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厂品货员品货观察外观发现有战甲断刀关宁哪个牛,划痕,台阶等问题,该如何处

当前位置: >>
透视建筑时间之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筑意义再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透视建筑时间之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建筑意义再研究 姓名:徐俊芬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指导教师:陈纲伦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摘 要建筑虽然是三度物质空间,但是建筑的自身存在以及人对它的观察、体验,都具 有时间因素的作用。一方面,建筑在时间的流淌中其功能、空间、形态和意义等各 个方面都发生了连续性变化;另一方面,人对建筑空间的观察体验是通过连续的运 动,由感知到不断变化的透视画面而形成的,空间因此呈现出时间流特征。于是, 人们不满足建筑作为三度空间艺术的理解,而随着世界观的推进,及时使之变为四 度空间――时间的艺术。 在对时间的哲学论述中可以初步了解到时间的一般特性, 继而从建筑现象和建筑 创作中提炼出建筑时间观的建筑哲学范畴。纵观建筑空间之演变,不难看出,人类 对于建筑本质的认识水平,沿历史脉络呈现出:古代非时间性的建筑观、近现代时 间性的建筑观、现代空间性的建筑观、后现代时空四度性的建筑观四个连续发展、 持续推进的典型阶段。 建筑艺术是四度空间艺术, 时间在建筑中无处不在。 虽然时间本身不能体现自己, 但是它却能通过其他事物――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和建筑意义等建筑要 素的运动和变化体现出来。 从时间维角度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进行研究, 透视到时间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 作用;例证了建筑时间之维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时间维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时间维建筑思维的方法和成果不但对建筑创作起 到开拓思路的作用,并且能启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运作中的新视野。据 此有可能使我们能够解决历史建筑保护、城市文脉延续、建筑的历史传统与现代设 计有机融合等问题,从而营造出更加符合人需求的建筑空间。关键词:时间;时间维;建筑时间维;时间性;非时间性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AbstractArchitecture is a certain of three-dimensional physical space, but the factor of time play roles not only on the existence of architecture itself but also on the observation and experience on which people have. On one hand, as time goes on, function, space, form and meaning etc. and every other aspects of architecture have transformed continuously.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s observation and experience on the space of architecture are formed by the continuous movement and apperception of the perspective picture which is continuously transforming.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flowing-time of space. At this moment, people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the architecture as a three-dimensional comprehension of the arts, but with the evolving of World view, it timely transformed to four-dimensional spatiotemporal arts. By discoursing upon the philosophy of time, we can preliminary understan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 From architectural phenomeno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we abstract the category of philosophy of architecture. Alo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people’s cognition on the essence of architecture emerged as four typical phases which are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and evolving: Ancient non- timeliness architecture, latter-day timeliness architecture, modern special architecture, post-modern four-dimensional spatiotemporal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is a four-dimensional special art. Time is being everywhere in the architecture. It can not express itself, however, it can be expressed by the other things―the m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function, space, time, and meaning and other essentials of architecture. With researching on the Nanjing Massacre Memorial H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mporal dimension, the author perceived the material function of temporal dimension in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exemplified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research on temporal dimension of architectur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emporal dimension of architecture lies in it that the method and achievement of the timeliness architecture thinking can not only exploit new thoughts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but also can enlighten us new views on the preservation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of moder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d city rehabilitation. According to which, we can re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ontext of city 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modern design, consequently create better architectural spaces according with the demands of people.Key words: T T Architec T Untime attributes.III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经在 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 .本论文属于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 (在以上方框内打勾)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11.1 课题研究背景“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物体在持续,在它的持 续周期内的每一个时刻都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而且和其它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 ” ――德国莱辛《拉奥孔》 时间和空间一直是我国哲学界十分重视的哲学范畴。哲学上的研究已经告诉我 们:时间空间是紧密相关的两个范畴,没有独立于时间的空间,也没有脱离空间的 时间。但从历史上看,我们传统哲学更注重时间,与英语的 Space-Time 不同,汉语 的习惯是把时间放在前头,称作“时空” ,而非“空时[1]”。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前,西方人认为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抽象概念是相互独立 的两个系统。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牛顿的 “绝对时间” 认为时间是一种标示存在, , 而又同存在不相联系、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的均匀流逝。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霍 金的《时间简史》都认为,时间不能完全独立于空间;它们互为存在,从而形成空 间-时间统一体的观念,这是人类对时间认识的一大进步,时空观因此诞生。而德 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的观点更具有革命性意义,他提出了“四 维空间”概念,即“三维空间”在时间流逝中的存在形式,这种形式因而被称为“闵 可夫斯基世界” ,此后四维世界在 20 世纪大为发展。在这个四维世界中三维是空间, 一维是时间。 最近几十年来,把时间作为人类生活生存方式来理解的新理念,得到了来自社 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和人类学方面的支持和加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辑出版的 《在文化的交叉点上》丛书,即以时间作为主题,通过时间观念的差异,解释不同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差异。自然科学和哲学也把时间作为一个独立范畴予以研究,因 为它越来越表现出对于许多概念的统摄能力以及表征物理世界统一性的重要意义。 那么,建筑是不是也在时间的统摄之中呢?[1] “空时”一词在日常或书面中也有说,但其结构、语义和语音皆有变动,义指闲暇。绪论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建筑是人所创造的一个不断变化、有限的时空过程。