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的关系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3.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现代文明,因此,中国应该感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你是怎样认识的?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的主权逐步丧失
1 、消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中短缺;帝国主义国家借款给中国军阀官僚,造成军阀混战,中国局势动荡不宁,使中国的经济建设缺乏和平安正常进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利用特
权,与中国民族公司争夺市场,民族公司,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2 、积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以上是经济的影响.
简要概述就是: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结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政治:其实政治上很简单
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这时的阶级关系可以说已经稳定在这一层面,因为过去的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消亡.
社会矛盾: 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给近代中国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首要的第一的矛盾,人们并不甘心受外强欺负,所以社会矛盾的两个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还有一点就是意识形态的改变, 因为过去的中国闭关锁国,致使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当然无论在经济,政治体系还是其他方面都明显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西方列强的入侵也使的 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封建思想.
其中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列强侵华带来的最大影响,其他的影响都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也是通过它而起作用的,
破坏性和建设性:
(1)中国的主权被破坏殆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如领土完整遭破坏,使中国长期不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海关行政权的丧失,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无法保护本国的民族工商业,也不能增加国家收入,仅仅有利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允许鸦片(毒品)进口,仅作为商品征税,不仅严重侵犯中国贸易主权,而且加剧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外国公使驻京和在中国驻军,使中央政府处于列强外交和刺刀的监视之下,
(2)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如巨额赔款,使中国丧失资本原始积累的机遇,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资金,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严重的依赖性,自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向中国勒索赔款之后,其后的《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赔款数额步步升高,截止1901年,中国对外八次主要赔款达1953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全年财政总收入的16倍,伴随着巨额赔款而来的是,清政府无力偿还时,不得不向外国银行团贷款,忍受其高利贷盘剥,在偿还赔款时,又要以白银折合金币(美元、英镑)偿付,随着金涨银跌,列强从中捞取到更多好处,从财政和金融上扼住中国的咽喉,而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却越来越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
人民也因此越来越贫困化,总之,列强的经济侵略使近代中国成为“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
(3)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列强的经济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当然,西方列强在侵华的时候只是充当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其主观动机是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因此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进步,相对于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国家才能走上富强的道路,
简单地说,其影响:
(1)政治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任务发生变化,清廷内部也产生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分化,(2)经济上,中国开始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所,同时,中国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中国经济朝着半封建和近代化的方向发展,(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出现,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放眼世界,探求新知,洋务运动中产生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的新式学堂,兴起留学教育,这些在客观上冲击封建的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4)外交上:列强开埠通商、公使住京和自由传教等特权,客观上迫使清政府逐步放弃闭关自守政策,总理衙门的设立,是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的标志。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迁移: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4.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是如何探索国家早期出路的?
封建地主阶级的有识分子――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
①鸦片战争中抵抗派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
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大,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
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
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
②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国民族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在中
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3)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台;民族危机的加重。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以挽救民族危机。
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
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4)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
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a title="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 百度文库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 百度文库</近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篇一: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民国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独尊孔家儒术发展到了现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我们就简单的分析一下以下几个重大的事件。
(一)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
袁世凯倒台后,范源濂为教育总长,他表示要切实实行元年所发表的教育方针。1916年9月,教育部撤销1915年颁布的“教育纲要”。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经”及有关内容。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并撤销了1913年宪法草案中所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文。学校的教学开始加强科学教育,重视实验作业,增加了实用和职业的教学内容,民国初年所制定的教育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二)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
新文化运动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同时,积极地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受文化教育的权利。按1912年所定学制,只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到1915年,袁世凯公布《国民学校今》中,只准许小学一内男女合班上课,以上,男女生只可同校,不得同班。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由于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步解决男女教育平权的问题。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的议案,要求增设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等。1918年6月,教育部通过各省区酌量地方情形,分别办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请推广女子教育案”。1920年暑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开始招收女生。1921年以后,各大学都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中学实行男女同学虽然较为迟缓,但一些比较进步的中学如广东的省立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也实行了男女兼收,甚至同班的办法。这些措施,尽管距真正的男女平等教育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千多年以来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三)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新文化运动,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等新文学,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国语教材和课外读物。于是,教育界人士强烈要求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年会议决《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语言统一案》,要求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区,以为将来小学改国语之预备。19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当时,在北京,蔡元培等创办的孔德学校自编了国语读本,江苏省自行通过“各学校用国语教授案”,开始用国语教材。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式教科书》,也用了一些白话文。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于1920年明令公布,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并规定至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中学各科教科书,随之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采用了语体文。这样,大、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渐地被淘汰。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重大的改革。
