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中游疯狂房山刺猬河路亚点

天气预报:
&&&&&&&&-&&&-&&&-&&-&
邯郸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日&&作者:
【字体&&&】&&
    本报讯(刘玉贵 陈秀玲)围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园林局沁河公园开展行风建设“五个一”活动,着力为游人营造畅通舒适、和谐优美的环境。
  沁河公园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为给游人创造更完善的游园环境,他们始终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狠抓管理、打造精品,推出多项便民措施,处处从细节上为游客着想。今年,沁河公园在对自身工作“三查三问”的基础上,广泛进行“问卷测评”、“走访群众听诉”等,征询职工和游人的意见和建议,对游园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更新:重新铺设了甬路,扩大活动面积;亲水平台、喷泉周围安置各种醒目的标识、警示牌等提醒游人注意安全、文明游园;新添置的座椅、垃圾桶漂亮别致;新粉刷的园林小品整洁美观,让游人随时享受全新的服务。
  为保证公园始终有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开展“优质服务促行风竞赛”和“阳光服务”活动,着力提高每个员工的责任心,认真做好日常卫生保洁,对绿化养护实施精细化管理,对公园内的绿地和植物改变过去每月一次修剪的做法,要求随植物的长势和需要,及时合理进行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同时,增加安全保卫人员的巡查力度,保证园内24小时不间断巡视,竭力打造优美安全舒适的园容景观。
&&来源:邯郸日报
&&&|&&&&&&|&&&&&&|&&&&&&|&&&&&&
邯郸市人民政府主办&&&&邯郸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承办&&&&联系电话:&&&&冀ICP备字020706号
COPYRIGHT&&2006&&HTTP://WWW.&&ALL&&RIGHTS&&RESERVDE&&&&建议IE5.5,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黄河的上游,中游,下游段的河流分别是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千米,宽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上游的洮河,中游的渭河,泾河,下游几乎没有
长江的中和上游分界点是湖北宜昌 长江的中和下游分界点是江西湖口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17,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
扫描下载二维码磨滩·沁河第一湾
&&&&&&&&&&&&&&&&&&&&&&&&&&
磨滩·沁河第一湾
日,15位摄影好友结伴,仍然租用小魏师傅之18座金杯车,前往山西磨滩、蟒河、历山等地采风。
早上07:00走出洛阳市区,经310国道向东上连霍高速、二广高速,8:05转长济高速后即下高速,前往阳城方向。同车的有老朋友金健夫妇,已认识的柏老师夫妇,张老师姐妹,顾老师,董老师。新结识的是李老师夫妇,马老师夫妇,尚老师、王老师等。
沿着S243(229)8:45爬行太行山区,急弯陡坡连绵不断,山洞一个接着一个,一直攀升至制高点。过七号山洞后开始下坡,过郎庄村后不久,向右手进入崎岖的山涧峡谷小道,这是东冶镇地域。
一慢下坡,快滑向沁河第一湾时,透过迷雾,左边山下一片壮观的梯田扑面而来,大家急叫停车,啪啪的快门声,将朦朦胧胧的磨滩梯田、村庄记录下来。
10:30抵达阳城东冶镇磨滩村农家乐小区,住阳城磨滩农家乐旅店03号二楼,旅店大门上方还有一个红色的“党员户”标牌,一问方知老板姓张,是村支部书记开的夫妻店。
经商议每人一天吃住32元,午餐是鸡蛋菜汤浇面条,晚餐米饭炒菜,早餐稀饭馒头。两层楼旅店门前就是途径洛阳的焦支线磨滩车站,隆隆火车声打破深山的宁静,为太行山人家带来一丝现代的气息,也为睡眠不好的人带来麻烦。至于此地为什么叫磨滩?经询问门口商店老板娘得知:过去沁河很大,经常淹死人,其上游尸体往往冲到村下的漩涡滩后,经过旋流作用,把尸体抛向滩涂,因此谓磨滩。
磨滩位于阳城县东南40公里处的东冶镇,地处沁河中下游,侯月铁路(焦支线)穿区而过,设有磨滩车站。
据说磨滩的景点以山、水、洞为主,山有窟窿山、凤凰山、龟山、胜天寨等;洞有老龙洞、佛爷洞、黑龙洞、奇风洞等;主要水景有天然游泳场、小石腰瀑布、大回水湾、小回水湾等。此外,还有龙王沟、沁河吊桥、十二生肖山、土岭事变纪念亭等。
山西阳城磨滩——寨后村也称“沁河第一湾”。因沁河在这里拐了一个近180度的弯,故有“沁河第一湾”之称。这里古朴天成,沁河盘曲悠远,群山层峦叠翠,村庄古朴宁静,沁河水九曲十八弯。四周群峰似涛,山色如黛,云雾缭绕,重峦叠嶂。站在高处俯瞰沁河,河水几乎呈360度急剧回转,将小山搂进它那博大的怀抱。山依水成景,水靠山传神,山、水竟能如此珠联璧合,人们到此无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资深专家曾叹为观止,称其为“中华奇湾”,也有称“沁河鲸鱼湾”。
要想居高临下鸟瞰第一湾之全貌,最佳位置是从寨后过沁河,爬上对面高峰上的制高点——土岭,回头看第一湾,除此别无选择。所以午休后立即乘车出发,沿着沁河左岸峭壁间的狭窄險道,小心翼翼绕行,开至寨后村。
寨后村看起来破旧而沧桑,不言而喻饱含着厚重的历史。
村子虽不大,但因地形所限,显得非常紧凑。一位大娘说,他们已经住了四代人,另一家也说住了三四代,据此估计这个村子要有百十年历史。从外观看,寨后村民居建筑特点之一是不漏富。院墙和外墙均是砖石地基之上的黄土夯土墙,内室基本上为全砖木或石木结构。其二是,房舍多数不往住宅外开窗,或不得已开很小的窗,可能是处于安全防盗考虑。其三是,村子街道都非常狭窄,只有单人可以错开通过,入户运输主要靠手提肩扛,即是村子中间最宽的一条主要街道,也不过能过去手推车和牛车。
到了寨后村,车子走投无路,只得下车步行。沁河谷地之山水、田园,天然、静谧而悠闲。
15:30过河至正圪脑水电站,因无交通工具而徒步爬山。
走不一会,便又热又累,一个个气喘吁吁。从赶牛老乡嘴里得知,上到山顶土岭俯视沁河第一湾怕赶不回来,拍照第一湾成为泡影。无奈便原路返回到停车点,16:55从寨后村乘车返回,17:30返回到住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开工
本报讯(记者 蒲飞 实习记者 辛彦) 5月24日上午,在焦作武陟沁河岸边,伴着大型工程车辆的轰鸣声,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黄委副主任赵勇出席工程开工动员大会并讲话。
