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发力openstack楼市疯涨背后的逻辑有哪些商业逻辑

今年5月,Gartner发布了“2016 China Cool Vendor”评选榜单,EasyStack入选最酷云计算公司,并成为了亚太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开源云创业企业。
不仅如此,在今年OpenStack最新版本的核心代码社区贡献的全球排名中,华为和EasyStack成为进入TOP10的中国企业;与此同时,EasyStack也和美国的Mirantis一起成为进入TOP10的两家初创企业之一,并成为了OpenStack基金会黄金会员。
毫无疑问,这些成绩背后让EasyStack成为了一家俱备“凶猛”气质的公司。不过,你是否知道,这家公司仅仅只成立了两年时间。两年时间,就让自己跻身全球开源领域最具“独角兽”潜力的初创公司之一,确实让外界意想不到。
那么,EasyStack为什么能在短时间之内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这是否意味着OpenStack已在云操作系统平台大战中胜出?EasyStack到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从EasyStack身上,中国的企业级创业公司又能得到哪些新的启示呢?
由边缘走向核心
OpenStack在云平台大战中胜出在EasyStack创始人兼CEO陈喜伦看来,在过去十年里,IT行业一直在酝酿一场大变革,这就是云计算;在过去五年里,企业级IT在酝酿一场大变革,这就是以OpenStack为代表的开源云平台。
EasyStack创始人兼CEO陈喜伦
他认为,云计算已经跨越了“从0到1”的“小时代”,进入了“从1到N”的“大时代”,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让云“从有到优”,也就是让云真正落地,并实现云的差异化应用与发展。
陈喜伦判断,未来十年,就是大型企业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改造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十年。在这个过程中,云计算将从封闭走向开放,也会是普适创新的时代。
关键的是,从目前市场的表现情况来看,作为开源领域最新的成果,OpenStack已经在这场决战中,充分展现了自身强有力的能量,成为了企业建设基础架构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
换句话说,在传统IT时代,Linux是企业选择的重要平台工具;那么在云时代,OpenStack则是企业建设云平台的不二选择。
数据为证,OpenStack是全球仅次于Linux的第二大开源社区,并迅速进入主流市场:超过585家企业,接近4万人通过各种方式支持这个超过2000万行的开源项目,世界100强企业中50%的企业均采用了OpenStack。
由此可见,云计算经历十年发展从概念进入实践阶段,而OpenStack开源技术也经过六年发展跨越创新阶段进入主流企业,由边缘市场走向核心市场。
据了解,EasyStack之所以能在短短两年时间之内快速崛起,靠的就是以OpenStack为基石,不仅参与开源社区建设,更通过代码贡献影响OpenStack社区方向。与此同时,基于客户需求将OpenStack产品化,降低了企业级客户采用OpenStack的门槛,这让EasyStack在中国拥有了超过100家行业企业客户。
“OpenStack一小步,中国开源一大步。”陈喜伦认为,“中国技术人员在云计算大时代来临之际,完成了从技术采纳者到技术贡献者的转变。在OpenStack开源技术上,中国工程师和世界顶尖的工程师已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给了中国企业变道超车的机遇。”
他表示,EasyStack下一步发展最重要的方向,就是如何为企业级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涵盖多种云形态的产品和云服务,来支撑企业下一代应用的演进和创新。
“三驾马车”驱动
