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板原理家庭装河北省保定市政府给的补贴是多少

[4]{C}等,解决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党政机关公务车、机要通信车、执勤执法巡逻车、环卫车、邮政车、城市公交车、城乡公交车(含农村客运车)、城市物流配送车和出租车等9种公共服务领域车辆,率先采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积极推广电动公交体系。采取财政补贴、直接上牌、免费停车、减免过路过桥费、不受限号限行限制等优惠政策鼓励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从2017年开始,每年新增公交车中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的比例达到100%。加强矿山施工现场和城市道路扬尘治理深度整治矿山污染,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利用三年时间(2017年—2019年),对全市520个露天矿山污染进行深度整治,做到“彻底关闭一批、停产整治一批、修复绿化一批”。坚决取缔关闭违法生产、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乱采滥挖的露天矿山、采石和采砂企业,拆除生产设备和设施、撤出生产人员、注销有关证照。整治一批无排污许可、不具备环保生产条件、排放不达标的露天矿山,实施停产整治且不达标的一律不得恢复生产。推行采矿权减量化管理,严格矿山开发准入门槛,推进建材矿集中开采区建设,加快推进矿山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现有矿山企业安装视频实现在线监管。修复绿化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迹地,改善露天矿山生态环境。建设工地作业区实施全封闭设置围挡墙、苫盖、喷淋、道路硬化和运输车辆冲洗“五个百分百”,严禁敞开式作业。渣土运输车辆采取密闭措施,并安装卫星定位系统。2018年全市施工工地扬尘整治达标率达到100%。各种煤堆、料堆要实现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对重点建筑施工现场安装摄像头。将施工扬尘控制纳入建筑企业信用档案,作为招投标的重要依据。实施主城区二环内外消灭裸土工程,二环内主干道全面硬化和绿化,二环外至三环内道路全部硬化。采取硬化、绿化、保湿、遮挡、覆盖、冲洗、密闭、监管等措施,重点整治城市道路扬尘。落实网格化城市保洁管理,对主城区内东风路、朝阳大街等“十纵八横”主干道,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洗扫,实施低尘保洁作业。外环路采取高压冲洗、机械洗扫、吸扫保洁降尘“三位一体”作业方式,全面提高保洁质量。小街小巷强化人工保洁,增加巡回湿法保洁频次,减少地面垃圾停留时间。推进城市建成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绿化和防风防沙林建设。严禁城区及周边地区焚烧垃圾、落叶等废弃物。实施烟花爆竹禁限放,加强销售和燃放安全管理。强化扬尘及面源污染管控,将平均降尘量8吨/月·平方千米的控尘指标,纳入县(市、区)、开发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问责范围。5.严准入、治乱污、综合整治污染企业。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产能准入机制,严控“两高一低”行业立项、扩建、环评审批。推进重点行业产能压减,2017年完成压减炼钢产能101万吨、炼铁产能86万吨,域内钢铁产能全部退出;关停4台、5.1万千瓦煤电机组。实施工业企业退城搬迁改造。随着雄安新区建设提速,加快淘汰安新有色金属冶炼等重污染企业。按京津冀生态协同统一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水泥、有色金属、化工等重点行业及锅炉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对达不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的,采取限期治理、关停取缔等措施。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外迁项目中,优选高端优质项目,优先布置在重点开发区。严把产业环保准入关,严禁落后产能向辖区转移。污企业。实施政府牵头,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发改、国土、工信、环保、市场监管、公安、水利部门(供水总公司)、供电公司联合执法,协同作战,对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环保治理设施差的散乱污工业企业治理整顿,实施分类治理,提升改造一批、集约布局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关停并转一批。关停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应办而未办理相关手续或无污染防治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治理无望的“小散乱污”企业,2017年9月底前按照断水、断电和清原料、清设备、清产品的“两断三清”标准,坚决予以取缔。10月底前,全面完成违法“小散乱污”企业的整治取缔工作。整合搬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未进驻工业园区的规模以下以及长期污染环境 、经过整合可以达到相关管理要求的企业,进驻工业园区,特别是传统特色产业要入园进区上档升级。整治改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未安装污染治理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散乱污”企业。加强小塑料、小熔炼、小铸造等行业专项整治。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名胜区、国家公益林等重点林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城市开发边界3000米和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两侧各1000米范围内(简称“九区三线”)已有的矿山企业逐步退出。全面实施工业企业达标治理。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行动计划,全面实行工业污染源清单制管理模式。制定“高架源”“一企一档”动态整治方案。全面实行在线监控,到2018年实现全市重点行业工业排污24小时自动监测全覆盖。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安装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积极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进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工业企业原料破碎、运输、加工等环节粉尘控制。强化对火电、钢铁、水泥、铸造、陶瓷、建材等重点企业现场监督检查,依法对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的企业实施停产整治。对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的,依法从严处罚。到2020年实现全市工业污染源持续稳定达标排放。深入治理VOCs,全面禁烧秸秆深入治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全面推进对医药、农药等化工类,汽车制造、机械设备制造、家具制造等工业涂装类以及包装印刷等VOCs排放治理,建立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信息库,完善企业“一企一档”制度。鼓励生产、销售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推广使用水性涂料和非溶剂型涂料。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大力推行低VOCs含量的涂料、有机溶剂等原辅材料。企业应从源头控制、废气收集、末端治理及综合利用等方面实现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油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全市储油(气)库、加油(气)站及油(气)罐车应当安装油气回收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行。大力推进城市建成区饭店餐饮、服装干洗、建筑装饰等生活源VOCs综合整治,取缔市、县建成区露天烧烤。规范重点企业排放监测,选取有组织排放集中、条件具备的作为试点,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2018年,按照省统一要求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总量减排,建立本辖区VOCs排放清单,摸清VOCs排放总量,制定VOCs排放总量削减计划,通过扩大治理范围及深化治理工程确保完成总量削减任务。试行VOCs排污费(税),以经济手段力促排污企业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排放。2019年,在重点区域实施VOCs排放特别限值。到2020年,全市涉VOCs排放企业全面完成低挥发性原辅料替代,清洁工艺改造和末端废气治理,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排放总量较2015年下降20%以上。。制定应急预案,实施错峰生产制定错峰生产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按照基本抵消冬季取暖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原则,科学制定企业错峰生产指导计划,并落实到企业排污许可证中。冬季采暖期,水泥(含粉磨站)、铸造(不含电炉、天然气炉)、砖瓦窑等行业实施错峰生产,承担居民供暖、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危险废物等保民生任务的除外。涉及原料药生产的医药企业VOCs排放工序、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机溶剂的农药企业VOCs排放工序,原则上实施停产。8.强化预警应急响应和联控联防强化技术支撑,提升大气监测监管能力。建立大气环境监测监管指挥调度中心,完成扩大区域的网格化监测和天眼工程建设。全面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为更精准地解析研判大气污染源、雾霾预警和联防联控提供技术保障。优化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完善大气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平台、自动监控系统以及12369举报系统,与省环保厅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及发布系统以及环境保护部监测网络的联通,提高主要污染物AQI日报、AQI实时报水平。2018年基本完成市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讯、GPS和GIS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建设PDA为执法终端的“环保执法通”智能执法系统,提供各类应急预案查询,辅助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加速环保执法业务终端信息智能化水平。鼓励执法人员与公众手机APP环保专业软件平台对接联动监管。响应。完成市、县两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强化冬春季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举措,完善分析研判、联合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置水平,精准施策、提高应急响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严格控制电力等重点行业及其他“高架源”应急期间污染物排放,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督察,对应对不力的严肃问责。根据重污染天气预警等级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按不同污染等级采取企业限产停产、机动车管制、施工场地停止作业、中小学校停课及可行的气象干预措施,引导公众做好环境安全防护。。一是协同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域。协同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除热电联产项目外,禁止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耗煤建设项目必须实行煤炭减量替代,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二是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增加天然气供应、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强度,逐步替代燃煤。统一实施特别排放限值,从严排放标准。协同强化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治理。三是协同削减农村炊事、采暖用煤,提高洁净煤使用率,逐步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协同加强农业等行业氨污染控制。加快京津冀清洁能源替代步伐。优化京津冀天然气使用方式。结合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通过政策补偿、峰谷电价、季节性电价、阶梯电价、调峰电价等措施,逐步以天然气或电力替代燃煤。五是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建筑节能改造。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光伏建筑一体化、“热—电—冷”三联供等技术和装备。开展京津冀(保)大气联防联控和治霾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研究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学管理。综合运用技术、政策法规、工程和管理多种手段,加快京津冀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协同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让碧水常清1.