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共历时之战中襄城之战在什么地方

楚汉荥阳之战真相剖析_楚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728贴子:
楚汉荥阳之战真相剖析
汉二年,楚汉彭城之战,刘邦战败,退至荥阳一线收集残部,在荥阳以东打败了乘胜追击的楚军暂时稳定了战局。自五月起,刘邦占据荥阳,背倚成皋之险,与西楚霸王项羽对峙,经历了一场持续两年半的争夺战。  司马迁笔下的楚汉荥阳成皋争夺战,项羽常胜,所向无敌,而刘邦常败,几次几乎全军覆没,甚至性命不保。后人对刘项二人的评价,特别是军事才能的评价也多依据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主要记载在《史记.高祖本纪》与《史记.项羽本纪》,虽然篇幅不长,但疑点很多: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馀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诸将卒不能从者,尽在城中。周苛、枞公相谓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因杀魏豹。  汉王之出荥阳入关,收兵欲复东。袁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闲且得休。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未晚也。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复与之战,破楚必矣。”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  项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是时彭越渡睢水,与项声、薛公战下邳,彭越大破楚军。项羽乃引兵东击彭越。汉王亦引兵北军成皋。项羽已破走彭越,闻汉王复军成皋,乃复引兵西,拔荥阳,诛周苛、枞公,而虏韩王信,遂围成皋。  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  同一件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  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汉王使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阳。周苛、枞公谋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乃共杀魏豹。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两纪的记载基本相同,但细节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高祖本纪》的记载是:汉三年,项羽围荥阳,情急之下,纪信与扮作刘邦,与二千名女子出东门,假装向项羽投降,纪信与二千女子则成了替死鬼。刘邦只身逃入关中,留下周苛、枞公守荥阳。但项羽杀了纪信之后没有立即攻下荥阳杀周苛。在关中的刘邦欲回军救援荥阳,袁生谏阻,劝刘邦从武关出,到宛县、叶县一带,吸引项羽南下,以解荥阳之急。刘邦同意,来到宛、叶并迎接了黥布。果然项羽就放弃了荥阳,南下至宛、叶攻打刘邦,刘邦畏战,只得坚守不出,此时彭越却在项羽的后方捣乱,大败薛公于下邳,项羽于是撤军攻打彭越,刘邦也趁机北上至成皋。项羽打败彭越后,又回军攻打荥阳,此次一举攻破荥阳,杀了周苛,再攻成皋,刘邦狼狈逃跑,和夏侯婴一道去修武夺韩信之军  而《项羽本纪》的记载相对简单,纪信替死后,刘邦没有逃入关,而是直接逃向南边的宛、叶,令周苛、枞公守荥阳,项羽立即攻下了荥阳,杀了纪信、周苛与枞公,刘邦在宛、叶得到黥布之军后,直接回成皋。