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县自建房拆迁给自建房多少钱一平米方

芜湖市镜湖区自建房拆迁该如何补偿?_百度知道安徽芜湖农村拆迁如何补偿?来自:
日分享至 :
请问谁了安徽芜湖农村拆迁补偿是怎么样?分享至 :
下一篇:上一篇:其它类似问题相关文章相关帖子---安徽芜湖农村拆迁如何补偿?2015芜湖棚改优惠政策再加码
来源:新浪房产 &&
扫描到手机分享到微信
& 为进一步完善棚改购买平台,不断完善居民住房条件,促进全市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政府针对棚改户购买普通商品房(不包括)制定了多项优惠,包含优惠、、补贴等等。芜湖市发改委提供的消息表明,共有39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到本次购买商品房活动,提供42个房地产、约6000套商品房为棚改房居民购买。& 在多重棚改优惠政策的刺激之下,棚改户的实际应对状况又如何呢?货币化安置对楼市影响又如何呢?芜湖新浪乐居小编实地走访了城东七个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兆通大观花园和伟星,调查了解棚改政策落实及棚改户来访、成交情况。1、不低于2%的价格优惠均已达成& 颐景湾畔、鸿瑞熙龙湾、兆通大观花园和伟星公园大道壹号(特价房除外)体现为百分比,持棚改证明可在最低优惠价格基础上再享受2%优惠,金浩仁和天地则为5%,优惠力度略高于前四个楼盘;也有直接把优惠体现在每平米降价的楼盘(原有优惠基础上),如信达蓝湖郡优惠100元/㎡,东方红郡优惠200元
/㎡,考虑到该两楼盘市场均价,优惠都在3%左右。总体来看,2%是棚改优惠优惠率的主流,但也有少量楼盘的优惠略高于这一房地产市场主流。2、实际棚改户购房情况略有差异& 走访过程中,信达蓝湖郡销售人员表示临近的棚改户来买房较多,兆通大观花园则表示“每周能卖出两三套”给棚改户。不过大多数楼盘的棚改户购买情况只能用“冷清”二字形容,咨询和买房的都寥寥无几。3、棚改户所属拆迁区域覆盖全市& 小编特意了解了一下前来咨询及买房的棚改户主要来自芜湖哪个拆迁区域:颐景湾畔的来自造船厂,鸿瑞熙龙湾的来自神山口和绿影,兆通大观花园的来自造船厂、五一广场周边和大砻坊,伟星公园大道壹号的则主要来自和仪表厂。棚改购房者覆盖全市各个主要拆迁区域,分布均匀,并未集中在某特定区域范围内。[pagebreak]棚改优惠政策落实还是到位的,2%的优惠达到了,也确实有全市各个拆迁地区的棚改户购买了商品房,然而购买氛围并不积极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这里小编就来分析一下,棚改户购买商品房不积极的两点原因:1、安置资金不到位& 半年了,安置费却迟迟拿不到的现象不在少数。毕竟居高不下,对于拿不到安置款的棚改户来说,自掏腰包购房压力不小。尽管棚改政策给出了2%的优惠各大楼盘都执行到位了,一两万的优惠也不能说少毕竟聊胜于无,可是首付付不起,优惠再多也享受不到。楼盘交付需要时间,即使是也需要装修才能入住,对于大多数拆迁户而言,找到落脚的地方才是当务之急。一边付着每月房租一边还要支付商品房的首付和每月,即使有政府安置费用补贴,在经济上也是不小的压力。2、货币安置和实物安置的艰难抉择& 虽然政府抛出“群众自购的商品房可以直接拿到,出棚即能进楼”的巨大诱惑,根据新浪乐居小编实地走访的情况来看,“进楼”并不意味着“能住”,离“住得开心”也还有一定距离。虽然各个楼盘门口都通了公交车,如果棚改户搬进来,基本出行没有问题,但“衣食住行”仅仅满足了一个方面,逛街不方便、买菜下馆子叫外卖不方便、孩子上学不方便……配套的完善短期内无法达到,一家人的日常需求无法满足,成为了棚改户购买商品房的一大障碍。& 另一方面来说,离开已经居住了十几二十年甚至更久的老地方另谋住处,对于很多棚改户来说是有些舍不得的。熟悉的街道、熟悉的邻里关系、便捷的生活配套对
棚改户来说更有诱惑力,对的怀旧情结使他们选择回迁。尤其对于年龄层较大的棚改户来说,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环境可能意味着难以融入,相比之下回迁就安心惬意的多。& 总体看来,政府棚改优惠政策
消化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的愿景是美好的,然而实际操作中棚改政策的实施会遇到各式各样难以预测的问题和障碍,而棚改区居民作为消费者,持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也面临着大大小小的生活问题,这些需求和问题就不是一笔安置资金可以解决的了。另一方面来看,棚改户购买商品房的些许好处和福利,比起实物安置即回迁来说优势也并不突出。货币化安置对芜湖楼市影响短期内影响有但不大,棚改户趋于理性谨慎的购房态度使得商品房不是唯一选择也算不上是首要选择。
