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问我为啥明朝时期欧洲龙泉青瓷茶具都比同样重量的白银贵多,怎么回答?

最新明史十讲答案全球贸易化白银资本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最新明史十讲答案全球贸易化白银资本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猜你感兴趣明末白银货币输入之教训_明朝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97,977贴子:
明末白银货币输入之教训
从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到人民币纳入SDR(),将此标榜为“”。国人再一次被带入“清明上河图”了。人民币能够这样国际化吗?这难道是将人民币国际化吗?这是一批身居我国政商学高位的金融洋奴。他们戮力践行国际的金融侵华战略。他们巧妙地改变了人民币属性;他们有序地将我国国民福利转送到境外;他们悄无声息地将我国市场变成了西方金融资本的殖民地。金融洋奴们按照国际预设的逻辑,将中国嵌入了经济一体化的大布局当中。他们通过强大的资本力量,强制性地完成了后全世界的社会分工,中国被他们毫不客气地压在了的最底层。洋奴们搞的所谓的“比较经济优势理论”,将我国定义为“世界工厂”。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必须要服从国际金融资本逐利的需求。於是,中国事实上被解除了货币发行权。中国人不要认为自己在使用人民币,中国人使用的是叫人民币的美元兑换券。每次听到金融洋奴们的“美妙说辞”,人民币早就已经被“国际化”了,人民币早已经是一种代理发行的有限流通的美元代币了。对于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我国的领导,我国的人民,是否应该认真地想一想啊?西方富裕国家不远万里来到我国借钱,不借金、不借银、不借人民币,他们却要借他们本国发行的货币,这合理吗?美国人借的是美元,欧洲人借的是欧元,英国人借的是,这不奇怪吗?要知道,他们是在“借”他们自己印刷的货币啊!天哪!我们是一个拥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的主权国家啊!我们为什么不借给他们人民币啊?笨蛋们,至少,可以先借给他们人民币,再让他们来换美元、欧元、英镑啊!我国缺乏金融知识和金融专家吗?全世界精通金融的华人大有人在。很遗憾,他们难入当今政商学当家人的法眼。这是一个荒唐透顶的时代,中国的金融领域非洋人和洋奴不许入内。这就是那个令人齿寒的“比较经济优势理论”比较出来的结果。比较后的结论很简单:拱手献出中国的金融主权!敢问一句,中国作为一个拥有金融主权的国家,难道不应该发展人民币债券在岸交易市场吗?不可以让西方国家来华发行人民币债券吗?不可以让他们的和我们的人民币债券在下流通吗?搞什么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呢?搞什么SDR ?脑子进水了吗?离岸交易中心能没有价格吗?与在岸价格出现巨大差异怎么办?行政干预吗!干戈倒置,授人以柄,希望建立一个足以独立于世界的中国主权货币。可是,金融洋奴们竭力压制任何敢于强调金融主体性的声音。他们欺骗我国领导和我国人民,他们竟然将人民币美元化美化为“”。并且,将这些荒唐的逻辑写进重要的历史文献,形成制度和法律安排。最无耻的是,一些人竟将这种“献城于敌”的卑鄙行径溢美为改开搞的伟大成果!真的就不怕留下千古骂名吗?佛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佛里德曼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一个具有强大本币债券市场的国家,才可能拥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国际货币。简言之,必须建立强大的人民币债券在岸交易市场,才有可能实现人民币真正的国际化。当年如此,后来美元如此。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搞旁门左道的小动作,无异于自毁长城。西方富裕国家不愿节制财政,想要举债度日,那就对不起了,你们只能借人民币,还必须要有可信的抵押担保。当然,他们也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将人民币换成他们喜欢的货币。但是,请记住,到期必须还人民币。中国无条件对外进行外汇借款的大门应该关闭了,西方国家靠印钱就能还债的时代必须结束了。大道理往往很朴素。朴素到不需要金融知识。大政治家治国,必须正道直行。欲正道直行,必须与君子为伍。奴才,无论是土奴才,还是洋奴才,毕竟都是奴才。狗奴才,才会想出那些下三滥的招数。其中,金融洋奴是最为可怕的,他们另有主人,心怀二志,图谋不轨。金融洋奴当道,亡国灭种不远矣!如今,金融洋奴得势,他们堂而皇之行走于庙堂之上,一个个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他们的名字还需要一一罗列吗?笔者从不忧虑我国缺少金融人才,笔者严重忧虑我国人才和奴才的地位不对等。中国的历史教训在于,在儒教风行的时代,往往是奴才压倒人才。奴才们也可以主导历史进程。宋明败亡的教训都很经典,奴才们合伙灭绝了人才,杀岳飞、杀袁崇焕、杀一切可以立国安邦的人才,一直杀到亡国灭种的那一刻。毕竟,现实的金融利益实在太过巨大了,金融奴才们会誓死捍卫既得利益的。灿烂的金色背后,从来就不缺少血腥。“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意味着一场惊天动地的金融叛乱。
票牛教你如何买到热门、便宜、真实的演出门票!
明末输入过多是因为中国贸易顺差和美洲银矿发掘,而宋朝则是因为货币通行东亚导致铜荒,现在中国和那时的情况并不一样
明隆庆元年(1567年)“海禁”解。这无论在中国历圞史还是世界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中国历代闭关政策的核心,全在保存货币。这是由于货币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乃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正是由于历代政权都要面对这个矛盾,所以就必然时有海禁政策。(从这个角度去看,时有海禁,本是非常自然的。)而1530年以降,自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美洲大规模开采白银,并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出口中国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之一变:因为如此一来,出口和贸易造成货币流失的担忧就不再是主要威胁了,且物物交换也不必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而代替这一切的,则是以商品和物资的大规模出口以换取美洲白银货币的时代潮流。—— 一个新的“白银推动的世界”因之开始。而这个“新的时代”对于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而言,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从此以后,中国逐步结束了由商人巨富垄断和窖藏货币的局面,转向逐步依靠外国进口货币而刺圞激国内经济的时代。白银流入,大大刺圞激了货币的流通,扩大了市场,但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从事外贸经营的商人(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和外国金融垄断者,他们的地位因而日益上升,并开始逐渐代替中国历圞史上的大地主而垄断经济(在明代中期,他们已经能够逼圞迫主张打击海盗的朱纨自杀,充分显示了其左右政局的能力)。在随后历史的演化中,以引进白银和依赖外国资本为业的商人们,逐步发展成为垄断和支配中国国内经济的主导力量,我们可以说,早在16世纪中叶,中国近代“买办商人”的前身已经开始出现,海外金融力量支配中国经济的问题也已经初露端倪。而由明隆庆元年(1567)时的白银大规模进口,直到鸦片战争(1840)的纹银大规模外流,这前后大约共计270年的时间。货币金融问题,是近500年来中国最为关键之问题。中国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高度复杂,由于长期实行多种币制,更使得不同币种之间的换算成为货币史上的难题。而从历史看,中国在近代用银为主币之前,铸币主要用铜。汉代以降,铜禁颇严,唐代以降,历朝也多颁铜禁。宋以后,银方才在市场上逐渐采用,自此铜禁渐驰。这期间魏晋至唐初,天下大乱,大体说来,民间贸易主币为布帛,而政圞府收税也采用布和谷。可见,最终导致白银成为主币,在历史上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明朝最终把白银确立为国圞家税收和储备货币,原因固然复杂,但如果最简要地归结起来也无非两方面:于内因方面,这是由于明朝初期以来,建立自主的、合理的货币发钞体系、建立信用货币的努力最终失败了,从外因上说,则是由于美洲白银的发现,使得这种失败变得更为迅速而彻底。财政铸币权是关乎国家财政和国圞家主圞权的核心问题,它关系到王朝的兴亡。
危机的衍生来自内部,而爆发却来自外部,这才是危险的。如果仅仅只是内部的事,总有一天会得到解决,无非是拖延时间而已。但是,国际资本绝不会给我们时间,因为他们的资金是有时间成本的,不会无休无止的拖下去。国际资本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攻击人民币。这场危机起于11年前的2001年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的时候,就决定了人民币和美元今天要算总账。最后的结果对我们是很不妙的。现在我们有3.1万亿外汇储备,算算账不够国际资本吃的。至于力量对比,战略战术也不是简单所能说清楚的,重要的是弄清楚国际资本究竟有多大的实力?三年前,国际资本在筹划攻击人民币时,囤积在香港的大约为2000亿美元,按照当时汇率6.6元来算是1.32万亿人民币;两年前新增量资金猛增到超过3500万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6.4元来算为2.24万亿人民币,资金大多为投资中国股市的QFII和抛售不动产以及其他投资而获利的人民币,也就是说,两三年前QFII就在中港两地股市抛空了中国的银行股,后来,银行股一路下跌就不奇怪了。按照国际外汇市场的规则,这些做空人民币的筹码已经能够产生足够大能量足以摧毁中国的外汇储备,因为,三年前开始做空那么累集到现在足以产生六倍到九倍的杠杆效应,我们按照六倍的杠杆效应来算,1.32万亿做空人民币一旦产生作用时,能达到的效应是7.92万亿;以此类推,两年前做空人民币的资金是2.24万亿,大约产生的杠杆效应为三倍到六倍,我们按照三倍来算是6.72万亿人民币。两者相加产生的资本力量是14.64万亿人民币。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国际资本一点不为过,亮剑的实际只有一次,必定惊天地而起鬼神。显然,国际资本不是仅仅只是盯着我们的外汇储备,可能还有更大的图谋。汇率大战一开始,中国金融决策层采取什么措施我们不好揣摩,但是,无论如何有几个影响,一是资金需求量暴涨,不管我们印刷了多少货币都将无济于事,因为国际资本会很清楚需要多少资本汇集多大的力量才能最后达到目的。我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和国际资本硬干,我们金融系统的资金流可能最终会陷入枯竭,也将会影响对企业的贷款,尤其会重创一些资金密集型行业,包括房地产业,试想所有银行都不能贷款时,那将是一个什么局面?二是人民币汇率体系终将会被国际资本冲垮,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间进程将会加快,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民币资本项下开始自由兑换后的市场反应,那就是缘于汇率断层的价格体系全部崩溃,我们的国际贸易将会重组新的格局,比方说宝马3系在中国是38万人民币,现在折合美元是6万美元,而同样的车在欧美市场只要3万美元,这之间的价格断层将会逐渐磨平,至于中国楼市无疑走向崩溃,这种房价完全就不是一个房价,而是一个资本炒作的工具;三是中国将陷入长期通缩,因为真实的财富都被美元搜刮一空。
