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lei 35拆解35 对于胶片机入门合适吗

推荐到广播
6227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bugfoto王翔)
第三方登录:Rollei 35 /35S 口袋胶片机使用说明_胶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259贴子:
Rollei 35 /35S 口袋胶片机使用说明收藏
大图原:ROLLEI 35系列与其说是台相机,不如说是个玩具,尽管机器本身算不上多复杂,但独创性的设计思路还是埋下了不少小机关,初次上手的同学难免有些吃力,尤其是从没接触过胶片机的朋友,大多从数码刚转入胶片,因此有必要写一篇详尽的使用指南,我省事,大家也省事首先,主角是最具代表性的35S和35SE,从德产35开始,到35T,35S,35CLASSIC,这几台操作方式一样一样,而35SE与35TE一样一样,至于35LED,B35,C35这些简化版,操作方式大同小异,就不在这里多废话了拿到机器的第一步,把它翻过来,底盖热靴边有个扇形小锁扣(早期的德产35这个锁扣的形状是类矩形),往外推,后盖便解锁可以抽下来了第二步,找到(35,35S,35T,CLASSIC)胶卷仓里的电池仓盖,找一个硬币插在凹槽里拧开原配的纽扣电池为1.35V 625水银电池,不幸的是这玩意N年前便环保问题停产了,因此市面上比较好买的只有1.5V的625A电池,由于电压偏差的关系,ISO必须补偿2档才能得出正确的测光数值,也就是说,使用ISO 100度的胶卷时,必须把光圈盘内面的ISO箭头推到如图所示的DIN 15(也就是ISO 25)的位置,如果用400度的胶卷,则机身ISO必须设置在100,以此类推,另外长期不用的话,最好取出电池防止漏液35SE,35TE的电池仓设置在顶盖上,因此不用开后盖就可以换电池,手指顶住机身背后凸起的小圆纽,往箭头方向推,电池夹就会弹出来35SE原配电池为5.6V PX27电池,但同样不幸的是,这种电池也几乎绝迹,但不幸中的万幸是,方便买到的6V PX27A电池完全适用且不需要补偿,只不过由于国产电池形状原因,负极不够突出,因此有时会造成电池仓触点接触不良,解决办法是用镊子将电池仓负极金属片往外扳一扳好了,准备工作就绪,现在可以如图所示装入胶卷,记得片头要插入左侧转轴的槽里压上压片板,推上后盖,底部扇形锁锁好玩胶片机的一大杯具就是发现装上的胶卷拍了40张还能继续走,为了避免没挂上卷的杯具,注意看底盖这个倒片扳手的转轴,在卷片的同时,如果中间这个圆轴同步转动,那么一切OK,如果圆轴不转,就有必要打开后盖重新装卷了每过一张片的同时,计数器便会跳动一格,打开后盖,计数器便自动归零装卷完毕,可以准备开火了,不过抠扳机之前还有前戏,首先,必须把ROLLEI 35最有特色的缩头给“拔”出来拔到底之后,逆时针方向转一下镜筒,有轻微的咔嗒锁定感,这时候镜头上的三角形标记是90度正垂直于机身,这个时候直接就可以开拍了,不用先过片,因为35的缩头状态便已经默认过片了拍摄结束,收镜头是不是反过来这么简单呢?NO,你必须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先过片过片完毕,35S的话要按住快门按钮旁边的小按钮,按住不要送35SE的镜头解锁纽搬到了机身正面,测光窗下面的小凸起,往下按箭头方向推这个时候,才可以把镜头顺时针转动,然后就可以顺利收回来了调焦环的外框是个很简单的景深表,距离来说,如果光圈设置在8,那么景深环上两个8之间对应的距离刻度便是景深范围光圈的调整是在机身的右侧,记得拨光圈环前务必按住下面这个小金属片,这样光圈才能顺畅转动,有部分SE取消了这个光圈锁,可以直接转光圈左侧的快门盘不需要任何解锁动作,但由于镜间快门的天性,最好是在快门释放后再调节快门,尽量不要在上弦状态下调整快门,快门盘内圈为胶卷记忆盘,提醒自己刚才装的是黑白还是负片等等,基本可以无视35S的测光是最原始的CDS平均测光,尽管半世纪过去了,但老化的并不多,精度满足负片拍摄没问题,反转就要悠着点了,白针为光敏指针,随着光线强弱变化而变化,越往右边走说明光线越强,红针为EV联动针,只随着光圈快门的调节变化而变化,当调节红针与白针重合时,暴光便是准确的35SE推出年代较晚,尽管测光元件仍然是CDS,但已改成了时髦的取景器内三灯指示,上红灯亮为过暴,下红灯亮为欠暴,中间绿灯亮为准确,若双红灯同时亮起,则说明超过测光范围,可能是由于当时电路设计不够成熟,SE的测光范围仅为EV7-17拍摄完毕,打算倒片的话,首先得把取景器旁这个倒片锁按镜头方向拨上去这个时候才可以转动倒片轴,直到明显感觉胶片已倒完,空转为止,就可以放心的打开胶卷仓了最后,还得提下35手绳的拆装,ROLLEI在这里也设计了个小机关,必须按住底座的簧片,才能顺利将手绳推入卡座,独家设计,别无分号本文转自: | 原作者:GRAYKNIGHT79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想太复杂了。&br&基本流程就是(&b&实际有很多操作细节,看下面的文献&/b&)&br&1、把卤化钾溶解&br&2、明胶泡发后加热溶解&br&3、卤化钾溶液加入明胶里&br&4、关灯&br&5、硝酸银溶液加入含卤化钾的明胶&br&6、熟化(提升ISO)&br&7、除去多余盐分(硝酸银与卤化钾银反应的副产物)&br&8、明胶涂在玻璃板上&br&9、干燥&br&10、装进去相机拍照。&br&11、冲洗定影&br&搞定。&br&&br&详见→&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Map/Books/Osterman/MapTopic.htm&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enise Ross - Gelatin History&i class=&icon-external&&&/i&&/a&&br&ISO应该在8~15左右,因为你没有增感染料,所以只能感蓝光和紫外线.&br&具体也要看你熟化工艺的掌控,但ISO不是自制玻璃底板的主要考量,因此不要追求过高的ISO了,老实点吧。&br&&br&------------------------&br&&br&“可以使底片对可见光感光的方法我脑海里基本上一片空白”&br&&br&你有什么好空白的,卤化银本来就是光敏的,用不着你操心,反应原理和普通黑白负片一样的。&br&另外蛋白板比较烦啊,你老老实实玩明胶干板嘛!&br&&br&还有冲洗的话D72可以,D76不推荐。买HC-110套药最省力了。