加强城市和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保障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确保饮水安全。拓展水源保护范围,到2018年底前,完成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实施水源地隔离、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环水库绿化隔离带和生态防护屏障。2017年对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实现防护隔离。2018年完成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规范保护区标志和标识,设置界碑、交通警示牌、宣传牌等。2019年完成对一亩泉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隔离防护设施。依法清理西大洋、王快水库及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和一亩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排污口、化工原料及危险化学品堆放和畜禽养殖等潜在污染水源风险源。实施“一源一案”,做好饮用水水源风险防范。每年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基础调查与评估,将可能影响水源水质安全的风险源全部列入档案,开展隐患排查并编制风险应急方案。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依法进行取缔。2018年建设完成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地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预警监测系统和环境风险防控工程。2018年底前建成王快水库饮用水水源水质自动在线监测装置,2019年底前在王快水库上游大沙河、西大洋水库上游唐河安装水质自动监测装置。推广供水水厂应急净化技术,储备应急供水专项物资,配置移动式应急净水设备,完成应急抢险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对穿越保护区的流动源管理,二级保护区内对有道路、桥梁穿越或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行为,应限制运载重量和物资种类,安装全球定位系统实时监控以及配备应急处置设施。形成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预警监控系统。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补给区环境防护。建立全市地下水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工作。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环境状况。定期调查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场防渗处理设施。新建、改建、扩建加油站地下油罐一律使用双层油罐或完成防渗池设置。报废矿井、钻井、取水井应实施封井回填。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输水主渠道应采取防渗措施。对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开展修复试点。开展农村饮水供水安全行动。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供水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实施科学编码并划入水源保护区保护范围。制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方案,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取缔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水源周边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综合防治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加强农村分散式饮用水供水水质净化及消毒设备安装及运行管理,通过水源替代、净化处理等方式,统筹解决污染型水源水质改善问题。自2017年起,建立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数据库,到2020年,全市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强化饮用水供水全过程监管。建设多水源供水的城乡供水网。各级政府及供水单位应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供水设施的建设与改造要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相协调。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的水源及水厂水质监测和检测,重点强化日供水1000吨或服务人口1万人以上的供水工程水质检测责任。自2018年起,县级城市每季度向社会公开城市饮水安全状况信息,确保从水源到水龙头的绝对安全。开展多水源联调联控,实现南水北调工程、水库串连、水系联网,形成多水源供水、保障能力强的城乡供水网,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能满足7天供水需求。到2020年,全市城镇集中供水率达到100%。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和水质安全严格南水北调中线环境风险管控。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禁止设置排污口。穿越、跨越、邻接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河道的桥梁、公路、石油天然气管道、雨污水管道等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单位,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工程建设、交通事故、管道泄漏等环境风险。限期关闭南水北调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源井。在配套工程管理范围边界和地下输水工程位置上方地面应设置界桩、界碑等保护标志;在依法征收、划定的土地边线设立必要的安全隔离设施。未经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位同意,任何人不得进入设置安全隔离设施的区域。禁止任何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危害工程安全和供水安全的行为。强化南水北调工程和配套工程水质目标考核责任制。受水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量分配指标,优先利用南水北调引江水,加快建设地表水厂以及配水管网,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强化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供水水质绝对安全。加强已建成的截污导流工程设施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发挥效益。坚持工程统一管理、水量统一调度、水质严格保护、用水总量控制的原则,确保运行安全、调度合理、水质合格、用水节约。开展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沿线农村。以分布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南水北调工程二级保护区内、有明确水体功能的河流两侧1000米、湖库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省定“傍水”村庄为重点,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采取“以奖促治”政策,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到2017年底前,消灭“傍水”农村污水、垃圾直排入河乱象。对城镇周边的村庄,优先选择接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统一处理;距城镇较远、居住分散的村庄,加快农村生活供排水、旱厕改造等环境设施建设,采用适宜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相对集中收集和处理。3.深化白洋淀流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借势“雄安新区”建设,提升流域综合整治能力。发挥白洋淀及上游流域生态环境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强力支撑作用,开展白洋淀上游流域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修复。围绕白洋淀上游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白沟引河8 条入淀河流及其支流等重点区域,以流域工业生产、城镇生活、农业农村等方面污染源整治为重点,狠抓上游河道非法入河排污口截污整治;实施白洋淀及上游河道清洁整治;集中整治上游河道及两侧纳污坑塘及黑臭水体;集中整治上游河道及两侧“散乱污”企业;扩容提标上游流域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上游生态涵养区及河道两侧;集中清理上游河道及两侧畜禽养殖业;整治上游流域私采乱挖;综合整治上游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强化白洋淀上游水库及水源地保护。到2017年底,全面消除沿河污染隐患。到2019年,入淀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协同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与白洋淀流域治理。统筹实施淀内生态修复与淀外的雄安新区高端产业和智慧新城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白洋淀国家公园、农村连片整治、美丽乡村示范推广和科技特色小镇等建设。将“华北明珠”与“雄安新区”建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美丽和谐生态新城。通过调水、控源、净淀、增绿、修复、移民等措施,流域协同,综合联治。&&&&&&&& 统筹淀区内外“进与出”“疏与堵”“治与修”。树立淀内“减法”与淀外“加法”的治理理念。同步推进“进与出”,由临时应急性补水转型为常态持续性生态补水;采取整体外迁、嵌入溢出和存量减员等方式,有序开展淀区居民和超载产业梯次外迁,形成“人退湿进”格局。强力实施“疏与堵”,坚决取缔私挖乱建、乱围密殖,乱垦乱排;逐步削减淀内基础设施投入,限制回迁行为;坚决疏浚拆围堰,扩展水道湖面,恢复蓄洪排涝功能。统筹开展“治与修”,统筹淀内外源治理、淀区治理与流域污染治理,统筹退耕退塘、还湿增绿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修复。严守生态红线,确保核心区绝对安全。依据白洋淀区域生态主体功能,科学划定白洋淀流域生态红线,严格落实红线保护制度,严守湿地生态红线不放松。禁止侵占中心区生态空间,坚决拆除清理核心区非法建设项目和“五乱” 现象,严格控制在红线内新增建设用地和增加常住人口,现有污染企业全部退出,常住人口逐步外迁,严禁一切扰动红线内环境安全的行为。实施湿地分级保护,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借雄安新区建设良机,加快白洋淀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升级创建白洋淀国家级公园步伐。强化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科学评估补偿标准,因地制宜选择补偿方式,对湿地范围内因保护湿地而导致生产和生活财产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的居民实施生态补偿。探索实施差异化的政府型或市场型为主的生态补偿模式。积极申请各级财政来源的纵向补偿,鼓励受益地区通过资金补偿、人才培训等方式形成对湿地保护地区的横向补偿。&建立长效补水机制,确保白洋淀生态水位。一是加快实施引黄补淀工程,2017年底基本完成,具备引水条件,引黄入淀水量1.1亿立方米;二是统筹调配流域内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安格庄水库等水资源适时补淀;三是南水北调未达到规划用水规模前,可利用富余水量补淀。通过以上措施确保枯水年白洋淀生态水位线不低于7.3米。持续实施“清养”行动和淀底清淤整治。全面持续禁止淀区从事各类规模化养殖活动。加强重点区规模化畜禽排泄物收集与再利用。2017年底,全部清除完成中心区主航道两侧的围栏、围网养鱼和养鸭场养殖,实现重点区和关联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对主要河流入淀口、主航道和底泥污染严重的区域实施底泥清淤疏浚工程,大幅削减淤泥污染负荷,提升淀区水体的自净能力。2017年底完成清淤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统筹淀区内外城镇(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持续做好村镇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中心区所有村庄都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坚决杜绝污水直排入淀。环淀重点区所有城镇(乡)都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快重点区和关联区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城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和现有合流管网系统改造,持续实现达标排放。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推进,到2020年,淀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统筹淀区内外城镇(乡)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中心区所有村庄都要建设垃圾收集设施;所有乡镇都要建设垃圾转运站,统一配备转运车辆;大力推行“村收集、乡(镇)、县(市)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适度征收垃圾处理费,配备专职保洁队伍,实现垃圾应收尽收、日产日清;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确保淀内村庄垃圾全部输出淀区,实现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到2020年,中心区乡镇及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重点区城镇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加强违规旅游景点及船舶污染综合治理。