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到了三国成了刘协。在荀彧帮助下逃走与火凤燎原张辽绑架荀彧结拜。后到江陵开始发展基地

网游三国之野人当道最新章节/网游三国之野人当道全文阅读/网游三国之野人当道5200无弹窗_沉默的忧伤
[] []当前位置: &
①《》小说是沉默的忧伤的最新力作,内容搜集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宣传并分享给大家。如果侵犯了网游三国之野人当道作者沉默的忧伤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②《网游三国之野人当道》全文阅读的内容如果有含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的管理员进行处理,网站健康发展,我们需要您的帮助。
③沉默的忧伤的小说《网游三国之野人当道》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在此并感谢网友上传网游三国之野人当道供大家全文阅读网游三国之野人当道最新章节
小说邻居:&&  有更有回,文明看帖\(^o^)/~
  地板…  
  好几天没看了,马克一下
  第三十七讲 梦幻219(下):时代终结  面对关羽咄咄逼人的攻势,司马懿和蒋济对曹操说道:“于禁等人的失败是自然灾害所导致,不是战术失误的结果,而且这点小损失根本动摇不了我们。现在刘备和孙权看似很亲密,但他们的内心却并非如此,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关羽取得如此大胜利。现在我们只要派人前往南方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那曹仁的危险就可以立刻解除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因为在过去的十年里孙权一直在和曹操无休止地作战,双方的边境线似乎从来就没有安宁过,此时将解救曹仁的希望寄托在孙权撕毁与刘备的盟约上实在有些异想天开。但是回顾历史,我们不会忘记希特勒是如何放弃前嫌而与斯大林一起灭亡波兰,而合众国和英国又是如何撇开意识形态分歧而与苏联合作打败德国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曹操一直都是一个成功的外交家,这次也不例外。他很快派人南下与孙权取得了联系,而孙权则毫不犹豫地便答应了他的要求——他等这一刻已经很久了。  就在关羽出兵前后,孙权集团突然发生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人事变化,那就是吕蒙因病退出了一线的军事岗位,他的职位被一个叫陆逊的人所替代,这个安排实在有些出人意料。倒不是说陆逊是个没本事的人,因为翻开此人的工作履历,我们还是能够认可他的个人能力的。  陆逊是孙权的老乡,标准的长江下游居民。不过和孙权的家族相比,陆逊的前辈们有着非常显赫的人生经历,有人曾经在帝国首都担任十分重要的职务,所以他们在当地非常的受人尊重,是标准的地方实力派人物,以至于孙权将孙策的女儿都嫁给了陆逊本人以换取对方对自己政权的支持。此后陆逊便一直为孙权效力于内政与治安两方面的工作,其成绩也有目共睹,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行政长官。  但是,单凭这些功劳,陆逊是不够继承吕蒙的职位的。吕蒙是继周瑜、鲁肃后孙权集团最重要的领导人物,他的接班人一定是孙权集团的二号人物,而这个角色是一定需要得到军队所支持的。陆逊此时虽然已经三十七岁并且为孙权工作了十六年,但他的工作主要还是在行政管理和治安维护方面,用这样的人来代替吕蒙当然难以被军方所接受的。
  而陆逊上台后的表现也确实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综合而言,他就做了一件事:拍关羽的马屁。在两人来往的信件中,陆逊向关羽表达了自己无比崇拜和倾慕的心情,他一边不断夸大关羽在襄阳地区所获得的胜利,一边毫不客气地将其比作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所有这些话都让骄傲的关羽高兴得不得了。  正是在陆逊这一系列的吹捧奉承的话语中,关羽做出了一个将让他后悔终生的决定:他调出了荆州地区的大部分守军,完全放松了对东方盟友的警惕。结果,他为自己的这个决定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其实一切都是一个阴谋,一个蓄谋已久的阴谋。吕蒙确实是生病了,但却并没有失去行动能力,他之所以仍然在公元219年的时候来前往长江下游疗养,为的就是借这个名义而与孙权一起密谋暗算关羽。这时陆逊拜访了他并质问其为何任由关羽在荆州而不对其发动打击,在发现陆逊也希望将刘备的势力赶出荆州后吕蒙向孙权推荐了这个人代理自己的职务。  就在陆逊不断地用言语来迷惑关羽之时,吕蒙则悄悄地离开了病床,然后率领了一支精锐的部队沿长江而上出发了。这是一场发生在3世纪中国的珍珠港事件,吕蒙通过将军队乔装打扮为商人的方式向关羽留在荆州的士兵发起了偷袭。因为主力几乎完全被调到了北方前线,关羽留守的部队几乎只能做哨兵使用而根本无法抵御吕蒙有组织有策划的攻击,于是他们全部投降于了吕蒙。  此时的关羽正在忙于对付一个新的敌人,那就是曹操派来支援曹仁的将领徐晃。徐晃和关羽是同乡,两人可能在官渡之战前有所交往,当时他们都在曹操手下工作,所以双方在战场上仍然聊了很久的往事,但这并不能改变大家相互间是敌人的事实,所以交谈过后,大家仍然厮杀在了一起。  徐晃出人意料地完全击退了关羽——之所以说出人意料是因为在此之前徐晃在曹操集团的表现非常一般,所以他若是无法完成任务绝不是一件需要责怪的事情(当然,被俘虏就另当别论了),但他却非常成功地穿透了关羽的十层防御体系,迫使对方暂时撤除了对曹仁的包围,曹操集团瞬间便转危为安了。  但是关羽仍然没有要回归南方的意思,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后方已经被吕蒙所偷袭,所以仍然希望继续与曹操集团作战。曹操的幕僚们依旧担心曹仁和徐晃无法抵御关羽的进攻,所以纷纷劝说曹操亲自带兵南下,这时主管政府人事安排的官员桓阶说道:“大王您是担心曹仁自己不能判断局势?还是担心徐晃不会努力工作?如果都不是,那么您只需要稳住中央的局势就足以吓跑敌人,何必要亲自带兵上前线呢?”
  这时曹操的幕僚董昭提出了一个非常狡猾的建议,他认为曹操可以将吕蒙进攻荆州的消息透露给关羽,这样他就自然会撤退了。董昭是公元196年促成刘协投靠曹操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最积极劝说曹操成为公爵和王爵的官僚,所以他的忠诚毋庸置疑,于是这个计划得到了实施。  果然,在得知后方的情况后关羽只好无奈地赶回去营救,而他的士兵则在路上边走边逃,到最后完全失去了战斗能力。在此期间关羽有派人到汉江上游请求驻扎在当地的刘封等人派兵援助,但却被对方以辖区治安不稳为由而拒绝。这时孙权派出了自己的老部下潘璋逆袭关羽,将其彻底打败并俘虏。不久后,关羽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被孙权所处决,享年约六十岁。  此时已是公元220年年初。从人生的巅峰到最后的灭亡,关羽只用了仅仅一百天左右的时间而已。  不可否认,关羽个人性格的缺陷是导致其悲剧人生结局的重要原因。作为刘备集团镇守荆州的军政领导人,关羽无论是对自己的属下还是东方的盟友,关羽无时无刻都表现出了狂妄自大的个性,结果留守荆州的两名长官都在吕蒙前来偷袭的第一时间投降了对方,而他本人则欣然接受了陆逊对自己献上的虚假奉承却毫不怀疑这其中是否有阴谋诡计——骄傲是失败之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以最后的结局来否定关羽个人的能力又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平心而论,关羽确实是在以一人之智力独立对抗曹仁、于禁、徐晃、吕蒙等当时中国最杰出的军事人才,能取得那样大的成果,实属不易;最后遭遇那样的结局,也不算过分。只有最顶尖的大师才有如此顶尖的游戏可玩,关羽确实不愧为三国时代的战争之神!  遗憾的是,吕蒙并没有来得及享受这一等待多时的胜利。从史书的记载看吕蒙可能患有喉癌之类的疾病,但即使是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指挥军队取得了对关羽的偷袭,但在战争结束后他便彻底病倒了。在随后的日子里里,孙权不断派人为其诊治疾病,而为了不打扰吕蒙的休息,孙权偷偷在其病房上钻了个洞以偷窥他身体的变化,每当吕蒙病情有所好转,孙权就高兴地叫属下和自己一起庆祝;一旦恶化,孙权便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但吕蒙最终还是输给了病魔这个比关羽更可怕的对手,不久他便因病而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人终有一死,那么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想吕蒙是带着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去见上帝的:能活着看到自己的计划实现,足够了。
  关羽之死是三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为他的失误,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的所有地盘,彻底失去了诸葛亮所规划的两路出兵攻打北方的战略可能,后来的三国疆域版图也由此而确定并延续了四十四年之久。  刘备当然很快知道了关羽的死讯,他当时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伤心和愤怒是一定存在的。三十五年前,当刘备第一次参加战争并登上政治舞台时,关羽便成为了他的部下,一直到现在;十九年前,当关羽已经在曹操手下得到了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的声望和财富时,他仍然坚定地选择了追随穷困潦倒的刘备,然后随他一起四处漂泊;现在,当关羽兵败被孙权方面所俘虏时,他没有和于禁一样选择投降而换取生命,而是最终以死亡来完成对自己的最后忠诚。关羽和刘备之间已经绝不仅仅是上下级的关系,这是一种经历生与死而换来的宝贵友谊,是一种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的珍贵情感,你说刘备会不会为关羽的死而伤心?  而即便是撇开个人情感,刘备也有充分的理由对孙权集团的行为表示愤怒。尽管他本人确实有各种对不起孙权的地方,但是双方既然在公元215年延续了同盟关系,那孙权就绝对不该做出这样的事情。  但是孙权的选择也折射出了他本人所处的尴尬境地。赤壁之战后刘备和曹操都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刘备,他在十年前几乎要被曹操所消灭,但却在十年后成功地征服了长江上游和中游的领土并获得了和曹操一样的王爵,而孙权却仅仅是获得了一个偏远而贫瘠的交州,而且刘备和关羽二人对于孙权又十分的不尊敬,这都是他所无法容忍的。  简而言之,孙权如果再不发展,那么他就随时可能被曹操或者刘备所吞并。刘备在公元215年的时候从益州带回了50000军队,再加上关羽在荆州原有的部队(至少上万),其对孙权的压力可想而知。到公元219年的时候刘备已经完全具备了在两线对抗曹操的能力,所以孙权对他而言已经不再不可或缺。与其让刘备临时撕毁盟约而与自己开战,或者等他打败曹操后以曹操的姿态来征服自己,倒不如自己先发制人,抢先拿下荆州再说——这或许就是是孙权集团的一致想法。  不管原因如何,刘备是不可能原谅孙权了。就在一场大战即将在长江流域的两个军阀巨头间展开时,一个无比震撼的消息传到了南方,因为它,大家都被迫停下了前进的角度,转而将所有注意力都转移到这件事上来了。
  第三十七讲结束
  东吴干的不错。
  今天的没怎么修改,有错误的话大家一定要指出哈!谢谢!
