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页岩气分布进口需要配额吗

Uniper: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面临国内页岩气的竞争。|液化天然气_新浪财经_新浪网
Uniper: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面临国内页岩气的竞争。
Uniper: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面临国内页岩气的竞争。
Uniper: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面临国内页岩气的竞争。
责任编辑:王永生 SF153
文章关键词: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近年来世界能源格局的最大变化是:美国“突然”发生了一场大革命,从主要能源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这个变化,不仅正在影响美国,也正在深刻地影响中国的未来国运走势。
在中美贸易战仍然暗流涌动的当下,中国将从美国大幅度增加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能源进口,金额很可能高达百亿美元!
谁能想到,美国现在竟然向中国卖石油!还要逼着中国购买。而这背后隐藏的危机,中国必须更加重视。
1、一切源自页岩气革命
页岩气,就是藏在特定岩石中的天然气。这是世界公认的清洁、高效新能源。
虽然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页岩气的价值,但由于技术限制,一直无法有效开采。
但是到了21世纪,竞争越激烈,技术也越成熟,页岩气的产量更是直线飙升。
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目前也还是唯一一个,实现了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开采的国家。
美国主导的这次能源大变局,遂被称为静悄悄地页岩气革命。
展开剩余70%
现在的美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出口国,全世界的能源格局在美国页岩油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谈到石油出口大国,最先想起的是中东土豪、战斗民族俄罗斯。
但,其实,早在五年前的2013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就超过了沙特,成为世界上最大石油生产国。
以前美国通过控制中东国家,来控制原油。但是现在美国自己就有了足够多的原油,这样的美国更加可怕。
可以说,美国现在不仅在能源安全上无忧,而且可以凭借强大的石油生产能力来左右世界能源格局。
更可怕的事情是,中国现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2017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8%,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将近40%,甚至,连煤炭,中国也进口了2.71亿吨。
中国从美国进口原油,在很多人看来,不算什么坏事。但是,这无异于授人以柄。背后的危机,不容忽视。
3、中国页岩气可采储量世界第一
其实早在在美国页岩气取得关键性突破的时候,日本、韩国、印度等国也迅速认识到了这种能源的重要性。
对于一直饱受石油匮乏、煤炭污染烦恼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而且中国页岩气可采储量世界第一,超过美国,足够中国使用300年!
但是在开采技术和年开采量上,中国就远远落后美国了。2017年,美国页岩气产量是我们50倍之遥!
而更加细思极恐的是,美国页岩气的开采量每年都在大规模增加。
幸运的是,这几年,中国的增速很快,开采量已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的世界第三。
如果按照这个增速下去,超越美国,并非不可能。
4、中国能源自主之路
能源是国之命脉,能源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血液”。任何一个大国,都追求能源的独立、安全,已免受制于人。
因为页岩气革命的成功,美国正在逐步掌握全球石油的定价权和主导权。这也是近年来美国敢于频频挥舞贸易战大棒子的一大底气所在!
但中国能源的现实则是:这个命脉长期被卡在别人的手上。
中国要实现崛起,必须实现“能源独立”。但可惜的是,目前在页岩气开采的一些关键技术,中国还没有取得关键性突破。
我辈有幸,或将会亲眼见证这一场革命的伟大成功。
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新油气改革六大“预言” 进口权和配额进一步放开
来源:界面
作者:范若虹
图片来源:CFP
  预判新油气改革
  新一轮油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已近临门一脚,目前正在征求意见。
  可以预计,在全产业链各环节放宽准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强化监管,将成为新一轮油气改革的重要特征。
  回望1998年,中国启动了以国家石油公司拆分合并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和产业重组,一改此前政企不分、乱开滥采、成本油走私等混乱现象,奠定了现行“三桶油”南北分治、三足鼎立的格局。
  17年后的今天,油气行业的内外环境都已发生巨变:老油田产量递减速度加快,上游勘探开发多年难有大突破,中游管网建设速度放缓,下游油品质量提升慢,油气价格难以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等,尤其是针对“三桶油”的垄断地位,改革呼声高涨。
  新一轮改革,将会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改变中国油气行业的格局和前途?
