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人均拥有银行机构数据

金融数据共享正引发全球变革|金融|数据|共享_新浪财经_新浪网
金融数据共享正引发全球变革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蔡凯龙
  西方金融业称,2018年将是Open Banking-开放的银行服务年。随着2018年悄然临近,西方金融业频频出现Open Banking的热烈讨论。Open Banking从何而来,根源、意义和影响在哪里?
金融数据共享正引发全球变革
  当我们还沉醉于中国金融科技遥遥领先世界的荣誉时,&西方金融业静悄悄地发起了一场足以颠覆传统银行模式的革命:金融数据共享,一举把全球金融科技竞争带入下半场。&
  银行业者惊呼这是银行互联网化后金融业最大的变革;金融科技者激动地称之为继虚拟货币、人工智能之后,金融科技的下一个热点。以措辞严谨著称的《经济学人》杂志对此毫不吝啬用词,直接描述它为银行业的“地震”。&
《经济学人》杂志日撰文评论PSD2
  金融变革来袭,&各国如何应对?
  英国政府的竞争和市场委员会CMA (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类似中国的发改委)& 2016开始主导Open Banking计划,经过近两年准备,2018年开始在英国大银行逐步实现。
  欧盟2016年通过PSD2(Payment Service Directive 2 支付服务规划2)法令,规定在日起欧洲银行必须把支付服务和相关客户数据开放给第三方服务商。目前该计划的准备已经到收宫阶段。
  在美国,因著名的《多德-弗兰克法案》而成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Consumer Financial Proectection Bureau),2016年11月就金融数据共享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在经过1年研究后,10月18日CFPB发布金融数据共享的9条指导意见。
  澳大利亚2017年8月发布《Review into Open Banking in Austrailia (Issue Paper)》长远规划。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金融强国,都推出各自雄心勃勃的金融数据共享战略。
  虽然各国对金融数据共享的称谓五花八门,实现的途径不一,但是都有一个核心的理念:通过金融数据共享,推动传统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更深层次地协作和竞争,最终追求用户利益最大化。&
  建立在金融数据共享基础上的宏伟蓝图已经初具轮廓:未来银行的基本业务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模块化,金融服务可以按需求“拼凑”业务模块,增加服务的弹性和多样化。而银行将成为高度开放共享的金融服务平台。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的关系由竞争转为合作,共同构成了共生共存的金融生态圈, 就像手机App和手机操作系统一样。
  西方国家为什么全力推动金融数据共享?目前进展如何?对金融业各方有何影响?有什么成功的案例和挑战?最重要的是,这些振奋人心的金融变革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和冲击?未来我们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数据共享体系?&
  数据割裂是全社会的损失
  马云先生说“人类正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走向DT(Data Technology)时代”。在DT时代,数据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数据的价值在于关联,但是现实中,数据大部分是割裂和分散的,金融行业尤为突出。
  譬如,你在有存款,在贷款买房子,在公司交易股票,同时还有的信用卡。个体是金融交易数据的生产者和所有人,而这4家金融机构是数据的保管者。但由于不同的金融机构,造成同一个体的数据是割裂的。由于数据对机构来说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他们是不会轻易主动对外开放。
  金融数据的不开放,使各方损失巨大。
  对个人来说,&最直接的损失是无法轻易对比服务和费用,从而无法选择价廉物美的金融产品。更大的损失在于,个体无法得到全方位金融数据,因此限制了有效资产配置和规划。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投资理财等先进的技术,由于缺少完整全面的数据支持,成为摆设。&
  对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尽管有很多方式获得非金融数据,但是这些数据的含金量,比不上银行里的个人金融交易数据。倘若无法打破银行数据壁垒,金融科技公司将始终处于劣势,其发展必然受到制约。
  对银行来说,数据不公开,对自身业务是一种暂时的保护。但是这种数据封闭的代价是银行失去机会利用共享数据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技术,从而很难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的产品和服务。在客户对金融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科技界巨头跨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和监管对开放数据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的大潮下,闭关自守的银行将失去构筑平台生态圈的机会,银行的路将越走越窄。&
