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骨干来自甘肃省农村骨干教师

来自农村的青年胡振球:还想继续创新 当大国工匠(图)
晨报记者应沈漪摄影报道
道路清扫车一路清扫,“吃饱”了马路上的废弃物后准备卸下一整车垃圾。车上翻斗慢慢倾斜,伴随着垃圾异味和大面积飞扬的尘土,几吨重的垃圾轰然而下,好几百米以外的人都要“吃灰”。
能不能减少这种传统道路清扫车倾泻垃圾的“次生灾害”?如果可以在清扫车上增加个“雨棚”呢?在卸料时,“雨棚”结构的防尘罩像毛毛虫一样一节节落下接地,把垃圾倾倒空间“固定”起来,这样一来,随便里面怎么折腾,倾倒的垃圾和灰尘都在防尘罩之下。简单地增加了一个部件,却让专用清扫车的浮尘扬起量减少了90%,爱动脑筋的胡振球还真把这事做成了。
胡振球是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有限公司的员工,2007年到2017年,短短十年间,这个来自安徽农村的朴素青年,从装配工干到工段长再到车间副主任,进入企业中层,高中毕业的他一路钻研创新不止,获得了上海市先进农民工、上海市工人发明家、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工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各种荣誉。
既勤奋又“偷懒”的好工人
2007年,胡振球在扬州一家设备企业工作了几年后,想到上海来闯一闯。因为不懂技术处处碰壁,差点找不到工作就回老家了。这个时候,闵行的一家民营企业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有限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这让胡振球倍加珍惜。
面对来之不易的新工作,胡振球暗下决心要当个好工人。怎么样才算好工人,当时胡振球的理解是踏踏实实干活,不偷懒不懈怠就行了。在企业日子久了,他发现好工人远不止此:厂里的许多研发人员都是从知名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生,常常能想出很多金点子,简化工艺流程。可当时的他连基本的技术图纸都不会看。于是,胡振球常常在午休时间缠着有经验的老师傅,请他们讲解图纸,一有空就往单位的职工书屋里钻。勤奋学习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胡振球很快成了车间里的技术骨干。
在工友们眼里,小胡是个爱动脑筋,常常会有创新点子的人。但胡振球却说,有时候创新是从“偷懒”开始的。比如企业自主研发的清扫车进入生产阶段后,为了早点干完活不加班,大胆提议开个模具进行“整车预装工装”。经过反复琢磨,模具造好投入使用后,每台车的工时从原来的3天减少到1天,使整车装配合格率达98%以上,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轻了劳动强度,平均一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560多万元。
临危受命破难题
勤奋加上钻研,胡振球逐渐成了行家里手。他发明的纯吸式道路清扫车是神舟汽车公司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
辽宁盘锦市来企业订了三台清扫车试用,车运过去得到的反馈却说不好用,要求退货,这可是从来没遇到过的事,公司便派胡振球前去解决问题。一连三天,任他苦思冥想都没有丝毫进展。对方逼得又紧,如果再找不到解决办法就要退货。
第四天,胡振球干脆跟着车一路前行,车在前面开,他就跟在车后,一直仔细看。就在这时,他突然想到,北方道路情况和南方不同,砂石较多较重,原来清扫车前后两排吸尘孔是平行的,吸口不在中心位置,吸力就不够。如果把两排清扫孔错开,再把副吸的角度倾斜,内部加装导流板,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胡振球兴奋不已,立刻就同当地的工人通力合作,攻坚克难,一举破解了难题。这项在“前线”创新改革的新工艺,他把它命名为“倾斜复吸式”清扫装置,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路面清洁及物料回收的效果和效率,还能让扫路不扬尘,减少雾霾。
传承引领要做“大国工匠”
在神舟汽车的几年里,胡振球共完成技术革新50多项、技术攻关10多项、发明等各种专利14项,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2500多万元。当然,胡振球的“野心”还不小,他表示自己还想继续创新下去,做了上海工匠,再当大国工匠。
尽管已经进入了企业的中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农民工发明家,胡振球还是踏踏实实地每天奔忙在车间一线,或者就是在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和工友们一起,解决技术难题,寻找新的方向。“机械行业就是这样,干到老学到老,现在的时代,科技含量更高了。要做"大国工匠"必须在专业领域永不止步,把普通产品做到极致,推陈出新,追求完美。”
作者:应沈漪来源解放网)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校园观察】来自农村 反哺农民----记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兰伟老师-新闻中心-阜阳师范学院
新闻热线: 邮箱:
当前位置: >>
