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丁姓的来源起源哪里

丁姓的起源、来源
丁姓的起源、来源、由来
姓氏起源&&&& 关于丁姓起源有下面说法:&&& 出自丁侯的后裔。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常在趾盼帐稀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聚集地( 迁徙分布)&&& 秦汉时期,丁氏的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省境,同时已有迁至今河北、陕西、广西、湖北等省者。如,秦末项羽将丁公(名固)为薛人(今山东滕县南),刘邦部下丁义起于留(今江苏沛县);西汉时丁宽为梁人(今河南商丘南),丁外人为河间人(今河北献县东南),丁明为瑕丘人(今山东衮州东北);东汉时丁邯为阳陵人(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丁茂为合浦人(今属广西);东汉末,丁遵任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太守,在当地安家。三国、西晋时期,丁氏在江南分布更为广泛。如三国时魏国丁仪为沛人(今江苏沛县),吴国丁为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丁览为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丁奉为安丰人(今河南固始东南),后徙家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晋丁绍为谯国人(今安徽毫州),丁义为建城人(今江西高安)。唐初,有丁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北宋,有长洲人(今江苏吴县)丁谓,任崖州司户参军,其后裔分衍崖州(今广东崖县西北)及广州。丁氏入粤始祖还有:丁允文,南宋时开基潮州;丁肇宪,明初由潮州徙梅州;丁仑,明代徙丰顺。  丁姓在台湾也遍及各地,以台北、澎湖、嘉义、新竹和嘉南地区最多。以其人数而言是第八十九位。丁氏自闽、粤一带,播迁到台湾,也是为时较早的。台湾省文献会拥有一项古契,上记:清嘉庆二十年间(公元1816年),有一位添福庄的垦户丁文开,当官向南嵌、龟仑、坑仔三社屯丁给出埔一所,可知早在嘉庆年间台湾已有丁姓的踪迹。此后又有人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
堂号   "驯鹿堂":后汉丁茂,小的时候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自背了土筑坟,又栽了松柏在墓旁。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守护墓。太守举他为孝廉,拒不受。   丁姓又以"济阳"为其堂号。&历史名人&&& 丁 敬:清代杰出篆刻家,善鉴别,爱好金石文字。诗、书、画俱工。尤擅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开创"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汝昌: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受伤后仍指挥作战,后退守威海卫,当日军海陆围攻威海卫时,他拒绝投降,自杀身亡。  丁 丙:晚清藏书家。喜藏书,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散失后,他多方收集和抄补,撰有《善本书室藏书志》。  丁 谦:清末地理学家,喜治历史上边疆及外围地理。撰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69卷。  丁 恭:汉代人,曾任谏议大夫、博士。治有《公羊严氏春秋》。光武帝时,自远方来从学者达数千人,当时称为大儒。
&&&版权所有 在线新华字典词典 &&浙ICP备号&汉化而来的少数民族姓氏
作者: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 微信公众号
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同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是一个主要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少数民族姓氏的汉化是在文化上的具体表现,在其姓氏汉化的过程中,情况也是复杂多样的。这种汉化主要分两种情况:一为赐姓;一为改姓,而且这两种情况又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式。一、赐姓赐姓即天子、皇帝赐给臣民姓氏,是统治阶级用来维系和加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中国赐姓之事俯拾皆是,但源于何时尚未见明确记载。