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第二关怎么弄地底金庸群侠传5 池塘机关

池塘种青养鱼的原理与技术介绍
&nbsp目&nbsp&nbsp&nbsp录一、种青养鱼的历史与现状(一)果基鱼塘&nbsp(二)桑基鱼塘(三)蔗基鱼塘(四)草基鱼塘二、池底种青养鱼生产模式(一)池底种青养鱼(二)湖底种青养鱼(包括退田湖泊种青养鱼、围湖造田区洪水淹青养鱼)(三)水库消落区种青养鱼三、池底种青养鱼增产原理与技术(一)池底种青养鱼增产原理(二)池底种青养鱼增产技术四、如何改善种青养鱼水质(一)如何解决种青养鱼缺氧问题(二)如何消除硫化氢的毒害(三)如何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的毒害□武汉水科湖泊渔业科技研究所&nbsp&nbsp陈洪达&nbsp&nbsp本文题要:池底种青养鱼是在养鱼池塘底部种植青饲料,作为草食性鱼的饲料和肥水性鱼的肥料,它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是我国“基塘农业”的组成部分,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池塘渔业新模式。池底种青养鱼是充分利用池塘养鱼冬季休闲时间,充分利用池底面积空间,充分利用太阳能量以及池底肥力种植青饲料,通过青饲料物质、能量的转换成哦鱼产品,达到提高单位面积鱼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青饲料是鱼产量的物质基础,青饲料产量和饲料利用转换效率决定鱼产量高低,但青饲料在淹水腐烂分解过程中,水体缺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对鱼类产生毒害,应给予充分重视,设法克服。一、种青养鱼的历史与现状这里指的种青养鱼是指在养鱼水体及其周围种植各种青饲料、绿肥,然后利用作为养鱼饲料或肥料,提高养鱼产量,节约养鱼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种青养鱼是我国养鱼的特色,已有40多年历史,取得显著成绩,有丰富的经验。从我国“基塘农业”的类型划分,种青养鱼的池塘称作“草基鱼塘”,是基塘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基塘农业”,是在养鱼池塘四周堤基上种植不同的经济作物,如果树、桑树、甘蔗、饲料植物、蔬菜、花卉等。从基塘农业历史发展上看,我国的基塘农业起始于明清时代,即在珠江三角洲广东及江苏、浙江一带的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到近40年来,湖北以及发展到全国许多省份的草基鱼塘,还有是正在经济发达地区兴起的花基鱼塘。不同类型的基塘农业,在鱼池周围基埂上种植不同经济植物,但这些经济植物的肥料来源都取自鱼塘肥沃的淤泥。人们从这些作物上获得其经济价值外,还简接地或直接地作为养鱼饲料或肥料,达到渔业与农业配套、综合经营、良性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一)果基鱼塘果基鱼塘出现在明初池塘养鱼兴起之后。原不很适应果木生长的低洼地区,利用堆土筑墩或挖土筑基,以填高地势,相对降低地下水位种植果树。利用凹陷的积水池进行养鱼,堤基上栽植荔枝、柑橘、龙眼、香蕉等果树,以收到果鱼两利,后人称为“果基鱼塘”。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江淅一带,果基鱼塘的出现,是渔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方式。果基鱼塘自明清开始直到现在,仍是广东、江浙一带渔业和果业的生产基地之一。近一、二十年来,湖北、湖南一带也在发展果基鱼塘,主要种植柑橘、梨等,但由于水果的品质较差,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观光农业的兴起,一些地区开始重视具有中国传统基塘文化的基塘农业的示范。如广东、浙江等地正在打造果基鱼塘基地,提升观光农业品位。浙江在打造世界最大果基鱼塘示范基地,在果基鱼塘上建设中国第一个枇杷主题为特色的生态文化公园。(二)桑基鱼塘桑基鱼塘是指养鱼与养蚕的综合经营,在鱼池四周堤基上种植桑树,桑叶养蚕,蚕粪等喂鱼。这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的,但具有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种桑养蚕、蚕粪等喂鱼的基塘农业模式之一。这种桑基鱼塘主要分布在广东和江浙地区。根据测算,每亩桑基可以产桑叶公斤,桑叶养蚕,其蚕粪、蚕蜕皮和吃剩的桑叶,统称为蚕沙,可产蚕沙1200公斤。蚕沙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18.9%,作为养鱼饲料和肥料。蚕沙饲料系数约8,每亩桑叶产出的蚕沙可产鱼约150公斤。蚕蛹,蛋白质含量极高达56.9%,&nbsp每亩桑叶养蚕可产蚕蛹140公斤,蚕蛹养鱼系数约1.5,可产鱼约90公斤。蚕蛹水,即缫丝和蚕蛹加工的废水,每亩桑叶养蚕,经蚕蛹鱼约15公斤。因此,每亩桑基提供的饲料和肥料,可净产鱼约250公斤以上,甚至达400公斤。近年来,随着观光农业的兴起,也在发展中国传统的桑基鱼塘文化。