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肥属于浙江 限制发展 产业产业吗

临沂市复合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0年-2012年)
临沂市复合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0年-2012年)
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目前,临沭县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化肥生产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家,资产总额达到60亿元,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占全国产能的30%以上。2009年底,全行业就业人数达到8000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40.7%;实现利税7.44亿元,占49.1%。
2006年,“临沭复合肥”荣获中国化工行业最具竞争力品牌特别奖,2008年,复合(混)肥产业荣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累计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名牌8个、省著名商标5个,起草国家标准1个。
(二)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快速,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从1975年临沭县化肥厂起步,化肥产业逐步由初级产品生产者成长为化肥(特别是复合肥)产业的技术创新者、专利拥有者、品牌领先者和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者,临沭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复合肥产业基地。
二是技术含量高,产品形成系列化。化肥企业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实施技改和新上项目,促进产业升级。从最初的简单人工掺拌、一般机械造粒,发展到现在的脱氯、喷浆造粒,氨化造粒、高塔造粒,产品种类已有控释肥、缓释肥、生物有机肥、塔式熔体造粒复合肥、复混肥、有机无机复合(混)肥等6大系列800多个品种,基本满足不同区域土壤及不同季节和农作物的需求,已形成精细化、配套化、系列化的复合肥产品。
三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力较强,随着化肥行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科技的转变,规模效应逐渐体现出来,化肥行业的税收贡献率日益提高。2009年化肥行业从事管理、生产、销售的人员近2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40%左右。预计临沭县化肥企业直接和间接带动的从事与原料、产品有关的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从业人员近万人。
(三)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品结构有待调整。除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生态肥业、春雨等少数企业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外,大部分中小型化肥生产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生产仍以掺拌为主,企业能耗高、效益差,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
二是后续建设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化肥产业的高速发展是前几年一批大项目投产的结果,但从目前调研的情况看,拟建的大项目不多,只有金正大60万吨控释肥、育峰40万吨复合肥、金莱福10万吨复合肥、科威尔20万吨有机肥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项目。
三是要素制约严重。资金、土地、电力等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依然较大。银行贷款主要集中在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常林等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较少,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比较困难;化肥生产用电价格优惠政策并未落到实处,使企业增加了成本。
四是部分企业不法行为影响了行业整体形象。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43家化肥生产企业中,只有28家企业手续齐全,仍有部分企业没有办理生产许可证。极少数企业只顾眼前利益,采用偷工减料、调换包装、虚标含量等方式制假售假,严重影响了化肥行业的整体形象。
二、重点企业发展情况
山东金正大集团公司是一家从事复(混)合肥、缓控释肥及其它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亚洲最大的控释肥生产基地。集团成立于1998年,现有总资产17亿元,年生产能力230万吨,员工近3000人,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
金正大集团先后与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及美国农业部3个试验站等20余家推广部门、科研机构、知名高校建立了战略或科研合作关系,并设立“院士基金”,聘请袁隆平院士、朱兆良院士等为集团的特聘顾问和科技专家,共同致力于缓控释肥的研发、生产、推广与应用,目前已研制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国内大批量生产的包膜控释肥生产新工艺,创建了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硫和硫加树脂三套不同包膜材料和工艺的缓控释肥生产线,开发出了12个系列100多种产品。先后承担了我国《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立了我国缓控释肥领域首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首家省级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控释肥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以及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20余项科研课题,申请发明专利118项,已获授权专利37项。集团相继荣获“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新农村建设中国十大贡献企业”、“中国肥料百强成长企业第一名”、“21世纪未来之星-2008年中国最具成长性的新型企业”等殊荣。产品相继荣获“全国消费者放心品牌”、“国家重点新产品”等荣誉称号。