要实现棚改优惠的初衷,将保障性安居工程落到实处,政府宣传引导、房地产人员积极配合和社会力量热心帮助,一个都不能少。2015芜湖棚改优惠政策再加码,覆盖房价、公积金贷款、契税补助多方面:1、商品住房价格优惠: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棚改居民在规定期限内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不含二手房,下同),给予不低于2%的价格优惠。2、公积金贷款优惠: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棚改居民在我市缴存的,已经有两次及以下公积金贷款记录,并已还清的,仍然可以按照办法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按照公积金贷款利率执行。公积金贷款不足部分,可以申请芜湖市惠居住房金融有限公司,组合不超过35万元,贷款利率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0.85倍执行。3、契税补助优惠:棚改居民自签订协议之日起6个月以内(含6个月)签订,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在缴纳契税后给予所纳契税100%补助;6个月至12个月以内(含12个月)购买的,在缴纳契税后给予所纳契税额50%补助。上安置比照上房屋征收,享受上述补助政策。
你可以按区域查找芜湖新房、二手房,也可以按区域查询芜湖房价。同时,你买房
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芜湖 [切换城市]
热门城市:
芜湖讯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需要,芜湖旧城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大。面对,市民们有种种疑问。本期365房博士为您聚焦芜湖棚改问题,希望为广大拆迁户能提供一点帮助。【房博士热线:转502】【】
延伸阅读:
问题一:我家要拆迁了,户口上有父母、我和宝宝的名字(注:我丈夫名下有房子),请问我家拆迁是按几个人计算补偿面积?【房博士热线:转502】【】
房博士答:国有上房屋拆迁,是根据房屋所有权证记载的面积进行补偿,家庭人口按户口簿记载的人口计算(包括原户口中除军官以外的现役军人、在读大中专院校学生、接受劳教或服刑人员),家庭人口结构应当合理。寄居户、空挂户以及拆迁公告或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发布后办理的分户、并户、迁入户和迁入人口均不得作为计算补偿的依据。
问题二:父母的房子要拆迁了,不想要安置房,打算直接拿钱买一套,拆迁户直接拿补偿款买有没有什么优惠或补贴?【房博士咨询热线:转502】【】
房博士答:据传,芜湖对棚户区改造中选择货币补偿的被征人,自签订协议之日起6个月以内(含6个月)购买新建普通商品住宅的,给予应缴契税100%补助;6个月至12个月以内(含12个月)购买新建普通商品住宅的,给予应缴契税50%补助。集体上房屋征收安置比照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享受契税免征、补助政策。
问题三:请问住宅房拆迁的时候可以置换门面房吗?需要如何申请?【房博士咨询热线:转502】【】
房博士答:您好!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房屋产权调换。被征收人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提供用于产权调换的房屋,并与被征收人计算、结清被征收房屋价值与用于产权调换房屋价值的差价。&产权调换原则上征收人应提供与被征收房屋用途相同的房屋作为产权调换的房屋。
本月热门楼盘
7月受关注楼盘分析报
8月芜湖仅6家楼盘上市
芜湖史上最全购房手册
芜湖主城区现房大盘点
芜棚改商品房团购一览芜湖地区搬迁宣城地区的前前后后---宣城新鲜事(非楼市)---宣城楼市互动 - 宣城房产网
芜湖地区搬迁宣城地区的前前后后
点击:1604
发布时间: 18:22:19 最后回复: 11:25:26
作者:()网友
发布时间: 18:22:19
日,国务院批准:芜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并更名为宣城地区。1980年2月正式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
从更名到全部搬迁完毕,前后历时3年,我作为时任宣城地委书记亲历了这一段历史,并负责了地区搬迁工作。希望通过回顾芜湖地区更名宣城地区的实施过程,让大家对宣城地区的由来以及那一段艰苦的岁月有所了解,共同珍惜宣城今天大好的发展局面。
搬迁之前的宣城区划