如广东顺德的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江浙地区乾元镇蚕茧生态文化公园等,都拥有大片面积的桑基鱼塘示范区,展示中国的桑基鱼塘生态文化。乾元镇蚕茧生态文化公园,规划占地1.43万亩,规划中的蚕桑生态文化广场将包括蚕桑文化博物馆、休闲娱乐中心和音乐喷泉、游船码头等。桑基鱼塘的历史:据史料记载,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早在宋代约900年前开始围堤种桑,到500年前明代后“桑基鱼塘”发展高潮。因“桑基鱼塘”布局能够很好地把养鱼业和蚕桑业的生产结合起来,同时还种植果树、蔬菜、养性畜,成为比较更合理连环性生产体系,这是“果基鱼塘”所没有的。明末“桑基鱼塘”兴起和发展地区,主要在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的桑园围和古劳围内,其中以南海县的九江,顺德县的龙山、龙江,高鹤县的坡山等乡发展较快。到清初,由于国际贸易对丝绸需求的扩大,种桑养蚕的获利大大超过了水果的收益。从此,果基鱼塘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为桑基鱼塘。人们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种桑养鱼已经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商品生产。(三)蔗基鱼塘蔗基鱼塘是指养鱼与蔗糖的综合经营,就是在鱼池四周堤基上种植甘蔗,甘蔗榨糖,其蔗叶和蔗尾(顶端幼嫩部分)也可以喂草鱼鱼。这种类型在广东最为普遍。据测算,一般每亩蔗基可产甘蔗公斤或更高。甘蔗产量计算公式(公斤/亩)=茎径(CM)2&nbspx&nbsp0.785X茎长(CM)X每亩蔗茎数(条)X(10)6。一般每亩株数保持在株。甘蔗是人们食糖的主要原料,一般6-9吨甘蔗产1吨糖,经济效益很高。近十年来,随着糖价不断下跌,种蔗热情大大下降,尤其是蔗基鱼塘的面积大大缩小,甚至将退出历史舞台。(四)草基鱼塘草基鱼塘就是在鱼池周围种植草类植物如苏丹草、黑麦草、象草、蚕豆、墨西哥饲用玉米、苦买菜等10多种,直接作为养鱼饲料、肥料。这种模式是解放后近40年来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随着精养鱼池大面积成片的快速发展,草基面积也快速发展,湖北的标准的精养成鱼池,每口鱼池多在20亩,或30-40亩,大部分鱼池都配套一定面积的种草堤硬,在堤硬上种植各种青饲料。一家一口塘承包,经营方便。近20年来,池塘种草养鱼从池硬上种草,发展到在池底种草,池底种草养鱼是一种新的池塘养鱼模式,是解决养鱼饲料、肥料不足的新途径。关于池底种青养鱼是本课的中心,将在后面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五)花基鱼塘在此,顺便介绍近十年来基塘农业中出现的新动向,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花卉的要求越来越大,而出现的花基鱼塘,在基塘上种植各种花卉。花基鱼塘已在不少地区出现,生意兴旺。如中港合作的新世纪农业园,园中新建了大面积花基鱼塘,基塘的开发以种植栽培种苗繁育为重点,大搞优质花卉、绿化苗木等多元化种植。塘内养殖以鲟鱼系列的养殖开发、西江水系名优质鱼的养殖和孵化为主要经营方向。有的科研单位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参加合作,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培育大批试管苗,为广大种植户提供高产优质的种苗。二、池底种青养鱼生产模式池底种青养鱼是池塘种青养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指的“池底”是广义的,包括池塘池底,包括湖泊湖底,也包括水库库底。因此从种青养鱼水域地点来分,池底种青养鱼有如下3种主要类型:(1)池底种青养鱼;(2)湖底种青养鱼(包括退田湖泊种青养鱼、围湖造田区洪水淹青养鱼和湖泊洪水淹青养鱼);(3)水库消落区种青养鱼.简介如下:(一)池底种青养鱼池底种青养鱼的植物种类主要有:水稻、稗草、小米草、黑麦草、黑藻等。1.种稻养鱼:1971年赤东湖渔场试验,1976年我等在南湖渔场40亩湖汊试验。&nbsp5月4日播种发芽早稻种子,经65天生长亩产4710kg鲜草,灌水前后放养草鱼、鲢鱼等鱼种,鱼种放养三个月,经11次水质测定,池水中异养细菌、总N、总P、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很大,作为鱼种食料丰富,亩产大规格鱼种215kg。2.种稗养鱼:1977年我等在武汉南湖渔场鱼池内种稗草养成鱼试验,获得成功。同年在400亩湖汊种稗养鱼种(下面介绍)。3.种小米草养鱼:何裕康80年代从美国带回的种子。4.种黑麦草养鱼:80年代从池岸转至池底,利用秋冬季休闲季节播种,春季初夏利用养草鱼。5.种黑藻养鱼:在此顺便介绍池塘种植沉水植物如种植黑藻养草鱼种的模式。黑藻是一种沉水植物,在“大跃进”年代的1958年,广东省怀集县以及兴宁县渔场,在池塘中种黑藻养草鱼种。主要采取断枝繁殖技术,当植物生长至一定高度后投放小草鱼种,至黑藻基本吃完,起捕大鱼种。然后再种草至一定高度后,再投放鱼种。另一种技术是在水面上培育芜萍(瓢莎,漂浮植物,是个体最的水生植物)专门养草鱼种。