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荣业行曼城荣业行超市有中国香烟吗

英伦记事(二十)——中国超市采购记_英伦记事-中国超市采购记 _娃娃小排骨的日志_美食天下
曼彻斯特的中国城,据网上说,是英国最大的中国城。其实,一点也不大,和悉尼的中国城比,简直就是一个小院子。两个小破超市,稀稀拉拉的几个饭馆子,除了中餐,还夹杂着泰餐、日餐和韩餐。在英国,不仅中国城如此,中国超市也同样卖很多东亚其他国家的酱料和食品。可能在老英的逻辑里,中国是大东亚的概念吧。可是,说曼城的中国城是英国最大的,让人难以信服。伦敦呢?那么多中国人聚集在伦敦,难道伦敦就没个像样的中国城?下次去实地考察。
每个月,LG都会开车带我去中国城采购一次,从我们住的镇子到曼城大概半小时的车程。说实话,我们都不爱进城,人多闹闹哄哄不说,路况还差再加上塞车,每次进城,都觉得头疼。后来,LG在Google Map上发现了曼城的另一个角落新开了一家大型的中国超市叫“荣业行”,规模跟中国的“好又多”差不多。于是,我们就弃暗投明图个方便了,当然“免费停车”的服务也是我们“叛变”的一大原因。
周末的荣业行总是很热闹。除了中国人光顾以外,英国人也不少。今天,看到一对英国夫妇拿着一袋“茴香”左右摆弄了半天,便悄悄的在他们旁边观察,心里寻思着:“这些老帽儿知道什么是茴香吗?”最后,他们琢磨了半天,还是把茴香放了回去。嘿嘿,果然还是不知道。更逗的是LG也拿着茴香问我是不是茶叶?估计他是把茴香和我从中国带来的菊花茶给联系起来了……
荣业行的东西是很齐全的,光是酱料就摆放了两长条的货栏,蔬菜水果的品种也很多,很多中国的蔬菜,在那里都能看到。可是价格也真是不匪,可能很多食品都是进口的缘故吧。今天特意带了相机去的,想多拍几张相片回来让大家都看看。可是,一进超市,本人就跟脱了缰的小马一样四处乱跑的撒欢,不但把拍照的念头忘到九霄云外,还差点把LG也给搞丢了……
左边那张是中国城里的小超市“恒源行”,这个超市的东西比较便宜,但是品种少。
右上方和上方的就是大型超市“荣业行”,有两层车库免费停车的哟。今天一层都停满了。
今天在荣业行里发现了“文旦”(上海叫文旦,北方叫胡柚吧),1.3镑一个。LG说他从来没见过这个,问我是水果还是蔬菜。还坚持要抱着留个影,哈哈,真逗。
很意外的发现了红豆沙和糯米粉,我终于可以包汤圆啦,最爱吃糯米的东西了。另外,还买了茴香、花椒粉和冰糖,这下做红烧肉不愁没料了。我的厨房现在紧缺各色调料,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抓篮里了。
因为LG不爱吃辣,所以之前都没有卖辣椒酱,可是我想吃辣辣的菜都快得相思病了……荣业行有全套的李锦记的调料,品种一点都不比中国的少,价格大都在1.6镑一罐左右。红腐乳是为了做腐乳肉和调些不同口味的调料准备的。豆腐0.99镑,明天做麻辣豆腐吃,来英国我还没吃过豆制品呢。
意外的发现了莲藕和地力,上次爸爸在网上说,做红烧狮子头要用地力或者莲藕,不要用胡萝卜。我还抱怨这边没得卖,今天终于发现了新大陆,可是,这样小小三个要1.4镑,真不便宜。下星期可以做老爸的拿手菜“炸藕饼”了。另外居然还发现了做粽子的粽叶和包糯米鸡的蒲叶,这边还真是什么都有卖呀!