EasyStack表现“凶猛”真相正如陈喜伦所言,基于OpenStack创业,让EasyStack成为了一家在云计算时代俱备“独角兽”发展潜力的企业之一,也给了EasyStack这类的中国企业拥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但是,我认为,真正让EasyStack在成立短短两年时间之内就“名声大噪”,并表现“凶猛”的重要原因,无疑是其技术创新、场景化思维和生态建设“三驾马车”的齐头并进。
首先,在技术创新上,为支撑企业级客户下一代应用的演进和迭代上,EasyStack在两年时间内密集发布了一站式的开源云平台产品和服务,包括ESCore、ESCloud、ESCloud+、ESCaaS等等。
EasyStack联合创始人兼CTO刘国辉
具体来说,EasyStack提供了一套从Linux到OpenStack等主流开源技术的整合平台,体现的产品即是云平台核心ESCore;而ESCloud是基于ESCore的面向下一代应用的OpenStack云平台,主要作用是支持行业的云化。
在此基础上,ESCloud+是基于ESCloud的IaaS+能力集成平台,这让企业可以实现软件定义数据中心;ESCaaS则满足企业针对混合云架构的管理,提供了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混合云的弹性混合部署模式,实现了交付模式的多种选择。
对此,EasyStack联合创始人兼CTO刘国辉强调,“EasyStack的技术产品路线秉承四大趋势:硬件由专用化向通用化过渡;基础架构由硬件驱动向应用驱动过渡;系统软件向通用化+专用化过渡,应用系统由软件驱动向API驱动过渡。”
其次,在场景化思维上,EasyStack聚焦行业云平台和场景化需求,不仅细分行业,在金融、电力、电信、银行、税务、政务等行业客户深挖共性需求;还将客户需求场景化,在移动化、大数据、视频化、智能决策、物联网等场景进行更细颗粒度的划分。
众所周知,在今天碎片化生态、传播和情境里,“体验”是决定用户消费意愿、消费动机乃至最后转化环节的核心。当代表价值敏感性的体验成为首要法则,体验经济成为商业模式,它对于既有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逻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为用户创造新价值,场景化就必不可少,在企业级市场,这一模式也同样适用。
实际上,从业务需求看待技术创新,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源技术满足行业和客户创新场景化的需求,正是云计算时代开源技术迭代的关键。
显然,这对于以OpenStack为核心的新兴技术市场尤为重要,正式拥有了这种场景化的思维,让EasyStack收获了包括国家电网、联想、顺丰、TCL、邮储银行等重量级客户。
EasyStack联合创始人兼COO王瑞林
最后,在渠道生态建设上,EasyStack提出了“万物生长”的理论,即任何有云方案创新能力的伙伴与EasyStack皆可互为渠道关系,这无疑打破了传统渠道合作关系的商业模式。
在EasyStack联合创始人兼COO王瑞林看来,在云计算时代,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有别于传统渠道以厂商为中心化的合作模式,云时代的合作生态要能够做到快速吸收新技术,新应用优势,形成“万物生长”式的云生态发展格局。
举例来说,在EasyStack与中电信集成共建的创新联合实验室项目中,双方不仅从客户价值入手实现深度技术合作,更是聚焦知识产权的价值分享,一同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样的合作形态实际上突破了业内对传统渠道合作关系的认知。
据了解,今年EasyStack针对云生态的建设确立了“万物生长”渠道发展目标,公布了“E+三个100”计划,即2016年发展100个技术合作伙伴,100个行业合作伙伴,100个云服务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万物生长”的云生态系统。
从EasyStack的成功
看企业级市场究竟有多大机会由此可见,在技术创新、场景化思维和生态建设“三驾马车”的驱动下,EasyStack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俗话说得好,机遇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不要惊讶于EasyStack的“跨越式”增长,而要追问的是,从EasyStack身上,中国的企业级创业公司又能得到哪些新的启示呢?