《左传》《国语o周语》就有关于赐姓的记载,但这是广义的赐姓,是我国姓氏来源的一大组成部分,此处讲的赐姓应是在我国的姓氏普遍形成之后,是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的姓氏抹掉,而换成另一个姓,一般情况下新换的姓氏是早有的姓氏。因此赵翼所说的“中国赐姓之风滥觚极远,惟信而有征者,则始于汉代。”(《廿二史札记》)就是指这种意义上的赐姓。汉民族基本上形成于秦汉时期,故汉民族对于少数民族的赐姓也当始于汉以后。此后的历朝历代亦多赐姓,综观历史上的赐姓多分为两种情况,即所赐或为国姓,或为民姓。(一)国姓所谓国姓就是帝王或天子之姓,如汉朝国姓为刘,唐朝国姓为李,明朝国姓为朱等。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姓是最为尊贵的,出于褒奖、恩惠、笼络等目的,各朝皇帝往往赐给臣民国姓,以示尊宠。赐臣民以国姓在我国古代比较常见,最早出现在汉代,但赐少数民族以国姓起源于何时,史书无考,但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互相融合的重要阶段,故此时赐少数民族以国姓比较多见。如唐朝李宝臣原为范阳旁奚族,本是范阳将张锁高之假子,故姓张,名忠志,天宝中随安禄山入朝,出入禁中。后在安史之乱中因举其地归国,故赐姓名李宝臣。(《旧唐书》卷142《李宝臣传》)又如李光进,本河曲部落稽阿跌之族也。因在安史之乱中从郭子仪破贼,收复两京,累有战功。故赐姓李氏。”(《旧唐书》卷161《李光进传》)李怀光,渤海琳羯人,曾为朔方部将,以战多赐姓,更名嘉庆。(《新唐书》卷224《叛臣上》)李国臣,河西人,本姓安。后为朔方将,积劳擢云麾大将军,赐姓李《新唐书》卷136:李茂勋,本回鹘阿布思之裔。张仲武时,与其侯王皆降。资沈勇,善驰射,仲武器之,任以将兵,常乘边积功,赐姓及名。(《新唐书》卷212)“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日粟末部,日伯咄部,日安车骨部,日拂涅部,日号室部,日黑水部,日白山部。……唐初有黑水靺鞨,其五部无闻。黑水靺鞨……开元中,来朝,置黑水府,以部长为都督、剌史,置长史监之。赐都督姓李氏,名献诚,领黑水经略使。”(《金史》卷1《本纪》)唐代对少数民族的赐姓屡见不鲜,而且少数民族的成分比较复杂,当时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被赐国姓的情况,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故不详细多谈。此后其他各朝的少数民族被赐国姓也时有所闻,如明朝时有写亦虎仙,回鹘人,赛亦撤隆侄,弘治十三年赐从朱姓(《明孝宗实录》卷六五),米儿马黑麻,回鹘人,写亦虎仙侄婿,武宗时始赐朱姓。(《明世宗实录》卷8)(二)民姓民姓则是相对于国姓来说的,是指老百姓的姓氏。赐民姓在我国古代是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以原有姓名中某一音节的谐音而赐。这是我国古代所赐民姓中最常见的情况,如在明代,有火你赤,亦称和尔齐,蒙古人,洪武年间请求内附,后更其名为霍庄。(《明太祖实录》卷105、《日知录集释》卷23注北音火如霍)“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初名于,玄宗赐其名”(《新唐书》卷225《逆臣传上》),此为以原有姓氏中一个字的谐音赐姓的情况,因为突厥族姓阿史那。因所事而赐姓。汉休屠王太子日事武帝,帝以休屠作金人祭天,赐姓金氏。(《汉书》卷68)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同一族姓被不同的王朝赐以不同的国姓,如李继迁,在唐朝时被赐姓李氏,而其后人在宋朝则被赐姓赵氏。(三)赐姓的原因赐姓一般情况下为天子、帝王所赐,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朝廷重臣所赐,如蜀汉时期昆弥川有一小国,号太白子国,传十七世至龙佑那。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平益州,封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诸夷慕武侯之德,渐出山林,徙平地。(《炎徼纪闻》卷4)赐姓之原因有四:一为因其归附。“……上论文武群臣日,远人来归,宜有以旌异之,其封也先土干为忠勇王,赐名日金”(《明太祖实录》卷264)“二十二年,窟哥等部咸请内属,乃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府、无极县男,赐姓李氏。”(《旧唐书》卷199)“辽太祖阿保机二子,长日突欲(《辽史》名倍),次日尧骨(后改名德光),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戊,辽主灭渤海,改为东丹国,以倍为东丹王。其后述律后立次子德光,东丹王……遂越海归中国,唐明宗长兴六年也。明宗赐予甚厚,赐姓李,名赞华,以庄宗妃夏氏妻之,拜怀化军节度使。”