整治位于实验区的淀区建设项目,关停、拆除白洋淀景区内违法旅游项目。采取挖掘泥土,清除污泥,种植芦苇、荷花等修复方法恢复水生态。实施船舶油改气、油改电工程,杜绝船只航行中产生的油污和烟尘,减少航行噪声污染。经营性汽油船、柴油船逐步实施技术改造,置换燃气、电动或其他清洁能源。合理控制旅游开发强度,控制淀区景区容量,减少旅游景区污染。逐步加强对景区周边乡村旅游无序开发、私排乱放的污染治理。加强白洋淀环淀大堤和淀区植被带建设。实施白洋淀环淀大堤堤岸护砌修缮绿化工程。建造淀区防护林和绿化带,环淀林带、郊野公园和森林公园,实现淀区周边森林化、路网水网绿化和美化、村庄庭院花园化。到2020年城镇河岸实现水清岸绿,淀区周边6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1%以上。开展水生野生动物和水产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就地保护和迁移保护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完成白洋淀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清除围堤围捻、退田、拓展湿地空间。依法清除淀区内现有种植和经营的围堤围捻,严格保护水面自然形态,遏止水面碎片化趋势,恢复湿地水体自然流动。严禁在湿地内进行开垦、填埋、取土等破坏湿地的行为,将被圈占的原有湿地洼地退耕还湿、退田还淀。2017年全面完成大田庄、东田庄、采蒲台、圈头等9个行政村的围堤和围捻清理任务,完成退耕还湿的面积16平方千米以上。在藻莋淀、烧车淀、池鱼淀、小北淀等白洋淀重点淀泊,开展增殖放流,逐步恢复白洋淀水域生物多样性。建设河流入淀缓冲地带,在府河、漕河、瀑河、萍河汇入的藻杂淀和唐河、孝义河、潴龙河汇入的马棚淀分别建设规模为30平方千米和15平方千米的芦苇湿地净化系统,修复入淀河口生态。创新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管理模式。鼓励采用招标、委托、承包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征补共治”、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参与白洋淀淀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以及上游流域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修复;扩大白洋淀美丽乡村建设规模,凝练特色,提档升级;鼓励大淀头、赵庄子、东田庄、大田庄、东淀头、邵庄子等美丽乡村重点村率先开展治理运营模式创新,形成环境设施能持续运行、工程示范带动有效、连片整治效益明显的善治格局。深入实施“淀长制”常态管理,全面加强村庄景观、水面航道、堤防林带、景点景区、水生动植物、芦苇管护、淀内源防控等水管理,形成农村综合整治、湿地修复和生态移民全面良好运行格局。到2020年,入淀河流全部达到或优于Ⅴ类水质;自2017年起,对府河、孝义河、漕河、白沟引河等8条入淀河流实施总氮排放总量控制。到2018年,入淀河流全部达到或优于考核水质,淀内50%水域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标准;到2020年,大部分淀内水质稳定达到或好于Ⅲ类标准,重现淀区天蓝水净、苇绿荷红、百鸟竞翔、鱼跃粼波美丽景象。4.消除黑臭水体,推进再生水和污泥利用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流域生态修复等措施,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将工作进展信息向社会公布,并将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等有关信息录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实施整治和后期养护。到2017年底,中心城区7条河流中黑臭水体控制在2条以内,建成区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到2020年主城区7条河流中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体水质达到近Ⅴ类。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10万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安装建筑中水设施。积极推动其他新建住房安装建筑中水设施。到2020年,全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加强城市污泥无害化设施建设。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禁止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加快开展污泥协同焚烧处置试点。鼓励利用水泥厂或热电厂等工业窑炉开展污泥协同焚烧处置试点工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污泥处置领域。到2020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水平。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治理改造,通过增加高级氧化、强制脱氮除磷或建设尾水湿地等,将现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提升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类水质标准。2019年底前,完成全市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执行流域特别排放限值。合理扩大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规模,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已达90%以上的地区,及时规划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推进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19年,全市所有重点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重点镇达到70%以上。提高城镇污水管网设施收水能力。扩大新建城区、扩建新区、新开发区、城中村以及城乡结合部城镇污水管网覆盖。强化县城和重点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应与配套管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补齐城区支管、毛细管等管网建设短板,提高污水收集率。推进城镇排水系统雨污分流建设,新建城区、扩建新区、新开发区建设排水管网一律实行雨污分流。加快旧城区的雨污分流改造,中心城区、所有县(市、区)城区及白沟新城于2020年底前实现雨污分流,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5.严控耗水产能,持续实施总量管理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水行业新增产能。产能过剩行业实行新增产能等量替代、涉水主要污染物排放同行业倍量替代。对造纸、焦化、氮肥、石油化工、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重点行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行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倍量替代。上一年度水体没有达到目标要求或未完成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的流域区域,暂停审批新增排放水污染物的建设项目。。2017年底前,全市所有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建重点行业等重污染工业项目必须入园进区,对确因不具备入园条件需原地保留的涉水工业企业,实施尾水深度处理,实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否则一律予以关停。定期开展水功能达标状况评估。开展全市入河排污口水质及水量现状调查,封堵所有非法设置的入河排污口。加强集中污水处理厂的截留纳管建设,逐步减少直接入河排污口;在全市6个重污染控制单元的水域不得新增企业排污口。全面整治不达标重污染河流。到2020年,全市4条劣Ⅴ类水质主要河流基本恢复使用功能,其它河流基本消除劣Ⅴ类水质。逾期未达标的,实施预警和挂牌督办,并采取区域流域限批等措施。6.完善“河长制”职能,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建立完善的“河(段)长制”体制。各河(淀)所在市、县、乡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行政负责人担任。形成省、市、县、乡四级权能。明晰河长管理责任,开展河(淀)日常监管巡查、动态监管。落实执法监管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构建河长与地方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与当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河长管理信息发布平台。建立河长会议、信息共享、工作督察、目标任务考核等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河长管理绩效进行监督和评价。加强水域岸线管理,严禁侵占河道、围垦湿地、超标排污、非法采砂和破坏航道。统筹水上、岸上、工矿企业、城镇生活、畜禽水产养殖、农业面源等各类污染治理。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健全水环境风险排查、预警与响应机制。建设亲水生态岸线景观,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推进农村连片综合整治,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加强水生态修复,实施退田还湖还湿,开展河湖健康评估。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力争2017年全面建立河长制并配备必要的环境监管力量。实施更加严厉的水环境监察执法。全面逐一排查企事业单位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排污情况。重点打击私设暗管或利用渗井、渗坑、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废水、含病原体污水偷漏排行为。从严处理企业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水污染物处理设施不正常使用、未经批准拆除或闲置水污染处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领域越权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久试不验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统筹建设水生态环境监测网。将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移动源等各类污染源纳入污染物统计调查范围。落实国家对水环境质量有突出影响的总氮、总磷、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对具备建站条件的饮用水水源地、国控省控河流断面、跨市河流断面建设水质自动站,实现水质实时监控;到2019年,完成全市具备建站条件的跨县界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并实现省市县环境保护部门联网。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市规范统一、上下协调、信息共享的水生态环境监测网。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互联网+环保”,建设“智慧环保”。建立主要河流和重点湖库以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基础信息系统、污染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形成流域污染源防控响应数据库。开发污染源与断面水质实时响应决策和水质预警信息化综合响应平台,实现污染物排放管理、断面达标评估关键数据分析和综合决策系统的动态发布。到2020年,实现覆盖全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和应急预警响应系统。稳步推行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发挥税收刚性调节需求作用,调节取水缴费为缴税模式,按照河北省率先试点水资源税改革要求,水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按季或者按月征收。对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贯流式以外的取用水设置最低税额标准,地表水平均不低于每立方米0.4元,地下水平均不低于每立方米1.5元。对取用污水处理回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免征水资源税。推行定额管理、节奖超罚的农业水价模式。对规定限额内的农业生产取用水免征水资源税。地下水水资源税的税额标准要高于地表水,水资源紧缺地区地下水水资源税的税额标准要大幅高于地表水。完善并创新水环境管理制度。完善全市河流跨界断面流域补偿制度。自2017年1月起,对全市52个河流跨界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进行全面考核,并实施水质生态补偿金扣缴及奖励政策。在污水处理收费中,明确污泥处理费用。提高城镇污水收费标准。深化执行“以奖促防”“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河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和应急清污等领域。加强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支持力度。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进行水治理,推进环保国际合作以扩大水环保产业融资规模。提高水治理科技研发推广示范能力。利用京津冀生态协同和雄安新区生态建设良机,开展流域水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科技协同。