【校园观察】来自农村 反哺农民----记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兰伟老师
【校园观察】来自农村 反哺农民----记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兰伟老师
08:53:48&&发布人:&&浏览:0&&文字大小:【】【】【】
简介:  眼前这位老师,40岁左右的年纪,也许是因为经常与土地和阳光接触的原因,他的皮肤有着农民特有的小麦色,手掌刻有粗糙的痕迹,他说他就是一位农民,来自农村。
  整整两个小时,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一直跟着他关键字:
【新闻中心讯】  眼前这位老师,40岁左右的年纪,也许是因为经常与土地和阳光接触的原因,他的皮肤有着农民特有的小麦色,手掌刻有粗糙的痕迹,他说他就是一位农民,来自农村。
  整整两个小时,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一直跟着他的思想,回到他心心念念的试验田,回到他时时刻刻关注的学生身上。
  刚到他实验室门口,他正好送走一位来自临泉的薰衣草种植户,实验室内,有几个学生忙碌着做植物培养基,临近采访结束时,他接到一个来自企业的求助电话,企业在切花菊种植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需要他去指导。当时是下午5:40,还有20分钟才下班的他,要到学校接了孩子后,在没时间吃晚饭的情况下就要去颍泉区农业科技园区花卉种植基地了。
  他说:“今天这种事,自己会常常遇到,我的手机永远会保持畅通,就是为了避免错过任何一个需要我的电话……
  这就是那个来自农村,时刻谨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在田地间苦苦劳作的人;
  这就是那个20年前与农业结缘,20年后继续农业教育的人;
  这就是那个反哺农民,用行动参与农村建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
  在这一刻,我被他的故事所感动,我永远地记住了他------安徽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安徽省第一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安徽省花木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安徽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技术负责人,阜阳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阜阳市第二批产业创新团队负责人,阜阳市特色高效农业技术攻关小组草莓分组组长,南京农业大学硕士,高级花卉技师,企业副研究员,主持和参加10余项国家级、省级、厅级教研及科研项目,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1项,阜阳市地方标准2项,编写著作2部,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8项,培育萝卜及甜叶菊新品种5个,荣获阜阳市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和二等奖各1项,安徽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阜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兰伟。
如果说反哺农民是兰伟的选择,浓浓的土地情节是他坚持的原因
  1994年,兰伟第一次离开了他的家乡和他深爱的农园,来到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学习,从阜阳市颍东区偏僻的小乡村到安徽农业大学,兰伟还是丢不了他的农民本色,他选择的是农学专业。
  在接下来的9年时间里,兰伟先后获得了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士学位,南京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至今,一直在阜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作的他,把空余的时间都留给了农村。
  近几年,阜阳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迅速,但目前阜阳市农业技术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宗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上,而经济作物特别是特色高效农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远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特色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民增收最有效的增长点,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
