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投资机构和创业者多次沟通,但是总是只看不投,关系对男人要若即若离离

自媒体创业者,为何投资人不投你--百度百家
自媒体创业者,为何投资人不投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媒体创业那么火,为何投资人还是不敢大胆出手?
笔者在参加了一场以新媒体融资为主题的沙龙后,试图结合现场嘉宾的真知灼见和自身略见,探讨新媒体创业项目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机会。本篇只是抛砖引玉,结合道哥《新媒体该怎么玩儿,看虎嗅、创业家、3W、36氪的成功案例》可获完整解读。
不得不提的传统媒体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是对“欢喜冤家”,两者似乎有着某种“前世姻缘”。后者促成了前者的形成,前者推动了后者的转型,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要讨论自媒体,就要先看看它是在怎样的媒体大环境下建立起来的:
2007年,传统平媒开始被网媒清扫,被迫转变高高在上的姿态;
2008年,网媒彻底成为企业推广的主流;
2009年,金融危机的余震将传统平媒转型的信心击碎,一些创新的初步尝试最后化为炮灰;
2010年,移动终端和APP的崛起彻底改变了用户习惯,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浮出,没有给传统媒体留下机会;
2011年,许多媒体机构做出了市场模式、赢利模式的新突破……
之后的年份,就是传统媒体在冲击下的转型转型再转型,新媒体的成长成长再成长……
撕裂环境下的新媒体
旧秩序的打破激发了一批传统媒体人纷纷走出困境,先革自己的命;互联网技术的推动,让自媒体实现了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创立;当然,还有最近接连不断的科技创业媒体的报喜给予了创业者更大的信心。
但是,真正的新秩序仍未建立。对于新媒体一片繁盛的景象,投资人是怎么看的呢?
(1)自媒体的未来是什么?
投资人认为自媒体未来模糊的原因主要是基于长远商业价值的思考。
?自媒体的商业模式还未确定,未来如何做大?目前,自媒体的盈利模式常被业内人士称为“旧瓶换新装”,还在走着内容、渠道、公关、广告等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老路,能否有突破性的商业模式实现自媒体的营收,投资人还在观察中。
?虽然从虎嗅、钛媒体、36氪的发展看到了新媒体的营收已从以广告为主体的收入转向了平台、社群、投资等其他主体的营收突破,但是,从这些新媒体的财报数据中,我们也看到它们的营收能力还是相对较弱的。如果连行业中的领头媒体都是如此现状,投资人又如何敢出手呢?
(2)文化人和商人相互间的磨合
媒体人是典型的文化人,因为长期处于自我和社会认同度相对较高的状态下,所以在经营自媒体时很容易将情怀常挂嘴边而忽略了利益。此外,习惯于推崇精英文化内容的他们,也较容易忽略更为普世的大众需求。但在投资人看来,不屑拿钱是可怕的。商业要以利益为先,利益是投资价值最直接的衡量标准。所以投资人制定了商业模式的钳制,但规则对于媒体人而言却是一种潜在的限制。因此,投资人与媒体人思维逻辑的不一致,造成了投资人对媒体创业项目望而却步的现象。
(3)自媒体的价值有多大?
TMT(Technology Media Telecom)行业是众多投资人所关注的领域。技术和通讯领域的互联网化完成得较早,因此资本也较早地进入了这两个领域。但对于媒体领域的投资,还是呈现着“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从传统角度来看,媒体是“喉舌”,为官方发声所用,长期被高置于金字塔尖;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媒体已成为一种基础工具,与“互联网+” 结合,成为依附于具体某个行业的价值增值力量,而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发声”工具。虽然投资人也开始意识到媒体价值的作用力,但由于上述提到的商业模式和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他们还是在媒体投资领域前徘徊。
当然,笔者在此只是整理了投资界对新媒体的投资疑惑,但有所问就要有所答。关于新媒体该怎么玩出资本的力量,请看资深自媒体人、闹客邦创始人道哥的深度解读——《新媒体该怎么玩儿,看虎嗅、创业家、3W、36氪的成功案例》。(关注闹客邦,回复关键词“新媒体”可获取全文)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康帅,闹客邦执行主编(微信:kangshuai1126)。闹客邦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tiwwei获取授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36万
阅读:16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今日(8月14日)凌晨,王宝强微博炮轰妻子马蓉和其经纪人宋喆出...
