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西人在梅州二手房贷款能办贷款吗?我开了加工厂。

【图片】江西人在梅州系列报道【梅州新闻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3贴子:
江西人在梅州系列报道
江西人在梅州系列报道
梅州江西商会隆重举行周年庆典大会【图片】[ 日期: ]
梅州江西商会隆重举行周年庆典大会   周年创会史,弹指一挥间。9月27日晚,我商会在友谊宾馆举行梅州江西商会成立一周年庆典大会。商会全体理事以上成员及部分会员、乡友和特邀嘉宾出席典礼。   商会顾问,梅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段琦深情地发表了“见证宣言”。他回忆了江西人在梅州的工作、生活。他说,在这一年里,他见证了商会由稚嫩到成熟,见证了会长、副会长、理事们的辛勤耕耘,见证了乡友企业的飞速发展;在这一年里,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在这一年里,商会在大家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最后,段琦主任祝愿在座的江西老表发大财、干大事、成大业。 罗文玉会长作了精彩讲话。首先,他代表江西商会理事会和全体会员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莅临今天的庆典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慷慨解囊给予本次活动鼎力赞助的企业和个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他说,一年来,梅州江西商会在各位领导、各界朋友的关爱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会员的一起努力,举办和参与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了人心,扩大了声誉,积累了经验,取得了共识,会员人数已由创会之初的20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300多家。   他从四个方面报告了商会一年来的主要工作: 一、为会员所想,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二、积极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三、广泛参与各项活动,加强横向联系,扩大交流共识;四、开办商会网站,拓宽信息渠道,切实为广大会员服务。   报告中,罗会长对今后的工作作了部署:一是努力构建“服务型和谐商会”,切实改善联系会员的工作机制,收集会员意见,倾听会员心声,维护会员权益,不断提高广大会员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二是发挥好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定期举办交流活动,促进会员间的相互联系和经贸发展。三是增加财务收支的透明度,定期公布,形成制度,让广大会员放心。四是打开思路,敞开门路,积极探讨以商养会的途径和办法,不断增强商会的综合实力。 五是在办好商会网站的同时,不断完善商会的各项功能。   最后,罗会长号召大家:让我们秉承“会员办会,服务立会”的宗旨,发挥既已形成的优势,汇聚大家的心声,营造一个充满欢声笑语、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并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在这快速的经济发展之中,相互支持,团结友爱,齐心协力,成就每个人心中的梦想。   梅州市工商联副主席廖振华、福建商会会长周振华、湖南商会常务副会长唐建军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受商会理事会委托,刘道颂副会长兼秘书长作了商会财务收支审查情况的报告。
在晚宴现场,大家共叙乡情友情,整个现场喜庆欢快。李晨凡小朋友的古筝演奏,廖明星乡友的山歌演唱给大家带来无限喜悦。
周年庆典活动由梅州电视台文艺部主任李建生主持。庆典大会前金融理财师王兵兵与大家一起了分享金融理财理念。【图片】庆祝生日 共享快乐【图片】段琦主任在深情讲话【图片】市工商联副主席廖振华在讲话【图片】
收购公司进军乳业市场 南昌新客商立足梅州谋发展 09:19 来源: 梅州日报  ●本报记者 曹优生  从代理到自创品牌,再到斥资千万成立梅州南宇砂轮有限公司,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罗玉文带领企业迅速占领珠三角和闽粤赣边砂轮市场。随后他又瞄准商机,投资逾500万元收购梅州客乡乳业,致力于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现在,罗玉文正驾着砂轮企业和客乡乳业“两驾马车”齐头并进。  1991年高中毕业后,罗玉文进入南昌砂轮厂做业务推销员。后来,看到身边不少朋友南下经商,罗玉文也只身到深圳发展,但事情没有他想象中的顺利。正准备打道回府时,他从电视上看到了山清水秀的梅州,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梅州发展。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梅州地处闽粤赣交界处,具有区位优势,砂轮市场前景广阔。他决定以梅州为中心,代销南昌砂轮厂的产品,先占领梅州市场,继而再占领珠三角、闽粤赣周边地区市场。  两年后,凭借质量和价格优势,罗玉文代销的产品迅速占领了梅州、龙岩等地的市场。但没过多久,难题就出现了:南昌砂轮厂的产品更新换代跟不上市场步伐。为此,他决定建立厂房,自创品牌。1994年,梅州南宇砂轮公司诞生了。在梅州站稳脚跟后,罗玉文开始进军珠三角市场。2000年,他在东莞建立分厂,产品畅销珠三角地区。2005年,他又投资1000多万元,在梅县区扶大建设新厂房和办公楼、科研基地,作为南宇砂轮的总部。  为了跟上砂轮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该公司高度重视科研,与河南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不断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至目前,该公司共申报了40多个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倍受市场青睐。去年,仅梅州南宇砂轮的产值就达2000多万元。  在砂轮行业取得佳绩后,罗玉文并没有停下发展步伐。2012年,得知梅州客乡乳业准备转让的消息后,他当即投资500多万元将其收购。谈到收购客乡乳业的原因,罗玉文说,之前他一直想办一所学校,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但一直没有实现。“我想把客乡乳业作为基地,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和客乡奶主题公园,向梅州甚至闽粤赣边地区的群众普及奶文化。”目前,总投资200多万元的科普教育基地已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已吸引群众和学生1000多人次前来学习。客乡奶主题公园、奶牛养殖基地等项目也正在规划实施中。  罗玉文说,目前公司有奶牛100多头,每天产奶量约2.5吨,约占梅州市场的八成。今后,他将加大投资,把产品打入珠三角、粤东、赣南等地,打响客乡乳业品牌。让身边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10:40:58 来源: 梅州日报【图片】罗玉文 (梅州南宇砂轮有限公司董事长,梅州江西商会会长)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梦想,那就是:搞好家庭,发展事业,让身边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我从创业时的一无所有,到今天事业小有成就,首先离不开家人的支持,离不开妻子的同甘共苦,离不开员工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许许多多朋友对我的帮助。  1991年,我从江西南昌砂轮厂辞职,打算到广东创业,第一个目的地是深圳,但囊中羞涩的我深知根本没法在深圳落脚,退而求其次,到了毗邻深圳的东莞,但当时东莞经济尚未发展起来,我继续走到惠州,惠州也让我失望。当我返回家乡途经河源时,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有关“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梅州的报道,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未听说过梅州的我就这样来到了梅州。  人生地不熟,是热情好客的梅州人打动了我,在没征得家人同意的情况下,当即交了1000元定金租下店铺,准备在梅州发展。  回到老家,所有人都反对我来梅州发展,但我决心已定,力排众议,终于在梅州开了一家砂轮经销店,开始了我的创业之旅。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成功,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一个外来人,如何能站稳脚跟,并且将事业做强做大?首先做人要老老实实,做事要勤勤恳恳,这样,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二十几年了,我一直保持着动手干活的习惯,我觉得,劳动不单是光荣的,还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  砂轮“南宇”,从小到大,如今更成为广东的知名品牌,是广东磨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单位,年产值1000多万元,我们的目标是把它做成永续的品牌。我说,我做企业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时代在进步,我的企业不管发展得快与慢,我都要让我的员工过得好,这个底要保。但事业向上是没有止境的,好的人才,给予充分的舞台和机会,这个不封顶。  其实,每个人的消费需求都是有限的,再大的老板都一样。创造财富,更严格地来说,是为这个国家,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的机会,为更多的人解决生活难题。我今天有了点成就,但同时也多了份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助人为乐,也是一个企业家的另一种成功,另一份荣誉。作为江西商会的会长,我还肩负着团结在梅江西人,努力为江西籍客商排忧解难的重任。  