金融海啸,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晚明以银为本改革财政,用“一条鞭法”收税,将实物折成银两。为什么是“银两制”而非“银本位制”?此因白银虽为主币,但还处于秤量阶段,没以标准的铸币形式按枚流通,用时要秤量,以两为单位,故称银两。用贵金属做货币,货币才有独立价值,以往所谓钱法、钞法,都是权力支配货币的做法,货币所显示的是国家权力,而非本身价值。银币就不同了,流通以本身价值,信用靠国际支付能力,具有独立价值。银两制,使银子成了国家财政的命门,一旦白银流失,财政收入就难以完成。中央集权也好,君主专制也罢,都不能保证白银供应。掌握白银流动,要靠国际市场那只手。明末,白银骤减,王朝惊呼白银流失,动摇了银两制,“一条鞭法”难以实施。白银短缺引起国际金融危机,由此导致明末财政危机,接着,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白银何以短缺?曰“供给不足”。何以供给不足?曰“金贵银贱”。欧人用贬值的白银,买走中国产品,以金银比价差异,套取中国黄金。那时,中国被金融袭击,被蒙于鼓里,至清末,始知有“镑亏”。“镑”,指英镑,按惯例,国际支付以英镑汇价为准,因金贵银贱,英镑汇价上涨,以银两或银元支付造成的亏损即“镑亏”。
西班牙人抽紧银根,抽断了明朝一条银路;而日本一败,从此就闭关,关闭了明朝另一条银路。这两条银路,是天朝的命根,被西班牙人和日本人从两头掐断。只要银子不断输入,天朝就不会倒架。可要是银子的来路断了呢?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明朝不知番银来路,西班牙人早就开辟了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到吕宋马尼拉的航线。这条航线,就是明朝的海上白银之路,其标志为“马尼拉大商帆”。日益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面对全球化的“海上马车夫”,已无力抵御,惟抽紧银根,自保而已,使本已供应不足的白银,更为短缺,给了大明王朝致命一击。东西方两个最大的王朝:中国大明王朝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倒了下去。
现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货币的供应量十分重要,只有适当的货币供应量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货币供给太多,就会造成通货膨胀,扭曲物价,从而损害经济的发展;货币供给太少,就会导致通货紧缩,百业萧条。也就是说,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应当与该国的经济规模相适应,过多或者过少的货币供给都会造成价值尺度的扭曲与失衡,并损害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一国货币当局如果能够根据该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提供适当的货币供给,就能促进该国经济的发展。信用货币制度的缺点在于政府有滥发纸币的冲动,因此,现代货币银行学理论要求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具备高度的独立性,在这方面,欧洲央行是一个典范。但是以贵金属为本位的实物货币,其供给主要由产量决定,而产量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产量必然导致货币体系的紊乱,从而引发实体经济的紊乱。
当中国在明朝建立银本位制后,在其后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就完全丧失了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权,因为中国的白银货币供给主要来自于进口。
当白银流入时,货币的扩张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是当白银流入减少时,经济发展就出现停滞甚至危机。国外学者W•S•阿特韦尔认为,明朝的灭亡同当时白银进口的锐减有关系。从1610年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进口白银大大减少,原因包括:美洲白银产量下降;1630年之前荷兰和英国对中国和西班牙航海的骚扰;年西班牙国王的限制贸易政策;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屠杀2万多名中国人的事件;荷兰封锁果阿和马六甲商道;日本德川幕府禁止日本人进行海外贸易。同时,中国国内明朝政府在年为对付农民起义和满族入侵,将税收提高了7倍,投资人宁可将白银窖藏起来等待时机,由此造成流通中的白银大大减少和银贵钱贱,从而给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银本位制下明朝丧失了货币调控手段,不能通过增加货币供给的方法弥补财政赤字,以及刺激经济发展。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为了减少财政支出,明思宗在崇祯元年(1628年)对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人员。时任驿卒的李自成在精简中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次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不久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
明王朝的灭亡并非仅仅因为这个时期白银进口的锐减,但货币调控手段的丧失必定加重了它的困难,动摇了它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在银本位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得到的一堆饥不能食、寒不能衣的白银,如果它不用于工业或者装饰等实际用途,其货币职能完全可以由其它更加廉价、高效的货币工具所替代,但中国为了获得其货币职能,付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巨量实物财富。在付出了巨量实物财富之后,中国衰落了,而获得巨量实物财富流入的欧洲却崛起了。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随后是荷兰、法国、英国等欧洲强国。可以毫不夸张的讲,中国通过建立银本位的方式,向欧洲流入了巨额的财富,欧洲从此崛起,而中国却由此衰落。崛起的欧洲,又通过战争的方式从中国把白银抢走。,因银本位丧失货币主权是罪魁祸首。 当中国建立银本位制时,欧洲实行的却是金银复本位制,即黄金和白银同时作为货币流通。当时的欧洲采用金银复本位,而中国采用了银本位,有其内在的原因。货币供应量必须与经济规模相适应。
当时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其庞大的经济规模决定了不可能采用金本位,因为黄金实在太少,完全不能满足社会的流通,而数量较多的白银则相对较好地满足了明朝的货币需求。而欧洲各国,其当时的经济规模都还相当小,远不能与大明帝国相提并论,白银对他们来说,数量太多,黄金则太少,再加上当时的中国拉升了全球的银价,因此欧洲各国当时普遍采用金银复本位制。
“磅”是重量单位,而“镑”则是货币单位,但它们的英文都是“pound”。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英镑”,其原意应该是“英磅”,之所以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这是因为在英国的货币发展史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有趣的变化。
一般来说,货币的单位也是重量单位。就像中国秦朝时的“半两”、汉朝时的“五铢”,英国人使用重量单位“磅”来度量白银。但一磅白银实在太昂贵,这个货币单位还太大,还需要更小的单位。旧英制下的换算关系是:1磅白银=20先令=240便士
先令(shilling)是一种金币,起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代的苏勒德斯币,便士(pence)是小额银币,在中世纪,它的名字第纳尔、德涅尔或许更为人熟知。早期的欧洲各国,大体上都延袭了古罗马时期的币制。
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于是,作为重量单位的“英磅”演变成了世人所熟知的货币单位“英镑”。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使得银价高涨,欧洲人纷纷把白银运往中国以牟取暴利。这些运往中国的白银,除了从美洲开采出来的,还有直接从欧洲的流通领域中退出的货币。
白银退出欧洲货币流通领域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自然磨损。银币在流通中难免有自然磨损,时间越长,磨损越严重,但由于从法律上确立其货币价值,仍然按照面值进行流通。
二是人工打磨。在1660年代以前,英格兰的货币都是手工生产的,非常粗糙,具体差异较大,同时代的人称之为“锤打而成的货币”,这样就为投机者提供了机会。这些投机者把比较新的银币进行人工打磨,或者剪角,把打磨下来的银屑重新融化成银块以牟取私利。为了对付这些“大剪刀”(clippers),英国政府出台了极其严厉的法律,对货币剪角者处以绞刑。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投机者的行为,因为还有第三种方法。
第三种方法就是直接融化。直接把整个银币融化,然后以白银的价格销售仍然可以获取利润。
足值的银币被打磨剪角或者被融化,退出流通领域,而不足值的银币则在市场上流通,这就是著名的格雷欣法则,或者叫做劣币驱逐良币。1649年克伦威尔创建共和国前后,白银铸造总量为1970万英镑。到1695年大约还有1000万英镑银币仍在流通,其余大部分被熔铸成白银或者出口了。在流通中的1000万英镑银币中,700万英镑是1649年以前铸造的,而且受到了严重磨损。
白银大量退出货币流通领域,使得欧洲出现了普遍的白银短缺,造成了通货紧缩。
把“杀袁崇焕”删去本贴就很好了。
《画江山》 2016超期待回合网游,10月18日&群英荟萃&~火爆新服开启,免费回合新游,非RMB必玩.红包雨下不停,全新玩法~镇妖伏魔塔,登录抽神兽,更有2888元礼包