电影人程青松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投资人为什么不投你?产品要满足需求,不是创造需求--百度百家
投资人为什么不投你?产品要满足需求,不是创造需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与投资人打交道是创业者的一门必修课。也许你知道很多成功拿到融资的创业者传授的经验,也许你熟知其他创业者与投资人打交道的案例,但是纸上得来终归浅,不和投资人直接面对面,很难真正学会与投资人打交道的技巧。
如何与投资人打交道是创业者的一门必修课。也许你知道很多成功拿到融资的创业者传授的经验,也许你熟知其他创业者与投资人打交道的案例,但是纸上得来终归浅,没有和投资人直接面对面,很难真正学会与投资人打交道的技巧。传统的路演很难深入交流,私下见面又有走进考场的拘谨,所以,和洪泰基金的投资人李彦老师聊聊吧,他有大量的投资圈的大佬人脉和媒体资源,聊天时不用带着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身份,只是听一个朋友,说说他的经验。
李彦老师是投资人,刚知道要和他打交道时口袋君还有些紧张,不过了解了他的情况以后口袋君释然了,他朋友那么多,而且都是交心的朋友,可见他对朋友都是极好的。他能和那么多朋友交心,应对口袋君肯定不在话下,也就是说,如果这次专访聊不来,他的责任要更大一些的呀。李彦老师没有让口袋君失望,他很热情,而且坦诚,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一次愉快的专访就这么结束了。
聊天过程中,口袋君觉得,他身上有着难得的江湖气,有着仗剑行千里的豪气,刚见面会欣赏,熟悉了会喜欢,所以他的朋友才那么多的吧。
您在《创业找合伙人不能将就,应该是过命之交》一文中曾说过,“任何人找合伙人,如果是想做大事业,我觉得都应该有过命的交情”。那么创业者在找创业合伙人时,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您可以从投资人的角度与我们分享一下在选择项目时,您是怎样考虑的吗?&
洪泰基金现在已经到了成长基金的阶段,对于初创公司,我们主要看重的是CEO。我在好多媒体也说过,副总裁、联合创始人只要表现不是太差基本上就可以了,CEO特别重要,我们更愿意投资有个人魅力、有气魄、有胆识的CEO。如果公司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话就不仅仅是看人,还要看数据,这家公司的模式是否可行,市场前景如何等等。
创业者不应该只从投资人那里拿投资,还应该充分利用投资公司提供的各方面的资源。根据您多年的经验,创业者往往会忽视投资人的哪些资源?另外,在您多年的资源积累过程中,有哪些心得和体会?
现在创始人在拿到融资之后,我们还会给他们提供一些资源和人脉关系,其实每家资金公司都会向拿到融资的创业者保证,会提供各种资源。但我觉得许多创业者往往会忽视投资公司旗下的其他获得投资的企业,没有和他们互动并充分利用。
投资以后,基金公司旗下的企业如果互动起来能量是非常大的,但现在很多的投资机构在互动方面做的很不好,也就是说没有把内部资源消化掉,这个问题很致命。
就资源来说,有的资源越用越少,而有的越用越多。人跟人不一样,资源的属性也不一样,有的关系用一次就结束了,有的关系是长期的。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自己要足够强,这样你的资源才会越来越多。
您曾说过,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关系要舒服。有人说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关系会经历由朋友到“婆媳”再到“船长与船员”的三种不同状态。那么就双方关系而言,您可以分享一下您的看法吗?
