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蒋介石 黄金当年到底搬运多少黄金来台

蒋介石究竟把多少国宝和黄金运到了台湾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蒋介石究竟把多少国宝和黄金运到了台湾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预支军费”  1947年底,原任湖北省财政厅厅长的父亲,到南京出任新成立的“预算财务署”的署长,这一职位级别是中将。财务署以前的名字叫“军需署”,抗战胜利后,在美国顾问团建议下,“军需署”改成“财务署”,其目的是希望将军费纳入到国家财政的预算体系,军队的开支由国家拨款给财务署,再由财务署去中央银行支取这笔费用,由财务官发放到军队里。1949年9月,又改组为“预算财务署”,兼管军事预算。  我后来看蒋介石日记发现,蒋介石对旧的军需系统已失去信心,他也希望新改制的财务署,能与国防部与财政部协调,核算确实军队人数,清除国民党队伍中“吃空饷”的积弊。  那时候,国共内战已经开始,父亲也很难按照原来的设想工作。战争机器一开转,国民党政府便要不断增加军费预算,父亲在日记里也记下,他一次次开会追加财政预算之事,“中央银行已感觉吃力”。作为财务署署长,父亲那时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给同中共军队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提供军饷与战费。父亲日的日记记着:“今日空投杜(聿明)部四千万。”可是第二天,杜聿明就被俘虏,而邱清泉已于前一日自杀。  从1949年1月初开始,父亲的日记里开始频繁出现“中央银行”的字眼,也屡次提到财政部长徐堪、央行总裁俞鸿钧、副总裁刘攻芸等人,似乎是在商议什么重大事件。1月10日的日记里,父亲又提到他专程赶到上海,“与俞(鸿钧)、刘(攻芸)二总裁等洽办”,并“拟草约”之事。  父亲的举动,在蒋经国写的《危急存亡之秋》一书里,得到解读。蒋经国在书里,也透露了他在1月10日这一天的日记:“今日父亲(注:指蒋介石)派我赴上海访问俞鸿钧先生,希其将中央银行现金移存台湾,以策安全。”这里的“现金”,就指国库里存的黄金和银元。父亲日记中所提到“草约”之事,也与此相关。  1948年底,蒋介石在中共的军事进攻和桂系逼宫的困境中内外交困,他更坚定了另起炉灶的决心,而国库黄金是他“东山再起”的重要砝码。此外,当时还有正在与中共交手的200万国民党军,包括胡宗南的30万精锐部队,李宗仁和白崇禧根本指挥不动。蒋介石不想放弃自己的嫡系部队,他觉得要对忠于自己的人有交代,不能逼他们最终像邱清泉和黄百韬那样走上自杀之路。这个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真金白银支持。  蒋介石的计划是,让我父亲以“财务署署长”的身份,用“预支军费”的名义将国库黄金提出来“保管”。从蒋介石日记看,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财政部长徐堪对此都犹豫不决,副总裁刘攻芸等人甚至公开反对。所以蒋石想出的办法是签“草约”,我推测,蒋介石是希望通过此举告诉央行领导人:“这是我蒋总统命令国民党军队财务署长吴嵩庆同你们立约的,有什么事情你们不必负责。”为了在财政部、中央银行和蒋介石之间达成妥协,父亲在日记里提到,他提议“先支半数”——也就是国库黄金银元外汇的一半作为预支军费。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蒋介石的身份仍是“中华民国总统”,所以,这笔军费的支出,应该说也算是合法的。虽然等到真正开始运输黄金时,他已不在台上。  关于这一批黄金的运输时间,大概可以从美国合众社日这一天发表的一条新闻中推理出:“国民党政府昨晚深夜在外滩戒严……当时中央银行运出许多箱秘密物件,大概是贵重的物资。据推测,这批箱子装的是金条等固体担保物。该行正将这批担保品运往华南某城市或台湾安全地方,据信国民政府正将财宝南运,以免落入解放军手中……”  现在看来,这一批黄金的运出,显然是在蒋介石正式下野的前一夜——日。这一批90多万两黄金及大量纯银,一共151箱,由父亲以“预支军费”的名义,交给海军,用海军的“昆仑号”、“峨嵋号”运输舰运的,先从上海运到厦门,存放在中国银行的地下仓库里,也就是在现在鼓浪屿岛上。