“腌面西施”和她的放心小吃店 09:59:41 来源: 梅州日报
●杨丽君  去年,江西女孩张婷跟着丈夫回到了大埔。公公在县城黎家坪租了间店做小吃,以腌面为主,但是由于地势较偏,每天来光顾的客人不多,一个月下来营业额只有3000多元,盈利部分还不够一家人伙食费。公公长吁短叹,埋怨店面地势不好,影响了生意,想在闹市区重新租店。张婷却觉得店靠近学校,只要经营得好肯定有客源。张婷自告奋勇地说让她来试试改良经营策略。张婷在江西时就很喜欢下厨,炒得一手好辣菜,她想公公传统的腌面做法不受欢迎,就得从卫生条件、原材料、口味等方面下手去尝试改进。  张婷说服公公把店面粉刷一新重新开张。她让公公坚持擀手工面,保证面的筋道和嚼劲。她则坚持早起去市场买优质的猪油回家自己煎,放上蒜末、鱼露等制作香油。此外,张婷还认真研究,用上了江西寄来的辣子制作出了一种炸酱面酱,搅拌在面里香辣爽滑,让人胃口大开,顾客吃了,都会忍不住说再来一碗。为迎合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张婷还改变了单一的腌面品种,推出了比较多的小吃品种,有酸辣的,酸菜的,有面条、老鼠粄、米粉、笋粄等。  张婷面容姣好,又懂得时尚打扮,对客人总是笑脸相迎,顾客们都喜欢叫她“腌面西施”,这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广告招牌。加上经营有方,张婷的小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一个月下来,店里的营业额竟然达到了两万多元。  如今,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原材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张婷再苦再累也和以前一样坚持采用新鲜食材,而且坚持一天消毒三次碗筷,她说顾客里那么多学生,一定要保质保量,做放心早餐,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实现经营的良性循环。考虑到学生中有些是贫困学生,张婷还推出了白粥早餐,一海碗1元,学生可以自己舀一些肉碎、榨菜等下粥,有些学生喝了两碗,她也只算1元。张婷的爱心招徕了更多的顾客。  由于长时间下面条、洗碗、收拾桌椅、打扫卫生,张婷原来粉嫩的手变得粗糙不堪,甚至裂开了许多口子,但是看到自己做的小吃那么受欢迎,生意好了,家庭经济改观了,张婷挺开心的,公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了。张婷说做放心小吃起早贪黑时间很长,但那是自己最大的招牌,今后一定要坚持以品质取信于顾客,让顾客吃得开心吃得放心。
只剩一块五也要干下去【图片】认定了干汽修,叶金泉(左)从一名学徒做起,用技术为创业开路。  外地人在梅州&&&  ●本报记者 肖舒丹  江西老表叶金泉在梅城的汽修行业里算不上名流,但却因为一身侠气而小有名气。老乡、朋友乃至朋友的朋友开车上路遇上大小麻烦都会第一时间找他帮忙,因此他的手机在朋友圈里简直成了处理交通事故的 “110”——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这种战斗力是他在梅州摸爬滚打创业14年练成的,如今也成了他的汽修厂的金字招牌。   创业之初尝人世冷暖  今年37岁的叶金泉是江西南康人,因为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便辍学打起了零工。1994年他追随表哥来到梅州做建筑,一次机缘巧合,一个朋友得知叶金泉曾经干过一年多汽修,就介绍他去学小车修理。  接下来的几年,叶金泉在汽修厂里从学徒工开始干起,决心要把技术学到手的他干得很用心,白天操作实践,晚上看书思考,睡觉前还会在脑子里放一遍电影,对比自己的想法和师傅的做法。通过刻苦努力,叶金泉当上了师傅工,这段打工经历既使他增长了才干,也帮助他积累了人脉。  1999年,一个开汽修店的朋友因为与生意伙伴合作不愉快要拆伙,出于信任,就让叶金泉接手他的股份。没有积蓄,叶金泉就把2000元工资全部给了朋友,还欠下他1万多元债务。3个月后,合伙人不想干了,在结清账款后,毫无商量余地地把店里所有的机油都撤走了。面对空空如也的店铺,感叹世态炎凉的叶金泉犯了难,做汽修哪能没机油啊?可是囊中羞涩的他哪来钱买机油呢?这时,以前打工时认识的一个销售机油的吴老板向他伸出了援手,愿意赊账供货给他。叶金泉感觉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在心底里默默盟誓:“为了吴老板的这份信任,我一定要在梅州干出点名堂来!”   为客户服务尽显侠义性情  开业之初,请不起工人,叶金泉的妻子从江西过来和他一起“吃苦”。当时200多斤的波箱自己一个人是怎么拆卸的,叶金泉已经记不清楚,印象最深的是经常为没有活干而心慌,还不时愁米下锅。有一天晚上,想到手里只剩下1.5元现金,第二天买菜的钱没有着落时,夫妻俩愁得一夜难眠。或许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第二天天刚亮,就听到有人拍打店门:“老板,补轮胎!”叶金泉闻之兴奋地跳下床,开门干活,挣来10元补胎钱,避免了一场“饥荒”。  即使在那样缺钱的日子里,叶金泉也没有沦为金钱的奴隶,还不时流露出乐于助人的侠义性情。一天,因为天气寒冷,一个货车司机上门求助说他的车启动不了,叶金泉很快就为他解决了问题。风尘仆仆的司机询问哪里有早餐吃,叶金泉马上到附近买来了早餐。事后,货车司机掏出50元,叶金泉坚决不肯收:“出门在外不容易,几块钱的早餐就算我请你吃的。”货车司机被感动了,拍着胸脯说:“我是百事可乐公司梅州办事处的经理,以后我们公司的车都在你这修!”叶金泉笑着把这位司机送走了,并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后来,这位经理果真没有食言,成了叶金泉的忠实客户。又是一个冬日,深夜11点多,一个朋友的车在丰顺八乡山爆胎,接到电话后叶金泉马上出发,赶到现场已是凌晨2点。“走在路上出了事故是最需要帮忙的时候,再远再晚我都不会拒绝,这是最基本的服务意识。”为了让客户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叶金泉还经常干把生意让给别人做的傻事:“有时客户在路上遇到问题我又不能马上赶到,我就会跟距离事发地最近的同行联系,让他们去接活。”用自己的真诚让客户获得愉悦的服务,是叶金泉把自己的汽修厂命名为“悦诚”的初衷,也为他招来了越来越多的客户。  业务量大了,后续服务也必须跟上。叶金泉于是着手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经常揣摩研究汽车4S店的服务并灵活运用,力争为客户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大学情侣毕业后双双扎根梅州服务患者12年未回乡过年 08:40 来源: 梅州日报易绘已是儿科的“一把手”,往往在短短几分钟内要判断病情并进行抢救。吴方辉是心血管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尤其擅长冠脉介入等心血管内科疑难病。同为医生的夫妻俩,一直缺席孩子的郊游活动和学校开放日、家长日。吴方辉说,为此,父母特地从江西搬过来,既是照顾孩子,也是照顾他们夫妻。【图片】易绘为小患者认真检查身体。【图片】吴方辉经常去查房,悉心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吴腾江)  ●本报记者 袁晓敏  通 讯 员 吴驰兵  安徽籍的易绘和江西籍的吴方辉是大学情侣,毕业后双双选择扎根梅县人民医院(现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如今已分别成为该院儿科和心血管内科的骨干医师。这13年来,他们一直奋战在救死扶伤第一线,以精湛医术和敬业态度受到许多病患的赞誉。夫妻档医生齐上阵除“病魔”,让他们有着与寻常家庭不一样的甜蜜和辛酸。  “这是我们热爱的职业”  易绘是儿科病区的区长和副主任医师,时常要面对无法表达病症、病情变化快的小患者。她表示:“儿科是‘哑科’,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观察、问诊须倍加仔细。加上平日连续4小时的门诊坐诊,连喝水、上厕所都是奢侈。”刚下夜班的易绘略显疲惫,她的丈夫吴方辉却刚来上班,两人同在一栋楼却难见上一面。吴方辉说:“她诊断病情需要很果断,因此她表述时没有差不多,只有是和不是。”易绘已是儿科的“一把手”,往往在短短几分钟内要判断病情并进行抢救。  夫妻俩日常聊天离不开病患、诊疗等话题,也善于分享工作中的悲喜。“比如手术中患者病情突变,在惊险的瞬间能准确判断完成抢救,我们的心情比病患家属还激动。她很能理解我心中的那种喜悦感。”吴方辉是心血管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尤其擅长冠脉介入等心血管内科疑难病。他说:“冠脉介入手术以高龄患者为主,就像是刀尖上的舞蹈,虽是微创手术,但往往伴随着出血、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止等危险。”凭过硬的技术,他为多名高龄老人和1名百岁老人成功进行手术。2012年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以来,他们团队24小时待命,抢救成功率达95%。  医生能救死扶伤,同时也很“危险”。易绘经常要在下半夜处理病患,即便怀孕期间也不顾流产风险,坚守岗位。而吴方辉有次遇上特殊患者,为抢抓时机而暴露在X射线下开展手术。“医生是我们热爱的职业,解决患者病痛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手术台上没有任何放弃和退缩的理由。”  “在一起就是一种浪漫”  每天早上8点准时查房,每4天轮值一次夜班,加班加点开展抢救手术是常态。两人工作以来,有12个春节是在梅州度过的。“去年第一次回江西老家过年,妻子则13年未回安徽过年。”吴方辉回忆说,有年除夕他临时接到抢救任务,妻子也加班,孩子只能啃饼干充饥,吃年夜饭时已响起跨年的钟声。易绘怀孕6个月前还要上夜班,但她觉得这是最浪漫的一段时光。她说:“他会给我送夜宵,有空就当我的‘实习生’,帮忙写繁杂的病历资料。两人能在一起就是一种浪漫。”  “最愧疚的是没能时常陪伴父母和孩子。”同为医生的夫妻俩,一直缺席孩子的郊游活动和学校开放日、家长日。“平时孩子最关心的是今天谁能回家陪他。”吴方辉说,为此,父母特地从江西搬过来,既是照顾孩子,也是照顾他们夫妻。