年糕和春卷皮。春卷皮为啥是越南产的?越南人也吃春卷吗?黄色的鸡蛋干面、绿色的蔬菜干面和白色的粉丝。LG不爱吃粉丝,计划下周做个蚂蚁上树,看看能不能把他对粉丝的偏见纠正过来。
左面是之前做馄饨和饺子的皮子。右边是新发现的另一种馄饨皮,形状比较大,1.99镑500克,打算试试这种。爸爸一直让我学着自己擀皮子,可是我对于面粉似乎没什么信心和感觉。还是打算等爸爸来这边了,再跟他学。“爸爸,来的时候带根擀面杖过来哈”。
韭菜一把,2.2镑,为啥一把小小的韭菜那么贵哩????挣扎了半天才买下的。左边是猪骨头,大家猜猜多少钱?你一定猜不到,1.1镑那么一大包(0.8镑一公斤)。和在澳洲一样,老外们不会啃骨头,所以通常猪骨、牛骨、鸡翅、鸡脚、动物内脏都是半卖半送的,老外的“鸡肋”成了我们这些中国人嘴里的宝贝。不过,想回来,菜比肉还贵,什么世道?
发现了一个大碗2.6镑,吃面条正好用得上。家里的碗都太小,吃面就得用大碗嘛。
每次从中国超市回来都特别兴奋,盘算着下周做这个做那个。LG说我在中国城里蹦蹦跳跳的,和三岁小孩子一样。他就比较惨了,每次都没头没脑的找不着北,看这也新鲜看那也稀奇。中国超市,是我教LG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地方,每次都说些中国人的家长里短,让他这个不会说中文的洋女婿,虽然身在千里之外的英国,一样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个人博客:
娃娃小排骨推荐的日志
大家正在看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怀念的曼城生活啊&泪奔了
城市:Manchester
M1,M3,M15,M50区&&
居住时长:6年&&
所用的手机网络:
大家可以去到Phones 4 U,在market street上就有一家, 有讲普通话的店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叫员工推荐噢。
家里的网络:
用过很多,个人觉得BT很恶心,O2,virgin, sky,
be-unlimited都用过,感觉差不多,目前用的Virgin的光纤,速度不错,一个月24.95镑。&
饭店(中餐):&&
常去的:串锅香(风味茄子,烤串,各种拉面),中原(牛肉面,盆盆鱼,小干锅),大家乐(各种烧味),红辣椒(oxford road
上的大辣椒好吃过中国城的小辣椒),太湖楼下的点餐和自助火锅(以前太湖还是原来的太湖,和朋友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都会去到那里),海宝(盆菜和乳鸽以及流沙包不错)
Tops:在Portland Street离Oxford road不远的地方,新开的自助餐厅,水果,烧烤和甜点以及环境不错。
太湖的风格自从变成buffet之后,味道不错,有学生卡还可以打八折。&
常去的:荣业行上面的那个金煌,点心很精致, 一颗一颗都做的很好, 也很好吃,都分量很足, 炒面饭也是, 有豆腐脑, 葡式蛋塔,
星期天点心是推车出来的。&唯一缺点是不打折, 不过3点之后烤的点心买一送一(蛋塔拉, 叉烧酥阿
之类的)中国城的 雅苑是最常去的,因为比较近,下午12点-5点会有7折噢。&
常去的:中国城里的 恒运行,永发行 偶尔也会去到oxford road上的印度超市
worldwide买水果蔬菜,很新鲜。&
饭店(others
常去的:&wasabi, 他们家的deal 很好,
belt上面的很新鲜,现在曼城已经有三家了,它家的甜品非常好吃,不要错过噢。sashimi不错,还7折,所有菜单上面的都7折。
Baekdu 和 shundehill 韩国菜,前者比较便宜,后者的煎饺和海鲜火锅必点。
La Vina 和 La
tasca,西班牙菜,里面的tapes和海鲜饭很好吃,价格也很适中,网上注册之后会时不时的有优惠活动。
Nando's 英村的每位同学都吃过了吧,不多说了~ 每次都说不好吃,一段时间不吃立刻开心想念,曼城有很多家。
pizza&co,在曼大商学院那边的同学都懂的,pizza和薯条 炸鸡都很好吃,价格也便宜。
Curry&Mile并不是一个餐厅的名字,而是指一条街。这条街位于曼城南部的Wilmslow&Road,之所以叫Curry&Mile是因为Wilmslow&Road北段一英里都是印度餐厅。这条路两端有着各式各样的印度餐厅,喜欢品尝不同风味美食的同学可以来这里品尝遍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美食。
