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脚底板痛是什么原因

太&极&体悟录
太 极 体 悟
经典文章&----推荐
我在这几年里,通过跟金老师学习太极拳,金老师虽然是很随意的教,我也很随意的学,几年下来,我发现,金老师其实是有一整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的,他能够让一个完全不懂太极拳,或者对太极拳误解至深的人,经过几年的学习,能够对太极拳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慢慢让我们走向太极拳状态。我对这一套教学体系,有个简单的归纳和整理。这几年,我来新加坡,每次都是将这一体系,带有尝试性的教学,让大家对这套体系有所认识。这套教学体系,其实就是怎样调控身心的这样一整套方法。今天,我想将以往每次都在大家身上尝试过的一些基本功训练法,整理一下,使得大家对这套体系,从理论上能够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一步基本功:我们要在自己的身体内去“寻找太极阴阳球”。
太极,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平衡体,是有形与无形两部分所组成的一个阴阳平衡体。既然我们练的拳,而今叫做太极拳,那么,我们怎样在自己的身体中去寻找这样一个阴阳平衡体呢?或者说,我们怎么样用太极的理论去指挥我们的身体、去调控我们的身体,去达到那种太极状态呢?这就是我们这一组基本功所要训练的要求。我们把这一组基本功训练,称之为“寻找太极阴阳球”。
&&&
跟画图一样,想要画好一个球体,我们先从“找点”开始。我们首先在自己的身体里去找到一点。
&1、找点:
&我们要找的究竟是哪一个点呢?我们在前移后荡的时候,中轴在两脚的前脚掌到后脚跟之间移动,最后,我们要将自己的中轴,停在一点上。这一点,就是涌泉,是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古代中医书有解释涌泉两字,说“劲如泉涌”。当我们的中轴找到这一点之后,就像是地下的矿泉水,被踏开了泉眼,这矿泉水就会往上喷射出来。那么涌泉究竟在哪里呢?很多受西方教育的人,喜欢问:涌泉究竟在哪里?在脚底的前后左右各几厘米处?其实,中医的概念,是模糊概念。涌泉其实不是固定在很精确的几厘米与几里面的坐标点上,中医只讲这涌泉大致在哪一个位置。另外,其实每一个人的涌泉位置,也不是绝对相同的。我们主张,用自己的身体的前移后荡,来自己寻找自己身上的涌泉。身体平行步站立后,意念将自己象衣服一样的挂起,这样才能将脚踝骨松灵下来。这时,保证身躯完整的前提下,整体的向前倒,整体的向后倒,不要曲膝,也不要弯腰,像是一根竹杆子一样的,前移后荡,这时,我们的大脑就能调控自己的中轴,在两只脚底的“前脚掌”、“后脚跟”&之间渐渐的前后移动。你会发现,中轴在前脚掌或后脚跟时,都会有前冲后跌的恐惧感。经过一个阶段的前移后荡,你会发现,当你将中轴停在“前脚掌”、“后脚跟”之间的某一点时,你会发现,你心中一静,坦荡荡的,如一桩心事落地的感觉。这一点,就是涌泉。一只脚掌,去掉脚趾,或者说脚趾的根处,就是我们说的“&前脚掌”。靠近脚踝骨的地方,叫做“后脚跟”,或者叫做“脚踵”。前移后荡时,我的中轴到了“前脚掌”、“后脚跟”之间这段区域的前三分之一的位置时,大致就是涌泉了。之所以说是大致,其实因人而异的,随着每个人练功的深入,譬如腰竖直了,与腰弯的还没竖直的人,找到的位置是不同的。随着练功的深入,这位置越来越精确的。找到涌泉之后,其实,我们人的重量,就寄在了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上了,这一点,就是我们人体的重量落地的重心。我们一直在前移后荡训练,这个基本功训练其中的一个要求,就是为了找到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当我们找到了这一点,你会觉得自己是最不用力,人原本由腰椎骨所承受的重量,一旦我们找到了这一点后,我们全身的重量,就只承受在这一点上了。像是泥工砌砖头一样,每一块砖都叠的很平整,都是沿着一条垂直的平准线来叠放的,那么,整个墙体的重量,就只承受在最下面的这一块砖头上。如果,这墙体砌的弯弯扭扭的,那么,所有的弯曲处,就会承受上面几块砖头的重量。人体也一样的。只有当中轴下垂线找到了这一点,身躯的重量,就只承受在这一点上,人就感觉到轻松自在。如果弯腰腆肚的,那么腰椎的弯曲处就会承受上身的重量。
&(学员插话:老师,找到这一点,就是百会、会阴与涌泉是一条线了,是吗?)是的。找到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会自然能找到这一条线了。就是”囟门“、”会阴“与”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这三点的连线,就是我们要找的第一条线。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找线了。
&第一条线,是由百会开始,到会阴,到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平常,我不太喜欢说“百会”。为什么不太喜欢说百会呢?你自己不妨做个实验。你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百会这一点上,只要你注意上三十秒钟,你会发现你的头会发眩的,很不舒服。你只要注意三十秒,就会不舒服的。很多练气功的,我们能听到很多“走火入魔”的例子,中国有什么法轮功啊,或者其他类似的功法,这些练功者,甚至可以去自焚,按照师父的某种指令,去做超越于自己意志力的事,听起来很莫名其妙的,很不可思议,其实都是与“意守百会”有关的。百会被过于注意了,用意念一直想着这里,人会处于一种幻觉状态,很有多幻想,所谓的“气功态”。天天这样意守着百会,他们甚至会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他们说,你不用去辛苦的锻炼什么功法的,只要你意守百会,默默的在心里念想着,老师会“给你功”的。你们即使在新加坡,我在嘉兴,你们只要每天意守着百会,天门开了,像是手机、无线电的接收天线一样,只要你们心诚,与老师调到了一个频率上了,好了,你们不用这么辛苦的练功了,我会给你们发功的。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概念上的。他们认为,你们在锻炼的这些功法,是俗世间的功法,而且是最低级的功法,“师父给的”,才是最高级的功法。菩提灌顶,也属于这一类的高级功法。还有一些凌空劲的大师,也说需要接收师父的信息的。我认为这些都是很邪的功法,却也能满足人性贪婪、速成、不劳而获的一面。人倘若长时间的处在意守百会的状态,会逐渐变得神志恍惚,睡觉也睡不好,白天像是在做梦,晚上做梦时,又像是时时在接收师父的信息,像是醒着一样,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这种所谓的“气功态”,其实就是走火入魔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人的脑子就失去了“理性”。人一旦失去理性,价值观念就被颠覆了,人也就无法去判断是非对错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唯师父马首是瞻,师父说的全是对的,师父即便没说,你会去揣摩师父的的想法,甚至会通过各种手段,去与师父保持心灵的沟通。师父说,你的躯壳只是臭皮囊,好了,学员就开始六亲不认了。这样一下,我们说被洗脑了。我喜欢讲囟门。囟门在百会前一些,是小孩子头颅骨的吻合处。或者,感觉囟门也不舒服,没关系的,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我们换一种办法,意念想象着,自己像是一件衣服一样,在后脑勺上端,像是一个衣架的挂钩,将自己悬挂起来。我以前还说过,想象着自己胸前有一个大冬瓜,冬瓜的藤,像是挂在后脑勺上,将冬瓜悬空挂起来。只要不去意守百会,不管你们以后跟什么老师,或者去学其他什么功法,倘若有老师要求你们意守百会,我建议你们:马上走人。离的远远的,千万不要跟这些大师有任何瓜葛。一旦有了瓜葛,很麻烦的。真的会很麻烦的。好了,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第一条线。是囟门-会阴-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这一条,你们会发现,是半条经过身躯,半条在两脚下,不经过身躯的。或者说是半条有形,半条无形的组成的。我为什么不只说有形的上半段呢,而是要将下半段无形的也一起讲呢?我目的是要大家着意于两脚下这看不见无形的这半段。太极拳,始终离不开这有形与无形的组合。如果我们只是着意于看得见的上半段,那么在拳架中,就只会动手动脚,而失去了空间的移动了。倘若我们在拳架中,着意于看不见的下半段了,那么,每一招每一式,我们都会要求这根中轴是整体的前移后荡,而且会带着这整个空间一起鼓荡起来,像是人置身于池里一样,整潭的水,就会鼓荡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无根树”。
第二条线,我们可以在川字步里去理解。前手的食指根节,前肩里根,前胯里根,前脚涌泉,这些点形成的是一条曲线。后肩里根与后胯里根,一直下垂到后脚踵,这是第三条线。这三条线,就构成了汉字“川”字的三条线了。“找线”训练,其实是用我们的大脑,在自己的身躯中,去寻找这三条线,通过这种“寻找”,使得我们的身躯更加的便于接受自己大脑的调控。我们在调控这三条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将这三条线,这个“川”字三笔笔画的间距,尽量的拉宽。将三条线的间距拉宽,就会使得身躯前面的空间变得更大。而拉宽三条线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开肩、开胯的过程。开肩、开胯的过程,其实是胸腹肌肉、肌腱舒展开来,而不是缩小。平时拳架任何姿势,倘若用手去摸摸肩窝处,胸大肌是松柔的,就对了,倘若胸大肌是鼓起来的,紧的,硬的,就错了。肌肉硬的、紧张的,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空间其实被缩小了,那么气血就不通畅了。肌肉一旦舒展,经络就畅通了,气血就畅通了。其实这些天,我们在练的一些基本功,其实都是在找这三条线。
&第三个,我们要找面。点、线、面,我们在川字步的前提下,来找面。
&&第一个面,我们用意念想象着,在两肩处,套上一个呼啦圈。背部通过两肩,再与两手相拱,外面套着一个呼啦圈,意念想象着,不能让这个呼啦圈掉下来,意思是,肩要开开来,像是一个气球充气一样,将呼啦圈胀住了,这几乎是一个有形的圈。
