937年12月参加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7月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政委。
  刘一村() 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副政委。安徽桐城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第4支队战地服务团、第5支队教导大队文书,江北指挥部、《抗敌报》社、《江淮日报》社文印、编辑、发行科长,盐阜行署交通科长,射阳区委书记,山东商河县委组织部长,渤海军区教导旅第3团政治处主任,第2军第6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师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2兵团第9军第25师政治部主任,新疆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保卫部部长,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副主任,自治区农垦总局副局长,自治区农林局副局长、局长,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自治区纪委副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书记、副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顾问组组长。
  裴周玉(1912— )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二政委。湖南平江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7师第3团排长、师保卫局干部、补充师特派员、教导师特派员、红28军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特派员、旅政治部保卫科科长,晋绥军区保卫科科长,晋缓边区公安局副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雁北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长、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第8军政治部主任、绥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3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政治部主任、军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三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第三政委、第二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林海清() 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湖南平江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8军第2战士,中央红军学校学员,红5军第2师师部通讯班长,湘赣独立第2师第9连副排长,第17师第50团副连长,第51团连长、营长,第359旅第717团连长、营长,冀中警备旅营长、副团长、团长,吕梁军区第8军分区第2支队支队长,独立第4旅第11团团长,第359旅第15团团长,第2军教导团团长,第22兵团供给部政委,新疆军区运输部副部长,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10师师长、政委,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10师师长、政委,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1师师长,自治区南疆铁路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建委副主任,自治区纪检委副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顾问组副组长。
  谷景生(1913— )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山西临猗人。大学文化程度。1929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在北平参加“左联”,任“旭社”社长。1933年,任河北反帝大同盟机关报《反帝新闻》主编、中共前委机关报《民众日报》编辑兼记者。1933年后历任抗日同盟军第5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5师第1团政委,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北平左翼文化同盟书记兼“左联”书记。在此期间和彭涛、周小舟等组织领导了“一二·九”运动。1940年后任中共太行区党委干教部科长、太行三地委委员、城工部长、决死第9团政委、第七地委书记、太行第7军分区政委。1949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党委书记、政委。1950年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党委书记、政委,中央军委防空军第二书记。1980年后任乌鲁木齐军区政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中央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如清(1914— )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副书记、副政委。江西吉安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巡视员、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副部长、中央于都县潭头区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组织科科长、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第1团政治处主任、苏中军区第3军分区泰州独立团团长兼政委和县委书记、新四军第1师第1旅第1团政委、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第4纵队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1师政委、第三野战军第20军第58师师长兼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0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副政委、军政委,江苏军区第二政委,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副书记、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甄子明(1915— )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广东台山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1971年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贺振新()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江西永新人。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红6军团通讯员、副排长、分队长、大队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第359旅第717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支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第359旅政治部主任、第2军第5师副师长。1949年10月任第22兵团第25师政委。1956年后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南京炮兵工程学院副院长、炮兵科学技术学院政委、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扫描二维码可以用手机浏览词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兵团连队新闻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