推荐的:Hilton附近聚集了一大片酒吧,有Revolution,Varsity
等等等,Hilton楼上也有一个,感觉不错价格正常,市中心的Printworks更是超级多了, tiger
tiger,pure在曼城都很出名。总之,曼城的酒吧一抓一大把,晚上出来逛一圈看谁排队的人多进去就是了&
Market street上应有尽有,Debenhams,Primark,H&M, Mango,手机销售的 Phones
4U, O2 ,3等等等,大家走过去就懂了。
Arndale里边也是应有尽有,Apple Store就在里面,Topshop, Next
,Agors自己去看吧。&
Selfridges,也在那一片,黄色的logo很吸引人,英国著名的百货,Hermes,Chanel,LV,Prada,Dior等都在里面。慢慢逛,逛完之后出来就是Harvey
Nichols,也是奢侈品百货来的。Harvey Nichols 旁边就是Burberry,UGG, Boss ,和ZARA,FCUK
~ 一整个下午肯定不够你逛的。
King street上也有的逛,Vivienne Westwood。还有House of Fraser
以及周边的珠宝手表等。
Trafford Centre 是英国室内最大的shopping
centre,从市中心搭乘250以及X50坐到终点站就ok啦,4镑的Day Pass,很轻松到达的。算命超准的女巫也在这里噢,听说每天的清晨是最准的因为灵力最强~
centre:&&
virgin active 里面的设施很好, 泳池, 桑那, 淋浴, classes, 瑜伽特别多, 这些全部包括在member
fees里面了, isospa 就是Aquatic centre, 加上sugden sport centre 里面都有!
K2,中国城里的,是同学们比较爱去的地方。
Dokie,位于老BBC对面的小巷子里,楼下的食物不错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不求一枝独秀,但愿遍地开花”,是叶焕荣的生意理念,他创建的荣业行也在英国发展越来越好。图为他在伯明翰的荣业行与员工展示菜品。(图片来源:资料图)  北伦敦的荣业行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印记。(图片来源:资料图)  海外网7月19日电&  据欧洲时报英国版报道,提到荣业行,在英国华人界家喻户晓。荣业行集团创始人、主席叶焕荣,是首位进入英国富豪榜的华人,更在2010年获得女王授予的“大英帝国士官勋章”(OBE)。他创立的助学基金“叶焕荣兄弟助学金”于7月15日开始接受申请。几个月后,北伦敦荣业行的扩建工程就要动土,卡迪夫和诺丁汉的荣业行建造计划也提上了日程。  近日,本报在荣业行伦敦北部分行采访了叶焕荣。虽然作为英国最知名的华人之一,但他并不高高在上,他会亲自弯腰将地上的可乐一瓶瓶拿到桌子上分给来客,耐心热情地与晚辈分享自己的生意经;他风趣健谈,言谈间可以发现他通晓历史,读书颇多。他是华人的骄傲,你可以说他功成名就,但他会谦虚得表示自己不算成功,只是不再穷了而已。他和蔼可亲,荣业行的员工和相识的客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叶叔”。  从洗碗工到华人首富  叶叔带记者参观了北伦敦荣业行,在货舱里有超过1000个货架,摆满了荣业行从远东和本地采购的产品,规模颇大,几个月后,北伦敦荣业行的扩建工程就要动土。谁能想到,叶焕荣是用10英镑开启了旅英创业之路的。  1959年,年轻的叶焕荣怀揣10英镑从香港来到英国,从洗碗工做到小餐馆老板,1970年在伯明翰开了第一间杂货铺,一路稳扎稳打,直至发展成如今的大型华人商城荣业行。回顾创业之路,叶焕荣总结自己的成功源自智慧和一点运气。 “中国文化几千年让人勤力,我说不是,要勤思,勤劳,思要用脑的。”的确,他在重大决策上总是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智慧。很多人都问,为什么当年荣业行会选择开在伯明翰而非伦敦,叶焕荣答说,“如果你在伦敦,你只是大池里的小鱼,伦敦太大了,如果在伦敦开一家店,人家隔几条街的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如果在伯明翰,开店3个月所有人都知道了。”  生意讲的是品牌,在伯明翰打响品牌后,荣业行才得以继续扩张,在曼城和伦敦陆续有了分行。如今,伯明翰依旧是荣业行的总部,“伯明翰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叶焕荣这样评价伯明翰优越的地理位置,3个小时的车程内,荣业行的服务网就能辐射到英国各地。  