  “中国新一轮油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或在年底正式出台。”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该方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等司局具体负责,目前已有初步方案,正向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商务部、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和业界征求意见。
  2014年6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要求,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2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再次提出加快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5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在今年“研究提出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全产业链各环节放宽准入”。
  决策层定调之下,新一轮油气改革开始拉开序幕。
  “油气改革与电改并称为2015年能源领域的两大改革。中央对改革方案非常重视,改革力度不会小。”参与本次改革方案讨论的专家对《财经国家周刊》(微信公众号:ENNWEEKLY)记者说,该方案在向相关部门和业界内部征求意见后,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新一轮改革方案,将会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改变中国油气行业的格局和前途?《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为此走访了多位参与方案起草和研讨的人士,如无重大调整,以下几个方向值得期待。
  上游引入多元主体
  “在全产业链各环节放宽准入”是决策层既定要求,首当其冲的便是上游勘探开发环节,未来有望在少数巨头之外引入多元主体。
  中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油气行业资深专家曾兴球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上游是整个油气产业链的核心,如果油源被几家企业垄断,也就谈不上中下游的市场开放,因此上游实现主体多元化至关重要。”
  据《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勘探开发领域或将包括4个方面的改革,即探矿权由登记制改为招标制、探矿权有效退出机制、勘探开发信息公开机制、建立采矿权市场交易中心。
  探矿权由登记制改为招标制已在实践中开始推进。今年7月,国土资源部发布《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查区块招标出让项目(2015)公告》,首次将中国的常规石油天然气区块拿出来公开招标,是为破冰之举。
  长期以来,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4家企业具有在国内从事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勘查开发资质。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探矿权申请主要以申请在先的原则进行登记;石油、天然气勘查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7年,最多可延长至15年,每年勘查投入的最低金额为1万元。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宽松的规定及探井成本的持续上涨,导致一些“圈而不探”的行为。
  招标制和退出机制的目的是通过引入更多市场主体,打破这一困局。据了解,勘探开发期限有望被限定在3年左右,并大幅提高勘查投入的最低限额。
  "三桶半油&在改革实施后一定会对各自区块做一轮精选,将各自认为优质的区块保留下来。”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张抗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比如,前述新疆公开招标的6个区块,质量都不高。
  不过,在探明储量之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比如,新疆塔河油田曾被中石油认定为非优质区块,其退出后,由原新星石油公司(后并入中石化)接手,结果在1997年探明发现了中国第一个亿吨级大油田。
  招标与退出机制的结合将给未来新进入的市场主体带来巨大机遇,也有利于提高勘探开发工作量,进而提升油气探明储量和产量。
  与之相关的还有油气勘探信息公开化改革。长期以来,石油企业在退出区块时,往往没有将勘查数据交给相关部门,下一家进入的企业便不得不重新勘探,造成资源浪费。未来,政府有望对所有勘探信息实行强制收集和统一管理,这将极大提高勘探效率。
  另据了解,本轮改革方案或将提出建立采矿权的二级市场,允许采矿权进行市场交易。这将改善“三桶半油”由于自身开发成本和精力限制导致部分采矿权闲置的现状,激发油气产业上游活力。
  对于已经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本应全部投入开发,但是由于上述“三桶半油”的开发局限,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中尚有超过82亿吨未投入产能建设,占到全国累积探明储量的约20%。
  管网开放和独立
  一旦油气上游开发实现主体多元化,随之需要的是中游环节油气管网的公平准入。油气管网独立,已是众望所归的大趋势。
  油气管网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据业内人士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石油掌握国内一半左右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中石化掌握着接近一半的成品油管道。
  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动作。2014年2月,国家能源局出台了《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试行)》,规定油气管网设施开放的范围为油气管道干线和支线,以及与管道配套的相关设施;在有剩余能力的情况下,油气管网设施运营企业应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平等开放管网设施。
  这被市场视为打破油气管网僵局的利好政策,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实际效果欠佳,一方面是油气管网的整体运输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因石油央企的管网公司仍隶属于集团所有,缺乏动力给竞争对手提供运输通道。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网运分开已经成为大趋势。
  新一轮油气改革有望逐步落实网运分开的改革路径,或将天然气管网和原油、成品油管网区别对待。天然气管网改革或依照产权独立的大方向推进,对于原油和成品油管网来说,由于目前大部分是从油田铺设到炼厂或从炼厂铺设到销售终端,第三方进入的需求并不大,因此这部分管网仍允许其留在原有集团企业中,暂不推进管网独立。