沁河是黄河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其防洪问题与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息息相关,尤其是丹河口以下左堤决溢,将与黄河大堤决口造成同样严重的灾难。作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一直纳入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同步建设。
赵勇在动员讲话时要求,工程沿线各方要一如既往的支持工程建设,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参建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履职尽责,周密组织、科学管理、精心施工,把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安全工程、廉洁工程。一要抓好工程质量。明确参建各方质量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政府质量监督,把好原材料进口关、设备采购关、施工质量关和工程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不留隐患,工程效益长久发挥。二要抓好进度控制。要充分考虑影响施工的各种不利因素,及早开展土地征收征用工作,科学配置机械设备和技术人员,优化施工组织,狠抓关键线路,确保工程建设年度目标和总体目标顺利实现。三要抓好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施工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加强隐患排查、危险源辨识以及安全生产防护工作,强化安全度汛措施,确保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施工人员的生产、生活安全。四要建设廉洁工程。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资金安全有效使用。要加强廉政教育,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努力打造廉洁工程。
据了解,为全面解决沁河下游防洪存在的突出问题,2012年,黄委依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启动了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前期工作,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作为2016年开工项目安排了投资计划。
工程建成后,沁河下游堤防将得到全面帮宽加固,堤防断面不足、险工破损、穿堤建筑物老化失修等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结合河口村水库的蓄水运用,沁河下游防洪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左岸丹河口以下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为保护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南水北调总干渠、西气东输、京广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运行提供有力的防洪安全保障。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干流概况/沁河
河流走向沁河发源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黑城村,自北向南流经沁洛高原的长治市沁源县、临汾市安泽县、晋城市沁水县等地。于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进入太行山区,经晋城市郊区,出山西省,东南流入河南省境,至济源市五龙口出山后,流入平原,东流经沁阳县、博爱县、温县,在武陟县城南方陵村注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全长485公里。一说沁河发源于沁源县霍山东麓的二郎神沟,源头分水岭高程为2200米左右。据《沁河志》载:“活风村东北沟中石崖下一穴,出水湍急”,为沁河源头。河流在太岳山崇山峻岭间蜿蜒南下,穿越临汾市安泽县,在晋城市沁水县官亭圪堆附近进入晋城市,经晋城市阳城县和泽州县拴驴泉附近入河南省,由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出太行山至武陟县南贾村汇入黄河。在河南省焦作市境内,过境长90余公里。在济源市境内,岩溶发育,有泉水出露。沁河径流资源丰富,河口站多年平均流量49.5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165.1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32.5%,含沙量低,稳定可靠。沁河山西省安泽县冀氏镇段在武陟县境内,从小董乡的沁阳村流入境。流经小董、西陶、大虹桥、三阳、阳城、城关、木城镇、二铺营、北郭9个乡(镇),到北郭乡的方陵村注入黄河,过境长34.9公里,河床宽330~1200米。沁河在1948年前后,还是常流河,6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建闸挖渠引水灌溉农田,到本县境内经常断流,成为“季节河”。最大洪水1982年为4280秒/立方米。河道特征沁河河南沁阳市河段干流河道分为四段:河源至安泽飞岭,长131公里,平均比降8‰,河床多砂砾石,河谷宽400~1000米,两岸山高50~100米;飞岭至护泽河口,长179公里,平均比降2.4‰,上段谷深流曲,下段穿行润城盆地,河谷一般宽200~500米,两岸山高50~150米,已建灌溉兼发电的水轮泵站多处;护泽河口至五龙口,长85公里,平均比降3.6‰,河道斩切太行山,穿行于宽约200~300米的峡谷之间,两岸崖壁陡立,水流湍急,河段内石灰岩地区溶洞水发育,最大的马山泉,流量达4立方米每秒;五龙口至沁河口,长90公里,平均比降0.5‰,河道流经冲积平原,通称沁河下游河段,在博爱县北金村附近接纳最大支流丹河。沁河下游河道两岸筑有大堤,全长150多公里,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武陟县木栾店附近临背河悬差7~10米,与黄河干流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
主要支流/沁河