为了对抗货币短缺与通货紧缩,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货币重铸的手段。所谓货币重铸,就是政府回收市场上的旧银币,将其融化后,铸造成更多面值的货币。这在短期内可以扩张市场上流通货币的数量,缓解白银短缺带来的通缩压力。频繁的货币重铸,导致银币成色不断下降,1696年之前,英格兰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货币重铸就分别发生在、、、、、、、年。最初的1英镑就是指1磅白银,1688年时手工铸币的含银量还在88%,但是到了1695年已经缩减到了50%。政府通过铸造成色较低的金属货币,但却以较高的面值发行,这样财政就获得了所铸面值与铸币成本之间的收益,相当于从社会上征税,这就是铸币税。
在贵金属本位制下,频繁的货币重铸在短期内扩张了货币,引发通货膨胀;但在长期来看,由于劣币驱逐良币法则的作用,足值货币不断退出流通领域,又引起长期的通货紧缩,从而导致货币币值的紊乱。
与此同时,黄金与白银的比价也出现了严重的紊乱。
中国是银价高、金价低,欧洲是金价高、银价低,因此,欧洲的白银流向中国,而中国的黄金流入欧洲。当中国白银短缺时,就会造成银价的快速上升,黄金兑白银的比价则不断下降。例如1克朗银币的面值是5先令,但由于银价的上升却使得其市场价值上涨到6先令3便士,这也给英国的货币体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为了解决金银复本位制下黄金内流、白银外流所带来的币值紊乱,英国决定在1696年再次重铸货币。与以往历次的货币重铸所不同的是,这次的货币重铸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其成功,而恰恰在于重铸失败。
由于这一次英国的货币短缺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所以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双方代表是时英格兰的财政大臣威廉·朗兹和货币论者约翰·洛克。
朗兹的主要观点是,建议在重铸中把所有银币的面值提高25%,让货币对白银贬值。而洛克货币论者,也是个哲学家。他认为天赋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和不可放弃的,人只受自然法的管治;在社会中,人受政府的管治,这样的政府是在一致赞同之下建立的。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支配下,洛克主张真正的货币必须是金银,货币单位就是构成货币的金属重量,因此货币必须有十足价值,他反对降低货币成色和减轻货币重量。
朗兹代表了国王的立场,使国王可以合法的赖账,而洛克则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要求政府发行足值的铸币,以切实履行政府作为债务人的责任。最终英国政府采用了洛克的建议,这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对英国王室的政治胜利。
但是货币重铸从一开始就不顺利。
日,议会通过了“王国克朗混乱状况整治法案”,但是该法案又被推迟实施。
2月15日,议会通过表决决定将几尼金币的价值降到28先令。但是后来发现这个价格仍然很高。
2月24日,议会通过“取消银币铸造义务,鼓励铸造几尼金币法案”。
2月26日议会又决定几尼价值应该降到26先令。
3月26日的法案又决定几尼价值不能超过22先令。
但是10月份,几尼实际上已经降到了22先令以下了,禁止黄金进口的法案也成为一纸空文。
决定实施货币重铸以后,皇家铸币局和另外六个较小的造币厂同时开工铸造新币。但是铸币局的产量要比预想的少的多。在重铸中,面值达550万英镑的旧硬币被收缴,然后被重新铸成270万英镑份量足的硬币。但这些份量足的硬币并未能保持在流通之中,很快又退出了流通。在日至日,实际上铸币局几乎没有承担什么铸币义务,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忙着从国外进口金币几尼或者半几尼。由于大量的白银流失,铸币局几乎无银可铸。所以,到1696年6月底,只有12%的银币重新回到了流通之中。直到1699年,货币重铸也没有完成。
日,议会又决定不得强迫任何人按照22先令接收几尼。1699年几尼的价格为22先令,铸币局将之降为2l先令6便士。事实证明这个价格仍然太高。在一个几尼等于22先令的情况下,金与银的比率为15.93:1。在等于21先令6便士的情况下,比率为15.58:1。在等于21先令的情况下为15.21:1。而在汉堡,金与银的比率却接近于15:1。国内和国外的巨大利差使得禁止黄金的进口和阻止白银外流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英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铸造出份量足的银币投放市场,但这些银币很快退出流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17年,始于1696年的货币重铸终究归于失败。但这次失败却逼出了英国的金本位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英国在欧洲率先建立起金本位。在这个过程中,英国首先注意到了黄金和白银的产量都在不断增加,但是白银产量的增加速度比黄金更为迅猛。如果白银持续快速增长,而黄金的增长相对较慢,那么白银将相对黄金贬值,即银价会下跌,而金价相对银价会上涨。这里面显然存在套利机会。
1819年,在英国国会就选用白银还是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辨论中,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就是出于对货币数量的考虑,使国会同意选用黄金而非白银作为英国的本位货币。事实上,李嘉图起初是支持银本位的,但后来几位技术人员的话影响了李嘉图,使他认识到,“机械特别适合于银矿使用,因此非常容易导致这种金属量的增加,从而使其价值发生变动”。
尽管英国率先建立起金本位,但对于整个欧洲来说,黄金仍然不足,这些国家不得不继续实行固定比价的金银复本位。白银产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了银价的下跌,而复本位制国家为了保持币值稳定,不得不苦苦维持金银固定比价,这给了英国人套利空间。英国人不断把越来便宜的白银运到欧洲其它国家,按照固定比价换回黄金,进行金银套购,获取了大量黄金。
当时的世界货币体系是,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欧洲普遍实行的是金银复本位制,而英国已经建立了金本位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形成了欧洲对中国套利,英国对欧洲其它国家套利的局面。一方面是英国的白银流入欧洲其它国家,欧洲的白银流入中国;另方一面是中国的黄金流入欧洲,而欧洲的黄金流入英国。由于后来白银的产量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先于黄金退出货币领域,中国因此蒙受了巨额的损失,而英国却因此富甲天下。这些流入英国的黄金在英国沉淀下来,形成了巨额黄金储备,由此奠定了英国的金融霸主地位。
如果说金本位建立之前的白银外流、黄金内流对于英国来说是无意识的和痛苦的,那么建立金本位之后的白银外流与黄金内流则是制度性的、有意的,并且充满了获得财富的快乐。,明朝中期的白银与宝钞。相比较而言,白银的实际价值较高,是良币,明钞的实际价值较低,是劣币。按照格雷欣法则,应该是劣币驱逐良币,即宝钞驱逐白银,但事实恰恰相反,最终是白银完全取代了宝钞,实现了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化与本位化。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格雷欣法则只是观察到了一部分而并非全部的货币驱逐现象,忽略了货币驱逐中的一些重要先决条件,所以当条件发生改变时,格雷欣法则就不再适用。
事实上,市场上同时流通劣币与良币时,良币的数量是否多到足够满足社会的使用这一条件极其重要。当良币数量不足时,人们将把良币进行收藏、熔化或者输出国外以获取利益,尽可能使用劣币,从而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但是当良币数量足够时,人们就完全没有必要收藏、熔化或者将其运往国外,因为那花费成本,而此时的劣币因为价值较低则会被人们拒绝接受,最终表现为良币驱逐劣币。中国建立银本位制和欧洲建立金本位制的过程正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表现。
一般来说,主权国家都会建立自己的中央银行,并发行自己的货币,以行使国家货币主权。但是殖民时期,被殖民的国家,通常也会丧失货币主权。为了全面控制殖民地的经济,殖民者往往会在殖民地建立起货币局,控制殖民地的货币发行权。
在货币局制度下,一国(或地区)没有中央银行,由货币局行使货币的发行权。不过,货币局发行货币不是任意的,它有两项基本原则:一是本国货币汇率紧紧盯住一种作为基准的外国货币,二是所发行的货币保证完全以外汇储备作为后盾。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就是一种货币局制度。香港没有中央银行,其货币当局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金融管理局主要负责货币发行的监管与外汇基金的管理,具体的货币发行由三家商业银行负责执行,这三家拥有发钞权的银行分别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银香港。
目前香港联系汇率制所紧盯的基准货币是美元。发钞银行在发行纸币时,必须先向金管局上交美元,每上交1美元发行7.80港元,这是一个固定的比率。上交的美元记入外汇基金账目内,以换取负债证明书,然后凭负债证明书发行港币。当发钞行需要美元时,则同样按照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向金管局上交港元,换回美元,上交的港元被注销。
另外由香港政府经金管局发行的纸币及硬币,则由代理银行负责存放和向公众分发。金管局与代理银行之间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以美元结算。
港币就是按照这样的货币局制度发行和注销的。我们可以看出,港币与外汇基金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香港市场上流通的每一元港币都由外汇基金所持有的美元提供100%的支持。英法之间的战争延续了大约100年,这也正是英国自1717年率先采用金本位制以来的100年。直到1815年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英国才最终取得这场百年长跑的胜利,坐上了欧洲霸主的宝座。作为欧洲霸主,英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经济史学家将年这段时期称为“英国霸权”(Britannica Hegemony)时期。
1850年,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发现黄金,使全球黄金供应突然大幅增加,这使得黄金作为单一本位货币满足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可能。于是,在英国之后,欧洲各国一个接一个转向了金本位制。到了1880年,各主要工业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但当时各工业国的金本位略有差异,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则实行完全不同的制度。欧元之父蒙代尔认为,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区域使用黄金货币,殖民地则使用宗主国银行发行的钞票作为准备金,并实施货币局制度或银本位制。外围国家如中国、拉美等实行的是银币或不可兑换的纸币。但是基本可以判定,这一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中心-外围”构架。位于这一体系中心的国家担负着提供国际货币的职能,而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输出货币过程的对立面,就是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注入资源的过程。换句话说,外围国家以支付国际铸币税为代价,获得了使用国际货币的便利。
