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营信息主要涉及计划涉及哪些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如何构成一个统一体系

经营计划涉及哪些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如何构成一个统一体系? 管理体系_股讯360
--问题详情
经营计划涉及哪些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如何构成一个统一体系? 管理体系有人在吗 经营计划涉及哪些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如何构成一个统一体系? 管理体系 急~在线等 提问者:可爱多多
提问时间: 10:12:31
优秀建议一个跨多行业的经营集团,针对自己的企业集团需要思考自身的企业特征,集团管控该如何开展?公司管控方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时候,针对不同企业的集团管控模式该如何选择?管控模式确定以后,管控的内容包括什么?借助什么手段和工具才能实现集团的管控?   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一般都是从单一企业发展到企业集团,从单一的业务经营发展到多元化经营,通过并购或者自己成长的方式,从单一地区的经营发展到多地区的经营甚至跨国界的经营,作为企业集团核心公司,如企业总部或者集团公司,该如何在整个集团范围内开展管控工作?  首先看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目前比较典型的三种模式,就是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运营管控型。比较常见的财务管控型的模式是通过收购方式形成的,没有核心的主业,各个板块相关性很小,总部通过收购投资子公司,获取投资收益,这是企业集团当中管控程度最低的一种集团的管控模式。大部分企业集团更多属于后两种方式,属于战略管控型和运营管控型,总部对于下属的子公司、子集团分支机构管理的内容有一定的范围设定,对战略进行全集团的管理,对财务当中的内容等管控,而对业务本身不会进行更多的干预,采用这些方式的企业集团,往往产业经营比较多,不是单纯在某个行业里面经营,是多元化经营,规模大,它的管控程度不可能完全集权,第三种模式管控的程度最高,管理的内容也最高,除了对重大的投资,对战略进行管理以外,还要对业务进行管理和干预,表现为在单一行业里面进行集团管控,针对每个集团,在选择管控模式的时候,要针对各种各样的特点进行分析,  每个企业集团在考虑采用什么管控模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当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层次非常多,组织结构非常复杂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不同的组织和子公司,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业务板块去选择不同的管控模式。  作为一个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确定以后,管控内容包括哪些?从集团管控的目标讲,要达到不干涉各个业务板块、经营灵活性同时,保证集团的资源共享,集团对关键事情和控制,防止整个集团经营的风险,保证集团资产和投资的回报等指标,包括战略规划和管理,计划和预算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风险和监控和信息化的使用等等。  围绕核心的功能我们要探讨每一块集中管理的内容,具体在企业当中怎么体现?怎样开展?如何实现集团的集中管控,方法和手段有哪些?  在企业集团制订管控体系的时候,选定了管控模式和内容以外,执行的时候表现为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在整个集团范围之内,权责分配体系如何制订?对于集团管控来说至关重要,集团管控程度集权、分权,分散程度有多高等等完全表现企业分配体系上面,在总部怎么样配置,在一级子集团如何配置等等?构成企业集团管控的各种各样的方式。  第二个方面权利分配体系建立以后,整个集团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和定位,包括如何使用先进的工具和使用手段来帮助他们实现集团管控?首先谈权利分配体系,权利分配体系如何建设,表现在整个集团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主体,权限如何分配?集团总部职能的定位,各个部门权限有什么?总部的权利有什么?子集团权利有什么?等等。  企业集团在进行集中管控的时候要重新进行基础工作的梳理,如基础文件,人员档案,人员编码,组织编码,客商编码等等都必须进行统一编码和档案统一名称的整理,将来总部集中起来才能进行查询;制度也很重要,集中管理的时候,无论管控的程度如何,都必须和制度相配套执行,仅仅依靠发文,是保证不了同样的制度去执行,在我们做集团管控的时候制度统一做。  我们是如何借助信息化的工具帮助我们实施集团的管控和集中的管理?  用友NC是一套完整的管理软件系统,包含财务、人力资源,业务资金预算等等各个方面,在产品的总体支持下,帮助企业集团开展一系列的管控工作,依靠NC平台实现6个领域财务管理或者集团财务管控。首先要确定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第二进行集团资产集中管理控制。第三是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面开展集团管理工作,第四是整个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由企业内部统一开展,第五要统一分析和企业的绩效管理第六个方面人力资源集团管控,开展集中管控和集中管理。  在集团搞集中管理的时候离不开软件工具的平台,如果没有有效的工具和平台,就无法传递信息,掌握状况等等,后续的目标更没有办法达成,我们可以通过NC的软件平台控制使我们完全实现了集团对各分公司事前、事中、事后的管控,实现全球化一套帐,总部可以随时通过平台任意查询财务信息,报表、明细帐,甚至原始单据,有机制和保障每个子公司行为更加规范。  通过软件平台完成共享服务模式,集团总部把很多子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全部拿过来,所有的子公司的帐由总部的财务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处理,从而使管理控制成本都大大降低。这种共享服务模式,就要考虑软件系统能不能支撑模式?我们从NC软件界面上了解到,NC系统是基于集团管理开发的系统,为集中管理设置了条件,会计服务,登录总部帐号,为子公司同时进行财务的结帐等等,总部直接为所有的子公司同时进行财务处理,不需再分别登录每个子公司的帐户,一步操作完成任务。  如今的集团企业在财务业务上面都有特殊性,需要按照不同国家准则要求,按照不同语言币种做财务报告,对于国际化特点,NC系统考虑得也很细致,它设计了多帐户的功能,以满足跨国界经营的时候,针对不同币种、语言要求,多套帐户,产品的功能。  关于资金集中管控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用友NC资金管理的构成,覆盖了资金管理的方方面面,日常流动资金的结算义务,融资的业务,资金的计划,资金的预测等等,所有业务内容涵概的范围,同时在整个产品层次支持不同集团企业资金管控模式,采用监控的模式。通过NC系统与各商业银行的对接查看公司所有银行开户的信息,包括存量信息等等,总部可以分析,资金存量分析、流量分析个等等,由此监控子公司守信程度,子公司占有的份额多大等等以实现平台监控。  每个企业集团管控的内容不一样,大部分企业集团会根据自己的规模,预算管理是整个预算编制完成了整个资源配置,预算考核集中管控,控制是每个子公司自己掌握,用友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从预算到完整的系统,帮助企业实现完整的管理。  如何做预算体系的集中管理和建设?首先预算体系当中共性的部分进行集中管理,通过软件系统来规范所有子公司预算体系,达到通过预算工具把战略变成年度目标,通过预算控制子公司的行为发生,最后进行业绩的考核的时候更加合理。  除了财务这个领域以外,人力资源的管控也是企业集团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力资源必须充分保证资源供给,现有的人进行有效的配置,最终达到最好的业绩产出,这是管理总体目标。  用友的EHR产品,从基础层、业务层、战略层来满足企业集团不同的要求,基础层可以看到岗位情况、组织情况,分析人员情况等等,在条件之上劳动合同可以进行集中共享等等,业务层是招聘的管理,培训的管理,人员的变动管理,人员的已定指标的定义和考核都可以全集团公司来协调和考核。战略层是进行人力资源提升和规划。  关于内控和风险的管理,用友为企业提供风险层次方案上做到监控管理、提升的管理,用友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解决方案,首先从整个业务运营层帮助企业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率,通过软件系统把内控点固化了,强制企业执行到位。然后利用软件系统,内部控制的动作,通过系统自动记录的机制作为查询依据,到年末即可实现内部控制的评级,出具报告,作为上市公司报告提供给证监会,从而降低降低风险。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企业支持及绩效管理,企业集团绩效管理要分层管理,总部对于子公司绩效管理怎么管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要求,在大部分企业当中对子公司都采用关键业绩考核,企业的管理人员随时掌握查看信息的各种各样的分析数据,统计报表和指标,通过决策设计系统,在业绩考核评价部分,我们可以通过用友NC系统来实现。当系统中拥有业务经营和财务的所有数据后,数据会自动完成统计预算,进行业绩的评价。  本文只是对集团管控的核心内容,和集团管控的模式选择,具体内容界定方式方法作了总体概述,具体的内容还有很多,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征思考如何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管控模式。 回答者:明天坏女人 回答时间: 12:58:40
企业管理的具体内容:1、计划管理 :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2、组织管理 :建立组织结构,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有效实现组织目标3、物资管理:对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进行有计划的组织采购、供应、保管、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等。4、质量管理:对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5、成本管理 :围绕企业所有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进行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成本核算、分析、考核等。6、财务管理 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7、劳动人事管理 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8、营销管理。是企业对产品的定价、促销和分销的管理。9、团队管理。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部门,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10、企业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等管理条线、管理模块。 回答者:北雪
回答时间: 13:11:01
企业管理的具体内容:1、计划管理 :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2、组织管理