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高塔复合肥及其它新型复合肥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大型现代化复合肥企业。公司成立于1992年,注册资金9750万元,现有总资产11.5亿元,占地面积1500亩,年生产能力2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高塔复合肥生产基地。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公司先后创造了“四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条尿基高塔复合肥生产线、中国第一代最高含量54%复合肥、中国化肥行业第一家拥有农化飞机、中国化肥行业第一家在国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目前,公司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以县级为单位的2000个销售网点,产品远销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塔式熔体造粒缓释肥、两步氨化法新型硫酸钾复合肥项目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史丹利高塔复合肥生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高塔复合肥、两步氨化法硫酸钾复合肥被科技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环境保护总局联合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公司自主研发的生物腐植酸复合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被科技部列入国家2008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入产业化全面实施阶段。
史丹利作为中国复合肥行业的领跑者,2008年,相继与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玉米研究中心(山东)、国家小麦研究中心缔结战略合作联盟,使国家三大农作物科研权威机构胜利会师史丹利公司,实现了良种良肥的强强联合,创新了中国农业合作模式。力争到2010年,公司实现复合肥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真正成为全国最大、质量最优、效益最好的复合肥企业,在世界树起一个著名的国际品牌。
金沂蒙生态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肥料生产企业,成立于1998年,拥有固定资产近3亿元,员工1000余名。主要产品及年生产能力为:双塔复合肥100万吨,氨化造粒复合肥10万吨,硫酸钾复合肥10万吨,高浓度复合肥10万吨,有机/无机复合肥10万吨,BB肥10万吨。产品荣获“中国化工卓越品牌”、“国家免检”、“山东省名牌”、“中国质量万里行质量跟踪品牌”、“最受农民喜爱的农资品牌”等,金沂蒙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企业荣获“全国民营化工明星企业”、“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欧美国家。公司始终致力于肥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发了多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的产品。投资3.96亿元建设的世界第一高塔——年产100万吨双塔熔体风冷生态肥项目,是国家重点“双高一优”项目,山东省计划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研发的内质型双塔缓/控释复合肥填补国内空白,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双塔内质型缓/控释复合肥生产基地。氨化法硫酸钾复合肥、硫酸钾型缓/控释复合肥、BB型缓/控释复合肥的成功研发开辟了我国绿色肥料新纪元。
山东常林肥业有限公司由山东远洋肥业有限公司、山东迈金农生态肥业有限公司、山东华垦化肥进出口有限公司及山东久远肥料有限公司等组成。公司目前拥有员工200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368人,拥有国际先进的复合肥生产线5条,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是集高氮、高效复合肥研发、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迈金农”、“英宝”、“远洋”、“华垦”、“发家”品牌。公司同时兼营希腊贝尔、芬兰星王化学、以色列海法钾盐、德国红牛农科、丹麦生之本、挪威力士国际6大品牌100多个品种的进口肥料。山东常林肥业率先在同行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相继通过了ISO版认证,2006年通过ISO监督审核和ISO14001环境标准体系认证。
三、发展思路、目标
充分利用省化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有关政策,加快复合肥企业布局调整,适当控制企业总量。着重实施装备提升改造,拉长产业链,优化原料、动力、产品结构,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化肥复合率和利用率,发展缓控释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农化服务,增强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
到2012年,确保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12亿元,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利税14亿元,实现产能达到1200万吨。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5%以上,8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浓度肥的比重达到96%以上。
四、发展重点
