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没收,被老师发现了,但没没收,只是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被家长

全部标记为已读
您暂未收到新消息哦~
扫我下载闲看视频APP
更快更超清,下客户端吧
36岁男子带全家玩蹦极,全家人亲眼看着坠地而亡
印度最残忍的习俗,把婴儿从高空抛落,原因究竟是什么?
杭州保姆纵火案开庭 2分钟梳理火灾3大关键疑点
这么多年才知道,淘宝,百度,腾讯都是外企,而且都是一个国家!
这种钱币别扔,他家那一枚就值200万!
世界上最贵的鱼眼睛,一颗价值1.5亿元,什么人才吃得起?
日本女子自杀后,却导致3000中国人为她惨死,究竟为何?
80后夫妻结婚4年,妻子从不让亲热,丈夫崩溃要离婚
震撼!湖北700年古建筑洪水中屹立不倒
存折取钱那么麻烦为什么还继续用?
开始探索美美星球吧!家长群里的江湖恩仇记:哪些家长最不受待见?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于是,“为了孩子”,家长们不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争先恐后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还纷纷利用各种机会讨好老师,有时候甚至是谄媚拍马。
上海小学生家长林丽最近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机。
林丽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新换了班主任,郑老师。与之前的班主任不同,郑老师不愿加入班级的家长微信群,只跟林丽一人互加了微信好友。老师每天把各种通知、提醒、图片发给林丽,然后让林丽发到家长群中。
自从转发了新班主任的第一条微信起,原来在家长圈中颇受欢迎的林丽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我被其他家长孤立了。”林丽说,原来她在群里说点什么,肯定有家长跟帖,现在无论她说什么群里都一片寂静,而其他家长说点啥他们都能讨论起来。
“你破坏了微信群的生态。”林丽的一位好友说,本来微信群中是两个群体:家长和老师,现在你成了第三个群体。
不过林丽也很委屈,“我也不想这样啊,可是我又不能拒绝老师呀!”夹在班主任和其他家长之间,林丽无奈又焦虑,她最担心的是,继自己被家长们孤立之后,儿子会被同学孤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社交平台迅速普及,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渠道已经从短信时代、飞信时代进入微信时代。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用于家校沟通的微信群,老师发通知、留作业等变得方便快捷了,家长也可以第一时间得知孩子的在校情况。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微信群也一样。
虽然家长和老师都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但和现实生活中一样,家长和老师之间、不同家长之间、家长背后所代表的不同孩子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小摩擦以及矛盾。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现在家长微信群就是一个江湖,群里家长、老师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交织在一起,于是,就有了争斗、猜忌、恩怨,看似一团和气,实际上暗流涌动。
老师一声令下 家长“争宠”怕落下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北京妈妈张倩认为自己过得惊心动魄。
周六下午陪女儿上课外班时,张倩关了手机,下课后一开机,女儿所在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里,未读信息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
原来,就在张倩关机的时段,班主任老师通过微信群安排了任务,向家长们征集“推广普通话活动”的口号。张倩看到时,群里的家长已经争先恐后贡献了上百条口号,有些家长一个人就写了七八条。
看到这些,张倩一下子慌了,担心自己的表现在老师面前失了分,于是急急忙忙给几位大学同学打电话,让大家一起帮她想口号。终于,张倩从同学们“友情赞助”的口号中选出了3条上交。直到看到还有几位家长在她后面新交口号,张倩才松了口气。
张倩所谓的“惊心动魄”,在很多人看来有点“小题大做”,但身为家长的人,都能理解张倩的焦虑。
在微信群里,几乎没有哪个家长能做到不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当回事。以前都说“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现在“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又多了家长。
很多人给中国家长的评价只有一个字“贱”。