:建立组织结构,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有效实现组织目标3、物资管理:对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进行有计划的组织采购、供应、保管、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等。4、质量管理:对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5、成本管理 :围绕企业所有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进行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成本核算、分析、考核等。6、财务管理
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7、劳动人事管理
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8、营销管理。是企业对产品的定价、促销和分销的管理。9、团队管理。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部门,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10、企业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等管理条线、管理模块。 回答者:维他命
回答时间: 13:06:27[管理信息系统课后答案]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_管理信息系统课后答案-牛宝宝文章网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答案]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答案
第1章1.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数据?简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什么是信息循环?3.简述信息的层次和信息的类型及主要特性 。4.简述管理信息的特点。6.简述信息系统的定义。7.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它有什么特点?第2章1. 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方法应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哪些?2.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3.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4.什么是结构化生命周期法?5.什么是快速原型法?6.简述在系统分析阶段使用原型法的开发过程。7.试述本教材为什么选择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作为重点讲述内容。8.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哪些?第3章1. 试述系统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试述系统规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和关键问题。3.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系统分析?其主要目标和活动内容有哪些?系统分析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初步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哪些?5.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什么?6.可行性研究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去考察?简述其内容。第4章1.简述需求分析中现行系统调查、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等活动的详细内容、关键问题、主要成果及其描述方法。 2.为什么数据流图要分层?3.简述分层数据流图的组成与基本符号以及绘制步骤。4.简述数据词典在需求分析中的作用和编写数据词典的基本要求。5.什么是基本加工?描述表达基本加工逻辑功能的结构化工具有那些?特点是什么?6.某银行发放贷款原则如下:(1)对于贷款未超过限额的客户,允许立即贷款;(2)对于贷款已超过限额的客户,若过去还款记录好且本次贷款额在2万元以下,可作出贷款安排,否则拒绝贷款。请用结构化语言、决策表来描述该原则。7.依据如下决策表,画出决策树。 信件收费决策表8.下面是对银行取款活动的描述:储户携带存折前去银行,把存折和填好的取款单一并交给银行工作人员检验。工作人员需核对帐目,发现存折有效性问题、取款单填写问题或是存折、帐卡与取款单不符等问题时,均应报告储户。在检验通过的情形下,银行则应将取款信息登记在存折和帐卡上,并通知付款。画出描述该活动的分层数据流图。9.绘制供应科到货处理的数据流图。供应商送来发货单及货物,供应科作如下处理:(1)审核发货单。经核对合同,将不合格的发货单退回供应商。(2)处理到货。对货物作质量检查,将质检不合格的发货单及货物退回供应商;质检合格的开入库单,将入库单及货物送仓库,向财务科发出付款通知,发货单存档。第5章1.系统设计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活动。2.简述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3.简述系统总体概要设计的内容。4.简述系统总体布局方案选择的原则。5.什么是模块?模块结构图的作用和绘制。6.模块的独立性怎样度量?具体内容是什么?7.简述怎样从数据流图导出模块结构图。8.简述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原则和方法。9.简述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的目的、内容和方法。10.从下图所示的数据流图中导出模块结构图。第6章1.简述系统实施的目标和活动。2.简述程序设计的质量要求和步骤。3.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什么?4.简述结构化程序设计与非结构化程序的比较。5.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有那些?6.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原则是什么?7.简述程序设计风格应达到基本要求。8.什么是软件系统测试?其目的是什么?9.简述软件系统测试的方法。第7章1.系统转换的三种转换方式是什么?2.系统转换的主要工作有那些?3.简述维护工作的重要性。4.简述系统维护工作的内容和类型。5.什么是软件的可维护性?七个特性衡量指标是什么?6.简述系统维护的管理工作步骤。第8章1.简述软件生产的特殊性。2.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涉及到哪些方面?系统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3.试述控制风险的方法。4.你怎么看待用户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用户和系统设计者之间的障碍有哪些?5.怎样处理用户在系统建设中的抵触?6.简述保证成功进行系统管理的因素。7.试述现代信息系统对管理人员提出的素质要求。1.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数据,简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表达的资料经过解释就是信息,也就是说,信息是我们对数据的解释,或者说是数据的内在含义。根据这个定义,那些能表达某种含义的信号、密码、情报、消息都可概括为信息。信息包括以下概念:
信源:即信息的发布者,也就是传者;信宿:即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也就是受者;媒介:原意指中间物,可用以纪录和保存信息并随后由其重现信息的载体,媒介与信息密不可分,离开了媒介,信息就不复存在,更谈不上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信道:指信息传递的途径、渠道。信道的性质、特点将决定对媒介的选择,比如,在谈话中,传者如果是以声波为交流信道的,那么,声波信道的特性便决定了所选取的交流媒介只能是具有“发声”功能的物体、材料和技术手段。同样,如果以频道为信息传递渠道的,其媒介选择只能是电子类的载体。 反馈:指受者对传者发出信息的反应,在传播过程中,这是一种信息的回流。传者可以根据反馈经验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根据此调整、充实、改进下一步的行动。数据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同样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图像来表述。数据是记录客观事实的符号。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会对接收者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它对决策者能增加知识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2.什么是信息循环?第一,引进了反馈机制,将反馈过程与传受双方的互动过程联系起来,把传播理解为一种互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二,在这一循环系统中,反馈还对传播系统及其过程,构成一种自我调节和控制。传受的双方要使传播维持发展下去,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反馈信息,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使整个传播系统基本上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控状态。信息传送的反馈模式3.简述信息的层次和信息的类型及主要特性根据信息对信息接收者活动的影响程度,信息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信息的层次信息接收者收集与利用信息,是为了规划或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达到预定的目的。迹象这一层次的信息是发现问题的先兆,这类信息提醒信息接受者情况可能有变,敦促信息接收者去进一步探明情况。如汽车司机在汽车运行中发现前方有异物,这就是“迹象”层的信息。司机进一步发现或被告知路有塌方现象,这一信息就反映了当前的事实,是第二层次的信息。连日下雨,路基不平是造成塌方的原因,这就是知识层的信息。如何逃过塌方路段,最安全、最迅速的达到目的地,在这一案例中属于“智慧”层的信息。从上述简单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信息内容所描述的信源与信宿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现实生活中许多比这复杂得多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中,也都可以分别找到这四个层次的信息的运动。常见的信息分类主要有:?以信息的性质为依据,信息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以认识主体为依据,信息可分为客观信息(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和主观信息(经过认识主体思维加工的信息);?以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信息可分为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以信息的逻辑意义为依据,信息可分为真实信息、虚假信息和不定信息;?以信息的生成领域为依据,信息可分为自然信息、社会信息和思维信息;?以信息的应用部门为依据,信息可分为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军事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经济信息等;?