货币局制度(CurrencyBoardSystem)正是起源于英国殖民地时代,历史上第一个货币局是1849年在非洲毛里求斯建立的。作为殖民地经济的一部分,货币局制度曾被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和保护地广泛采用,盛行了一个多世纪。历史上大约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类似的制度,其中多数是英国的殖民地。例如法国的货币单位是“法郎”,则在其殖民地建立货币局发行货币,殖民地的货币单位也叫“法郎”;而英国的许多殖民地货币都叫“镑”。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够在多国的货币单位上看到这种殖民时期货币局制度的遗迹。
第二次大战后,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殖民地时代的结束以及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盛行,货币局制度才逐渐被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制度所取代。目前全球只剩下少数地区还实行货币局制度,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就是典型的代表。
香港在鸦片战争后被租借给英国,于1842年开始接受英国统治。日,香港政府通过货币条例,实行货币局制度,公布以“港元”作为香港货币单位,挂钩英镑,并将港元与英镑汇率定为16.8港元兑1英镑。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元取代了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直到1972年6月英镑自由浮动后,港元才改为以美元挂钩。
在殖民地货币局制度下,中心国家就是宗主国,外围国家就是宗主国的殖民地。外围国家需要使用货币,首先需要获得宗主国的货币,然后以宗主国的货币为准备金,发行本国货币。这样,宗主国的货币就随着其殖民扩张而扩张了。尽管这种殖民扩张活动有多个欧洲国家都在进行,但毫无疑问,英国是近代全球最大的殖民帝国。
到20世纪初,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英国所占份额最大。1876年时它已拥有22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地和2.52亿人口,到1914年增加到33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地和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和人口的8倍多,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而英镑,则伴随着米字旗在全世界高高飘扬,扩张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当时的全球通行证——世界货币!
当英镑成为了世界货币,它就具有了无穷的魔力。
世界货币的第一个特权,就是向全球收取巨额铸币税。当一个国家持有英镑时,无论是出于贸易的目的,还是出于储备的目的,只要它持有了英镑,就在向英国政府缴纳铸币税。持有的英镑越多,缴纳的铸币税也就越多。因为获得这些英镑,必然付出代价,可能是用某些实物通过贸易来交换,或者付出劳动来“赚取英镑”。而对于英国来说,英镑不过是在一些特制的纸片上印上英国女王的头像而已。英国用这些印着女王头像的纸片,可以在全世界购买所它所需要的一切,相对于所获得的巨额财富而言,制造这些英镑的成本实在是廉价得可以忽略不计。用这些纸片所换来的一切,就是英国人利用世界货币的特权,向全世界所收取的铸币税。
非常有意思的是,一般来说,经济总是在不断增长的。全球经济规模越大,对世界货币(英镑)的需求往往也越大。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推动了对英镑需求的增长,而对英镑需求的增长又推动了英镑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张,英国所获得的铸币税就不断增长。
世界货币的第二个特权,是对全球货币的调控权。当英镑成为世界货币,英格兰银行就成了世界央行。我们知道,当经济发生不利波动时,一国政府往往会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从而使经济朝预期方向发展。世界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使得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而采用货币局制度并紧盯世界货币的国家,其货币政策基本完全丧失。例如,当前的世界货币是美元,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绝大部分采用美元。在中国的国民经济构成中,对外贸易是三驾马车之一,其份量可想而知。但是外贸对于汇率非常敏感,为了保持稳定、良好的贸易环境,需要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而汇率受利率的影响很大,利率的变动会导致汇率的波动。所以为了保外贸,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利率调整的手段上颇受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影响,往往是采取跟随政策,即美联储加息,中国人民银行也加息,美联储降息,中国人民银行也相应降息。
英国通过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不仅在全球攫取了巨额利益,使其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而且英镑还延缓了大英帝国霸权的衰落。直到今天,英国都仍然受益于英镑当年的世界货币地位。很显然,美国是当前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英国显然不是对手。即使是在欧洲,英国在土地、人口、科技等方面也不如德法两国。就全球著名企业而言,提起德国,我们马上会想到西门子、博世、奔驰、宝马,还有大众汽车,提起法国,我们马上会想到空客、道达尔、标致-雪铁龙,但是提起英国,除了英国石油,我们想起的则会是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
就高科技而言,英国显然落后于德法两国,但在金融业上却远远超越德法两国,伦敦是仅次于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是伦敦市的城中之城,面积仅仅只有一平方英里(约2.6平方公里),但却是英国的经济中心。2007年,英国金融服务业占本国GDP的比重达到了7.6%,其中伦敦金融城就为全英国的GDP贡献了3%。1995年时,伦敦城内从事金融业、商业的人员就有70万,比德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法兰克福的总人口还要多。在这里围绕着英格兰银行,有100多家英国本国银行和520多家外国银行。全球外汇交易的三分之一在这里交易,每天的外汇交易量高达1.8万亿美元,超过纽约、东京和新加坡的总和(纽约16%,东京9%,新加坡6%)。在货币市场,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是全球最重要的基准利率。2008年3月,英国的跨境银行借贷业务占全球总额的20%,名列全球首位。在欧洲,约有一半以上的投资银行业务是在伦敦进行的。
伦敦的证券市场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的。选择伦敦上市的海外公司数量位居全球各交易所之首。在2008年前三个季度里,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海外股票交易量达到了全球的29%,而在伦敦的国际债券交易量更是包揽了全球总额的70%。2007年,在英国为海内外客户管理资产的规模高达4.1万亿英镑。在管理海外客户的境外资产方面,伦敦位居全球第一。同时,伦敦也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心之一。
伦敦还是全球最大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2007年4月的交易额占全球的43%。在交易所交易的期货和期权的市场份额方面,伦敦仅次于芝加哥,位居全球第二。伦敦黄金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黄金市场,其黄金交易量曾达到世界黄金交易总量的80%,直到今天仍然牢牢掌握着黄金的定价权。除此之外,伦敦在全球保险市场也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可以看出,英镑曾经的世界货币地位遗留给英国巨大的遗产。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货币之一,英镑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大英帝国的衰落,使得英国直到今天仍然是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拉美陷阱: 拉美国家之所以敢于举借如此巨额的债务,一是因为受了芝加哥学派的蛊惑,二是因为在70年代美国刻意执行了低利率政策。拉美债务基本上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在本国货币被人为升值高估的情况下,再加上美元的利率较低,拉美各国所感受到的债务压力就比较小。因此,在70年代初出现了几年的繁荣景象,这更加放松了拉美各国的警惕。
债务就像套在人们脖子上的绳索,利率就是控制绳索松紧程度的活扣。当利率比较低的时候,绳套很宽松,人们不会感觉到不舒服;但只要把利率提高,绳套收紧,被套的人立刻就会感觉到呼吸困难;如果收得再紧一些,被套住的人就只有死路一条。有房屋按揭贷款的人一定对此深有体会,2008年中国央行连续多次加息让许多人感受到了债务的压力。拉美外债就是美国人特意为他们设计的金融圈套,而收紧绳索的活扣则掌握在美联储的手里。
1979年,美国人觉得套在拉美国家脖子上的绳套已经足够牢固了,他们出手了。8月6日,保罗·沃尔克被任命为新一任美联储主席,他是个强硬派。沃尔克上任后,立即收紧美元,此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开始不断提高。9月还是11.25%,到1979年底时就已经提高到14%,1980年4月进一步提高到17.6%,而到了1981年6月达到了19%!这还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商业银行的利率通常要再高一些。这对拉美各国而言简直就是噩梦!