想太复杂了。 基本流程就是(实际有很多操作细节,看下面的文献) 1、把卤化钾溶解 2、明胶泡发后加热溶解 3、卤化钾溶液加入明胶里 4、关灯 5、硝酸银溶液加入含卤化钾的明胶 6、熟化(提升ISO) 7、除去多余盐分(硝酸银与卤化钾银反应的副产物) 8、明胶…
我答复过一次别人问菲林与数字孰是孰非的问题,放着做参考吧。(提问者ID略去)&br&&br&***&br&没有什么比看遗老遗少和八零九零后的新旧之争最为好玩了。单冲这个,摄影的世界就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数字和菲林,哪个更好。这是我这个准备入门者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之前有家用的消费类DC,求解?&br&&br&***,你好!&br&&br&吵架的乐趣自古以来就是摄影领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我想一个初入门者参与这样的讨论或是观察是极不理性的。&br&&br&科技总是让生活更美好。美好在这里你甚至可以理解为从复杂变得简单。让很多人忘记的事实是,在菲林时代也是因为自动测光技术的引入,才让摄影遍地开花。更有趣的历史现象是,打日本人将傻瓜拍摄模式做上专业相机后,全民摄影师的潮流是挡都挡不住了。&br&&br&不要相信等待的幸福感和因对胶卷的珍惜而打好的基本功。相比之下,即时查看的数码相机能像毛主席说的那样让你及时的自我批评。&br&&br&相比曾今的需要携带多种规格的菲林:黑白、彩色(正片、负片)前面两个基础上还要以感光度区分;琳琅满目的滤色镜;数字相机已经用内在控件完成了全部。纵然时下仍存在着诸多的马夹摄影师,那已经不再是从业的需要了。&br&&br&菲林派肯定跟你说过胶片的颗粒、负片的质感、正片的色彩。您的追求在不在这里姑且不论,能够发挥菲林最大效果的摄影师他们一定也能用数字相机加后期,创作出同样的优秀作品。相比之下,对光线的驾驭和色彩的调配,对成品的影响几乎占了全部。&br&&br&早些日的饭局上,有人问道“传统135相比数字相机到底有多少优势?”&br&一位老先生语出惊人。&br&“只有一个优势!天文星轨的拍摄,数字相机的电子特性无法承受长达数小时的B门曝光”&br&&br&我必须声明两点:1.遗老遗少和装遗老遗少是现代的一种品位;2.我是一个八零后
我答复过一次别人问菲林与数字孰是孰非的问题,放着做参考吧。(提问者ID略去) *** 没有什么比看遗老遗少和八零九零后的新旧之争最为好玩了。单冲这个,摄影的世界就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数字和菲林,哪个更好。这是我这个准备入门者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之前…
题主要入哪个门?是胶片相机操作的门,还是单纯用技巧不依靠外力拍摄胶片的门?在用禄来35之前得搞清楚这个问题。&br&&br&从单纯用技巧不依靠外力拍摄胶片来说,禄来35非常合适。&br&第一,禄来35是一台用法十分怪异但是又极为方便的照相机。拍摄之前看两眼,第一眼望向被摄物确定拍摄参数,第二眼望向相机机顶,从上往下所有参数及曝光情况尽收眼底,然后端起来取景拍摄,很快,很合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非常不推崇SE、TE和LED三种非追针式测光表的机型。因为低头选取拍摄参数后还要从取景框内确定曝光是否正确,再修正时又多了一个动作。&br&第二,可以养成拍完就过片的好习惯,不会错失机会。因为不过片镜头缩不回去,那镜头拉出来时也自然就可以直接拍摄了。这和操作数码相机的程序是相同的,按快门前总是做好准备的。&br&第三,很多人觉得估焦难,其实并不难,特别是用好景深范围,常用超焦距拍摄就可以了,旁轴联动测距或者单反对焦屏对焦在非高精度手动操作时并非不可或缺。需要精确估焦的,一般都在2米以内。可是啊,禄来35配备的40mm焦距镜头拍摄人像时,一般还是要离着2米开外,不用大光圈风险其实不大。超焦距拍摄推荐学习一个,这是非可变点对焦时代操作手动照相机的必备手艺。旁轴联动测距或者单反对焦屏对焦在非高精度手动操作时并非不可或缺。&br&第四,其实测光也不难,阳光十六法则加上机内测光,拍个负片完全没问题。多学多练会好的。一般负片的宽容度上下在7个EV左右,欠曝或者过曝一两挡无伤大雅。用胶片拍摄吧,只要符合基本法就不会有大问题,有时甚至也可以形成独特的“胶片味”。&br&&br&总之,如果题主的意思是本身会使用各种类型的数码相机,只是没用胶片相机拍过照片的话,那禄来35当做入门机还是可以的。如果了解摄影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数码摄影中,那干脆可以说用禄来35拍摄,记住几个操作要领,15分钟即可入门。&br&&br&从学习胶片相机操作,感知各种参数对感光和成像的影响的话,禄来35不是太合适。&br&第一,这不应该是你的第一台相机。历史上动辄三四百马克的价格,是普通家用相机的2-4倍,可以说从一开始就不是给普通照相机用家准备的。另外前面说了,用法非常怪异,非常怪异,非常怪异,以至于操作方式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一般相机过片在右手,禄来35在左手;一般相机不用沉筒式镜头,禄来35用,而且还加上一个快门上弦才能收镜头的条件;闪光灯在下头,对于轻便闪光灯,有时容易误碰测试按钮,而且离近了会产生很惊悚的鬼影;光圈快门速度在前脸上,强调左右手的协调,初次使用的话十分不习惯,光圈调节环下面的锁也需要适应,而且有锁没锁、锁上加锁,这个小零件在不同时期都有三种设计。再者说,就算这种用法太怪的照相机一旦用习惯了,再用别的恐怕还得推倒重来。&br&第二,在对焦方面,禄来35没有合焦显示机构。这导致和一般相机,特别是后来的很多旁轴相机相比,摄影程序比较固定,否则就要做无用功。后来测距器普及之后,很多旁轴相机都在取景框内加上了测光参数,加上黄斑对焦,眼睛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不用离开取景框。也就是把禄来的两眼拍摄进一步简化到了看一眼就能拍。当然,这不是禄来35的错。和禄来35尺寸近似的胶片相机中,只有奥林巴斯XA内置测距仪,那玩意儿更是一朵奇葩。&br&第三,不当操作的损坏是致命的。我有一台德国生产的禄来35B,很便宜的价格收过来,然后发现是坏的。当然了,别的机器提供零件也还凑合,算是发挥了点余热。坏在哪儿了?坏在镜筒和前脸的卡扣上,结果是不可修复的。不可修复的。不可修复的。不仅这块不可修复,镜筒导轨也划拉烂了,可见当时的用家最后的摧残是多么的努力了。还有一台35,也不贵,收过来之后发现卷片齿轮完蛋了,这倒是少见。&br&&br&话又说回来,如果禄来35拿在手里完全不会用,用同时代别的相机其实也未必就用得好。如果题主的意思是没拍过照的话,那当我上面的话没说。仅凭印象按照“正常”的方真的去操作,第一次操作一台禄来35也可能成为这台机器的最后一次,花了不少钱,何必呢。&br&&br&关于禄来35及我对各型号的看法,另请参考:&br&&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Rollei35 rollei35s rollei35se优劣是什么,该怎么选择? - 车师傅的回答&/a&&br&&br&吼吼吼。