重点开展饮用水保护、节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环利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回用、水生态修复等适用技术集成示范。加强环保科技成果共享平台建设,加快推动技术成果共享与转化。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水处理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示范推广水治理先进技术。分类防控,全面修复土壤环境,让土壤安全.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监管体制严格落实《保定市“净土行动”土壤污染防治总体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保定市土壤环境质量改善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指标任务等,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明确方向。实施环境风险分级分类分区管控措施,制定土壤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主体责任,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责任主体发生变更后的,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后的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的总体要求,坚持“先规划后实施、边调查边治理、边生产边修复”的工作原则,实现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的总体目标。。开展各类土壤环境质量的类型结构、污染程度的空间分布现状调查,形成完备的土壤环境质量档案。重点详查农用地和有色金属矿采选和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制药、铅酸蓄电池等重点行业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用地的土壤污染状况。2018年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和分布调查。2020年底前,全面掌握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和关闭搬迁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动态管理。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18年底前,在产粮(油)大县、蔬菜产业重点县、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交通干线两侧等重点区域,补充省控的监测点位。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加强与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数据共享,编制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权限和方式,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多部门联动监管。实施多部门联动监管。依据土壤环境质量的分类管控要求,将土壤防治和修复管理内容及时纳入地方各级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农业部门规划修订中。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活动实行联动监管,协同论证和审批,充分评估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严格建设用地供地管理,强化土壤环境风险准入和用途管制。开展城乡“净土”行动。以城市污染场地、污灌区、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污染行业聚集地、受污染农用地、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科学施治、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不留死角。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准入管理,重点建设用地污染地块治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实施农用地环境安全分类管理划定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控清单。按照污染程度实施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土壤分类管控。严格用地分类准入,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对中轻度污染的农用地土壤,优先采取以农艺措施为主进行修复治理;对重度污染耕地,明确禁种农产品清单,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严控永久基本农田和农用耕地土壤污染,坚守影响农产品质量底线。应高度重视未污染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预防工作。2018年结合土壤详查结果,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2019年底前,完成12个产粮(油)大县的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定,2020年底前,完成全市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定。分类实施差异化措施保护耕地。制定产粮(油)大县土壤环境保护方案。2018年底前完成全市产粮(油)大县和蔬菜产业重点县土壤环境保护方案制定。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制药、铅酸蓄电池等行业企业,已经建成的现有相关行业企业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提标升级改造步伐,避免土壤污染。禁止在农用地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不符合国家和省标准的城镇污水及污泥、清淤底泥、尾矿等。实施重金属重度污染耕地修复计划。到2020年,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的面积及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面积显著提高。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防止有害成分通过畜禽养殖废弃物还田污染土壤环境。限制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品,淘汰、限制、替代农产品产地和水产品集中养殖区环境激素类化学品使用。在畜禽养殖大县开展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支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建设。严格对病死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强化准入布局管理,严控环境风险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地方各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以拟开发建设的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地块为重点,建立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前的调查评估,组织开展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2018年底前,在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制药、铅酸蓄电池等重点行业中,选取污染地块,开展治理修复试点。暂不开发利用的,要划定管控区域,采取风险管控措施。4.开展重点行业土壤监测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加强重点行业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重点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以及产粮(油)大县、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等区域。定期对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开展监测,土壤环境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监测,数据及时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监测结果如实报送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结果作为环境执法和风险预警的重要依据。强化工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估。自2017年起,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制药、铅酸蓄电池等行业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5.全面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治理与修复开展污染企业“净土”行动。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管,增加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土壤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自2017年起,与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责任,责任书应向社会公开。经营加油站、洗染店、机动车修理、保养和清洗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采取措施防止因储油设备油品泄漏、废弃机油倾倒、加油和洗染活动中油品或者干洗溶剂的挥发、遗撒或泄漏造成土壤污染。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和扩散。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及渗滤液处置设施,应采取耐腐防渗等措施防止对周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从事废旧电子产品、电池、车船、轮胎、塑料制品等回收利用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应采取措施预防土壤污染。鼓励从事废旧产品回收拆解、处置再制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加强涉重金属行业土壤污染防控。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严控重金属行业新增产能,实行“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业、关闭,并将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开。继续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禁止新建落后产能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建设项目。按计划逐步淘汰普通照明白炽灯。通过继续实施清洁生产强制审核,推动涉重金属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2020年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排放量要比2013年下降12%。工程的全过程监管。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工程施工期间,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需要转运污染土壤的,有关责任单位要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数量、去向、最终处置措施等,提前向所在地和接收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检查。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将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环境执法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环境监管网格加强土壤环境日常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违法违规存放危险化学品、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专项环境执法,对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办。改善基层环境执法条件,配备必要的土壤污染快速检测等执法装备。积极参加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完善各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处置救援能力建设。开展土壤违法行为公益诉讼。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考核机制,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年度评估结果较差或未通过考核的县(市、区),要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完成前,对有关地区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对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明显下降、防治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县(市、区),要约谈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的,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调离、提拔或者退休的,也要终身追究责任。