项羽也没有南下攻打宛、叶,是直接攻下荥阳与成皋,再次打败刘邦,刘邦出逃,和夏侯婴一道去修武夺韩信之军  同一历史事件,在司马迁的笔下有两种不同的记载,让我对这段记载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仔细分析这段史料,有以下疑点:1、根据《高祖本纪》的记载,汉军粮草断绝(汉军绝食),危在旦昔,刘邦不得不靠纪信与二千女子替死才得以逃命入关,而留下周苛与枞公守荥阳。奇怪的是,项羽杀了假汉王纪信之后为什么不顺水推舟从荥阳东门攻入,直接占领荥阳,杀掉周苛与枞公?2、刘邦入关后,又欲回军攻打项羽,这个时候袁生劝阻刘邦,不要救荥阳,从武关出,到宛、叶间迎接黥布,吸引项羽南下,项羽一定放弃荥阳,攻打宛、叶,这样荥阳的危急就可以得到缓解,这也太搞笑了吧?荥阳一无外援二无粮草供应,周苛等人死守千钧一发的荥阳,刘邦还不去救援荥阳,周苛能守住荥阳吗?如果荥阳与成皋有失,洛阳也将不保。把大军带到宛、叶,这样做真的能解荥阳之围吗?等到经过武关再回到宛县、叶县一带,难道项羽还不能攻下荥阳?3、一向神勇无敌的项羽,面对刘邦出逃后势穷力孤,军心涣散的荥阳,竟然迟迟没有攻破,再怎么说,周苛也得饿死了吧,项羽这个时候攻下荥阳难道有什么困难吗?4、项羽何必放弃荥阳而攻打宛、叶?荥阳被围已久,刘邦得以侥幸逃脱,荥阳唾手可得,项羽为什么不一举攻下荥阳再说?刘邦在宛县被动驻守,对项羽夺取荥阳可以说毫无威胁,刘邦分兵后不能集中兵力守荥阳,可以说反而对项羽有利。项羽会傻到放弃荥阳与成皋战略要地,前功尽弃去攻打毫无意义的宛、叶?5、如果刘邦的大军远在宛县,项羽只要攻下荥阳与成皋,洛阳就是囊中之物,然后派兵把守成皋与洛阳阳南边的关口,河洛之地就是项羽的了,再封锁武关,刘邦在宛、叶不就进退无据了吗?那攻打宛叶有什么意义?6、刘邦逃跑后的荥阳尚且还没有攻下,对于远在成皋之南数百里,刘邦经过休养后驻守的宛、叶,项羽的胜算又有几成呢?项羽的后方就不堪彭越的骚扰,项羽这样拉长补给线而攻打宛叶,难道项羽没想过后果?7、果然,项羽攻打宛、叶的时候,彭越攻打了下邳,项羽又得放弃宛、叶,导致荥阳和宛、叶一个地方都没打下来,功亏一篑,被折腾得往来奔波,最终一无所获。项羽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吗?8、彭越梁地与巨野(今山东菏泽市东)西至黄河沿岸一带活动,只是不时骚扰项羽的后方而已,怎么会攻打到了楚国的腹地下邳(今江苏睢宁)?如果此事属实,将是彭越非常值得一提的一件战功,为什么此事在《魏豹彭越列传》中也无记载?9、彭越攻打楚军粮道的时候,项羽去打彭越了,为什么刘邦不趁项羽攻打彭越时赶紧驰援危在旦昔的荥阳,同时解救周苛等人,而停留在成皋坐视荥阳不管?导致项羽回军,荥阳和成皋都被各个击破?刘邦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真实的历史恐怕不是这样,项羽杀了纪信之后不会不攻下荥阳,刘邦逃入关中后不会不不救荥阳,项羽更不会放弃荥阳而攻打宛、叶,项羽离开宛、叶之后,刘邦不会不解救荥阳。至于《高祖本纪》所提到的袁生,有姓无名,来无影去无踪,恐怕也是司马迁杜撰的人物。司马迁记载刘邦纳“袁生之计”,表面上称赞刘邦“虚心纳谏”,实际上只是高级黑而已。  从司马迁的用词可以看出,他在竭力表现项羽英勇无敌的英雄形像与刘邦畏项如鼠、不堪一击的狼狈形像,项羽攻破荥阳与成皋用“拔荥阳”、“烧杀纪信”、“烹周苛”、“诛枞松”、“围成皋”,“拔成皋&等词,对比于刘邦的用词:“汉王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汉王独与数十骑遁”、“汉王逃”等等。  这段史料没有详细的时间记载,根据《秦楚之际月表》“汉三年五月,楚围(汉)王荥阳”,如果这段记载为真实,一定是发生在汉三年五月之后,最后刘邦与夏侯婴逃脱荥阳之事在《淮阴侯列传》也有记载,时间为“六月”,即汉三年六月,也就是说,整段记载前后才一个月时间。而从纪信替死事件到刘邦入关,到刘邦走武关至宛、叶与收黥布之兵、又到项羽南下围宛、叶、再到彭越攻打下邳,项羽回军打跑彭越,再到刘邦回成皋,项羽回军破荥阳杀周苛,再破成皋,刘邦出逃。这些事件不可能在一个月之内完成。而且这段很短的记载中,同时出现了韩信、黥布与彭越,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最后被杀了,司马迁这样记载到底的目的是什么?
2016年度汉楚巅峰大作,快加入奇幻新游戏,与汉楚新老玩家再创辉煌!汉楚,3秒注册,无需下载,永久免费,注册就送汉楚超级礼包!
