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俞源村哪些村是下乡脱贫的

武义精准扶贫如何创造创奇迹?_五版_金华晚报_金华新闻网
关注我们:
武义精准扶贫如何创造创奇迹?
下山才几年,跨越几百年
近日,武义县举办了&千名乡村红领新青年培训工程&第七期培训班,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团县委等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的授课老师是已经退休14年的董春法。老董是武义县原扶贫办主任,退休后仍然&在岗&继续为山区群众奔走操劳。
下山才几年,跨越几百年
武义县履坦镇金桥村村民廖春飞,下山前居住在该县山区、全家只有一间26平方米的土坯房,住房旁边还有一个猪圈,遇到下雨天猪粪猪尿要从床前流过,由于家庭贫穷日子难熬,生活艰难,他妈妈不告而别,出走改嫁。几年后,等到廖春飞长大时,就跟弟弟廖肖勇商量说:&我们家里穷,如果兄弟俩都娶媳妇,那是万万办不到的,还是你想尽办法娶个媳妇,生个孩子好传宗接代,至于我这辈子就做光棍算了。&
1996年,廖春飞一家好运来了,武义县政府批准金桥村整体搬迁下山,迁居到交通方便的履王线公路边更名为金桥村,从高山到平原,环境变了,观念变了,思路活了,兄弟俩紧紧把握住发展机遇,继续发扬山区人民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苦干实干精神。下山后,廖春飞从事建筑行业,廖肖勇外出开超市,廖春飞的下山脱贫故事,浙江日报曾专门作了报道。目前,廖春飞兄弟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廖春飞、廖肖勇相继娶了武义城区的大学生美女,兄弟俩年收入在200万元以上,买了4辆私家车。现在兄弟俩在武义、苏州、昆明都有住房,面积达到900平方米以上,廖春飞接下去还要把女儿送到英国去读书深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武义牛头山景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海拔1560米,是浙中第一高峰。这里未开发前是武义偏远山区,更是贫困地区,蜗居在这里的山区群众每天出门都要攀登高山,翻越峻岭,走悬崖峭壁。长期以来,这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观念落后,山民要面对走路难、上学难、娶亲难、用水用电难、求医难、通邮通电难、发展经济难七大难。
武义牛头山景区地处西联乡,10多年来,该乡共搬迁下山15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3778人,其中牛头山景区就有7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1154人搬迁下山。全乡近4000山民下山以后,发扬过去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爱劳动的&三特&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短短几年发生了巨变。武义下山脱贫实践证明下山一个村保护了一片生态环境,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英明论断,利用悬崖峭壁,发挥山地优势,开发山区旅游资源,建立了武义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武义县交通部门大力支持下,投资1000余万元,修建了13公里的通景公路,交通部门对牛头山景区马口至大溪口村实施拓宽改建工程,8月3日已开始测量工程线路。近年来,武义牛头山景区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成了远近闻名4A级国家旅游景区,今年1~6月接待游客58.56万人次,同比增长44.64%。1~6月实现旅游收入4355万人次,同比增长44.9%。
精准扶贫创奇迹
武义县原来是我省8个贫困县之一,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全县23个乡镇中,南部山区有13个乡镇是贫困乡镇,8万多人居住在高山区、深山区,其中有5万多山民生存环境特别恶劣。
为了使这部分山民早日摆脱贫困,上世纪90年代初,武义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予以扶持,冬送棉衣,夏送钱粮,帮助修路,解决山区村民交通出行难题,发展生产,但这种救济式、输血式方法收效甚微,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
从1993年开始,武义县委、县政府县扶贫办董春法等人,总结了以前的扶贫经验,改变了那种扶贫方式,采用了开放式、换血式的扶贫方式,即走进深山向群众宣传党的扶贫政策,积极引导贫困山区农民搬迁下山,换个环境,异地发展,拔掉穷根,脱贫致富奔小康,收到了山区农民满意的效果,并总结出贫困山区的&七大难&,制定了脱贫致富&八大法&和山区群众下山以后所发生的&十大变化&。
按照习总书记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要求&,武义县精准扶贫,扶得准,扶得实,群众获得感强,脱贫增收效果好。武义县高山峻岭多,海拔800米至1560米的高山就有101座,该县结合山区特点,在全国较早实施&搬迁下山,异地发展&的新举措,使得一批蜗居在高山深山的山民,通过整村搬迁零星下山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从1993年开始到现在23年间,武义县累计搬迁下山423个自然村,16902户,51106人。使5万余下山农民在三五年内快速走上致富的道路,年收入从下山前的200~300元提高到现在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2万元,增长了几十倍,有的甚至几百倍。这些村下山后,农民增收环境变样,人人过上和美幸福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 吴彰义 通讯员 胡忠民 卢晧宇