第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将使得企业应用管理和开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用户对应用的交付速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云服务成本越来越高、云产品数量越来越碎片化,这些企业客户都需要一站式的云服务平台来快速认知和获取相关服务。
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由于受制于传统企业的过去封闭的技术架构,往往得不到有效满足。因此,以OpenStack为代表的云平台技术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僵局,这也显示了在云计算时代,企业级市场具备相当大的生意机会,因此对企业级的创业公司而言,选择对的创业方向至关重要,而OpenStack这样的新趋势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
第二,在这个大转变的时代,对创业公司而言仅有技术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场景化的思维模式。
如果不能解决,或者不能给客户一个最佳的选择,仅仅只靠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就想“包打天下”,事实证明是走不通的。因此,针对企业级市场的创业公司要想成长,要想发展,具有更大的价值,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最后,总结来看:第一,未来十年,是大企业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改造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十年,而EasyStack基于OpenStack的创新获得了用户的认可,这是天时;第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级市场需要具备行业化、场景化思维和技术创新的企业提供服务,这是地利;第三,EasyStack提出了万物生长”的渠道新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渠道模式,带给了更多合作关系新的机会,这是人和。
因此,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EasyStack,无疑将会给业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在传统企业向云转型的过程中,相信EasyStack将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申耀的科技观察】由资深媒体人申耀创办并运营,拥有13年媒体工作经验,主要致力于消费、企业级及渠道类内容的观察和思考。
目前覆盖的渠道包括: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百度百家、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天天快报、搜狐新闻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比特客户端
您的位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华为FusionSphere已全部切换到OpenStack
关键字:FusionSphere OpenStack
   “是从2012年加入OpenStack基金会的。我们认定OpenStack会成为云时代的,成为基础设施云化整合的一个事实标准。目前,华为正在积极将产品全部切换到OpenStack上,华为的FusionSphere云从5.0之后的版本全部基于OpenStack,华为还提供从以往版本平滑切换到OpenStack的解决。”日前,顾炯炯在谈到OpenStack和云计算的未来趋势时说,用户引入云计算,是希望业务更加敏捷、管理更加高效,而且云平台是非厂家锁定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走向OpenStack的道路。正是顺应这种趋势,华为3年前就开始积极拥抱OpenStack,并快速成为其中一个主要的推行者和贡献者。
  回忆这三年走过的路,顾炯炯感触很深。他说,如何在OpenStack社区谋求认可和发展,华为花费了很长时间的努力和摸索,不是简单的投入几百人的研发就可以搞定,也不是砸钱就能进来和其他厂商坐在一起。“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成为CoreMember和PTL,只能修改bug。因为在社区贡献代码,首先是要CoreMember批准才能进去,PTL则相当于社区的项目Leader,决定这个项目的特性,技术的规划方向,因此,华为只能从外围的贡献做起。现在,华为有PTL可以带项目,有CoreMember可以批准代码进入,在一些关键性的、架构级的创新和方案上也在积极贡献和引导,包括OpenStack级联,以及级联的混合云技术都是由华为提出,然后得到社区和广大客户的认可。
  为了加快拥抱OpenStack的速度,华为成立了专门的社区团队以对社区进行跟踪并作出贡献,投入超过600名研发人员参与OpenStack相关开源项目的开发。发展到2013年11月,华为已经快速成为OpenStack基金会金牌会员,进入OpenStack重要贡献者的行列。据介绍,华为共计投入了超过600名研发人员,参与OpenStack相关开源项目的开发;同时,在OpenStack社区拥有一个PTL(项目技术领导者)和13个核心成员。