“每个家长在职场都有‘身份’,比如是权威、是专家、是知心姐姐。”家有幼儿园男童的妈妈王颖说,只有在孩子面前是完全没有身份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孩奴”。一个机构到哪儿能找到那么多有思想的人为一个口号头脑风暴?老师就是有这个权威和能力,“指挥”孩奴做他们平时不可能做的事儿。
在微信群里,谁完成了老师交待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都一目了然,“都在那里摆着呢,大家能不较劲儿吗?大家不为别的,就为了孩子。”林丽说。
于是,“为了孩子”,家长们不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争先恐后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还纷纷利用各种机会讨好老师,有时候甚至是谄媚拍马。
隗玉的女儿是学校管弦乐团的成员,因为今年管弦乐团要参加比赛,所以训练得很辛苦,导致有段时间乐团的孩子纷纷生病。一天,管乐团的老师在微信群中发了一张图片,是一罐杭白菊,并感谢了送杭白菊的家长。结果,第二天就有家长给送去了胖大海、罗汉果,第三天就有家长送去了亲自熬的银耳汤,第四天好几个家长送了绿豆汤,整个乐队的孩子都没有喝完这些汤,老师又不得不在微信群里劝阻家长。“虽然我也觉得家长们有点过分了,不过,这就是我们家长在替孩子向老师争宠,谁也不想落后。”隗玉说。
北京家长陈静的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学还不到一个月,但是,家长微信群已经从刚开学的一个变成了三个。
开学之初,班主任老师建了一个微信群,主要用来发学校的通知。结果,只要老师发一个通知,就有一群家长跟帖说:“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您想得真周到!”“谢谢老师”。
“我从来不愿说这样的话,但又担心刚一开学就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只好跟风说谢谢。”陈静说。
于是,在一个近百人的群里,老师发出的通知很快就被淹没了,有的家长根本就没看到。没办法,老师只能又建了一个只用来传送信息的“消息群”,要求家长不能随便跟帖。几天之后,家长们又觉得有老师在群里说话不方便,一个没有老师的家长群又出现了。
老师带着一颗提防心潜伏在微信群
在家长微信群里,老师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家长对老师的态度都是小心翼翼、毕恭毕敬,按理说,老师的心理感觉应该不错。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家长的微信群,我是能不进就不进。”在北京市某中学教英语的郭老师说,“在微信群里,跟家长相比,老师是弱势群体。”
这番话估计会让很多家长震惊。
对于家长们在群里发的感激、恭维之语,郭老师看得很清楚:“都是虚的,我们知道那些并不是家长的真心话。”
一些老师还表示,越是那些在群里活跃的家长,越是他们提防的对象,“平时经常跟你沟通打招呼的,只要出了事他们就是最难缠的”。
北京某小学的徐老师就有这样经历。一次,班里两个男孩子在学校打闹,一个孩子的胳膊上被划了一个口子。徐老师随即跟两个孩子的家长联系,沟通之后两位家长都表示孩子之间打闹磕碰是难免的,能够理解和谅解。
过了没多久,就在徐老师还感叹家长通情达理时,受伤孩子的家长突然改变了态度。这位家长是家长群中的活跃分子,他把这件事小范围地跟群中的家长说了之后,很多人给他出主意。
第二天,这位家长开始不停地找徐老师、找校长,非要另外一个孩子给自家孩子公开道歉。
“我们每天跟孩子打交道已经够累的了,再加上家长就更累了,家长们各行各业的都有,脾气各异,能少打交道就少打交道吧。”郭老师说,现在她尽可能不进家长的微信群,如果有些群不得不进,她也尽可能猫在里面少说话。
的确,一个班如果40名学生,学生父母一般都在群里,那么,一位老师要同时面对80位家长,要一一回复这么多人的问题、问候,想想就累。
“家长们有问题的时候都挺着急,我能理解,尽可能给家长解答。”徐老师说,但有些家长只从自己角度出发,完全不为别人着想。“经常有家长周日下午问作业,其实周五的时候已经发到群里了。”徐老师说。
因此,很多老师开始想逃离微信群,有的学校甚至明令禁止老师进入家长微信群。“我们总觉得节省了时间,但其实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无用的周旋上,比如感谢家长的‘感谢’。”逐渐地,一些老师又开始退回到原来的状态,有事发短信,或者打电话。
“用微信没办法把话‘说透’,所以我现在更喜欢用电话或者直接面对面交谈的方式。”山东某重点中学的教师尹霞说。
家长和老师互不信任,怎么能形成教育合力
不仅老师们想逃离,其实不少家长也对微信群“有了二心”。
“学校的班里就有3个大群,再加上美术班的群、英语班的群,光跟孩子有关的群就不下5个,真有些招架不住。”陈静说,而且有些群里,不仅孩子的父母在,就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加入了,“这些老人白天没啥事,一点小事就讨论来讨论去,上班都不得安生。”
最近,陈静就把除了“消息群”之外的几个群设置了“消息免打扰”。
更让陈静受不了的是,为了沟通方便跟一些家长互加了“好友”,从此之后,陈静的朋友圈就经常被卖面膜的、卖手串的、卖衣服的、卖旅游项目的广告刷屏。
“我有时候恨不得把手机里的微信给卸了。”陈静说。
话虽这么说,但又有几个家长敢这么做?