  总之,这段记载有问题,要还原真实的历史,得从上文红色字体上入手:   《高祖本纪》的“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汉王亦引兵北军成皋”  《项羽本纪》的“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  《黥布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  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项王留而攻下邑。数月,龙且击淮南,破布军。布欲引兵走汉,恐楚王杀之,故间行与何俱归汉。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於是乃使人入九江。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布使者颇得故人幸臣,将众数千人归汉。汉益分布兵而与俱北,收兵至成皋。”  显然:“(黥布)将众数千人归汉,汉益分布兵而与俱北,收兵至成皋。”与  《高祖本纪》“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汉王亦引兵北军成皋” 、  《项羽本纪》“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  《淮阴侯列传》“汉王南出,之宛、叶间,得黥布,走入成皋” 记载的是同一件事。  《秦楚之际月表》记载“汉三年十二月,布身降汉,地属项籍”,黥布归汉的时间是汉三年十二月。根据《黥布列传》,黥布归汉后,刘邦立即使黥布重返九江,这时楚羽已经派项伯收编了九江的部队,杀尽了黥布的妻子儿女。黥布派去的人找到当时的宠臣故友,带着几千人马回到汉国。刘邦亦南下至宛、叶一带迎接黥布,给黥布增兵,一起到成皋。  由此推测,刘邦从成皋南下宛、叶迎接黥布并回到成皋大约发生在汉三年十二月的次月:汉三年一月或二月。  再对照《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记载,看其中的矛盾之处:  1、如果是汉三年五月项羽围荥阳之后刘邦逃到宛、叶一带与黥布收兵,则不合情理:黥布叛楚后,项羽派项伯收编了九江的部队,并杀掉了黥布的妻子,这个时候黥布本人必受到项羽的通辑,他回九江仅收聚数千人归汉,不会在九江呆了太久的时间,黥布不可能从汉三年一月至五月都在九江。2、如果是在项羽攻破荥阳,刘邦侥幸逃脱之后逃跑到宛、叶,那么荥阳已失,成皋与洛阳危在旦夕,刘邦不可能有闲工夫迎接黥布区区数千人,而不赶紧集结兵力守成皋,反而给黥布增兵。3、《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从成皋逃出后夺韩信之军是汉三年六月,按照《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记载,刘邦失荥阳应早于汉三年六月,班固《汉书.高帝纪》就是记载为汉三年五月。但这个时间明显是错的,《秦楚之际月表》明明记载“汉三年七月,王出荥阳,八月,周苛、枞公杀魏豹”,而项羽攻破荥阳杀周苛必定在周苛杀魏豹之后,也就是说项羽攻破荥阳至早在汉三年八月,怎么可能刘邦在汉三年五月就失荥阳了?《郦生陆贾列传》也有佐证:“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洛”。说明项羽攻下荥阳的时间在汉三年秋季,而汉三年五月还没有到秋季。   实际上,刘邦失荥阳的时间是汉三年秋季(八月之后),而刘邦入宛、叶迎接黥布的时间在汉三年一月,离失荥阳还早得很,刘邦此行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就如《黥布列传》记载的,刘邦召见黥布后,派他重返九江,以收数千人归汉,刘邦亦离开荥阳东至成皋,南下至宛、叶一带迎接黥布,给他增兵,一起回到成皋,仅此而已。  但是司马迁借刘邦此次离开荥阳作了极为离谱的发挥与夸张,刘邦迎接黥布与失荥阳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差不多相差八个月,司马迁硬是把黥布降汉的时间后推几个月,把刘邦失荥阳的时间提前几个月,写成了项羽攻破了荥阳,刘邦用纪信与二千女人当替死鬼才得以侥幸逃脱,仓皇逃至关中,不敢回荥阳与项羽作战,偷偷来到南宛、叶一带,与黥布合军,当项羽来攻打,又不敢与项羽作战,只得坚守不出,幸得彭越攻打楚国后方,给刘邦解危,刘邦才得以趁机回到成皋。 