题主要入哪个门?是胶片相机操作的门,还是单纯用技巧不依靠外力拍摄胶片的门?在用禄来35之前得搞清楚这个问题。 从单纯用技巧不依靠外力拍摄胶片来说,禄来35非常合适。 第一,禄来35是一台用法十分怪异但是又极为方便的照相机。拍摄之前看两眼,第一眼望…
其实相对于题主“胶片相机相对于数码相机有什么优点?”这个题目,我更情愿回答“胶片摄影相对于数码摄影有什么优点?”&br&因为胶片不仅仅是一个相机系统而已,使用胶片相机的摄影师相信整个摄影的方法和理念都会跟使用数码相机的摄影师有区别。&br&&br&&b&先说胶片相机相对于数码相机有什么优点。&/b&&br&(由于胶片相机也有各种各样的,就跟数码相机一样,所以以下也只能举例说明,未必能涵盖所有的相机种类或者特点。但是可以说以下列举的优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br&&br&&b&1.机械胶片相机在极端环境中比数码相机有更高的可靠性&/b&&br&
(可能题主会不明白什么叫机械相机,机械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差别能通俗地理解为机械手表和石英手表的差别,笼统地说就是“不含有任何电子元件的相机”)&br&
所谓的可靠性就是指相机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无故障地拍摄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在极端的环境之下相机还能不能进行拍摄。&br&已故的越战老兵兼摄影师Roy Moss先生在《M2,最好的徕卡M》一文中是这样表述徕卡M2(徕卡公司生产的纯机械相机)的可靠性的——&b&“在越南,我多次在战斗任务中使用M2,我可以证明M2的绝对可靠性。我难以想象一台满载着电子元件和廉价用料的M6如何在越南的高温,高湿和风雨交加的季风气候中会有何表现。”&/b&&br&实际上M6也只是比M2多了电子测光的功能而已,跟现在的数码相机比起来还是算少量的电子元件了。&br&现代的数码相机由于电子元件和锂电池的限制,注定在极端环境中可靠性无法比拟机械相机(电子元件可能会因为潮湿而失灵,而锂电池在寒冷天气中充放电都会受严重影响)。&br&
例如佳能的全画幅相机EOS 5D2,佳能给出的环境参数是:工作温度(℃):0-40℃ 工作湿度:85%以下。对比传统的机械相机,虽然大部分相机没有标识出环境参数,但是大量实践证明即使在零下20度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使用。&br&&img src=&/8fbc0ae05daf8b36f396fde_b.jpg& data-rawwidth=&990& data-rawheight=&6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0& data-original=&/8fbc0ae05daf8b36f396fde_r.jpg&&&img src=&/aed1cefa5fd85dfaca37b3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aed1cefa5fd85dfaca37b3_r.jpg&&机械相机对比数码相机(图片来自网络)&br&&br&&br&当然,一般人也不会在这么极端的环境中使用相机,所以接下来要说胶片相机的另一个优点&br&&b&2.胶片相机比数码相机有更高的宽容度&/b&&br&关于宽容度,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a href=&///?target=http%3A//digi./6750904.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相机大乱逗 浅析照片宽容度的重要性&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这与其说是胶片相机的优点,不如说是胶片这个“感光元件”的优点。特别是负片....&br&接下来是我自己拍的一副照片(为了保护私隐所以打上码...虽然我觉得打上码反而会被男女主角打..)&br&&img src=&/ec60adb735b4cdf5ea92eb_b.jpg& data-rawwidth=&3614& data-rawheight=&24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614& data-original=&/ec60adb735b4cdf5ea92eb_r.jpg&&这是一张用黑白负片拍摄的照片,基本上充分表达了胶片的宽容度。&br&当时情况是新郎接了新娘大家从楼上下来,碰巧新郎新郎走到了有猛烈阳光的地方,而后面的人马则仍然在楼梯间的阴影之下。&br&如果是数码相机的老用户,已经想到在这种环境下拍出来的照片是什么样的效果——要么新郎新娘准确曝光然后后面在阴影里的一堆人全部黑掉,要么后面一堆人准确曝光而新娘新郎一片惨白。&br&然而我在对后面的人测光后拍摄了这张照片。新郎新娘其实也算是过曝,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新郎的衬衫和新娘手上的花这些过曝点依然很好地保留了细节,甚至有一些戏剧性的光晕。&br&&b&虽然说现在用RAW格式的后期基本上可以挽救宽容度的问题,但是这依然不妨碍这本身是胶片相机优于数码相机的点之一。&/b&&br&&br&&br&&b&3.胶片相机独特的色彩和颗粒感&/b&&br&这也是一个与其说是胶片相机的优点,不如说是胶片本身优点。然而这个我不会展开说,因为这个是优是劣毕竟有一点主观成分。说多了肯定会被喷,现在貌似也能通过后期来模拟胶片的感觉。但是如果题主有机会尝试胶片的出片,相信你肯定也能感受到其与众不同之处。&br&&br&&br&&b&4.胶片相机有比数码相机时间更长曝光的能力&/b&&br&&b&详情请参照&/b&&br&&a href=&/people/lou-ang& class=&internal&&Doolittle&/a&写的&br&&b&&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胶片相机是否能拍出数码相机无法拍出的照片? - 摄影&/a&,这里不再详细展开&br&&/b&&br&&br&&b&5.