在1980年之前,宣城行政区划于解放后已历经两次变动。第一次变动是1949年5月。设立了宣城专区,成立了中共宣城地委、宣城专员公署,驻宣城。隶属中共皖南区党委、皖南行政公署;下辖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宁国等5县和宣城市。第二次变动是1951年秋冬。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撤销宣城专区和巢湖专区,成立芜湖专区,同时成立中共芜湖地委、芜湖专员公署,驻芜湖市。管辖大江南北的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繁昌、和县、含山、巢县、无为、庐江等11个县。1956年又将徽州专区并入,使芜湖地区一度扩大到管辖23个县市。但因范围太大,领导管理不便,不久省委又恢复了徽州专区。芜湖地区从1951年到1981年历时30年。
第三次变动,就是这一次。早在1979年秋天,省委已开始酝酿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并搬迁宣城的事情。
为什么要搬迁?
为什么要搬迁?从地理位置看,宣城地区是安徽东南的重要门户,与苏浙毗邻、通东南沿海,是安徽向东南地区的一个大通道。历朝历代,广德、郎溪、宣城、宁国等县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枢纽地位。省委的决策具有相当的前瞻性,看出了宣城这个东南门户所在,日后将在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什么要将芜湖地区更名为宣城地区?我认为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是宣城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宣城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一座声名远播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现存的大量历史文化遗迹为证。秦代就在这里设立鄣郡,西汉(公元前109年)又改为丹郡治宛陵(今宣州区)。此后,唐宋以至明清,宣城历代都是州府。这样一个有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的区域,理应有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
第二是宣城自身发展的要求。宣城地域靠东南沿海,与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地相近、人相亲,离上海不到300公里,交通优势明显、区位条件优越,可以说,把宣城发展为一座中等以上的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而将芜湖地区更名为宣城地区并搬迁到宣城,大大有利于加强宣城、发展宣城。
第三是从全省的大局考虑,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从全省范围看,皖东南乃至整个皖南几百公里范围的大片空间,建国以后,一直没有一座像样的城市。从全省经济和城市发展布局考虑,这么大一个范围,必须建设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中心城市,才有利于皖北、皖中、皖南的共同发展。所以说,芜湖地区搬迁至宣城,体现了省委在皖东南建立一座中心城市的决心。
来自国务院的批文
省委在筹划这个重大决策时,万里同志起了主导的决定性作用。随之为了发展宣城,万里、张劲夫、周子健等几位省委书记先后来到宣城、郎溪、广德、宁国等县调研。1979年冬,省委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了更名和搬迁,随即又召开了省革委会再次做出决定,正式对外宣布,将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并搬迁宣城。我当时任芜湖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参加了这次重要的会议。
省委、省革委会决定后,芜湖地委、行署响应号召、服从决定,随即在地委党校礼堂召开了机关干部动员大会,地委书记夏德义同志主持会议,我传达省革委会决定,副书记高洪作动员讲话。
1980年1月底,国务院发布“国发[1980]28号文件”,决定将芜湖地区行政公署由芜湖市迁驻宣城县,并改名为宣城地区行政公署。文件中还指出,将徽州地区的宁国县划归至宣城地区管辖。