插讲一下,早在汉二年五月京索之战后,刘邦就派随何说降黥布,为什么在汉三年十二月,黥布才降汉?这就要提到汉灭赵之战了,实际上刘邦亲自参与了灭赵之战,黥布与随何初次归汉时,刘邦可能正在赵地。事情的前后经过是这样的:汉三年十月,刘邦派原常山王张耳收复赵国故地,韩信与张耳一同前往,陈兵井陉,把赵国的主力引向赵国北部,刘邦趁赵国南部空虚,离开荥阳,北渡黄河,攻克河内,从南面进攻赵国,接着攻克了朝歌、安阳、邯郸,当邯郸失陷,在井陉与汉军对峙的赵军主力进退两难,张耳与韩信在井陉大败赵军,赵将戚将军逃跑至邬县,被曹参斩杀。赵王歇逃到襄国,张耳与韩信追击,刘邦亦从邯郸北上攻打襄国,汉军南北夹击,攻破襄国,杀掉了赵王歇。项羽遣骑兵渡河争夺赵地,被汉军击退,刘邦派周勃、召欧等继续平定恒山、巨鹿郡、燕王臧荼降汉。(这才是真正的汉灭赵战役,史料记载在《傅靳蒯成列传》之靳歙部分。并不是淮阴侯列传记载的韩信背水一战轻松搞定)。汉三年十二月,韩信与张耳留在赵国继续作战,刘邦返回荥阳。在此之前黥布被随何策反,项羽派龙且攻打黥布,黥布战败,与随何回到了荥阳。于是刘邦回到荥阳就召见了黥布,并派黥布重返九江,黥布只得收聚数千人归汉。汉三年一月,刘邦离开荥阳东至成皋(没有被项羽包围,没有纪信替死)南下至宛,叶一带亲自迎接黥布,给黥布增兵,一起到成皋。同时,龙且战胜英布后也回到了项羽的身边,双方相持至五月。既然汉三年五月还没有失荥阳,则《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攻下了荥阳后,刘邦以纪信与二千女子替死后潜逃不会存在,项羽攻破成皋,刘邦与夏侯婴单车逃跑更是无稽之谈,刘邦夺韩信之军也不用趁韩信没起床抢韩信的兵符。史记载刘邦凌晨突袭韩信军营,自称使者,趁韩信没起床把韩信的兵符抢了,这个记载本身就不合理。《淮阴侯列传》记载:“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高祖本纪》记载:“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 1、刘邦自称使者,韩信的警卫员一定先得向韩信报告使者来了,刘邦不可能直接冲进去,不然有被杀的危险,让一个不知名的使者直接冲进大将的卧室,那韩信军队的防范意识也太差了,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吗?如果韩信没起床得知来使者了,会先起床再会见使者。2、最高军事长官韩信还没起床,却一个不知名的使者在他的卧室里翻厢倒柜找兵符,韩信的卫兵会熟视无睹?如果韩信把兵符藏起来了,或放在枕头下怎么办?刘邦都把兵符找到了,韩信的卫兵也没动静,韩信本人也没起床,这可能吗? 结合汉三年六月之前的时间表,刘邦去修武夺韩信之军其实很好理解:汉三年一月,刘邦与黥布回到成皋,驻守荥阳,同时楚军也得到龙且军的加入,加大了对荥阳的进攻力度,双方对峙至五月,六月,韩信与张耳已经基本平定赵国的反抗,驻军在修武,刘邦为了加强荥阳的防守,于是六月离开荥阳,渡河来到修武,带回一部分原先用于平定赵地的军队回到荥阳前线,任命韩信为相国,守赵地。实际上不是“夺韩信军”,只是一次普通的兵力交接,因为韩信的部下是刘邦分派给他的,本就是刘邦的汉军,韩信也是刘邦的部下,刘邦要调动这些兵员根本没必要用这样的手段。司马迁这样记载,只是为了进一步渲染惨败后的窘态,司马迁在隐地晦告诉读者,刘邦大败到“穷途末路(身边只有夏侯婴了)”,是靠抢韩信的兵才得以卷土重来,如果没有韩信的“拯复”之恩,刘邦就会一败涂地,而后司马迁又着重描写韩信如何“忠心耿耿”,但韩信最后被杀,用这种强烈的反差与对比,让读者讨厌刘邦,同情韩信。《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虚构了刘邦两次逃跑,第一次是项羽攻破荥阳,刘邦以纪信及二千女子替死,逃跑入关,然后刘邦潜至宛叶与夺黥布之军,却又被项羽打得只顾自守,幸得彭越攻打下邳,迫使项羽撤军,刘邦得以侥幸解危。第二次是项羽攻破成皋,刘邦又被项羽打得大败,仅与麾下数十骑狼狈逃跑,走投无路夺韩信之军。司马迁把项羽破荥阳、拔成皋写得威风凛凛,是为了塑造项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虚构刘邦数次大败于项羽,是贬低刘邦的军事能力,虚构刘邦以纪信及二千女子当替死鬼,是污蔑刘邦胆小如鼠,草菅人命。虚构刘邦几次差点丢了性命,与项羽几次功亏一篑,是要告诉读者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运气不好,刘邦成功的原因是运气太好,印证项羽最后那句“天亡我也”的悲叹,这样,读者就会惋惜项羽的失败,痛恨刘邦侥幸成功。