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什么与公共物品的供应量有关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历年真题及详解(含年真题).doc 6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11年山西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判断题
1.稀缺仅仅是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
【答案】×
【解析】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稀缺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取决于经济形态,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和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任何经济社会中都无法避免的。
2.当某一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这种物品的边际效用就减少了。(
【答案】×
【解析】消费某物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无关,但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3.当公共物品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就实现了公共物品的有效供应量。(
【答案】×
【解析】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最优数量的决定不同,私人物品的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利益等于边际成本,而在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是由每个消费者的边际利益之和等于边际成本决定,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消费的非竞争性的区别。
4.边际产量增加使总产量增加,边际产量减少使总产量减少。(
【答案】×
【解析】边际产量为正,总产量增加;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增加意味的是总产量增加得更多。
5.生产要素的价格一旦确定,等成本曲线的斜率随着确定。(
【答案】√
【解析】生产要素的价格确定,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
6.当存在房屋租金上限时,住宅建筑业的发展就会萎缩。(
【答案】×
【解析】出租的房屋只有一种用途,其机会成本为零,所以出租房屋的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因此即使存在房屋租金上限时,住宅建筑业也不会萎缩。
7.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增加部分人员工资符合帕累托改进准则。(
【答案】√
【解析】只有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才能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改善部分人员的境况。因此,符合帕累托改进准则。
8.均衡国民收入就是潜在国民收入。(
【答案】×
【解析】潜在的国民收入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均衡国民收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及其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其中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说明消费者的均衡。任何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用一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时,其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消费满足。消费者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的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簇可以覆盖整个坐标平面。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那么,当一个消费者面临一条既定的预算线和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时,只有既定的预算线和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此时满足。
3.机会成本
答: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时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上。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
4.剩余价值
答: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大都采用绝对剩余价值方法生产剩余价值,但由于劳动者的生理界限以及劳动者的斗争不断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受到限制。后来资本家改用相对剩余价值方法来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答: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72页15页19页11页25页12页12页14页18页12页推荐工匠精神与产品质量论文题目阅读
热门卖精神产品论文参考资料阅读
同类论文推荐财政学复习练习题
财政学复习练习题&
第一章 导论
一、选择题1、财政从本质上看是属于(&&&&&&&& )范畴。A.生产&& B. 分配& C.交换& D.消费2、在封建社会,财政分配以(&&&&&&& )形式为主。A.力役& B.实物 C.价值 D.劳动3.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 )。A.(C) B. (C+V) C. (V+M) D.(M)4、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是(&&&&&& )。A.惩罚性和无偿性 B.惩罚性和补偿性 C.强制性和无偿性 D.强制性和补偿性5、财政起源于财政产生相比较,下面哪种说法正确?A.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长B.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短C.财政起源与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一样长D.两者的比较视具体情况而定6、(&& )是现代干预主义的鼻祖。&&&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阿道夫&瓦格纳& D.约翰&梅纳德&凯恩斯7、把政治家描绘成一个&政治企业家&的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米尔顿&弗里德曼 B.詹姆斯&M&布坎南 C.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 D. .阿道夫&瓦格纳8、说明财政运行在历史、现在及未来的一个区间的发展取食的研究方法属于(&&& )。&&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静态分析 D.动态研究9、实证分析也称(&& )。&& A.主观分析 B.客观分析 C.理论分析 D.经验分析10、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 A.政府为了生财 B.政府为了聚财 C.政府为了维护统治 D.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
二、名词解释1.财政& 财政学&&& 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 公共部门& 政府部门&
三、简答题1.在财政定义上有那些主要的分歧观点。2.如何理解财政的基本特征。3.为什么说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有什么不同?4.区分财政的起源与产生,对于我们其他理论研究有何指导意义?5.了解当代财政学研究的基本课题包括那些内容,这对于我们理解财政学与财政学说的发展有何意义。6.为什么要确立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四、分析题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2.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五、论述题讨论中国财政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
一、选择题1.B& 2.B& 3.D& 4.C& 5.A& 6.C& 7.B& 8.D &&9.B& 10.D
二、名词解释
1.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参与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经济活动)。
2.财政学是研究国家或政府所辖范围内的一系列分配或经济活动的科学,侧重研究社会、经济的公平。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上以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基础的。
3.所谓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也称客观分析,它是实证经济学按照事物本来面目描述其客观状况与客观规律的理论。它要回答的是&会怎样、是什么或只能怎么办&的问题。实证分析分为理论实证分析和经验实证分析。理论实证分析是根据若干基本假定前提(这些前提是从大量的经验中概括出来的),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定性的分析;经验实证分析是根据调查取得的实际资料进行的实证分析。
4.所谓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也称理论分析,它是规范经济学或福利经济学研究评价社会经济状态好坏标准的理论。它要回答的是&应当怎样或应当怎么办&的问题。它论证了什么是最佳状态的准则,是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这个准则本身就是评价好坏的标准。
5.公关部门(public sector)一个社会中属于政府所有,并贯彻执行政府方针政策的经济实体(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的总和。
6.政府部门(Government Sector)是公共部门中不从事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不依靠销售取得主要收入来源,免费或部分免费地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单位的总和。
