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王城游儋州便塘村路通了会重建吗

揭秘|刘贺家族史:海昏侯国始末和刘贺的“高大上”亲友团
揭秘|刘贺家族史:海昏侯国始末和刘贺的“高大上”亲友团
(图片源自网络)新华社南昌3月2日新媒体专电 在许多人持续关注海昏侯墓出土的琳琅满目的文物时,也有一些专家在持续关注墓主人多舛的命运。“盯住从墓中出土什么,很重要;盯住墓主人在一种历史政治生态背景下的多舛命运,更重要。”南昌大学教授陈政说。记者通过采访史学家,试图揭开海昏侯国的神秘面纱,以及刘贺的“高大上”亲友团。正史上说,霍光担心刘贺要危及国家,使天下百姓不安,便与群臣商议,禀告皇太后上官氏,废掉刘贺让他返回昌邑国(治所在今山东省巨野县),赐给他汤沐邑二千户,从前昌邑哀王刘髆的家财全给了刘贺。其后不久,昌邑国被废除,降为山阳郡。霍光另立汉武帝曾孙刘询为皇帝,是为汉宣帝。公元前63年三月,汉宣帝下诏说:“曾闻舜弟象有罪,舜为帝后封他于有鼻之国。骨肉之亲明而不绝,现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时年29岁的刘贺带着家人奴仆,前往封国海昏(今南昌市新建区)。海昏。海,大湖;昏,黄昏日落处,西边。海昏者,大湖以西也。陈政说,据清朝的《一统志》和《新建县志》记载,海昏侯国原址就在现南昌市新建区昌邑乡游塘村,当地居民仍然称之为“昌邑王城”。王城为方形,地面平坦,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据了解,经过两千年的沧海桑田,昌邑王城概貌至今依稀可辨,原来的城墙基础还在。据史料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刘贺最初的落脚地应在如今的新建县昌邑乡。由于昌邑乡位于赣江下游,水患严重,匪患频繁,刘贺只得另觅安身之所,最终选定紫金城——即如今的新建区铁河乡陶家村。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秦汉考古学家信立祥介绍,通过对周边的考古调查、勘探,考古人员发现了几代海昏侯的墓葬区、贵族和贫民墓葬区,以及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汉代紫金城遗址。结合调查勘探和考古资料,考古专家基本确认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汉代铁河古墓群的组成部分,汉代紫金城遗址为海昏侯国都城,由此弄清了以海昏侯都城、墓园区、贵族和一般墓葬区组成的体系完整的海昏侯国聚落遗址,整个遗址分布面积达5平方公里。从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开始,刘贺的儿子、孙子、曾孙都世袭海昏侯,世袭了4代共168年时间,约到东汉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废除。专家认为,因为有守墓人保护墓园,西汉海昏侯墓在公元104年之前应该是完整的。在东汉时期,或许是同为汉室刘姓的原因,当权者对海昏侯墓有一定的保护措施。陈政说,海昏侯国与海昏县城虽不是一码事,但关联度极大。“淹了海昏县,出了吴城镇。”海昏县城是汉代豫章郡所辖十八个县城之一,经历600多年沧桑,突然神秘消失,至今踪迹难寻。  江西师范大学秦汉史学者王刚认为,要厘清刘贺家族的关系,需从汉武帝和李夫人说起,即刘贺的祖父和祖母。史书记载,李夫人以及她所在家族地位低微,来自于北方的中山,为所谓的“故倡”,也就是说,为歌舞伎出身,“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指的就是她。李夫人生下了刘贺的父亲刘髆,刘髆是汉武帝六个儿子中的老五,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刘髆被封为昌邑王,成为西汉第一位昌邑王,封在山东(现巨野县)。二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史称昌邑哀王。刘髆死后,年仅五岁的刘贺嗣位,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而刘贺的男性父辈则有六人,父亲刘髆排行第五。在汉昭帝即位时,六兄弟中有三人故去。大伯父刘据,因巫蛊之祸而自杀;二伯父齐怀王刘闳早死,没留下子嗣;而刘贺的父亲在昭帝即位前后死了。剩下的只有三伯父燕王刘旦,四伯父广陵王刘胥,以及小叔汉昭帝刘弗陵。刘贺在被废黜后,囚禁于昌邑时,已有子女二十二人。刘贺死后不久,两个可以续位的大儿子充国、二儿子奉亲,也接连夭折死去,汉宣帝借此机会将海昏侯国废除。在汉元帝时,才再次封刘贺的三儿子刘代宗为海昏侯。而后刘贺的孙子刘保世、曾孙刘会邑先后世袭。女性亲属中,刘贺的母亲是谁,在传世文献中找不到材料。刘贺的妻子为当时著名的酷吏严延年之女,严延年在宣帝时期以诽谤朝政的罪名被处死,但他是宣帝朝中第一个指责霍光擅权废主的官员。王刚认为,刘贺所处的时代,政治情势十分复杂,很多材料有着缺环和矛盾。随着海昏侯墓考古资料的逐次公布,将会有新材料来加以补足缺失,获得新认识。(记者程迪、沈洋、袁慧晶)
发表评论:
馆藏&21506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海昏侯墓,昌邑王城,海昏县,上缭城考辨之六___海昏县址考辨
昌邑乡和铁河乡之间的那段河流,实即&水经注赣水注&中赣水的后半段。铁河乡里的那条内河,枯水时水底有古桥的,那一定是古代河流水文有变造成现在的河道,其或有刘宋海昏废县前的历史遗存,然其古河道即应是古海昏江应是大致没错的。海昏县故址当从陶村古城即昌邑城往新吴(在今奉新)方向去找。
其法,如不能通过古籍钩沉诸地间道里,便可运用笨办法,先按历年考古所得汉晋古墓资料,大致找出其分布规律,其古墓分布所包围指向的中心区域当为汉城区,再往此区域工地余土或河床中搜寻汉瓦残片,汉瓦价贱,人无收者,海昏立县五六百年,此物必多,此物即社会瓷片研究者亦可提供比较准确信息。如找到汉瓦,则得到海昏城区,再反过来小范围探坑确定其周边准确的墓葬资料,即可定海昏县址千古之谜。
&&如果定了游塘古城所谓的昌邑王城就是《水经注赣水注》里的椒丘城,昌邑山其实就是椒丘,铁河乡的三座古城即所为的海昏侯国都城就是就是《水经注赣水注》里的昌邑城,那么我们可以探寻《水经注》里所记载的海昏城的位置。
《水经注赣水注》在讲了赣水右边的最后一水鄱水后,再讲左边的水系,第一条就是潦水:
又有缭水入焉,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昬立。缭水东迳新吴县,汉中平中立。缭水又迳海昬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昬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迳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昬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循水也。
汪士铎&水经注赣水注图&
用上面图来粗略的看出赣水的大致水系分布。
&&水经注赣水注&
又有缭水入焉,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昬立。缭水东迳新吴县,汉中平中立。缭水又迳海昬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昬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迳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昬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循水也。
&经文中每句话我们都要找出它对应在地图上的位置。
传统的做法看水系是找历代舆图,或现代的地图,然历代舆图一般明清的现代测绘技术还没有勃兴,就描绘得方位很不科学,也要翻查大量的资料,我没有跑图书馆的习惯,总是买了书自在家里看。
现代平面地图也画得有版本差异,河流不是很好辨析。
我今用最简单的方法,在百度上用人人都随便能找到的卫星航拍地图来顺《水经注》的描述读潦水。
之所以这样,是我读郦书时,结合现代知识,说潦水是赣水系中最长的河流,而且落差好大,它从高山峡谷下来落差好大,可能河流的变化不会像淮河一样经常改变道路,应该和经文中的差别不大,所以可以做一定的对照。
上面潦水经过的古代城市有建昌县,新吴县,海昏县,昌邑城,我把经文上的文字和图片对应。
&又有缭水入焉,
百度江西地图
上面一水能粗略的看清的即安义县到永修县到吴城镇大致一条蓝线即潦水。
百度卫星地图
找奉新县,安义县,永修县到吴城,为潦河大致主流
其水导源建昌县
百度卫星地图
由会埠镇,及建新农场上溯,即为潦水的源头,这部份对海昏县的位置影响其实不大。
由建新农场到谌坊村农场,这部份对海昏县的位置影响其实不大。
&缭水东迳新吴县
百度卫星地图
由谌坊村农场到奉新县,奉新县古称新吴,新的吴县。
旧《志》:汉高平定海内,分徙江东大族置之他郡,于是迁涂山氏于此,号曰新吴,以旧隶楚,今新属吴也。后汉灵帝时,置新吴县。
&缭水又迳海昬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昬江
&分为二水,
百度卫星地图
宗强按:分为二水是指潦水在东阳镇和万埠镇后下流的新基雷家分流,左支尚存,右支可能是人工筑坝淤塞了,后段做了农田。
百度江西地图
用纸本更易看清。
&其水东北迳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
昌邑城在现在的新建县铁河乡,那河流在三角乡,大塘乡,铁河乡三线上。
百度江西地图
东阳镇和万埠镇以后的右支河流到城丰乡断了。
百度江西地图
从万埠镇到城丰乡的这支,古代应是没断流,走得通的。
百度卫星地图
好像是在茶园易家前井这里修了拦河坝样的水利工程,在青湖中学下的大房下方处变成了农田。
其水东北迳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
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昬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
&百度卫星地图
&道由三角乡,大塘坪乡,铁河乡入赣江。
&豫章记曰:
城东十三里,县列江边,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
百度卫星地图
则慨口在河口。
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循水也。
百度卫星地图
这是指从万埠东阳下流的潦水在永修县涂埠镇交汇,在三角乡与往大塘坪乡的分别背向而驰,完全溶入修水
百度卫星地图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找海昏县:
&缭水又迳海昬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昬江
&分为二水,
&百度卫星地图
&百度卫星地图
&那么由经文言则海昏县必定是在两水分流处的上游,即最可能在东阳镇万埠镇。
将此处卫星图放大如下:
&经文:缭水又迳海昬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昬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
由郦注: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
可见汉代海昏县东面是有津步也就是古代的码头的,码头上有一个亭子,是地标建筑,再往下是重要的渡口。
那么如果海昏县在万埠镇这边。可能性就不大,因为在这城临河的一边修建个码头,那方位就好像是县北,不是县东。
最大的可能性是在东阳镇那块突出的台地上,如果在和大乐茶园相对的地方建个码头,上面再建一个亭子,就和郦注合拍了。
海昏县城应该就在东阳镇上。
海昏城是有城郭的。
《江表传》曰:
"勋得偕书,使潜军到海昏邑下。
刘勋偷偷行军到海昏邑下,既称"邑",那海昏肯定是有城郭的。
搜看了好久东阳和万埠的卫星地图,找可能做城址的地方,发现有三块地方很可疑:
百度卫星地图
百度卫星地图
左边黄色的台地上一大块黄色的区域,像是可以安排一座古城,近水的坡地做码头或耕作区,刘勋偷袭就从这上来。
百度卫星地图
百度卫星地图
百度卫星地图
但是要安排到右手黄色的台地也行,近水处耕作,码头设在往万埠大桥去的方向的八大姓熊家的潦河边,也是城市的东面。
这块地方叫做乌龟山。
百度卫星地图
原来做了安义化肥厂
百度卫星地图
&这块地不知道性质是什么。但离潦水太远,设了码头无论怎样算都好难说是县城的东面。这个可能性非常小。
15年12月8日夜,由卫星地图循潦水细读郦书,找到海昏县所在的区域,由县东津度有亭,结合郦书方位规律判断万埠镇和东阳镇中应该是东北上面的东阳镇,因万埠镇潦河口台地津渡即有亭亦无法与郦书方位合,而对岸如突出台地有亭则其西北的开阔地有城正好合郦注。
第二天早上,电话安义的大学同学王习囤,其在安义县城居住,工作于长埠,问其万埠东阳有无古墓坟包等古代遗迹,他说那倒不知道,不过学校操场那倒有一段古城墙,泥巴的,损坏了,并说是三国孙权儿子的孙虑城。
原来是早就听说过的大名顶顶的孙虑城!