同样画幅之下,胶片相机比数码相机更加便宜&/b&&br&众所周知画幅越大画质越好&br&由于目前数码相机的“全画幅传感器”尺寸就是135胶片的尺寸,所以说所有的135胶片相机都是全画幅相机。哈哈,这样说有点狡猾,然而确实是可以这样理解的。&br&那么最便宜的数码全画幅是多少钱呢?目前入手成色较好的二手EOS 5D+50mm f1.8镜头大概得3500RMB。&br&胶片相机呢?900RMB就有一台成色不错的佳能AE-1+50mm f1.8镜头了。更便宜的其他旁轴机型,甚至三四百块钱就可以成交。而且,AE-1买回来保养得好没准能用个七八年,而5D呢?恐怕不行了。&br&还有等效焦距的问题,如我的一个朋友,他入了一台EOS 600D数码相机配了个17-40mm的红圈镜头。这个镜头在600D的APS-C画幅上的焦距要乘以1.6,也就是说变成了27-64mm好好一个广角变焦镜头就成了标准变焦了。然而他并不想浪费了17mm的超广角,但是可不能为了个镜头再去入个数码全幅吧?于是我推荐了他买EOS的胶片单反机身。&br&&img src=&/e37a602a0c3ca19d60f70cf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5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e37a602a0c3ca19d60f70cf_r.jpg&&结果他买了EOS 7机身(价格RMB1000)享受到了全画幅下超广角的快感还有胶片独特的色彩和宽容度。&br&说完全画幅的价格...说说离我们有点远的中画幅吧...请看图,我就不说话了:&br&&img src=&/12d848a118ab_b.jpg& data-rawwidth=&919& data-rawheight=&5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9& data-original=&/12d848a118ab_r.jpg&&&img src=&/85fe5d835e00a991abb4359_b.jpg& data-rawwidth=&913&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3& data-original=&/85fe5d835e00a991abb4359_r.jpg&&&br&然而还有海鸥120双反之类的...600RMB就能入手。&br&看到这里肯定有人说胶卷的购买和冲洗也是需要费用的啊。然而这关乎着我接下来想说的事。&br&&br&&b&为什么仍有人坚持使用胶片相机?&/b&&br&我就说说我坚持使用胶片相机的原因吧。&br&先回答上面关于胶卷的购买和冲洗的费用问题。&br&引用&a href=&///?target=http%3A//letsfilm.org/archives/860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为什么使用胶片相机?几个问题与论点&i class=&icon-external&&&/i&&/a&里面的一句话——“使用有限的胶片、明确认知到每个快门都得付出代价后,胶片摄影的使用者会自然而然的约束自己,限制自己的快门。因此实际上耗损的胶片是极为有限的,相对要付出的金钱也并不多。“&br&&br&当你使用胶片相机相机的时候自然不能像使用数码相机那样猛按快门。这样来说,最好的结果当然是&b&“你发现你想拍的东西,然后你一按快门把它拍成了你满意的照片”&/b&换句话说就是按1次快门(一张胶片)就能获得你想要的照片,而不是像数码一样拍一张然后看回放不满意再拍然后再拍。&br&&br&在胶卷相机的情况下你是无法看到拍成什么样的,想要以最低成本拍到好照片,就必须磨练自己的基本功,从构图、用光等等等等。&br&我以前也是用数码单反的,然而我得到了相机之后却并没有很认真地学习摄影的知识,因为我潜意识认为“照片是可以通过无数次反复尝试拍摄而得出最好的”,相信很多很多很多的数码单反使用者(注意我只是说使用者而已,并不是说摄影师)也是这样的。&br&然而我在一个契机中喜欢上了胶片摄影之后,就不得不不断磨练和学习摄影技术,&b&因为胶片相机它只能允许我按1次快门就把最好的照片拍出来。&/b&我几乎所有的摄影知识,都是在使用胶片相机之后才学习得来的。&br&&b&感情上来说胶片相机就是我摄影的老师。&/b&&br&&b&当数码摄影师同伴在对着景物先拍一张,然后通过回放发现问题,然后调节参数再拍的反复尝试中,我会因为胶片的“一次性”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观察景物本身,而不是观察相机屏幕。&/b&&br&当照片出来后,数码摄影师可能记得这张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拍摄难度有多高等,而我还会记得当时拍摄时景物本身,我的想法和思念,甚至是那时吹过的一阵春风。&br&久而久之我就喜欢上了胶片摄影这种严谨的摄影方式。&br&这与胶片相机的优劣无关,只是一个摄影爱好者的习惯喜好而已。
其实相对于题主“胶片相机相对于数码相机有什么优点?”这个题目,我更情愿回答“胶片摄影相对于数码摄影有什么优点?” 因为胶片不仅仅是一个相机系统而已,使用胶片相机的摄影师相信整个摄影的方法和理念都会跟使用数码相机的摄影师有区别。 先说胶片相机…
&b&一、膠片轉錄像&/b&&br&&br&這個工序,叫 tele-cine。(當然,你要字連著寫,也行。telecine。)&br&望文生意,就是「cinema電影」轉「television電視」的意思。&br&&br&就是把膠片放一機器裏,跑一遍,叫攝影機整個完整拍下來,轉成錄影帶。&br&這個工序是單向的,下圖的機器,只能從膠片變成錄像帶。