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生病住院我现在急需用钱怎么半 求助卖库存衣服

  今年59岁的赵积素,从恢复高考第一年至今,节衣缩食资助了68名贫困学生上学,其中64名学生考上大学,另有4名高中生将在2007年参加高考。孩子们亲切地称她“赵妈妈”。  贫困生的人生因她而生动  如今已是重庆一所市属重点中学骨干教师的陈彰兰不会忘记29年前的那个深夜,赵妈妈来到她家里,拉着母亲的手说:“我就是穷得舔灰,也要把你的孩子送去读书!”第二天,赵妈妈把她送回学校,为她买好饭票、新衣服和学习用品,还留下零花钱……直到口袋里的钱掏空才离开。她读高中、大学的学费,在学校的购粮指标,甚至信封和邮票……能想到的,赵妈妈都给她准备好送到手里。这一送就是8年,这个山村因贫辍学女孩的人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赵妈妈一句承诺,改变了我的一生。”陈彰兰说。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赵积素开始了她漫长的助学之旅,“节骨眼上帮娃娃们一把,他们就能成才”。  有老教师统计,光铜梁中学受赵妈妈资助的学生就有三四十人,今年读高三的学生中,还有4个是她赵积素的“娃”。  县妇联主任苏敏算了另外一笔账:赵妈妈37年工龄,到今年11月底,工资总收入(含退休工资)不到14万元。除自己的生活外,她还要赡养95岁高龄的老母亲!  “这岂是‘省吃俭用’几个字能够概括的。”苏敏说。1992年夏天,正当高三学生胡斌冲刺大学的关键时刻,父亲突然重病住院,胡斌连高考报名费都不知如何筹措。赵积素就找自己的亲戚朋友凑、借、要。奔波半个多月,2000元钱终于凑齐。在资助他学费不久,赵妈妈就因家中变故急需用钱,背负债务7000多元。  “只为减轻我心头的苦”  “老赵资助贫困学生上瘾啊!”与赵积素共事15年的周生蓉老人说:“1981年她每月工资45元,一个月就拿出二三十元资助四五个娃儿。名声传出去后,暑天、冷天,雨天、晴天,总有家长或村干部带着贫困学生在办公楼前等她,他们握着老赵的手,就像抓住了希望。  问起赵妈妈为啥几十年如一日那么辛苦自己,仍始终不渝地资助贫困孩子上学。得到的回答竟是一句平淡的话:“只为减轻我心头的苦。”  赵积素还有另一重苦涩:自己不能生孩子。就是因为这个,丈夫多年前离她而去。  她的家乡铜梁县安居镇七佛村,地处深丘地带,农民大多贫穷。“我自己没娃,许多乡亲的娃又因为穷上不起学,这不是又要走我的老路吗?想起这些我睡不着觉呀。”  “到处都有我的娃”  不能生育、感情危机、重病缠身……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打击,赵积素29年来从未停止过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从一个到68个,每一个她都倾尽了心力。2004年,赵积素患上严重的肾病,全身肿得透亮。而她还继续照顾着住在自己家中的3名贫困学生。每天,她拖着浮肿的双腿,清晨煮粥、上午洗衣、中午治疗、下午买菜、晚上做饭,要从七楼上下4趟。同事们在整理她病历时发现,早在1991年,赵积素就患上了肾炎,却从没有治疗过。  而这些,在赵妈妈眼中,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到处都有我的娃,我的生活非常幸福。”她说。  仿佛为了证实她的幸福,赵妈妈拿出珍藏的300多封来信――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武汉纺织工学院、武汉船舶工学院、重庆师范专科学院……信封上的邮戳从1987年到2006年。“我的娃都心疼我呢。”  赵积素资助的贫困学生曾经或正在就读的高校有50多所。翻着来自不同学校的信封,赵妈妈点着右下角的落款:“他是军队干部、她是公务员、他是律师、他是工程师、她是教师、他和你一样是记者……”每翻看一个信封,赵妈妈都能讲出一段孩子的趣事。  ……  母爱如烛,在点亮儿女的同时,也点亮了赵妈妈的心,汇成一片光明。&&&&据新华社花1.8万元买了三件假古董大伯天天在街头转悠找骗子   钱江晚报
花1.8万元买了三件假古董大伯天天在街头转悠找骗子   钱江晚报
花1.8万元买了三件假古董大伯天天在街头转悠找骗子
昨天中午,还真被大伯给撞上了,可惜骗子们人多势众溜了省收藏协会专家提醒:年底到,当心骗子们又开始组团上街忽悠