&第二,我们要在腰上,也套上一个呼啦圈。腰上这个圈,是一半有形的,夹脊扒开来,命门稍稍外凸了,我们说拔背,拔背其中的一个要领,就是在命门处左右上下都有对拔的意思,这个时候,腰上就能套着一个呼啦圈了。就像中国的京戏里,有身份的人出来,不管是男的女的,腰上套着一个圈,这叫“玉带”。(学员问:命门上下怎么拔呢?)上下的要求,后脑勺有象衣架挂起来的意思,尾闾稍稍收敛一些,敛臀了。京戏里,有身份的人一出场,腰上有根玉带,气宇轩昂的。这玉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的,只是有身份的人出场,也会有的。老百姓就没有了。这个圈,只是腰背上这半个有形的,胸腹前的,是无形的。
&第三,我们用意念,在膝盖上也套一个呼啦圈,只是靠腿侧,几乎是无形的一个圈。两腿内像是有个气球,在不断的充气,这样才能把这个呼啦圈固定着的感觉。
&好了,刚才川字步里的三条线,而今分别在肩、胯、膝上,用意念再套上了三个圈,我们还要尽量的让身躯放松下来,舒展开来,不能缩,不能紧。这样,我们对自己身形的调控,就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空间感了。点、线、面,好了,我们可以找球了。
&刚才在川字步的三条线上,套上了三个圈,好了,我们再用意念想象着,用头顶开始到后背、后腰,再用脚底向胸前,套一个大圈,好像整个人被套在了一个大圈里。这样,我们的躯体,就构成了有形与无形所构成的有机体了。身躯有形的三个部分,与无形的三块空间所组成的一个阴阳球体。身躯有形的有哪上三部分呢?躯体的双手,这双手与肩之间,像是用两根鞋带系着,可以断开,又可以连接。像是以前城门上的吊桥一样,容许自己人出去,而不容许敌人进来。身躯的两脚,通过胯,可以支撑起躯体来。手与脚与躯体,武术上称作是三大节。脚为根节,像是树根。躯干,是中节。手呢是梢节。是树梢。一个是树根,一个是树的躯干,一个是树梢。相对于这三大节而言,人两脚下的这块空间,包括屁股后面的一小部分,这是第一块空间。两手下面一直到胸腹前,也是一大块空间,这时第二块空间。两眼睛向后看,视线仿佛由后脑勺再向前看的,沿着两耳朵尖,再向前,包含脸部的这块空间。好了,身躯的三大节,构成了身躯的有形部分,与身躯有形部分相关联的三块空间,又构成了身躯的无形部分。这是身躯外在的阴阳概念了。刚才我们说过,人的躯体肢体百骸,与脏腑系统,是身体另一层面的阴阳了。
&好了,我们调控身心,就先要在自己身体上去寻找这样一个阴阳球体。当我们在大脑的指控下,逐渐的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球的去寻找这个太极阴阳球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间架结构,这个间架结构,就会均匀的来承担自身的重量,甚至能够承载来自对手的重量和冲击力。整个人就会象是一个冲满气的气球一样,两脚与地面之间,会有若即若离的感觉,所谓如履薄冰。这样,肌肉和骨架都会处在最为放松的状态了,人体内的经络就会最大限度的通畅。
&&&&第二步基本功:运动的层次。
既然我们在自己的身体中,找到了“太极阴阳球”,那么我们就该开始用大脑去灵活的调控这一球体了。为了便于大脑对这一“太极阴阳球”的调控,我们不妨先将运动分作一些层次,来单独训练。
&首先,我们先将这个球进行充气。刚才在讲到松柔的概念时,我们说松柔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不松走向松柔,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用球体来譬喻,我们假设,一个气球,在没有充气时,这气球摊在地上,这样的状态,我们不能叫它松柔,而是一种“懈”。如果我们把这个气球,气充的狠饱满,像是实心球一样了,那么这个球就过于硬了。这样的球体状态,肯定也不能叫做松柔。倘若我们先把这个球体,将气先充足,然后再适当的放掉一些气,这样的球体,用手去按它,也能按得进去,但是越用力按,越会觉得来自球体的反弹和转化。这样的球体,就可以称作是“松柔”。我们来回过头讲身体的这个太极阴阳球。同样的道理,我们将自身的这个太极阴阳球,由小变大,再由大适当的变小一些,身体的太极阴阳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将身体走向“松柔”的过程。这一充气过程,体现在基本功中,我们称之为“内动”。我们的基本功训练中,就有一个纯粹训练内动的基本功。
&两脚采用孙式无极式的姿势,两脚跟并在一起,脚尖成90度角,两手平举齐肩,两拇指、两食指并作一处,膝盖稍稍弯曲,肘也稍稍的弯曲,腰背尽量的向后靠直,这时,从两跟开始,由内开之意、无内开之形,两腿也由内而外的开,肩胯打开,胸腹也一一掏空,最后两手臂内侧肌肉也有内开的意思。这样的训练方法,其实是训练身体内侧肌肉或者胸腹部带动脏腑系统的运动。这一基本功,不单能将手足内侧肌肉运动起来,还能通过胸腹的内动来带动脏腑的运动,像是对脏腑起着按摩作用。这种内动训练,会增强脏腑系统的功能,脏腑系统机能强大了,发源于脏腑系统的无能的能量,也就充沛。我平时训练的最多的动作,就是这一动作。再随意一些,两脚在川字步的前提下,也可以一样的内动训练,这就是“抽靠贴”的训练法了。
2、脚踝骨的运动:
&&&&平时,脚踝骨因为几乎要承受人整个身体的重量,因为人的整个重量,就是通过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才与地面接触的,所以,脚踝骨几乎承受了人体的整个重量,所以,这个部位,最不容易放松了。倘若脚踝骨不能放松,你们不妨观察一下,人身体受外力被跌倒,其实就是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没有放松,身体所受的外力,作用在脚踝骨处,因为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相连处没有放松,无法释解这些外力,最后,脚底就离地了。脚踝骨越紧张,身上所受的外力,就直接对抗脚底与地面的摩擦力,人就越会被跌出。脚踝骨其实充当着脚底板与小腿胫骨之间的缓冲功能,它具有一种缓冲功能的。如果脚踝骨松灵了,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功能发挥的功能就大了,这种情况下,身体所受的外力,一旦传导到小腿胫骨之后,就被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给缓冲了,这样,脚底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足以抗衡业已缓冲了的外力,这样,人就变得很稳了。一般,来自对方人体的外力,其实其发挥作用的势能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也就只有几寸,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功能一旦发挥,人体中轴就能向后移动几寸,外力一旦超越了几寸的距离,其势能就如强弩之末,或者我身躯迎上几寸,也能封闭对手势能的释放,对手会感觉到压迫,外力也自然失去了作用。所以说,脚踝骨的运动,其实是很重要的。拳论说,一动无有不动。这“一动无有不动”,其中有一个概念,就是讲脚踝骨的运动。只有脚踝骨处运动了,才能带动全身身躯的整个运动。(学员提问:老师,脚踝骨运动时,是否大力一来,就会有一个缓冲的概念?)是的,脚踝骨能松灵了,能自如的运动了,对方大力推来,到了脚底,就会被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功能所释解了。这就是一种缓冲功能。脚踝骨的缓冲功能,其实还不单只是前后。(学员用英文解释缓冲字意)这种缓冲,不单是前后缓冲,左右也有缓冲功能。
&谈到这里,我们不妨来谈谈人的“重心”的变化。由于脚踝骨的前后左右的运动,使得人的重心,在两脚之间,前后左右,有一个圆形的缓冲空间。一般的人,只是两脚作为两个支撑点,支撑着身躯,而当脚踝骨松灵之后,脚踝骨在前后左右都能有缓冲了,人维持重心的范围就会变得大一些。人重心所维系的这个区域,我们把它叫做“际缘”。人的重心,在这个际缘范围内,是稳定的,一旦超出际缘的范围,就会失去平衡。所以说,人维系重心的这个际缘,它的范围大,平衡功能相对就好。你的这个际缘范围大了,你就有资格将别人的重心,逼迫到他的际缘边沿,那么对方就会失去平衡,或被跌出。所以说,脚踝骨松灵了,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了大了,人维系重心的际缘的范围,也就大了,你重心的稳定性,肯定比别人好。(学员提问:这是不是有不倒翁的概念?)有不倒翁的概念,但是,不倒翁呢,中轴是有倾斜的,只是依赖下半身绝对的重量和底盘的弧形结构,才得以维持平衡。而人际缘变大,得以维系重心平衡时,人的中轴是不能倾斜的。人像是一把椅子放置在一个云台上,下面的云台可以左右前后自由的运转,而椅子还是稳定的,不能象不倒翁一样的摇晃。人的中轴线,在际缘的范围内,前后左右的能够自由的活动。有一些人,确实以学做不倒翁来维持平衡,遇到顶牛,腰背后向弯曲了,两脚还死死支撑着地面。想当然的以为是柔腰百折了,还自以为柔化的很好,幅度很大,其实这样会练坏身体的。这种顶牛的人,很多人练得腰、膝都是伤疼。所以,我平时不愿意把太极拳的稳定性,用不倒翁来譬喻。我说的际缘,不妨用意念想象一下:自己的头颈上挂着一根很长的毛笔,毛笔的端毫,似乎能触碰到地面,当人定步前后左右的虚实变化时,毛笔的端毫,就在地面上画出了重心所维系的际缘了。这个范围,就是你目前重心稳定的范围。或者说,像是拍电影的摄影师,摄影师是坐在一把椅子上的,手上、肩上扛着一架摄像机,椅子下面呢,装着轮子,这轮子呢,是在轨道上运行的。只是太极拳中要求这轨道既可以前后向的运行,也可以左右向的运行。这样才能保证摄影机的平稳。这把椅子在前后左右向运行的范围越大,这际缘就大了。如果这椅子一旦超出了轨道,那就超出了际缘,就会人仰马翻。平时在这一基本功训练时,脚踝骨由后向前或由前向后,加上前后之间的涌泉,一只脚可以虚拟的分作前后中三块。左右向,也可以左右左右或右左右左,每只脚分作两部分。这样一来,两只脚似乎可以虚拟的分割成十二块了。这需要一点想象力的,是虚拟的。这对理解两脚之间的8字循环圈,很有好处的。脚底8字圈,说到底就是两脚重心在十二块脚底的区域里,均匀的受力变化。或者说,像是由十二只小脚,组成了两只大脚。这么说,是要有一些想象力的,新加坡每户人家家里,常常可以见到壁虎。就像是壁虎的脚掌上,每只脚上还有很多小的吸盘,这些吸盘能够均匀的附吸在墙上。人的两只脚倘若能像这种吸盘一样,重心就稳定了。接下来我们来讲中轴。
3、中轴的平整移动:
&&&&中轴的概念,常常容易被误解。刚才我们讲到一个重心的概念。其实重心的概念与中轴是有区别的。中国古人,其实没有重心的概念的。重心是西方物理学的概念。譬如以一扇门为例子,门的重心应该是整扇门中间的那一中心线与地面接触点上。而中轴就不同。门的门轴就不同,这轴线,可以装在门的左边,也可以装在门的右边。或者干脆象旋转门一样,门轴是在中心线上。门轴在中心线上,这中轴就与重心合一了。门轴在左右向时,就与门的重心是两个概念了。太极拳要求,中轴可以前后左右平整的运动,目的是练到两脚虚实分明。中轴由前向后平整移动时,前脚膝盖尽量定位不动,胯打开,前脚完全变虚,像是摆样子摆在那里,这时,即便前脚下这块地面凹陷了,前脚还不会跌下去。中轴由后向前,或由左向右、由右向左等,都是一样的,终归要将一脚平整的移到完全“虚”了,而且还要象是摆着样子一样。两脚虚实不清,阴阳不分,也就双重了。上面说的脚踝骨运动,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了保证中轴平整的移动。