  @神仙不救己 话说,水淹七军的七军不是代指古代前后左右等军队么?还是说这里于禁失败的人数是现代军队的七个军?  ---------------------------------------------------------------  那就不知道了,应该就是七支部队吧,毕竟之前还有提到夏侯惇节制二十六军。  东周时一军约12500人上下,于禁这个肯定没有,不然“七军”就八万多人了,虽说北方不是拿不出这么多兵,但于禁不大可能指挥这么庞大的一支部队,所以此处的“军”字应该不是什么编制单位,而只是笼统称呼军队罢了(周朝有礼制习惯,喜欢规规矩矩地凑数,后来就有些乱套了)。  以三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来看,估计于禁这七军就是临时凑出来的,平时分散在各地,战时再集结于一起,类似后来的府兵制。不过也被战乱害得失地的农民过多,也应有一系列的雇佣军存在……扯远了。
  高手过招,果然是风云突变。这次襄樊之战,曹操确实是外交胜者。再能干的将军也不能忽视外交的重要性,如果刘备关羽早点把和孙权的外交处理好,约定好共攻曹操,适当让渡荆州利益,那曹操就相当危险了!
  @qinchuyue6-06-15 20:27:50  高手过招,果然是风云突变。这次襄樊之战,曹操确实是外交胜者。再能干的将军也不能忽视外交的重要性,如果刘备关羽早点把和孙权的外交处理好,约定好共攻曹操,适当让渡荆州利益,那曹操就相当危险了!  -----------------------------  是的,会外交、战略、政治,这才是真正的高手。所以说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必胜攻必克听起来很拉风,但本质上讲却只是匹夫之勇的高级版本。历史上会打仗却最终失败的人太多了,项羽韩信用兵在当时已惊天地泣鬼神,却相继被刘邦给干掉,这就是刘邦的智慧。  219年的关羽吕蒙以及222年的刘备陆逊打得热火朝天,实际上有什么意义呢?争来争去也只是为了一块原本就属于他们自己的地而已,若不是期间曹丕二百五,恐怕三国的历史早就结束了。
  曹操曹丕理智的很,他哪里能知道关羽和刘备的大军就这么快溃散了呢。还指望汉吴两家打起来,兵连祸结,然后渔翁得利。当年收取荆州,就是太大意了,逼着刘备孙权联合起来。不然放松一点,还怕孙权刘备不打起来?打起来后,早就统一啦。
  @Lancer1
12:36:57  曹操曹丕理智的很,他哪里能知道关羽和刘备的大军就这么快溃散了呢。还指望汉吴两家打起来,兵连祸结,然后渔翁得利。当年收取荆州,就是太大意了,逼着刘备孙权联合起来。不然放松一点,还怕孙权刘备不打起来?打起来后,早就统一啦。  -----------------------------  这就是考验曹丕判断力的时候了。  夷陵之战很明显是刘备不打败孙权不肯回家的节奏,曹丕此时出兵东吴的话正好两面夹击孙权,若孙权亡,则刘备也难独存——以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开发的情况来看南朝尚且不是北朝的对手,刘备就算兼有整个长江流域实力也不足以挑战北方。  何况孙权就算败了,刘备能瞬间一口吞掉整个江东?到时候不外乎就是刘备一边要抵抗曹丕一边要清剿孙权余党,岂能不败?  而如果孙权认怂了,直接将荆州还给刘备与其达成和解,那么首先这样的和解所换来的孙刘联盟是非常不稳固的,其次就算如此,曹丕也没亏啊,你看转一个圈回到了关羽北伐之前,而曹魏一方毫发无损,而孙刘两家却损兵折将,白忙活了一场,何乐而不为?
  有新垣平大神的风范!
  赞!  
  顶  顶  顶
  可能先整理一个关羽之死的玩意儿再继续正文
  番外篇  【探秘】走麦城:关羽最后的日子里,发生了些什么?  一、疑问  关二爷败亡的经过在历史上的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原本是没什么好写的了,但是细细思考下,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容易被错过的疑问,比如:刘封究竟该不该为关羽之死负责?孙权为什么非要杀掉关羽?刘备为何一定要兴师伐吴?  另外更重要的几点是:关羽为什么要北伐?此事与刘备、诸葛亮关系多大?最后他又是如何一步步从“威震华夏”走向麦城乃至玉泉山的?  这里有全言我的一家之言,仅供笑谈耳,欢迎指教批评。
  二、事件回顾  众所周知,中国官修正史均是以纪传体的形式编写的,所以一个历史事件经常会出现在许多相关人物的传记中,而且各个传记中的记载又时常会有很大出入。不过读《三国志》,由于陈寿先生写东西过于简洁,所以我们主要不是嫌他写得乱,而是写得太少,以至于一件事情总要到几个地方看了综合起来看才能比较完整。这也是解读三国历史最头疼的一个问题(相比而言,唐宋甚至魏晋之后的历史有太多可参考的资料,真真假假鱼龙混杂)。  关羽之死的最详细记载,当然在其本人的传记当中。不过这么大一件事,肯定也是在各篇文章中“处处留情”的。下面我们以《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为中心,先浏览一遍关羽之死的全过程,然后再聊别的。
  首先是败亡的前奏。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此时正是刘备在汉中斩杀夏侯渊、进位汉中王的时候(也是刘备集团实力最巅峰的时期,占有整个益州以及三分之一个荆州),关羽被加官进爵,在职务上当上本集团的老二(虽然之前也是)。  期间关羽和刘备的使者费诗就黄忠该不该位列后将军而发生了争执,场面弄得比较难看,关羽当中表示“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费诗则说将军你跟刘备是同穿裤子的交情,黄忠他们始终是打工仔,这种虚名何足挂齿,最终和稀泥成功,关羽接受了前将军的军衔。事见于《三国志-费诗传》。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  随后关羽便出兵攻打襄樊,动作很快,但是我们不能找到任何有关这次行动有受到刘备指示的记载。  “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刘备当汉中王也是在秋天(《三国志-先主传》云:“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然后同样是秋天,关羽便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按一个季度三个月算,这两件事竟然只在90天以内,何其迅速!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这时曹操所占领的荆州地区开始出现一大批的反政府武装,连曹操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降了关羽(州郡级高官投降很严重),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关羽授予了他们各种名号,要他们一起攻打北方。  “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  因为这年春季的时候夏侯渊才被砍掉,九月的时候曹操的大本营、魏王国的首都邺城又发生了魏讽为首的数十人叛乱事件,所以这时曹操有些心虚了,打算迁都避关羽锋芒。灭袁尚后曹操的基地便已搬迁到河北邺城,所以此处所说的“徙许都”必不是迁自己,而是迁献帝。在此之前,大概觉得汉献帝已可有可无,所以曹操早没有将其留在身边,但是现在关羽势头正劲,那就必须保证汉朝皇帝不落入刘备集团手上了。  但是这时司马懿和蒋济却认为孙权不会坐视刘备发展,于是向曹操提议与孙权媾和,这便为关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呢,孙权方面的求和意愿表现得更加早。早在公元217年的时候孙权便向曹操摇出了橄榄枝,根据《三国志-吴主传》的记载,“(建安)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这个“结婚”当然不是曹操和孙权两人结婚,不过我没查到双方之间有其他联姻关系——孙权的弟弟孙匡倒是娶了曹操的侄女,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此处的“誓重结婚”,可能就是互相扯个淡,口头约定罢了,不可当真。  而紧接着,关羽的传记里倒是说了一段关羽和孙权之间的联姻故事: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演义里还有一段什么“虎女焉嫁犬子”之类的话,估计是编的,但是“骂辱其使”这四个字的分量还是很重的。按理说关羽不肯嫁闺女也就算了,这么表态实在有些不妥。  以前我也和一些厚黑学专家们一样揣测认为这是关羽为了向刘备表忠心,但是转念一想,应该没这么复杂。参考关羽一言不和就要跟马超黄忠一较高下来看,他辱骂孙权使者的行为应该就是其骄傲自大的表现,仅此而已(作为一个从最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虎将,关羽看不起官二代孙权也是很正常的,何况他的年纪足以做孙权他爸,以长者的身份训斥晚辈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关羽傲慢的态度一直让孙权不满,于是他迅速响应了曹操的信号,“笺(写信)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干掉关羽献上投名状)”,然后开始了一番周密的部署,一边让鹰派份子吕蒙休假换上陆逊顶班(吕蒙这时确实病了,而且还不轻,但是完全有活动能力),一边默许陆逊没完没了地给关羽拍马屁,蒙蔽关羽(马屁原文详见于《三国志-陆逊传》,那些玩意儿我就懒得引用了),好让他将荆州地区的精锐系数抽走。
  有意思,顶!顶!顶!  