  天然气管网独立后,是否成立一个国家天然气管网公司?这是业内争论的热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能源经济系副教授宋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从经济学原理上来讲,对于管网这样的自然垄断行业,企业规模越大越能摊薄运营成本。天然气管网的前期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如果形成一张“大网”,从效率和成本上可做到最优。
  业内人士认为,独立的管网公司须由政府严格监控其成本和收益,并由政府定价,而目前的做法是依据掌握管网的油企上报的成本,再加上固定收益来核定管输价格。如果日后建立独立的管网公司,政府的监管能力又没能有效跟上,容易滋生腐败和寻租现象。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多方了解,目前方案倾向于让现有的天然气管网脱离石油央企,但短期内是否整合成立为国家天然气管网公司,还有待进一步的消息。
  进口权和配额进一步放开
  8月21日,商务部审核通过山东东明石化公司和盘锦北方沥青燃料公司的原油进口资质。上述两家地方炼厂在今年5月获得原油进口使用权后,又获得了原油进口权,可以独立进口原油,同时,有更多企业也在排队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研究室主任朱彤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在油气加工和贸易领域,行政性垄断主要有三大支柱:第一个是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第二个是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等五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意见的通知》;第三个支柱是中石油、中石化两大油气集团内部的“排产计划”。
  通过前述举措,油品的炼化和销售被牢牢掌握在“两桶油”手里。虽然商务部每年都会公布原油和成品油的非国营进出口配额,但是供应仍受到较严管控,中国上百家地方炼油企业和民营加油站往往无法顺畅地获得原油和成品油。
  据了解,新一轮油气改革有望先给予若干家规模以上的炼厂原油使用权,进而给予原油进口权。
  卓创资讯原油分析师朱春凯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这种市场放开的步骤其实还是“比较谨慎”的,考虑到中国炼油行业已产能过剩,通过原油进口牌照管控的方法,可以起到了鼓励规模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的目的。
  除了原油进口权,中远期还有望放开原油进口配额。中国能源网总裁冯丽雯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原油进口配额的目的是限制非国营的石油企业进口量。现阶段国际油价较低,如果短时间内放开配额,将导致大量进口行为,直接阻碍国内上游油气勘探开发,因此配额的放开可能会是一个渐进过程。
  市场化定价进程加速
  对终端用户来讲,油气改革最值得关心的是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定价方向早已明确,问题在于步子迈得有多快。
  1998年,成品油价格改革开始启动,此后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逐渐接轨,并实现了上下浮动。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依据国家发改委的价格公式,在国际原油价格的基础上,给予国内炼厂一定的利润比例制定成品油价格,参考时间为10个工作日。
  “但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仅能反映出国际油价的波动,无法反映国内成品油的供需情况。”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研究所主任戴家权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全球石油市场的两个主要定价基准是英国布伦特期货价格和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价格。尽管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但在国际油价中缺少足够话语。
  目前,中国在建设成品油价格市场体系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2014年12月,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其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有望在2015年底前正式启动。2015年3月,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在上海自贸区注册成立,并于7月1日投入试运行。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李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目前交易中心对于成品油现货的交易机制已经有所准备,一旦政府放开成品油价格,交易中心将立即启动该项交易。交易中心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有利于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交易,形成透明的市场价格。
  此外,从2011年以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持续下跌,这对国内成品油实际成交价格也产生了较大影响。除了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地段外,很多加油站的实际零售售价已低于国家发改委规定的零售最高限价,行政定价意义已弱化了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油气巨头对于放开成品油价格并无多大异议。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目前占据国内成品油份额的70%左右,如果通过现货和期货交易形成“中国价格”,也可提升中石油、中石化拥有更多国际话语权。
  基于上述前提,成品油价格有望在新一轮改革方案出台后完全放开,这一时间点或为时不远。
  除了成品油价格之外,油气体制改革方案对天然气价格改革,将延续此前成品油价格改革的路径来走:首先允许天然气价格在更短时间内适当波动,进而逐步走向市场定价。
  三桶油“瘦身”
  庞大的“三桶油”,在新一轮改革中有望“瘦身”,除天然气管网独立外,主辅业分离是另一大看点。
  目前“三桶油”上游业务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开采,油田勘探开发及工程技术服务。而埃克森美孚、英国BP等知名国际石油公司在上游领域均没有油服板块,而是购买油田服务公司的服务。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国际石油公司强调专业化分工,油田服务和工程技术在国际上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通过竞争不断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同时降低服务成本。
  而“三桶油”所属的油服公司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大约80%,“三桶油”的区块勘探开发均优先安排自己的油服公司作业,这在一定阻碍了市场竞争和油气上游市场开放。
  业内人士介绍,2012年启动的第二轮页岩气公开招标,一家非“三桶油”的中标企业无法在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油田服务公司,希望聘请中石油的油服队伍进行作业,却遭到拒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国有企业的特殊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实行业务板块有效分离,独立运作、独立核算。