  对监管来说,金融数据不公开造成了数据孤岛,大大减少了数据的价值,降低了整个社会金融运行的效率并提高了社会成本,同时也助长了因为封闭带来的金融垄断,不利于初创金融企业特别是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
  总体说来,金融业的数据共享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放眼全球,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崛起的时代: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却没有自己的库存;Airbnb是最大的酒店住宿运营公司,却没有的一间客房。 还有市值最大的苹果公司,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数字产品平台。这些全世界明星企业,无一不是DT时代的领导者,他们通过数据开放共享,在平台上打造出生机勃勃的生态圈。
  然而至今没有一个开放的金融共享平台出现。&是时候金融业跟上共享时代潮流了。
  欧洲和美国模式
  在全球竞争中,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依靠庞大市场和模式创新,走在世界前沿。为了给本国的金融科技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并夺回话语权,西方监管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推动金融数据共享之路:欧洲政府主导模式和美国市场主导模式
  英国的CMA,&在日发布一份对银行业的调查报告称:客户对银行有很强的粘性和惰性,&虽然客户每次换银行,平均能给个人和企业客户分别节省92和80英镑(800和900元人民币),但是英国每年平均只有3%的个人和4%的企业客户换银行。调查显示,现有的大银行不想为了客户的利益而去充分竞争;而新的小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发展艰难。民众却为此买单:支付更高的费用却没有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
  为了让民众受惠于金融科技的创新,也为了让新的小金融服务公司能和大银行公平竞争,CMA主导并推动金融数据共享方案,其核心在于Open Banking, 即开放的银行服务计划。CMA认为,Open Banking的关键在于让个人与小企业及其他第三方服务商,能和银行安全地共享数据。这种共享数据的好处直接体现在:个人可以通过简单的统一界面管理所有的金融账户,从而更加便捷地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也更加有效地管理资产。CMA规划了一系列改革路线图,要求英国各大银行在2018年逐一落实。
  欧盟也有类似英国的战略规划,不过他们先从最基础的支付业作为突破口。根据日起开始正式实施的PSD2规定,欧洲银行的支付服务和相关客户数据对客户授权的第三方开放,目的是为了增加欧盟支付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都加入了英国和欧盟的阵营,采用的都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金融数据共享的模式。
  而美国走出了一条截然相反,自下而上的市场主导模式,主要有3条原因:
  首先,美国的法律为金融数据共享奠定了基础。2008年金融风暴后的产物之一《多德-弗兰克法案》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一项最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在其法律条文1033条明确规定用户或者用户授权的机构,有权获取该用户在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数据。虽然该法案没有具体详细规定如何共享用户数据,但是明确表示新成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有保护用户共享数据的权力。这些规定为美国金融数据共享铺平道路。
  其次,美国的金融市场竞争激烈,金融机构开放程度高。与欧洲的金融业由几家大银行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相比,美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众多,除了几家知名大银行外,还有大大小小9000多家金融机构。在如此竞争激励的金融环境中,美国的金融机构都把发展金融科技作为重点。一些有实力的银行,主动开发数据接口,转型成为平台型金融服务公司,积极参与并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整体上看,美国金融机构相对开放包容,更加愿意主动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也更加愿意开放金融数据。
  最后,美国金融科技公司整体实力较强。硅谷和纽约孕育出众多充满生命力的金融科技公司,其中一类就是个人财务综合管理服务公司。最典型代表为Mint公司,它是一家成立10年之久的老牌个人财务管理公司,根据2016年数据,Mint目前有2千多万用户(每10个美国人就有1个人有Mint账户)。用户通过授权就可以在Mint网站里,实时管理几乎全美所有的金融账户:储蓄,房贷,车贷,信用卡,学生贷,退休金和股票等账户等等。该公司已经和美国99%金融机构签订数据合作共享协议。通过一站式数据归集,Mint还能提供消费分析,财务规划和账单支付等增值服务,给用户极大的便利。除了Mint的公司还有&Prosper Daily、&Yodlee&和&Penn等多家个人财务综合管理公司,他们自发地实现了金融数据共享的商业模型。