鲍亚飞 文/摄
  本报记者 鲍亚飞&文/摄  昨天中午大约11点钟,杭州密渡桥路。一位老人边追边挥手大喊:“不要跑,你们这些骗子!”随着声音往前看,几名中年男子四散逃开,神情慌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老人花了1.8万元买了这几个人号称在玉皇山上挖到的宝物,最后一鉴定,全是假的!  玉皇山上挖的“宝贝”  1.8万元拿下  事情应该从本月23日说起。  老杜今年63岁,去年退休前在杭州某国企工作,是位典型的收藏爱好者,家中各式各样的古董有将近2000件。  23日上午10点的光景,老杜在湖墅南路文一路口附近碰到一堆人,围着一个东西在看。“大概有七八个人围着,还有人讨价还价。”他好奇地凑上去看,结果就走不出来了。“一件玉器装在包里,只露出一部分,很精美,好像几个人都想要。”  老杜很是心痒,刚打算问价,一个人抢先一步说:“什么都不要讲了,3件东西全要了,就2万5吧,你跟我回家去拿钱。”出价的人说完就去拉货主。可货主却不干了,说:“到你家里去拿不安全,你真想要就去银行取了现钱来。”  两个人拉拉扯扯一阵,打算买的人最后说,身上带的银行卡只有1.6万元,要么就买货主手里的2件东西。  “不行的,要么3件买走,要么1件不卖。”货主的话让老杜觉得有了机会,他于是要求查看古董,一件玉器、一件青铜器、一件瓷器。“这可是从玉皇山上挖的,要不是等着用钱我才不卖。”货主有点惜售的意思。  想要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老杜也心急起来。没顾上仔细看,只是初步判断东西不错,很有年代感,加上边上的人一直也说要买,老杜下定了决心:“我卡里只有一万八,你吃亏点让给我。”  就这样,3件东西最后被老杜搬回了家。  鉴定后发现是赝品  他天天上街找骗子  回家后老杜开始觉得不对劲:1.6万元买2件不肯,为什么3件给我却只要1.8万元?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好却不见人付钱?他越想越不对,找到省收藏协会请专家一看,天!全是仿品,市场价值不会超过2000元。  老都老了还被人坑了,老杜有点受不了。“不行,我得找到他们,把钱要回来。”  于是从24日开始,他就一直在文一路和文三路附近转悠,一见路边有摊,摊边有人就凑过去看看。  说来巧了,昨天中午老杜转到了杭州密渡桥路,在公交车站边上他看到几个熟悉的身影。“几乎一模一样的场景,就是他们。”他快步上去,一把就抓住了摆摊人的衣服。“你个骗子,陪我钱!”  摊主并不认账,边上几个人也在说“公道话”——说老人拿不出证据不能冤枉人;后来见老人要报警,几个人一起掰开了老人手开始跑。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一位老人在闹市街头猛追几个中年壮汉。  年底到了  骗子们又开始组团忽悠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到年底这样利用假古董骗钱的事就会多起来。”省收藏协会副秘书长王玉说,不仅在街头,部分骗子还一唱一和地把双簧戏演到收藏市场里面。“市场管理方还特地做了几块警示牌提醒藏友,该类骗术诱惑性、蒙蔽性极强。”  据王玉介绍,他经常会收到藏友的求助电话,而鉴定的东西十有八九都是假的,其中至少五成以上的“古董”在买卖过程中都出现了唱双簧形式。“有人充当货主,有人负责出价,有人负责‘鉴定’,有人负责围观,这些都是事先分工好的。表面有很多人围观,其实真正在看的只有你一个人。”  他说这些所谓的古董一般都会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比如宝物是祖传的、比如刚从山上挖来等。出卖的理由也五花八门,什么家中建房子、家人看病急需用钱等等。  省收藏协会副会长贺善达也表示,古董市场鱼龙混杂,现在造假技术越来越先进,有的假冒古董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才能鉴别,市民若有心“淘宝”,最好请内行一起甄选。“如果是真品,货主会很乐意你叫专家来鉴定,反之一听鉴定就要溜的,那东西一定是假的。”
发表评论:
馆藏&321249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急需用钱怎样来钱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