  截至日,华为在OpenStack社区的贡献力从第二十位攀升至第六位。其中,在Liberty版本贡献排名第6位;Kilo版本贡献排名第7位;完成Blueprint 31个,社区排名第7;解决Bug 223个,社区排名第7;其社区贡献已经从Resolved Bugs和Reviews贡献,上升到架构演进和创新层面。除此以外,在领域,华为在社区的贡献排名为第4;Spark贡献排名前3;并于2015年8月正式宣布开源Astro项目(Spark SQL on HBase package项目),强力推动Spark在业界的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华为也积极将云计算产品全部切换到OpenStack上,华为的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从5.0之后的版本全部基于OpenStack,华为还提供从以往版本平滑切换到OpenStack的解决方案。
  最新发布的FusionSphere 6.0则全面体现了华为对OpenStack的支持和推动。FusionSphere6.0从组件、架构和生态三个维度全面拥抱开源,为客户提供灵活的软件选择。华为遵循开源社区的各项标准和接口。这样,凡是基于OpenStack开源社区版本开发的第三方应用,无需改动即可在华为云计算平台FusionSphere上运行。此外,基于OpenStack架构的FusionSphere通过统一的OpenStack API支持开放混合云业务,实现从FusionSphere私有云扩展到OpenStack私有/公有云,或者亚马逊公有云。
  华为云计算基于FusionSphere、 FusionInsight和FusionStage三大软件平台,采用统一云架构提供私有云、混合云和公有云解决方案。基于开放的API/SDK,华为将携手行业广泛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开放云生态。目前,华为云计算已经服务于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0家客户,覆盖政府与公共事业、电信、能源、金融等行业。在全球部署255个云,全球部署虚拟机超过70万台。
  华为IT云计算产品线副总裁陈锟说:“华为FusionSphere坚持开放原则,第一,拥抱开源,充分利用开源成果 。第二是高于开源,在开源基础上做商用化增强,包括可靠性、安全性、可拓展性和性能方面的优化。第三,回馈开源。华为在OpenStack生产化落地过程当中,会遇到非常多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并回馈社区,是具有共性价值的。”
[ 责任编辑:耿军 ]
去年,手机江湖里的竞争格局还是…
甲骨文的云战略已经完成第一阶段…
软件信息化周刊
比特软件信息化周刊提供以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为重点的全面软件信息化产业热点、应用方案推荐、实用技巧分享等。以最新的软件资讯,最新的软件技巧,最新的软件与服务业内动态来为IT用户找到软捷径。
商务办公周刊
比特商务周刊是一个及行业资讯、深度分析、企业导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其中,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力打造的比特实验室可以为商业用户提供最权威的采购指南。是企业用户不可缺少的智选周刊!
比特网络周刊向企业网管员以及网络技术和产品使用者提供关于网络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组网、建网、网络管理、网络运维等最新技术和实用技巧,帮助网管答疑解惑,成为网管好帮手。
服务器周刊
比特服务器周刊作为比特网的重点频道之一,主要关注x86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通过最独到的编辑观点和业界动态分析,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服务器行业的趋势。
比特存储周刊长期以来,为读者提供企业存储领域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及时、全面的资讯、技术、方案以及案例文章,力求成为业界领先的存储媒体。比特存储周刊始终致力于用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储业务、数据保护与容灾构建以及数据管理部署等方面服务。
比特安全周刊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内容建设,为企业级用户打造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沟通平台,并为安全厂商提供多层面、多维度的媒体宣传手段。与其他同类网站信息安全内容相比,比特安全周刊运作模式更加独立,对信息安全界的动态新闻更新更快。
新闻中心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以独特视角精选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行业重大事件或圈内精彩故事,为企业级用户打造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商业价值高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互联网、IT业界及通信厂商提供一条精准快捷,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的媒体传播途径。
云计算周刊
比特云计算周刊关注云计算产业热点技术应用与趋势发展,全方位报道云计算领域最新动态。为用户与企业架设起沟通交流平台。包括IaaS、PaaS、SaaS各种不同的服务类型以及相关的安全与管理内容介绍。
CIO俱乐部周刊
