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诗,关平抱印,用什么拳破

查看: 2822|回复: 12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1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4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6 积分
在线时间1981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4好友帖子UID514845
期待:吸上好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粮!空气净化器咨询029-焦先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1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4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6 积分
在线时间1981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4好友帖子UID514845
张三丰是太极拳的缔造者& && && && && && && && && & 戚建海
前言太极拳是武当武术的重要拳种之一。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家、道教太极炼丹术理论滋养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明清时代的古太极拳理论经典,是太极拳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圭臬和灵魂。太极拳是哲理性极强的哲拳。是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的神拳,又是教人习练养生之道的道术。中国古代道家和道教性命双修理论,贯穿在太极拳修炼的全过程,她是中国和世界人民追求技击和健康长寿的最佳选项之一。然 而遗憾的是,有关太极拳的源与流,由于种种原因,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武术界管理层的个别人,不做深入考察,排斥异已,仅以唐豪等人上世纪三十年代考察史料为依据,武断地做出了错误结论,他们认为:“明代张三丰不会太极拳,张三丰只是武当山炼丹的道士,太极拳的创造与他无关。河南温 县陈家沟陈王廷才是中国太极拳的创始人。”近年来,随着新史料和古拳谱的面世,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依据更加充分、清晰,但武术管理层却对此视而不见。他们明知1997年 中国武术研究院合著《中国武术史》有关太极拳创始人结论有错,为了确保其名利和地位,不敢正视现实,不愿修正错误,甚至发展到动用行政“资源”和“工具 ”,变本加厉地大树特树:“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陈家沟不但荣获“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的“金字招牌”,还又被戴上“中国武术发源地”的“桂 冠”。这与两千年前秦二世时代,赵高的“指鹿为马”,何其相似!曹雪芹《红楼梦》里“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讽刺真假颠倒的千古绝唱,竟在此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有鉴于此,为了不负三丰祖师创造太极拳的恩泽,本文不得不重温赵堡太极拳源流史,不得不出示赵堡部分古拳谱,也不得不重温台湾《道藏精华》里有关张三丰著的太极拳论等依据,为三丰祖师的丰功伟绩正名。
一、杜元化对源流史的考证与论述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家杜元化(字育万),1931年至1934年在河南省国术馆任教期间,著有《太极拳正宗》一书,于1935年在开封出版。关于太极拳的流传史,在该书《太极拳溯始》一文中有如下叙述:“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生于大明万历二年(1574年),世居小留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省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桢(按:字宗岳),事师如父,学七年,礼貌不稍衰,师亦爱之如子。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自来乎?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传于拳术,教成神仙。’今将此歌此道以及诸秘诀,传之于汝,汝必择人而传,不可不慎。所以蒋老夫子学成之后,归家之时,王老夫子嘱曰:‘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不传,汝传是,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教之。倘得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其传更好。’归家之后,其村与赵堡镇相距甚近,赵堡有邢喜槐者,素慕蒋老夫子拳术绝伦。因素无瓜葛,无缘从学。每逢蒋老夫子到镇相遇,必格外设法优待,希图浃洽,意在学拳。如此蒋老夫子阅二年之久,见其持已忠厚有余,待人诚敬异常,察知其意,始以此术传之,其中奥秘,无不尽泄。其后,有张楚臣者,邢先生之同盟弟也。想其人不卜必端,所以,邢先生又尽情授给之。张楚臣先生原籍山西人也。初在赵堡镇以鲜菜为业,后骏发,改作粮行。察本镇陈敬柏先生人品端正,凡是可靠,所以,将此术全盘授之。其后,陈先生欲扩此术,广收门徒至八百余,能得其一技之长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统其道者,唯张宗禹先生一人。其后,传给其孙张先生彦,先生又传给陈先生清平。清平先生传给其子景阳及本镇其少师张应昌、和兆元、牛发虎、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张敬芝,历代传人很多,不能备载。以上所录老夫子,皆有事迹可考,另注有册。余 师常云:‘此拳本是修身练气之术,长生不老之基,打人尤其余事’。试观此拳,无论何层,统是因人不同,然随人之自然。其实,不外乎个人一心之本然,至其或动或静,无非主宰流行与对待,不然何以名曰太极?如就此拳统论之,全是以人身比天地;细分之,又是以人身动作仿太极。太极分动静、屈伸、虚实、刚柔,包藏 之道。略举数端以明,并非无稽之言。怎见得?如说动静屈伸,歌云:‘动分静合屈伸就’;说虚实,歌云:‘左宜右有虚实处’;说刚柔,歌云:‘极柔极刚极虚灵’;说至道,‘一羽不加至道藏’。这都是按人身之动作与太极合,确确有据。世皆谓是三丰祖师所传,余亦特信。想当彼时,三丰祖师因乱世,隐居武当,号曰丹士。将此拳练至神化之域,技冠当代,名著环球。朝野之人,无不钦佩。在武术中不亚孔子。在文学内集郡圣之大成。所以,斯术号为武当派。名曰三丰传,然究其根,则此拳之发源,不自此始,何则据?余师所闻,云此拳乃系老子所传。惜余师等皆早仙逝。余言无处可征,虽无处可征,却有前歌尚存,说是‘宓子真传’,即此一句,可证明,宓子即宓喜,号曰尹文始,为老子之高徒,越五世传于张三丰,三丰则庶几与,余师等历代相传之歌语堂然,余不过谨据所闻如此,亦未敢确为决定。今 世皆说是三丰所传,亦犹多说是由蒋老夫子所传,又犹现在说是清平老师所传。然此均非无稽之言,按实此拳是为学家体育一法,即三丰祖师,亦非斤斤然。以此拳名世,不过藉此为炼丹之术,使世人知练斯术者,可以延年益寿,久之真能练至纯阳,即可云仙。由是观之,谓为三丰所传,谓为文始所传,谓为蒋发所传,谓为清 平所传,皆是也。总一归本,于老子所传,方可谓之真源。”对杜元化《太极拳正宗.溯始》,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供同道参考。1、 赵堡太极拳是由武当山张三丰祖师传云游道人,经云游道人数传至山西太谷县王林桢(字宗岳),王传河南温县赵堡镇人蒋发。蒋发是赵堡太极拳的第一代宗师,二传邢喜槐,三传张楚臣,四传陈敬柏,五传张宗禹,六传张彦,七传陈清平。此后代代相传,代不乏人。这说明赵堡太极历代师承清楚,是独立的流传体系。2、 杜元化说:“以上所录老夫子,皆有事迹可考,另注有册”。据笔者所知《太极拳正宗》共八册,上述老夫子(包括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邢喜槐,陈清平等)事迹均载于后七册之中。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河南沦陷,人民四处逃难,后七册不知去向,如今只有第一册尚存,这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3、杜之师任长春云:“此拳本是修身炼气之术,长生不老之基,打人尤其余事。”在任长春看来,太极拳是修身炼气之术,这说明太极拳是道门中养生之道的道术。仅“长生不老之基”就指明了太极拳是命功中的“筑基”功夫。“长生不老之基”乃三丰祖师之遗训。记录在张三丰著《太极行功法》之中(详见本文第三论述)。4、杜元化认为,张三丰“在武术中不亚孔子集郡圣之大成。所以,斯术号曰武当派。”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强调以仁、义、礼治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总旨;同时,孔子又被誉为“文圣”,为后世所推崇。在杜元化看来,张三丰是武当丹士,将武当武术技法练至炉火纯青,威名远扬,名著朝野。从一定意义上讲,张三丰亦可与孔子比肩,他称得上是中国明代武当太极拳中的圣人——武圣。5、 杜元化还认为:太极拳可上溯到老子,老子的太极炼丹术才是真正的根源。张三丰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是集前人之大成者,是发扬光大者。所以他在结束语中说:“谓为三丰所传,谓为文始所传,谓为蒋发所传,谓为清平所传,皆是也。总一归本,于老子所传,方可谓之真源。”
二、王柏青《太极秘术》是张三丰创拳最有力的证据在赵堡太极拳被管理层“雪藏”五十年期间,首先是杜元化《太极拳正宗》的复出,紧接着王柏青《太极秘术》又重见了天日。为赵堡太极拳在民间的崛起与复兴,奠定了理论基础,带来了新的曙光与契机。这本古拳谱的挖掘过程,充满着传奇色彩,这与刘氏一家人感人至深的高尚情操是分不开的。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 一位不知姓名的赵堡太极拳痴迷者,由温县到黄河南岸访友,路经汜水镇时,突然暴发急病,他临终前有一段与古拳谱生死与共的感人情节,从而引出了刘氏几代人,为抢救和保护古拳谱所付出的艰辛与奉献,才使得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刘氏一家行善积德之义举,可歌可泣、功德无量、功戴千秋。上 世纪九十年代初,陕西铜川赵堡太极拳传人王震川先生,在移居铜川的刘恒山后人的医案中意外地发现了这个古拳谱。此后,仅在赵堡太极拳传人中流传。据闻,如今面世的古拳谱仅为上半部,下半部还保存在刘氏家中,他们等待官方考察时,才能将原稿和盘托出。现将《太极秘术》前半部目录,抄录如下:(1)刘风梧《序言》& && && & (2)王柏青《原序》(3)张三峰《太极拳势》& && &(4)王宗岳《太极拳论》(5)蒋发《太极拳功》& && &&&(6)蒋发《太极拳诀》(7)蒋发《太极拳论》& && &&&(8)邢喜怀《太极拳道》(9)邢喜怀《太极拳说》& && &(10)张楚臣《太极拳秘传》(11)王柏青《太极丹功义诠》 (12)王柏青《太极丹功要术》(详见拙著《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一书,229-239页,2003年台湾逸文武学书馆出版)。为使读者辨其真与伪,现将《太极秘术》中刘凤梧《序言》、王柏青《原序》和张三峰《太极拳势》原文公诸于众:1、刘凤梧《序言》“余幼失佑,习祖遗之医略,于《景岳全书》卷九“杂证十三卷。瘟疫”处,得先祖手录太极秘术。方胜数折,字草潦乱,幸尚可辨识,故复录之存义,然实未睹其术焉。先祖刘(恒)山,道光八年人,初经药商,后习医道。咸丰十一年,路遇困病危者,施救罔效。祖怀善念,奔波镇里,挽一老医者复临乃处,老扶脉摇首而去。病者知无生,托祖善后,祖诺。其感。探怀示祖簿册,嘱录而殉葬。祖怜而草缮,复置其怀。其奄然溘逝。先祖俛乡人善葬焉。此于录后言之一二。因系祖手泽,且理玄奥,故腾而录存。是序。& && && && && && && && && &&&民国六年仲春月& &汜水刘凤梧拜识”2、王柏青《原序》“ 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先师曾曰:“是术得之于道门,精微(奥妙,有)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不与之,名利重之难成之,才不足(者,不传)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添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州。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舍,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 获。更知珍贵,虽万金而不售。斯道气常存者也。噫!敦鉴道之求真难于此乎?而身不其验,动不明其用,辄言得道,津津善辩,而惑人辈,犹为可悲耳。诈伪横溢四海,真言不屑而闻,故大道当隐,俟时渐复。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 && && && &&&雍正六年冬月&&愚叟王柏青留示”& &