张倩的家长微信群加起来得有七八个,仅每天处理消化这些群里的信息就让她焦头烂额。但是,张倩只能承受。
一位家长这样跟记者说:“老师的通知是必选项、家长的讨论是可选项、向老师献殷勤是备选项,但是当想到自己孩子时,所有的不满和无奈都可以放下,这一切便都成了必选项。”
其实,微信群就是一个小社会,家长老师在微信群中有爱有恨、有喜有悲的关系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应。
一位老师说,现实生活中家长给班里购置公共用品、私下塞给老师购物卡,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对自家孩子好一些,这意味着家长不相信老师能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而老师对家长相敬如宾、小心提防是为了能与家长保持“敬而远之”的距离,这意味着在老师心目中家长是无法沟通的人。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不信任。”一位教育专家说,老师和家长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主要的两种力量,当他们之间互不信任时,怎么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微信群带给老师和家长的困扰绝不仅仅来自这个沟通平台,未来必然会有更加便捷的平台出现,如果家长和老师之间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的话,今天在微信群中出现的“江湖恩怨”还会延续。
建议 可立“群规”
“微信群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如果合理利用,可以畅通老师、家长的交流渠道,让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有多年班主任经验的长沙市明德中学吴建华老师表示,微信群之所以变味,是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运行规则,作为建群的发起人,班主任或是家委会代表应该制定一个具体的“群规”,让“失控”的微信群回归教育交流的本质。比如,可设定禁止工作日上班时间向老师发问、家长不得向老师发红包、任何人不得在群里或向其他群友发广告等规则,这些老师和家长可以一起探讨。这里可以参考一下瑞安某校发布《关于规范使用班级微信群的若干规定》,避免在家校沟通间造成负面影响。
1.任何教师都不得在微信群里交代家长办理班级有关事宜,若确实需要应通过电话或个人微信联系(否则留下话柄会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
2.任何教师不得在微信群或朋友圈里发布有损学校形象、教师形象的言论或发泄负面情绪的信息。
3.任何教师不得在有家长在的圈里或群里上传带有商业性质的广告信息。在上传个人信息时应注意语言描述,尽量避免出现错别字或语句不通情况。
4.在群里、圈里上传学生学习、活动照片时应慎重选择,不得每次只上传优等生或坐、站在前排的个别学生照片(如若经常出现此类情况,则会引发个别家长认为老师偏心不公平,从而产生不满情绪)。
5.班主任在群里圈里向家长发布通知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修改,以免出现表述不清等现象。
6.如若有学生出现违规违纪现象,班主任、生活老师不得通过班级微信群发表批评或教育言论(以免给犯错学生和家长带来压力)。
7.教师具有指导家长做好家教工作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可以在班级群里传递有关家教知识或具有正能量的言论以提高教师的素养。
链接:微信群最不受待见家长类型
第1种 讨好刷屏型
你把老师的重要通知都给淹了
老师发条很重要的信息,很快被没用的闲聊给刷屏,重要信息都给淹没了,却又不好意思说家长。
一位家长说,有时候孩子老师在群里才发表一个观点,有位家长立刻会冒出来给老师点“赞”,次次不落,还热情洋溢地夸赞老师说得好。一些家长私下交流,“这看得让人直起鸡皮疙瘩”。
第2种 晒第一型
你考虑下其他孩子的感受好吗?
电视剧里“虎”妈“猫”爸的要强形象深入人心,现实里这样的“虎”妈“猫”爸并不少。
一位班主任老师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她的班级家长群里流行把孩子完成作业发到群里,家长争分夺秒让孩子快写作业然后发到群里争第一。起初还好,其他家长表示羡慕,还讨教高效完成作业的方法,“第一名”家长开心地介绍经验。
后来班级一位小女孩的家长私聊老师,说女儿哭着要搬到学校附近去住,一问原因:家住得远,回家再写作业,有的同学已经写完了,同学说,家长群里从来看不到她第一名完成过作业。
老师也很为难:怎样既不打消孩子、家长的积极性,又得考虑其他孩子、家长的感受。
第3种 群里吵架型
这群气氛还能交流了吗?