比特CIO俱乐部周刊以大量高端CIO沙龙或专题研讨会以及对明星CIO的深入采访为依托,汇聚中国500强CIO的集体智慧。旨为中国杰出的CIO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融互通 、促进交流的平台,并持续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服务,探讨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引领CIO未来职业发展。
IT专家新闻邮件长期以来,以定向、分众、整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IT专业人士以及IT系统采购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包括IT新闻、评论、专家答疑、技巧和白皮书。此外,IT专家网还为读者提供包括咨询、社区、论坛、线下会议、读者沙龙等多种服务。
X周刊是一份IT人的技术娱乐周刊,给用户实时传递I最新T资讯、IT段子、技术技巧、畅销书籍,同时用户还能参与我们推荐的互动游戏,给广大的IT技术人士忙碌工作之余带来轻松休闲一刻。
微信扫一扫
关注Chinabyte天极传媒:天极网全国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天极网对话OpenStack基金会主席
对话OpenStack基金会主席 谈Open的深层含义
天极网云计算频道
作者:嘉文
责编:嘉文
  如果要评最火最具活力的开源云计算项目,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投OpenStack一票,从2010年发布到现在这几年,我们见证了OpenStack的一个黄金成长期,而OpenStack基金会作为一个独立组织,成立以来就为确保OpenStack在长期得到开发和支持而存在,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SUSE公司是OpenStack基金会的白金赞助商之一,在中国开源云联盟全会召开之际,OpenStack基金会主席Alan Clark再度访华,笔者有幸与Alan Clark及SUSE公司副总裁亚太区和日本总经理江永清先生面对面交流,他们与笔者分享了OpenStack基金会近期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和对未来前景的展望。
OpenStack基金会主席Alan Clark
  OpenStack在中国的风生水起
  其实,从Alan Clark是中国的常客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就能知道OpenStack在国内市场的反响程度了。“这个星期我见到了很多云计算以及OpenStack的供应商和使用者。非常高兴能看到在中国,OpenStack的技术能够被这么多人使用。”Alan Clark说。而Alan Clark此次之行的目的,主要是参加中国开源云联盟全会交接仪式并发表一个主题演讲。据透露,OpenStack基金会对世界各地的类似中国开源云联盟这样的开源组织都是非常重视和关注的。而开源云联盟建立了7个工作组,与全球的开源社区紧密沟通和合作。
  中国的企业、组织和开发者在OpenStack基金会里面参与的程度,在全球排在第二位,有一些国内企业的贡献值已经名列前10名,中国移动为全球五大OpenStack案例之一......这些都表明,OpenStack在中国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在OpenStack领域是走的很前面的,无论是应用也好,部属也好,我觉得OpenStack会给中国的系统软件的一些企业有一个跳跃性发展的机会。”江永清表示。
  据透露,目前的很多项目是由中国来牵头的,所以不仅是简单的贡献率,更重要的是中国现在展现出来的卓越的领导力。
  几组关键数字
  说到OpenStack基金会成员数量增长情况,Alan Clark表示,成员数量的增长幅度很大,到2015年底已经达到了37,000多个。从项目的角度来看,“不仅在OpenStack基金会当中的项目数量在不断扩大,每个项目当中参与人数的数量也增加的,这也证明了整个OpenStack基金会正在经历着健康和良性的发展。”
  Alan Clark此次通过演讲分享了2015年OpenStack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到现在有50个现在正在进行的项目,Alan预计,这50个项目当中的大多数都会成为OpenStack以后的核心技术。此外,还有类似热门的Docker,如何确保Docker在OpenStack的环境中得到支持。
  此外,Alan Clark还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数据,OpenStack基金会的董事会中有24名董事成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亚洲,而其中中国的董事一共有两位,其他有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的董事,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区域。采取这样的一个配置方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基金会能更好的理解来自不同的地区、在地理和文化方面的不同需求,从而更好的理解世界各地的成员。
  谈Defcore与Big Tent
  有人曾经把OpenStack比喻成乐高的积木,其灵活性可以 任意弹性部署,但另一方面,也因为模块太多太多从而难以选择,对此Alan Clark表示,在众多的类似乐高积木模块的OpenStack中找到了最核心的几块,也就是Defcore项目正在做的事情,这个项目要求供应商在使用OpenStack技术的时候,必须把最核心的模块使用进去。Defcore不仅仅是开源,更重要是其中包括了以及认证,而OpenStack基金会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加强操作性。