三、简答题1.在财政定义上有那些主要的分歧观点。答:在财政的定义问题上,国内财政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一)国家分配论(二)价值分配论(三)货币关系论(四)社会共同需要论(五)国家资金运动论(六)剩余产品分配论(七)社会再生产论2.如何理解财政的基本特征。答:财政的基本特征是指财政作为一种分配范畴,一方面与其它分配范畴相比较,另一方面于其他国家的财政相比较,在形式上所显示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因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变化,是财政在形式上固有的。(一)强制性。从分配关系来看,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才可能发生。就一般分配而言,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支配谁的问题。而财政分配则不然,在财政分配关系中,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处于不同的地位,国家始终是占据支配地位的主体,就是说,国家是财政分配的执行者和主宰者。在阶级社会的任何国家,财政分配都是以国家立法或行政权力规定的法令制度为依据进行的,分配的具体方式、数额、方向、时间等等,都是按国家的意愿来抉择,除国家之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照执行,这些就构成了财政分配的强制性。财政分配的强制性,与工资分配、价格分配、信贷分配等相比较,表现得十分明显。工资分配是以提供劳动为前提,即作为劳动报酬进行分配;价格分配是以不等价交换为前提,即在交换过程中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与价值背离,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分配;信贷分配是以存、贷款为前提,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自由进行分配。这些分配都是参与分配的各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分配的一方必须得到另一方的认可,不能强制分配给另一方。而财政分配则不同,它是以国家政治统治权力为前提,国家做出规定,不必与任何方面协商,也不必征求对方同意,按照国家的意志进行分配。当然,财政分配的强制性并不意味着国家可以为所欲为,因为&权力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二)无偿性。财政分配的无偿性,指这一分配基本上是无代价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在取得和占有财政收入时如税收,国家依据政治权力,不支付任何代价;财政支出时如各种形式的拨款,国家对资金的接受者也不索取任何代价。这一特征是其它任何分配形式都不具备的,比如:在工资分配中劳动者取得工资,要以付出的劳动为代价;在企业财务分配中利润的取得,要以资产或资本为代价;在信贷分配中取得利息,要以本金为代价,如此等等。财政分配具有无偿性,并不意味着财政分配不能借鉴有偿的形式,财政也完全可以运用国家信用、投融资等有偿的形式进行分配。比如:国家可以发行公债充当债务人,也可以发放各种事业的周转金贷款充当债权人,还可以以拨款改贷款的方式安排一些财政支出等等。这些有偿的形式并不能改变财政分配无偿性的本质,而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所采取的一种理财方式,是对单一无偿性分配的有效补充。3.为什么说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有什么不同?答:财政学与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一个重要分支,后者则是前者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为经济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方法,而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着重从某一侧面来加深对经济的认识。各种不同研究分析方法会得到不同的信息,不同的认识,所有这些不同方面的信息和认识综合起来无疑会有助于人们对一事物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然而货币的多少总是相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而言的,因此,货币银行学实际上是从货币与产品、价值形态与使用价值形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显然,经济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货币与产品之间的某种平衡,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会越来越多,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在生产能力和社会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货币量的变动也会影响二者关系。这种变化会对国民经济的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使经济健康发展,应如何控制货币量使之适应于产品的生产流通,这是货币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又一个分支,它以地域的概念作为分析经济的基本方法。在区域经济学的视野中,经济被分为若干区域,它以一地区与其它地区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如果把一个国家视为一个区域的话,那么区域经济学就表现为国际经济学。各地区之间总要产生一定的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学考虑这样一些问题:生产在各区域之间应如何分工?怎样才能使这种分工从国民经济总体上采看达到最好的状态?哪些因素影响区域间的产品和要素的流动?为了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应如何处理区域间的贸易问题?总而言之,区域经济学的突出特点是.从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 与区域经济学不同,产业部门经济学则是从产业部门着眼来研究经济。在产业部门经济学的视野中,整个国民经济被划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例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或者更细一些,种植业、渔牧业、制造业、采矿业、旅游业等。产业部门经济学不仅研究各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从各产业部门的相互关系来研究和分析经济。例如,农业经济不仅在于研究农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同时也研究农业对其它产业部门和影响的相对比例关系,研究农业对其它产业部门在就业、需求、产品价格以及生产发展的影响。从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形成了产业部门经济学的基本特点。&&& 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在经济分析方法上的基本特点是,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公&和&私&两大部分,并从公与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财政学所要研究的基本课题是,在一个社会中,哪些事情应该&公办&,哪些事情应该&私办&,为什么有些事情需要公办,如果某些事情需要公办,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办,&公&和&私&两大部分的分工以及公办的方式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的公、私结构以及公办方& 式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在一个社会中,公办的执行者通常是政府,政府办的事越多,&公办&的份额就越大,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与私的比例结构。很显然,一个社会中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由政府包搅,全部公办,也不可能不要政府,所有的事都让各个人,家庭自己去办。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政府与仅仅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实体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并存的。问题的关键只是在于两者的相对关系。财政学要研究的就是哪些事该由政府来办,哪些事应让各人自己去办,该由政府去办的事该如何去办。对于这些问题,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各个国家处理的具体方式也有很大有区别。财政学试图通过理论研究寻求处理这些问题的指导思想。4.区分财政的起源与产生,对于我们其他理论研究有何指导意义?答:财政的起源和产生是一个有区别的概念。起源是事物的萌芽阶段,具备事物本身特征的雏形,但还不是事物本身。犹如植物种子在土壤中的萌芽时期,动物在母体内的胚胎时期。产生是事物完全形成后的诞生时刻,它不是一个时期或阶段,而是较短时间。犹如植物的破土而出,动物的分娩。在财政概念上认识的分歧,某种程度上是混淆了财政起源与产生的区别。财政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发育成熟的,财政的起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属于我国的原始社会和原始社会以前社会的历史时期,对此,可以把它分为如下七个时期来分析:(一)采集经济与抢吃食物(二三百万年前)(二)狩猎经济与分吃食物(一百七十至一百万年)(三)渔猎经济与原始分配(十万年前至三万年)(四)种植经济与分配形式的发展(三万年前至一万年)(五)火耕经济与原始公共分配的发展(一万年前)(六)耜耕经济与氏族联盟分配(七千年前)(七)锄耕经济与财政分配的雏形(四千年前)财政其实就是国家财政。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的产物,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国家是财政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国家是财政分配的主体。区分财政的起源与产生,对于我们其他理论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5.为什么要确立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答:财政学作为一门科学,就是要研究国家或政府分配自有资金的理论与政策,实现国家或政府的社会、政治、经济目的。