其实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我觉得最好的关系就是舒服。因为如果不舒服的话,就容易产生不平等,关系不平等就会有各种隔阂。一旦有隔阂的时候,沟通就会有障碍,这样一来,办事效率会非常低下。
我在自己的的公众号【李彦投资笔记】上阐述过我的想法,每个投资人都想和创业者保持舒服的关系,但这种舒服的关系很难保持。另外,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成长速度的原因,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可能会产生分歧。有的基金成长速度慢,而创业者成长的速度特别快,基金成长速度跟不上创业者的话,创业者很有可能就会抛弃基金公司。
从基金的角度考虑,有可能基金成长的速度很快,如果创业者一直没有进步,基金肯定会放弃。因为基金旗下有很多企业,他不会一直等创业者进步,除非是那种特别小的基金公司,这是资本市场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
您如何看待“烧钱补贴”这种行为?这种方式也许会帮助初创公司或项目获得第一批用户,但如果后期没有了大力度的补贴,这一批用户也许是最先撤离的。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对于烧钱补贴,我觉得这些公司的主要目的是想获取用户,通过给用户补贴,以便在竞争中胜出。但是有些产品并不适合使用烧钱模式,因为对于中国的用户来说,免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当他觉得划算、能够省钱时他才会使用你的产品,一旦没有补贴就会停止。这就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的产品肯定不是满足需求,而是创造需求。
我之前接受天使客股权众筹的访谈时曾提到,一般都认为现在补贴力度最大的是滴滴打车,其实我觉得他的补贴是非常少的。因为从另个角度思考的话,滴滴打车形成了自己的交易闭环,他瞬间可以变成一个银行,以银行利率计算的话,补贴的钱就很少了。所以是否补贴要看它属于哪个行业,终极目标或者方向是什么。很多事情不能说的太绝对,要根据个案分析,每个案例是不一样的。
但我不支持补贴用户的行为。现在许多的创业者表现的有些着急。有的企业高举高打,声称一夜之间拥有多少用户,其实能不能介入行业都是个问题,很多企业之前很火,但很快就销声匿迹,这样的企业发展都不健康,事物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要一步一步来。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人才引进、制度的制定都会产生变化。很多的创业者都适应不了企业过速的发展,导致企业的倒闭。
“创业是一场修行”,创业是创业者对人生的一次挑战和历练,也是自我的提升。您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在提升自我方面有哪些体会和心得吗?您平时有哪些爱好和兴趣呢?
创业真的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我之前在搜狐工作,我觉得来到洪泰以后只是换了个平台,还是在为社会服务。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就决定要为社会服务,当时很多人认为我说的很虚伪。但是七年来,我一直这么说,也一直这么做,身边的好多朋友也认为我没有说假话。所以我认为在世间修行,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积极、阳光、正能量。
社会化学习很重要,人作为高等动物,需要不断进行社会化学习,这样成长的速度才能更快。但是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成长是快乐的说法并不准确,成长和学习的过程是接受你以前不认同、不熟悉的内容,就像强行灌入脑子里一样,一种脱壳似的痛,但结果会很美好,就像蚕茧变成美丽的蝴蝶的那种感觉。
想约他,关注公众号【口袋专家团】,微信号:koudaizhuanjia
如果你的公司想寻求报道,请加微信号:leaderweb,备注:求报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36万
阅读:16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今日(8月14日)凌晨,王宝强微博炮轰妻子马蓉和其经纪人宋喆出...
电影人程青松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吉林经济信息网
&&当前位置:
投资人全方位解构创投圈:关于估值、融资、喜欢什么项目,以及为什么只看不投?
信息来源:
帮创科技COO吴金龙
&发布时间:
&&&&& 摘要越是寒冬里,越考验创业者准备的深度和广度。这时候如何征服投资人?除了项目好,你还需要准备一份更简洁有力的商业计划书(BP),包括用户需求、产品功能、市场空间、竞争分析、发展策略还有你的团队。
&&& 【导读】天使投资人对项目走向的预见性,源于自身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和判断。采访帮创资本合伙人王丹的工作是在2个地方完成的:第一部分在帮创科技的天使英雄会馆,第二部分在创业大趴的星空夜谈。这名干练美丽并明眸烁烁、有着上市公司和私募背景的85后职场小安迪,却通过坦诚闲谈的方式,站在天使投资机构角度,阐明了早期创业项目融资过程中的甄别标准、评估风控、估值、创投圈的小秘密。
&&& 投资人全方位解构创投圈:关于估值、融资、喜欢什么项目,以及为什么只看不投?
&&& 帮创资本合伙人王丹
&&& 1、作为投资人如何甄别判断一个早期创业项目的好坏?