以信息的记录符号为依据,信息可分为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据信息等;?以信息的载体性质为依据,信息可分为文献信息、光电信息、生物信息等;?以信息的运动状态为依据,信息可分为连续信息、离散信息、半连续信息等。4.简述管理信息的特点管理信息是对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后得到的。管理信息有如下特点: ?信息量大。企业中有大量的原材料信息、物资设备信息、生产信息、人事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等。 ?来源分散。企业内各部门、各产供销环节,企业外的市场、客户、政府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同行及相关企业都有企业有用的信息。这使得信息的收集困难化,复杂化。 ?信息处理方法多样。企业中信息处理决非单纯计算。常用方法有记录、核对、分类、检索、合并、传输、存贮、输出等。 ?管理层次与信息特性有关。不同的管理层次与不同特性的信息打交道,因此,所采用的信息处理技术也大不相同。5.什么是知识经济,简述知识经济的由来。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6.简述信息系统的定义。信息系统的主要部分是为了产生决策信息所制定的一套有组织的应用程序。信息系统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表示。但不管何种形式,其输出的结果总是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在企业管理这样的人工系统中,信息系统和物流是相结合而存在的,信息系统是反映物流系统的状态的。而在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物理介质,例如电子介质,卡片等来传递的。从技术上定义,信息系统是―组由收集、处理、存储和传播信息组成的相互关联的部件,用以在组织中支持决策和控制;同时还可以帮助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分析问题、解决复杂问题和创造新产品。7.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它有什么特点?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机(电子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送、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信息系统。它能实测企业(组织)的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进行辅助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长远规划的目标。简言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工具,具有数据处理、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的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具备信息系统的功能。此外,它还具备其特有的计划、控制、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1. 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方法应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哪些?MIS的建设开发方法学是研究其建设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问题包括:现行管理的认知体系、MIS建设的战略规划、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等。2.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任何事物、任何系统工程都有其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直至被淘汰的过程,即生命周期。MIS也不例外,其生命周期包括规划阶段、开发阶段和运行维护阶段。规划阶段是根据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开发阶段是建设并建成一个系统。系统建成后便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衰变又不断维护(为了延长其使用时间),直到被新的系统所取代,这一MIS的生命周期便告结束。而新系统也将经历同样的生命周期。MIS开发阶段又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所以MIS的生命周期共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与维护五个阶段,这样划分MIS的生命周期是为了对每一个阶段的目的、任务、采用技术、参加人员、阶段性成果、与前后阶段的联系等作深入具体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实施开发工程,开发出一个更好的系统,以及更好地运用系统以取得更好的效益。3.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进行若干活动,每项活动应用一系列标准、规范、方法和技术,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形成符合给定规范的产品(成果)。4.什么是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所谓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就是把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按其生存周期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任务,然后逐步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在每一阶段的开始与结束都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前一个阶段的结束标准就是后―阶段开始的标准,而每个阶段任务相对独立而且比较简单,便于不同人员分工协作,从而降低了整个软件工程开发的困难程度。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采用科学管理和良好的技术方法,而且在每个阶段结束之前都从技术与管理两个角度进行严格审查,合格之后才开始下一阶段工作。这就使得软件开发全过程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保证了软件质量,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软件开发的成功率,软件开发的生产率也会明显地提高。5.什么是快速原型法?快速原型法就是针对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开发方法。它的主要思想是:首先建立―个能反映用户主要需求的原型,让用户实际看见新系统的概貌,以便判断哪些功能是符合要求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将原型反复改进,最终建立完全符合用户要求的新系统。6.简述在系统分析阶段使用原型法的开发过程(参见教材中图2-7原型法开发过程)7.试述本教材为什么选择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作为重点讲述内容。虽然有诸多缺陷,但只有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是实用并较全面支持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其他的方法尽管有很多优点,但或不很成熟或只能作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在局部开发环节的补充,暂时都还不能替代其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占目前系统开发工作量最大的系统调查和系统分析这两个重要环节。由于本书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入门教材,应让初学者建立起系统规范的建设思想,掌握基本方法,所以本书着重讨论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原理及应用。但强调鼓励读者在获得了本书的基本思想后用自己熟知的开发工具,结合其他方法大胆进行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8.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哪些?系统开发的方式第3 章1. 试述系统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主要任务是:(1)制定MIS的发展战略。(2)确定组织的主要信息需求,形成 MIS的总体结构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3)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2.试述系统规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和关键问题。(l)系统规划工作是面向长远的、来来的、全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它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非结构化程度较高。(2)其工作环境是组织管理环境,高层管理人员(包括高层信息管理人员)是工作的主体。(3)目前尚无可以指导系统规划全过程的适用方法,因此必须采用多种方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4)规划工作的结果是要明确回答规划工作内容中提出的问题,描绘出系统的总体概貌和发展进程,但宜粗不宜细。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在对MIS进行系统规划时应注意如下几个关键问题:(1))使信息系统规划与该组织的总战略目标协调一致。(2)设计组织信息系统的总框架是关键(3)人、管理、技术应协调发展3.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系统分析?其主要目标和活动内容有哪些?系统分析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系统分析的目标:就是按系统规划所定的某个开发项目范围内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出系统的逻辑方案。系统分析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是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把要解决哪些问题、满足用户哪些具体的信息需求调查、分析清楚,从逻辑上,或者说从信息处理的功能需求上提出系统的方案,即逻辑模型,为下一阶段进行物理方案(即计算机和通信系统方案)设计、解决“怎么做”提供依据。系统分析的主要活动:系统初步调查、可行性研究、系统详细调查、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系统分析工作的特点:(l)系统分析工作人员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知识水平(2)系统分析工作主要面向组织管理问题,方式与手段主要是人际交往(3)使用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4)系统分析工作的主要成果(产品)是文档资料(5)系统分析工作应确定系统边界,适可而止4.初步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哪些?