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汉是正归国家为父母养老而海归机勾吗

点赞!凤阳一老人荣获滁州市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个人典型
日前,从市文明办获悉,经市学雷锋志愿服务专家委员会评选,2018年二季度滁州市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揭晓。其中凤阳县百货大楼退休职工苏汉领荣获十佳个人典型。
苏汉领在活动现场
在凤阳,提起苏汉领和他一手组建的凤阳兴华民间戏剧协会可谓大名鼎鼎。1945年出生的苏汉领,是凤阳县百货大楼退休职工。退休以后,老苏和其他老人一样过起了闲适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看到基层百姓对文化艺术的追捧,他从此重拾青年时的梦想,组建戏剧协会,开展基层义务文艺演出。
缺少人员,老苏一村一寨去跑,聚齐了80多位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队伍;缺少设备,老苏自掏腰包瞒着家人拿出退休后的几乎全部积蓄,买音响,购设备,添置乐器和服装;缺少训练场地,老苏反复做家人思想工作,将自家客厅奉献出来当作排练厅,白天晚上练个不停;缺少演出机会,老苏总是主动出击,走乡村,进社区,赶大集,义务为群众演出。
苏汉领还经常利用农闲时,村民爱看戏的时机,率领他的凤阳兴华民间戏剧协会——“老苏赶集”文化志愿服务队,奔赴凤阳县的村村镇镇。每次演出,除了一辆拉设备的车,演职人员没有车辆,来自各乡镇的演职人员就早早出门,在老苏的带领下,坐着公共汽车赶赴演出现场。
在农村、在社区、在街道、在敬老院,每次义务演出结束,老苏等人收拾东西离开时,大家伙儿总恋恋不舍。
“人家演出是为了赚钱,可他们是赔钱。一分钱不收,贴人工、贴时间、贴经费,白白演戏,我们太过意不去了。”现场看节目的孙大爷很体恤老苏和他们的团队,提出给老苏钱,但被老苏退了回去。
他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兴旺,老百姓生活越来越红火,我们从心眼里高兴。再加上十九大提出了新目标,我们更有奔头了。”
来源:郭如亮 马顺龙 |文(节选) 
图:陈友田 田益全等
编辑:凤阳传媒中心 高洁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徐州苏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企业信用, 电话, 地址, 法人】_阿里巴巴企业信用
阿里巴巴企业诚信体系
统一信用代码:MFA4M31
法定代表人姓名:
订阅企业动态
分享企业名片:
企业名称:
徐州苏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工商注册号:
经营状态:
在营(开业)
企业机构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日期:
法定代表人:
经营期限:
注册资本(万元) :
注册资本币种 :
登记机关 :
徐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最后年检年度 :
徐州市云龙区城东大道店子社区再就业服务中心综合楼二楼B3室
经营业务范围 :
老年人养护服务;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管理服务;家政服务;会议服务;展览展示服务;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生鲜食用农产品、预包装食品、医疗器械销售;康复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销售、安装;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综合信息概况
阿里巴巴平台经营店铺
工商变更记录
是否深度认证
工商变更记录
主要管理人员
企业股东信息
对外投资信息地 址: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复兴北路金凯隆大厦27层12室
业务邮箱:
技术邮箱:
网 址:www.suhanjt.com
您的位置:关于苏汉关于苏汉
& & & & 苏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日,在徐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公司注册住所:徐州市复兴北路金凯隆大厦27楼13室,法定代表人:靖守晨,注册资金:8000万元人民币。
主营:电子商务、网上销售、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的进出口、旅游、房产、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养老机构管理服务、资产管理、企业管理咨询;经济贸易咨询;组织文化艺术交流等。
苏汉集团营业执照
苏汉艺术团《运河儿女》
& & & & 苏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先后成了十三家分、子公司:徐州苏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徐州国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徐州市苏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徐州苏慧玉布乙服装有限公司、徐州福远三十七度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徐州苏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徐州苏汉旅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湖南苏汉养老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重庆苏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山东苏汉服务养老有限公司、河南苏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浙江苏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苏汉艺术团(目前演艺工作者97人)。
重阳节活动现场照
为黄山老年公寓义演
& & & &苏汉控股集团已经开始组建:以苏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母公司,预计总注册资金4.2亿元人民币。现已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以&蘇漢&、&蘇漢福远&、&贻生通&15类150项知识产权、商标,苏汉(集团)以养老服务为发展主线,其线上发展网购超市,线下建立连锁快捷宾馆、社区便利服务店、社会文化艺术团、传统服饰、现代服装、生态农业等产业,逐步推进苏汉集团3-5年发展规划,实现旅游、旅居养老;居家养老服务;购物一条龙服务。该公司还没有发布任何新闻!
该公司还没有发布任何招聘!