一般来说,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达到既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社会公平,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率提高。既要通过财政支持保障政府政治需要,实现社会治理的管而不死,又要根据政府科学决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实现经济发展的活而不乱。这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就是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通俗地说,财政学就是研究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三财之道&,即:立足于跨越式发展经济的&生财之道&;遵循取之有度兼顾广开财源的&聚财之道&;坚持用之有止保障社会公平的&用财之道&。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总有它存在的客观基础及其价值。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决定其理论研究体系。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如此,就是要研究财政分配领域的特殊性矛盾。概括地说,财政学就是要研究财政分配活动及其所体现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从而揭示财政参与社会财富(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性。其研究重点以政府职能的运用范围为主线,以公平为前提,以效率为准则,提供政府在参与社会财富分配满足公共需要过程中的科学理论。所谓分配关系主要是财政与企业、事业单位、集体企业、居民个人等各方面的分配关系。财政分配关系之所以特殊是与财务分配、信贷分配、价格分配等所体现的关系相比,它是以国家为主体。要从财政分配关系中揭示客观规律性,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财政参与剩余产品价值分配过程中所体现的以国家为主体特殊分配关系的规律性;二是财政分配活动自身的规律性,即财政收入内部,财政支出内部以及财政收支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财政活动脱轨运行;三是财政管理工作的规律性,即研究财政政策、财政制度、财政手段等运用的适当时机选择,更好地发挥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财政学的任务,是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情况的分析,揭示财政在保证国家实现职能的过程中形成以国家为主体分配关系的规律性。从而为政府理财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财政的思想主张、财政政策、财政制度、财政体制及分配手段等,可供政府在理财活动中进行选择。总之,财政学就是研究财政的基本理论依据、财政分配关系的原理、财政运行的规律性、财政政策手段运用的选择,为国家达到一个良好的财政经济环境提供理论服务。
四、分析题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高。&请分析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五个问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简要分析: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发展规律。而研究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除对象范围外,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些现象和事物。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中体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2.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思考1986年,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约翰&贝勒博士说,美国正在抗癌的战斗中遭受失败,&对癌症的治疗工作没多大起色&。但是,美国癌症学会的L.加菲考博士回答道:&毫无疑问,总体死亡率上升的原因是肺癌所致。如果不考虑肺癌?死亡率就不是上升了8%,而是下降了13%。&参考资料:《美国抗癌失败录》,载《纽约时报》,日。试将力图确定抗癌效果的研究者碰到的问题和力图确定经济政策影响的经济学者碰到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简要分析:这一简单的事例反映了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可能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显然,前者是立足于规范性概括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后者则立足于实证性研究而更准确地说明了问题的真实结果。这一事例如果借鉴于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概括经济学家的双重任务:一是解释经济如何运行&&实证经济学;二是判断经济运行是否产生良好效果&&规范经济学。原则上,一方面,实证分析不要求进行价值判断,因为它的目的在于描述;另&&方面,规范经济学则需要制定伦理标准,因为如果没有伦理标准,就无法判断何者为&好&。一般来说,经济理论有助于说明那些可能影响某种特定经济行为的因素。然而,只有理论往往无法说明任何具体因素的重要程度。这就需要通过经验研究(实证研究)来测定政府政策的变动对行为的影响。
五、论述题讨论中国财政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答:目前我国的财政职能既存在着某些方面的&越位&,也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位&,具体表现在:1.缺乏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测与分析,难以发挥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2.预算准备与财政政策的战略选择缺乏联系,弱化了财政在政府干预经济中作用的发挥;3.五年财政规划理论性强而实施性弱,预算准备实际上只有年度预算;4.预算准备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造成支出控制不力和支出职责行业化的倾向;5.缺乏对预算准备的严格评估,增加了预算执行和调整的随意性,以及过分依赖决算的倾向;6.财政基本法、税收政策法、资本市场法等洁律准备严重不足,缺乏统一、严肃的法律框架;7.公共职能不明确,与非政府职能的混合;8.过多的部门法律增加了预算程序以外的法定支出,降低了部门控制支出的动力,以及财政支出的弹性、财政政策的影响力;9.支出安排模糊不清,导致政策出台与财政支持不配套;10.缺乏对各级预算单位支出决定权的限制,常常导致预算资金的滥用;11.财政结余不能自由支出,导致各级预算单位缺乏节省支出的积极性;12.缺乏有效的支出监督与控制手段,造成财政资金在银行系统内大规模的资金流动,致使决定能否拨款的因素在于是否足够的资金可供使用;13.政府来购缺乏竞争性,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14.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相脱离,缺乏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和结果的报告制度。15.人事管理制度僵化,缺乏与工作成果挂钩的激励机制,导致财政工作的低效率。这些&越位&和&缺位&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现阶段我国财政职能的弱化,降低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刚性支出因素(主要是工资支出刚性)占用了绝大部分财政资源,致使财政缺乏必要的支出支持用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需要,建议以提高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为核心目标,逐步健全财政职能。&
第二章& 经济形态与政府
一、选择题1、下面哪一个不是自然经济的特征。A.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B. 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C. 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D. 自然经济是开放型经济。2、(&&&& )是封建社会的基础。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3、下面哪一个不是计划经济的特征。A.国有制占主导地位B.经济决策权的部分集中C.生产单位从属于行政等级制度D.国家通过至上而下的命令协调经济活动4、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短缺的根源在于(&&&& )。A.政企不分B.生产力水平低下C.生产激励严重不足D.管理不善5、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标志是()。A.1979B.1980C.1991D.19926、下面哪一个不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A.平等性B.竞争性C.信用性D.开放性7、下面哪个例子符合完全竞争市场条件?A.自来水B.网球C.小说D.小麦8、下面哪个例子符合垄断竞争市场条件?A.有线电视B.原油C.电影D.牛奶9、在决策前,由于对产品质量存在不对称信息,会产生(&& )问题。A.道德风险B.逆向选择C. 信任危机D.欺诈行为10、下面哪一个不是混合经济的特征。A.杂交优势B.社会性C.公有性D.自利性11、现代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运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被称之为(&&& )A.市场过程B.现代生产C.市场经济D.社会经济12、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是指(&&&&& )A 外部效应B 外部作用C 经济作用D 经济活动13、三元经济系统指:家庭、政府和(&&&&&&&& )A 要素市场&B 企业&&C 商品市场&&D 社会14、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 )A 公共商品&&B 公共产品&&C 公共服务&&D 社会产品15、收入分配的主体是(& )A 社会&&&B 银行&&&C 税收&&&D 政府
二、名词解释1.自然经济& 2.计划经济& 3.市场经济& 4.市场缺陷& 5.外部效应& 6.外部不经济& 7.政府缺陷和失效& 8.混合经济&
三、简答题1.如何认识自然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2.如何理解计划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3.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4. 如何认识混合经济体制特征?