到2020年全市土壤环境状况稳中向好。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3%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6.加强土壤环境污染治理和修复综合管理实施“以奖促治”,鼓励PPP模式和第三方治理和绿色金融。采取“以奖促治”等激励政策,鼓励相关企业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积极配套中央专项资金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治理与修复等。积极引入第三方修复,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受污染耕地和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构建财政撬动、市场运作的融资投入机制,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鼓励符合条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行股票。鼓励通过发行债券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有序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强化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适时发布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和调查结果。重点行业企业要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排放总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民间环境保护机构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互联网、数字化平台舆情效能,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将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融入党政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农村等的环境宣传和培训工作,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资源,开展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卫星遥感技术耦合与集成应用,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全产业链。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机构作为第三方参与土壤环境监测评估及土壤治理与修复等活动。培育几个专业化龙头企业和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促进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产业链的形成与成熟。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综合防控2.提高危险废物处置和管理水平建成一批工艺技术先进、管理运营规范的规模化危险废物处置利用龙头企业。推动铅蓄电池回收体系试点项目,建设铅循环利用为主的重金属循环产业链条。有序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设施建设。鼓励建设县级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鼓励危险废物产生量较大的单位自行建设危废处置或综合利用设施。开展废旧铅蓄电池收集和实验室废物分类收集、预处理和集中处置试点工作。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帐、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应急预案,严格执行识别标识制度、转移联单制度。全面开展危废专项治理申报,推动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监管平台建设。严格控制危险废物跨省、市行政区域转移。积极推进医废处置设施提标建设,扩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服务范围。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乡镇和偏远地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3.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全面整治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铬渣、赤泥、电石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等产生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加快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建设,2018年底前完成整治任务。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动实施尾矿提取有价组分、粉煤灰高附加值利用、钢渣处理与综合利用、工业副产石膏高附加值利用等重点工程,逐步扩大利用规模。到2020年,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轮胎、废塑料、废旧机械等的回收处理活动,建设废旧物品回收体系和集中加工处理园区。4.严格防控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提升化学品环境管理基础能力,加强重点行业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环境监管。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必须领取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证。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必须在项目竣工验收前办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证。加强重点行业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环境监管。明确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监管企业清单,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过程的环境风险监管,构建“万无一失”的风险防范体系。开展化工有毒污染物的污染预防与控制工程示范,降低化工行业聚集区域化学品环境风险。严格控制环境激素类化学物质污染。建立完善的化学品环境管理终身责任制。到2017年底前,完成环境激素类化学物质生产使用情况调查,监控评估饮用水源地、农产品种植区和水产品集中区环境激素类化学物质风险。严格限制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口,并逐步淘汰替代。到2020年,基本淘汰林丹、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酸酰氟、硫丹等一批公约管制化学品。统筹城乡垃圾处理体系,提高无害化处理率推动市区垃圾分类和全程化分类储运,降低无害化利用分拣成本,提高收集率和运转效率,不留死角。加快建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县城生活垃圾处置处理体系。全面推进近郊和经济较发达村镇生活垃圾收转运城乡一体化建设。较为偏僻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采用简易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模式。加大重点区域垃圾存量的治理力度。因历史原因形成的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采取多种模式进行存量达标治理。优先开展水源地及南水北调沿线区域、重点骨干河道和行洪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存量垃圾治理工作。推进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全面治理。6.高质量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污染源普查。从2017年开始,对保定市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源及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十三五”期间全民治污行动提供支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三个阶段全面推进山体生态修复行动采用削坡、清运、锚固、植网、覆土和绿化等措施实施浅山丘陵地区、4A级旅游景区道路2公里内、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及主要河流沿线的山体修复。到2020年基本完成交通干线两侧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开展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县城建成区周边、矿山开采区、压占区、排土场、尾矿库、塌陷区山体的生态修复。到2020年完成自然保护区4个矿山裸露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开展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周边山体上游水土流失治理、两库贯通工程沿线两侧山体、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山体,拒马河、唐河、大沙河两岸山体与景观配置的山体绿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西北部山区矿山工程迹地、闭坑矿山的生态修复,合理安排采矿废弃地的复垦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优先农业利用、鼓励多用途利用。积极建设国家级、省级绿色矿山。深化实施水体生态系统修复加强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上游生态修复。到2017年底前,完成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编制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对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承担城市供水功能的库区土质陡坡、土坎等易坍塌部位采用工程措施加以防护,保障地质灾害不发生。在主要河道的入库口和湖库上游采取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矿山整治等措施进行流域生态修复,保障森林覆盖率不降低。重点对太行山25度以上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9个县(区)实施坡改梯、营造水土保持林,发展经果林、封禁治理。到2020年底前,西大洋水库、王快水库生态安全保持优良。实施排污河道还清生态修复工程。对府河、龙泉河、孝义河、月明河等污染严重的河流,采取河道清淤、两岸垃圾清运、水质净化、绿化美化等措施,提高水体净化能力,恢复为有水则清的生态河流;对拒马河、易水河现状有水河道,实施河岸生态景观美化、开发亲水廊道;对南拒马河、漕河、金线河、瀑河等无水和污水河道采取工程措施,引上游水维持生态基流、建设水清岸绿生态河流;对沙河、潴龙河、唐河下游等无水河道,采取两岸绿化,形成无水则绿的生态河道。同步推进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与雄安生态新城建设。高标准全力开展白洋淀淀区污染治理,尽快实现水环境质量达标。跨区域协同实施全流域生态修复,同步流域治理,同步生态建设,和谐推进雄安新区建设,避免生态赤字。雄安新区生态建设要坚持国际一流水准,以生态承载力为底线,以优质生态产品服务为关键,创新生态管理模式,增加生态盈余,打造生态宜居、和谐共享的美丽新城,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全面开展绿色保护攻坚行动大力推进实施“绿色攻坚”行动。主攻太行山造林绿化主战场,推进山区造林绿化;实施京津保核心区造林工程,逐步提升区域内铁路、高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主要河道、南水北调干渠两侧绿化美化水平;在出市口和主要站点等重要地段营造特色景观;大力发展绿化带外经济林基地、用材林基地、园艺、花卉苗木基地;全面加强满城区、易县、涞水县、涞源县、唐县、阜平县、曲阳县、顺平县的山区绿化、退耕还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在河流上游、矿山、水库、风道周边及宜林荒山荒地;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控制土壤沙化、降低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重点构建“三网、四带”生态格局,在京津保城市间建成结构完整、层次丰富的百万亩生态过渡带。在新划定的雄安新区和京津保建成区三角形生态过渡地带大力植树造林,联通碎片化绿地、森林、湿地等生态斑块。形成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和绿美廊道。建设野三坡、白石山、狼牙山、白银坨、玉皇坨、虎山等一批环首都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到2020年,初步形成京津保城市间“百公里绿色生态圈”。在北部县(市)采取京保合作共建造林模式,推动拒马河沿岸水源涵养林、入京廊道景观林建设。采取飞、封、造、抚等措施,在荒山荒地营造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水源涵养林。采取封育措施保护现有森林,杜绝一切盈利性采伐活动;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调整林种密度与结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通过建设国有林场或联合林场等方式改革水源涵养林管理体制和机制。实施城市和村庄造林绿化工程。