&br&&br&&img src=&/83e03c6ea6968ddfa907d7c02e134620_b.jpg& class=&content_image&&&img src=&/3a34a5eaa0102bddd3f6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維基:&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Telecin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T&/span&&span class=&invisible&&elecin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br&&b&二、錄像(影像)轉膠片&/b&&br&&br&從電視(電腦)畫面,轉成膠片的,叫 Film Recorder&br&&br&&img src=&/2aeab74df2daf93_b.jpg& class=&content_image&&&img src=&/ea15fb1a3bcdf777c15eb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維基:&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Film_recorder&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F&/span&&span class=&invisible&&ilm_record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一、膠片轉錄像 這個工序,叫 tele-cine。(當然,你要字連著寫,也行。telecine。) 望文生意,就是「cinema電影」轉「television電視」的意思。 就是把膠片放一機器裏,跑一遍,叫攝影機整個完整拍下來,轉成錄影帶。 這個工序是單向的,下圖的機器,只能…
光学声带&br&&img src=&/7f88d910b506fe45c9898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6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7f88d910b506fe45c9898_r.jpg&&
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喻,135胶片是手枪,看准了打。中画幅是步枪,瞄准了才打。大画幅是狙击枪,等到时机才打。数码机就像是机关枪,撸一梭子总能打到些什么。&br&&br&没有谁比谁更高大上,因为器材和作品之间还隔着一个脑袋。
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喻,135胶片是手枪,看准了打。中画幅是步枪,瞄准了才打。大画幅是狙击枪,等到时机才打。数码机就像是机关枪,撸一梭子总能打到些什么。 没有谁比谁更高大上,因为器材和作品之间还隔着一个脑袋。
1、黑白胶卷拍摄和用彩负拍摄后 后期成黑白 这两种片有分别吗?&br&有。&br&&br&2、不同在哪里?&br&各种不同&br&&br&3、黑白胶卷会否能呈现更多细节?&br&对&br&&br&4、是否在宽容度上有不同?&br&对&br&&br&-----------------------就是这样--------------------&br&&br&假定存在一种彩色负片其感光特征曲线是与黑白负片&b&完全相同&/b&的,那么两者的宽容度(我认为你说的是dynamic range,动态范围)是&b&大体一致&/b&的,&br&为什么完全相同会变成大体一致,我的理解是,差别主要在于彩色负片存在色罩(mask),这其实可以视为一种【本底灰雾】,换句话说彩色负片具有更大的本底灰雾,因此动态范围“大体”一致,不可能完全相同。随便放个以前的图:&br&&br&黑色虚线可以视为【本底灰雾】,而黑白负片是没有这么个东西的(其实也有,但非常低,几乎就在绿色曲线的起始位置,这也是为何绿色曲线起始位置并不是0点的关系),因此两者的差异就出来了&br&&img data-rawheight=&258& data-rawwidth=&456& src=&/e718b7a17bf669991beb7c170d91fa7b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6& data-original=&/e718b7a17bf669991beb7c170d91fa7b_r.png&&(彩色色罩生成的原理不复杂,但要理解作用机制需要花功夫解释,所以不展开了。有兴趣自戳:&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AuraIcHbr%3Ffrom%3Dpage_7112_profile%26wvr%3D6%26mod%3Dweibotime&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服务社会#《负片为何会有色罩》,全面揭示... 来自valenr-原银铁工社&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另外一方面,彩色影像在分辨率上是肯定不如纯银盐的,这一方面是涉及到彩色负片层多的问题,一方面涉及染料基团的形成机制。具体也不展开,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下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彩色片原理》这本书(中文),这本书我啃完了,但作为基础性了解的话真心不推荐,不怎么有趣。因为这本书其实是把经典名著《&i&Photography: Theory and Practice&/i&》中的相关章节编辑,整合,翻译的结果&br&&br&最后,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特征曲线与黑白负片相同的彩色负片。&br&就是这样…
1、黑白胶卷拍摄和用彩负拍摄后 后期成黑白 这两种片有分别吗? 有。 2、不同在哪里? 各种不同 3、黑白胶卷会否能呈现更多细节? 对 4、是否在宽容度上有不同? 对 -----------------------就是这样-------------------- 假定存在一种彩色负片其感光特征曲…
你看到的噪点(噪声),有一部分来自光内禀的量子特性,与感光介质无关。&br&好多回答说图像传感器的噪声是特有的电噪声,还有好多法师回答吹化学反应的&br&其实一般情况下还真不太容易看到传感器本身的电噪声,除非用个佳能传感器大幅度欠曝后提亮可以看到线路转移噪声,或者a7s/a7sii用102400以上的iso并在弱光下拍摄,可以在四角看到明显的电路辉光&br&其他情况下,所谓的高感和暗部噪声,主要来源于入射的光信号本身。不要冤枉人家图像传感器了&br&至于胶片的颗粒,当然也可以算作输出图像的噪声,信噪比怎么定义的来着?&br&平场信噪比=拍摄平场之后的图像亮度均值/图像亮度方差&br&当然这是个数字图像里的概念(纯模拟信号的胶片没有像素这回事),但是完全可以通过采样之后对应的数字信号来计量。&br&那么现在你告诉我,胶片的颗粒算不算最终图像的噪声?