虚构刘邦每次逃跑后都是最后被杀的黥布、彭越、韩信为刘邦解危,是污蔑刘邦恩将仇报,滥杀功臣。  司马迁作《高祖本纪》写到“纪信替死”,刘邦令周苛守荥阳,独身逃跑入关之后,为什么不写项羽攻下荥阳?不是项羽放弃荥阳不要,是司马迁暂时不这么写,因为如果项羽就这样攻下荥阳,刘邦就逃跑一次而已,不过瘾!所以,司马迁写到刘邦入关后来到宛、叶收黥布之军,项羽于是也放弃荥阳南下(其实细心的读者在这里就能看出破绽,项羽放弃荥阳不合理),刘邦又不敢与项羽交战,只顾自守,在刘邦又快坚持不下时,再次因为运气好彭越攻打楚军粮道了,刘邦得以侥幸解危。当项羽去打彭越,刘邦再次回到成皋(细心的读者又能看出破绽,刘邦为什么不直接回到荥阳解救周苛?),项羽很快就把彭越打败,又回师攻打汉军,这次项羽连破荥阳与成皋,先攻下荥阳,杀了周苛与枞公,很快兵临成皋,刘邦再次望风而逃,项羽攻下成皋再次大败汉军,刘邦这次逃跑比上次更狼狈不堪,身边都只剩夏侯婴,只得偷偷摸摸跑到韩信兵营偷了韩信的兵符。这一段最后才是司马迁要塑造的高潮,这样才过瘾,项羽豪情万丈的英勇气概与军事才能都表现到了极致,刘邦的不堪一击的与败逃之下的狼狈之相也表现到了极致,跃然纸上!   《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此段记载不仅情理上说不通,而且两传各不相同,我猜测司马迁先写《高祖本纪》,当《项羽本纪》写到此处时,司马迁怨气稍解,便没有再写刘邦逃跑两次,只有一次,《项羽本纪》的记载是项羽直接攻下荥阳,刘邦到宛叶之后也没追,彭越也没有攻打粮道,项羽也没有去打彭越,少了一个回合。而《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都提到了的“刘邦到宛、叶”一事实际上是刘邦去宛、叶迎接战败投汉的黥布,在宛、叶刘邦与项羽没有交战,刘邦没有只顾自守,彭越也没有在此时攻打楚国的粮道。此事在《魏豹彭越列传》也无记载是一证。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荥阳之战是怎样的?真相还得从《史记》其他不太引人注意的列传里寻找。 刘邦真正失荥阳当在汉三年八月,根据《秦楚之际月表》:“汉三年七月,王出荥阳”、“三年八月,周苛、枞公杀魏豹”。周苛杀魏豹之后,项羽就攻破了荥阳,杀了周苛。  项羽是在什么情况下攻下了荥阳?当时还发生了什么事?  看两段史料:《樊郦滕灌列传》(灌婴)“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击项羽之将项冠于鲁下,破之,击破柘公王武,军于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人。击王武别将桓婴白马下,破之,所将卒斩都尉一人。以骑渡河南,送汉王到洛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还至敖仓,【婴迁为御史大夫。&  《傅靳蒯成列传》&(靳歙)破项籍军成皋南,击绝楚饷道,起荥阳至襄邑,破项冠军鲁下。略地东至缯、郯、下邳,南至蕲、竹邑。&  《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都没有记载这些事迹,其背后隐藏着失荥阳的真实的历史,这两段史料记载非常简略,却大有玄机,从灌婴与靳歙的战功流水账里还是能看到整个历史事件的基本轮廓。  先看“婴迁为御史大夫”,《高祖本纪》有“汉王使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阳”的记载。汉御史大夫本来是周苛,为什么灌婴“迁为御史大夫”?因为当时周苛已被杀,灌婴接任了周苛的御史大夫之职。那么“(灌婴)迁为御史大夫”之前的事迹就是项羽攻破荥阳,杀了周苛的原因。项羽杀周苛在汉三年八月,这些事迹大约发生在汉三年六月至八月之间。前面已经提到,汉三年六月,刘邦往修武带回了一部分韩信与张耳之军回到荥阳。  再看灌婴:“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击项羽之将项冠于鲁下,破之”  靳歙:“破项籍军成皋南,击绝楚饷道,起荥阳至襄邑,破项冠军鲁下”  刘邦命令靳歙攻打成皋南边的楚军,将其击败,切断楚军从荥阳至襄邑的粮道,灌婴切断楚军从阳武至襄邑的粮道,灌婴与靳歙一道,攻打鲁城(今山东曲阜),这就是鲁城之战。  鲁县与齐国交界,又与彭越毗邻,是楚国的北部门户,地理位置十分得要,夺取鲁城的战略意义重大。当年楚怀王封项羽为鲁公,项羽也让自己的亲人项冠守鲁城,可见此地在项羽心中的重要性。