省委、省政府对搬迁工作高度重视,1980年2月发布(皖政[1980]39号文件)《关于将芜湖行署改为宣城行署、撤销池州行署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明确,这次调整行政区划,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号召全体干部和职工,识大体、顾大局,增强组织观念,加强纪律性,积极维护安定团结,自觉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保证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顺利进行。
那年初春,夏德义同志到中央党校学习,省委任命我为宣城地委书记。1980年2月,搬迁工作正式启动,我全权负责搬迁事宜。
那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春的气息传遍了全国,各地拨乱反正、百废待兴,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大家的干劲和热情都被释放出来了,调动起来了!我们那时都感觉到,中国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宣城地区,也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载入史册的“铁山宾馆会议”
1980年春,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杨蔚平同志分管财政工作,他率领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到了芜湖铁山宾馆,即在铁山宾馆召开会议,与地委、行署的同志们一起商讨解决搬迁中的问题。这次会议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制定搬迁实施方案。之后的搬迁,确实是按照“铁山宾馆会议”定下的框架执行的,我认为,这次会议注定会载入宣城发展史册。
搬迁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到的范围很广,我们突出了四个最核心的问题进行研究:一是搬迁经费从哪里来?二是什么时间搬迁?三是宣城地区驻地选址在哪里合适?四是芜湖地区在芜湖市的房地产归属权问题。
会议围绕上述问题逐项讨论。首要的问题是搬迁经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经费,搬迁就是纸上谈兵。讨论一开始,杨蔚平同志就说:“省财政有困难,只能给150万元经费。”我一听就急了,“这么大的摊子,150万哪里够呢?简直搬不动嘛!”我把账算给杨副书记听:“宣城地区现在就是一张白纸,我们要建办公大楼、要建干部宿舍,首先要‘三通’――通路、通电、通水。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而是百年大计的建设,以后工作、家庭、生活就在宣城扎根了,所以,无论如何,这笔经费一定要能确保充足地启动搬迁,打好搬迁的基础。”
吵得很厉害,我也不管那么多了,因为随行的省财政厅同志悄悄给我“透了底”,省委已定过了给200万。有这个底气,我坚决不松口,多要了50万,拿到了200万元搬迁经费。这笔经费,我们是想方设法省着用,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建设上。我们建起了地委、行署两幢办公大楼,建了一部分干部宿舍,支付了一部分土地征用费,买了宣城县委招待所、供销社两个大院和院内部分房子,补贴了县已建的土路和简易水电的部分费用。在这期间,还支付了重新修建的原土路和扩建了水电的部分费用。这些设施建起来后,搬迁有了一定的基础,办公、生活的框架基本搭起来了。
“选址鳌峰”是这样定下来的
然后是宣城地区驻地选址的问题。在“铁山宾馆会议”讨论实施方案时,关于宣城地委、行署机关选址有三种意见。第一是宣城县城以西六七公里的八里岗。此处离城区远,“三通”花钱多,干部职工生活和小孩子上学都很不方便;第二是县城以北的一里桥(现市人民医院附近)。此处当时也是离城区偏远,而且附近有化肥厂,环境不理想,向东又是小圩地势偏低,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第三就是我主张的放在鳌峰。这里当时虽不算主城区,但紧靠县城南边,地势高,东西扩展的空间宽广。
选址鳌峰,我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实际情况看,省钱。因为当时鳌峰这一块,宣城县已经初步平整好了,有一条鳌峰路(土路),水电基本通了。在这个基础上搞建设,可以省去一大笔资金。二是从长远看,方便干部职工生活,因为它离主城区不远,也就10来分钟路,大家买菜购物、小孩上学都很方便。另外,到火车站也近,20分钟左右,大家出差方便。三是从具体工作而言,选在鳌峰建设周期最短。除水电暂不重新建设外,鳌峰东山头宣城县委已经平整过了,是招待所大院,院子里已建有两座小楼和几幢平房;鳌峰西山头也平整过了,是供销社仓库院子,也有几幢平房仓库。我当时想,这些都可以临时使用,有利于节约搬迁的时间。