  2010年起,受阜阳市颍泉区火营果蔬专业合作社的邀请,兰伟以阜阳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的身份在合作社服务至今。火营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成立之初只有本村几位农民参与,在以兰伟为首的一批农业专家帮扶下,火营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目前,该社拥有社员1528名,常年种植草莓面积2400亩,年产值达4800万元;安徽省省委书记张宝顺、安徽省副省长梁卫国、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卫国、农业部农研中心副司长赵玉田,全国草莓大王、全国劳动模范、吉林蛟河草莓研究所所长李怀才、以色列草莓种植专家沙尼等领导及专家先后来到合作社基地视察指导;科研成果“皖北草莓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及应用”荣获2012年阜阳市科学进步奖二等奖;授权专利8个;近3年,合作社先后被评为阜阳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阜阳市第四批创新型企业、安徽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安徽省先进示范合作社、科技部星火项目和省科技公关项目实施单位;2011年,“火营”牌草莓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被评为阜阳市“最畅销十大优质瓜果”、“最受欢迎的十大菜篮子食品”; 企业负责人张殿兴多次被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授予“阜阳市农民创业带头人”、“农民致富带头人”、“双培双带先锋”和“阜阳市十大种植标兵”等荣誉称号。
  2013年7月起,兰伟作为草莓组组长参与了阜阳市特色高效农业技术攻关小组系列活动。
  兰伟从未离开养育他的土地,生长在农村,内心对农村有着特殊情感的他,一直默默无闻地为农民做着实实在在的事。作为阜阳市园艺协会秘书长的兰伟,在幕后组织相关农业专家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的讲座及惠民活动,而他自己却不为大家所知,有时开展活动时,主席台上都没有他的座位,当记者问起:“促使您坚持下去的理由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是农民的儿子,来自农村,反哺农民,服务农业是我的‘天性’。”
如果说服务农业是一种“天性”,他把“以生为本”的理念也紧密浇筑其中
  从大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学生科研立项,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兰伟一直根据学生兴趣,鼓励身边的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遇到困难不放弃。日《阜阳日报》以《一项专利背后的故事》为题,报道了他带领学生王永宏获得生科院学生第一个专利“植物栽培器”的故事。
  在这期间,“傻”是不少人给他的评价,做实验、做科研、参加比赛,这些前期是没有经费的,实验所需的材料、试验田、即使是出去学习所需的车费,一切都由他一人承担。而在2013年之前,教师指导学生比赛,没有任何工作量,即使获得省级奖励,一年时间的指导个人奖金也只有200多元,荣誉是学生的,指导教师甚至连指导证书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兰伟担任第一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从2009年至2013年,连续五届获得校级“挑战杯”金奖,三届获得省级银奖,获得省级三等奖、优秀奖近10项,经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也有一些学生慕名请教,他都一丝不苟地予以指导。
  兰伟自我解嘲说:“很多人说我傻,也许真的傻吧,但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就业履历上能增添一项份量较重的荣誉就行了。”他指导的学生,先后有20余人考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或科研院所硕士,有5人博士已经毕业,有3人在国外攻读博士,30余名学生考取公务员或成为学校的骨干、外企管理者,更多的学生在教学一线默默工作着。
  作为个人而言,兰伟表示,学生是他除了农民接触最多的群体,从内心来讲,他喜欢学生,喜欢与学生接触,更希望自己能发挥一个“领路人”的作用,在学生迷茫无措时,及时给予指导,引领他们走向光明,“学生都是无产阶级,他们到大田采摘果蔬做实验需要车费时,我有责任帮他们解决,三十、五十,对于老师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他们来说就是几天的伙食费。”
  在兰伟的办公室里摆着七、八个凳子,占据着狭窄办公室的很大一部分空间,实验室里的十几位学生成了兰伟办公室的常驻儿,当他们在实验室里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推开门就到了老师的办公室。有时,兰伟也会带着他们到企业,到大田、大棚去考察学习。