直到1949年8月,解放军攻破福州以后,这笔黄金才被转移到台湾财务署在台北信义路边上的保管库里。  蒋介石显然为黄金转移早做了精心的安排:在下野前夕就安排自己的侍卫长石祖德出任厦门警备司令,侍卫团的军需官王逸芬调任台北财支处主任,是财务署在台北的负责人。这样,黄金运输的整个链条都在他的控制之中。  2007年,我特意从美国到厦门,想实地考察一下当年这条上海—厦门—鼓浪屿—台湾的运金路线。我跑到鼓浪屿的中国银行,找来了经理冒冒失失地问:“你们的地下仓库在哪里?”经理回答: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没有地下金库,他也不知道原中国银行的旧址在哪。正在我沮丧之际,我后面出现了一位老人,他的名字叫叶力,是一位建筑师。很巧的是,70年代,正是他负责把中国银行的地下仓库打掉的。他带着我看了中国银行的旧址,在原来仓库的位置,现在建了个钱币博物馆。  实际上,被父亲以“预支军费”名义转走的金银以及7000万美元,当时已引起国民党政府一些人的警觉。日,立法院还专门质询此事。蒋介石在那一天的日记写道“……幸有前财长徐堪与央行总裁明白宣布,央行所有各种现款,只有(值)二亿七千万美金,并未如李(宗仁)白(崇禧)所报有四亿之多,更无七千万美金之逃避……”其实,有无“7000万美元之逃避”,蒋介石心知肚明,所以他才会在日记里心有余悸地称“幸”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7000万美元的外汇,据李宗仁回忆,在蒋介石下台前,曾让国民政府拨1000万美元给毛邦初供空军在美采购,后来毛邦初与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发生矛盾,卷款而逃,成为国民党政府在美国轰动一时的丑闻,当时我父亲还奉蒋介石的亲笔手令调查此案。  补充:  国民党自中国撤离至台湾时,估计共携带70吨的黄金与1亿多美元的外汇,70吨黄金约合247万盎司,以当年金价US$35计共折8650万美元,加上1亿多美元的外汇,总计当约2.5亿美元。  而2.5亿美元如果换算成现今的价值是多少钱呢?还是用黄金价格来换算好了,特地查了最近一年的金价,每盎司黄金最高从没超过650美元,宽松一点算吧,算700美元好了,当年价值的20倍。那2.5亿美元在现今的价值就是50亿美元,而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是1美元兑换7.826人民币,我们也用宽松的方式来,算8元人民币。50亿美元等于400亿人民币,除以中国13亿多的人口,一个人可以得到30元,你要吗?  要是问题有这么简单就好了,中国每年光花在公车的购买、养护费用就远远超过400亿人民币,因此别只是想着当年的那些黄金,现在的浪费更可怕。台湾十几年来投资在中国的资金,最保守到最乐观的估计在200多亿到2000多亿美元,而中国大陆每年也替台湾贡献了1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两岸的经济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如果以400亿人民币就能解决现今的两岸关系,我想台湾人民会相当乐意,轻轻松松就能应付,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当年的2.5亿美元对台湾初期经济建设影响并不大,真正形成台湾战后主要资金是另外两个来源:  一是国民党在战后共计接收日本所留资产,共计接收日本资产为14.8亿美元。  二为美援,自为止美国共给予台湾15亿美元之援助,另外还提供台湾大量过剩农产品,其价值约为4亿美元,总计美援部分为19亿美元,如果以消费者物价指数换算约折合1951年的9.7亿美元。  总计以上三项,战后台湾资金共计27亿美元中,来自中国的外汇与黄金占9.3%,而接收日本殖民政府掠夺自台湾人民的部分则有54.8%,美援则为35.9%。另外国民党1950年到台湾时,也带来高达5亿多美元的债务,由中国带来的2.5亿尚不足以偿还其半数。  二次世界大战终战之初,台湾人口仅600多万,但从年的7年间,台湾共增加了200多万人口,(其中以1949年增加72万人最多)。