它并非“空中楼阁” ,必须 占地一方才能建造,建筑总是在一定地区、地段、地点的空间建造,所以它具有空 间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随着时空而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随其改变。空间和 时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建筑在时间和空间的关联中构成了自己的特征,空间 是建筑存在的前提,时间是建筑存在的基础,两者的不可分解性使建筑形态具有了 整合现实、诠释历史的特性,并在时-空动态演变过程中,建构着自己内在的“完 整性” 。 21 世纪是图像化的时代,电脑效果图的普及引导人们以一种静态的、僵死的思 维方式体会建筑空间,无形之中扼杀了设计中最为精彩的一面,即建筑中的时间性。 忽视了时间在设计过程和体验过程中对人们思考与体验的那种无所不在的影响。这 不能不说是当今设计的误区。 21 世纪又是“时空压缩”的时代,平面化和图像化正是当前的特点,这也同时 表明人们体验外界的方式和速度都在改变,呈现出高效性。然而时间依然存在,人 类并没有因此而游离于时空之外,相反,他们需要通过四维的体验来获取与外界的 沟通。同时,随着环境信息量的激增,人们更加需要时间元素的导入来强化对环境 的感知。时间就像是一剂润滑液,它帮助人们揭示设计的意义。 本文意识到建筑的时间之维至今尚未被系统地思考过,对于进入 21 世纪的建筑 学而言,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从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随手拈来一例,对 于建筑的时间之维做一次透视式地考察,以期更贴近一步建筑的本质,便是本选题 的初衷。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1.2.1 国外研究动态 1)科学和哲学领域 时间对于西方科学来说,主要是作为一种计量的尺度,例如计算物体运动的速 度、加速度、冲量、周期等。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则》中,提出了把时间作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为空间的第四维。 时间问题一直是哲学界十分重视的范畴,哲学对时间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对时间本质的探讨,另一个是对历史上各种时间观念的研究。哲学家们对时间 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且相关系统专著出版了许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陈荷清和孙世雄的《人类对时间和空间本质的探讨》 、 王鹏令的《时-空论稿》和吴国盛的《时间的观念》等。科学和哲学上对时间的贡 献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时间观念,并开始在许多方面尝试将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 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四维空间有许多模式,主要有柯林?罗的“拼贴城市”模 式、黑川纪章的“共生城市”模式与阿尔多?罗西的“类似型城市”模式等,这些 模式为把时间因素整合在城市空间中提供了范式与指导。 罗西把对形式的理解放在历史与记忆的交接点上,并在记忆的层面上操作历史, 建构形式。这里的“时间”并非一个等刻度的单向向量,它是永恒的过去、现在和 未来的三个阶段的统一体。反映在城市形态的构成上就是使其具有了文脉的意蕴。 柯林罗(Colin Rowe)认为,时间无法冻结或倒流,于是提出了“拼贴城市”的观念, 认为城市应在文脉(Context)的观念之中,充分引用和利用现代的、历史的,或不受时 间限制的象征、联想和类型。这种观念是把城市作为记忆的场所,也就是经过历史 观将文化引人城市脉络的操作中,其注意不再将历史看成“过去” ,而在于“现在” 和永恒一起思考。因此,时间是不可冻结和倒流的,从罗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位一体”到柯林罗的“时间不可冻结和倒流” ,都在阐释形态操作背后的、与时间 相关的历史文化因素。 “第四维空间,是由于使用造型方法 勒?柯布西耶在《空间的新世界》中写道: 的一种特别恰当的和谐所引起的无限逃逸之时刻” 。勒柯布西耶虽然并没有使用空间 -时间的词句,但是他差不多对它作了同样的解释,并认为他的建筑是与巴洛克的 原则针锋相对的。另外,他非但不认为他本人的原则是专属现代的,而认为是得自 阿拉伯建筑。他说: “阿拉伯建筑给我们以非常宝贵的教益,那就是在走动的时候去 欣赏,并且只有这样,在周围走动时,观察者才看见建筑布置的逐步展开。 ”柯布的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建筑理念体现了空间中潜在的时间因素。 20 世纪初期,著名建筑学史家吉迪翁(Sigfried.Giedion)的《时间、空间与建筑》 明确地把时间因素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来,至此掀起了有关建筑的时空方面的理论研 究热潮。吉?迪翁在《Space, Time, Architecture》中描述了三个空间概念阶段:穴居 时代是第一个空间概念阶段,有外无内;公元 100 年,出现了第一个塑造的室内空 间罗马万神庙,这是第二个空间概念,内外分隔;1929 年,密斯?凡?德罗的巴塞 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千年来内外空间的分割被一笔勾销,流动空间出现,这可 称为第三个空间概念。吉迪翁认为空间是联系内与外的桥梁,具有三维的特性。吉 迪翁的空间概念开拓了建筑空间的新视界,至此以后,引起了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广 泛关注,他也提出了建筑时空概念,但是他所谓的空间中的时间主要涉及一些视觉 过程,仍是单调的现实主义的。 现代建筑理论译丛《现代建筑语言》《空间的语言》和《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 、 演变》中分别论述了建筑的时空连续(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设计中人的活动 的不确定性和建筑中的运动因素;然而,他们只是对建筑中时间的简单、片面性关 注。现代建筑理论家意大利的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在《建筑空间论――如何 品评建筑》中提到: “建筑的特性――使它与所有其它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 于它所使用的使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 。绘画所使用的是两度空间语 汇, 尽管所表现的是三度或四度的空间。雕刻是三度空间的,但却与人分离,人是 从它外面来观看它的。而建筑则象一个巨大的空心雕塑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 进中感受它的效果。 ”这里提出了建筑的三维,也指出了建筑中的行进,只是没有明 确地把在建筑中进行作为建筑的第四维,即时间维。 “内部空间是一种任何形式的表 现方法都不可能完满地表达的空间形式,它只能通过直接的体验才能领会和感受, 这种空间就是建筑的主角” [2]在这里布鲁诺强调了建筑空间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 。 是建筑中的行进和主体对它的体验。 《建筑的永恒之道》 (美,亚历山大)第四章中提出了建筑和城市中每个地方的 特质,是由不断发生在那里的事件的模式所赋予的。亚历山大指出了建筑中人的活[2] 布鲁诺?塞维著.张似赞译. 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动和事件对建筑空间的意义,强调建筑师在做设计时应将空间中有可能发生的事件 考虑进去。 综上所述,国外的现代建筑理论强调了空间中具有时间之维,但关注的只是建 筑中与时间相关的人的运动过程,并未涉及到时间之维的其他方面。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建筑时间之维提出后,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重视时间对于建筑的重要性。吴良 镛先生深得中国文化之精髓,面对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性话题和 21 世纪人居环境建设 任务的庄严沉重,他主笔起草了《北京宪章》 ,并在 1999 年北京举行的 UIA 第 2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公之于世。该宪章闪耀着东方哲学的智慧之光,展现着东方文 化的深层魅力。具体到“宪章”第 3.2 节关于“理论的建构”中明确提出了汇“时间 ―空间―人间”为一体,有意识地探索建筑若干方面的科学时空观: ――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建筑的人文时空观); ――“建筑是地区的建筑, ”(建筑的地理时空观); ―― “提高系统生产力, 发挥建筑在发展经济的作用” (建筑的技术经济时空观); ――“发扬文化自尊,重视文化建设, ”(建筑的文化时空观); ――“创造美好宜人的生活环境, (建筑的艺术时空观); ” 这里,从“时空观”的角度提出了更为广义的建筑学基本理论的建构问题。 在建筑实践领域,国内学者更多地目光放在了中国传统建筑、传统园林的解读 中,一般习惯于从中国传统时空观出发,对比西方建筑与园林,将中国传统建筑和 园林结合儒、道、释思想进行时间属性的分析,这方面的例证很多,如王立山《空 间、时间及建筑――论人类思维系统中的空间与时间观念》 ,王庭蕙的《无限维空间 爱你――园林环境建筑》 、李峰的《中国传统建筑时空意识的本源追溯》和张泽岑的 《时间和空间对园林发展的影响》等,阐述了人类建筑史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并 且在传统建筑和园林中予以了例证。当然,一些理论专著如王振复的《建筑美学笔 记》在论述中国园林和传统建筑的特征时,也提到其时间属性的一面,描述过建筑 是一种具有时间因素的空间意象,富有音乐一般的美感。此外,在建筑与其它艺术 的类比方面,如建筑与电影、建筑与音乐、建筑与绘画、建筑与诗歌以及建筑与诗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歌等类比过程中都分别提及了建筑的时间属性,不过这种描述是比较抽象而笼统的。 而在现代建筑时间属性的具体体现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近年来,在一些期刊和 学术会议论文之中才略有论及。如《设计是一种“发现”――斯蒂文?芬作品的思 考》中,作者陈飞对斯蒂文?芬的作品和思想进行了剖析,提炼出了设计者在创作 中对时间要素的把握及其借鉴意义等,是建筑时间维在对待传统遗留方面一个有力 的实证,但并不是一篇单独论述建筑时间维的理论。 当下一些期刊文章中也提及了时间设计的概念,例如在马前、叶苹、赵飞鹤的 《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的时间观》中明确指出,狭义的时间设计就是充分考虑时间即 体验这个要素,在人们体验建筑和城市的过程中,合理安排形式和空间,使建筑达 到预想的目的;广义的时间设计就是综合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通过建筑所表现 的形式、功能和具体空间的不同组织,不断地使三者达到和谐的设计方法。虽然该 文中的时间设计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范畴,但是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思路。 我国学者也提出建筑是一门时空艺术,在建筑时间属性方面涉及到了许多方面 的研究,并进行了一定考证,其中不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形成众说纷纭 的局面,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人进行过建筑时间维专项的综合 研究。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建筑理论家的相关理论,都分别强 调了在建筑三维空间中要关注人的体验,事件的发生、建筑空间的序列以及建筑的 审美变化等与建筑时间维相关的片段。但其论述都是逐步的、片面的,甚至很多都 只是略有提及。迄今为止,时间之维在建筑中仍然是个比较模糊的问题域,表现在: 1)人们对建筑时间维的认识,即建筑中时间维的产生与发展。 2)时间维与建筑的关系,即它与建筑空间、功能、形态、意义等构成要素之间 是怎样的关联。 3)时间维究竟如何体现在建筑之中,即时间维在实际建筑设计中又是如何体现 的。 