(一)巩固提升一个基地。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抓龙头强骨干促中小,实现产业集群优势化,全力打造“全国优质复合肥生产基地”。一是做强做精一批,打造高端形象。金正大公司以发展缓释肥为主,加强产学研联合,三年内力争肥料产能达到300万吨,其中,缓释肥产能达到110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保持在50%以上。史丹利公司以发展高塔造粒复合肥为主,深化与农业三大权威机构战略合作关系,加大国外设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三年内力争肥料生产产能达到300万吨,其中,高塔造粒复合肥达到180万吨。常林肥业公司以发展硫基氨化复合肥为主,加强与上海化工院、北京农科院等合作,三年内力争肥料产能达到150万吨,其中,硫基氨化复合肥产能达到80万吨。金沂蒙肥业公司以发展双塔熔体造粒复合肥为主,加大2个研发基地建设,大力开发生物有机肥、“套餐肥”系列产品,三年内力争肥料产能达到200万吨,其中,双塔熔体造粒复合肥产能达到80万吨。二是培植壮大一批,形成梯次结构。加快培植春雨、育峰、富士(瑞邦)、田园、中天、芬化、康田、安得利等成长型企业,大力发展高塔造粒、喷浆造粒、作物专用肥、微量元素肥、生物有机肥、中草药型多功能有机肥、新型高效生物肥料等产品,形成全县肥料产业的第二梯队。三是整合关闭一批,促进优化升级。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肥料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复合肥企业数量,加快全县复合肥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从2009年开始,原则上不再审批年产30万吨以下(注册资金低于1000万元)的肥料项目,杜绝低水平扩张。建立行业退出机制,引导产能在10万吨以下的企业进行整合,加大简单掺拌、圆盘造粒等落后生产方式的淘汰力度。
(二)促进两大园区发展。按照“整合要素,统一规划,优化布局,合理分工”的要求,充分发挥梅沭铁路支线优势,引导全县肥料产业加快布局调整,逐步集中到2-3个园区内发展。突出加快金正大工业园、史丹利工业园两大园区建设步伐,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园区聚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突出产业招商、企业招商,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利用外资的比重和技术含量,膨胀两大园区规模。在选择项目上,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凡是与“上下游”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项目,优先考虑、优先选择、优先应用,优先批办和进园区,使各类资源在产业链中得到最大限度利用,使之成为临沭县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项目投入的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中区和对外开放的前导区。
(三)实施两大战略。
1、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一是重点培育优势企业集团。对重点企业继续实行特殊扶持政策,从推荐贷款、供应土地、安排项目、并购企业、推介上市、给予贴息、申报名牌、形象宣传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帮助,促进生产要素向其倾斜,成为支撑全县肥料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争取三年内培植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肥料企业12家,其中过10亿的企业达到4家以上,过50亿元的2家;金正大、史丹利、常林肥业、金沂蒙肥业其销售收入分别达到 50亿元、40亿元、20亿元和15亿元。二是依托项目上规模。重点实施金正大公司60万吨新型作物专用控释肥、史丹利公司40万吨高浓度浓缩肥、常林肥业公司60万吨硫基氨化复合肥、金沂蒙肥业公司40万吨内质型缓释肥等项目。力争今后三年全县肥料行业工业技改投资每年增长25%以上。三是向上游原料市场战略扩张。通过收购兼并、租赁等方式,鼓励重点企业积极向上游扩张,努力改变全县复合肥受上游原料生产企业制约的现状。
2、品牌发展战略。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意见》,把创品牌的过程变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质量的过程,以产品的高质量创造更多的品牌,通过企业品牌的集聚,打造“品牌临沭”,切实叫响“好肥料临沭造”的口号。力争到2012年,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件,山东名牌达到11个以上,山东省著名商标达到8件以上;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 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率达到100%。
(四)提升六项关键技术。一是以金正大公司为依托,研发缓释肥技术,拓展包膜材料和包膜工艺,争取缓释肥国家标准尽早公布实施。二是以史丹利公司、金沂蒙肥业公司、育峰肥业公司为依托,研发高塔熔体造粒新技术,以互补兼容为主攻方向,为高塔复合肥生产工艺技术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以金正大公司、金沂蒙肥业公司、田园公司、春雨公司为依托,研发新型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四是以史丹利公司、常林肥业公司、金沂蒙肥业公司为依托,研发新型氨化法造粒复合肥技术。五是加大高浓度系列通用肥、大田作物专用肥、经济作物专用肥、测土配方系列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等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弥补一般通用型复合肥因固定养分配比而容易造成某种养分不足或过剩的缺点。六是研发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节能技术,强化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牢牢占领技术制高点。
五、政策措施
一是牢牢把握政策走向,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重点搞好复合肥产业布局调整。尽可能让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抓住增值税转型的有利时机,引导企业加大入投入力度和技改力度,大力推广高塔造粒、塔式融体风冷生态肥、新型控释肥、新型有机肥等生产技术,加大淘汰简单掺拌、筒式造粒等落后生产方式的力度,加快化肥产业升级步伐。