(四)大学的改制
蔡元培1917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即着手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他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收的办学方针;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李四光等著名学者到校任课;改革预科,调整专业,将学门制改为学系制度;将年级制改为选科制,实行学分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设评议会,实行民主管理;筹设研究所,组织各种研究会,鼓励科学研究;首先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采用白话文讲义,帮助学生办刊物,成立各种学
会等。这些改革,使北京大学思想活跃,气象一新。北京大学的改制,引起全国高等学校的反响,有些做法当时即在北京专门以上学校校长会议上议决照办。以后,各大学也逐渐按北京大学的制度办理。
(五)各种教育思潮的涌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旗帜鼓动下,教育界思想也十分活跃,涌现了平民教育、工读教育、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多种进步教育思想,建立起不少教育团体。主要有1915年在美国建立,1918年迁回国内的“中国科学社”,1915年由各省教育联合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代表组成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1917年由国内教育、实业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21年冬由实际教育调查所、新教育共进所、新教育编辑所合并成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1923年成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这些教育团体从不同的方面开展教育改革运动,对1922年学制改革。对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
(六)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清末以来关于学校教学方法的问题,一直称为“教授法”。陶行知首先在南京高等师范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来些知识,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陶行知这个观点后来发展成为基于杜威的教学观点而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但是当时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带普遍性的同题,作为教学规律和科学概念“教学法”比“教授法”更能反映教学过程的实质,所以为教育界所接受,此后,均将教授法改称期“教学法”。
此外,这时一些学校还开展对各科教学法的研究。1927年各省市有专设实施小学者,明确规定其任务为实验新的教学方法。不过这些实验都比较零碎,成果不大。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致力于教育的改革,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向着更好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下去!篇二: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20世纪5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b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彩依然比较单调。
当时典型的服饰及形象
新款中山装。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b,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还有衬衫和大衣。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 为白色,也有淡蓝色和灰色;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两只袋,门襟4粒纽或硬领,以及不翻驳头,胸前一只带,门襟6粒纽。大衣。男子冬装除中式棉袄外,还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为翻驳领,贴袋或插袋,明门襟或暗门襟,单排扣或双排扣,装袖。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布或府绸。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形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大方。到以后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
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字形、“U”字形)、装领等。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色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细褶裙、喇叭裙等。
服饰品女子基本不化妆,发型日趋简化,姑娘们爱留辫,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律齐耳短发。男子发型更简单,有梳理整齐的“西装头”和“平头”。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进入20纪60年代,中国连续3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棉花也连年歉收,纺织品和针织品产量都比往年下降。这个时候又受计划供应的限制,布票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在购买
纺织品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充分利用。在颜色上
多选择中性的朴素颜色,以便能够穿上好几年。从1966年开始了为期10年 “文化大革命”,西服和旗袍等服装被称为“四旧”,人民对服装包含的等级标志意义有了歪曲的理解,没有人愿意通过服装来表现个性,这个时期中国人的服装样式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典型服饰及形象
在“红卫兵运动”风靡全国的时候,穿草绿色军装,戴草绿色军帽,扎宽皮带,佩戴毛泽东像章,手拿红色语录本,背草绿色帆布挎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装束。老三色(蓝、灰、黑)和老三装(中山装、青年装和军便b)又占领了服装阵地。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社会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服装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服装行业进一步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放。当时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讲话,提倡美化人民的服装穿着。共产党领导人带头穿新式双排扣西装,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从而掀起了一股“西服
热”。思想解放的年轻人率先穿起新款式的服装,人们的服装观念十分活跃,追求新异、时髦的心理不断增强,服装的流行周期大大缩短。
男子服饰西装再次流行,并且普及到了中国农村。便b有夹克。猎装、风衣、编织的棒针衫和运动装等,不仅款式多样,而且也使用了驼色、酱红、湖蓝、米色等传统的女子服饰用色。冬装有了皮夹克、羽绒服、运动型棉夹克等。下装经历了由喇叭裤到牛仔裤的演变过程,而后就是一种中档和裤脚口的尺寸相一致的直筒裤。80年代中期开起流行锥形裤和西裤。
女子服饰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设计师充分运用裁片分割的手法来设计服装,使服装的造型结构更加合理。当时的主要服b式样有:春秋装、衬衫、西装套装、羽绒服、各式大衣、皮夹克、皮风衣,喇叭裤、健美裤、牛仔服等。
春秋装。翻领,翻驳头,门襟钉3粒纽,两只有袋盖的暗袋。这是女青年和中年妇 女都较喜欢的款式。
女衬衫。70年代后期女式衬衫有两种时髦款式。一是仿效男子衬衫的长尖型硬领,另一种是在衬衫的领边和襟上都镶较宽的荷叶边。进入80年代后,女式衬衫的变化更多更快,主要有夹克式、西装式、馕拼式等。看的外形蓬松。背缝有裥;有的造型削瘦,腰部束细。领有翻折领、松紧领、无领等,款式各异。
西服套装。基本款式是翻驳领。两粒纽,只有袋盖的暗袋。主要是城市中的一些妇女穿着。羽绒服。以涂层尼龙布为面料,内部填充羽绒或羽毛。
健美裤。一种黑色弹力针织踏脚裤。之后材料、颜色、放松度也有变化。逐渐出现了配饰70年代后期,高跟鞋得到恢复,此时的鞋跟有高跟、半高跟、坡跟等,颜色有白色、红色、米色、绿色等。同时西方的运动鞋也被引入中国,因为起初只有一个品牌“NIKE”而被称为“耐克鞋”。手套、围巾、帽子、提包等附属物的使用也不仅考虎实用机能,而要通过其造型和色彩的变化来取得整体的审美效果。夏季开始流行用遮阳镜。
改革开放以后又可以烫发和化妆,起初大家烫成大波浪为时髦,而后就有了和国际时尚接轨的各种发式。引领了时尚潮流的开端!!
参考文献《人类服饰文化》、《中国服装史》、华梅编。还有《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电子图书是一本自考书结合网上资料一起总结而来!加入个人看法而来!可呢不完善,希望老师能理解!
11服设一班
刘海金篇三:中国近现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
中国近现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
【阶段特征】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
1.19世纪40―80年代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19世纪40年代,外国在华设立企业(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展起来。这些新现象又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因此,19世纪60、70年代,中国产生了进步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许多矿山、土地资源,加强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同时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政策放宽,百日维新、清末新政以及20世纪初中国人民收回权利的斗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加上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之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经济便走下坡路。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存在3种经济形态: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经历了逐步瓦解的过程,但仍占中国社会的主体。餐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由前期的商品输出为让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并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这样的3个阶段。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帝国主义列强如美国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倾销商品,尤其是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2)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