这些问题正是本文的研究起点, 本文试图针对以上问题对建筑时间维作较为系统 的研究。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 研究目的 时间同空间一样,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时间之维”是万物存在的基本形态,建筑作为一种具有实用意义的物质形态, 必然也具有时间之维。然而建筑中的时间属性却常常被“建筑的主角――空间”所 遮蔽,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很有必要对时间的维度从时空中抽离,予以 独立地探讨其对于建筑的意义。 在十九世纪早期的一段时期,可能包括十八世纪末,建筑评论家们和作家们与 相应的其他学科,如:哲学、文学、绘画、等等,他们对时间和暂时性有着共同的 兴趣。 追求时间的延续性、渗透性几乎是现代派建筑的一个理论基础,尽管各有流派 的区别,但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本文提出建筑时间之维,将传统建筑空间的属性 从三维提高到四维,三维空间只是一个静止的观念,只有加入空间第四维,即时间 维,才真正赋予了建筑以运动的内涵。 对建筑空间的时间维进行思考 ,显然属于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当前有什么必要 研究这个看似比较虚的问题呢?我想有如下理由: 一、传统惯性的建筑设计思维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着一定缺陷:一方面,建筑中 许多遗留的时间因素(即历史因素) ,未能很好地被融入到空间中;另一方面建筑中 时间的过程体验性等因素并未理性地作为一个要素纳入设计范畴等等,为此,必须 通过一定的系统概括,充分了解建筑中时间维度的作用,才能对此有一个比较全面 地把握,才有可能通过一定地设计,将时间因素更好地整合在建筑空间中,实现时 间因素与空间因素地有机结合,创造出一个更加永恒的四维建筑空间。 二、建筑设计是基于时间维度的设计,它追求的是人们在时间轴上对其的综合 体验。只有基于时间维度的思维才能使人们更加完整地把握建筑的意义。 三、通过对建筑时间维要素的把握,可以引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对时间要素 的重视与运用,彰显设计中的时间作用,使读者获得无限的体验深度,超越现实,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进入一个富于情感的精神世界。建筑创作不仅仅是绘制静态的透视图那么简单,建 筑时间之维体现在建筑的各个构成要素之中。 四、建筑具有时间之维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建筑鉴赏的方法论,这个方 法就是通过人的视线、视角的运动才能完成一件建筑作品的欣赏。 五、建筑时间之维,为建筑创作提供方法论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检验作品的 试金石。建筑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获得使用者的认可,也需要时间来验证。 系统地把握时间维度在建筑中的各种体现是本文的主旨。本文浅显地考察了建 筑时间维的历时发展,探讨了建筑时间维的结构要素和体现,并以南京大屠杀遇难 同胞纪念馆为例进行了时间意义的研究,论证了其现实意义。 此外,本文希望系统的时间维度理论能借此引起人们对建筑时间之维给予更多 关注,以期在古建保护、旧城更新,甚至是建筑审美和建筑设计领域带来一种新思 路。 1.3.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自从现代主义诞生之后,密斯?凡德罗的“流动空间”和赖特的“有机建筑”解 放了传统的封闭空间概念,掀起了建筑设计领域对建筑空间的关注。空间也因此被 视为建筑的灵魂,成为建筑理论家孜孜不倦讨论之热点。对空间的研究及其理论多 不胜数,时间就像是一个默默无名老者被淹没在关于建筑形式与功能、建筑空间组 织等建筑理论热潮之中。就算有相关理论从时空一体性的角度偶有提及,时间因素 却仍然没有从建筑设计各要素中独立出来。现代主义建筑在进行建筑设计思考之时, 也会考虑到人在建筑中的活动和体验,强调建筑空间随时间的流动而变化,关注不 同视点不同的视觉感受,但是显然这种考虑是内显的,是一种头脑中的、或者是惯 性地思考,缺乏明确的时间维理论作为指导。建筑中的时间维研究是时间哲学和建 筑学的交叉理论,建筑时间维的研究是个开放的领域,也是个尚待开垦的园地,希 望笔者粗浅的论述可以引发同行们更多的思考。 2) 现实意义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哲学界对时间的研究涉及时间观、时间的特性、时间的本质等。但是这些理论 却很少对实际产生指导作用。事实上,时间作为贯穿历史长河并且仍然在延续的因 素,跟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分不开的。我们所处的空间是“四维空间” ,而建筑空 间的时间维度由于尺度较小,常被人们忽略。事实上,时间贯穿于建筑的全部:无 论是建筑功能、空间、形态还是意义,都具有时间维度的体现,只有基于时间维度 对建筑思考和把握才是完整的。 建筑的时间性主要表现于建筑的存在、人们使用行为活动和人对建筑的审美等 多方面,即时间在建筑中的作用可以从现象和本质两种意义上理解:一种是时间的 流逝所引起的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变化在建筑中的反映,即建筑应具有时代性、历 史性;另一种为人们在建筑所营造的室内外空间中运动所体验到的连续性,即参观 者像旅行一样,从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并经历了各种体验,是空间流动的时间性, 即空间的“时间流” 。虽然在客观上空间限定是建筑中的基础要素,但如果没有以人 的主观时间感受为主导的时间序列要素来贯穿,建筑空间就不存在。人在时间顺序 中,不断地感受到建筑空间实体与虚形在造型、色彩、样式、尺度、比例等多方面 信息的刺激,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人在行动中连续变换视点和角度,这种在 时间上的延续位移就给传统的三维空间增加了一个时间的维度。 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不断突破、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通讯手段的高度发达和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后现代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人们 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也不断地进步,时间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内涵越来越显现出 来。因此,透视时间之维,探讨建筑设计中时间维度的运用规律有非常重要的探讨 价值。它不但能提供新的设计思维,并且能够启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运 作中的新视野,可能使我们能够解决历史建筑保护、城市文脉延续、历史与现代建 筑融合等问题,从而营造出更加符合人需求的建筑空间。1.4 研究相关范畴界定1)时间 时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二是有[3] 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或者时间里的某一点。 时间和空间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既包括了狭义的时间,即事物变化的过程性、持续性和顺序性,也包括 的广义的时间,即宇宙中的时间,或历史长河。本文论述建筑时间维结构时,既包 含了狭义时间又包含了广义时间作用下建筑发生的变化。 2)时间维与建筑时间维 时间作为世界上物质的存在方式,我们既可以把时间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对象, 也可以把它作为事物存在的一种属性、特征或体现。一般来讲,当时间作为事物特 征时, 我们称为时间在这个事物或者对象的 “时间维” 当这个事物是建筑的情况下, 。 它所体现出的时间属性,即本文所论述的建筑的时间维,简称“建筑时间维” ,它表 述的是时间的过程性、持续性和顺序性在建筑中的体现。 进一步深入考察,建筑时间维主要通过建筑各种存在方式或构成要素显现出来, 这些要素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自身的存在(客体) ,人对建筑的感知(主体) 以及建筑的意义等(主-客体) 。从建筑构成要素来观察,建筑的功能、空间、形态 和意义都具有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它们共同构成建筑的时间维结构,本文从建筑 的时间维结构出发企图对建筑时间之维作较为系统地分析与概括。 3)时间性与非时间性 “时间性”的一般理解是事物在某一段时间内才有效、有意义或有作用的特征。[4]这种理解多用在文学中表示一种时效性,与本文所述“时间性”是两个不同范畴。不可否认,世间万物都具有时间属性,只是某些事物的在时间的流逝中其变化过程 是细微的,是可以忽略的,本文称该事物具有“非时间性”特征。而当事物随时间 的流逝其外在或内显发生了明显变化时,我们称该事物具有“时间性”特征。因为 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客观属性,在广义时间上他们都发生变化,在对“时间性”与“非 时间性”的讨论中,本文是以狭义的时间为出发点的。[3]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年 8 月第一版,第 1798 页, , “空间和时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 1145 页.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1 研究角度 对建筑时间维的研究包括两种思路,一是以建筑为立足点,从建筑的各种要素 中寻求时间维的作用,即建筑的时间维结构,它包括建筑功能、空间、形态和意义 的时间维。二是以时间为立足点,从时间的分类角度来看,本文第二章将时间三分 为自然时间(物理时间) 、心理时间和人文时间(文化时间) ,在建筑中这三类时间 可以分别体现为: 1)自然时间在建筑上的烙印,即建筑的寿命,包括其物理寿命和社会寿命。 2) 建筑的体验性, 即人们对建筑作品的解读过程。 由于读者的背景或文化差异, 会产生不同心理感受,因而体验时间的过程因人而异。 3)建筑中的文化时间,即传统文脉在建筑中的体现,表现为建筑的时代性、历 时性。 本文采用的是第一种思路,分别从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和建筑意义 中探究了时间对建筑构成要素的影响和作用,其中也涵盖了建筑的寿命、建筑的体 验性和建筑的时代性等。 1.5.2 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研究结构中,论文采用的并非单一的方法,而是由多种基本方法组成 的一个方法体系: (1)基础研究――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范畴的界定,研究的角度、内容 与方法,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等。 (2)历史研究――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历史性的考察 和概括,整体掌握其发展的历史脉络。 (3)理论研究――以历史和相关经典理论为依据,系统地概括和分析研究本体 的理论。 (4)应用研究――结合实例予以例证,验证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进而提出其 现实意义。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1.5.3 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采取的技术路线,可以用下列框架表达:时空四度性的建筑观 建 筑 空间性的建筑观 历 史 研 究 间 维 结 构 非时间性的建筑观 时建筑功能的时间维时间性的建筑观理 论 研 究建筑空间的时间维建筑形态的时间维建筑意义的时间维建筑时间维的考察时间与建筑时间观基 础 研 究应 用 研 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 难同胞纪念馆的时间维建筑时间维的现实意义建 筑 时 间 之 维 透 视表 1.1 论文内容框架分析图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22.1 时间的一般范畴2.1.1 时间的概念 1)日常生活中的时间 时间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在一般地理解中,它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 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例如从学校到食堂需要多长时间,也就是我们平时说 的“多久” ;另一个涵义是指某一个时刻,如我们经常会提到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 现在是几点钟?