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杨式太极拳40式慢动作解动作和呼吸

吴式太极拳83式动作详解1一9(326动顺序)
吴式太极拳83式动作详解
太极拳的八方线和圆周度数
   我们现在练的太极拳,过去有“太极十三式的名称”。“十三式”也就是所谓的“八门(八方,即四正、四隅)五步(前、后、左、右、中)”,老的拳谱里也有用所谓的八卦(乾、坎、艮、震、巺、离、坤、兑)代表八方。过去的前辈门创造太极拳时,其目的不外是健体与致用。“十三式”的制定,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可学的武术项目,因为它假定人体处在中央位置,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空间,去应付四周的一切呢?看来只有“八门五步”的“十三式”,才是“布局周密”、“照顾全面”的最好方法。又因为它是在松柔的原则下,用圆形动作做为动作基础的,所以它也是一种良好的练体调气的功夫。
   今天我们学习太极拳,首先也应该弄清楚八方的说法,和按照圆周360度划分的运动角度,因为这些都是太极拳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规矩。
太极拳的八方线。
   八方线假定人在中央面南而画的。东、南、西、北(实线)为四正方向;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虚线)为四隅方向。
二、太极拳的圆周度数:本讲义中,用几分之几的字样来代替圆周度数。分数和度数的对照如下:一周=360度  1/2=180度  1/4=90度  1/8=45度   1/16=22.5度
太极拳的基本姿势―――步法和手法
太极拳的步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由两脚的距离、角度所分的步法:
   1正步:左右两脚尖向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前脚脚跟和后脚脚尖的距离,其前后为一脚长,其左右为一脚宽,为正步。
   2隅步:左右两脚尖向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前脚脚跟和后脚脚尖的距离,其前后为半脚长,其左右为一脚半宽,为隅步。
   按八方线测定正隅步的度数时,正步:前脚脚尖或脚跟,和后脚脚尖或脚跟,站在其面向四正方向(东、南、西、北)约30度的同一斜线上者,叫作正步。若前脚、后脚的两脚尖或两脚跟站在同一隅线上约45度的,叫作隅步。
由姿势所分的步法:
自然步:两脚并列,脚尖相齐,两脚中间距离约为一个立脚,两脚外缘之间距离,约等于本人的胯度。如预备式初站时的步法,及合太极收势时后的步法。
平行步:两脚并列,脚尖相齐,两脚外缘之间距离约与本人肩宽。如预备式第二动开步后步法。
弓步:重心在前脚,弓膝(膝盖与脚尖上下对正,膝左右侧也与脚大趾,脚小趾对正,勿向前闪或左右歪斜),后腿弯舒直,后脚跟要蹬直,后脚掌要全部虚着地(正隅步皆如此)。如揽雀尾第二动;左右斜步搂膝第二动。
坐步:后腿弯曲,身体后坐,尾闾对正后脚跟,重心在后脚;前腿舒直,前脚脚跟虚着地,脚尖上翘(正隅步皆如此)。如揽雀尾第一动,左右斜步搂膝第一动。
骑马步:(又称马裆步):两脚并列分开,两脚尖微向外斜(小丁八步),中间距离约为两脚长,两腿弯曲,身在两脚之正中蹲坐,重心平均在两脚。如斜单鞭第二动;扇通背第二动。
虚丁步:右脚横置,右腿直立;左脚尖虚着地,左脚跟靠于右脚里侧,左腿膝部弯曲,形如丁字形。如:左探马第一动,右探马第二动。
拗步:弓左膝,右掌前按,或弓右膝,左掌前按,皆为拗步,如搂膝拗步第八,第十动。
顺步:弓左膝,左掌前按,或弓右膝,右掌前按,皆为顺步,如扑面掌第二动。
一字步:两脚一前一后(弓步或坐步),前脚里侧与后脚里侧在一条直线上,如野马分鬃第二动并步之动作,退步跨虎第一动放手撤步之动作。
10,倒八字步:两脚左右分开,一虚一实,两脚脚尖斜相对,两脚脚跟微向外开,如倒八字形。如左右斜步搂膝扣脚倒1/8后步法。
11,&仆步:两脚脚尖均向前方,平行分开,两脚中间距离均为两脚长(与骑马步同),右腿弓膝,身向右腿下坐,腰须竖直,左腿舒直,左脚掌全部虚着地,重心在右脚。如:下势之步法。
二、太极拳的手法:
 太极拳手法中有掌、拳、钩之分,掌分两种,一为立掌,(如搂膝拗步之掌),立掌要求五指分开、指节向上;大指稍节与食指第二节横纹呈水平线,这样要求是便于垂肘。立掌经常有掌心向内、向外、向左右等等,但均为立掌。另一种掌为平掌,只是掌心向上或向下(如揽雀尾第五、六动的掌,及抱虎归山第一、二动的掌)。拳又叫捶,要求五指回拢、大指侧压在食指和中指的中节;拳面要平。太极拳要求拳心虚,五指松拢,不要用力。钩有虚钩,实钩之分,虚(如单鞭的钩),要求五指松拢,腕部弯曲自然下垂,钩尖向下;实钩(如肘底看捶和退步跨虎的钩),要求五指聚拢,腕部弯曲,钩尖向上。聚拢五指的原因是便于臂骨(即肱骨)向内旋转、向后沿伸。
太极拳八十三式(326动)顺序
一,&&&&&&&&&预备式&&&&(4动)
二,&&&&&&&&&揽雀尾&&&&(8动)
三,&&&&&&&&&斜单鞭&&&&(2动)
四,&&&&&&&&&提手上式&&(4动)
五,&&&&&&&&&白鹤亮翅&&(4动)
六,&&&&&&&&&搂膝拗步&&(12动)
七,&&&&&&&&&手挥琵琶&&(2动)
八,&&&&&&&&&上步搬拦捶(4动)
九,&&&&&&&&&如封似闭&&(2动)
十,&&&&&&&&&抱虎归山&&(4动)
十一,&&&&&左右搂膝&&(4动)
十二,&&&&&揽雀尾&&&&(6动)
十三,&&&&&斜单鞭&&&&(2动)
十四,&&&&&肘底看捶&&(2动)
十五,&&&&&倒撵猴&&&&(6动)
十六,&&&&&斜飞式&&&&(4动)
十七,&&&&&提手上式&&(4动)
十八,&&&&&百鹤亮翅&&(4动)
十九,&&&&&搂膝拗步&&(2动)
二十,&&&&&海底针&&&&(2动)
二十一,&扇通背&&&&(2动)
二十二,&撇身捶&&&&(2动)
二十三,&上步搬拦捶(4动)
二十四,&上步揽雀尾(4动)
二十五,&单鞭&&&&&&(2动)
二十六,&云手&&&&&&(6动)
二十七,&左高探马&&(2动)
二十八,&右分脚&&&&(4动)
二十九,&右高探马&&(2动)
三十,&&&&&左分脚&&&&(4动)
三十一,&转身蹬脚&&(4动)
三十二,&进步栽捶&&(6动)
三十三,&翻身撇身捶(2动)
三十四,&翻身二起脚(6动)
三十五,&左右打虎&&(4动)
三十六,&提步蹬脚&&(2动)
三十七,&双风贯耳&&(2动)
三十八,&披身蹬脚&&(4动)
三十九,&转身蹬脚&&(4动)
四十,&&&&上步搬拦捶&(6动)
四十一,&如封似闭&&(2动)
四十二,&抱虎归山&&(4动)
四十三,&左右斜步搂膝4动
四十四,&揽雀尾&&&&&&(6动)
四十五,&斜单鞭&&&&&&(2动)
四十六,&野马分鬃&&&&(12动)
四十七,&玉女穿梭&&&&(20动)
四十八,&上步揽雀尾&&(8动)
四十九,&单鞭&&&&&&&&(2动)
五十,&&&&&云手&&&&&&&&(6动)
五十一,&下势&&&&&&&&(2动)
五十二,&金鸡独立&&&&(4动)
五十三,&倒撵猴&&&&&&(6动)
五十四,&斜飞式&&&&&&(4动)
五十五,&提手上式&&&&(4动)
五十六,&白鹤亮翅&&&&(4动)
五十七,&搂膝拗步&&&&(2动)
五十八,&海底针&&&&&&(2动)
五十九,&扇通背&&&&&&(2动)
六十,&&&&&撇身捶&&&&&&(2动)
六十一,&上步搬拦捶&&(4动)
六十二,&上步揽雀尾&&(6动)
六十三,&单鞭&&&&&&&&(2动)
六十四,&云手&&&&&&&&(6动)
六十五,&高探马&&&&&&(2动)
六十六,&扑面掌&&&&&&(2动)
六十七,&十字摆莲&&&&(4动)
六十八,&搂膝指裆捶&&(4动)
六十九,&上步揽雀尾&&(6动)
七十,&&&&&单鞭&&&&&&&&(2动)
七十一,&下势&&&&&&&&(2动)
七十二,&上步七星&&&&(2动)
七十三,&退步跨虎&&&&(2动)
七十四,&回身扑面掌&&(2动)
七十五,&转脚摆莲&&&&(4动)
七十六,&弯弓射虎&&&&(4动)
七十七,&上步挫捶&&&&(2动)
七十八,&揽雀尾&&&&&&(4动)
七十九,&单鞭&&&&&&&&(2动)
八十,&&&&上步挫掌&&&&&(2动)
八十一,&揽雀尾&&&&&&(4动)
八十二,&单鞭&&&&&&&&(2动)
八十三,&合太极&&&&&&(2动)
太极拳各式动作解说
这套架势共为83式,分成326动,每式的动作均为双数,最少的两动,最多的二十动。太极式并无动作,不在83式之内。
面对正前方(正南)并脚站立,身心虚静,周身松力,头顶正直,舌尖抵上鄂;两眼平远视;两臂下垂,掌心向内,指尖下指,意在两掌的指尖,重心平均在两脚。(图1)
预备式(四动)即起式
(命名释意)凡是运动的开始、开头、起头、头一个动作,叫起式
1左脚横移:左膝松力,微屈;全身重心集于右脚;左胯微舒,左脚向左横移,大趾虚着地,两脚宽度与两肩相同。眼向前平远看;意仍在两掌的指尖。(加图2)。
用法:对方用右手扒着我之左肩向右横拨或横搬时,我则用意想自己的右肩或身之右侧某部位即可,这样一想对方就拨不动了
2两脚平立:左脚渐渐落平,重心平均在两脚,视线与意均不变。(式同图1;但两脚距离少宽)