(3)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摧残,日益萎缩。
(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采取了消灭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把农业生产放在了首位,并发展军需、民用工业。
2.抗日战争时期
(1)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加强对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控制与掠夺:在农村抓丁扶亻夫
,掠夺土地,抢占银行,控制金融机构,攫取中国大量资财。
(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四大家庭的经济垄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工业纷纷停产。
(3)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等措施,发展了生产,并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解放战争时期
(1)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把大量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加强对人民的盘剥,造成工商业倒闭,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
(2)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特权,独占中国市场和投资市场。
(3)中共中央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解放区广泛深入地进行土地改革,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
这一时期,中国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成份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1)封建自然经济处于消灭过程中,其他4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瓦解着自然经济。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一战”后卷土重来,并向中国市场转嫁经济危机。
(3)官僚资本主义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份。它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制下日益走向萎缩,说明民族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它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最终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而居统治地位。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经济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经济恢复时期()
经济恢复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收回海关主权,肃清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精兵简政;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发展农业生产;对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2)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制度化确立的时期()
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国家也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化转变为公有制。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化的时期,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包括:社会主义
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公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和挫折()
“全面建设”的15年中,“八大”形成了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但由于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出现,1958年党中央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泛滥,中断了纠正工作,又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导致3年严重困难。1960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以调整。“文革”10年,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的调整和人民的抵制,经济上取得一些成绩。
阶段特征:年总的情况是两头好、中间差。成就是主要的。年的“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年经济恢复较快。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泛滥。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以及“三步走”的战略。1992年“十四大”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
阶段特征: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转变,是这个阶段改革的根本突破。
【专题结构】
1.近代中国几咱经济成份的特点及发展变化的过程
(1)封建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带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这使得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实质是商品和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为了强占市场的掠夺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更强。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在中国强取的侵略权益,开始向中国大量地进行商品输出。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始创办一些船坞和工厂,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通过政治贷款,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开办工厂等方式,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日本趁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3)洋务经济
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近,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甲午中日战争后破产。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不是明末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和发展。其产生的条件也不充分,自然经济的解体虽然提供了市场,但几乎被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企业所垄断,民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近代中国既缺乏西方式的殖民掠夺积累资本,也缺乏近代化的集资方式,只是一批地主、官僚为利润所趋动,把一部分剥削所得转化为资本,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外国。以上两点决定了民族经济“后天畸形”的特点。这两点又使民族资产阶级带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
19世纪60、70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资本输出,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更是举步维艰。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发展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将起到重要作用。七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合理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年完成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它是四大家族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利用国家政权聚敛财富而形成的。它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其特点与洋务企业相似。
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了。十年对峙期间,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工、农、商业纷纷解体、破产,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
僚资本,使这些企业较完整地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6) 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也叫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主要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及私人经济三部分组成。其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强,直至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占领统治地位。
作为一种过渡经济,它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的经济政策: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线路和根据地经济建设;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和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等。
2.民主革命时期各阶段的土地政策
旧中国的广大农村,绝大部分土地集中在不足农村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关系,给广大农民造成极大痛苦,阻碍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改革。因此,土地问题成了中国社会的一项基本问题,变革土地制度,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标准。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它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那种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在辛亥革命运动中,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其纲领。其中“民生”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并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在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方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在新民主主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的是“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了生产力。