杨蔚平同志认真听取了大家提出的三种意见,他十分慎重,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要到宣城实地看了之后再定。我当即陪他到宣城看了这三个地方,仔细考虑比较之后,他同意我的意见,选址鳌峰。我们深知,地委、行署机关选址,对一个地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30年的时间证明,我们定在鳌峰的决策是对的,发展空间广阔,不受水患困扰,大大拓展了城区框架,带动了东、南两个区域的发展。
再就是搬迁的时间问题。由于地直单位多、摊子大,搬迁经费又有限,所以搬迁必须分时分步骤进行。省、地“铁山宾馆”会议商定:从现在,也就是1980年春季开始,用一年时间作准备,1981年夏天正式开始搬迁。我们确定的方案是,地委、行署、政法以及部、委、办、局第一步搬;第二步是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单位逐年搬;有的单位,如储运、仓库以及在芜湖直接经营的企业不搬。到1981年夏天,搬迁的条件已具备,可以开始搬了。但那年宣城发大水,夏汛很紧张,为集中力量防汛抗洪,争取当年农业丰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请示了时任省委书记张劲夫,将搬迁时间推迟一年,改为1982年春季,劲夫同志同意了,定下来,正式搬迁在1982年春节。
“以房建房”搞建设
最后一个大问题,也是最敏感的问题,就是芜湖地区在芜湖市的房地产归属问题。芜湖地区在芜湖市住了30年,地委、行署以及其直属单位置有大量房地产。我印象里,总计有48万平方米房子。其中,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有18万平方米房产;企业、储运仓库以及直接经营的企事业单位约有30万平方米房产。
那个时代,仍是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年代,房地产是国有和公有的,受政府支配和划拨。当时芜湖市机关住房普遍紧张,地区机关搬迁后空闲出来的房子,可能会有变数。从定下来搬迁的时候,我就在考虑琢磨这个问题。这是很大的一笔财产,我们要想办法,把这笔不动产无论如何都要紧紧抓在手里,把这笔不动产变成动产,变成宣城地区建设发展的一笔资金保障。
经过细致考虑,在“铁山宾馆会议”讨论这个问题时,我抢先发言:“芜湖地区在芜湖市的房地产随着改名搬迁要转归宣城地区所有。这么多单位搬到宣城,需要在宣城建房,需要大笔经费。这些经费的来源,宣城地区本身没有钱,那就要靠省财政拿。杨蔚平同志前面已说过了,省财政有困难,最多给200万元。200万元只能保障搬迁的开头,而以后的逐步搬迁和建房所需要的经费,不可能单纯依靠省财政。我们的想法是,变动原地区在芜湖市的房地产,到宣城建房和搞建设,以房建房。这是多渠道自力更生的好办法,既解决问题,又不要省财政拿钱。”杨蔚平同志听了我的发言,认为很有道理,确实能解决实际的经费问题,又不给省财政增加负担,就同意了我的意见。在会上正式宣布:芜湖地区原在芜湖市的所有房地产归宣城地区所有。省政府随后发的会议纪要明确了这一点。
这事后来差一点发生了变化。时隔两三年,新任省委书记黄璜来芜湖市考察,芜湖市委抓住机会向黄璜同志反映机关住房紧张的状况,请求他出面,将张家山原地区农业、工业、科委三幢办公楼划拨给芜湖市。黄璜当时同意了,随即就与宣城地区负责同志谈了。宣城地区当然不同意把三幢办公楼划给芜湖市,并把省政府关于“铁山宾馆”会议的纪要拿给他看了,看了之后,黄璜同志没有再提这个事。从那以后,芜湖市再也没有要宣城地区在芜湖的房子了。芜湖地区原政法办公楼卖给了芜湖市财税局,用这笔房款在宣城新建了政法系统干部宿舍。这就达到了我们提出的“以房建房”的初衷,实现了“以芜湖的卖房款”在宣城建房的目的。
宣城地区在芜湖的房产,在宣城地委、行署的努力下,全部保住了,为启动宣城地区的基础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当时考虑的就是:事事要从维护宣城地区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后任者打好发展的基础。
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稳定人心
从芜湖搬迁至宣城,刚开始的时候,95%的同志有抵触情绪。究其原因,一是与芜湖市比,宣城地区的基础条件要差得多;二是宣、郎、广地区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过去万里同志在会上经常拿这三个地方举例子;三是那时大家都知道宣城地区频发洪灾,一到夏天防汛抗洪就是头等大事;四是对省委的决策精神认识没有到位,对宣城长远发展的大局没有前瞻性。