  新一轮改革或将其真正落实,要求“三桶油”逐渐剥离油服和工程技术板块,先将这些板块成立独立的公司,然后通过股权置换的办法逐步完全剥离。
  业内人士表示,油田服务和工程技术板块是“三桶油”人员最密集的领域。如果这项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将极大提高“三桶油”的效率。前提要妥善处理好辅业剥离时产生的成本问题,以及“三桶油”内部对企业规模、国际排名的重新认识。
  “大能源部”短期无望
  多位参与方案讨论的人士表示,油气行业要从垄断走向市场开放,有赖于政府管理的变革和监管职能的加强。
  目前,政府对于油气行业的监管职能分散在包括国家发改委、安监总局、国土资源部等十多个相关部委。“这就导致各个政府部门各管一段,各段之间却无法实现无缝连接。很多交叉领域,缺乏有效管理。”一位业内人士说。
  比如,2013年11月,中石化位于青岛的一段输油管道原油泄漏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2亿元。在国务院调查组公布的调查报告中,事故间接责任方就涉及地方政府、安监、经信等多部门。
  近年,一些业内人士提出借鉴美国经验,按大部制思路成立大能源部。为了应对能源问题,美国在1977年成立了能源部,由原来的几十个政府相关机构职能合并而成,职责是统一管理各类能源的勘探、研究、开发和利用;下设管理石油、煤炭和核能的机构数十个,主要负责能源政策执行的监督管理,研究、开发新的能源技术,调控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定价和分配以及全国能源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有研究机构从本世纪初就已开始研究中国“大能源部”的可行性和路径,但未能得以实现。据介绍,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家发改委的审批权大量在能源领域,而能源价格和产销供给涉及面甚广,国家发改委需要履行综合平衡的职能。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
  短期比较现实的办法或是,将政策制定的职能仍留在各相关部门,国家能源局则逐步肩负起监管职能,有效利用其在各个地区的派驻机构,不断扩充现有人员,监督能源政策的执行和实施。
  谁能成为“三桶油”外的新巨头&&。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原标题:新油气改革六大“预言”
(责任编辑:UN654)
&&&&&&</div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法国研究禁止从美国进口页岩气的法律手段
法国政府能源部长塞格琳罗雅尔10日在巴黎表示,由于法国因环境原因已禁止在法国境内使用水力压裂技术进行页岩气勘探作业,因此,她时下正在调查旨在禁止从美国进口页岩气的法律手段。
罗雅尔是在议会回答与会者的提问时发表上述讲话的。她说,法国天然气公用事业公司Engie和法国电力巨头EDF日前与美国一家生产商签署的合同已导致法国从美国进口了大约含40%页岩气的lng。
罗雅尔在议会上说:“我已询问了这两家公司他们为什么不提高警惕,而我也已要求对能使我们禁止从美国进口页岩气的法律手段进行审查。”
[需要查看更多数据,请免费试用钢联数据]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深度长文:2017年进口数据透露中国经济哪些隐忧?
从2018年3月开始,贸易战开始掀起波澜了,一个月之后,中兴被美国下发禁令。
这场贸易战什么时候结束,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是,从现在到未来逐渐赶超美国的十年当中,这样的摩擦不会少,而且能够控制在经济领域,实现和平崛起和赶超,对我们来说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在这篇文章,我们从2017年中国的进口商品来看看,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中国的弱点究竟是什么,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究竟会对中国和世界造成什么影响。
登陆中国海关网站,2017年我国进口主要商品金额如下:
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7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增长14.2%,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万亿元,增长10.8%;进口12.46万亿元,增长18.7%
当然了,我国也公布了几个亮点,机械电子产品目前是我国出口的绝对主力,201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95万亿元,增长12.1%,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8.4%。
我们以前说,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标志就是工业品出口占据第一位,而现在中国进入深度工业化时期,其特征就是工业品中更为复杂先进的机械电子产品出口,超过了中国其他所有商品出口的总和。
我国认为的几个亮点是:汽车出口金额增长27.2%,计算机出口增长16.6%,手机出口增长11.3%。
应该说这里面汽车出口的高增长是最让人振奋的,因为目前在海外,看到中国家电,手机都不奇怪,但是除了极少数国家以外,在国外的道路上看到中国车总的来说还是一件稀罕的事情,当然了,2017年出口里面自主品牌比例还是不够高,中国出口北美的汽车占到了出口总量的12.7%,但是主力是上汽通用旗下的合资品牌。
自主品牌还是表现不一,像老大吉利汽车,2017年出口量甚至还大幅下滑了46%。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3.08万亿元,增长6.9%,占出口总值的20.1%。一般来说,我们都会认为随着中国人力成本和各种成本的上升,低端的产业会开始大量向外转移。
但是实际上,从出口数据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我国出口的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在20%左右,2012年这个比例是20.4%,2017年这个比例是20.1%,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而这五年的时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即使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长,也上升了40%以上,这也说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走向高度的集群化和自动化。
2016年10月,中国苏州天源服装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服装供应商之一,同时也是阿迪,锐步,阿玛尼等品牌的供应商)和美国阿肯色州签署协议,宣布将于2018年初在美国阿肯色州投资2000万美元投产一家工厂,该工厂主要生产T恤衫,由于大量采用机器人进行制造和缝纫,每件T恤衫成本仅为33美分,也就是差不多2元人民币。
2017年7月,天源董事长唐信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将安装21条全自动生产线,当全力运行时这套系统能够在22秒内生产一件T恤衫,这意味着我们能够为阿迪达斯每日生产8万件T恤衫!放眼全球即使劳动力最廉价的市场也无法与我们竞争,我真的为之感到兴奋!”