(2)农业合作化
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篇四: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知识点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最主要)②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洋务运动的开
2、表现: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中国家庭“纺”与“织”的分离、“织”与“耕”的
分离;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3、影响:①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③为中国近代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④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逐步成为世界资本
主义的附庸。
二、洋务运动― 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动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向西方的新思潮萌
2、主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求富”
5、代表人物―中央:奕D,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活动:①19世纪6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以“自强”为
旗号)代表: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曾国藩与李鸿章) 、福州船政
局(左宗棠) 、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
官僚资本性质
②19世纪70年代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目的:解决军事工业方面
的困难)代表: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性质:本质为封建经济,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③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又选派留学
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
7、失败标志: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有:①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②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③顽固派的
阻挠和破坏④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只引技术,不变专制制度,注定失败。
8、积极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②在客观上
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
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④打开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前提)②洋务运动引进先进技术的诱导③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2、产生的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3、产生的途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近代的含义是采用机器化生产方式)
4、著名的企业①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②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③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5、主要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绝大部分是轻工
业,重工业很少。
意义: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城镇化;思想
理性化),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后)
1、背景:(1)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提供客观条件。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
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②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
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二、短暂的春天――20世纪初
1、时间:(中华民国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
2、发展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
实业政策。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发展最快的行业:纺织业、面粉业。
4、“短暂”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 启示: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
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
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三、曲折的发展
1、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1)原因: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实现了全国的基本统一。
(2)表现: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2、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
和野蛮的经济掠夺)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
利。(官僚资本的压榨)
3、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原因:①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
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②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表现: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地位:①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②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历史作用:①经济方面: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政治方面:它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还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推动发展的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
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
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2)阻碍发展的因素:
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
观念的准备。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
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
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 特别强调
1、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2、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5、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6、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复习时应对此辩证地看待,培养自己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7、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完全解体――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缺少活力。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
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这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
但自然经济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8、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于困境。但它是近代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分,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外国资本,是相对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是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略性。
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实质是在不同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先是晚清洋务经济,后是南京国民政府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除剥削产业工人外,还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在旧中国,它是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消亡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措施中。
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主义比重较大,本国资本比重较小;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官僚资本比重很大,且畸形发展,民族资本比重很小,实力较弱。篇五: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 历史必修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题
内蒙古通辽一中北校区高中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2、 以下是上海海关进出口货物统计,表中数据最能反映出
年份 1850年 1860年 1869年
中国进出口英国毛纺织品占当年英
国输华商品的比例
中国对英国出口农副产品工业原料占当
年中国第应出口的比例
A.英国对华输出的毛织品逐年增加