 “治安环境比很多地方都要好”  记者春节前在梅州火车站的候车室见到了正待返乡的江西籍在梅务工的何先生。何先生刚20出头,朝气蓬勃。当记者问起其过去一年在梅州务工有何感觉时,他马上竖起了大拇指:“梅州是个好地方,治安环境比很多地方都要好!”他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在珠三角的好几个地方都打过工,以前连上街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遭遇飞车抢劫,“在这边好多了,治安环境不会乱糟糟,我很喜欢这里。”当记者问及何先生春节后是否会再次来梅务工时,他毫不犹豫地一个劲点头。  据市招商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梅州民风淳朴,再加上流动人口相对较少,治安环境跟很多地方比起来确实明显要好些,但他们还联合公安部门,采取群防群治措施,专门在梅州市经济开发区等各个工业园区周围及园区内加强治安巡查管理,确保众多民工能够在梅安心、安全务工。  把老婆孩子都接来  民工,大都为了谋生而到他乡务工,跳槽、挪地方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民工似乎注定了就要漂泊。当一个民工不仅连续在一个地方务工多年,同时还把家人都接了过来的时候,那就足见他对这个地方的感情之深了。记者年前在火车站候车室见到了来梅务工的陈先生一家子。陈先生自2002年开始,便在梅城一铁矿务工至今,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了,“这里空气特别好,不像我以前打工的那些地方,每天晚上连一颗星星都见不到。除了空气好、环境优美之外,梅州市民的热情好客也是吸引陈先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出于有长期在梅州务工的打算,2005年初陈先生终于把妻子跟尚在襁褓中的儿子一起从湖南老家带来了梅城。陈先生的妻子如今也在梅城一家制鞋厂上班,两口子的生活越过越美满,“在这里务工不会有压抑的感觉,我们觉得生活很幸福,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还打算在梅州扎根呢。”  把老乡也介绍过来  来自江西、去年刚刚初中毕业的小王,经一位在梅务工多年的邻居介绍,于去年夏天来到梅城一家鞋厂工作。谈起现在的工作,小王觉得比较满足,刚开始他以为梅州顶多也就是自然环境好些,工资肯定高不到哪里去,没想到在过了试用期之后,虽然还是新手,但每个月工资及加班费加起来并不比珠三角低多少!小王打算在春节回到老家后,把村里剩余的劳动力都介绍到梅州来务工。看来,“以工招工”的良性循环在梅州已经出现并正趋于成熟,而这一良性循环,全赖于梅州良好的务工环境。
老夫妻客居梅州不愿归故里 原因让人动容 09:16南方日报都说“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可在平远县大柘镇的一对80多岁的江西老夫妻,却为了一群“好邻居”迟迟不愿回江西老家。这里头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在平远县大柘镇高新一街六号,记者见到了这对80多岁的老夫妻,何老伯和赖阿婆。?何老伯告诉记者,他跟老伴并不是平远人,江西寻乌才是他们的家。2001年,两位老人一起从老家来到平远县,和小儿子一起住进了“高新一街六号楼三楼,从此,这栋楼里的十户十姓邻居组成的“大家庭”就令他们再也无法离开。老人为什么非住这栋楼不可呢?采访时,5楼的一位邻居前来跟何老伯夫妇打招呼,称何老伯为老家长。那这位称何老伯为老家长的阿姨会知道原因吗?记者赶紧跟了上去。住户刘阿姨告诉记者,这栋楼很多住户都买了新房,但这里的旧房却一直不肯卖,每年都会回来这里跟大伙一起聚会。?这栋楼的邻居们究竟都有什么样的魔力令大伙儿恋恋不舍呢?何老伯向记者介绍,“高新一街6号”自2001年建成后,便先后住进了十户十姓人家。10多年来,他们生活的其乐融融成了一家人了。?十多年来,有事,大伙一起商量。有活,大伙一起分担。住户肖叔说,大伙处成了一家人,家里的卫生自然也是“全家”一起干的。记者看到,整栋楼的楼道上不但干净而且没有堆放任何杂物。住户刘姨说,平日里的卫生轮流干,但每年春节的大扫除成了这栋楼里最热闹的“传统节目”。平日里,邻居们尊老爱幼,谁家老人生病了,谁家接送不了孩子,谁家衣服没有收,都会有邻居前来帮忙。说到邻居们的好处,赖阿婆说,她的好邻居们还有治病的神奇“疗效”,咋回事呢?原来,几年前,赖阿婆重病住院,可老人是位“见药愁”,到了医院更是“耍起小性子”不但不配合医生,更不肯吃药。知道了老人的情况,邻居们集体到几十公里远的医院里开解她。赖阿婆告诉记者,正是邻居们的关心令重病的自己重拾信心,为了不辜负大伙儿,硬着头皮吃了半年的药,半年后再去医院检查,身体并无大碍了。何老伯告诉记者,邻居们相亲相爱的事迹在2013年还被广东省妇联评为“广东百组好邻里”的荣誉称号。?时间来到了中午,住户们纷纷回家。说起“高新一街6号”的好邻居们,个个都赞口不绝。一位住户告诉记者,以前楼里有什么事全靠何老伯的小黑板,现如今,大伙儿有事儿都在微信群里留个言。“辛苦在家的了”这句可就是他们的最常用语呢!“人情好,喝水香”,邻里之间处得好,心情也会天天好,怪不得何老伯和赖阿婆恋恋不舍,不愿离去。 来源:梅州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民生820》
首页 & 电视周报 & 生活&法制 &正文 暑假来了 有酸有甜 小 大本报讯 (记者谢雪琴摄影报道) 暑假到了,像往年一样,一些外来工子女又纷纷从乡下“飞”到父母打工的城市过暑假。近日,记者走访了梅城江南一些城中村的出租老屋,见到不少这样的“小候鸟”。  7岁的阿宏是江西宁都人,今年暑假,在梅州打工的父母把他...  【图片】【图片】分享到【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本报讯 (记者谢雪琴摄影报道) 暑假到了,像往年一样,一些外来工子女又纷纷从乡下“飞”到父母打工的城市过暑假。近日,记者走访了梅城江南一些城中村的出租老屋,见到不少这样的“小候鸟”。  7岁的阿宏是江西宁都人,今年暑假,在梅州打工的父母把他和5岁的弟弟一起接到了梅城。小宏在老家读幼儿园,弟弟由爷爷奶奶带,因为老家还种有田地,暑假正是农忙季节,爷爷奶奶要忙夏收夏种,小宏兄弟俩放假在家没人看管,加上父母也想念半年没见的儿子,便把他们接到打工的梅城过暑假。  小宏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从见到他的一刻起,就一直和小弟弟在老屋大堂上不停地玩闹,旁边的一张饭桌上零乱地放着一些暑假作业,一本填图书、一本剪纸书,还有一本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语文暑假练习本。  负责在家看护小宏的外公外婆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以及一大帮老乡,在这一带出租屋租住了十多年了,小宏父母这段时间在平远接到工程活,需一周左右时间才赶回来一次看看孩子。  因怕不安全,外公外婆不准小兄弟俩到外面玩,小宏他们每天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这一栋老屋。小宏外公告诉记者,小宏在老家倒还有不少邻近的留守孩子在一起玩闹,因为环境不熟,来到这里小宏没有新伙伴玩,每天吃了饭就是看电视,兄弟俩一起玩,守望父母回来。幼儿园发的暑假作业中,填图、剪纸还可以自己玩玩画画,一年级的作业就基本不会做,他们也不会教,只有待小宏爸爸妈妈抽空回来的时候才能教一教。记者问正在一旁玩闹的小宏,想不想爸妈回家,他边玩边说:想!想!  小宏从农村来到城里,本是与父母团聚,却又成为了二次留守儿童。  在梅城江南另一处的出租屋里,记者见到了从丰顺县来到梅城与打工父母团聚过暑假的小学4年级学生小丽。小丽的爸爸妈妈在梅城做建筑活,每天起早摸黑,忙得很。小丽父母租住的地方离繁华的大街并不远,但小丽父母怕不安全,规定小丽不得走远,只能在住地前面的一条小街巷走走,活动空间很有限。小丽的性格有些内向,虽在梅城度过了两次暑假,但还没有结识一个玩伴,小丽说,不敢跟城里的小孩子打交道,怕他们不跟自己玩。小丽在家除了帮父母做做饭,洗洗衣服,搞搞卫生,剩下的时间就是看看电视,出租屋的电视机没有接数字电视,只用简易的自制接收器接收信号,频道少,信号也很模糊,但没事做,只得借以打发时间。  小丽虽然觉得在城里比在乡下更寂寞,老家还有同学和邻居小孩可以一起玩,但小丽还是喜欢来梅城过暑假,因为每天可以见到父母,与父母住在一起。另外,小丽最希望也最开心的就是在父母休假的时候,带自己去公园玩,她说她去过剑英公园,归读公园,院士广场等地。记者问她,有没有去过西桥儿童公园玩玩,小丽说还没有,但父母已经答应过她,这个暑假会抽空带她去。有时晚上父母也会带小丽去超市逛逛,超市里什么东西都有,更主要的是,超市里有空调,走进去凉丝丝的,比起呆在闷热的出租屋里可强百倍了。  暑假,是留守儿童与父母享受天伦之乐的时期。采访中,记者能感受到这些从乡下来的小“候鸟”们都很向往城里,向往与父母团聚,向往能在城里与城里的小孩一样过个充实快乐的暑假,但,他们的这些小小心愿因为种种原因,又总是难以实现。一些外来工子女“飞”到了父母身边,但由于父母忙于打工,也没有更多时间陪孩子,使一些孩子到来后倍感孤独。孩子们发现,城市的精彩离他们很遥远。从老家到梅城,对他们而言,就是从乡下留守到城里二次留守。
新闻资讯 & 民生820 外来工:充实工作温暖过年视频: 《外来工:充实工作温暖过年》正文:  每当春节大家回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不少在梅州的外来工却放弃节假日,选择留在工作岗位,但他们并没有感到寂寞和遗憾,因为他们在梅州感受到“家”的温情和欢乐。  梅县雁南飞茶田景区的服务员小刘就是一位江西人,她告诉记者,自2009年来梅州工作以来,每年的春节长假都没有回家过年。虽然在春节里忙碌地工作,但是看到游客高兴了,自己也开心。【外来工 刘连香:虽然每年春节都不能回家,但是这里的领导、同事对我都非常好非常关心,让我在这里工作感觉有家的温暖,很开心。】  在雁南飞茶田景区里,与小刘一样的外来工有近30人,每年春节假期,他们都主动申请放弃休息,留下来继续工作,为游客服务、给游客欢乐。  在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工作的艺术团演员燕子与在灵光寺景区工作的刘叔也是外来工,每当春节他们都把假期奉献给了游客。【外来工 燕子:只要大家开心,我们就觉得欣慰了。】  在蕉岭县一工厂的文体活动室里欢声笑语、温暖如春,原来这里正在举办新春茶话会,留守工厂的外来工和本地员工近200人欢聚一堂,共贺新春佳节。热闹的茶话会让外来工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同期声 外来工1:全部员工都感到很开心,很团结。身在异乡,但是我还是感觉到很高兴,有“家”的温暖。】  兴宁一制衣厂里也热闹非凡,留守工厂的60多名外来工欢聚一起,工厂的负责人正忙碌着为留守的外来工分发过年的礼物,让大伙感觉着过年的喜庆。【采访 四川外来工:对我一家人来说,在这里过年跟在家里过年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欢乐,再说,工厂领导和地方领导对我们也很关心。】  感谢为梅州建设贡献力量的外来工们。
操作步骤,案例分享,培训资料......你想找的都在这里,海量信息免费查寻!