加快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小区绿化、立体绿化、公园绿地、城郊防护林带和风景林带建设,构建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环境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新建和改造一批下凹式绿地,提升城市绿地汇集雨水、补充地下水功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营造绿色景观乡村街道、生态经济型庭院、环村林带和休闲公园绿地;加强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绿化;对村域内的沟渠、坑塘、河堤沿岸实施水岸绿化,形成环城市、环乡村、环白洋淀林带绿廊。加强野生植物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和保存体系,开展濒危动植物物种专项救护,遏制生物多样性减退速度。强化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丧失防控。加快宜林荒山、荒地、荒滩经营权流转步伐,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和广大农民承包造林,参与生物多样性物种修复,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国土绿化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森林蓄积量达到0.17亿立方米。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强力推进农田污染治理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长效缓释化肥、化肥机械化深施等技术,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有效抑制农业化肥施用过程中氨的排放。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调节农药使用结构,合理精准施药。集成应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发展装备精良、专业高效的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2018年底前,肥料利用率达到38%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8%,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和农药利用率达到38%以上。2020年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推广厌氧发酵、粪便堆肥等生态化治理技术,鼓励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现动物粪尿、沼渣、圈舍废弃物制肥的规模化综合利用,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成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整个链条的无害化处理体系。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设施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鼓励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应用,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健全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激励机制,严禁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下的地膜,率先实现大田生产地膜零增长。2020年,在全市范围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标准地膜推广使用面积达到50%以上,农用废弃地膜回收率保持在80%以上。严管农田退水,严禁不达标污水农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必须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和《城市污水再生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才可用于再生水灌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引黄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环境敏感区,严禁农田退水直接排放进入地表水体。严控上游灌区水源工业废水混入,确保灌区农业灌溉用水达标利用。避免在渗透性强、地下水位高、地下水露头区进行再生水灌溉。所有污水灌溉区实施水质监测,严禁不达标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到2018年底前,完成国家确定的灌溉面积综合治理和水量退减任务。矿山开采区、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堆存场、垃圾填埋场、再生水农灌区和高尔夫球场等重点管控污染源必须建立地下水监测井,纳入各市地下水监测网络。提升农村环境整治及脱贫效果重点抓好“好水”和“差水”周边村庄环境治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保护没有被污染的Ⅲ类以上水体;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抓紧治理“黑臭”水体、劣Ⅴ类水体。统筹做好与秸秆综合利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河道整治、村庄绿化等工作的衔接。因地制宜选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技术、治理模式,让农民在应用中受益,在受益中履行环保责任。严格执行全市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划要求,合理优化养殖布局,科学确定养殖规模。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2017年底前,全部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区)。到2019年底前,全市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全部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逾期完不成的一律予以取缔。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统筹农村扶贫攻坚与环境保护。在山区农村扶贫攻坚重点区域、环京县(市)、南水北调沿线的曲阳县、唐县、顺平县、满城区、徐水区、定兴县、易县、涞水县、雄县、容城县、涿州市为重点县(市、区),提高扩点成片区及新建片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聚合效应。以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开发生态补偿、林下经济、旅游康养等脱贫致富新途径。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林果业、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在居住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灾害频发的深山区,实施异地搬迁扶贫,扩大对贫困地区生态补偿规模,拓展纵向及横向补偿方式,加强对生态涵养区和生态修复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6.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规模和特色全面提档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模化、融合化、特色化。持续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三清”建设。统筹实施农村饮用水、生态水、灌溉水“三水共治”行动。攻坚完成乡村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庭院、拆除违章建筑“三清一拆”行动。全面推进“四化”实现环境优美,村庄建设生态化;生活富美,产业布局特色化;设施精美,村庄管理制度化;乡风和美,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实施保留村、撤并村、中心村、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和贫困村等实施分类指导和建设。加强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立体绿化、彩色绿化、多树种绿化”的要求,构建“环村有林带、村内有绿地、院内有花果、路渠有绿荫、四旁有树木”的绿化格局,大力实施街道、庭院、隙地、路渠、沟塘和环村绿化,建设一批游园和休憩绿地,形成各有特色山村美景。到2020年底,将具备条件的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优化美丽乡村建设运行管理模式。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县域村庄规划,分类分村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纳入“山水保定”的环首都旅游产业带、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示范区和环首都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战略。完善各级财政资金、村集体资金和居民付费相结合的费用分摊机制以及县(区)级政府资金缺口兜底机制,确保社会资本投资回报,持续吸引市场主体参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建立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以效付费”机制,引入环境“领跑者”制度,鼓励采取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垃圾收运与物流业捆绑、互联网+环境治理等组合开发模式,强化第三方治理、按量补贴由“重建设”向“建设运维并重”转变。2018年全市域建立农村垃圾PPP处理模式,全市10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形成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开展土地质量监测监管及用地环境绩效评估。严控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效率”。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把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作为贯彻国家和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工业聚集区和工业园区规划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力求产业规模、结构和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强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采取“节、引、蓄、调、管”等综合措施,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关闭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实施南水北调受水区自备井关停工作。到2020年,地下水压采量达到4.185亿立方米。 。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管理和农艺手段,深化农业水权和水价改革,全面实施“控井水、留客水、集雨水、推节水”的综合措施,大力开展农业节水。实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建立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增强农民节水意识。建立计划定额管理和奖补制度,鼓励钢铁、化工、火电、纺织、造纸、建材、食品等企业实施节水和治理污水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降低单位GDP工业耗水量。加快城镇生活供水管网改造,推广普及节水型器具,改进社区居民用水计量方式,推动城市生活小区非常规水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对洗浴、洗车、高尔夫球场等高耗水服务行业的节水管控。到2020年,主城区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水平。加强企业节能和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创建循环产业新集群和低碳城市推动工业园区化循环耦合,通过建、增、补、延,形成产业循环链条网络。鼓励在环京津区域,布局建设废旧塑料、橡胶、玻璃、废旧金属、废旧电子设备、家电回收体系和建筑废弃物等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中心,形成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构建回收网络化、产业链条化,再生利用规模化、技术装备领先化、基础设施共享化、环保处理集中化、布局合理化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开展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以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手段,建设再生资源利用全过程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强化源头减量化、全程循环化、资源再利用、循环产业链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构建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企业到社会,从园区到城市的各级各类循环产业体系。建设循环产品和技术服务交易平台,吸纳循环企业到平台上实时交易,实现循环利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发挥京津技术优势,强化政产学研对接,加快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步伐,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循环城市投资,形成以雄安新区创新高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力强的一批高技术循环产业示范项目和基地。