4、胯不动转腰:
接下来,我们可以讲最后一个运动的层次:胯不动转腰。能够保证中轴前后左右的平整移动之后,身体就可以渐渐的分作上下两半,就像一个球体一样,上下两半球像是瓶盖与瓶子一样,上半运动时,下半不动。相对来看,上下两半球就成反向运动了。就身体而言,腰以上是一部分,胯以下是另一部分。人体在左右向转动时,其实是转动腰以上的这半个球体,胯以下的半个球体,尽量的固定住。就像是古时候的磨盘(学生问:是磨豆腐的磨盘?)是的,就像是磨豆腐的磨盘,上面有一个石盘,下面也是一个石盘,两个盘重叠着,转动上面这个石盘时,下面的石盘是不动的。刚才讲到门轴,我们也可以说,门随着门轴在左右转动时,门框要固定住。这样的运动方式,一方面能够保证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双手随着腰左右向的运转后,与下盘胯以下相对固定后,与胯以下的双脚构成了反向的作用力。就像是杠杆原理中,动力臂、作用臂与支点这三者关系一样。太极拳左右向的运动方式,都要注意腰胯的分离。老一辈把这种胯不动转腰,有称之为“扭脊”的。
&好了,太极拳的运动形式,简单的可分成以上这些层次。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人体在运动中所要注意的一些规矩与法度。什么地方该动,什么地方不该动,什么地方先动,什么地方后动,运动到什么位置,什么程度等。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运动的规矩与法度。
&
&第三步基本功:规矩与法度
&&&&上面运动的层次里,内动、脚踝骨的运动、中轴的平整移动、胯不动转腰等,落实在拳架中,有时候几个层次的运动是一种组合,而且,由于人体是由三大有形的部位与三个无形的空间所组成的阴阳球,落实到某个具体的拳架,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或力不从心的现象,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身躯,其实未必能听从自己大脑的调控。身形、手脚一旦不听从自己大脑的调控,其实就是“妄动”。所以,太极拳要求不能“妄动”,当然,纯粹从活动活动手脚,只是为了达到简单的运动躯体的效果,那也无所谓妄动不妄动的,倘若想要通过太极拳达到最有效的健身效果,甚至说想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技击含义或深层的文化内涵,那么就必须懂得身躯各部位在运动过程中的的规矩和法度。动必有方。因为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形式,还讲究“以小搏大”,小力胜大力,小力发挥最大的功能,在这一概念上,那么我们就得研究运动的规矩,运动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法则。这里会涉及几个概念。
&譬如躯体某些部位的“定位”。(叫某学员上来,在他身上试验右手小臂某定位点的变化,类似抱虎归山时右手反抱的动作),我们想要把你反抱起来,倘若手臂上没有定位点,那就是两人在较力了。我力气比你大,就能把你抱起来,我力气小,就抱你不动。你看哦,我要右手大拇指这一位置上,尽量不动,相对的定位了,中轴带动右手小臂上的小轴的一个运动形式,你看,不需要很大力气,就能把你连根拔起了。因为有了这个部位的相对定位,身形这根大中轴带动小臂小中轴,这时候,所花的力气是最小的,但是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最大的。拇指某个点定位了,肘部其实也有点是定位的,目的是保证小臂的小轴线,能够承接来自身躯大轴线运行的劲力。(由学员来试验另一动作。类似两手挑枪式)你看,这一动作时,你看我的两肘,也有定位的意思,这样,我只要轻轻的一转,是胯不动转腰吧,胯不动,其实也是一种定位,肘部也有相对的定位,这像是杠杆原理中的“支点”,有了这个定位点,就能使得小力发挥出大作用来。每一拳势中,其实每一招式,我们都应该去注意某一个定位点。这个“定位点”是因拳势而异的,不同招式、不同拳势,每个定位点是有变化的。明天开始,我们会讲解拳架,在我们这套拳架中,拳架变化的每招每式,每一个动作,都有技击含义,因此每一动作的变化,都要注意某个定位点。这个定位的点,并不是绝对的不能动,而是相对的不动。(学员问:不是一点都不动?)不是一点都不动!相对身躯其他部位而言的,类似于杠杆原理中的这个支点。因为人体是活动着的杠杆。有关定位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们详细的与大家手把手的来探讨。今天只是简单的涉及这个概念吧。
2、主、被动:
&第二是“主、被动”的概念。太极拳论说,一动无有不动,这种说法并不是指人身体每一位置都一起在运动。不是这个概念。身躯各部位在“一动无有不动”时,其实是有先后节拍、先后次序的。哪里先动,哪里后动?哪里跟?哪里随?刚才我在示范这个动作的时候,左手指与右手肘内侧像是有铆钉,左手是主动的,右手其实是被动的跟着。另外,譬如身躯整体平整向前时,这是中轴的平整移动。在身躯平整的向前平移时,因为两手掌接触到对手的身躯,这时,两手掌就不能妄动,身躯是主动的,手是被动的。四正劲的掤劲,身躯整体的由后向前,这是主动的,而两手是被动跟着向前的。金老师说,身躯的中轴像是毛笔的笔管,而两手像是毛笔的端毫。他怕我们听不懂,干脆说,身躯中的中轴像是拖把,拖地板的拖把,两手就成了拖把上的布条了。这说的就是主被动的概念。金老师还说,以前纺织厂里的轴动皮带的联动装置,两个轴,只能一个主动,一个被动的。倘若两个轴一起运动,皮带就会绷断。拳架中,每一招式,我们都会详细的来讲解这种主被动关系。这里只简单的了解一下这个概念。(学员提醒:老师,我们借用的场地,还只剩下五到十分钟)哦,好的。
3、腰胯分离:
&第三个,我们还是要强调腰与胯。很多书,在描述太极拳运动过程中,都是腰胯不分的。“腰胯带动”、“腰胯转动”等,这些都是腰胯不分。其实,太极拳在运动中,只要涉及左右向的运动形式,腰与胯需要明确区分的。刚才在运动的层次中,我们已经谈到,胯,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带动中轴的平整移动。前后左右,或者四个斜角方向,这八方,胯在这八方的运动,目的是要保证中轴向这八个方向的平整移动。倘若只是这八个方向的平整运动,太极拳就会显得像是木偶一般,这样以来,太极拳就会显得不灵便。那么,当胯运转到这八方的某一方时,这时,胯不妨先休息下,让腰来发挥功能了。这样,胯相对定位后,腰还可以左右向的运行。这样,就补充了拳势在各个反向的运动角度。同时,也便于上下身躯之间,串成一个大的杠杆,杠杆原理中,动力臂的延长。胯的作用是中轴的平整移动,腰的作用是杠杆原理中,力臂的变化。
&
太极拳中,还有一些基本的规矩和法度,譬如劲路的方向与劲路运行轨迹、前手与身躯之间构成的角度以及角度变化等等,以后有机会在讲解拳架时再加以探讨。
&
太极拳技击原理,不外乎简单的力学原理和心理学因数。譬如杠杆原理,我们先人其实很早就在运用这个概念了。西方最早发现这个原理的,是阿基米德吧。公元前
多年,就已经发现了杠杆原理。阿基米德有句名言,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小力胜大力的关键,就在于力臂的变化。中国古代的杆秤,也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我们拳架中,肢体之间,其实很多都是要符合杠杆原理的,只是身躯的结构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几个点和几个力臂,我对身体解剖和绘图能力较差,否则我可以将拳架中的杠杆原理,一一画出来,这样就更加直观一些。
&拳里,另一因数,是心理学原理。太极拳之所以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神奇,也是由于这个心理学因数。太极拳是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首先调控的是自己的身心,当自己的身心能够被调控之后,就能够去影响对方的身心。譬如驾小车的,看到大车逼向你车身时,就会有恐惧感,距离越近,越怕。太极拳也一样的。有时候,人还没有碰着,就会有恐惧心理,这种怕,就是一种心理学因素了。太极拳之所以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身心来达到调控对手的内心的效果,原因就在于自身身心调整到了最佳状态,就会给对手产生一种压迫感。调控自身,然后再通过自身,来调控别人。老一辈有人说,太极拳是一门控人的艺术,一门控制人的艺术。这“控人”,其实就是调控。
&从这一概念上说,太极拳就不会有好胜斗狠之心了。而是通过自身的修为,来达到影响你周边人的,这样一门艺术。而且能够改善周边这群人的身体状况。现在,我对太极拳的理解,就是这一层含义:太极拳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也不是谁是谁非,而是通过手把手的感触,使得周边的拳友能够融洽相处,使得周边的拳友身心愉悦,进而达到改善周边拳友身心状况,这样一门艺术。当我们放下了输赢观念,当我们能够与周边的拳友,全身心的去享受太极拳的时候,这样,你的太极拳的造诣就会提高到一个层面。太极拳,就是这样一门学问,能够让我们进入到太极状态,让我们充分去享受太极拳的,让我们进阶到一种“太极式”的生活状态的。
二水居士太极会心录
聆听金仁霖师讲拳,谈到“轻灵”,引用“柔克斋太极传心录.
语录”:“太极轻灵,如荷叶承露,有倾即泻。”一说,二水茅塞顿开。二水以为此句较之“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其境界不作同日语。此般境界的论述,大凡与叶大密师高超的中医医术密不可分。李时珍“濒湖脉学”有云:“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替替然”、“漉漉如”等句比之于太极拳的“听劲”,何其生动!徐灵胎“洄溪脉学”更是将这一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滑脉应指替替然,往来之势流利圆活,如盘中走珠,如荷叶承露。”叶师将原本喻诸脉学的“荷叶承露”,用以描述太极拳的“流利圆活”,何等灵机!就脉象的借喻,足以阐发太极拳的“听劲”,概之“轻灵”,尚嫌不及。“荷叶”一说,二水以为应与佛道切切相关。浮邱祖云:“玄中之静,作如是观……静之入路,玄之奥区。莲花出水,亭亭承露。团圆一珠,凝于花跗。碎而破之,成无数珠。露之初零,点滴颗珠。岂知剖碎,滴滴成珠。荷华初着,含而不舒。荷叶抛散,不沾而须。唯不沾故,灵着成珠。静之妙相,玄之要枢。言难罕譬,略泄天机。”此章阐发玄中虚静之旨,以“莲花出水,亭亭承露”为喻,层层剖析,理得以穷矣。叶师修密经年,自然对“玄中之静”深有感悟,借“莲花承露”以宣太极拳“轻灵”妙相,“有倾即泻”,泻毕复原,不离虚静,不住虚静,分合无碍,妙无以加哉!