第三个涵义是指空闲、余暇,如“你今天有没有时间?” 当然,这些都只是人们对时间的一般看法。探讨建筑时间观,要求我们必须先 对时间观有一个相对科学、正确的认识。 2)科学的时间 时间:一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 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二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 间或者时间里的某一点。[5] 物理学中的时间,是由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以来的物理学家所提出的科学 观念,它具有以下特点:直线性、顺序性、距离性、连续性、不可逆的流动性等。 物理学中的时间包括两种涵义: 一是,时间是运动过程的量度。指的是事件或者物理过程的量度,是以运动的 持续过程为量度的。它表明了状态与状态、过程与过程间的相互关系。物理学中认 为现实中具体的时间是相对的,与测定时选择的参照系有关。 二是,时间是对宇宙整个总过程的抽象,是可观察到的客观现象和事物运动变 化在主体意识中的反映。在物理学中,常用“时刻”表示时间序列,用“时刻间隔” (即通常所说的“时间” )表示时间持续。其计量单位有秒、时、日、月和年等。与 空间不同,物理学中的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5]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年 8 月第一版,第 1793 页, , “空间和时间”.时间与建筑时间观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一维量度,是米、千米、光年、秒差距等。 2.1.2 时间的分类 1)按时间的自然属性分类 按照自然属性,广义上的时间有:过去、现在和将来。 “空间有三个维度,即长、 宽、高。其实,时间也有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就是现在、过去和未来。 [6]就人文 ” 时间中的历史时间而言,可以划分出古代(包括上古、中古和近古)、近代和现当代的 时间间隔。狭义上的时间有:快、慢和均匀流逝,此时时间作为刻度标识着事物的 变化。 2)按时间的社会属性分类 即把时间分为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自然时间推广一步就是物理时 间;人文时间的核心部分是历史时间;心理时间的核心部分是体验时间。何谓“物 理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呢? 、 物理时间,即自然事象中的时间流程。它大体上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物体运 动的时间进程; (2)光、电磁、热量、声音等物理事象的辐射或传播涉及的时间进 程; (3)生物进化、地质演化、板块漂移等等自然事象含有的时间进程。时间观念 中的物理时间是时间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人文时间,即人文事象中的时间流程。大体上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行 为或人的实践活动中含有的时间流程;(2)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和人生经历涉及的时 间流程; (3)人的说写活动谈论着的时间问题。时间观念中的人文时间是时间哲学 或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心理时间,即心理事象中的时间流程。它大体上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 到的与“现在”有关的时间流程; (2)回忆中的与“过去”有关的时间流程; (3) 预期中的与“未来”有关的时间流程; (4)想象中或思考中展现的时间问题。时间 观念中的心理时间是时间哲学或心理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上面论述的是时间三分法的模式,也可以简缩为另一种时间的二分法模式:即[6] 赵仲牧,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思想展现 2002(5):第 80 页.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观察时间和体验时间。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外部世界,观察自然界或物理世界,观察 社会现象或人文事件来获得时间感。同这一类时间感相关的时间流程,可称之为观 察时间。人们也可以从体验内心世界,体验意识流程或记忆活动而获得时间感。同 第二类时间感相关的时间流程,可称之为体验时间。观察时间可以包含被观察着的 物理时间或自然时间在内,体验时间可以包含被体验着的心理时间或记忆时间在内。 人文时间既是观察时间也是体验时间。同理,作为人文时间组成部分的历史时间, 也是观察时间和体验时间的合成。 2.1.3 时间的本质 1)时间的主观性 为什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而为什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为什么 等人时觉得特别慢?而玩游戏时觉得时间飞逝?这就需要我们从时间的心理学和物 理学机制上做一番考察。现代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人体内有一个类似于钟的结构来 调节其行为,人具有某种估计时间的能力,这种估计取决于感觉的持续,是通过非 理性的直觉去把握的。 “时间意识来自人类特定的感知方式,来自他的记忆预期。 [7] ” 因为个体感觉的差异,所以人对时间流逝速度感觉也会不同,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生 物学时间和心理学时间。物理试验还表明,人的时间感还与人体温度有关, “如果人 体的温度升高,就会低估事件之间的时间。 [8]我们把这种通过主体感受而确定的时 ” 间称为主观时间。 从上可以得知,时间是人对流逝的一种主观反映,因而具有主观性。 2)时间的客观性 现代物理学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间观” ,认为时间不是独立于物质外的对宇宙 间发生的一切的最高主宰。科学家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运动是客观的, 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客观量度,因而它也是客观的。 3)时间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主观时间和人们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是由[7] 褚耀泉,方励之.从牛顿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第 176 页. [8] 李烈炎.时空学说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第 294 页.1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人的主观感受决定的;客观时间则由物质极其运动得到说明。从对时间的体验中, 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主观感受是在客观物质运动中实现的,没有客观时间,我们 就无法产生对时间的感觉。由此可见,时间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2.2 哲学时间观2.2.1 时间的哲学意义 时间是复杂艰难的科学问题,也是基本的哲学问题。哲学上的所谓时间,是主 体认识客体、主体间交流、主体自我认识过程中抽象出来,反映事物运动顺序性、 因果性和心理状态持续性的一种主体认知框架,并以此作为认识客观世界变化发展 进程和主体间交流的最普适尺度。 时间和空间向来是哲学的重要概念。从逻辑的、分析的角度看,时间的确具有 与空间相似的特性,这也使得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都把时间空间放在一起讨论。 柏格森第一次从哲学上把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并且把它置于更优越的地位,这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后来的哲学不论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还是存在主义等,都继承了时 间优于空间的思想,这导致了时间不论作为物的存在方式,还是人的存在方式,都 获得了比空间更为根本的意义。 2.2.2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 中国古文献中最早提及时间概念是“宙”《尸子》有云: ,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 来今曰宙”“宙”指的是“往古来今” 。 ,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是一个有持续长 度的时间实体。于是“宙”就成了人们心中最早的时间概念。 中国传统时间观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观有密切 的联系。 1)阴阳五行时间观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试图解释世界的本质、万物的生成和宇宙发展规律的朴素 哲学概括。阴阳和五行是两个不同概念,阴阳学说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 。1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9]阴阳之气充盈于天地之间,宇宙万物都可归纳为阴阳二气。阴阳消长,循环往复,表现在时间上就是日夜交替和四季轮回。 五行观念产生晚于阴阳,是对现实自然界的五种物质概括。古人认为自然界中 存在五中基本的物质元素: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种物 质相生相克,构成宇宙万物及各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时间与五行有着神秘的配应, 为天人合一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阴阳五行时间观表明,宇宙整体和万事万物具有 相同结构和统一的运动步调,即一致的时间节律。其相同的结构模式即阴阳五行, 其统一的时间节律即宇宙间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 “一阴一阳” )和五行生克过程中 所表现出来的五行轮流当令。在阴阳五行的宇宙图式中,时间和空间构成基本间架, 但时间结构(四时十二月)统率空间结构(五方) ,万事万物依据它们与四时十二月 相应的时间节律,安置在时空统一的宇宙间架之中。时间结构在宇宙系统中占主导 地位,起决定作用,因此整个宇宙按照统一的步调,进行着和协一致、周而复始的 运动。 2)天人合一时间观 古人高度重视时间,认为时间因素是万事成就的重要条件。荀子说: “上不失天 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10]指出顺应自然运行时序对于社会生产 。 和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古人还相信天和人是相通的, “天”即指昼夜、阴晴、 寒暑、四时节气等自然现象,很大程度上包含了时间因素。古人认为,自然界的四 时流布是按五行图式的安排来运作的,也是阴阳消长的规律所决定和支配的。因此, 人类社会的农政教令也必须按五行图式和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颁布。