我这就恍然大悟了,这应该就是海昏城。
我很多年前向市博李国利先生讨教汉南昌城址时,李先生看了我手绘的汉南昌城图里的孙奋城,就讲到了孙虑城,并热心介绍我到省博找好提携后进的老舘长彭适凡先生,老先生那是临退休了,坐在和他级别匹配的空旷大办公室里检看我用竹篮带给他看的城北阳明锦城工地的青瓷标本,我的汉南昌城址其实和彭老公开论文中支持的汉南昌城在城东黄城村的观点相左,以为黄城村的古城正是《水经注》里的齐王孙奋的离宫,而汉南昌城故址一直就在江边的老城区,老先生在眼镜上方用眼看了我手绘图,说,孙奋城是在那里。
汉南昌城址可能是谨慎的互持保留意见,老先生只字未提。
《&三国志吴主子传》: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侯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  
孙虑字子智,登弟也。少敏惠有才艺,权器爱之。黄武七年,封建昌候。后二年,丞相雍等奏虑性聪体达,所尚日新,比方近汉,宜进爵称王,权未许。久之,尚书仆射存上疏曰:"帝王之兴,莫不褒崇至亲,以光群后,故鲁卫于周,宠冠诸侯,高帝五王,封列于汉,所以藩屏本朝,为国镇卫。建昌侯虑廪性聪敏,才兼文武,于古典制,宜正名号。陛下谦光,未肯如旧,群寮大小,咸用于邑。方今奸寇恣眼,金鼓未弭,腹心爪牙,惟亲与贤。辄与丞相雍等议,咸以虑宜为镇军大将军,授任偏方,以光大业。"权乃许之,于是假节开府,治半州,虑以皇子之尊,富于春秋,远近嫌其不能留意。及至临事,遵奉法度,敬纳师友,过于众望。年二十,嘉禾元年卒。无子,国除。
  孙和字子孝,虑弟也。少以母王有宠见爱,年十四。为置宫卫,使中书令阚泽教以书艺。好学下士,甚见称述。
  孙霸字子威,和(同母)弟也。和为太子。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顷之,和、霸不穆之声闻于权耳,权禁断往来,假以精学。
  孙奋字子扬,霸弟也。母曰仲姬。太元二年,立为齐王,居武昌。权薨,太傅诸葛恪不欲诸王处江滨兵马之地,徙奋于豫章。奋怒,不从命,又数越法度。恪上笺谏曰:"帝王之尊,与天同位,是以家天下,臣父兄,四海之内,皆为臣妾。仇雠有善,不得不举;亲戚有恶,不得不诛。所以承天理物,先国后身,盖圣人立制,百代不易之道也。昔汉初兴,多王子弟,至于太强,辄为不轨,上则几危社稷,下则骨肉相残,其后惩戒,以为大讳。自光武以来,诸王有制,惟得自娱于宫内,不得临民,干与政事。其与交通,皆有重禁,遂以全安,各保福祚。此则前世得失之验也。近袁绍、刘表各有国土,土地非狭,人众非弱,以适庶不分,遂灭其宗祀。此乃天下愚智所共嗟痛。
  大行皇帝览古戒今,防芽遏萌,虑于千载。是以寝疾之日,分遣诸王,各早就国,诏策殷勤,科禁严峻,其所戒敕,无所不至。诚欲上安宗庙,下全诸王。使百世相承,无凶国害家之侮也。大王宜上惟太伯顺父之志,中念河间献王、东海王强恭敬之节,下当裁抑骄恣荒乱以为警戒。而闻顷至武昌以来,多违诏敕,不拘制度,擅发诸将兵治护宫室。又左右常从有罪过者,当以表闻,公付有司,而擅私杀,事不明白。大司马吕岱亲受先帝诏敕,辅导大王,既不承用其言,令怀忧怖。华锜先帝近臣,忠良正直,其所陈道,当纳用之,而闻怒锜,有收缚之语。又中书杨融,亲受诏敕,所当恭肃,云"正自不听禁,当如我何?"闻此之日,大小惊怪,莫不寒心。
  里语曰:"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大王宜深以鲁王为戒,改易其行,战战兢兢,尽敬朝廷,如此则无求不得。若弃忘先帝法教,怀轻慢之心,臣下宁负大王,不敢负先帝遗诏,宁为大王所怨疾,岂敢忘尊主之威,而令诏敕不行于藩臣邪?此古今正义,大王所照知也。夫福来有由,祸来有渐,渐生不忧,将不可悔,向使鲁王早纳忠直之言,怀惊惧之虑,享祚无穷,岂有灭亡之祸哉?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
能受之,今者恪等慺慺欲为大王除危殆于萌芽,广福庆之基原,是以不自知言至,愿蒙三思。"
  奋得笺惧,遂移南昌,游猎弥甚,官属不堪命。及恪诛,奋下住芜湖,欲至建业观变。傅相谢慈等谏奋,奋杀之。坐废为庶人,徙章安县。太平三年,封为章安侯。
  建衡二年,孙皓左夫人王氏卒。皓哀念过甚,朝夕哭临,数月不出,由是民间或谓皓死,讹言奋与上虞侯奉当有立者。奋母仲姬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张俊疑其或然,扫除坟莹。皓闻之,车裂俊,夷三族,诛奋及其五子,国除。
  评曰:孙登居心所存,足为茂美之德。虑、和并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或短命早终,或不得其死,哀哉!