中国的工业化,可能刚好赶上了一个时间点,那就是以前日本,韩国,台湾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时候,科技水平进步程度和产线自动化程度,还不足以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成本上涨,从而丧失比较优势,不得不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
但如今中国很可能也赶上了另一个时间点,那就是由于机器人技术,智能装备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进步到不断抵消甚至消除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从而大大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我国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比重一直保持稳定就是结果。
以天源服装的这家美国工厂为例,工厂计划建设21条自动化线,产线工人总共才50-100名,每条产线只需要3-5个工人。
当然了,由于自动化技术在不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进度不同,有的产品搞自动化比较容易,有的产品搞自动化比较难,因此也会导致比较优势的不同,但是中国的两大优势,别的国家并不具备:
一个是集群化,目前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中心和出口国,产业链完整并且形成了大型集群,这是相比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优势。
一个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力成本已经比较高,而且还在不断上升,所以有更大的动力实现机器换人。同样是投资100万元节省10个人工,在中国是一年节省50万元支出,在孟加拉,印度或者埃塞一年只能节省10万元工资支出,因此企业在人力成本更高的国家进行机器化改造更有动力。
因此,虽然东南亚,南亚,东非等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迅速发展,我国企业也在走出去,大量投资埃塞,孟加拉,越南等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未来中国即使跨入发达国家,也将长时间的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
因为人工的效率是有极限的,而自动化的效率总有超过人工的一天,中国的工业化一定在很多产品上不断的达到和超过这个拐点,尤其是智能装备,机器人都属于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
对于2017年的进口,海关列出了我国主要进口的27种商品,我这里分了下类。
首先是原材料,总共有七项:
原油1.1万亿人民币,增长42.7%;
天然气1573.93亿人民币,增长44.5%;
原木及锯材1352.62亿人民币,增长26.3%;
煤及褐煤1535.63亿,增长63.7%;
铜矿砂及其精矿1785.09亿,增长29.4%;
铁矿砂及其精矿5175.08亿,增长35%;
固体废物(废塑料,废纸,非金属)1517.40亿元,增长27.5%,这个“洋垃圾”已经开始禁止进口了,所以这一项在2018年会大幅下降。
非常明显,能源是我国进口的最大类商品,
其中原油是我国进口所有商品中货值金额最高的,高达1.1万亿人民币,遥遥领先和超出其他所有的商品。
然而更为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金额1574亿人民币,增速高到44.5%,在所有七大项进口原材料中,进口增速位居第二位。
那么进口增速第一的原材料是什么呢?是煤炭。
但是,进口增速排在第一的煤炭不具有可持续增长性。因为中国煤炭非常多,按照现在的开采量,可以开采几千年都没有问题,为什么去年进口增速快,还是因为国内去产能的因素导致供给紧张,如果不是国内去产能的话,煤炭进口不会有这么高的增速。
因此把煤炭除开的话,一个石油,一个天然气,是我国进口金额增速最快的原材料,其中石油有涨价因素,而天然气则是增速最快。
总体来说,我国是一个能源缺乏国家,确切的说是缺乏石油和天然气,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也在水涨船高。
中国如何摆脱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一个是汽车电动化:让中国所有的汽车像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产品一样实现电气化,减少对石油的消耗。
一辆出租车按照油耗6L/100公里计算,一年跑20万公里,搞成电动化,就可以节省油耗12000L,差不多10吨油,这个节省是很惊人的,中国100万台出租车电动化,一年就可以节省1000万吨汽油。这已经是中国石油消耗的1.6%了。如果是公交车的话,节省的油量就更多了。
在这方面,比亚迪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是中国的电动化进展,最终还是要看上汽和吉利两个百万级主力兵团的电动化进度。
一个是新增发电逐渐去煤炭化,配合汽车电动化。我国目前发电大部分还是煤电,煤炭我国大量富余,但是煤炭不是清洁能源,中国已经把煤炭发电技术发展到了全球最高水平,全球煤电效率最高的发电站就在中国,进一步大幅提高已经很困难了。
因此在未来,水电,风电,光伏,核电等清洁能源是发展的重点,煤电厂的位置是比较靠后的。
中国正在进行的页岩气革命,主要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完成。页岩气革命这个词来自于美国,实际上全球也就美国一个国家完成了页岩气革命,也可以说还有加拿大,不过中国跟进的非常快,也具有很大的潜力。我国的页岩气储量世界第一,是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和重庆地区。
按照中国的规划,2020年我国页岩气产量要突破300亿立方米,也就是比2013年产量增加150倍,预计可以占到中国天然气消耗量的超过10%,这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的页岩气革命了。
当然,我国要实现页岩气革命,还是要突破更多的关键技术降低成本,和美国的地质条件不一样,我国多山地,页岩气储量85%在3500米-4500米的埋深范围内,目前我国的开采技术水平,主要在3500米以下的深度比较成熟,这还是用了十年时间攻关的结果。
中国要想真正的完成页岩气革命,需要攻克3500米以上深度的整套开采技术。换句话说,我国完成页岩气革命的技术难度,比美国难度更大。
另外,中国正在进行的页岩气产业发展,也直接拉动了四川和重庆地区的GDP发展。2017年,中国石油在光是在四川省威远地区就缴税1.7亿元。
为什么从长期来看,看好四川和重庆的经济发展?