动静这只鸡
龙龙从二水学拳年余,开始领悟听劲。二水举”形”、”势”、”机”、”寂”四种情形,以古拳谱概析之,并一一喂摸,使其听而能懂。形则动而败势,当对或化之,对则以梢相牵,彼当自跌;化则以根相吞,彼自落空。势则动态已俱,先机得泄,当顺势而作为之,或盖或吞,当顺其势之矢与量而为。去势则盖,失势则成形,当以形之法则应对。机则动静未明,其动念始起于心,其念之于身则势起矣。察机之动念,替替然于萨那间,梢节沾起,中节相随,如灵猫俘鼠,敷之其失动念。动念既失,茫茫然一片空白,动静由己矣。寂则阴阳了无分明,如猫打盹,不可造次,当如鱼诱,使之谗,引其动念。所谓一掤则松空,五心相会,待其机势形发,伺机而动矣。几番触摸,龙龙皆能心领神会,独于”动静未明,动念始起”的机,了无感觉。或过之或不及,碰壁连连。曰:师父,形是土鸡,土鸡虽灵巧,黄鼠狼能捕鸡,势是黄鼠狼,黄鼠狼再精明,我龙龙也能捕获,寂是死鸡,不抓也罢了。这只动静之鸡,比黄鼠狼还狡猾,我抓不着……听者哗然。
体悟四平势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云:”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二水发现三十二势中有三处四平势。其一谓中四平,其二谓高四平,其三为井拦四平。料想戚继光此般大家,选此三十二势,慎之又慎,绝不会有赘疣之作。“中四平势实推固,硬攻进快腿难来,双手逼他单手,短打以熟为乖。”,重在下盘的稳固和中轴的防守。双手的变化,意在以中轴为牵引源头,所谓丹田上手。此式类似体用结合的三体式。更想武当杨式叶家拳中的整劲训练(整劲训练概源自三体式对练)。此式,不但全身完整一气,内外也自合成一家。何其重要!“高四平身法活变,左右短出入如飞,逼敌人手足无措,恁我便脚踢拳锤。”,在图势中,虽只与中四平变换了一个方向,左右手脚相换,实际上的差异在于身法的调整。中四平重在下丹田的训练,高四平重在上丹田的训练。由中四平的前后脚的撑改为高四平的肩胯里根的开。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矣!此式类似叶家拳中的中定劲训练。悟透中定,才能领悟十三势要义。理固明矣。“井拦四平直进,剪臁踢膝当头,滚穿劈靠抹一钩,铁将军也难走。”此式重在四平式的进退变化。类似于披身靠、僻身捶、进步搬拦锤的各种过度劲路。这些劲路的舒展运用,全赖中四平与高四平的基本训练。经过悉心体悟,四平式不但攻守皆备,而且在不同的阶段自有不同的体用。戚将军不诓人矣!
能悟透烧火棒与剑的分别,就知道该如何使剑了。二水习拳前,练剑五年,天天使的就是烧火棒。习拳后,竟将先前的几路剑法全然忘却。如今,偶然一剑在手,旁人反倒觉得二水剑气逼人。究其因,二水虽忘却了套路,却在拳中悟透了阴阳。一剑之中,龙骨为中。所谓“用中”者,概指剑之龙骨者也。剑把为君,龙骨为臣,剑刃为兵。所谓君君臣臣者也。握剑时手背朝上者,为阳剑,主攻,攻中寓守意;手背向下者为阴剑,主守,守中寓攻意。阴阳之中,复有老少中之分别;攻守之时,也宜分明老辣鲜嫩之时宜;剑势之中,当体悟剑身上中下三节之妙用。如是,一剑在手,矫若游龙,与烧火棒判若云泥矣!攻中寓守、守中寓攻,此为捷用!
前手和后手
有说太极拳要注意后手,后手打前手云云,这种说法只是为了让初学者理解”上下相随,左右相连”的简单意思。不作扩大化解释。其实太极拳本不是用来打人的,即便讲招拆招,也无所谓前后手,因为前后手各有劲别变化,都可以致用的。知道了”上下相随,左右相连”,前手就是后手,后手也就是前手了。如提手上势,叶家拳中,有靠、提、分、采、捩、撇身掌、撅(采、截、切)的劲别。杨氏中就只有撇身掌、撅(采、截、切),撇身掌是前手(右),如果不知后肩、胯(左)的后扯,撇身掌就无所谓”撇身”了。采、截、切是一气呵成的,采是后手,截、切是前手,同时构成了”撇身掌”中的”掌”。前后手配合在拳势中的细微动作,类似拿法,叫撅,往往又是杨氏的精华所在。人说”杨氏的手法,孙氏的内功”,可见手的变化在杨氏中很多。真的说不清哪是前手,哪是后手。后扯肩胯时,要注意两手的合劲,如此方能采、截、切一气。后胯咬实,通过前胯上旋,方能实中求虚,前脚三点一线,方能虚中有实。如此,拳势自然从地心而上。手挥琵琶则不同,在叶式中有:撅(采、靠)、提、劈、切,杨氏也一样。撅为右采左靠,借势一沈,复螺丝旋般由右向左提起,左手顺势做刀状下劈后转切,无后扯“撇身”势。“螺丝旋”中细细打量,方能体悟如何才能“手挥琵琶”。拳论云:“接骨逗榫,细心揣摩”。说的就是此处的榫头问题。“上下相随,左右相连”的真实含义,并非为随而随,为连而连。随则露势,连则败形。也只是为了做好全身上下左右前后“节节贯穿”、“完整一气”而已。“全身一气”不是“全身一体”,千万注意。孙禄堂云:“丹田、上下、内外,如同一气旋转之意”“逆运先天真一之气,此气名之曰太极。”全身“完整一气”了,“逆运”之意存乎一心,所谓“先在心,后在身”、“形于四肢”。可见,太极拳是不用“手”打人的。即便是形于手了,全身何处不是手呢?!教学法,只是一种方便门,其实“门”只是为了进出方便,不是菩萨,更非佛主。佛本无相。应物随缘,显山露水,也只是一种“方便”。见人是人,闻香识花即可,无须“疑神疑鬼”。初学者切切。
太极拳的“榫头”
&&&&&&将太极拳譬之为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那么,我们必须扎扎实实的作好地基的施工。将太极拳譬之为一辆高级轿车,那么我们必须注重车身中基础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将太极拳譬之为中国古典的木结构房子,那么我们必须架构好梁与柱。万丈高楼平地起。太极拳也必须从基本的架子盘起。正象古人造房子,我们在盘架子时,身上几大节(有说三大节、九大节或十二节等,其实有关节之出均可节节拔松分开,脚趾手指之处何其重要!)便是柱与梁。古人不用铁钉,梁柱之间的连接,全凭榫头。入榫与否,关系着结构的牢固。显而易见,在太极拳盘架时,身上几大节的连接也全凭“榫头”的作用。这些“榫头”是否“入榫”关系着劲路是否到位,也自然关联我们的太极大厦能否“高耸入云”!榫头有大有小。梁柱之间便是大榫。这些大榫一旦脱榫,房屋顷刻间倒塌。其它小榫一旦脱榫,房屋结构也会不完整。在太极拳盘架中,大榫倘若不“入榫”,身形散乱,上下无法相随,左右不能相连。身体也自然无法完整一气。身形散乱,意气如何呼之欲出呢?倘若小榫头没有入榫,劲路不畅通,意气也无法敷布四周。一己之中,四大榫头,关联房屋的架构。这四大榫头,一有“脱榫”或“松动”,太极的房屋便会倒塌。那便是两肩、两胯的里根。四大榫的“入榫”与否,可以通过“喂劲”来检验。胯里根入榫的标准是“松腰落胯”。腰宜松塌,胯便找着了固有位置。胯一旦“入榫”,感觉上有游子回家的意味。无须拧动膝盖,中轴自会灵动。进退得便。“喂劲”的方法是,在盘架时任何的进退开步动作中,一人用力按住后,看能否进退自如。同时,胯一旦入榫了,腰才能进入松的状态。丹田气才能不鼓而盈。意气才能不动而动,灵机才得以自由的弥漫开来。肩里根入榫的标准是“开肩沈肘”。肩开了,肩与胸大肌之间的肌腱才能真正进入松的状态。胸腔才得以了无挂碍。别人要什么,才能给他什么。佛说:“无挂碍故无恐怖”。一席空衣者,才能两袖清风。检验肩里根是否入榫,其实很简单,自己任何一个动作里,开肩后,用另一只手摸摸肩与胸大肌之间的肌腱,看看是否做到了象一滩泥,摸不到肌肉也摸不到骨架,能够将你摸的那只手陷于期间不肯自拔时,肩里根真正的入榫了。
乐奂之的“空劲”及其它
&&&&&&胡朴安先生《病废闭门记》云:“我在病废以前,每日清晨六时,必练太极拳一遍,已有十七八年之久……认识乐奂之,奂之河南固始人。……其太极拳极精,能手不拈身,即将对方打出。……奂之能用空劲,相隔一丈,对方即立脚不稳。……我往时与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推过手,虽一拈手即被打出,但是于有知觉之中,无法与之抵抗,不如奂之之如行云流水,若然无所事也。……(奂之)出其手,在电灯下,撑开五指,如烟雾之气,蓬蓬勃勃。如烟雾之气者,即所谓空劲也。”在胡朴安先生眼里,乐奂之先生的功夫已远远超越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等大师了。杨澄甫、吴鉴泉两位大师各有千秋,孙禄堂大师的武功水准是无人置疑的。如此看来,胡朴安先生眼里这种“功夫差异”是让人费解的。胡朴安()安徽泾县人,原名韫玉。著名朴学大师。胡先生一度从政,担任过江苏省民政厅长。后中风病瘫。《病废闭门记》大概是病在床上时的文字。久病之人,心态未免有失偏颇,言多不厚道处。但还不至于捏造事实,以扰视听。平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不容许他说不负责任的话。如此说来,乐奂之的“空劲”,应该是胡先生亲身体念的了。胡先生不是一个手无搏鸡之力的文人。他从陈微明前辈学太极。”我在病废以前,每日清晨六时,必练太极拳一遍,已有十七八年之久”。可见对太极拳还是有较深造诣。有位熊先生,原先从胡朴安先生学太极拳,后其弟子在台湾创立“熊式太极拳”。熊式太极拳又称“少林太极拳”。也堪称太极拳界的一怪!这么说来,胡先生也不全是说些外行话!另外,胡朴安先生在当时的太极拳界,还是很有威望的。吴志青先生的《太极正宗》里,就有胡朴安先生的序言和有关太极拳体悟的文字。如此看来,胡朴安先生有关太极拳文字的论述,也具有他朴学一般的权威了。然而,二水听说,早些年,就有人对乐奂之凌空劲置疑,并邀请了上海的武林前辈见证。濮冰如师也在见证人之列。双方隔着一张桌子比试。结果证明乐奂之根本没有凌空劲,而且反被对方通过桌子传导劲路打倒。可见,乐奂之先生确信无疑的“凌空劲”,还是有失效的时候。那么,乐奂之何许人呢?乐奂之是董英杰前辈的弟子。董英杰前辈是杨澄甫的入室弟子。乐奂之曾是陆小曼的私人医生。与徐志摩等有交游。名人尤彭熙、陈巨来、陶冷月参加“诺耶精舍”,信奉藏密,从乐奂之练习气功、太极拳。可见乐奂之先生在当时的上海滩文人圈里,很有影响力。另有资料显示,乐奂之先生解放前也曾在黄埔区中法学校教过国语。时摔交名家、著名伤骨科医生董仲义先生是该校校医。两人曾比试过武艺。结果是佟仲义的摔交对乐奂之先生的太极拳无可奈何。虽然佟仲义的摔交代表不了高水平的武术,但种种资料显示,乐奂之还真不是泛泛之辈。二水以为凌空劲类似一种气功,只对一些相信的人有用,对不相信的是不起作用的。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而太极拳则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精神是注重实证,可以不断的实验。那么如何解释胡朴安先生心里的“功夫差异”呢。二水猜度:关键是如何看待“胡朴安先生”的身份!在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等眼里,胡朴安先生是一个大学问家,又是政界要员,而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等初涉南方,旨在开辟南方的太极拳市场。这种身份上的差异,在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心中是不可或免的。那么,在这种身份差异下“打人”,多少还得顾及种种。而乐奂之则不同。他本身就是一个文人,交往的都是当时的文化精英。在他的眼里,胡先生只是同一个杨门的师兄弟罢了。既然是师兄弟,就没必要讲究“情面”,顾及“身份”了。这种对待“身份”的心态,决定了功夫在对手身上的不同反映。那么胡朴安先生心里的“功夫差异”,也就不足为怪了。
《谈谈我的推手体会&》的体会&
祝大彤先生的文章,二水拜读过。二水觉得有似是而非处。二水完整的阅读了他的十三篇,发现不是练家子言。&叶师《谈谈我的推手体会&》则不同。正确理解这段文字,必须在整体的语意环境中去把握。叶师说:“推手……照我的经验说来,决不是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的。”便是中心要义!决不可忘却!这与拳论的“一动无有不动”、“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一个道理。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决不是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呢?叶师说:“因兹必须分析研究如下的几个问题,方可得到结论。”意思是,要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境界,必须从所列十个问题着手,方能有所得!可见,所列的十大点,只是太极推手的训练步骤,而不是太极推手本身的要求。而祝大彤先生的“几动几不动”,似乎在揭示太极拳的内涵。那就缘木求鱼了,会让人误入”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的”的境地。&
就叶师十大点,二水根据自己心得谈些看法:
&1、“身动手不动”者,如摸香烟盒。不知你如今是在摸“美丽牌”还是“老刀牌”了?