用法:此式为太极自然桩法,既可摄生,又有防守六面劲(上下前后左右)进攻之作用。“授密歌”中所说的“应物自然”之句,即指此法而言
3两碗前朋:两掌指尖微松,两碗向前舒伸,两臂即自然前起,以起至与肩平为度,宽与肩相齐;指尖松垂;意在两脚,重心与视线均不变。(图2)
4两掌下采:两膝松力,身体渐向下蹲,以膝盖与脚尖成垂直线为度;提顶,松腰,溜臀,重心集于两脚,同时(即于身体下蹲时)两掌的指尖向前下方舒伸,至极度时,自然向后收敛,掌心如扶物,收至两掌的大指贴近两股外为度,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意在掌心;视线不变(图4)
注:刘晚仓对太极起式的解释,起式全部动作在一呼一吸中完成,要求精神集中,摒除杂念而取静字,用意不用力。两臂的起落都含有向上向外的朋劲,两腿由平均分配体重的双重开始变动,负担体重的腿为实,另一腿为虚。  这样太极起势不仅是动作的开始,也是用意和导引行气的开始,用思想安静来使大脑皮层得到抑制,以加强中枢神经系统,并使全身器官的机能活跃起来,对于全身保健具有积极意义。  起式虽然只是为太极拳架的开始,但它在技击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敌人从外线来攻我时,如用双风贯耳动作,我则可以采取起式,将精神凝注于手背腕骨之间,用来沾取敌臂,将气沉入丹田,仔细听劲,或转腰,或卷腕,都能化卸敌劲,而后向敌发放。此中的关键在于双臂起落均不可失去朋劲。 
歌诀: 太极起式精神敛  虚领顶劲成自然
    抬起双臂松无滞  调和呼吸守丹田
    寓意对手取外线  立肘上朋沾其腕
    雕弓直放转腰斜  双风贯耳取效难
王培生对太极起式的注解:1意念在臂上的传递。臂分三节,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稍节。意念可在两臂的根节和稍节互相转移。起式先从右臂的手、肘、肩转道左臂肩、肘、手..臂又与腿呼应,重心所在的腿(实脚),意念在同侧的臂,即右脚实时,意念在右臂活动,左边也相同。这为以后的“以意行气”打基础。2臂与腿的意念传递是交叉的,即左手与右脚,右手与左脚。传递意念时要有呼有应。小手指与大脚趾呼应,想小指时,大趾要有反应。有呼无应时,继续呼,直到有反应、有感觉为止。要以切实有感觉为准,不是背口诀,有了感觉再往下继续想。3意念活动促成的动作,是“知白守黑、道发自然”的。意念活动促动作,一般不直接显现出来,如起式中移脚、落脚不想脚,前朋、下采不想手。而是意念通过有关穴位后,自发的自然动作。成习惯后,日常生活中也是动作协调轻灵,身体平衡舒展,克服老态。4大敦穴、足大趾、趾甲根偏内侧,十宣穴在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3毫米处,即指甲内嫩肉,中冲穴在中指,神厥穴在脐窝正中,命门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肘弓下缘连接中心点,两肾当中,与肚脐前后相对。
一、&揽雀尾(八动)
(命名释意)此动作有象形之意,将对方向我击来之手臂比喻为鸟雀的尾巴,把自己的手臂比喻为绳索,随着对方手臂的屈伸、上下、左右的动向而缠绕不使其逃脱的意思。
1左抱七星(又名看式):松腰,尾閭右后下,重心移于右脚;同时,左掌以食指引导向右前斜坡上,掌心逐渐翻转向内;大指遥对鼻尖;右掌以大指引导向左前斜坡上,至大指贴于左臂窝为止,掌心斜向左下方;左脚向前舒直,脚跟虚着地,脚尖上翘,重心集于右脚(成右坐步式);两眼从左大指尖上方平远看;意在左掌掌心。(图3)
用法:如对方击来右拳,我则以左肘粘其右肘,并以右腕粘其右腕,使其右臂伸直不叫它弯曲,此式对方即被朋其起(拿起来了)。
2右掌打挤:左脚渐向下落平,左膝弓出成左弓步,右腿舒直成箭步;同时,右掌以掌心向前推出,左掌以小指引导而下松,肘尖即向上移,以指尖与肘尖横平为度,此时左掌的掌心向内,指尖向右,而右掌则推至左腕脉门处打挤,掌心向外,指尖向上,食指尖遥对鼻尖;眼随右掌食指尖上方向前平远看;重心集于左脚;意在右掌掌心。(图5)
用法:接上动随之,用“挤劲”(推切手)发之,我以右小臂横于对方之胸部前方,复以右掌向前推至左脉门处,同时脊背微向后倚。这时对方则应手踉踉跄跄跌出或仰面摔倒。
王培生注:挤是震仰盂。挤劲脊背找前脚。
3右抱七星:左掌不动,右掌掌根沿左掌大指向右前上方移动至指尖处,视线随右食指尖转移;左脚跟着力,脚尖虚起向右转1/8(对西南方);右掌以大指引导向前渐伸渐转,至正西方时,掌心即翻转向内,大指遥对鼻尖;同时,身亦随之向右转向正西,右脚跟虚起,向左转1/4后,扬右脚尖(成坐步式);左掌随右掌翻转而下撤,至大指贴于右臂弯处为止;眼从右大指尖上方向前平远看;重心集于左脚;意在右掌掌心。(图6)