  有一年,有一个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项目是“大树古树移植技术研究”,慕名找到他担任指导老师,深刻明白学生准备比赛的不易之处,和自身对此并不擅长的现状,兰伟带着这位学生多次到阜阳市林业局、阜阳市园林局、阜阳农校请教专家,并在学生参赛期间给予宝贵意见和支持,虽然这个课题最终只获得“校级三等奖”,但项目组一个成员因为有了这样一份不同寻常的锻炼机会,在其家乡市园林局招聘时,恰逢园林城市建设需要此方面人才,应聘时在国内几所林业院校的几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走上了理想的工作岗位。
  今年继续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的兰伟,又新近购买了几十本专业书籍,给自己看,也给学生看。他也常常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到各大高校,研究所寻书。他调侃说:“现在工资升了,书是买得起了,但拿不动了。”他的学生向记者描述说:“兰老师每次一出差回来,左手一摞,右手一摞,肩膀还挎一包,都是书。”
  担任通识课程教师的兰伟,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他不会因为这门课是公选课就对它轻视,他不会因为讲台下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就对他们应付。
  他时常将自己坚持的理念灌输给自己的学生:年轻人要有梦想有想法,面对市场上大学生找工作难,国家政策逐渐倾向于“创新创业”的现实下,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创业的前路必然是艰辛坎坷的,但只要你愿意相信梦想,愿意去做,年轻就是你敢拼的资本。
如果说服务农民、服务师生是一个人所选择的道路,这条路上凝结着他全家人无悔的奉献
  谈起下学期的工作安排,兰伟介绍说他下学期一周有36节实验课,3节通识课程,共39节,这就意味着兰老师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必须在实验室中带着学生做实验。到基地统计数据、大棚观察苗情只能被安排在星期六、星期日或委托他人去做。
  他说:“在做项目的时候,我就是个农民,我从来没把自己当作一名高校教师,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农民工,回到田园,就是回到家中了。”
  把土地当乐园,从农村回来,脸上身上都是灰尘,迎着朝露晚霜或下雨时,裤脚沾满泥巴也是常有的事。
  除了土地,学校的实验室是他的另一个乐园。此时,他对记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当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还在清河校区时,即使在假期,兰伟也会早进实验室,晚出实验室,一天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四上班。有一年,大年初二,兰伟在实验室观察他的试管苗,恰逢有几瓶苗子污染需要立即转接,他就留在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临近中午却不知,家人遍寻无果,而走亲戚的姐姐和妹妹午饭等到下午一点也没等到人,幸得兰老师的女儿提醒:“爸爸是不是在实验室啊?”,家人才联系上被锁在实验楼里的他。
  一年里有300多天时间呆在实验室的他,能陪伴家人、孩子的时间很少。
  说起自己的家人,兰伟非常感谢家人对自己的支持,母亲和爱人的支持与帮助解了他的后顾之忧,谈起年迈的母亲和上高中的孩子,他的心里充满愧疚,常常因没能准时吃饭让母亲担忧,又因没有时间陪孩子而自责。
  但无论在实验室待到几点,回去时,是等待的家人和桌上热好的饭菜,自己在楼顶开辟的试验田也一直由家人帮忙养护。
  他说:“我的母亲一直很担心我的身体,但为了不给我压力,她只会和我的姐姐说,会担心我太累。”有时陪企业出去考察,都是夜间出去,夜间回来的他,都不忍惊动自己的母亲。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工作,兰伟对农园的坚持或许早就不在了,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这份工作带给他的满足
  很多师生曾这样评价他带的学生:“跟着兰伟老师做实验的每个学生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肯定都是能吃苦,扎实能干的不学生,而这些品质是今后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
  这是兰伟一开始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原因,同时,也是他个人魅力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
  有时为了一个科研项目,一场比赛,学生要花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准备,从项目选题、团队组建,市场调研,项目书写作,答辩准备,……,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实践基地、农田里都常常会看到他们的身影。兰伟说:“有时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会到很晚,学生们都没有吃晚饭,但兴致一直很高昂,自己总会被深深地感动着。”他开玩笑说,每到节日给学生回复祝福短信,手指都快回到骨折,但是自己非常快乐,这也许就是一名人民教师的满足吧!