  此时孙权方面已经可以随时白衣渡江了,但是孙权并没有急于下决定,因为傻子都知道这步棋一旦走出,就很难回头。偏偏这时候我们骄傲的关公又因为俘虏于禁的人太多,于是“擅取湘关米”(《三国志-吕蒙传》),抢了孙权一方的库存,于是碧眼儿“冲冠一怒为粮食”,终于下达了进攻荆州的命令(“权闻之,遂行”,同出自吕蒙传)。  但是在此之前,曹操却已经卖了孙权。他依董昭之计,将两家之间的盟约射给了关羽(“使曹仁以弩射示羽”),此时吕蒙还没有拿下荆州,关羽若急行军回去,可能还有的救。但是战场上的这种情报只让关羽产生的疑惑,并没有完全相信(毕竟当时孙刘两家还是盟友,所以这很可能是曹操为解襄樊之围而使用的离间计),于是犹豫间,关羽失去了一次获救的机会。  然后荆州便被端掉了。
  导致荆州迅速失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关羽抽走了太多精锐去北方,所以防守难免会松懈。二是荆州两个重要守将,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和公安的将军(傅)士仁(这哥们不知道是姓傅还是姓士)早就和关羽不和,襄樊之战前还因为军队补给问题和关羽闹翻了,关羽扬言“还当治之”,两人于是就被孙权给诱降了。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①关羽的人际关系确实处理得不好,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看到他对诸葛亮、马超、黄忠等人闹情绪,现在又和麋芳、(傅)士仁撕逼,大概整个集团里他就服刘备,只看得起张飞。  ②关羽的地位确实很高,南郡是刘备在荆州最重要的据点,将军是很高级别的军衔,这两个人都可以被关羽随意处置,可见关羽是刘备集团名副其实的二把手。  ps:有人认为215年孙刘瓜分荆州导致关羽战略纵深缩小也是其被杀的原因,这个嘛,似乎没什么道理,因为按当年的协议,刘备丢掉的是湘水以东的领土,这些地方都在南郡以南,如果孙权夺取了南郡的话关羽也不大可能从长江越过吕蒙的地盘去南方。  回到主题。
  关羽不肯撤军的原因可能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想直接拿下了襄樊,因为即使南郡被丢掉了,关羽若得到相反,也可以据守此城,另图打算。而即便曹仁射过来的信是真的,关羽也不得不考虑此时撤军是否赶得上救援荆州?如果赶不上,那不白撤了?  我们现在无法判断关羽这个决定的对错,因为他确实或许能赶得上,也或许赶不上。但是就在吕蒙偷袭荆州成功的同时,曹操向荆州派出的第二支援军徐晃通过声东击西的办法,很意外地打败了关羽,解了襄樊的围。事已至此,关羽虽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三国志-赵俨传》),但形势已经逆转,那就不得不撤退了。  此时曹操集团若是里应外合地追击关羽,恐怕他老人家就要提前拜拜了。事实上曹仁也有这个打算,但是他的搭档赵俨却认为“宜存之(关羽)以为权害”,让刘备孙权两家去撕逼即可,所以关羽得以延缓其败亡的命运。以当时的形势,关羽后勤已断,不可能再战胜曹仁。不过若是他被曹仁生擒,说不定还真可能活一命,而孙权那边几乎是眼睛都没眨地就将他给砍了,相当之野蛮,这可能是因为孙权一方常年被关羽欺负而积累的怨恨,也可能是江东民风彪悍的缘故,所以……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当然,后面还有详解)。  之后关羽便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征程。
  待续……
  估计是常年受关二爷的气太多了,孙权再年轻也是一方之主,哪能给你当孙子看呐!直接咔嚓解气。
  实际上在回家途中关羽还是对吕蒙抱有幻想的,毕竟大家还是盟友,没有公开宣战的话一切都有回旋的余地。  有人觉得这事儿不大可能,但是孙刘两家之前也不是没有撕过逼,要是想和解的话,这次吕蒙完全可以说:“我发现关公您地盘上有人偷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是您老人家又不在家,所以就代您抓贼去了。”或者把麋芳、(傅)士仁给卖了然后说:“他俩说要投降我,我替君侯您扫清门户!”  而关羽要是想抢回荆州,可以保证自己安全了再说:“那好,你把荆州还我。”要是不想和孙权开战,也正好借坡下驴,然后说:“哪里的话,荆州本是你孙家的,这次就一并还给你吧!”  所以关羽在回荆州的途中“数使人与蒙相闻”,这说明他一开始还是希望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好汉不吃眼前亏,先忽悠,休整好了再找吕蒙开打也不迟。甚至,关羽可以像《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里罗贯中所描写的那样趁吕蒙出城欢迎自己的时候把他给砍了……呃,好像把关二爷想得太邪恶了一点。  不过吕蒙是铁定了心不打算还荆州的,反而借关羽使者来访这个机会带他们去参观自己所占的荆州,结果使者看到的是“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所有士兵家眷都很安好,于是一回去就告诉大家吕蒙是个好人,这次事件大概是双方出了什么误会,可以和平解决,结果关羽的军队立刻便军心溃散,毫无斗志。关羽自知大势已去,所以便做了改道回益州的决定。
  从荆州回益州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走汉中的上庸房陵,此地当时归刘封、孟达管理,二人也因为襄樊之战而与关羽不和,不过这倒不是关羽现在要考虑的。有人说正是因为他俩的原因所以关羽才没有走此路逃回刘备处,问题是要走此路关羽就必须从曹魏的地盘上经过,这当然不现实。所以关羽讨厌刘封、孟达是真,因此而不走上庸、房陵道却应是假。  至于刘备为什么因此忿恨刘封,我也不清楚。而且这里面的逻辑很乱,按一般人的想法(主要是受演义影响),是关羽被偷袭了找刘封孟达帮忙,刘封孟达不肯帮助,结果关羽死了。刘备怪罪,刘封不肯降魏,被孟达驱逐,这样一来就能合理解释为什么刘备要杀刘封。  问题是根据刘封传记的记载,历史是“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也就是说他们只是不帮关羽打襄樊而已,至于后来关羽败亡,那是他自个儿要往南走的缘故。
  我们现在要理清楚一下这里的逻辑:  ①关羽在得知荆州被偷袭后的第一想法肯定不是立刻走上庸房陵溜回益州,他还是想通过外交或战争手段夺回荆州的,所以这才往南走。既然你自己要往南走,刘封孟达表示怪我咯?  ②关羽走到南方之后发现荆州被夺了,这时他的第一想法肯定也不是穿越曹魏的领地去上庸房陵,而是往西走三峡回益州,那这也跟刘封孟达没关系。  ③关羽虽然与刘封孟达不和,刘封孟达也确实没有援助他打襄樊,但是如果关羽真的走上庸房陵,这二人有理由拒绝出击,难道还有理由拒绝关羽回家?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所以所谓关羽之死要怪在刘封孟达身上,实在有点冤枉。而且事后也不是刘封被孟达赶走,而是孟达被刘封赶走(《三国志o刘封传》:“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然后孟达再借助曹魏的兵力,与上庸房陵的地主申仪一起驱逐的刘封。  此时刘封也不觉得自己有犯什么错,所以很从容地跑回了干爸爸身边,最后才被杀掉——被杀的第一理由也不是关羽的缘故,因为刘备先是骂他欺负、逼反孟达,然后才说关羽的事。接着诸葛亮大概又插了几句嘴,于是刘备便挥泪斩了刘封(“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先主为之流涕”)。  由此可见,关羽之死跟刘封真没啥关系。
  导致关羽彻底失败的原因是陆逊将三峡给夺了,《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吕蒙白衣渡江后“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这时关羽走西边会遇上陆逊,走北边会遇上徐晃——徐晃在孟达被刘封驱逐后还参加了对刘封的战争,可见已经是一支机动部队,可以随时猎杀关羽。  进退不得的情况下关羽便滞留在了今湖北西部。当时他采取的策略是“还当阳,西保麦城”,这时孙权派出了使臣招降他,但骄傲的关羽岂会受此侮辱(咳咳,其实你老人家又不是没投降过)?于是他“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就是搞了几个假人在城头装模作样,然后自己却悄悄逃了出去。  然而正是这个决定,让关羽彻底走上了不归路。
  待续……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关羽这个章节乱入大家是不是有意见啊?有意见可以停掉。  我只是不希望一代武圣的故事就此终结罢了,后面也打算插诸葛亮的番外篇,不晓得各位是不是有意见……
  写得挺好的,节奏再加快点就更好了,司马诸葛们更精彩些。
  以关羽退守麦城的情况看,他应该是知道秭归已被孙权占领了的(不然早就杀过去了)。那么此时他最好的办法就是仍然呆在麦城,坐等刘备的支援。根据记载,关羽的部队虽然在边走边散,但是如前文所说,“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是在“因遁走”之后,也就是说退居麦城内的关羽应该是还有一部分军队的——想也能想到,要是一个兵都没有孙权不早就生吞活剥他了?  所以这时候关羽大不了就蜗在麦城里任性即可,小城也有小城的好处,防守比较容易。此时孙权偷袭荆州的事情一定传到刘备耳朵里了,关羽只要耗上个月把,虽然未必能夺回荆州,但是刘备一表态,孙权就未必会杀关羽,礼送出境或者判个无期徒刑之类的(类似于禁在关羽、孙权处的待遇)大家都好说话。  可偏偏关羽太自负了,大概他还以为自己能够凭借个人武艺杀出重围,不然你无法解释他这时候干嘛出逃?当年中国又没有直升机什么,关羽除了硬闯秭归或者硬闯曹魏的领地,还有别的办法求得生路吗?  而且他这么一任性,孙权那边也不好办了。原本我就很奇怪孙权干嘛非要杀关羽,裴松之引的《蜀记》也对此表示疑惑,所以找到了一个民间传说来解释,说是孙权原本是想留关羽一条生路的,但是下人却说这是养虎遗患,于是孙权只好杀了关羽。这种说法颇为受老百姓喜欢,所以罗贯中也将其写进了演义。  问题是,关羽虽然牛,但是现在不杀他,孙权或许还可以跟刘备好说好散;直接痛下杀手,则双方就绝无回旋余地了。且不说刘备和关羽“恩若兄弟”,就是两人关系一般,你孙权作为刘备的盟友翻脸比翻书还快,偷袭完了荆州还将刘备的人给咔嚓了,你让刘备的面子哪里搁?  以刘备的性格,其实并不是一个非要讲原则的人,何况占领荆州这档子事确实他也理亏,倘若孙权不杀关羽,双方也绝不会演变到夷陵之战的地步。所以裴松之就说什么孙权担心养虎遗患的说法完全靠不住,而是直接指出孙权当时距离关羽遇害地点距离两三百里,孙权如何可能隔这么远还和下人讨论该不该杀关羽?  对此罗贯中也没法解释,于是他设计了这么一段剧情,借张昭之口说道:“今主公损了关公父子,江东祸不远矣。此人与刘备桃园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刘备已有两川之兵,更兼诸葛亮之谋,张、黄、马、赵之勇。备若知云长父子遇害,必起倾国之兵,奋力报仇,恐东吴难与敌也。”这时孙权才后悔了起来,说“孤失计较也!似此如之奈何?”然后张昭就献计说你把关羽脑袋送曹操吧,这样刘备就知道是曹操的阴谋了。  历史上孙权确实有将关羽的脑袋送到曹操处(《三国志-武帝纪》:“权击斩羽,传其首。”吴历曰:“权送羽首於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不过要说能骗过刘备,那就是扯淡了。荆州是你偷袭的,关羽人是你杀的,然后你说“是曹操叫我干的”,谁信啊?