你看到的噪点(噪声),有一部分来自光内禀的量子特性,与感光介质无关。 好多回答说图像传感器的噪声是特有的电噪声,还有好多法师回答吹化学反应的 其实一般情况下还真不太容易看到传感器本身的电噪声,除非用个佳能传感器大幅度欠曝后提亮可以看到线路转…
不太明白题主想知道啥。&br&什么专业?X射线探伤?医院做CT?印刷做菲林?科研实验发表论文?还是进美术馆……?&br&什么条件?器材,暗房,光线,底片构图?&br&&br&这种东西一无定式,二无定论,三无捷径。任何情况下达到专业的标准也不代表就是专业了…&br&&br&------------------分割线-------------------&br&MOMA的沙考斯基可以说是摄影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没有之一),他的认可,岂止是专业的认可,那就是邀请你进入摄影名人堂的请柬。但你看看他认可的人,有你所期待的那种“标准”么?&br&&br&Eggleston&br&&img data-rawheight=&328& data-rawwidth=&480& src=&/1c333a753b8ddb6b016fe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1c333a753b8ddb6b016fe8_r.jpg&&&br&Lartigue&br&&img data-rawheight=&430& data-rawwidth=&600& src=&/301e3efeb2ae31e596e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301e3efeb2ae31e596ef_r.jpg&&&br&Atget&br&&img data-rawheight=&1053& data-rawwidth=&800& src=&/2fcbd3d3e08c7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2fcbd3d3e08c76_r.jpg&&&br&Winogrand&br&&img data-rawheight=&372& data-rawwidth=&620& src=&/5b93ddeedcf63e35f8500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5b93ddeedcf63e35f85006_r.jpg&&&br&&br&Arbus&br&&img data-rawheight=&597& data-rawwidth=&600& src=&/9ce458591cdcf19840ee0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ce458591cdcf19840ee0c_r.jpg&&&br&沙考斯基即欣赏傻瓜相机拍摄的作品,也糊鼓励摄影师尝试大画幅。&br&即有黑白,也推动了彩色摄影进入艺术殿堂。&br&有Atget这样闷着头狂拍巴黎的19世纪摄影师,也有Arbus这种神经质女人。&br&&br&不知道你看出来什么标准没有?
不太明白题主想知道啥。 什么专业?X射线探伤?医院做CT?印刷做菲林?科研实验发表论文?还是进美术馆……? 什么条件?器材,暗房,光线,底片构图? 这种东西一无定式,二无定论,三无捷径。任何情况下达到专业的标准也不代表就是专业了… -------------…
强力推荐一下富士GW690 ,淘宝上大概两千多块钱。90毫米镜头,大概相当于135的40mm左右。&br&&br&&img src=&/6ccfe877edac0ee0e6c18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上图:真徕卡与“大号徕卡”)&br&&br&这个机器看上去傻大黑粗,但是有几个优点:&br&1. 镜头素质很好&br&2. 便宜啊,拿出去拍磕碰不心疼&br&3. 6x9 的画幅,与135 的全画幅比例一致,是常规的120机里最大的画幅(不算超宽的6x17之流),你知道,底大就是正义。&br&4. 便携(?!),使用方便。上卷方便,比哈苏的方便多了。旁轴取景,rangefinder,体验大号徕卡的感觉&br&5. 全手动,没有电子元件,没电也可以拍,体会原汁原味的摄影(这算优点么。。)&br&6. 显得脸小 (感谢评论中的补充)&br&&br&放张渣片:&br&&br&&img src=&/60b60482a67ffce376b4_b.png& data-rawwidth=&2374& data-rawheight=&15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74& data-original=&/60b60482a67ffce376b4_r.png&&&br&局部放大细节:&br&&img src=&/3f273affe95f47dfd78a37_b.png& data-rawwidth=&2252& data-rawheight=&15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52& data-original=&/3f273affe95f47dfd78a37_r.png&&&br&再上一张:&br&&img src=&/247c265ba5dc23c5ca8ef6db5a069fca_b.pn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247c265ba5dc23c5ca8ef6db5a069fca_r.png&&&br&局部:&br&&img src=&/194d54a836fd1aae8129e6b_b.pn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14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194d54a836fd1aae8129e6b_r.png&&
强力推荐一下富士GW690 ,淘宝上大概两千多块钱。90毫米镜头,大概相当于135的40mm左右。 (上图:真徕卡与“大号徕卡”) 这个机器看上去傻大黑粗,但是有几个优点: 1. 镜头素质很好 2. 便宜啊,拿出去拍磕碰不心疼 3. 6x9 的画幅,与135 的全画幅比例一…