但八十年代后,种黑藻和培育瓢莎养草鱼种的方法已极少见。但在养虾池和养蟹池内则兴起种植苦草、黑藻、伊乐藻等的热潮,效果很好。(二)湖底种青养鱼包括退田湖泊种青养鱼、围湖造田区洪水淹青养鱼和湖泊洪水淹青养鱼。1.退田湖泊种青养鱼年湖北省科委下达《退田湖泊渔业高产技术研究》项目,我们有15人参加了试验,重点研究了种青养鱼高产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三奖。发表了许多文章,其中有一篇技术报告《退田湖泊渔业高产五项技术》,发表在《《淡水渔业》1994年第24卷第1期。为了解淹水后缺氧情况,在室内进行了模拟试验。试验按亩产草2300kg设计,试验结果显示,腐烂耗氧量很大,速度很快,3天后测定溶解氧从9.40mg/l下降至0.16mg/l,对照组仍为9.35mg/l。淹水3天后,氮、磷释放速度很快,总氮和总磷损失与开始相比分别损失45.69%和78.31%。可见,淹青后水的肥度急剧上升,也表明水质容易变黑发臭。(1)如武汉市南湖400亩湖汊种稗养鱼:1977年试验,40天后由于稗草量太大,平均亩产4000kg,总产160万kg,为减轻淹草量割出46.5万kg到大湖喂草鱼和喂奶牛。淹水后严重缺氧,虽大量加进南湖水,由于种草面积太大,底泥很肥,植物生长速度,尽管每天数十人割草,但仍死鱼不少。(2)洪湖红旗湖1300亩种植小米草和黑麦草养鱼:年,黑麦草亩产4335kg,虽然不断割草喂草鱼,但在淹青时由于草量还很大,水又太浅,曾发生缺氧死鱼2000kg。(3)孝感野猪湖300亩种黑麦草和稗草养鱼:年试验种青养鱼获得亩产1000市斤效果。该湖为回形湖泊,其中回形沟140亩,台地160亩。秋冬季种黑麦草,春季种稗草。采取多次割草喂草鱼,逐步灌水淹青作鲢鳙鱼肥料方式。2.围湖造田区洪水淹青养鱼1983年全省洪水淹没了大多数围湖造田区,如汉川县?汊湖围湖造田区,面积数万亩,区内种有大量的各种农作物,均被洪水淹没,形成大面积洪水淹青。不少地方,为了利用青分解腐烂后的肥水,投放了大量鱼种。3.湖泊洪水淹青养鱼在此,顺便介绍一下湖泊洪水淹青养鱼情况。长江中下游许多浅水湖泊,如洪湖曾多次(如1954年)全湖淹青一次.1960年测定全湖植物总量达190万吨(湿重),其中消落带的湿生植物苔草、稗草等面积1.5万亩、挺水植物茭草、莲等面积32.4万亩,每年5月以后湖水上涨,淹没草滩,形成肥水湖岸带。当大洪水年时则造成湖泊洪水淹青养鱼现象,鱼产量大幅度提高。汉阳的后港湖一直是通江湖泊,每年5月后涨水淹青养鱼,获得显蓍效果。根据我等年的试验,稗草、水稻等17种植物N、P释放50%所需天数来比较,除荷叶和水菖蒲外,其余植物P的释放速度均比N快,其中N的释放速度较快的有:水菖蒲、夏草、红蓼、串叶松香草、稗草、苏丹草、荷叶等7种植物,在3天内释放50%。P的释放速度也很快。大多数植物在3天内其N、P释放50%,半个月左右,其N、P释放80%。(三)水库消落区种青养鱼水库是人工湖泊,全国水库面积很大,大多数都发展养鱼,但由于水深,水位变化很大,岸边植物很少。不少水库,充分利用消落区面积大,冬春季节露出水面的有利条件,为了提高水的肥力,在消落地带,尤其是上游浅水区,人工种植稗草、小米草、黑麦草等,待水位上升后淹入水中,形成水库消落区种青养鱼,不仅增加、肥料,还有利于春季鱼类的产卵。如湖北山区一些水库,如麻城浮桥水库,东北地区的水库,特别是冬春季基本干涸的一些小水库,最适合种青养鱼。三、池底种青养鱼增产原理与技术从1976年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了种草养鱼增产试验及其增产原理的研究,首次试验种稗草养鱼,获得成功。1987年起省水产科研所在全省开展种青养鱼,1988年承担湖北省科委下达的《退田湖泊渔业高产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绩,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接着华中农业大学肖贻茂老师与我等合作,承担国家教委的《高产优质节粮型种草养鱼技术推广》项目,经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技术,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高产优质节粮型种草养鱼技术推广》项目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下面将我们多年研究取得的资料,取其精华部分,归纳整理成《池塘种青养鱼增产原理与技术》。(一)池底种青养鱼增产原理1.充分利用养鱼休闲时间、池底面积空间、太阳能量和底泥肥力(1)充分利用养鱼休闲时间:鱼池养鱼时间尤其是一般产量鱼池在3月底至10月底为期七个月,空闲时间从10月底至次年3月底为期约五个月。在这休闲时间如何利用,种植青饲料是一种最好的办法,种植的青饲料产量就是增加的鱼产量。为了提高青饲料产量,因此选择能在冬春季生长的优良植物是极为重要。(2)充分利用池底面积空间:池底面积大小与养鱼水面面积一样,一个20亩的鱼池就有20亩的池底空间,如能作为饲料斟地是十分理想的,真是难得。(3)充分利用池底肥力:养鱼池底泥的肥力是很大的,种植青饲料不必再施肥,既节约成本,又有利于池底底质的改良。过去,塘泥是塘基上作物的主要肥源,每亩鱼池的塘泥可供一、二十亩基面肥料。池底种青,节约劳力,不必将底泥挖出来。