山西省境山西省境内,沁河的主要支流有丹河、阳城河、端氏河、获泽河等。白狐窑河,白狐窑河是沁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沁源、沁县交界处的洪湘寺,向西偏北方向流过沁源交口乡马泉、白狐窑村,过白狐窑后逐渐转向西南,流经新毅、安乐、铺上、石壑、枣林庄、交口等村,在交口村南汇入沁河。该河流水系属于山泉性河流。河道蜿蜒曲折,全长16千米,流域面积118.7平方千米,平均比降18.36‰,河床糙率为0.024,河型为顺直型,河床主要为基岩、砂岩,河床稳定。年平均径流量1 300万立方米,其中清水流量0.03立方米/秒。河流平均宽度为10~30米,有石堤5 000米,水利工程31处,其中有谷坊坝、“人字闸”等工程。地表水利用量为30万立方米,地下水利用量50万立方米。狼尾河,是沁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沁源县西北部李元镇的姚家庄,该河向东南方向流经李元镇的李城、上庄、下庄、李元、贤友、马森、新章,沁河镇的朴则、长乐、麻苍、河西,在北园村东、沁源县城北1千米处从沁河右岸注入沁河。狼尾河为山区泉溪性河流,流域面积为153平方千米,河长为22.5千米,河道纵坡为16.32‰,河床糙率为0.026,河流宽度在20~60米之间,河型为顺直型,河床多为砾石和砂,较为稳定。河流年平均径流量1900万立方米,多为洪水径流。河道清水流量0.1立方米/秒左右。已开发0.05亿立方米。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数为2235吨(km?2·a),河流年输沙量为33.5万吨,水土流失以沟蚀和面蚀为主,尤其是层状面蚀、鳞片面蚀、细沟状面蚀最为严重。虹霓河,旧名虹梯河。源出平顺县东寺头乡,流经虹梯关乡,于虹梯关乡和平东擉峡谷出境入河南林州南谷洞水库。河道全长43公里。荿兰岩境内为常年性流河,上游主要为季节性河流。有主要支沟14条。流域面积575平方公里。平均坡降6.2%;自羊老岩龙曲水村始有泉水出露,清水流量0.16立方米/秒。平均流量0.25~0.3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 500立方米/秒。年平均输沙量1 1571吨。青龙河,又称法中河,是沁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沁源县法中乡北部青龙山下郭家庄,向南流经法中乡的老庄科、支角、集义、马西等村,而后向西南经马家窑、董家、黄家洞村,过黄家洞村不远流向正西,经上湾,沁河镇闫寨村,在闫寨村南从沁河左岸归入沁河。该河流水系属于山泉性河流。流域面积为195平方千米,主河道长度为27.5千米,河道纵坡为18.51‰,河床糙率为0.023,河型为顺直型,河床主要为基岩、砂岩,河床稳定。青龙河主要支流有桑凹河、柳湾河,分别在马西村、黄家洞附近注入法中河。这两条支流均在法中河左岸。青龙河年平均径流量2100万立方米,年平均产沙量为42万吨。青龙河河床平均宽度为10~20米,有石堤5 000米,沿河两岸通道绿化6 000米。该流域共有水利工程28处,其中小型水库1座,7座人字闸,20座谷坊。支角水库位于青龙河上沁源县法中乡支角村北,1974年竣工,属小(2)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5平方千米,总库容55万立方米。水库大坝为心墙坝,坝高15.5米,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30年一遇。龙头河,又称柏子河、中峪河,是沁河的一级支流,位于沁源县西南部,流域东西长12.6千米,南北长46.2千米,总面积268平方千米。河流起源于灵空山镇北部黑峪村黑峪沟,流经灵空山镇北山村、西务村、杆子坪村、柏子村、水泉坪村、王庄村、畅村、好村、中峪乡峪村、渣滩村、中峪村、百家滩村、东王勇村,在龙头村东从沁河右岸归入沁河。属山区泉溪性水流,呈树枝状河系。龙头河全长43千米,河道纵坡为18.51‰,河床糙率为0.029。河相系数上游为14、中游为6、下游为10。龙头河年平均径流量2 900万立方米,主要为洪水径流。在好村以上河道无基流。河道清水流量约0.17立方米/秒。河流年输沙量59万吨。风洞沟水库位于龙头河上沁源县灵空山镇西务村西北风洞沟,1959年竣工,属小(2)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1平方千米,总库容60立方米,水库大坝为浆砌石溢流坝,坝高17米,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30年一遇。中峪集中供水工程,利用流域梨花林泉解决了16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农田灌溉引用地表水,灌溉农田1000亩,年引水30万立方米。流域内建有3处“人字闸”工程。支流丹河晋城段丹河,是沁河的最大支流,古称丹水,后称丹河。因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丹朱岭(玻璃山石堂沟村),故名。自北向南流入河南省博爱县,至沁阳县北金村入沁河。河长120公里,流域面积3152平方公里,其中在河南省河长52公里。蟒河,沁河支流。发源于阳城县南指住山麓,流经桑林乡拐庄东南入河南省境,注入沁河。山西省境内长19公里,河床宽约5~10米。发源于大溶洞,相传洞中曾有巨蟒,故名。巴公河,丹河支流。发源于高平市东周乡境内,南流入晋城市郊区境内的太阳、巴公、高都3镇,于高都村注入丹河。全长22公里,河床宽约5米,流域面积为188.8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河流。永禄河,丹河支流。发源于高平市永禄乡堡头村,由北而南,流经永禄乡全境,在铺上村汇入丹河。全长11.85公里,河床均宽2.55米。流域面积30.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05万立方米。上游建有堡头水库。端氏河,沁河支流。上游为沁水县境内柿庄河和云首河,两河在固县乡境内汇合后称端氏河。河经端氏镇东山,注入至溪河,在端氏村西入沁河。含上游河,流经东峪、柿庄、十里、固县、樊庄、胡底、端氏7个乡镇,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788平方公里。一般流量2.5立方米/秒。流域有水浇地8000余亩。涧河,沁河支流。古称桑林水。发源于沁水县历山北麓。流经交口、南阳等处,入阳城县境。流经西交、桑林、台头、东治等乡镇,注入沁河。全长62.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856.2平方公里,河床宽15~30米。1982年8月出现最大洪峰,流量达700立方米/秒。山泽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沁水县佛庙岭东麓,流经山泽、必底、秦庄等地,在林村西入沁河。长约25公里。建有山泽水库。东河,沁河支流。俗称山交河。发源于浮山县横岭,自西向东,于东垛出浮山境,入沁水县,注入龙渠河。全长约30公里。流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县河,沁河支流。沁水县境内最大的河流。由上游梅河、杏河两大支流汇合而成。两河在县城东南汇流后,经城关、郑庄乡等4个乡镇,在河头村注入沁河。总长60.7公里,流域面积168.3平方公里。河水落差大,坡陡流急,流域内植被条件差,冲刷严重,含沙量大。多年平均来水量0.497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67秒立方米。建有多处水利设施,水浇地面积4000余备。龙渠河,沁河支流。