学校要开趣味运动会,三年级的孩子们卖力地练习,想为班级争光。文浩和佳明两位小男生,因为谁更擅长跳大绳吵了起来,随之动了手,结果文浩胳膊破了,佳明头部缝了3针。
佳明伤得较重,佳明的家长觉得文浩的家长理应道歉慰问,可等到佳明快拆线了,也没等来道歉。于是佳明的家长把儿子受伤的照片发到家长群,还附带了一条留言,用词激烈:远离背后下黑手的孩子,遇到不懂事的家长身心痛苦,要教育孩子真诚厚道等。
文浩家长一看,虽没点名,可是班级孩子都知道是谁,于是也激烈地回应。
第4种:集赞、投票、卖东西的
真不想给你“面子”啊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很流行集赞赢奖品。随后又吹起了投票“风”,孩子拍个艺术照,参加个特长班,家长都要拉票。最近中高考即将到来,求祝福的段子也多了。
一位家长紧跟潮流,从集赞换礼品,再到为孩子拉票,全都发进了孩子的家长群。每天晚上让群里的家长汇报今天投了多少票,言语客气,很多家长碍于面子,不得不帮忙,但是私底下也在向老师抱怨这位家长的做法。
一位初四的家长说,早上一位家长将一个程序发到群里为孩子中考“求祝福”,随后一上午时间,居然接到了一百多条微信提醒,全是家长群里求祝福。
还有的家长做代购,面膜、保健品等发到群里,还说自己家孩子在吃,效果好,弄得老师家长很无语。
第5种 炫富型
请考虑一下想要“平等”的感觉
刚入小学的一年级孩子,总是家长最多的牵挂。操心的不仅是学习,还有孩子能否拥有一个好人缘。有的家长替孩子行动起来,那就是给全班买零食。
逐渐,这位家长的做法被普及,其他家长们纷纷效仿。今天这家买酸奶,明天那家买巧克力。起初只是在群里汇报种类,让家长别给孩子带重了。后来发展到买的什么品牌,从哪里带来的特产,都要提前发到群里让家长们围观。
老师看出了苗头不对,考虑到孩子家庭条件不同,发展下去会形成攀比,于是谨慎措辞,表达了制止之意。可老师的善意却被家长一句话给噎了回来:“我们不差钱,班级1年的零食我家都可以承包了,不给别的家长添麻烦。”【综合中国青年报、三湘都市报、北京晚报、新晚报
家长群里的江湖恩仇记
责任编辑:张绵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如何规范学校的家长微信群才能趋利避害?也许学校该为家长微信群定个规矩。
在微信群里,几乎没有哪个家长能做到不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当回事。以前都说“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现在“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又多了家长。很多人给中国家长的评价只有一个字“贱”。
9月25日,据各方网友"钝拙缘己"、@爱长治 等爆料,山西长治郊区某幼儿园老师暴力处罚学生,视频从第52秒起,处罚开始,举止让其揪心,此老师行为让人发指。
近日一组吉林建筑大学女老师上课图被刷屏,因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长相清纯被学生称为“女神”。据了解,她叫李冰心。吉林建大06级建筑学,爱丁堡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天津大学在读博士。现任教专业英语、规划。
江东发生了一起通讯(诈骗,疑与信息泄露有关。骗局很老套,“老师”打来电话,称“你家孩子动手术急需钱”,陈女士因此被骗16.8万元。幸亏陈女士报警及时,第二笔被骗的12万元被成功冻结。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国搜微视频女孩上课玩手机 母亲当众用钳子夹碎手机|家长|钳子|老师_新浪教育_新浪网
女孩上课玩手机 母亲当众用钳子夹碎手机
陈女士发在微信家长群里的信息
  高二女生上课玩手机被叫家长,母亲“恨铁不成钢”掏出钳子当众将手机夹碎。劝解不下,班主任为证清白自拍视频上传家长群,却被谣传“班主任让家长这样做”。
  网传 老师让家长剪烂学生手机
  近日,一则名为“汉中一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叫来家长剪烂手机”的视频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疯传。
  11月3日,华商报记者看到这段视频,拍摄地似乎为学校办公室,一名身穿红色外套的女子边说话边用钳子夹一部手机,由于非常用劲,不时发出“咔咔”的声音,手机屏幕也已出现裂痕。视频中还出现了一个男子的声音:“今天上课的时候,她玩也就罢了,还叫旁边女生拿去玩,这事情弄得真是叫我……”在视频中可以清晰看到,两名女生背靠墙站在远处,看着女子用钳子夹手机。
  在视频说明中写道:“汉台某高中一学生上课时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叫来家长,让家长当场用钳子把手机夹坏,并拍下视频发至家长群,说是以儆效尤。”
  随后,记者多方努力,了解到该事件发生在汉台二中,并联系到了视频当中的家长、老师以及涉事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该事件并非网传的“班主任让家长这样做”,而是女生婷婷(化名)上课玩手机被叫家长,母亲到校后“恨铁不成钢”,用自带的钳子当着班主任面夹碎了手机。
  家长 毁手机只因恨铁不成钢
  “都是恨铁不成钢,没想到造成了这样的结果。”11月4日,婷婷的母亲陈女士说,女儿今年17岁,上高二,“成绩不行还特别爱玩手机,上初中时我就把她一部iPad摔坏了。”因为学校禁止带手机,所以陈女士对女儿也管得很严。可是前不久,她却发现女儿又买了一部手机,“是用她攒的零花钱偷偷买的。”