主张凡事都要按 天意办事,并以之为根据,进行政事的具体安排,行使其权力。因天人合一,天人 感应,天晓人事,故天亦能满足人的请求:如求雨、止雨、均可得到满足。 天人合一时间观说明汉民族把时间与生命过程的关系看得异常密切,认为万物 之孕育,成长和消亡与万事之开端、进展和结局都与时间密切相关。这种观念走向 极端,便有了事物的开端,决定了事物全过程的观念。这种观念被马勒伯郎士[9]《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10] 《荀子?五霸》1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Maleblonche)称为偶因论,这种观念体现在民间便有了行事的择日、婚姻的和合、 生辰八字、婚丧嫁娶、造屋开店等时刻的选定。 虽然古代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很早就产生了,它活跃在时间经验中,对“时” 、 “机”“运”“命”“气数”的领悟,构成了中国传统时间观的主体,但是并未形 、 、 、 成独立的哲学思潮,所以它并不构成时间观念史的主导地位,而是只居于一个从属 位置。 2.2.3 西方现代哲学中的时间观 古代人类在当时的劳动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某种事物或现象在固定的时间(在 白天或在黑夜,在早上或在晚上)发生,如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等等。慢慢的, 古人开始有了时间的概念,有了春夏秋冬的区别。但是,古人对时间的理解是非常 模糊的,其中甚至掺杂着许多臆测的因素。在古人的时间观中循环时间观和流逝时 间观是很有代表性的。循环时间观起源于对自然事物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在自然界 四时永恒运转,昼夜不断交替;在社会生活中,人有生死,国家有兴衰……所有的 现象都显示出某种周而复始特征。流逝时间观起源人生的体验:人生有限,必有一 死,死是生命的归宿和终结。因而人把时间视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无法抗拒的、自 在的永恒流逝。 由此得知,古人基于日常经验,认为时间有循环与流逝两种过程并 具有客观性。 中世纪时间观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他主张时间有开端,上帝创造了世界因 而也创造了时间;时间不是作为实体而存在,它只能是某种事物的属性或关系;时 间不是物体的运动,而是运动的量度;他还认为时间是思想的延展,量度时间量度 的是事物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在物理学上,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时间的演化及不可逆性作了大量研究,使人 们对时间的本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关注的多是自然时间或物理时间。 到了 19 世纪,西方传统哲学的主流由以自然时间、物理时间为对象的时间哲学 转向了以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为主要对象的时间哲学。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狄 尔泰和胡塞尔等哲人的著作先后面世,标志着上述转折逐渐完成。20 世纪的海德格1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尔和伽达默尔的时间哲学,很能说明这种转折的历史意义。他们否定了亚里士多德 以来的时间哲学或时间形而上学。视角从与自然时间、物理时间相关的时间哲学或 时间形而上学,转移到了与人文时间、人的存在的时间相关的时间哲学或时间形而 上学的领域中来。哲学家们经过哲学思索,认为时间是与人联系的、具有生存论意 义的东西。 2.2.4 中西方哲学时间观比较 分别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之后,我们还 要对两者作一番比较研究。 中国传统的哲人,既看重观察时间,也看重体验时间,而且十分关注观察时间 和体验时间的汇流交融。人文时间、历史时间以及人生的时间历程,就是观察时间 与体验时间汇流与交融的时间模式。因此,也可以说,中国的古人或中国的传统哲 学十分重视融通观察时间和体验时间的人文时间以及历史时间和人生经历的时间 等。相比之下,不太重视单凭观察就可以把握的外在的物理时间,或单纯的物体运 动和运动速度的时间过程。 儒、 道、 释三家的哲人莫不如此, 唯有墨家是个例外: 《墨 子》一书关注的是观察时间,即自然时间。前文已经提到,该书创建了“久”这个 时间概念, “久”与“宙”相通,所指的主要是自然万物中的时间过程。 而西方传统哲人较为理性,他们关注的焦点是观察时间,即无需内在的体验活 动介入的外部时间。他们认为,这种时间是自然界或物理世界固有的时间进程,物 理时间仅仅是同物体运动相关的时间,同物体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相关的时间。文艺 复兴以后的哲人也是这样,笛卡尔、洛克、康德也把他们的心力用在自然时间和物 理时间的观念如何形成之类的哲学问题上。与此相应,西方哲学的主流,从亚里士 多德一直到康德,均很少关心人的体验时间或心理时间。2.3 建筑时间观宇宙间的万物都在时间的长河里演变,在空间的舞台上演出,建筑作为自然界 一种物化空间形态,必然也具有时间属性。以时间的角度来看待建筑、思考建筑的1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属性,以及,从建筑学的观点考察时间、认识 时间的本质,简称之为“建筑时间观” 。建筑 的时间属性最直观的体现是在建筑的各种现 象之中,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因素。 2.3.1 建筑现象中的时间属性 观察我们熟知的建筑形态, 不难察觉时间 的存在,它体现在: 1)时间的流逝在建筑上的反映。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建筑都是有寿命的,在日 月的风化中,它终究有寿终正寝的一刻,没有永恒的建筑,只有永恒的精神。此外, 时间也会在建筑上打上烙印,令建筑在时间的洗涤中日益斑驳、老化,呈现出岁月 的痕迹。历史建筑也因此产生,它们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无字丰碑和文化遗产载体。 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 年) (图 2.1) ,是中国佛教 建筑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它是唐代建筑文脉在建筑上的 力证,同时又映证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洗礼。 2)建筑的生产时间。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都不 是一蹴而就的, 它总是一定时间段内的人类劳动产 物,凝结了人类的劳动时间。而且,建筑图纸的生 产同样也凝结着建筑师的构思与设计时间。 3)建筑的时代性。任何一个时期的建筑,必 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呈现那 个时期的风格与特点,我们称之为建筑的时代性。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 是一座典型的古埃及时期的 建筑, 体现了当时的建造技术和建筑风格 (图 2.2) 。 4)建筑的审美时间差。即建筑随着环境的变 化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图景。四季轮回、晨昏日夜交图 2.2 埃及金字塔 图 2.1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替都会使建筑环境产生变化,进而使建筑图景产生不同的美感。当然也可以说这种2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审美的时间差是光线的变化赋予的。以流水别 墅(Flowing Water)为例,它在四季晨昏变换 中呈现出丰富多变的表情。此外,建筑中人的 活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自然色彩、光 影和声响等因素的随时而异,也使建筑形象呈 现出不尽相同的具体风貌。 2.3.2 建筑创作中的时间技巧图 2.3 苏州留园曲廊上面谈到的是建筑现象中时间属性,既然是建筑现象,那么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时 间,属于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范畴。而建筑师在创作中除了关注自然时间和物理 时间,也不能忽视了“心理时间” 。 这种心理时间可能是建筑表皮或者造型赋予的,也可能是建筑空间赋予的―― 即人们在建筑中, 通过活动体验到的时间感受。 而中国古典园林中 ; “曲径通幽” 、 “移 步换景”的空间处理,通过一系列曲折迂回的路线设计和连续的空间序列变化,拓 宽了的人的视觉感受,延长了游人的心理时间和观赏时间(图 2.3) 。 建筑和城市需要时间才能被感知,因此建筑师、规划师对人们感知建筑和城市 的时间的把握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展览馆和博物馆的设计要考虑到时间顺序,陵墓 或纪念性建筑的气氛性空间的序列正是时空结合体的反映。这种气氛性如果以高速 汽车的速度去体验,则气氛就完全消失了。因此,在城市这种尺度相对而言较大的 空间中,充分考虑时间和速度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如在北京长安街宽阔的马路上 坐在行驶汽车里的感觉和走路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因为巨大的建筑体量是适合高速 度移动的视觉,而到了北京的胡同,姑且不提能否快速移动就是能以较低的车速走 过又能指望看到、感觉到哪些信息呢?从形态上看是空间尺度的不同,实际上其潜在 起作用的是时间尺度。 时间的长短还决定着建筑和城市的形态与结构。柯布西耶在 20 世纪末巴黎市新 规划中就引入了时间设计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城市的发展模式与柯氏的预 想“巧合” 。他的另一个著名的设计朗香教堂就是把时间、空间、形式和功能完美地2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组合在一起的典型例子,教堂被安排在郊区一个不高的山顶,要到教堂需下车步行, 人们在步行接近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它的神秘气氛;来到它的面前,围绕着它在任 何一个方向、任何时间内的空间感觉都不一样;进入教堂幽暗的环境里,大大小小 的异型窗洞和从窗洞射入的神秘的光线,高空间和从天上射到讲坛上的光束,使人 仿佛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这样,随着时间、空间的转换一步步把人自然地带入另 一种氛围,这就是朗香教堂复合多变的建筑空间(见表 2.1) 。空间 环境 时间 光线 外部空间 山地起伏 行进感 背景无限 长时间 慢速 自然 无遮挡 半室外空间 室外圣坛 天地之间 不确定 方向性 有质感 表 2.1 朗香空间分析表 内部空间 被塑性空间遮蔽 物理时间+心理时间 昏暗的 打碎的 色彩的所以,无论是城市规划设计还是建筑设计中,时间维都是设计过程中一个必不 可少的因素。由此可见,建筑现象与创作中都具有外显与潜在的时间因素作用,这 不得不引起我们更为广泛的关注。2.4 本章小结本章首先论述了时间和时间的一般特性,然后对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中的 时间观作了简短的考察。通过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从很早就开始了对时间的关 注,从自然现象到人生经验到社会生活之中,人们总能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历史上不断地理性探索与思考,人类对时间的认识逐步深化,越来越接近客观 真理。时间哲学在人类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贯穿着人类发展的过程。 本章在最后一节中,将时间哲学引入建筑之中,提出了“建筑时间观” ,简单地 叙述了建筑中的一些时间现象,以引发以后章节的分析与讨论。2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3 建筑时间维的历时性(Diachronic)考察时间维是万物存在的尺度,建筑中也存在着时间维。建筑物是基于人的使用需 求而构筑,所以建筑的产生首先是以空间存在为前提的。