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考"后 上海自贸区三周年下一步做啥

> 文章详情页
李克强3年3度考察上海自贸区 看看他都关注了啥
第一财经日报
11月25日,李克强在结束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后,到上海考察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最新进展,要求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做好下一步工作。
李克强三年三度考察上海自贸区
要求尽快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
相隔14个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考察上海自贸区,对自贸区的使命提出了新的定义&&扩大开放的破冰船、深化改革的挖掘机。同时要求把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尽快向其他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推广。李克强同时表示,自由贸易账户改革已取得较成熟经验,要在有条件的地方适时推广,同时要完善监管,探索伸缩有度、放管自如的机制。
11月25日,李克强在结束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后,到上海考察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最新进展,要求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做好下一步工作。
三年三度考察
从上海自贸区酝酿到建设,李克强这次是连续第三年来这里考察。
第一次,是~29日,彼时李克强在调研中表示,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
这是&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此后半年,经过各方的全力推动,上海自贸区于日挂牌。这场被视作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中国经济升级版&新引擎的改革也正式启动。
日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周年前夕,李克强再赴上海自贸区考察调研,详细了解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来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进展,并表示,要让在上海自贸区注册的企业,不但站得住,而且活得好,更要赢得大未来!
而此次李克强第三次考察的上海自贸区,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物理上实现了扩区,从28.78平方公里,扩大到了包括陆家嘴片区、金桥片区、张江片区、世博片区在内的120.72平方公里;二是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自贸区已经实现了新的发展。
在陆家嘴片区行政服务中心,得知一年来自贸区在改革举措上又推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也比上年减少,境外投资项目已全部改为备案制,李克强给予肯定。他说,中国经济要培育新动能,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自贸区要以&三个清单&为突破口,大胆地试,使权力做减法,给责任做加法,为市场做乘法,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
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又出台了不少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新举措。李克强详细了解这里通过一口受理、集中咨询和办理等方式,对接自贸区各项审批业务的做法。正在这里办事的企业人员反映,过去手续复杂、要带一大包材料,现在大多在网上办理,越来越方便。
听取相关汇报后,李克强说,要在审批上做减法、责任上做加法,最终检验是市场和企业出现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的一个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新设企业数量的迅速增加。数据显示,自今年4月扩区以来,上海自贸区累计已新增企业9168家,超过自贸区设立以前20年新增企业的总和。
实施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增加了外资准入的透明度,激发了外商投资的热情。以设立自贸区以前20年、自贸区设立后的&1.0版&20个月以及扩区后&2.0版&6个月为界,月均新增外资企业数已从28家增加到168家直至目前的266家。
由于境外投资简化审批备案流程,资本出海更为便利化,今年1~9月备案项目数达385个,同比增长333%;1~9月累计中方投资总额135.55亿美元,是去年全年的3倍。
李克强还对上海市负责人说,你们提出开展&证照分离&试验,要尽快给国务院报方案,在一些易操作、可管理的领域先行展开。
自由贸易账户要适时推广
作为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基础设施,自由贸易账户再次得到李克强的关注。
去年李克强考察时,就鼓励自贸区积极探索为企业设立本外币内外互通的自由贸易账户。自贸区已累计开设自由贸易账户近3.9万个,金融改革带来的跨境收支已达3.8万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得知这些,李克强高兴地说,自由贸易账户改革是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总结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适时推广,另一方面要同步完善监管方式,筑牢&防渗墙&,防止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稳定。
李克强还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自由贸易账户实时监测室考察监管体系建设。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李克强听取了自贸区在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改革开放、监管创新情况的汇报。他说,在防范住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要继续有力推进金融改革,加强和改善基础性制度,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改革开放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也可为全国积累经验。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在推进现有金融市场建设的同时,还要建设保险交易市场,发挥好保险的保障和分散风险作用,研究提出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支持资本市场有序双向开放,建立健全全覆盖的金融监管机制和风险监测体系,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中促进金融业强筋健骨,提升国际竞争力&。李克强说。
李克强充分肯定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和坚持改革创新、敢闯善为的进取精神,希望继续努力跑出改革开放加速度,为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做出新贡献。
第一财经日报
每经网客户端推荐下载
每经添升宝
每日经济新闻