&2、“脚动身不动”者,如训练楼膝拗步和倒撵猴时的进步与退步。
&3、“脚暗动步不动”,如导引法“西江印月”中,脚底的“8”字走圈,以到达两脚重心的替换。
&4、“脚运用联环形不停的动”,川字步中,前脚的暗“8”字与后脚的明“8”字走圈。
&5、“发劲是接劲,接劲是发劲”,迎来送往时尺骨、挠骨在沈肘的前提下反转变化。手的阴阳也就分明了。
&6、“发劲既不是手,又不是脚”,守中、用中、打中乎?
&7、“要练成非收非放的基本功”,控人乎?
&8、“能接得彼劲,彼自跌出”,拿而后发乎?
&9、“靠壁运气、自在无碍”,呵呵,叶师为此花了三百大洋啊!他却毫无保留的给了我们。胸中走“8”字,方能与脚底“8”字完整一体!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根本的基础是建立在联环式的步法上去,方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好方法。”又一再强调第
4点“脚运用联环形不停的动”的重要性。可见,足底下才见真章啊!
王宗岳、山右王先生以及五公山人
读徐震先生《太极拳发微》,其序志十三有“在清乾隆间,山右、王宗岳,始以太极拳法”一节,将王宗岳定论为“清乾隆间”人士,原系唐豪的臆断。不知哲东先生有何左证。徐震(),字哲东,江苏常州人。从国学大师章太炎研习国学,从郝月如前辈学习太极拳。历任大学国学教授和中学校长。徐震博览群书,勤于武术史的考证和研究,特别对于穿凿附会的武术史疑难点,时有振作提升。许些观点与唐豪相左。而将王宗岳与山右王先生联系起来,万文德先生曾经对此有反驳意见,一向与唐豪观点相左的徐哲东先生在此问题上怎的顺从了唐豪?万文德先生在《从&三三拳谱&说起》一文中阐述:“唐豪根据佚名氏所作《阴符枪谱序》所说创编阴符枪的山右王先生既是王宗岳,从而断定王宗岳是乾隆时人。这是不可信的。王先生诚然姓王,但怎么就是王宗岳呢?《阴符枪谱序》中没有提到王先生写过《太极拳论》,《太极拳论》也没有兼及击刺之语,那么认定王宗岳是乾隆时人,也就站不住脚了。”二水以为,与其将王宗岳臆断为《阴符枪谱序》所涉及的乾隆年间的山右王先生,还不如将其推测为明末创编《十三刀法》的王介祺(名余佑,号五公山人,颜习斋的老师)。正象哲东先生所说,“以太极为者,用于技击,始见此书。”五公山人毕竟是目前有文字数据记载的,将”太极”两字和太极阴阳原理运用于武术的第一人。
&&&&&&程千帆口述,张伯伟整理的《劳生志略》一书记载了一段有关徐哲东先生与朱东润先生的轶事:“……徐哲东(震)先生,是太炎先生的弟子……徐先生是练过武功的人……他在中央大学当讲师的时候,有一次中文系开会,请哲东先生舞剑,他答应了,舞剑的时候长袍子全身都作响。朱东润先生当时在武汉大学,刘博平先生当系主任,朱先生教文学批评史,博平先生的学术思想比较守旧,认为文学批评可以不必修。徐哲东先生应聘到武大,人还没有来……博平先生….就替徐先生开列了….传记文学研究,这是当时教育部选课的课程。徐先生…..以前没有教过这个课…..决定开个韩柳文研究……朱东润先生就开玩笑,写了一篇杂文,投到当时重庆的一个刊物叫作《星期评论》上发表……朱先生的杂文说,大学里面也很特殊,传记文学怎么开出韩柳文研究来了?是不是把讲《郭橐驼传》和《永州八记》变成了传记研究?徐先生看到后很生气,说:他的嘴巴很巧,我可不会讲,但是我会打。我要打他,我打的人不是我治还治不好。东润先生就很狼狈。那时教室旁边有个教员休息室,两课之间可以在里面休息。只要哲东先生在里面,东润先生就不敢进去。后来哲东先生有个比较熟的朋友,是法律系的教授,好像是叫刘经旺。他是湖南人,是个好先生,就劝徐先生。徐先生也就答应不打了……”
&徐震(),字哲东,江苏常州人。从国学大师章太炎研习国学,从郝月如前辈学习太极拳。历任大学国学教授和中学校长。徐震博览群书,勤于武术史的考证和研究,特别对于穿凿附会的武术史疑难点,时有振作提升。
&&朱东润(),江苏泰兴人,著名唐研究学者、书法家,于篆、隶、行、草无不精善。1916年英国伦敦西南学院肄业。着有《张居正大传》、《杜甫叙论》等传记文字作品,其《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二水太极拳老师金仁霖先生在太极拳史研究上师从徐哲东先生一脉,二水的古汉语老师则是朱东润先生的学生辛子牛教授,这么说来,二水与两位老先生多少有些缘分。因而,阅读此段文字自有别样的情绪。而今事过境迁,文字所涉及的当时人皆已作古。此事虽有文人动狠的嫌疑,还不至于毁誉两位先生。而几位老先生的可爱相,反而一一显露:东润先生由于没有开设“文学批评”课,讥讽哲东先生在先,自然有文人尖刻的一面。哲东先生因措手不及,自有捉襟见肘的尴尬,一旦被东润先生说破,也恼羞成怒,似有动狠的嫌疑。而“我打的人不是我治还治不好”云云,至多也算是核威胁罢了。“只要哲东先生在里面,东润先生就不敢进去”一节,可见“核威胁”对东润先生还是有作用。古训“威武不能屈”云云,看来只是用来教育学子时才会振振有辞,落地有声。加诸己身,呵呵,还是“躲得起”的。最为迂腐的是老学究刘经旺先生,竟然自告奋勇,充当起类似于联合国官员一般的职责,自然是以“和平”为己任,充当起“两国之间”的调停斡旋来。哲东先生与东润先生解放后都成了复旦大学教授,应该在一个教研室的,不知还有没有类似的玩笑?大凡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见一笑泯恩仇”了吧。
纵横西湖游&
昨日下午,纵横在海宁悠阁兄的陪同下,飘然莅临杭城,一袭玄色的练功服更显得他的清冽潇洒。随同的还有桐乡的崇德兄和杭城的三桥。三两句寒暄,话题除了太极,就是太极,还是太极,便是太极。由于行程的缩短,一切显得匆忙,于是一伙人匆匆作西湖游。夏日的夕阳,少了许些诗情画意,湖中的荷花却比骄阳下更显别样的神韵。不知是旅途的疲惫抑或离乡的牵挂抑或回乡的却情,三桥手指浙江国术馆旧址,二水猜度黄元秀别墅,话题纵然三句不离太极,一丝怅意还不时在不经意之中流露在纵横的脸上,与此湖此景此意境少了一些融和。随着烈日逐渐失去其跋扈的光,西湖开始由艳而媚。纵横却开始被西湖的媚所惑,不停的挑选视角,拍照留影。看到湖中悠然的小舟,纵横不经意中流露泛舟西湖的念头。只此一念,甚合二水意,就象两人推手,相互之间开始体悟各自身上内在的生息。于是在二水的倡议下,一行人上“楼外楼”、扒叫化鸡、尝西湖醋鱼、眺湖光山色、喝并爽生啤、侃太极人生…….