不只是川渝地区大量引进显示面板,汽车制造,笔记本和电子产品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和设计等高端新兴产业,而且在未来可能改变中国能源行业的页岩气方面,川渝在储量上都非常丰富,重庆更是全国第一。
从2013年的2亿方产量,到2020年的300亿方产量,中国页岩气开采的迅速发展,必然会让川渝地区从中大大收益。
另外值得一提,湖北的页岩气储量也非常丰富。
不过在短期内,我国大量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改变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一边花大价钱从中亚和俄罗斯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另一方面也想从美国购买能源,实现对进口来源的制衡。
在进口的大宗商品中,在七项原材料之后,是四项农产品:
食用植物油:306.72亿元,增长11.3%;谷物及谷物粉:439.94亿元,增长17.2%;鲜干水果及干果:422.36亿元,增长12.1%;大豆2687.86亿,增长19.6%。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进口的农产品里面,大豆占据绝对的压倒性的优势,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农产品,这和我国的战略有关系。
我国在农产品方面,一直是强调主粮要自给,进口只是为了改善生活,因此我国未来为了改善伙食,吃的更好,农产品进口还会进一步大幅增加,有没有发现超市里面的各种外国水果,外国牛肉,羊肉越来越多了?
接下来是初级工业品(六项):纸浆1038.68亿人民币,增长28.5%;成品油981.51亿元,增长33.3%;燃料油305.11亿元,增长74.5%;未锻压铜及铜材2114.81亿,增长21.3%;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175.69亿元,增长6.2%;初级形状塑料3284.12亿人民币,增长20.1%。
实际上,我们仔细看这些初级工业品,实际上还是原材料,只不过是稍微加工后的原材料,在六项初级工业品里面,有三项和石油相关:成品油,燃料油,初级形状塑料。
这个初级形状塑料,是我国进口最多的初级工业品,谁是我国的第一大进口国呢?沙特。实际上我国的初级形状塑料大部分进口自中东石油国家,以及像马来西亚这样有一定石油工业的国家。
初级工业品对于我国来说是进口安全项目,因为进口基本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本身就有出口创汇的需要,同时这些产品本身附加值比较低。我国虽然是全产业链国家,但是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没有必要在低端工业品上达到垄断,实际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工业,也有助于提高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中国产品的销售。
中高级工业品(十项):集成电路 1.759万亿元,增长17.3%;汽车及汽车底盘 3430.47亿元,增长16.1%;汽车零配件2155.88亿元,增长8.9%;液晶显示板:2041.83亿元,下降2.1%;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1866.37亿元,增长3.9%;医药品1815亿人民币,增长24.1%;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飞机:1533.6亿元,增长15.1%;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1397.79亿元,增长5.5%;钢材1062.58亿,增长18.2%;金属加工机床 589.69亿元,增长19%。
这个是十大中高级工业品,就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重头戏了。当然了,其实还有个仪器仪表,2016年海关还放到重点进口工业品里面统计,不知道为什么2017年就没了,不过没关系,不给数据我们就先不讨论。
2017年我国进口超过2000亿人民币的中高端工业品只有三项:集成电路;汽车+汽车底盘+汽车零配件;液晶显示板。
这里面,液晶显示板我国目前发展的最好,以京东方为首的国产显示面板企业势头已经起来了,京东方2017年销售额达到了938亿元人民币,增长36.15%。
但是京东方目前只是在出货量上做到了世界第一,主要集中于笔记本电脑,中低端平板电脑和电视机,中低端手机等。在苹果的Iphone,三星,华为,小米的旗舰手机上,都还没有实现大批量供货。
国内另一家巨头华星光电表现也不错,TCL集团2017年实现营收1,115.8亿元,净利润35.4亿元,其中归母净利润26.6亿元,同比增长66.3%。该集团的净利润主要就是来自华星光电的贡献,华星光电2017年实现销售额304.8亿元,同比增长17.6%
另外汽车和集成电路两大项,尽管从进口金额上看,汽车+零配件金额为5586.35亿元,集成电路为1.759万亿元,但这是因为大量合资品牌汽车本身就在中国生产。如果算上这一部分,我国汽车产业的实际进口金额和集成电路并不会相差多少。
为什么这样说呢?2017年我国乘用车销量为2471.8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仅为1084.67万辆。也就是外资品牌乘用车销量为1387.13万辆,按照平均15万元一辆计算,就是2.08万亿元,按照均价12万元一辆计算,就是1.66万亿人民币。
因此实际上进口总金额和集成电路是差不多的,而且随着中国汽车消费逐渐高端化,对外资品牌有利,汽车实际进口金额还在不断上升。