我记得,在机关干部动员大会上,地委一位副书记讲了这样一句话:“不到宣城非好汉!”可见,干部对搬迁的意见有多大。要解决干部的思想问题、要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我是这样考虑的:“从实际情况出发,大家对长期工作的芜湖地区有感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环境熟悉,家属在芜湖就业、子女在芜湖上学,搬到宣城,确有诸多不便。但是,既然省委决定将芜湖地区搬迁至宣城,我们就要服从大局,完成好搬迁任务。要开展好工作,必须稳定人心,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从办好食堂着手
怎样稳定人心?办法只有一个,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让干部职工安心工作、安心生活。我经常跟同志们讲:“不愿去宣城工作的人,我们不要用‘大帽子’压,不要光讲空道理。要换位思考,要以细致入微的工作,逐一解决大家遇到的困难。办法总是比困难多,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的工作就顺利了。”
大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集中来说,就是吃、住、行的问题。
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再说刚开始同志们的家都没有搬到宣城,确实没有地方吃饭。所以,我首先抓的就是机关食堂。为此,我专门把熟悉食堂工作的繁昌县招待所所长调来,负责行政事务、办机关食堂。我跟他讲:“你把食堂办好了,就是为搬迁立了大功。”
对干部职工的伙食问题,我们动了很多脑筋。找粮食部门供应平价黄豆、指定几个大水库逢年过节供应鱼(当时是双轨制价格政策,有议价和平价之分)。食堂的师傅们自己动手开起了豆腐坊,磨豆腐、豆干、千张,有了这些丰富的豆制品,食堂像模像样地办起来了。八人一桌,每桌每餐标准是四菜一汤,冬天每桌炖一个小炭炉锅子,大家吃得热乎乎的。每到节日,食堂变着法儿加餐,端午节供应粽子、中秋节供应咸鸭蛋,尽量搞得花样多些。我们还考虑到伙食标准的问题,定的是每天每人八毛钱伙食,公家补助四毛,自己拿四毛,既吃得好,个人花费又少。不要小看办好食堂这项工作,它起的作用非常大,同志们对食堂普遍感到满意。我曾在地委会上开玩笑说过:“大家不愿来宣城,我们要用一些实惠的政策吸引人过来嘛!”
点滴小事稳人心
吃饭问题解决了,再就是住的问题,地委、行署抓紧时间建了一批干部宿舍。我要求新建的房子一楼住户,由公家统一在门前砌一个小院子,让一楼的同志生活方便一些、宽敞一些。为避免夏天蚊虫叮咬,公家又统一定做了纱门纱窗,让小孩学习安心、睡得安稳。因为建房的经费少,当时在鳌峰大院新建的宿舍都比较小、很简朴,虽然标准不高,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算是不错的,解决了燃眉之急。
我每天下班,都要到在建或刚建好的房子里去转转,琢磨家俱怎么放才适用,我甚至还指定建房中在卧室床位上方增建小阁楼,增加使用空间,冬天好放凉席、夏天好储棉被。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看上去琐碎得很,却事关干部工作生活的环境、事关干部的情绪和心态,我们把这些小事都考虑周详了,解决到位了,人心才能稳、人心才能齐。在几乎“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我们尽量创造了一个安定有序的工作生活氛围,为各项工作的迅速开展、为平稳交接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由于地委、行署的工作人员基本是原班人马从芜湖到宣城上班,所以交通也是个大问题,每周星期一早上赴宣城,星期六傍晚回芜湖。我们按排了专用的大公交车,星期一早上在张家山、范罗山干部集中的地方接往宣城;星期六傍远前,在鳌峰门口再把大家送回芜湖。既保证了按时上下班,又解决了乘公共汽车不准时和疲劳的问题。大家每周在公交车上还能交流工作,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
前后历时两年的搬迁,因为地委、行署工作做得细致,整个实施过程很顺利,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也没有听到什么埋怨和骂娘的。要特别说明的是,搬迁工作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大家体现出了识大局、顾大体的政治觉悟,这一点至关重要,是顺利完成搬迁任务的有力保证。尤其让我感动的是,部分双职工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带头举家搬到宣城,为搬迁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模范作用。