此番景遇,得遇而难求,天上人间,若即而非离。餐毕,雇一梢公,置身于湖心之坦荡,沈寂于星空之广袤,非道非仙,非神非佛,吾复何求,惟太极而已。今晨,二水雇车送纵横、悠阁上千岛湖,纵横浙江游即将告一段落。
陶震先老师小传
陶震先老师,日生,籍贯,浙江绍兴。早年就读浙江省中(后并入嘉兴一中),1948年进民丰纸厂。1958年,组建民丰纸厂温州办事处,开始接铜钟气功。1960年,调住杭州办事处,在柳浪闻莺从田兆麟师弟子黄卓成老师学习杨式太极拳。1964年调回嘉兴,时常在嘉兴铁路苗圃(现嘉兴人民公园)练拳。当时一起在铁路苗圃练太极拳的有张立民、赵宝荣、范红梅等人,文革初期,陆润发也开始学练太极拳。这一批人,算是解放后嘉兴较早习练太极拳的拳友了。&
1965年,陶震先老师从朋友处借得陈炎林编写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兴奋异常,全本手抄,并摹画拳架,与从学者施志宝、马万清、章志福、范明德、盛燮荪等共同研究。以书为师,下了不少功夫。开始对太极拳有所体会。书中所言学拳四个条件中,“有明师指点”一句,触动很大,陶震先老师发现自己身边缺少明师,于是开始广泛地接触各门派武术,以弥补无明师的遗憾。之后,陶震先老师接触了形意、八卦等内家功法。对太极拳所涉陈、杨、武、吴、孙各派也认真研究。其中,原先铁路职工王金水老师的形意拳、正骨医生沈均民老师的雁丹功、达摩易筋经对陶震先老师影响很大。陶震先老师发现,众多武术其实有许多兼容相通处,可以相互借鉴。采众家之长,陶震先老师发现自己对太极拳的认识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文革期间,陶震先老师被分派去看管厂里的建材仓库。他两耳不闻世事,一心钻研拳经。期间认真研究王宗岳的拳经和武禹襄的拳论。拳艺有了显著的提高。陶震先老师不仅自己身体力行的传播太极拳,也从外地引荐老师来嘉兴传授太极拳。为嘉兴的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非凡业绩。
&最早来嘉兴授拳的外地太极拳老师是上海的钱月良老师。钱月良老师系周元龙老师的学生,他原籍嘉兴塘汇人,经人介绍与陶震先老师相识,陶震先老师请他来民丰厂教88式太极拳。后来学员众多,分别在公园、体委教拳了。他还以电影教学片的形式推广88式。掀起了嘉兴全民健身热潮。陆润发老师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向钱月良老师学拳的。到了80年代,全国掀起了武术热。通过钱月良老师、周元龙老师的介绍,陶震先老师又请了傅钟文的弟子殷渭开老师也来嘉兴教拳。殷渭开老师推广杨式85式太极拳。王嘉林就是通过殷渭开老师介绍与傅钟文相识的。陶震先老师还专程去上海寻找陈式太极拳老师。请了黄浦公园的马玉辉老师来嘉兴传授陈式太极拳。沈建新、沈建民、马明德等都是这个时候开始学拳的。
这些老师的开支,大多是民丰厂工会支付的,这一点要归功于当时民丰厂工会主席徐金水先生。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初,嘉兴第一次出参加浙江省太极推手比赛,由马金华(原郊区计委主任,从陶震先老师学太极拳)带队,派出了10名选手参赛。也是民丰厂出钱,打的是嘉兴民丰代表队的牌子。当时参加的选手其中有蔡光圻老师、李得基、李得础弟兄俩等。当时嘉兴的推手水平普遍较落后,大概只有李得初在轻量级中得了一个名次。也不在前三名之内。
陶震先老师1978年退休,1979年开始,因视网膜剥离,视力严重下降。如今,已不见光明。但他还一直热心于嘉兴的太极拳事业,关心着嘉兴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还经常在老伴陶师母的搀扶下,上公园锻炼,与年轻人听劲摸手。从学陶震先老师,在嘉兴太极推手界较有影响的有:陶朗&冯建林等。&在此,二水居士对老一辈的太极拳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武术的三大功能
杀人:那也只是在冷兵器行将没落时产生的杀人末技罢了。
生人:生人有两层含义:能杀人,才能保全自己,其一也;延年益寿,其二也。&
娱人:武术在战国时代,几乎已经延伸了“娱人”功能。当时,在权贵的歌舞升平的宴席里,剑客之间的残斗,就像是西方的决斗士。血淋淋的场面可能更能刺激他们的食欲吧。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武术的娱人功能得到了商品化的发展。一些武术产业化的市场游戏规则也日趋成熟。甚至出现了以“吸引眼球”为重心—所谓的“顾客导向”的观念。譬如产生了“女子相扑”运动。
武术的三次失败
中国武术在其发展史上经历过三次失败:第一次,武术与权贵的较量,最后被庄子巧论三剑,失宠后纷纷自杀;第二次,武术与金钱的较量,最后在南宋的勾栏中,被女子赤裸裸的身体吸尽了眼球。纯武术团体纷纷解体;第三次,几乎是最彻底的失败。武术与时间的较量,几无超升的生机。那是在明朝,热兵器在战场上的运用,武术几无用武之地。连戚继光这个中国武术的集大成者,在他晚年修订的《纪效新书》十四卷本里,干脆将《拳经》删除了。
二水近日所购武术书目
徐哲东《国术论略》&&&&&
金恩忠《国术名人录》&&&
吴图南《国术太极拳》&&&&&
金一明《中国技击精华》&
宝鼎《形意拳谱》&&&&&&&&
&称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
吴志青《太极正宗》&
另得沈复《浮生六记》典藏插图本。内有佚稿之迷等十篇考据文字。甚喜!书价较二水先前所购本贵了十倍,还是物有所值。宝鼎的《形意拳谱》真的是难得一见的好书。摘录一些,以飨同好:“明了四梢多一快,明了三抱多一势,明了三题多一力,明了三法多一急。”“截法者,截手、截心、截身、截面、截言而已。截手者,彼先动而截之,截身者,彼未动而截之,截言者,彼言露而截之,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截心者,彼眉喜眼笑,言甘意恭,我防其心,迎机以截之也。。。。。顾法、截法、追法一气贯之,即所谓随身紧趋,追风赶月而不放松也。彼虽欲步而不能,何虑有邪术乎?!”二水原本想写一篇“顺截之道”,原来在古谱中已写得一清二楚了。可谓字字玑珠矣。
读《娥眉道人拳歌》,如见友父
娥眉道人拳歌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火娇天魔翻翠袖。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占针眼透。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二水案:火娇,疑为夭矫。往昔,翻阅程斗冲《少林辊法阐宗》,见黄梨洲先生批语”柔腰百折若无骨,撒去浑身皆是手”句,一见如故,兴奋异常。今日得见唐顺之《娥眉道人拳歌》,始知梨洲先生语翻新于此。二水与友友,复与友父友矣!
伞拳系清康熙年间()嘉兴竹里(今嘉兴新篁镇)太平寺隐然和尚所创。
伞拳特点是:综合国刀剑棍鞭等兵器的技法,强调灵活多变,刚柔相兼,技法闪展灵活,避实击虚,快刺猛挑,进退圆活,由刺、挑、点、截、撩、拨、托、顶等动作组成套路。
伞拳歌诀:“独门伞拳世间稀,刚柔相兼身法奇,调神养息丹田气,以气催功伞似飞。罗汉双掌定乾坤,传世套路四十六,捷点刺撩闪展灵,虚中实、实中虚。虚虚实实待时机,变幻莫测心灵巧,进退自若胜游龙”。
伞拳至今仍在嘉兴流传。新篁卫生院医生吴邦荣为伞拳的独门传人。二水读《国术名人录》平湖顾熙真事迹,“足着铁钉油鞋,左手持伞,”云云,与竹林乡下流传的伞拳,不知是否有渊源?可惜,最后一位伞拳的传人,前些年已过世。不知有否传承?
附:平湖顾熙真&
顾熙真,平湖人。年方弱冠,技已不凡。为人深沈镇静,不以技炫人,因是人多不知其身怀绝技者,居乡日以教读自给。虽粗茶淡饭也颇知足。当地有土棍李四者,孔武有力,技艺也颇精深,以力欺人,乡人畏止如虎。&一日,雨过天晴,顾购物归家,足着铁钉油鞋,左手持伞,右手托荷叶盛面,经道茶坊,正遇四,李以常闻人言,知顾之艺,思辱之,以壮己之威风。然犹不敢轻试,众人极力怂恿之,李乃蹑足潜行,追踪顾后,拟乘机猛力一拳,击其不意,以为顾必仆,孰知顾似不知者,待李拳临其身,顾忽将所托之面,向空掷去,转手向后,轻拍一掌,正拍于李之拳面,啪然一声,李已跌于丈外,良久始起,当顾回手时,面适从空中落下,顾接之于掌中,纵容而行,也不回头,旁观之人,莫不咋舌,老四知不敌,亦惟腼腆逸去&。
喜得《纪效新书》
在秀州书局仓库,二水找到中华书局新版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十四卷本。《戚少保奏议》、《止止堂集》。喜出望外!昔日在黄山,二水从拳友陈新雷君处得窥《纪效新书》,所录32式拳经中,有”中四平”与”高四平”两式,二水演习良久,似有所得。四平式类似孙家三体式。中四平二水以为重在下丹田。高四平意在上丹田。陈新雷君已作古,而今喜得《纪效新书》,心有戚戚矣!
读《国术名人录。王瑞伯》有感
《国术名人录。王瑞伯》载:王瑞伯,宁波人,自幼习艺于嵩山少林寺,技成后,与江北八大侠白太官甘凤池等过从甚密,瑞伯手上功夫精奇。。。。。甘凤池从黄百家学艺。甘凤池大侠的故事一直流传在宁波街坊乡里。二水小时,听村里长者讲江湖故事,常有甘大侠一个”托风掌”将人打出丈外的事。二水当时疑惑,为何不用“拳”打人,试试自己的“掌”,感觉使不出力。长者演示了所谓的“托风掌”,而今想来,类似太极拳中的“高探马”,那长者是否与甘大侠有传承,二水不得而知。但他演示的“托风掌”,虽不速疾,其势无可挡。《国术名人录》宁波王瑞伯一则,可左证甘凤池大侠在宁波一带的活动轨迹。“南派武术”抑或流传于民间?
读《国术名人录。陆士贵》有感
“陆士贵,宁波江东人,善正骨科,设伤科肆于江东白丈街,妙手回春,声名遐迩,一日,有挂搭僧造访,入门值陆,僧之不识,叩问主人在肆否,陆查其来意不善,佯应曰,敝师他适,请示何事,僧曰,久闻尊师大名,特来拜访耳,陆曰,如此请少坐,敝师当便来,僧遂留坐,荼铛置僧前,取老竹根用手捻之,劈啪一声,竹随声成片片,上呢大惊,起而辞行,临去谓陆曰,尊师回来时,烦代致意,岭南憨禅师亲自来访,僧去后,陆不知憨为何人,告其师祝瘌痢,师大惊曰,幸哉孺子,苟不处之以诈,尔其殆矣,此憨禅师者,能以两指破巨石,单捕飞禽,幸哉孺子,此后遇之,可言师名,当自为礼也,陆馑领师言,其后又遇之于天台石梁,而陆之真面目不知如何已为僧晓,僧怒笑曰,孺子前何诈之甚耶,今邂逅于此,亦有缘耳,敢领教手上绝技,陆心怯之,告以师之名,僧闻言注视良久,遽然曰,诚如是可不言其它,乃长揖而去,陆不解其故,归问师曰,何也,其师含笑而已,陆终其身,未解疑云,自是乃顿悟居高自眩之非记,好勇斗狠不足取,于是待人接物洵洵知礼,苟非知其为习武之拳师者,则视为骚人墨客矣。”二水案:“陆心怯之,告以师之名,僧闻言注视良久,遽然曰,诚如是可不言其它,乃长揖而去,陆不解其故,归问师曰,何也,其师含笑而已,陆终其身,未解疑云,”陆士贵之师名能怯敌也!始信”闻风丧胆”句不虚。从陆士贵以智避斗,到其师以名息斗,风格也一脉相承。且与”僧”之寻斗,风格迥异。叶大密师往昔在沪上,也演绎了一出以智避斗,以名息斗的故事。南派武术风格之特征乎?&陆士贵之师的名声足以怯敌,惜无他种数据以左证。不知与黄百家、甘凤池等有何渊源?