4左掌打挤:右脚渐向下落平,右膝弓出成右弓步,左腿舒直成箭步;同时,左掌以掌心向前推出,右掌以小指引导而下松,肘尖即向上移,以指尖与肘尖横平为度,此时右掌的掌心向内,指尖向左,而左掌则推至右腕脉门处打挤,掌心向外,指尖向上,食指尖遥对鼻尖;眼随左掌食指尖上方向前平远看;重心集于右脚;意在左掌掌心。此式向正西方(图7)
5右掌回捋:右掌以小指引导向右前方舒伸,掌心翻转向下,左掌随而翻转向上,中指扶右腕脉门处,至右臂舒直与右脚小趾上下成一直线,身向后坐,重心移于左脚(成左坐步式);同时,右肘松力,右掌循外弧形线向左后下成斜坡的回捋,左掌中指仍扶右腕随之。右肘贴近右肋下时,肘尖右后下,与肩成垂直;腰向左后下松力,右肘随腰往后,由肘以前松力,右掌掌心翻转向上,左掌心随转向下;意在右掌掌心;而眼则始终看右掌食指尖。(图8)
6右掌前朋:右掌以食指引导循内弧形线向左前上方舒伸,至左脚前时,弓右膝,同时右掌继续转至右前方,至右臂舒直(到右前1/16)与右脚成一直线时止,重心集在右脚;眼看右掌食指尖;意在右掌掌心.(图9)
7右掌后朋;身向后坐成左坐步式;同时右肘松力右掌向左后方走外弧形线,左掌随之,至右掌转到右旁,眼与大指及中指成一直线时止;重心在左脚;视线始终在右掌食指尖,意在右掌掌心。(图10)
8右掌前按,腰微松,右肘尖微向前下松垂,右脚尖向左转1/4(脚尖向正南),同时右掌循右脚尖下落方向往前按出,掌心向外,指尖向上,埃右脚尖落平时,右掌以大指引导向右前方转1/8(西南隅)按出,右膝弓足,重心集与右脚,视线左右食指尖,意在右掌掌心。(图11)
刘晚苍注:吴式太极拳中将敌人手臂比做雀鸟的头尾,用双手持取雀头雀尾,并随其旋转上下,因名为揽雀尾。所谓上步揽雀尾的意义与动作和揽雀尾相同,只是开始时向前迈出一步,取积极进攻的意思。太极拳术中极其重视揽雀尾,认为它是体用兼备的着法,必须精练纯熟。但在吴式拳中只有右揽雀尾式,而无左式。因此凡左手在前被人掳住时,则采用穿掌的方法,将右手送于左手背之上,或直奔对方面门,或作锁喉,对方必弃左手而掳右手,从而下面可接右揽雀尾式。
揽雀尾要求:头顶正直,上身平准,左手中指放在右掌跟大陵穴上,双臂各含朋劲而成圆环,在腰的主宰下,身手胯退动作一致。运动时,此式成接太极起式,向前伸腿,重心全部由右腿支撑,左臂弯而不失朋劲,并以腰为轴作逆时针运动,右手扶于左腕间成挤式;或此式承接搬拦捶等右手在前的动作,都要首先动腰。腰手前进时,右手掌心向上而左手背向上,在腰胯的推动下直线向前;腰手后退时,双掌翻转,右手背向上,左手掌向上,在腰胯的牵动下,双掌向后作圆弧。此时右掌向右后方移动,并沉肩坠肘,转腰坐胯,改换重心于右腿,气沉丹田,称为捋式。随后含胸拔背,双掌自右移左,上下翻转变化,再做吸气。掌劲向下并向自己的方向称为按,要求圆活利落。双掌在身体左侧再向前进时,腰腿臂膊一齐动作并呼气,又称朋劲。这样完成揽雀尾式的第一个圆圈。接着双手进至身体正前方后,即坐腰松胯并立肘,用肘法击人,再将掌出击,完成第二个圆圈,并使右手撮钩变单鞭。
由此可见,揽雀尾的两个圆圈中贯彻了朋,捋,挤,按,肘等多种手法,要求手臂作圆弧运动,而又包含着圆弧与直线的转换,确实是体用兼备的重要着法。
揽雀尾式还是解腕术或拿法。设右腕被敌人握住,我即用左手指扶其手背,如持雀头,双手在腰劲推动下直进作朋。敌方如不松手,我即沉肩坠肘,拧腰坐胯,翻转两掌,既作捋手,又可反握敌腕。如敌坚持不放,我则含胸拔背,用按法将手从右侧移向身体左侧,使敌腕受制,而我更能用腰臂的横向朋劲向前直放,也可用肩胛敲击对方。
作为击发,吴式揽雀尾的第一个圆圈中,朋手直奔对方咽喉或面部,气势锐厉,有如捩掌;第二个圆圈中,用肘直击对方前胸,右掌更连击敌面。此处立肘击人为整个太极拳术中肘法的基础。
此式圆活轻稳,精致细腻,变换多端,对于腰、胯、胸、背、腕都都作松活柔韧的锻炼,而始终保持百会和会阴成直线贯通,脊骨中正;手臂直进向前为呼,后退作弧为吸,使动作呼吸在意识的引导下紧密配合,既能揽化而缓却对方前进之力,随即乘势抛掷敌人,又极有益于身体。
歌决:揽雀尾式体用全,朋捋挤按包罗遍。
手持头尾身腰整,剪去敌腕阴阳间。
双环螺旋化直线,侧捋外挤复可按。
风云变换随猜想,隐有右肘连击腕。
二、&斜单鞭(二动)
1右掌变钩:右腕松力,右掌五指指尖聚拢成钩,右腕向上凸起,钩尖向下松垂;视线换在右腕;左脚向左后方(东北方)斜撤,脚尖虚着地;重心仍在右脚,视线与意均在右腕(图12)
2左掌平捋,左掌以食指引导由右腕下逐渐向左(走外弧形)移动,掌心与眼相平,眼看左掌食指尖,左掌移至两脚正中时,左脚跟向右收落平,腰部松垂,重心在两脚,左掌以小指引导掌心逐渐向外翻转,至左脚尖前为止,掌心向外,指尖向上,视线在左掌食指尖,意在左掌掌心。(图13)
杨禹廷注:揽雀尾变单鞭、右立掌变钩时,腕部为什么要向前外微微舒展?