(4)充分利用太阳能量:从能量流动、转换角度来看,鱼产品的能量就是太阳能的能量流动、转换来的,青饲料利用太阳能,生产出大量青饲料,平均亩产青饲料0.5-1.5万公斤,每25-50公斤青饲料可产1公斤鲜鱼,太阳能就这样一级一级级的流动、转化。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环保能源。我研究了天然湖泊与种青湖泊在利用光能效率方面的比较(请见1993。小型湖泊种青养鱼系统能量转换效率分析,湖北渔业3-4期)。如下表&nbsp&nbsp:能量利用效率和能量转换效率表。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种青湖泊光能利用率比天然湖泊的高得多,高5-10倍。池塘种青利用光能效率更高。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应用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草基-鱼塘”系统中的能量转化与养分循环.结果&nbsp表明,该系统中饲草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为&nbsp0.83%,鱼对饲料能的转化率为&nbsp7.3%,与以粮食作为鱼饲料比较,单位面积草地的产鱼当量是粮食作物的1.6倍.鱼对饲料N、P、K的转化率分别为16.8%、32.3%和2.0%.(注意:光能转换效率与光能利用效率是不同概念,计算公式也不同)光能利用效率:单位面积上的生物学产量(净产量)与同期投入该面积的太阳能辐射能之百分比。公式光能利用效率=PN/SX100%&nbsp?光能转换效率:单位面积上的总衩级生产量(毛产量)与同期投入该面积的太阳能辐射能之百分比。公式光能利用效率=PN/SX100%&nbsp?2.青饲料淹水后氮、磷营养的释放为了解青饲料淹水后其营养物质的释放与转换,我们进行了许多试验,现将结果介绍如下。(说明,有的已正式发表,有的则是内部资料)。下面介绍5张数字表格,内容是青种青饲料淹水分解期间重量的损失,以及青饲料淹水后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的释放速度。(1)17种青种青饲料淹水分解期间重量的损失试验试验采取挂袋方法,聚?烯网袋挂在鱼池中水下面50厘米处,每袋装鲜草500克。结果如下表?(表&nbsp&nbsp:17种青种青饲料淹水分解期间重量的损失)&nbsp*水花生10-11天的数字是腐烂12天的。&nbsp(2)17种青种青饲料淹水过程中氮、磷释放速度试验试验采取挂袋方法,与上面方法一样。结果如下表?(表&nbsp&nbsp:7&nbsp种青种青饲料淹水过程中氮、磷释放速度)青饲料淹水3天后,植物体内氮、磷释放速度很快,其总氮和总磷释放损失速度很快。总氮释放损失速度:淹水3天后测定与开始时相比,小米草释放损失45.69%,黑麦草48.28%。稗草57.45%。一个星期后,这三种草的总氮释放速度均在70%以上。总磷的释放速度也很快。青饲料淹水后,大量的氮、磷释放到水中了,从而提高水中氮、磷含量。(见下表肥:总氮释放速度)&nbsp氮、磷释放到水中后,水中氮、磷的变化情况如何?我们也进行了试验,日起,在小水缸中进行,每缸水0.1488立方,投草0.5公斤,折算每立方水投草3.36公斤。结果见下表。(表&nbsp&nbsp淹青后水中三氮、总磷的变化)。&nbsp3.养鱼青饲料淹水后物质、能量的转化从物质不灭,能量转换定律来看,青饲料淹水后全部不见了,其物质和能量转换成微生物、浮游生物、草鱼、白鲢和花鲢,以及少量凶猛性鱼类。这种转换呈食物链网,但一级一级地转换,呈金字塔型。就青饲料量与鱼产量关系来看,一般情况是青饲料产量越高,鱼产量越高,相反青饲料产量越低,鱼产量越低,但也不完全是。既要看草的产量高低,又要看草的利用转换效率。我们作过试验和调查。结果如下。衡量指标以稗草产量/鱼产量=比值(K),我们调查统计了30个试验塘的稗草产量与鱼产量关系的比值(K),其K值在45以上的占43%,K值在35以下的占37%。如稗草利用不当,鲜草结实后才利用的,其K值往往都在50以上。采取稻田式种草养鱼先割草喂草鱼,后淹青作肥料的,其转换效率最好,K值最小。全部用作为肥料的,转换效率最差,其K值最大。从食物链角度来看,食物链越短,能量转化效率越高,食物链越长,能量转化效率越低。如下图&nbsp&nbsp(图&nbsp&nbsp&nbsp青饲料养鱼的物质、能量转换示意图)所示,如利用草鱼直接吃草,能量转化效率就高,如青饲料水淹水后再养鱼,即肥水培养浮游植物再养白鲢,培养浮游动物再养花鲢其能量转化效率就低。金字塔型食物链定律是每增加一级食物链,其能量减少十分之九,即其中的十分之一才转换成下一级生物能。&nbsp(二)种青养鱼的技术1.充分利用鱼池空间、底泥肥力、养鱼时间和太阳能量:养鱼池很多,但那些鱼池最适合种青,种青后其养鱼效果多大,应进行调查和设计,这是很生要的。2.建设池底大面积青饲料基地:为处理好青饲料种植与鱼类养殖之间的关系,最理想的建设好堤、沟、台三个部分,现有种青养鱼的大部分池底,大多数是构成“回”字型沟。大面积湖泊则构成“回”字型,或“田”字型沟,或划分为几块,块与块之间筑低堤。如孝感市野猪湖“三百亩”小湖是“田”字型沟,?汊湖渔场中围3698亩则分为三块、洪湖县红旗湖“一千三”亩是“回”字型沟。“沟”一般深0.5米以上,宽2米以上,占底面积的10-20%.在种青期间,鱼种放入沟内培育。“台”即池底平台,台上种植青饲料。“堤“即池塘四周堤硬,为了在淹青期间能灌深水,应将堤抬高至2米以上。3.引种栽培和合理利用优质高产青饲料植物:池底种植面积尽可能大,至90%,主要有水稻、稗草、小米草。