来源: 作者:吴彰义 通讯员 胡忠民 卢晧宇 责任编辑:第1版:头版
&&&&&&&&&&
退休8年依然奔波在脱贫第一线
董春法:武义下山脱贫的领路人
  在武义,只要谈到下山脱贫,人们马上就会提起董春法。  董春法1962年参加工作,曾先后担任武义县粮食局局长、城建局局长、土管局局长。1993年7月,董春法开始担任县扶贫办主任。摆在他面前的是这样的严酷现实:全县23个乡镇33万人,有13个乡镇11万人戴着“贫困”帽子。其中有8万人居住在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发展举步维艰……  为让贫困山区农民搬迁下山,董春法不怕难、不怕烦,日夜忙碌起来。一些上了年纪的山民不愿搬离故土,搬迁下山的费用又让不少向往搬迁的农户望而却步。董春法就一户一户地上门动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困难。有些接收地的村庄不愿将土地划拨给外人,董春法又一个村一个村地做思想工作。  俞源乡九龙山村地处海拔900米高的山坳里,村民一直过着“砍砍柴火烧烧饭、砍砍木头烧烧炭”的生活。1995年,该村人均收入385元,全村有42个光混汉,7年没有一户娶过亲,6年没有生过一个小孩。为了使九龙山村民下山脱贫,董春法爬了上百趟山。经过几年努力,九龙山村终于搬迁到了交通便利的上松线旁,并将村名改为新九龙山村。下山仅两年时间,村里就有13名大龄青年找到了对象。  董春法已办理退休手续8年,最近他还是像往常一样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壶山街道三角店下山脱贫小区工地,与搬迁下山的农民一起搬砖块。  西联乡景阳村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搬迁下来,该村党支部书记吴锡文直夸董春法是改变他们全村人命运的大恩人。吴锡文说,当年搬迁下山时,全村160多户、540多人的村址选择、地基安排、口粮田征用、建房资金等,都是董春法帮助跑下来的,搬迁时最多一个月老董来村里28趟。  2003年8月,董春法到了退休年龄。当地几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竞相要高薪聘请他。消息传开后,18个下山脱贫村的干部代表全县下山脱贫农民,联名向武义县委县政府写信不让他退休。县里研究后,让董春法办理退休手续,但退休不退岗,仍留在扶贫办工作,继续为山区农民脱贫奔波。转眼,自退居二线算起又过了13年。  搬迁到白洋街道金畈村的高村农民傅法海说:“要不是老董帮忙,不少村民至今还是黑户口,生活改善也不可能这么快,老董是我们的大恩人。”  如今搬迁下山后的高村登记注册人口已从16人增加到27人,其中18人在企业上班,人均年纯收入已超万元,有3户家庭买了小轿车。武义下山脱贫村民用上光伏电_原创新闻_实时播报_新闻_金华新闻网
关注我们:
武义下山脱贫村民用上光伏电
提示: 昨天,浙江博伟工贸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爬上桐琴镇上夫山村朱新庭家的屋顶,为其安装了年可发电3600千瓦的“光伏电站”。
金华新闻网12月7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徐睿 通讯员 舒清海 &沈俊 & &
昨天,浙江博伟工贸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爬上桐琴镇上夫山村朱新庭家的屋顶,为其安装了年可发电3600千瓦的&光伏电站&。&我们祖辈在山上穷了几百年,搬下山后,不仅坐在家里也能赚钱了,连太阳光也能在咱手里变成钱!这都要归功于国家政策好!&上夫山村党支部书记朱岩仁高兴地告诉笔者。 & &
据了解,桐琴镇上夫山村和后定垄村原都坐落在武义东部边缘,与泉溪夏家畈、缙云新建镇毗邻,位于海拔795米的高山上,是典型的贫困山区村。2002年县人民政府批准两村共210户、550个人口全部搬迁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东皋村。搬迁下山后,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进一步增加下山农民收入,桐琴镇政府结合省级新能源示范镇创建工作,对屋顶建光伏发电站的农户给予0.9万的补助。为确保下山脱贫村民家家户户都能安装上光伏发电站,武义农合行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对需要贷款的家庭现场办理。 & &
&光伏电站总投资2.7万元,政府补助0.9万元,农合行贷款1.8万元。发电项目投入运营后,国家补贴0.42元/khw,省再补0.1元,此外地方财政再给予每度电一定数额的补贴,合计每发一度电收益近1元。楼顶的电站平均一个月能产300余度电,除去自家使用的100多度电,每月可为自己创造200元左右的收入,5至6年时间就可收回成本。&朱新庭惊喜地说。 & &
据统计,截止目前,上夫山村和后定垄村共有112户建起光伏电站,其中20户已并网发电。
来源:金华日报 作者:记者部 徐睿 通讯员 舒清海
沈俊 责任编辑:胡越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武义:旅游扶贫绘就“富民样本”
  前不久,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作出批示,肯定武义依靠旅游为主的产业推进山民&下山脱贫&的做法和成果,引发浙江全省对武义旅游扶贫富民的聚焦和探讨。旅游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之一,但因为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大、周期较长,目前真正令人称赞的案例并不算多。武义曾是浙江省贫困县之一,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期生活在环境恶劣的贫困山区。转瞬十余年,武义依靠生态旅游推进山民&下山脱贫&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具体策略是什么?群众的满意度如何?能给全国旅游扶贫富民工作带来哪些启示?