B.中国茶叶质高价廉具备较强竞争力
C.中国逐步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D.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鸦片战争前 1846年 1850年 1854年
5000(年平均值) 122
5000(年平均值)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中国近代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是
A.上海发昌机器厂
B.江南制造总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开平煤矿 5、图一与图二相比,相同点有
①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其产品都直接投入市场
③都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④资金都很充足
图一 继昌隆缫丝厂
图二 汉阳铁厂
D.①②③④
6、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
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A.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B.垄断了中国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
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
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使历史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的“包含着逸
趋向”主要体现在洋务运动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8、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了清朝封建统治力量
B.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了机器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9、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关税税率大大低于当时西方各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①涌入了大量外国商品
②冲击了中国小
③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
④导致了农产品大量出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1871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眼中的广州“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
寺、仓库、
商铺??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广州出现这种社
会状况的 原因有:①清代闭关后广州成为当时唯一对外贸易港口②广州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开放的口岸 ③近代生产方式较早在广州产生④广州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D.①②③④ 11、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是
①福建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订单数量急剧增加
②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
③外国在华创办的 工厂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
④清政府允许民间私人创办近代企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2、以下事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①洋务运动 ②辛亥革命 ③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13、1882年,商人何琨山计划在广州创办自来水公司,结果因为‘有伤风水’而未建成,这种情况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帝国主义束缚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封建主义束缚
C.民族资本主义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束缚 D.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发展的可能 14、“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民族危机加深
B.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C.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15、19世纪90年代,李鸿章奏请清政府:“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
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续添。”这表明 (
①该规定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一面
②中国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
③要真正发展中国工业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④该规定顺应了帝国主义中国工业的要求
B.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6、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能认
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17、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 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18、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4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从中看出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是
①“一战”期间发展迅速 ②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 ③行业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 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A.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1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措施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
内投资,设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革命的根 本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实行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0
A.洋务派引进机器,促进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D.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21、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中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中国展品在此次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有 ①成立不久的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②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美国出于扶植民国政府的需要的结果 ④中国希望振兴实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的结果
A.①②③④
22、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
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D.①③ 23、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
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4、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
承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
余悉听之民办。”这段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加强对民营企业控制 C.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D.鼓励发展民营工商业
25、很多民族资本家曾尝试“实业救国”的方式,来改变社会现状,可是却最终失败。其根本原
A 他们只重视发展近代工业,不进行反帝斗争
B 他们受时代和自身局限性的制约 C他们没有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能力
D 拒绝买卖日货、拒绝使用日钞斗争的影响
26、下列对《年山东章丘、济阳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百分比变化表》的解读, 正确的是
①农产品日趋商品化的结果
②说明自然经济己完全解体
③与国 卷入世界市场有关
④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上升
27、右图是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剧照。该剧叙
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 产的印染界巨头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 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
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C.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
D.商场上的尔虞我诈
28、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个实业,1916年前后该实业的状况不包括 A.他创办的企业很红火
B.政府提倡使用国货扩大国内市场
C.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严重的经济侵略使之破产
D.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国运动的推动发展 29、右图中的《公告》反映了
A.国民政府苛捐杂税增多
B.日本“委托经营”的加强
C.官僚资本加强经济垄断
D.美国扩大在华经济特权
30、H《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A.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其中31题12分,32题10分,33题10分,34题8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表一: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年)
表二: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及比重(年)
1936年币值:亿元
相关作文推荐: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近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近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湘ICP备号-1 CopyRight &
成就未来,请记住本站域名是【】的谐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