美元利率的提高,收紧了套在拉美脖子上的绳索,各国疲于应付还债。而且更糟糕的是,美元利率的上升,导致美元相对拉美货币升值。最初拉美国家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被迫买入本币、抛出外币,这很快耗尽了他们手中为数不多的外汇。当他们无力维持汇率时,本币就不可避免地贬值,这样以美元计价的外债突然之间就增加了许多。日,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债本息,要求推迟90天,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
由于无力偿付债务,没有偿还的利息被计入本金再次计算,债务越积越多。到1985年底,债务总额上升到8000亿美元,1986年底为10350亿美元。这里面拉丁美洲地区所占比重最大,约为全部债务的1/3,史称“拉美债务危机”。
“财富管理”是今天非常流行的一个词,但我们很少有时间来仔细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财富?我们评价一个人财富的多少,往往首先看的就是这个人拥有各种财产的货币计量规模,著名的《财富》排行榜、《福布斯》排行榜就是这样来计算的。那么,货币是财富吗?人们为什么要追逐货币?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不管什么形式的货币,无论纸币、铜钱,又或者是黄金与白银,对于人来说,饥不能食,寒不能衣,并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之所以追逐货币,只不过是因为货币能够很方便地“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白银对于明清两朝的中国人来讲是十分珍贵的,但在今天白银已经不再那么值钱。同样地,印有美国总统头像的美元纸币在今天是财富的象征,但对于不知纸币为何物的古人而言,美元不过就是一张漂亮的纸片。因此,只有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实物或者劳务才是真正财富。货币本身并不是财富,只是因为货币可以很方便地“购买”到真正的财富,所以货币才成了财富的象征。如果一定要说货币是财富,那么对应于真正的实物财富,货币就是一种“虚拟财富”,本质上和股票、债券这些有价证券没有区别,只是它由国家信用提供保证,信用更高、流动性更好而已。
对于个人、企业,甚至一个小国而言,由于其持有的货币量相对较小,一般来说都可以购买到所想要的真正财富,我们都可以将其视为“财富”,但是对于中美这样的大国而言,其拥有的巨额货币绝不是财富,无论它是美元还是黄金。美元之与美国,无非就是美联储开动机器印出来的纸片,人民币之与中国也是同样的道理。关于黄金,我们会在后面专门进行分析。但无论是哪个国家,都离不开石油、钢铁等资源,因此,石油、各种矿石等实物资源和社会所需要的劳务(例如交通运输),这些才是真正的财富。大国所追求的,从来都只是真正的财富,而不是任何形式的货币。
我国自古以来,确认了农业社会的本位,有其合理原因。所谓重农抑商,实际是支持农业所以重点依赖农业产出,或者说终点剥削农业,抑商实际是不支持,并不是打击。再加上在农业社会强化阶段,各国割据对立,流通不利的春秋战国背景下产生的儒家文化形成了后世主要的社会欢念道德,人民从意识里就不支持“不切实劳动,投机谋利”的商业,中国传统社会商业经济理论意识缺失,没人去研究,而且即使能有成果在文化层面也不被认可,最终使庞大王朝挺不过“没钱”的岁月。
国际银行家的鼻祖是大明皇帝朱元璋:  在历史上,与当今纸币美元最近似的是中国的明朝纸币。明朝纸币叫“大明通行宝钞”。由于新钞票的面积大,纸张的质量不好,使用一两次就容易折坏,所以民间还是用银两作为流通货币。朱元璋看到新发的货币得不到流通,下令只要谁举报有人没有使用发行的货币,一经查证属实,可以赏银250两。“老百姓非常讨厌举报的人,称其为‘二百五’。”这就酿成了强权下扭曲的悖论—朱元璋用白银的奖励消灭了白银的流通,估计那些得到白银“二百五”者多半也没有好下场,至少他们的白银没有了用处。  明朝的纸币在人类货币史上开天辟地地切断了纸币与金银的关系,朱元璋可谓是当代国际银行家的祖师爷。年前后,明朝的纸币良好地使用了60多年(这个时间长度令当今的美元也难以望其项背,自1971年,美元摆脱黄金的掣肘以来,也仅仅才43年。  明朝纸币之所以能够存世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处于农业社会的明朝,政府的规模很小,在明早期,朱姓王朝对于官员贪污打击极为严厉,这使得政府收支平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良好。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腐化后,官员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婪欲望,财政收支日益失衡,纸币的印刷不受控制,人们便纷纷抛弃了纸币,转而使用白银交易。到1448年,明朝的纸币已经从票面上的1 000钱贬值到市面实际价值的3钱。明朝政府不得不放弃纸币,回归了白银黄金的金属本位。  与明朝政府相比,现在的美元印刷发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1)明朝纸币发行是一个政府在发行,而美元是美联储这样一个特殊的国际银行家私人利益集团在发行;(2)明朝纸币是在一国内使用,而美元的流通范围则是全世界。  当然这两个不同只是表面的,决定信用美元的生存周期能不能比明朝纸币活得时间更长,要看其他更重要的因素。明朝纸币之所以能活80年,其中良性使用60多年,主要原因在于严厉的吏治能够遏制纸币印刷者的贪欲,另外就是明朝早期是典型的小政府,政府开支很低。在这两点上,美元显然是没有办法与之相比较的,现代国际银行家的贪婪欲望是穷小子出身的朱元璋所无法想象的,现在的美国政府和美元金融系统是人类历史上成本最高、消耗最多的,一个华尔街的金融家比硅谷的十个科学家挣的都多。既想让美元存活的时间更长,而美元背后的国际银行家们又根本不想与朱元璋竞争惨烈吏治,那么他们凭借什么呢?  他们拥有朱元璋时代不可比拟的智慧和创造力,那就是他们在纸币的基础上创造了衍生物—股票、国债、公司债乃至垃圾债券和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各种资产抵押证券等。在21世纪初创造出了更超级的金融泡沫—金融衍生品。当美元摆脱了兑换黄金的约束后,纸币的发行在贪欲的驱使下便难以得到控制,当纸币的水龙头源源不断地放水,而物质和文化财富使用价值的创造增长有限时,即当纸币增长速度超过物质文化财富商品供给的增长速度,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纸币对商品价格贬值。换一种说法是,纸币的供给远远大于其需求,当纸币贬值成为恶性通货膨胀后,人们就会抛弃纸币,回归金银,即意味着纸币的消亡,金本位的回归。 国际银行家并不想重蹈这个覆辙,那么他们怎样解决这个纸币的根本危机呢?一种极为聪明的方法被天才般地创造出来了,在他们创造了大量的新增纸币,即创造了纸币供给的同时,他们创造了更大量的货币需求,纯粹以钱生钱,用于投资赚钱的货币需求,即用于购买股票、债券、证券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的需求。这些纸币直接退出了物质和文化财富的生产,直接投放于资本市场和虚拟金融领域,在其中跌宕起伏,幻生幻灭,以钱生钱,以钱灭钱。让世人沉迷于金融市场的疯狂与投机,如同儿童沉迷于电脑游戏、青年沉迷于吸食毒品一样,不能自拔。置身其中的人就像好莱坞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楚门一样,一切都是虚幻的、被别人设计好的,但他们自己却不觉得,在其中随波逐流、载沉载浮。
