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刑期间发现漏罪可以使用手机吗

  日前,黑龙江延寿县看守所三名在押人员“越狱”,虽然三人最后被抓,但监狱和看守所的安全保卫工作和在押人员生活状态也引发关注。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了解到,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所辖14所监狱已经连续17年实现无脱逃,不过业内人士称,持续的狱内安全稳定并不代表“风平浪静”。
  近年来,本市监狱管理局所属监狱关押的服刑人员中,暴力型、涉恶、涉黑、涉枪等服刑人员比例上升,“二进宫”以上的服刑人员增多,这些人一般罪刑重、抗改造能力较强、给管理教育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北京市监狱局 下辖14所监狱
  北京市监狱局目前共有监狱14座。其中,北京市辖区内监狱8座;天津市宁河县辖区内设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下辖监狱6座。主要承担的工作为: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北京籍监禁型罪犯的刑罚执行和外省籍罪犯的收押遣送工作。
  市监狱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新的犯罪类型比如知识型技术型专业型犯罪的出现,给监狱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加固”对监管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北京市监狱局争取政府投入和自筹资金,累计已达15亿元,新建、扩建11所监狱和市局指挥中心、中心医院等。
  目前,14所监狱均安装了特殊电子监控系统,一线干警配备配强了警用装备、通讯装备,基本建成了固定和移动报警网络,整个监狱局系统实现了网络互联和网络监控,较之以前传统设施科技含量得到大幅提升。
  “二进宫”增多
  危险罪犯咋管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监狱局对近年来关押的服刑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服刑人员的构成日趋复杂,暴力型服刑人员、涉恶、涉黑、涉枪等服刑人员比例上升,“二进宫”以上的服刑人员增多。
  监狱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些服刑人员一般具有罪刑重、抗改造能力较强、反改造经验丰富等特点,为此市监狱局专门建立了罪犯危险性评估机制。通过研究制定服刑人员的危险程度评估、遴选标准等方式,将威胁监管安全的罪犯甄别出来,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为适应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法律修改后,服刑人员结构的变化,市监狱局结合限制减刑服刑人员的特点,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育改造和管理的针对性,完善了狱内奖罚体系。
  很多人一提起监狱,很容易会和国内外的一些影视作品联系起来,但现实和想象并非一样。在北京市监狱局下辖的14所监狱内,在监区内“可以有什么,不可以有什么”等问题上,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凡是在监区内的物品,按照物品定量、外观定样、标识规范、棱角钝化,设施、栏杆硬化、玻璃钢化、物品塑化等参数都有相关标准,小到一把勺子、大到服刑人员的床铺都有具体的指标。
  设百余培训班
  服刑者得大奖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北京市监狱局也推出了不少人性化举措,使服刑人员在监狱内不至于和社会脱节。“将内视观想、正念训练、团体咨询等较为成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项目已经运用到了教育改造中。”市监狱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北京市监狱局引用、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社会各界联合开办150多个培训班,内容包括计算机、裁剪、烹饪等。
  北京市监狱自2008年开始,组织了“服刑人员书法绘画兴趣小组”。黄光裕、周良洛、臧天朔等目前正在服刑或已经出狱的不少“名人”都是这个小组的成员。目前,14所监狱共建有专用教室40个、图书阅览室193个、电化教育中心13个、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指导中心13个和个别谈话室180个。