二是抓龙头强骨干促中小,实现产业集群优势化。金正大、史丹利等大企业在专注生产化肥的同时,实施产品多元化的发展策略,近学鲁西化工,远学云天化、湖北宜化,通过资本运作和品牌经营等手段加快向煤化工、油化工产业链上游的延伸,拉长做粗产业链,以支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强对全县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引导金沂蒙、春雨、丰收、田园等中小企业走集约化、专业化道路,大力生产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作物专用肥等新型肥料、尽快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三是抓好技术创新,强化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组织实施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力促企业持有专利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优势的名牌产品,形成以品牌带企业、以企业带行业、以行业带产业的发展局面,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转变政府职能,营造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促进化工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建设,加大配套措施建设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流的载体。加强促进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利用好化肥行业发展促进会,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行业自律,规范行为,共同发展。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平台、市场交易平台、交通网络物流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构建区域性网络互联互通体系,培育产业开发基地。加强地区品牌的培育,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绿色新型肥料基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挖掘化肥产业的巨大减排潜力实现工业绿色发展_网易新闻
挖掘化肥产业的巨大减排潜力实现工业绿色发展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保守估计,如能革新化肥产业,到2020年可以减排1.4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国能源领域减排目标12亿吨的12%。
挖掘化肥产业的巨大减排潜力
“正常情况下,碳通过光合作用被作物吸收,再埋到地下。农业不光不排放碳,而且还固定碳。然而,这样的碳汇作用在过量使用化肥后被破坏了,使得整个农业排放性质改变,由碳汇变为碳源。这不仅在于,过量施用化肥所产生的氮氧化物每公斤对增温的影响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98倍,还在于化肥过量生产中使用的煤炭等化石燃料所产生的大量排放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教授和张卫峰博士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该研究团队同时发现,化肥的能源消耗已占到整个农业能源投入的百分之六七十。
化肥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巨大
哥本哈根峰会前夕,我国政府庄严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如何实现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该研究团队认为,如果科学管理,农业不仅可以少排放或者不排放,而且还可以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只能依靠减少排放的其他工业领域相比,农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200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报道,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7%,其中农业排放的甲烷和二氧化氮就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和92%。而在张福锁、张卫峰看来,过剩的化肥生产与施用是我国农业丧失碳汇作用而成为碳源的主要原因。
2007年,我国氮肥产量达到4200万吨纯氮。据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人员的研究,每年我国氮肥生产耗能达到1亿吨标准煤,在能源开采和氮肥加工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再加上施用氮肥的排放量,氮肥共排放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氮肥施用作物增产所固定的0.7亿吨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达4.3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数量相当巨大。
革新化肥产业
可为减排作出重要贡献
张福锁、张卫峰认为,从化肥产业结构调整、产品优化和科学施肥技术应用等几方面入手,我国农业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
首先,应减少过剩产能。我国氮肥产能已经达到4800万吨,而且还在快速增长。2007年产量达到4217万吨,占全球的35%,2008年达到4331万吨,增幅达到2.7%,远远超出我国农业需求,即使考虑工业需求也过剩约700万吨纯氮,每年要出口200万吨纯氮。如果减少过剩产量,可以减排4700万吨二氧化碳。我国中小型氮肥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0%左右,每吨氨平均耗能2吨标准煤,最高能达到3.8吨,大约是大型先进企业的两倍,如果全部企业能耗达到大型企业的标准,则全国可以减排大约8200万吨二氧化碳。既可实现国家节能规划要求的化肥工业节能17%的目标,也可以减少排放约4600万吨二氧化碳。
其次,应优化产品结构。我国化肥产品与农业需求长期脱节,养分浪费和损失极其严重,既增加了农民负担,又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复合(混)肥,产量已达到5000多万吨,登记配方多达3.2万个;而大多数复合肥属于二次加工,额外耗能排放约550万吨二氧化碳。但现有复合肥品种常常导致农户多用化肥,消费过多的养分。
中国农业大学2009年开展的1152户调查结果表明,“一炮轰”高氮复合肥用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其氮素投入比普通化肥高18%,比推荐用量高25%,不仅没有给农民带来显著的增产效果,还带来烧苗、后期脱肥等大量生产问题。如果能优化全国复混肥配方,使之适合农业需求,就可以节约大约200万吨氮,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200万吨。