四、分析题我国政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中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所采取的措施一是通过户口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我国建国后逐步实行一套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形成了农村公民和城市公民两大社会群体。同时,户籍制度与农村的土地制度、城市的劳动就业以及福利保障制度密切相关,没有相应的城市户口,农民工进城将享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服务,就业方面也会受到种种限制,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民工进城打工的预期,从而限制了农民工流入城市的规模。二是通过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和工种,来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政府采取就业限制的动机是避免流动人口给城市居民、尤其是下岗职工造成负的外部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安置问题一直都是政府部门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安置不好,会影响社会稳定。由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产业是第三产业,而农民工进城后也主要从事第三产业,这必然加剧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之间的就业竞争,有时为维护下岗职工的利益,政府就采用了这种就业闲置的手段使之内部化。试对这些措施做出评价并提出建议。
五、论述题经济形态改变的条件如何判断,经济形态决定政府,还是政府改变经济形态,谁为主,谁为辅,谈谈你的看法。&
一、选择题1、D& 2、A& 3、B& 4、C& 5、D& 6、C& 7、D& 8、C& 9、B& 10、D& 11、C& 12、A& 13、B& 14、B& 15、D
二、名词解释1.自然经济:所谓自然经济(Natural Economy)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动力和核心目标的经济形态。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利用自身的经济条件,几乎能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不进入或极少进入流通过程。这种个体农民基本上是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家庭经济,表现为&男耕女织&耕织结合型的自然经济或者说小农经济。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是以计划调节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在计划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完全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计划部门所决定的,且企业归政府所有,没有自主权。3.市场经济: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是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完全由市场交换关系自发调节而运转的经济。它是一种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规范经济、法制经济,还是一种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唯利是图的经济,也就是经常说的由&看不见的手&来组织经济活动。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具体实际,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设计和制定公平标准、规范框架、信用原则、法律法规,同时作为执行者来实现市场经济的效率化、价值化。即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来调节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4. 市场缺陷:现实的市场并不能严格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全部条件,经济学上将现实市场机制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称为&市场缺陷&(Market Failure)。从整个社会经济的角度看,市场缺陷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从微观经济的角度讲,它指现实市场机制不具备完全竞争市场所必须的条件而导致资源不能高效配置的情况。(2)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讲,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微观上资源不能高效配置而导致的宏观上不能使经济自行趋于增长和稳定发展的情况,如失业、通货膨胀,总供求失衡等。(3)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在市场经济中,不论是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高效配置,还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低效配置,它们都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那些情况,如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具体表现为垄断(Monopoly)、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外部效应(Externality)、信息不充分(Information Failure)、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方面。5.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人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但这些人却未承担该影响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或未获得该影响给他人带来的利益的经济现象。外部效应的存在意味着市场提供了过多或过少的某些产品,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外部效应是市场机制下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市场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公共产品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一个特例。6.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效应称为外部不经济。对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es)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政府可以采用行政手段,也可以采用经济手段对外部效应进行调整,比如罚款、限制性措施等,而最可行的是财政手段。政府可以利用税收手段,比如征收污染税,限制污染的排放,对企业排放污水、废气等外部不经济行为进行约束;也可以利用财政补贴手段对外部经济行为进行鼓励,通过内在化调整保证资源得以合理配置。7.政府缺陷和失效:由于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等,使得政府干预失效或称政府缺陷。8.混合经济: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是一种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有以下一些观点:混合经济是一种社会形态;混合经济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经济是市场与政府并举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就是混合经济。
三、简答题1.如何认识自然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答:自然经济的特征: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直接成为的组成部分。自然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关系:(一)自然经济与政府的协调统一。农业经济发展与开明皇帝及其领导统治集团的励精图治相协调;政府政治体制的管理效能与相互制约表现出较高级的形态。(二)自然经济与政府的矛盾对立。封建政府剥夺了人的自主,限制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政府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迫使农民造反起义。2.如何理解计划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答:中央计划经济的特征主要概括为如下几点:(一)国有制占主导地位(二)经济决策权的高度集中(三)生产单位从属于行政等级制度(四)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被抑制到最小程度(五)国家通过至上而下的命令协调经济活动(六)经济活动按照优先顺序进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关系:(一)计划经济与政府的联系。1.计划经济与政府在前提要求上的一致性。2.计划经济与政府在主观愿望上的趋同性。3.计划经济与政府在管理经济上的相同性。4.计划经济还是政府进行政治、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二)计划经济与政府的矛盾。1.计划经济与政府在客观现实与主观愿望上存在矛盾。2.计划经济与政府在管理方法与管理范围上的差异。3.计划经济与政府在管理权力运用上的异化。3.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答:市场经济一般特征:1.平等性。2.竞争性。3.法制性。4.开放性。现代市场经济的五大共同特点:1.独立的企业制度。2.有效的市场竞争。3.规范的政府职能。4.良好的社会信用。5.健全的法治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关系:现实的市场并不能严格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全部条件,经济学上将现实市场机制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称为&市场缺陷&(Market Failure)。从整个社会经济的角度看,市场缺陷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从微观经济的角度讲,它指现实市场机制不具备完全竞争市场所必须的条件而导致资源不能高效配置的情况。(2)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讲,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微观上资源不能高效配置而导致的宏观上不能使经济自行趋于增长和稳定发展的情况,如失业、通货膨胀,总供求失衡等。(3)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在市场经济中,不论是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高效配置,还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低效配置,它们都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那些情况,如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市场缺陷的存在表明,需要一种非市场的力量来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而伦理道德又难以奏效,因此,用排除法证明,这种非市场的力量只能来自政府。政府可以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而私人市场又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处理外部效应问题,使之内在化,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将不公平的程度限制在社会容忍的范围内,调节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均衡,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为弥补市场缺陷而引入非市场力量&&政府,这一理论分析,一方面从经济的角度说明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依据或理由,另一方面也同时从经济的角度界定出了政府的职能范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表明: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资源的配置除了市场发挥主导性作用外,政府还发挥非主导性作用,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高效配置资源的任务。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以弥补市场缺陷。政府调节或干预经济活动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经济手段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被称为政府调控经济的左右拳。政府使用的财政工具:政府预算、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公债。4. 如何认识混合经济体制特征?答:(一)混合经济具有双赢和多赢的效果(二)混合经济或者混合所有制经济天生具有&社会性&与&公有性&(三)混合经济的发展具有私有制公有化,市场经济计划化,雇佣劳动福利化的趋势