现在再回顾那一段历史,确实感觉到,同志与同志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都是讲大局利益、讲整体利益,充分体现出安定、团结、协作、和谐的精神。这是宣城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后进行的大建设中,这一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保持“大后方”稳定
搬迁后的一段时间,芜湖这一块,实际上是宣城地区的“大后方”。一些单位仍留芜湖市,尤其是一大批老干部老职工将长期留住在芜湖。做好“大后方”工作,至关重要,它的稳定,事关宣城地区发展大局。
地委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宣城地区驻芜湖管理处和管理处党组。地委常委、副专员荚厚友兼主任,地委副书记张学祖兼党组书记,荚、张两位又是抗日的老战士。管理处代表地委、行署负责联系协调和处理在芜单位的一些事务;地委老干委(即老干部局)仍留在芜湖张家山,继续为老干部服务。两者的有利结合,开创了很好的工作局面,既促进了搬迁,更使芜湖这个后方能安定和谐。
对于留在芜湖市的众多单位,我们进行了分类管理。一是企业单位和直接在芜湖经营的单位,还有部分半企业半事业单位,如医院、医药、生产资料等,是超地区的经营。这些单位的领导和管理,是条块结合,业务归条条,党的组织和政治思想归块块(即驻芜管理处)。二是地委、行署部分下属单位和部分事业单位,是维持和过渡,陆续进行搬迁。
“大后方”的工作,很重要的一块是做好老干部工作。原芜湖地区住芜湖30年,老干部都集中在芜湖市,都是战争年代的老同志,而且多数已经离休或接近离退休。地区搬迁后,他们的生活更需要组织关怀,需要有较好的安排,需要有投入。
我安排地委常委许超和老干委,对所有在芜湖市的老同志一一登门看望,主要是看住房,老同志们的住房大多破旧了。我也抽时间由地区医院党委书记郭永吾陪同,看望了医院各科主任医师,也主要是看住房。他们家里都没有带抽水马桶的卫生间,甚至有一位主任家里连自来水也没有,生活设施均比较差。
为给老同志晚年做些一劳永逸的事,我和地委同志商定:一是建50套老干部宿舍,后来实际建了30多套,改善老同志住房条件;二是在地区医院建一栋三层楼,一、二两层为老干部病房,并为医院七八位主任医师建了一栋宿舍楼。医院党委书记郭永吾很支持,具体操办,医院也拿了部分资金;三是根据老干部居住分布情况,拟划为三块,建设三个老干部工作点,即小平山原干休所、张家山干休所、范罗山东边的中和坊。每个点安放一辆轿车、一位医护人员,司机和医护人员宿舍也就地安置,以便夜晚老干部就医。至此,搬迁主要工作基本完成,宣城、芜湖两地均人心安定,大家都全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30年,弹指一瞬间。回首历史,我始终坚定地认为,芜湖地区改名搬迁是正确的。实践证明,搬迁符合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发展战略,符合宣城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
30年后的今天,尤其是成立宣城市后,这12340平方公里的土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一座欣欣向荣的中等城市已崛起在安徽东南。对此,我深感欣慰,同时,也为自己是这一段难忘的历史之亲历者、之见证人,而深感自豪!
祝福宣城的明天更美好。
(口述:原宣城地委书记 张建 记录整理: 李菡)
作者:()网友
发布时间: 8:57:23
历史啊,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人去物非,忆往昔峥嵘岁月惆,祝明天更好。
作者:()网友
发布时间: 15:53:05
哎,今天看来,亏心的宣城人民到目前为止没一家自己的三甲医院(这在安徽省地级市中是极少见的),宣州区没有一家本土上市公司(这在安徽省地级市中也是极罕见的),市政府所在区工业基础(仅宁国的三分之一不到)以及市政基础建设、各级公办教育等也是极其薄弱!这就是目前的宣城市市政府所在地现状,事实胜于雄辩!在此,衷心希望宣城的领导能够务实勿虚,谢谢!
作者:()网友
发布时间: 11:25:26
完全正确,支持!
&&&共4条回复
【楼市互动】最新主题: 【】
【楼市互动】最热主题: 【】
【帖子快速回复】
匿名网友  
您目前是以“<font color=网友”名义匿名发表
(无须注册即可回复)
点击前面的数字,可以更换验证码!(*所有内容都需经过审核后显示*)
|在宣城搜宣城房产网 www.aofenglu.com 关注,搜尽可售房源!宣城房产网-门户网站!我们的目标:宣城房产网络信息第一品牌!我们的域名aofenglu即宣城鳌峰路的拼音。
目前收录了宣城房产市场上191个楼盘,详情见 >>
[联系电话:
声明:本站商品房交易数据来源于 宣城市房地产管理局 商品房销售公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建房多少钱一平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