霸以庶干适,奋不遵轨度,固取危亡之道也。然奋之诛夷,横遇飞祸矣。
到网上搜了一下孙虑城的资料:
三国孙虑城遗址位于安义县东阳镇上徐自然村北300米处,由孙权的二子孙虑于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建造。由于当时这一带经常有土匪、强盗出没,因此孙权就派他的二子孙虑到此剿匪,孙虑根据地形筑造了这座城池。后孙虑被封建昌侯,孙虑城由此而来。
孙虑城遗址依地势而建,东西长,南北宽,整个城墙由红壤土夯筑而成,城内近似长方形,南侧较平坦,北侧较低洼。城墙西长408米,南长290米,东长425米,北长355米,平均高度在9米左右,最高处有12米,总面积约132386平方米。城门宽13米,高9米,分东、西、南、北四门。该城东门有大石阁;西门有白马殿;城南西侧45米处有一口径为2.1米的八角井,冬夏不涸;北门有池塘。北门城外有一土墩,名“木鱼墩”,传说为守城军士的岗哨。
整个城墙保存较完整;东城墙与南城墙交界处有一6米缺口;北城墙与东城墙交界偏北19.4米处有一9米宽排水沟;南城墙与西城墙交界处有一个11米缺口;西城墙有一条8米宽的村级公路穿插而过,与南门相连;西城墙与北城墙交界处有一10米缺口。普查人员在城内采集了瓦当、板瓦及筒瓦等文物标本。
大江网孙虑城图片。
大江网图片
我想:孙虑城的文物,当验其所属的年代,如上限为三国,则孙虑始筑此城,此非海昏城。
如文物时代在三国上,则此为孙虑在海昏城的基础上建之为建昌侯城。
如孙虑城规制太小,明显不能符合一个汉初十八县的城市人口的规模,则疑其为附于海昏城的王侯城,像南昌城边齐王孙奋城一样的卫星城。
那当到其旁边勘探古文化遗址以定性质,找汉瓦,勘探汉墓分布规律,就可找出其范围。
我细想其中的究竟,为什么应该是海昏县的地方变成孙虑城呢?是因为孙虑被封了建昌侯,却没有别筑建昌城,而却占了海昏县?