(《升庵诗话》卷6《东丹王千角鹿图》)二为区别其称谓,少数民族名字,重复的特别多,如明代有脱脱不花千户和脱脱不花副千户,而且其姓名多佶屈聱牙,比较难称呼,故为了方便,由皇帝出面另赐以其他姓名。“吴允诚,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儿,居甘肃塞外塔沟地,官至平章。永乐三年,与其党伦都儿灰率妻子及部落五千,马驼万六千,因宋晟来归。帝以蒙古人多同名,当赐姓以别之。尚书刘俊请如洪武故事,编为勘合,允诚得赐姓名,授右军都督佥事。伦都儿灰赐姓名日柴秉诚,授后军都督佥事。”(《明史》卷156)三为因少数民族自己所请。(宋神宗熙宁四年)癸酉,置洮河安抚司,命王韶领其事。初,议取河湟,自古渭寨接青唐、武胜军,应招纳蕃部市易、募人营田等事,韶悉主之,遂至秦。会诸将以蕃部俞龙珂在青唐最大,渭源羌与夏人皆欲羁縻之,议先致讨。韶因按边,引数骑直抵其帐,谕以成败,遂留宿。明旦,两种皆遣其豪随韶以东,龙珂率其属十二万口内附。既归朝,自言:“平生闻包中丞朝廷忠臣,乞赐姓包氏。”“帝如其请,赐姓包、名顺。”(《续资治通鉴》卷68)四为因其功绩。“永乐八年八月,升建州卫指挥使释家奴为都指挥佥事,赐名李显忠,……皆以从征有功也”又同卷云“升沙州卫百户迷南失加、乃马歹皆为副千户,赐迷南失加姓名安思谦……皆赐彩币及衣服,嘉其不从哈刺马牙等叛,且获贼有功也。”(《明太祖实录》107卷)也有因其父之功绩而被赐姓的,如如隋朝杨义臣本姓尉迟,文帝因其父战死,乃赐姓杨。“杨义臣,代人也,本姓尉迟氏。父崇,……开皇初,封秦兴县公。岁余,从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击突厥于周盘,力战而死。”后文帝下诏日:“义臣可赐杨氏……编之属籍,为皇从孙”。(《隋书》卷63《杨义臣传》)“特勤大奈,隋大业中与曷萨那可汗同归中国。及从炀帝讨辽东,以功授金紫光禄大夫。后分其部落于楼烦。会高祖举兵,大奈率其众以从。隋将桑显和袭义军于饮马泉,诸军多已奔退,大奈将数百骑出显和后,掩其不备,击大破之,诸军复振。拜光禄大夫。及平京城,以力战功,赏物五千段,赐姓史氏。”(《旧唐书》卷194《突厥传下》)因功绩赐姓者其功多为战功,但也有因其文绩优而赐姓的,但这种情况不太多见。当然在政府对少数民族赐姓的情况中也有被逼无奈的原因。正如赵翼所说“李克用、李茂贞、李顺节等皆附于皇族,或籍其用,或畏其逼,不得已而为之。”(《廿二史札记》)二、改姓(一)改姓的基本情况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改姓情况比较复杂,具体而言,改姓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国为姓。这在隋唐时昭武九姓所改姓氏中最为普遍,如曹姓、康姓、石姓、米姓等大多为昭武九姓所改,关于米姓,史书记载说“米氏,西域米国人也。隋唐时期入中原,子孙以原来的国名为姓。”(《通志氏族略》)2.因尊敬某姓名人而改姓。《廿二史札记》辽后族皆姓萧氏条云:“《后妃传》引耶律俨所修实录,谓其先本乙室拔里氏,太祖慕汉高祖,故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又谓太祖述律后兄子名萧翰,妹复为太宗皇后,故后族皆以萧为姓云。”当然对于此说,也有不同意见“《外戚表序》云,契丹外戚,其先曰二审氏,曰拔里,曰乙室已。太祖娶述律氏。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归,留外戚小汉为汴州节度使,赐姓名萧翰,由是拔里。述律、乙室已三族皆为萧姓。”“按薛居正《五代史》萧翰传,翰父阿巴,有妹为阿保机后,翰妹又为德光后。德光入汴,将命翰为宣武军节度使,契丹本无汉名,乃赐姓名萧翰。自是萧族皆姓萧。”“欧《五代史》亦谓德光欲留萧翰于汴,使李崧为制姓名曰萧翰,于是始姓萧。”3.以官职为姓。如元朝廉姓。元朝时,畏吾儿族人布鲁海牙归元,官拜肃政廉访使时正值其儿子降生,布鲁海牙双喜临门,遂以自己的官职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廉希宪(元时肃政廉访使简称廉使),廉希宪的后代为汉人同化,世代沿习,成为廉姓一支。(《元史》卷125《布鲁牙海传》)4.以其家人中姓名中的一个字为姓。如丁姓,丁鹤年,其先西域人。父职马禄丁,徙居武昌,因以丁为姓氏。(《新元史》卷238列传135)5.以父字为姓。阿鲁浑萨里,畏吾人,其父精通佛学,被其师名为万全,故其子三人皆以其父字为姓,改姓为全。(《元史》卷130《阿鲁浑理传》)6.以母姓为姓。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对外采取和亲政策,以公主嫁匈奴单于冒顿为妻。本来冒顿为挛氏,按照匈奴部族习惯,凡尊贵者皆从母姓,所以冒顿的子孙成为刘姓,后来成为汉族刘姓一支。(《汉书》)《晋书