(1)企业概况。企业的发展简史、目前规模、经营效果、业务范围、管理水平、企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2)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强弱决定了新系统的成败。(3)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调查企业的组织机构、领导关系、人员分工和配备情况,从中不但可以了解现有系统的构成、业务分工,还可以了解到人力资源,发现组织和人事制度的不合理成分。(4)现行信息系统运行情况。现行的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的或人机的)运行状况。诸如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率、可靠性、问题等。(5)新系统开发的条件。包括计算机设备情况,计算机应用人员情况;资金来源;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度;管理基础等。(6)问题和薄弱环节。企业期待MIS解决的问题,问题的重要性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5.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系统是否能够实现和值得实现等问题做出判断,避免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之后才发现系统不能实现或新系统投入使用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引起的浪费。对新系统可行性的研究,要求用最小的代价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系统是否可行。6.可行性研究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去考察?简述其内容。(l)技术可行性:对要求的功能、性能以及限制条件进行分析,以确定使用现有的技术能否实现这个系统。要考虑能否得到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资源,能否组织一个熟练的开发队伍,现有的开发技术是否达到开发系统所要求的水平,以及开发风险有多大。(2)经济可行性:新系统的经济效益能否超过其开发成本?为此应对新系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也就是要进行两项估计:费用估计和收益估计。(3)社会(法律)可行性:分析新系统是否符合当前社会生产管理经营体制要求,考虑系统开发是否可能导致违法。例如是否涉及知识产权、生产安全或其它与国家法律相违背的问题。(4)组织机构及操作方式上的可行性: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后,往往需要对现行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增设某些部门或精简某些部门,改变机构员工工作方式等。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否积极配合就可能成为系统成败的关键。第4章1.简述需求分析中现行系统调查、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等活动的详细内容、关键问题、主要成果及其描述方法。系统调查(1)组织机构的调查了解组织的机构状况。即各部门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人员配备、业务分工、信息流和物流的关系等等。组织机构状况可以通过组织结构图来反映。所谓组织机构图就是把组织分成若干部分,同时标明行政隶属关系,信息流动关系和其他关系。(2)业务处理状况调查为了弄清楚各部门的信息处理工作,哪些与系统建设有关,哪些无关,就必须了解组织的业务流程。系统分析人员应按照业务活动中信息流动过程,逐个调查所有环节的处理业务、处理内容、处理顺序和对处理时间的要求,弄清楚各个环节需要的信息内容、信息来源、去向、处理方法、提供信息的时间和信息形态等。(3)现行系统的目标、主要功能和用户需求调查只有充分了解现行系统的目标和功能以及用户需求,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使新系统开发成为可能。(4)信息流程调查开发信息系统必须了解信息流程。业务流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信息的流动和存储情况,但仍含有物资、材料等内容。为了用计算机对组织的信息进行控制,必须舍去其他内容,把信息的流动、加工、存储等过程流抽象出来,得出组织中信息流的综合情况。描述这种情况的就是数据流图。(5)数据及功能分析有了数据流图后,要对图中所出现的数据和信息的属性进一步分析,包括编制数据词典、数据存储情况分析及使用情况分析。同时还要对数据流图中的各个加工逻辑进行描述。可用的工具有决策树、决策表、结构化语言等。(6)系统运营环境分析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组织的信息系统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对环境环境的适应性而非技术问题。因此,必须对系统的应用环境进行认真地调查分析,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以提高系统开发的质量。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1)
现行系统的薄弱环节
新系统的总体功能需求
绘制数据流图
编写数据词典
系统分析说明书编写2.为什么数据流图要分层?数据流图的绘制过程,是系统分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就是由系统外部至系统内部、由总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的系统逻辑模型建立过程。在整个绘制过程中,始终要把握住对系统总体目标与总体功能的要求,在给定的系统边界范围内进行工作。为了使数据流图简洁、清晰、功能明确、方便交流,分解的层次和每张图的内容要适当。3.简述分层数据流图的组成与基本符号以及绘制步骤。数据流图的构成(1)数据流图使用的符号DFD由四种基本符号组成。如图所示。数据流图的基本符号(2)数据流数据流(Data Flow)由一个或一组确定的数据组成。数据流用标名箭头表示,名即数据流名,箭头指向表示数据流的流向。现在对数据流符号说明如下:
数据流名应能直观地反映数据流的含义,如日常业务中的产量日报表、汇款单、录取通知书、课程表等均可直接用做数据流名,既明确又简炼。也可以用一组数据中的主要数据为数据流命名,例如“学生成绩单”由学生姓名、成绩、通讯地址等数据组成,但成绩是主要的,可以用“学生成绩”为这一数据流的名字。(3)加工加工又称处理亦称变换,它表示对数据流的操作。加工的符号分成上、下两部分,从上到下分别是标识部分和功能描述部分。标识部分用于标注加工编号,加工编号应具有唯一性,以标识加工,以“P”开头。功能描述部分用来写加工名。为使DFD清晰易读,加工名应简单,能概括地说明对数据的加工行为,其详细描述在数据词典中定义。(4)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用来存贮数据的。在分层DFD中,数据存储一般仅属于某一层或某几层,因此又称数据存储为局部文件。数据存储名写在开口的长方框内,应概要地说明文件中的主要数据。(5)外部项源点和终点(又称端点)是系统外的实体,称作外部项。它们存在于环境之中,与系统有信息交流,从源点到系统的信息叫系统的输入;从系统到终点的信息称系统的输出。同―个端点可以是人或其它系统。在DFD中引入源点和终点是为了便于理解系统,所以不需要详细描述它们。它们可有编号,以“S”开头。
数据流图的绘制步骤(1)确定所开发的系统的外部项(外部实体),即系统的数据来源和去处。(2)确定整个系统的输出数据流和输入数据流,把系统作为一个加工环节,画出关联图。一般应把数据来源置于图的左侧,数据去处置于图的右侧(见下图a)(3)确定系统的主要信息处理功能,按此将整个系统分解成几个加工环节(子系统)确定每个加工的输出与输入数据流以及与这些加工有关的数据存储。根据各加工环节和数据存储环节的输出和输入数据流的关系。将外部项、各加工环节以及数据存储环节用数据流连接起来,为各数据流、加工环节和数据存储环节命名、编号,这样就形成所开发系统的数据流图顶层图(总图)。(4)根据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原则,对上层图中全部或部分加工环节进行分解。将需要分解的上一层图的加工环节(子系统)分解成具有明确逻辑功能的数个加工环节,按上一步骤中的做法,对上层需分解的加工环节画出分解后的数据流图草图。一般情况下,下层一张数据流图对应于其上层数据流图中的一个加工环节,在上层数据流图的加工环节分解成下层加工环节数量少时,下层一张数据流图亦可对应于上层图中一个以上的加工环节。(5)重复步骤(4),直到逐层分解结束。分解拘束的标志是:对于每一个最低层的加工,即各层数据流图中不做进一步分解的加工,其逻辑功能已足够简单,明确和具体,可以用一张A4规格的纸张写出清晰的说明。(6)对图进行检查和合理布局,主要检查分解是否恰当、彻底,DFD中各层是否有遗漏、重复、冲突之处,各层DFD及同层DFD之间关系是否争取及命名、编号是否确切、合理等,对错误与不当之处进行修改。(7)和用户进行交流,在用户完全理解数据图的内容的基础上征求用户的意见。和用户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系统逻辑功能的设置和描述是否合理,能否满足拥护的信息需求,数据流和数据存储内容以及数据来源和去处(外部项)是否符合实际,描述是否准确、合理;用户在了解数据流图的全部内容后对系统逻辑功能有什么进一步的意见与要求。系统分析人员根据与用户讨论的结果对数据流图的草图进行修订。直到双方均满意为止.6.某银行发放贷款原则如下:(1)对于贷款未超过限额的客户,允许立即贷款;(2)对于贷款已超过限额的客户,若过去还款记录好且本次贷款额在2万元以下,可作出贷款安排,否则拒绝贷款。请用结构化语言、决策表来描述该原则。答:IF已超过贷款限额IF客户过去还款纪录差拒绝贷款ELSEIF本次贷款额≥2万拒绝贷款ELSE作出贷款安排ENDIF ELSE允许立即贷款ENDIF7.依据如下决策表,画出决策树信件收费决策表答:决策树如下:1.系统设计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活动。目的与任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反映了用户信息需求的系统逻辑方案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物理(技术)方案。主要任务是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系统分析阶段对系统的逻辑功能的要求,并考虑到经济、技术和运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技术方案,合理选择计算机和通信的软、硬件设备,提出系统的实施计划,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的活动,主要分两步完成。首先作概要设计,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软件的系统结构、数据存储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然后是详细设计,通过对结构表示进行细化,得到详细的数据结构、算法、输入输出界面等。(l)系统总体概要设计,其中包括:
①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
②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
③计算机硬件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④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2)详细设计,其中包括:
①代码设计;
②数据库设计;
③输出设计;
④输入设计;
⑤用户界面设计;
⑥处理过程设计;