  关羽被杀的过程,《三国志》里孙权方面的传记都说关羽是先被擒,然后被杀。《潘璋传》的记载是“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朱然传》的记载是“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吕蒙传》的记载是“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吴主传》的记载是“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但是《关羽传》里却直言“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究竟哪个是真呢?  我觉得先擒后杀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吴国方面毕竟是亲历者,而蜀汉方面都是传闻的消息。而且这两种记载也不冲突。即马忠擒获了关羽,然后在临沮将其处死,合情合理。  可既然是被生擒了,而我们又分析了孙权完全不必要急着杀关羽,为何最终还是杀掉了呢?  比较可能的原因是这不是他的决定,而是朱治、潘璋乃至马忠这三个缺心眼干的。
  现在人有个很不好的思维习惯,就是将所有历史人物都想象成完全理性的,然后开上帝视角,说谁谁谁在某时候应该怎么做,那么他就必须怎么做,如果没有,就强行解释为“他这么做一定是有深意的”,不然,“难道你比历史人物还牛”?你这么牛,you can you up啊!  可实际上呢?  且不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就算勉强有,那也是极少数。而翻开史书我们便会发现,大部分历史人物其实并不是有多么完美,相反,却是缺点百出,只是有时候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罢了。  你比如关羽,性格是骄傲了点,但是他要是不骄傲,还是关羽吗?  一个谦虚本分的人一般不会杀人,杀了人一般也不会当逃犯,当了逃犯一般也不会跟异地的一个纨绔子弟(刘备)混,混了也未必会追随那么久(刘备集团一直都有人离开,比如徐庶就是一个比较本分的人,所以就离开了)。  但是,一个谦虚本分的人也不可能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胆子不大敢吗),也不可能断然拒绝大集团老总(曹操)的邀请而叛逃追寻故主(刘备)——关羽要想追求利益的话,以他斩杀颜良的功劳来看,绝对可以混得风生水起,当时刘备已经是破产好几次的人了,跟他有什么价值?  我们看张辽徐晃张郃这些人,他们在追随曹操之后都混到了极高的地位,关羽的能力比他们强,资历比他们老,功劳比他们大(这些人在200年前对曹操的功劳都不及关羽),受曹操的尊重也不及关羽,可见只要关羽肯留下,何愁名利禄?  但是关羽最终还是选择了走人,他要是一个徐庶那样的性格,会这么选择吗?  关羽是如此,其他三国人物、历史人物也不例外。
  再说了,地位不同,人考虑的事情也不同。  你比如东吴这边吧,孙权作为一方诸侯、总帅,理应想到杀死关羽后所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且通过史书我们会发现孙权确实是一个有大局观念的人,就是能力比较脱离罢了。  但是从他往下一级,朱治、潘璋二人在偷袭荆州过程中所考虑的就仅仅是如何防止关羽逃脱。再往下一级,像马忠这种级别的人大约就只会考虑抢人头建功立业之类的事情,所以我说关羽被杀是下级自作主张的结果合情合理。  就性格而言,朱然、潘璋这两人本就是俩大老粗。史载吕蒙评价朱然“胆守有余”(按中国人说话习惯,这话其实还隐藏了另一层意思,就是朱然别的地方缺了点,说难听点就是一介武夫,不用脑子),你指望他们二人临场发挥出什么高级政治觉悟可能性不是很高。  而相对来说,朱然这人比潘璋还是稍微好点,为人比较质朴,“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三国志-朱然传》),而潘璋则直接是“为人粗猛”,这厮出名前便“性博荡嗜酒,居贫,好赊酤,债家至门,辄言后豪富相还”,就是经常吃喝嫖赌欠钱不还,一被追债就说“等我阔了再说”,之后也是靠不断砍人头而崛起的,你说他这么一个人遇见关羽又诈降欺骗他的感情,会是什么想法?再等他一听说他被手下捉了,会是什么想法?  或者直接就下令砍头,或者去提审一下关羽,结果双方都是暴脾气,于是潘璋一言不合关羽就被就地正法了,这不是很自然的吗?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为潘璋的手下,那个马忠大概也是个粗人。根据潘璋传记的记载,他的部下“吏兵富者,或杀取其财物,数不奉法”,导致孙权手下多次检举他,孙权则“惜其功而辄原不问”。这样的一群人去追骄傲的关羽,结局会是怎样呢?大家应该都懂的。  等关羽已死的消息传到两三百里外的孙权那里时孙权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大概一边嘴上嘉奖,一边心里痛骂这两个家伙坑死人不偿命。但是事已至此,除了彻底投靠曹魏,他也再无与刘备谈判的筹码了。  帖子讲到这儿,原本可以画个句号了的,但是文首我提出的几个问题却并没有完全被解答,比如说——  关羽为什么要出征北伐?
  待续……
  刘备坎坷大半生,关二爷不离不弃,两人感情确实超越一般君臣关系。孙权这边一到咔嚓,只能势如水火了。
15:04:09  再说了,地位不同,人考虑的事情也不同。  你比如东吴这边吧,孙权作为一方诸侯、总帅,理应想到杀死关羽后所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且通过史书我们会发现孙权确实是一个有大局观念的人,就是能力比较脱离罢了。  但是从他往下一级,朱治、潘璋二人在偷袭荆州过程中所考虑的就仅仅是如何防止关羽逃脱。再往下一级,像马忠这种级别的人大约就只会考虑抢人头建功立业之类的事情,所以我说关羽被杀是下级自作主张的结果合情合......  -----------------------------  这个有不同看法。杀关羽这样的人物,绝不是朱治们所敢自作主张的。我的看法是关羽必须死---因为荆州是袭取的。只有杀了关羽,才能彻底安定荆州的关羽降军,断了这些人当中忠诚分子的念想。所以,我赞成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即孙权在获知关羽被擒的消息后,当即下达了死刑命令,关羽这才被斩。
15:04:09  再说了,地位不同,人考虑的事情也不同。  你比如东吴这边吧,孙权作为一方诸侯、总帅,理应想到杀死关羽后所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且通过史书我们会发现孙权确实是一个有大局观念的人,就是能力比较脱离罢了。  但是从他往下一级,朱治、潘璋二人在偷袭荆州过程中所考虑的就仅仅是如何防止关羽逃脱。再往下一级,像马忠这种级别的人大约就只会考虑抢人头建功立业之类的事情,所以我说关羽被杀是下级自作主张的结果合情合......  -----------------------------  @星辰之子-19 22:43:39  这个有不同看法。杀关羽这样的人物,绝不是朱治们所敢自作主张的。我的看法是关羽必须死---因为荆州是袭取的。只有杀了关羽,才能彻底安定荆州的关羽降军,断了这些人当中忠诚分子的念想。所以,我赞成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即孙权在获知关羽被擒的消息后,当即下达了死刑命令,关羽这才被斩。  -----------------------------  这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判断清楚。实际上关羽被害后荆州地区我们不但没有看到孙权清算荆州集团,而且夷陵之战时仍然出现了大量反孙权的叛乱,可见杀关羽并没有什么卵用。  当然,这是以结果推过程,不足为信。  至于立即下令判处死刑的话,这也算不上是易中天的观点,因为正常人读史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孙权下达的命令,这是习惯思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习惯思维有时候带有一些鸡汤的意味,往往不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  孙权当时没有在关羽遇害的地点,既然潘璋的使臣有这个时间功夫往返于两地之间,为什么不直接将关羽押回荆州?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使者跑得快些,但是这就绕了两个弯子了——我们判断历史真相要尽可能简单思考,不然就真会陷入厚黑圈子去。  另外关于这点我还想了一些,明天再继续,欢迎朋友继续关注!