如果他封了建昌侯,没有另筑了一座城,那么他的建昌侯城和海昏县就是同一座城,那么就与发生在此后的东晋晋元帝时海昏史事杜弢相冲突:
&晋书周访传&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
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
晋元帝时尚有海昏城,孙虑城是现代人的叫法,如果是古代敢当面这样叫那叫犯了尊讳,想来孙虑当政时该叫建昌侯城,只有人和政治势力过去了的后代才可能轻薄的直呼其名,叫孙虑城、孙奋城。
其一:如果建昌侯城、海昏城是同体的,因为孙虑早逝和孙吴政权的结束,到了东晋还在历史里起军事作用的海昏城还在使用,那就不会有现在看到的孙虑城遗址。
即孙虑城做为古城遗址拿走了城市的躯壳,海昏城就没有躯壳了。
同理只要海昏城还在使用,就没有躯壳去做遗址,所以在杜弢海昏战事存在的情况下,另外还会存在一个孙虑城这是不可能的。
其二:如果孙虑城与海昏城合而一体,到刘宋废海昏县时一起废了,那么现在的孙虑城就同时也是海昏县遗址,文博专家的定性就研究得不透。
其三:如果在原来的海昏城以外别筑一个孙虑城,那么孙虑城废掉以后才会有今天看到的遗址。
那么反过来说在今天的孙虑城遗址以外还应该有一个海昏县。
如果是第三种情况,我就怀疑对岸的万埠镇八保山古代遗址,我从卫星图上看到那边台地好像也可做一城址,也很可疑。
位于万埠镇八保山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1982年采集到锥形、柱形、扁形器物脚,有云雷纹、Z形纹、圆涡纹和附加堆纹硬陶片;有石刀、石斧等磨料工具。经考证,陶片为直口尊、罐、器、鬲残片,系商周时期器物。
&颇疑心以前专家对其器物标本定性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即商周器物也可做为文化遗存,出现在后代而起的海昏城里。八保山遗址是海昏县也是有可能的。
或以为此处海昏可模糊的理解为海昏地区,即未必有城郭。
&这和《三国志》中刘勋事"海昏邑下"相左,海昏县域总领潦河区域,但做为县治是有县址,有城墙的。
早上很兴奋,三点钟确定海昏县在安义境内,五点钟昏昏睡去前,给民革好友刘志强发兴奋的报喜信,下午两点来钟得到刘志强的电话,相约周六去安义考察。
先商量好约北大、清华鲤鱼洲分校陈列舘的张友茂舘长,张先生有非常好的文化经营经验,
以后好多事需要他掌控全局。
图王也去,问碰头地点在哪,我说贤士花园,他习惯性的问门牌号码,我想都什么年代了?后来想起他精专南昌各代新旧地图,到城建博物舘查阅档案,按老地志图一一查访老街,做民国南昌全图考异,
那可能养成了奇癖的生活习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海昏侯墓,昌邑王城,海昏县,上缭城考辩之十三___结语:汉海昏侯国覆亡和海
南昌铁河海昏侯墓的惊世发现震惊了考古界,其惊人的财富炫烂了世人的眼睛,众多的谜团也等待学者专家们去解秘。
近日,研究豫章文化多年的南昌市文史学者应宗强先生,根据十数天来夜以继日辛勤考证的工作,得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提出了他自己的研究结论。
一,东汉末海昏侯国的主要政治经济中心在安义东阳镇的上缭,即今天的孙虑城。&
应宗强先生注意到从梅湖古墓出土海昏骑都尉周涉名刺后,海昏文化的研究成了江西南昌文化的热点,然而"淹了枭阳县,浮起都昌县;沉了海昏县,浮起吴城镇"的古谣在鄱阳湖河床干涸的时候,枭阳县的故址在都昌城头山可以轻易的找到,海昏县遗址却片瓦无存。
海昏沉入鄱阳湖底的古谣令人费解,应先生偶然注意到对海昏县的传统说法变成了神秘消失。
这引起了专注汉南昌城故址研究而不及其他的应先生的兴趣,他根据自己对郦道元&水经注&多年研究养成的功底和敏锐的判断力,确定汉代的海昏县在潦水从奉新县(古称新吴)到东阳镇下面两水分叉处的这一段区域,右边的这一支被人工拦坝兴修了水利工程,在下流一段地方断流了,但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这条古河道在古代是会像&水经注&记载的时代可以通到下游的下新建铁河乡,郦道元说这段叫海昏江,也叫上缭。
地图上看,从安义县城上到东阳镇的潦河绕了好多弯,这是上缭得名的原因.
汉献帝建安四年,怀有异志的孙策忌讳力量强大的刘勋军事势力,卑言厚礼劝刘勋去攻击豫章郡海昏的上缭,说这里非常富足,富可敌国,取得这里的巨额财富可以强军,刘勋听从后带部队偷偷来到海昏城下,得到消息的上缭城的万余家人全逃之一空。刘勋了无所得,却被孙策端了老窝,妻小家人都被抓了,军队也被吞了,刘勋只好逃了投靠曹操。
应宗强先生明显感到海昏、上缭是两个城,还是谨慎的进行考证确认,其结果也在&
&资治通鉴&里得到了证明。他通过调查和实地考查,明确了在安义县东阳镇上现在正好有一个非常壮观的古城遗址:孙虑城,
远处是孙虑城西城墙。
&孙虑城雄伟的城门。
孙虑城城东的城墙内景
&孙虑城东南角
说是三国时孙权的儿子孙虑被封为建昌侯所筑,
应宗强查看到孙虑城的城墙底部有大量的汉瓦残片,
孙虑城的城墙外地底也有瓦当残件。&&
瓦当残片标本在孙虑城城东的城墙外,说明孙虑城可能比上缭城还小一些。
孙虑城城墙底部的汉瓦,说明它建在上缭的废墟上。
东阳古城里的汉陶
东阳古城田埂处暴露出来的古瓦。
而孙虑十六岁受封,二十岁英年早逝了,修筑得这么坚固的孙虑城不可能在四年间就房瓦就颓败得去筑城墙底,孙虑城工程那么浩大,不可能在四年里由新筑而迅速的毁灭再重筑的两次。就说明孙虑城筑城可能是在旧城废墟上再修的。
而海昏县在东晋流民西晋末年流民首领还占据他杜弢和豫章太守周访的晋朝军队作战,说明孙虑城是建立在上缭城废墟上的,郦道元说了海昏县后说海昏江,又叫上缭,在两水分处的上面,这就城名和地名对上了。
&太史慈叫它上潦壁,是形容它地势险要,城墙坚固。而且上面有五六千家"作宗伍“,孙策传》载:“豫章上缭宗民万余家"。也就是说万家人同族聚居在上缭城,而且有自己的宗族武装部队.