该公司还没有发布任何产品!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双月刊党的建设
执政党的文化力量与社会主义命运
&&写在苏联剧变20周年之际倪稼民1
经典作家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俞良早7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责任叶青春13
论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张星炜18
政治学研究
取予之间的治道变革与国家整合
&&以国家惠农政策对鄂西G村基层治理的影响为个案唐鸣尤琳25
网络社团的兴起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熊光清32
论三民主义对中国化人权的贡献孙力36
协商合作民主形式研究
&&兼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维度王洪树41
从边疆治理到国家整合
&&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的考察任勇47
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李莹郑曙村冯国建53
村民民主选举的法律问题研究陈纯柱韩兵57
2012年第1期
总第112期(1月8日出版)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问题研究
&&兼论国务院38号文清理整顿交易场所的影响周友苏郑v63
成渝经济区警务合作的战略构想与路径设计徐承68
&&&&&&&&&&&&&&&&&&&&&&&&&&&&&&&&&&&&&&&&&&&
公共行政管理研究
目前中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施雪华孟令轲汤静容73
项目管理与设计:环保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新视野和新路径梁莹陈素萍80
公共事业凭单制的实践困境及排解策略周义程88
&&&&&&&&&&&&&&&&&&&&&&&&&&&&&&&&&&&&&&&&&&&&&
西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陈永忠王磊胡晶晶94
论垄断与自由竞争都具有高效率张理智101
多元竞流与核心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格局翟桂萍104
加强科技文化普及能力建设研究文兴吾何翼扬109
当代中国文人的风骨精神史云贵116
自然灾难与宗教的价值
&&对自然灾难的人文关怀闵丽122JOURNAL OF THE PROVINCIAL LEVEL PARTY SCHOOL
OF CPC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Bimonthly)No.12012
(Serial No.112)MainContents
Cultural Power of Ruling Party and Socialism Fate
&&Writing at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Soviet Union RevulsionNi& jiamin1
Theory of Classical writers about Construction of Work-class Ruling Party Ide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 Yu liangzao7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is the bright banner hold high by CPC&&&&&&&&&&&&&&&&&&&&&&&&&&&&&&&&&&&&&&&&&&&&&&&&&&&&&&&&&&&&& Zhang xingwei18
Governance Transformation and State Integration between Taking and Giving
&&A case study of the Primary-Governance effect of the policy to support the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o G village of Westerrn Hubei Province&&&&&&&&& Tang ming& You lin25
The rising of Network Leagues an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Xiong guangqing32
A study on Law question of Villagers Democratic Election&&&&&& Chen chunzhu& Han bing57
A study on Law question of Trading Market of Stock-right in areas
&&the effect of reversing Trading Market in Document No.38 by State Council&&&& Zhou yousu& Zhen hong63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Current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 Shi xuehua&& Meng lingke&& Tang& jingrong73
Management and Design of Project:New views and new metho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preservatio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Liang ying&&&& Chen suping80
A study on Self-creativity Capability in Western Areas&&&&          Chen yongzhong& Wanglei&& Hujingjing94
Muti-development and Core-leading:New pattern of Socialist Culture Construction&&&&&&&&&&&&&&&&&&&&&&&&&&&&&&&&&&&&&&&&&&&&&& Zhai guiping104
A Study on Strengthening the Universal Cap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 xingwu&&&& He yiyang109
经济学:科社政治学:封面设计远近文化
党史党建:公共管理类:值班编辑刘彦武
法学:文史哲及其他:英文翻译吴加进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1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J50406)
〔作者简介〕倪稼民,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200233。执政党的文化力量与社会主义命运
&&写在苏联剧变20周年之际
〔摘要〕苏共执政初期因文化力量的先天不足严重制约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实质性的转换和社会文明由传统到现代的顺利转型,而后又忽视列宁晚期极为重要的文化革命思想,完全无视自身文化的缺陷,没有及时进行文化自省、文化批判和制度建设,最后导致自身的垮台和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自省、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责任仍然重大和迫切,我们必须在总结苏共的教训上搞好我国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苏共;执政党;文化力量;文化制约;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6
一、苏共执政中的文化制约问题
  十月革命使布尔什维克由革命党走向执政党。如何继续沙俄未完成的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社会转型?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任何一种全新的创设性的路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前路径影响,都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要依赖于前路径资源。这里的关键就是路径依赖是有限度的、有条件的和时间性的,表现出一种继往开来的过渡期特征。如果超过了这些限制,把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手段绝对化,任何一种创设性的选择都将走向反面甚至回到原来的老路,继而发生前路径同样的问题,最后导致转换的失败。在这种背景下,执政党的&文化力量&即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文化心理、理论修养、思维方式、对新社会的制度预设和实际操作能力及其角色转换能力等等往往会成为其最终选择哪一种路径的指示牌。