平均鲜草(如水稻则包括稻谷)亩产在公斤。孝感野猪湖300亩种黑麦草和稗草养鱼:年试验种青养鱼获得亩产1000市斤效果。该湖为回形湖泊,其中回形沟140亩,台地160亩。在平台上种植二季植物,提高复种指数,啬加单位面积的青草产量,即秋冬季种黑麦草,春季种稗草。采取多次割草喂草鱼,逐步灌水淹青作鲢鳙鱼肥料方式。如汉川县?汊湖围湖造田的中围湖,面积3608亩,我们于1990年种水稻和小米草1421亩,小米草平均亩产草量2326.8kg&nbsp,&nbsp水稻平均亩产草量(包括稻谷)2016kg。4.套养大规格鱼种:为生产理想的各种鱼种,最好是按计划套养鱼种,并进行强化培育;龙其是解决湖泊大面积的鱼种要求,即数量大、规格大、品种多,因此必须实行套养。5.增加人工饲料和肥料:为了达到高产,除池底青饲料外,必须大量增加人工饲料和肥料。注意:以青饲料为主的养鱼方式,有其许多好处,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利于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不利之处,特别在高产鱼塘中,其不利处如:泛池死鱼事故多;;鱼类生长较慢,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等。为此建议,高产鱼池应强调增加精饲料比例,以精饲料为主。由于青饲料营养成份低,草鱼为了获取生长所需营养,不得不增加食量。使用配合饲料或精饲料时,日进食量为体重的3%-5%;投喂青饲料为40%-60%,甚至更高。过量进食加重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生理负担,而引起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疾病。据测,草鱼呼吸频率随着进食量的增加而提高。空腹时呼吸频率为68次/分钟;少量进食后为95次/分钟;饱食后达到123次/分钟。鳃腔往往张开很大,口腔扩张。当水中溶氧下降时,呼吸频率进一步提高。投喂青饲料过多的鱼池,草鱼的赤皮、肠炎、烂鳃等疾病增多,而且一般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除了有细菌感染的因素存在,更重要是饲养方法不当所致。6.协调好养殖、种植和调蓄的关系:这项技术是针对退田湖泊而言的。将湖泊改造成“回”型湖泊;将湖堤筑高;种植时间在冬春时低水位;淹青时间选在高水位时,或采取多次刈草方式,达到养殖、种植和调蓄的协调。7.做好池底草场的经营管理:重点是:1.科学地做好鱼塘全年生产计划,保证青饲料种植面积;2;控制好适宜池水水深,保证植物正常生长;3.定期检查鱼类生长速度,及时掌握饲料、肥料投喂情况,必要时调整计划;4.改善种青养鱼水质(将在专门介绍);5.及时了解鱼市场动态,买好商品鱼价格,获得更高经济效益。&nbsp四、如何改善种青养鱼水质(一)如何解决种青养鱼缺氧问题种草养鱼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病。其优点如:(1)充分利用太阳能量、养鱼时间、鱼池空间和底泥肥力;(2)提供了大量的青饲料和有机肥料,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池塘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了养殖经济效益;(3)&nbsp改善了池塘养鱼环境,减少鱼病的发生。在种青期间,池底淤泥经过曝晒和冰冻,部分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受到抑制和杀灭。植物根系的生长也使池底淤泥充以空气,促进了泥中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改善了底质。其存在的弊病如:(1).淹青期间&nbsp容易引起池塘缺氧,水质发黑发臭,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甚至泛塘死鱼,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nbsp由于种青时间较长,不利于鱼种高密度放养,不利于鱼产量的大幅度提高。1.水体耗氧原因:原因很多,主要有: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呼吸作用耗氧;水生动物(鱼类、浮游动物等)呼吸作用耗氧;细菌呼吸作用和有机物氧化作用耗氧;溶解氧向空中逸散耗氧。但淹青水体有机物氧化作用耗氧和细菌呼吸作用是主要原因。一是水体中有大量青饲料有机物,都要通过好氧细菌的分解作用,因此有机物的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氧。二是水中微生物本身的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但不同的微生物对溶解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好氧微生物(细菌)需要供给充足的溶解氧,一般来说,溶解氧应维持在3mg/l为宜,最低不应低于2mg/l;兼氧微生物要求溶解氧的范围在0.2-2.0&nbspmg/l之间;而厌氧微生物要求溶解氧的范围在0.2mg/l以下。&nbsp但光合细菌则不需要氧气,也不释放氧气。