在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统筹安排学校就读【图片】  近日,家住梅城东郊市场附近的秦叔非常着急,他的儿子小旭今年7岁,这个暑假从幼儿园毕业准备上小学。可现在眼看暑假就快要过去了,小旭去哪里上学还没有着落。  正文:秦叔和妻子是江西人,两人自1998年来梅州之后,至今在梅城工作、生活。今年,秦叔夫妇的儿子小旭7岁,也到了上小学的年纪。  【秦叔:去报名,他们说都报满了,报不了名了。去那里东厢,他听到你是外地人,他就说报满了。肩一小学去问了,他说报满了。】  秦叔是搬运工,平时他们一家住在梅城东郊市场附近的出租屋里。考虑到自己工作的地点离家比较远,秦叔希望能在出租屋不远的地方选择一所理想的小学。然而,好几个学校都对秦叔说没有空余学位了,这让他心急如焚。 【秦叔:肯定着急了,怎么不着急。小孩有书读就好,最好就近一点。】  秦叔告诉记者,碰到类似这种情况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还有不少。难道他们没有当地户籍,真的没有书读吗?为此,记者咨询了梅江区教育局,其实非梅江区户籍的适龄儿童可通过积分申请入读公办学校一年级。实际上,往往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积分。  【秦叔:他们现在又要加分,入了社保又加多少分之类的,达到50(60)分就可以优先,我们在这里又没有去搞什么加分 。】  在梅江区教育网上公布的一份《梅江区2012年秋季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报名指南》中可以看到,像秦叔这样错过了报名时间,又没有积分的。如果小旭符合入学条件,可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到辖区内有学位的公办或民办学校就读。  结束语:快开学了,希望小旭的学位能尽快确定下来,而秦叔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也能安心工作!有学位的学校:欢迎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图片】  昨天晚上,我们的节目报道了外来务工人员秦叔的儿子小旭去哪上小学还没着落的事。今天上午,梅县一学校表示还有学位可以让小旭入学。  秦叔一家租住在梅城东郊市场附近,他的儿子今年准备上小学,可离家不远的好几个小学都没有空余学位了,眼看就快开学了,秦叔为了这事非常头疼。  小旭入学难的事引起了梅县广益中学的关注,该校表示,目前学校还有部分学位,欢迎小旭入读。  【同期声 校长:现在改制九年制学校,改制后学校开设了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初中初一到初三,现在学校还有部分学位,欢迎还没有入学的有需要的学生报读我们学校。】  学校表示,如需要就读的学生可带齐户口本及复印件在8月26-30日到学校报名。
梅城外来工,你在他乡还好吗?海苑 优生 爱琴  [社会扫描]   这些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农民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梅城,他们坚持的信念只有一个:好好地在梅城打工,多挣钱养家糊口——【图片】  近年来,随着我市投资环境和用工环境的改善,使大量本地外出的人员纷纷返乡工作,同时吸引了一大批外来劳动力前来创业就业。这些和梅城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就业环境、受到的礼遇、社会保障等方面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深入外来务工人员住宅区,记录他们的生活点滴和心声。  养家糊口艰难度日  来自江西赣州的朱阿姨,来梅10多年了,和丈夫一起住在梅江区三角镇大坜村一座老祖屋的一间房子里。朱阿姨指着凌乱的房间告诉记者,这就是他们夫妻俩的“家”。这是一座年代已久的老祖屋,房间的墙面都已剥落,20平方米左右的一间房里挤满了床、木箱、煤气炉、锅碗瓢盆等厨具和其他杂物。房间里光线昏暗,把前后房门关上,基本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据了解,除了要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住宿外,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还得承受10小时以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条件也还没有觉得太糟糕,住久了就习惯了。”朱阿姨说,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只有800多块钱,老公挣得多一些,大概有2000多,而两个人每个月的伙食费加起来就得花700-800块钱。她也想住得好一些,但是要多花100多块,为了省钱,就不奢望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了。  记者采访获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选择环境较差的老房子,是因为那里廉价,比较小的房子一般40-50元/月,比较大的房子也只要70-80元/月。一般外来务工人员工作虽然辛苦并且时间长,但一年下来的劳动所得却往往不多,扣除伙食费,缴纳子女读书、生活费,所余下来的钱寥寥无几。而他们的工作,由于没有签订合同,也存在比较大的风险。据介绍,有少数老板更会“打白条”拖欠工资。再加上环境好的房子,肯定较贵,为了省钱,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也只好将就着过日子。  缺乏技能无奈打“散工”   据了解,大部分外来务工者来自江西、福建、湖南等地,不少人由于缺乏技能,只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散工”,包括无稳定雇主的搬运工、三轮车工、保姆、建筑工等。由于“散工”劳动往往比较繁重,工作时间很长,对于人的体力和精力的要求都较高,因此多数为中壮年劳动力,收入也相对较高。  “‘散工’赚得比较多,哪里有活就去哪里,也比较灵活。”来自江西赣州的罗叔,一家6口都在梅城,由于家庭开支大,而且缺乏技能,他们夫妻俩都选择“散工”,主要从事建筑工地上的搬运工作和贴墙砖工作。据介绍,他们俩每个月收入大概有2000多元,这在外来工中收入还算不错。罗叔告诉记者,“散工”收入虽然比固定工的收入高,但消费也不小。他每个月收入除去伙食费1000元左右,剩下的钱还要缴纳子女读书的费用,基本就没有什么存款。  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年纪大,知识基础薄弱,再加上忙于生计无法抽出闲暇而表示没有办法进行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很不实际。费时间又花钱,少干一天的活就少一天的收入,我们一大家子人吃什么?等培训出来,我的孩子估计已经饿得差不多了!”当记者问及罗叔想不想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改变自己的职业时,他表示无可奈何。  珍惜工作机会 节假日坚持工作  记者采访二十多个外来务工人员后发现,几乎所有奋战在梅城的搬运工、三轮车工、建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对节假日休息并不热衷,毕竟“带薪休假”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奢望。他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工作的每一天,付出劳动,获得报酬。  “一年到头除了春节放假外,基本就没有什么节日放假,一放假的话就等于断了收入。”踩人力三轮车的黄阿姨告诉记者,他们也盼望节日,但是并不是因为盼望假期休息,而是因为节假日活比较多,可以多赚些钱。  来自江西赣州的建筑工刘叔告诉记者,他已经连续十几年没回家了。这次史上最“牛”的国庆假期,工地上虽然也有放假,但他也没有选择回家。不是他不想回家,也不是他不想远方的亲人,而是回去一趟要转车不说,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才挣那么点钱,回一趟家,就得花去近一个月的工资,他实在是舍不得呀!  和黄阿姨、刘叔一样,在假期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依然忙碌的身影,他们为养家糊口而挣扎着。他们出来打工一年半载不回去是常事,春节基本上也很少回去,更不用说五一、国庆了。据了解,在节假日,他们即使有休息时间也不愿意出去逛街,因为他们没有多余的钱,而出去外面逛一下少不了花钱,所以他们大多选择呆在住地,有电视的挤在一起看电视,还有就是去附近免费的公园、广场走走看看,感受下节日的热闹气氛。  用工环境好 新“家”落梅城  “这里的老板基本不拖欠工资,我们出门打工,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及时拿到工钱。”记者采访获悉
用工环境好 新“家”落梅城  “这里的老板基本不拖欠工资,我们出门打工,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及时拿到工钱。”记者采访获悉,随着“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用工环境日益改善,对外来务工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成为不少外来务工者寻求梦想和安居乐业的地方。据了解,不少外来务工者觉得梅城环境不错,不断介绍亲戚朋友、邻居过来打工。不少外来务工者把“家”安在这里,一家老小全部都迁往梅州,成了“新客家人”。  外来务工人员不仅对梅州的用工环境感到满意,还很看好梅州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环境,所以不少人都把孩子带到这边来接受教育。已经来梅6年的刘叔近年把女儿小美接到梅城来读书,现在小美已经读初一了。小美告诉记者,梅州的学校漂亮,读书的气氛很不错,同学们也很好,她很喜欢梅州。不少外来工们对自己的知识要求较低,但是他们却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罗叔的4个儿女今年最大的已经读初一了,最小的才4岁,还没有上幼儿园。罗叔告诉记者,他赚钱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供子女上学,所谓“知识改变命运”,他希望学习文化能够给他孩子的生活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外来工刘叔一家在准备午饭。