⑦安全可靠性设计。(3)系统实施进度与计划的制定。(4)“系统设计说明书”的编写。”2.简述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SD方法是从数据流图出发,逐步产生系统的总体结构。它将系统看成一个模块,然后按任务和功能逐步将其分解成更具体的模块,直到模块足够简单、明确,编程人员能按照模块的处理过程描述进行编程时为止。用SD 方法所设计的系统结构清晰、具有层次关系。SD方法关注的是系统结构,构成系统各模块的详细功能与处理逻辑可由其他“结构化”工具来描述,如,IPO图、N-S盒图、PAD图、结构化语言、伪代码等。3.简述系统总体概要设计的内容。包括:①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②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③计算机硬件方案的选择和设计;④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4.简述系统总体布局方案选择的原则。系统布局方案的选择原则:
①处理功能和存储功能应满足系统要求。
②使用方便。
③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变更性好。
④安全性、可靠性高。
⑤经济实用。5.什么是模块?模块结构图的作用和绘制。所谓模块是指:具有输入、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程序和内部数据等属性的程序段。输入、输出和逻辑功能是模块的外部属性,运行程序和内部数据是模块的内部属性。模块经过“自顶向下”的逐层分解,把一个复杂系统分解成几个大模块(或子系统),每个大模块又分解为多个更小的模块。这样就得到具有层次结构的模块结构,称之为模块结构图(Moduler Structured Chart) 。模块结构图反映了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MSC使用的基本符号:6.模块的独立性怎样度量?具体内容是什么?所谓模块的独立性,是指软件系统中每个模块只涉及软件要求的具体的子功能,而和软件系统中其它的模块的接口是简单的。例如,若一个模块只具有单一的功能且与其它模块没有太多的联系,那么,我们称此模块具有模块独立性。
一般采用两个准则度量模块独立性。即模块间的耦合性和模块的内聚性。耦合性是模块之间互相连接的紧密程度的度量。模块之间的连接越紧密,联系越多,耦合性就越高,而其模块独立性就越弱。内聚性是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则它的内聚性就越高,相对地,它与其它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就会减低,而模块独立性就越强。因此,模块独立性比较强的模块应是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7.简述怎样从数据流图导出模块结构图。从变换型DFD导出MSC把变换型DFD转换为MSC的关键是确定变换中心。具体步骤是:1)找出逻辑输入、逻辑输出,确定输入、变换中心和输出三大部分。2)设计顶层模块.把输入、变换中心和输出连到顶层模块下作为第二级模块。3)其它加工以数据流连线为据自然下垂,作为下级模块。4)标注模块名、数据流名、控制流名、调用关系等。从事务型DFD导出MSC事务型DFD的前事务中心一般起判断作用,然后选择某一支路进行数据处理,这种作用正是MSC中管理模块的作用。具体转换步骤为;1)找出前事务中心,如果有后事务中心也一并找出。2)设计顶层模块.建立一个“事务类型获取“模块。把“事务类型获取”模块和“事务中心调度”模块连接到顶层模块作为第二级模块。3)其它加工以数据流连线为据自然下垂,作为下级模块。如果有后事务中心,将其作为二级模块。4)标注模块名、数据流名、控制流名、调用关系等。从复合型DFD导出MSC一般,一个大型的软件系统是变换型结构和事务型结构的混合结构。通常利用以变换分析为主,事务分析为辅的方式进行软件结构设计。在系统结构设计时,首先利用变换分析方法把软件系统分为输入、中心变换和输出3个部分,设计上层模块,即主模块和第一层模块。然后根据数据流图各部分的结构特点,适当地利用变换分析或事务分析,可以得到初始模块结构图。8.简述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数据库设计分为以下六个阶段:在需求分析阶段,数据库设计人员充分地调查和分析用户的应用需求,概念结构设计的目标是产生出一个能反映组织信息需求的概念模型。最常见的概念模型是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转换成所选择的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目前,绝大多数是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E-R模型转换关系模型的方法:(1)将每一个实体转换成一个关系。(2)所有主码必须定义非空(NOT NULI)。如果所用的DBMS软件不支持NOT NULL选项,则必须用编程的方法实现实体完整性规则。在选择DBMS软件时,应该尽量选择满ANSI SQL标准的软件。(3)对于二元联系,按照下列规则定义外码:?一对多联系:将“一”表中的主码作为外码放在“多”表中。因此外码总是在“多”的一方。?一对一联系:将一个表的主码作为外码放在另一个表中。外码通常是放在存取操作比较频繁的表中,或者根据问题的语义决定放在哪一个表中。如果两个实体之间是一对一联系,也可以将两个实体合成一个实体。可以将一对一联系着作一对多联系的特例。?多对多联系:建立复合实体,复合实体的主码由两个父实体的主码复合组成。复合实体的主码也是外码,所以,它们必须是NOT NULL。对于一个设计好的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符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称为物理设计。物理设计完全依赖于给定的数据库软件和硬件设备。关系DBMS对物理设计的要求很少,且仅有的一些要求也是由DBA来实现的。确定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后,就可以利用DBMS提供的数据定义语言(SQL语言)建立数据库的结构,称之为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开发工作完成之后,系统便进入运行与维护阶段。9.简述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代码设计代码设计的目的是要设计出一套为系统各部分所公用的优化的代码系统。
代码设计是从编制数据词典开始的。编码对象主要是数据存贮(数据库或文件)中所包含的数据项与数据结构。代码设计的结果应形成编码文件,作为系统设计与编程的标准。其基本设计原则是:(1)唯一确定性。每一个代码都仅代表唯一的实体或属性。(2)标准化与通用性。国家或有关部委颁布的编码标准是代码设计的依据。(3)可扩充性和稳定性。当增加新的实体或属性时,直接利用原代码加以扩充,而不需更新变动代码系统。要考虑系统的发展和变化,一般考虑三、五年的使用期限。(4)便于识别和记忆。为了同时适于计算机和人工处理使用,代码不仅要具有逻辑含义,还要便于识别和记忆。(5)短小精悍。代码的长度不仅会影响所占据的存贮单元和信息处理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代码输入时的出错率和输入、输出的速度。(6)容易修改。当某个代码在条件或代表的实体关系改变时,容易变更。(7)考虑程序处理上的方便。输入设计(1)输入设计的目标是:在保证输入信息正确性和满足需要的前提下迅速、经济和方便。
(2)输入设计的原则:
在能满足处理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输入量。输入量少,错误率低,输入时间短;
输入操作方便,从而减少输入错误的发生;
尽早对输入数据进行检查(尽量接近原数据发生点),以使错误及时得到改正;
尽量减少汉字的输入量,代之以编码。例如,以材料编号代替材料名称。
(3)输入类型
外部输入:是系统的原始输入,例如顾客订单、进货单等;
内部输入:系统内部产生并输入的信息,如文件的更新等;
操作输入:计算机运行过程中与操作有关的输入,如控制参数、文件名等;
计算机输入:由系统内部或外部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直接输入的信息。例如计算机将当天数据存入中央数据库;交互式输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的输入。输出设计对输出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及时而且适用。输出设计的详细步骤包括:确定输出类型与输出内容、确定输出方式(设备与介质)、专门的表格设计等。输出信息的使用者是用户,在设计过程中,系统设计员必须深入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与用户充分协商。
输出类型与输出内容:
外部输出:输出目标是系统之外的环境,例如,结出帐簿、表格等。
内部输出:系统内部一个处理过程向另一个处理过程的输出,通常,它是计算机与人的主要接口。
中间输出:计算机处理过程中的中间输出结果,这些结果还要进一步输入和处理。
交互输出:计算机以通讯方式与用户交互,即以对话方式输出。操作输出:计算机运行过程中与操作有关的输出,如程序清单、出错信息等。10.从下图所示的数据流图中导出模块结构图。第10题图答:第6章1.简述系统实施的目标和活动。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开发期,经过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以后,便开始了系统实施阶段。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系统开发工作主要是集中在逻辑、功能和技术设计上,工作成果是以各种系统分析与设计文档来体现的。系统实施阶段要继承此前各阶段的工作成果,将技术设计转化成为物理实现,因此系统实施的成果是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晶。
这一阶段由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系统安装和新旧系统转换等主要活动构成。
程序设计又称编写程序,按照详细设计阶段产生的程序设计说明书,用选定的程序设计语言书写源程序。系统测试是系统质量可靠性保证的关键,也是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编码的最终评审。运用一定的测试技术与方法,通过模块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几个步骤,发现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系统安装主要是指各种软、硬件设备的选型、论证、购置、安装,以及整个系统调试运行。新旧系统转换,也称系统切换与运行,是指以新开发的系统替换旧的系统,并使之投入使用的过程。它包括系统交付前的准备工作、系统切换的方法和步骤等。2.简述程序设计的质量要求和步骤。对程序的质量要求系统实现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是程序设计。程序设计是根据系统设计说明书中有关模块的处理过程描述、数据库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语言,编制出正确、清晰、强健性好、易维护、易理解、工作效率高的程序。首先是正确实现程序说明书所规定的各项功能,其次要求程序具有以下良好的性能:(1)结构清晰。结构清晰是保证程序正确,提高可读性与可维护性的基础。结构清晰的程序应尽量少用或不用GOTO转向语句;要用IF-ELSE-ENDIF,DO