Copyright (C) 2016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北京: 010-, 上海: 021-, 广州: 020-, 深圳: 9, 成都: 028-&静水流深&再话制度创新
  编者按&
  6月22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领导小组组长杨雄在会上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即将迎来三年&大考&,要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完成既定改革试点任务。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周年在即,它会交出一张怎样的答卷?其&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是否不负众望?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简称&上海自贸区&)自日挂牌成立至今,&静水流深&是很多媒体对它的评价,与揭牌一周年庆时的热闹相比,如今的上海自贸区显得平静许多,但时下平静的表象背后,一场内在的变革正在悄无声息地奔腾与激荡。
  肩负不可替代之使命&
  上海自贸区与生俱来的战略使命:一个是改革,一个是开放。
  从酝酿到诞生再到进一步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始终肩负着这不可替代的使命&&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主动以开放倒逼改革,进而引领整个经济棋局之&势&。
  从国际形势看,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在三大自由贸易谈判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重塑。这些新的地区性贸易协定,使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日益弱化,发展中国家日益边缘化。同时,世界主要贸易区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重转变,且更加注重服务贸易发展;由贸易功能为主,向贸易功能与投资功能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从国内情况看,近年来,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现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需求减少,出口增速减弱,中国以货物出口为主的贸易面临转型。而世界主要贸易区的趋势显示,服务贸易正快速成长,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面对这一系列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扩容一周年改变了什么&
  当浦东新区&拥抱&上海自贸区会有怎样化学反应?这样的数字告诉你:2015年上海市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1463万亿元,相当于5年前的3.5倍;扩区一年来,自贸区新设企业1.8万家,全市近一半外资企业落户在自贸区,它以全市1/50的面积,创造了1/4的地区生产总值。这样的成绩是喜人的,更要得益于上海自贸区的扩容。
  2014年底,上海自贸区由2013年成立时的28.78平方公里扩为120.72平方公里,还加上了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张江高科技片区以及世博园区等。由于新片区集聚了大量金融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各类科技创新企业,因此扩区后的自贸区跳出了原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范围,使其试验功能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到带有社区性质的浦东新区。
  扩容以后的上海自贸区面临更高的挑战,即要更好地检验自贸区在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业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成果,完成真正的&压力测试&。
  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表示,要求上海着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系统集成。浦东新区&拥抱&上海自贸区正是践行系统集成理念的体现。
  今年4月,浦东新区政府和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合署办公满一年&&在浦东这个完整的一级政府框架下探索自贸区改革,是上海自贸区有别于粤津闽的地方。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经济学博士焦永利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这种以自贸区为牵引的新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架构将向全国推广,浦东新区作为一级政府完整地理出来这样一套框架,打造更透明,更可预期,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和管理机制,这是最大的、最综合、最有意义的,上海在未来下的是一盘大棋。
  以&负面清单&为突破口&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让&负面清单&这个原本生僻的专业名词变成了高频词,相应的理念也随之广为传播,并被普遍接受。
  201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改革的当头炮就是简政放权,以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9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最先开始编制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模式。清单之外的领域,&法无禁止皆可为&,实现由企业自行决定是否进入市场。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政府管理重心转为事中事后监管。
  有了&负面清单&,外商投资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后,原本一般投资项目承诺29天办理完结,现在企业拿到营业执照、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等最快只需4天。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实施。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步伐,远远超出外界想象。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负面清单&已&三度问世&。2013版&负面清单&,包括18个行业门类、1069个小类的190条内容。仅仅9个月后,2014版&负面清单&出炉,特别管理措施压缩至139条,缩减幅度为26.8%。2015版&负面清单&更是升级为&全国版&,进一步缩减为122项。另外,上海市金融办主任郑杨也在本月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近期正在探索金融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争取年内在上海自贸区推出。