四、分析题答:用户籍制度来限制城乡之间的劳动力的流动,会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城乡间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有效的配置和组合,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但目前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把城乡人口划分为福利待遇、发展机遇、社会地位很不平等的两大社会群体,限制其自由流动,严重地障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最后,户籍限制使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也抑制了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样,运用就业限制的方法,不但会造成社会总产出的损失,而且还会造成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不利于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育,不利于下岗职工就业观念的转变。事实上,就业限制政策很难执行,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同等情况下会优先选择成本低的劳动力,如果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成本低,就会被优先使用。要确定为数众多的企业中雇佣的劳动力究竟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工,不论是信息成本还是监督成本都很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中外部性问题内部化的对策建议(1)要赋予农村流动人口完整的进城谋生权就一般而言,外部性都是在产权未能很好的界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只要产权界定清楚,人们就可以通过交易、谈判甚至法律等方式来实现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户籍制度把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严格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其实就是对劳动者自身劳动力处置权的一种否定,否认了农村劳动者对劳动力产权的完整性。因此,我们首先要赋予农村流动人口进城谋生的权利。当农民拥有完整的进城谋生权后,农村流动人口将会拥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生产、生活、择业等自由,农村流动人口也会逐渐成为城市人口的一部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采用补贴的方法促进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采用补贴的办法来促进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要明确两点,即资金的来源及补贴的对象。资金来源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由政府财政支出,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产出效应,企业产出增加,国家的税收也必然随之增加,因此政府应该由财政支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补贴资金。另一部分应该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积极外部性的惟一受益群体&&资本所有者,政府应该对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企业征收专门的税收作为补贴税金。而补贴的对象则是城市公共物品、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具体的补贴办法如下:一是将部分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社会服务质量,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聚,从而减缓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劳动力的流动是与资本的流动分不开的,当资本流向小城镇时,劳动力也会随之向小城镇流动。二是将部分资金用于城市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增强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将部分资金用于农民工的教育、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高素质的劳动力对城市的贡献远远超过一般普通劳动力的贡献程度,据资料显示,我国80%~90%的农民工没有特殊技能,只能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就业。由于非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替代弹性比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替代弹性高得多,没有特殊技能的劳动力很容易被资本所取代,这不仅将使农民工在资本日趋密集的当今时代难以就业,而且会加剧他们与同样没有特殊技能的多数下岗职工之间的就业竞争。四是给下岗职工进行一定的补贴。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原则,农民工给城市居民就业带来的外部性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与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相关,是较为特殊的问题之一,所以政府特别关注,并在事实上进行了干预。但正如上面分析所显示的,采取户籍限制和就业限制来矫正外部性是得不偿失的,恰当的方法应该是用补贴资金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为下岗职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其基本收入,将补贴资金的一部分作为培训经费来提高其劳动技能,增强其再就业能力,并努力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尽量通过市场来配置下岗职工的流向。通过以上方法来矫正农民工进城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不但可以避免上述的不利影响,还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良性运转的轨道上来。
五、论述题经济形态改变的条件如何判断,经济形态决定政府,还是政府改变经济形态,谁为主,谁为辅,谈谈你的看法。答: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西方现代经济学的鼻祖马歇尔也曾形象地借用&自然界不能飞跃&这句格言,来表述经济进化是渐进的。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和明天。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创新,总是不能离开已有文明提供的基础。只有那些真正推动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演进的创新和变革,才具有革命的历史的意义。因此,当我们处在新旧经济时代交界区,探索如何在网络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不能不抱有这种历史的观念。二十世纪对社会经济形态演变进行了深入考察且具有盛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道格拉斯&诺思认为,推进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经济社会形态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过程。
第三章& 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一、选择题1、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必要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灵和促进社会公平。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职能有&小职能&、&中职能&和&(&& )&三种表述。A.大职能& B.积极职能 C.全职能 D.宏观职能2、下面哪一项不是萨缪尔森的政府经济职能观。A. 为市场经济确立法律框架,即政府的首要职能是确定市场准则。B. 影响资源配置以改善经济效率。C. 制定改善收入分配的计划。D. 促进教育。3、下面哪一项不是斯蒂格利茨的政府职能观。A.促进教育。B.促进技术改善。C.支持金融。D.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稳定经济。4、下面哪一项是道格拉斯&诺思的政府经济职能观。A.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制度建设也包括道路通信体系的建设。B.防止环境恶化。C.政府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并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轨道。D.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健康服务的提供。5、下面哪一项不是&职能&的特性。A.内在的B.客观的C.稳定的D. 具体的6、下面哪一项不是&作用&的特性。A.抽象的B.外在的C.主观的D.显性的。7、下面哪一项不是公共需要的特征。A.共同的需要。B.具有排斥性。C.具有竞争性。D.既具有正的外部效应 ,也具有负的外部效应。8、下面哪一项不是反映的公共产品提供的非竞争性。A.市场上无法通过竞争方式提供这些公共产品与服务B.供给方面通常由政府垄断C.需求方面人与人之间无须为争夺公共品的消费权而竞争D.在技术上不可行9、下面哪一项不是反映的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A.在技术上不可行B.技术上可行,经济上不合理C.技术进步使小部分产品的排他性消失D. 供给方面通常由政府垄断10、公共决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A. 政府的决策机制B.政府的决策过程C.政府的决策前提D.政府的决策行为
二、名词解释1、政府职能& 2、政府作用& 3、公共需要& 4、公共产品& 5、公共服务& 6、竞争性& 7、排他性& 8、非竞争性& 9、非排他性& 10、公共选择理论& 11、搭便车
三、简答题1.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前提,你认为能否成立?为什么?请阐述自己的观点。2.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这一认识是否正确?除此之外你认为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还有那些,请谈谈自己的认识。3.如何认识政府与经济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4.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含义是什么,参考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四版)理解其满足的六个准则,谈谈它的应用。
四、分析题试分析在我国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双失灵的根源。
五、论述题&
一、选择题1、B& 2、D& 3、D& 4、C& 5、D& 6、A& 7、D& 8、D& 9、D& 10、A
二、名词解释1、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必要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灵和促进社会公平。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职能有&小职能&、&中职能&和&积极职能&三种表述。&小职能&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方面仅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即国防、法律与秩序、财产所有权、宏观经济管理和公共医疗卫生。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主要是保护穷人,包括反贫穷计划和消除疾病。&中职能&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方面主要是解决外部效应,如提供基础教育和环境保护等;规范垄断企业,如制定公用事业法规和反垄断政策;克服信息不完全问题,如提供医疗卫生、寿命和养老保险及其它金融法规和消费者保护等。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主要是提供社会保险,如提供再分配性养老金、家庭津贴和失业保险等。&积极职能&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方面比&中职能&增加协调私人活动,包括促进市场发展和集中各种措施等。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也比&中职能&增加再分配,主要包括资产再分配等。&关于政府职能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斯密之后的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有三大功能:第一、国际关系中的国防。第二、司法体系,实施普遍的行为规则以保障财产、契约及防止暴力和欺诈。第三、提供公共产品。政府职能概括为:1、保卫国家自身安全与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能;2、进行经济管理的职能;3、进行社会管理的职能。2、政府作用:作用是职能运用之后所产生的结果,职能运用方式的多种选择,使其作用出现多种结果,这种作用是随着职能运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职能运用的范围大小,约束条件强弱,顺利与否都直接决定着作用发挥的好坏。根据政府的三大职能,所产生的结果&&作用可能很多,可以概括为:1、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使国民生产、生活环境稳定平和;2、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稳定有效增长;3、实现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公众心态平衡。3、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区别于个人消费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需要。