  美国的法律体系,金融市场环境,以及金融科技公司发展的程度,决定了美国主要靠企业之间自下而上自发的参与数据共享。但是缺乏统一监管和规范,也给行业带来不小的阻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在10月18日提出金融数据共享9条指导意见,全面阐释监管的态度,期望借此引导促进美国金融数据共享的快速发展。
  影响深远
  英国的Open Banking专项报告主席Alasdair Smith,在报告发布当天说:“我们今天发布的改革将对未来几年银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有理由这么认为。银行的互联网化只是触及互联网精神的皮毛,金融数据共享和开放才是互联网精神的精髓。
  共享金融数据的新模式将会给金融服务业带来新一轮的巨变。这些巨变,正在渗透行业的方方面面。
  有些银行将在巨变中被淘汰。失去客户和数据的垄断优势,银行利润将会受很大影响。然而,积极拥抱新模式的银行,将会转型成为金融服务基础平台。成为平台的银行不仅仅直接向客户提供服务,而且可以通过平台上的金融科技公司向客户提供间接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型银行的产品更加丰富,数据的价值得到提升,因此不仅留住老客户,还能吸引新客户。凭借金融服务平台的品牌,影响力和金融牌照优势,转型后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变为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收费外,平台服务也有可能成为利润增长点。
  以花旗银行为榜样的数家国际大银行,和以美国中部卡萨斯州CBW为代表的几家社区银行,是银行转型的成功典范。
  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好处显而易见。金融科技公司通过数据共享,借助银行提供的金融平台服务,不需金融牌照就可以开展金融服务,同时还能获得大量的用户和数据,有助于技术优化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各国金融数据共享计划实施结果已经在金融科技公司上初显成效。英国推动Open Bank后,掀起金融科技公司新一轮蓬勃发展浪潮。欧盟的PSD2将给欧洲支付也带来百花齐放的格局。而美国的个人理财综合网站,将会在新的数据共享指导意见下更加欣欣向荣.
  当然,收益最大的还是用户。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和多样,成本越来越低。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之间的比较一目了然,更加容易统一管理,不会再有众多账号,记不住的密码和五花八门的密匙等烦恼。智能资产管理门户将成为个人金融活动唯一的入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找到了施展的天地。支付、借贷、记账和理财等金融服务和场景无缝链接,融为一体。金融服务像水和电一样便捷。&
  就像马云先生在解释IT和DT区别时说:“IT时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为主,而DT时代,它是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的技术”。&金融数据共享符合了DT时代用户对金融服务的期望,必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中国模式?
  对目前中国金融业来说,共享金融数据并打造开放金融平台的理念过于超前。中国的银行业大而不强,还在快速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进程中。盲目不切实际的生搬硬套西方经验是不适合中国特色的金融业发展。&
  金融数据共享在国外还属于发展初期,目前对业几乎没有直接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者我们可以高枕无忧而漠不关心。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环境下,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国外金融行业的巨变必然会间接影响到中国。
  如果未来中国的银行要追上并赶超国外,走向世界金融舞台中心,那么现在西方的金融数据共享变革就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外国银行积极拥抱数据共享的意识,和金融科技公司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数据共享上技术突破以及国外监管经验,&都值得我们以“拿来主义”的思维去借鉴和学习。
  对中国金融科技巨头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蚂蚁金服,微信财付通,陆金所,百度金融和京东金融等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巨头们已经走上国际化道路。国外的金融数据共享变革为这些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提供绝佳的机会。譬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将因欧盟PSD2的实施而从中受益,&借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地进入欧盟的各国的支付市场。
  而挑战来自于国外的科技巨头。由于金融数据的共享和开放,绑在国外科技巨头上的最后一道枷锁已经被打开。可以预见,&Google、Apple、Facebook和Amazon(GAFA)将跨界金融,形成对BATJ强有力的挑战。
  对中国金融科技业的另一个挑战来自于中国银行业。国外的金融科技公司体量不大,他们是金融数据共享主要的受益方。然而中国的金融科技巨头本身的规模不可小视,并且拥有巨量的客户数据。中国银行业在开放金融数据共享的同时,必然要求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相应开放本身数据。&如何平衡双方利益是不小的挑战。