WHILE一ENDDO以醒目的层次结构排列。(2)易理解。编写程序就如写,易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逻辑上完全正确但杂乱无章,无法供人阅读、分析、测试、排错、修改与使用的程序是没有什么价值的。(3)可维护。为排错、改进的需要,维护是必要的。可维护性是目前程序设计所追求的主要目标。(4)健壮性。健壮性是要求系统对错误操作、错误数据录入能予以识别与禁止,不会因错误操作、错误数据输入及硬件故障而造成系统崩溃。(5)效率。主要是指系统运行效率与存储效率。尽量用较少的空间,较快的速度完成规定的功能。程序设计步骤(1)理解系统的设计要求。首先要仔细地阅读系统设计说明书,吃透系统设计所提出的任务、功能和目标,明确自己所编程序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与之相关的环境条件;(2)熟悉计算机性能。在程序设计前要熟悉系统的开发环境,包括计算机的性能,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与数据库管理系统;(3)细化程序处理过程。系统设计说明书中给出的处理过程的描述还是比较粗糙的,程序设计者在编程前要根据所选择的程序设计语言予以细化,并用一定的方法对处理过程进行描述。(4)编写源程序。在完成前三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编程并在计算机上实现。(5)测试。程序编制完成以后,要对程序的正确性作出评价,这就需要对程序进行测试。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程序中常见的错误有:语法错误、逻辑错误、输入输出格式错误等。有关统计表明,程序测试所占用的时间和经费与开发系统的规模成正比。因此,组织测试数据、选择测试方法应引起系统开发者足够的重视。程序测试时应根据程序错误的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3.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什么?l)使用语言中的顺序、选择、重复等有限的基本控制结构表示程序逻辑。2)选用的控制结构只准许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3)程序语句组成容易识别的块(block),每块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4)复杂结构应该用基本控制结构进行组合嵌套来实现。5)语言中没有的控制结构,可用一段等价的程序段模拟,但要求该程序段在整个系统中应前后一致。6)严格控制GOTO语句,仅在可以改善而不是损害程序可读性的情况下偶尔使用。例如,在查找结束时、文件访问结束时,出现错误情况要从循环中转出时、使用条件选择结构实现就不如用GOTO语句来得简洁易懂。4.简述结构化程序设计与非结构化程序的比较。非结构化程序中每一部分都可能有多个入口和多个出口,这就使程序的正确性验证要复杂得多。结构化程序的正确性只受到它的前一部分程序的运行结果和其本身运行结果的影响,而非结构化程序正确性还要受到其后续部分运行结果的影响,也即,几乎受到程序中其他所有部分的影响。这就使得程序的验证要比结构化程序困难得多。
结构化程序良好的线性结构,使它易阅读、易理解、易维护。结构化程序的阅读和程序的空间位置是一致的,程序读到哪,理解到哪。而非结构化程序由于转移语句的存在,使人们在读完一部分程序后,并不能够完全理解该程序部分。因为后续部分中的转移语句,可能会在某种条件下会再次转移到该处执行。
结构化程序的维护修改只要考虑被修改部分的上下文,考虑修改后会对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非结构化程序的修改不仅要考虑被修改部分的上下文,还要考虑该程序段所转移到的程序段及其它程序段转移到本程序段的情况。5.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有那些?(1)面向机器语言是为特定的某一种或某一类计算机而设计的语言,如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2)面向过程语言是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之外,按数据处理过程而设计的语言,也称为高级语言。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典型的有:
?Basic语言:是一种简单易学的程序设计语言,但执行速度较慢,可用于一般数值计算与事务处理,完全支持结构化程序设计,适用于非专业计算机编程人员。
?PASCAL语言:它是第一个系统体现结构化程序设计概念的高级语言,控制结构完备,有丰富的数据结构和数据类型,语言表达能力强,移植容易,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以及系统软件开发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
?C语言:这是一种使用广泛、影响很大的高级语言。它提供了丰富的控制结构以支持结构化程序设计,有丰富的运算符和数据类型。C语言最初是在Unix操作系统下研制的,现已成功地移植到多种微机与小型机上,所以C语言程序可移植性极好。而且C语言又具有汇编语言的功能,可以处理计算机直接操作的大多数数据,直接完成硬件的算术或逻辑运算,因而C语言程序在空间和时间效率上都能和汇编语言程序媲美,绝对高于其它高级语言。它特别适合编写系统软件,并且也广泛用于应用软件的开发。
(3)面向问题的语言是面向各种专门的问题,在程序设计中只告诉计算机“做什么”,无需告诉它“怎么样做”,这种语言通常被称为第四代程序设计语言(4GL 。高级语言被称为第三代程序设计语言),4GL是非过程化的。
(4)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是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配套的计算机语言,它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传统的面向过程的高级语言基础上加入面向如面向对象的语言成分而形成的,如C++语言;另一类是完全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如Java、SmallTalk。6.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原则是什么?(1)最少工作量原则。使用最小代价让系统工作。
(2)最少技巧性原则。最好无需培训或很少培训就能编制程序。
(3)最少错误原则。对常用的高级语言来说,要提供结构化控制结构、类型检查、数据结构描述、易于检验测试等机制。
(4)最少维护原则。对一般的高级语言来说,应提供独立编译能力和系统软件包。独立编译意味着可分别编译各个程序单元,无需因修改了一个程序单元而重新编译所有的程序。软件包意味着系统工具能提供较多功能,以减轻开发强度,提高开发效率。如用于实时检查语法错误的功能、调试排错功能、随机提示功能、提供程序框架功能等等。
(5)减少记忆原则。7.简述程序设计风格应达到基本要求。?
源程序文档化源程序文档化包括选择好标识符(变量和标号)的名字、安排注释以及程序的视觉组织等等。( l)符号名的命名符号名即标识符,包括模块名、变量名。常量名、标号名、子程序名以及数据区名、缓冲区名等。这些名字应能反映它所代表的实际东西,应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使其能够见名知意,有助于对程序功能的理解。(2)程序的注释夹在程序中的注释是程序员与日后的程序读者之间通信的重要手段。正确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理解程序,可为后续阶段进行测试和维护,提供明确的指导。因此注释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允许使用自然语言写注释,这给阅读程序带来很大的方便。一些正规的程序文本中,注释行的数量占到整个源程序的1/3到1/2。(3)视觉组织――空格、空行和移行一个程序如果写得密密麻麻,分不出层次来常常是很难看懂的。优秀的程序员在利用空格、空行和移行的技巧上显示了他们的经验。恰当地利用空格,可以突出运算的优先性,避免发生运算的错误。?
数据说明(l)数据说明的次序应当规范化,使数据属性容易查找,也有利于测试、排错和维护。原则上,数据说明的次序与语法无关,其次序是任意的。但出于阅读、理解和维护的需要,最好使其规范化,使说明的先后次序固定。一般顺序为:常量说明,简单变量类型说明,数组说明,公用数据块说明,所有的文件说明。(2)当多个变量名用一个语句说明时,应当对这些变量按字母的顺序排列。如把 ?
语句结构在设计阶段确定了软件的逻辑流结构,但构造单个语句则是编码阶段的任务。语句构造力求简单、直接,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效率而使语句复杂化。
(l)在一行内只写一条语句,并且采取适当的移行格式,使程序的逻辑和功能变得更加明确。例如,许多程序设计语言允许在一行内写多个语句。但这种方式会使程序可读性变差。因而不可取。
(2)程序编写首先应当考虑清晰性,简单,直截了当地说明程序员的用意,不要刻意追求技巧性或程序执行速度,使程序编写得过于紧凑。
(3)首先要保证程序正确,然后才要求提高速度。
(4)避免使用临时变量而使可读性下降。例如,有的程序员为了追求效率,往往喜欢把表达式 X=A[I]+l/A[I]写成AI=A[I];X=AI+l/AI。因为他意识到简单变量的运算比下标变量的运算要快。这样作,虽然效率要高一些,但引进了临时变量,把一个计算公式拆成了几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且将来一些难以预料的修改有可能会更动这几行的顺序,或在其间插入语句,并顺带着(误)改变了这个临时变量的值,就容易造成逻辑上的错误。不如在一个算式中表达较为安全可靠。
(5)尽量用公共过程或子程序上代替重复的功能代码段。要注意,这段代码应具有一个独立的功能,不要只因代码形式一样便将其抽出组成一个公共过程或子程序(模块的偶尔内聚)。
(6)使用括号清晰地表达算术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的运算顺序。
(7)用逻辑表达式代替分支嵌套,以避免过多的循环嵌套和条件嵌套。
(8)尽量减少使用“否定”条件的条件语句。例如,如果在程序中出现
(9)经常反躬自省:“如果我不是编码的人,我能看懂它吗?”考虑它的可理解性达到什么程度。8.什么是软件系统测试?其目的是什么?系统测试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周期中一个十分重要而漫长的阶段。其重要性体现在它是保证系统质量与可靠性的最后关口,是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的最终审查。测试的目的就是发现软件的错误。9.简述软件系统测试的方法。?
人工测试人工测试又称代码复审,主要有下列三种方法:(1)个人复查:指源程序编完以后,直接由程序员自己进行检查。由于心理上对自己程序的偏爱,因此有些习惯性的错误自己不易发现,如果对功能理解有误,自己也不易纠正。所以这是针对小规模程序常用的方法,效率不很高。(2)走查:一般由3~5人组成测试小组,测试小组成员应是从未介入过该软件的设计工作的有经验的程序设计人员。测试在预先阅读过该软件资料和源程序的前提下,由测试人员扮演计算机的角色,用人工方法将测试数据输入被测程序,并在纸上跟踪监视程序的执行情况,让人代替机器沿着程序的逻辑走一遍,以发现程序中的错误。由于人工运行很慢,因此走查只能使用少量简单的测试用例,实际上走查只是个手段,随着“走”的进程中不断从程序中发现错误。(3)会审:测试小组的成员与走查相似,要求测试成员在会审前仔细阅读软件有关资料,根据错误类型清单(从以往经验看一般容易发生的错误),填写检测表,列出根据错误类型要提问的问题。会审时,由程序作者直接逐个阅读和讲解程序,测试人员逐个审查、提问,讨论可能产生的错误。会审对程序的功能、结构及风格等都要进行审定。机器测试通过在计算机上直接运行被测程序来发现程序中的错误。机器测试有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两种方法。
(1)黑盒测试:也称功能测试,将软件看作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特性的情况下,测试软件的外部特性。根据软件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测试用例,从程序的输入和输出特性上测试是否满足设定的功能。
(2)白盒测试:也称结构测试,将软件看作一个透明的白盒子,按照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逻辑来选定测试用例,对软件的逻辑路径及过程进行测试,检查它与设计是否相符。
10.什么是调试?其步骤是什么?方法有哪些?
调试:准确判定错误位置以及具体的出错情况,继而进行改正以排除错误。
调试的执行步骤如下(参看下图):调试的活动
(1)从错误的外部表现形式入手,确定程序中出错位置;
(2)研究有关部分的程序,找出错误的内在原因;
(3)修改设计和代码,以排除这个错误;(4)重复进行暴露了这个错误的原始测试或某些有关测试,以确认:①该错误是否被排除;②是否引进了新的错误。(5)如果所作的修正无效,则撤销这次改动,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为止。
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予以排除:(1)追踪法即将程序执行过程中的实际踪迹在屏幕上显示或打印出来。(2)截取法在程序的某个位置设置断点,使程序在执行到该断点时停止运行。一些高级语言都有设置和废除中断的语句或命令,并有相应的继续执行命令。通常是在程序中两个相对独立的程序段之间设置断点,并预期程序执行到该处的结果,比较预期结果与实际运行结果,以判断该程序的正确性,或从中发现错误的位置。(3)归纳法从测试结果发现的错误人手,分析错误原因,查找错误所在。归纳法排错的步骤:
1)设置数据。列出所有已知信息,即程序能正确完成什么,存在什么类型的错误?