  目前市场占有率较大,高产优质的草莓品种“红颜”,在其种苗夏季繁育过程中由于不耐高温,繁殖系数很低,他们通过遮阳避雨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为了使农民的草莓在10月份提前上市,提高市场占有率,他们设计并首次试验了“早、密、简”栽培模式,且获得成果,亩产量提高20%;从栽培设施上自行设计了“半坡型简易大棚”并获得专利授权,提高低温2-3℃,每年搬迁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成本,大大提高了草莓的经济效益;在后期营销方面,帮助企业申请项目专利,从产品包装到销售渠道,都时刻关心。这也许是一名农民儿子的满足吧。
  在兰伟的记忆里,有一件让自己很满足很欣慰的事情。十年前,阜阳市西湖百慧农业有限公司的老总郭金龙在阜阳市首届花卉节上提出了想让“牡丹在春节之前开花”的想法,但实施后效果不理想,兰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十年后再次相遇的郭金龙对兰伟表达不尽的感谢,自己的催花牡丹2012年在第六届安徽省花卉博览获得了一等奖。那是兰伟首次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别人的一点小忙被别人记了十年,这件事给了他深深的触动。
  深知“不学习就落后”的兰伟,在生活和工作中,一直发扬着共产党员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优良品质。通过带学生做科研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通过与企业接触寻找自己的不足,而当遇到这些不足时,书籍是他最好的老师,经他手所买的书籍可以摆满整个实验桌了。他以前的老师、同事也是他求教的对象。
  在农业的道路上,他是一位狂热者,在学习的这条道路上,他也是一位狂热者。
  新鲜的草莓已经上市,冬日的严寒并未阻止它们破土而出,白色的大棚内,鲜红的果实如珍珠串串点缀贫瘠的大地。&&& (大学生通讯社 谢晓侠)
编辑:lixiang&&来源:党委宣传部
本文引用地址:&社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造_滚动新闻_财经纵横_新浪网
社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造
http://finance.sina.com.cn 日 10:30 中国经济时报
  ――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之一
  权威报告陈文玲 王飞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浙江经济迅速崛起。2002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24亿元增加到7670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从第12位跃升到第4位,年均增速高达13%以上;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31元增加到16570元,从全国第14位跃升到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80年的全国第9位和第8位上升到全国第3位。那么,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创造浙江经济奇迹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其突出特点又如何呢?
  一、创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创业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千百万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业者
  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省是个国家投资少,国有资产比重低,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缓慢的省份。从1952年到1978年20多年间,中央政府对浙江的投资额总计为77亿元,人均410元,仅为全国水平的一半。1953年到1978年浙江省GDP年均增速为5.7%,1978年的GDP只有全国的3.57%,人均GDP在全国居于第15位。
  改革开放以来,在本省自我积累和国家投资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浙江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发掘经济发展的内源性增长因素,在推进国有经济再创新优势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尊重群众的创业权利和自主选择,支持千百万群众大胆进行创业实践,突破单一所有制形式,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978年全省个体工商户仅2000多家,私营企业几乎为零。到2002年底,全省已有个体、私营企业178.9万户,从业人员679.6万人。其中私营企业21万户,从业人员402万人。2002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065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3%。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非公有制总量的84.9%,占全省总量的45%。在全国500家最大民营企业中,浙江占174家,总量居全国第一。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项指标,浙江省也位居全国第一。
  一、让广大老百姓成为创业主体,是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的发端和基本路径。其突出特点:一是让千百万农民作为创业的主体。浙江省是最早允许农民务工经商、允许农民长途贩运、允许对农民放开城乡市场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从狭小的土地经营中走出来,从农业走向二三产业,从农村走向城镇,从本地市场走向国内外大市场,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据统计,浙江省第一批个体私营企业的创业者90%来自农村,在全省209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1070万人活跃在非农业领域。在2003年7月份召开的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大会上,评选出了非公有制企业100强,其中九成以上老板都是苦出身。万向集团的鲁冠球、正泰集团的南存辉、横店集团的徐文荣、星星集团的叶仙玉等目前企业资产几亿、十几亿、几十亿的企业家,都是十几年前的农民。补皮鞋、弹棉花、挑货郎担、开家庭作坊等方式,就是其创业的起点。他们白手起家,善小而为,集腋成裘,滚动发展,抓住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蕴藏的巨大商机,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实现了自己从农民t兼业者t家庭分工型兼业者t家庭作坊主t家庭工厂主t家族企业主t股份合作制公司经理t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家的一系列“蝉变”。“想尽千方百计、用尽千言万语、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的精神,就是这些农民创业者的真实写照。二是率先推进乡镇企业转制,使乡镇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新型创业体。