浮山县山交河和沁水县卫村河两河在沁水县谭村汇合后,流经龙渠等地于王必村西放沁河。长约50公里,流域面积477平方公里。一般流量1.8立方米/秒。在流经龙渠村西时,两山夹峙,从数十丈高岩上倾泻而下,水力资源丰富。建有龙渠水电站。龙门河,沁河支流。发源于阳城县城东南三盘山东麓,南流经三窑乡神仙洞,在河南省境内的木公山入沁河。全长26公里,河床宽约5~8米,属季节性河流。河道弯曲狭窄如门,两岸直立,每当洪水暴发,从下游观其势,如巨龙从门中跃出,故名龙门河。芦苇河,沁河支流。古称阳泉水。发源于沁水县芦坡,流经阳城县羊泉、芹池、町店等乡,至润城镇下河村汇入沁河。长41公里,流域面积291.3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50~100米。1982年8月出现最大洪峰,流量达1500立方米/秒。隔山河,沁河支流。发源于阳城县西南析城山东南麓,流经杨柏乡入河南省境。山西省境内长13公里,河床宽约5~8米。位于石圈河西,两河间有漏明山相隔,故名。南门河,沁河支流。发源于阳城县城西南的析城山南麓,流经横河乡的三缠腰入河南省境,注入沁河。山西省境内长约8公里,河床宽约10~20米。支流紫院河发源于析城山西门,流至横河乡境内注入南门河。长4公里,河床宽3~5米。盘亭河,沁河支流。发源于阳城县城西南的小尖麓,流经横河乡的前坪庄入河南省,注入沁河。在山西省境内长16公里,河床宽约5~25米。石圈河,沁河支流。发源于阳城县城南风山岭麓,流经桑林乡境内入河南省,注入沁河。山西省境内长12公里,河床宽约5~10米。南大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沁水县土沃乡白华岭。流经白桑乡坪头庄入沁河。全长75公里,河床宽100~300米。属季节性河流。主要支流有获泽河、西小河等。获泽河发源于阳城县城西18公里之老鹤岭下,注入南大河。全长15公里,河床宽约5~20米。沙坡水库上游属常河,下游属季节河。因该河流经固隆的泽城村,西汉时为获泽县治所,故名;西小河发源于阳城县西北的壑山麓,流经西沟乡,至县城西南入南大河。全长约14公里,宽约15~50米。白水河,沁河支流。发源于郊区下村乡武神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下村、大东沟、川底、周村、李寨5个乡镇后注入沁河。全长54.7公里。落差867米。上游建有水库8座,下游河道筑有河坝。水库以上为常流河。石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郊区衙道乡,向南流向,在河南省境内注入沁河。在山西省境内长23.5公里。流域面积为74.2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河流。长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下村乡武神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晋城郊区下村、大东沟、川底、周村、李寨5个乡镇注入沁河。全长54.7公里,落差大,流量为0.96立方米/秒,河床约40米。流域面积421平方公里。上游建有8座水库,下游河道筑河坝,水库以上为常流河。冶底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李寨乡西北部的环秀村,向西南流经冶底等村注入沁河。长约24公里,流域面积75.7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河流。犁川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犁川北,向南流经犁川、南岭、土河3乡镇注入沁河。长30多公里。河床宽约7米,流域面积为50多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河流。范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土河乡东土河村,向西南流经南河、范河等村注入沁河。长12.7公里,流域面积18.3平方公里,河流落差大,河床宽约6~11米。为季节性河流。槽沟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衙道乡东部,向南流入河南省境内注入沁河。长7.6公里,流域面积14.7平方公里。在山西境内为季节性河流。白涧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衙道村附近,向南流经陈庄、道宝河出省境,在河南省济源县的白涧寺注入沁河。在山西省境内长22.6公里,河床宽约7~11米,流域面积26.7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河流。仙神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追山乡东凰头村附近,向南流经白河、罗河等村,在河南省沁阳县仙神庙注入沁河。在山西省境内长18.7公里,属季节性河流,流域面积48.5平方公里。龙湾河,沁河支流。发源于晋城市郊区土河乡东谷坨村附近,至拴驴泉南入沁河。长15.7公里,河床宽约6~10米。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河流。马山泉,又名延河泉。在阳城县东冶乡马山村东。出水量为晋城诸泉之最。平均流量为4.5立方米/秒,最多时可达7立方米/秒。泉水东入沁河。河南省境河南省境内,济河,发源于济源县城西北2公里处,有二源,一出济源济渎庙,一出龙潭。二水在济源程村合流,东流至沁阳柏香后分为二支,一支东南流为猪龙河,是济河主流,流经温县于坨村入黄河;另一支流入沁阳县城,流至龙涧村入沁河。济河常年流量在1.5立方米/秒左右。
流域概况/沁河
地貌地形沁河河南沁阳市马铺村畸形河势沁河流域经过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济源五龙口进入冲积平原。流域边缘山岭海拔高程多在1500米以上,中部山地海拔高程约1000米。流域内石山林区占流域面积的53%;土石丘陵区占流域面积的35%;河谷盆地占流域面积的10%,冲积平原区占流域面积的2%,分布于济源五龙口以下,有灌溉之利,亦有洪灾威胁。经济文化在山西省境内,沁河到达端氏镇以后,地势逐渐平缓,形成了大片的河谷台地。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水源充裕,促成了农耕经济的相对发达,为古代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这里聚集了比较多的人口,形成了充裕的农耕经济。发达的农耕经济,造就了一方的繁荣,生活富裕,人口密集。以润城为例,清光绪年间,润城人口一度达8000余口,超过了1998年的一倍。沁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冶炼业和煤碳采掘业丰富着当地人的经济生活。在沁河流域的阳城县境内,沿河两岸遍存明清时期所遗留的“铁山”(炼铁后的矿渣)。在润城镇,现存的明清建筑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墙体是用炼铁后遗弃的钳锅砌筑的。