  当“乐高积木”的新模块越来越成熟的时候,会把新技术的积木模块加入到核心模块当中去。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可以很快去应用行业当中的创新和比如物联网、大数据和容器等最新的技术。“所以,其实这些乐高积木是OpenStack很大的优势,因为可以满足OpenStack的用户在未来20年当中任何方面的技术要求。”
  从去年开始,OpenStack积极推进大帐篷(Big Tent)新模式,这个模式将OpenStack由一个功能集合体变成了一个贡献者群体。
  对于大帐篷推进的背景,Alan Clark进行了一些深入的介绍,他表示,主要原因在于由于社区越来越大不得不面对一些运营方面的挑战,基金会也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使整个产品或者服务发布的速度能够加快,2015年提出的“大帐篷”就能够大幅的增加在OpenStack社区当中项目的数量,其概念背后的核心就是合作与协作。于此同时,大帐篷概念的提出,也对正在进行的项目在不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
  一个幕后英雄式的SUSE
  从OpenStack基金会创始到现在,不可否认的是SUSE一直是OpenStack的一个重要推动者。社区的贡献率排名在前十,个人排名第一的个人也是来自SUSE。当前OpenStack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SUSE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参与程度越来越高。
  每一个参与到OpenStack社区当中来的企业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至于SUSE,“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关注客户的需求,比如一些恢复力很强的、安全的软件,SUSE一直以来都聚焦在如何给客户提供这样的产品,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是为客户服务,同时也可以为开源社区贡献更多的力量。”Alan说。
  不久之前,SUSE OpenStack Cloud 6正式发布。这个产品基于OpenStack Liberty版本,面向担心安装困难、供应商锁定和市场中缺乏OpenStack技术人员的企业,SUSE将快速、简单的部署、配置、管理和维护与更高的可用性以及广泛的管理程序支持融为一体,让客户在享受OpenStack好处的同时又一定程度上消除复杂性。“具有德国基因的SUSE,将开源软件里的传统经验与成熟先进的工艺创新技术,跟中国发展快的灵活性结合在一起,可能是我们致胜的一个法宝。”江永清表示。
  OpenStack每6个月发布一个新的版本,但很多企业可能一个版本就会用几年的时间。企业在运行关键的任务应用时需要有一个供应商来给提供随时随地的支持,这是SUSE的一个价值所在,也是SUSE给开源带来的额外价值。“SUSE现在在全球一共有13000多个客户,我们不仅仅是做支持方面的工作,还有一部分是做硬件的认证,要确保所有OpenStack在可选的硬件当中都可以稳定运行,不管是主机还是X86。企业可能会有一万多个相关的应用,也要确保这些应用在OpenStack上面都可以非常好的运行。”
  向初创公司伸开双臂
  江永清介绍,由于清晰的策略和技术能力,SUSE在2016财年增长势头良好,中国是整个亚太地区成绩最好的国家之一,并持续保持双位数的增长,提前完成了2016财年的任务。
  在谈及近期的规划,江永清向笔者透露,对于中国地区而言,SUSE将会专门增加专做云计算的销售授权,对SUSE OpenStack Cloud和SUSE Enterprise Storage等软件定义产品的前景非常看好。
  自两年前SUSE加入中国开源云联盟之后,就在开源领域上建设自己的生态而发力,积极与华为等硬件设备商、高校、公有云提供商等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在采访中,江永清多次谈到了中国的初创公司,由于OpenStack是开放性的,所以很高兴看到了基于OpenStack的很多中国初创公司,“创始人都很年轻,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执行能力,有些团队过百万,他们用开源技术在中国的企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应用部署。“对于这些创业者和初创公司,江永清认为,他们的经验需要跟他们受众之间相匹配,在新技术方面看到初创公司非常勇于创新,但之后还是需要有一个成熟稳定的形式。所以在江永清看来,呼吁与这些创新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或者互补性的联合,希望帮助这些初创公司走向世界。
  最后的话
  正如Alan Clark在采访中说的那样,如果用一次词给OpenStack做“画像”,那就是开放,如果延伸来说,第一是开源,第二是开放的社区,第三是开放的开发,第四是开放的治理。这些都让OpenStack 云计算技术在国内更好地落地生根。
(作者:嘉文责任编辑:嘉文)
天极新媒体&最酷科技资讯扫码赢大奖
* 网友发言均非本站立场,本站不在评论栏推荐任何网店、经销商,谨防上当受骗!
办公软件IT新闻整机闲聊Openstack中国的商业模式 – 陈沙克日志
- 248,114 views - 98,348 views - 91,152 views - 74,254 views - 58,561 views - 58,433 views - 54,908 views - 51,850 views - 51,600 views - 50,284 views
© 20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penstack逻辑架构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