刘元海载记》也对此事有同样的记载,但对于刘元海冒姓刘氏,姚薇元则认为“实包藏极深刻之政治野心:其意盖在冒充刘汉宗室,俾‘兄亡弟绍,成汉高祖之业’也。观其称王之初,即以汉为国号,追尊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俨然光武昭烈之所为,其用心因昭然若揭。”(《北朝胡姓考》内篇第二)7.以养父之姓为姓氏。唐朝有尚可孤,本为鲜卑族宇文氏别支,为神策大将军,入为鱼朝恩养子,改名鱼智德。后又受赐姓名李嘉勋,不允复本姓,其后子孙形成鱼、李、尚三姓。(《旧唐书》卷144,《新唐书》卷110《尚可孤传》)8.以名为姓。“以名为姓,古所恒有。贯云石以父名首字为姓,萨都刺以自名首字为姓,而称萨氏子焉。不独色目人如此,凡无氏姓之种人胥如此。”(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卷六《礼俗篇》)“庐州舒城长燮元溥,蒙古人,名燮理普化,无姓氏,故人取名之首字加其字之上,若氏姓云者,以便称谓,今天下之通俗也。”…揭奚斯《文安集》卷九有《送燮元溥序》,也有因其祖先曾做过部族首领、或政权君王而以“王”字为姓,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翊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阿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日王氏”如西魏王雄,本可频氏;王季,本钳耳氏。(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9.以原有姓氏中的一个音节的谐音为姓。《魏书o官氏志》就记载了许多这种情况,如后魏代北鲜卑族有两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伊娄氏改为伊氏等等。这在少数民族姓氏汉化中比较常见。除以上几种改姓的情况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况,如源氏的由来及由拓跋氏而改的元氏。源氏出自后魏圣武帝诘汾长子疋孤。七世孙秃发檀据南凉,子贺降后魏,太武见之日“与卿同源,可改为源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源氏条)<魏书
贺源传》提到太武帝拓跋焘接见贺时说:“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民”《文苑英华》卷966《唐原武县丞崔君夫人源我氏墓志》也提到“拓跋同源,因赐姓焉”。太和二十年(496年),改鲜卑为汉姓,以“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诏改拓跋氏为元氏,此后鲜卑中的拓跋氏后裔多姓元,如中唐文学家元结、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出于政府的要求大规模改姓,最主要的一次是北魏孝文帝时的鲜卑改姓。一般说来,政府的姓氏汉化行为除向往中国内地华夏文化之外,都有更深层的原因,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中因为“代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故官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于是决定用定族姓,“当决姓、族之首末…于是升降区别矣。”(《魏书官氏志》)其后金朝、明朝等都有过政府改姓行为,《廿二史札记》卷28金人一人二名条曰:“金未灭辽以前,其名皆本其国语,及入中原,通汉文本,遂用汉字制名”而《金史》中《金国语解姓氏》就记载有31种金姓改汉姓如“完颜,汉姓曰王:乌古论曰商;纥石烈曰高;徒单曰杜”等。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曾下令禁胡服、胡语、胡姓。(二)改姓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改姓,既有政府强制下令改为汉姓,也有自愿放弃原有的姓氏而改汉姓的情况,其中政府行为大多有一些政治意味,对于此种情况本文不做研究,只对属于少数民族出自其他情况自愿改姓的原因做一表述:1.因婚姻关系而改姓。如唐朝的王世充,本姓支,是西域胡人。离居新丰。祖支颓耨早死。父收随母嫁霸城王氏,因冒姓王焉’,。(《旧唐书》卷54《王世充传》)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人,本姓康。少孤,随母嫁虏将安延偃。开元初,偃携以归国,乃冒姓安,更名禄山。(《新唐书》卷225《逆臣上》)2.因避难而改姓。如赫连达,“赫连达字朔周,盛乐人,勃勃之后,曾祖库多汗,因避难改姓杜氏。”(《周书》卷27,《北史》卷65)“怡峰字景阜,辽西人也。本姓默台,因避难改焉。”(《周书》卷17《怡峰传》)但具体避何难史书不详。3.因收养关系而改姓。此种情况的改姓主要以隋唐五代时为多。如“王廷凑,本回鹘阿布思之种族,世隶安东都护府。曾祖日五哥之,事李宝臣父子。王武俊养为假子,骁果善斗,武俊爱之。”(《旧唐书》卷142《王廷凑传》)“嗣恩,本姓骆,吐谷浑部人也。少事太祖,能骑射,为铁林军将。稍以战功迁突阵指挥使,赐姓名,以为子。存信,本姓张氏,其父君政,回鹘李思忠之部人也。存信少善骑射,能四夷语,通六蕃书。从太祖起代北,入关破黄巢,累以功为马步军都指挥使,遂赐姓名,以为子。存孝,代州飞狐人也。本姓安,名敬思。