《泽州府志·卷四十九·记事·阳城县》记载了“明正德七年霸州贼刘六、刘七等,至阳城县东白巷等村,民以铁锅排列衢巷,登屋用瓦击之,贼不能入”的故事也充分证明了,当地冶铁铸造业的发展。采煤业是沁河流域的古老产业。沁河流域的无烟煤,以质地坚硬、无尘而被誉为“白煤”。明清两代,广为高官喜爱,并成为英国王室壁炉所必备的燃料,有着“兰花炭”的美称。煤炭是当地人们做饭取暖用的燃料,并可直接用于炼铁,煤炭支持了冶铁业,冶铁促进了采煤业。产品的销售,人群的消费,都离不开集市与商贩,于是沁河流域便出现了几个大的集镇。比较著名的有润城镇、郭壁镇、窦庄镇、端氏镇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润城镇。丰腴的土地,众多的手工业,繁荣的商业造就了一大批手握重金的财主、商贾,如郭峪的王重新、下庄的李思孝等,都是商行千里,富甲一方的乡绅。在沁、阳接壤的沁河流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有王国光、刘东星、张五典、张铨、张慎言、张云鹏、张春、陈廷敬等。他们个个高官厚禄,建造了深宅大院,书房花园,收罗了天下众多的财富,成了显赫一方的名门贵族。他们有着相当的号召力,影响着一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沁水和阳城衔接的沁河流域,历史上就是一块丰腴的土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建城筑堡由来之久。三家分晋始有端氏,战国争雄屡有战事,于是便有了白起屯兵的屯城、武安城、马邑城、王离城等。以后各代虽也有一些堡寨建筑,但痕迹甚少。明末陕西大旱,天灾人祸引发了农民起义。秦晋相邻,于是山西南部的沁河流域便成了那次起义的最早战场,义军曾五次进入这片土地,在沁河流域保留下了的许多堡寨建筑,成为沁河流域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河南省境内,沁河水在济源冲出了丰稔肥沃的冲积扇平原,距五龙口东南两公里,沁河南岸有一台地,人称“沁台”。有史以来,洪水泛滥均未殃及。据资料表明,这里有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地面灰层堆积3米左右,多有史前文物。因沁水公主园而得名的《沁园春》词牌,因毛泽东的运用,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标签。沁水公主园遗址就在沁河北岸(五龙口景区内有“太子沟”、“娘娘洞”等景点)。沁园历经战火,毁于元初。相传三国时,司马懿要从山西调运粮草兵士到京都洛阳。山西与洛阳之间有太行山阻隔,唯一可供选择的只有沁河河谷。沁河有水,却无法行船,只好在崖壁之上依崖凿孔,插梁架板,修筑了一条近百公里长的栈道。沁河古栈道在济源境内长达36公里,大致可分为马鞍山区、张庄对岸区、司马懿藏兵洞区、和滩区、1号石门区、紫柏滩区等6个文物保护区,栈道壁孔多达140余处。也许是为了纪念司马懿开凿沁河栈道之功,在马鞍山区古栈道石崖上,离沁河水面10米处刻有一尊司马懿石像。另外,这里还有司马懿藏兵洞、司马懿钓鱼台等遗迹。在沁水湾附近的两岸流域,还留存有化城寺遗址、枋岩书法遗存、裴休洞、裴休祖茔、荆浩墓、盘谷寺、袁公祠等历史文化遗存,有着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水文特征/沁河
沁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4.4℃,无霜期173~220天。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递减,上中游平均为617毫米,下游600~720毫米。小董站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7.8亿立方米,其中,82%来自五龙口以上,其余来自丹河。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很不均衡,小董站年实测年径流量为2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7~10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而春灌期3~6月径流量仅占17%。年平均输沙量为720万吨,80%集中在7~8月。沁河流域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间洪水来源区之一。沁河洪水约有60%~70%来自五龙口以上,据调查考证,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阳城九女台曾发生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河道曲折率(弯曲度)为1.95。沁河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含支流丹河在内),其中河南省境内仅1228平方公里,占沁河全流域的10.2%。沁河在五龙口以上,河谷深切50~60米,多急流瀑布,谷底砾石广布,仅局部地段,坡度较缓;出五龙口后,坡度猛降,接纳北来的丹河,流行于平原上,两岸有堤束水。在省境沁河干流长125公里。落差194米,平均比降1.55‰。沁河水资源比较丰富,年,沁河控制性水文站小董站的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7.8亿立米,五龙口为14.3亿立米。丹河山路平站为322亿立米。沁河约90%以上的径流量来自山西省,河南省来水量很少。沁河多年平均汛期6~9月天然径流量占全年总水量的50~60%,最大年径流量为最小年径流量的四倍左右。沁河洪水由暴雨形成,多发生在每年七、八月间。五龙口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4280立米/秒。小董站日洪峰流量为4130立米/秒,五龙口历史最大洪峰流量出现在日,为5940立米/秒。沁河含沙量少,全流域平均的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为619吨(小董站年),属水清沙少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为798万吨(小董站),年际变化较大,历年最大在1954年,为3130万吨,历年最小为万吨,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8月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86%。沁河河水质好,受污染轻微。
水利建设/沁河