石油美元和食盐宝钞:人活着需要钱,一个社会活着(运转)同样需要钱,财政问题是每一个朝代的头等大事。朱元璋做上明朝的带头大哥之后,开始向元代的老大学习,推行纸币。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明朝第一套纸币正式出笼。明朝的纸币被称为“大明宝钞”,每张大约长34厘米、宽20厘米,中间写着“一贯”、“五百文”等面值,外侧是一圈龙纹的花栏,宝钞背面印着“大明宝钞,通行天下”八个篆体大字。纸币最初是由中书省发行的,中书省撤销后,改由户部负责。宝钞与以前的金属货币是怎样一种兑换关系呢?朱元璋规定:大明宝钞一贯等同于白银一两、铜钱一千,黄金0.25两,还可以折换米一石(明制,一石相当于120斤)。发行纸币应该算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金银是比重很大的金属,背在身上极不方便,一个人出外背一千两银子会累得贼死,但带一千贯纸币连气都不会喘一口。然而,发行纸币是需要准备金的,通俗地说,就是你发行一贯的纸币,国库里就得有一两银子存在那儿,这样,纸币才不会贬值。朱元璋是个农民皇帝,只知放牛、念经、举旗造反,经济学常识等于零,发行纸币的时候,他脑子里根本没有“准备金”这个概念,一上手就搞布林森顿体系与贵金属脱钩。加上政权初创,用钱的地方也多,朱元璋印钞票简直上了瘾。洪武时期发行大明宝钞的二十四年,平均每年都要发行515万锭,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明宝钞更是发行到了1500万锭。而元代发行的纸币最初只有20万锭,后来虽然有所增加,也大多控制在150万锭之下。两相对比,我们可以知道明初的纸币超发到了什么程度。纸币超发必然带来贬值,洪武三十年,一两白银可以买四石米,如果用宝钞买,却要10贯。换句话说,大明宝钞发行之后只过了22年就贬值了10倍。朱元璋死后,大明宝钞的贬值程度日甚一日,到明宣宗的时候,一石米、一匹棉居然要宝钞50贯,比洪武三十年,又贬值了20倍。正统九年(1444年),一石米已经需要一百贯,从此大明宝钞兑换铜钱,一贯基本上没有超过两文,相对明初,纸币贬值高达99.8%。大明宝钞如此贬值,皇家人要想有所作为,其实也不是太难,比如大幅度削减用于宫廷的各种开支,少建些宫廷,少追求些生活的浮华,少养些跟皇室沾亲带故的闲人,这钱就省出来了。退一万步说,就算缩减“政府行政性经费”效果有限,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来解决财政危机,然而,明朝的老大们却没有这样想,他们搞起了食盐宝钞。朱棣执政时,他听从陈瑛的建议,对大家都要消耗的食盐按斤收钞,购买食盐以宝钞结算。只是朱棣没有立即在全国执行,而是在个别地方“试点”。宣宗时,夏元吉建议对市集商贩加税以回收宝钞,朱瞻基对这个建议奉为至宝,一时间,菜地、果树、仓库、驴车等等都要征税,他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三十三个钞关,征收船钞,即按船的重量收税。
本贴从经济学重点是货币学方面一是分析了明亡的原因之一,二是让我们意识到,国家要彻底掌控自己的命运,需要很多很多努力,为国不易。三,个人认为,这是为我们热爱或研究历史的人一个警醒,学历史是回首过去以看清前路。学习历史分析事物发展规律,是需要多方面分析,需要很多知识并综合运用,我相信分析一个疑难的历史问题,需要各门类的科学家通力合作才能尽量靠近真相,而不是所谓“文科生”或者文史学者埋首故纸堆闭门造车,自以为是的妄下断言。事实是不争的,可争的都不是事实,我们应该反对那些各种“一言以蔽之”的论断,越追求这种论断,我们就越不能理性讨论研究,越想提出这种论断,就越是拜倒在强权的一言堂中。感谢楼主,今后希望多见各学科的科普及科学分析贴。
罗斯柴尔德家族以100吨黄金征服美国。1895年,美国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大国,一如现在的中国,但是它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黄金极度匮乏。  1891年初,美国政府遭遇了严峻的黄金挤兑危机,财政部的黄金储备仅剩下4000万美元,而且每天还在以200万美元的速度流失。  正在这个时候,当时全球金融中心伦敦私人银行家中的沙皇—罗斯柴尔德家族(The Rothschilds)出场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纽约的代表小奥古斯特·贝尔蒙(August Belmont Jr)和家族在美国扶持的金融寡头—J.P.摩根(John Pierpont Morgen)乘坐火车来到华盛顿,要求与克利夫兰(Grover Cleveland)总统谈判。在谈判过程中,一位职员进来告诉财政部长—政府的黄金储备仅余900万美元(12.3吨)。摩根威胁道:“15:00之前,政府的黄金储备就会耗尽。”这时克利夫兰明白自己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作为美国民选总统,代表人民利益的他顺势向罗斯柴尔德家族低下了头—从此美国不再真正属于美国人民,而是成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等国际银行家寄生控制的新兴大国。  那么,1895年美国金融危机是怎么爆发的呢?为什么美国政府的黄金仅剩下900万美元?为什么克利夫兰总统不得不向两个金融寡头低下他代表人民的头颅呢?故事的原委要从1890年的英国金融危机说起。  1890年,当时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相当于今天的纽约)发生了一场有惊无险的金融危机。这一危机,主要是由伦敦巴林兄弟家族(The House Baring Brothers)在阿根廷的莽撞投资所引起的,由于阿根廷遭遇了金融危机,导致巴林银行(Barings bank)损失惨重,濒临倒闭,同时连累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深陷危机之中。  此前,巴林兄弟家族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家族,也是地位最高贵的金融家。当它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领导者时,罗斯柴尔德仍是德国法兰克福的穷小子。  但一山不容二虎,在19世纪后半期,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羽翼丰满。两虎相争势在必然,它们之间的金融霸权竞赛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  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主要精力和财力投入美国不同,巴林兄弟家族更看好阿根廷,它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承购了4200万英镑的阿根廷证券。而当时阿根廷的经济泡沫正日益疯狂。这时,英格兰银行和德意志国家银行迅速提高了各自的基准利率。这一举措的影响立刻显现出来,市场的狂热快速降温,证券价格大跌。祸不单行的是,阿根廷小麦产量下降,随后的1890年夏季,阿根廷还爆发了一场政治革命。  金融恐慌立刻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蔓延,股票价格大跌,巴林银行承购的数千万元的英镑证券被高位套牢—巴林银行被套!而它的格言和公司的标识语—“坚忍不拔”此刻在幸灾乐祸者眼中显得很“搞笑”。  巴林银行危机引发了英格兰银行黄金的挤兑危机,1889年,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在危机最高峰时不到1 100万英镑,而仅巴林兄弟家族就要求英格兰银行立刻提供400万英镑的融资,否则它就会破产。《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11月15日报道说,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仅能应对日常的国内需求,但额外需求发生时,便显得捉襟见肘了”。  无奈之下,英格兰银行转而向巴林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罗斯柴尔德家族求助。罗斯柴尔德家族表现得非常慷慨大度,它与英格兰银行一道,提供了1 500万英镑的先期融资,为巴林兄弟家族偿还债务。罗斯柴尔德家族还从法兰西银行借来200万英镑的黄金。英国还从俄国借到了150万英镑的黄金,此外,俄国人还同意不提取其存在巴林银行的巨额存款。  经此波澜不惊的一役,英国的央行—英格兰银行对罗斯柴尔德家族感激万分,尽管这已经不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第一次帮助英格兰银行了,1826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就曾经帮助过英格兰银行。  巴林兄弟家族更是对罗斯柴尔德家族感激涕零,如果不是这个昔日的竞争者果断出手相助,巴林兄弟的族人就要沦为贫民,甚至会被讨债者追杀。当然,并不意外的是,巴林银行在此后的100年里不断走下坡路,终于在1995年(刚好100年后)被其内部的一个叫尼克·利森(Nick Leeson)的“天才交易员”外汇杠杆狂妄放大的赌博闹剧所牺牲,被迫破产,成为第一个因现代金融衍生品而牺牲的著名金融机构、老牌商业银行。  大众和史学家往往会忽略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英国伦敦货币金融的新旧控制者之争已经水落石出—巴林兄弟家族惨败,罗斯柴尔德家族完胜。  