这些突然涌入的人口,又不是第一线生产线上的人口,因此,台湾一时要承受的经济压力是不言可喻的,人口增加最多的1948年和1949年,也是台湾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期。1949年6月台湾的物价指数,已是“光复”之初的 7000多倍。令人难以忘怀的“四万元换一元”的新台币发行,也在此时开始。台湾此时要承受这样的经济与社会压力,又岂是区区70吨黄金所能纾解?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恩,当有个人全部财产有一亿,你拿走他一两百万没什么,就是心疼下,如果这个人只有一万块,还是住院看病的钱,这就要命了
  当初的二亿美元和现在的二亿美元可完全不一样呀小伙,如同你现在要是有二亿,你可以办各种实业和投资,六十年后,你就可能有二千亿美元,可你要是现在没有二亿,那六十年后你还是一贫如洗,这是金子般的原始资本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1,574 人围观 | 时间: 日 | 分类:
炒外汇主要交易的商品是汇率和黄金,殊不知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中国也出了一个炒外汇牛人,这个人是谁呢?出于个人对历史的热爱,今天为大家讲述一个意想不到的“投资家”,他就是蒋介石,一个被国人遗忘的抗日“民族英雄”。
这还要从3大战役前说起,辽沈战役是国共决战的第一次大战役,双方都认识到东北的重要性。东北的重工业在占全国的90%以上,日本在东北的投资额甚至超过了本土投资,日军当年为了保证军事供应,一直注重发展东北重工业和经济,经营了十几年,煤炭、石头、粮食、钢铁产量都居全国前列。可以说占据了东北,有钱、有粮、有枪炮,煤炭可以保证电力和火车运输,石油可以保证军事的机动消耗。再加上东北周边国际关系良好,无任何战事,足以成为整个中国的大后方,各种供应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到前线。
从当时军事力量上,东北共产党领导的正式部队和地方部队超过100万,55万国军被共产党领导的77万东北野战军分割包围。从哪方面来说,第一场决战都应该在东北打响,毛主席和蒋介石同时把目光瞄到东北。然而蒋介石想撤又想不撤,不想撤是为了让国际看清自己(蒋介石)的姿态,让国际感觉国民党有能力控制东北局势,以便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还能牵制消耗林彪的部队,一旦撤出,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连成一片,今后的仗就不好打了。
想撤退是考虑到各个因素,肯定打不赢,因为林彪的部队太能打了,另一个就是在人数、战略上国民党已不占任何优势,蒋介石又无兵可派,即使撤退,陆路也走不通,只能走海陆。当时船少、时间又短,根本无法撤走这么多的兵力。
随着蒋介石的犹豫,辽沈战役国民党军队越打越烂,而东北野战军围追堵截,大胆迂回穿插,最终解放军歼灭了国民党在东北的重兵集团,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的失败,蒋介石心灰意冷,感觉大势已去。在兵力上国军处于劣势,再加上各种政治、经济事件,让老百姓对国民党失去了信任,蒋介石就预感大陆呆不下去了。为了保障今后的军事供应和未来打算,只能积累财富,以图东山再起,蒋介石秘密便制定和实施集资搬运计划。
蒋介石集中了当时国库的大量黄金,除了黄金之外,还有大量的银元、美元、古玩、字画、瓷器、铜器、玉器等都被运输到了台湾,当时蒋介石的命令是,把一切可以带走的都带走,绝对不留给共产党,带不走的全部毁掉。很多的学校、工厂、教授、工程师、各界精英人士都被“搬”到台湾。
第一批接受运送黄金任务的是国民党海关缉私舰“海星号”,一帮二人一组的挑夫用扁担挑着木箱子到海星号上,这个情况正好被一家英国记者撞见,他发现这些箱子从金库里搬出,里边装满了包装好的金条。就这样,首批运送台湾的200万两黄金就这么被搬上了“海星号”。
第二次运送任务依然是海星号,运输数量260万两,占当时国库的一半之多。由于首次运输黄金事件泄露,蒋介石二次运送黄金没有直抵台湾,而是选择厦门着陆,数月后,分批运送到台北。