同个人消费需要对比而言,社会公共需要具有以下的特征:1、共同的需要。 2、具有排斥性。 3、具有竞争性。 4、正的外部效应 。 5、主要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 。4、公共产品:一般来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是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产品是私人产品。准确地说,公共产品在提供及生产上具有非竞争性,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私人产品在生产提供上具有竞争性,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5、公共服务:在一般研究和表述公共产品时经常把公共服务也包括在内,往往又忽略了对公共服务的单独介绍和论述,其实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公共需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公共产品是指有形商品,而公共服务是指无形商品。6、竞争性:竞争性是指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受益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7、排他性:排斥性是指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可将一些人排斥在外,并且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8、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并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些产品中受益,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9、非排他性:非排斥性是指在产品消费过程中,不可能将一些人排斥在外,即使在技术上有排斥的可能,但因排斥的成本太大而无法实施排斥的行为。10、公共选择理论:市场缺陷的客观存在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政府干预经济是通过政府做出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决策来实现的,政府决策是一种公共决策,它不同于市场决策。传统的经济学不研究政府决策机制,关于这一领域的知识在政治学中有所涉及。然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毕竟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政府决策理所当然也应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之内。公共选择理论正是研究政府决策机制的一门学问。11、搭便车:想不花代价而指望从别人话费中得到好处的动机所引起的问题被称为搭便车问题。
三、简答题1.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前提,你认为能否成立?为什么?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答: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前提条件,失去国家与政府的存在,财政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研究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首先要对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有一个充分认识,研究国家与政府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国家)的职能与作用。2.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这一认识是否正确?除此之外你认为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还有那些,请谈谈自己的认识。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公共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因此,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以及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为此,我们需要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程序,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尽可能减少效率损失。混合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对于第一类混合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广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对于第二类混合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其实,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当采取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加管理,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3.如何认识政府与经济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答: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 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4.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含义是什么,参考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四版)理解其满足的六个准则,谈谈它的应用。答:诺贝尔奖金得主肯尼思&阿罗(Kenneth Arrow,1951年)断言,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一个集体决策规则应该满足下列准则:(1)无论投票者的偏好结构是什么样的,它必须能产生一种决策。这样,举例说来,如果有一些人具有多峰偏好,投票程序也达不成协议。(2)它必须能对所有的结果都排序。(3)它必须对个人偏好作出反应。特别是,如果每个个人都认为A偏好于B,那么,社会的偏好顺序必须是A偏好于B。(4)它必须在下列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即如果A偏好于B,同时B偏好于C,则A必定偏好于C。(5)社会对A与B的排序只取决于个人对A与B之间的排序。因此,在国防开支与对外援助之间的集体排序不取决于个人如何在它们中的某一项与关于艾滋病治疗的研究之间如何进行排序。这个假定有时又叫做与无关紧要的选择独立假定。(6)排除独裁。社会偏好对于只有单个人的偏好,必须不作出反应。把上述准则放在一起,它们看上去都是相当合理的。它们基本上是说,社会的选择机制应该合乎逻辑,应该尊重个人偏好。不幸的是,阿罗分析的令人惊讶的结论是,一般说来,要发现一个满足上述全部准则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作出一致的决策。 这个结论有时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它对于民主社会能否发挥其功能的能力提出了怀疑。很自然,这个定理会引发争论,大部分争论是集中于下列一点,即别的准则集能否允许形成一种社会决策规则。结果发现,只要在上述六个准则中,放弃任何一个,那么就可以构筑起一个决策规则,该规则能满足剩下的五个规则。但是,能否将上述六个准则中的其中一个抛弃掉,这取决于人们关于它们的伦理合理性的看法。
四、分析题试分析在我国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双失灵的根源。答:在我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混合:市场失灵的同时政府也失灵。市场失灵有一个相同的重要来源,那就是不完善信息和不完全市场。我国因为多个地方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重复雷同;而这成千上万个企业做出的生产决定,造成了重复生产与无效率。而不完善信息与不完善市场问题同样是政府失灵的一个重要来源,最后导致政府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负供给。从1993年加强宏观调控以来,中央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调控力度的原因基于两点:一方面,政府高估了直接调控的力量;另一方面,政府也低估了间接调控的力量。但直接调控要想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调控者不仅要具备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拥有决定做什么的信息;其次是还必须具备有效监管经济过程的能力,包括有效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经济结果的能力。然而中国目前的状态表明,无论是在获得真实信息方面还是在事后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经济结果都未能达到正常状态。首先是信息的严重失真。这方面首先包括政府部门统计数据的掺假失真。由于考核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这就鼓励了各地官员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以虚假信息来对付上级政府的考核,而中央往往根据这些层层上报的有严重水分的失真数据作出形势判断,并制订相应的政策,这种政策供给的无效率可想而知。其次是一种出于部门利益驱动目的而提供的一种信息&负供给&,最危险的建议已被少数人当作可行方案提出来:如证券界部分人士认为增发货币维持股市的泡沫式增长会带来一种财富效应。还有出于企业利益考虑提出的减免亏损企业的债务,出于财政考虑提出扩大货币发行量以缓解财政困难等等。而这些建议如当真被采纳实行,则等于玩火自焚:减免亏损企业债务等于彻底摧毁社会的道德信用堤坝,既然拖欠银行的钱可以获得减免,那么今后所有的借款者都可以采用这种逃债的方式规避银行债务,银行的信用链条将会因此断裂;而提出依靠增发大量货币来缓解中央财政困难的建议如若不是缺乏经济史方面的常识,就是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因为这一政策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打通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这两只钱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财政从来都是困难的,如最富有的美国政府都只能通过赤字财政来维持开支,并依靠发展经济与合理地扩大税基,而不是靠从其&中央银行&这只口袋过量攫取来满足财政的无止境需求。更何况中国的中央政府现在还承担投资者主体的大量责任,其对资金的需求几乎没有限量,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打通中央银行这只口袋,让其不受限制地向中央政府供应货币是非常危险的政策建议。信息的虚假供给,还由于某些政府主管部门不当政策的鼓励加大了趋势。其次是政府事实上对经济过程的监管及事后监督欠缺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行为的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权力市场化与政府行为企业化。各级政府官员现在都将自己手中的公共权力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将前来办事的公民视为&客户&,以各种手段迫使客户进行&权钱交换&。而叠床架屋式的反贪机构的膨胀根本赶不上贪污腐败行为膨胀的速度,运动式的反贪污也早已出现边际效益下降的现象:反贪污腐败的口号越响亮,贪污腐败的数额越来越大,卷入腐败丑闻的高官越来越多,所谓&阳光法&处于虚设状态,这一点已从经济犯罪案件的直线上升得到证明。这种情况下,根本不能指望政府还能对经济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督。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化特征由此形成。政府对社会的供给已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正供给&&&如政令的下达、改革措施的执行、法律对社会的约束等等,均处于一种无效率状态,造成了&软政权化&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各种&负供给&却呈不断增大并强化的趋势。对于官员们个人来说,在这种格局中,个人品质已不是决定其行为的决定因素。根据世界经验,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决策者基本上全凭历史积淀和个人的从政经验(政治倾向)来处理有关问题,他们比较喜欢听从有关经济改革的建议,对任何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则不太感兴趣。我国的改革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而到了90年代以后,改革其实已经到了扬子江,早已摸不着&石头&,决策者也根本无法凭借制度的历史积淀与个人的从政经验来解决问题。而解决社会问题的前提是正确认识社会,而政府部门层级之间那种严重扭曲的信息负供给,造成人们无法正确理解社会,把握环境,于是出现了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也失灵的双重失灵现象。
第四章&& 财政职能与作用