至此,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实现了其对欧洲货币金融的控制。它的下一个目标是最具超级大国气象的美利坚合众国。尽管这个新兴市场大国—美国在1890年的阿根廷危机中幸免于难。但是,另一场更严峻的危机似乎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1895年美国金融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罗斯柴尔德家族以100吨黄金征服了美国。“你有何良策,摩根先生”1  1894年秋,美国财政遭遇了黄金挤兑危机。  10月,美国财政赤字飙升到1300万美元,而黄金储备降至5 200万美元。进入1895年1月,情况加速恶化,2 600万美元黄金从美国流向境外;4 500万美元黄金从美国财政部被提出,用于偿付法币。财政部的黄金储备仅剩下4 000万美元,而且每天还以200万美元的速度外流。  这场危机要从把巴林银行打回凡间的1890年阿根廷危机说起。由于阿根廷金融危机导致伦敦发生了巴林危机。就像1998年亚洲发生的货币危机波及俄罗斯和拉丁美洲证券市场一样,1890年的巴林危机损害了外国人对于美元证券的信心。巴林危机所产生的反冲击,在19世纪90年代上半期形成了危机,并成为造成美国经济和金融情势急转直下的重要因素。  在此之前,实行黄金、白银双本位的美国,其白银阵营赢得了一个重要的胜利(滑稽的是,正是这个胜利最后要了美国白银本位的命)。1890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白银收购法》(The 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该法案规定,美国财政部必须每月购入白银,一年的购入量需达到  5 000万美元。这一数字比1878年法律规定的提高了1倍。而且,财政部购入的这些白银应当以新的纸币,即1890年的美国中期国库券进行支付。这种纸币完全是法律保障偿付的货币,根据美国财政部长的命令,可以用黄金进行偿付,这就埋下了一个巨大的祸根,以白银为标准发行的纸币,持有者可以要求黄金偿付。  酿成1895年黄金兑付危机的另一个条件也很快具备了,美国国会批准了政府固定支出的巨额费用。本来美国财政部在维持收支相抵上已经力不从心,这将会导致美国财政部流失大量的金钱,使以白银为抵押发行的纸币持有者不安起来,他们开始向财政部要求兑现纸币—用黄金兑现。  欧洲人也开始落井下石,不仅清算了他们持有的美国证券,而且他们还将本金利润兑换为本国货币,即意味着将黄金运回本国。1891年的前6个月,美国的黄金出口超过了此前25年美国的黄金输出总量。黄金的外流使美国的黄金储备快速下降。黄金储备正在被挤兑!每一位美元持有者都想在别人之前趴上美国财政部的窗口,将手中的纸币兑换为黄金。幸运的是,1891年欧洲粮仓遭遇天灾,而美国小麦获得了大丰收,这使美国财政部暂时喘了一口气。  到了第二年,即1892年,黄金挤兑风潮卷土重来,并且更加猛烈,到了5月份,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储备已经下降到了1.14亿美元,仅仅高于国会要求财政部必须维持的1亿美元。美国财政部被迫停止使用黄金支付,这进一步引发了国内外投资者对美国金本位动摇的疑虑,增加了市场人士对黄金的需求。与此同时,月,美国商品进口激增,逆差高达4.47亿美元。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承认,无论是财政赤字还是贸易赤字,政府的偿付能力都陷入危机之中。  雪上加霜的是,1893年5月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工业股—国立绳业公司(National cordage)破产。该股票公众持有率最高、交易投资活跃。这一事件导致证券市场雪崩。紧接着银行的清偿能力发生危机,公众接踵到银行提现—黄金、白银包括纸币。挤兑又刺激了公众的集体性疯狂,纽约货币市场的短期贷款利率升至74%,定期贷款无人供给。1.5万家公司和500家银行随之倒闭。年,美国的失业率每年都超过了10%。  失业的工人和平民开始发泄愤怒和不满,请愿和罢工此起彼伏,工会甚至一度控制了铁路系统。政府当局不得不多次动用军队镇压。  在这“四面楚歌”中,美国财政部长约翰·卡莱尔(John Carlisle)为守住最后的黄金底线而尽了最大努力,他软硬兼施,向纽约的各大银行施加强大压力,期望它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购买政府公债。虽然不情愿,但各大银行还是屈从了,但是它们提出的条件是,它们只出相当于政府公债一半价格的金币,另一半用纸币购买。  尽管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储备一度反弹,但是紧接着黄金流失的速度更快了。深感失望的克利夫兰总统抱怨说:“我们在操作中陷入了无尽的循环。不断地消耗着财政部的黄金,永无止息。”1895年1月,2 600万美元黄金从美国流向境外;4 500万美元黄金从美国财政部被提走。财政部的黄金储备仅剩下4 000万美元,并且以每天200万美元的速度外流。  美国财政部、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已经走投无路了。他们面前只剩下了唯一的选择—向欧洲银行家寻求帮助。
我国最早的钱币学专著是顾烜的《钱谱》。顾烜系南北朝梁人,曾任建安令,赠侯爵,乃孙吴丞相顾雍之后。据南宋洪遵《泉志》记载:“(古钱币)岁益久,类多淹没无传。梁顾烜始为之书。凡历代造立之原,大小轻重之度,皆有伦序,使后乎此者可以概见”。可惜这部最早的钱币著作已经失传。到了宋朝,另一位钱币爱好者董逌撰写了一篇同名之作,有学者认为系在顾氏著作基础上所做的增补而成,该书原书亦以无存,仅仅在明末陶氏编写的丛书《说郛》中得以幸存。我国最早的货币学著作《泉志》 ,作者洪遵是宋代的货币学家。他著有《泉志》一书,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货币学著作。该书把货币分为真的、伪造的、年代不清的、刀形的、外国的和变种的等9个种类。作者收录了从古代的虞代(约公元前21世纪初)到宋代各个朝代的货币329枚,除文字介绍外,并附各种货币的图样和铸造时间。共十五卷。书成于南宋宋高宗十九年(1149年)。收录五代以前中外历代各种钱币三百余种,分为正用品、伪品、不知年代品、天品、刀布品、外国品、奇品、神品、厌胜品等九类。保存了中国古代钱币的重要资料。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瞿木夫著有《泉志补政》,以后又作《泉志续编》,各二十卷。宋振誉著有《续泉志》八卷,其子宋庆凝著有《续泉志续补》一卷,所录钱币至明朝为止,共增达600多种。洪遵(),字景严,南宋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因其父而入仕途。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与兄洪适同中博学宏词科,洪遵第一状元,洪适第二榜眼,父亲洪皓,曾任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与兄洪适、弟洪迈先后中博学鸿词科,有"三洪"之称。赐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同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位同宰相,封鄱阳郡开国侯,卒晋少保、信国公。赠太师食邑一千三百户,实封四百户。卒谥文安,夫人朱氏,朱正刚女,封信国夫人。是著名的钱币学家,对医学也有研究。宋代特别是南宋出现非常严重的“钱荒”,即金属货币短缺。洪遵于绍兴十九年(1149年)撰成《泉志》后,对铸钱事非常留心。《宋史·洪皓列传》载,洪遵曾有“因面对,论铸钱利害,帝嘉纳之”。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洪遵论铸钱利害事,发生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六《铸钱诸监》条云:“七月庚辰,洪景严为起居舍人,为上言铜器之害。上言出御府铜器一千五百事付泉司,遂大敛民间铜器以铸钱,许告赏。其后得铜二百万斤。”永平、永丰二监一直为北宋的主要铸(铜)钱监。南宋初年,经兵火之灾,二监废置。绍兴二年(1132年),宋廷将池州永丰监并于饶州永平监,岁铸额与并入虔州的广宁监合在一起才8万贯,远远低于北宋时期的年铸币额。(《宋史·食货志》)是后,由于铸币额逐年下降,绍兴六年(1136年)饶州钱监被废置。