2)组织数据。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处理过程,也就是使所设置的数据结构化,便于从中发现矛盾。
3)假设错误可能原因。研究错误迹象与数据间的关系。提出一个或多个假设原因,若提不出假设,则要设置更多的数据和执行附加的测试用例。若存在几种假设,则首先选择可能性最大的一个。
4)证明错误原因假设。通过比较错误原因假设与原来的错误数据,确定该假设是否完全解释了原有的错误迹象。如果比较结果不满意,则说明该假设不完全适用,要重新假设错误可能原因或重新设置数据。(4)演绎法首先列出所有可能的错误原因,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划去特殊的原因,直到留下一个主要原因为止。演绎法的步骤如下:
1)列出可能的错误原因;
2)仔细分析现有数据,寻找矛盾,排除所有无关因素,找出主要原因。若全部原因都被排除,则要设计附加的测试用例来发现新的错误原因。
3)进一步完善留下的错误原因假设。利用可靠的错误迹象来完善错误原因假设,使之更加具体化;4)证明错误原因假设的正确性。第7章1.系统转换的三种转换方式是什么?系统转换的方式有:直接方式、并行方式和分阶段三种转换方式。
(1)直接转换方式。这种转换方式是在某一时刻,用新系统完全代替老系统工作。这种转换方式省时省力,但风险较大。对于信息规格要求高的那些信息系统,比如会计信息系统而言,不能采用这种转换方式。因为系统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情。
(2)并行转换方式
新老系统同时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并行运行,并行期的初期是以老系统来考核新系统,老系统处理的结果作为管理的依据。并行期的后期,根据新系统工作情况逐步让老系统退出实际管理工作,这时的老系统起考核作用。这种转换方式可靠性高,风险小,但并行运行阶段会增加业务人员的工作量。
(3)分阶段逐步转换方式
新老系统的转换是一个子系统一个子系统地进行。每个子系统的转换是按平行方式进行。这种转换方式可以达到风险小,又不加重业务部门的负担。但各个子系统转换的先后次序和相互之间的接口处理较难解决。通常是先转换相对独立的“前道工序”的子系统,联系密切的“后道工序”的子系统则留在后期转换。2.系统转换的主要工作有那些?根据信息系统实际开发和应用的情况,确定了系统转换的方式以后,除了做好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和人员培训等准备工作之外,最重要并且工作量最大的是数据准备和系统初始化工作。3.简述维护工作的重要性。在系统的整个使用寿命中,都将伴随着系统维护工作的进行。系统维护的目的是保证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而可靠地运行,并能使系统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系统维护就是为了保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随着环境的变化始终处于最新的、正确的工作状态。4.简述系统维护工作的内容和类型系统维护工作的内容系统维护是面向系统中各种构成因素的,按照维护对象的不同,系统维护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1)系统应用程序维护。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是通过应用程序的运行而实现的,一旦程序发生问题或业务发生变化,就必然地引起程序的修改和调整,因此系统维护的主要活动是对程序进行维护。(2)数据维护。业务处理对数据的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除了系统中主体业务数据的定期正常更新外,还有许多数据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更新,或随环境或业务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及数据内容的增加、数据结构的调整。此外,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都是数据维护的工作内容。(3)代码维护。随着系统应用范围的扩大、应用环境的变化,系统中的各种代码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设置新的代码。(4)硬件设备维护。主要是指对主机及外设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如机器部件的清洗、润滑,设备故障的检修,易损部件的更换等,都应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以保证系统正常有效地运行。系统维护的类型系统维护的重点是系统应用软件的维护工作,按照软件维护的不同性质,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种类型:(1)纠错性维护由于系统测试不可能揭露系统存在的所有错误,因此在系统投入运行后频繁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就有可能暴露出系统内隐藏的错误,诊断和修正系统中遗留的错误,就是纠错性维护。纠错性维护是在系统运行中发生异常或故障时进行的,这种错误往往是遇到了从未用过的输入数据组合或是在与其他部分接口处产生的,因此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发生。有些系统运行多年以后才遇到这种情况,暴露出在系统开发中遗留的问题,这是不足为奇的。(2)适应性维护适应性维护是为了使系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维护工作。一方面计算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硬件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的操作系统和原来操作系统的新版本不断推出,外部设备和其他系统部件经常有所增加和修改,这就必然要求信息系统能够适应新的软硬件环境,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使后寿命在延长,超过了最初开发这个系统时应用环境的寿命,即应用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机构的调整、管理体制的改变、数据与信息需求的变更等都将导致系统不能适应新的应用环境。(3)完善性维护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往往要求扩充原有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性能,如增加数据输出的图形方式,增加联机在线帮助功能、调整用户界面等等,尽管这些要求在原来系统开发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并没有,但用户要求在原有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并且随着用户对系统的使用和熟悉,这种要求可能不断提出。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进行的系统维护工作就是完善性维护。(4)预防性维护系统维护工作不应总是被动地等待用户提出要求后才进行,应进行主动的预防性维护,即选择那些还有较长使用寿命,目前尚能正常运行,但可能将要发生变化或调整的系统进行维护,目的是通过预防性维护为未来的修改与调整奠定更好的基础。例如将目前尚能应用的报表功能改成通用报表生成功能,以应付今后报表内容和格式可能的变化。5.什么是软件的可维护性?七个特性衡量指标是什么?所谓软件可维护性,是指纠正软件系统出现的错误和缺陷,以及为满足新的要求进行修改、扩充或压缩的容易程度。可维护性、可使用性、可靠性是衡量软件质量的几个主要质量特性,也是用户十分关心的几个方面。可惜的是影响软件质量的这些重要因素,目前尚没有对它们定量度量的普遍适用的方法。但是就它们的概念和内涵来说则是很明确的。软件的可维护性是软件开发阶段各个时期的关键目标。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用如下的七个特性衡量程序的可维护性。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维护,这七种特性的侧重点也不相同。下表显示了在各类维护中应侧重哪些特性。图中的“√”表示需要的特性。在各类维护中的侧重点6.简述系统维护的管理工作步骤。(1)提出维护要求。用户或系统操作人员提出维护要求,填写申请报告。
(2)审批。维护申请报告经专家研究和领导审批。(3)组建维护小组。根据维护工作的内容选择有关维护人员组成维护小组,负责维护工作。(4)维护实施。维护人员研究维护任务,阅读系统文档以确定维护工作的实施细则。进行维护时一定要填写维护记录。(5)文档维护。对程序进行维护后,一定要对相应的文档做维护。以保持系统的一致性,给以后的维护打好基础。(6)验收。维护工作完成后,由用户、专家及有关领导进行验收,同时要验收有关资料。对于重大的维护应作为小系统开发对待,按部就班地进行。第8章1.简述软件生产的特殊性。(1)产品抽象性。软件生产及软件产品可见性差,其加工对象是信息而不是物理实体。这给检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2)产品严格性。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是一项严密的逻辑工程,产品无等级而言,好就是好,错就是错。(3)生产创造性。软件产品执行重复性大,而构成重复性小。软件生产主要是设计,成批生产只是复制。因此,软件生产主要是创造性生产。(4)产品无磨损。软件产品不会因使用而产生磨损,其故障也不能用更换零部件的办法解决。(5)智力密集。目前,软件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还很低,主要靠人的智慧型劳动完成。(6)难定量。无论是生产还是维护,工作量都难以定量管理。如系统分析员的工作难于定量化,程序员的劳动生产率难于定量化等等。(7)易出错。软件产品中错误难以避免,测试只能发现错误而不能保证没有错误。软件产品容易出错的原因是缺乏理论支持。(8)维护是必要的。软件产品不成熟,无验收标准,交付使用后要经常变动,因此,维护是必要的。而且,维护是系统建设的一个正式阶段。2.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涉及到哪些方面?系统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开发资源的保障。人、财、物等资源是系统开发的基础条件,为了保证开发进度和开发质量,必须保证有关资源定质、定量、定期到位。
(2)进度计划与控制。在项目进程中,应按照系统规划阶段制定的进度计划进行检查。如某些任务不能如期完成,应分析原因,采取必要的、有成效的措施予以调整和补救,以保证整个工程如期进行。进度计划应以图表方式描述出来,悬挂在工作室中,以督促开发组成员的工作。