  焦永利认为,上海自贸区核心还是要处理好&放&与&管&。&负面清单&体现的是一种&放&,实际上也支撑着政府的责任清单,而这体现的是一种&管&。&某种程度上来说,管得住是放得开的前提,所以重点还是着眼于风险防范,着眼于更好的市场秩序的运行,政府必须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来使得开放没有后顾之忧。&
  所谓&责任清单&,体现的是&法定职责必须为&;而&权力清单&,则是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权力清单&这三张清单,都从上海自贸试验区起步,迅速进入中国的主流语境。
  &负面清单&管理以及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释放出巨大的红利。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3.5万家,其中新设外企超过5500家,占比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近20%,而过去20年新设外企的数量累计才8000家左右。
  自贸区搞得好不好,外资企业的入驻率的确很说明问题。吸引外资企业并做好为其服务是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的重要任务。&通关手续能不能再简化些?&&负面清单能不能再短些?&本月,在上海自贸区组织的外国驻沪商会及外资企业座谈会上,外企负责人开启了&吐槽模式&。这样的&吐槽&、&挑刺&,对上海自贸区来说已是常态。&改革谁说了算?绩效怎么样?实际上还是要落到企业的获得感。这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的检验标准。& 焦永利说。
  改革如何再出发&
  尽管上海自贸区在运行两年多时间里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出现了改革不如预期的声音,改革压力仍然很大。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院长竺彩华教授就曾在《亚太经济》上发文称,当前上海自贸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在推进各项改革举措时的协同性问题。
  这种协同性问题体现在多种方面,比如上海自贸区与地方发展目标的协同性问题,上海的地方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像香港一样保持其区位差异性和国际竞争力,然而基于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基调,上海自贸区的开放政策不宜追求过于个性化的区域模式,这可能会限制其改革力度和地方特色。
  再比如政府主导与市场需求的协同性问题上,上海自贸区改革要释放的最大红利来自市场,但由于改革的主导者仍是政府自身,所以存在为改革而改革现象,市场、需求和问题导向仍显不足。
  改革如何再出发,对上海来说,相当程度实现可复制可推广之后,还有什么新的&先行先试&方向?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接下来上海自贸区很可能要围绕&一带一路&做。目前上海有一件事情抓得很紧,就是要力争做电子通关单一窗口平台。今后很多东西不是纸质报关,而是电子通关,这会大大解决贸易便利化问题。而且平台设在上海,就能成为枢纽。现在说贸易中心,不是看货物多少,集装箱多少,而是在制度、平台上谁占先机。&一带一路&正好是个方向,能不能做成这个平台,实现多式联运,背后就涉及到制度创新,同样也涉及系统集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万山上海自贸试验区即将迎来三年“大考”|试验区|上海|自贸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日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领导小组组长杨雄在会上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即将迎来三年“大考”,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新的指示要求,对照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在国家各部委指导支持下,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完成既定改革试点任务。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正稳步有序推进。今年年初确定的7个方面、33项改革任务已全面推开,大部分已完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果,制度创新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的成效日趋显著。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抓紧推进和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部分已明确的任务要加快形成具体成果;一些重要改革事项要加大与国家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要突出改革举措的系统性、综合性,继续深化基础性制度创新。
如果服务贸易中进口大于出口,甚至是巨额的逆差,则表明中国相当大的服务,包括连带的购物等,没有在中国内部消费,而是在国外得以实现。国内向国外漏出的消费需求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很强的一个下拽力量。
美国式的开放、多元、包容,日本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德国精准调控市场经济的各种措施和制度,应该是中国经济继续向上发展所必修的三门功课。
站在最高的第五层思维,才能看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所在——我们正在丧失过去几十年赖以成功的基矗与它比起来,经济增长减速、债务高企、银行坏账等这些人们日常谈论的风险只是癣疥之疾。
当前市场的矛盾深刻,随时都可能激化。民粹主义的抬头,无论是英国的退欧还是美国的特朗普,都反映的是在增长放缓、货币政策濒临失效、资本回报下降的全球经济里,不同利益群体对资源争夺的表面化,以及底层人民对自身的政治诉求。我的位置:
我看自贸三年| 张军:下一步,上海自贸区需从立法层面突破
作者:舒抒 唐烨
因此,只有对自贸区单独立法,让现行的行政监管制度在自贸区内失效,把监管授权给自贸区所在地,由地方对自贸区改革政策法规的实施制定细则,才能真正推动顶层设计中的制度创新落地。
“上海自贸区是重大国家战略,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要加快顶层设计在上海自贸区落地,下一步要在立法层面有所突破。”在上海自贸区三周年到来之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记者的采访。
在他看来,中国改革已从局部改革突破走向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改革,而全局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上海自贸区要进行的多项制度突破与创新都涉及全局改革,因此有必要对自贸区进行立法,让更多制度创新能在自贸区这块试验田先行先试,而不因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相矛盾而延误。也只有在立法层面有所突破,中央对上海自贸区的顶层设计才能加快落地。此外,在顶层设计基本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对自贸区所在地要给予充分的立法与行政授权。
“负面清单”是颠覆性改革,也遭遇现实尴尬