  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和金融环境,在金融数据共享的大潮下,中国走的道路必将有别于欧洲和美国的模式,也很有可能像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发展一样,后来者居上。
  (本文作者介绍:点石资本创始人,财经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点石资本创始人,财经专栏作家。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下载费用:5 元 &
证券金融银行管理毕业论文 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湖 南 师 范 大 学本科毕业论文考 籍 号: X X X X X X X X X 姓 名: X X X 专 业: 证券金融银行管理 论文题目: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指导老师: X X X 二 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摘要:发展中国家银行在海外的发展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其机构分布的广度和分布数量显示,发展中国家银行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对海外发展以跟进市场和支持母行发展为策略,倾向于在发达国家、金融中心和对母国有更多贸易进口的国家建立据点;银行在海外分支机构的数量与其资产规模成正比,与母国的经济开放水平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文运用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数据,采用实证方法检验影响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的因素。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影响因素 国际化发展是当今世界的趋势,但在银行业的国际化风潮中,发展中国家银行在国内市场经受着外部力量的冲击。作为市场经济体,发展中国家银行面临海外发展的现实选择。现有研究银行国际化问题的文献中,以研究发达国家银行国际化现象居多,而缺乏对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发展情况的研究。本文根据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情况的材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海外发展所考虑或受影响因素特征,通过对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即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银行的发展仍处于落后,需要进一步发展。 一、文献综述 银行国际化的动因理论包括引导效应说、分散风险说、规模经济说、扩大市场份额说和比较优势说等,但是各国由于金融发展的特性,其国际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都不相同。通常学术界实证研究以母国为本位视角,研究银行的国际化、银行国际化目标区域的布局和银行国际化方式的选择。 Sabi(1988) 发现银行国际化的决定因素是东道国的市场规模(+);MillerandParkher(1998)利用美国银行在国外的资产数量及分支机构数目的数据,研究发现 FDI(+)、银行规模 (+)、管制条款(一)是影响美国银行海外发展的影响因素;BuchandLaPP(1998) 根据德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股票数额,发现 FDI(+)、金融中心(+) 和 GDP(+)是影响德国银行海外发展的影响因素;Yamori(1998)发现FDI(+)、人均 GNP(+)、M2 超过 GNP 的数量(+) 、进口(+)、出口(+) 和国家风险代理(+) 是影响日本银行海外发展的影响因素;tllFoearelliandPozzolo(2000)则揭示东道国的潜在收益(+)、东道国的经济增长 (+)、管制环境 (-)、银行的竞争力水平(+)、距离接近程度(+) 、语言接近度 (+)是影响 OECD 国家海外发展的影响因素;Demirgfie-KuntandHuizinga(2001)发现东道国税率(-)和东道国人均收入(+) 是银行海外发展的影响因素;NDeF61iceandRevoltella(2001) 考察欧盟成员国的银行的海外经营活动,发现高度国家集权(-)、东道国市场规模(+) 、经济增长潜力(+)对于银行的国际化具有显著的影响;Buch(2003)发现管制(-)、信息成本(-)、文化相似性(+)、地理距离 (-)、相同或相近的法律制度(+)和进入管制(一)是影响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BuchandDe,10ng(2004) 利用 144 个国家的数据发现信息成本(-)、管制(-)、是否发达国家(-)是重要影响因素;Gareia-HerreroMartinez-Peria(2005)发现贸易、市场规模(GDP)(+)、进入成本(-)影响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银行海外经营活动;Papaioannou(2005)则发现东道国的市场规模(+) 、地理距离 (-)、法律(+)和政治风险(-)是显著影响因素。