太祖掠地代北得之,给事帐中,赐姓名,以为子,常从为骑将。”(《新五代史》卷36《义儿传》)4.因恶其姓氏而改姓。李抱玉上言“臣贯属凉州,本姓安氏,以禄山构祸,耻与同姓,去至德二年五月,蒙恩赐李姓,今请割贯属京兆府长安县。许之,因是举宗并赐国姓”(《旧唐书》卷132《李抱玉传》),“初禄山陷东京,以张万顷为河南尹,士人宗室赖以免者众,肃宗嘉其仁,拜濮阳太守。帝以贼国仇,恶闻其姓,京师坊里有‘安’者,悉易之。”(《新唐书》卷225《逆臣上》)对于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深层原因,有人做过分析,如赵翼《廿二史札记》三十《元汉人多作蒙古名》一条云:“自有赐名之例,汉人皆以蒙古名为荣,故虽非赐名,亦多仿之。且元制本听汉人学习蒙古语,惟其通习,故汉人多以蒙古语为名,一时风会使然也。”陈垣认为“元制不禁种人学习汉文,故种人多以汉语为名,亦一时风会。”如廉希宪,郝天挺,高克恭,赵世延,马祖常,颜师圣,丁鹤年等无论矣。陈垣认为“故一方政府以蒙古名赐汉人,而热中利禄者趋之:一方社会以汉名赠色目人,而醉心文化者亦赴之也。”但具体到每一朝有每一朝的特定情况和特定的原因,在此不做详细说明。作者:吴洪琳印象河南网·图文编辑关注后,在平台对话框回复,查看更多姓氏起源例1:回复汉字“李姓”即可查看【李姓起源】例2:回复汉字“张姓”即可查看【张姓起源】例3:回复汉字“林姓”即可查看【林姓起源】......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打 造 姓 氏 文 化 最 具 影 响 力 平 台【相 关 阅 读】▼三十六行与姓氏点击图片 · 阅读全文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内容↓↓↓
相关微信文章:
相关推荐: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侵权麻烦邮箱联系删除。丁氏图腾释义:丁本意是钉子。《说文》:“丁,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得姓始祖:丁公伋(姜太公之子)始祖地:山东临淄郡望堂号:济阳、热河上营;驯鹿堂当今排序/人口:第48位/约576万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77位现存家谱:295部&起源故事炎帝后裔吕尚(姜子牙),因辅佐周武王灭商之功,于西周初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被称为齐太公。吕尚死后,子吕伋立,是为丁公。吕伋的子孙中有一支便以“丁”为姓氏。&丁姓分布&丁姓名望《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丁姓历代名人181名,占总名人数的0.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七位;丁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丁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6%,排在并列第四十七位;丁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56%,排在并列第三十九位。&古今名人丁鹤年(元惠宗元统三年~明太宗永乐二十二年)元末明初诗人、养生家,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杰出的回族诗人,有《丁鹤年集》传世。著名孝子,为明初十大孝子之一。以73岁高龄为母守灵达17载,直到90岁去世。《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即是他的事迹。诗开篇赞曰:“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安徽省庐江县人,原名先达,也作禹亭,号次章。祖先明初从凤阳迁居庐江,同治四年(1865年)迁居巢县汪郎中村。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归顺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丁聪(.26)上海人。30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从事画报编辑、舞台美术设计、艺专教员和画抗战宣传画等工作,同时也以漫画参加过多次画展。1945—1947年在上海发表过不少较有影响的、以“争民主”为题材的讽刺画。解放后,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1957年后的二十多年里没有发表漫画,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又画起讽刺漫画来。1980年以后,他以超常的精力工作,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书籍插图及讽刺漫画作品,自1979年《读书》创刊至今,他的漫画专栏始终没有中断。