这些资金折合美元高达10亿多,要知道当初美国提供欧洲战后重建资金50亿美元,使得欧洲恢复经济,迅速繁荣。按人头算,台湾这点人开口人均重建资金是欧洲人均的3倍,可想而知,这是多么一笔巨大的财富,发展台湾经济是绰绰有余。今天看到这么富庶的台湾,就更当年的这批黄金有很大关系。
台湾运走的这批黄金数量,相等于中国15年的黄金开采量。台湾把这批黄金不光用于台湾经济建设、军事装备上,还有很多用在保密局,由于当时大陆戒严,很多进行破坏活动的敌特分子都是拿钱办事,例如蒋介石命人去暗杀去访问苏联的毛泽东主席,暗杀参加亚非会议的周恩来总理等。
蒋介石除了进行破坏活动之外,也制定了反攻大陆计划,一直幻想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个当年叱咤风云的蒋总裁,临死之前身边还放着中国地图。但他运走的那些东西,却是升值最快的交易商品,看看现在黄金的价格、文物古董价格,疯狂飙升。
对于我们来说,手中可能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但总有一些父辈、老辈传下来的东西,至今我手中还有大量的古钱币,像孙中山钱币、袁大头、早年邮票等贵重物品。先不说这是投资理财等待升值,但却是老一代留给我们的精神,足以说明对后代的负责与呵护,也印证了先祖是一个了不起的“投资家”。
周一伊始,努力工作,面对压力,全力解决。无论前面道路再艰难,只要我们努力了,就是真的海阔天空。
微信扫一扫
关注外汇站,让你惊喜不断!
联系 & 我
千牛:start
上述联系方式,只用于业务咨询
其它问题,请在文章底部提交评论
公告 & 声明
不推荐垃圾网络赚钱项目、赚钱方法
不提供付费的网赚经验与网赚培训
不承担投资类站点风险、损失请自担
本站内容皆为原创,外汇站拥有最终解释权
本站采用CC BY-NC-ND/2.5/CN 创作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本站文章链接!日,台北台湾银行金库的藏金。圆桶外的封条上有“金圆券准备金”的字样,这是国民党政府国库黄金运台的最有力证据。核心提示:一份资料说:当年蒋介石携700万两黄金跑到台湾。根据我的研究,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应该是350万两的黄金,其他是价值350万两黄金的白银和外汇。抗战爆发前,中国的黄金储量也从未到达700万两;抗战胜利后,据公开的数字,黄金储量已不到600万两——当然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也有待于日后进一步挖掘。1948年底,预感到将要失去大陆的蒋介石,开始有计划地将国库黄金运到台湾。由于种种原因,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黄金运台之事一直处于秘而不宣的状态,它流于各种野史中,却极少见于正式史料。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教授吴兴镛开始了这段复杂而艰涩的调查。吴兴镛的父亲吴嵩庆曾担任国民党军财务军需署长15年之久,从表面上看,他的职位并不高,但是这期间所管理的军费在国民党政府总预算中最高曾占2/3以上。此外,在国民党政府最艰难时期(),国库大半资金也暂时由他与中央银行共同监管。吴兴镛的调查,让我们得以看清60多年前,一段颇为特殊的历史事件。口述◎吴兴镛 主笔◎李菁浮出水面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在美国留学,每年放假回台湾,我都去书摊上看看。我在台大读书时,有一位同班又同寝室的好友叫王尚义,他的妹妹王尚勤与李敖相恋并生下一女。王尚义是位才子,可惜早在1964年便去世,所以有时我会翻看被称为“文化太保”的李敖的书,也想看看有没有关于王尚义的故事。有一次,我在书摊上随手翻看李敖编著的《蒋介石研究》一书,竟然在书中发现了一张我父亲的肖像,文章称我的父亲吴嵩庆为“蒋介石的总账房”,让大家“别忽略这个人”,还说吴嵩庆是除俞鸿钧(注:原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行长)之外,另一位在1949年前后“盗窃”大陆国库资金运到台湾的重要人物。李敖的文章让我意外之余,也有一些好奇。