建筑的社会内容、心理作 用、革新思潮和理念都以空间的形态表现出来,在西方不同时期千姿百态的建筑空 间形式后面蕴涵着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 (历时性) 若要对建筑进行全面综合的认识, 。 起点就是从空间入手,而终点还是回到空间。在建筑中人们对时间的重视是基于建 筑空间之上的,是时-空一体化的时间维,考察建筑中的时间维,我们必须首先了 解建筑空间的发展和演变。透视空间发展脉络,建筑中的时间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 四个阶段:1、古代非时间性的建筑观;2、近现代时间性的建筑观;3、现代空间性 的建筑观;4、后现代时空四度性的建筑时间观。下面将从四节分别论述各时期不同 的空间形态及时间特征。3.1 古代:非时间性的建筑观远古时候起,人类就已经建造了辉煌的建筑,他们也 有自己对于建筑令后世人不可思议的理解。由于生产力低 下,生活内容简单,活动节奏延缓,所以,古人还不习惯 于从时间的角度对待他们的建筑。我们说,当时的建筑观 还不具有时间性。在这些建筑中,虽然其空间也随着视点 的转换在时间轴上呈现些许变化,但是这些变化相当缓和 与微妙,所以我们将此时的建筑观归纳为非时间性的。 3.1.1 古埃及建筑的压抑空间图 3.1 阿蒙神庙古埃及的建筑空间讲究叙事性,古埃及人习惯在门墙、围墙、大殿墙角等刻满 了彩色浮雕和绘画等丰富的装饰用来叙述军事会议、狩猎、宿营、法老战归等故事, 来记述历史人物和事件。古埃及的雕刻很有特色,法老们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双 手或屈或置于胸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且身体没有丝2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毫转侧。神态威严,全然没有人间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眼睛永远直视远方。古埃及 人的精神是一种宗教精神。他们相信死亡是永恒的,经历死亡洗礼的生命会重获新 生,肉体死亡,灵魂永存。因此,死亡是古埃及宗教的永恒主题,陵墓是灵魂真正 的家园。 古埃及建筑追求建筑外形的宏伟,空间只占建筑中极小的一部分。以阿蒙神庙 (图 3.1)为例,神庙内部石柱粗大密集,越往里越低,而地面却渐渐升高,空间从 室外逐渐过渡到室内,越来越封闭,越来越黑暗,从窗户和屋顶缝隙中透过的微弱 光线更增加了一种神秘感,圣殿完全淹没在黑暗中,神像及小室为神庙中最神秘的 部分,黑暗营造了神秘,神秘塑造了肃穆与崇敬的情感。所以说古埃及的建筑空间 是一种神秘压抑的封闭空间。 当然这里所言的非时间性的建筑观与上一章所述的建筑时代性并不矛盾。建筑 的时代性是从广义的时间上观察得知的,而非时间性的建筑观是狭义的时间在建筑 中体现的一种观点。 3.1.2 古希腊-罗马建筑的静态空间 希腊神庙不是仪式而是诸神不容入侵的场所,他们的宗教仪式是在神庙周围的 露天举行的。 “希腊文明的核心则是户外活动,这种活动不在四面墙壁和一个屋顶的 包围之中,也不在家庭和神庙的内部空间之中,而是在圣地之上,在卫城上,在露 天剧场中。 [11]古希腊的内殿由于没有实际的社会功能需要,并没有经过创造性地处 ” 理,是一个简单的封闭空间。所以可以说古希腊的建筑空间如同雕塑一样,不仅在 它雕塑的尺度美,还在它如雕塑似的封闭空间。罗马时期由于砖和拱券结构的运用, 建成了大跨度,宽敞的单一空间。古罗马的建筑空间,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 都是对称的,且与相邻空间相互对立,以厚重的墙体加以分隔,呈现出一种沉静而 独立的存在。[11]布鲁诺?塞维著.张似赞译. 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不得不提一下的是,此时人们对建筑中时间-空间的关 系也有过无意识的探索。 建于公元前 720 年的亚述宫殿建筑 入口处墙角装饰――有翼人首牛身像拉马苏(图 3.2)就是 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有 5 条腿, 随着人们观察角度的不同而 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在大门侧面见到的是它缓步前行的姿 态, 而在建筑正门见到的是它正立不同的正面形象。这种随 着人的运动呈现不同空间视觉体验的表现手法在现代主义 之后才开始流行。 而在当时却是人们想要表达正、 侧面视觉 变化的一个大胆尝试。 除了建筑构件, 在平面功能布 局时,古人也曾有过类似的探索。如雅典卫城(图 3.3) ,位于一个山丘上,地形并不规则。为使人在游 行的沿路段都能看到重点突出的建筑景观, 取得视觉 优化的效果,其平面就是按照祭祀活动的行程布置 的。 当然, 古人对建筑空间中时间要素的考虑毕竟只 是极少的,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此时的主流仍然是 建筑中的静态空间。 3.1.3 哥特式建筑的指向性空间 中世纪基督宗教最杰出的文化成就是哥特式教 堂建筑。 这是由于神权思想统治, 主导了人们的意识 形态。 哥特式建筑要表达人对天国的向往而非敬畏之 感, 人们身处教堂内总有一种升腾的意愿。 这一基督 教梦想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肋券、 飞扶壁、 骨架券与束 柱等结构和技术手段让教堂变得轻巧和高耸, 利用了 建筑体系表面线条的变化构成透视和空间两度空间 效果。呈现垂直向上升腾的动态之感。图 3.4 巴黎圣母院 图 3.3 雅典卫城 图 3.2 有翼人首牛身像 拉马苏2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哥特式艺术以一种外在性的凝固形式形象地反应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深处涌荡 着的神秘的宗教信仰。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尖顶和那些繁复的、垂直的、水平的、 倾斜的线条柔滑、舒适地牵引着人们的视线,指向基督教灵魂的归宿――天国。因 此,哥特式建筑具有很强的向上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既是一种空间形态的指向,又 是一种宗教精神的向往。 巴黎圣母院(图 3.4)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实例,教堂平面宽 47 米,进深 125 米。中厅高约 30 米,室内空间具有明显的导向动势。教堂采用尖券六分拱顶,两侧 立柱间距约 6 米,有骨架券与束柱结合,宛若从地下生长起来的一株茎梗,然后在 空中放射开来,颇具升腾向上的动势。飞扶壁的采用,增大了中厅的高侧窗,阳光 从侧窗中直射中厅,光彩斑斓,外窗上大面积的开创,贴满了极富装饰性的彩色玻 璃,大都是宗教叙事,将人们带回到随时光流逝的过去世界。 3.1.4 巴洛克建筑的渗透空间 谈及巴洛克建筑,大家一般都注重的是其在内部装饰上则极尽浮华铺张和雕琢, 事实上,巴洛克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动态空间的表现。 “马洛克时期是空间解放的时期。 [12]这种解放主要指对传统规则、几何关系和 ” 稳定感的一种反叛。巴洛克空间特有的动感与哥特式建筑的动感完全不同,后者产 生于两种方向上的对比。巴洛克式的动态是指它继承了传统的体积设计的经验,摒 弃其理想但是接受其技术成就。其动感和渗透空间不仅表现在它的空间处理,同时 也表现在结构造型处理上。 巴洛克建筑关注空间的立体感,喜柔和的造型,强调运动与变化,其建筑常常 以整片呈波状起伏弯曲的墙壁来塑造连续空间,多采用装饰曲线以追求动态起伏的 效果。在结构上,巴洛克建筑师打破了文艺复兴建筑的静态平衡,虽然它们仍然采 用穹顶、半圆柱、三角形的山墙等原型,但是他们将这些原型进行变形,例如延长 纵轴、把圆形和长形中厅结合,改椭圆形的穹顶为不规则形状等,加以精心布局, 形成具有节奏的动感美。[12]布鲁诺?塞维著.张似赞译. 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弗?波罗米尼被称为“巴洛克建筑之父” ,他的代表作品圣卡罗教堂把巴洛克建 筑空间的互相渗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圣卡罗教堂入口和后殿分别有一个半椭圆形 空间,另有两个椭圆的局部位于教堂左右两侧。整个建筑由这四个互相贯穿渗透的 几何体构成。在垂直方向上,他把整个教堂看作一个空间整体,通过连续性的造型 模糊了穹顶与墙体间的界限。3.2 近现代:时间性的建筑观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技术和施工方法的出现,建筑领域也开始了对新建筑形式 和新建筑类型的探索。在不同时期,各种流派对建筑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且,由 于建筑的问题牵涉到功能、技术、工业、经济、文化、艺术等许多方面,建筑的革 新运动也是多方面的。战后初期,有许多建筑师和流派,包括绘画、雕塑等各种艺 术家在内,对建筑形式的探索和建筑设计思想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 代艺术时空观的形成,直接导致了建筑时空观的产生。其中比较重要的艺术流派有 近代学院派、前现代分离派、现代艺术学派与现代建筑学派等。前现代时期对于建 筑形式的探讨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工业时代的来临,建筑形式是否能适应工业时代的 精神,可以说,是建筑形式如何符合工业时代的摸索时期。 3.2.1 近代学院派:复古主义 18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末,欧美上层社会由于受到传统建筑审美心理和建筑 艺术观的影响,坚持“我们现在已知的那些建筑形式对于我们是够好的了” [13]在欧 , 美兴起了一种复古思潮。主要是利用历史样式进行建筑“复兴” 。主要包括“希腊复 兴”“罗马复兴”“哥特复兴”和自由组合各种历史样式的“折衷主义” 、 、 。 如 英 国 的 议 院 大 厦 (
) 是 “ 哥 特 复 兴 ” 的 作 品 ; 美 国 国 会 大 厦 ()是“罗马复兴”的代表作; “巴黎歌剧院”是“折衷主义”的代表作, 融合了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雕饰。[13] 拉斯金(John Ruskin,), 《建筑七灯》 .2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复古主义是对历史表意符号的一种借用, 这些符号本身比较完整、成熟、精练,在历史 的过程中它们又带有象征性,如希腊柱式、罗 马穹顶、哥特尖券等。复古主义思潮毕竟是一 种怀旧的情绪,由于受到古典建筑功能的束 缚,它的适应性是有限的。在新材料和新技术 的推动下,新的建筑必然应运而生。 3.2.2 前现代分离派:自然主义 19 世纪末 20 年代初,在工业化生产条件 下,建筑形式与功能、材料和技术的矛盾激化, 建筑界围绕“自然美学”和“机器美学”展开 了一种创新运动。 1) “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他们热衷手工艺和自然 材料的美,主张以手工艺方式表现材料的美。其设计思想是“向自然学习” ,反对机 器美学。代表作品是莫里斯的自宅“红屋” (Red House)(图 3.5)使用本地的红砖 , 建造,表现材料的自然属性。 2) “新艺术运动” (New Architecture Movement) 。19 世纪末 80 年开始在比利时 兴起一场建筑革新运动,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他们极力反 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出一种前所未见 的适应工业化精神的简化装饰。他们的 作品以有运动感的线条为造型特征,追 求一种曲线美和韵律感。也可以说是用 工业化的构件和技术手段追求一种自然 物态美。 3)维也纳分离派――代表人物是瓦图 3.6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图 3.5 红屋格纳 (Otto Wagner) 卢斯和贝尔拉格等。 、2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瓦格纳 1895 年发表了《现代建筑》 (Moderne Architektur)一书,指出新结构、新材 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并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重演, “分离”即与传统的决裂和 分离。另一位代表人物卢斯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之美而 是以形体自身之美而美” ,他提出了“装饰就是罪恶” ,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的范畴。 