江西菜农兴宁“寻梦” 09:33:34 来源: 梅州日报【图片】夫妻俩在破旧的棚屋里吃饭。【图片】黄雷飞夫妻在烈日下采摘青菜。   【世间相】  ●钟思婷 黄佑鹏  菜农,一个人们十分熟悉而且十分普通的字眼。因为几乎每座城市的周边,都会分布着这么一个群体,他们虽然默默地为“城市的主人”提供新鲜蔬菜,身份却又往往会与这座城市无关,他们只是一群来到他乡靠辛劳种菜谋生的农民。黄雷飞、邓凑华夫妇就是这么一户来到兴宁种菜的江西农民。  接过老乡的摊子继续“寻梦”   在一片绿油油的菜地里,笔者见着了黄雷飞、邓凑华。因为近期时不时一阵大雨,时不时又是火辣的太阳,对种菜十分不利,担心一阵雨下来又把菜给毁了,夫妻俩草草地吃了午饭就开始下地干活了。烈日下,夫妻俩忙着收摘青菜,准备明天凌晨载到兴城的菜市里去卖,主要是批发给菜贩。  黄雷飞、邓凑华是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人,2010年他们在老乡的介绍下来到兴宁宁新街道阳光村,将老乡转行后的4亩多地转了过来,开始了自己的种菜生涯。据他们介绍,在兴宁有四十多户菜农都是来自江西抚州的老乡,光是阳光村一带就有11户,基本上都像他们一样是经过老乡介绍过来的,且随着兴宁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队伍也不断壮大。  谈起种菜的收益,夫妇俩觉得还算可以,但一再强调挣的都是血汗钱。每天下午两点多开始摘菜、洗菜、浇水、施肥,菜多的时候要忙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吃上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风里来雨里去,而且不一定你辛苦了就有收获。“像现在,一会下雨,一会出太阳,很多眼看有收成的菜又黄了、烂了。即使菜价再贵,我们也赚不了多少钱,因为我们的种子、化肥、人工是早就落下去的了,更何况还未必可以卖到好价钱。”对于农业保险,夫妇俩却都表示不知道,也觉得办理起来麻烦,“菜的问题,主要看天气,很难说的。”   在别人入梦的时候拉菜上市  每天凌晨两点多,正是人们熟睡的时候,黄雷飞、邓凑华夫妇屋里的灯却已亮了起来。在他们的棚屋外,摆着几筐码得整整齐齐的菜。丈夫黄雷飞先将农用车从屋里开出来,跟妻子合力将菜抬上车后就准备点火一个人出发了。这时妻子说了声:“哎呀,怎么又忘记带雨衣了!”赶忙又跑进屋里拿。等妻子拿来雨衣后,黄雷飞就启动车子出发了。  路程不远,十来分钟黄雷飞便到了菜市场,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菜农了。黄雷飞刚停好车,周围其他菜农就主动过来帮他把菜抬下来。他说,那些都是他的老乡,“在外面有老乡就是好啊”。凌晨三点多了,陆续有菜贩开始来看菜问价,但都是光看不买的。天突然下起雨来,黄雷飞赶忙拿出雨衣穿上,心里又焦虑了几分:“如果那些菜贩不买自己的菜,那些淋了雨的菜就会很快烂掉,烂了就只能倒掉。但要他们买自己的菜,就意味着自己的菜价必须再降低。”对此,黄雷飞非常无奈。据他说,即使在非常顺利的情况下,等到他与菜贩交易完,也一般是早上六七点钟。  对于他们为兴宁所做的贡献,他们夫妇都有着农民特有的纯朴与直率:“贡献谈不上,都是为了生活,是一份工作,但没有我们,你们吃的菜大部分要外调,肯定没有那么新鲜,含防腐剂也多。”黄雷飞对笔者说道:“其实我最希望的,是有个比较大型的农贸批发市场,能够遮风避雨,我们也就不会老在街上摆卖阻碍交通了。”   当“汽车梦”遇上了“还债梦”   黄雷飞、邓凑华的儿子今年已经13岁,一直留在老家让父母照顾,只有在暑假的时候才接过来住。“居住环境太差了,特别是雷雨大风的时候,自己都害怕,哪敢让老人孩子过来啊!”邓凑华指着那由几块石棉瓦、木板搭起的简易棚屋说。黄雷飞说出了原因:“挣钱不容易啊,挣的都是血汗钱,能省几个便省几个呗。再说,这么辛苦,谁知哪一天我们就坚持不下去突然回家了,租了房子要退就麻烦了。”为了能够多看看儿子,也为了缓解生活的枯燥,黄雷飞买了部电脑放在屋里,拉上网线,想念儿子时就上网跟他视频聊天,有时候儿子上学没空,他们就在QQ空间里看看他的照片。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买辆小汽车,好好享受享受。”“你做梦去吧。盖房子十几万的债都还没还,做什么汽车梦”。一谈起对未来的希望,黄雷飞的“汽车梦”总会被他老婆打趣地“嘲讽”一番。原来,去年夫妻俩借了亲友一笔钱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积蓄,在老家盖起了新房子。黄雷飞说,夫妻俩最多也是再种多三四年菜,因为时间长了,总会有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等把建房子的债还了,想通过朋友另外找份工作,好好地照顾老人小孩,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如果多种几亩的话,就可以早点把债还了,但因为妻子的体质不够壮,黄雷飞说,现在他们的劳动量已经是极限了。
梅州南宇砂轮董事长罗玉文:重回掘金地 再续“未了缘” 一个偶然的机会,作为一名砂轮厂普通业务员的罗玉文选择了在梅州创业,不起眼的边远山区,却让他的事业鸿图大展。工厂迁到东莞后,更一跃成为全国砂轮行业的知名厂家。然而,2008年,他又毅然决定把大本营迁回梅州。   40多岁的罗玉文是土生土长的江西南昌人,目前是梅州市南宇砂轮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的身价几何?给你估摸着算一算吧,南宇砂轮有限公司的年产值是1000多万元,每年上交国家税收20多万元,在梅州民营企业中算得上是名列前茅吧,其工厂生产的金刚磨具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按说江西南昌是个工业城市,基础好,环境好,他为什么不在家乡创业,偏偏跑到梅州这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发展呢?  阴错阳差到梅州  当年,高中毕业的罗玉文进了南昌砂轮厂,和父亲一样当起了业务推销员,但是骨子里早就躁动不安的他一直想着要到广东去淘金。他先后到了深圳、东莞、惠州、河源,都感觉不适合自己。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电视上了解到梅州是知名的 “华侨之乡”,觉得梅州的海外客商和富豪肯定比较多。  于是,罗玉文急急忙忙赶到梅州,下车一看,顿时从头凉到脚,梅州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小。当初提出从国营厂出来单干,罗玉文是多么的豪情万丈,如今,却要灰头土脸地回去,年轻气盛的罗玉文是一万个不愿意,他决定留在梅州背水一战。  罗玉文租了一辆自行车,带上所有的砂轮样品,开始直接到梅州市机电公司推销产品,说自己是南昌砂轮厂过来的,价格一报,没想到经理价钱都不讲,立马就给他下了一个定单,定单有五、六万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可是个了不得的数字。从梅州市机电公司出来,罗玉文还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不禁掐了自己一下。他立马又到另外几间公司去推销,发现这些公司对他的产品价钱从来没有说贵的。  罗玉文很意外,按他的分析,梅州这么一个山区,经济肯定欠发达,但是,这些公司好像实力很雄厚,订单都是几万、几万的,而且不杀价,是不是华侨之乡的人都特有钱?带着满肚子的问号,罗玉文来到各个五金交化销售砂轮的门店,一看吓一跳,相比自己的报价那里的价格真是天价。面对这种怪现象,年轻的罗玉文无法解释,赶快打电话给父亲。父亲的解释让他豁然开朗,继而摩拳擦掌。  原来,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从江西到梅州,要翻很多的山,路又不好走,业务员都不愿意跑梅州。所以企业要货,都得从广州运回来,这样一来价格自然高了。  想干一番事业的罗玉文不怕这山高路陡的,在他看来,只要能实现他的梦想,天大的困难他都能克服,他决定在这里大干特干。于是,罗玉文马上交了500元定金,租了间店铺,自己就赶快回南昌准备货源。
精明勤恳办实业  1992年3月,经过罗玉文的精心准备,位于梅城中高峰的南昌砂轮厂经销点开业了。刚开业生意就出奇的好,货拿过来一个星期,就基本销售一空。初尝甜头的罗玉文像上足了发条,每天穿梭在各个企业,忙得不亦乐乎。  罗玉文确实是块做生意的料,他不仅有生意人的敏锐,更有生意人的务实、精明。很快,他把梅州作为根据地,生意辐射闽、粤、赣,到了1996年,他就把闽、粤、赣三省的砂轮市场拿了下来。  此后,罗玉文在梅城置了业、安了居,并在这里注册了梅州市南宇砂轮有限公司。在常人看来,他已经牢牢控制了闽、粤、赣三省的砂轮市场,前无对手,后无追兵,应该高枕无忧了。  但是不久之后,罗玉文就变得很郁闷了,因为市场饱和了,意味着发展的空间也到了顶峰,同时,生性不安分的他感觉到,没有对手实在索然无味,自己还那么年轻,应该挑战有难度的人生才对!于是罗玉文的心里,老是在琢磨如何开辟另外一个市场。  外拓市场进东莞  1997年的一次东莞之行,激活了罗玉文蠢蠢欲动的创业心,他决定把大本营从梅州迁到东莞,于是他很快在东莞盖了厂房,并在市中心开了间砂轮销售中心。不料,店开张第二天罗玉文就遇到了劫案,被意图抢其手机的劫匪打得头破血流。  这次意外的劫案,差点要了罗玉文的命,却也更加坚定了罗玉文的斗志,他认为,小偷猖獗的地方,不是有钱,就是热闹,从而更加坚信自己的投资方向。凭着过人的胆识,到了2007年,罗玉文的企业一跃成为全国砂轮行业小有名气的知名厂家。在旁人看来,40岁刚出头的罗玉文,应该可以躺在功德簿上睡大觉了。然而,罗玉文又要折腾了。  强势回归续前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莞的生活环境渐渐变得有点不尽人意,随着用工荒、用地荒的不断加剧,梅州的山清水秀让他更加留恋,他又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东莞的大本营再迁回梅州。但是,这个决定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别人都说,你一个大都市的人,怎么会去山沟沟里做总厂,为什么不在你的家乡或是东莞?但罗玉文觉得东莞赚钱还可以,但是,居住、生活比较差。梅州是自己事业的发源地,也是自己的精神家园,自己与梅州有着剪不断的情缘。  2008年把大本营迁回梅州后的罗玉文,在工厂后的山坡上种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山下挖了一口鱼塘,山上养鸡,每当看到亲朋好友“席卷”自己生产的各种水果、蔬菜时,他心里不知有多美。对未来的发展,他也是踌躇满志。他打算在梅州搞一个研发中心,并把加工基地、生产基地往梅州转移。
留守异乡过大年沿着205国道月梅段往前,记者来到了石月村。只见这里地势平坦,道路两旁的蔬菜绿油油的,长势喜人。原来,这是一片被江西籍外来工承包的菜地。想必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都已经回到老家,张灯结彩过准备过新年了,而他们却忍受着寒风的吹袭,依旧在菜地里忙得不可开交。 【菜农 阿姨1:我来梅州十一年了,十一年没有回过家。做到这一行,一年到头就种菜的,哪里也去不了,你想赚到点钱来就要艰苦一点。】 【菜农 阿姨2:孤单有什么办法。所以说干活的人很辛苦。又要浇灌又要卖菜。想回家,但没有时间。】 他的名字叫王远福,来自江西寻乌。为了生活,10年前,他骑着摩托车,带着老婆和刚刚满月的小孩来到这个原本完全陌生的城市种菜谋生。 【王远福:心里肯定就想家的,但是没办法啊,为了挣点钱。前几天我弟弟打电话给我,叫我回家去过年,我就说走不开。就是想家,出门就会想家。】 从石月村出来,刚好碰见一群修路工人,为了赶工程进度,他们过年都得留守梅州。其中,来自广西的小伙子小严,3个月前,老婆刚刚生完孩子,他就只身来到梅州打工。这段时间他无比地思念家里的妻子和仅3个月大的孩子。【严地长:我是9月份来的。老婆生小孩,从外地回来了,我就来了梅州。当然想家啊。回到家最想看看小孩。小孩3个月了。(老婆生完小孩就来这里干活了?)是啊,挣点奶粉钱嘛。】 从湖南来到梅州当厨师的邓鹏,他今年过年也选择留在梅州,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能多挣点钱,给远在家乡的爸妈买一份新年礼物。【邓鹏:我爸爸一直都想要一部手机,所以我要买一部手机给他,我爸爸抽烟,我要给他买一条烟。我妈妈的话就身体有些不好,我就想买一些补品给她,因为我们湖南比较冷嘛,我就买一双带绒毛的皮鞋给她,这样可以暖和一些。】 虽说外来务工人员留在我市过年的不少,但一个家族,40几人留在梅州打工过年的,可能就仅此一家了吧。看到这条巷子,梅城居住的观众朋友肯定很熟悉。没错,它就在我市的繁华商业街区——江南百花洲对面。因为春运“一票难求”,车票贵,来回一趟老家——重庆就得用去他们将近半年的收入。因此,他们选择了留在我市过年,继续为广大市民服务。【红衣男:今年不回去了。说起来不远,现在交通很方便,火车提速,很快的,没有路费嘛,他们有路费,我们没有赚到钱。】 为感谢他们十几年来为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的王大姐——王笑茹女士决定请她们一大家族到酒店聚餐,犒劳犒劳他们,让他们在梅州也能感受到过年的喜庆。【王笑茹:现在春节就到了,这些外来工人,也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让他们在梅州能感受到跟家乡过年一样的亲切和温馨。】 时间到了6点30分,距离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半个小时,他们姗姗来迟。原来,他们收工后立刻回家去洗澡,换新衣服啦,此刻虽然坐在酒店,外来工们还是大呼意外,无法相信能享受如此礼遇。 【外来工: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今天的心情非常好,非常激动。感觉到一种温暖,感觉就和家乡一样。】 【外来工:感谢你们梅州人,你们对我们的特别关怀,很感谢你们,我的心情很激动的,都说不出话来了。】 感谢外来工为梅州的付出!同时《事事关心》也感谢您一贯以来的支持和关注,祝各位新春愉快!