  看:那些下山农民的笑容与喜悦
  秋高气也爽,出游好时节。武义牛头山,头顶蓝天白云,怀抱青山绿水。一辆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大巴车和自驾游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进,顿入唯美的大自然,一些游客匆忙用相机定格美景,一辆载满了老年游客的车上,飘出了阵阵欢快的合唱声: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
  面对即将进入景区的游客,牛头山景区的保安部经理鲍忠伟跟平常一样,身穿保安制服,手持呼叫机,一边有序指挥其他保安人员引导旅游大巴停放,一边满脸微笑地搀扶离自己最近车辆上的老年游客下车。单凭这些情景,人们很难想到,这个看起来训练有素的保安,曾是一个在牛头山土生土长的&放牛娃&。
  20多年前,武义县开展&下山脱贫&工程,鲍忠伟家随着全村整体从牛头山搬迁到山脚下,随后进城务工。&住不好、吃不好,钱还少,过年都不好意思回家。&他这样形容当年打工的情况。令他没有想到的是,8年前,武义县里决定把曾经的&穷山恶水&牛头山开发成旅游景区,并且声明景区职工要以当地村民为主。景区正式营业后,鲍忠伟毅然返乡就业,成为景区的工作人员。两年前,在家养猪、种板栗的爱人也被成功录用为景区服务员。他说能在家门口有个安稳工作感觉非常踏实,夫妻俩一年能有近10万元收入,尽管如此,他觉得比在城市挣15万元还要舒适。让他特别满意的是,景区还给员工缴纳了&都市白领&才有的五险一金。
  年过六旬的周叶华也曾是牛头山上的村民,如今,他每天穿梭于牛头山景区的25栋由土坯房改造的民宿,负责打扫卫生,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工资。看到有人来访,他放下手中的扫帚,爬满皱纹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说这些房子是他们老村子的建筑,一直荒废着,没想到,通过景区租赁开发,变成深受游客喜欢的特色民宿。他说自己的儿媳妇也在景区上班,收入比在家务农好得多。但对他而言,挣钱交保险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人老了,总想回到故土,每天跟美丽的山水做伴,觉得高兴。&
  粗略统计,牛头山景区共有300多名员工,本地村民超过260名。牛头山景区总经理郑世雄表示,由大量村民组成的服务团队,虽然没有城市酒店、景区服务员形象时尚,但都非常朴实,景区运营近十年,从未发生过游客遗留在景区的东西丢失的事件。&员工好,景区就会更好。&郑世雄说,景区每月都在山上道观举办一次法事,他每次许的第一个愿望便是:员工开心幸福。
  与鲍忠伟、周叶华等数百名因在旅游企业就业找到满足感不同的是,随着牛头山和十里荷花等景区的发展壮大,一些&下山脱贫&的村民和周边村原居民则依靠自主经营农家乐享受到发展旅游的红利。
  柳城镇新荷村是一个拥有400多人口的畲族村,居住着许多从附近小黄山&下山脱贫&的人们,村支书舒伟雄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这几年看着县里把村附近的荷花田开发成了十里荷花景区,村民便利用搬迁后修建的空新房开办农家乐,全村已有近200张床位,每户每年至少增收5万元。更可贵的是,为了支援家乡发展,在外经商的村民回乡投资开发了老村庄所在的小黄山。如今,小黄山已发展成华东知名的影视拍摄基地。
  舒伟雄说:&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四面八方的游客到十里荷花景区旅游,农副产品变得格外紧俏。农民种的板栗原来两元钱一斤没人要。现在10元一斤,抢着要。莲子以前每斤卖20元,现在卖到每斤80元。最近更有游客出高价购买当地村民种植的宣莲,许多游客还会托农户帮忙购置一些当地土特产带回家,这让周边农贸市场商户跟村里农家乐业主很熟,只要看到他们出现在市场,商户们总是笑脸相迎。&
  &方方面面的变化很多,但最大的变化还是村民素质大大提高。&舒伟雄说,许多城市来的游客,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还有的是艺术家,他们进村后很喜欢跟村民交流,有的还给村民集中讲课。他举例说,以前村民在村中乱扔垃圾十分普遍,后来看到进村的上海游客都主动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便跟着模仿,形成了讲究卫生的习惯。记忆犹新的是,曾有一位苏州游客把价值十几万元的戒指落在房间,被村民主动送还,失而复得的苏州游客塞给那位村民500元钱表示酬谢,却被坚决拒绝。这让那位苏州游客现场连称:&你们这样的地方,来100次也不嫌多。&