沁河沁阳、武陟一带灌溉工程相传始于秦代,名为秦渠。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河内郡野王县(今沁阳县)典农中郎将司马孚重整引沁灌溉。唐宝历元年(825年)河阳节度使崔弘礼“治河内秦渠,灌田千顷”,大和七年(833年)河阳节度使温造修坊口堰,引沁水灌“济源、河内、温县、武德、武陟五县田五千余顷”。此后,沁河灌渠有盛有衰,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沁河灌溉事业有更大的发展。共建水库5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博爱县北境丹河青天河水库),小型水库4座,总蓄水0.2263亿立方米。1987年沁河两岸(包括丹河)有引水涵闸54座,其中48座为50年代以后所建。涵闸总引水能力达150立方米/秒,主要灌区在沁河者有广利、界沟、白马沟和亢村,在丹河者有丹东与丹西。广利灌区广利灌区渠道广利灌区包括沁阳县南大部土地和济源、温县、孟县、武陟4县部分土地。灌区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为老灌区。旧有广济、利丰、永利、广惠、大小利河及甘霖等渠。民国期间,渠道失修,塌坡淤塞严重,仅灌济源县1万余亩。1949年人民政府领导修复。1950年合广济、利丰、永利等7渠为广利渠。渠首除广惠渠居沁河左岸外,余皆在右岸五龙口处。1957年灌溉面积发展到47万亩。1959年重建原利丰渠渠首闸,开总干渠,长64公里。李桥村西、沙河引沁渠入口以上,设计正常过水能力4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50立方米/秒。以下至十八里村东北,因接纳沙沟引沁水,设计正常过水能力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60立方米/秒。1958年和1959年,区内先后建平原水库17座。水库蓄水后,大面积改种水稻,又因输水渠渗漏加大,排水渠淤塞,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一度扩大到20余万亩。1962年,平原治水改以除涝治碱为中心,区内水库多被废除,此后渠系工程多经改建。1987年有总干渠1段,干渠4条,还有沁北广惠和沁南沙沟、新利诸引沁干渠。灌区范围缩至沁阳县沁南地区和济源县东部分地区,1983年实际灌溉面积14万亩。界沟、白马沟及亢村引沁灌区界沟灌区亦称孝敬灌区,在博爱县西南隅,南濒沁河,北接丹东灌区,西南临丹、沁二河,有耕地面积3.2万亩。1965年建闸引沁水灌田,渠首在蒋村南,闸名幸福,引水流量0.5~0.7立方米/秒。1981年和1982年,实灌面积均为1.2万亩。白马沟灌区又名张茹集灌区,在博爱县东南隅,西面和北面分别与界沟灌区和丹东灌区相接,南至沁河北堤,有耕地4万亩。1966年于秦庄西南之沁河北岸建白马沟闸,引沁水灌田,设计引水2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80年代初灌溉面积1.14万亩。亢村灌区即温县引沁灌区,在温县北部和东北部,北临沁河南堤,区内耕地面积5万亩。原为广利渠灌区一部分,1962年后,广利渠灌区范围缩小,始径引沁水单独成一灌区。1977年改建引沁闸,日常引水量1.7~3.2立方米/秒,1981年和1982年灌溉面积达3万亩。丹东、丹西灌区两灌区均是老灌区。丹东灌区在豫境丹河以东,焦枝铁路以南,博爱县境的西金城以北,阳家庙以东,并包括焦作市、修武县的部分土地,引丹河水为源,引水口在后陈庄南丹河左岸。区内有总干渠一条,干渠两条。丹西灌区在沁阳县的丹、沁夹角地带,有耕地5.5万亩,于丹河右岸取水,取水口有二,均在小孤山,和丹东渠首相对。丹东、丹西两灌区天然来水不多,年平均引水流量为6.4立方米/秒,1981年和1982年实灌面积分别为16.7万亩和15.3万亩。张峰水库沁河干流上的张峰水库张峰水库,位于晋城市沁水县张峰村,是黄河流域沁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4990km2,库容3.94亿m3,以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农村人畜饮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总投资17.48亿。2005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张峰水库工程由枢纽工程和输水工程两部分组成。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导流泄洪洞、溢洪道、供水发电洞及渠首电站、川坡电站等。输水工程包括总干、一干、二干和三干,分别向阳城、高平、泽州和晋城市城区四县、市供水,线路总长145km。设计流量6.45~2.44m3/s。工程需动用土石方1000万m3,混凝土36万m3;需用水泥19.8万吨,钢材2.7万吨;淹没房窑面积21.6万m2,土地1.3万亩,移民搬迁3862人。工程建成后,年供水量2.07亿m3,年发电量770万kw·h,下游河道的防洪标准将由5~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日上午10时,张峰水库枢纽工程完工暨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现场会隆重召开。张峰水库枢纽工程自2005年6月开工建设以来,经过广大建设者的积极努力、艰苦奋战,水库枢纽工程提前8个月胜利完工。整个工程共评定单元工程4900个,全部合格,其中优良4169个,综合优良率达到了85.1%,居国内先进水平。
河流治理/沁河
沁河流域总人口217万,农业人口占92%,耕地537万亩。沁河下游灌区,相传始于秦代。建国后,全流域水利建设发展较快。据统计,1981年灌溉面积已达205万亩(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区)。已建米山、任庄、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51亿立方米。枯水季节水量已不能满足用水需要。济源五龙口镇是沁河出太行后冲出的第一块肥沃地带,自秦代起,沁河两岸人民在这里“隔山取水”,修筑了第一条水渠——枋口堰。千年以来,当地百姓比照枋口堰的原理,又在沁河上开凿出数十条大大小小的水渠,这些水渠有的是在废渠的基础上重修的,有的是修建的。到明朝时期,沁河下游已有小渠十几条、大渠五条。五条大渠犹如五条横亘在豫北大地的卧龙,五龙口地名也由此而来。沁河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进行3次复堤,完成土方1258万立方米。第一次从年,两岸大堤培修标准为:堤顶高出立方米/秒洪水位1米,顶宽5米,险工堤段6米。北岸丹河口以上因有天然滞洪区不加培修。南岸堤顶宽4米,临河边坡为1:2,背河边坡1:3。共完成土方382万立方米。1954年沁河小董站发生3050立方米/秒的超标准洪水,该堤经受了考验。此后,明确两岸堤防以防御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的洪水为标准,南岸堤顶超出洪水位1米,北岸1.5米,堤顶宽度北岸险工7米,平工5米;南岸险工6米,平工5米。新修堤段坡度南北岸临河为1:2,背河为1:3。新修堤戗顶宽均为2米,临河与设计水位平,背河应低于设计水位1米,坡度仍为临河1:2,背河1:3。1963年沁河堤防北岸超高又增至2米,平工堤段堤顶宽增至6米,险工堤段增至8米,南岸超高不变,沁阳马坡至沁阳东王召长约7公里堤段超高改为1.5米。1967年沁河绝大部分培堤堤段修够标准。年修堤土方共358万立方米。年,根据沁河历年淤积情况进行第三次复堤。