因为手头缺少资料,上次的回答比较草率。我并不知道二战的时候具体如何通过无线电传输照片,但我可以提供二战之前就存在的,通过编码方式传送图片的例子。&br&&br&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1920),有一种图片传输系统叫做“Bartlane cable picture transmission system”&br&即“Bartlane电缆图片传输系统”。这种系统将图片编码成5个灰度级[fig.1](1929年发展成15个灰度级[fig.2]),并通过海底电缆进行传输。在发送端图片被编码并使用打孔带记录,通过系统传输后在接收方使用特殊的打印机恢复成图像。&br&&br&最关键的编码并使用打孔带记录的方法是这样的:(大致如此,细节的地方可能有疏忽)&br&首先,利用照片的底片为模,制作5个版,这些版是用锌制作的,不同的版曝光不同的时间(比如1号2秒,2号4秒),在曝光的时候每个版会产生一些绝缘区域(我对胶片不太了解,可能是锌消失之后剩余的绝缘材料吧)。用这种方法,我们得到5个绝缘区不同的版,因为图片亮度不同的区域曝光显影时间不同,最亮的地方会在1号就出现,而暗的地方可能会在4号出现。&br&将制成的版置于旋转圆通,连接一个通电磁铁,圆筒均匀转动,当磁铁碰到绝缘区不会打孔,非绝缘区打孔。这样1号版打孔1,2号版打孔2,最终得到了一个用5个孔表示一个区域的纸带,也就是编码[fig.3]。&br&&br&编码的信息应该就可以通过模拟信号传输了.电缆和无线电在物理层面可能不同,但对信息层面应该是透明的.或者退一步说,既然无线电可以传送莫斯电码,那么用打孔纸带控制电磁铁从而控制发报机应该也能传送.&br&&br&接收端的打印技术也很容易实现(打字机是1808年发明的,简单的用1/5的墨量,按照孔的不同控制打击次数就可以复原图片,我的想法,不想查了)。&br&&br&第一幅图片是1921年从伦敦传到纽约的.&br&&br&最后.虽然数字图像处理从电脑出现之后才开始发展,但&数码图像&可要比这早.有了模拟信号传送,肯定会有人想尽办法从这上面传一切信息,简单机械装置的力量远不是我们想的这么简单.&br&&img src=&/2ea667c078b92c8b8c74a037c8a7560e_b.jpg& data-rawheight=&192& data-rawwidth=&28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5&&
bartlane 传输的5灰度级相片&img src=&/910b456b0ea11d68d0babe0_b.jpg& data-rawheight=&314& data-rawwidth=&35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3&&
bartlane传输的15灰度级照片&img src=&/7c70a953dd_b.jpg& data-rawheight=&298& data-rawwidth=&5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4& data-original=&/7c70a953dd_r.jpg&&
fig3. 产生的信号纸带,每列是一段取样时间内的信号,小点是分隔符.&br&
为什么有不连续的列我也不知道.
因为手头缺少资料,上次的回答比较草率。我并不知道二战的时候具体如何通过无线电传输照片,但我可以提供二战之前就存在的,通过编码方式传送图片的例子。 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1920),有一种图片传输系统叫做“Bartlane cable picture transmission system”…
这样的问题更应该去无忌论坛之类的地方问,知乎上能关注这个问题的人恐怕很少吧。我来给题主摆一摆XPAN是一台什么样的相机。&br&&br&一句话,XPAN是一台&b&独一无二的相机。&/b&相机参数以及一代二代的区别,我在这里不列了,网上都能查到。先来说XPAN独一无二在哪里。&br&&br&1.画幅。65X24的宽幅,PS里也能把其他照片裁剪成这样,所以并不是说宽幅就了不起。真正有意义的是,XPAN是用135胶卷,实际达到了中画幅的相场,可以理解为是中画幅的裁切。有什么影响?相当于全幅24MM视角的镜头,在XPAN上是45MM,虽然最大光圈只有F4,但是依然可以对景深有相当的控制力。这是画面观感不同背后的技术原理。另一方面,摄影从影像的选取到拍摄到输出实际上是一个眼脑手不断互动的过程,用宽幅取景本身已经对摄影习惯造成了很大改变,最终拍摄的照片自然有独特的气质,这不是靠拿任何一个照片裁切就能得来的。&br&&br&2.便携。如果你想象XPAN是一台中画幅相机,那它无疑是非常便携的。如果非要把XPAN和135相机比,它的便携性也不会比单反差。便携影响你的拍摄欲望。一个相机总是沉沉的背在包里,有时真的是懒得拿出来拍的。所以你去看XPAN拍摄的作品,大量街头人文的东西,并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XPAN只适合拍风光,原因就是XPAN很便携。&br&&br&3.高素质。测光非常精准,镜头素质高,机身除了掉漆没有什么硬伤。&br&&br&用好XPAN其实需要一点自己的想法,或者你看过一些宽幅的作品,获得了灵感以及创作的欲望。我的感受是,&b&宽幅就是宽幅,不是裁切,也不是加宽,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b&从另一个角度说,宽幅也许并不适应许多场景的拍摄,面临这样的情况你不得不选择放弃。而探索XPAN独有的使用方式,也就成为了一种乐趣。&br&&br&最后说说冲洗和扫描。普通的135怎么冲XPAN就怎么冲,没有区别,但是要提醒店家注意胶卷的裁剪,或者干脆整卷给你;扫描比一般的135麻烦很多,如果是一次只能扫一张底片的底扫,你需要先把片夹的格子锯了(或者隔一个留一个),扫的时候先扫一半,再扫另一半,并且要确保两张的扫描参数完全相同(也就意味着不能用自动调整),然后拼接;如果是好一点的平扫用相应的片夹可以一次扫多张,相对方便。&br&&br&可以看看我在另一个话题下的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为什么选择用胶卷而不是数码拍照? - 刘一粟的回答&/a&
这样的问题更应该去无忌论坛之类的地方问,知乎上能关注这个问题的人恐怕很少吧。我来给题主摆一摆XPAN是一台什么样的相机。 一句话,XPAN是一台独一无二的相机。相机参数以及一代二代的区别,我在这里不列了,网上都能查到。先来说XPAN独一无二在哪里。 1.…
艺术上一直在追求的就是陌生感,把日常的事物变得陌生再重新摆在观众面前。&br&&br&摄影本身是一种对三维事物剪裁压缩进二维照片内的过程,是对熟悉事物的陌生化处理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明暗和色彩的陌生化处理。黑白,就是彻底将色彩陌生化的处理手段。现在数码相机本身拥有较高的色彩还原准确度,因此在色彩陌生化处理的这点上不如胶片的各种自然偏色。&br&&br&也就是因为这样,数码后期时的色彩处理也显得十分重要。但是胶片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曝光,温度,冲洗甚至底扫等因素都会大幅影响胶片的影调和色彩表现,因此在摄影师准确地控制画面表现的能力要求上,胶片的要求会高于数码。&br&&br&不要忘记大画幅。