“上海自贸区三年来最突出的成就,是首次使用了‘负面清单’的管理思维对外商投资进行指导。”张军表示,过去我国多年采用“正面清单”的管理思维,对外商境内投资可行性事项逐一“做加法”。而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即“负面清单”中,只对外商“不能做的事”加以明确,清单之外都是能做的事。因此,提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一次具有颠覆性的管理思维改革。”
但过去三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遭遇了一些尴尬,比如“负面清单”越来越“长”,这说明一些领域的管理限制不减反增了。“这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负面清单’与我国现有的一些经济政策和法规产生了冲突。”
在中央的规划中,上海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在诸多领域,上海自贸区都要进行先行先试。但在张军看来,我国现有经济政策文本替代了法律,在实际操作中已经抬高了顶层设计协调各部门的成本。
“因此,只有对自贸区单独立法,让现行的行政监管制度在自贸区内失效,把监管授权给自贸区所在地,由地方对自贸区改革政策法规的实施制定细则,才能真正推动顶层设计中的制度创新落地。”张军指出,立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明确自贸区的性质、建设自贸区的意义、自贸区该做哪些事,该终止哪些事。但凡与自贸区发展有冲突的先行法规,在自贸区内都应该不再适用。
制度创新背后还需“助推力”
事实上,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伊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审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内暂时停止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停止实施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三部法律。
但这远远不够。当下,上海自贸区在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就应该加快推进,但背后还需要“助推力”。
2015年10月,《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以下简称“金改40条”)出台,提出了上海自贸区实行金融改革的框架性原则。同年12月,首项实施细则出台,但此后至今都未有新的细则发布。
细则为何至今没有出台?张军认为,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一行三会”对金融的监管条例非常密集,“金改40条”中相关内容可能与现行监管条款产生冲突,这其中就需要协调现行政策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此外,自贸区内放宽、自贸区外监管依旧,区内区外监管方式也可能需要协调。“如果能对自贸区进行立法,‘屏蔽’现有一些法律法规,那么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设、事中事后监管等一系列金融创新,都将能第一时间在自贸区‘自然落地’。”
经济改革已从局部走向全局
通过立法推动改革“自然落地”,其实在建国以后有先例。
1992年7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授权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深圳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授予深圳特区立法权。张军认为,这一决定在今天看来仍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对推动深圳为我国率先试验对外招商引资、制定公司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此之前,深圳特区已经自行完成了多项试验,包括1979年第一个引进中国香港“外资”兴办来料加工企业、1981年在蛇口第一个采用建筑工程招标制度、1985年成立第一个外汇交易中心等,但有了立法权之后,这些地方自发的实验性改革都有了立法支撑,也让之后的改革产生了更大的溢出效应,被深圳周边地区相继引用。
张军告诉记者,“缺什么补什么”,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中国改革的主要思路,所以那时的改革是发生在经济薄弱处,一般是局部的、在非核心城市、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局部性问题已得到很大程度解决,逐渐转向全局性问题,改革自然而然由当时的非核心城市走向核心城市,从局部改革走向全局改革,这时的改革只有通过顶层设计、通过自上而下才能推动。
过度过多监管会阻碍经济发展与创新
上海自贸区就是一种由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这样的改革路线非常符合当下这一历史时期。但当下,推动这一由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遭遇到一些现实问题。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经济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而为了适应这一经济环境,中国对经济的监管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计划经济时代简单的管理模式逐渐发展为现在相对复杂的管理模式,各个监管部门出台了很多针对当前经济特点的监管条款。在一定时期,这些监管条款起到防范经济风险、确保经济有序发展的作用。不过,近年,监管模式的僵化与过于复杂对经济发展的阻碍的困境已经逐渐暴露出来。”
去年有段时间,对“一行三会”进行改革的呼声很高。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一行三会”这一分业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国际与国内的经济形势,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推高了一些领域的监管成本。不少经济学家都呼吁,应对“一行三会”进行改革,重建中国金融监管模式。
“我国经济上空已织起了一张密集的‘监管大网’。这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如今在某些领域过度与过多监管,已经阻碍了经济发展与创新。”
自贸区3.0时代,投资者将“用脚投票”
今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新设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至此,自贸区数量增至11个。在经历了第一个自贸区成立、第一次自贸区扩容后,此次自贸区再次扩容标志着中国自贸区进入“3.0时代”。
张军说, 中国自贸区进入3.0时代,来自全球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将“倒逼”11个自贸区相互竞争,各自的营商环境、产业支持政策、金融开放程度等一系列制度优势都成为竞争的“砝码”。而投资者只会“用脚投票”,资本、人才、技术最终将流向能够提供更优公共服务的自贸区。“每个地方都想把自己发展好,竞争会使市场变得有序,也会促进更优制度的产生。”
在张军看来,这11个自贸区的竞争不应仅仅体现在区位特性上,更关键的是,要能触及中国目前对经济的密集管理模式。唯有这样,才能促进更多具有颠覆性的制度创新在这些自贸区孕育而生,这些自贸区也才能形成更良性的竞争。
题图来源:杜晨薇 摄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
输入您的评论
在@后输入空格完成输入
登录并发表
&&评论内容
登录并发表
没有会员号请
上海辟谣平台
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贸区三周年 标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