  革命胜利后,年轻的俄共(布)执政党&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1〕企图将为战争所迫而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粗暴的军事共产主义作为&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捷径。喀琅斯塔得水兵事件和坦波夫州暴动使列宁等一些领导人意识到苏维埃政权的危险性,迫不得已&退却&,放弃军事共产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但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推广和深入,列宁等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2〕晚期的列宁真正从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西方文化背景视域下解读社会主义,深刻认识到十月革命本质上不是使俄国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仅仅是&从沙皇制度转到苏维埃制度&,革命成果很可能&被最腐败的因循守旧的习气取而代之&,〔3〕不是共产党员&在领导,而是他们被领导&、被泛滥的旧制度的&官僚主义的莠草&所侵蚀。〔4〕于是,列宁用尽生命中全部的也是最后的力量来疾呼文化革命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在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5〕
  很显然,被列宁所要求和强调的&文化力量&,理应是一种以现代的、先进的文化眼光来理解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力量,而不是以农民的狭隘的视野和诉诸于强权的方式来追求形式上的社会主义如军事共产主义。应该说作为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忠实的捍卫者和阐释者布哈林等人,正是代表着列宁所要求的那种文化力量,他们在列宁去世后积极推动着新经济战略的发展和完善,他们深深懂得在生产力严重落后的苏联如何走向社会主义。但所有这些都被不久后激烈的党内斗争、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目标所覆盖。
  客观地分析,要让那种实事求是地反映苏联生产力发展状况、符合马克思社会主义原理的思想和政策继续发展下去,在当时的苏联最起码需要这些&文化力量&作保证:一是能够保证新经济政策思想得以全面贯彻的相对健全的政治制度安排和意识形态的呵护,二是能够保证坚决贯彻这一思想的领袖或领导集体,三是能够保证这一思想得以顺利贯彻的干部基础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6〕但是这每一个&保证&在当时都难以保证。
  首先,苏联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列宁在世时还没有定型的态势,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根本谈不上相对健全。列宁也曾做过一些改革的努力并在去世前建议&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变动&。〔7〕但是,列宁的建议没有得到继任者们的采纳和重视。苏联的政治制度朝着越来越远离民主、远离监督的官僚主义泛滥的集权体制方向驶去。结果,体制上相对比较宽松灵活的经济文明建设不仅没有相应的比较民主的政治文明建设与之配套、支持以及作为保障,反而受到日趋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的阻挠和干扰。这更加大了新经济政策继续推进的难度和风险。而为以商品经济、市场与私有财产为基点的新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的思想根本无法与占意识形态主流的以计划经济、公有制、消灭剥削等为理念的社会主义思想较量,也就是说,新经济政策无法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与呵护。
  其次,列宁去世以后,几乎没有人能够像布哈林那样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并竭力继续推进之。即使托洛茨基较早看到军事共产主义弊端,但始终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无奈的暂时的退却,不主张将新经济政策深化和扩展开来。也就是说,托洛茨基并没有像列宁那样最后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在苏联高层领导人中,积极反对继续新经济政策道路的也大有人在,更不用说还存在着一大批观望的持消极态度的人。问题是列宁去世后党内最高领导层中的几个人,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严重不足。卢那察尔斯基对托洛茨基评价客观:清高、自负,除了对列宁表现出&动人的发自内心的敬意&并&以真正伟人的谦虚承认列宁的优势&之外,他是个&浑身带刺、不能容人和专横的人&。〔8〕而斯大林&太粗暴&、专断、心胸狭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则目光短浅并在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总是摇摆不定,布哈林的书生气太浓并厌恶政治斗争。所以,列宁去世后,除了布哈林致力于继续深化和推进新经济政策路线外,其他最高领导成员不是反对推进,就是因关注于最高领袖的空缺而陷于权力的明争暗斗中,即使当时是新经济政策的支持者,也并不一定是真正理解甚至根本就不愿意真正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伟大意义,而仅仅是权力斗争的需要。这样,就社会主义路径问题的正常的党内争论与权力斗争交织在一起,使得领导人通力合作的可能性日趋渺茫,而斯大林动辄使用行政和组织处理手段及其娴熟的政治手腕更使得正常的争论及全力合作越来越不可能最终彻底消失,斗争的胜利者的思想便成为党的思想路线。&而深谙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布哈林却恰恰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9〕
  最后,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各级干部大多是内战中火速提拔上来的。他们多为农民出身,仅有的文化知识多为速成的,缺乏或几乎没有理论修养和管理水平,只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革命口号和军事手段。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在认知关系同他们的物质生活直接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形成的,而且起中介作用的主要是语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直观或者对某些习惯的养成获得的。这样的思维对&抽象概念&、&理论&、&演绎&和&逻辑&望而生畏,宁可避开所有这些而选择把复杂的世界观问题加以改编的宣传性材料。&〔10〕所以,上个世纪20年代初涌现出来的那批党的实际工作领导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时代烙印&&理论素养不足,思维简单化、机械化,空想主义倾向严重。这种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难以接受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充满矛盾的进程,却能相当顺手地行使军事共产主义方式。所以,当斯大林终止新经济政策,开始规模宏大的诉诸于强制手段的农业集体化、工业化道路后,并没有受到来自干部队伍内的多少阻力和推行上的困难。可以说,像斯大林那类革命家对军事共产主义方式的钟情除了他们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解上的简单化、表面化和粗浅化外,更因为军事共产主义方式与他们血管里流溢的浓厚的俄罗斯旧文化传统浆液是如此的吻合。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没有凸显出列宁所要求的那种先进的、理性的现代文化力量。建构新文明的尝试受到旧俄国文化传统制约而夭折,苏联最终几乎还是依赖旧路径资源和方式、只不过是经过革命&洗礼&而改头换面登上历史舞台来走向现代化。
二、文化、制度建设上的集权化和僵化
  众所周知,苏联是先有政治权力,然后才有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制度安排,是政治制度决定经济文化制度(后来几乎所有的现实社会主义的政治与经济文化关系都是这样)。科尔奈由此指出:&理解社会主义体制的关键是要考察其权力结构,&&社会主义体制的主要特征均根源于社会主义的权力结构特征。&〔11〕和其他现代国家一样,苏联拥有正式的宪法、法律和司法制度,而且宪法明确规定苏联共产党是国家的唯一的领导力量。其实,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没有几年,&一切政权归苏维埃&就已经变成了&一切政权归布尔什维克党&,不但开始了布尔什维克一党执政,而且苏维埃的作用日益变成&在&人民委员会&的决定上盖上一个印章&而已。〔12〕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把政权机关的职能几乎全部转到自己手中的方式,实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管理和统治,这是苏联制度建设上集权化的滥觞。如果说,俄共(布)早期过于强调集权甚至出现红色恐怖源于紧张的内外局势所逼,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党内还是充满民主讨论、争论风气和允许派别存在。但是1921年党的十大上取消反对派以后特别是列宁去世后,这种气氛伴随着制度上的日趋集权化而消弭。1936年宪法的颁布,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正式确立则标示着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一切领域的全面控制和渗透的合法化和制度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党和国家干部都是自上而下任命的(开始处于无奈,因为有70%以上的文盲,无法进行正常的选举。但后来成为一种制度。这本身也是与文化的普遍落后紧密相关,这里的文化是指观念和习惯等。文化乃制度之母)。宪法规定苏维埃代表必须通过选举产生,但是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进行的,候选人又是由党提名决定。政治局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无论是各共和国、各地区和各城市的党委及重要机构的党委的人事安排,还是国家事务,最后都由政治局定格。地方事务及地方官员由地方党委说了算。这种&党的全面而绝对的领导&原则下产生的干部任命制度&&官职等级名录制在斯大林时期被最终确立后,成为苏联权力结构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党对国家实行全面控制的组织保证。斯大林在1939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上为此作了注释:&制定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以后,党的干部就成为党的领导和国家领导的决定力量。&〔13〕随着干部制度的发展,对不同级别的干部制定了不同的特权等级制度也随之形成,并堂而皇之地成为对党和国家干部的一种制度供给。