  陈女士说,10月31日下午,她接到女儿班主任闫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女儿上课玩手机,让她将手机领回去,“当时我就气坏了。”到学校后,她看到女儿和另外一名女同学正站在办公室。当老师将手机给她时,她一气之下就从包内掏出了准备好的钳子,开始用力夹碎手机。“我当时就想给她夹烂,看她以后还敢不敢上课玩手机。”陈女士说,闫老师劝她冷静一点,但正在气头上的她并没有停手。随后,闫老师便用手机拍下了视频。
  班主任 只想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孩子
  11月4日上午,记者联系上了闫老师。他说,“这几天流传的视频,说是我让家长剪烂手机,真是有口难辩。”闫老师说,那天下午,婷婷和另外一名女同学在生物课上玩手机被巡查老师发现。随后,他便将两人叫到了办公室,“我先对她俩进行了批评教育,然后就让婷婷妈妈来处理此事,目的是想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孩子。”闫老师说,没想到婷婷妈妈到办公室后,从包内掏出了一把钳子就使劲夹碎手机。“我当时还劝她,没必要这样做,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不要这样过激。”闫老师说,没想到婷婷妈妈情绪激动,根本拦不住,怕产生纠纷,他便用手机拍下了这段视频。
  “当晚,我就将视频发到了微信家长群里,主要是证明此事不是学校或者老师让这样做的,而是家长个人行为。”闫老师说,同时也是想让其他家长看到陈女士为了教育孩子,决心有多么大,“但方式不可取”。没想到,一名学生用家长手机时看到这段视频,并发到了其他班级的学生群里,随后,该视频被人上传到网络,从而导致热议并持续发酵。
  “确实跟闫老师无关,完全是我个人行为,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不良影响,我深表歉疚。”陈女士说。11月1日晚8时39分,陈女士在家长群发了两条信息:“闫老师教学严格要求,我支持我赞成,毁手机纯属我个人行为”,“当时只想到影响了班级和其他同学,就想毁了它,只是对我家孩子恨铁不成钢罢了。”
  专家 毁手机并不能让孩子变得好学
  汉台二中一位负责人说,目前此事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学校也已经上报并对涉事老师进行了批评,他们认为老师应该及时阻止家长,而不应该拍视频,更不应该传到家长群。“作为老师,我们可以教育引导孩子不在课堂上玩手机,但无权毁坏;而家长这么做,虽然其决心可鉴,但做法粗暴欠妥。”
  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李豫成说,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教化学生走上正道,靠暴力销毁手机,并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认真好学。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手机上,而在于家长和老师必须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律精神,引导学生平衡好学习和休闲之间的关系。“简单粗暴的行为,不但对孩子心理造成了伤害,也透露出一种过于功利的教育观,委实不可取。”李豫成说,学校、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通过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和耐心说服的沟通方式教育孩子。
  陈女士说,她已经认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太粗暴,而且还是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这样做,太伤女儿自尊,可能会适得其反,以后一定会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而婷婷事后也感到非常后悔,她说自己不应该在课堂上玩手机,以后一定会遵守校纪校规。
(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47029人已测试
100139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您的位置:
高二女生上课玩手机被叫家长,母亲&恨铁不成钢&掏出钳子当众将手机夹碎。劝解不下,班主任为证清白自拍视频上传家长群,却被谣传&班主任让家长这样做&。
老师让家长剪烂学生手机
近日,一则名为&汉中一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叫来家长剪烂手机&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疯传。
据视频画面,拍摄地似乎为学校办公室,一名身穿红色外套的女子边说话边用钳子夹一部手机。由于非常用劲,不时发出&咔咔&的声音,手机屏幕也已出现裂痕。
视频中还出现了一个男子的声音:&今天上课的时候,她玩也就罢了,还叫旁边女生拿去玩,这事情弄得真是叫我&&&在视频中可以清晰看到,两名女生背靠墙站在远处,看着女子用钳子夹手机。