寻梦梅州乐业安居 外来工愿做“新客家”   本报讯 据《梅州日报》报道,随着“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梅州软硬环境日益改善,对外来务工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过去梅州人千方百计外出打工,而现在,梅州也成了外来务工者寻求梦想和安居乐业的地方。   “新客家”梅州娶妻生子   30岁的肖尔华在梅州工作生活差不多6年了。作为一名外来务工者,这6年里他在梅州乐业安居———担任梅州高威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电子工程师,娶了梅州人做老婆,生了儿子,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新客家”。肖尔华是江西吉安人,2001年他随着高威电子公司来到梅州,在梅州一干就是6年。现在他和同在该公司工作的妻子住在公司提供的套房里,每月有不错的收入,还享受政策规定的保险等。肖尔华说,梅州是个快速发展中的新兴中等城市,处于上升阶段的梅州,比起竞争激烈的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来,能给外来务工者更多的机会。 高威电子公司半数员工来自广西、四川等地。该厂有一些年轻的外来务工者,工作一段时间后离开该厂,满怀憧憬前往广州、东莞等发达地区闯荡,一段时间以后又觉得还是在梅州好,于是又回到了该厂。仅今年4月份,肖尔华手下就回来了四五名这样的员工。 建设者奉献在工地 攀枝花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的工程师熊志平自2004年7月来到梅州参加S223线改线工程的建设两年多来,他一直工作、生活在S223线沿线。   日中秋节那天,本是熊志平的新婚佳期。但为了完成“山洽会前S223线单边通车”的目标,工地正掀起一轮新的建设高潮,工人们天天加班加点赶工期,为此,熊志平把婚礼办在了建设工地上。当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在工地上给大家发了喜糖,加菜热闹了一番,工友们的祝福和工地上施工机械的隆隆声,使得这对新人的婚礼别具意义。去年12月份,熊志平干脆把妻子接到梅州来工作,夫妻二人一同参加S223线的建设。 山水人情好宜业且宜居 梅州淳厚的风土人情让外来务工者们找到了情感的归属。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的工程师巢永凯去年8月来到梅州参与S223线黄坑隧道的施工建设。巢永凯印象最深的就是梅州百姓很淳朴,施工期间他们从来没有和当地群众红过脸,当地群众还将村里自建的自来水接到了工程队驻地,让大家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他说:“现在S223线工程建设马上结束了,自己最希望的就是能够继续留在梅州搞建设。” 客都大酒店歌手刘霞丽是湖北荆州人,她来到梅州已有3年时间了。她说,这里生活和谐,治安良好,她打算在梅州买房安居,长做梅州人。嘉应学院音乐系的“韶关妹”邹晓红虽然父母都在深圳,但她却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鸿艺公司当了一名销售顾问。她说梅州“养人”,这里的山水人情都让她依恋。
2. 客家发粄“蒸”出财富十多年前,他只身从江西赣州来到梅州打工,空无技能的他只能从厨房学徒做起,潜心探索各类客家小食制作技术;凭着坚毅与机敏,他从门外汉成为了行家里手,把客家发粄做得越来越“笑”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在新县城一个小区旁的糕点店,前来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据街坊介绍,每当早晨上班时分或下午下班前后,这里都顾客盈门,因为这里卖的发粄“笑”得灿烂,吃得放心!  客家小吃相信不少人都会做呀,这里卖的为何能如此吸引人?这可要从客家蒸蒸食品厂老板童木连的经历中寻找答案。  学做发粄,与发粄结缘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童木连对于客家美食还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他因家境清贫,中学毕业后就只身到梅州来打工,因没有多少工作技能,只能在老乡承包的酒楼厨房里当帮工。“一开始最苦的活都是自己干,一边干一边学习,每个月才挣一百多元,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   不过,对于在农村土生土长的童木连来说,这点苦实在算不了什么!酒楼管吃管住让他很快安下身来,粗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师傅看见他老实肯干,都愿意把技术传授给他。这样,童木连慢慢掌握了一些客家菜式的烹饪技术。  那个时候,酒楼老板为进一步增加销售利润,专门开设了外卖点,经营一些面包、馒头和客家美食等食品,童木连被派往蒸烤房当小领班。童木连老实本分的品格让师傅更加信任了,酒楼老板除不断增加他的工资外,还把发 、面包等客家美食的关键制作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他,让他很快成了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  1997年,童木连凭着掌握的面点制作技术和业内的小名气,很快在梅城江南一美食店找到了一份专门做发粄的工作。童木连用在酒楼里学到的发粄制作技术与老板的传统工艺进行融合,蒸出来的发粄又“笑”又爽口,知名度不断扩大,老板的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童木连每个月八九百元的工资,比起同类师傅还要强好几倍呢!童木连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他非常知足。2000年,正当童木连技术上得心应手时,他悄然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做小老板,把发粄卖火  因为他每天看到老板的生意好,能赚钱投资又不大,自己又能干,技术又具备了——童木连想单干了!  由于本钱小,童木连把地方选择在店租比较便宜的梅县新县城附近,租到了一间店铺开起了经营客家小吃的夫妻店。他拿出自己所有积蓄两万元,买了一些简单的设备后便所剩无几了。童木连把租赁下来的店铺经过一番简单装修后,就悄悄开业了。  起初,夫妻俩只蒸了几锅客家发粄,但周围住户了解的并不多,前来购买的顾客也屈指可数,做出来的面点卖不出去,这可怎么办呢?在夫妻俩一筹莫展之时,决定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用自行车把刚蒸好的发粄、馒头等载到华侨城、西区市场和楼下塘等市场上去叫卖。  开业后好多朋友在酒店做厨,会帮忙介绍一部分生意给他。有了一定的消费群体后,童木连的面包生意慢慢好了起来,夫妻俩起早贪黑,凭着真诚和守信,第一个月除去开销外获利四千多元,比打工强多了。  幸福的日子过了没几年后,2004年中期,梅城一蛋糕店因原料感染发生了食物中毒事件,一时间,市民都对蛋糕、面点退避三舍,这类行业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卫生、质检部门也不断加大了行业整治力度,一些经营不达标的店铺纷纷转产、停产,童木连遇到了创业以来的最大冲击。童木连果断地用自己经营几年来积累下来的20多万元资金,再购置了一间新店铺,按照卫生、质检部门的整改要求进行装修,改善经营环境,赢取顾客信任。2007年,他拥有了第三家连锁经营超市,区区几毛钱的发粄、面点,为他开辟了滚滚财路。
百岁山下的外来种菜人【图片】图①:正在摘菜的黄文金夫妇,在这种菜的生涯已近7年。据悉,在周溪村蔬菜基地种菜的菜农至少都坚持了5年,长的达10年。【图片】图②:突然下起大雨,菜农们急忙给菜地里的菜苗盖上棚布精心保护。【图片】图③:下午5时30分许,菜农准备把菜运往月梅批发市场。【图片】图④:周溪村蔬菜协管员在给菜农讲解无公害蔬菜生产手册,要求供应市场的蔬菜绝对保证农药残留量必须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图片】图⑤:黄泥地板,纸板天花,再由几件破旧家具组成的菜农之家。【图片】图⑥:忙碌完的朱生兰在灯下教儿子认字。【图片】图⑦:丘顺权最享受的是晚上看自己喜爱的连续剧。 蜗居棚屋,种菜为业  一个周末,笔者驱车来到梅江区金山办事处周溪村蔬菜基地,在村干部的引领下,走进这些外来种菜人家。据介绍,在周溪村(含周溪片、蓝塘片),承包土地种菜的都是“清一色”外省人,共有38户、100多人,大多数来自江西省寻乌、会昌农村,少数几户来自福建省武平,他们或夫妻俩,或携带父母、小孩举家迁到周溪村,常年蜗居在临时搭建的茅棚屋内,每户承包2至3亩不等的菜地,种菜谋生,过着“田园式”的种菜生活,时间长的已有10多年,短的也有四五年。目前,周溪村出租菜地250多亩。  由于条件所限,每户种菜人家的棚屋建在田头,仅有五六十平方米,隔成几个小间,低矮潮湿、四面透风,生活设施非常简陋,几块木板拼成的睡床,几张旧沙发、塑料椅子,一台电视机、电风扇,几乎就是他们的全部家产。  从矿工到菜农,虽苦亦甜  笔者来到一户在周溪村承包种菜时间最长的朱生兰、周细娇夫妇家。身材高大的朱生兰正在菜地除虫,他身披风衣,脚穿水靴,背挂除虫器喷洒农药,累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朱生兰现年43岁,妻子周细娇40岁,老家在江西省会昌农村,他们还将小孩带到这里读书,享受外来人员居住五年以上免交借读费的优惠政策。1993年前,朱生兰在梅县丙村、明山煤矿做矿工、摸爬滚打了多年,1994年下岗后,迫于生计,经亲戚介绍到周溪村承包2.2亩菜地,妻子跟着一起打拼。朱生兰从矿工转行种菜初期,由于缺乏种菜技术,他仅凭“感觉”摸索,种的菜长得慢,产量不高,成本也大、甚至亏本,他没有气馁,虚心向老乡、当地菜农请教,逐渐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成了种菜能手,如今他种的菜产量高、质量好、销量大。  在朱生兰家看不到几件现代家具,倒是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引人注意。“我在梅城种菜10多年,除了养家糊口,没多少积蓄,直到2008年才购置了摩托代替单车运菜。”朱生兰说,种菜最辛苦的要数把菜运出去,每天采摘的蔬菜需趁新鲜送到批发市场,风雨不改,以期卖个好价。买摩托车前,朱生兰用单车运菜到东厢蔬菜批发市场,7、8公里路程来回至少要花1个小时,耗时耗力。现在,他用摩托车运菜,省时省力高效。  种菜也有风险,有时付出汗水也没有回报。今年2月春节期间,连续一个星期阴雨寒冷天气,使朱生兰几分地的包脉得了“伤霉病”,全部倒伏霉烂失收。去年6月,周溪河发洪水,溪水溢满田地,一片汪洋,朱生兰等承包户眼巴巴看着蔬菜被淹,损失很大。但他们的精神没有被冲垮,洪水一退就马上清理烂菜,整理好田地,重新种上蔬菜,不久便有了新的收获。  融入梅州,愿做新客家  据周溪村干部介绍,该村的30多户外来种菜人家,诚实肯干,吃苦耐劳,服从管理,与当地村民和谐相处,逐步融入了梅州,他们大多数都能说流利的客家话,有小孩的,也带来梅城读书,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村里社会治安好,从未出现过偷菜情况,让他们安心种菜。村里经常过问、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在梅州有家的温暖。今年2月,来自江西寻乌的黄师傅,妻子患膀胱结石,痛苦不堪,无法帮丈夫扛菜,不少村民主动过来帮忙,黄师傅非常感动。  如今,周溪村已成为梅江区一个蔬菜基地,成立了梅江区金山周溪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定期为外来种菜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严把蔬菜质量安全关,加上周溪村良好的生态环境,蔬菜质量较佳。外来种菜户充满信心地说,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在这承包土地种植无公害蔬菜前景广阔,大有奔头。  撰文:徐建全 何新卫 林巧娟 摄影:钟小丰