  其次,党(国家)通过公有制(实质上是国有制)、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等,对经济领域实行全面的干预和控制。这些制度安排是解读经典而演变出来的,是苏联体制的核心,也是凸现集权的典型案例。苏联在实行计划经济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从列宁欣赏福特制、泰勒制,斯大林时期的&马钢宪法&(当年中国人对以苏联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为代表的工业体制的称呼)强调专家治厂、经济核算、科层管理与一长制,直到勃列日涅夫时代大兴数理经济学,强调要素配置的最优化模型,逐步发展了一套所谓&科学计划&体制。至于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消费者千样万式的偏好完全可以不考虑。
  再次,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这样一种&经济得多&(罗伯特&达尔)的制度安排在社会进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不仅为苏共执政提供合法性依据,更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为人民树起了一座信念丰碑,即只要努力,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苏联社会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除了高压控制和封闭管理,实际上还有意识形态的儒化作用。而且,苏共对意识形态的建设是极其重视和投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造就了一批&保尔&柯察金&,斯达汉诺夫运动激发起全社会高昂的劳动热情和对共产主义的无私奉献精神。苏联模式能够确立本身就与这种儒化分不开,它要求每个党员成为党和领袖的&圣剑骑士&&&绝对服从最高旨意,要求每个国民都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往哪里拧。于是,随着生产资料的国有化,思想也被要求&国有化&(哈耶克语),表现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展开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内的大批判、大清洗和&大转变&后,斯大林一个人的头脑,代替了亿万人民的思考。苏联党和国家实际上进入了一个&造神&的时代,围绕斯大林及其理论思想这根中心轴进行连篇累牍地、不厌其烦地论证、阐释、歌颂和无限地拔高、神化。广大的党员群众在这样一种文化建设体系中几乎都变成了&会动的木偶&(泰戈尔语)。党内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同意见的民主争论风气和对任何思想理论持有的审视和批判精神遭到打压和迫害。制度建设走向集权,文化建设趋于单一、教条,党自身的文化力量不但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提高反而使其自觉性和反思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敏性和探索性等日趋萎缩。
  最后,人也被&国有化&了,所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及其学生等都被强制纳入这个体制,其生活资源和生存形式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安排、住房分配、社会保障机制和户籍制甚至&定居区&的划分等被完全格式化、制度化了。所谓充分的就业制度使人们都成了&单位人&或&集体农庄人&,而不是独立的社会个体和自由的公民,离开单位或集体,他所拥有的一切生活资源和生活保障都将无从落实。苏联所有的社会组织和协会也都是在党中央的相应机构领导下,尽管享有所谓的自主权,但各个组织的领导成员都是由党来决定其候选人,其具体活动也由党安排和规定。
  不可否认,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没有任何先例和样板的情况下,苏联在制度创新、制度&移植&(主要指通过移植西方的现代性因子或者是通过解读&&经常是歪曲解读经典马克思主义而得来的启示)上,为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新航线,提供了一种极为深刻的启示。这种制度安排在特定的非常时期确实发挥过高效率,而且这种战略选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严峻的现实考量,当然还有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尤其是对公有制计划经济的一般理解。〔14〕
  但谁能遗忘,苏联制度设计和制度选择的过程本身就伴随着惊心动魄甚至充满血腥的博弈,而当尘埃落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往往变得面目不清甚至于面目全非呢。一方面,由于&移植&现代制度需要现代制度环境,而俄国缺失,这就需要不同程度的外力强制置入。结果,社会生活某些领域的成功变革往往伴随着其他领域的停滞甚至衰败。在这样的条件下,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力量往往成为改造的对象,而不是改革的基石或动力,历史积淀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领域中的积极作用和巨大的潜在力量不但没有充分利用好,反而经常促使她与变革带来的不断高涨的抵触情绪和日益剧烈的矛盾交织一起走向变革的反对力量。而国家为了不断地自我生成推动现代化的动力,总是希冀通过移植所谓的现代性因子,摧毁和扭曲原来既有的文明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在文明的残垣断壁上是更难促成和塑造现代制度环境的。索尔仁尼琴对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抨击即因此而起。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苏联在政治制度安排上架起的这种权力结构,使已经具有&自我合法性&论证倾向的党进一步走向绝对化和神圣化乃至僵化。〔15〕权力集中加剧,出现了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机关最终集中于总书记个人身上,继而出现新的造神运动和日益疯狂的个人崇拜现象。任何质疑、探索和创新,都被看作是对党和领袖的不忠和背叛。俄国学者沃斯连斯基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作为一位革命领袖,列宁首创了职业革命家组织,并以此为杠杆,将俄国翻转过来;作为机关的首脑,斯大林首创了官职等级名录制,依靠这个机制,他驾驭、控制了俄国。&〔16〕而特权制度的提供和演绎加速造就了一个官僚、低效、保守和日趋僵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产生。这个特权集团(奥尔森称之为分利集团)对于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完全异于列宁的思想,对于制度改革和创新愈来愈基于自身利益来取舍,为国家利益增长带来高效的制度创设和改革往往会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而得不到通行。由此导致文化建设上的单一化和僵化、制度建设上出现制度缺失与制度过度并存现象,正向的力量压不倒负向的力量,制度本身始终得不到纠错、修正的机会,遑论健全和完善。
  难道这是文化力量缺失的宿命?非也!早在19世纪上半期,俄罗斯杰出的思想家恰达耶夫就对俄罗斯的文化作出了极其深刻而透彻的反思和评价,他以极端尖锐的形式提出问题:俄罗斯精神是依旧由神圣和残暴两极构成?还是在两极之间又有了第三极&&文化中积淀下来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汇集点?&在俄罗斯精神和文化中两个极端的斗争是否依旧继续存在?自身的奴役是得到了克服,还是在继续奴役周围的人,仍在加重我们自身受奴役的枷锁?在发现了自身缺陷之后,我们是感到有某种受虐待式的喜悦和扭曲了的快感,还是面对自身的形象就像面对女妖墨杜萨一样无动于衷?我们拿起珀尔修斯之盾,是为了消灭墨杜萨,还是自身已经变成墨杜萨?&〔17〕在恰达耶夫以后,俄国有思想的每一代人都在反思自身的文化并力图对这些提问作出自己的回答。布尔什维克执政党同样也在探索反思,他们应该有能力避免重蹈覆辙,列宁、布哈林等已经显示了这种文化力量,他们也有过机会即使在斯大林模式已经确立后也有过多次改革机会,如二战后、斯大林去世后&&,还有如果列宁不是那么早离世,如果斯大林没有掌握如此大的权力,如果苏联有足够的时间而不是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日趋加剧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如果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是高明的有大智慧大谋略的医生&&,历史是没有假如的,但是也不能说就不存在其他的可能和机会。