三是水中硫化物、亚硝酸根、亚铁离子等还原性物质需消耗氧气。四、鱼类消耗氧。综合有关数据后认为,在水温20℃左右的的正常情况下,每kg鱼耗氧量约100-200mg/小时。根据上述数据,在水温20℃左右,如每亩鱼池中有500kg鱼,每小时耗氧量0.05-0.1kg。一天24小时总耗氧量约为1.2-2.4kg。鱼的种类和耗氧率的关系。随鱼的种类不同而耗氧率也不同,在我国养殖的几种主要鱼类中,以鲢鱼的耗氧率为最高,鳙鱼、青鱼、草鱼次之,鲫鱼、鲤鱼最小。在日常管理中,应保持池水中含氧量0.61mg/l以上,如池水中含氧量降到0.3mg/l以下时,家鱼苗就不能生存了。2.解决缺氧的措施主要是增加溶解氧量,&nbsp在20年前,解决缺氧措施就是加水,当时水产上很少用增氧机,更没有增氧剂,没有微生态制剂。现在除加水(不是换水)外,还安装了增加氧机增氧,&nbsp并使用化学增氧剂增氧。为了尽快地培养浮游植物,以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溶解氧.还设法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改善水质。由于淹青前,一般条件下水质不肥,浮游植物不多,溶氧量低。淹青后,一般5天后水生异养细菌达到高峰,东湖鱼池试验测得异养细菌数达240万个/ml,由于异养细菌数量激增,消耗了水中大量溶氧,呈缺氧状态,部分鱼种死鱼。在细菌作用下,植物中的N、P分解释放,随之出现N、P高峰和浮游植物高峰,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下放出氧气,使缺氧得以缓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半个月左右。在水深1.5m正常情况下,每亩草量2000kg,一般不会出缺氧现象。(1)在淹青以前如何解决缺氧1,促进浮游植物的大量生长在淹青以前的主要工作,应为如何降低淹青时缺氧程度创造条件。根据试验数据和生产经验,其生要措施是大幅度提高浮游植物生产量。淹青以前,由于青饲料生长旺盛,水又浅,水面光线弱,水中N、P营养不足,故浮游植物量很低,溶解氧不高。为了在淹青期间的头几天,水中能有较丰富的浮游植物,通过其光全作用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可在淹青前3-5天使用生物肥料和微生态制剂,促进浮游植物的大量生长,以在淹青时有较高的溶解氧,施用适量的微生态制剂以调节改良水质。2,减少淹水时的草量:&nbsp淹水前,适当刈割青草,其量控制在每亩2000公斤以内。或采取提前分期利用的办法,适当减少草量。&nbsp&nbsp&nbsp&nbsp3,准备好增氧机和灌水水源,以在淹青时能及时使用增氧。如能流水养鱼,是最理想的种青养鱼技术,特别是山区,充分利用流水条件,大大提高种青养鱼池塘的鱼产量和经济效益,所以山区种青养鱼形势较城市的要好。4,&nbsp如无法克服缺氧现象,应采取避开缺氧高峰期,适当推迟鱼种的放养时间,一般在淹水后10天左右为宜。(2)在淹青期间前期阶段如何解决缺氧通常解决水体缺氧的措施有如下几种办法,现简单介绍如下:1,施用化学增氧剂,如:1.过氧碳酸钠、过氧化钙、过羟酰胺、过氧化氢、臭氧、增肥增氧增产剂、2,加水增氧:自来水、地下井水、雨水、中水、湖泊、水库、江河水;3,增氧机增氧:叶轮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等。注意,增氧机增氧不仅是解决鱼的缺氧,更重要的是改善水质。4,植物增氧:沉水植物增氧、浮游植物增氧、鱼肥-微生态制剂增氧。这里要强调的是利用浮游植物增氧,尤其是在淹青前和淹青期间全过程,都要注意保持由浮游植物形成的透明度在35-40厘米。过高或过低则不理想。淹青期间的前期阶段,由于大量的植物量腐烂分解,而造成缺氧,以及水质发黑发臭,严重影响鱼类生存和正常生长,为此应及时采取改善水质的有效措施,主要是防止严重缺氧和改善发黑发臭的水质,把损失降低至最低处。(二)如何消除硫化氢的毒害硫化氢(H2S)是池底沉积的残饵、排泄物、尸体等含硫蛋白质在缺氧情况下分解还原的产物。在淹青养鱼水体,则是青饲料在缺氧情况下由异氧菌分解还原的有害物质、有害气体。硫化氢与水域中或底泥土中的金属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致使水体池底变黑,发臭。水中的硫化物通常以HS-和H2S两种形式存在,HS-和H2S的比例受pH值调节,反应方程式为:&nbspH2S→H+&nbsp+&nbspHS-&nbsp。H2S有毒,而HS-无毒。同量的H2S,pH值越低,毒性越大。当pH值为9时,约有99%的H2S以HS-形式存在,毒性小;当pH值为7时,H2S和&nbspHS-各占50%;当pH值为5时,约有99%的硫化氢以H2S形式存在,毒性很大。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水体中的硫化氢通过鱼鳃表面和粘膜可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还可与呼吸链末端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相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因而影响鱼类呼吸,为此H2S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mg/l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当硫化氢浓度超过0。