读沈一贯《搏者张松溪传》
《搏者张松溪传》沈一贯我乡弘正时。有边诚。以善搏闻。嘉靖末又有张松溪。名出边上。张衣工也。其师曰孙十三老。大梁街人。性麤戆
[1]。张则沈毅寡言。恂恂如儒者。张大司马罢而家居。引体抗然坐之上座。云边师之徒袒裼扼捥。嗔目语难。张乃摄衣冠。不露肘。边师喜授受。显名当世。而张常自匿人。求见辄谢去。边师之美技。进退开辟。有绪如织。而张法直截。尝曰。一捧一痕。吾犹轻之。胡暇作此闲事。边尝北游。值六马驾。负其力。肩之不胜。出于轮而病伛。有少林僧数十辈。寻边。边迁延之。至日晡与斗。烛入灭烛。而跃坐梁上。观诸僧自相击。于暗中而乘其毙。大抵间用术。倭乱时。少林僧七十辈。至海上求张。张匿不见。好事少年怂恿之。僧寓迎凤桥酒楼。张与少年窥其搏。失哂
[2]。僧觉遮之。张曰。必欲一试者。须呼里魁。合要死无所问。张故孱然
[3]中人耳。僧皆魁梧健力。易之。诺为要。张衣履如故。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张稍侧身。举手而送之。如飞丸度窗中。堕重楼下。几死。盖其法。云搏。举足者最下。易与也。张尝被监司征使教战士。终不许。曰。吾盟于师者严。不授非人。张尝踏青郊外。诸少年邀之。固不许。还及门。诸少年戒守者。毋入张。闭之月城中。罗拜曰。今进退无所。且微观者。愿卒惠之。张不得已。许之。门多圜石。可数百斤者。命少年累之。累之不能定。张手定之。稍支以瓦。而更累一于其上。祝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傥直劈到底。供诸君一。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两。张终身不娶。无子。事母以孝。闻死于牖下。所教徒。仅仅一二。又不尽其法。余尝从其徒问之。曰。吾师尝观矛师。矛师夸吾师。曰。何如。师曰。吾不知。吾党问之。师曰。夫刺。则刺矣。而多为之拟。心则歧矣。尚得中耶。余闻而憬然。因忆往时。尝问王忠伯。边人何技而善战。忠伯言。边人无技。遇虏近三十步。始发射短兵。接直前攻刺。不左右顾者。胜瞬者。不可知。旁视死矣。今张用此法。又悟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非谓不被人刺至挠且。直如飞蝇之着体。忘挠与逃。鼓精奋神。专笃无两。雷万春面集七矢而不动是矣。张有五字诀。曰勤。曰紧。曰径。曰敬。曰切。其徒秘之。余尝以所闻妄为之解。曰勤者。盖早作晏休。练手足力。少睡眠。薪水井臼必躬。陶公致力中原。而恐优逸不堪。以百甓从事。此一其素也。曰紧者。两手常护心胸。行则左右护胁。击刺勿极其势。令可引而还。足缩缩如有循。勿举高蹈。阔丁不丁。八不八。可亟进。可速退。心常先觉。毋令智昏。立必有依。勿处其后。众理会聚。百骸皆束。畏缩而虎伏。兵法所谓始如处女。敌人开户者。盖近之。曰径。则所谓后如脱兔。超不及距者。无再计。无返顾。勿失事机。必中肯綮。既志其处。则尽身中一毛孔力。咸向赴之。无参差。若猫捕鼠。然此二字。则击刺之术尽矣。曰敬者。儆戒自将。勿露其长。好胜者。必遇其敌。其防。其防。温良俭让。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曰切者。千忍万忍。掐指咬齿。勿为祸先。勿为福始。勿以身轻许人。利害切身。不得已而后起。一试之后。可收即收。不可复试。虽终身不见其形。不成其名。而亡所悔。盖结冤业者。永无释日。犯王法者。终无贳期。得无慎诸。闻张之受于孙惟前三字。后二字张所增也。其戒心又如此。君子曰。儒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岂不备哉。使人畏而备之。孰与夫使人无畏而无备之为周。夫学技以备患。而虑患乃滋甚。则焉用技。恃技而不虑患。患又及之。技难言矣。故君子去彼处此。
注:[1]&「麤戆」,读音粗壮,粗野愚笨的意思。
[2]&「哂」,读音审,微笑的意思。
[3]&「孱」,读音缠,瘦小虚弱的样子。
二水案:顾留馨等人,臆造太极拳“陈家造拳说”,无视黄梨洲先生《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王征南传》,以为是文人臆造杜撰之说。殊不知,梨洲先生学问过人,治学严谨,笔笔皆有出处。张松溪、王征南等确有史载。沈一贯《搏者张松溪传》亦一明证。该书影本收于《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四),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第一版,据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由台湾太极拳总会总编辑沈德辅先生于万千书海中寻出,令人敬佩!二水得之于《太极文献》网。一并谢过。
落寞的侠道
武术发展到今天,更多的溶入了文化内涵。也许在洪荒时代,武术的产生与杀人有关。那是一种冷兵器。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本身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二水翻阅戚继光《纪效新书》,发现他在早期编着的十八卷本中保留着他以“绵张短打”为编排核心的32式拳,在他晚年编着的十四卷本中,增加了如何训练将士的团队精神的内容,却将与如今的太极拳戚戚相关的32式删除了。这一现象说明,在戚继光看来,历史演进到了明代,武术作为一种兵器末技,除了在浙东沿海丘陵地区,对付倭寇还稍能发挥些作用,在其它战场上,已经丧失了冷兵器的功用。可以这么说,在后戚继光时代,武术的功能应该发生变化了。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与之相反,义和团抱缺守残,想以武术去对抗洋枪样炮,其失败是必然的了。任侠何处,江湖不再。而今你纵有古道侠义,豪情万丈,还能“谁看挟剑赴长桥”吗?落寞了的侠客精神,也只有靠阅读童话般的武侠小说去得到些须抚慰罢了。所以,在二水眼里,武术,特别是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更像是一门人体艺术。无法脱离人体本身作为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就象京剧昆腔相声一样,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作为一种行将消失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去抢救。我们有义务去发掘。我们也有义务去推广。这大概是我们论坛的宗旨了。呵呵,这么说,我们好象责任很重大了。也算是二水心里落寞的侠义精神的体现吧。
女子与剑网
友提议二水写一个有关《女子与剑》的文字。二水觉得女子与剑的题目太精彩。二水不敢造次。不如陈列些数据吧:
一、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杜甫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二、《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袁公,问于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于是袁公即执林于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捷末,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见越王,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则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彷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越王即加女号,号曰『越女』。」
二水案:近代,对改变中国历史起着重大作用的一把刀,与《十三刀法》创始人五公山人是本家。大刀王五是也,名号之中也有一“五”字,可谓巧合;对改变中国历史起着重大作用的一柄剑,与越女剑法的创始人是老乡,秋瑾是也,两人相距数千年,又都是女士。这不仅是巧合吧。不能不说,“女人与剑”的题材太过精彩啦!