浙江省是乡镇企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业并举”,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随着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乡镇集体企业产权模糊、政企不分、机制僵滞、竞争力减弱等问题日益凸显。省委、省政府在总结台州、温州等地创造的股份合作制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产权可以量化到个人、职工可以参股、经营者和企业骨干可以持大股等政策,使一大批乡镇集体企业转变为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具有内在创业冲动的新型市场主体。调动了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不仅盘活了集体存量资产,促进了产权重组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且探索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目前,全省乡镇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97%。通过改制增强了乡镇企业的活力,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从1998年起,浙江省乡镇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农村集体资产总额也不断增加,到2001年,达到2662亿元,为1996年的1.4倍。
  二、创造与加快发展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市场群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市场使众多分散的小型创业者实现集中化、规模化经营,形成低成本、高收益优势
  浙江省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驱动力,是非公有制经济以超常规速度推进农村工业化,而农村工业化又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崭新空间。其中最大特点是农村工业化与各类专业市场群体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以小商品为基础,形成小商品、大市场、低成本、高收益的比较优势。尽管目前这种传统的集贸式市场正逐步被现代流通方式所替代,但在长达20多年的历史中,这种市场形式对提高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小规模创业者的交易成本,促进和加快经济要素的聚合,满足我国多层次消费需求,特别是为中国农村市场提供廉价消费品,起到了巨大作用。
  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初期,我国经济体制整体上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商品短缺、特别是农村商品供给严重不足,流通渠道不畅。浙江省发展专业市场一方面抢占了这个先机,创造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商机;一方面与本地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相适应,为众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组织结构简单的企业提供了共享式销售平台和场所。使大量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和具有较强互补性和替代性商品有了集中交易的载体,由此产生了交易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断发展的专业市场把成千上万个体工商户、家庭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内部细致的分工协作。优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支撑,“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商品营销网络。成为推动浙江农村工业化和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浙江省商品专业市场达4193个,覆盖和连接全省85%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年成交额超过4998亿元,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其中10亿元以上的市场超过100个。如绍兴轻纺、义乌小商品、温州皮鞋、海宁皮革、乐清电器、大唐袜业、宁波服装、永康五金、大陈衬衫、嵊州领带、嘉善木业、黄岩精细化工、温岭泵业等。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经营商位3.5万个,经营人员7万多人,汇集28个大类8万余种商品,年成交额200多亿元,形成十几个专业市场,30多条专业街和产权、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目前,全国有580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2万多家中小企业在此设点经营,公路货运直达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40多个城市。世界上40多个国家的200多家贸易机构、3000多名外商代表常驻义乌采购商品,2002年有近百亿元商品远销美、日、韩和阿拉伯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商品依托大市场,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的532种主要工业品统计,浙江有336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10位,占被统计产品的63%;其中56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53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2位;13种产品的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如今,浙江已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生产基地。温州的打火机已占全国市场销售额的90%以上,低压电器占78%,温岭的泵类产品占55%,宁波、温州等地的西服占24%,萧山的羽绒制品占三分之一。
  “建一个市场,兴一批产业,成一座市镇,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据统计,浙江省60%以上的小城镇是伴随市场发展形成的。浙江崛起的专业市场群体,已经和正在促进农村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从农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工业社会、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化,从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创业形式向以业缘、契约为纽带的现代企业关系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浙江专业市场是在计划经济薄弱地带和缝隙中发展起来的通向全国的贸易通道,是浙江率先冲破计划经济藩篱、走向市场经济的突破口,也是浙江非公有制企业加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三、创造扩大民间投资的良好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拓宽民间投资的新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的新格局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快速积累了大量民间资本。