防御洪水的任务仍为保证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不决口,对超标准洪水,仍采取丹河口以上保南不保北,丹河口以下保北不保南的原则。复堤长度1082公里,加高0.3~1.5米,计划土方577万立方米。截至1987年完成土方567万立方米,占计划数98.3%。沁河河道,武陟县木栾店段,位于入黄河口以上8公里处,堤距宽仅330米,是一卡口,左堤临背悬差大,防洪标准不足,大河顶冲急湾,加之双曲拱桥,壅水严重,威胁堤防安全。为解决这一险点,年进行人工改道,从杨庄起将原3.5公里长河道内卡口河段于背河向右开辟一段新河道,展宽为800米,老左堤作为第二道防线。老河床高7米,宽200~900米,作为新左堤后戗平台,减少临背悬差7米左右,使设防标准水位降低1.8米左右,消除了壅水。该项工程新修左堤长3195米,右堤长2417米,工程全部按防御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设计,左岸堤防超高3.6米,顶宽15米,右岸堤防超高1.0米,顶宽10米,边坡1:3。计做土方3116万立方米(包括16座土坝基)。河道整治沁河下游河道丹河口以下46公里处为一卡口。该段长约750米,堤距宽仅330米,左岸为木栾店(今武陟县城),右岸为武陟老城,两岸堤防夹峙,河道至此急剧转弯,为沁河最险要的一处险工堤段。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沁河从此决口。1933年黄河涨大水,倒灌至木栾店。1968年在木栾店卡口处又修建一座双曲拱桥,阻水面积达11%。为解决木栾店卡口河段,保证沁堤安全,1980年决定于卡口上首右岸杨庄进行人工改道。改道工程在杨庄至莲花池长约3.5公里地段内进行。在场庄处修新右堤,利用老右堤一段上下延长,将老河道封起来作为新左堤,使河道由原330米扩宽至800米,裁弯取顺。为了保持新河段主槽与原河道主槽能够上下衔接,防止河流发生新摆动,在新左堤上布设险工护岸工程,上迎朱原村险工来溜,送入老河槽;在改道区出口处的左岸滩沿上修一护滩工程,防止可能冲刷而出现的不利河势。并在新河道内另建新桥一座。杨庄改道范围3平方公里(新河道15平方公里),搬迁人口4675人,房屋4899间,占、挖、踏土地3800亩(永久占地6787亩)。改道工程于1981年开工,1982年完成防洪主要工程,1984年汛前全部完成。其间,日,沁河小董站发生4130立方米秒的超标准洪水,这是1895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当地群众10万人上堤抢修子埝,保住了堤防安全,起到局部改道的应有作用。沁河滞洪区沁河滞洪区沁阳市境沁河洪水实测最大流量4130立方米/秒,历史调查最大洪水推算流量14000立方米/秒。1950年以后,沁河以防御4000立方米/秒为标准修建的堤防工程除北岸丹河口以上北金村、龙泉、杨华为泄山洪入沁缺修8656米外,已均按标准修固。为了防御超标准洪水,确保丹河口以上南堤和丹河口以下北堤的安全,设立南、北两滞洪区。沁北自然滞洪区,位于丹河口以上沁、丹河交汇的夹角地区,东、南分别有丹河和沁河,西、北两面为太行山麓,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较陡。主要利用龙泉、杨华两缺口自然倒灌的作用削减下游洪峰。自然倒灌的影响范围包括沁阳县的北关、解庄、西尚3乡和紫陵乡的部分地区,此区有耕地8万亩,居民6万余人。沁南滞洪区,位于黄河北岸武陟县境,京广铁桥上游14公里处,系黄、沁河汇流的夹角地带。该区南为黄河大堤,北、东为沁河堤防,地势低洼,1951年辟为滞洪区。当小董站流量超过4000立方米/秒时,在五车口预留分洪口,自然漫溢分洪,入沁南滞洪区,以保证沁河北岸大堤安全。该滞洪区在102米(黄海)水位以下,淹没面积142.6平方公里,相应库容5.18亿立方米。分洪时临时迁移安置居民,退水时从滞洪区末端方陵破堤泄入黄河。1958年以前,沁南滞洪区有兼滞黄河部分洪水的任务。当黄河盛涨,郑州黄河铁路桥壅水严重,再遇伊、洛、沁河并涨,严重威胁黄河北堤安全时,于武陟解封破黄河堤分泄部分黄河洪水入沁南滞洪区,以策安全。1958年以后,沁南滞洪区未再安排分泄黄河洪水的任务。
历史沿革/沁河
沁河古代冀州是“中国”的雏形。这是当代国内外史学界普遍认同的历史定论。“中国”这个概念,最初所指的地理区域,就是古代冀州。古代冀州的地域范围,主要包括当代的山西省全部、河北省东部、河南省北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少数地区。其中心区域是尧舜禹活动的山西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据现存历史文献记载,中华文明发展史在周口店、在半坡、在河姆渡、在宁夏都是断断续续的,唯有在黄河中游的晋南和豫北这一带地区的文化传承连绵不绝,从未中断。沁水县境内发掘的下川文化遗址表明,早在239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下川一带就有史前古人类以采集捕猎为生。下川古人类的生存活动,对于探索亚洲、欧洲、北美洲等赤道以北地球人的史前生存状态,具有重要价值。历史发展到大约4500年前,以耕治、渔猎、制陶为主要载体的虞舜文化,基本上就在沁河流域的沁水县和阳城县孕育形成。到了夏商周时期,沁河流域的本土文化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兴盛局面。春秋战国时代,末代晋君谪居沁河之滨端氏聚,使西城小村青史留名;孔子高徒端木赐在沁河岸边经商建村,形成一个文明史绵延2700余年的端氏古村,并且一度设立县衙和州府。先秦诸子百家中的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是沁河流域安泽县人士,为先秦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沁河中游西岸的沁水县河头村,在西汉、东汉时期,两度建立诸侯国,也曾有过一段峥嵘岁月。周朝以来,直至春秋战国时代的五霸七雄和光复汉室的刘秀,都曾经多次在沁河周边地区行军打仗,丰富了沁河流域的地名文化宝库。盛唐以后历朝历代,直至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000余年间,沁河流域名士才杰辈出。荀子、董仲舒、李商隐、荆浩、郝天庭、唐寅、郝经、李瀚、常伦、刘东星、茹太素、萧照、毕振姬、王叔和、刘羲叟、李俊民、张慎言、王国光、张敦仁、陈廷敬、贾景德、孔三传、赵树理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不同的领域各有建树,使得沁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存日益流光溢彩。
本土文化/沁河
