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三国杀曹丕台词如何获得曹丕

您的位置:
→ 三国志12 最新今日武将 魏文帝曹丕
三国志12 最新今日武将 魏文帝曹丕
11:39:53 来源: 作者:不详 (0)
&曹丕字:子桓187年&#年曹操的次子。曹军攻陷袁家本据地邺城时,看上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并娶其为妻。之后与曹植争夺曹操的继承权,由于贾诩的长幼有序的进言而获得王太子的位置。曹操死后继任魏王,并逼迫献帝禅让给自己,成为了魏国初代皇帝。之后,数次出兵攻击蜀国、吴国,但均无功而返。病重时将曹睿托孤给曹真,陈群,司马懿后,去世,共在位7年,谥号魏文帝。曹操の次男。袁家の居城・を攻略したH、袁の妻・甄氏を娶った。曹植と後@の座を争うが、L幼の序を重するZらの口添えで王太子に就任。曹操が死ぬと魏王となり、献帝の禅jを受けて魏の初代皇帝となる。その後、たびたび蜀や窑蚬イ幛毪楣悉胜盲俊T谖唬纺辍⒉苷妗㈥t、司R懿に次帝・曹堡吾嵋をし、病没した历史评价:陈寿:“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刘勰:“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垣荣祖:“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张溥:“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马植杰:“从曹丕的政治设施来看,也有些不错的。拿曹丕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
相关游戏攻略
? ? ? ? ? ? ? ?
本站提供: 好玩的单机游戏,是大型基地网站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编号:湘ICP备号-1曹丕对贾诩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
按照道理贾诩间接害死了曹丕的大哥,曹丕自己回忆起来也说过类似于我哥不死哪轮到我的话,看起来他应该是感谢贾诩的,但是对于害死他哥的主谋张绣,《魏略》又记载他因为死哥哥的事怀恨在心出言讥讽,导致张绣思来想去实在没活路了只好自杀了事。而且在曹丕的《典论自叙》里,他也写了:“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可见他本人也是这次事件的受害者,只不过跑的快没被一刀砍了,但是一个十岁小孩估计也是受到了严重惊吓,他对贾诩真的没有心理阴影么?传说曹丕因为贾诩的一番话被立为世子,可是曹丕不是早被立世子七八年以前就是副丞相了么?这个是不是说明其实贾诩那话作用也没那么大,曹丕需要因为这个感激他感激的拿三公的位置来回报他么?另外还有这个事件:“戊辰晦,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 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天象有变奏免太尉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嘛,每年不免个三公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为什么曹丕要这么激动专门告诉大家以后别再搞这个,他是不是特别在意贾诩不能安稳做太尉?虽然曹丕对贾诩看起来很好,但是又看到很多人说其实贾诩的建议比如不要伐吴之类的曹丕又是不听的,他那么信任贾诩为什么他的意见又不听从?最后贾诩配享文帝庙而且名列第一,而没有入太祖庙,这是不是官方盖章贾诩和曹丕的关系比较好?我找了一下原文,应该是这个:“《文献通考宗庙考》:魏文皇帝于河南府,以太尉、寿乡肃侯贾诩,司徒、兰陵成侯王景兴,大司马、邵陵元侯曹真,卫尉、颖乡肃侯辛毗配。” (我又去看了一下文献通考的原文,魏文帝配享的这四个是宋朝又大规模的祭祀先代所有皇帝时给他配的功臣,应该不是曹魏盖章的,我搞错了,不好意思)曹丕对贾诩到底是感激,还是敬佩,还是害怕还是喜爱?有没有什么矛盾心理?请大家给我分析一下。
以前写的东西,算是个脑洞吧,千万别当真。-----------------------------------------------------------------------------------------------------建安二年正月,曹操在宛城遭遇了他人生最离奇的一次危机。
曹操这个人戎马一生,遭遇过无数次危机。三十六岁那年他参与讨伐董卓,在荥阳被徐荣打得惨败,连人带马都被箭射中,若不是曹洪舍命保护,几乎就死在战场上;四十六岁的时候,他在官渡与袁绍对峙,差点被一名近在咫尺的刺客刺杀:五十七岁那年,他在潼关被马超的关西联军半渡而击,险些晚节不保。
但是曹操这一生的所有危机加到一块,都不及他在宛城遭遇的这一次这么有戏剧性、这么离奇、这么充满了重重迷雾。围绕着这次危机的种种隐情,更是宛如丝线般繁复杂乱,直至许多年后,仍旧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余波回荡,影响深远。
要捋清这次事件的脉络,还得要从董卓进京说起。
中平六年,何进要诛杀十常侍,从关西召回了大军阀董卓。董卓没有孤身一人回京,他带了大批如狼似虎的西凉士卒,这些士兵由对董卓忠心耿耿的关西将领们统帅着,成为他独霸朝政的武力基石。
这些将领中有大名鼎鼎的吕布、李催、郭汜,还有知名度稍微逊色一点的樊稠、牛辅、张济。在牛辅的手下,有一个中年人叫做贾诩,他的智谋深不可测;在张济手下有一个年轻将军.是他的族侄子,叫做张绣。
贾诩与张绣应该互相认识,彼此见过面,可能交情还不浅。
西凉军的好日子很快结束了。初平三年,董卓死在了吕布和王允的手里,西凉军团分崩离析,人心惶惶。李催、郭汜和张济等人商量,干脆分好行李跑路算了。这时候,贾诩站出来,提了一条被誉为三国第一毒计的建议:“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有了贾诩的鼓励,西凉诸将鼓起勇气杀回长安。一番大战下来,结果是王允身死,吕布败走,只剩下一个孤苦伶仃的汉献帝刘协,沦为西凉将领的傀儡。从此以后,汉朝的中央权威彻底崩溃,群雄趁机崛起,天下真正进入大乱的时代——裴松之指责说,贾诩是东汉走向灭亡的刽子手,这个评价不算公允,但也不算太离谱。
按照常理推断,能够以一句话灭亡汉朝的人,一定是个雄心勃勃的大野心家。可贾诩的表现,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他既不争功,也不夺权,婉拒了西凉军的犒赏,反而斡旋于西凉军与朝廷之间,小心翼翼地呵护风中残烛的汉室,许多汉臣因他而得以活命。
李催、郭汜在长安闹得越来越不像话,贾诩决定离开这块是非之地,遂找了个借口,前往华阴投奔他的老乡段煨。同时离开长安的,还有张济与张绣。张济一向看不起李催、郭汜这两个家伙,干脆带领部属前往弘农驻扎。
当时遍地饥荒,缺衣少食。张济手下士兵甚多,没有粮食吃,只得向南进攻荆州的穰城。结果在攻城之时,张济中箭而死,他的侄子张绣顺理成章地接管了整支军队,移屯到了宛城。
张绣终于开始独当一面,可是他的部队缺少粮草,又四面受敌,这个老大不好当。在他困惑之际,张绣忽然想到了贾诩。张绣听说,贾诩在段煨那里过得并不愉快,一直被后者猜忌。张绣便写了封信给他,希望能得到他的襄助。
贾诩权衡再三,决定前往宛城。有人劝他说这么一走了之,会引起段煨的猜忌。贾诩却回答说段煨这个人,表面热情,生性多疑,我在这里呆久了早晚要出事。现在我走了,他反而会指望我成为外援,必能厚待我的家人。
果然如贾诩所预料的一样,段煨欢天喜地把他送走,对他留在华阴的老婆孩子关怀备至——从这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贾诩把人性看得有多么透彻。
张绣对贾诩的到来喜出望外,以小辈的身份执礼。至此,我们故事的两个主角合流一处,开始了在南阳(宛城)的割据生涯。
时间一转眼便到了建安二年。故事的第三位主角——曹操终于出现,骑着他心爱的宝马绝影朝着宛城飞驰而来。
这几年曹操干得不坏,他把最大的威胁吕布打回徐州,重新夺回了兖州的控制权。更重要的是,他听从了荀残的建议,把汉献帝刘协迎到了许都,开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好日子。在东有吕布,北有袁绍的压力下,曹操决定着手翦除许都周围的威胁,以便为接下来的大战做准备。
第一个落入他视野的,就是盘踞宛城的张绣。
曹操点齐大军,前往宛城讨伐。当曹军走到清水的时候,张绣忽然派来一个使者,宣布投降。
对于张绣的这个决定,曹操喜出望外。张绣是一员骁将,麾下又是同时代战斗力最为凶悍的西凉兵,能够兵不血刃拿到这样一支军队,绝对是天降横财。张绣在信里说,希望曹公能够前往宛城受降,曹操欣然应允。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曹操带去宛城的部队并不多,跟随左右的只有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这是一种诚意的姿态,表明了受降者的坦荡胸襟与信赖。
曹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坦荡胸襟最终却让他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曹操带着儿子、侄子和爱将抵达宛城之后,受到了张绣的盛情款待。在席间,曹操看到了一个生得极其秀美的女子。这个女人是张济的老婆、张绣的婶母。她的姓名早已经失传,《三国演义》里称她为邹氏,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姑且如此称之。