&&& 早期投资和后期投资区别很大,早期更看重:1、做事的方向、前景;2、做事的团队与创始人。后期可能会比较关注股权结构、市场占有率、用户数、覆盖范围、财务数据等;这些在早期关注相对较弱,因为许多早期项目只是一个刚刚成立的新公司,很多东西包括产品都还在研发阶段,对人的判断,可能占的比重很大。人可以就会加很多分,以为早期投资一般都会有锁定期,一般是3年,这3年的时间足够他去摸索和试错了,只是大成和小成的问题。人不nice就很难拿到启动资金了,一个企业的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的素养会影响企业的很多文化和做事手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能做多大走多远。
&&& 从做事的角度看,所选的创业方向应该有一个较大的市场容量,很容易就看到天花板,即使做到垂直领域的No1,但是对资本的吸引有限;举个例子,目前正在看智能硬件类的项目,有一个创业者是做玻璃清洁机器人的,其实从技术层面讲,做好这个机器人是需要同时处理好机器人的行走和吸着能力的,还是有一定技术门槛的,但是以我的生活经验来讲,他把市场定位为办公楼宇清洁玻璃市场容量肯定有限,就像我们入住的这家光谷最贵的写字楼,整个玻璃的清洁一年绝对不超两次,消费频次有限,所以给他提了一些建议和思路,目前还在继续跟踪这个项目。
&&& 第二,做的这个事情从技术、资源、切入市场的时机等角度构建的壁垒是否足够深;能否在在复制性和竞争中处于想对优势,哪怕只有半年的先发优势,这点很重要。第三,需要尊重一种自然的惯性,这个惯性就是在人们过往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应用情景中处于常识性的习惯性行为,大家不要想去改变;逆反惯性的产品可能需要很大的市场教育成本,上次和创客联盟的晏总在交流时他就谈到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个做智能门锁的项目把人的开锁习惯改为推拉式的,但是在大多数人的心理意识中门锁无论用不用钥匙都需要向下摁一下才表示开了,这个项目在产品方面还是走了些弯路的。
&&& 从人的角度来说,你选的这个项目与你有着怎么样的机缘巧合,是什么样的初衷去做的这件事,为什么你能把这个事情做好,这些都是我非常看重的,有些创业项目是因为创业者亲身体会的痛点,这也是个加分项,起码他的选择不是冲动性,相对来讲会坚持的久一些,创业的路确实很苦很残酷,需要有崇高的信念去支撑。比如我上周接待了一位创业者,他的项目名字叫肾斗士,主要做肾病早期体检和预防的,详细了解得知他是第二次创业,第一次的创业企业他是联合创始人,因为自己当时得了肾病把股份卖给了大股东回武汉养病,在病好之后深有感触,创办了这个项目,我相信这个项目他视为珍宝,即使拿不到融资他也会尽最大能力把这个项目做下去,不会轻言放弃。
&&& 至于创始人,创业者的基因是注定的,很难后天再去培养,因为创业的年龄段一般在20岁以上,到了这个阶段很多基本的性格和素质都已经形成了,很难后天去有质的变化。可以培养get很多技能的执行者,但是却培养不出来创业者。通过基本的交流就能判定一个创业者的风格和特性。投资实形际上是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其实和创业者是有某种平衡点和契合度。敏锐的商业判断力与视野、果断的决策、很强的领导力能带领团队执行到位是创始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此外我还比较看重的一点是自律,这个自律我更多要强调的是面对诸多市场诱惑时的自律,可以挣钱的点很多,但不要为了一些眼前的小利消耗过多的精力,影响企业整体的大方向,有舍才有得。
&&& 2、早期项目的投资机会以及风控怎么去评估?
&&& 早期的投资机会应该是寻找下一个技术革新的缔造者,目前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下行期,对抗这种周期性影响的唯有革新,这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的更新和迭代,另一种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上一轮的投资热潮中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O2O/B2B/互联网+等等,实质上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不改变产品本身,只是产品的搬运工,比如你去餐馆吃个牛肉面和在饿了么上叫个牛肉面,都是一碗面,体验不同而已,你去洗车行洗个车和叫个洗车的来自家车库洗个车,并没有改变产片本身,只是体验的变化。但是技术的革可新可以大大改变人类的生活,比如机械化、机器人可以慢慢代替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国随着老龄化人口的红利正在逐步减弱,所以我认为下一个机会应该也势必会出现在产业变革中。认真在垂直领域深耕做好产品就会有机会;创业不能攀比也不能情绪化的做决定。
&&& 早期项目的风控比较难以量化,主要还是看市场领域,以及创始人团队;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事和人;做出判断。另外从约束的角度讲主要会在合同上设置一些肯定性和否定性的条款、股份比列的调整、违约补救条款以及追加投资优先权等。另一个风险控制的方式就是机构往往会分阶段投资,只提供确保企业发展到下一阶段的资金,并保留放弃追加投资的权利,如果企业未能达到下一发展目标,下一阶段投资就会比例被调整。
&&& 另外我想谈谈我的改变,我以前是做后期项目的,包括上市公司的定增、并购,股权投资也基本是单笔在5000万以上的C轮之后项目,做惯了后期的人对风险的敏感度可能比早期项目强,至少很多思维是奔着IPO去的,在和合规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从后期项目转做早期项目其实还是蛮痛苦的,你会发现如果你用之前看后期项目的思维和眼光去看早期的项目,压根没有办法看,这也不合规那也有问题,会惯性的用PE思维去预判项目和团队,开始的时候我会对武汉的创业环境和项目感到少点感觉,后来改变了一些看法,关于投资机会和风控都会做适量的减位,天使关注人和大方向上多一些更多一些,也在积极自我调整。
&&& 3、在对早期项目的辅导梳理中,会做哪些工作?