荣业行逐渐发展壮大后,终于来到伦敦开设分行。让很多人不解的是,伦敦分行并未建在位于市中心的中国城,而是选择了北伦敦。“当时很多华侨说,那里没有中国人啊。其实卖中国东西不一定是卖给中国人,光顾我们荣业行的很多都是英国人”叶焕荣说。而选择北伦敦的更重要原因是这里“八面来风”的地理位置。“我们这里不论从周边城市还是从伦敦市中心都很容易开车到达,连牛津的人也来光顾”,叶焕荣笑言他这是实践了毛泽东思想总路线。  如今北伦敦的荣业行俨然成为了伦敦的第二个中国城,绿色琉璃瓦加飞檐和龙凤装饰的建筑群大气恢宏,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印记,也成为了荣业行的标志。除了超级市场,荣业行内还包括银行、餐馆、法律、会计、美容等服务机构,是一个集多功能服务为一身的商业中心。因为没有选择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北伦敦的荣业行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通过买地扩建,几个月后即将动工扩建的未来荣业行将更加巨大。  “三位一体”的经营之道  一般人常常会将家族生意的经营方式和现代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对立起来,在叶焕荣看来,其实两者并没有矛盾之处。荣业行现在由家族的第二代经营者坐阵,但同时也有不少英国管理人才帮忙打理。叶焕荣介绍,现在荣业行的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三位一体”(Trinity):右手是中国人,左手是英国人,中间是自己人。  作为统帅全局的大老板,叶焕荣善于将每个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在叶焕荣看来,做行政管理和做生意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生意人也分两种,一种是管理者,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另一种是做买卖的,这更需要街头智慧,明白人情世故。“我们华人的成功企业家,比如霍英东,李嘉诚,没有一个是名校高学历毕业的,但不是说不需要读书,读书的同时也有要街头智慧”。相比之下,中国人更善于做买卖,西方人更善于行政管理。灵活处事非常重要,“10箱货物不一定要全部卖出,也可以卖9箱赠送一箱,这就是街头智慧,不是读了博士就能学到的”叶焕荣介绍说。  荣业行的第二代经营者都是专业人士,叶焕荣的3个儿子分别是药剂师,电脑工程师和会计师,侄子是律师,他们术业有专攻,但是现在都回来打理家族生意。这些家族的第二代成员在读书期间从低层做起,利用假期和周末来荣业行帮忙推车。  淡然面对荣誉  因为在东方食品领域的突出贡献,叶焕荣2010年获得女王颁发的OBE大英帝国勋章。此外,他还获得伯明翰城市大学和阿斯顿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当被问及获得这些荣誉的心情时,叶焕荣轻轻摆了摆手,“当你过了70岁,没什么能使你惊喜,平常心对待,没什么特别的”。荣誉来了,就接受它,对叶焕荣而言,就这么简单。  叶焕荣如今已处于半退休状态,说起自己的业余生活,叶焕荣笑言每天中午来荣业行散散步就是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员工顾客聊聊天更是生活的一大乐趣。身为荣业行的大老板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他亲切自然地与员工寒暄,看到相熟的客人也会热情地握手打招呼。  几个月后,北伦敦荣业行的扩建工程就要动土,卡迪夫和诺丁汉的荣业行建造计划也提上日程,未来的荣业行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叶焕荣的心态依旧平和:“别期望那么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不求一枝独秀,但愿遍地开花”  在生意竞争面前,叶焕荣体现出非同一般的不惧和包容。虽然如今有不少国内财团开始在英国投资,但叶焕荣认为他们并不会对荣业行构成压力,“Tesco在英格兰做得那么成功,最初都不敢北上苏格兰,最后还是买了一家苏格兰超市改成Tesco。