邹氏的相貌一定很漂亮,否则也不会引起曹操的垂涎。曹操这个人十分好色,他看到美人当前,竟不顾她孀居寡妇的身份,公然纳为小妾。这个举动让张绣大为恼火,自己刚刚投降,曹操就把婶母纳为姬妾,这若是传出去,天下都会以为张绣是卖婶求荣。这时候的张绣,心理开始失去平衡。
然后曹操又在这座天平上加了另外一个重量级砝码。
曹操看到张绣麾下有一员大将叫胡车儿,生得威风凛凛,不由得起了爱才之心,从兜里掏出金子亲自赏赐给他。任何时代,收买贴身警卫员都是件极其敏感的事情,曹操这么做,让张绣以为他打算买通左右来刺杀自己。
曹操在宛城的横行无忌,让张绣非常恐惧,他开始对投降这件事感觉到后悔。这时候,贾诩向他献了一条毒计。
在贾诩的策划下,张绣假意向曹操请求,说我军驻扎在城外低洼处,想搬迁到高一点的地方。曹操允许了。张绣又说,这次搬迁路过您的营地,我们的车子少,承受不了太重的物品,士兵的铠甲能不能让他们自己穿着。曹操也同意了。
按说这种要求应该引起曹操的疑惑,可他那时候沉迷于邹氏,根本无暇理会。
于是,张绣军身披重甲,进入曹军营地突然发难。猝不及防的曹军大败。曹操在惊慌之际夺马就逃,典韦守在门口,力抗几十倍的西凉士兵,最后英勇战死。曹操杀出营地以后,又被射中坐骑,长子曹昂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自己却与曹安民一同战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宛城之战。
宛城之战以后,张绣与曹操恢复了战争状态,多次争斗。一直到官渡开战前,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第二次投降曹操。曹操当时正处于与袁绍对峙的紧要关头,张绣的投诚无异于雪中送炭。曹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仅给自己儿子曹均跟张绣女儿订了一门亲事,还封了两千户的封邑给他——要知道,连曹操最亲信的将领都没被得过这么多封邑。
曹操让全天下人都看到,他曹孟德爱才如命,连宛城的仇都可以一笑泯之。
在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张绣跟随曹操北征乌丸,还没抵达,便离奇地死掉了。《三国志》里没提他是怎么死的,《魏略》里却给我们讲了一个有点让人心寒的故事:
曹操的儿子曹丕多次请求会见张绣,见到以后,曹丕怒发冲冠,大声叱责说:“你杀了我兄长曹昂,怎么还敢有脸在我家混吃混喝!”张绣听了以后非常害怕,很快便自杀身亡。
这一条记载里充满了疑点。张绣是曹操为了宣扬自己爱才而树立起来的统战人物,是摆在橱窗里给天下人看的,所以曹操绝对不会追究张绣在宛城的黑历史,否则就会让天下人看到笑话,把他曹孟德当成一个沽名钓誉、毫无诚信的伪君子。
曹操尚且不敢提及那段历史,曹丕又怎么敢跳出来乱讲话?曹丕那一年,已经二十岁了,不是个口无遮拦的小孩子,不会不知道追究宛城之战的严重性。
除非是有人在背后授意曹丕这么做。
再者说,曹丕当时不过是曹操的子嗣之一,是不是曹操接班人尚无定论。张绣身为统军大将,何至于对这么一句话害怕到要自杀?
除非张绣觉察到曹丕是被人授意这么做。
综合种种迹象表明,张绣自杀的幕后推手,正是曹操本人。
曹操从来没有忘记宛城的仇,只不过迫于袁绍强大的压力,不得不厚待张绣,以示自己有容人之量。现在袁绍已经灭亡,整个中原无人能抗衡曹操。这时候,曹操觉得差不多该秋后算账了。
可把张绣直接推出去杀了是不行的,政治上影响太坏。于是曹操便授意曹丕出马,张绣面对曹丕的指责,完全心领神会,却又无可奈何。他知道曹操不会放过自己,为了家族的安全,这位西凉将领只能无奈地选择了自戕。
之前的隐忍,是曹操身为一个政治家的手段;如今的翻脸,是来自一个父亲的复仇。就这样,曹操双手干干净净地除掉了张绣,没有背负任何挟私报复的骂名。
疑点就在这里出现了。
如果我们没记错的话,宛城之战,是张绣和贾诩两个人联手做出来的——更准确地说,是张绣听从了贾诩的策划,才反叛曹军,袭杀曹昂、曹安民与典韦。
现在真凶之一的张绣死了,那么另外一位主谋贾诩呢?
贾诩没有被打击报复,更没有被杀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贾诩的地位与日俱增,逐渐成为曹魏阵营举足轻重的谋士,几能与荀或荀攸叔侄抗衡。甚至在魏国最关键的立嗣问题上,曹操别人都不问,偏偏要问这位贾诩的意见。贾诩的看法,最终给曹丕、曹植的立嗣问题一锤定音,决定了魏国接下来的政治走向。
等到曹丕篡汉当上皇帝以后,贾诩被封为太尉,位极人臣。这位老人一直活到七十七岁才去世,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与张绣相比较,贾诩的人生可谓是风光无限,当了大官,出了大名,长寿人瑞,而且还得以善终。
这实在有些不公平。
当我们带着这种想法重新去看史书的时候,便会发觉许多有趣的细节。
在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中,《曹操传》、《张绣传》、《典韦传》里都提及了宛城之战,写得都非常详细。可是,这些记载里都绝口不提贾诩的名字,只说“绣掩袭太祖”、“绣复反”云云,仿佛贾诩根本不存在。到了《贾诩传》里,更有趣了,整个“宛城之战”这么一个重大事件干脆被全部删掉了,前头讲完贾诩投奔张绣,下一段便非常突兀地开始讲张绣与曹操的第二次交战。
一直到许多年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才明确地提出了“绣从贾诩计”。
在这个分歧上,我更相信裴松之。张绣对贾诩一向言听计从,前期与刘表结盟,后期放弃袁绍投降曹操,都是出自贾诩的建议。宛城之战这么大的决策,张绣绝对不可能绕过贾诩单独行动,或者可以这么说,没有贾诩的怂恿,即使曹操睡了张绣的媳妇,他恐怕也未必敢反叛。
陈寿的史料都是采集自魏国的档案,他在《魏书》里的记录,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魏国的政治态度。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得出来,魏国朝廷对于贾诩在宛城之战中扮演的角色,从来都是讳莫如深,干脆提都不提。
裴松之引用的“贾诩策划宛城之战”的记载,注引自《吴书》。《吴书》是东吴国官修的史书,不必避讳魏国的政治事件,裴松之是南朝宋时人,更不会给曹魏隐瞒什么。所以这一条非常关键的记录被魏国删除,却保存在了吴国的历史记录里,并被裴松之补注到《三国志》里,得以流传后世。
也就是说,终曹魏一朝,都在极力避免谈论贾诩与宛城之战的关系,并删除了所有的直接记录。
这就真叫人有些糊涂了。
曹操、曹丕父子对张绣恨得咬牙切齿,却对真正的策划者贾诩倚重有加,甚至不惜抹煞他这一段黑历史。如此厚此薄彼,实在是诡异之极,其中必定隐藏着什么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曹氏父子对待张绣与贾诩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态度,给我们揭开了幕布的一角。现在,让我们重新检视一下宛城之战,看看究竟有什么重大的细节被遗漏了。
在《三国志》、《吴书》、《傅子》、《魏书》、《世说新语》等史料里,对于宛城之战的记载或详或略。《典韦传》里说:“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吴书》里说:“绣降,用贾诩计……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备,故败。”《曹操传》则最为简略,只说:“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
综合这三条史料,可以捋清一个大概的脉络:曹操至宛城,张绣开始热情迎接,然后忽然叛变,把曹操杀了一个措手不及。但这三段史料都没提及张绣叛变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记录在《三国志·张绣传》里:“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
这段记录告诉我们两件事。一,张绣叛变的原因,是因为张济的老婆被曹操睡了;第二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先动手的不是张绣,而是曹操。
也就是说,真正的宛城之战,与我们脑海里想象有所差异。在一般想象中,曹操是抱着邹氏在大营淫乐,完全失去警惕,方被张绣乘虚而入:可实际上,曹操早就有了除掉张绣的计划,都已经打算动手了,可惜被张绣或者贾诩抢先出招,占了先机。
可是,这样一来,一个巨大的矛盾浮出了水面。
暂且回顾一下张绣突击曹营的战前准备:他报告曹操想要把部队移动到曹营附近的高处,曹操同意了;他又报告曹操,说车子太轻,希望把甲胄都套到士兵身上,曹操也同意了。于是他打着“移屯”和“车轻”两个借口,把身披重甲的西凉精锐送到了曹营附近。曹军没有防备,结果一冲即溃。
可实际上,从《张绣传》里我们都知道了,曹操自从睡了邹氏以后,已经觉察到了张绣对自己不满,也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杀绣之计”。这个时候的曹操,对张绣一定充满了警惕。试想当你知道一个人对你起了杀心的时候,又怎么会轻易允许这个人的部队身披甲胄靠近自己营地呢?