&三国志&和《江表传》里可看出上缭宗民还有军事、政治首领“宗帅"。在袁术阵营的军阀刘勋派从兄弟刘偕到豫章借粮时,因为南昌地区粮食也不够,华歆和刘偕到上缭向宗帅借粮三万斛,哪知道宗帅们不买账,磨蹭好几个月才交来品质很差的几千斛搪塞,这也成了刘勋讨伐上缭的借口。
上缭宗民对豫章太守官方也态度傲慢,不服征调,交交租布可以,发召那可是一个人都叫不到,豫章太守华歆也无可奈何,只有干瞪眼,却毫无办法。
刘勋的谋士刘晔,是唯一一个反对刘勋征伐上缭的谋士,理由是上缭城坚池深,十天半月的攻不下来,却自己的根据地会空虚为人所趁。
历史地理学名著&读史方舆纪要&著名学者顾祖禹说上缭营是刘贺所筑,应宗强考辩以为这是由太史慈讲的"上潦壁“演变而来,发生的原始地点即是地处今天安义东阳镇的潦水二水相分处的上缭。
顾祖禹说的话可能是真的,应宗强怀疑气势这么宏伟的上缭城即是刘贺所筑,孙策还叫他们"上缭宗人",那么活动在这里的近万家行为奇特的"宗民“可能就是刘贺的后代族人,"宗伍”是家族武装部队,"军帅“是军事首领。&"宗人”是因为他们是汉朝皇帝的王室宗亲。
应宗强先生考查刘晔的身世,也是汉朝宗室阜陵王的后代,身世跟刘贺差不多可怜。他住的安徽地区和豫章郡昌邑城的刘贺贬居地不远,如果上缭宗民确为刘贺后代,就和他一样是刘汉王室血统,他可能了解上缭宗民的真实身份,他向刘勋的进谏就有同为宗族相护的隐情。
发之,这可以反证上缭宗人就是刘贺的后代。
应宗强发现学界多持"宗民“是"宗贼”的观点,是聚族而居的獠民或山越人,或像陈寅恪先生讲的乱世中结坞堡而居的豪强武装,应宗强研究发现史学界确实对"宗民“有定论,是同族而为结党为非的人,常劫略州县。
范文澜和唐长孺都这么说,荆州刘表为稳定政权,假意宴请十余姓宗帅,施狠辣手段诛杀了他们。
应宗强列出居住在刘贺所筑城中"宗民”身份的三种可能:刘贺后人住在祖先所筑的城中;后来入居的山民獠子;后来入居的结寨自守的地方武装。
应宗强先生认为上缭宗民态度强势,但并没有劫略州县的行为,元朝学者胡三省给上缭宗民做注说“宗民即宗贼也",
是把宗民作乱的一般规律强加到上缭宗民头上;
如果是受压迫的的落后民族獠子或山越,那么他们不可能过孙策说动刘勋伐缭时所讲的上缭"国富廪实,吴娃越姬,充于后庭;明珠大贝,被于帑藏。取之可以资军,虽蜀郡成都金碧之府,未能过也。"的奢华生活方式;而如果是结寨自守的地方豪强武装那他们在战乱时要据险自保不必弃城而逃,因为上缭是最出名的军事堡垒,而粮食富足充备又有训练武装,弃之另寻险要于理不合,这两种可能排除后,只剩下他们是刘贺后人的一种可能,这在鄱阳民间武装民帅不服非汉朝委派、而是刘繇私自安排的豫章太守华歆管辖,而要立上缭为"宗部"里得到了证实。
应宗强先生考证出现在昌邑乡的游塘村昌邑王城并非刘贺所居的侯城,而是华歆为了防备在江淮已经势力强大的孙策在赣水下游所著的椒丘城,文友万先生也考证昌邑山是古代的椒丘,万先生考证古代从赣江一条到游塘的支流可以顺古代的余水到达鄱阳,游塘设城兼有防备不服从豫章太守华歆领导权威的鄱阳民帅的战略安排。
南昌的豫章太守周术死后,豫章郡的领导权争夺陷入了混乱,刘表私自委派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来做太守,被朝廷派来的朱皓所逐走,还有种说法是被杀。后刘繇被孙策所败,他手下笮融诈杀朱皓,取得豫章统治权,后刘繇病死,私自安排华歆为豫章太守,所以华歆的官职并不合法。
鄱阳民帅别立"宗部",听命海昏上缭,并说要等待真太守来,可见并不是要造反,海昏是豫章郡所属县,听命于海昏其实更在华歆之下,那于情更不合,所以这句话是听命于上缭,可见上缭是高于豫章太守华歆的官方政治人物,这就证实了上缭宗民是刘贺子孙的真实身份,是海昏侯国的子民,事实上,孙策也称他们为国。"上缭国富廪实“
"上缭宗人,数欺下国,"则上缭即为上国。也就是东汉复封海昏侯的刘保世后,我们不了解其生活状况的刘贺家族,海昏侯国的国人,按汉代的郡国制度,他们是不受州县辖制的,所以他们对华歆的态度,并不能完全认为非法,华歆拿他们没办法是有道理的。
应宗强先生考证出刘贺始居安义县东阳镇的上缭,也就是今天的孙虑城的前身,也就是4000户海昏侯的侯国城,后来因刘贺交通外臣孙万世,被朝廷削了3000户,贬到昌邑做1000户海昏侯去了。他的后代或原侯受封时重筑一城厘侯继居,刘保世东汉时受封又新筑一城;或原侯厘侯各筑一城,刘保世继居旧城。然到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四年,他的后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势力居然不明原因神秘的回迁到潦水中上游的其祖先刘贺始筑的上缭城中。因为鄱阳民帅不管是从鄱水下到与赣水相交处逆潦水而上去海昏上缭,还是从游塘支流入赣水过铁河进入潦水到上缭,都必须过昌邑城区域,如果海昏侯的主要政治势力在昌邑,他们肯定不必去上缭的。