  对于服刑人员来说,生产劳动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市监狱局共有适宜发挥劳动改造教育矫治功能的生产项目17个。在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共有7所监狱739名服刑人员参加,经过裁判员评判,有189名服刑人员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而在北京市第63次质量管理成果发布会上,市监狱局选派的5小组获得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
[责任编辑:JN141]民警在向服刑人员介绍如何刷卡进出地铁 摄/法制晚报记者 曹博远
楼道就像一条条大马路,民警向服刑人员讲解交通规则 摄/法制晚报记者 曹博远
服刑人员到“政府办事大厅”咨询相关政策 摄/法制晚报记者 曹博远
民警介绍出狱后如何办理户籍手续 摄/法制晚报记者 曹博远
到银行办业务要拿号,上下地铁要刷卡,这些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儿,对已服刑一二十年的犯人来说却很陌生。
记者近日探访北京大兴团河“在京男性服刑人员出监教育中心”,看到这里有“地铁”、“银行”、“政府办事机构”,如同一个小社会。犯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学习各种规矩,以便出狱后尽快适应社会。
据介绍,该中心于2004年6月成立,10年内共接收127批4000余名临近刑释的服刑人员,重点帮教对象累计达到235人,使出监教育阶段的平均违纪率始终控制在0.5%左右。
讲述 到银行要排号 坐地铁要刷卡
2月9日,记者来到“在京男性服刑人员出监教育中心”。
刚一进中心大门,就发现走廊地面上画着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还有红绿灯、斑马线。
在该中心其他房间,记者又看到了模拟的公交车站、地铁站、户籍办事大厅等相关场景。
49岁的服刑人员张民(化名)正在模拟银行内等待窗口叫号。对于张民来说,在银行领号机拿票是件新鲜事儿,“我进来前,银行没那么多人,没听说过排队领号,也没见过专门发号的机器。”
张民随后又走向地铁模拟进站室,看了地铁视频他才知道,现在进出地铁都要刷卡。
在模拟室,张民刷了一下卡,屏蔽门打开,等“车厢”内的“乘客”顺次下车后,张民等人才顺序上车。
看着身后墙壁上张贴的最新北京地铁线路图,张民自称有点晕:“以前坐过地铁,都是人工检票,线路也只有1号线和2号线。”
没用过电脑 自觉与社会脱节
张民告诉法晚记者,他家在房山,已经26年没回家了。
“1983年,因为流氓罪,我被判了4年,当时给我转到新疆劳动改造。”张民说,被判刑时,北京只有一条地铁,他总共也没坐过几次。1988年刑满释放后,他就回了老家。
“我因为替朋友出头,将人失手打死了。”张民说,之后他逃往新疆,辗转新疆和烟台两地,直到1999年,才被警方抓获。“被押回北京时,刚一下火车,就发现哪儿都不认识了。”张民因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被判无期徒刑,他不服判决并一直在申诉。
此后,张民获得改判,由无期徒刑改判为有期徒刑。在监狱干警的教导下,张民表现积极,经过15年的服刑改造,张民即将刑满释放,他被转到了出监教育中心接受为期3个月的教育。
比起刷卡上下地铁、银行领号,张民最头疼的是学电脑,他不知道,如今已经普及智能手机了。
教育中心专门建立了局域网的模拟上网等课程,但是张民连开机都不会。在电脑室内,张民对着液晶显示屏一直在发呆。
看着别人用上了,张民有点急,“我这屏幕怎么不亮呀?”管教民警按下主机箱上的开机键,瞬间,主机启动,显示屏亮了,张民赶紧记下开机键的符号。“原来按这个就能亮。”
电脑打开后,张民不知道该干什么,他觉得已经与外面的世界完全脱节了,听狱友介绍上网可以看新闻,张民有点纳闷,“我每天都看报纸,干吗还要上网看新闻?”
200小时课程
学新事物新政策
据了解,教育中心有近200课时的相关课程,为服刑人员讲解社会发生的新变化和新鲜事物,其中还包括聘请各服刑人员所在区县的职能部门前来讲解政策。
出监教育中心副主任朱光华介绍,出监教育中心建立社会模拟教育系统,就是为了让张民这样长期与社会脱节的服刑人员能够在出狱前,接受社会的新鲜事物和新政策,使他们不会因为好奇和贪欲再次走回监狱。
“张民目前刚刚被转入出监教育中心,他还要面对超过3个月的出监教育。”朱光华说。
张民告诉记者,“希望这200课时的课我全能学会,免得出去两眼一抹黑。”
曾有人不适应自杀
朱光华告诉《法制晚报》记者,服刑人员在十余年甚至更长的规律生活后,出狱后将要自律生活,不安情绪可能出现,尤其是无亲可投、无固定住所、无经济来源的“三无罪犯”,甚至不惜犯罪,以求重返监狱。
“十多年前,一个刑满释放的人进超市后,看到很多人刷卡结账,“他不明白为什么一张小卡片就能随意拿走超市的东西,加上离婚、就业碰壁,他最终卧轨自杀。当时监狱没有对即将获释人员回归社会的心理疏导。”朱光华介绍。
文/记者 王晓飞
本版摄/记者 曹博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男子服刑期间死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