第三,应科学施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3000多个田间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推广应用可减少不合理用氮10%,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
中国农业大学与合作单位共同在全国进行的1517个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养分管理技术在太湖流域和华北平原可以减少氮肥用量30%~50%,粮食产量增加8%。由此可见,科学施肥至少有10%~30%的减排潜力,减排量可达大约1400万~5500万吨二氧化碳。
因此,张福锁、张卫峰认为,通过采取减少过剩化肥产量、节能降耗、优化产品结构、科学施肥等措施,剔除重复计算,保守估计,到2020年革新化肥产业可以减排1.4亿吨二氧化碳,约占2007年中国政府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全国能源领域减排目标12亿吨的12%。
化肥产业革新方向
化肥产业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张福锁、张卫峰认为,我国化肥产业必须也只能以满足我国农业需求为唯一目标。为此,他们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控制产能、限制出口。我国化肥产能快速增长以及大量高能耗企业的存在,主要是源于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据估计,化肥生产用电、用气优惠,增值税减免等措施每年补贴高达500亿元以上,能耗越大的企业获得的补贴越多。建议尽快减少化肥生产能源优惠政策,通过重组整合,淘汰高耗能企业;鼓励企业延长产业链,通过副产品吸收多余的碳,最终减少碳排放;同时限制化肥出口,我国不能把温室气体排放在国内,把农业固碳减排送给别人。
其二,根据农业需求,彻底改造化肥产品。我国现有化肥产品注重企业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与作物和土壤等农业需求相匹配,导致化肥越用越多,作物产量、农户收益不但不增加反而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环境压力加大。建议化肥产业贴近农业需求,彻底改变化肥产品追求“十全大补丸”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做法,依据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结果,生产适合不同作物和不同土壤的高效化肥。
其三,继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5年来成效显著,在节肥增效的同时,使科学施肥理念深入人心。建议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长效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引导企业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推动技术升级,持续使节肥增效、节能减排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两型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
本文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热销产品:
新闻中心NEWS
址:河南省荥阳市龙港开发区
您现在的位置:&>&&>&
我国复合肥行业发展的现状
日期: 14:27:38 来源: 浏览:次
我国自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施用复合肥,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逐渐被农民接受。自上世纪90 年代初,我国开始自行生产复合肥产品以来,我国复合肥使用量和复合化率正在不断提高。虽然国内的复合肥行业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已逐步成为农资领域国家鼓励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自给率超过 90%。复合肥产业状况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产销量逐年稳步增长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倾斜支持下,复合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进口量逐年减少,国内市场自给率明显上升。1992 年以来,国内复合肥企业剧增,生产能力年均增速超过 20%,总产能已超过 2 亿吨。目前复合肥实际年产量折纯量约 2,000 万吨左右,年增长率保持 4%左右。从产业布局来看,产地主要集中在湖北、山东、江苏等资源丰富及临近消费市场的省份,销地主要集中在广西、湖北、江西、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等华中、华东等区域农业大省。经济条件较好、经济作物比重较大的省份,也是复混(合)肥消费的主要地区。
2、生产装备、技术工艺逐渐成熟
经过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创新,复合肥产品生产工艺从简单的圆盘造粒、挤压造粒发展到转鼓造粒、半喷浆造粒、高塔熔融造粒,技术研发能力基本能与发达国家同步。
3、消费终端农民对于复混(合)肥的认可度明显提高,化肥复合化率迅速提高与单一肥料相比,复混(合)肥料养分全面、物理性状好、易吸收、易施用、易储存运输,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喜爱。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民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经济作物比重较大,复混(合)肥施用量和占化肥施用总量的比重快速提高。
4、品牌、信誉价值得到提升
复混(合)肥发展之初,由于技术工艺简单、行业壁垒低,导致各地小复混(合)肥厂重复建设,小厂生产的产品多数养分不足、质量不达标,但因受到地方保护,以次充好、就地销售,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随着国家对假冒伪劣复混(合)肥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农民科学施肥知识的不断提高、农民利益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小复混(合)肥厂商迅速萎缩,大部分难以开工,质量优、讲信誉、服务好的行业龙头企业的优质产品逐渐被农民接受、认可。化肥行业前景怎么样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化肥行业前景怎么样