除非,曹操认为这支部队逼近曹营,不会对自己的计划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他认为对自己的计划有好处。
在刚才引用《张绣传》的史料里,有这么一句:“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在这短短的一句话里,有四个字特别值得注意:
“密有”、“计漏”。
“密有”,意味着曹操的“杀绣之计”正在悄悄地筹谋着,而且要保密。
这个保密,显然不是针对曹军自己,而是要瞒住张绣——一可是曹操试图隐瞒什么呢?
要知道,曹操前往宛城时,把主力部队都留在了舞阴,随身带的兵力不多,而张绣的全部主力此时都集结在了宛城。两下比较,曹军在数量上处于极劣势。曹操如果想要干掉张绣,硬拼是不可能的,势必要在张绣内部寻找一个内应。
曹操试图隐瞒的,正是这位张绣营中的“内应”。曹操对这位内应提出要求,要求他配合自己攻杀张绣。他们之间的合作极其敏感,所以这里才用了“密有”二字,来渲染这两者来往的保密程度。
让我们再看下两个字:“计漏”。意思是计划泄漏了。
到底谁把这个计划泄漏出去的?
这是个“密有”的绝密计划,曹营知道这件事的人除了曹操,恐怕只有曹昂、典韦等高级干部,他们绝不会向张绣泄漏机密,唯一一个既参与了“杀绣”计划,又可能会泄漏出去的人,只有那个宛城的“内应”。
进一步想,恐怕那个“内应”从一开始就没安好心。他与曹操只是假意合作,目的是为了套取情报,并让曹操丧失警惕。先“密有”、再“计漏”,四个字正好勾勒出了这位“内应”的全部作为。
我们甚至能大概猜到这个内应的身份:胡车儿。曹操曾经亲手馈赠黄金给这位将领,对他很是喜爱,选择他做内应再合适不过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胡车儿带领一批士兵前往曹营申请移屯、披甲二事,曹操知道是他带的兵,遂放下心来,不予提防。结果胡车儿在接近曹营以后,突然发起攻击,猝不及防的曹操惊慌败走,几乎丧命。
于是我们看到,这是一个十分精致的多层阴谋。曹操意图拉拢胡车儿除掉张绣,张绣——其实应该是贾诩——却将计就计,让胡车儿反过来误导曹操,顺利把突击部队送入曹营。这一次突袭曹营的计划,以有心算无心,可谓是志在必得。
贾诩这个人对于阴谋的操作能力和对人性的把握,实在是妙到毫巅。
可是,这又引发了另外一个矛盾。
反叛曹操是一件代价高昂的事情,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成功的标志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曹操本人杀死。
如何确保曹操一定死?以贾诩滴水不漏的行事风格,除了突击曹营的胡车儿以外,他一定还安排了其他部队在营地周围对曹军逃兵进行阻截,务求全歼。这里是宛城,张绣军对地理远比远道而来的曹军熟稔。
但战果呢?张绣成功地杀死了曹营里大部分重要将领,可是却唯独让曹操逃了出来。
贾诩向来算无遗策,怎么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掉了链子?
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看看曹操逃亡的过程:
首先是《典韦传》里记载的:“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也就是说,曹操在发现自己被偷袭之后,骑马逃跑,全靠典韦一个人挡在门口,阻挡追兵。
然后是《魏书》记载的:“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曹操骑着绝影一路狂奔,半路被流箭射中,曹操自己也在右臂中了一箭。这时候绝影即使不死,也跑不动了。
最后是《世语》所记:“昂不能骑,迸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曹昂受了伤,无法骑马,便把马让给曹操。曹操顺利逃走,曹昂却因此而死。
这个逃亡过程揭示给我们两件事:
第一,曹操逃跑的方向一路没有遭遇任何伏兵,他所遭遇到的最大危机,是身后追兵射来的几支流箭,没有任何短兵相接的记录。
试想一下,杀死曹操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智谋通天的贾诩竟然会忘记在曹操必经之路上安排几路伏兵,这怎么可能?这非但与贾诩的能力不符,根本连基本的军事常识都不符合!
但事实告诉我们,张绣军确实没有堵截,他们只是尾随追击,追了半天追不上就回去了。这些西凉出身的骁勇骑兵们,竟然连一个受了伤的曹操都无法赶上,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曹昂被杀死了,而且是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
这更透着一丝古怪。典韦在同一夜被杀,但他是在军营里拼死抵抗,杀敌无数,所以战死顺理成章。可是曹昂当时的情况不能骑马,可见受伤很重。对于这种身份贵重又丧失抵抗能力的大人物,按照常理应该是活捉起来,才更有利用价值。
可是张绣的士兵二话没说,就把曹昂杀死了,仿佛他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卒子。
这两个低级错误,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贾诩对杀死曹操这件事,似乎根本没怎么上心,既不派人堵截,也没有认真派西凉骑兵追击——可他却对杀死曹昂有着莫大的兴趣。
贾诩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那么只有一种解释,他是故意的。
这么推论下来,贾诩苦心孤诣营造出这么一个杀局,真正的目标,难道不是曹操,而是曹昂?
这是不是太荒谬了?
我们姑且搁置这个疑惑,把目光暂时聚焦在曹昂这个年轻人身上,看看他究竟有什么样的特别之处。
曹昂,字子修,是曹操的长子,年龄不详,估计二十多岁,接近三十。曹昂的母亲姓刘,早亡,他从小是被曹操的原配正室丁夫人抚养长大的,与丁夫人情同母子。
曹昂从小就跟随曹操四处征战,表现优异,在曹操的刻意安排下积累了大量军事与政治经验,是他苦心培养的接班人。宛城之战真正让曹操痛彻心肺的损失,不是名驹绝影,不是名将典韦,更不是曹安民,而是曹昂。曹操一直对张绣耿耿于怀,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这个仇怨。
不过曹昂的死,最痛心的人不是曹操,而是他的养母丁夫人。
丁夫人从小看着曹昂长大,听说他战死以后,如同五雷轰顶。曹操从宛城返回以后,为了收买人心,表现出一副对典韦之死痛心疾首的模样,大肆纪念。这让丁夫人极度不满,找到曹操痛哭道:“你害我儿子战死,就一点都不想念吗?”
曹操被骂得生了气,便把丁夫人赶回了娘家。曹操原来以为丁夫人会因此服软,却没料到丁夫人是个刚硬脾气,在娘家一呆就不回去了。曹操自己先沉不住气,跑到丁夫人家里去。
丁夫人恰好在织布,有人告诉她你老公来看你了,丁夫人根本不搭理。曹操硬着头皮进屋,摸着丁夫人的背恳求道:“跟我坐车回去吧。”她头也不回,织布如旧。曹操出了门,又喊了一句:“你真不跟我回去吗?”屋子里寂静无声。曹操叹息道:“看来你是真打算跟我决裂了。”然后灰溜溜地离开了。
曹操回去以后,跟丁夫人离了婚。可没人胆敢去娶曹操的女人,丁夫人便独居在家,直至病逝。后来曹操晚年的时候,感叹说我这一辈子干的事情都不后悔,只有一件事怀愧在心。如果我死后碰到子修(曹昂),他若是问我母亲何在,我该怎么回答呢?
丁夫人跟曹操离婚以后,曹操很快把另外一位姬妾扶正。这位姬妾姓卞,出身不太高,是个舞女。不过卞夫人长得特别漂亮,在二十岁那年被曹操纳为妾,备受宠爱。
这位卞夫人别看出身低贱,却有一个十分争气的肚子,先后为曹操生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都不得了:老大叫曹丕,老二叫曹彰,老三叫曹植。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以卞夫人的出身,最终会以一个妃子的身份终了一生。她的儿子们会被封为藩王,在各自封地里颐养天年。
可是宛城一战,让她的人生出现了转机。
曹昂之死与丁夫人的被废,一下子让曹氏一族腾出来两个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卞夫人和她的三个孩子,是这两个位置最有力的竞争者。
这对卞夫人来说,可真是一个意外之喜。
然而,当我们再回想起曹操在宛城逃亡时的离奇经历,不禁要涌出一个疑问:“这,真的只是意外之喜吗?”