《项羽本纪》在刘邦打败项羽后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项羽死后,惟独鲁城不下,可见鲁城很坚固难以攻下,并且项羽在此地深得民心。  刘邦为什么要离开荥阳,去攻打距荥阳东北500多里外的鲁城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因为从汉三年一月至汉三年五月,刘邦与项羽在荥阳陷入了胶着状态,为了打破荥阳对峙的僵局,打通从北部进攻楚国内地的道路,刘邦才与靳歙、灌婴等离开荥阳,攻打楚国的二号大本营——鲁城,鲁城一破,深入楚国内地就能势如破竹。  在鲁城之战前,刘邦做了两件事以保证荥阳的安全,第一件事就是此前调回一部分韩信与张耳平定赵国的军队加强荥阳的防守。第二件事就是命令灌婴与靳歙击断楚军从荥阳至襄邑、阳武的粮道。命令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等人守荥阳。  鲁城之战发生时,后来龙且所率的二十万援齐军还在,刘邦一定投入了大量汉军参战,由于记载太少,不得而知。其战况之激烈自不必说,只是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中都没有提及。  汉三年七月,刘邦离开荥阳攻打鲁城。这就是《秦楚之际月表》“汉三年七月,王出荥阳”。  灌婴:“击项羽之将项冠于鲁下,破之,击破柘公王武,军于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人。击王武别将桓婴白马下,破之,所将卒斩都尉一人。以骑渡河南,送汉王到洛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还至敖仓,婴迁为御史大夫。  靳歙:“破项冠军鲁下,略地东至缯、郯、下邳,南至蕲、竹邑”。荥阳之战与鲁城之战示意图  灌婴、靳歙在鲁城攻打了项冠,这应该是属刘邦的领导。刘邦与灌靳二将攻打鲁城的时候,汉三年八月,项羽猛攻荥阳,负责守荥阳的御史大夫周苛以魏豹是反复之人,难与共守城,杀了魏豹。随后项羽便攻破了荥阳,杀了御史大夫周苛、枞公,俘虏了韩王信,又攻下了成皋。刘邦得知荥阳已失守,便命令靳歙等攻打楚国的后方,后来靳歙攻下缯、郯、下邳,蕲、竹邑,几乎包围彭城,(参与攻打楚国后方的可能还有丁复与傅宽:《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丁复“属悼武王,破龙且彭城”,丁复在彭城打败了龙且。《傅靳蒯成列传》傅宽部分记载:(傅宽)“从击项冠、周兰、龙且”,“从击项冠”当是攻打鲁城,“击周兰、龙且”当是攻打楚国后方至彭城一带)。同时,刘邦自己与灌婴回前线,在燕县打败楚将王武,在白马津打败楚将桓婴,渡过白马津,至河内,南渡黄河回到洛阳。此时项羽攻下了成皋,进军至巩县,汉军与楚军在洛阳东边的巩县交战,楚军战败,项羽不能继续西进。关于此战,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用“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一句话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楚军退至成皋,据险坚守,汉军攻之不下,一时无法夺回成皋。刘邦产生了放弃攻打成皋,退守巩县与洛阳的念头,这个时候谋士郦食其劝阻了刘邦。根据《郦生陆贾列传》记载: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洛。楚人闻淮阴侯破赵,彭越数反梁地,则分兵救之。淮阴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郦生因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郤,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原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於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籓。”  上曰:“善。”乃从其画,复守敖仓。  郦食其劝刘邦不要退却,向刘邦说明敖仓的重要性,因为放弃成皋与荥阳意味着放弃敖仓。