  目前的文献主要是研究发达国家银行的海外发展,而针对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的研究不多,我们尝试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发展总量和海外分布的影响因素。 在考虑样本的国家属性、地理位置属性的基础上,笔者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家划分标准,选取了 22 个国家,即选取亚洲的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中东欧的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匈牙利;中东地区的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沙特阿拉伯;非洲地区的南非、尼日利亚;独联体国家俄罗斯;拉美地区的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见表 1)。 二、影响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发展总量的实证检验 发展中国家银行基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考虑,其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影响因素包括母国经济水平、母国经济开放程度、银行自身实力等。我们以海外机构数量作为对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发展规模的度量标准,包括一家银行在海外的所有机构数量,即分布在各东道国的机构数量加总,记为 BRCHLa。我们以银行在海外分支机构总数为因变量,设定以下回归模型: BRCHa=a+a1asset+a2hmGDP+a3hmPGNI+a4hmTRD+a5hmTRPG+a6hmFDI+a7hmFDIPG 影响因素我们考虑银行自身实力(asset);母国经济水平,分别用国内生产总值(hmGDP)和人均国民收入(hmPGNI);母国经济开放程度,分别用商品进出口总量(hmTRD) ,商品与服务进出口总量占国内 GDP 比重(hmTRPG),母国对外直接投资资产余额 hmFDI 和吸收国外直接投资负债余额之和 (hmFDIPG)。我们用 Eviews6.O 估计参数,表 2 列出估计结果。在所有解释变量参与估计的情形下,银行规模(asset)和人均国民收入(hmPGNI)对银行外海机构总量有显著影响,前者为正影响,后者为负影响;另一个变量组合估计中,国内贸易总额占 GDP 百分比(hmTRPG)表现出对银行发展海外机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余四个变量,包括国内 GDP(hmGDP)、国内贸易额绝对值(hmTRD)、国内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hmFDI)以及该和占 GDP 比重(hmFDIGP) 等对被解释变量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我们发现银行资产规模(asset)对银行在海外机构总量产生正向显著影响,这与理论预期相符,银行资产规模相比国内 GDP 是银行发展海外机构更直接的影响因素;国内GDP(hmGDPI 对银行在海外机构总量的影响是间接的,结果显示正向影响。但不显著,说明经济规模小的发展中国家其银行海外发展数量未必同比例减少;国内人均收入指标(hmPGNI)对银行在海外机构总量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发展中国内人均收入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其银行在海外机构的数量反而越低,国内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对银行海外发展的影响也是间接的,从国内人均收入水平与银行资产规模相关系数看。二者呈弱负相关,银行规模的高低源于国家经济总量,而 GDP 这一指标与 PGNI 在发展中国家呈现一定负相关。所以 PGNI 对银行发展呈负向影响;母国贸易额绝对值 hmTRD、贸易额占 GDP 比 hmTRPG 对银行海外机构总量影响前者不明显,后者明显,一国经济开放度更多体现为经济中外向经济的比重,所以后者代表经济开放度对银行海外发展的影响更明显,从两者相关系数看,绝对量与占比基本不相关,绝对量难以对银行发展形成影响;母国直接投资余额 hmFDI 及占 GDP 比 hmFDIPG 对银行海外机构总量影响不明显。一国经济开放度可由贸易和直接投资来衡量,但从变量描述统计看,在观察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占经济比均值达到 78%。而直接投资只占 4.7%。可见以直接投资代表的经济开放度对银行海外发展影响有限。 三、影响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分布的实证检验 银行海外机构总量由分布国家数和在一个国家机构数量构成,我们结合银行海外分布的国家数和在一个国家的机构数,分析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机构分布的广度和密度。 从发展中国家银行在海外机构数量水平看,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在海外机构数量最少,平均一家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在 5 个的水平,亚洲地区最高。平均一家银行海外有超过 18 个分支机构,其余三个地区处于中等水平,经济规模的不同并没有带来所属银行在海外机构数量的差异。无论各个地区,还是不同经济规模水平的国家,银行海外机构分布密度都较低,按分行计,不超过 3个,按代表处计,不超过 5 个,最低的按代表处计为 2 个,全部国家平均密度为 3.4 个(代表处计) ;相对较高的地区是亚洲和中东地区,GDP 后 5 名组比前5 名组密度大。所有国家总体上一家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分布在接近 7 个国家范围,亚洲国家海外机构总量较大,分布国家也最广,超过 9 国,体现处较强的分散特征。