&&& 所有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在梳理项目时,都避免不了商业模式的话题。商业模式的梳理,项目的直白剖析;可以让创业者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靠什么赚钱;为什么你能靠这个挣钱?这是融资过程中必要的一步,在行业业和方向上找到自己精准的定位。之前遇到一些创业者,其实对自己的产品和项目是不清晰的,只有层层剥离,找到自己最值钱的价值所在的方向;在方向定位清晰之后才会精准的选择投资机构,因为很多基金和投资机构都是有自己喜欢的投资领域,才能更好的加速匹配。梳理之后提升融资效率,会少做很多无用功。有个创业者告诉我是做智能家居的,我们尽调了解发现他的核心价值其实是一种技术革新,智能家居只是他其中一种应用场景,可以嫁接更多场景;对于投资人来说,智能家居和新技术两个投资领域,对应匹配的投资机构以及范围还是有差别的。
&&& 一般标准的融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融资准备阶段(写BP),第二是市场推介阶段(见投资人),第三是尽职调查阶段(投资人给了TS之后对你和你的合作伙伴进行调查了解)。帮创资本在早期的项目辅导中会涉及项目剖析、提炼;优化商业模式,优势劣势分析、约谈、尽调、沟通、外围了解;资源梳理与分析等。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项目本身,尽可能的为创业者梳理清晰,提供各种对接资源帮助到项目;怀着同是创业者的真诚之心去帮助创业者并提供有效建议。大部分投资者的时间有限,对项目都是依靠经验主义做的是快餐式判断;我们会对创业者项目的差异点和误区进行深入剖析。告诉大家一个有趣的事情,在我们帮创的一次私董会上,我们集合不同行业的CEO为一个项目做会诊疏导,第二天这个项目负责人直接就关闭了项目,并说终于解除了痛苦。有些投资者并不是真正关心创业者和项目,我们会剥离项目深度解析商业底层逻辑,和创业者一起去直视,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 4、哪些早期初创型公司会受到资本青睐?
&&& 这是个非标的问题,需要在特定时间段内去看这个问题,也就是所谓的风口。从互联网金融到VR再到现在的toB企业级服务,或者智能硬件,热点是有规律变迁的。机构的每一分钱其实都不是热钱,都是很严谨理性的。市场上是有热钱,但无一例外都需要资深行业背景和优质团队,这对大多数创业者并不适用,所以创业者并不能去盲目的追随热点,还是要静下心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将自己擅长的事情在某个细分领域内做到极致。其实这个和我第一个问题的关注逻辑是一样的,同样是人和事,靠谱的人和事。如果大家气场对路,可能就赢得机会。
&&& 5、初创企业如何合理估值、确定融资额度和出让股份?其中和投资人的博弈点位有哪些需要注意?
&&& 初创企业一般在经营管理、营业收入、战略规划等方面都无法与成熟企业相比,有的仅仅是一个idear或计划,很多财务数据和市场指标无法提取,这导致了对初创企业尤其是第一轮估值的随机性很大,一般来讲投资机构可以接受的估值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值,而是一个估值区间,这中间的高低差别人的因素占有很大一部分,因为一个成熟有经验有业内口碑的创业者本身就是对项目的一种信用背书,这也是大家常常传言的BAT的人只要出来创业不管做什么,都可以拿到百万级的启动资金,并不是全无道理的。宝万之争又加入恒大,结果尚未可知,但万一郁亮出来创业,不管选哪个方向,我相信愿意给他好价钱的人非常非常的多,当然是开个玩笑。
&&& 当然对初创企业的估值也并不完全是看心情的,方法和因素也有很多,我简单的归纳为两大类吧,一种是相对估值,也就大家讲估值时常常说的对标,比如做电商的互联网都喜欢对标京东,在各个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和已有数据进行类比,这种方法相对来讲比较简单粗暴。另一种是绝对估值,这种方法比较关注企业自身的一些因素,比如创始团队、竞争格局、市场容量、进入门槛、天花板等。常说的博客斯估值方法就属于这一类。前几年比较流行一个初创企的估值应该在200-500万之间,其实我觉得现在和以前的创业环境、条件、商业思维都有很大的变化,这个范围不一定特别合适,好的项目可以高甚至特别高,一般一些的可以低,但不管多少,你一定要讲出你的逻辑,你为什么值这个价,不要所有项目都一个声音出让10%融多少多少万。