运用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资源化原则,以农业规模化园区为依托,以大城市郊区农业为依托,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休闲观光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环首都经济带为依托,发展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构建粮、菜、果、畜、渔、林、加工、物流和休闲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创建特色低碳城市。倡导全社会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引导消费者购买各类环境标志产品,倡导节水型器具、高能效家电、新能源汽车、减少一次性用品。建造低碳节能简约装修家园。提高城镇新建建筑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提高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节能改造率。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100%。2018年全市新建绿色建筑占比达到40%,2019年达到45%。倡导节能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开展企业、园区、校园、社区、机关和公共机构低碳创建活动。全面启动县级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涿州、高碑店、安国、涞水、定兴率先创建,力争2019年5县(市)完成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重点加强综合性公园建设,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国际先进标准,高点定位全新设计雄安新区为核心的低碳新区高地,通过示范引领加快形成低碳经济产业集群,加快建成特色低碳城市。加快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省统一部署。调整省、市、县环境保护机构监测、监察、执法职能为垂直管理职权。上收监测、监察事权以强化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调整现有县级环境监测机构为执法监测职能。强化县级环保部门现场环境执法,上交现有环境保护许可等职能到市级环保部门,在市级环保部门授权范围内承担部分环境保护许可具体工作。2.提升网格化环境监管水平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无缝对接、上下联动、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实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市、县(市、区)政府为领导主体,市环保局及相关部门为一级网格监管责任主体,乡镇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为二级网格监管责任主体,各村街(社区)为三级网格监管责任主体,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社区)主要负责人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全面责任。各级网格责任主体之间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奖惩措施。按区域划分责任网格,对每一个责任网格实行“五定”,即: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实现网格化环境监管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3.加强多部门跨地区联动加强与发改、城建、国土、工信、水利、农业、林业、财政、金融和科技等多部门的协调联动能力,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按照河北省垂直体制改革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由地方政府监管、上级部门监察、企业主体责任相结合的环境保护监管监察新模式。完善京津冀(保)规划环评会商机制。推动京津冀的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加强京津冀(保)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等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大区域联合监管能力。2020年基本形成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定期协商、协调有力、联防联控、联动治污、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的协作格局。开展环保督察,强化问责追责对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进行专项督察,实行环境保护工作约谈制度。强化对区县(市、区)、开发区生态环保工作的督查,对未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或履责不到位的进行约谈;对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实行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制度。&&&&&&&&&&&&&&&&&& 加强“三大环评”联动构建全链条无缝衔接的环评预防体系。战略环评重在协调区域或跨区域发展环境问题,确定“三线一单”,明确生态空间管控要求,为“多规合一”和规划环评提供基础。规划环评重在优化行业的布局、规模、结构,细化落实“三线一单”,指导项目环境准入。项目环评重在落实环境质量目标管理要求,优化环保措施,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做好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建立环评“三线一单”和“三挂钩”管理机制。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形成分区、分类、分层审批监管体系。建成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项目环评审批与现有项目环境管理联动、项目环评审批与区域环境质量联动的“。推进建设项目环评“放管服”。突出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简政放权的“放”,将环评管理重点聚焦到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实行环评登记表备案管理,取消行政审批。强化战略和规划环评“落地”的“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规范环评的市场秩序。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的“服”,改革项目环评的管理方式,开展重大环境影响预警、营造公平公开的环评技术服务市场。提高环评全过程信息化和监管能力,加强环评信息直报和监督指导。利用全国智慧环评监管平台和大数据系统构建环评审批信息联网系统,提高环评信息与建设单位环境信息连通,提升环评系统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2.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进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改革。按国家有关规定调整污水处理费、排污费和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合理提高征收标准,实施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价格。逐步开展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执行差别电价和超能耗惩罚性电价、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可再生能源、脱硫脱硝除尘的电价补贴政策。将污泥处置成本纳入污水处理费。继续完善减排项目“以奖代补”“以奖促节”及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进减排、生态修复和环保市场的运行。创建绿色金融体系全面推行绿色信贷。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纳入保定市社会信用平台,相关金融机构严格限制环境违法企业贷款。推动排污权质押贷款和租赁,拓展绿色信贷载体。明确贷款人尽职免责要求和环保法律责任,采取财政贴息、环境项目贷款减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发放力度。支持环保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权质押等方式融资。在涉重金属、重污染、高风险及位于环境敏感区的企业强制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鼓励设立环保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发展环保资本市场,推进环境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固定点源排污许可管理核心地位。严格落实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有序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实现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衔接,依据排污许可证强化排污单位守法、执法单位执法、社会监督护法。健全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改变单纯以行政区域为单元分解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方式和总量减排核算考核办法,逐步实现由行政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向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转变,控制的范围逐渐统一到固定污染源。率先对火电、造纸行业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到2020年,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实现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的“一证式”管理。5.完善排污权交易试点全面完成现有重点排污单位排污权的初次核定和分配工作,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建立排污权储备管理制度,激活和培育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逐步开展排污权电子竞价、网上交易,推动排污权交易的远程化、信息化管理。依托保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排污权交易平台,拓展资源和环境权益交易范围。加强排污权交易属地管理,项目建设单位优先在本行政区内购买排污权指标。有偿取得排污权的单位,不免除其依法缴纳排污费等相关税费的义务。工业污染源不得与农业污染源进行排污权交易。环境质量未达到要求的,不得进行增加本地污染物总量的排污权交易。.实施最严格的环境执法监管严格执法监管。对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拒不改正的,依法采取“按日计罚、上不封顶”措施,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偷排偷放、屡查屡犯的违法企业,要依法关闭。对涉嫌环境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强化科技执法,加快“智慧环保”建设,强化科技在环境执法中的支撑作用。提高行政效率,推行“三公开、三清单”制度,开展环保行政审批、行政收费清理工作,优化办事流程,规范执法行为。持续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重点打击恶意排污和排污数据造假行为,督促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落实执法责任,对监督缺位、执法不力、徇私枉法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推进联合执法和跨区域执法加强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协调配合,互信协作,形成联动执法合力。采取“三不三直”(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接查处、直接曝光)及抽查方式,加大交叉执法监察频次和力度,形成常态化巡回交叉执法长效机制。健全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的生态环境执法,加强与京津冀中央部委、省、市级间纵向和区域间横向环保执法,形成跨行政区协同监管的能力。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形成“刑责治污”的合力。3.实施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制度按照“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主动磋商、司法保障,信息共享、公众监督、信息公开”原则,在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发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和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应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赔偿义务人是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或个人。承担清除污染和生态环境修复的费用,承担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调查、鉴定评估等合理费用。赔偿义务人无能力开展修复工作的,可以委托具备修复能力的社会第三方机构进行修复并支付修复资金。生态环境损害无法修复的,其赔偿资金作为政府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地方国库,纳入地方预算管理。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评估执行和监督。