M&S去法国,加拿大,香港开连锁店,最后都赔本”,叶焕荣说,“生意是一种文化,要想做成功,起码要在当地有十几二十年的生活经历”。在他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不要把他们当做竞争,但也不要小看他们。  在很多人眼中,荣业行和龙凤行、泗和行等超市巨头肯定是竞争关系,但叶焕荣却说“我们都是好朋友,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几家企业还于1997年共同成立了英国中华工商联合会,旨在促进英国华商间的联系和相互的团结。 叶焕荣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书“不求一枝独秀,但愿遍地开花”,叶焕荣介绍,2010年获颁OBE勋章后,很多人都来恭贺他,而他则用这句话来回赠他们。  叶焕荣表示,荣业行(Wing Yip)的名称这除了来源于自己的名字之外,也来自于他对W这个字母的偏爱,因为W就是Double V,就是双赢,这正是叶焕荣做生意的态度,不是斗得你死我活,而是大家共同发展。  赤诚中国心 办助学基金  作为祖籍广东东莞的客家人,叶焕荣也一直心系祖国的发展。深知教育重要性的叶焕荣选择“投资人才”。2000年,荣业行设立了“叶焕荣兄弟助学金”,每年帮助30至35名经济上有困难的华人优秀学子攻读英国高等教育。今年的助学金申请通道已于7月15日开通。  2004年,荣业行又与英国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联合设立“叶焕荣兄弟奖学金”,每年全额资助3名来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中国学生,到剑桥大学进修;并资助2名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英国学生,前往中国进修。叶焕荣介绍说,他本人并不参与奖助学金的评定,“我没有上过大学,让一个小学生来评定大学生是不公平的,我有专业的团队负责这件事”。  谈起当初建立助学金的初衷,叶焕荣表示:“以前蔡元培就说过"教育才能救国"。国家发展靠人才,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投资人才不是我个人受益,而是未来中国受益。”  叶焕荣是英国华人的骄傲和榜样,他时刻记着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中国人要自爱,别人自然会尊重你”,他回忆了创业最初的一个小故事:当年在伯明翰开第一家荣业行时,伙计下班后会去对面的酒吧喝酒,但很快酒吧老板就不再欢迎他们去了。叶焕荣去了解了情况,才知道原来伙计们总是把花生壳随意扔在地摊上,“其实这不是歧视,而是我们中国人没有做好自己”。在荣业行内连接办公室和超市大厅的走廊里,有一面穿衣镜,叶焕荣要求每个工作人员要对镜整理自己的仪容,确定以最好的姿态为顾客服务,“因为我们走出去不仅代表荣业行,更代表中国人”,叶焕荣一边说一边对镜整理了自己的衣领。  创业需准确定位  回顾起当年创业的原因,叶焕荣表示,自己当时没后台没钱又没有专业技能,唯一脱离贫穷的方法就是做个小买卖,走上做生意的道路是天性使然,当时的信念就是“我讨厌贫穷”。年轻人也应该想想为什么要创业,如果答案是“我讨厌贫穷”,这是一个好答案;如果是“我想成为有钱人”,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  他认为,年轻人一开始不需要对自己要求太高,要找准定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叶焕荣将社会比喻成一个洋葱,做生意要知道自己想成为洋葱的哪一层:“我们荣业行不卖最好的,但一定不卖最差的,我们卖中间的,我们有自己的定位”。  在面对创业的艰辛和困难时,叶焕荣非常乐观:“困难一直都存在,最初就是不识人,不知事,又没有钱;现在的困难是找到好的管理人才,中国人说见招拆招,船到桥头自然直,所以想太多没用。”  叶焕荣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努力闯出一片天,成为旅英零售大亨,在与他交谈过后,更多地感受到这是一位平易近人,热情善良,超脱淡然的睿智长者。(实习记者 杨晋亚)
13-07-19·
13-07-19·
13-07-19·
13-07-19·
13-07-19·
13-07-19·曼彻斯特城的邮编是多少?_百度知道
曼彻斯特城的邮编是多少?