三、殷鉴不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重道远这里并不是将苏共垮台仅仅归咎于文化,但谁又能否认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呢?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或创造历史,而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任何创造活动不可能不受到当时当地既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由这种经济状况构成的文化传统模式的制约。而作为历史精神积淀的文化传统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一旦成为一种超个性的民族心理或一种集体无意识,就很难超越和改变。这种被文化人类学家克鲁柯亨称为&最为精深微妙&的隐型文化几乎在每个个体处于母胎中就作为一种文化的&遗传密码&被注入。所以,尽管从理论上说,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布尔什维克是俄罗斯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然而,他们的文化主体终究只能是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前提、文化状况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在他们身上获得不同程度的表现,尤其是各种极端落后的文化因子往往会以一种意识不到或不能清醒感觉到的方式,对布尔什维克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俄国的历史决定了俄国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更多的来自自身文化中的公社集体主义、平等主义等,它们与西方自由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关系似乎并不那么紧密。俄国社会主义不是自由主义的继承者和完成者,只是俄国专制主义的反对者。当它颠覆了专制主义后极易走向另一种形式的专制。俄国社会主义没有过现代社会自由主义的经历。这就经常使得某些封建专制主义及腐朽落后的传统、民族心理等渗透进来甚至会公然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出现在我们面前。
  另外,在整个社会主义实践中包括中国,还是因为社会主义执政党文化力量的缺失,没有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某种程度上强调的人的自由、权利、民主等资产阶级文化传统价值具体化,经常会恐惧甚至否定这些普世性的价值,没有能够恰如其分地把自由主义的进步遗产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发展中去,更没有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的深刻思想。&马克思主义应当使自己成为这些政治价值的先锋。但是,没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和现存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压制使马克思主义成了上述价值的对立面,而自由主义倒反而等同于自由和民主。&〔18〕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俄国如此,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的东方文化传统和几千年专制的大一统的国家,恐怕更是如此。中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超越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刚性的制度变革之后,&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还会很有韧性地长期存在。中国改革为什么如此艰难,本身就与文化息息相关。我们今天官场上出现的如此之多的奇怪的、丑陋的、扭曲的、令人愤懑的、无奈的黑色幽默,诸如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赶着去考公务员、几个处长岗位竟有几百个教授争相竞聘、执法者钓鱼、李刚门、赵作海事件等等丑事奇事怪事难道还不够说明问题吗?列宁批判的文化同样存在于中国、存在于中共,鲁迅抨击的民族劣根性在当下仍然比比皆是,甚至在有些方面(道德)更为加剧。我们今天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上仍然存在大量的由文化缺陷带来的问题和弊端,如盲目、激进和大跃进式的经济建设行为、政府任意拨款、搞大项目、做面子工程等风气依然盛行,中国高铁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由于失去以往的控制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与时俱进还是以旧式的灌输方式很可能导致其走向真空化或犬儒化;教育领域经历了几十年的所谓的教改,由于不懂得兴趣、探索、求真是怎么产生的,急功近利,至今没有一个比较规范合理的教改方案,这就是&钱学森之问&的前提,也是我们产生不了像比尔&盖茨、乔布斯这样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的人才的根本原因;由于对政治体制改革紧迫性认识不足或涉及自身利益问题,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监督机制建设不力,导致官员腐败不断发生又屡治不果,同时也是导致中国公民意识不强、公民社会不成熟的一个根本性的因素;中国政府官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与之缺乏现代社会意识如委托代理意识、公仆意识等有关,在他们那里,他们还是传统意义的父母官,他们是在为民作主,这并不是好事,它与我们所需要的现代文明、现代化建设是相背的。
  中国文化的现代启蒙需要彻底展开和继续。中国的文化自省、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责任仍然重大和迫切。我们今天急需在深刻总结苏共教训的同时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文化批判、文化的现代启蒙,急需抛开自古盛行的颂赞文化,用理性来审视,用科学来祛魅,这对于我们国家、对于中共自身不仅必要而且紧迫。而所有这些如果没有伴随制度上的建设是不能久远的。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显示出这种勇气、自觉和力量,她已经深切懂得了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必须向世界开放、学习,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保持和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汲取一切优秀的现代文明成果,坚持全面和深化的体制改革,坚决反腐倡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民主法制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我们的任务艰巨而伟大,但我们应该有信心!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
〔2〕〔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5,793.
〔4〕〔5〕〔7〕列宁全集:第43卷、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63,337.
〔6〕〔9〕陆南泉,等. 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8〕伊萨克&多伊彻. 流亡的先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5.
〔10〕李宗禹.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1〕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1.
〔12〕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斯大林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4〕W.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7.
〔15〕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51.
〔16〕Михаил Восленский. Номенклатура: господствующий класс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Москва, 1991, стр.82.
〔17〕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 俄罗斯现代化之路&&为什么如此曲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6.
〔18〕俞可平. 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4.