一、选择题1、财政职能以政府与(&& )的关系为基本立足点。A 居民&&&&& B 市场&&&&& C 社会&&&&& D 税收2、判断资源配置优劣的标准是(&&& )。A 福利最大化&&& B 利润最大化&& C 帕累托最优&& D GDP最大化3、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比例是指(&&& )。A 低失业&& B 高就业&& C 消灭失业&& D 充分就业4、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主要方法是(&&& )。A 降低政府开支&& B 提高经济建设资金&& C 降低税收成本&& D 加快资金循环5、公式GDP=C+I+G+NX中的G是指()。A.政府的转移性支出。B.政府的购买性支出。C. 政府的转移性支出与政府的购买性支出都有。D.以上答案都不对。6、国民收入分配包括两个基本的层次是指初始分配和(& )。A 工资分配&& B 要素分配& C 再分配&& D 福利分配7、经济活动的两个准则是公平准则和(&& )。A 赢利准则&& B 守法准则&& C 信用准则& D 效率准则8、国际收支逆差导致(& )。A本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不变&&&&&&& B 该国外汇储备增加&&C 本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下降&& D 本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上升9、滞胀是指()。A.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状态。B. 产量减少而物价下降的状态。C. 产量增加而物价上升的状态。D. 产量增加而物价上升的状态。10、下列公式不正确的是(& )。A.成年人=劳动力+非劳动力B.劳动力=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C.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成年人口&100%D.劳动力=就业者人数+不愿意工作者的人数。
二、名词解释1、资源配置& 2、收入分配& 3、经济稳定& 4、帕累托最优& 5、帕累托更优& 6、帕累托改善& 7、社会公平& 8、经济增长& 9、效率& 10、公平& 11、基尼系数& 12、经济公平&
三、简答题1.为什么研究财政职能要以完全竞争市场与市场失效作为切入点?2.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更优和帕累托改善?3.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是什么关系?4.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是什么?试述实现配置资源职能的财政机制。5.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的是什么?试述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财政机制。6.经济稳定的含义是什么?试述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财政机制。7.财政诸职能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协调一致的,在什么情况下的相互矛盾的?8.如何理解财政作用与职能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财政的三大作用?&
四、分析题试分析十六大报告关于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五、论述题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效率,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选择题1、B& 2、C& 3、D& 4、C& 5、B 6、C& 7、D& 8、C& 9、A& 10、D
二、名词解释1、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广义地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不论做何种理解,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将高效地配置资源作为头等的重要经济问题,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研究资源配置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2、收入分配:分配的通常含义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产出后通过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机制是不同的,但不论何种体制,初始的分配都是通过价格实现的。在传统体制下实行计划价格体制,这是由政府制定的固定价格,由于长期缺乏合理的调整机制,因而形成既脱离价值基础又不反映供求关系的扭曲的价格体系,同时也形成了扭曲的分配格局。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起始阶段客观上是由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即各种收入首先是以要素投入为依据,由市场价格决定,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3、经济稳定:所谓经济稳定就是指宏观经济的稳定,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方面的含义。4、帕累托最优:资源的最适度配置问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准则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或称&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这一准则认为,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的状态,即经济运行达到的效率已使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恶化为代价。5、帕累托更优: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变前相比,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二是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改变资源配置就可达到&帕累托更优&。6、帕累托改善: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变前相比,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二是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善&。7、社会公平:所谓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至于什么是社会认可的收入差距,取决于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标准或道德伦理观念。显然,收入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与收入差距过小乃至平均主义都不是社会公平准则所不能接受的。社会公平不是要求平均分配,平均分配反而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8、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不同的概念。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它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在一般国家的表现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而制造业、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建筑业等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随之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教育程度和社会文化水平逐步提高。简言之,发展是一个通过生产的不断增长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概念,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一国要最大程度地提高本国国民的社会经济福利,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更要追求经济发展。9、效率:效率实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标志的。在现代经济中,效率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高效率总的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调节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10、公平:何谓公平?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概念。按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所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每个人提供了劳动的均等机会,也为商品经济条件下提供均等的竞争环境。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社会主义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它不承认阶级的差别,却承认人们劳动能力的差别。这里通行的仍是商品等价交换中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所以&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等量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允许私人经济的一定的发展,也存在非按劳分配的因素,对这部分经济成分来说,公平分配就是按对社会的贡献实行分配。11、基尼系数: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Geni Coefficient)或称洛伦茨系数。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12、经济公平:所谓经济公平是指在收入分配中根据在收入创造过程中要素的贡献来决定收入分配的一种准则。没有贡献要素,没有资格参与分配,提供的要素多,收入多,提供的要素少,收入少。按这样一种规则进行分配是符合经济公平准则的。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比如,按劳分配,强调劳动投入和报酬相对称,既体现出效率的要求又体现出经济公平的要求。
三、简答题1.为什么研究财政职能要以完全竞争市场与市场失效作为切入点?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来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则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首先是把&蛋糕&做大,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市场缺陷的存在表明,需要一种非市场的力量来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而伦理道德又难以奏效,因此,用排除法证明,这种非市场的力量只能来自政府。政府可以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而私人市场又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处理外部效应问题,使之内在化,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将不公平的程度限制在社会容忍的范围内,调节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均衡,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2.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更优和帕累托改善?答;资源的最适度配置问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准则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或称&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这一准则认为,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的状态,即经济运行达到的效率已使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恶化为代价。这样就引申出&帕累托更优&和&帕累托改善(Pareto Improvement)&的概念,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变前相比,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二是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改变资源配置就可达到&帕累托更优&,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善&。当一种资源配置的状态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更优或不可能进行帕累托改善时,就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3.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是什么关系?答:政府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所做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不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以社会为整体的全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弥补市场缺陷而引入非市场力量&&政府这一理论分析,一方面从经济的角度说明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依据或理由,另一方面也同时从经济的角度界定出了政府的职能范围,即影响资源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建立影响收入分配的方案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制定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以及确定法律体系。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表明: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资源的配置除了市场发挥主导性作用外,政府还发挥非主导性作用,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高效配置资源的任务。