&&& 第一轮融资我建议创业者不要太在意估值高低,能拿的钱一定要尽早拿,先把你的想法落地实践、产品研发好、甚至推向市场再说。对于普通的创业者来讲,能遇到第一轮对你投资的人并不是特别多,要抓住这宝贵的机会,在出让股权方面,我的建议是如果是个人天使投资人投资,可以考虑出让15%以下的股权,最好10%,如果专业的机构投资,可以考虑25%以下。在融资额方面我建议融企业半年到一年的资金使用量就好,不是越高越好,曾经一个大学生团队融到了1000万,放在公司帐上2个月没有动,投资机构就慌了,给他打电话问什么情况项目还做不做,融来钱都是背着的心理债,一定要发挥他应有的价值,不要浪费资金成本。
&&& 对于企业估值其实也并不是越高越不要好,合理就行。如果本轮估值过高,下一轮一般来讲会更高,要不然不好和老股东交代,这就意味着你需要做出来的数据、市场占有率、成绩更多,万一做不到,往往会引发对赌条款、下一轮也不好找到接盘的,内忧外患,使企业陷入困境,所以建议创业者要放平心态、合理估值、企业健康发展,不要急功近利,那是不持久的。
&&& 6、为什么很多投资机构和创业者多次沟通,但是总是只看不投,关系若即若离?
&&& 九鼎资本创始人吴刚曾公开表示,每投资一个项目,就会详细尽调10个项目,接触100个项目,这是很正常的工作量,5月份36氪联合创始人林都迪来武汉也在一起交流,说36氪看100个项目平均会投3-5个项目,在早期很难特别科学的去判断项目的好坏,投资机构只能多看,去在相同领域对比,投相对最优秀的。这也就是创业者感到的只看不投、若即若离吧,希望创业者能够调整好心态,把握每一次和投资人接触的机会,多听听他们的建议,一般来讲都是看过很多同领域项目的,用个不恰当的比喻久病成医嘛,看的多了自然会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也许对你的一个建议和灵感的触发比给你一笔钱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想就会平衡很多。 也有可能每个机构投资人有一定的投资计划,本年投资计划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但为了下个计划周期的储备一些项目,也会提前看很多项目,但投资并不是那么着急。
&&& 为了尽量降低这种情况,建议创业者对都投资机构也要做一定的功课,有个了解,比如每家机构都有特定的投资方向和范围,首先要看下你创业的方向是否在投资范围内,其次还要关注投资机构的项目投资阶段,比如有些创投机构就明确表示第一轮不投,再者关注一下投资机构过往投资案例,看一下单笔投资额一般在什么范围内,是否匹配你的融资需求,有了这些基本的认知后再有选择性的去对接感受会好很多。
&&& 越是寒冬里,越考验创业者准备的深度和广度。这时候如何征服投资人?除了项目好,你还需要准备一份更简洁有力的商业计划书(BP),包括用户需求、产品功能、市场空间、竞争分析、发展策略还有你的团队,也可以加上你对业务增长或者 简单的财务预测。一定要简洁、要点提炼、有国外对标企业更好、真实数据,尊重投资人的智商。
&&& 7、如何看待2016下半年的创投环境?
&&& 从清科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投资报告来看,上半年每天有1.4万个企业登记注册,集中在信息、文化、教育等新型服务业,此外众创空间、创客工场、孵化器也蓬勃发展,这表明双创的浪潮还在持续,从投资层面来看,共发生818起天使投资,同比项目数量有所减少,但投资金额增大,这表明机构越来越看重的是项目的优质程度而非价格,好的项目可以贵。另外从资金募集层面,政府引导基金在增多,这表明政府的政策导向还在这里,具体到武汉来讲,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排在清科榜20位,仅次于北上广深山东、重庆浙江等省份,还是较为靠前的。这对湖北的创业者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作为机构应该在低价位时多购入标的资产,在这过程中也不排除会有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进入这个市场抢标的,希望大家有信心,寒冬并没有那么寒,个人对下半年的创投环境持续看好。
点击次数:
】【】【】
吉林省经济信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吉林经济信息网”的所有产品,版权均属吉林经济信息网;如转载和引用,必须注明“来源:吉林经济信息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吉林经济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网联系。7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