近三十年来,他共出版了四十多种集子。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2009年5月26日上午11点,93岁的丁聪先生因病去世。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华裔美国籍,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7年至1968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6年丁肇中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丁俊晖(~)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男子台球队运动员,斯诺克球手。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职业生涯共获得11次排名赛冠军(单赛季第五次在大型排名赛称雄,追平亨德利的最高纪录)、2次PTC分站赛冠军以及1次温布利大师赛冠军,共打出6次单杆147。“姓氏百科”专栏,每天为你更新不同姓氏的资讯!总有一天轮到你的姓氏喔,想了解请持续关注我们!扫一扫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溯源族谱平台微信ID:benyofamily溯源族谱,引爆世界寻根热!溯源族谱游戏(benyofamily)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的最新文章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丁姓历代名人181名,占总名人数的0.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七位;常言道,富不过三代。但这个家族却在中国800年来长盛不衰。这是怎样的一个家族?长盛不衰又究竟靠的是什么?沈氏图腾释义:沈在甲骨文中如同牛羊沉入水中之状。纂书改为从水、“冘”声,“冘”是人行走的样子。得姓始祖:季载农历二月十三,每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吴川李氏代表与四面八方李氏聚集认祖归宗拜祭的日子,在这一天只要是李氏坐落于福建省诏安田心赖氏太始祖叔颖公宗祠乃“鲤鱼跃龙门”之风水宝地,始建于南宋,是当时赖氏裔孙为纪念龙城古村落位于高要市河台镇北面约6公里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一条建村360多年,至今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落——龙城在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有座建造精致、气势雄伟的古建筑,它就是被称为“鄂南第一祠”的谭氏宗祠。这座庞大的蜿蜒2800多米的宋城墙巍然屹立,位于城墙西北段最高处的披云楼高高耸立。青砖垒成的斑驳城墙和钻出墙缝的顽强小草,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和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变迁。《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傅姓历史名人179名,占总名人数的0.3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八位;2015年,我国医学家屠呦呦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讲中这样感慨:“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回龙村里的董氏祠堂始建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董氏祠堂,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坐北朝南,四面青砖山墙,三马头外墙。《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姜姓历代名人119名,占总名人数的0.2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二位;姜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5%,排在并列第一百一十五位《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崔姓历代名人288名,占总名人数的0.6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九位;崔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7%,排在并列第二十六位高要区活道镇长歧村附近的狮山上有座古墓,据传墓主是越南阮氏国王的祖先。