  穿过江下村村口的畲乡城墙,人们会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跟新荷村一样,这里毗邻牛头山和十里荷花景区也是&下山脱贫&的移民村点,全村600多口人,大多数以前只有依靠种田生活,一些待不住的村民选择外出开超市、务工。近年来,江下村周围的景区生意越来越好,加上完成了旧村改造,乡村旅游发展星火由此点燃。这两年来,全村开办出23家民宿,床位达203张,户均增收6万元。&以前愁没钱,现在愁房子不能建得更大些,好接待更多客人。&经营民宿的村民潘进平说,村里旅游火起来后,竟然有两个在外经商多年的村民返乡开办民宿。&他们说在外面开超市没日没夜太辛苦,还是居家赚钱幸福。&潘进平说,这让他颇感意外,更加体会到做一个&乡村旅游人&的快乐。
  听:那些曾经积贫的无奈与纠结
  不知其史,难解其今。武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下山脱贫&的移民村?这些村庄曾经面临怎样的贫困或瓶颈?下山后何去何从才是最好的路径?
  地处钱塘江和瓯江上的武义属于山区县,其南部山区13个乡镇曾被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贫困地区,这部分地区即包括了牛头山三个村和后来的新荷村、大溪口村、江下村等,面积占全县一半,贫困人口达12.4万人,占全县三分之一,其中8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区,有4万人的生存环境特别恶劣,发展环境特别艰难。为此,武义县也曾被确定为&贫困县&。
  牛头山所在的西联乡旅游办主任汤军伟表示,景区没有开发以前,村民吃米都要人工从山外挑进去,而从村里到乡里最远要走6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气根本出不去。面对穷山恶水和日益增加的生活成本,山民只能采取粗放式经营,靠垦林开荒来扩大生产增加收益,这就导致大量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日趋减少。尤其是牛头山下田村、上田村一带,刚好是武义县雷暴中心,短时强降雨特别多,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并且一年比一年严重,村民的人身和房屋经常在抵抗灾害中受伤受损。&一些村民去外面务工,回家后发现房子已经倒塌。&汤军伟说。
  &已经到了必须搬迁的地步。&鲍忠伟说,他们当时住在牛头山的下田村,生产生活完全要&听天由命&,集体经济基本为零,人均收入仅418元,比全县平均水平还低近300元,就算有政府送钱送物的扶贫,只能暂时起到缓解作用,山上百姓生活无法根本改变。正在此时,武义县传来消息,要通过&下山脱贫&工程将贫困地区村庄统一搬迁下山,分散安置于山下自然、交通条件好的村庄,一些村庄搬到县城郊。
  从小黄山&下山脱贫&的舒伟雄是这场移民行动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介绍说,刚开始,身边很多村民对于&下山搬迁&持犹豫态度:不搬吧,确实太穷了,完全看不到出路,就这么穷下去?后辈怎么办?搬吧,一些安土重迁的中老年村民又觉得抛弃繁衍的故土,是不是不妥?会不会破坏祖辈风水?当然,更多人担心的是:下山后&有没有活干?&、&有没有钱赚?&
  舒伟雄认为,不管是从民生角度还是全局角度,当时政府实施&下山脱贫&工程的决心是坚定的。为了让山民&主动搬&,政府一方面妥善解决下山脱贫农户户籍、就学、土地、山林权属等后续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典型户再上山&现身说法&,组织贫困山区农民下山参观下山脱贫村。同时,对于下山村民新建房屋、创业等予以政策扶持。
  经过20余年努力,武义县历届党委政府共完成415个村的异地搬迁工作,下山人口总数占全县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但因为山下分到的田地不多,除去大部分经过政府培训后转移到第二产业的人,刚开始那几年,部分人依然需要回山上种田,兼而外出务工来保障生活,下山后的生活环境虽然得到改善,但收入依然单一,整体脱贫效应不够明显。
  为了让所有下山村民都&稳得住&、&富得快&。武义县委县政府决定,干脆借&下山脱贫&激活旅游资源,以旅游等生态产业开发促进脱贫致富,安居乐业。全县乡村旅游发展也由此启幕。鲍忠伟笑着说,后来大家都有出路,当年那些纠结和担心,其实是多余的。&[1]&&