人情浓生态佳城市美宜业地今年春节,不少在梅工作、生活的外地籍人士因各种原因留在梅州过年。在他们眼中,梅州是个怎样的城市?且来听他们说说自身的感受。人情浓“梅州人人情味浓。”对来自江西、以踩三轮车为生的吴桂根来说,梅州不仅是一个能够让全家过上温饱生活的地方,还是一个极有人情味的城市。“2002年的时候,我听老乡介绍说梅州很不错,便带着全家到梅州。梅州在我们江西老乡眼里,是最文明的城市。”吴师傅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来梅之前他去过云南,到过浙江,,也是以踩三轮车载客为生,在这些省的某些城市,时不时会遇到下车后不给钱的客人,或者客人不按讲好的价钱付车费的情况。“在梅州就不同,遇到上坡路,大多数客人都会主动下来,甚至帮忙推车上坡;有时看我踩得辛苦,还会多给一些车费……人情味这么浓的好地方,让我舍不得走啊。”生态佳采访中,当问到“对梅州最满意的是什么”时,记者听到最多的回答是“生态环境”。来自湖南的嘉应学院生物学院教授钟福生,2006年刚来梅州时,就对梅州的生态环境大为赞叹。“来梅后,我到过各个县考察,发现梅州整体的生态环境很不错,含氧量等指标都很高。梅州去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六,非常不错。”钟教授告诉记者,梅州地处山区,有丰富的森林、山地等资源,但梅州的党委和政府却决不拿自身享有的生态资源为经济发展作牺牲。“梅州不仅大力防止生态破坏,还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像近年的森林围城工程、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等等,都做得非常好,我们也由此相信,梅州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成为更多人心中的绿色家园。”城市美风光宜人的一江两岸、气魄宏大的两园一基地、运作繁忙的工业园区、四通八达的城乡交通网络……来梅州近一年后,梅州边检战士林思哲对梅州的印象可谓大为改观。“我是汕头人,来梅州之前一直认为,山区梅州是个很穷、很落后、小里小气的地方,可是,刚到梅州,我就大吃一惊。”他告诉记者,刚进梅州,一路绿叶成荫的路树、宽敞笔直的大道、整齐规划的居住区等等,无不洋溢着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应有的勃勃生机,这让他有点“目瞪口呆”。“虽然因为部队有纪律,出去逛的机会不多,但梅州的城市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林思哲说,梅城的街道很干净整洁,城市的亮化工程很好,特别是一江两岸、两园一基地等等,一到晚上,美得醉人。“特别喜欢的是梅城的城市绿化,像百花洲、梅龙路等主要街道,一路绿叶成荫;梅城还有不少公园、花带、绿化区……梅城的城市绿化可以与发达城市相媲美了。”宜业地在不少外地人的眼里,梅州的生活节奏较慢,但却不失为一个工作的好地方。在卡莱(梅州)公司工作一年多的张师傅今年42岁,来自河南平顶山。说起在梅州的工作,张师傅说:“梅州虽然现在还不是很发达,但在这里工作我觉得很舒心。”他告诉记者,公司为职工提供的各项福利都齐全,工资待遇也不错,加上公司有在梅州做强做大的决心,张师傅觉得自己可以在这里长久地做下去。“我还想把在老家的老婆、儿子接过来,老婆能进公司一起做最好,要是进不了,我也跟镇上的一间饭店说好了,就去那打打杂什么的。我们会在镇上租间房子,再买辆二手摩托车,有空就载着他们去雁南飞、雁鸣湖,去城里……”张师傅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
[社会扫描] 三轮车筑起独特风景线
本报记者 罗娟娟 刘富生,来自江西赣州信丰县,是梅城街头三轮车队伍中的一个。无论是三九天还是三伏天,他都风雨无阻,转悠在梅城的大街小巷,为生计而奔波忙碌。 据了解,像刘富生这样的三轮车工人,梅城有1100多个,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江西。他们身在他乡,生活节俭,处事小心翼翼。善良、淳朴、厚道的三轮车工人,以及那些穿梭在街头街尾的墨绿色脚踏三轮车,成为梅城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 忙碌的早晨 早上6时,刘富生就起了床,吃完妻子做的简单的早餐,再喝上一泡浓茶,7时10分左右,他就踩着三轮车出门了。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已经成了一种习惯。7年前,他和妻子来到梅城谋生,先在水泥厂干了3年,那里的工资低,活又辛苦,当他看到梅城到处都有脚踏三轮车,工作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而且收入还不错时,很快他就加入了踩三轮车载客这一行,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
7时30分,刘富生在金叶大酒店门口拉到了第一个客人,是到法政路的,他这次能挣到2元。他告诉记者说,他平时也就是这样几元几元地积攒,他的妻子在梅州市盐厂当包装工人,除了每月必须支付的水电房租费大概600元左右,还要存一部分给在江西老家上中学的孩子,每个月还有一定的节余,他们对此已经很满足了。 8点左右,他又拉到了第二个客人,是去江北上班的。每天早上的这段时间是最忙的,到处都有客人可以拉,不会空车转悠太多地方。所以,他每天早上都能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地去面对来往穿梭的人流。 上午11时30分,刘富生收工了。一个上午,他共拉了7个客人,总收入是30元。回家的时候,他顺路去了菜市场,花了10元买了一天的菜,等他妻子下班回家做饭。
  很多时候,刘富生只能空着车在街上转悠。    (何碧帆 摄)
疲惫的下午 下午2时,刘富生又出门了。懒洋洋的太阳多少影响到了他的精神状态,他显得有些疲惫,踩三轮车的步伐沉重而缓慢。 据介绍,梅城大多数三轮车是由本地人办证,然后再转租给这些外地人的,他们每年要交社保和养老保险费以及其他各种杂费700多元。刘富生告诉记者,如果租一辆三轮车,每天就要5.5元租金,买一辆三轮车则需要3000多元。他的这辆三轮车是今年4月份买的,他计算了一下,觉得还是自己买一辆划算。 下午刘富生共拉了5个客人,收入是12元。他告诉记者说,当天一共拉了12个客人,共有42元的收入。有时候,一天都拉不到几个客人,转了一整天才赚到十几元,仅够一天的饭菜钱。现在的客人很少,有些人又喜欢讲价,把价钱压得很低,为了不白忙活,他不得不拉这些客人。春节生意最好,人多,又不大讲价。为了多挣一点钱,他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说起家里年迈的父母和几年没有见的儿子,刘富生有些失落,他说:“我也想回家看看,一家人热热闹闹过个年,但一想到回家了又少挣了那份钱,还能省下来回的车费,也就甘愿了。”
晚上7时30分左右,刘富生踩着车回家了。忙碌的一天终于结束了,些许疲惫,又有些许收获。 悠闲的夜晚 刘富生和妻子的晚餐是一盘青菜,半盘中午吃剩的红烧肉,很简单,但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很满足很甜蜜。他们告诉记者,平时都节俭习惯了,尽力攒点钱,为孩子以后上学存点学费。
晚上,刘富生一般没有什么活动,呆在家看电视。他们住的房子是和老乡一起合租的,三房一厅,住着三对在外打工的夫妻,晚上,大家都没有出工,热热闹闹在一起看电视,偶尔也会打纸牌娱乐一下。他一边看电视,一边和记者谈起了四年来踩三轮车的酸甜苦辣。
每天踩三轮车拉客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好心,看到他们很辛苦,就会多给一些钱。有一次,刘富生拉一个客人去新县城,说好5块的,到了那里,客人硬是给了他35块。可能几块钱对别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一个用汗水一块一块积攒钱的三轮车工来说,这些钱就是汗水与力气。 无论三伏天还是六九天,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三轮车工都要坚持出门,以保证每天都有一定的收入,这种辛苦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付出汗水的同时还经常会遭受白眼和欺负。前段日子,刘富生就遇到了两个青年,他们坐着三轮车瞎转了一个半小时后,扬长而去,刘富生骑着车在后面追,那些人还威胁他说:“你再跟,我就找人把你打死。”刘富生继续跟住这两个年轻人,他们果真拿起电话叫人来打他。在举目无亲的外地,无奈的刘富生只好罢休。 当问起对梅州人的印象如何时,刘富生激动地告诉记者:“梅州人很热情,很好客,好心人很多,要不,我就不会踩了四年的三轮车还想一直干下去。四年来,我遇到的好人实在很多,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2012年会长新年致辞 梅州江西商会会长罗玉文新年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会员朋友:  大家好!   再过一个小时,2011年就要过去,崭新的充满希望与朝气的2012年就要到来。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谨代表梅州江西商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商会发展的各级各界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回首过去,让我们心生感慨。即将过去的2011年,是我们梅州江西商会诞生的第二年,尽管商会还很年轻,但在各级、各界的关怀指导下,在各位会员的共同努力下,秉承“凝聚乡情、团结互助、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宗旨,积极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阵地建设,积极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积极开展“践行宗旨,服务梅赣”主题活动,积极参与两地社会公益事业。会员企业由成立之初的不到150家发展到210多家,扩大了江西的影响力。众多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梅州电视台等媒体的热情传播,体现了商会的作用和价值。   风静涛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面对新征程,新希望,新机遇,新挑战,我想起了一句古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梅州江西商会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抓好四项重点。第一,继续加强商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和阵地建设,形成更强的凝聚力,把商会这个凝聚乡情的舞台与平台,搭建的更加完美,更加恢弘。第二,继续开拓进取,积极有效地为会员企业提供更加实际的服务,助推会员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三,继续开展“践行宗旨,服务梅赣”主题活动,为两地的经济与社会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第四,继续积极参与梅州和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与慈善活动,让“道德的血液”涌动在每一位江西籍在梅企业家的血管里,让“道德的光辉”照亮梅州江西商会的会徽,让“道德的旗帜”在我们手中飘扬,让“道德的力量”通过我们的传递,形成更长更壮的链条,让“道德的温暖”抚慰更多的弱势群体,让“道德的精神”成为2012年的主旋律!   盘点2011,我们踌躇满志。展望2012,我们豪情满怀。继往开来,就从今日起步。让我们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喜迎龙年,共创辉煌!   最后,祝商会越办越好!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谢谢大家! 日 梅州
梅州火车站昨日迎来民工返乡大潮发布时间:
来源: 梅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宋健军 实习生周达标 通讯员阳少元)