〔责任编辑:正惠〕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经典作家关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著作和基本理论研究&(11AKS00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学说与中国实践的验证(苏教社政〔2010〕2号);江苏省优势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俞良早,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46。经典作家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
建设的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摘要〕列宁反对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迂腐态度,主张以&自己找出路&的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必须解放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就会亡党亡国;必须探索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自己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同时要求青年、自然科学家以及全体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更深刻地、更具体地论述了这个问题,发展了经典作家的思想。
〔关键词〕经典作家;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7-06
俄国、中国和东方其他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无产阶级革命党成为工人阶级执政党。工人阶级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包括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经典作家就此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在当代中国,他们的理论得以丰富和发展。
一、关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历史和现实证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东方国家尚没有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更没有工人阶级执政党,所以他们没有就上述问题留下重要的文献和具体的指示。但是他们当时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过程中产生的文献和提出的论断,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1〕意思是说,《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该采取的十项措施,在经历了1848年至1872年的历史演进过程及社会变化以后,已经不适应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应该形成和提出新的思想或理论。这足以说明,他们主张推动理论的发展。1887年前后,美国的工人运动中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纠纷和宗派活动,需要对其进行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恩格斯在强调这个问题时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他的意见是,由美国人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去领会、检验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根据美国的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比生硬地将理论灌输给美国工人运动更好。这里的精神,也是主张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十月革命以后,即俄共(布)成为工人阶级执政党以后,列宁深刻地论述了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问题。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反对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迂腐态度,主张以&自己找出路&的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当时,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由于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负面影响,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执政党和苏维埃政权为了使苏俄早日摆脱困难和危机,决定实施一系列&利用资本主义作用&的措施,如&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可是,对于列宁和俄共(布)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问题,即在此以前的社会主义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实践内容及经验,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就此留下可以运用的话语或思想。在1922年党的十一大报告中,列宁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国家资本主义是以前的社会主义者没有遇到过的新事物,&连马克思也没有想到要就这个问题写下只言片语,他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可供引用的文字和无可反驳的指示就去世了。因此我们必须自己来找出路。& 〔3〕在他看来,所谓&自己来找出路&,就是指不要受本本的束缚,到现实生活中去开创前进的道路。他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自己来找出路&的结果,无产阶级还要以这种精神对待其他各项事业,在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提出,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迂腐态度。前孟什维克理论家苏汉诺夫于1922年出版《革命札记》一书,打着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攻击说俄国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布尔什维克革命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列宁1923年1月阅读了这本书后提出, 苏汉诺夫等人的言行说明,他们是在对&过去&进行&盲目模仿&,是极其迂腐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说:&他们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就连马克思的这个直接的指示他们也完全不理解。&〔4〕意思是说, 俄国的革命是&特殊环境&下发生的&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的革命。 这种&特殊环境&,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大战激化了各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革命一定会发生,并且一定会在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发生。俄国革命的&新的特征&,指俄国革命既是工人革命,又有农民战争相配合,实现了工农两种革命力量的联合。由于上述特殊情况,俄国无产阶级果敢地发动了十月革命。在列宁看来,俄共(布)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贯彻了马克思关于革命&灵活性&的指示精神,从而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上述经典作家关于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想和观点。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必须解放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就会亡党亡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个较长时间段里,封建迷信观念统治了人们的头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无限崇拜领袖人物,认为领袖人物的话&一句顶一万句&;盲目信仰&本本&里的话语,认为这是始终不可逾越的&真理&。由于当时政治生活不正常的状态,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的压抑,不敢大胆地思考问题和谈论问题。许多人不讲原则,不讲党性,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随风倒。凡是书本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做一件事。经过真理标准的讨论,人们解放了思想。在这种背景下,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提出必须从会不会亡党亡国的高度看待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任务。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5〕上述邓小平的论断表明,他将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发展,提到会不会亡党亡国、会不会害自己和害同志的高度来认识,足以说明他的体会之深刻和看问题之尖锐,足以说明他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此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了这样的思想认识。进入21世纪以来,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地发展。但是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予以认真解决的问题。只有实现了理论的发展,才有利于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2001年8月,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6〕他还说:&如果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那就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就是&香的马克思主义&、&活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7〕他认为,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所有的话都当作不可更改的教条,那就会损害乃至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可见,需要活的马克思主义,不要死的马克思主义,不要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党的领导资格,否则党就会失去领导和执政的资格,这是21世纪初党对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新认识和新思想。上述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关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想和观点。
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任务,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出了与时俱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号召。2001年4月,江泽民在《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善于紧密结合现实斗争的需要,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理论。&〔8〕这一时期,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以这个思想来指导党的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9〕他还说,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丰富了这样的思想观点。与时俱进,说到底也是探索新问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10〕他还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可见,胡锦涛所表达的思想,也是要求探索并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近年来,随着党和人民实践的进展,理论创新的成果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号召,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1〕这里,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想。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2010年4月,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总起来说,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12〕可以看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向全党提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而且这个口号本身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因为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这样的口号。从它的内容看,它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与人民群众的心声联系起来,实现理论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必须解放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就会亡党亡国的思想观点,提出必须探索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想和观点。
    二、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工人阶级执政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教育全体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经历,更不可能有东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经验,所以不能要求他们就东方国家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提出具体的意见。可是他们著作中的一些论断及思想对于今天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具有借鉴的意义。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3〕同时他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4〕以上论断的意思是,理论和信念对于无产阶级至关重要,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可以转化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工人阶级执政党可以借鉴上述思想和理论,使理论武装工农群众,使工农群众学习和掌握理论,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作为经典作家的列宁,在俄共(布)执政的过程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坚信马克思主义,并且要求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1920年4月,他在著名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提出:&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闻所未闻的痛苦和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经受了失望,进行了验证,参照了欧洲的经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15〕在这里,他高度地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和意义,也高度地评价了俄国无产阶级寻找马克思主义的经历和斗争。同年10月,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宁在大会上就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了讲话。他指出,尽管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20世纪的革命斗争同19世纪的革命斗争相比较,毕竟有巨大的进步和成绩,&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科学,即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不仅仅是19世纪一位社会主义者&&虽说是天才的社会主义者&&的个人著述,而成为全世界千百万无产者的学说;他们已经运用这个学说在同资本主义作斗争。&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分析说:&这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16〕在这里,他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及决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原因,要求全体青年团员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1922年3月,列宁为《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撰写了《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系统地论述了共产党人在当时的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态度。在他看来,世界革命形势的变化,不仅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不矛盾,而且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就是他所说的:&马克思把这个辩证法运用得非常成功,现在东方(日本、印度、中国)的新兴阶级,即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数亿人民日益觉醒奋起斗争的事实,&&愈来愈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17〕他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 》成为一个&战斗唯物主义&的杂志,即成为一个忠诚、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杂志 。他还提出,自然科学家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尤其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因为在科学工作中存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斗争。他说:&为了坚持这个斗争,为了把它进行到底并取得完全胜利,自然科学家就应该做一个现代唯物主义者,做一个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自觉拥护者,也就是说,应当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18〕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上述经典作家的思想和理论。
  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反复强调,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有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成功。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批判了&两个凡是&,恢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使它真正成为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胜利。可是有极少数人却不这样想。他们或者公然反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或者口头上拥护马列主义,但是实际上却反对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针对这种情况,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的谈话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也十分重要。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19〕同时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20〕邓小平特别强调,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他说,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从而在1949年解放了全中国,在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思想所带来的这一系列胜利,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还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亲自开创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新阶段,从而为世界反霸斗争和世界政治前途创造了新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如前所述,列宁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要求青年和科学工作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列宁没有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或论断。邓小平在当前的实践中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概念或论断,发展了经典作家的思想和理论。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必须唱响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呈显出来。在思想领域出现了质疑当前的改革、怀疑党的基本路线的杂音,出现了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言论和思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形成干扰。西方敌对势力没有放松对社会主义的渗透,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遏制和扼杀社会主义的图谋没有改变,只是由于变换了手段和方式,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特别是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把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转移到中国,用各种手段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他们在政治上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宣扬和鼓吹&自由、民主、平等&,贬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济上宣扬&私有化&,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妄图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文化上传播西方的文化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唱响主旋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思想和观点。所谓&唱响主旋律&,指在思想领域和文化领域里,颂扬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颂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颂扬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衡量和评价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事物,抵制违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则的行为,批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和观点。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干部群众不断克服和抵制错误、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21〕他说,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正确制定和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发展先进思想、克服落后思想。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这是绝不允许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再次提出:&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2〕唱响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或者说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的第二代中央集体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提出的新思想,它发展了经典作家相关的思想,也发展了邓小平相关的思想和观点。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一个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由此,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3〕他说,经过30 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更深化、把握上更深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指导作用。&〔24〕可以看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的实践出发,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观点,发展了经典作家的思想和观点。
  如前所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列宁自己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同时要求青年、自然科学家以及全体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更深刻地、更具体地论述了这个问题。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反复强调,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有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成功。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必须唱响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样,经典作家相关的思想和观点在当代中国得以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13〕〔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3〕〔4〕〔17〕〔18〕列宁全集:第43卷〔M〕.人民出版社,,29,2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
  〔6〕〔7〕〔8〕〔9〕〔21〕〔22〕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29,537,87,277.