郦食其说:“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楚军为什么”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因为此时靳歙、丁复、傅宽等正在扫荡楚国的后方,项羽不得不分兵攻打他们解后方之急,因此不能全力守成皋与敖仓。  郦食其劝刘邦不要放弃进攻成皋,务必夺回成皋与荥阳,并坚守敖仓,取得战略上的优势,向诸侯昭示天下形势,并自请出使齐国,劝说齐王降汉。  刘邦接受郦食其的建议,让他出使齐国劝说齐王降汉。同时派灌婴北上至赵国邯郸,带走一部分韩信之军回敖仓坚守。灌婴回到敖仓后,刘邦以灌婴接任周苛御史大夫之职。  这就是《灌婴传》记载的“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还至敖仓,婴迁为御史大夫”。  刘邦灭楚的战略是先降服齐国,不使其插手楚汉双方战事。坚守敖仓粮道,慢慢消耗楚军,缓图夺回成皋。同时靳歙、傅宽、丁复等在楚国背后攻城略地,以牵制项羽,使之疲于奔命,最后汉军可以从东西两路夹击,将项羽包抄于荥阳、成皋一带消灭项羽。  说到这里,已然与《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的记载完全脱节,因为根据两纪的记载,刘邦早就命令韩信攻打齐国了。而综上所述,刘邦离开荥阳后都在攻打鲁城,回到巩县后就命令郦食其说降齐国,在这段时间内刘邦不可能命令韩信攻打齐国,如果说刘邦有命令韩信攻打齐国,难道在鲁城之战之前吗?完全可以排除这种可能,因为刘邦不可能在与楚国大战的同时又分兵灭齐,加上还要守荥阳与成皋,显然,汉军承受不起这么巨大的兵力消耗,而且齐国与楚国构仇,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邦是不可能命令韩信攻打齐国,早在项羽分封天下后,诸侯反叛不断,或不服从项羽的分封,或仅为壮大自己实力,相互征伐没有停止,刘邦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刘邦自从定三秦以来,就第一个主动明确地竖起反项羽的大旗,为义帝发丧,联合各路诸侯,矛头直接项羽。刘邦第一次攻打项羽,乘项羽滞留在齐国时,轻袭彭城,由于樊哙守鲁地不力而失败,刘邦退至荥阳击退项羽,站稳脚跟。从此刘邦就奉行远交近攻,拉拢中间势力,分化项羽的盟友以孤立项羽的方针政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首先消灭项羽,取代他“西楚霸王”的地位。所以,刘邦对待其他诸侯王,能团结就团结,能拉拢的就拉拢,如果不能拉拢才以武力平定,黥布与项羽有隙,刘邦立即就策反黥布;魏豹、赵王歇与陈余不肯降汉,则以武力平定。对彭越与齐国,刘邦也应是采取团结拉拢的态度。当年田荣不服从项羽的分封,自立为齐王,他为了对抗项羽,首先拉拢了项羽旁边的彭越,授与彭越将军印,彭越这个人没什么背景,本无争雄天下的大志,此时齐王田荣却给予他这么大的荣耀,是莫大的恩德,因此彭越对田荣应是非常感恩戴德的。项羽派萧公角攻打彭越,彭越把楚军打得大败,从此,彭越彻底与项羽决裂,而成了齐国的盟友,后来彭越在项羽的背后打游击战,当项羽来打彭越,彭越就退到谷城,谷城位于齐境,可见彭越是把齐国当作老大哥的,项羽始终无法彻底消灭彭越,一个主要的因素是彭越受到齐国的庇护。后来汉灭齐后,齐王田横也是投奔了彭越。刘邦以武力平定赵国后,回到荥阳的第一件事就是迎接黥布,第二件事就是联合彭越与齐国对付项羽,只有越过彭越的地盘,才能深入楚国的背后。齐国是彭越的老大哥,联合彭越自然也是联合齐国,刘邦派灌婴、靳歙攻打鲁城时就越过了彭越的地盘,此时刘邦可以说与彭越结成盟友,自然齐国也是间接助汉的,这个时候,刘邦、彭越、与齐国实际上已经形成联盟。齐国与彭越本是一体,刘邦刚刚联合了齐国的小弟彭越,旋即去把彭越的老大哥齐国给灭了,岂不荒唐?  况且,齐国与楚国深仇大恨,当初项羽不封田荣为齐王,而封田都为临淄王、田安为济北王、田市为胶东王,于是田荣大怒,杀了田都、田安与田市,并三齐之地,自立为齐王,反叛项羽,项羽攻打齐国,屠杀齐国百姓,焚毁齐国房屋,齐国百姓对项羽恨之入骨,当时天下大势在汉,齐国不可能倒向仇敌项羽一边,所以郦食其也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说降了齐国,当刘邦攻破鲁城后,项羽却攻破了荥阳与成皋,刘邦此时的首要任务显然是夺回荥阳与成皋,  当年刘邦派人说降魏豹、陈余、黥布时,已在京索之战打败项羽,把项羽阻挡在荥阳以东,阵脚已稳,尚且没有轻易对他们发起进攻,而韩信攻打齐国时,荥阳与成皋已失,项羽逼近洛阳,刘邦怎么可能在战略要地已失时置前线危急于不顾,反而分兵攻打齐国这个盟友?