昨日下午,梅州火车站迎来了民工返乡大潮。候车室内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当天,大批在梅务工的江西打工者乘2364次列车返回江西老家。 记者昨日下午5时左右来到梅州站,看到站门口、候车室早已等候着大批拎着大包小包的民工。不少民工携妻带子,全家一起返乡;有些民工行李既多又重,只好拿扁担来挑;有些拖着好几个大包的民工干脆一屁股坐到包上。他们脸上洋溢着回家过年的喜悦,整个候车室笑声不断。5时40分,所有旅客在客运员的引导下到站台排好了队。由于回家心切,列车来临之时旅客争相涌向车门,场面稍显混乱,幸亏乘务员和客运员全力疏导、引流,恢复了秩序。短短几分钟内,全部旅客均上车完毕。 火车站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梅州站前几年都没有出现如今这样“颇具规模”的民工返乡潮。2003年起,我市实施“工业梅州”发展战略、大力招商引资,众多企业纷纷落户梅州,民工需求大增,江西、湖南等地民工纷纷来梅务工,其中尤以江西民工为多。记者在候车室见到了江西来梅务工的王先生。王先生2003年起到梅县新县城一企业务工,每个月工资有1000多元。“梅州的社会治安比很多地方都好,我很喜欢这里。”王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他还表示,春节过后会再次来梅务工。 据火车站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大批返乡的外地学生已于日前发送完毕,梅州火车站当前的客流大潮集中在2364次这趟开往江西九江的列车。自1月17日以来,2364次列车车票就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该次列车每天从梅州发送的旅客均是平时的4倍以上。为了应付此次春运的民工返乡潮,铁路部门在2364次列车上专门加挂了车厢,但由于运力过于紧张,因此该次列车春节前包括卧铺在内的所有票种均已售完。【图片】下图为旅客争相涌向车门。
新闻资讯 &新闻联播外地务工人员在梅过年 梅州女婿客都过年也团圆视频:
五华有间“最美美发室”【图片】冯芳兰(左一)和员工为客人及小孩美发、剪发。【图片】  徐同学剪发后往储蓄箱塞进1元钱。  ●张炳锋 廖伟军  近日听闻,来自江西省九江市的美发师肖仁强和其五华安流籍媳妇冯芳兰,在五华县水寨镇科技街经营的一间“艺人美发室”,从2012年开始将每周周末设为感恩日,为老人和学生剪发只收取1元钱,全部装入储蓄箱。2年来,共积攒了1180元,全部捐给了龙村镇兴民村松山村民小组支持村道硬底化建设。这对“本地媳妇外来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最忙的一天服务了50多位老人和学生  一间大约60平方米的店铺,店门左侧一块写着“每星期天为艺人感恩日,60岁以上老人和学生剪发,一律1元”的告示牌子,显得格外显眼。店内,一应俱全的美发设备,以及10个美发座位,显得有点拥挤,而7名美发师傅正在为顾客忙个不停。  “我带我孙女和孙子过来剪发,2个人只需2元钱。”上周日,水寨镇大布村的谢大娘一边往储蓄箱里塞进2元钱,还赞不绝口地说,“剪得好看,又实惠,店老板有这爱心还真难得。”  “周末就是我的感恩日,老人和学生只收1元钱。”美发店老板肖仁强接过话说,从2012年3月份开始,每周星期日就设为感恩日,感谢众多顾客的光临,学生和60岁以上的老人就能得到他的这个感恩礼物,并将那些钱投进储蓄箱里,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据了解,自从有了感恩日以后,来剪发的老人和学生越来越多,一传十,十传百,亲戚朋友三五成群经常结伴而来,最忙碌的一天就服务了50多位老人和学生。而感恩日也从最初的星期日,扩展至整个周末。至2013年12月止,共积累1180元,全部捐给龙村镇兴民村松山村民小组支持村道硬底化建设。  老板:会把“1元钱”做足做实在  在连续两天的跟踪采访中,笔者发现,这间美发室虽然地处较为偏僻的地段,但其生意非常火爆,客人不仅有住在县城的群众,还有棉洋、周江、安流、华城等数十公里外的乡镇群众,慕名前来。  “这间店不但技术好,服务态度好,更重要的是那份善心让我非常感动。”元旦当日,专门从东莞驾车回来美发的李女士向笔者说,她是艺人美发室的忠实粉丝,每个月回来2次美发。而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徐同学则表示,设立“感恩日”为老人和学生1元剪发,还是第一次听说,更是头一次享受这种“殊荣”。  据肖仁强、冯芳兰夫妇介绍,目前,艺人美发室的会员人数已经达到7000多人,每天固定洗头的客人有近80人。他们计划开一间分店,同时把感恩日继续做下去。“只要艺人美发室还在,感恩日就会继续下去。积累下来的钱,哪里有困难哪里需要帮助,就捐往哪里。”  笔者在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夫妇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透过他们的话,能感受到一份实在和善良,更了解到他们艰辛的创业历程。今年38岁的肖仁强,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16岁就开始在外闯荡谋生,学习美发手艺,1996年到上海富康美发学校专业学习。肖仁强表示,在其8岁丧父以后,包括学习 美发设计,都 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帮助和关爱,使其在 困境 中不断实现技术的提高和思想的提升。“我们设立感恩日,通过1元行动,回报社会对我成长的帮助,同时,也培养 我的孩子和店员,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社会 。”面对诸多赞许和几分质疑,肖仁强说,他一定会把“1元钱”做足做实在。  【笔者手记】  在去采访肖仁强、冯芳兰夫妇的路上,笔者在想象着这样的情境:一对花甲老人,一间简陋的房间,一套简易的工具,他们在和街坊邻居的闲聊中,完成了一个剪发的过程,在打发时间的同时,帮助了街坊邻居,也做了一件善事。来到店门口,笔者有点惊讶,以为走错了地方。  店老板曾在2012年以前就尝试着做“1元钱”美发,积累了900多元,分别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在美发行业,特别是在年轻人的美发行业,怀着感恩的心做美发,把1元钱做到实处,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可以说是在梅州乃至整个美发行业开了先河,树立了典范和标杆,在为客人美发的同时,也美化了自己。这种美难道不应该宣传吗?
梅州嘉应学院部分江西籍领导宋德剑,男,汉族,1971年7月出生,江西丰城人,1998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研究生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副研究员,现任客家民俗研究所副所长,拟任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男,汉族,1967年6月出生,江西泰和人,1994年6月参加工作,民盟盟员,博士研究生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研究员,现任客家民俗研究所副所长,拟任客家研究院副院长。梁芹生,男,汉族,1971年5月出生,江西奉新人,1997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研究生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现任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正处),拟任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正处)。蔡国芹,男,汉族,1969年5月出生,江西龙南人,1987年8月参加工作,199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教授,现任政法学院副院长,拟任政法学院副院长。 温昌衍,男,汉族,1970年10月出生,江西石城人,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教授,现任文学院(客家学院)副院长,拟任文学院(客家学院)副院长。李陆萍,男,汉族,1967年3月出生,江西萍乡人,1990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学历,硕士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现为外国语学院教师,拟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温爱生,男,1972年7月生,汉族,江西宁都人,1994年7月参加工作,200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经济学学士,高级会计师,现任中国建设银行梅州市分行营业部副主任(正科级),确定为梅州市审计局副局长人选考察对象。卢斌,男,1969年12月生,汉族,江西省于都县人,1993年7月参加工作,无党派人士,大学学历,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现任平远县人民医院院长,确定为新进平远县领导班子人选差额考察对象。
他不再成为政府大楼的“站岗人”梅州网 来源: 梅州日报本报记者 何碧帆 通讯员 黄梦瑶 胡海奎  日前,一度被人称为政府机关大楼“站岗人”的江西抚州籍民工钟生与哥哥一起将一面“人民法官为人民”的锦旗送到丰顺县法院,以感谢法官在处理他的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件中,想尽办法使他获得了赔偿,从而让他放弃了采用过激手段报复社会的念头,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钟生含着眼泪对法官说:“虽然我的右眼失明了,但是你们让我看到了正义和光明,使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让我能够安心地踏上回家路。”  不听指导,工伤认定与赔偿的申请被屡屡驳回  日,在丰顺县一废旧金属收购部打工的钟生,右眼在工作期间不幸被铁条扎伤,造成失明,经鉴定为伤残5级。由于钟生做工时的工作牌上登记的厂名为丰顺县某五金厂(已于日被依法吊销),而该厂的原业主则是该废旧金属收购部老板邱思的兄长与父亲。出院后,钟生便坚持以邱思的兄长与父亲作为申请主体先后向该县某局、某仲裁委员会申请工伤认定与工伤赔偿的仲裁,但均被职能机关以申请主体不适格,钟生与邱某的父亲、兄长没有构成劳动关系为由驳回了工伤赔偿申请。县委、县政府等部门指导他采用该废旧金属收购部的老板邱思作为申诉主体提起工伤认定与工伤赔偿,但钟生始终认为自己是为已被撤销的该丰顺县某五金厂打工,坚持以邱思的兄长与父亲为被告,并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一审、二审均以诉讼主体不适格为由,驳回了他的起诉。并不死心的钟生,继续向广东高院提起申诉,省高院同样驳回了他的申诉。今年3月23日,钟生又再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但职能机关以超过申请期限为由,又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无比绝望,滋生报复情绪  因不听指导,导致维权之路不顺畅的钟生感到了无比绝望,天天在脖子上挂着“我要工伤赔偿”的牌子在该县政府办公大楼门前上访,风雨无阻。特别是今年丰顺县召开“两会”期间,钟生仍然我行我素,天天上访,给当地造成不良的影响。  由于钟生要求获得工伤赔偿的前提即他的眼睛致残属于工伤,而是否属于工伤则依法必须经过当地劳动部门申请工作认定。由于职能机关已经对钟生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这意味着钟生要求工伤赔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如果要使钟生的工伤认定与工伤赔偿能得以支持,就应该以作出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决定的行政机关为被告,请求撤销不予受理的决定的行政诉讼。于是,4月16日,钟生抱着最后打一次官司试试看的心态,接受了丰顺县司法局的法律援助,提起了撤销丰顺县某局作出的不予受理通知书的行政诉讼。  案件受理后,钟生向法官表示,假如他输了官司,他也不会怨恨法院,但他将采取极端措施,在当地制造一起“轰动性新闻”,以扩大影响。  行政庭庭长胡优先捕捉到钟生这一思想苗头后,及时对钟生进行思想疏导,劝导其通过正当的途径解决诉求。案经开庭审理后,丰顺法院认为该行政纠纷一案仅从法律层面作出判决,最终都难以使他获得赔偿。钟生右眼损伤至今历时2年多,在其穷尽法律途径仍未能实现其权益的情况下,将加大他的不满情绪,势必如他所言做出过激行为,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为此,法院要求法官抛开就案办案的思想,通过延伸服务,尽力促成钟生与邱思达成赔偿协议。  借助外力,两次延伸服务终获赔偿  但事与愿违,与钟生右眼受伤有直接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不能惹江西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