  〔19〕〔20〕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0〕〔11〕〔23〕〔2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37,15.
  〔12〕 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0.8.
  〔15〕〔16〕列宁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正惠〕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1
〔作者简介〕叶青春,福建莆田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福建莆田351100。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中的地位和责任
〔摘要〕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责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以马克思列主义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带领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奔向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源泉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必须确保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构在其运作的全过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0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学界对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号召反响强烈。众多学者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结构、本质、特征、意义及提出背景、实现途径、思想资源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推向一个高潮。但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责任却言之甚少。本文就此问题做出初步探究。
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执政的价值理念对所执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方向。如何使执政党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公民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追求,从而存储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就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战略任务就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生死存亡,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否成功地以执政党的价值理念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营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因此,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责任,切实发挥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有明确的阐明。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各国工入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 〔1〕。这就指明了共产党是为着整个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利益而无私无畏奋斗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这个先锋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这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共产党坚持了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它就能够带领人民取得政权并牢固地掌握政权;而如果一个国家的共产党放弃了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即便它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也无法牢固地掌握政权,而且最终必然失去政权。前者如中国共产党、古巴共产党;后者如苏联共产党、东欧国家的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价值。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可见,人民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30年党的建设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构成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阶层结构随之改变,党的阶级基础因之变化,服务人民的内容和方式也与时俱进,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核心价值理念却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
  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5〕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凝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归依;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论基础;也是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同力和辐射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避免资本现代性的陷阱、正视后现代性的合理诉求进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7〕
  (三)党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具体化、系统化、理论化和时代化了的党的核心价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8〕,既深刻阐述了党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时代发展,也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意识形态依据的牢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9〕指明了实现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社会基本制度保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10〕揭示了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实现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精神体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11〕则奠立了实现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道德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最先进和最优秀的分子及其政党基于对其所代表的阶级、中华民族及其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自觉认识。&只有坚持党的核心价值,才能在全社会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2〕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宗旨和章程宣告了自己的核心价值,通过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彰显自己的核心价值,并运用自己执政的地位和影响,通过政策和法律在全社会推广和实现自己的核心价值。因而党的核心价值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核心价值的具体化、系统化、理论化和时代化。
二、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信仰者和积极倡扬者、更是模范的践行者和积极的促进者。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也是旗帜和榜样。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全党所有党员唯一的、一致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价值主体而言它包含两个层面: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它是社会主义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而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它是全党所有党员唯一的、一致的价值体系。如果中国共产党党员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外的意识形态、价值目标就是对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背离。如果在党内允许多元的意识形态、价值目标存在,那么,势必导致社会成员意识形态和价值目标的混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然受到严重削弱。只有在广大党员中牢固树立起党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党的所有制度安排中全面体现党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才能引领全体社会成员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建设者和坚定实践者。党当然要运用自身掌握的权力资源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党更要通过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建设和实践为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榜样。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和模范践行必然对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产生决定性、全局性和持久性的影响。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13〕这是对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系的深刻揭示。
  (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那么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要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 〔14〕但人民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随着历史发展、社会结构变化而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内部各阶层的利益不断分化,利益差异的存在和利益冲突的产生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执政党一方面必须及时整合、提炼、表达和回应人民内部各阶层群众利益和需求,才能在深刻变化的利益格局和日益多样的利益需求面前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至于成为某个或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另一方面执政党又必须引导人民群众在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权衡考量,科学决策。艾利亚&斯卡内提指出:&群众需要导向,群众的要求并不总是正确的,需要对它进行引导。&〔15〕在公民社会组织不成熟、公民角色功能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较弱的现实状况下,对群众需求的整合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对这种整合和引导更为迫切的需要则是:由于实际存在的贫富分化扩大和社会阶层利益差距加大以及社会资源获取能力的相对固化,社会大众&相对剥夺&和&公正失衡&的主观心理感受日趋强化。如果不能有效整合和引导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非制度性参与就会与日俱增。这种对人民利益的整合和引导的艰巨性和迫切性决定了只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这样的历史重任。
  三、中国共产党必须确保党的国家机关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党的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这是实现党的核心价值和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这里以行政机关为例分析执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责任。
  (一)服务政府建设的阻力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迫切性,也显示了党在领导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
  由于政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体。〔16〕因此确保政府的行政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构成贯彻党的核心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就是党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政府的必然要求。