沁河自从尧舜禹时代以来,有历史资料记载的沁河流域本土文化不断发展,经过4500余年演变进化,不仅内存日益丰富,而且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以至于在国内文化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也日渐提高。沁河历史文化遗存的孕育形成,同这个特定地域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体制、人文习惯、风俗民情不无关联;当然也不排除本土文化元素与外来文化元素相互交流、碰撞、吸纳、整合、融汇的结果。沁河流域特定的农耕文化、家族文化、风水理念、血缘亲情文化、伦理道德标准、衣食住行文化、起居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礼仪、传统祭祀文化、神佛寺庙文化、以及程式化的节庆仪式都包含着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一些显着特征。从沁河流域现存的历史文化资源种类来看,沁河历史文化包括:史前古人类生存活动的下川文化,上古时代的虞舜文化,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遍布各地的寺庙建筑物,抗日战争战场纪念地,抗大分校遗址,历代名人故居等。从形态门类上看,沁河历史文化可以划分为:自然景观类、人文景观类、风俗民情类、祭奠仪式类、文学艺术类、建筑类、遗址类、石塔碑刻牌坊类、摩崖造像类、城堡民居类、寺庙陵墓类、革命纪念地和红色旅游类。
文风勃兴/沁河
沁河沁水与阳城有许多相似之处,最为显着的,就是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文化积淀的深厚,明代以来,两县文风勃兴,名人辈出,科甲题名之士位列全省前茅。这里是沁水的西文兴村,当年,永贞革新失败之后,柳宗元的宗族为避祸而迁居他乡,历经宋元,不宣门庭。但是,昔日"河东世泽"的显赫与祖辈"耕读传家"的教诲,柳氏后人们始终不曾忘记,百世书香门第在沉寂五百年之后再一次光耀门楣,族人接连科举高中,柳氏家族也成为沁水县众多文化巨族的一个缩影和代表。这里是阳城大桥村的海会寺,当年,古刹里传出的不仅仅是佛门的晨钟暮鼓,更有琅琅的读书声,海会别院里留下了一代显宦王国光、张慎言讲学的身影。这两座高耸的双塔之下,先后走出了一百多位进士。清朝初年,阳城接连三次出现十人同中进士或同中举人的科举奇观,时人称之为"十凤齐鸣"和"十凤重鸣",阳城也以"康雍盛时,名列三城"的美誉而与韩城、桐城齐名。正是有了沁河的水,有了沁河带来的灵气,也才有了沁河两岸的生机与繁荣。沁水、阳城物华天宝,缫丝业长盛不衰,煤铁资源丰厚,早在北齐就在武安村设置过官冶。由来以久的经商之风、沁河古道在古代商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先民们择水而居的传统习惯,使得一个个历经繁华的古镇崛起于沁河之滨,古镇周边,则散落着灿若群星的古村落。
文化相关/沁河
沁河郦道元在注中把沁河东源紫红河作为正源,所以说沁河发源于羊头山。羊头山亦称谒戾山,横亘于武乡、沁县、平遥、沁源交界处,赤石桥河与紫红河皆发源于此山,在郭道镇境与正源相汇,故曰“三源奇注,经泻一隍”。沁河南流经交口村有白狐窑河从东汇入;在河西村有狼尾河从西汇入;在中峪乡龙头催有西川河从西汇入,故曰:“又南汇三水”。同时又有两岸溪涧不断注入,故曰“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这最后流经大南村出沁源县境。《水经注》有曰:谒戾之山,沁水出焉。这谒戾之山,也就是绵山,而沁水,我们今天称之为沁河。这条山西的第二大河流,从二郎神沟款款而来,脚步轻盈,温柔婉约,走过沁水、阳城,她回眸一笑,曼妙的身姿舞动出一条条曲折宛转的弧线之后侧身隐入了太行。沁河远去了,最终融入了黄河的激流,但我们依然能够听到她一声声徘徊的脚步,读懂她一次次深情的顾盼,因为我们忘不了她对这片土地的世代惠泽。受沁河惠泽最多的两个县莫过于沁水和阳城,这两个县唇齿相依,一因水名,一因山名。沁水县的疆域与县名曾几经变更,它最终在隋代以沁水定名并延用至今,这未尝不是出于对沁河的回报。相比之下,阳城县的历史更为久远一些,《墨子》曰:“舜渔于获泽”指的就是这里,它在唐代因为位于太岳之南而改名为阳城。
长平之战/沁河
沁河沁河流域遭遇的最大的一次战争,莫过于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的百万大军对峙于长平,秦军沿沁河设置的防线,由沁水县的王离城直抵沁水、阳城交界的武安、屯城。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秦军这条八十华里长的防线中,端氏镇至屯城村的这三十华里正是沁河古堡群的主要分布区域,而对战局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那支两万五千人的奇兵,也是由今天端氏镇所在的位置出发去截断赵军后路的。这里是阳城县的屯城村,因秦军在此屯粮而得名,古堡遗址至今犹存。这里是沁水县的武安村,因秦军主帅武安君白起在此筑寨屯兵而得名,这条古地道,据说就是当年由秦军所修。此外,由秦军修建的营垒在沁水还有因秦将王离筑城据守而得名的王离城,和因秦军筑城牧马而得名的马邑城。但是,沁河古堡的历史都有那么久远吗?如果真的都是由秦军始筑,为什么又只集中在防线的后三十华里,而王离城至端氏镇这五十华里则罕有古堡呢?为什么二千多年来都难以见到相关的记载呢?浩瀚的史籍中一时难觅踪迹,从当地士绅保留至今的着作和碑记中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顺着这条线索,结合史料与建筑遗迹,终于还原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农民起义/沁河
崇祯元年,明末深重的社会危机全面爆发,陕北的王嘉胤率先揭竿而起,攻城掠地,转战于陕西、山西一带。崇祯四年五月,农民军由河曲进入沁水,围攻窦庄,六月,王嘉胤被部下杀害于阳城。此后,王自用取而代之,农民军数年间几度进出于沁水、阳城,先后劫掠坪上、郭峪、下伏、上伏、润城等地,沁河两岸富庶的村镇,大多难于幸免。战乱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造成的严重破坏是勿庸置疑的,屯城人张慎言在《同阁记后序》中,曾详细地记叙了屠戮与劫掠带给百姓的创伤与痛苦。负责剿寇的明军将领曹文诏、张道浚一时无力彻底平定战乱,流寇暂时离去了,但是谁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还会回来,渴求平安的士绅百姓需要保护相濡以沫的亲人,保卫世代耕读的家园。在遭受战火蹂躏的乡村中,张道浚的家乡窦庄是一个例外,他的祖父张五典预感到社会动荡行将来临,因而早在天启年间就修筑了城堡。几年后,窦庄堡三次成功击退了流寇的进攻,成为自保家园的典范。在张道浚的倡导下,沁河两岸先后修筑起五十四座军事与民用相结合的城堡,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古堡群。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水利水电技术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0次
参与编辑人数:1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47:18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河奔流 路亚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