  被封上将不满。。。。。。私自用兵。。。。。。两次被俘。。。。。。以关羽的性格,即使孙权不杀他,把他放了。。。。。。这日子还能过吗??????????郁闷死。。。。。。
  @全言 有意思
  好吧,我知道各位以为今天是讲关羽为什么要北伐,不过我却灵光乍现,觉得关羽之死还有一些话可以说,so,先上这些,明天再分析关羽北伐的原因~
  关于我推测关羽是被擅自杀死,还有两点要说,因为史书里的这段记载出现了两个奇怪现象,先来说第一个。  我们假设关羽是被孙权下令杀害的,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这两种可能都不符合逻辑:  ①孙权早有下令要杀死关羽,既如此,干嘛还要生擒?  ②孙权事先没有下令要杀关羽,事后得知关羽被擒了之后再做的决定。  那么问题就来了,孙权本人并没有在关羽遇害的临沮,如果他知道关羽被擒,那肯定是潘璋派人送的信。而孙权要下令杀关羽的话,使者又必须跑回去告诉潘璋。也就是说潘璋宁可让着这使者一来一回地跑两遍,也不肯将关羽直接押送给孙权,这也太奇怪了。  按理说任何人活捉了对方大将的第一想法都应该是将其交给主子,然后听其发落,然而潘璋确实就是在临沮把关羽杀了,而且连他儿子都一块杀了,这决定实在太莫名其妙。各位领导要是有这样的下属,会作何感想?  当然,我们确实可以解释为孙权得到潘璋那边来的使者的消息之后思考了一下,然后告诉使者叫他又赶回去将关羽斩杀,顺便把他儿子也斩杀,但是大家读一读这段话,想想看,是这个可能性合理呢,还是孙权直接收到消息的就是“不好意思,关羽父子已经被我砍了”的可能性合理呢?  我们判断历史真相要尽可能简单思考,不然就真会陷入厚黑圈子去。
  第二个奇怪的事情在于,史书里到处都有写到是马忠生擒的关羽,可这个马忠在立下如此大功后却没有获得一丝奖励,随后便消失不见了,这岂不怪哉?  我们常说军功军功,军功是怎么算的?一般人很容易将其联系到指挥战争这个层次,认为只有那些运筹帷幄的人才有军功,可若如此的话,一般人如何才能加官进爵?历朝历代设置那么多等级爵位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般军功就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常规的,算人头(后来改成耳朵或者手指),二是非常规的。  非常规的又分为两种,一是执行特殊任务,比如黄盖诈降,可能一个人都没砍,但也要算功劳——《三国志-黄盖传》里说他在赤壁之战后立刻就“拜武锋中郎将”,而黄盖是最早跟随孙坚的人之一,混了二十年才混到中郎将的职务,也算是够衰的。  另一种是击毙或生擒敌方重要将领,比如黄忠击毙了夏侯渊,立刻就成为了与关羽并驾齐驱的人。有时候运气好的话捡的人头甚至是屁股都能立功,比如项羽自杀的时候就有五个人瓜分了他的尸体,结果这五人都封侯了。  生擒比之于击毙更加需要技巧性(废话),何况还是抓关羽这种级别的人(别的不说,光关羽的武力值至少就在90以上吧,你让全言我去追关羽,不被砍死就不错了)。可马忠立下如此功劳,居然连根毛都没有获得,倒是潘璋因功拜固陵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朱然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这一点都不清真。  马忠之前就潘璋的司马了,算是中级军官中的佼佼者(比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属于知道刘邦核心机密然后出卖给项羽级别的人),生擒关羽不说和潘璋对半分军功,怎么着也得三七嘛!可是随后马忠便在历史上不见了踪影,这又是为何?  我前面说了,反对彻底的厚黑读史,但是并不是否认厚黑的存在。要我看,这马忠估计就真当了孙权一方的弃子,可能已经被杀了,也可能被闲置不用,随时准备被献祭给刘备。但是最终刘备没有和孙权和好,而马忠便已经病逝了,孙权觉得这厮实在烦心,于是便绝口不提他的存在了。
  关于厚黑方面我的逻辑是这样的:纯粹的脑补,不足为信;但历史上如果有类似的事情,则可以借鉴参考。就在关羽去世仅仅四十年后,司马昭在杀死自己的主君曹髦后便将执行者成济给卖了。当时陈泰说必须杀贾充,可是贾充是司马昭亲信中的亲信,他怎么舍得下手?至于成济,一匹夫耳,不足为惜!  我们现在把司马昭替换为孙权,贾充替换为潘璋(史载孙权对潘璋是“奇爱之”),成济替换为马忠,不是很和谐吗?  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满世界都知道是马忠抓的关羽了——孙权方面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呃我是说马忠也,那么冤有头债有主,说不定刘备一沉住气,杀个马忠就可以消弭仇恨呢?你办事我放心,有事情,找马忠,与我孙权无关,也与我的爱将潘璋无关。  至于后来马忠是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呢,还是真的被杀了,似乎就不重要了。  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可能,因为这样的话可以相对比较完美一切:马忠杀了关羽后孙权怪罪下来,所以不给他加官进爵,甚至想杀他。但是孙权要是真的杀了,一方面史书应有记载,另一方面这时候杀他又可能得罪曹魏一方,所以暂时留条命。后来刘备最终还是发动夷陵之战了,那么马忠就没必要杀了。这时候按理说可以给马忠恢复政治名誉,再后来,孙刘重新结盟,此时刘备已死,关羽的后人也在蜀汉混得一般,诸葛亮和孙权当然也就无所谓那个杀死关羽的人了——此时马忠可能已经去世(这么提心吊胆地活着,难免不郁郁而终)。  不过就算孙权没有真的杀他,那个年代中国人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脑袋造假——当年刘邦为了骗陈余就砍了个长得像张耳的人然后把这个人的脑袋送了过去,结果陈余还真相信了。那个年代又没有DNA测试什么的,马忠还远不如张耳有名,或许孙大帝一“慈悲”,就改杀了另一个人呢?  善哉善哉,众生平等,张耳是人,那貌似者非人邪?  扯远了。
  明天继续关羽北伐原因考
  下面网友毘沙罗卫门的观点,我虽然不赞成,但是也可以一起讨论,反正谁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笑谈历史罢了。  ---------------------------------------  我觉得临场砍头的说法有些许牵强。我选择大魏阴谋论,就是说,东吴要用关羽的人头去换荆州,事实也是,大魏在关羽败退的时候并没有乘胜追击,侵占州郡,所以,我认为,那应该是孙权的外交筹码,毕竟关羽跟东吴并没什么军事冲突。
  顶  顶
  三、关羽为什么要出征北伐?  是的,关羽为什么要出征北伐?  这是探讨关羽之死问题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如果关羽不北伐,那他就不会因为与曹魏的二虎相斗而遭孙吴偷袭,自然也不会因此死在逃亡的路上。但现在说这些已经没意义了,那么关羽为什么要北伐呢?  普遍观点认为关羽是为了贯彻实施诸葛亮对刘备的制定的两路出击夹攻两都(长安、洛阳)的计划,但这里就有个疑问了:其一,刘备在当年只进攻了汉中,其二,之后关羽在襄樊搅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他也没有对长安发动袭击。按诸葛亮的计划,蜀汉方面必须两路夹击才能完成最后大业,而关羽既不是在刘备攻打长安的时候北伐中原,而刘备也没有因为关羽的北伐而攻打长安,这显然跟隆中对是相违背的。  我们采用反证法推理一下。  首先假设关羽确实是想实现隆中对的计策,但刘备却没这个打算,可关羽却因为通讯不便而做出了误判,于是擅自行动出兵北伐,这,是否可能?  仔细推敲过后我们可以说此观点是不现实的,因为刘备册封关羽前将军的时候是派了大量人马过来,如果他真的要关羽出兵北伐,一定会借费诗或者别人之口告诉关羽——这么大一个决策,不可能闷着不说。
  那么我们再假设刘备确实有此计划,而且是想要关羽先打洛阳,然后他再出兵打长安,这是否有可能呢?  也很难成立。  且不说刘备军刚拿下汉中,士卒疲惫,不存在进一步北上的能力,而且史书记载了刘备在汉中之战后便亲自返回了成都,留魏延镇守此地(《三国志-先主传》:“于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可见他至少是没有立刻北上的意向。所以就算此时关羽北伐,刘备也不大可能立即呼应。而既然刘备不立即呼应,那就谈不上是什么“两路出兵”了。  以之前最后当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之时刘备的答复是“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三国志-吴主传》),以及后来诸葛亮北伐的情况看,蜀汉集团是深知此时进攻长安没太多胜算的,原因有三:  一是当时的北方还很稳定,不符合诸葛亮所说的“天下有变”——刘邦韩信能成功,是因为黄河流域被项羽搅和成了一锅粥,另外章邯等人又因为坑死了关中人民数十万而汉王有约法三章在先,所以秦朝遗民们都巴不得刘邦去救他们于水火。这种情况在219年的中国并没有出现。  二则诸葛亮也不是完人,隆中对的时候他去都没去过益州,估计没预料到秦岭那么难翻,之后汉中之战刘备和诸葛亮都发现北伐远比想象的难,光是走路就累个半死,自然也就发现了当年隆中实在有些太理想化。  三则是因为长安乃两汉重镇,等闲也确实拿不下来。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军于建安二十四年兵败汉中,夏五月“还长安”,可见长安此时是有重兵把守的。关中地区不比汉中,平原广布,正适合曹魏骑兵行动,此时的刘备就算要北上,顶多打凉州,步步蚕食曹魏的边境,扫清长安西面屏障,然后徐徐推进,而不是直接打长安。  关羽是久经沙场几十年的老将,刘备不会打长安这件事应该不会不明白。
  如果承认关羽的北伐是遵循隆中对的计策,那么有一个问题是怎么也绕不开的,那就是他出兵的时间,不前不后。  早一点吧,你可以说关羽是为了响应刘备对汉中的征伐;晚一点吧,你可以说他是在等待刘备休整好了然后一起出动。可是他恰好卡在那节骨眼上,明摆着刘备没休整好,他偏偏出兵了,这该作何解释?  我们当然可以有无数种解释,但是上帝喜欢最简单的答案。与其想破脑袋地证明一个怎么都说不通的命题,不如直接这么写上答案:对不起老师,这个命题错了。  这就好比上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科学家们都发现牛顿经典力学在许多新领域行不通,于是大家想破了脑袋都想修正牛顿体系的漏洞,结果爱因斯坦说:不是牛顿的有漏洞,是因为在更广大的领域里,他的理论是错误的。  现在我们也只能说这么一句话,那就是:关羽的北伐,绝不是为了隆中对里的那什么“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而是别有所图。  图什么呢?  让我们转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  谁给关羽下达的北伐指令?