我有更好的答案
曼彻斯特(Manchester),英国第二繁华城市&,邮编是&M13 9PL,人口51万。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城市&,英格兰西北区域大曼彻斯特郡的都市自治市、单一管理区,英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业、金融、工业、文化中心。&曼彻斯特与特拉福德、泰姆赛德、索尔福德、斯托克波特等城镇联合成曼彻斯特地区。曼彻斯特是英国除伦敦以外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参考资料
只需要在信封上用中文写上是邮寄到英国的(还要附上详细城市、地址),可以不用填写英国邮政编码999020,也一样可以递送到英国,在本站向邮局的11185电话咨询中也证实向国外邮寄信件、物品不需要填写999020。为了便于在英国内部的递送,需要用英国当地使用的语言来写清详细地址邮编:M13 9PL在实际操作中,从中国大陆邮寄到国外(包括英国)的国际邮件
www.yes18.us
真ok-佣禁塘惰
yes18.us
真的ok-锁宵扑堡
yes18.us
确实ok-图府阁脱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英伦记事(三十)——英国的菜场和小商品市场_英国的菜场和小商品市场_娃娃小排骨的日志_美食天下
每周六都是我和LG采购的日子,根据发到家的传单上的打折消息到家附近的各大超市去采购生活必需品,或者去曼城的中国超市“荣业行”淘点酱料蔬菜,也有可能会去Bolton的鱼市场卖点新鲜的海鲜。
英国的冬天对于我简直是灾难,冷还不停的下雨,“寒冷”和“梅雨”这两样我最讨厌的天气这儿都占全了……难得今天天气不错,有点太阳,天蓝蓝的,还很暖和,这样的天气不出去转转可亏大了,于是和LG决定去Bolton的菜场和小商品市场逛逛。
现在出门本姑娘落下了个毛病,走哪儿都得揣着相机,得啥拍啥,LG一看我拿着相机到处乱拍就摇头,老是唠叨个不停:“别乱拍别人,很不礼貌的。”“别老对着人家的住宅拍,人家会怀疑我们是贼的。”……真的很罗嗦 !当然不服气咯,“我是外国人,怕什么啊,你之前都说了,路上看见的东亚人十个里有九个拿着相机,我相信大家也一样会理解和接受这个现实的。”
因为都是隔着汽车的玻璃窗的抓拍,照片有点反光。本人现在抓拍的功力大增 !第二张是我们镇子上的教堂,建筑很具特色,是LG的骄傲,毕竟这个镇子他生活了35年,还是很有感情的。
Bolton是附近的一个规模很大的镇子,开车过去单趟20分钟,一路上风景很好,如果不下雨,英国乡村的景色还是很美的。LG告诉我,现在的Bolton很大一片都住着印度人和中东人,已经今非昔比了,因为这个很多本地的英国人都纷纷的搬出了Bolton。
这里来谈点敏感的问题,在英国,大多数英国人都比较反感印度人和中东人。就拿LG和他身边的那群朋友来说吧,一谈起这两国人就咬牙切齿。当初我还十分的不理解,虽然在澳洲也遇到过很多印度人,他们因为吃咖喱又不勤洗澡,身上的味道很重,还有就是说的英语,全世界人都听不懂意外,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妥的地方。在澳洲读书的时候,同学里面有一大部分都是中东人,他们比较傲慢,有优越感,毕竟家里有石油嘛,大多数人都很懒散,课堂里缺勤率最高的就是中东人了。当然英国人有他们自己的理由,LG说:“我们并不是种族主义,也不反对外国人来英国读书工作生活。但是印度人和中东人经常因为宗教的问题而惹是生非、大打出手,新闻里诸如此类的报道比比皆是,我们不喜欢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的外国人。而且我们也非常看不惯他们族人对待妇女的态度,太落后太野蛮,虽然他们生活在英国,却一点都没有自省和改观,依旧我行我素。”
在来英国之前,我也曾担心过中国人在英国会不会受到歧视,当时LG得知了我的担忧还乐了,说:“你担心什么都不用担心这个,东亚人在英国口碑好着呢,勤劳温和、安分守己。东亚女孩就更吃香了,很多英国人都喜欢东亚女孩,不过似乎东亚人一般只和本国人恋爱,所以大多数人只好望洋兴叹了。”就我个人的分析,LG只是说出了其中的一个原因。所谓物以稀为贵,东亚人在英国只占到2%的人口,人少了,自然被大家当成宝,如果大熊猫在四川满地跑的话,估计也不会成为国宝了。在澳洲和加拿大,中国人的处境就没那么好了。加拿大的反华情绪是一直都有的,近年来思想开放的澳洲人的反亚情绪也日渐高涨。我在澳洲的时候,就有很多中国同学走在路上被人砸鸡蛋和扔水球,前几天,我在澳洲的好朋友还被几个澳洲人指着鼻子骂,让他们滚回亚洲去……