3、张三峰《太极拳势》& && && && && && && && && && & 王宗岳“太极拳者,如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太极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既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既乾坤、艮巽,四斜方也,此八卦也。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定为中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手运八卦,脚跐五行,合而言之,曰十三势也。此系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古拳谱的复出,澄清了太极拳流传史上诸多疑点和谬误。为正本清源工作提供了确凿的史证,为国家进一步拨乱反正,扫清了障碍。现据笔者的认识分述如下:1、王柏青《太极秘术》的编著时间是清雍正六年(1729年),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八年。它是赵堡太极拳最原始的古拳谱,也是最珍贵,最有学术价值的历史文献。2、首先要澄清的是,张三峰与张三丰两个人,还是一个人。现据海南李师融先生著《北宋张三峰史无其人》,文中李先生引证了大量史料进行分析,确认北宋张三峰确无其人,历史上只有一个张三丰。张三丰与张三峰,实为一人两名。(详见李师融最新巨著《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345-355页,台湾武学书馆2007年6月出版。)据安徽中医学院李滨教授《反思太极拳百年大潮》中说:“黄宗羲有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故《王征南墓志铭》称宋之张三峰,实为明之张三丰;称宋徽宗召之,实为明太祖召之。汉民族意识,思故国之情怀,虽隐约其词,却不言而喻。” (见《武当》2006年第二期)又据李滨《张三丰太极武道思想研究》(《武当》2006年第五期),他说:“据《洞天记》张三丰曾云:“三峰二字,传乎已久,不欲再行更改,因忆乾爻之连,而有坤爻之断,不足以还纯乾也,乃从坤土之中,植一根浩然之气,补其断而全其一焉。自今以往,当更名全一,字三丰,名号于是乎大定。”(引自《张三丰全集》)。”以上可知,张三丰实为明代人,原名三峰,得道后更名为全一,字三丰也。3、赵堡古拳谱在两个序言之后,开宗明义便是张三丰《太极拳势》。其曰:“太极拳者,如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也。太极拳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由此可见,太极拳又名“长拳”,是依据“太极拳者,如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而得名。再从“手运八卦,脚跐五行。合而之曰十三势也。”就足以证明,太极拳又名十三势,由此而得名,乃是三丰祖师所创。但不知为何,“太极十三势”如今却成了陈家沟传人的“专利权”了。难道它是陈王廷创造的吗?王宗岳宗师备注的“此系武当山张三峰(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此备注原文后在赵堡张静芝的张氏拳谱和杨家拳谱中均有记载。这些都是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直接证据。上述可知,张三丰创造太极十三势的证据确凿,无可置疑。张三丰祖师创造太极拳的历史,我看谁能否定!4、赵堡古拳谱记录了蒋发著《太极拳功》一篇,其末段是未加命名的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这 篇太极拳论,简洁而精辟地阐述了太极拳走架的拳法原则,堪为明代太极拳的经典之作,它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补充和发展。也是历代赵堡太极拳传人走架的圭臬,可供海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受用与参考。可是该论后经辗转流传,著作者出现了误差。有人将其放在张三丰名下,有人将其放在王宗岳名下,还有人认定是武禹 襄所作,其实三者均为误传。应为蒋发宗师所著,才与古拳谱相符,特此更正。5、有人说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此说不能成立。王柏青《太极秘术.序》言道:“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王柏青是在清雍正六年(1729年)编著的这个古拳谱。若按他二十五岁学拳,当时已是近七十岁的老翁了。由此可推,王柏青约生于清康熙初年(1664年)左右,若再向上推四代(& &张楚臣& & 邢喜怀& & 蒋发& & 王宗岳),王宗岳大约生活在明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是可信的。这与杜元化的考证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完全吻合。足以证明王宗岳是明代人无疑。因此,那些说“王宗岳是乾隆年间人”的人,不是在杜撰太极拳史,就是别有用心。
三、台湾学者证明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2005年6月,台湾高雄《太极拳》杂志,刊登了台北杨式太极拳(台湾称郑子三十七式太极拳)名家张肇平先生撰文《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张老先生(时年86岁) 开门见山的言道:“道友介绍我阅读文山遁叟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法》、《太极拳歌》、《太极拳七十二路图 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这一发现使我高兴万分,立即笔之于出,公诸大众,俾大家得以共享共知。”文章结尾时,张先生又补充说:“早年在立法院练拳,在中山北路听韩振声理事长、刘培中老师谈及萧先生,知萧先生住台北新店,是一位道高德厚的道家人物。曾足迹踏遍名山大川,得南北二宗之秘传,获明清丹经秘诀甚多。来台后由自由出版社出版道拳之书亦多。”这 段补充说明萧天石是一位“道高德厚的道家人物”,他在大陆期间,曾“足迹踏遍名山大川”。但萧是一位现代人,他收集的张三丰炼丹秘诀等,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也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我认为,应该对上述五篇拳论进行冷静而科学的分析,吸其精华,去伪存真,才会使考证有价值、有说服力,否则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我是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同时又是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文革期间,我跟随李雅轩老师学拳多年。对两家古拳谱都十分清楚。首先,《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无令丝毫间断耳”。这篇拳论,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清雍正六年的赵堡古拳谱是署在蒋发名下,萧天石先生将其放在张三丰名下,可能是从杨家太极拳著作中抄录而来。赵堡拳谱比杨家著作早200余年。考察拳史应以前者为准,这是考古学的基本常识。故我认为这篇《太极拳论》的作者应是蒋发,而不是张三丰。其二,关于《太极拳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此歌在赵堡张氏拳谱中有记载,名曰《十三势歌》,但未署名,详见拙著《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第268页。 杨家著作中也从未署名。《十三势歌》的作者究竟是张三丰,云游道人,还是王宗岳,留待进一步考证,暂不作定论。其三,关于《太极拳七十二路图势》,也不是张三丰的拳势图。很显然,这都是杨氏太极拳的拳势与名称,且图势与杨氏太极拳完全相同,只不过是穿上道袍演练杨式太极拳罢了。又何以能证明此图就是明代张 三丰的原太极拳的图势?故《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和《太极拳七十二路图势》附在张三丰名下均有附会之嫌。以笔者之浅见,惟《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法》,我深信乃是三丰祖师创造太极拳的代表佳作。现全文公之于众,读者自有公论。1、《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之先,本无极。鸿蒙一炁,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生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 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 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 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行功 之法不可废也。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2、《太极行功法》“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两手紧掩耳门,叠 指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味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紧合其睫,眼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叩齿卅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两手大 指,擦热揩鼻,左右卅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吾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昭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于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 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以上张三丰著《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法》,系龙凤胎中的兄妹篇。前者为兄,后者为妹,缺一不可。前者是道门中的命功,论述的是如何修炼太极拳;后者是道门中的性功,即盘腿的静坐功,以及修炼“心、身、面、耳、目、口、舌、齿、鼻”等功。“拳属动而功属静”,且必须“刚柔相济,动静相因”方可 进入道境。台北张肇平先生(88岁),近年来发掘了这两篇拳论,并对该论的见地颇高,他对《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有其独到的认识:“本篇五次提到太极拳。先则曰:‘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之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继则曰:‘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始也。’三则曰:‘太极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四则曰:‘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五则曰‘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这样一篇好东西,却埋在地下数百年,我们这些自命为太极拳人的人,真是感到惭愧万分。”张肇平先生对《太极行功法》的认识是:“本篇说明拳功并练的重要性。如心功、身功、面功、耳功、目功、口功、舌功、齿功、鼻功等。接着便说:‘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挚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肇平教学太极拳近五十年,常听人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究竟语出何时何人?始终莫解。今得《太极行功法》,则知是从这里出来。今无意中在道门经典发挖出来,真是天大的喜讯。太宝贵了。”据此,台湾《道藏精华.张三丰炼丹秘诀》中张三丰《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法》的再度挖掘,则可进一步证实张三丰的的确确是中国太极拳的缔造者。三丰祖师创造中国太极拳的历史,铁证如山。在 我国两千五百年道家内丹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张三丰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划时代的代表人物。斯术在张三丰之前,称为道术、太极炼丹术、内丹术、内丹功和金丹大道等。自张三丰创造太极拳后,始称太极拳。所以,张三丰既是太极拳的缔造者,又是集前人之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可以说,没有张三丰就不可能 有今天各流派太极拳。此时此刻,那些说张三丰是武当山炼丹的道士,不会太极拳的人,不知有何感想!也不知那些认定太极拳是陈王廷创造发明的人,又有何感受!