因此汽车和集成电路,是我国产业升级的核心主战场,关注这两个行业,一定会有优秀企业脱颖而出。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美国人就打击了中兴这个中国第三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这也是为什么中兴一定是中美贸易战的标志和关键事件。
其他七项进口主要中高端工业品:钢材1062.58亿,增长18.2%。这个并不是很担心, 2017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重点大中型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69万亿元,同比增长34.1%,实现利润1773亿元,同比增长613.6%。
如果把小型钢铁公司的收入也算上,钢材进口金额只占国内市场需求的2%左右,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进口增速还低于国内市场增速,也就是进口替代还在进行。
极少数我国暂时不能制造的钢材,通过国内钢铁大型企业攻关,都在逐渐攻克,典型的就是鞍山钢铁公司研发制造的航母甲板用钢。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1866.37亿元,增长3.9%:这个主要是指各种工业计算机,以及平板电脑,以及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等等,比如我国银行系统使用的数据存储,还是会用IBM的产品。
另外还有扫描器(比如快递,超市等使用的扫描枪),硬盘驱动等等。在这个领域,其实我国出口远远大于进口,而且国产化替代很快,像各种巨型机,大型机等等,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需求量已经在下滑。
实际上,我们看增速也知道,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进口增速,除开进口金额下降的液晶显示面板,是十大中高级工业品中最慢的,这一说明其国产化替代和需求的速度很快。
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飞机:2017年进口金额1533.6亿元人民币,增长15.1%。这也是我国从美国进口的三大商品之一,这个我也不担心国产化替代,也不存在被卡脖子的问题。中国商飞不仅在国家支持下规模不断壮大,而且收入也在不断提升。在民航科技领域中国已经持续十几年高强度投入,开花结果只是时间问题。
医药品1815亿人民币,增长24.1%;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1397.79亿元,增长5.5%;金属加工机床 589.69亿元,增长19%。
这三个领域都是我国目前的困难领域,也是差距非常大的产业。
还有一个医药品,2017年进口1815亿人民币,增长24.1%。对比下进口的增速,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总收入约28185亿元,同比增长17.80%,实现利润总额约3314亿元,同比增长12.50%。也就是说,进口的增速还超过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增速,说明进口替代工作做的不太好,外资药比重在上升。
另外,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收入也是包括了外资在华制药工厂的,比如美国辉瑞制药,在总共就有四个工厂。
在制药工业方面,我国和世界的差距还非常大。
2017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589.69亿元,增长19%。但是在机床工具领域,我国企业长期被利润率困扰,员工工资低,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又造成了研发投入不足,现在整个机床行业,缺乏业绩良好的领军企业,缺乏亮点企业。
我国四大机床企业之一的大连机床,2017年11月被法院裁定破产重组了,目前欠债有224亿人民币,董事长被通缉。而在2015年,大连机床主营业务收入161.2亿元,净利润2.64亿元,这家巨头机床公司就这样倒下了。
目前的国内机床龙头沈阳机床在2017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豁免和转移了部分债务,集中精力做i5业务,2018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39亿元,同比增长85.42%;净利润1278.99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但是沈阳机床说走出困境还早,还是需要观察。
国内另外一家全国十强的昆明机床公司,2017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0亿元,较2016年的6.46亿元进一步下滑,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3822.10万元。由于连续四年亏损,于日被强制从A股退市。
在中国的机床行业,一年净利润几千万元一个亿就算很不错了,就算得上国内一流机床公司了,整个行业真的是有点惨淡。
中国机床的未来,更多的希望可能是来自于行业以外的巨头进入,这里面比较坚决的就是格力集团。
在格力的2017年年报里面,已经发展出数控机床方面。2018年格力还在参与洛阳轴承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轴承是中国制造的软肋之一,全球轴承营收十强里面,一家中国公司都没有,格力电器的加入,有助于中国最大的轴承企业之一的洛阳轴承走向发展之路。
从2017年进口数据,我们可以大概一窥中国的现状,这里做个简单的总结:
1、以石油和天然气为核心的能源是中国进口的最大宗商品,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我国为了解决能源供给为题,可以说投入海量的资金,这个“海量”究竟是多少呢?