(3)阶段性评价。在系统开发的每一个阶段(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等)完成后都要进行阶段性评价,本阶段评价合格并经批准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防止大范围返工。
(4)工作量与费用统汁。工作量和费用开支是工作量计划和费用计划管理所必须的形式表示。
因此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人员、组织、计划、控制、用户、文档和规范。1.人员MIS开发工程的人员主要有: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经济模型设计员、数据库管理员、程序员,资料员,项目管理员和其它辅助人员。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有时可能一人身兼数职,但职责必须明确。2.组织软件开发的组织没有统一的模式,在此介绍三种成功的组织结构。(1)主程序员制由IBM公司提出的主程序员制是软件结构化设计的组织体现,它是全组协调统一的保证。开发组由一位高级工程师(主程序员)主持计划,协调和复审开发组的全部活动;技术人员(一般2~5人)负责分析和开发工作;一位后援工程师支持主程序员的工作,必要时可以代替主程序员的工作,以减轻主程序员的负担。(2)专家组专家组强调每个人的才能,把每个人都看成某一方面的专家,由这些专家组成一个开发组。这种开发组虽然可以发挥每个人的专长,但可能出现协调上的困难。(3)民主组织民主组织是由从事各方面工作的人员轮流担任组长。很显然,这种组织对于调动积极性和个人的创造性是值得称道的。但过多的组长轮换,对工作的连续性不利,不符合工程化的要求。3.计划由于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不成熟、变化多,其计划不容易制定,更难以执行。一个有效的办法是以计划为基础加强“控制”。计划包括进度计划和各阶段的具体计划,还包括人员、时间、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对策等。4.控制控制是为了保证计划的执行,应付各种变动、干扰、异常和意外情况。控制对于开发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当条件比较复杂、变化多、不稳定时,控制更困难,但也显得更重要。
控制包括风险控制、进度控制、经费控制、质量控制、人员控制等。5.用户MIS的最终产品成功与否,还要取决于用户的合作。所以,管理员有责任对用户做工作。系统分析工作应当由软件人员和应用部门业务人员合作进行,考虑到业务人员对计算机、软件理解上的困难,软件人员应当主动些,主动提问、主动介绍情况、主动与之讨论。管理人员应掌握用户心理,对用户的工作要贯彻始终,防止由于不理解而造成干扰和阻力。6.文档文档是开发过程中唯一的可见物,是对未来系统的描述,是人的设计思想的具体体现。思想是不可见的、不稳定的,但思想一旦转化为文档,就成为可见的、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白纸黑字”。只有通过文档才能检查进度、方便通讯。文档使开发过程可见池,如最初要求、中间结果、最后成果等。项目管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档管理来体现的。7.规范软件开发过程涉及大量人的活动。制定各种规范有利于统一尺度、协调步骤,有利于定量化,克服偶然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规范包括人员规范、文档规范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开发过程可以利用开发工具以实现自动化,但不可能全部自动化。规章制度是用来约束非自动化部分的。3.试述控制风险的方法。(1)外部集成法:将系统实施小组的工作与组织各层次用户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结构化程度相对比较低的项目必须在各个阶段都有用户的充分参与。需要动员用户支持多种可选设计方案中的一种,并承担其中的某项设计。所以必须运用外部集成法,其特征如下:
1)用户可作为项目领导,或项目小组中的二把手;
2)建立用户指导委员会对系统设计进行评价;
3)用户可能成为积极的项目小组成员;
4)项目要有用户对说明书的正式评审和批准;
5)所有主要的设计会议记录都能在用户中广泛传送
6)用户能为高层管理者准备状态报告;
7)可以委托用户培训和安装;
8)用户能够负责对变更的控制,一旦最终的设计说明书完成,将停止所有不必要的变更。(2)内部集成法。确保系统实施小组作为一个富有凝聚力的整体运作。对高技术水平的项目采用内部集成法很有好处。这类项目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技术的复杂程度,项目领导者既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又需要管理经验。他们必须能预先提出问题,并在一个得力的技术小组中建立一种平稳的工作关系。其特征如下:1)项目小组成员须有丰富的经验;2)项目小组须在具有高技术水平和项目管理经验的管理者领导之下;3)应经常召开小组会议;4)小组应定期举行技术情况评审工作;5)项目小组应具备同事之间保持融洽工作关系的良好传统;6)小组成员应当参与建立目标和确定目标期限的过程;7)内部尚不具备的必要技术、技能或专家建议应确保从组织外部获得。(3)规范计划和规范控制法建立并排列任务,确定每项任务所要求的时间、资金和技术资源预算。辅助监测向目标进展的状况。对高结构化和低技术水平的项目其风险性也最低。其设计是比较确定和稳定的,而且项目不会受到任何技术上的局限。如果这类项目规模较大,则可采用规范计划和控制方法对其进行成功的管理。利用项目管理技术,如:PERT(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或甘特图,可以建立一个详细计划,定义任务和资源预算。这种项目管理技术能帮助管理者找出项目管理的瓶颈,并确定其对项目完成时间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如下:1)选择并确定阶段或阶段性标志;2)通过可行性研究建立说明书;3)制定说明书标准;4)建立项目批准程序。标准控制技术将成功地按预算和预定日期画出项目进程图,以便项目实施小组能按其原始安排进行适当地调整。其好处有:1)能保持控制;2)发现计划的偏差:3)有关计划实施情况的定期状态报告将标明实施进度。4.你怎么看待用户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用户和系统设计者之间的障碍有哪些?用户参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和操作,会有几种肯定的结果。首先,如果用户大量地参与系统设计,他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按自己优先考虑的问题和业务需求对系统施加影响,有更多的机会控制结果。其次,因为他们积极参与了改变自身的过程,所以他们更能对系统操作产生积极的作用。虽然兼顾用户的知识和专长能带来较好的解决方案,但用户对要解决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存在局限性和目光短浅,由此也可能导致忽视改进业务过程和用信息技术进行革新的重要机遇。实际上,专业信息系统设计人员的作用就如同一座新房子的建筑师,如果人们企图全凭个人设计去建造自己的房屋,其结果很可能是质量低劣的。事实上,由于用户与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具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兴趣和优先考虑的问题,因此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用语也会完全不同。以至他们进行交流时似乎根本无共同语言。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往往特别注重技术和机器方面的问题,他们总是试图寻找精确、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使软、硬件在操作上更加便利,或在组织的有效性上达到最优;相比之下,用户则希望信息系统侧重解决业务问题或使组织任务更便利。通常这两类人员的意向有很大差异,以至他们进行交流时似乎根本无共同语言。信息系统之所以不能真实地反映用户需求,以及用户被置于系统建设过程以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最终用户与设计者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当用户和技术人员之间存在明显隔阂时,且这两类人员都在不自觉地坚持追求自己的日标时,系统开发项目就会存在极高的失败风险性。5.怎样处理用户在系统建设中的抵触?以下三个方面大体说明了用户抵触的原因:
(1)用户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团体产生抵触是由于其内在因素引起的。例如,由于他们的懒散和不愿学习新的工作方法,因此抵制新系统或所有变革。
(2)用户抵触系统的原因是由于系统设计中所固有的一些因素造成的。例如,由于用户界面混乱,或学习如何运行系统非常麻烦,因此用户也会抵制系统。
(3)用户抵触系统的原因是由于人和系统相互作用的诸多因素引起的。例如,系统设计得可能很好,且受到一些用户的欢迎;但却受到一些害怕由此失去个人在组织小权力或地位的人员抵制。
下面给出如何克服上述用户抵触系统的―些常用策略。第一种情况的策略:用户教育(培训)采取强制(法令、政策)手段说服用户参与(明确承担的义务)第二种情况的策略:用户教育改善人为因素(用户/系统界面)用户参与(改进设计)适当时,可用软件包法修改系统使之与组织需求相符合第三种情况的策略:在引入新系统前,先解决组织问题重新构造激励用户的机制重新建立用户与设计人员之间的关系适当时,增加用户参与6.简述保证成功进行系统管理的因素。系统管理的结果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一些因素:
(1)用户在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管理层对建设工作的支持
(3)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和风险程度
(4)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7.试述现代信息系统对管理人员提出的素质要求。现代信息系统要求重新设计组织并建立新的信息结构。管理者将面临新的挑战.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化与统一构成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