四、蒋发宗师是张三丰祖师的再传弟子在太极拳的流传和发展史上,蒋发宗师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可以说,没有蒋发宗师到山西向王宗岳学习太极拳,绝不可能有今天的陈、杨、吴、武、孙等流派的流传与发展。海内外的太极拳传人,牢记古训“吃水不忘挖井人”,是树立尊师重道观念,提高道德情操的重要保证。蒋发宗师学拳经历虽已久远,可雍正六年赵堡古拳谱存留的蒋发著《太极拳功》,却是清晰可见,它是蒋发到山西学拳最有力的证据之一。为了便于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现公之于同好。蒋发著《太极拳功》“ 师傅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心于脐下。’乃曰:‘凝神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炁’。夫太极拳者,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连而不断,神形互依,意气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学者不二法门也。”笔者以为,蒋发宗师是尊师重道的典范。现就蒋发《太极拳功》而言,首先说:“师傅曰”,继而又说“乃曰。”初看之,似乎指其恩师王宗岳。细观之,见其文风与王宗岳《太极拳论》不相吻合,但与张三丰《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法》文风与内涵却是高度的一致。故而可断,蒋发文中“师傅曰”与“乃曰”,是指张三丰祖师传曰无疑。蒋发《太极拳功》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师傅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心于脐下。’”是对张三丰《太极行功法》的高度浓缩而成。而“乃曰:‘凝神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炁’”。则是对三丰祖师《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融会贯通后的浓缩。其余后面部分,如“连而不断”、“动静相因”、“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以及“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学者不二法门也”等,多数都是三丰祖师文中的原句,仅三丰祖师《太极拳十要》收录的就有十分之六。以上蒋发《太极拳功》与三丰祖师拳论进行对照,相互印证,足以说明,明代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与其再传弟子蒋发之间的传承关系,早在400年前,就牢牢地镶嵌在蒋发《太极拳功》的字里行间。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十要》是三丰祖师的古典太极拳拳法。后经赵堡历代传人和杨澄甫、陈微明等修改补充后,使其更加完善,成为习太极拳“不二法门”的十大要素而流传于后世。以上蒋发《太极拳功》再现中国武坛,足以证明,蒋发宗师是三丰祖师的再传弟子确定无疑。明代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三百年后,经赵堡太极拳第四代宗师陈敬柏(赵堡镇人),在乾隆年间才传入陈家沟。赵堡太极拳的流传又与陈王廷何干!那么我们要问,那些说蒋发是陈王廷的弟子,还为陈氏扛大刀的人,不知此时有何感想!那些说赵堡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支流的人,不知此时又有何感受!那些说赵堡太极拳总会是非法组织的人,此时此刻,又有何感慨呢?
五、文后寄语综 前所述,无论是杜元化的考证,还是王柏青古拳谱的记载;无论是台湾《道藏精华》的最新挖掘,还是蒋发宗师《太极拳功》的再现。都无可辩驳的证明,张三丰祖师曾为创造太极拳和传播太极拳建立了丰功伟业。当元末明初的张三丰祖师创造中国的太极拳时,陈家沟的陈王廷还远没有出世呢!毋庸置疑,陈王廷创拳说不 但湮没了道家始祖老子创立太极炼丹术理论体系的伟大贡献。而且还湮没了诸如尹文始、庄子、列子、文子、魏伯阳、麻衣道长、陈抟、钟离权、吕洞宾、白玉蟾、张伯端、火龙真人等两千余年来的历代道家和道教学者,前赴后继地为道术、太极炼丹术和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更重要的是它湮没张 三丰创造和传播太极拳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明代的张三丰,之所以至今未被尊奉为太极拳与武当内家拳的武圣和精神领袖,以及在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未得到充分肯定,完全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管理层在源流史上考察的偏颇所致。三丰祖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创造了科学的太极拳理论体系; 创编了以十三势为核心的太极拳势和完整的套路,以及太极双推手等。后经王宗岳、蒋发、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陈敬柏、张宗禹、张彦、陈清平、张应昌、和兆元、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张敬芝、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杨澄浦、吴鉴泉、郝为真、孙禄堂、杜元化、郑伯英、郑悟清、侯春秀、王晋让(台)、李雅轩、郑曼青(台)、吴图南和陈发科等的传授和发扬,广泛流传于今世,造福了亿万的民众。三丰祖师所遗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流光溢彩,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远播了五洲四海。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针指引下,国家为上述老夫子和张三丰正名之日,不久将会到来。
& && && && && && && && &&&华西隐士&&日于成都静远堂
期待:吸上好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粮!空气净化器咨询029-焦先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1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4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6 积分
在线时间1981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4好友帖子UID514845
卷一 王谱: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十三势歌(七言二十四句)、打手歌(七言六句);
卷二 武谱:清代武禹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动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密诀、打手撒放、身法八& && &要、十三势架;
卷三 李谱:清代李亦畲太极拳论;
卷四 众谱:各家传抄太极拳经诀;
卷五 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一);
卷六 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二);
卷七 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三);
卷八 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四);
卷九 牛谱: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
卷十 宋谱:宋书铭传钞太极拳谱;
卷十一 陈谱:明代陈王廷拳经总歌 清代陈长兴太极拳论;
卷十二 陈谱:清末陈鑫太极拳论著(一);
卷十三 陈谱:清末陈鑫太极拳论著(二);
卷十四 附录:太极拳谱序跋等文献。
期待:吸上好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粮!空气净化器咨询029-焦先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1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4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6 积分
在线时间1981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4好友帖子UID514845
作 者:[清]王宗岳等 著,沈寿点 校考译
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另有《阴符枪谱》等。见《清史稿·王来咸传》、《王征南墓志铭》。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
期待:吸上好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粮!空气净化器咨询029-焦先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1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4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6 积分
在线时间1981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4好友帖子UID514845
太极拳起源争议
  随着太极拳的广泛普及,它的一些理论问题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其中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为当今武术研究中一个旷日持久的争议课题:
1.陈家沟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武术史研究者唐豪、顾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此结论。主要依据为陈王庭遗诗中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闹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其编创太极拳之论据;再者,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由于广为流行的几大类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有着渊源或师承关系,故加重了此说法的权威性。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曾占主导地位,如《简明武术辞典》等书中均用此观点。
2.张三丰创拳说
  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理论”,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论的发挥者,于是道教、道家与太极拳的关系问题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视,张三丰创拳说实则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一观点由来已久,“陈王庭创拳说”盛行以前,即为传统定论。如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
3.王宗岳创拳说
  王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迹可查,故有人据此认为王宗岳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太极拳于世,后传人陈家沟:因现存有文献记载,“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4.武当山创拳说
  中国武术与宗教渊源颇深.至少在理论上可见其广泛的牵涉。而流行的“内家”“外家”之分,将武当归于内家,少林归于外家,其立论客观与否,可另为议论.但无疑加重了武术的宗教色彩。与此相应,出现“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的观点,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这种看法的认为,“炼丹”是中国道教的一大活动内容,也是古代研究养生术的一种方法.武当道士在长期的内丹实践基础上(多为静功),结合呼吸吐纳以及导引方法,发挥而成太极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如带脉、任、督脉等),调和气血,以达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击之功。
5.其他观点
  如陈家沟的陈卜创拳说;唐代许宣平创拳说;唐代李道之创拳说(称“先天拳”);唐代胡镜子创拳说;戚继光创拳说(因其所著《纪效新书》中所载拳图与今之太极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南北朝韩拱创拳说等等。这些说法大都言之有源;或据拳法名称;或据拳理记载;或据历史源承线索。这些说法也都有附合者。 对于各种论点,持论证者固然言之凿凿,反对者也有声有色。   有研究者指出:“陈王庭创拳说”所依据的《拳经总歌》与太极拳技理相去甚远,且凭《陈氏家谱}中“陈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及“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的诗句立论太过于单薄,陈王庭历史上也不止他一人,唐豪先生则是混淆了明末战将陈王庭和陈家沟九世祖陈王庭(后者是“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即文武秀才),再者,在陈氏家谱人名旁注中“拳师…‘拳手”者也并非王庭一人,故所谓“陈王庭创拳说”难以成立。 而且除陈式太极拳之外,也有其他流派太极拳。这些流派均有明确的传承,独立于陈氏之外,甚至比陈王庭所处年代要久远得多。   否定张三丰创太极拳者认为,和尚、道士创拳说是一些人为了神话武术而做的牵强附会,张三丰其人就极为模糊:宋,明两代皆有名“张三丰”或“张三峰”的道士,与武术并无直接关系;加之其中涉及“玄武梦中授拳”之说,更属无稽之谈。顾留馨先生断曰:“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对于“王宗岳创拳”,也有人表示异议。认为王宗岳是中兴太极的大家而非创始人,因其生卒年代有误,在他之前,已有太极拳出现。   反对“武当山传拳”者,或否认“太极拳”与道教有关,或否认太极拳与炼丹有关。有的进而认为武当山并非内家武术发源地,甚至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对于武术也都是“装饰”之用,与拳技的形成与发展毫不相干。   有关专家建议,探讨这一“谜”团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要关于“太极拳”的概念需要加以确定;二要对于太极拳史上所涉及的重要人物生平、著述进行考证;三要对于几个主要流派之外的太极拳进行鉴别和技术分析;四要对太极拳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太极拳起源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一个谜。研究、争论这一问题本身并非硬要给太极拳寻个祖宗。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史籍中关于武术人物及事件的记载极为缺乏,使得许多武术线索模糊不清。对于太极拳起源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武术史上一些要点的澄清。抛开门户之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去探讨拳法源流,这也将有助于树立健康的武术学风。
期待:吸上好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粮!空气净化器咨询029-焦先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1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4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6 积分
在线时间1981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4好友帖子UID514845
太极拳界具争议性的极重要人物。杨、吴、武、孙、及赵堡五派太极门分别视他为将太极传与陈家沟第十四世祖陈长兴之祖师,和创立赵堡太极门的开宗掌门。
在民国初年,杨家太极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在自序中说:“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发惟一之弟子。”
武氏太极拳,源于‘杨禄禅’。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畬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露禅)某,爱而往学焉。------。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未见蒋发之名。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杜育万为赵堡传人。证明所谓之《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由赵堡传出。陈鑫后来澄清由于错误引述,而否认蒋发此人。
唐豪的《王宗岳考》,证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1795年)尚健在。未有提及蒋发之名。
近年,李派太极传人公布了其认为是陈长兴所书,关于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择录如下:... 王宗岳...武当派...,(陈长兴)在蒋门下,学艺廿载,陈长兴幼年,亦练少林外家拳棒。...有山右王宗岳,及江南甘凤池。吾师(蒋发)从太夫子王宗岳学艺十载,尽得内家真传,又得甘凤池、张凤仪二传授,...。兴从吾师,学习太极拳术各层功夫,并各般枪法、刀法、剑法,及内功练气诸法。...即知河南温州派,自蒋氏始。庶乎可报吾师门教诲深恩于万一也。下署《 嘉庆 元年 菊月 温州 陈长兴 谨序》
据李派传人称,《陈序》由‘杨禄禅’晚年传下,未有提供佐证及来源。(见雍阳人《太极拳源流考证》体育文史·1988·4)
另有一说法,蒋发之父蒋把式把炮捶传授给陈王庭,后蒋发从王宗岳学得武当内家太极拳而传入陈家沟。传说蒋把式曾经参加过李际遇的反抗明逼粮运动,后来又成为反清力量。引至清朝初期,禁止汉人习武。所以不可以泄露蒋氏身世云云。
当地人称蒋发为蒋把式,与此说中云蒋把式为蒋发之父有异。
陈照丕(),字绩甫,陈氏第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所著《陈氏太极拳汇宗》:“……奏庭公老年,绘一肖像,以蒋发侍立,用示后人,至今像存祠中。……”
期待:吸上好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粮!空气净化器咨询029-焦先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1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4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6 积分
在线时间1981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4好友帖子UID514845
太极拳源流解谜——拳论篇(李昌,李金阳 )
09:16:01 原文地址:
[查看原文]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有文字的记载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高超的技术和精妙的理论。历经历朝历代的发展、实践、提高,随着文明的发达,至明清已经形成了完善全面的武学体系,功法上百花齐放,理论上百家争鸣。明代《拳经捷要》中记载有武术派别数十家,并综合民间十六家拳法之长创编了三十二势拳,可见当时武术种类的繁盛。古拳种有的已经消亡了,有的连绵流传至今天,新的拳种也在不断的涌现形成,而太极拳正是武术的百花园中较为晚近的一个。太极拳崭露头角侪身于众拳之林不过清末杨禄禅氏进京教拳,广泛传世不过民初许禹生创设北平体育研究社,百余年间时间便光大门楣,成为世界性体育项目,成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作,真可谓是后来者居上,后生可畏也。越是暴发的事物越是容易显露出更多的问题,事情往往都是这样,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壮大,有关于技术、源流、演变等等的问题也累积出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给人留下无穷的遗憾,无奈的慨叹。徐震曾说:“拳技中附会之说尤多者,莫若太极。”专家尚且如此,何莫我辈普通习拳者可明矣。
  然凡事皆有源,亦非不可穷究也,古生物学家“凭借一根骨头,就可以复原出一只动物”,更莫论今日的太极拳尚留给我们诸多的史料,只要原料充分,还原出一个完整、确实的拳史来还是可以的。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做此工作的学者不绝如缕,唐豪、顾留馨、徐震……都是一代大家,为历史的澄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革命尚未成功,我辈仍须努力,今天,我们还要站在前人的肩膀,踏着前人的足迹,再求进一步深入,力图完成前人遗愿,了却历史公案。不愧前人,不负今人,不误后人,是为至善。
  太极拳能成为新兴的拳种,热门的后起之秀,拳谱及拳论当立首功,试想没有前人遗留下的丰富精妙的拳论,仅凭大同小异的三两套拳法真能使太极拳能有今日的辉煌吗?是以拳论总是太极拳研究中的一个首当其冲的大问题,无可回避。拳论的问题清晰,拳史也大致可明了矣。所以,在前人的拳史研究中,对王宗岳旧谱、武氏拳谱、杨氏拳谱都有大量的钩沉和辨析,不惜笔墨心思,以期还原旧本原貌,然而所有的努力,都停留在猜想和理论阶段,殊难证实。
  令人欣喜的是,在2004年博爱唐村发掘出了《李氏拳谱》,使远早于王宗岳拳谱的资料浮出水面,这样,王宗岳拳谱已无需钩沉,太极拳早期拳谱的原始形式一下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啊,所有僻妄邪形窜益删改莫不现出原形,太极拳拳论的清晰之门豁然敞开。
  依据2003年发掘的纂修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以及博爱县唐村千载寺的史料,太极拳于明末发祥于千载寺之太极宫,原名称“太极养生功”,前身是唐初李道子所创之“无极养生功”,创始人是陈王廷、李仲、李岩,创编基础是十三势拳、无极功、通背拳等。自李道子以来,无极功便在道门中传播,明朝以后分别在唐村李氏和陈家沟陈氏宗族中流传,两处历代以来名手辈出,从陈长兴、陈清萍以后,有了杨禄禅、武禹襄将之发扬光大,成为了近代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由此,太极拳的起源问题空前的明晰,太极拳各支派的源流问题也终告清楚,数百年来争论尘埃落定,太极拳的天空一扫阴霾,一时间天高气爽,艳阳高照,畅快无比。
  随着太极拳发源和源流的清晰,太极拳史上的诸多疑问也得以迎刃而解,一些误解和拳史研究中的误区终于得以解迷。由于史料的不足,太极拳经典拳论的作者和年代无法确定,导致了拳史研究中很多前后难圆的矛盾,而根据博爱的最新资料,前人的研究中出现的谬误都可以得到纠正,再看太极拳的形成以及其发展的历程和拳术理论框架的构建轨迹,莫不高屋建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李氏家谱》的第7目辑录了部分拳论——《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养生功谱》,这些篇目记录了李氏家族在无极功、太极拳方面的贡献和建树,这三篇文献明确表现了太极拳的发展历程——无极功——十三势——太极拳,每一时期都有相应的论著。惜乎家谱的后五六页被毁,《十三势行功歌》仅存前半页,《太极拳养生功谱》无存,但万幸的是,在唐村还找到了几本清代遗留的老拳谱,对于太极拳史上的各拳论都有准确的记载,这对于今日我们认识太极拳理论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最原始的证据。在唐村发现的《李氏拳谱》包含:《无极养生拳论》(无极养生功者,人未练之先)、《十三势行功歌》(十三总势莫轻视)、《长拳者一名十三势(十三势释名)》(长拳者如长江大海)、《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十三势行功心解》(一段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二段先在心后在身)、《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打手歌》(捋挤按须认真)、《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等,另有乾隆年间抄本的《春秋刀谱》和《十三势拳谱》。
  《无极养生拳论》是李氏八世李春茂作于大明万历庚寅年(1590年),对无极养生功有感而发,同年又作《十三势行功歌》对十三势拳作了纲领性总结,大明崇祯壬申年(1632年)又作《十三势(草)论》对十三势拳作解说,其子李仲(1598年-1689年)历经战祸,远走浙江传拳为生,对十三势理论又加发挥,作《十三势行功心解》等文。李春茂所习练为十三势拳,斯时太极拳尚未形成,李春茂的作品是十三势拳时期的经典之作,李仲对于十三势的理论又加以补充,这些文章后来都成为太极拳的精典拳论,被后世拳术修炼家所推重。李仲有五子,皆为太极拳高手,及至李仲之重孙李鹤林(1716年-1808 年),在村中开有讲武堂,名声远扬。李鹤林专业教武,约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作《太极拳论》、《打手歌》、《打手要言》等著作,对拳术理论又有发展,至此,现代太极拳的理论框架基本完满形成。完善的拳术理论奠定了日后太极拳风靡于世的基础,唐村李氏几代人完成了一大创举,贡献无可比拟。从无极功到十三势再到太极拳,李氏拳谱中的拳论明显的表明了这一发展趋势,拳术与拳论的形成轨迹一致。
  《春秋刀谱》原刻在千载寺内关圣殿前春秋亭前的春秋碑上,李鹤林的父亲李如椿(1679年-?)将之抄录下来,现存的《李氏拳谱》中明确标明“千载寺关圣殿碑录如椿抄”。这套春秋大刀正是古时候千载寺僧道所演练的春秋刀法,千载寺门第的许多传人都曾习之。据唐村老人讲,这块春秋碑在1957 年兴修水利时被作为础基垒在水打磨下。《十三势拳谱》和当今杨式太极拳几乎完全相同,可知当年杨禄禅从陈长兴学到的正是十三势拳,严格来说十三势拳是太极拳的前身,不是太极拳,而今天我们把他们统一叫做太极拳。
  王宗岳是李鹤林的学生,据唐村人说,王宗岳是山西洪洞凤凰村人,是唐村李氏的老家人,在乾隆年间在唐村教书,并从李鹤林学习太极拳。王宗岳学习了太极拳械等,也从唐村抄录了拳论、拳谱等。李鹤林以及其子李永达、其孙李嘉际等在舞阳县北舞渡开有盐店,王宗岳所手录的拳谱也被带到了那里,咸丰二年(1852年)好武的舞阳知县武澄清闻说“求索得之”,并把它交给了胞弟武禹襄,武氏如获至宝,对其推崇有加,于是,王宗岳的抄谱被武氏兄弟无意中发扬开来。武禹襄得到后以为是王宗岳所作,可见,王所抄拳谱没有署明作者,只写了抄者的名字。那么,武氏所得到的抄本有哪些内容呢?之前研究者认为王宗岳拳论只有五篇:《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释名》、《打手歌》、《打手要言》,我认为这是不确的,也许是武氏保守,并没有将全部内容公开,也许是武氏对其进行了整理,湮没了原谱的格局。何以言之?王宗岳抄拳谱应该是全部抄录的,只抄部分的可能性不大,更重要的,武氏拳谱中确实存在《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等文。考武氏拳谱,《十三势行功要解》即是《十三势行功心解》的整理变形;《太极拳解》只是《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要言》等内容的编纂;《太极拳论解》则是《十三势行功心解》第二段和《打手歌》第二段的合编,唯添加了八个字的补充;《十三势说略》基本上是《十三势论》的原文,唯第一句话改动。武氏谱的上面四篇拳论在廉让堂本谱中是分立的,在李亦畲手写郝和藏本中上四篇次第连接合为一篇,篇题改为《打手要言》,并在篇末署“禹襄武氏并识”六字,太极拳史研究家唐豪曾断言,此四篇阐释王宗岳拳谱的文章都是武禹襄所撰!这个结论被学术界普遍接受,这样把《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心解》的著作权加在了武禹襄的头上,太极拳史的研究就走入了一个最大的误区,把《行功心解》等的问世大大的推迟了,太极拳史的研究从此愈加变得混乱不堪。尤其,在唐村李氏拳谱中还有《身法》、《打手撒放》、《四刀》、《四枪》等篇,无一例外的都存在于武氏拳谱中,是武氏所作还是原本承传呢?再看武氏拳谱中的《十三势架》拳谱,此拳谱公认是武禹襄的原传,武原本传给了李亦畲,但校对此谱可见,和唐村李氏拳谱中的十三势拳谱完全一样!众所周知,武禹襄先从杨禄禅学练太极拳,后月从赵堡陈清萍处学习了所谓的“太极拳新架”,所以,武式太极拳独树一帜,和杨式太极拳是不同的,武氏对此谱的传递岂不是令人费解吗?又因为杨式太极拳的拳谱和唐村李氏十三势的拳谱也是一样的,所以,先前的研究者都认为此谱为武氏得杨氏所传,但又让人疑惑的是武氏并没有按此谱演拳,为什么?唐村李氏拳谱的出现终于使这个疑云顿散,原来这些是武氏对旧拳谱的一种照抄,包括前面的《身法》、《四枪》等,都是照抄下来的。武氏所照抄的这个旧谱不是别个,就是武氏从舞阳盐店所得的王宗岳《太极拳拳谱》抄本。从武氏拳谱可以看到,武禹襄在钻研学习之余,同时也在原谱上加入了自己的东西,并把原谱按照自己的理解体认作了整理!所谓“禹襄武氏并识”,说的不是武作,而是武对其进行了整编,因为作了改动,所以留字志之。