对卞夫人来说,什么样的宛城之战才是最有利的结局?是曹昂死亡,曹操不死。这样一来,她既可以确保世子之位得手,又可以确保曹氏势力的兴旺发展。
这是一件概率极低的事情,根本不必指望能碰到——但如果有什么人有意识地在背后推动,这件事发生的概率,便会大幅上升……
在那一夜,张绣军放过了最大的目标曹操,却杀死了没有抵抗能力的曹昂,仿佛他们不是按张绣和贾诩的部署,而是严格按照卞夫人的利益图纸来行动。
尽管根据破案逻辑,最大受益人不等于是凶手,可这一次,实在是有些太过严丝合缝了,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有人为操作的痕迹。
夺嗣,本来就是历史中最为丑恶的事情之一。在权力面前,亲情道德什么的全都要退居二线。即使用最大的恶意去猜测.有时候都无法触及它的极限。
当我再一次在史料,中翻检的时候,猛然发现,宛城之战的结局,远远要比想象中更符舍卞夫人的利益。这片笼罩在宛城上空的黑幕,陡然被扯开大大的一片。
曹丕在《典论》里曾经自叙平生,他写道:“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原来当时在宛城的,不只有曹昂、曹安民和典韦,还有日后的魏文帝曹丕!
他当时只有十岁,也跟随父亲来到了宛城。当袭营事件发生以后,曹丕骑马独自跑掉了。看看,年仅十岁的曹丕逃过了贾诩的精密围杀,逃过了西凉骑兵凶悍的追击,不但活了下来,而且完好无损——这已经不能用奇迹来解释了。
我们看到,贾诩安排的这一次袭营,实在是一次无比精确的打击:杀死了世子曹昂,卞夫人的丈夫曹操乘马得脱,卞夫人的长子曹丕乘马得脱。不仅完美地干掉了卞夫人希望消失的人,而且放跑了所有卞夫人希望活下来的人。
这一切,就像是卞夫人与贾诩早就商量好的一场戏,每一个转折,每一个人物的结局,都被脚本早早安排妥当。卞夫人和贾诩,这两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物,却在宛城联手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阴谋大戏。
也许有人会问,卞夫人在这里获得了足够的利益,她有动机;可是贾诩呢?他做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他辅佐的张绣能从这次叛变中得到什么好处?
答案是:张绣得不到任何好处,他只是贾诩手里一枚可悲的棋子。而贾诩,在这次策谋中可是收获大大。
纵观贾诩的一生,我们会发现,这个人虽然智谋无双,但却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的所有行动,都是从维护自己利益出发。
当初董卓身死之后,西凉将领们要撤回关西。贾诩意识到,自己没有兵权,一旦王允反攻倒算,他没有反抗能力。于是贾诩给西凉诸将献了毒计,怂恿他们一起反抗杀回长安。
在长安城里,他意识到李催、郭汜的胡作非为早晚要完蛋,便有意识地给汉臣们施舍些小恩小惠,赚取声望,然后抽身离开,投奔段煨。
当他意识到段煨要威胁到自己生存的时候,又一次毫不犹豫地离开,找到了张绣。张绣对于贾诩来说,是一个很理想的主公:战力很强大,但没什么脑子,对贾诩言听计从,容易控制。
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贾诩对张绣的每一步安排,都是处心积虑,精心计算的。贾诩在张绣帐下,一共为他做了三次至关重要的决策:
第一次决策是清水降曹。这一次投降,是贾诩施展他惊人谋略的前奏,目的只是为了把曹操骗来宛城。
接下来,便是贾诩怂恿张绣在宛城叛曹。这一次叛变的结果对张绣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只是平白惹起来曹操滔天的仇恨。
对于贾诩呢,他在策划时故意放走曹操、曹丕,杀死曹昂,对卞夫人施了一个巨大的人情。这份人情既是恩情,也是要挟,为贾诩日后在曹氏的生活埋下了一个伏笔。换言之,贾诩通过这两次反复,拿张绣的政治生命换来了自己的一份偌大好处。
第二次决策,是在袁、曹交战的时候。当时大家都认为该去投靠势力强大的袁绍,唯独贾诩力排众议,说服张绣第二次投降了已成死敌的曹操。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曹操一定不会原谅,可贾诩偏偏算准曹操在大战之际,一定会优待张绣,以示容人之量。等到袁绍失败以后,大家都称赞贾诩有远见,预见到了袁绍的败亡,为主公张绣找了一条好出路。
这个决策被视为贾诩最精彩的谋略之一,一直到现在还被人拿来证明贾诩的英明。
可我们仔细想想,这个决策里,真正得利的是谁呢?
绝不是张绣。
张绣杀了曹昂,与曹操已是死仇。即便大战在即曹操不敢对他动手,也早晚会用其他手段把这股怨气发泄出来。后来的历史证明,曹昂始终是曹操的一个心结,终于逼死了张绣。假如张绣去投奔袁绍,或许无法改变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命运,但至少要比在曹操麾下要安全多了。
深谙人性的贾诩,对这一点不会猜不到,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说服张绣去投降曹操。
当张绣宣布投降以后,曹操高兴地握着贾诩的手说:“让我信重于天下的人,是你啊。”听到没有,曹操用的是第三人称单数,单指贾诩,没有张绣。
张绣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错投了主公,埋下了杀身之祸,所换来的,不过是贾诩一个人的名声大噪。
更绝的是,没有人会因此指责贾诩,因为张绣确确实实地得到了曹操的礼遇,大家只会赞美贾诩的先见之明。至于张绣投靠曹操以后会发生什么,那就不是贾诩的责任了。
获取最大利益,规避了最多风险,还叫任何人都挑不出错,贾诩的手法之绝,令人叹为观止。
可见贾诩当初投靠张绣,只是利用这个单纯的青年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然后待价而沽,踩着张绣的肩膀攀爬上更高、更安全的位子。他为张绣打造的每一步规划,最终都是为了自己。张绣就如同是一株乔木,被贾诩这根藤蔓死死缠住,表面上两者共生,实际上却是藤蔓吸干乔木最后一滴汁液。
我甚至有一个极端的猜想,说不定整个宛城之战,都是贾诩一手策划。他拟定好计划,暗中主动联络卞夫人,说我会给你和你的孩子带来机会,你也需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帮助我。卞夫人无法抵受这种诱惑,与贾诩开始了合作。
相比起张绣的悲惨结局,贾诩在曹营的生活要快乐多了,因为他有一个坚定强大的盟友——卞夫人。卞夫人对贾诩,恐怕是既敬又怕,既对他在宛城下的恩情由衷地感激,也对他掌握着自己的秘密感到恐慌——如果曹操知道曹昂的死与卞夫人息息相关,那么事情将不可收拾。
曹操对贾诩的才能十分赞赏,再加上卞夫人一直吹着枕边风,曹操不知不觉地把宛城的仇恨全部转移到了张绣头上。贾诩此后的仕途一帆风顺,平步青云,成为三国混得最好的几个人之一,与张绣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
当曹丕、曹植长大以后,开始为了立嗣而明争暗斗。贾诩作为魏国重臣,选择了支持曹丕。曹丕曾经向贾诩请教过如何当上世子,贾诩面授机宜,给了他不少建议。而当曹操问贾诩究竟选谁为继承人时,贾诩婉转巧妙地暗示他,应该立曹丕。在贾诩的帮助下,曹丕终于夺取了世子之位。
贾诩为何如此力挺曹丕呢?原因无他,实在是因为曹丕是当年宛城阴谋的参与者——尽管他那年才十岁,未必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参与者就是参与者。
曹植虽也是卞夫人的儿子,可在宛城之战这件事里,他是完全无辜的。如果曹植当了皇帝,宣布彻查宛城事件,那么连曹丕带贾诩都要倒大霉;但如果曹丕当了皇帝,宛城事件便会被彻底掩盖起来,没人会再提起。
曹丕没有辜负贾诩的厚望。当他篡位当了皇帝以后,下令销毁以及修改关于宛城之战的一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陈寿的《三国志》里,看不到半点贾诩与宛城之战有关联的记载。而贾诩则被授予太尉之职,用来酬谢他为自己和自己母亲所做的一切。
贾诩明白自己所隐藏的秘密有多么深重,他对于曹丕不能完全信任,害怕有一天会被皇帝灭口。于是,这位策谋深长的老人老老实实地蛰伏起来,平平安安地度过余生。史书记载贾诩在魏国的晚年生活是“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完全是夹起尾巴来做人。
天下人都称赞他是懂得韬光养晦的智者,哪里知道这位智者不得已而为之的实情。
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宛城之事尽管保密功夫做得极好,曹丕和贾诩都闭口不谈,可还是有丝丝缕缕的猜疑与揣测在隐秘地流传着。我们在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尚且可以凭借只言片语推断出事情的真相,当时的人显然更有条件进行推测。
有一本叫做《苟勖别传》的史料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武帝的时候,司徒的位置出现了空缺,就问荀勖什么人可以接任。荀勖回答说:三公是极其尊贵的职位,不可以轻易授予别人。当年魏文帝曹丕授予了贾诩太尉的职位,孙权在江东听到以后,为之嘲笑不已。
天下人都认为贾诩是高人,为何孙权却要嘲笑他呢?莫非是知道贾诩的什么丑事,觉得这种小人不配担任三公么?