建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机构,尽快形成独立评估能力,并做好与司法程序的衔接。赔偿权利人对磋商或诉讼后的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并将损害赔偿款项使用情况、生态环境修复效果向社会公开。赔偿权利人根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就损害事实与程度、修复启动时间与期限、赔偿责任承担方式与期限等与赔偿义务人进行磋商,统筹考虑第三方治理修复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赔偿义务人赔偿能力达成赔偿协议。若未达成协议应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诉讼。.建立多模式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白洋淀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白洋淀湿地生态用水和持续调水保障机制。构建白洋淀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结合河长制的责任要求,应重视补偿主体与受偿对象协商,明晰主体、客体、标准和方式;完善以生态产品产出能力测算方法,应重视生态保护建设成本、湿地使用者生产生活权益损失,形成科学的白洋淀湿地生态补偿体系。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补偿。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水源地保护区内污染治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鼓励生态受益地区、流域上下游通过资金直补、技术支持、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进行生态补偿。引导企业、社会公众和国际组织以购买生态服务、生态股权介入等方式推动生态受益与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提高公益林奖补标准,完善公益林管护制度。增加天然林保护资金投入,以林木蓄积增长价值、管护公益林成本等为依据,动态提高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体,林权权利人管护为补充,社会广泛参与的公益林管护机制。争取国家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奖励资金。加快国有林场改革,降低补偿成本和交易成本。完善耕地保护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大耕地土壤污染修复财政支持力度,率先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保有量调整的动态补偿制度。建立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施耕地季节性休耕农户补助制度。制定鼓励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料、低毒生物农药和环境友好型地膜的补偿扶持政策。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推进农村精准脱贫。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增加环保财政支出和补贴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投入,逐步提高财政预算科目中环境保护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中的比重。优化政府环保财政预核算,改进排污收费制度,加快建立绿色税收制度。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构建跨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完善政府生态环保投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提高环境保护财政支出转移支付补助系数。改进财政资金补助方式,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从“补项目”向“补效果”转变。重视财政预算支出绩效,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逐步建立资金分配与考核结果挂钩机制。推动PPP和第三方治理模式鼓励、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进入,参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环保项目。鼓励采用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构建政府与社会资本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的PPP环保治理模式。加大政府购买第三方环境服务,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深化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运作模式,建立全市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多种建设及运营模式。到2020年,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由现有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领域全面扩大至废气、废水、固废等污染治理的领域。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所得资金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项目储备动态库管理以工程项目支撑,以监查促落实,以评估看绩效,扎实推动规划任务落地生效。依据项目库筛选标准,采取组织申报和重点筛选方式,分期设立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重金属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白洋淀流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山水林田一体化及美丽乡村、循环低碳城市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类型的市级项目库,为项目资金安排、监督检查和治理绩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建立项目储备库制度,对库内项目实行动态滚动管理,补充和更新优质项目及时入库,明确投入规模、保护目标、阶段绩效等。实施绩效预算管理,开展项目运行绩效评估。建立项目追踪纠偏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项目,保障实现目标任务。提升项目管理的环境绩效转变政府项目管理职能,从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转变为社会资本的“合作者”,从经营市场转变为创建和服务市场,从行政命令管制型转变为信用约束的合同契约型,稳定社会资本环保投入收益预期,保证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PPP项目行业分析、项目识别、协调准备、项目采购、验收移交各环节管理。规范项目选择、方案审查、伙伴确定、合同管理、绩效评价和退出机制的职能管理。完善运行公开透明、风险共同分担机制,确保各类生态建设工程项目能高效、优质、持续运行。强化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强化企业行业自律机制,实施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加强企事业单位环境刑事责任追究,加大环境违法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力度。加强企业内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确保重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遵守污染防治社会责任和企业道德,建立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公开企业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等环境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件,造成环境污染的,主动承担损害评估、赔偿、治理、修复等法律责任。 提高非政府组织和媒体能效积极发挥环境非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环境保护机构和新闻媒体的环保宣传教育者、政府环保管理监督者、环境决策影响者、环保信息咨询提供者和公民权益代言人的综合角色职能,鼓励通过网络联盟、行业协会等方式,参与资源与环境政策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价、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京津冀协同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体系创新等事业。通过明确的法律地位,强化独立性,改革活动方式,使环境NGO成为政府环境决策和管理的协作者、带动公众参与环保的倡导者、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引导者,环境权益维护的法律援助者。发挥智库政府“好帮手”功能发挥高校智库的优势,抓住民间智库兴起的机遇,建立保定环保智库联盟。发挥决策咨询、解读政策、理论研究、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参与治理等功能。大力推进京津冀创新要素协同深度合作。采用第三方评价监督反馈功能,加强监督制衡,减少政策规避,提高政策效能。实施智库协助政府排查环境隐患风险行动;加强智库团队“双创”孵化和技术示范推广;加快环保科技专利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构建专业化和多样性的“储备性政策”工具箱;加快建成高质量环保领域“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向环境治理的现代智库转型,锐意创新智库好产品,加快形成保定特色智库好品牌。鼓励公众参与治理和监督鼓励公众全程参与政策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价。完善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平台建设,构建政府媒体与公众自媒体双向互动机制,听取公众对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意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测和监察,增加网络公众调查。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功能,优化举报奖励制度。聘请环境保护义务监督员和环境志愿者,参与环境监管。支持民间环保机构、环保志愿者开展各类活动。构建环境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展环保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生态文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众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和参与权,形成开放互通、共利互动、反馈制衡、共建共享的生态建设善治格局。.强化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问责将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并作为党政负责人政绩考核评价、奖惩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实施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对违背新环保法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需要给予组织处理的,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对违法的刑事案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构建行政、审计、司法各机关、环境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相互协调配合的评估问责体系。2020年对签订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依据。.完成规划实施的检查评估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实施进展,定期检查、动态跟踪分析、特别是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发挥“互联网+公共信息平台”职能,定期发布规划任务执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对规划任务进展缓慢的地区预警并实行挂牌督办。强化规划权威性、建立严格的规划修改流程,确保规划指标完成,环境质量改善。 &&&&&抄送: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环境保护厅。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st1:chsdate day="13"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month="9" w:st="on" year="年9月13日印发& &
“城市矿产”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产生和蕴藏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
名  称:
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定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发布机构:
环境保护局
文  号: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
主题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能电池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