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为扭转“钱荒”加剧的局面,宋廷诏令复置“饶、赣、韶三州铸钱监”。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有人提出复永平、永丰钱监鼓铸并于鄱阳置司负责铸钱事。适值主张铸钱事归于版漕的沈该遭罢,故左司何溥以“制官以正其名,然后责有所归,治事必有其所”为由,要求于永平、永丰复置铸钱司。于是,宋廷诏令中书舍人洪遵等人讨论是事。洪遵等议曰:“唐有鼓铸使,国朝初或以漕臣兼领,或分道置使,或厘为二司。自中兴以来,置都大提点官,事权太重,官属太多,动为州县之害。但当随时之宜,为救弊之计,间者亟行废置,事出仓卒,既罢之后,又无一定之论……遵等窃以为复置便。今欲参照祖宗旧制,及今日利害,以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系衔,与转运判官序官依旧,于饶、赣二州置司,输年守任,专以措置坑冶,督则鼓铸为职。如州县于坑冶不知,许从本司按劾。饶、赣州置属官各一员,邵、建州置检踏二员,别置称铜催纲官各一员,专差武臣。诏依给舍议,置提领官。”(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二)洪遵著有《泉志》、《订正〈史记〉真本凡例》、《翰苑群书》、《翰苑遗事》、《谱双》、《洪氏集验方》、《金生指迷方》、《洪文安公遗集》等。中国的钱币学源远流长,但古代钱币学专著多已亡逸,幸赖洪遵《泉志》保留下不少上自南朝、下到北宋人的钱学论说和见闻记录。《泉志》成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年),是年洪遵30岁。《泉志》是一部考疑征信、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堪称中国钱币学的经典著作。该书体例严谨,文字精练,考订审慎,引文均注明详细出处,论说均经深思熟虑。其对先秦货币之断代等问题有独到见解,于后世钱币学之研究影响甚大。此书收录钱币348品。除洪遵本人所得百余品实物外,其余则从他人钱谱和史书中抄录而来。洪遵将这些钱分为正用品、伪品、不知年代品、天品、刀布品、外国品、奇品、神品、压胜品九类。如果把九类按顺序加以调整,严格区分,不外乎曾经流通过的正用品、非正用品和外国品三类。元、明、清和民国初年编撰的钱币谱录,基本上承袭了《泉志》的分类法,或只是略作损益而成就。《泉志》引据的前人著作多达90余种,其中原书不少已经失传。即就钱币专著而言,借助洪氏之书,保留下古逸《刘氏钱谱》内容2则、顾烜《钱谱》34则、封演《续钱谱》4则、张台《钱谱》28则、陶岳《货泉录》3则、全光袭《钱录》4则、李孝美《历代钱谱》50余则、董《钱谱》13则、著者无可考的《旧谱》60则。
明末藏富于民,为什么没人想到发行国债呢
这是一个好的帖子,虽然我看不懂!
如果大家一起烂,那就不怕了,只比最烂的。
教训很深刻,满清一度拥有全球50%的白银还是被人家坑了。 所以只要人民币信用不建立,即使中国拥有全球50%的美债也在劫难逃
太多了,看不过来,一带一路不是基建都用人民币结算吗?
我不太懂,我一直以为这是好事,原来还有问题啊,不会像南非一样被带路党搞垮金融吧
楼主搞错了关键问题,人民币是中国政府发行的,由中国主导的,中国“生产”的东西,中国可以随意控制人民币的发行量,发行渠道等等方式来应对各种经济问题,而明朝的白银呢?中国一直是一个银产量极低的国家,明朝的白银大多是从美洲流入欧洲再流入中国或直接从日本流入(葡萄牙人教会了日本人先进的制银技术),所以明朝政府对白银毫无控制权,他无法控制白银的流入量。本质上,人民币是中国政府发行的,由中国制造并控制的货币。而明朝,不过是白银的一个使用者而已,对其毫无控制能力。17世纪欧洲人忙于三十年战争加上日本幕府收紧,白银流入量大减直接导致明末财政严重危机,百姓无钱缴税,政府又无钱发饷,最后全面崩塌。
明初洪武曾经施行的纸币“大明宝钞”是个很好的东西,可惜政府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绝无近现代的准备金意识,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最后被废止,很是可惜。
杀你马比的袁崇焕,袁崇焕这种汉奸难道不该杀?还有宋明,说宋就说宋,说明就说明!刚刚走掉了“明清时期”,现在又来了“宋明时期”。不旁我大明会死啊!送狗!
中国金银铸币技术的落后:伴随日益扩大的中外贸易,以银元为代表的外国货币纷纷涌向中国,从流通于东南一隅到席卷中国全境,从中外贸易的支付手段跃为中国货币的主流形式,对晚明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外国银币牢牢控制着中国的货币流通市场。可以说,白银问题也即其代表形式的银元问题是中国货币史上的重大问题,也是影响晚近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十六世纪外国银币大规模入华以前,中国传统白银形制,最基本的是铤状的,也有饼形和银锭,携带使用极为不便,交易时须用戥子秤重,并以笨拙的切割法才能完成买卖,银子成色的鉴定也未有统一的标准。这与当时日益扩大的白银使用形成了一种不和谐,因此,标准划一、大小适中的外国白银铸币一进入广东、福建就受到民间喜爱而快速流通,也就不奇怪了。输入中国的外国白银,林林总总有数十种之多。“闻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本洋(西班牙银元)诸名等语”。“番银又称洋银,名亦不一,曰双柱,曰倭婆,曰三工,曰小洁,曰小花,曰大戮,曰烂板,曰苏版,价亦大有低昂”。现以其中流入量大,流通广的外国银元作一考察。 本洋为西班牙所铸的银币。本名SPANISH COROLUS DOLLAR,明清时期,中国人称之为西班牙元,佛头洋。有双柱、卡罗斯三世、卡罗斯四世、费迪南七世等版别,分别铸于年之间,主要在墨西哥铸造,“为外国银元来华之嚆矢”,也是流传较广的外国银币之一。十六至十八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日本与中国交易大部分是西班牙元。明朝的铸币难题————欧洲巳经采用机器制币:所谓“铸币”乃是将金属加热熔化成流体后,浇入钱范(模型)中制成货币。东方国家古钱均以此法制作,源自中国。而关于我国历代铸钱方式,已有诸多先进著述,论之甚详,明末《天工开物》中的插画“铸钱图”即是一的造币法可在常温加工,此时优劣立见,浇注法自然被淘汰了。 西方国家古币,最早则系将琥珀金(金银合金)加热熔化,倾成小粒,再趁热用锤敲打印上图像做成打制币(hammered coins)。此法源自今土耳其西部的古国吕底亚(Lydia)。人类早期是以物易物,什么都可作为交易媒介。西方很早就使用金银等贵金属,但也还是计重方式,这些替代品都可通称为货币,有各色各样的形式,使用时必须经过复杂的换算。吕底亚首先发明了用金银合金制成标准重量、以计数方式使用的“硬币”。 后来西方将此种吕底亚制作、打上印记、具有各种不同重量(最小的是最大的1/96)的玩意儿称为“coin”,从此交易有了标准媒介,此乃现代硬币的起源。但随着人口成长与商业活动的增加,手工制币已难应付社会需要,尤其在制作重约30克、直径在35毫米左右的大型银币时,更需要大锤及额外人手,且模具极易损毁。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末期,工匠开始使用机器,首先使用机械取代锤制法的是意大利。接着德、法、英等地也纷纷跟进,已有2000年历史的手工造币寿终正寝,此乃近代“机制币”之滥觞。早期主要有螺旋式压床(screw press)及辗轮式滚床(rolling mill)两种,中国采用机制币的时候,此两种方式基本上已被淘汰。发展至今,机器造币的基本程序无大改变,主要差别在于速度。讽刺的是,造币速度愈来愈快,币材却愈来愈低下,图案也愈来愈不精美。 螺旋式压床的雏型最早见于16世纪初的记载。150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位艺术家用它来压制质地柔软并不需要大压力即可完成的铅质徽章,这时期螺旋式压床在造币方面通常只用于剪料。1530年另一意大利人在罗马设计了一种螺旋式压床,为教皇制出图案文字完整的金币。 造币机最早系人力操作,后逐渐改用水力或兽力操作,机器也慢慢地在改进。18世纪例。 中国的浇注法在造币时必须是高温施工,进入现代后,此法在机械化、自动化及高速化上都有困难,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银本位金本位必须建立在交通便捷贸易体系健全的地区和国度,大明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泉青瓷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