在视频说明中写道:&汉台某高中一学生上课时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叫来家长,让家长当场用钳子把手机夹坏,并拍下视频发至家长群,说是以儆效尤。&
11月3日,记者通过多方努力,了解到该事件发生在陕西汉中市汉台二中,并联系到了视频当中的家长、老师以及涉事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该事件并非网传&班主任让家长这样做&,而是17岁高中女生婷婷(化名)上课玩手机被叫家长,母亲到校后&恨铁不成钢&,自带钳子当着班主任面夹碎了手机。
毁手机只因恨铁不成钢
&都是恨铁不成钢,没想到造成了这样的结果。&11月4日,婷婷的母亲陈女士说,女儿今年17岁,上高二,&成绩不行还特别爱玩手机,上初中时我就把她一部iPad摔坏了。&因为学校禁止带手机,所以陈女士对女儿也管得很严。可是前不久,她却发现女儿又买了一部手机,&是用她攒的零花钱偷偷买的。&
陈女士说,10月31日下午,她接到女儿班主任闫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女儿上课玩手机,让她将手机领回去,&当时我就气坏了。&到学校后,她看到女儿和另外一名女同学正站在办公室。当老师将手机给她时,她一气之下就从包内掏出了准备好的钳子,开始用力夹碎手机。&我当时就想给她夹烂,看她以后还敢不敢上课玩手机。&陈女士说,闫老师劝她冷静一点,但正在气头上的她并没有停手。随后,闫老师便用手机拍下了视频。
只想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孩子
11月4日上午,记者联系上了闫老师。他说,&这几天流传的视频,说是我让家长剪烂手机,真是有口难辩。&闫老师说,那天下午,婷婷和另外一名女同学在生物课上玩手机被巡查老师发现。随后,他便将两人叫到了办公室,&我先对她俩进行了批评教育,然后就让婷婷妈妈来处理此事,目的是想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孩子。&
闫老师说,没想到婷婷妈妈到办公室后,从包内掏出了一把钳子就使劲夹碎手机。&我当时还劝她,没必要这样做,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不要这样过激。&闫老师说,没想到婷婷妈妈情绪激动,根本拦不住,怕产生纠纷,他便用手机拍下了这段视频。
&当晚,我就将视频发到了微信家长群里,主要是证明此事不是学校或者老师让这样做的,而是家长个人行为。&闫老师说,同时也是想让其他家长看到陈女士为了教育孩子,决心有多么大,&但方式不可取&。没想到,一名学生用家长手机时看到这段视频,并发到了其他班级的学生群里,随后,该视频被人上传到网络,从而导致热议并持续发酵。
&确实跟闫老师无关,完全是我个人行为,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不良影响,我深表歉疚。&陈女士说。11月1日晚8时39分,陈女士在家长群发了两条信息:&闫老师教学严格要求,我支持我赞成,毁手机纯属我个人行为&,&当时只想到影响了班级和其他同学,就想毁了它,只是对我家孩子恨铁不成钢罢了。&
毁手机并不能让孩子变得好学
陕西汉台二中一位负责人说,目前此事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学校也已经上报并对涉事老师进行了批评,他们认为老师应该及时阻止家长,而不应该拍视频,更不应该传到家长群。&作为老师,我们可以教育引导孩子不在课堂上玩手机,但无权毁坏;而家长这么做,虽然其决心可鉴,但做法粗暴欠妥。&
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李豫成说,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教化学生走上正道,靠暴力销毁手机,并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认真好学。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手机上,而在于家长和老师必须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律精神,引导学生平衡好学习和休闲之间的关系。&简单粗暴的行为,不但对孩子心理造成了伤害,也透露出一种过于功利的教育观,委实不可取。&李豫成说,学校、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通过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和耐心说服的沟通方式教育孩子。
陈女士说,她已经认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太粗暴,而且还是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这样做,太伤女儿自尊,可能会适得其反,以后一定会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而婷婷事后也感到非常后悔,她说自己不应该在课堂上玩手机,以后一定会遵守校纪校规。
家长&恨铁不成钢&剪碎孩子手机
是简单粗暴,还是直接有效?
你又怎么看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没收手机判几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