答:因为揽雀尾的第八动,右手立掌是意念是在掌心,变单鞭时,右腕部放松,五指虚拢变钩,意念换右腕,如果原地不动地由掌变钩,显然,钩的位置较原掌心的位置后退许多(在立掌时掌心与腕部距离相差约寸许)。所以当右立掌变钩时,掌指应微向前外方舒展,以使变钩后的腕部微上前进到原来掌心的位置。目的为了转换意念和维持身体前后姿态的平衡及重心稳固。因为揽雀尾第八动定势的重心是在右脚,左脚虚着地,意念在右立掌掌心,这时是静止姿态,身体的稳定已经构成。如果变钩时不向前外方舒展掌指,那么变钩后则腕部后退,就会影响原来已经构成的平衡(练拳的术语叫“弱”),重心也必然会收到影响。对练“体”来说不合适,对练“用”的推手也不适合。当自己身体不稳定时,极易被对方“拿”、“方”。所以,“微微向前外舒展掌指”这个极为细微的动作也是不应忽视的。
刘晚苍注:拳术中将用手臂击人称为鞭。单鞭是单手作鞭击,双鞭是双手左右分击,同时弯曲双膝作骑马式,正而不偏。斜单鞭是表示方位为斜角的单鞭式。
此式上接揽雀尾式中肘掌连击之后,右手撮钩,五指下垂,眼光注视左掌心,用意识引导右臂的劲力,通过右边的腕肘肩背,再过左边的肩肘腕,达到左掌,使左掌平铺直立,掌心吐劲。同时在腰裆的作用下,取中定姿势,五趾抓地,使左右平衡,头顶正直,下颏内收,目光前视,气沉丹田。此动作中劲力在腰的作用下,如车夫持鞭左右摇摆往返,称为通背劲。其关键在于两肩关节要松开,全身放松。
单鞭在技击中,右手撮钩主要是用腕力,既能击打人面,又能有钩挂作用。如敌用劲顶撞,立腕即可攻击。但发人时,必须用丹田发出的劲力,由腰动而膀腕随进,全身完整。左手自右经面前向左移动,有翻砍的作用,而立肘含朋劲,既能在滚臂中运化敌劲,用掌击人,又能进身用肘击人。右手经过面部中线时,呼吸逐渐由吸转入呼,全身松静,气沉丹田,严密的与击人配合。
单鞭以脊椎为中轴,用腰劲自右向左转动,既活动腰背四肢,使气下沉,又通过腰部左右摇摆,活动脊椎神经,充实腰裆劲力,训练身体平衡。
歌诀:单鞭正斜右撮钩,顶抗应施腕和肘。
   通臂内劲意导引,目视掌心朋到头。
   平衡身法轻松稳,采捩肘靠应追求。
   双鞭左右作分击,砍削抓勾有自由。
三、&提手上势(四动)
1半面右转,左脚尖向右转1/8(脚尖向东南);视线离开左掌食指尖向右前3/8移动,同时身向右转3/8面向正南,身向后坐成左坐步式;同时右钩五指舒伸变掌,松肩垂肘,右掌大指遥对鼻尖,左掌大指贴于右臂弯;重心左左脚;眼从右大指尖上方平远看;意在右掌掌心。(式同图6;但向正南)
2左掌打挤,右脚渐向下落平,右膝弓出成右弓步,左腿舒直成箭步;同时,左掌以掌心向前推出,右掌以小指引导而下松,肘尖即向上移,以指尖与肘尖横平为度,此时右掌的掌心向内,指尖向左,而左掌则推至右腕脉门处打挤,掌心向外,指尖向上,食指尖遥对鼻尖;眼随左掌食指尖上方向前平远看;重心集于右脚;意在左掌掌心。此式向正南方(图7)
3右掌变钩,右掌五指聚拢变钩,向前上(微偏右)提,身随腕而上长,左脚虚静随身之上张而收至与右脚相齐;同时,左掌下按,至大指横贴于脐下为止。视线与意均左右腕。(图14)
4右钩变掌,右钩上提,以小指引导渐向上翻转变掌,掌心向外前上方,指尖斜向左上方;眼从右掌食指尖上面仰视远方;重心仍在右脚;意在右掌掌心。(图15)
刘晚苍注:拳术中将向上提物的劲力称为提,提手上势取意于顶劲上提,身形向上伸长升起,而腰腿随之向上并转腰,以练习脊骨的伸缩和转动的能力,增加肩肘腕膝等关节的灵活程度。
提手上势,可分解为两个动作:首先是提手为合,其次是上势为开。由于单鞭使胸前全部暴露,敌人得乘机用拳正面进攻。此式我应立即含胸拔背,沉气坐身,用左腿支撑全身重量为实,右腿为虚,双手分别拿取敌腕和肘,如怀抱琵琶。如敌避免遭受擒拿而将拳后撤,我则立即伸长身形,将重心移至前腿,左手扶右臂内侧作挤。对方如果避免为我挤出,而用按法或加大劲力向下,我则腰向右转,身形如螺旋,小臂作逆时针滚动,使对方劲力失去着落点而落空。此时对方身体势必腾虚,脚跟离地,我则左手自上而下直抹对方胸部,破坏其平衡。上势也可作朋劲,化解敌人的进攻。右臂随我伸长身形,重心前移之际,向右转腰并立右肘,使小臂作顺时针滚动,化解对方劲力,使其重心浮起。我如再向左转腰,臂肘又作逆时针滚动,则可发放对方。提手上势的关键在于伸长身形而转腰,因而,必须气沉丹田,躯体平正,双肩松开。这样能对腰腿的变化,掌臂的敏感及滚卷,尤其是脊椎的伸缩旋转进行锻炼。
提手上势长身形,含胸拔背把敌应。脊椎伸展顶虚领,腰腹松静肩膝领。
臂有朋劲能滚卷,提手锁喉意最凶。气沉丹田身平正,按挤随机腰胯拧。
五、白鹤亮翅(四动)
1俯身按掌,视线注右掌食指尖,逐渐向前俯身,俯至右掌(掌心向外0与肩相平时视线改注左掌食指尖,左掌向下按至极度为止;俯身时两腿直立,膝部不要弯曲,重心平均在两脚;意在左掌掌心。(加图3)
2向左扭转,左膝松力,左掌指尖下垂,(视线仍在左掌食指),以大指引导掌心向左翻转而逐渐向外,转1/4(至正东)到左脚心外侧为度;视线移注于左掌中指尖;同时,右掌亦随上身而转向正东,掌心向外,重心集于左脚;意在左掌掌心。(加图4)