财政职能导源于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市场经济下,由于从经济角度看政府职能范围包括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收入分配(Income Distribution)和经济稳定(Economy Stabilization)三大类,所以财政的职能也相应的分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项内容。&4.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是什么?试述实现配置资源职能的财政机制。答:资源的最适度配置问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准则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或称&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这一准则认为,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的状态,即经济运行达到的效率已使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恶化为代价。财政配置资源的手段主要有:(1)资源在公私部门之间的配置。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责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2)资源在财政内部的配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如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比例,都表明财政配置功能的大小,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起重要作用;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要建设。(3)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如一项国防工程,属于不能回收的投资项目,而财政拨款应视为这项工程的成本,应求得以最少的耗费完成高质量国防产品的目标;甚至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也存在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对比问题。(4)财政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5.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的是什么?试述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财政机制。答: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按劳分配,即个人的劳动投入与劳动报酬相对称,既是效率原则,又是公平原则。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人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不同、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各种非竞争因素的干扰,各经济主体获得的收入会出现较大的差距,甚至和要素投入不相对称,而过分的悬殊将涉及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单纯的平均和相等不等于公平,甚至是与社会公平的背离。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手段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如应由市场形成的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财政的职能是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如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则应改变目前&企业办社会&的状态,由财政集中分配,实行社会化。(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工资以及相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消费品的商品化,取消变相的实物工资;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予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6.经济稳定的含义是什么?试述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财政机制。答:所谓经济稳定就是指宏观经济的稳定,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方面的含义。实现稳定和发展目标的财政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了平衡,物价水平就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是不难实现的。所以,运用财政手段来促进经济的稳定,首要的是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通过财政来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中性的收支活动来矫正无数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的收支活动所形成的不利结果,或者说,是通过一种着眼于宏观经济的收支活动来调节无数着眼于微观经济的收支活动。为此,就要求摆脱单纯财政观点,不是就财政平衡来搞平衡,而应着眼于全社会的总量平衡。(2)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在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通过减少政府需求和减少非政府部门需求来压缩总需求。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3)在财政实践中通过制度性安排,财政可以发挥某种&自动&的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就有这种作用。支出方面也可以发挥类似的作用。例如失业救济金支出制度,由于它规定了领取救济金者的收入标准,当人们的收入因经济过&热&而普遍增加时,按规定可领取救济金者自然减少,救济金支出也自然减少,财政总支出也将减少。相反,当人们的收入因经济不景气而普遍下降时,救济金支出增大从而财政总支出也&自动&增加。原则上说,凡是业经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当然,这种&自动稳定&的机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尚可存疑,更何况,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里,这种机制本来就是欠缺的。(4)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政策等多方面安排,可以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增长协调与高速的最优结合。(5)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的纯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适当提高文教、卫生支出的增长速度,保证这些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合理比例,同时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的现象。&7.财政诸职能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协调一致的,在什么情况下的相互矛盾的?答:(一)资源配置职能与分配职能的协调和矛盾资源配置职能和分配职能在财政实践中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的协调:财政对个人收入进行公平再分配,当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规模较小时,可以把它的全部强加于高收入者身上。财政这样行使资源配置职能,同进也行使了分配职能。二者的矛盾:伴随国民收入的增加而提供的公共产品规模较大时,其大部分需由中等收入者与低收入者负担。财政行使这样资源配置职能,就妨害了收入公平分配。(二)资源配置的职能与稳定经济职能的协调和矛盾二者的矛盾:当经济处于失业危机期间,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要求扩大财政支出,以弥补社会总量需求的不足;这样就会导致社会资源过多地配置于公共产品,导致公共产品供应过剩,导致公共支出的浪费。反之,要求紧缩财政支出,以压缩过分膨胀的社会总需求;这样就会导致原来计划配置于公共产品的社会资源不能到位,导致公共产品供应不足。二者的协调:在失业危机期间,把需要用财政政策扩大的社会总需求,一部分用扩大财政支出来弥补,一部分用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性支出来弥补。反之,用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和减少社会福利转移支出来实现。这样就把由于扩大或缩小社会总需求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变动,适度分布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从而使公共产品的供应少受影响。&(三)分配职能与稳定经济职能的协调和矛盾二者的协调:在失业危机期间,对低收入者给予较多的税收减免,则会较快地提高社会消费水平,因为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这种财政政策既有利于经济复苏,又有利于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二者的矛盾:在通货膨胀时期,较多地提高低收入者的增税比率,能够较快地抑制社会消费水平,其原因也在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他们因收入减少而减少的消费比率也高。这种财政政策虽有利于经济稳定,但有害于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分配职能与稳定职能是矛盾的。&8.如何理解财政作用与职能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财政的三大作用?答:任何事物的职能与作用都是有区分的,职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的、客观的、内在的基本功能,是不可改变的。而事物的作用则是事物职能运用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其作用是有范围的、可控的、能够转变的。财政作用的理解:一、提高经济效率(Economy Efficiency)。通过财政优化配置资源职能的运用,其最终目的或结果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通过财政自身资源配置的发酵或乘数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发出一个引导、诱导的信号,政府财政投资项目一旦确定,还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最终实现整个社会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二、维护社会公平。财政通过收入分配职能的运用,其最终目的或结果就是要实现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公平。当然这里的公平并非绝对公平,只能是一种相对公平。主要通过财政自身的税收与非税收,为全社会的经济实体与居民个人收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环境,按照量能纳税的标准,调节各级各类收入者之间的差距,鼓励创造社会财富,照顾收入较低的弱势群体,维护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公平环境。三、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财政通过经济稳定职能的运用,其最终目的或结果就是要实现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当然这里的增长与发展是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经济稳定就谈不到增长与发展问题。所以财政通过自身的稳定与调节经济稳定,为全社会提供一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环境,使整个社会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四、分析题&试分析十六大报告关于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答:从十六大报告中可以明确,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应充分肯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在再分配中注重公平的原则,这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准则。财政& 作为国家分配社会产品与国民收入的重要杠杆,并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但有必要通过财政再分配来体现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差距的必要调节,这对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改革个人所得税,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来实现。
五、论述题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效率,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答: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概念。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价值规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