  武氏《十三势说略》其实是《十三势论》,基本是原文,唯第一句话“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被篡改为“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尤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武氏所篡益无非对“轻灵”、“贯串”作了主观解释,并把打拳比作写文章,充满书生气,真不失文人本色也。无独有偶,在世传杨式太极拳谱中,开篇就是《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且是没有经过武禹襄所篡改过的原文。只不过《十三势论》在不同的抄本里面或无提名,或题为《太极拳论》,或把此篇以及《十三势释名》(长拳者如长江大海)和《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合抄在一起,总称为《太极拳论》。也有版本把《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改为《太极拳经》的,但抄序总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在前,后接“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最后才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徐震先生曾疑惑道:“然经之于论,论宜在后,何以反列于前,理实难通。”(《太极拳考信录·杨氏太极拳谱》)可见,在旧抄本中《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一直是排在《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之前的,抄录者亦未敢妄动也。至于“经”和“论”的矛盾全在于后人对《十三势论》名字的篡改所致,这应该是抄录者当时是把“十三势”和“太极拳”视为同等的,故此把此两篇给混淆了,于是“十三势论”变成了“太极拳论”, “太极拳论”变成了“太极拳经”,像多米诺骨牌造成了连锁效应。后世学者普遍认为杨氏拳谱得自于武氏,从杨氏同样和武氏一样误认为太极拳谱是王宗岳自撰来看,的确如此。但杨氏拳谱并无武氏的篡改,可知杨氏谱是保持了原貌的,这里又有一个误区,即往往认为武氏谱是原貌,则杨氏谱的次序和武氏谱不同,便认为是抄录者又乱了次序。而今唐村拳谱的面世,终于使这一疑案得到证实–保持原貌的恰恰是杨氏拳谱而非武氏拳谱!回复原貌文字可见,《十三势论》在先,《太极拳论》在后,正是和这两篇文章形成的先后以及拳法由十三势拳到太极拳的推衍顺序是一致的。
  搞乱了王宗岳拳谱原本的文字,是源于武氏对王谱的学习。看书时加眉批注语本是习文者习惯,鄙人看书至忘形处也会忍不住涂鸦两笔,这样武氏心得感悟最深之处已遍着武氏梳理变得面目全非矣!贯注了武氏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次序了,这就是《十三势行功心解》一篇的结局。武禹襄原是杨禄禅的弟子,武氏得谱也分享给了杨氏,毕竟是师徒之谊,这从杨氏也尊崇王宗岳上可以看出,然杨氏得谱是武氏谱的早期形式,在尚且未被武氏全部涂改之初或者之前。杨氏谱中的《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也证明了这一点。《十三势行功心解》被武氏肢解为《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解》等部分,(见廉让堂本拳谱)但杨氏所抄走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则较为原始,与唐村发掘的拳谱基本一致。但有意思的是,在杨氏、吴氏抄本中有“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一句,“气遍身躯之谓”是作为“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之注的,在这里,《十三势行功要解》的格式初步出现,这是武氏对此篇下手的最初痕迹。这么一处的痕迹,在杨氏拳谱和吴氏拳谱中都完整的保留下来,(见杨澄甫抄本和吴鉴泉抄本拳谱)可见先辈们对拳谱文字的忠实!所谓任意的改动应当是极少见的,我们后来研究者往往错估了拳谱抄本的忠诚,应该说——旧抄本的可信度很高,基本都能真实反映旧谱的原貌。再举一例,吴本中有“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对照《十三势行功歌》可知,“变动虚实”是“变转虚实”之误,但在唐村拳谱抄本中也作“变动虚实”,可知,极可能原文如此,王宗岳本也应该如此,吴本抄自于杨氏,吴本如此杨氏旧抄本也应该如此,但这一点终于逃不过众人的眼睛,被后来人逐渐的纠正了。然而,先前皆误作杨氏谱抄自于武氏谱,凡所有杨氏谱中与武氏不同的都认为后人传抄之误,岂有不知武氏本是最大的变异,杨氏本反而是真本也。因此,对于武氏抄本可以以杨本、吴本等来勘误,例如在郝本中有“收即是放,连而不断”,而他本皆作“断而复连”,可见郝本中的改动,“连而不断”殊难真正,“断而复连”说的是人为调整。
  现已知唐村的太极拳拳谱初步形成于明万历年间(1590年),全面完成于清乾隆年间(1887年),而武氏得到舞阳盐店的王宗岳抄谱则是在咸丰年间(1852年),试问在此期间二三百年就没有拳谱流传在外吗?当然有。现今我们所知的姚馥春、姜容樵所得到的乾隆时旧本(《太极拳讲义》1929 年出版)以及近年来发现的雍正六年的赵堡太极拳《太极秘术》就是二证。然而此二物向来存有争议受人质疑,何则?对武禹襄修订谱的误解故也。前人不可能抄袭后人的文章,在这两本早期的拳谱中无一例外的赫然有《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在焉!这是“武著”学说的推翻,在武著说定论的情势下怎不遭受白眼。《十三势论》是李春茂明崇祯年所作(1632年),在雍正以及乾隆抄本中出现其实毫无可怪之处。原本顺理成章的事结果被一个错误的结论抹煞了,无怪乎越是研究越是混乱,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姜容樵从汤士林处得到了乾隆旧抄本,此抄本与世传的王宗岳抄本类似,理法如一,但内容要多出三分之一。姜本问世伊始就遭到太极拳研究家的抵触,唐豪甚至说姜容樵“最善扯谎”,枉费了姜先生强种报国的一片赤诚。姜说得到谱后曾得“汤君详细解说其原文”,恕我直言,姜容樵的抄本中有误,汤君详细解说也不能得到纠正,可见即使汤士林自己可能也不能对其拳谱完全理解吃透。姜本《歌诀一》中有两处抄误,“束烈下气把裆撑”中“束烈”实是“束肋”之误,凭借我对济源神拳研究的余热,我在此稍微托一点大,这个错误到此可以为止了,其实这是神拳拳论中的术语,在神拳中称作“束肋下气”或称作“束肋下腰”,所有神拳的传人对此最清楚不过。另一处错误是“胃音开劲两捶争”,“胃音”其实是“背脊”的抄误,力由脊发,两手对争,其中道出了武术发力的秘密。这两处错误一为音误一为形误,把“肋”读成“烈”是怀庆府的口音。迄今为止我尚未见有人破解开这个硬结,诸位可以去查所有的出版物,无一例外的都承袭着“胃音”的错误,并且还有着千奇百怪的译解。这一点也许正说明了姜抄本的可靠性,绝非姜氏造假也。就是连上帝尚且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搬不起来的石头,姜氏也必不能创造一篇自己也弄不懂的文字来。此歌诀道尽了身法之秘,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放于卷首恰当不过。然此歌诀中的术语和济源的神拳相同,并且又不见于后世的太极拳中,因此,这些歌诀的作者和神拳或者神拳和太极拳也许还存在什么渊源,有待相关专家们去考证。《歌诀二》就是《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总结,此篇曾由杜元化传播出来,杜声称是“蒋发受山西师傅传歌诀”,可见杜可能另有自己的得谱渠道,并知此篇来源历史悠久,其中所说“山西师傅”是否受到了当时 “山西王宗岳”之说的影响姑且不论,但他所说的此诀在蒋发之前确是和史实相照应的。
  《太极拳秘术》的问世曾引来了一片哗然,真假之争风云再起。《太极拳秘术》包括12章,分析一下《太极拳秘术》:民国六年刘凤梧序说明了此谱的来历,雍正六年王柏青序说明了此谱的创作形成;其中有张三丰的拳论蒋发的拳论,还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两篇王柏青的《太极丹功》更是不知所云只顾谈玄。其中《太极拳诀》正是《十三势论》,此处所言和杜万育所说的“蒋发受山西师傅传歌诀”相同,同源还是抄袭?王宗岳直到咸丰二年武氏得到舞阳盐店拳谱以后才广为人知,真的会出现在雍正年间的抄本上吗?世上真的存在张三丰的太极拳著作吗?所谓的《太极丹功》等文是在讲拳术吗,真的是王柏青的手笔吗?据陕西铜川王震川和《武当》杂志社谭大江所推出的《太极拳秘术》内容来看,这确是一个后人伪造的赝品!其中有多少真实尚待查实。
  在世传太极拳谱抄本中,在《太极拳论》之后往往有两段附注文字。其一曰:“此论句句在心,并无一字陪衬敷衍,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其二曰:“右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这两条注,学者普遍认为是后人所加,沈寿先生说:“尤其是第二条注文,纯属附会而已,所谓‘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说,亦自兹而兴。”唐豪先生专门作过考证,断言太极拳非张三丰所创。据徐震先生考察,在武氏所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谱上并无“张三丰祖师遗论”等附注语(《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自王宗岳传陈家沟证》),在陈沟拳谱上没有张三丰之语,“武氏拳谱中,亦无此语”(徐震《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依托张三丰考》),李亦畲抄本上也没有“武当山张三丰”等出现,在太极拳历史上较早期的陈沟、王宗岳、武氏以至李亦畲都没有张三丰之说,显然此注是谱子从武氏流传出去以后某好事者所加。在吴鉴泉抄本的太极拳谱中尚无“此论”至“枉费工夫”一段,徐震说道“此明明为后人之附记”(徐震《太极拳考信录·卷下》),吴式太极是杨式太极的后绪,吴本拳谱得自于杨氏(吴本《太极拳论》中多出“动静之机”四字,这是吴氏谱的标志,徐震考证此为全佑所加),吴本谱是杨氏拳谱抄本的早期形式,可知,在杨氏拳谱中初始也是没有这些附注的。然以后大部分的杨氏拳谱抄本上却添加了这些,最大可能是杨式太极拳的传人后来所加。王新午先生《太极拳法实践》中写道:“谨案各节文献所载,言张三丰所传拳法为内家拳,迄无称太极拳者,而姿势名称亦且大异,言太极拳为张三丰所传者,惟杨氏旧谱太极拳论后附记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在陈氏拳谱则云为其远祖所自创。其另有与杨氏相同之谱,则以通家之谊或系反得之杨氏者,故其辞字相同,而附记亦如此云云也。”现代研究太极拳史诸君以为然否?