  从海外机构地域分布偏好看,各组大多把一半略强的海外机构留在所在洲国家,但非洲和拉美的母国把更多的海外机构分别安排在非洲和拉美地区以外,中国在亚洲和在亚洲以外的分布偏好是各半。 选择东道国时在经济发达程度的偏好方面,所有国家总体安排海外银行分支机构为发达国家和非发达国家各半。不同经济规模的国家在考虑海外分布时,表现出对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偏好的差异:经济规模较小国家把超过 7成的海外机构分布在发达国家,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则仅将略过一半的机构布置在发达国家。对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偏好从母国地区分组看,亚洲和中东欧地区分布在发达国家机构超过一半,其中中国这方面的偏好更为明显达到接近 80%:中东和非洲地区更多地把海外机构安排在非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机构分别仅占两成和三成。总体水平上在发达国家的分布密度是在非发达国家分布密度的 4.5 倍,GDP 前五和后五在这个倍数上差别不大,但在不同地区倍数较悬殊:倾向于把较多海外机构分布在发达国家的亚洲和中东欧国家,其在发达国家的分布密度也远大于在发展中国家,前者分别是后者的 4.3 倍和 3.4 倍;其余地区在发达和非发达国家分布密度差别不大。 在对金融中心的偏好上,对发达地区更有兴趣的经济规模较小国家、亚洲国家、中国也都表现出对金融中心的喜好;中东欧地区国家虽然在发达国家分布机构略多,但却对金融中心没有表现出同样的兴趣,仅把海外机构的24%投放在金融中心。总体水平上,同在发达国家比重一样,接近一半的海外机构分布在金融中心。在金融中心与非金融中心的分布密度,总体上前者是后者的近 6 倍,这个倍数在亚洲地区最大,其余地区则最多近 2 倍。
   四、影响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机构形式的实证分析 银行在海外机构形式包括分行、代表处、附属银行和联营银行,其分布受银行自身和东道国两类因素影响。银行自身因素与前面海外总量研究所考察的因素、数据时间和数据源相同,第二类东道国因素则包括两部分,即东道国国内因素和东道国与母国间关系因素。我们设定被解释变量 BRCH_b 为某银行在某东道国的分支机构数量。   BRCHb=a+a1asset+a2hsGDP+a3hsPGNI+a4hsTRD+a5hsTRPG+a6log(hsFDI)+a7hsFDI+a8HsCNT+a9HsLVL+a10hsIMP+a11tohsEXP+a12tohsIE+a13DSTANC+q14AERA 在解释变量中,我们考虑东道国国内因素,包括东道国经济水平(GDP、P_GNI)、东道国经济发达程度(虚拟变量 O,1)、东道国经济开放程度(hsTRD、hsTRPG、hsFDI、hsFDIPG)、东道国是否拥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虚拟变量 0,1)。同时,我们还考虑东道国与母国间关系因素,包括两国间贸易额,包括母国从东道国进口商品额(tohslMP)、母国对东道国出口商品额(tohsEXP) ,以及这两项相加的进出口总额(tohsIE) ,反映两国文化、语言、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共通性程度的两国间地理距离和是否同属一个洲(虚拟变量 O,1)。 根据各形式机构业务能力,1 个代表处按 0.5 个单位折人观测值。其余各形式机构则按实际数量计入,所有分支机构数量数据截止 2008 年 7 月。用Eviews6.0 软件进行估计,结果列在表 4。 表 4 中第(1)列列出包括全部 14 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其余 5 列列出改变变量组合时变量的显著性情况。在本部分回归检验中,共有五个变量对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目标国的选择有显著性影响,包括: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hsGDP(显著负影响)、东道国是否为金融中心 hsCNT(显著正影响) 、东道国是否为发达国家 hsLVL(显著正影响)、母国对东道国出口 tohsEXP(显著正影响)和母国对东道国进出口贸易总额 tohsIE(显著正影响),另外九个变量对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机构目标国的选择无显著影响,包括:银行资产规模 asset、东道国人均国民收入 hsPGNI、东道国对外贸易额 hsTRD、东道国对外贸易额占 GDP 比重hsTRPG、东道国直接投资余额 hsFDI、东道国直接投资占 GDP 比重hsFDIPG、母国从东道国进口 (tohsIMP)、东道国与母国地理距离 DSTANC,以及东道国是否与母国在同一个洲 AREA。 根据实证结果,我们发现:银行资产规模对发展中国家银行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数量有一定负面影响,但不显著。前面我们发现银行资产规模对海外分支机构总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一国的机构数并未因此增大,甚至有所减少,反映资产规模大的银行倾向于在更多的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对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布局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根据估计结果,东道国 GDP 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银行在这一国家的分支机构将减少 0.05个百分点,影响显著但程度并不强,弹性较小。