再联想到南朝宋时的裴松之,恰恰是从吴国的官修史书里找出了贾诩与宛城之战的联系。我猜,大概是宛城之战被当时的人猜出一点端倪,流传到了江东,被孙权听到了一部分真相,特意记录在史书里。
当我们后来之人翻开满是灰尘的木简,这些只言片语会变成一把古旧的钥匙,引导着我们打开一扇大门,门后是一个充满阴谋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的建安二年春夜,贾诩就这么矗立在宛城城楼之上,安详地等待着。不知在那个时候,这个宛如恶魔一般的男子会低声呢喃些什么。
这个三国讨论小组还真是不错啊。。。 昨天下班前跟太极殿聊了好久贾诩。。。回家路上一直在想。。然后邀请就到了。。先说我的看法。。。我认为曹丕对贾诩应该是又敬又怕。。而且怕要多于敬。。曹丕就算小的时候再怎么吊炸天,对于一个10岁时就给他留下心理阴影的人。。我认为再怎么尊敬也不会像杨威说的产生精神导师般的依赖。。而更多的是一种惧怕。。而且,从性格上看,曹丕虽然文武双全,所谓八岁能属文,长大还能左右射。。但一辈子其实没经历什么大阵仗。。。宛城那次应该是他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所以在贾诩带着张绣过来投奔的时候,曹操跟他们把酒言欢的时候。。曹丕在阴暗的角落里看到这二位是什么心情。。真的不好说。。。长大以后,曹丕虽然什么都知道了。。但我认为曹丕对贾诩应该还是一种强烈的敬畏之情,所以问自固之术的时候问贾诩而不是问司马,一来因为在曹丕心中贾诩的形象就算不高大,但应该一直是他心中最牛B的人之一(其他谋士的计策虽然厉害,但毕竟不是挨在自己身上啊),而且世子专程派人去问,也是对贾诩的一种讨好和拉拢。。二来也是司马那个时候还年轻,曹丕也就当他是好基友。。至于那句“我正想刘表和袁绍呢”,就像昨天跟太极殿聊的时候说的。。曹操当时肯定已经有主意了。。问问贾诩,往好了想是要个定心丸;往坏了想,就像杨威说的,抓个把柄干掉他也不错。。因为曹丕提到曹昂是说“吾兄孝廉,自其分也”,而曹操提到曹昂却是说“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可见同一个事儿在父子二人心中的地位可是不一样的。。。说曹操有杀贾诩的心,我是信的。。所以贾诩忌惮曹操,要惧见猜疑,阖门自守。而曹丕则十分忌惮贾诩,所以登基前要拉拢要讨好。登基后,虽然当了皇上。。但我觉得就像孙权怕张辽一样,曹丕对贾诩的敬畏也会持续。。。最后问计先打谁的时候没听,估计是中二病犯了,执拗的想为自己的能力找回自信。。结果,士卒多死。。。你觉得曹丕回想起贾诩临终前的那番话的时候,会不会冒冷汗呢?这样一个在曹丕心中多智而近乎妖的人,还不赶紧供起来?所以,贾诩入了文庙。。。。简单讲,贾诩应该一直是曹丕心头最大的一块阴影。。又敬又怕。。应该是一种类似对待神明的心理状态。。以上。。。
曹丕对文和的感情肯定是很复杂的(→_→) 笑看三国或者其他历史,读者总忍不住把自己带入,尝试揣摩历史人物的心里活动、喜好情感,进而分析他在历史上一些表现的前因后果。喂!这样真的让人信服吗?历史长河里,走过场的人物不知几亿数,留下名字的有能几人,莫不是在当时或时势或政治上有作用有影响的人。这样的人说穿了都是政治人物,身后莫不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势力作依靠。他们的一言一行岂能是只代表他们个人?每一个决策、行动都是经过博弈、权衡做出的理论上的最优化处理。这样一来其本身的才能、情感都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一切都是政治考量。所以,私以为在《三国志》里是找不到曹丕对贾诩个人抱有什么感情这类问题的答案的。答非所问,抱歉抱歉请折叠我
首先我要说,这是我脑洞大开的胡思乱想,所以,看到我的回答,诸君不应该当真,而应该陷入更多的思考。这才是我希望的。贾诩看人是很准的。他曾料定段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也曾在官渡战前算定“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还曾向曹操献言四胜之理。可以说,贾诩没有看走眼的时候。曹丕是否对张绣说了“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绣死了,死在官渡之后,而且死的很蹊跷。薨。当张绣和贾诩投奔的时候,曹操曾抓着贾诩的手说:“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问题是,当时张绣军的首脑是张绣,这话曹操不对着他说,却要对贾诩说,为什么?曹操抓着张绣的手进入宴席,表其为扬武将军,还为曹均娶其女,礼遇甚重。但是,曹均,被过继被曹彬,从传统伦理上来说,他已不再是曹操的儿子。一切都有点诡异。读三国志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贾诩身上有一股阴森森的冰冷。作为一个看人很准的谋士,贾诩很可能早在投奔之前,就敏锐的意识到,以曹操的性格,一定会对宛城之败耿耿于怀。这股怒火,在官渡之战时不会爆发;但战后,曹操必定要发泄。于是真的就发泄了,这一切做的非常隐秘。官渡胜利之后,曹操先是封张绣为破羌将军,而后破袁谭,又给张绣增加食邑,达到两千户。曹氏麾下的所有将军,居然没有一个人的食邑能超过他。但接下来,张绣从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薨,谥曰定侯。你们看到了哦,我对张绣是很好的。又和他结亲,又给他高官,还给他最多的食邑,甚至死后还给他封侯。这说明我曹孟德慷慨大度,像宛城之败,典韦死,曹昂薨,这么点小事情我是根本不会在意的。至于张绣死在路上,唉,生命无常,生命无常。但我推理到这又发现一个问题:贾诩当时是张绣的谋士,也是计反曹操的谋划者。为什么曹操只找张绣的麻烦,而贾诩则安然无恙?还得往前说。在宛城之变后,贾诩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附带好处。曹昂死了。曹丕自己说,宛城之变时,他十岁,因乘马得脱。这就是说,贾诩,很可能是见过曹丕的。在曹昂死后,贾诩很快就意识到,曹丕,已是曹操膝下年龄最大的长子。然后,他想到了那个坐在遥远许都里的女人。卞夫人。所以,在袁绍遣使要求张绣投降的时候,贾诩立刻当面回绝,并劝说张绣投奔曹操。那时候,他可能已经做出了抛弃张绣的打算。贾诩这个人,真的很冰冷。生逢乱世,他依靠自己敏锐的目光,觉察到袁绍不可能胜利。既然袁绍不可附,那么,只能投靠曹操。但这样做有一个危险,就是,谁来承受曹操的怒火。不好意思,张绣,我要活,那么,你死吧。我猜,到达曹操大营不久,贾诩就搭上了卞夫人。因为我的计策,曹昂死了,现在你儿子是最有可能的继承人。我会辅保你的儿子登上大位,而我想要的回报,只是保住我的命。啊!脑洞好大谁来补!曹丕与曹植争位之时,曹丕曾询问贾诩自固之术。贾诩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这情景,多么像一个不知所措的学生,正在向他的老师请教问题。这个灵魂导师的形象,贾诩一定做了很多年。当曹操向他询问立嗣之事时,贾诩没有正面回答,反而提起袁绍和刘表。于是曹操大笑,立曹丕为太子。他对人心的揣测,真的太准了。他知道正面回答不会引起曹操的兴趣,于是剑走偏锋,直插人心。曹操死前曾说,如果到了地狱,子脩问我他的妈妈在哪,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可见,曹操一直记得那个惨死的儿子,那个为了父亲而献出战马的好儿子。而贾诩晚年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在我看来,这已经不是“惧见猜疑”,而是害怕被秋后算账,而努力求自保的无奈之举。于是曹操死了,曹丕登位,篡汉称帝,封贾诩为太尉。孙权闻之大笑。我一笑自古三公皆高德,贾诩乱武之人,何德何能登此大位;二笑贾诩若不是因杀曹昂,不会享此荣华富贵;三笑曹丕为报恩,竟拿三公当儿戏。世间之事竟至如此,可悲可叹可笑!但不管怎么说,曹丕对贾诩有知恩图报之心,我觉得大概错不了。击败胡人之后,曹丕曾抚掌大笑说,吾策之於帷幕之内,诸将奋击於万里之外,其相应若合符节。前后战克获虏,未有如此也。当上皇帝的曹丕,逐渐自大起来,已然不是那个懵懂不知所安的王子。所以,当贾诩建议先治国后伐吴的时候,曹丕不听,力主伐吴,于是大败。不久之后,贾诩就死了,配享文帝庙。这是他一生的学生送给他的最高礼遇。