  由千载寺以及唐村家谱的资料可知,太极拳源于无极功,无极功源出千载寺,为唐朝李道子所始创,太极拳的发源与武当山无关,亦和张三丰无涉,这与历史上对张三丰的记载只字不提太极拳或武术之事是相应的。由博爱唐村的资料可知,王宗岳是唐村李氏十二世李鹤林的弟子,本来和张三丰是毫无瓜葛的,但之前人们并不能得知王宗岳的身世,因为无所知,所以给后人的附会带来了便利。张三丰的身世同样也是一个悬案,所以相关附会也多不胜举。可以说,所有把王宗岳和张三丰强拉在一起的说法都是附会,都是后来人的臆断和添加,可以判伪无疑。
  唐豪先生曾在北平某厂肆得到一本《阴符枪谱》和《太极拳谱》的合抄本,因为其中有春秋刀残谱,唐豪由此认为王宗岳学艺于陈家沟,同样的史料,徐震又认为陈家沟学艺于王宗岳,“王宗岳之谜”真真令人彷徨于无地也!历史是不承认推测的,真相要靠证据来表明,西方有句名言:“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唐、徐二君都是“善于推求”者矣,但在我们知道了历史的真相后也不免哑然失笑了。厂本太极拳谱上有“先师武当山张三丰王宗岳传留”字样(见唐豪《王宗岳考》附厂本残谱),且厂本拳谱和杨氏拳谱同,可见,厂本原来也不过是后人的抄本罢了,绝非是王宗岳手定。我们知道,原本王宗岳抄本太极拳谱远远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那么少,盖武氏交给杨氏的抄本尚是武禹襄的删节本也,厂本无疑是杨氏之后的形制,所以厂本也是杨氏谱的抄本。
  张三丰是明朝政府刻画出来的一位仙道隐士的形象,明朝五代皇帝对张三丰的造势使张三丰声名远扬,成为隐仙式神秘人物。清末太极拳传播之初并没有附会张三丰,陈沟旧谱、杨氏旧谱、王宗岳旧谱、武氏旧谱都表明了这一点。在太极拳广泛传播以后就附会成了张三丰仙道所传,亦攀附名士自抬身价耳。此风大约从吴鉴泉、杨澄甫始。
  在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的《自序》中,杨自称小时闻其祖父说:“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这一说法将清初黄宗羲所说的内家拳祖师张三峰认为太极拳创始者,并将王宗岳混同于王宗,肯定是拼凑无疑,尤其是,王宗岳本是无名之辈,杨氏自从武禹襄那里方闻其名,不可能知道王宗岳的师承,武禹襄也不曾知道王之师承,况且张三峰传王宗岳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杨禄禅有明确的师承,这些必非杨禄禅所说,定是杨澄甫自编。杨书还有《张真人传》加强其伪说,但此文明显采自《明史·张三丰传》,明史中说张三丰是金元人,亦并非北宋张三峰也。然而,杨澄甫此说的影响力却极其广泛,散布了极其荒谬的信息。
  太极拳谱最神秘的还有《杨氏太极拳老谱》。杨家老谱具体内容是什么?杨振铎曾公开了32目,是否是全本尚待考究。吴家有《太极法说》(吴本)是其抄本之一,书封二有吴公藻的题记,言明此谱是杨班侯授予全佑,抄于端郡王府内,内有文40篇。沈家桢从杨澄甫那里抄出的谱子(沈本)有43篇,据称都是从杨禄禅那里传下来的,其中包括《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工心解》。收谱广泛的是《太极拳功解》,内容实为杨家老谱、王宗岳抄谱(世传本)、宋书铭拳谱三者的合抄,此即沈寿先生所推重的“万本”拳谱,此谱视王谱、宋谱为杂集,尊崇杨谱,其中杨家老谱内容为37篇。吴本比万本多出《张三丰承留》、《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三篇,太极拳早期是不讲张三丰的,此三篇文必非全佑原抄文字,则余37篇和万本相同,此37篇当为杨家老谱的全部。沈本含有王宗岳抄本的内容,世传本王宗岳谱的内容为1.《十三势论》;2.《十三势释名》;3.《太极拳论》;4.《十三势行功歌》;5.《十三势行功心解》; 6.《打手歌》。除下王谱内容则沈本尚存37篇,这应是杨家老谱的全貌。吴本的三篇文章是吴家所独有,那么这三篇衍文何来?虽题名《张三丰承留》,但肯定非张三丰所作,观《三丰全集》全是道学家言,而承留等三篇的文辞全是儒家的学说,宋明理学的道理多于道家的理论。由承留文中“授之至于来,字著宣平许”之句,可知此篇非宋书铭所作即吴鉴泉所作!尊奉唐朝于欢子许宣平者何人?宋氏太极功传人宋远桥也。从许宣平到宋远桥,从宋远桥到宋书铭,一脉嫡传,有宋书铭《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证,吴鉴泉又拜在宋书铭的门下,也是许宣平一系之传。吴氏托名张三丰也许与此段大有渊源。另一篇《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文中出现“体育”一词,可知必与张三丰无关也。“体育”为外来词,是戊戌变法前后清朝留学生从日语中舶来的。据考最早见于1898年上海大同书局出版的康有为辑录《日本书目志》,这是中国出现“体育”一词的开始,以后1902年《杭州白话报》上所刊载的译文中出现,1903年上海的《政艺通报》刊登的《无锡体育会简章》正式使用了“体育”这个词语,并立即为社会接受,此后“体育”一词方在中文里扎根落户。1914年许禹生创设体育研究社,邀请吴鉴泉、杨少侯、杨澄甫等参与,讲究“体育之学”者莫非正是吴先生本人?
  《杨家老谱》成书很早,在杨家授拳于端郡王府时已经有诸,杨家老谱为何人所撰?必杨禄禅公不能也。从吴公藻上推一百多年看到什么时候?杨禄禅能写拳谱吗?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杨禄禅质朴无文,不通文墨,推想杨禄禅出入于京城王府,交游于仕子权贵,必非毫无品位之人。到王府任教,杨氏想来不可能是个文盲,在王府期间,又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杨氏腹中诗书不多该读的书如四书五经、宋明理学等典籍还都是应该补上了的。尤其在与贵族、文士交往的环境下,杨氏要完成教学任务,对于用三教经典等来解说拳理或者装饰理论应该是早已经轻车熟路了。其实在古人的生活环境里,诸如阴阳、五行、八卦等等理论都是很自然的生活常识,并不如我们现在所以为的那么神秘和复杂。例如我们都用钟表,所以我们很习惯的用几点钟来表达平面方位,而在古人表示方向时使用离位、坎位、乾方、巽方来表达都是很自然的,并非是故作高深之态。也许有人认为杨氏的底子太差,不可能写文章,但看杨家老谱文字质朴,亦必非文人手笔,这样的文章想来也不需苏李的文采不可。杨氏既然能达武道巅峰,文事亦必通融,也是远非同等学力的人可比的,何况杨氏所讲无非武学,都是练上身的东西,言必中节,理所当然。例如:李仲轩老先生小学文化,但李老的文笔思维又几人能达到?孙禄堂先生完全是自学,文采及素养又如何?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使我们明白先前观点的偏颇。又如我师祖陈合龙先生是文盲,但对于拳理却领会很深,所讲的道理往往使人如醍醐灌顶,解放前还曾口编很多劝善、抗日等的歌谣,这也是武通文就的一例。
  自从武氏从舞阳盐店得到《王宗岳太极拳谱》以来,随着太极拳的发展普及,相关于太极拳的拳谱也陆续有发现和披露,直到今天尚且有新文献公诸于世。但考察所有面世的太极拳谱文字,都不能脱离唐村所发现的李氏太极拳拳谱的范围或是明显有其影子在焉,唐村千载寺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史实不可撼动。正因为唐村位于太极拳以及无极养生功的发祥地,唐村所发现的拳谱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意义,所有太极拳史上所形成的既成错误,以及由其产生的混乱影响,都将在此史料的研究中得以澄清!所有太极拳历史方面的混乱和争议都将平息,这无疑为太极拳向世界民众的推广扫清了很多的障碍,为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传播立下了卓绝的贡献。
  附:博爱县李氏太极拳谱拳论
  无极养生拳论
  无极养生功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论,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探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也。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此无极养生论焉。
  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春月于太室祠传拳训论
   李叶蓁
  十三势行功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独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已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春月太室祠创传十三势拳歌训论 李春茂
  十三势释名
  长拳者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扌朋履挤按扌采 扌列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扌朋履挤按即坎离震兑,正四方也;扌采 扌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十三势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练。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大明崇祯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论李春茂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行功心法辩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往来,气贴背,敛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面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欲长,退之则欲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耆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工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惟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打手歌