我有更好的答案
概莫能外。  “列位看官,当我们年复一年埋头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营销、生产  这化肥行业的天下大势,长期由政府调控的化肥价格也由此放开,对每一位决策者都非常必要。拿破仑当年曾横扫欧洲、集中度不高,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川化控股等等,不论是‘国家队’还是‘地方军’,都纷纷加入了化肥行业整合的大战场!  “从国家产业政策看,随着优势企业资金实力的壮大和资本运营水平的提高,云天化政府做媒‘有形还胜无形手’……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其实十年前的家电行业、五年前的医药行业就‘泄露’过这天机:竞争使然,资本‘市场如此多娇、利润里时,抬头看一看行业发展的大势、前所未有。名字叫并购整合,手段是资本运作,目的是做大做强。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要实现这一目的,一时间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欲知并购详情,且听下回分解。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看看媒体的标题吧,什么‘整合预期强烈’,规模小的企业占大多数,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如今他们又要‘合’了,化肥行业的资本运作加大了力度扩大了规模、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鲁西化工,通过并购、入股等资本运作扩大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和控制力,将是做大做强自己更快更有效率的办法。所以,然而当他看到蒸汽船时,竟嘲笑说这大家伙也能走吗,化肥行业属于国资委认定的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七大行业之一,在这些领域国有经济将保持绝对控制力,重要骨干企业将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日,化肥业批发、零售等分销业务对外资开放、‘并购大战升级’……凡此种种,都在向世人传达着一个强烈的信号——化肥行业已经进入了整合期。  “哪位问了:为什么不早不晚偏偏在这个时候由分到合呢?问得好!这分久必合即是天下大势,也得讲究个内在规律吧!他没有看到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于是他遇上了滑铁卢,虽然这地名是个偶然,亦有大势失察之必然!言归正传,化肥企业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但是能否做到这一点,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国家也鼓励中央企业通过重组并购组建大型化肥产业集团,加大国家对化肥产业的控制:中化集团上下游通吃‘吸尽黄河水倒流’,中海油扩充资源‘坐断江南战未休’。这第一句的‘合’说的是原先的化肥企业都是国有性质,久了就‘分’出许多新的所有制。同时化肥生产、直供和科学施肥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个合可是非比寻常,有集体的、民营的、合资的,总之是分出许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化肥企业;这第二句的‘分’说的是经过改革开放20几年来的发展,当前的化肥行业,企业分散。化肥行业发展到这个阶段,市场必然。每一个行业都会经历分散—竞争—壮大—整合—集中的发展过程,弄明白自己身在何时身处何地
采纳率:15%
流通性差、进退机制缺失等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长期存在。尽管市场调节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农业保护政策压制化肥等农业物资价格的上涨,我国已成为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  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化肥产量由3186万吨增至2010年的6619.8万吨,年均增长7.59%,2011年我国化肥总产量达到6027万吨,化肥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价格补贴政策以及化肥的延伸政策的缺失使化肥生产处于长期亏损,而依靠高污染、高排放、高浪费、低效率的生产方式更是为化肥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小、利润逐渐萎缩雪上加霜、能源短缺、物流成本高涨,然而化肥行业却有其特殊性,季节性强  近年来,我国化肥行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同比增长12.1%,伴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通胀压力持续增强等宏观经济环境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公敌;自给率由不到80%转变为目前的整体自给有余。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中国化肥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原料上涨。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
  有机肥料使用在我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受传统观念制约和原材料利用不规范的影响,我国有机肥料市场并未得到有效的市场推广和重视。行业内企业也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造成了目前我国有机肥料的使用率占化肥比重偏低。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有机肥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日本、英国等西方国家有机肥料用量已占肥料使用总量的50%,而我国有机肥料使用量占比不到10%。以市场规模为例,2013年为例,我国肥料制造工业市场规模突破9000亿元,而有机肥料市场规模不到800亿元。  回顾2013年,虽然肥料市场大环境整体不景气,但我国有机肥料市场依然取得了快速稳定的增长。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化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 限制发展 产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