魏讽案的剧本更在了,原答案在最底下。只看明面的史料,其实看不出什么,这是文和最大的本事。但细思恐极的地方太多,亲王的那段是,我这还有些别的。——————————————————大更,无底脑洞,下面——————————魏讽案,扑朔迷离,语焉不详,没头没脑,太多细节不可考。在知乎,两次发起疑问,却甚少有人讨论,原因无它:史料记载太有限。这里不探讨:魏讽为什么造反。为什么参与者是这些人而不是别的人。为什么牵连如此巨大。只探讨:咦,这个人似乎该倒霉却没有。咦,这个人似乎该倒霉可却没事,最后还飞黄腾达!没错,文和,你真的像看上去那么老实么?说结论:魏讽案中,贾诩为曹丕出力。是卧底,还是先反后再反,还是曹丕求助便暗中帮助?个人偏向于后者。以贾诩之智,不会跟孩子们玩过家家的造反,但若储君有求,想必也不会坐视不理。你不问,我不答……但你问了,有问必答。这才是贾诩的风格。再次重申,以下纯YY。A.基础假设1.魏讽案为一次政治清洗。2.魏讽案牵连甚广(取通鉴所记,数千人)。3.曹丕是魏讽案唯一受益者,因此无论是借题发挥,还是有意为之,魏讽案都是曹丕收益的政治阴谋。4.杨修之死,亦因政治清洗。B.疑点1.钟繇辟魏讽受牵连。但次年便再次任官。2.贾诩死后,钟繇是下一任太尉。3.建安24年9月,魏讽反。10月,杨修死。4.钟繇因辟魏讽被免,但亲自带张家投靠曹操的贾诩——P事木有。C.空白1.造反方没有军事力量记载。2.曹丕方没有具体平叛参与者、领导者记载。3.为了收获最大的利益,以一个出色的中枢作为指挥,统领全局,比若干分散的职能部门协调行动,要更有效率。D.推导先问下曹丕粉,是否觉得曹丕有能力以一己之力,在曹魏动荡之秋,平叛数千人?反正我是不太信。那么当时他能仰仗的人是谁?不妨这么说:贾诩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0.杨修与魏讽案前后脚,而杨修并非荆州人。不妨视作:这是曹丕政治清洗的狐狸尾巴,而非简单的二五仔组团作乱。1.魏讽造反,是219年。贾诩谏言曹操立曹丕,是217年的事。两年时间,得知贾诩态度的曹丕,会不会私下与贾诩交好?贾诩深居简出,但得到储君的示好,想必不是坏事。2.贾诩的能力足够强大。贾诩的毒计甚多,以算计人闻名。但首先,贾诩是一个军师,不仅有军学论著,还有一系列的辉煌战绩。问:前三国诸强,孙坚、徐荣、吕布、曹操的相似之处?答:都被贾诩血虐过。与李、郭联手推孙坚,讨董大军唯一多次破董的孙坚被打得率千骑而逃。把吓尿的李、郭和几千人带到长安,一路聚合10万之众(这种组织能力,李郭会有这本事?),沿途干掉徐荣(战翻过孙坚的徐荣),艹飞吕布。(李、郭粉怒吼——那是咱家偶像生猛,贾诩一文弱书生只是沾光!)好。离开了李郭后,贾诩带着张绣反推了曹操,杀了曹昂和典韦,送给曹操平生最痛的一场败仗,怕是鲍信之死都无法相提并论。李郭的下场,就不提了。其次,贾诩断势、算人,都从不走眼,例子太多。第三,贾诩深谙政治斗争。祸乱长安之时,尚且能安抚多方势力,并同时能有政务成就。最黑暗的斗争,最无情的杀戮,最冷却的背叛,贾诩都见过,经历过……可他还活着,并且,活得很好。能打,能算,能阴人;有胆,有识,没节操。这种人当对手太可怕了,但是当队友……E.结论因此,无论这一场斗争是曹丕有意为之,还是见机行事,都顺利得异常——但若有贾诩参与,便有了合理的解释。另一个靠谱的人选,是早就看出魏讽有反意的刘晔:晔一见讽、达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这哥们也是个妖孽,不过妖气太重,主公一向不听他的。另外:建安24年,曹操还在汉中,而刘晔正被带在身边。而且还提了个“赶紧干翻蜀汉啊啊啊”的牛叉建议。……当然,主不从。F.收益 1.曹丕继位前后,大小清洗若干,但再无成规模的反叛力量。2.贾诩身为张绣的带路党,在魏讽案中却独善其身,连钟繇那样的走过场处罚都没有。3.曹丕登基后,贾诩位列三公,安享晚年,配享文帝庙。以上纯属YY。——————————————————原答案——————————这个话题注定开脑洞了。不过倒是值得开一下,争取开得不那么离谱。先扔结论:人家是很普通的君臣关系啦……一点一点瞎扯。1.张绣,宛城。首先,张绣是敌人,但贾诩只是尽心的谋臣。投靠这事,贾诩帮了张绣,可也帮了曹家。而且,宛城那一仗曹家真不太好意思翻旧帐。一是,被贾诩的投靠将了一军。二是,想象一下:勒布朗·詹姆斯某天突然被一个落选新秀爆虐吊打,或者我大天朝蹴鞠队狂艹巴西10:0……贾诩缔造的军事奇迹,大约就是这么一个级别的。而且,不仅是胜了,还让曹操付出了无法弥补的代价。这种事,强的一方需要的不是解释,而是:都别再提这事。如果曹丕真的说了那句:“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就只能如此理解:杀兄之仇+自己的童年阴影。(最近看了两段东西,第一,康熙废太子;第二,朝鲜王朝,被饿死在米柜里的思悼世子。一个强悍的君主父亲,儿子往往不那么正常,而且真的会有精神疾病。)但是,首先,曹丕是不是说了这话?其次,这恨能不能恨到贾诩身上?就我本人而言,我一直觉得曹操想杀贾诩。但曹丕看不到这个征兆。2.立储立储,正如题主所言,我个人绝不认为贾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曹昂之死,到”念本初、景升“,前者是出于自保,后者也很有可能是出于自保。有两次,曹操问贾诩的意见,我感觉是有杀心的。第一次,官渡粮绝。第二次,立储。手边把着荀郭,却问一个降臣绝境之计,寻求精神安慰,这是最善良的理解;负面的理解,怕是觉得一旦要是自己没戏,先把这个有杀子之仇的找茬做掉吧。于是有了贾诩的四胜,夸到位了。这是贾诩唯一一次当面夸人。当着张绣夸曹操,当着曹丕夸孙刘,唯独这一次,打了个响亮的马屁。再一次,就是立储。同样,贾诩进谏,从不拐弯抹角,无论采纳与否,都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但这一次,贾诩打了个马虎眼——好在,他猜对了。不然,杨修,周不疑,这些恐怕不能为曹丕所用的家伙,不也都被曹老板收拾了个七七八八?综上:贾诩对曹丕有恩?也许有,但很间接,而贾诩也从未表现出“小丕你过来我跟你讲要不是老子我你现在啥都不是”的意思。倒是曹丕,给了贾诩个三公。其实三公这事,因为孙权的一笑,笑出了问题。可当时的情况,这职位不给贾诩,给谁?或者说,给了别人,那贾诩又该放在什么位置?我发自内心的觉得,这个三公的虚职,只是论岁数和资历排的……3.称帝后称帝后三年,贾诩就挂了(曹仁和曹彰同年挂的……哎)。就这三年,曹丕都忙着干什么呢?乱封一气。三公那也叫个事?封了辽东公孙恭啊!封了孙权啊!掉头翻脸继续掐啊!一对大小二百五玩过家家啊!还有,乱打一气……反正自己觉得自己很牛,可连曹仁都因为他吃了败仗,那可是曹仁……说到曹仁,和贾诩同年挂掉,却明显比贾诩地位高得多。所以,以曹仁为参照,可见曹丕对贾诩的尊重、敬重甚至所谓的“报答”,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畴之内,并未越界。曹丕的那一句话别动三公,以及配享魏文帝庙,是他对贾诩尊敬的上限。三公不给贾诩,给谁?给了贾诩,又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孙二,说你呢,别笑。结个论吧:恨?不恨。恩?谈不上。所以也就是新主与老臣的关系——再说,越是有猫腻,看上去就越要正常,不是么?有计?未必听。有官?你来做,供着你、养着你。大概也就是这么个关系。除非……魏讽……张绣之子张泉……贾诩安然无恙……嗯……是吧……有这种可能的……我又编不下去了……