5&nbspmg/L(有的鱼为0。3&nbspmg/L)时往往会造成急性中毒,出现暴发性鱼病。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预防和控制硫化氢的主要措施是:一是提高水中特别是底层水中的溶氧量。淹青前施用菌剂、改水剂等提高浮游植物产量及其产氧能力,以减轻淹水后缺氧程度;淹水后,使用有利于提高溶氧的增氧剂,缓解溶氧的消耗;淹水后,使用有利于沉淀有机悬浮物的药剂,提高透明度。另外,晴天中午开增机,使底部H2S等毒气及时散逸到空气中;注换新水,增加溶解氧量;控制青饲料淹青量,减少耗氧。二是控制水的氢离子浓度(pH值)使之偏于碱性,也可以减少硫化氢的产生,降低其毒性。前面已经讲过,同量的H2S,pH值越低,毒性越大。当pH值为9时,约有99%的H2S以HS-形式存在,毒性小;当pH值为7时,H2S和&nbspHS-各占50%;当pH值为5时,约有99%的硫化氢以H2S形式存在,毒性很大。因此应施用调节提高pH值使之呈碱性水质的药物。三是运用微生态制剂等改善水质:如应用光合细菌微生态制剂,兼性厌氧的光合细菌能改善水质的主要原因,是光合细菌细胞内只有一个光系统,即PSI,光合作用的原始供氢体不是水,而是H2S(或一些有机物),这样它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是产生了H2,(而不是像植物光合作用时产生氧)分解有机物,同时还能固定空气的分子氮生氨,完成三个自然界物质循环中极为重要的化学过程。在水产养殖中,光合细菌适应性强,能忍耐高深度的有机废水和较强的分解转化能力,对酚、氰等毒物有一定有忍受和分解能力等特点,能够降解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实现充当饵料、净化水质、预防疾病、作为饲料添加剂等功能,它的诸多特性,使其在无公害水产养殖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硫化氢(H2S)及其对养殖渔业的危害①注换新水尤其是底层水;②控制池塘有机物质含量,少施农家肥尤其是未发酵的农家肥,以减少有机物耗氧和还原硫酸盐增加H2S;③晴天中午开增机,使底部H2S等毒气及时散逸到空气中;④每亩用炉渣、沸石粉等底质改良剂50-100kg全池泼洒;⑦彻底清淤、晒塘、清塘。(三)如何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的毒害1.氨氮和亚硝酸氮对鱼的毒害(1)在淹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三氮(氨氮、亚硝酸态氮、硝酸态氮)和硫化氢。这四种物质,如其浓度超过规定指标,则会产生毒害作用。这四种盐类的毒性大小,可以排列如下:氨(NH3,游离态氮,俗称阿摩尼亚)是一种剧毒,毒性最大;硫化氢(HS2)其毒性第二;亚硝酸盐(NO2)毒性排列第三;硝酸盐(NO3)毒性小,它是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一种肥料,是营养元素。精养高产池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三者比例分别为60%、25%、15%。当池中有效氮含量不变而氨氮比例下降、硝酸盐比例上升时,说明池水中硝化作用强,水质条件好。因此三者的比例变化可以作为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2)氨氮的毒性:水中氨氮化合物包括氨氮(NH3,游离态氮)和铵氮(NH4,离子态氮)。铵氮(NH4)毒性小,是植物吸收的营养元素,而氨氮(NH3)毒性大。氨氮(NH3)半致死浓度为0.01-0.02&nbspmg/L,致死浓度对不同生物有不同浓度,有的为0.05-0.2&nbspmg/L,有的为0.2-0.5mg/L,有的在0.2~2.0&nbspmg/L之间,水产动物会急性中毒而死亡。(3)亚硝酸盐的毒性:养鱼池塘内,由于经常投饵、施肥及残渣分解,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NO2),尤其在夏季高密度养殖条件下,使厌氧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对草鱼种有很高的毒性,特别是水温超过30℃以上时。它主要是诱导草鱼血液中的正常的血红蛋白&nbsp(Fe2+)氧化为失去携氧能力的高铁血红蛋白(Fe3+),高铁血红蛋白超过血红蛋白总量的23.0%时,容易诱发草鱼出血病。随着草鱼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的增高,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逐渐减少。池中亚硝酸盐氮含量到0.099±0.03&nbspmg/L时(即超过0.1&nbspmg/L),草鱼会出现出血病。超过0.5&nbspmg/L时往往会出现急性中毒死亡。2.三氮(氨氮、亚硝酸态氮、硝酸态氮)关系为了更有效地消除氨态氮和亚硝酸态氮的毒害作用,应了解三氮(氨氮、亚硝酸态氮、硝酸态氮)之间的转化关系。