贝尔拉格尤其反对“折衷主义” ,提倡“净化” (Purity)建筑,即简明的造型,他力 图寻求一种反映时代真实性的建筑,是一种理性主义思想的萌芽。虽然他们声称与 历史决裂,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仍然惯性地使用了一些古典主义的符号,例如贝 尔拉格在他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图 3.6)中,在正面用了连续的拱券 门似“罗马遗风” ,高塔部分的圆窗和齿饰让人很自然地想到了“哥特式”的玫瑰窗。3.3 现代:空间性的建筑观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当机器大工业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和生 产方式的时候,也随之把新的建筑交给人们。先锋派建筑师们很快就领悟了:建筑 是居住的机器,空间是建筑的主角。每一位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和理论中全都首创、 展示出新的空间设计手法。他们的建筑观是空间性的建筑观,时间因素蕴含在空间 表情之中。 3.3.1 现代艺术学派:时间注入空间 20 世纪初在艺术领域兴起了一些艺术流派,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 构成主义等,它们存在的时间都不太长,但是他们对于艺术形态时间属性的尝试性 研究对建筑革新有很大启发意义。尤其是对空间、时间的思辨为 20 世纪建筑空间的 革命搭建了重要桥梁,在解放空间、流通空间之余,又为时间的空间体验开拓了广 阔的前景。 (1) 表现主义:空间的感性时间 20 世纪初,欧洲出现了名为“表现主义”的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流派。表 现主义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任务是表现个人感受。之前的印象派艺术描绘的是“我的 眼睛看到的东西” ,表现派艺术则表现“我内心体验到的”东西;不是浮于事物表象2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的表达,而是倾向于表现主体的内心世界。画家心中的天空是蓝色的,他就可以不 顾时间地点把天空画成蓝色。马的颜色则按照画家的主观体验,有时画成棕色,有 时画成黑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表现主义在德国、奥地利等国盛行。1905~ 1925 年间,建筑领域也受到了表现派影响,出现了表现主义作品,其特点是通过夸 张的造型和构图手法,塑造超常的、强调动感的建筑形象,以引起观者和使用者的 心 理 联 想 。 这 类 作 品 中 最 具 有 表 现 主 义 特 征 的 是 德 国 建 筑 师 孟 德 尔 松 ( Erec Mendelsohn,)于 1917 年开始设计,1921 年建成的波茨坦爱因斯坦天文 台(Einstain Tower,Potsdam) (图 3.7) 。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十 年之后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创立带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性发展,并对现 代哲学产生深远影响。爱因斯坦所提出的新的时空观、物质观和运动改变了人们传 统的自然观,是科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爱因斯坦天文台是为了验证爱氏理论而 建造的。孟德尔松在天文台的造型中突出了他对爱氏相对论的理解,奇异活泼的流 线形体块仿佛是穿越时空的未来建筑。 (2)未来主义:空间的动作时间 未来主义对新时空观的贡献在于探索了对 运动的表现。1908 年,诗人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lli)在米兰发起未来主义运动。他 憎恶陈旧思想,赞颂青春、机器、运动、力量与 速度,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 喜爱。末来主义绘画追求运动和变化,那些令人 眼花缭乱的五光十色的场景表现了艺术家对工 业文明的狂热和激情。波丘尼是末来主义雕塑的 创造者, 1912 年, 他发表了 《未来主义雕塑宣言》 , 强调对运动的表现,他还设想利用发动机使雕塑 活动起来。虽然没能实现,但是在后来的达达主 义和构成主义艺术中变为现实。在雕塑上,他不 是寻求纯粹的形式, 而是寻求造型艺术的纯韵律;图 3.7 爱因斯坦天文台3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不是寻求物体的构成,而是寻求物体活动的构成;不是寻求静态的雕塑,而是要创 造动态的艺术。 未来主义者宣称 20 世纪初的工业、科学、交通和通讯的飞速发展使物质世界的 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机器、技术、速度和竞争已成为时代 的主要特征。未来主义艺术家对描绘静止而单一的对象不再感兴趣。他们要表现隐 喻飞速发展的社会的“运动” ,未来主义建筑也不例外。未来主义建筑师圣伊利亚 (Antonio Sant’Elia)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中宣布未来主义建筑不属于任何传统, 它面向的是全新的世界,建筑本身也必然是全新的,对应所处的特定时代。建筑要 和雕塑一样创造更加复杂的材料关系,要更加轻捷,更加有运动感。 末来主义对新的时空观念最大的贡献是他们对艺术要素的并置,他们把同时发 生的各种现象都放在同一件作品里。例如声、光、运动都可以进入绘画和雕塑。他 们对运动的崇拜也是对新的时空观念的巨大贡献。他们认为物体的高速运动引起了 一切相关事物的运行,运动无处不在,因此在艺术中不懈地表现运动,他们在艺术 创作中通过并置运动的不同片段表现运动的做法明确地把时间元素引入空间,推动 了时空观念的进步。 (3)立体主义:并置的空间与时间 在欧洲,首先开始对时空观念进行新探索的 艺术流派是立体主义。开创者是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和乔治? 勃拉克(Georges, Braque)。 1907 年,毕加索的作品《亚威农的少女》宣告了 立体主义的产生,取消了统一的单一视点,把画 面扩大成为多个视图、多个观察瞬间的组合(图 3.8) 。毕加索的画不但带来了新的空间,还把崭 新的时间量度也融汇进画面中。图 3.8 亚威农的少女立体派艺术家发现在空间的三维之外还存在着第四个维度,就是时间维。这是 立体主义在空间概念上的一次革命。十九世纪末期,巴黎的一个画家对此曾简述如 下: “我观看并表现一个对象,比方说一个盒子或一张桌子,我是从一个视点去观看3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它的。但如果我手拿盒子转动,或者我围着桌子绕行,我的视点就变动了。要表现 一个新的视点上所见的对象,我就必须重新画一张透视图。因此,对象的实际情况 是不能通过一张透视图的三度空间形象完全表达无疑的。要完全地把它记录下来, 我必须画无数的从各个可能的视点去观看的透视图。 ”观看角度的这种在时间上延续 的移位就给传统的三维空间增加了另一个维度,时间因此被命名为“第四度空间” 。 雕塑本身就是一种空间艺术,立体主义把雕塑定义为体量、容积和空间的艺术, 对雕塑也起到了解放作用。阿基本科(Alexander Arrhipenko)1912 年开始在人物的 体量上开洞透空,这一创举完全颠覆了雕塑是空间围绕的实体的概念。1912 年创作 的《行走的女人》 ,抽象的人物形体上开有透空的孔洞,实现了空间的连通和流动, 并且以此为整座雕塑的主题加以表现,实现了雕塑空间观念的飞跃,把雕塑看作是 空间的构成而不是传统的体量组合是他最大的贡献。 在立体主义之前,人们对建筑的表现主要方式是透视图,它是一种三维空间的 表现,即长、宽、高,人对于建筑的理解是三维的。而十九世纪末,立体派艺术家 将第四个维度引入到空间中来之后,也赋予了建筑“四度空间”的概念。 立体主义艺术对建筑既有直接的近期影响,又有间接的长远影响。最明显的直 接影响表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和捷克的一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他们曾经把立 体主义绘画和雕塑中的若干形式直接用于建筑物的装饰之中。1912 年法国立体主义 雕塑家杜桑-维龙(Ranmond Duchamp-Villon, )为巴黎秋季沙龙设计 一个建筑立面,他做了一个足尺模型,是在常见的建筑立面上加上方锥体、菱形、 直线、斜线和斜面做成的装饰物。立体主义作为一个艺术运动,存在的时间虽然短 暂()但是之于建筑的启示却异常深刻而宽泛。它所蕴涵的丰富形式激 发了建筑的样态,其前卫的创作手法拓展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尤其是第四度空间 对建筑有着明显的作用,它解决了一直以来人们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将真正意义上 的建筑与建筑画严格地区分开来提供了一个科学证据。 (4) 构成主义:空间的运动 构成主义艺术最初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上义的影响,反对用艺术模仿其他事物, 力图切断艺术与自然现象的一切联系,创造出纯粹的或者绝对的形式艺术。欧洲传3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统的雕塑作品历来是实体的艺术,毕加索将实体 的雕塑变为虚透的空间艺术。塔特林的“绘画浮 雕” 虽然受毕加索的启发, 但是比毕加索更激进, 他彻底抛弃了客观物象,完全以抽象形式出现, 首先考虑的是空间。以塔特林、罗德琴柯、佩夫 斯纳等人为代表,在革命初期的俄国兴起了构成 主义的艺术流派。 构成主义是以运动和空间为主体的艺术。 瑙姆?加波(Natim Gabo)与其兄安东尼?佩夫斯 纳(Antoine Pevsner)1920 年发表的《现实主义宜 言》第一次提出了构成主义的称谓和宗旨,提出图 3.9 第三国际纪念碑艺术必须建立在时间与空间的基础上,强调“我 们再也不能满足于造型艺术中静态的形式因素,我们要求把时间当作一个新因素引进来” 。主张以运动来扩展未来主义的追求。他们 认为,雕塑应当抛弃那种与体量和体积相联系的空间传统,时间和运动才是作品的 基础。 塔特林将主要精力放在雕塑和建筑上,他所做的第三国际纪念碑设计方案模型 ()是一个有名的构成主义作品(图 3.9)。它由一个自上而下渐有收缩的螺 旋形钢架与另一个斜直的钢架组合而成,整体是一个空间构架,设计高度 303 米, 与巴黎埃菲尔铁塔不相上下。构架内悬吊着四个块体,分别以 1 年、1 月、1 天和 1 小时的速度自转。 《第三国际纪念碑》同时作为雕塑和建筑作品表现了构成主义的空 间构成和运动观念。然而这个富有新意的表现时间和运动的构成主义纪念碑方案却 没有实现的机会。另外一些构成主义的建筑设计也都停留在纸上,没有付诸建造。 其中包括维斯宁兄弟设计的真理报大楼 (1923) 列宁图书馆和苏英合资公司大楼等。 、 虽然构成主义和未来主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更进了一步,构成主义认为 未来主义只是对一个捕捉到的运动的一系列瞬间情景简单的画面记录,并不是运动 本身的再现创造,而是对运动中的动作表现。而构成主义主张创造一种真正的具有3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活动节奏的新艺术,这种新艺术不只是三维空间的,而且是四维的时空艺术,让艺 术品在时间中表现运动和节奏。构成主义最早把实际运动引入雕塑,通过可活动的 节点使雕塑可以运动,甚至直接使用机器动力产生运动,充分表现了构成主义作为 四维空间艺术的特征。 (5)“风格派” :空间的开放 同时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 并把新的时间观念 引入建筑试验的,是荷兰的“风格派”艺术家和 建筑师。当然,建筑试验还要走较长的一段路程。 不过, “风格派”建筑师里特弗尔德 1924 年的作 品――荷兰乌德勒支斯劳德夫人住宅确实把这一 探索推进了一大步(图 3.10) 。建筑空间开放的结 果,内与外、上与下、前与后,出现了连贯、重 叠和交融。这幢建筑完全可看作是巴塞罗那德国 馆的先声。 3.3.2 现代建筑学派:空间理性的时间 上述艺术流派的探索虽然构成了现代艺术时空观的基础,但是其中没有或很少 有建筑师的参与,新建筑时空观念的确立,还是由建筑师来完成的。由于工业技术 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玻璃材料的施工和运用,建筑承重和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厚重的砖墙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轻巧的板墙或玻璃,建筑中的空间倾泻而出,获得 了历史上的解放。