以前写的东西,算是个脑洞吧。千万别当真。=====================1贾诩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一直不语。不说杀,也不说留,只是若有所思的看着他,不知道在等什么。这样的生死未卜让一向冷静持重的贾诩也冒了点儿冷汗:活着固然好,死也就是疼那么一下,可是被人掐住脖子的滋味儿毕竟不好,况且还掐这么久。而后曹操问了贾诩一个问题,他这辈子头一回说了句大实话,于是便被留了下来。曹操问,文和啊,你若是死了,可会有人在你坟头一哭?贾诩想,他儿子自然是会哭的,只是那是规矩,管他想不想哭总得跪在他牌位前掉两滴眼泪,曹操问的显然不是这个。他老婆自然也是会哭的,只是女人也是不能算的。再然后呢?贾诩是个极有自知之明的人,于是他说,恐怕没有。2后来贾诩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觉得没人哭无所谓。身后被人记住的,无非是大忠大奸的人。大忠的人,活着太辛苦,如同那个年纪轻轻便常常一副苦瓜脸的荀彧一样,没必要。大奸的人,活着也太辛苦,总得在睡梦中防着被旁人砍了,如同那个睡着了还得睁一只眼睛的曹操一样,没意思。真正的逍遥,在不好不坏之间。木秀于林,风必崔之,但木朽于林,雷也必劈之。像他贾文和这样混饭吃,是最好不过的。可是后来他又觉得不对,因为没有人哭就没有冷猪肉吃。这事情就很严重。人都有癖,贾诩的癖好是吃肉。离家之前他从没有吃过肉,因为有肉的动物只有人和骆驼。骆驼是有用的,不能吃。能吃的人都被吃光了,也轮不到他,所以他没吃过肉。3贾诩的人生信仰是这样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是这个问题,他不急。因为曹操比他急。通常的情况是这样的:曹操和颜悦色道:文和啊,你欠我一个儿子。你害我儿子死了老婆跑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贾诩笑了笑低头倒酒,我们俩生不出来的。曹操紧追不舍的又笑:你得还我一个儿子啊。贾诩盯着酒面上那张还算不错的脸皮也笑,当年孔融老往你老婆那儿晃,晃的脑袋没了,有儿子没老子的事情我不干。这样反复了很多次之后,贾诩觉得时候到了。终于有一天,贾诩说,我替你养个儿子。曹操笑着抬手一指,谁应了你你就领去好了。于是贾诩抬起眼睛朝着儿子们看过去。那会儿曹操的儿子们正排排坐吃……喝酒。大家听到他们这么说都自觉地低下头去消失在地平线以外,只有曹丕,上一刻他正奋力啃着一只猪脚,专心致志到这会儿油光满面的抬脸看见爹和贾诩慈祥的笑着盯着自己,不知所云。于是只好赔笑着马屁不穿道,“孩儿在。”4之后曹操有一个月没有给曹丕吃肉。明着的原因是曹丕上一回啃了猪脚之后腹泻三日,实际上却是因为那声孩儿在。曹操心里犯嘀咕:何谓吃里爬外,有肉便是爹么?幸好那肉是生的。不过他不怀疑曹丕是贾诩的种,他有信心。曹操的其他儿子不喜欢贾诩,是因为一个可怕的传说。传说贾诩除了上班之外一年四季宅在家,从来不下馆子的原因是他家里养娈童。贾诩家的娈童不用来取乐,用来吃。半夜的时候,贾诩家的大门就会打开,丢出一个麻袋,麻袋里必然装着一个死了的美少年。因而贾家总是飘着肉的味道。曹操的儿子们都觉得很恐怖,尤其是正是花样年华的曹冲,但是他们觉得曹丕去给贾诩当儿子是最好,因为他长得丑,丑的,跟爹一样。5曹植后来有回在曹丕处劫后余生得意洋洋的说漏了嘴,曹丕才知道这回事情。所以他常常忧愤。因为每一旬,他都被要求去贾诩家住一天。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在贾诩面前一步一句,字字泣血。贾诩正低头看他的作业:官制改革的前途和设想。贾诩家的布局很奇怪,书房后面是厨房,只要烧点什么,书房里一定先闻到味道。曹丕觉得很恐怕,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事情。曹丕借着擦眼泪鼻涕的当儿小心的吸了一下鼻子,他闻到肉汤的味儿。然而,他看了眼眯着眼睛盯着他的作业的贾诩,觉得自己格外悲壮,这诗就成了绝命诗,要念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咬牙切齿的当儿,贾诩正对着他的作业一下一下的点着脑袋,那些规整的隶书慢慢的变成一坨一坨的烂黄色,好像是家乡的骆驼刺,一整片一整片的沙漠,只有这种东西像馒头一样一颗一颗的落在里面。这是年少的贾诩最喜欢嘲笑的生物,贾诩讨厌绿色的东西,因为人们总把它们称作希望,然后引申为理想,而后引申为济世救民或者绝世独立。贾诩觉得那不如叫胡扯淡,因为那些绿的最自以为是的往往先被骆驼吃掉。黄的很多,烂黄烂黄的,能活很久,反正从他小,到他离家,家门口的那颗黄的最烂的一直都在。曹丕念完很久,贾诩一直没有反应,他只是保持着节奏,一下一下的对着他的作业点着脑袋。曹丕很尴尬,另外也很害怕,可是他的肚子很不要脸的大叫了一声。贾诩的头忽然不动了,而后曹丕听见他连声说,“好文章,好文章!”再过了一下,贾诩又嗅了嗅鼻子,皱眉,“肉都散了,全部散在汤里了,怎么吃,怎么吃啊?”说着拂袖而起,曹丕只看见一阵风,以及风里没说完的话,“我是高工资吗?我很有钱吗?”曹丕没控制住的冷颤了一下。6“你不吃吗?”虽然不是很情愿,但是贾诩还是留了曹丕的饭,这样一份肉汤就要两个人吃。贾诩不喜欢有人跟他分而食之,很不喜欢。每当有人跟他一桌吃饭的时候,尤其是别人吃了他的肉的时候,他都要狠狠压着想要把那盘肉抢过来端了脑袋直接倒进喉咙里的愿望,这让他很不安。曹丕侧着身子尽量远离那盘肉汤,觉得那就是他的前车之鉴。只要贾诩还有的吃,就不会杀他,过了这一天就好了。可是他很不要脸的咽了一口口水。“减肥呀。”贾诩很快活,不吃嘛,正中下怀。曹丕忍了一忍,又忍了一忍,终究觉得生死事小失节事大,他一字一顿道,“我不需要减肥。”贾诩看也没看他一眼,点着头,以一种听了就和没听一样的敷衍口气说,“也是,也是。”曹丕觉得一个吃人的恶魔正张开血盆大口在慢慢调戏着他,他忍无可忍的一筷子砸在桌上,大喝一声,“贾文和,当此乱世,不思进取,只知道吃肉你到底是不是个男人?”到底,曹丕也没敢说出他吃人肉的事情。7贾诩没理他,慢悠悠的提着筷子在汤里面捞肉,捞了半天也没有捞上来。曹丕红了脸,坐立不安。“进取是什么?能吃吗?”曹丕的不安全成了莫名其妙的羞愧之后的怒意,“吃吃吃,你就知道吃。”“不吃干嘛?”“天下!家国!百姓!人生理想啊!”“说说看。”贾诩终于放弃了捞肉,放下筷子小咪了一口酒。“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务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饿矣。”“哦。”贾诩拉长了声音,稍微回忆了一下小时候过目即忘的圣人之言,似乎是有这一段的。“那不也还是吃吗?”曹丕觉得,他圣洁的人生理想被这个吃人的魔鬼给完全的摧毁了。因为,他也没说错啊。8后来,曹丕做了皇帝。贾诩出了大力气。可是曹丕一直胆战心惊在哪一天就被贾诩吃掉的恐慌当中,所以他专门写了文章给自己壮胆,说自己十岁就可以百步穿杨。意思是,要想吃他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他还是怕,于是他把那篇文章复印誊写,到处传播。可是他还是怕,于是他先给贾诩加了食邑三百,后来又加了两百,意思是,不吃人肉,吃猪肉也是可以的,不吃猪肉,也可以吃菜。可是……他还是怕。于是在埋伏着好多人的前提下,他偷偷的半夜三更躲在贾家的后门边儿想看看被他吃过之后是什么样子的。丑时三刻,果然丢出来一个大麻袋。曹丕咽了口口水,把快要跳出来的心咽了下去,然后指了指那个麻袋,向扮作卖混沌的士兵做了一个打开的手势。麻袋打开了,曹丕远远的只看了一眼,一堆黑漆漆的东西,像头发。曹丕浑身发凉,转身就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往回走。回到宫里,下了一道奏折:太尉贾诩年老功高,即日起可以不用上朝。过了几天,就有参贾诩的本子递上来:贾家半夜倒垃圾,不付清理费,有偷税漏税之嫌。9再过了一年,曹丕决定打东吴,为了求得上天的保佑,全体朝臣通通斋戒三个月,捐献一年工资。很久不上朝的贾诩忽然来了,浑浊的眼睛在大殿里搜索了一会儿才找到曹丕。“东吴不能打。”曹丕一边听着贾诩说着东吴不能打的原因,一边数着他的下巴,一层,两层,三层……果然,肉是不能多吃的东西,男人的天敌不是秃顶,是发福。曹丕自然没有听他的,他现在有把握,贾诩吃不动他了。于是贾诩和所有朝臣一样,捐了工资,斋戒了三个月。之后,贾诩就死了。曹丕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松了一口气,于是那天晚上他找了个借口大摆流水席,庆祝自己总算是熬出了头。贾诩的儿子有别的住处,所以他的家自然充公成了国家财产,自然就是曹丕的财产。曹丕对那个地方有深刻的恐惧,因而就让它空着,没有做其他的用途。过了一段时间,有人来报告,说贾诩家的空宅每天晚上都会有敲门的声音。一阵阴风,曹丕缩了缩脖子。他觉得,是那些被贾诩吃掉的男孩子来了。或者,是贾诩死了还在吃?又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总是有敲门声,那条街都不太安稳了。那条街是老干部扎堆的高干区,那条街不安稳,曹丕自然安稳不了。于是他硬着头皮下了决心,查!10结果很快就报了上来。贾家每晚的敲门声来自两个武威农民,他们每天把家乡绿色的骆驼刺拔掉,装满一袋,送到贾诩家里。“骆驼刺是什么?能吃吗?”曹丕问身边越老越瘦成精的钟繇。钟繇摇头。于是曹丕说,带来我看看。曹丕看见一只大麻袋,麻袋里一坨一坨的墨绿色,远远看过去,像是树妖的头发。END---