不过,那时候我的精力在自己的医学上面,对父亲的事情没什么兴趣。另外,黄金运台之事,在台湾一直是个禁忌话题,父亲在家里也从来不谈公事,所以我压根儿没有想过向他核实李敖书中所说之事。1990年,我在洛杉矶的朋友陆铿恰巧也在台北,有一天我请他到家里吃早餐,介绍他跟我父亲认识。陆铿以前曾任职国民党《中央日报》采访部主任,对国民党的历史和人物非常熟悉。告别前他突然问我父亲:“可否请教一下吴老先生有关上海‘沦陷’前中央银行黄金运出的过程?”父亲迟疑了一下,但马上断然回答:“此事我不清楚。”1991年9月,90岁的父亲在台北去世。父亲生前有记日记的习惯,父亲保留下来的日记,从1946年一直写到去世的那个星期。91岁的母亲将父亲留下的日记都交给我,让我带回美国。父亲是一个本分的公务员,他在日记中很少点评政治,也很少涉及私事或个人情感,只是忠实地记下每天的工作。父亲的这些日记带回来后,我也一直无暇顾及。只是留意看了一眼,我当年离台赴美国的那一天,父亲是否记了什么,结果很失望,除了照例记录一天的公事外,一点也没提送我上飞机的事情。1996年,是父亲去世5周年,台湾《传记文学》邀我写一篇关于父亲的纪念文章。这时,我才开始仔细翻阅那些日记,我也渐渐意识到,父亲曾经经历了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我写的《家父吴嵩庆将军逝世五周年纪念》一文发表后,还引起一些轰动,大陆的《参考消息》也转载了有关这篇文章的消息,外界普遍认为,这是这么多年来,两岸第一次正式提及黄金运台事,这些反馈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此后,除了继续搜集资料,我也开始有意识地寻访父亲的老朋友、老下属。2008年7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公布了蒋介石年的全部日记。得知这个消息,我几次从洛杉矶驱车赶到旧金山去看这批日记,没想到在里面发现了非常关键的资料,之前很多的推测也得到了核实。蒋介石的这批日记里多次提到了“吴嵩庆”,也就是我的父亲,每次日期都与我父亲的日记里的日期相吻合。在此之前,无论是父亲的日记,还是我走访的一些亲历者的回忆,都是零散的、枝节的,蒋介石的日记让我看清了黄金运台的整个大脉络,就像一幕剧一样,剧情一下子就清楚了。1949年,国民党在逃亡前夕抢运黄金等重要物资去往台湾“预支军费”1947年底,原任湖北省财政厅厅长的父亲,到南京出任新成立的“预算财务署”的署长,这一职位级别是中将。财务署以前的名字叫“军需署”,抗战胜利后,在美国顾问团建议下,“军需署”改成“财务署”,其目的是希望将军费纳入到国家财政的预算体系,军队的开支由国家拨款给财务署,再由财务署去中央银行支取这笔费用,由财务官发放到军队里。1949年9月,又改组为“预算财务署”,兼管军事预算。我后来看蒋介石日记发现,蒋介石对旧的军需系统已失去信心,他也希望新改制的财务署,能与国防为人处世(gh_2b)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日,台北台湾银行金库的藏金。圆桶外的封条上有“金圆券准备金”的字样,这是国民党政府国库黄gh_2b为人处世,是指为人和处世的总称。
  为人就是做人,“处”就是处理、接触,“世”就是外界的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事物。
  总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对待事情以及事务的处理方式与方法,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2b为人处世,是指为人和处世的总称。
  为人就是做人,“处”就是处理、接触,“世”就是外界的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事物。
  总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对待事情以及事务的处理方式与方法,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到底是好是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