应宗强先生测算了一下上缭海昏侯国的人口,太史慈和孙策一说万家,一说五六千家,按一家祖孙三代,有良好的国家资金支持,孙虑城边良好膏腴的土地,一家生三个小孩,祖辈只算一个,兄弟三个,孙辈亦如此,最多人数可达16万,如以小标本一家只生一个,一家祖一,夫妇二,小孩一,最少可得二万人。
刘贺的海昏侯国家族,在刘贺卒后的258年间,繁衍到了数万人,形成了独立的海昏侯国,有自己独立的军队和军事长官,有官方来源的经济支持,形成了非常雄厚的经济实力,独立于州郡行政管辖以外,导致了对州郡行政领导权威的损害,在风雨瓢摇的王朝矛盾中,因其聚敛的巨额财富引起了地方军阀的觊觎,最终到致了覆灭。
应宗强先生推测上缭宗民即海昏侯国的国民在刘勋攻城逃亡时迅速而果断,从29年后孙虑在上缭的废墟上筑城来看,海昏侯国的刘贺后人并没有回到上缭城,几万人没听说被杀,不可能凭空消失,从今天铁河乡墎墩所谓海昏侯墓的发掘情况来看,如果这是建安四年上缭城破前埋藏的大量财富,那一定是刘贺族人知道的家族秘密,刘勋被端了老巢后迅速的兵败,孙策略取豫章后仅一年即建安五年就被许贡的门客袭杀,孙吴政权在江南统治的稳固若以孙权称帝为参照的话要到30年后,上缭宗民在建安四年上缭城破危险过去后,按理一定会潜回昌邑城,走保祖墓内的惊人巨额财富的。
假如是这样,那么墎墩墓内就是建安四年海昏侯国上缭城破前的一位非常豪富的海昏侯,当然刘贺也可能包括在其中。
如果刘敬书&异苑&对元嘉年间豫章胡家奴盗掘昌邑王冢墓尸身份认定有误,当年挖到的不是刘贺而是另有其人,那刘贺也会算在今天铁河墓主可能的范围内,也就是说铁河墎墩墓主也有可能是刘贺。
如果刘宋元嘉胡家奴挖的确实是刘贺墓,那现在铁河古墓墓主就不是刘贺。
如果墎墩墓是建安四年城破后所营造,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最后一任海昏侯下葬时族人为乱世避祸,将整个海昏侯国家族中的巨额财富都偷偷埋藏在了巨型古墓中,如果是那样,那么一些自昌邑王以来的一些传世物都可能出现在墓中,如果是那样,我们看到的就是曾令孙策等汉末军阀割据势力垂涎三尺的上缭城的财富,也就是整个海昏侯国的财富了。
如果是这样,大刘记印就最可能是上缭城破的21年后,公元220年,曹丕强迫汉献帝禅让,汉室亡以后,那时刘氏王朝已灭,不好称汉尊号了。
应宗强先生以为上缭宗民在刘勋讨伐前的逃亡,迅速而果决,而且刘贺在昌邑是1000户侯国,按理其后人不应该享受4000户侯国城的待遇,推测一定是什么特殊的原因使他们回到了刘贺始筑的上缭。除了刘保世受封4000户失载以外,可能是碰到了巨大的灾难,查此前豫章郡除了东汉明帝永平末的蝗灾饿死人,还有就是永初六年的山崩,但蝗灾应该饿不死有汤沐邑和巨额财富的宗室,山崩对远离山区的昌邑城影响也不大。最大的可能是西汉末年那场几乎颠覆整个王朝的动荡,刘汉王室被废甚而被攻击,刘贺子孙弃昌邑逃进了深沟高垒的最坚固的上缭城以求保命,王朝都完蛋了,4000户和1000户的礼制就没必要遵守。
这场动乱肯定给海昏侯国的族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所以使他们在刘勋攻击时逃亡非常迅速而彻底,好像久经训练,甚至没有伤亡。
刘勋没有刘汉王室的血统。
&二,海昏县故址在安义县的鼎湖镇潦水上游的台山&
应宗强先生考定了海昏的上缭城,那么按刘勋击上缭要先潜行到海昏邑下,海昏即然称"邑”就一定有城郭,又推定海昏县一定在上缭城潦水的上游,应先生根据自己研究&水经注&数十年的专业判断中,以《水经注》中对海昏县一句简单的描述为依据,从地名学演变的规律来找线索。
《水经注》中说:潦水又过海昏县,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
应宗强先从东阳镇和龙津镇看出了"东“字和"津步”的"津“字的大致方位,再找到地名"亭子头”,其所在的"码头村“以西有个地方叫"台山”,应宗强先生敏锐的感觉到"码头村“是古代的"津步”演变的,"台山“应该是一块台地,可能正好是古代建城最好的地方。
上图中请看码头村、亭子头、台山村三个地名。
12月15日,应宗强和精通陶瓷的刘洋先生一起到台山村考察,在台山的东面,他们考察了码头村。
码头村外景,右侧为潦河