其中,对空间的贡献最大的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初期的 3 位大师 ――密斯、柯布西耶和赖特。 (1)密斯-流动空间(Flowing Space) 密斯反对模仿过去,提倡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建筑形式。他的观点是对“分 离派”的一种提炼和发展。在建筑中取消内部的墙和柱,或用轻巧的钢柱,用一个 无阻挡的空间来容纳各种不同的活动是密斯常用的方法。1929 年他设计的巴塞罗那 世界博览会德国展览馆(图 3.11-3.12)成为他的新建筑主张的典范。德国会馆由薄图 3.10 荷兰乌德勒支斯劳德夫 人住宅3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薄的屋顶板和八根十字断面的钢柱支撑构成。其空间的分割主要以竖向玻璃板和大 理石板墙来划分,而这种划分是隔而不断的,板墙的位置灵活随意,纵横交错,外 墙也是由板墙延伸而成。 密斯通过这样的处理形成了他后来 所说的“流通空间” (Flowing Space) , 它具备以下的特征:1)既联系又分隔 2) 没有明确界限 3)室内外之间相互穿插和 渗透 4)半封闭半开敞。他的流通空间主 要是以“运动”的墙板来实现的,其实运 动的不是墙板本身,而是进入这个空间中 的人。密斯以墙板的介入使人持续的、连 通的运动得以时间化,像桌面上的水一样 在空间中流动。德国馆并没有任何的展品 和摆设,只有几处供人休息的桌椅,所以 它展示的实际上是建筑本身:通透简约的 形式和“流动空间” 。 密斯的流动空间只是平面的,他的高 层建筑,如著名的西格拉姆大厦等,虽然在同一层面上可以自由分割,但上下层空 间缺乏联系,空间仍被束缚在每一层面上,并未在整幢楼内自由流动。 (2)柯布-连续空间(Continuous Space) 柯布主张走工业化道路,提倡“机器美学” ,在 1914 年他就构思了“多米诺系 统” ,利用承重的钢筋混凝土柱取代承重墙,结合无梁楼板正交构成体系。由于承重 墙的取消,建筑室内的空间不再受到墙体的约束而隔绝,开始连通。1926 年,他提 出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 即独立支柱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带形 , 窗和自由立面,这是基于框架结构,墙体不必承重的特点产生的。柯布通过“独立 支柱”抽离了墙体,因而获得了“自由平面” ;而正是“自由平面”让空间得以连续。 他同时又强调建筑的艺术性,所以其作品既有理性主义的一面,又有浪漫主义的一图 3.11-3.12 巴塞罗那世界 博览会德国展览馆3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面,他将当时正在流行的立体主义观点运用到了其作品萨伏伊别墅(图 3.13-3.15) 中。本章第三节简单介绍了立体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强调人对物体的观察是动态连续 的、多方位的,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全面整体的,并且力求表达绘画在时间量度下 的空间感。 柯布的建筑空间具有他自己独特的动态连续、 多方位相互渗透的特征,我们名之以“连续空间” (Continuous Space)。在萨伏伊别墅内部空间组织 中, 柯布西耶通过斜坡道来强调一种空间上的体验 和连续,他想通过人的走动来组织空间:建筑入口 对应着门厅处有三个空间导向,即坡道、楼梯和通 向服务区的过道。 坡道设在地位显要的建筑中轴线 上,楼梯与之垂直布置,引导性被弱化,走道更加 次之。空间结构规范着人的行动,因而人被自然地 引导着通过坡道的穿越来体验空间。 (3)赖特-移动空间(Space in Motion) 赖特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地位有些特殊, 如果 说现代建筑是理性主义, 那也可以说他不属于这个 范畴。当然这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我们关心的是 他的建筑观和他对建筑形式、空间的艺术处理。因 为他与其他 3 位大师属于同一个时代, 所以把他与 现代建筑并列在一起。特别应当引起注意的是,赖 特和密斯一样,也提出了流动空间的理论;不过欧图 3.13-3.15 萨伏伊别墅美的表述方式不同。据我国已故建筑理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经师从赖特大师的 。 汪坦先生转述,赖特称自己理论为:Space in Motion,可以译作“移动空间[14]” 赖特对工业化不感兴趣,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小住宅和别墅。他的作品呈现自 由美的特征:例如“古根汉姆博物馆”利用了曲线美塑造出活泼的螺旋造型; “约翰[14] 陈纲伦.大师已逝 风范永存――悼念中国当代著名建筑理论家与历史学家汪坦教授.华中建筑,2002(2).3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逊公司总部”的室内他采用了钢丝水泥网的蘑菇形圆柱(图 3.16) ;在他设计的住宅 以及他的西塔里埃森(图 3.17)中都是传统的自然材料――砖、石头和木材等。西图 3.16约翰逊公司总部室内图 3.17西塔里埃森塔里埃森坐落在砂荒中,那里气候炎热,雨水稀少,所以赖特采用了当地的石块和 水泥筑成厚重的矮墙和墙墩,以木板和帆布遮盖。像石头堆砌的地堡,又像沙漠中 搭建的帐篷,显示出一种粗砺的原始自然美,充满野趣的建筑形式与沙漠荒野连通 一气,就像是沙漠中生长的植物。所以说赖特不同于现代建筑大师的地方在于他们 具有不一样的美学法则,现代建筑讲究“机器美学” ,而赖特追求的是“自然美” , 但是在技术运用和空间处理手法上他们都是现 代的。 古根汉姆博物馆中赖特不仅创造性地实现 了一种开放的、连续的博览建筑的新语言,而且 把空间的连续性与时间的连续性巧妙结合, 构成 了一种漫步建筑式的移动空间, 以螺旋式的展览 线路消解了水平和垂直的方向感, 引导观者进入 一种被引导的时空序列中, 通过人在建筑中连续 的移动来实现的(图 3.18-3.19)“古根海姆美 。 术馆将运动、时间与空间巧妙地融为一体,那种 无懈可击的程度让我痴迷。 而绘画展品也成为结 构序列的一部分,沿着坡道前后观望和欣赏时,图 3.18-3.19 古根汉姆博物馆3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会使人产生‘平行蒙太奇’ (Parallel montage) ”或甚至是“拉康托” (Racconto)的 感觉,空间仿佛像电影底片一样连贯地展开。不同的形体不断展现、重叠和并列。 与此同时,又采用了与艾森斯坦相似的蒙太奇手法保持着作品的互异性。 [15] ”3.4 现代后:时空四度性的建筑观二战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出了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的 相应变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出现了众多新的观念、新的理 论和新的流派,这些新观点和新理论在这里笼统地称作现代主义之后。 现代后在艺术和美学中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表现,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的时间特点: 1)时间空间化 随着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到来,西方人对变化和时间的体验更为直接,这种体 验早已不限于哲学的范畴,它在更多意义上被把握到。信息社会的生命线是通讯, 时间的效率意义就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突出。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时间的 不断缩短,社会变化速度也随之加快,空间距离相对缩小,这就使人类社会的空间 特征有更加时间化的趋向。著名诗人、艺术批评家岛子先生也认为后现代时期的时 。 空特征是“时间的空间化[16]” 2)时间断裂 多方西方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具有一种新的“精神分裂症”的时空模式。如后 现代音乐只有一串若明若暗的音符在时间中零碎地闪现。在后现代小说中,只有零 散、片断的材料的堆积,没有包含某种意义的组合和结局。现代主义美术作品讲究 “有意识的组合” (即“蒙太奇” ,montage) ,而后现代主义美术搞无意识的偶然拼 凑的大杂烩(collage) 。后现代艺术也出现历史上的符号,但它切断了各种复杂的符 号之间的联系,表现出“非连续性”的时空观。崇尚怀旧的情绪,然而后现代的怀 旧不是以一种理想破碎、焦躁失落的形式出现,而是沉浸在“现在”时态的狂欢和[15] [美] 苏珊? 戈瑞编著,向大师学习――建筑师评建筑师,黛安娜?阿格鲁斯特评谢尔盖?M?艾森斯坦.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16] 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普.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第 70 页.3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精神分裂的“当下”生活当中。在后现代状态中,人们 不再关注生命的本真意义, 而是在碎片式的时间缝隙中 消解了生命存在的严肃意义。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杰姆逊 就认为后现代时间的特点是一种“精神分裂症” ,拉康 也说过后现代的生活是一种“符号链条的断裂” 。 3)时空压缩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快速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 种快节奏和心理的特征。而崇尚速度、时间、节奏的社图 3.20 油脂椅子会心理导致了人们对艺术和文化产品的形式之节奏感、 时间感的渴求。这也可以表现在艺术的即时性(日常 生活内容)和即物性(利用新的媒介)上。 例如德国前卫艺术家约瑟夫? 波伊斯的 “社会雕塑” 系列,其中他的《油脂椅子》在视觉形象上简单得令 人困惑,它只是一块切成楔形的黄油,置放在椅座上, 抹成一个 45 度角(图 3.20) 。他假借不确定性为艺术 观念注入一种兴奋剂,他追问并来反证雕塑能够是什 么,转而在空间意义上延展一种差异性,指向永远在 发生的“现在进行时” ,他这样自释: “过程在它们的 大部分之中继续着:化学发酵、变色、腐烂、干枯。图 3.21世界贸易中心每种东西都处于变化的状态中。 ”此外,现代科学技术能精确复制艺术品,使大量摹本代替独一无二的真本。人 们从电影、电视和录像中看见相同的“现实” ,但又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的影像。 人们被种种复制的形象所包围,于是艺术的真本性,独创性和独一无二性消失了, 这也可以说是时空压缩的一种体现。 现代后艺术中的新时间特性作为一种文化倾向,不可能不影响和渗透到建筑文 化中来。事实上,晚后现代主义建筑还是诸多艺术队伍中相当突出的一支,它同时 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观点的有力佐证。3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3.4.1 晚现代典雅主义建筑:新古典 晚现代典雅主义,又被成为“新古典主义” 。它注重建筑的人性化,反感现代主 义把建筑变成“居住的机器” 。大批量的现代主义建筑生产越来越远离传统、远离艺 术和文化,终于引发了建筑师们对现代建筑形式的反抗。他们开始把眼光投向历史 文化和古典法式之中,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 典雅的庄严感。 这些作品虽然风格各异,但是它们都突破了现代主义理性的、几何学的束缚, 以浓厚的怀旧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对古典语汇作了新的阐释。新古典主义建筑大 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抽象的古典主义,以简化或者写意的方法把抽象出 来的古典建筑元素或符号巧妙地融入建筑中,使古典的雅致和现代的简洁得到完美 的体现, 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断刀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