艺术上一直在追求的就是陌生感,把日常的事物变得陌生再重新摆在观众面前。 摄影本身是一种对三维事物剪裁压缩进二维照片内的过程,是对熟悉事物的陌生化处理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明暗和色彩的陌生化处理。黑白,就是彻底将色彩陌生化的处理手段。现在数码…
&a href=&///?target=http%3A///foto//c_.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街头摄影师刘涛&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a76/.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岂止于笑谑 我眼中的街头摄影师刘涛-IT168 数码相机专区&i class=&icon-external&&&/i&&/a&&br&国外的咱就不说了,谈谈国产的吧,这是国内我最喜欢的一个街头摄影师了,但是体制之下,大师终究也被埋没了,好像在说我自己。&br&&b&朋友做了个自媒体,首期推我的作品了,那我就大言不惭的安利一下自己的街头摄影集吧&/b&&br&&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I5MTE0NDQwOA%3D%3D%26mid%3Didx%3D1%26sn%3D4b253dbdbe96af88feca4c3be8b9899e%26scene%3D1%26srcid%3D0304KSTLczNrPaHcbvlHAJlF%26from%3Dsinglemessage%26isappinstalled%3D0%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振兴 ‖孤独的摄影骑士&i class=&icon-external&&&/i&&/a&&br&然后就是民国时期的何藩。&br&我这里有点干货,毕生收集的大师作品&br&&a href=&///?target=http%3A///s/1eQS4Go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1kUfxWe7&i class=&icon-external&&&/i&&/a&&img src=&/071d2edaa700bdcbc9e1b1e2_b.png& data-rawwidth=&1262& data-rawheight=&4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2& data-original=&/071d2edaa700bdcbc9e1b1e2_r.png&&
国外的咱就不说了,谈谈国产的吧,这是国内我最喜欢的一个街头摄影师了,但是体制之下,大师终究也被埋没了,好像在说我自己。 朋友做了个自媒体,首期推我的作品了,那我就大言不惭…
我有一次去北海道,半夜手机受冻打不开了和朋友绕了好多路才到目的地。数码相机没多久也撑不下去关机了,后来天也快亮了就拿出了503cx拍。&br&当时温度应该是零下25度,还能用大概也算是一个功能吧?&br&&img data-rawheight=&2580& data-rawwidth=&2580& src=&/41853dfd16f06c07a566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80& data-original=&/41853dfd16f06c07a566e_r.jpg&&
我有一次去北海道,半夜手机受冻打不开了和朋友绕了好多路才到目的地。数码相机没多久也撑不下去关机了,后来天也快亮了就拿出了503cx拍。 当时温度应该是零下25度,还能用大概也算是一个功能吧?
谢邀。&br&&br&胶片无关像素,也无关分辨率&br&&br&所以&b&唯一&/b&决定像素上限的,就是扫描仪。&br&用哈苏的X1 X5,上亿像素并不难。&br&也许未来出了X100,可能同一张胶片可以扫出一百亿像素。&br&&br&胶片扫描是一个模拟转数码的过程,有多少像素&b&完全&/b&由扫描仪决定。&br&&br&但请注意,有一百亿像素并不等于有一千张iphone照片拼一起清晰。&br&&b&因为像素和画质并非正相关&/b&。&br&&br&离题来说,一张胶片的画质有多好、细节有多丰富,才是胶片本身质量和镜头质量决定的。&br&也就是说,我并不赞同楼上的说法。
谢邀。 胶片无关像素,也无关分辨率 所以唯一决定像素上限的,就是扫描仪。 用哈苏的X1 X5,上亿像素并不难。 也许未来出了X100,可能同一张胶片可以扫出一百亿像素。 胶片扫描是一个模拟转数码的过程,有多少像素完全由扫描仪决定。 但请注意,有一百亿像…
因为摄影师的门槛越来越低了&br&不会棚拍不要紧,没有灯不要紧,不会拍产品不要紧,不会修片不要紧。&br&有胶片机,有自媒体。有个微博,有个Lofter,有个标签,有人转发,有人捧你,&br&那么人人都是独立摄影师
因为摄影师的门槛越来越低了 不会棚拍不要紧,没有灯不要紧,不会拍产品不要紧,不会修片不要紧。 有胶片机,有自媒体。有个微博,有个Lofter,有个标签,有人转发,有人捧你, 那么人人都是独立摄影师
在学刑事侦查学的时候就是胶卷相机,老师说在刑事侦查中是要使用胶卷相机的。&br&大概说了两个个原因:&br&1.数码相机成像偏艳,机械相机成像更接近原物。&br&2.数码相机能够修改图片,机械相机不能,所以胶卷洗出来的照片一定是未经修改的。这也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吧,在刑事侦查里,要采用机械相机的原因就是胶卷可以作为原件提供证据,而数码相机是作为数据存储在记忆卡里面的,一般法院不会采信的。&br&至于军事中为什么要使用应该也是对照片的真实性有一定要求吧,不过其他原因就不知道了。&br&PS.洗胶卷照片超好玩!
在学刑事侦查学的时候就是胶卷相机,老师说在刑事侦查中是要使用胶卷相机的。 大概说了两个个原因: 1.数码相机成像偏艳,机械相机成像更接近原物。 2.数码相机能够修改图片,机械相机不能,所以胶卷洗出来的照片一定是未经修改的。这也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rollei 35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