在调查座谈中,大部分人认为,浙江个体私营企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基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民间资本丰厚。据估计,目前浙江省民间资本至少有7000亿元以上。为了促进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浙江省计经委1999年出台了《浙江省鼓励和引导非国有投资的若干意见》,省政府2003年出台了《浙江省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加快了投融资体制改革,从而创造出政府投资产生“乘数效应”、民间投资逐步成为投资主体的新格局。2002年,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非国有投资完成2317亿元,是1981年的126倍,年均递增27%,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7%,位居全国之首。今年1-5月,限额以上非国有投资完成687.8亿元,增幅高达45%。民间投资不仅在浙江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而且增长势头迅猛。
  浙江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主要措施:一是最大限度地开放投资领域,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对28个领域的526种产品、技术、服务和产业,对预期有回报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对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向民间资本开放。浙江省民间资本已涉足了众多领域,据浙江省计委提供,2001年民间资本在各行业投资构成中的比重,农林牧渔业91.1%,制造业85.4%,采掘业98%,批发零售餐饮业56%,房地产业74.9%,建筑业74.9%,金融、保险业3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30.8%,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35%,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21.5%,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13.4%。二是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公益型项目。浙江省积极建立和完善“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投资体制及运行机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支持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权或产权依法转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参股、特许经营、并购、BOT等多种参与投资,构建了多元化的投资竞争主体。“九五”以来,相继完成了“六个一千”工程:一千公里标准海塘、一千公里标准江堤、一千公里高等级公路、一千万人次空港吞吐能力、一千万千瓦发电装机和一千万亩标准农田。最近几年,浙江民间资本进一步拓宽了基础设施投资的领域。在全省已建成的83个特色工业园区中,约2/3投资来自民间;在总额达100多亿的5个高教园区中,民间资本投入占到83%。迄今为止,浙江省已批准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的“四自”公路建设项目约200项,改建公路2550公里,约占全省二级以上等级公路的48%,宁波至台州等高速公路的投资主要来自民间。今年1月,浙江均瑶集团斥资6亿元购买了宜昌机场,成为国内民间资本投资民航业的试点。6月8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工,17家私营企业投资近20亿元,占承建大桥投资公司资本金的50.25%。三是积极探索有效的融资机制,拓宽民间资金筹资渠道。通过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行企业财产抵押贷款、推动高科技民营企业上市等方式,探索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新型融资机制。同时,允许通过股权转换、增资扩股、资产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增大民间资本的股份,探索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全省共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13家,累计担保企业6062户,担保贷款16093笔,累计担保总额94.88亿元。已有14家民营企业上市,还有90多家民营企业进入了上市辅导期。省政府在最近出台的鼓励民间投资政策中提出,鼓励建立为民间投资项目提供信用担保和再担保的机构;鼓励积极组建各种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和信托基金推广融资租赁;在城市供水、供热、工交、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允许以建设项目的收益权、收费权及受让后获得的经营权为质押,或以项目资产折价为抵押进行贷款;允许符合要求的新建项目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融资渠道被进一步打通,使民间投资更加活跃,从而对加快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创造以同类产业区域性集聚为特点的“块状经济”,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工业规模化、现代化的进程,走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通过调查发现,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奥秘之一,在于不失时机地抓住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和和民间投资异常活跃的新特点,大力发展以同类产业区域性集聚为特点的“块状经济”,与各类特色的专业市场紧密结合,形成了群体化的规模优势。“块状经济”把分散在若干农户家庭和中小企业的潜在生产要素,变成整体集聚性的现实生产要素,把一些乡村局部的生产优势转化成综合的经济优势,使“块状经济”成为目前浙江最有活力、最富有带动力和辐射力的特色产业优势。“块状经济”发展促进专业市场的扩大,专业市场为“块状经济”提供了资源市场配置和产品外销网络等诸多有利条件。目前,浙江的个体私营工业企业约90%分布在农村,“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已经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全省88个县(市、区)中,年产值超亿元的各类特色产业区块共有500多处,涉及175个大小行业和24万余家企业,产值超过6000亿元,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在温州143个建制镇中,“一镇一品”产值超10亿元的有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0%以上。预计未来10年中,浙江的“块状经济”将进一步集聚发展,年产值上亿元的“块状经济”将达到1000个左右,其中上百亿元的将超过10个以上。