  下一次长篇番外绝不在五十五讲内写,临时信口开河搞得我自己也灰头土脸了  o(╯□╰)o
  顶顶,  
  养肥再看  
  四、谁给关羽下达的进军令?  是的,这个问题,难道大家都忽略了吗?  关羽是刘备方面镇守荆州的地方大员,北伐这样一次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岂能是随随便便寥寥草草就能进行的吗?那么问题就来了:是谁,给关羽下达了进军北伐的命令?  近些年来莫名其妙的历史学脑残层出不穷,其中之一部分便提出了雷死人不偿命的“诸葛亮杀害关羽”观点,说关羽之死是诸葛亮为了扫清自己通往蜀汉政权巅峰而采取的措施,刻意让关羽北伐,然后让他死在外面。  对此我看着也是醉了,且不说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前的职务大概就是一个首长秘书,在军队中也没有什么实力,官衔上也比关羽差了十万八千里,杀了关羽,他就能上位?更重要的是,为了坑死关羽而丢掉荆州,这该脑残到什么地步才会做出如此决定?  所以诸葛亮谋害关羽一说真没什么好说的,一派胡言。
  诸葛亮要是一口气把关羽张飞法正都杀了,我就信是他给关羽下的军令,不然我们只能说除了刘备,没有人能给关羽下达指令。问题是,关羽北伐是刘备下达的指令吗?  前面我们也已分析,以当时的形势,刘备不大可能下达这样一个冒进的指令,因为他本来就只有两个州的地盘,益州出去打汉中还靠谱点,江陵上去北伐就有点爆冷了——曹魏的政治中心虽然在河北邺城,但南方的许昌仍然是其重要的据点,所以在于禁军队被消灭前关羽是不可能吓得曹操讨论迁都的。  而且在于禁被打败之前关羽对襄樊的攻略也没有尽全力,因为吕蒙在称病后关羽才“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再联系到他抓了于禁的俘虏却粮食不够而要去抢孙权的粮食,可见在此之前关羽是绝没有预料到自己能取得初次辉煌胜利的。换而言之,就是他一开始就没有做好打大仗准备的。  本来襄樊之战就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至少我们知道关羽不是诸葛亮,不懂什么借东风之类的把戏,古代也没有天气预报,谁能知道汉水会突发暴雨发洪灾呢?汉水不涨,何来水淹七军?不水淹七军,关羽有把握降于禁斩庞德?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事实,那就是:关羽的北伐,原本就是一次有限度的小规模行动而已。
  五 真相  真相可能就是这样的:刘备出兵汉中的同时或者之后捎了口信给关羽,说大哥我就要出兵了,你也别闲着,在荆州吓唬一下曹操,意思意思一下。至于这个“意思一下”是意思到什么程度,我想曹操的行动告诉了我们。  当刘备大举出兵汉中时,曹操居然没有在第一时间赶来与之对抗,为什么?  忙着处理自己在朝廷的政治斗争肯定是一方面的(曹操这几年很忙),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正是关羽的存在,掣肘了曹操的行动。  在当时孙刘两家之中,只有关羽所镇守的荆州是唯一具备直接威胁黄河流域的重镇:刘备益州打黄河流域首先要爬山,其次爬了山后打的也是关中地区,并非北方的经济中心(关中早就不是了);而孙权的扬州要想北伐,吕蒙也说了,陆战不给力,拿下很困难,就算拿下了,那也不一定能守住。  唯有荆州地区,往北就直接插入曹操的心脏地带,关羽本人又有出色的陆战经验,曾经还在曹操手下公干过,这些优势都让曹操不得不防,不做好周全准备曹操是不可能向西方进发的。  所以关羽在建安二十三年末和二十四年初的任务就是牵制曹魏,为刘备在汉中的行动获得战机。接着刘备拿下了汉中,关羽于是趁机北伐想要敲一竹杠,让曹操往返于东西之间疲于奔命——这种计策正如当年田丰建议袁绍时所说的“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北方不是天下没变吗?那就没完没了地恶心曹操,玩多了,我就不信他们能每次都镇压得住叛乱,起码曹操六七十岁的人了,多跑跑,死得也快些嘛(大家都比曹操年轻)!
  然而突发的大水打乱了关羽的所有计划,原本就很优秀的他准了战机,一把水淹了七军,威震了华夏,此时他的骚扰任务早就已经完成了,是继续留下扩大战果,还是见好就收,率兵回师呢?  以前我认为关羽想做军阀,想为他的子孙留下一片更广阔的天空,所以为了利益,而继续留在了北方前线。现在看来,也是受厚黑分析历史影响太深了。在又读了很多历史传记之后,我现在所下的结论就是:关羽这么做,就是因为他想这么做而已。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是因为他与众不同。而且英雄中的大部分,都不谦虚。  关羽和很多人一样,就是骄傲自满,而且放在他那个时代,他也完全有骄傲的资本:  ①个人武艺方面,关羽属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传说级武将,杀的还是河北赫赫有名的颜良,这战绩,足够他吹一辈子了。  ②军事统帅方面,关羽常年担任刘备集团二把手,刘备不分兵则已,一分兵则只给关羽以重任,说白了关羽就是长时期做领导做习惯了,自负心当然也日渐加重。  ③道德情怀方面,关羽在当时便已是全国的道德楷模,对故主不离不弃——我们平时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也会有那么一丝“自豪感”,关羽做了一件这么伟大的事情,内心能不自豪?这自豪自豪着惯了,变得极度自负不是很正常的?  ④作为一个武将,关羽能读《左传》,这是非常难得的。虽说算不上文武全才,但是我们翻开《三国志》,里面有几个将军会读书?大字不识几个的倒是有提到一个王平,其他我没特别留意,但应该还有。古代文化普及率本来就低,一个城楼前贴个告示就那么一两个人能看懂,其余都要听他念是什么内容。打仗的人原本就没空读书,要有空读书也早就投身行政圈子去了,干嘛要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  关羽文化水平未必很高,但是作为一个武将,能知晓春秋大义就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放今天完全可以到某大学挂个教授名额,你说他能不自负?  襄樊之战将关羽的声望一下子推到了另一个巅峰,如此成功面前,他失去了冷静的判断,或许,他觉得光靠自己就能拿下河南呢?你无法想象一个失去理性的成功人士会想什么,他们的思维本就不同于一般人,发疯的时候就更为尤甚了。  此外,当时的刘备诸葛亮等都远在益州地区,他们一个是遥控不了襄樊的局势,再一个,听说关羽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是否也想着干脆默许他去算了,或许,隆中的对策真能这么稀里糊涂的成功呢?  每一个英雄都是一个赌徒,历史本就充满了各种偶然,有时候(尤其是战时)还真不是看你下的决定有多么英明,而是看你下决定的速度是否快速。比如,曹仁要是真弃城而走了会怎样?或者汉江的水再高个那么几公分会怎样?或者,曹操早死几个月会怎样?那时候别说孙权敢不敢偷袭荆州了,就是偷袭了,关羽也不至于被驱逐到荒郊野岭去做野狗,不是吗?
  六 尾声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长生者,活得长之意也。关羽若没有杀人做逃犯,能否在乱世活得长呢?当然,他去世时候年纪也不小了,但是被斩首显然不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完美长生。倘若关羽不杀人,他会有一段怎样的人生呢?  或许徐晃的经历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徐晃是关羽的同乡,年纪稍微大一点(《蜀记》说关羽要称呼徐晃为“大兄”)。他早年在郡里作小吏,因随杨奉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拜为骑都尉。因为有见识,所以他劝说杨奉护送汉献帝从李傕郭汜手下逃回洛阳,所以被封为了都亭侯(徐晃也是曹操集团中比较少见的罕见的带爵入股武将)。后来在曹操底下做事,几经沉浮,最终以高寿而病故(死于227年,比关羽还大,比关羽死得晚八年,那年纪应该是不小的)。  徐晃的经历,可能就是关羽在另一个平行世界的轨迹。以关羽的个人素质,最终应该还是去从军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他又识字,那么做一个郡吏大概也绰绰有余。之后东征西讨,应该也能建立一番功勋。所遇若非刘备之类的枭雄,大约也不会从一而终(关羽也不是没投降过曹操,可见他是真心服刘备,而非逮个主子就忠诚不二的)。估计,关羽最后还是可能混进曹操集团(毕竟是黄河第一),然后表现得比徐晃要好,成为五子良将之首完全有可能。  不过历史还是开了个玩笑,关羽是长生没做成,变成了云长——大约关羽以前也不叫关羽,因为羽和云长比较对应,跟长生不大对应(或许关羽以前叫关寿?)。改名字,应该是因为杀了人。长生,一听就是一个四平八稳的名字,云长,一看就不是寻常人的称号。关羽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不寻常的人,超越了同时代甚至是全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人,成为了真神大帝,虽然最后是以自己的脑袋为代价的。  蜀汉方面给关羽的谥号也挺有意思的,“壮缪侯”,壮大家都懂的,缪这个字却耐人寻味。谥号里“缪”这个字一般和“穆”和“谬”二子联系起来,前一个字比较褒义,后一个字明显是贬义。大约,蜀汉集团对于这位曾经的二把手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所以才给了这么一个名号给他吧!  好吧,最后这一段就是随手写的,见笑了!  一家之言,此帖终结。  全言  
  关羽若北伐成功是蜀汉复兴的一代名将,失败了也成了关二爷门神。历史不亏他啊!