&nbsp青饲料淹水后,有机物腐烂分解、还原,其过程有:氨化过程、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1)氨化过程淹青后,水中氮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亚硝酸态氮(NO2—)、硝酸态氮(NO3—),总氨氮包括分子态氮即氨氮(NH3)和离子态氮即铵氮(NH4+)和氮气(H2)。这几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首先,青饲料淹水后,含氮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成氨氮(NH3),这种过程称氨化过程。氨化过程的第一步是在水微生物(以氨化细菌为主)的分解下,将含氮有机物转变为多肽、氨基酸、氨基糖等简单含氮化合物;氨化作用的第二步则是降解产生的简单含氮化合物在脱氨基过程中转变为氨氮(NH3)。在淹青过程中,青饲料的腐烂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此时又产生毒性很大的氨氮。溶解氧的大量消耗和氨氮的毒性作用,严重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生长。(2)硝化过程有机氮经过氨化作用产生为氨氮,氨氮在好氧情况下又可被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这个过程称硝化过程。据测算,好氧的硝化细菌每代谢1克氨就会消耗4.5克的氧气。亚硝酸盐氮是氨硝化过程的中间产物,如水中亚硝酸盐含量高,说明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3)作用&nbsp2)h&nbsp反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也称脱氮过程,是作用&nbsp2)h&nbsp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利用亚硝酸盐氮(NO2-)和硝酸盐氮(NO3-)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其反应式为:NO3-→NO2-→N2↑。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数细菌,这个生理群称为反硝化菌。大部分反硝化细菌是异养菌,例如脱氮小球菌、反硝化假单胞菌等。&nbsp3.如何降低氨氮和亚硝酸氮的毒害作用&nbsp(1)氧化法、还原法;就是利用氨氮(NH3)和亚硝酸氮(NO2—)具有氧化还原作用特性,应用化学物质便其氧化还原为毒性较小的硝酸盐(NO3—)和氮气(H2)。适合在养殖水体中使用的有氧化、还原剂有:过氧化钙、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生石灰、高锰酸钾、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氧化剂当亚硝酸盐氮超过0.15毫克/升时,最好先施加熟石灰,然后施加次氯酸钠,且以分次施用效果较好。(2)微生物法目前我们知道能降低氨氮和亚硝酸氮毒害的微生物有两类细菌,即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硝化菌能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菌在缺氧条件下将亚硝酸盐还原成N2或氮氧化合物。硝化细菌能吸收利用水中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将其转化为硝酸盐、氮气等无害物质,有的资料报导,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乳酸菌、放线菌等几大类,对亚硝酸盐没有这种降解功能?(3)物理吸附法物理吸附法是使用具有高吸附能力的物质,如沸石粉、硅胶、活性炭、海泡石等吸附剂,将亚硝酸根吸附在其结构中。这种方法在生产中广泛使用,许多底改产品均含有吸附剂成分。其优点是作用时间短、成本低。缺点是用量大,如沸石粉,50—100公斤/亩。(4)肥水法培养藻类是一个好方法,藻类能吸收硝酸盐、亚硝酸盐,它是藻类生长繁殖的基本营养。更重要的是藻类能大量产氧,因此,加快水体藻类生长繁殖速度,提高藻类光合作用产氧能力,能有效降低亚硝酸盐的浓度。(5)换水法换水是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同时也是养殖管理的需要。该方法适应于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小型养殖水体,要求遵循换水的基本技巧,切忌大排大进。换水法控制亚硝酸盐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弱点,宜结合使用底质改良剂。
水产饲料选择及使用中存在的这些错误,看看你有没有?
河蟹塘上大水您应该注意什么?
近期河蟹塘虫子太多的处理技术方法
河边传来婴儿哭声,仔细一看竟是一条鱼
山东济南济阳“泥鳅姐”年销近200万元 丈夫遇车祸她撑起了家
近期对虾市场清塘价跌,越南巴沙鱼价格行情竟还在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池塘的文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