责任编辑:公共编辑
假日集结号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微信订阅号
旅游微画报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Zjo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B2-武义5万多农民下山脱贫 腾挪出“金山银山”武义5万多农民下山脱贫 腾挪出“金山银山”看遍世界百家号今天早上6时30分,武义县泉溪镇董源坑村50多岁的村民陈高升一路哼着小曲,从村里出发沿山坑翻过几座毛竹山,来到从小玩到大的千丈岩。如今的千丈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旅游区,每天游人如织。10多年前就已搬迁到城镇居住的陈高升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回到山里来,成为景区保安。他说,看着眼前熟悉的草木山石,听着耳边的虫鸣蛙叫,工作很惬意。“村里有十几个人在景区上班,他们不仅有工资拿,家里抛荒的山地、竹园租给旅游公司,每年还有不少分红。”董源坑村党支部书记赖大平说,千丈岩开发旅游后,山里原先不起眼的资源身价倍增,每亩山地租金涨到了800元。千丈岩景区负责人韩洪平说,原生态的自然山水、浓郁的知青文化,是千丈岩这个“云端小镇”游客量连年翻番的秘诀。异军突起的千丈岩景区,堪称武义旅游的一匹黑马。近年来,武义县下山脱贫腾出的原始山林和古朴老村,成了炙手可热的生态旅游资源。县旅委副主任吴晓娟说,千丈岩、牛头山等景区都是下山脱贫的“副产品”,从它们强劲的发展势头看,已成了继温泉之后武义最大的旅游龙头支柱。原武义扶贫办主任董春法说,经过20余年努力,武义已有415个自然村、16692户、50610人实现下山脱贫。世代居住在高山深山的人口搬迁下山,从源头上杜绝了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通过下山脱贫、退宅还林,全县实现封山育林1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4年的68%提高到72%,80%以上的地面水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生态环境不断趋好。牛头山景区是武义最早探索下山脱贫与旅游开发模式的成功样板。西联乡田坪等村整体下山脱贫后,武义加快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引进民间资本,合理利用开发牛头山石门峡等生态资源和上田等村的旧民居,创建了4A级旅游景区。近几年,该景区旅游人数突破100万人次。景区不仅带动了周边乡村游发展和农产品促销,还为当地提供了导游、木匠、保安等大量就业岗位。据了解,牛头山景区共有300多名员工,本地村民超过260名。景区负责人说,由村民组成的服务团队热情、朴实,景区运营多年,从未发生游客遗留景区东西丢失事件。武义山民异地搬迁留在身后的绿水青山,已成各路资本追逐的目标。龙潭背地处武义白姆乡和婺城区箬阳乡交界山区,海拔千米以上。这里山秀水幽石奇,石壁上天然形成的龙头、龙爪等神奇象形悬石,以及谷中五六个清澈水潭,还有金银双屏、银珠飞瀑、天然悬梁等自然景观,使龙潭背闻名遐迩,常年吸引各地驴友探险观光。“我们一定要物色到最好的投资商,把龙潭背这块璞玉雕琢好。”白姆乡党委书记姜平说,龙潭村十几年前搬迁下山后,龙潭背一带山更绿、水更清了,近几年想来投资开发的各路资本简直踏破了门槛,有北京的、杭州的,也有本地的,有的还是上市公司,但经与有关部门协商后,仍“捂着”不舍得动它。曾经最穷的地方,今成最美的风景。近年来,武义县由下山脱贫老村改造而成的旅游特色民宿,已在山区“遍地开花”。里九畈村、软朝村各开出十几幢民宿。浙江宏福控股集团投入巨资,利用搬迁下山的柳城畲族镇梁家山村49幢土坯房,建设集旅游观光、农耕文化体验、游乐住宿为一体的生态民宿度假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看遍世界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看世界各地风景,纵观世界各地风光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义俞源太极星象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