  浙江发展“块状经济”的特色产业优势,产生了多方面的收效。一是加快了浙江农村工业化进程,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农村收入稳定增长。目前,浙江全省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已达到51%,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非农产业,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从1978年到2002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65元上升到4940.4元,连续13年位于上海、北京之后,位居全国第三。二是提高了产业配套能力,形成规模效益。中小企业集聚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区际分工效应,是浙江经济充满活力、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块状经济”把大量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通过高度细化的分工与合作,形成并无产权关系的超大型“工厂”。如诸暨市大唐镇有8000多个家庭企业、20万人从事袜业生产,其中有1000家原料厂、300家缝头厂、100家定型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厂、400多家原料经销商、600家袜子经销商、100家联运商。它们依靠专业化分工协作,环环相扣,使全镇成为一个庞大的袜业“工厂”,去年产袜量为80亿双,成交额达130亿元。目前大唐袜子的产量占到全国份额的65%,占国际市场的35%。在杜桥镇,2000年前只有一条窄窄的与外界相通的柏油马路的乡镇,悄然兴起了一个庞大的“眼镜王国”,600多家分工精细的眼镜厂家,形成了从镜架、镜片、电镀、磨具生产、运输等协作配套的产业链。目前眼镜的销售总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以上。产业的高度配套能力,使一个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的积聚程度越来越密切相关。三是加快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速度。在区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与跨市县的大产业区正在崛起。宁波的“杉杉”、“罗蒙”、温州柳市的正泰、德力西集团等企业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龙头企业。杭绍甬地区的服装产业区,温州的鞋革产业区,台州的精细化工、塑料制品产业区,嘉善、南浔一带的木制品产业区,以永康为中心的五金机械产业区等,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目前,“块状经济”出现了特色工业园区的新形式,全省几百个特色工业园区吸引了成千上万家企业,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集聚、企业重组和管理、技术的提升,成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四是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之间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形成了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块状经济中心或城镇集聚的趋势。块状经济的发展为浙江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强大动力和物质基础。1978年全省有建制镇167个,2002年增加到824个,小城镇镇区人口超过10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4,转移农村劳动力近300万人,占小城镇就业人口的30%。小城镇的发展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这些小城镇的GDP占浙江整个农村GDP的80%以上。全省百强镇基本上都是“块状经济”特征最明显的地区,这些乡镇仅占全省乡镇总数的5.6%,人口占全省的11.7%,经济总收入却占全省农村经济总量的31%,财政收入占全省一级财政总收入的34%以上。在温州,低压电器、服装、塑编和打火机等“块状经济”发展,加快了农村小城镇的建设,温州在1978年只有18个建制镇,现在已经发展到146个。
  五、创造各非公有制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的条件,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和塑造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浙江省这几年实施的228项国家级重大项目,90%交给了非国有企业。从“八五”起就对非公有制企业予以技术改造贴息,在2002年的技术改造贴息中,有93%用于非国有企业。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闭“五小”企业的过程中,对列入关闭的非公有制企业同样给予补偿。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企业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投产产品的,企业可以连续五年从生产该产品的新增利润中提取20%,奖励给技术创新者。省财政2003年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到2005年增加到1.5亿元,专门扶持民营科技企业起步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0%,专利产品和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当年销售总额的比例不低于50%。通过优化资产配置,优良资产向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集中,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目前浙江省有1337家私营企业通过了IS9000系列认证,112家私营企业获得欧洲CER认证。累计注册商标41235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100多个,还有8个中国驰名商标。为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近几年全省私营企业每年用于研发新产品的资本都在30亿元人民币以上。在全省3318个科技型私营企业中,有近150家建立了科研机构。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飞跃集团等大型非公有制企业,不仅建立了研发机构,还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
  (作者单位: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
【】【】【
】【】【】
新 闻 查 询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理财新时尚-收藏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每日2条,28元/月
--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热辣经典欢乐无限
每日2条,30元/月
电话:010-3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骨干企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