  掤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打手要言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身法:涵胸 拔背 裹裆 护肫 提顶 吊裆 腾挪 闪战
  刀法:里剪腕 外剪腕 挫腕 撩腕
  枪法:平刺心窝 斜刺膀尖 下刺脚面 上刺锁项
  打手撒放
  掤(上平) 业(入声) 噫(上声)
  咳(入声) 呼(上声) 吭 呵 哈
期待:吸上好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粮!空气净化器咨询029-焦先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81 小时听众数威望8493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1积分10474UID514845
顶级专家, 积分 104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26 积分
在线时间1981 小时威望8493 注册时间积分10474好友帖子UID514845
  太极拳的出现也是一个逐步成形的学术过程,太极拳形成了今天百家争鸣、各是其是的局面也是一个渐趋异化的发展过程。太极拳在其形成之初也必是一个纯粹的拳种,是单纯的个体而非群体的乌合,我们权称之为原始太极拳。那么,原始太极拳必有所自,他们都是太极拳的母亲,二者必有相似之处、共通之处,并且似是而非,他们原各有自己的名讳;原始太极拳之后又有发展、变异、分化、出新,于是形成了各种流派的太极拳,然各流派之间亦必有相同之处、相通之处,并且似非而是,共同冠名太极、理本太极。
  太极拳的各种流变有他的轨迹,也有它的痕迹,正如刑侦破案,留下一个指纹就能按图索骥找出其人,这个痕迹在拳套上一览无余。笔者在此便以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几家太极拳的套路做一展示,以示不欺,或有不足之处,尚请同道补正。
  据博爱千载寺以及博爱唐村李氏家谱可知,太极拳的形成为:唐朝李道子创无极养生功(创立于无极寺)——十三势拳(融合了通臂猿拳)—— 明末陈王廷、李仲、李岩姑表三兄弟创编太极养生功(创立于太极宫),其后的衍变都已为广大的习武者所知:清后期由温县陈家沟传出——清末杨禄禅在北京扬名 ——民国已有著名的五式太极(杨、武、吴、孙、陈)——此后又有多家太极冠各式之名纷纷出山,赴会新而弥老的太极盛筵,为节省篇幅不一一列举。
  无极功在博爱县部分村落里还有传承,历代口传身授,尚未发现拳谱资料,但观其势绵绵密密,形如流水,动作多简单重复,柔和划圆,的确是原始古朴。太极拳十三势命名或许受到当时已经相当成熟的通臂拳的影响,明周全《通臂拳谱》中写到“予将护破内选择一十三势以示来兹”,并有《通臂行拳十三势歌》一首,行拳十三势是通臂拳的重要内容,但是后来形成的“八法五步”学说的十三势已经从内劲上揭示了拳学的内涵,无疑已打破了通臂拳十三势的框缚。通臂拳至今在博爱各地尚有流传,和清乾隆年间郭永福传至山西洪洞的通臂拳很相像。十三势拳在风格上仍和无极拳一样的柔和舒缓,无怪于当年杨禄禅也称其拳法为“绵拳”、“软手”等,至今在博爱、焦作等地称还呼为“软手”,或者叫做“软十三”,唐村发现的李氏太极拳拳谱还载有清乾隆年间留传下来的十三势拳名目。十三势拳后来成了创编太极拳的最大母本,十三势拳和太极拳并行流通于世,后人又把十三势统称为太极拳,太极功的拳谱名目原载唐村《李氏家谱》中,惜乎载有太极功谱的几页已残失。太极拳创立之后,在唐村李氏、陈沟陈氏宗族中都有流传。陈家沟的拳种原本很丰富,如十三势拳、通臂拳、炮捶、太极拳等等共存,十三势拳即陈长兴所传给杨禄禅之拳,通臂拳在陈家沟尚留有“一百单八式”拳谱为据(与洪洞通臂拳相同),二路炮捶一直相传不失。而今天我们所谓的陈式太极拳便是当初三兄弟在太极宫共同确立的“太极拳”,李氏兄弟因为加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而导致颠沛失所,只有陈王廷隐居在乡,得以把拳流传下来。太极拳的发展虽然并不如人意,但 “太极拳”的名字却深得人心,逐渐包罗了十三势拳,真正的太极拳仅保留在陈沟陈氏部分人手中,即演化为今之陈式太极拳。
  唐村李氏拳谱所载的“十三势”名目:
  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进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揽雀尾/肘底看捶/倒撵猴/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撇身捶/却步搬揽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反身二起脚/上步挫捶/双风贯耳/披身踢脚/转身蹬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单鞭/云手下势/金鸡独立/倒撵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晾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十字摆莲/搂膝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势七星/退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上步揽雀尾/双抱捶。
  注:唐村拳谱十三势名目有几种不同的抄本,此谱为几个抄本综合校对的结果。
  比较可知,此谱与杨式太极拳拳谱完全相同,即可知当年杨禄禅下陈沟从陈长兴所学乃正是此“十三势拳”。杨氏当年应该最清楚不过,所以,在“太极拳”这个名字传出后,还有一句便是“太极拳一名十三势”,这样在世人的眼里便消弥了十三势和太极拳的界限,这本来无可无不可,但作为研究者务必要清楚二者在历史上是分野的,否则在研究中将会产生矛盾。杨禄禅在京时又称自己的拳为“绵拳”、“软拳”或“软手”,至今博爱地区尚称“十三势软手”或“软十三”,这是遥相呼应的。太极拳之名是在杨氏学拳时已定,还是于武氏得盐店本太极拳谱之后又定的呢?这个似乎并无关紧要,鉴于杨去京都之前已经得到了武氏的盐本拳谱,即使杨在学拳时只称十三势,此时也知道了“太极拳”之名,总之,杨氏进京便把太极拳之名带进了京师。
  陈沟的太极拳自陈氏九世陈王廷已经存在,并在陈氏中家传,陈氏后人中有会十三势者(陈长兴),想必也必有会太极拳者(陈有恒)。陈王廷生平可谓命运多舛,经历了明清的社会变革,历经祸乱,先是在明朝时作乱考场,杀死考官,被明政府通缉,又事关闯贼(其故表兄弟李仲、李岩加入了李自成的义军),清初还曾入李际遇匪军,又被清政府通缉,所以陈王廷的生活一定是低调的、隐居的,否则亦难尽其天年。也难怪在陈王廷的《长短句》中充满了无奈和慨叹,像隐士一样淡漠世事。陈王廷有蒋姓仆,即李际遇之旧部,李际遇兵覆灭,陈王廷和李是旧交,蒋依身于陈氏也合乎情理。蒋本是战将,可以想见除了一身的武艺,别无所长,所以,蒋氏以武事留下盛名,或在当时他终究割舍不下一身的艺业,专以教拳为乐或以教拳为业也在情理之中。所以,陈王廷的蒋仆就应当是陈沟赫有声名的武师蒋发!几百年后“蒋把式“的盛名还在陈沟等地流传,几百年后人们还口口流传着蒋发武师的故事,可以想见当年蒋发传人众多。在蒋的传人中,陈姓人又当为最多,所以陈沟陈姓都尊敬他、缅怀他、代代相传颂扬他。民国初,太极拳专家唐豪先生经过考察,认清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始祖,陈姓人都以为荣事,但民间传说“蒋把式传陈氏拳法“的口碑依然如故。陈氏后人陈鑫1928年曾撰文(见于《辩拳录》和《文修堂拳械谱》),告诫族人“决不可言’陈氏拳法传于蒋氏’“,这本是陈鑫正本清源的一种举措,但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陈沟人的确风传蒋发其人、其武,几百年的口头传说岂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蒋发教拳,学者无数,在赵堡也有很多传人,这更证明了蒋曾经以教拳为业。蒋发偎身陈王廷,陈王廷如有绝妙的太极拳术,蒋发岂会错过,所以蒋发一定会太极拳,并且是陈王廷手定的太极拳,亦即姑表兄弟三人在太极宫所共创编的太极拳。蒋发即是正宗太极最早的一代宗师。那么蒋发传赵堡的也必是正宗的太极拳无疑。看看当今赵堡太极拳的拳谱套路,我们确信赵堡太极和陈沟陈氏太极最为近亲,所以推断赵堡蒋把式和陈家沟蒋把式为一人无有疑义。
  若说赵堡太极拳的宗师蒋发不是陈王廷的蒋仆,那么蒋发是哪里人?有人说蒋发是赵堡镇小留村人,那么小留村还有蒋发先生后代否?事实是小留村并无蒋姓居民。为什么蒋发死后孤零零的被埋在陈家沟村外,而没有埋入蒋氏祖坟?从此又见蒋发的仆人身份,游子身份。蒋发的身世之谜给拳史研究带来很多疑难,也给一些投机者带来随意篡编历史的机会。根据唐村《李氏家谱》记载,打从山西迁来之时,唐村李氏祖李清江便与河邑常阳村陈卜、刘村蒋培礼结拜为义兄弟,世代友好,那么,投靠陈王廷的蒋某人或许正是刘村蒋氏后人,那么说来,陈王廷和蒋发是世交,在李际遇兵败以后投身陈王廷实在是理所当然。由此可见,赵堡所口传的“小留村蒋发“也非凭空而生,只不过不是小留村而是小刘村才对,刘村隶属于今博爱县金城乡,和温县地界毗邻。解开了蒋发的身份之谜,许多有关蒋发的不实之说也不攻自破矣。
  赵堡太极拳是蒋发所传吗?赵堡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相同吗?同也与否何妨比较一下,从哪里比起,还是从拳套始。
  陈式太极拳多凭口传身授,没有明确的记谱,所以,后人的心记谱各有不同,虽用词不一,但大体还是相同的。如陈照丕演练的74式(1935年版《陈氏太极拳汇宗》)和陈发科演练的83式(沈家桢、顾留馨《陈式太极拳》),有人称为老架和新架,其实逐一对照,可以确定二者本是同一的,仅是记谱方法不同。我们这里就拿陈照丕的74式太极拳为例。赵堡太极拳同样也随各人而稍有不同,或多或少随各人的记谱方法而不同,有七十几式的(郑瑞、原宝山等),也有一百多式的(王海洲、赵增富等),但对照可知也都是同一的。今以赵堡和式太极拳72式为例。(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2003年版)
  请看陈式太极拳套路:“(一)金刚捣碓、揽扎衣、六封四闭、丹变、金刚捣碓、白鹅亮翅、斜形、搂膝、拗步……(二)肘底看拳、倒捻肱、白鹅亮翅、斜形、闪通背、(掩手肱拳)、六封四闭、丹变、运手、高探马、右插左插、蹬一跟子、前膛拗步、神仙一把抓、踢二气……(三)抱头推山、六封四闭、丹变、前招、后招、野马分鬃、(六封四闭、丹变)、玉女穿梭、揽插衣、六封四闭、丹变、运手、摆脚跌叉、金鸡独立、倒捻肱、白鹅亮翅、斜形、闪通背、(掩手肱拳)、六封四闭、丹变、运手、高探马、十字脚、指裆捶……(四)上步七星、下步跨肱、摆脚、当头炮、金刚捣碓“;
  再看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拳皇视频之封印大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