为了建设一个中俄陆地石油管道,我国就提供了250亿美元贷款给俄国搞管道建设;为了建设天津的液化天然气进口设施,我国就投资了136亿人民币。
其他还有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对可燃冰开采的投入,都是以10亿元为单位的资金投入。
另外还需要投资开发国产器件替代国外产品,以页岩气为例,在页岩气开发的水平井分段压裂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桥塞,一口井平均需要使用20个以上,以前一个进口桥塞要花费15万元,一口井就要花费300万元人民币购买进口桥塞。而研制出国产桥塞后,单个桥塞的成本大幅降至2万元,节省了超过90%的成本。
可以看出,从国际管道,到海上运输接受基础设施,到钻井成本,再到钻井开采设备研发,到处都需要投钱,而且动辄百亿人民币甚至千亿人民币,可见我国为了获取能源付出的巨大努力。
因此我认为在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和美国签订能源购买合同应该是合理的事情,我个人估计肯定是百亿美元级别的购买,也可以有效的缩小中美贸易逆差。
2、我国进口农产品可以说几乎等于大豆。
大豆去年进口了差不多2700亿人民币,排在第二位的进口农产品进口才400多亿人民币,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国进口农产品,占总进口比例并不高,4%左右,但这里面一半是大豆。所以说我国和美国达成大豆购买协议,也是几乎肯定的事情,金额不好说,但是量肯定是百万吨甚至千万吨级别。
3、从进口工业品可以看出中国全面的工业水平。
从这些进口金额最高的商品,也可以说是我国还亟待需要国产化的领域。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乎在每个领域我国都有大批实力选手在参赛。以能源为例,我国的页岩气开采水平以及相关的开采装备技术虽然比不过美国,但是却是强于日本,德国这样的工业强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其实都是高科技公司,像中石油的研发投入每年超过百亿人民币,长期是中国前十的水平。
在中国完全落后的领域,全部都有国家战略支持,典型的十大进口中高端工业品中的三项: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和“空重超过2吨的飞机”分别有集成电路大基金,扶持京东方和扶持中国商飞来实现。
再比如十大进口中高端工业品中的机床,虽然我国企业近年来发展业绩不佳,但是由于有2009年开始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的04专项支持,因此我国数控机床总体技术水平反而和国外处于拉近的状态。
4、十大进口中高端工业品,种子选手都已经成型。
以制药业为例,很显然中外差距还有几十倍,但是为什么不用担心我国的企业起不来?
如果我们看2017年国内主要高技术制药企业(西药,生物制药),恒瑞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138.36亿元,复星医药2017年营业收入185.3亿元;2017年中国生物制药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48亿元;2017年石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54.6亿港元;可以看出很多国内企业其实都已经站到了全球制药50强的门口,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都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在20%-30%之间,平均每三年多就能翻一倍。
同样的还有显示面板,三星和LG虽然在全球称王称霸,但是我毫不怀疑我国各大面板企业最终能够战而胜之,复制我国在家电和消费电子领域赶超三星的故事。
以决定企业实力走向的研发投入为例,京东方近三年(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3.19亿元、41.39亿元,69.7亿元,两年增长了110%,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必然不断缩小技术差距。
5、产业升级将是长时间的,还需要持续10-20年。
有的领域我国确实还只能说处于萌芽时期,典型的就是功率器件,我国功率器件三强即使是今年的营收也就是十几亿人民币,保持目前的增速估算,十年后的2028年也就是百亿人民币规模,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是有差距,现在世界第一的英飞凌是个综合性集团,一年营收有400多亿人民币。
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原材料领域也是一样。
中芯国际2018年一季度营收为8.310亿美元,上年同期为7.931亿美元,增长仅为4.8%,主要是技术突破需要时间,否则没有成本优势。中芯国际的体量不要说和台积电比了,三到年内,也就是年赶上联电就算不错了,联电2017年营收大约50亿美元。
像北方华创,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5.42亿元,同比增长30.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35.95万元,同比增长857.58%,这个一年大约20亿人民币,也就是3亿美元的营收,这么小的公司体量,却已经是中国集成电路生产设备第一大企业了,和国际企业没法比。
例如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设备制造企业美国应用材料,其一年营收就在150亿美元以上,其中来自半导体生产设备的营收77.37亿美元(2016年)。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北方华创到2025年一直保持现在的增速,翻十倍的规模,到时候也只有应用材料体量的40%。
中国商飞的大飞机,要2021年才交付,合理估计到2024年,C919交付也就是不到10架的规模。
我国目前被卡脖子的12英寸半导体大硅片,我国新昇半导体2017年实现了初步投产,当年上海新昇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为2470.17万元,净利润为-2588.58万元,还处于起步萌芽阶段。
预计2018年底项目的月产能为10万片,2019年实现月产能20万片, 2020年底实现月产能30万片,这还只是产能,产量还达不到这个数。
我国预计到2020年,一个月需要至少100万片300mm大硅片,算上我国其他大硅片企业的在建项目,2020年只能是产能上基本满足国产需求,产量肯定还达不到,我国的半导体大硅片真正实现自给,至少也要到2023年以后,另外产量上来了不一定就能获得市场认可,所以2023年也只是个理想时间。
最后,从历史经验来看,由于制造和下游品牌都在往中国集中,一旦我国产业升级技术实现突破,凭借着产业链集群和超大规模制造优势,那么必将是横扫千军。
因为历史经验和现状告诉我们,技术优势是发达国家企业对中国公司的最大优势,也是核心优势,在其他方面,例如大规模产业聚集集群制造,对客户的快速反应效率,超大规模海量制造带来的低成本方面,中国公司是具备优势的。
中国公司背靠中国广阔的市场,通过在中国市场大规模走量,实现摊薄研发成本,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在对海外出口时就可以通过低成本优势抢占市场,同时还能赚钱。
那些面对中国企业的竞争丧失了技术优势的西方公司,其结果无一不是破产,或者是被中国公司收购,这样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
来源:宁南山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东北亚财经微信公号:Asia-business
东北亚观察微信公号:dongbeiya2014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页岩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