码头村的码头
再往前,是而三十年前安义自古以来的重要渡口,两边以浮桥相连。亭子因为建大桥,东移了一点点。
水经注经文:潦水又过海昏县,县东津步有亭,为济渡之要。
海昏县东面码头上有个亭子,这儿是重要的渡口,
亭子是安义县北门的亭子,东移了一点。
对面的古渡口还在,几十年前这儿是著名的渡口,以浮桥相连。
&发现这里建在两条小河交汇的地方,靖安山上水从此流出,汇入潦河主流中。
台地的后半部一个台地上,应宗强采集到汉唐的瓦头,细心的找寻,被历代农民精耕细作的土里还是能找到六朝青瓷碎片,也采集到绳纹瓦。台地的右边临潦河的一侧,还是可以看到泥质古城墙的型制,有几个传统的码头,推测来自于古城的城门。
台地上找到的磨损很重的汉晋瓦头。
刘洋左手拿的明确是网纹汉陶残片,右边老人是台山的村民。
&富厚的台地,左手边的下面是潦河,比河床高三四米。
左手台地边被竹木掩盖的是黄泥质的约七八十度的陡坡。
中间一片台地,古瓦头在此采集,下面又有一个后代墓,说明废县后曾有人以此为葬地。
台山后半部外景,近前用后人麻石块砌了。往前都是黄泥台地。
&在台山的东面,他们考查了码头村,再往前,是而三十年前安义自古以来的重要渡口,两边以浮桥相连。亭子因为建大桥,东移了一点点。
站在已经移了位的亭子上看新承担济度功能的大桥。
郦道元讲的海昏东津码头是在前面高楼下的那个,安义县旧城的城门正对这它。
从河里石材可看出这里古代是个重要的码头。
郦道元时代,亭子本应该就在这上面的。
&从故渡口亭子所在地看台山,郦道元的话居然到今天都一直没变。
应宗强查看了海昏县故址的从两边远处高山上流下来的潦水,因为落差大,所以水流清扬而激湍,应先生以为"海昏“的"海”字应该用许慎&说文解字》里的"海,天池也"更准确,是指上游靖安和奉新山上高阜处流下来的水流,海准确的讲是指安义台山上游靖安宝峰镇的高山湖泊。
"昏”则应该是&尚书&里的“昏垫",汉晋时常用这词来形容水患,是沉沦沉没的意思,今天的人们已经不熟悉这种用法。向当地码头上工人调查,春天发大水的时候,这里的河流泛滥起来快要和台地平齐了,但淹还是不会淹掉台地,说明古城选址还是很花了心思的。
这里离鄱阳湖西其实很远;
江西省博物舘早年油印的《江西省考古资料汇编》中也记载安义樟垄岗清理古墓八座,其中一座隋墓,两座南朝墓,这和传统的的安义县城是明朝正德年间才建县的说法,文化信息是对不上的,应宗强认为刘宋元嘉海昏废县以后,海昏城虽然政治军事价值不再,但此区域还是有人居住,他们的墓葬还是属于海昏文化的孑遗。
应宗强据&水经注&&三国志&历代史传及考察所复原的海昏县和上缭城想像图。
应宗强据&水经注&&三国志&历代史传及考察所复原的海昏县想像图。
三,海昏文化为什么会出现错误?海昏沉入鄱阳湖底古谣错误的缘由
&水经注&讲潦水系的城市时先讲建昌,后新吴&即奉新&,再海昏,再讲昌邑城。这个建昌是最早的汉建昌县,是靠近最初的豫章郡十八县的建成&即高安,”建"是高的意思&,但是三国时孙策为了经营潦河、修水区域的军事、政治,将军事重镇设在了更为关键的潦河、修水两条水系相交的永修,把"建昌"的名字也往会回用到这里了,把永修叫建昌,永修靠优越的战略位置逐渐兴盛,又控扼下游咽喉之地,使汉海昏县的战略地位削落,进而导致了刘宋海昏废县,吸足了海昏膏血的孙虑城&即上缭&也没能支撑好多时间,许真君海昏上缭斩杀巨蛇的传说暗示了这一地区的没落。而东阳镇下游二水相分处右支河流在郦道元以后的时代发生了断流,不能直通昌邑城了,卫星图上那条河在东阳镇下面的入河口还筑了水坝。后半部的河床好像还被垦殖了,这就使研究潦河流域的人误以为两水相分的地方是永修这个两水相分点。
而没注意到东阳镇的两水相分处。
如果误把永修孙策的"建昌"当做《水经注》中的汉建昌县来读,就会以为海昏和昌邑都在自己的下游,而昌邑城还在,海昏县却没有了,那么一定是像对面的枭阳城一样因为鄱阳湖泛滥沉到鄱阳湖底去了,对面叫做”沉了枭阳县,浮起都昌县",那我们这边就是“淹了海昏县,浮起吴城镇。"
当枯水的时候,敬业的记者和考查者去查看湖底的遗址,枭阳是在城头山很容易找到汉瓦建筑残留的,海昏县却杳无踪迹,所以这几年改了叫”海昏县神秘消失",湖西、湖西也是很无奈的哀叹。
谁知汉海昏县却还在安义县城的旁边好好呆着,古城一边变化不大,
潦河旁边的泥质土墙如果是汉制,
台山陆地一侧的沟渠如果是护城河
后面的台地如果是衙署遗址,那就太神奇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昌邑王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