3左掌上朋,左掌以中指引导,向外舒伸到极度,左臂自然上起,左掌升至头顶以上,向右前上方转正,(仍向正南),同时右掌随而转正,两掌掌心向外,十指尖均上指,眼由两掌中间向前上方仰视,重心仍在左脚,意在两掌掌心。(图16、17)
4两肘下垂,两膝松力,渐向下蹲身,同时,肩、肘、腕、腰、胯各部均松力,两肘尖渐渐下垂,两掌渐随肘落而向内转,至两碗与两肩相平,掌心转向内为止,重心平均在两脚,眼由两掌中间平远看,意在两掌指尖。(图18)
刘晚苍注:拳术中将两臂对称分展,身脊中直,面向正前,形如鸟翼,称为白鹤亮翅;否则两手一上一下,两臂不对称,身体略作扭斜着,称为展翅。
吴式拳架中,白鹤亮翅承接提手上式,两手一上一下,两臂作弧形而含朋劲,弯腰前弓,弯腰前躬,使两手并齐,向左侧转,目光随左手虎口转动,如挑重物向上,腰身随而扭转,直到左右两手在身体左上方相遇,转腰移正后,十指相对,掌心向外,然后利用胁胛扣合之力,双掌画球,使十指向上,掌心向内,两肘直立,身形随手势下落而逐渐屈膝半蹲,目视掌心。
这样,白鹤亮翅中,以背为枢纽,以肩肋开合,带动手臂运动,对于胸背肋腹的锻炼有极好的作用,又对吸气、内劲运转有很大作用。开为呼,合为吸。呼气时,内劲要自腰脊直贯手指脚趾;吸气时,内劲要由手指脚趾返回腰脊,使呼吸有序,开合有致。腹背胸胁的伸缩,腰脊的扭转,呼吸的深缓细长,都有益于身体健康。
白鹤亮翅或展翅,都不能使两臂失去朋劲,敌方从上方用急拳攻击,而我躲闪不及时,可用白鹤亮翅托采敌臂,转腰化其攻势,并顺其劲力方向滚卷小臂,使对方向旁侧落空。在此式中,双肘随双手画球后直立,是用肘法进攻;如敌方用手扶我两肘,我则得用手背前击,此时进步即如封似闭。
白鹤亮翅展两臂,凤凰振翼伸曲奇。虚实自然深呼吸,缠绕四稍守中气。
高处拳掌攻势急,托采敌臂旁侧击。双肘直立合寓开,进步双掌门封闭。
搂膝拗步(十二动)
1左掌下按,左掌以小指引导掌心向左前下方(转1/4而至正东)按(掌心如扶物),以左臂舒直为度,同时右腕松力,腕在右耳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上身随视线(看左掌食指尖)之转动而向左转;重心集于右脚,视线不离左掌食指尖,意在左掌掌心。(图20)
2右掌前按,左脚向左前移半步(面向正东),脚跟着地,脚尖逐渐落实,弓左膝成左弓步;同时,右掌自右耳旁以无名指引导向前(正东)按出,掌心向外,大指尖遥对鼻尖;同时,右脚跟微向外开,左掌在左膝外侧;重心集于右脚,眼经右大指尖上方平远视;意在右掌掌心。(图21)
3右掌回捋,身向后坐成后坐步式;同时,右肘松力渐向右下撤至右肋为止,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上;重心集于右脚,眼向正前平远看;意在右掌掌心。(加图4)
4左掌前朋,左抱七星(又名看式):松腰,尾閭右后下,重心移于右脚;同时,左掌以食指引导向右前斜坡上,掌心逐渐翻转向内;大指遥对鼻尖;右掌以大指引导向左前斜坡上,至大指贴于左臂窝为止,掌心斜向左下方;左脚向前舒直,脚跟虚着地,脚尖上翘,重心集于右脚(成右坐步式);两眼从左大指尖上方平远看;意在左掌掌心。(加图5)
5左掌下按,左掌以小指引导向左前下按,掌心对左脚大趾,视线随左掌食指尖前下看,同时,右腕松力上提至右耳旁,重心仍在右脚,意在左掌掌心。(加图6)
6右掌前按,左脚尖逐渐落平:抬头,视线逐渐向前平远看,弓左膝成左弓步式,右掌以无名指引导向前按出,掌心向外,大指遥对鼻尖,左掌在左膝旁,重心在左脚,眼从右掌大指上方平远看;意在右掌掌心。(式同图21)
7右掌下按;右掌以食指引导向前下按,至左膝前为止,同时,左腕松力,上提至右耳旁;重心仍在左脚,视线在右掌食指尖,意在右掌掌心。(加图7)
8左掌前按;抬头视线逐渐向前平远看;提到,立腰,虚右脚跟,松右膝,右脚向前卖出落平成右弓步式;左掌向前按出,重心在右脚,眼从左掌大指上方平远看;意在左掌掌心。(图22)
9左掌下按:左掌以食指引导向前下按,至右膝前为止,同时,右腕松力,上提至右耳旁;重心仍在右脚,视线在左掌食指尖,意在左掌掌心。(图23)
10右掌前按:抬头视线逐渐向前平远看;提到,立腰,虚左脚跟,松左膝膝,左脚向前卖出落平成左弓步式;右掌向前按出,重心在左脚,眼从右掌大指上方平远看;意在右掌掌心。(图21)
11右掌回捋:身向后坐成后坐步式;同时,右肘松力渐向右下撤至右肋为止,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上;重心集于右脚,眼向正前平远看;意在右掌掌心。(加图4)
12左掌前朋,左抱七星(又名看式):松腰,尾閭右后下,重心移于右脚;同时,左掌以食指引导向右前斜坡上,掌心逐渐翻转向内;大指遥对鼻尖;右掌以大指引导向左前斜坡上,至大指贴于左臂窝为止,掌心斜向左下方;左脚向前舒直,脚跟虚着地,脚尖上翘,重心集于右脚(成右坐步式);两眼从左大指尖上方平远看;意在左掌掌心。(加图5)
杨禹廷注:搂膝拗步的进掌为什么用无名指领进?立掌时为什么又用食指引立?