知乎搜贾诩玩,看到了亲王的脑洞!好棒!虽然亲王这个阴谋论小说成分为大,但是确实给我不少启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即使贾诩没那么神,凭他的计谋也不至于一点伏兵都不布置;所以为什么曹操竟然能活下来?甚而曹丕也活下来了?贾诩本来就不想杀曹操。那么问题来了:第一,张绣真的那么听贾诩的吗?贾诩除了屠长安那个故事,还有两件事为人津津乐道,一个是张绣追击曹操,一个是不建议曹丕出征。为啥他显得厉害?因为主公没听他的,结果被他说中了。张绣那个事,也是先不听贾诩劝说,结果被打残了,张绣第二次才又听了贾诩的计谋,去追击曹军,胜。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因此,曹操纳邹氏这个事,很可能确确实实激怒了张绣,贾诩劝不住。第二,贾诩为啥不想杀曹操?所以我心里也有私货,也是莫大的启发。贾诩并非算无遗策,而是足够谨慎,多留后手。即便有错漏,你在不知道他的目的的情况下,你也会以为他已经做到最优结果。贾诩到最后也不过是自保而已。如果贾诩确实心有汉室呢?也许,在曹操和袁绍之间,贾诩一早就看中了曹操。其一是为人、胜算,其二是对汉室的态度。袁绍一早就想另立皇帝,再加上他弟弟那破事,这与当时被荀彧辅佐的曹操比起来,差远了。就算不想政治理想的事。降曹是为了站队,帮曹操击败袁绍,将来升官发财。你现在没站在袁绍队里,如果把曹操打没了,不光在袁绍那里无功,并且袁绍一家独大,你还是块绊脚石。傻子才会在此时帮袁绍灭曹操。第三,贾诩劝不住的情况下怎么保证曹操不死?两条路。其一,眼看劝不住,假意逢迎,主动出谋划策,在计谋中故意留下漏洞,放曹操一条生路。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没有伏兵。其二,与相熟的将领私下交流,晓以利害,毕竟底下的将领并未被仇恨蒙蔽双眼。贾诩和张绣都是西凉出身,张绣所统领的本来是张济的队伍,想来贾诩在张绣的部下当中也是有威望的,也许也有不少私交。尽人事,听天命。第四,即便如此,为何曹操、曹丕重用贾诩而亏待张绣?首先我信亲王的脑洞,张绣被贾诩坑了,被曹操nen死了。两个脑洞。其一,张绣最终降曹的时候,底下的将领也跟着得降曹。贾诩劝张绣以及私底下安排给曹操留活路的故事也许就传到曹操和曹丕耳朵里了。其二,曹操在宛城好歹也是留了好几天,既然有机会有内应,那么贾诩也有机会和曹操媾和。有所保留地和曹操聊聊天,如果那时候正好曹丕也在,那就万事俱备了。表明立场,曹袁之间力挺曹操,再说说匡扶汉室的漂亮话,然后好像无心又胜似有意似的透露自己主公心里有怨气。张绣怒,可能就是贾诩传达给曹操的。但就是不说自己参与了谋划。可能此事的最优解是曹操收敛收敛,离开宛城,想办法和张绣修好。但大约曹操对贾诩的暗示也是不从,结果导致差点死掉。为这个没听好人言,可能还反而感激贾诩。说起曹丕的心理,我想也就是感激、尊敬和器重。贾诩如此低调的情况下,最后估计是没有要特意防范的意思了。但是题主问了,为啥器重还不听贾诩的建议呢?因为器重你的才能的人,太有主见。想刘备三顾茅庐好容易请来了卧龙先生,对诸葛亮那是多大的信任多大的尊重啊。到最后该不听还是不听,非给弟弟们报仇,打荆州打了个血本无归,然后托孤了。人之常情。
三国人物简直玩起政治不吃饭似的。曹丕虽不能像给王粲学驴叫那样对待贾诩,对待老臣老师的恩情还是有,可是有那么夸张么。我帮脑补下吧,曹丕妈妈:子桓啊,你贾叔叔当年穷尽毕生智力点才给你hold住全场啊,虽然当时你才十岁,为了瞒住你智商比你高点的芭比,才让你差点被砍死啊,你千万别埋怨贾叔叔啊,毕竟你老妈和贾叔叔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你看你这个样子怎么对得起你贾叔,吃葡萄,种甘蔗,玩女人,写点诗都是要死要活的。赶快给你贾叔封个三公装个逼,免得以后被大家看出来暴露你娘我不输甄嬛的宫心计。
贾诩实在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他深谙官场之道,在鱼龙混杂的曹营也混得风生水起。诸葛亮算天时,郭嘉算地利,而贾诩算的是人心呀。他知道明哲保身,中庸处事,在多疑的曹操面前一直苦苦经营,最后博得了生前富贵身后名声。他把世界看得太明白了,所以有时候常常装糊涂,而且装得切到好处。
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在政治打击报复层面太过重视一个文官重要性恐怕并非三国乱世时人。当时可没有这么战犯帮凶的说法吧。举一些例子,曹嵩之死,曹操恨的是陶谦而不是他手下武将,屠城应该是迁怒;关羽之死,刘备是向吴国发难,向孙权讨说法,而非吕蒙。同样的,是曹操杀死了吕布,不是他手下的刽子手,不是定下攻占下邳计策的谋士,也不是扇风的刘备。所以曹昂死亡这件事,三观正常的人都不会太责怪贾诩吧?曹操势力况且有陶谦的教训在先,收拾的太狠不见得落下好名声。况且,刀剑无眼,曹昂的生死是贾诩能决定的?他只能定下计策,不至于撸着袖子上阵乱军中保全谁谁。曹操活下来,只是因为身边的人都尽心尽力的保护他,付出惨重的代价,这都不活也是凄惨;曹丕活下来,弓马是一方面,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年龄太小,道德观没曹昂重,又懂得求生隐藏有战场经验,且容易被忽略而已。逼死张绣,因为张绣是整件事的最终责任人,贾诩纵有千重计策,张绣不同意,不可能施行。贾诩最毒的计策,并非宛城,而是郭汜李傕。寥寥数言,生灵涂炭,流血成河,天下震怒,从传统文化道德层面来说甚至有点令人发指。孙权笑得应该是曹丕让有道德瑕疵的人做太尉,而非阴谋论。入了曹营后,贾诩已经开始夹起尾巴做人了,赤壁一败后更是不出声,晚年闭门恐怕最大原因还是长安城事件。曹丕给他太尉的位置,只是因为曹丕的个人意愿,他这人就这样,大事不做错,小事任性。不是还给夏侯尚开了作威作福的白条被蒋济吐槽,一想不对收回去,干涉娶妾害的夏侯尚重病,又屁滚尿流流泪给人喂药。至于伐吴这件事,王朗,蒋济一大堆中央军委级别人物都反对他还是去,不光是贾诩的提案被拒,似乎不能证明什么。曹丕敬重贾诩的才能也正常。从小从生死场下来的人,就算世说新语可信度低,但是抄起头盖骨玩的胆魄肯定是有的,广纳良贤唯才是举不问道德的肚量也是有的,驱毒士而得天下何尝不可。至于曹操问继承人,这个皮球貌似在崔琰等一干人身上踹了n轮,问问贾诩也没什么。至于他为什么支持曹丕,夺嫡一事支持曹植的都是什么鬼我也不想多说。曹操身边下棋的戏子,上个年代老学究的独生子,被曹丕嫌弃剥夺妹夫权的活瞎子,领了空食盒那位的儿子......邺下那群文人其实都是居中的,毕竟曹丕才是那个集团的实际领导人,组织郊游喝酒集会。反观曹丕,四友,钟繇、杜预、崔琰、贾诩......艺术家、实干家、道德家,谋略家应有尽有,随便拉个钟繇出来就爆了那几个小青年几条街。不选他选谁?贾诩的意思就是,曹操你也别纠结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杀曹丕怎么获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