  楼主这么溜,能发一份原来的文档给我不
  楼主这就不写了啊?不过瘾啊!
17:41:11  六 尾声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长生者,活得长之意也。关羽若没有杀人做逃犯,能否在乱世活得长呢?当然,他去世时候年纪也不小了,但是被斩首显然不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完美长生。倘若关羽不杀人,他会有一段怎样的人生呢?  或许徐晃的经历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徐晃是关羽的同乡,年纪稍微大一点(《蜀记》说关羽要称呼徐晃为“大兄”)。他早年在郡里作小吏,因随杨奉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拜为骑都尉。因为有见识......  -----------------------------  是关羽那个番外篇结束,不是全文,有歧义,my fault
  好,继续…  
  关羽张飞之猛,诸葛之智,完全是因为鹤立鸡群的对比效应,不似魏,吴,荀彧陆逊郭嘉刘晔之群鹤也。  使以上诸人处于蜀中,未必逊于诸葛。  关羽虽猛,闻甘宁之名而止(关羽濑)。诸葛虽治,不能立寸功,且蜀人好静,治之也易,况蜀地促狭,民众不过百万。不过魏一大州而已。虽杜畿,梁习,贾逵,不输诸葛。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圣人功成而无名。  齐闵灭宋而燕伐之,吴争黄池而越灭之,灭宋入郢之功大矣,然终覆亡,何功之有?  我最爱徐晃,只因他治军,先为不可胜,然后战。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  诸葛数出岐山,关羽轻吴而北伐襄樊,皆败亡之道。  以蜀之险,守百年可矣。攻,则未战先自疲也。  所以说,智者,将者,荀彧,陆逊,刘晔,郭嘉,徐晃,王基,满宠是也。诸葛,关羽,非也。
  古人也是人!!!!!!!!  顶
  @大虎君
10:39:24  关羽张飞之猛,诸葛之智,完全是因为鹤立鸡群的对比效应,不似魏,吴,荀彧陆逊郭嘉刘晔之群鹤也。  使以上诸人处于蜀中,未必逊于诸葛。  关羽虽猛,闻甘宁之名而止(关羽濑)。诸葛虽治,不能立寸功,且蜀人好静,治之也易,况蜀地促狭,民众不过百万。不过魏一大州而已。虽杜畿,梁习,贾逵,不输诸葛。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圣人功成而无名。  齐闵灭宋而燕伐之,吴争黄池而越灭之,灭宋入郢之功大矣,然......  -----------------------------  有这方面原因,但是不全是。  张飞确实难以被称作是最顶级武将,但是关羽的能力是很强的。斩颜良这种功绩,全三国似乎都没有;一次俘虏于禁三万以上军队,也是相当牛逼的战绩(注意,这是正规军对抗,不是一方吊打另一方的战役)。  诸葛亮的话首先我在本帖里对比了他的隆中对比其他几个版本都要更先进(尤其意识到了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这是非常难得的,后来五胡乱华其实就是汉族人轻视少数民族的直接后果),其次他在战略上识大体,懂得政治需要什么(最典型的,承认孙权称帝,他说得有理有据),民治上井井有条(没见到诸葛亮北伐搞得全国鸡飞狗跳民不聊生),军事上几次出兵不说是天才型统帅,至少能以弱势之兵进退自如、同时不断斩杀曹魏将领,这绝对是当世一流。  如网友海陆军大元帅所言,三国军事家,唯有曹操诸葛亮陆逊司马懿四人,此言我甚赞同。
  今天休息一天哈!
  蜀汉集团中的刘备、关羽、诸葛亮应该都是一流人物,诸葛亮的才华与品德更是为历代所景仰,这可是三国演义出来之前的事实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精神丰碑,关二爷和诸葛亮就是。
  @qinchuyue6-06-23 22:56:20  蜀汉集团中的刘备、关羽、诸葛亮应该都是一流人物,诸葛亮的才华与品德更是为历代所景仰,这可是三国演义出来之前的事实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精神丰碑,关二爷和诸葛亮就是。  -----------------------------  是的,历史人物都有其原型特征,文学塑造虽然会夸大,但一般不会“变性”,除个别情况外,很少把好人写成坏人,坏人写成好人,否则就难说是一部好作品。  比如曹操在《三国志》里就是一个奸雄形象,刘备则是一个有义气的人,那么《三国演义》里就不会把曹操写成仁君刘备写成小人,只是将他们的特征更加夸大化了而已。  再比如诸葛亮本就是一个聪明人,演义就不会将他写成个蠢包;周瑜虽然没那么心胸狭窄,但正史中的他脾气非常不好,一言不和就怒发冲冠,也算是和嫉妒心一脉相承的。  艺术改造本就要强调一个对比,不温不火老百姓看着没意思。曹操当然没那么狡猾,但是你把他塑造得跟人渣一样了大家就记住了这个王八蛋的存在——普通人对历史的记忆都是那些有趣的事儿,而不是正经记载。比如雍正干了那么多实事,一般人还不就只记得他的夺嫡甚至是弑父呢?
  奇怪,现在别人回复我不见提醒了
  q6-06-24 10:36:32  田丰的战略是小股部队部队分头袭扰,后期刘备兵困汝南田丰要求出兵,也是袁绍没抓住机会。但是形势并不具备可比性。  当时,曹操已经回大本营有所喘息,如果袭扰很可能引来曹操又一次下荆州,引来巨蟒不合算。  就算是两面出兵,可直到打完襄樊战役,关羽败死也没见汉中有所动作,这就匪夷所思了。  所以,我猜测刘备可能没下指令,因为他没准备好。  -----------------------------  关羽一开始出动的部队少是不少,但多也不会太多,不然吕蒙他们就没必要诈骗关公了。进攻的军队之所以多,主要是因为还有后勤人马,而防守则不需要。  我觉得刘备要是没下令关羽敢这么弄的可能性不大,他单挑确实很冒险,但是做统帅却比较保守,比如守徐州的时候就没能随机应变地跑路,赤壁之战的时候也是中规中矩地听刘备安排先走人,镇守荆州和孙权发生冲突也很耐心地等刘备前来支援,襄樊之战其实打得也很规矩,水淹七军后就演变成了阵地战,得知孙权偷袭自己的消息后也没有迅速下决心撤回——种种迹象表面他并不是一个冒险主义者,所以我不觉得他有可能擅自出兵北伐。
  顶起来!  