  本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服务型政府是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提出、十七大报告再次号召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但是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依然举步维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些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失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阻力固然众多。从主观上来讲,如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官本位意识严重、官僚主义作风流行、公务员和地方政府自身利益偏好等,这些主观阻力直接体现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的放弃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离。从客观上来讲,有法制不健全、社会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制度安排和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但是这些客观阻力也是主观阻力的客观化、外在化的体现。更何况,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更多地体现为一些地方政府和公务员在利益驱动下的刻意阻滞。一些地方政府把本来应该是有限权力的政府变成了无限权力的政府,对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因有利益驱动而操纵包揽甚至滥用权力,而对应该管和能管好的事因缺乏利益驱动却敷衍推诿甚至置之不理。因而,固然&市场经济主体的不成熟增加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难度。&〔17〕但是,市场主体的不成熟与政府行政行为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最需要的是政府职能的转换。& 〔18〕而政府职能的转换和制度创新的动力依然来自政府及公务员的价值诉求。&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 〔19〕缺失了这一价值诉求,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就会取代公共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公共权力为人民利益、公共利益服务的性质就会异化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行政人员的自主性就会变成权力寻租的空间。
  (二)政府失灵现象在一些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凸显了党在领导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为社会确立了基本的价值目标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制度无法自身实现价值,制度的价值目标体系必须在制度的运行中予以体现、维护和实现。离开了包括政府在内的国家机构运作过程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就无从谈起,政府失灵就在所难免。在现代官僚制充分发展的西方语境下,组织失灵理论认为组织常因以下两个因素而表现为组织失灵:一是参与者在组织中所表现出的异化、不平等和对组织规则的盲从等现象,这被称为参与者难题。二是公共组织对公众的诉求可能会因为专业分工、行政管理者专业知识的增加、行政管理阶层利益的发展、信息不对称、激励手段的多样化等因素而反应不及时或拒绝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公众难题。〔20〕
&& 在当代中国,在政治领域体现的科层制官僚体系所造成的组织失灵现象也确实已经出现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如文牍主义;为追求效率而重视普遍、理性忽略个体、情感,个性响应匮乏;程序化形式化造成的低效率。这些官僚主义现象在地方政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并因此使公众对政府产生疏离感。而属于前现代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原则也较为严重地渗透到政府组织中产生了极难治愈的封建官僚陋习诸如人治主义、裙带关系等。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中存在的&公共权力市场化&和&政府公司化&现象成为政府失灵最为重要的体现。这些现象的存在和蔓延使政府对社会成员日益复杂和多元的需求反应迟钝甚至拒绝反应。加重了政府失灵现象的严重性。本来,政府存在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它是在市场失灵时矫正资源配置、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的最重要的力量。但是,由于政府行政人员作为公共选择学派所言的&经济人&具有追逐个人利益的趋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和确立的情况下,极易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人民利益之上进而形成利益集团,阻碍着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践行,动摇执政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
  可见当代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失灵的最为根本性的原因是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匮乏。而由于中国公民社会不发达,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也同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组织失灵的状况,根本无法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
 (三)执政党强有力的领导,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克服政府失灵现象产生、蔓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保障。
  确保党的核心价值及其具体化、理论化和时代化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注于政府运作的全过程,确保政府切实承当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主体和建设主体的责任,破除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阻力,克服政府失灵现象产生、蔓延,这是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宗旨决定了执政党具足了领导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人民利益忠实代表的政党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可能有自己的利益。这种利益的超然性决定了党在领导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合法性。
  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存储了无与伦比的历史合法性。党又经过70多年来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确立了无可置疑的现实合法性。这种历史合法性和现实合法性使我们党不但拥有了领导国家和社会的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由此拥有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这种认同决定了党在领导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号召力、感染力、影响力。
  3.政治体制改革使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更为有力地领导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革开放伊始,党就根据时代发展需要着手解决历史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党的十二大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的十三大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党政职能分开;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其主要方式是使党的意志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揭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的转变使党可以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脱身而出,更加有力地加强自身的核心价值建设,更加有力地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领导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可见,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社会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超越西方现代官僚制根源于社会制度和阶级利益所固有的&政府失灵&痼疾,破除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阻力,克服政府失灵现象产生、蔓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 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3〕〔6〕〔8〕〔9〕〔10〕〔11〕〔13〕 胡锦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4〕 习近平. 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N〕. 学习时报,.
〔5〕〔1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
〔12〕 李涛. 必须坚持党的价值体系&&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一条根本经验〔J〕. 当代广西,.
〔14〕 李德顺. 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J〕. 党政干部学刊,2008,(3): 3-5.
〔15〕 〔德〕 艾利亚&斯卡内提. 群众与权力〔M〕. 冯文光,刘敏,张毅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13.
〔16〕 叶青春. 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值核心价体系中的责任〔J〕. 社会科学研究,2010,(3): 66-71.
〔17〕 〔18〕 吴玉宗. 服务型政府建设欲行还难&&服务型政府建设阻力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07,(4): 8-14.
〔20〕 〔美〕 理查德&斯格特. 组织理论〔M〕. 黄洋,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328.
〔责任编辑:正惠〕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1
〔基金项目〕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星炜,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0072。论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摘要〕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集聚起来,进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先后领导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三三制&政权,构想了民主的联合政府,&延安窑洞对&表达建立民主政治的宣言;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制定了《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实现人民民主而继续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在全面恢复中不断发展,在实现人民民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三三制&;改革开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图分类号〕D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8-07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1〕这一论断既是总结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程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也是代表中国共产党所作的一个鲜明表态。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把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把实现人民民主视为自己的成就和荣耀。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扬的人民民主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陈独秀率先提出&民主与科学&思想,开启现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主编的以倡导&民主与科学&为主旨的《新青年》,对那个时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1917年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给中国的先进分子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919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2〕写进了自己的纲领。
  1922年7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明确地宣告,中国共产党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并宣告:中国&工人和农民,无论男女,在各级议会市议会有无限制的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罢工绝对自由& 〔3〕。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浴血奋战,于日创建了首都在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
  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告:&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4〕该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种族、宗教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为使工农兵劳苦民众真正掌握着自己的政权,凡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选出的代表有一定的任期,须按期向选举人做报告,选举人无论何时,皆有撤回被选举人及实行新选举的权利。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它的创立和存在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标志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老保险归税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