这座狮山位于新兴江边,距离高要区活道镇长岐村约300米。肥东县赵东岗村有一座古老的祠堂,祠堂的牌匾上四个金色大字赫然展现在眼前:“赵氏宗祠”,历史的沧桑也展现在这座古老的祠堂之中。《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钟姓历代名人85名,占总名人数的0.1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101位;经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教授实地考察、论证后,证实了疍家文化源自高要,并发展和繁衍出不少新的文化。据了解,目前高要境内依然在南岸、金渡、金利、新桥、禄步、小湘、大湾等镇存在二万多名以打渔为生的水上居民。在滇东,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就数曲靖越州的何氏祠堂了,它位于曲靖市越州镇东门街何家拐子村。高要区南岸街道新江一村的邓氏宗祠是肇庆最大的明代祠堂程氏图腾释义:程的本义是巫师。程,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跪于台上向天祈祷之状。得姓始祖:程休父始 祖 地:河南洛魏氏图腾释义:魏从巍而来。巍,高也。《论语》注曰:“巍巍,高大之称也”。得姓始祖:毕万 魏惠王始 祖 地:山苏氏图腾释义:苏的本义是一种草,即紫苏,也称桂花。紫苏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其茎方形两面叶,夏季开红花,茎叶种杜氏图腾释义:字义象形。杜,从木、从土,土标声。杜的本义是一种树的名称,即杜梨,也称甘棠。得姓始祖:杜康、姬肇庆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该地由端州升格改名为兴庆府。政和七年(1117年),广东转运使燕瑛从北方父老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女医·明妃传》讲述了杭允贤立志成为女医的故事。在成为女医的过程中,她遭受了来自家人的反对,袁氏图腾释义:袁的本意是长衣。袁与爰古时相通。甲骨文中,爰字像二个相引之状。引申有舒缓、援引、更换等多项之义历史名人专祠是官方或民间为国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纪念性祠堂,有别于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历史名人专祠一般不进宗祠、又叫祠堂、家庙,它是历史的教科书,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蕰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芈,姓氏,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史记·楚世家》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後也。看到楚国,我忽然想起扫一扫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溯源族谱平台微信ID:benyofamily溯源族谱,引爆世界寻根热!曹氏图腾释义:在甲骨文中,曹字像两个人在争辩,即原告和被告相对状。下部是曰,表示两人在说话,在争辩,在打官司冯氏图腾释义:冯,马疾行也。其本义是骏马奔腾、踏地有声的象形字。得姓始祖:冯简子、冯文孙(魏长卿)始 祖 地明太祖肇基华夏,恩被神州,德教万民,仁同天下。他的子孙又怎么会断绝呢?非但没有断绝,而且明亡后三百年间,以贵庞大的明朝皇族——凤阳朱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在第一场劫难中被农民军屠杀了。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族上出现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也就是第一次南迁时期。当时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梁氏图腾释义:梁是由水、木建筑营造组成的会意字,表示有水、有木,并在水上架桥之义,在水上办事,在河上架桥,引谢氏图腾释义:谢的本义是隐退。引申为离开、拒绝、衰落等意。得姓始祖:申伯始 祖 地:河南唐河、南阳(谢邑)郡benyofamily这是一本历史文化百科全书,为你带来关于姓氏、宗祠、宗族、族谱等方面的知识和资讯。热门文章最新文章benyofamily这是一本历史文化百科全书,为你带来关于姓氏、宗祠、宗族、族谱等方面的知识和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丁姓起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