  第三十八讲 新起点  曹操死了。  是的,继关羽、吕蒙后,中国政坛另一位重要人物,同时也是所有人当中最重要的那位,曹操,也去世了(三人可能死于一个月内)。  曹操的死因,一般认为是其积累多年的头痛问题,但是能表现出这种症状的疾病实在太多,所以我们至今也不能确定其具体死因,但鉴于其病史长达二十余年,所以现代人判断其死亡可能为良性颅内肿瘤恶化的后果。  不过曹操去世时已经是一位六十六岁的老人,这个年纪在古代已经算是非常高寿了,只是关羽却没能等到这一刻的到来,这确实是一个遗憾。假如曹操在关羽围困曹仁的时候突然病逝,那么即便荆州被孙权所偷袭关羽大概也可以拿下襄阳地区,毕竟这个时候曹仁更难获得总部的援助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曹操是否正是为了等待关羽的失败才与病魔搏斗到了220年后?按照中国的历史传统,曹操应该死在自己王国的首都,也就是邺城才能确保政局的稳定,但他却倒在了帝国的首都洛阳,所以他的去世确实也非常的突然。如果真是如此,这是否算是曹操和吕蒙一起在以生命为筹码与关羽进行一场游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关羽也算是被二人约好去见上帝的了。  曹操的去世也给了整个北方以休整的机会,与葬礼相关的许多事情都牵制了北方人企图统一全中国的步伐。至于南方,刘备和孙权的关系已经破裂,双方间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曹操若在世,他们可能还忌惮其在两家的战争期间偷袭自己。现在曹操已死,中国的矛盾中心便彻底转移到南方了。  不过一些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了。
  首先开始的是有关曹操政治遗产的争夺。曹操去世的消息传到魏王国的首都邺城后,大多数人都认为曹丕要等待一份由皇帝刘协发布的任命诏书才能成为新的国王,但是他的幕僚陈矫却敏锐地看到了政治情况的复杂。陈矫认为曹操没有在邺城去世而他的其他儿子仍然在外面活动,此时必须尽快确立曹丕的继承人地位以防止其兄弟们与其抢夺王位。  陈矫迅速在一天之内为曹丕做好了加冕国王所需要的一切准备,然后在第二天请曹操的王后,也就是曹丕的母亲为自己的儿子举办了登基典礼。而就在这之后不久,陈矫的担忧也变成了事实。  给曹丕带来麻烦的并不是他之前的竞争对手曹植——曹植在援救曹仁行动中的荒唐表现已经让所有人都对他失去了信心。真正的威胁来自曹丕的另一位同胞兄弟,他就是勇猛善战的曹彰。曹彰在得知父亲去世后迅速从西北前线回到了洛阳,他非常骄傲地向当地的官员询问象征曹操权力的魏王国玉玺在哪里,结果却遭到了官员贾逵的训斥。贾逵说道:“王国有法定的继承人曹丕,玉玺之类的问题不是曹彰应该询问的事情。”  此时的情况已经非常的危急,若是骁勇善战的曹彰凭借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而武力劫持帝国皇帝刘协,那么即便曹丕拥有对父亲权力的优先继承权也难以与弟弟对抗,毕竟皇帝仍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有权更换任何王国的国王。但是曹彰最终没有选择做这些事情,而鉴于他是曹丕兄弟中最有实权的一个,于是曹操集团便避免了内部唯一的一次分裂危机。  但是这并不代表曹丕就可以放心自己的安全了。虽然事后我们可以看到北方并没有发生任何的大规模的骚动,但是曹操集团在当时却不这么认为,以至于当时有人竟然提议把所有城池的长官全部换成曹操的同乡以防范叛乱于未然。这种极度缺乏信任感的建议遭到了官员徐宣的反对,最终未能执行,而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到北方的政局在曹操去世后有多么的不稳定。  确实,越是伟大的政治人物在越会在去世后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拥护他的人会突然失去政治上的信仰和方向,反对他的人更会认为这是发动反攻的最好时机。第二点自然不用多说,而第一点我们可以从许褚和夏侯惇身上看到。
  许褚和夏侯惇是曹操生前最信任的两名将领,他们一个随时在曹操身边负责警卫工作,一个则常年在外代表曹操管理各地的军队。在得知曹操去世后,许褚因为悲伤过度而口吐鲜血,而夏侯惇本人则在三个月后也得病身亡——在此之前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夏侯惇本人确实有身体上的缺陷,那是他在与吕布的战争中失去了一只眼睛,这种问题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身体不适,所以他的去世或许也是因为失去主人兼好友的悲伤所致。  于是现在的曹丕面临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自己如何从根本上继承父亲所留下的政治遗产。获得王爵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曹丕本人并不具备曹操一样的政治、军事甚至是文学才能,这就让他无法在自己的集团中树立一个新的克里斯玛权威。  是的,曹操就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一个克里斯玛领导人。他无时无刻不在引先贤的观点为自己服务,但他又在周而复始地打破固有的社会习惯和思维,从而将中国的社会改造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模式,这种出色的人格魅力得到了无数人的崇拜,其中就包括现代中国最重要的领导人毛泽东。但是现在要继承曹操的人是曹丕,而他的资历和能力却明显无法获得集团的崇拜,于是他就需要一个新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集团成员,获得他们的支持。  马克斯o韦伯显然没有告诉曹丕该怎么办,但陈群给了他意见。陈群是我们在第十六讲和第三十二讲中所提到过的人物,他出身于地方大势力家族,曾先后为刘备、曹操、曹丕工作,是当时资深的行政官僚人物,不过直至公元220年陈群都只是和曹操以及集团中的其他一些人讨论了一些行政、司法制度方面的问题,对曹操在军事上的贡献几乎为零。然而现在,由他表现的机会到来了。  权威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统治形式有三种,如果一个集团领导人无法树立起克里斯玛权威的话,还有两种方法可以供他选择以维持自己的管理。一种叫传统型,这种统治建立在人们对于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基础之上。被统治者之所以服从统治是因为这种关系已经存在于神圣的传统之中,统治者凭借传统的力量实施合法统治,同时也受到传统的约束;一种叫法理型,这种统治是建立在正式制订的规则和法令的正当性基础之上的。  陈群教给曹丕的管理方式,就是建立一个传统型与法理型相结合的新权威,它在当时的名字叫做“考察九个等级人才”的制度(注:即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间接选举公务员制度,其规则是由皇帝选择一些人物(通常是已有的官僚机构成员)担任人才考察官,再由这些人才考察官依据家庭出身、个人品德以及特长能力等为候选人打分。“考生”的分数分为九个等级,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换做A+、A、A-、B+、B、B-、C+、C、C-),然后再根据这些分数来选拔人才直接担任或者后补为国家公务员。  这是一个有关政府人事权的制度,那么它是如何帮助曹丕确立自己统治的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选拔的标准。曹操在世时提倡的人才选拔标准是才能压倒一切——他当然有考虑到其他方面,但是对于一个每天都在面对战争与死亡的军事统帅来说,一个出身好、道德高却没什么才能的人是没太多用处的,所以曹操的手下聚集了许多的有才无德之人,而这群人又很大程度地妨碍了贵族家庭获得政治上的权力,于是双方间便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曹操在世的时候没有人敢反对他的决定,因为当时最强大的贵族军阀袁绍尚且不是他的对手,其余人当然更不想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何况当时中国更重要的问题是国家的分裂,如果没有曹操来建立强大的集权统治,则贵族们的人身财产安全都会受到张角等人的威胁。但是现在曹操已经死亡而北方的局势也趋于了稳定,于是妥协的时候便到了。  九品中正制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政治协定。一方面,地方实力派认可曹丕及其家族拥有全国意义上的人事任免权,但另一方面,家庭出身成为了人才考察官为候选人打分的最重要标准,如此一来贵族家的孩子们就成功地挤占了政府的各大岗位,从而也成为了国家权力的实际掌握人。  贵族们非常满意曹丕的让步,为表感谢,他们也做出了一件让曹丕梦寐以求的事情,那就是拥戴他成为帝国的皇帝。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汉王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但要迈出这一步确实非常的不容易。曹操未尝不想自己做皇帝,因为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心中最伟大的事业。但是曹操毕竟向汉朝的六个皇帝(包括那些早夭和非自然死亡的)表示过效忠,再加上自己年事已高,所以他对于称帝一事非常的谨慎,到最后也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  但是曹丕生于公元187年,从小便成长于乱世,他的印象中从来就过汉朝皇帝的威严,有的,只是父亲曹操如何通过武力一步步消灭各地军阀,然后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社会。所以曹丕;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北方的稳定是自己家族的功劳,而皇帝也是因为父亲的庇护才得以存活下来,那么现在就是刘协感谢他的时候了。  除此外,曹丕本人确实也有很强烈的权力欲望。早在217年被父亲选为魏王继承人时曹丕便高兴地搂着自己的幕僚辛毗(为袁谭工作的那位)的脖子以表达出自己的喜悦之情,这个情况被辛毗的女儿、著名的智慧女性辛宪英知道后批评为不懂责任只想享受的表现。虽然这么简单地评价曹丕似乎并不恰当,但曹丕却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对权力的渴望一向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只要有机会,戴上皇冠才是其最终的目的。  在此之前父亲已经为自己确立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局面,而曹丕唯一需要的顾虑就是贵族们的反对,毕竟这些人都是中国政坛根深蒂固的强大势力,他们的长辈在曹丕甚至是曹操的祖父还默默无闻的时候便已经是位高权重的人物并且宣誓要对刘协的家族效忠,所以曹丕不得不对他们的忠诚表示怀疑。  不过陈群的方案已经为曹丕获得了贵族们的支持,既然曹丕愿意与其他家族分享利维坦的使用权,那么利益终究是利益。就这样,曹丕终于在公元220年底让刘协将皇位让给了自己,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魏王朝,而不连续传承了四百余年的汉王朝终于就此而结束了。  三国中的第一国终于正式出现,汉王朝走好!新皇帝万岁!
  @qinchuyue197979   --------------------------------------  鲁肃不死,恐怕也难维持局面,整个孙吴集团在后来似乎只有鲁肃一个人坚持孙刘联盟,其他上至孙权下至吕蒙陆逊等都表示反对。  鲁肃这个人给我的印象也不像是能hold住军队大佬的样子,虽然有血性,但是仍然偏文人气息,另外他的崛起也比较让武将反感,几乎就是仗着和周瑜、孙权关系好,这种类似“文治派”的身份在军界非常危险,稍不注意就会引起那些没什么文化的军人的清算。
  曹丕上位可能还不如曹彰,曹彰有乱世生存和扩张最需要的勇敢和武力,如果用人得当,听得进身边谋士的策略,也能成事,类似孙策。曹丕对兄弟猜忌心太强,又太耽于享乐,早早去世,啥也没干成。
  要翻页了,不晓得有没有朋友助攻啊╮(╯_╰)╭
  @qinchuyue6-06-24 22:42:50  曹丕上位可能还不如曹彰,曹彰有乱世生存和扩张最需要的勇敢和武力,如果用人得当,听得进身边谋士的策略,也能成事,类似孙策。曹丕对兄弟猜忌心太强,又太耽于享乐,早早去世,啥也没干成。  -----------------------------  曹丕这个人,怎么说呢,是个典型的官僚,胸无大志(当然,想做皇帝也算是大志咯),能力也非常一般(除了文学方面),不但比他爸曹操差远了,就是比他儿子曹睿也差了一大截。  不过曹彰上位会是怎样,我们现在也没法假设了。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关他的记载很简单,就是一猛将。倘若曹彰成长于曹操军阀混战时期,那即便不是嫡长子,也确实有可能上位,因为军事能力突出的儿子一般会得到武将集团的鼎力支持,就算曹操想不让他上位,也要考虑家臣们的意见,类似李渊那样一意孤行的话曹彰完全可以做李世民。  可惜他生得太晚,当曹操的地盘已经大到只需要守成便可高枕无忧时,曹彰的能力就没什么意义了。或者,关羽不被杀,继续搅和北方,曹彰也完全可以多折腾几年。可惜这个机会被孙权和吕蒙给端掉了,这也不得不说是曹彰的遗憾吧!
  突然开始不停显示这几天的消息,汗(⊙﹏⊙)b
  顶  顶  顶
  顶顶翻页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辽威震逍遥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