因此,GDP 并非代表市场机会,而发展中国家银行发展海外分支机构的目的主要不是寻求东道国新的市场机会,包括不会把在国内的主营业务在国外作为主营业务,这一发展目标导致了对东道国经济规模包含的市场机会的不敏感,与此同时,银行国际化的发展,令在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竞争也更激烈,发展中国家银行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因此在考虑目标国时会有所注意;东道国人均国民收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与对经济规模不敏感原因相同;但由于该变量与发达国家、金融中心两变量相关度较高,且偏好于向发达国家和金融中心城市国家布局,使该指标对银行对目标国选择的影响不至于像 GDP 指标那样呈明显的负影响。 东道国经济开放指标(外贸绝对量 hsTRD 和单位 GDP 量 hsTRPG,以及直接投资绝对额 hsFDI 与单位 GDP 量 hsFDIPG):经济开放指标的不显著表明一国经济开放与否,对发展中国家银行的准入而言,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这与当前各国外资银行渗透率较高,银行国际化进程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有关。东道国是否是发达国家、是否拥有金融中心显著影响发展中国家银行的海外布局。此类指标的正显著性表明,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发展目的是获得良好的金融环境、市场学习机会、规范的市场交易机会、及时集中的金融市场信息。一方面,为母国银行提供资金、信息、金融工具方面的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在代表全球市场的金融环境里学习、培育,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拓宽视野、增强国际业务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前面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银行倾向在发达国家和金融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由于发达国家和金融中心多在北半球,且集中于北美、西欧及亚太,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分布有较远距离,且多与发展中国家不在同一洲,造成两个变量的显著性结论与前人研究发达国家、或包括发达国家的样本结论不符。 四、结论
  通过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观察银行中,平均 1 家银行在海外有 11 个相当于一级分行的分支机构(代表处按 0.5个计,下同),分布的国家平均为 6.6 个,在一个东道国平均设有 1.6 个分支机构: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倾向于在发达国家、有金融中心城市的国家或地区,以及有更多来自本国贸易的东道国拥有分支机构;与发达国家的银行国际化不同,东道国 GDP 水平代表的市场规模对发展中国家银行的布局,没有显著的吸引力;同时,东道国的人均国民收人、与本国的地理距离和是否与母国在同一个洲等因素的影响也不显著。 由于发展中国家银行的发展相比较于发达国家银行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处于被领导地位,因而和策略方面看,发展中国家银行海外发展的动因更多出于学习、参与和为母行的长期发展打基础,增强对原有客户的服务的目的,这与发达国家银行更多着眼于占领他国市场不同。从海外机构总量来看,资产规模越大、本国贸易占 GDP 比重越大的发展中国家银行,其海外分支机构数量越多,但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却不明显。
文档加载中……请稍候!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元 &&0人已下载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a href="UserManage/CopyrightAppeal.aspx?bid=1728153" title="版权申诉" class="fLeft works-manage-item works-manage-report" target="_blank"
关&键&词: 证券金融银行管理毕业论文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专业 大学 大专 本科 格式 范文 免费 下载
& 天天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证券金融银行管理毕业论文 发展中国家银行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链接地址:
当前资源信息
类型: 共享资源
格式: DOC
大小: 37.50KB
上传时间:
&& 广告或垃圾信息
&& 色情、淫秽、低俗信息
&& 反政府、反人类、反社会等反动信息
&& 散布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等信息
&& 侮辱、诽谤等人身攻击信息
&&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达国家人均gdp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