可是话说回来,不管在哪个国家,本国人对外国人进入而产生的一些过激反应,我个人认为都是正常的,就好像十年前的北京和上海人都很讨厌来京沪工作和生活的外地人。将心比心,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潜在的地盘意识,外来人口多了,自然威胁到了本地人的生活和就业。就好像因为近几年大量的移民涌入澳洲导致澳洲的房地产和物价激增,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人有些怨言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些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更要自尊自强,因为不论我们的国籍是什么,在海外我们依旧是黄皮肤黑眼睛,依旧代表的是中国。
言归正传,一路上真是看到了成群成群的印度人和中东人,包着头巾穿着大围裙的,还有不少穿着大黑袍戴着拖到地的大黑纱的“蒙面女侠” ,他们大多拖家带口,常常是一对夫妻,带着三四个小孩,真能生!Bolton的市场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小商品市场还有一个是菜场。今天人很多,热闹的不得了,很多有关圣诞的系列产品已经入驻小商品市场了。
1. Bolton市场的入口&&& 2. 圣诞气氛好浓厚&&
3. 好多卡片和装饰都已经上柜&& 4. 卖鞋子的店家&&
5. 卖包包的店家&& 6. 卖衣服的店家&&
7. 还有家专卖印度服饰的摊子,摊主就是个包着头巾的印度妇女。
8. 卖袜子和帽子的店家,那个中东人店主看着好凶……
9. 租售录影带的店家,现在居然还有人看这个……
10. 市场中间有个供人休息的场所。
和中国一样,市场里的东西一般都比超市和正式的店家要便宜,不过质量嘛,就很难保证了。不过要淘淘便宜货,这样的地方还是很经济实惠的。菜场在市场的另一头,主要卖肉禽蛋、海鲜、蔬菜、面包、调料和鲜花。Bolton的海鲜市场是远近最出名的,种类齐全价格还公道,所以很多生活在其他镇子的人都开着车到Bolton来买鱼虾蟹。我们现在居住的镇子虽然也有菜场,可是海鲜的价格和种类却差了好多。此外,根据一样生活在英国的Ellen和Sheena说,他们那边就没有菜场,买东西都只能去超市。估计在菜场的设置上南北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吧。
菜场的入口,卖花的摊位和卖面包酱料的摊位。
卖肉禽蛋的摊位。卖个肉还挂着国旗,忒爱国了……
几百种鱼摆在面前,80%我都没见过,很多鱼的名字我也不认识。份量上就更复杂了,只有少数是按条卖的,另外就是很多奇奇怪怪的计量单位,连LG都没了方向,总之就是没按公斤卖的!每次去海鲜市场,鱼我只买鳕鱼和三文鱼,其他的一概不碰,LG老说我死心眼胆子小。今天在他的撺掇下,果然买了一样之前都没碰过的东西——三文鱼头。9个三文鱼头才2镑,至少有3、4公斤那么重,基本就是半卖半送,可把我乐坏了,“老鼠跌进了米缸里”,想了N久的鱼头汤终于有了着落 。
琳琅满目的各色海鲜,蟹的价格好贵哟。最后一张就是那些被扔在一边的大包鱼头和鱼皮。老外不吃鱼头,便宜了我啦。
英国虽然是岛国,可是海鲜的价格却比肉禽蛋都要贵,据说是因为英国政府对海鲜的检疫标准比较严格,往往动用诸多手段和人员以确保食品的安全,程序多了自然人工也多,所以海鲜的价格就提升了。因为是圣诞将至,海鲜市场内商品的价格比往日上浮了30%,看来和中国一样,过节涨价节后跌价的理论是全球通用。
我的战利品:
1. 三文鱼块,以前都是6镑两盒的,今天是5镑一盒,真黑!整条的三文鱼价格比这样的半成品贵不了多少,可惜我不会杀鱼去骨剥皮……
2. 烤过的咸猪腿,上海人叫蹄髈,1.5镑一个,好便宜呀。
3. 四条鳕鱼,1.1公斤,11镑,贵的我直呲牙。以前这点分量只要7、8镑……
4.& 9个三文鱼头,2镑,其中有4、5个鱼头可以用巨大来形容。
个人博客:
娃娃小排骨推荐的日志
大家正在看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曼城到伦敦距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