答:搂膝拗步的进掌用无名指领进,立掌时又用食指引立,是符合人体自然的生理结构,也符合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其理如下:
(1)意念由点逐渐扩大到面,是符合太极拳有虚逐渐变实的原则的。搂膝拗步进掌前为五指自然前下松垂,这时无名指垂下的位置,恰恰对正下动进掌的方向。根据太极拳虚实逐渐变换的原则,进掌时意念完全集中在无名指指节的一点上。待重心移到前脚,需要立掌时,意念再由无名指扩展到中指节,继之再扩展到食指尖,由食指立掌,意念由五指指节下达掌心,整个掌心才有虚变实。从推手角度看,进掌时意念集中在无名指指节,可以避免臂部的神经与肌肉紧张,防止上肢僵硬。集中于无名指指节、上肢的其它各部位可得到放松,使知觉灵敏(听劲),便于“粘、连、粘、随”。立掌时由一指达于各指,最后再全掌变实,这样变换的好处是使自己处于十分有利的情况(得极得势),去制动对方以取胜(所谓合即出)。
(2)符合太极拳动作呈弧形变化(即螺旋形运动)的原则。进掌之前腕部向前下侧垂(掌心向下),由无名指引进逐渐换到食指立掌的过程是掌指由侧下垂向前上方旋转前进的过程。意念由虚到实的过程也是掌指连同小臂向前上方呈螺旋形逐渐旋转的过程。从劲的表现上(螺旋劲)也同样符合推手应用的原则。
刘晚苍注:拳术中将手横过膝盖称为搂膝,是破敌进攻下路的方法;将进右足伸右手,称为顺步,而将进右足伸左手,或进左足伸右手,称为拗步。顺步取意于进攻,另半边必须跟上;拗步须动腰才有利于平衡。
吴式拳架对搂膝拗步有多种要求。首先头部必须保持虚领上顶,下颌内含,脊椎竖直中正;其次,两脚必须虚实分明,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迈步犹如猫行,第三,前手自耳际出发,手指微曲而直向前方,后手横过膝前,均在腰脊动力作用下循弧线行进,小臂随掌的屈伸而微作转动。定式时,腕肘要下沉,手指伸张,前掌直立,掌心吐力,而且目光透过中指前视;后掌于搂膝后停于胯侧,应有按劲;气沉丹田,腰裆扣合,前腿弓而后腿蹬直,十趾抓地,严格保持内外三合,达到八面支撑,而又能八面转换。运动中要灵动活泼,松静无滞,静止时要端庄稳健,劲力贯于四稍;换式时要似停非停,前掌前伸,后掌上提,上下相随,协调匀称,吸气而变换重心,以接下式。
此式两手运动路线为椭圆,腕随掌转,膀肘又随腕掌转,在滚卷中前进。而所有这些螺旋转动都必须在腰脊的主宰下,相互协调配合,并使内劲向前缠绕,全神贯注。螺旋运动对两臂肌肉群,以及腕肘肩诸关节都有良好的作用,而单腿弯膝立地,更能增强腿力。迈左步时,坐胯上抽,用右胯托起坐胯;迈右步时,右胯上抽,用左胯拖起右胯,保持尾闾正中,并用意识引导腰脊作伸缩,以为进退。从而,经常作搂膝拗步,对脊椎神经极为有益,不仅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敏锐程度,而且对腰肾机能也锻炼加强。
左手下搂右膝前,右手直攻敌胸肩。进步左右应贯串,相随上下有变换。
支撑八面守三合,运行两臂依椭圆。脊骨中正里裆劲,呼吸丹田劲力现。
七、手挥琵琶(二动)
1,左掌前朋:左掌以小指引导,向右前方舒伸,掌心逐渐翻转向下。到左脚落平成左弓步时,再以食指引导向左前方挥动(即正前方之左1/16处)为止;同时,右掌随左掌的翻转向下时而翻转向上,两掌距离不变,重心集于左脚,视线注在左掌食指尖,意在左掌掌心。(图24)
2左掌上朋:左掌仍以食指引导,向左前上方舒伸(正前之左1/8处),掌心逐渐翻转向上,掌领身起,右脚虚随,两脚相并‘同时,右掌后撤以右腕到右肋为度,重心仍在左脚,目注左掌食指尖;意在左掌掌心。(图25)
刘晚苍注:拳术中将两手相抱,掌向里扣,比作抱琵琶,而以手指抚弦,称为怀抱琵琶。将两手一前一后同时向斜前方推出,称为手挥琵琶。
在太极拳中,怀抱琵琶承接搂膝拗步。由于搂膝拗步右手在前而左手下按,以致左前方有空档,敌人得乘隙前击,我则顺应其攻中路之势,含胸拔背,重心后移,同时一手取敌腕,一手抚敌肘,用腰劲使两手分别向内作圆形扣合,拧转敌人小臂,使其肘关节如杠杆得支点,支持其全身的重量,从而不得不受制于我。此时如果对方腾起,脚跟离地,则可顺其方向转腰,向我斜后方发放,如果对方受制而挣扎后退,我则弓腿向前,五趾抓地,用腰脊力向前将敌发出。但是,拳架中,对左搂膝拗步,却无相应的怀抱琵琶。这到不是不需要,而是因为只要理解了怀抱琵琶的作用,养成条件反射,在敌人从右前方进攻,我则能换手应用。其实,敌人用拳击我胸部,而沾及我时,单手亦可作怀抱琵琶。此式的关键在于动腰,腰不动,使再大的力气,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怀抱琵琶如抚弦,两手运作兼作圆。腰脊内劲贯双掌,擒取敌臂杠杆悬。
胸间运化松且粘,手持腕肘转螺旋。擎起敌身趾抓地,合并吞吐瞬息间。
八、上步搬拦捶(四动)
1左掌下合:左肘松力,左掌掌心渐向后下方按,身往下蹲,左右两掌心上下相合(左掌在上,掌心向下,右掌在下,掌心向上,中间距离约一拳位在右股前)微向下沉,重心集于右脚;伸左脚成左弓步式,视线在左掌食指,意在左掌掌心。(图26)