落寞的家国情怀女人素面朝天,需要一种生理上的丽质天姿和心理上的自信。刀之于文人也一样需要生理与心理基础。一个手无搏鸡之力抑或陈迂酸腐的小文人,是绝对不敢舞刀弄枪的。剑之于文人则不同。大凡文人,即便不懂武艺,即便不涉足江湖,也会喜欢剑。就象胭脂之于女人一般。或是天使,或是巫婆,或是美眉,或是恐龙,凡见胭脂,都会往自己脸上涂的。那是天性使然。文人,或豁达,或豪放,或迂腐,或抑郁,一剑在手,自然扬眉吐气,豪气干云。这么说,似乎有失厚道。其实剑之于文人,的确已是一种情结。情结的产生,按照容格的说法,与集体潜意思有关。二水不懂深奥的精神分析,以为所谓的集体潜意思与我们老祖宗的文化积淀没有两样。《贾子》有载:“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可见,在古代,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高冠长剑,纡朱怀金者,飞黄腾达也”。在“学而优则士”的岁月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然是文人的理想。这种理想在表像上的特征,剑,是必不可少的。剑,既然不是平庸之辈的佩物,也自然赋予了其崇高的内涵。这种表像之内的本质是什么呢?《庄子·说剑篇》揭示了这一内涵。文章虽然采用寓言式的架构,庄子自己以剑士身份去游说喜好而不惜剑士生命的赵文王,旨在开悟君王治国大道。“巧论三剑,一言定邦。”未尝不是古代文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如果说,文人佩剑,尚有光宗耀祖的意味,那么,文人论剑,更多的是忧国忧民。可见,家国情怀始终是注释中国人文精神的症结所在。当然,家国情怀只是文人的“潜意识”罢了。人生得意需尽欢。文人一旦得意,占据其意识的是所谓的“人生况味”。“家国情怀”就会象冰山一般潜入海底,无法显现。文人得意,动辄忘形。一切男盗女娼均会在”人生况味”的掩饰下演绎得冠冕堂皇。这是历代文人政治的可悲之处。如果说,强盗扮书生,尚有良知发现的时候,书生一旦扮演起强盗的勾当,那么历史性的悲剧就会上演。历史上每一次焚书坑儒,几乎都有书生在扮演着强盗。看来,“家国情怀”只会在“家破国忘”时才会成为文人心头的痛。因而,剑之于文人,常常是在无奈的境况下抒发家国情怀的。“挂剑空垄”是一种无奈。季子出使回来,故友已逝,只能挂剑垄枝。“苏秦背剑”、“夫子仗剑四游”,游说时的种种际遇也只有身上的三尺须穗能够明了。屈子的“带长铗之陆离”、“挟剑而歌”,以《九歌》、《九章》长歌当哭,不是得意的文人所能理解的。李太白“十五好剑术,……击剑为任侠”,在如今的武侠迷看来,不知会生发多少离奇的想象。可是酒仙内心深处“倚剑歌所思,曲终涕泗澜。”、“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此般情绪,大概也只有“剑”知道。至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眼之中,家国情怀只有“剑”才得以慷慨激昂。至于原本落魄的书生“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酸腐的胃气,恐怕会令剑锋生出铜锈来。记得海涅有句遗言:“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文人内心落寞的家国情怀,看来还不止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了。
辑录《吴志青.太极剑》
太极剑—吴志青
太极剑卷首语
此剑为已故国民政府委员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芳宸)将军之独特剑法,李师曾云:“此剑得自异人传授,计共六路,由第一路至第五路为对剑法,其第六路为独练之法,式式奥妙异于常剑,惜大半遗忘,绝迹竟成广陵散,诚国术界之憾事也。”志青奔走南北,所遇习剑者大都单练者多,且专重功架,致力于实用者颇不多观,本书太极剑法则不然,可分可合,分则上手下手各成一套,仍可单练,合则对击对练,处处切合实用,且每一式皆变化莫测,每一动作出入均于极小之圜中求致用,奇正相生,方圆奇妙,皆此剑法之特色也。志青与江右马无尘君同事于西南运输处,同徇西南俱乐部之请,研习太极拳,晨昏有暇,辄偕同从事太极剑之研练,盍余等不仅由于剑法之妙,同时抗战军兴,鼙鼓声起,对李师之云亡,重有所感,因编此书亦所以使李师之精神永垂不朽耳。马君为李师之再传弟子,其师为故江苏国术馆教官李庆兰君之高足也。因李师之逝,庆兰君亦慷慨相从于地下,国术界亦从此而蒙受重大损失,马君感慨同深,用是共同发愤辑成是书,为师友留遗泽,维妙法于不坠,其它不敢计也。本书每式每动之名称,虽多杜撰,然亦不敢稍背李师指授时之本旨。故或象形,或纪实,或含奥义,或写深心总以通俗为原则。本书为余与马君自绘姿势图式,生动实用兼而有之,来踪去迹进退方位一目了然,然图式各自分立,联以虚线,仍与前后各图衔接,绝无脱节中断弊。每一路更绘线路总图,统系分明有条不紊。姿势图下并加绘步法与线路分图,学者可按图学习,无师亦可自通,每式各自成篇,上图下说相互对证,庶免翻寻之烦。本书得助于马筱良杜恩霖及谢汉俊诸君之力不少,或为校雠,或为画誊,感谢良深,集众人之心力,成此著作,虽不敢称尽善尽美,第野人献芹或不无为国术界之一助耳。太极剑十三势释义太极剑与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拳有十三势,剑也有十三势。圈之十三势,为进退顾盼定朋(原文加提手旁)捋挤按采(原文加提手旁)列(原文加提手旁)肘靠,剑之十三势,为抽带撩提格刺点崩(原文加弓旁)搅压劈截洗。十三势者拳剑唯一之精蕴,为练习不二法门,研习纯熟,则得心应手,随意变化矣。惟虽通称十三势,然尚有细节如劈势之用,有劈斫剁之分是也。今将十三势剑法作左述之释义。
抽剑:抽者剑已击出照原势顺(缺字)收回,并无攻击敌意。此谓抽。如第十七势之弯弓射虎是也。
带剑:带者顺势乘便之意。如剑已击出乘便抽回而剑锋自上而下,或左或右,顺便以击敌人,此谓之带。如第六势横吹玉笛,如第三十七势之大鹏展翅是也。
撩剑:撩者出剑由下往上,或左或右,或平撩或翻腕为反撩,正腕为正撩。撩带抽三者形势相差无多,惟抽为撤回作势无伤敌意,带则有乘隙顺便取敌之意,撩者小心翼翼作侧袭正袭之急先锋也。如第二十四势敬德倒拉鞭为反撩,又如二十九势二童听琴为正撩是也。
提剑:提者剑已击出而手腕或他处遭人袭击,急引上提以剑身防御敌剑,得机反攻之谓。如第十势之二龙戏珠是也。
格剑:格者敌剑刺来不及还击,只得以剑身格住敌人剑身之谓也。此着在剑法为下着,因只能相架不能同时予敌人以打击也。如第二十八势之白猴献果即格剑是也。
刺剑:刺者以剑尖直刺敌人,藏剑时平刺,或侧身斜刺,或反身倒刺。刺剑之法门运用极多。如第四势之蛟龙出洞为正面直刺,又第十八势之苍鹰探爪为侧刺是也。
点剑:点者以剑尖由上而下疾击敌腕是谓之点,如第三势之太公垂钓是也。
蹦(足字旁改为弓字旁)剑:蹦者以剑尖由下而上以击敌方碗底,如第九势之鲤鱼戏水是也。
搅剑:搅者绞也缠也,以剑或绞或缠住敌剑,并乘暇蹈隙以剑尖击敌手腕之谓。如第四十四势流星赶月为绞剑长蛇缠树为缠剑。绞剑以以手腕内绕是为正搅,缠剑以手外绕是也。
压剑:压者敌剑击来,己剑未得机会不及还手即以剑身压住敌剑使敌不得逞之谓。有正压反压之分。如第十三势之鹞子翻身为正压,如第十二势钟期听琴为反压是也。
劈剑:劈者右上往下谓之劈。有正劈反劈之别。劈剑以剑身前三分之一处为之劈,用剑身中三分之一处谓之砍,用剑身后三分之一处谓之剁。总称曰劈。如第十一势之童子拜佛,如第二十一势之独劈华山,皆为正劈。又有反劈则为反腕,或前或后劈是也。
截剑:截者如敌剑击来,我则由侧面迎接敌方腕臂,仅运用剑前三分之一处截击敌腕。如第五十六势之夜叉探海是也。
洗剑:洗者乘敌不备,用剑身中三分之一处剑锋向上(手心向上)由下而上斜削敌人身体。如第十五势之大鹏展翅是也。
附言:此图式说明均以脱稿,因图太多印刷不易,只好待诸胜利后再行付梓。希读者见谅为幸。仅将对剑八十一势名称列后,称甲方为上手称乙方为下手。
甲方起剑势:
<font COLOR="#、立正持剑&2、云手持剑&3、挥手持剑&4、蹲身把剑第一路舞剑势:5、白蛇吐信&6、凤凰振羽&7、太公垂钓&8、夜叉探海9、二龙交游&10、横吹玉笛&11、仙人指路&12、金鸡展翅13、鲤鱼戏水&14、二龙戏珠&15、童子拜佛&16、钟期听琴17、鹞子翻身&18、游龙摆尾&19、卧虎回头&20、横吹玉笛21、弯弓射虎&22、苍鹰探爪&23、横吹玉笛&24、孟德献刀&第二路舞剑势:25、秉烛观书&26、二龙戏珠&27、牛犁耕地&28、敬德倒拉鞭29、鲤鱼戏水&30、鲤鱼戏水&31、二龙戏珠&32、童子拜佛33、白猿献果&34、二童听琴&35、打虎势&36、秋风扫叶37、孟德献刀第三路舞剑势:38、打虎势&39、顺水推舟&40、钟期听琴&41、横吹玉笛42、荆轲献图&43、金鸡展翅&44、鲤鱼戏水&45、二龙戏珠46、麻姑献寿&47、挽弓射虎&48、苍鹰探爪&49、母鸡孵雏50、孟德献刀第四路舞剑势:51、大鹏展翅&52、燕子噙泥&53、推舟势&54、燕子筑巢55、长蛇缠树&56、推舟势&57、顺水推舟&58、大鹏展翅&59、鹞子翻身&60、秋风扫叶&61、大鹏展翅&62、孟德献刀第五路舞剑势:63、卧虎势&64、蛟龙出洞&65、母鸡孵雏&66、二龙交游67、横吹玉笛&68、蛟龙出洞&69、怀中抱月&70、逆风送桨71、逆风送桨&72、二龙戏珠&73、卧虎势&74、白蛇吐信75、二龙戏珠&76、童子拜佛&77、蛟龙探爪&78、鲤鱼戏水79、太极转轮&80、孟德献刀&81、收剑势&
乙方起剑势: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立正持剑&2、云手持剑&3、挥手持剑&4、蹲身把剑第一路舞剑势:5、白蛇吐信&6、凤凰振羽&7、燕子掠云&8、蛟龙出动9、二龙交游&10、仙人指路&11、横吹玉笛&12、白蛇吐信13、猛鹫出窠&14、二龙戏珠&15、童子拜佛&16、蛟龙出洞17、鹞子翻身&18、游龙摆尾&19、大鹏展翅&20、汉高拔剑21、苍鹰探爪&22、蛟龙出水&23、横吹玉笛&24、孟德献刀第二路舞剑势:25、独劈华山&26、二龙戏珠&27、牛犁耕地&28、敬德倒拉鞭29、锦鸡啄米&30、蛟龙出洞&31、二龙戏珠&32、童子拜佛33、大鹏展翅&34、二童听琴&35、秋风扫叶&36、打虎势37、孟德献刀&第三路舞剑势:38、独劈华山&39、钟期听琴&40、顺水推舟&41、钟期听琴42、横吹玉笛&43、白鹤寻蛇&44、猛鹫出窠&45、二龙戏珠46、麻姑献寿&47、挽弓射虎&48、蛟龙出洞&49、母鸡孵雏50、孟德献刀第四路舞剑势:51、犀牛望月&52、燕子噙泥&53、推舟势&54、燕子筑巢55、推舟势&56、流星赶月&57、逆风送桨&58、蛟龙出洞59、鹞子翻身&60、白猿献果&61、鲤鱼戏水&62、孟德献刀第五路舞剑势:63、卧虎势&64、鲤鱼戏水&65、母鸡孵雏&66、二龙交游67、鸳鸯剑&68、夜叉探海&69、怀中抱月&70、白蛇吐信71、魁星点斗&72、二龙戏珠&73、卧虎势&74、鹞子翻身75、二龙戏珠&76、童子拜佛&77、蛟龙探爪&78、水中抱月79、太极转轮&80、孟德献刀&81、收剑势(完)
“创始纪《太极拳源流国术理论体系合刊本》国术丛论&
一九四五年秋昆明致文印刷铸字所出版”(金仁霖师手写)
二水案:此标题虽为太极剑,实则系武当对剑之精髓。此文得自金仁霖师藏书,金师复印后,注明出处给二水,供二水研习之用。此书付梓在抗战胜利前夕,限于条件,纸张极差,多有已风化脆碎处。文内错误较多,尚有一些错别字未改正。请注意鉴别。待闲暇,二水一一较梳。时日,二水从金师学完太极拳第二路。金师字体工整,铁笔银钩,极具金石韵味。类金师之拳,中规中矩,处处吻合法度,又处处显见刀光剑影。剑之于拳,实乃金石之于法帖。二水心有所悟。特志之以谢金师之教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