2左掌前朋:(搬);左掌以食指引导,向右前走外弧形,到距正前1/8处(东南隅);右掌随之,左脚落平成左弓步式时,两掌向左前移到距正前1/16处为止,重心集于右脚;视线仍在左掌食指,意在左掌掌心。(图27)
3左掌回捋(拦):松腰,重心渐移向右腿,左掌仍以食指引导走外弧形向左后回捋,右掌在下随之,重心完全换到右脚成右坐步时式时,左掌往前上,腰松力后坐,左掌大指对鼻尖,掌心向右,同时,右掌变拳,拳眼向上,往后撤到右胯处至;视线经左掌食指尖上方平远看,意在左掌掌心。(图30)
4右拳前伸:右拳渐向正前伸出,伸到左掌掌心右侧、左脚落平成左弓步时,右拳继续前伸,以右臂舒直为度,右拳食指中节(第二节)遥与鼻尖相对,重心集于左脚,意在右拳拳面;视线经右拳上面向前平远看。(图31)
刘晚苍注:搬是搬移,拦是拦阻。搬拦捶是用手搬移敌拳,加以阻拦,并用拳进击敌人。此式为太极拳五捶之一,在太极拳法先化后打的原则下,具有强烈的进攻能力。
搬拦与捶击是在腰劲主宰下,双手循圆弧路线化除敌人直进的拳击,而右拳作螺旋缠绕向敌人进击和发放。搬劲是明显的横劲,双手掌心向左前方推出,也称手挥琵琶,要弓曲前腿,蹬直后腿,用腰劲向前面和双手的动作协调配合。拦劲是暗藏的捋劲,同时也是拿法,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坐腰拧胯,是敌人抗拒我搬劲时,顺其势所作的怀抱琵琶。这样,既能将敌捋出,又可擒取敌臂。如果对方退身而避免受捋或遭擒拿,我则顺其势正身拧胯,将拦时所蓄腰脊的劲力,一呼而出,迅猛的用拳直击
搬劲向斜前方,在击法中也可作为砍来看待,行气应为呼;拦劲向侧后方,是化劲时的拿法,应呼气以使敌进而我愈深,造成对方身体腾虚;捶击时腰劲贯于右拳,直线向敌,即可击人,又能发人,必须由吸气转化为呼气。由此可见,搬拦捶是圆柔和直刚的结合,它不丢不顶,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体现出太极拳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技击原则。
整个搬拦捶式的动作,使手、腕、臂、膊、肩、胸、腰、胯、腿都作各种圆形运动,脊椎则旋曲进退,不仅有益于全身肌肉群的活动,而且对脊椎神经和脏腑也大有裨益,从而能够促进消化,循环和排泄。当然,进行此式时,必须严格保持尾闾中正,注意松肩拧胯,转换两个脚跟;切记身体前倾侧斜而失去重心;又必须刻刻用意,并使呼吸与动作协调。
搬拦捶除定步之外,还有进步搬拦捶和卸步搬拦捶之分。进步即向前上步;卸步却不是退步,而是向后侧方撤步。这里有步法的训练,还有防守和退却中反攻的训练。进步搬拦捶是先搬拦敌拳再进攻,卸步搬拦捶是在撤步中搬拦敌拳,使其落空,有如大型的捋手,也称杨氏大捋,是杨氏太极拳术中活步推手的基本方式。
搬拦敌手再用拳,太极五捶此为先。左搬明运右拦蓄,正身裹裆松两肩。
发劲须用腰脊力,拳捶只进雷电闪。卸步旁移上步前,搬拦捶法重心端。
九、如封似闭(二动)
1,右掌回捋:左掌移在右肘后外侧(掌心向右);重心渐移于右腿,右拳随而后撤,撤到与左掌相齐时,拳舒为掌;两掌左右分开,宽与肩齐,掌心向后,食指尖向上,两肩松力,两肘下垂,腕与肩齐。松腰,坐身成右坐步式,重心集于右脚;视线向正前方平远看;意在两掌掌心。(图32)
2两掌前按:两掌以小指引导,掌心渐向外转渐向正前方按出;同时,重心前移,左脚落平成左弓步式;两掌向前按至极度,掌心向外,臂弯微曲;重心集于左脚;视线由两掌中间向正前平远看;意在两掌掌心。(图33)
刘晚苍注:封是封锁,闭是前进以逼敌。如封似闭是用门的开合来象征封锁敌手并进而攻敌的着法。开是向内化敌攻势,同时蓄劲准备反攻,因而要求前腿虚,后腿实,坐腰吸气,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合是向外推人,将所蓄劲力向前发放,转守为攻,从而要求身法平正而收敛,两肩平顺,含胸拔背弓腰拧胯,脚趾抓地,两臂前伸。劲力要由脚、腿、腰直贯两臂、双掌,一呼即出,不得间断。因此,封是开,闭是合,一开一合,一蓄一发,先化后打。化敌劲力使之落空时,我即打之。双掌进攻,须待敌反应,要求在敌呼吸使气上浮时发劲。
在拳架中,如封似闭承接搬拦捶。此捶击出之后,敌人握住我上膊或小臂,我即将左手自右臂膊下插出,同时并步吸气,含胸拔背并坐腰胯,以擒拿对方手腕。再进步为封,使敌腾起。敌如退避,我即顺势前发为闭。敌如顽抗,我则滚卷双臂使其劲力落空,而后再发;或者滚卷右臂,而左手握拳进击。因此,如封似闭包含有技法、拿法和发人法。
从以上动作可以看出,如封似闭是又一种步法的训练,而且对胸背、四肢都进行一次开合的运动。此动作的关键再腰,含胸拔背的同时,要有腰动,双掌前推要用腰脊之力。因此,它是以运动腰脊,锻炼脊椎神经,畅通任、督二脉为主的全身运动。
如封似闭象开合,封取固蓄闭直攻。腹净气沉肩肘松,腰腿臂掌进如风。
封有拿法取敌腕,攻寓听劲待敌应。直进身正劲力整,差其动向顺其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式太极拳40式慢动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