刘邦没有命令韩信攻打齐国的证据还有,比如:1、《淮阴侯列传》这样记载:“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汉王)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如果刘邦在汉三年六月就立即向韩信发了攻打齐国的命令,为什么后来参与了灭齐的灌婴没有和韩信一道筹备攻打齐国,而是与靳歙攻打鲁城?2、《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汉王)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还至敖仓。”注意此时韩信是“相国”,即灌婴往邯郸迎韩信回敖仓是韩信被拜为相国之后,如果韩信在六月被拜为相国,同时收到攻打齐国的命令,那么此时鲁城之战后,此时已是汉三年九月,韩信至少应该厉兵秣马,整装待发攻打齐国了,为什么灌婴还没有和韩信一道去攻打齐国?不仅没有随韩信攻打齐国,反而去邯郸把韩信的军队调回到敖仓?就算刘邦对韩信的军事才能特别有信心,但他汉三年六月就发出攻齐的命令了,怎么能确定汉三年九月韩信还在邯郸没有出发?3、如果刘邦已命令韩信攻打齐国,为什么又派郦食其出使齐国,劝说降齐国降汉?难道刘邦故意让郦食其去送死?如果郦食其知道韩信将要攻打齐国,为什么没有在劝降齐王前和韩信取得联系?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刘邦、灌婴和郦食其都不知道韩信将要攻打齐国。  假如司马迁如实记载鲁城之战与失荥阳的真实过程,韩信擅自攻打齐国的事实自然就会暴露,为了为韩信回护,掩盖其擅自攻打齐国之罪,司马迁只能在这段史料上做手脚,他是这样做的:把刘邦失荥阳的时间向前推,本是汉三年秋八月失荥阳,将其提前至汉三年五月,至于怎么失荥阳就任由司马迁打扮了,于是极力塑造与表现项羽攻下荥阳与成皋如探囊取物的霸气无双,和刘邦数次惨败之后侥幸逃命与抱头鼠窜的狼狈不堪。至于鲁城之战与进攻楚国后方就直接忽略了,导致后人根本不知道刘邦原本的战略是先灭掉楚国。这样一来,司马迁就可以瞒天过海,把韩信擅自攻打齐国直接改成刘邦命令韩信攻打齐国,并将这件事巧妙地安排在刘邦“狼狈”逃跑到修武夺了韩信之军后,司马迁这样写一箭四雕,让读者认为:1、刘邦数次夺韩信之军,但韩信却以少量兵力一举平定了魏、代、赵、燕四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邦,即使多数受到韩信的支援,还是被项羽打得差点丧命,间接反映出了韩信的军事才能远高于刘邦。2、刘邦一直给韩信“拖后腿”不说,又用不正当手段把韩信的兵符抢了,给韩信留下少量老弱残军,却把灭齐的重任交给他,这样一来,刘邦的给人的正面形像又差了大一截,间接地给后来韩信自立为齐王找了一个堂皇的借口。3、
韩信擅自攻打齐国害死郦食其的黑锅给刘邦背了,维护了韩信的光辉形像。4、
把灭齐的功劳完全给了韩信,本是韩信擅自攻打齐国,破坏了刘邦的战略,差点害得刘邦失去洛阳,经过这样的处理,韩信反倒成了以数千老弱就灭掉强大齐国的大英雄。  要拆穿“刘邦夺韩信之军后命令其攻打齐国”的谎言其实并不难,大量史料表明有多数汉将参与了灭齐之战。相关史料有:  《樊郦滕灌列传》记载:(灌婴)击破齐军于历下,所将卒虏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降下临菑,得齐守相田光。追齐相田横至嬴、博,破其骑,所将卒斩骑将一人,生得骑将四人。攻下嬴、博,破齐将军田吸于千乘,所将卒斩吸。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于高密,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  《曹相国世家》记载: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菑。还定济北郡,攻著、漯阴、平原、鬲、卢。已而从韩信击龙且军於上假密,大破之,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定齐,凡得七十馀县。得故齐王田广相田光,其守相许章,及故齐胶东将军田既。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入汉,定三秦,别降翟王,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羽军叶,拜为将军,忠臣,侯,七千八百户。(丁礼)以中涓骑从起砀中,为骑将,入汉,定三秦,侯。以都尉击籍,属灌婴,杀龙且,更为乐成侯,千户。(季必)以都尉汉二年初起栎阳,攻废丘,破之,因击项籍,别属韩信破齐军,攻臧荼,迁为将军,击信,侯,千户。(吕马童)以郎中骑将汉王元年从起好畤,以司马击龙且,复共斩项羽,侯,千五百户。(陈涓)以卒前元年起砀从,以二队将入汉,击项羽,身得郎将处,功侯。以丞相定齐地。(冷耳)以客从起沛,用兵从击破齐田解军,以楚丞相坚守彭城,距布军,功侯,二千户。(王周)以骑司马汉王元年从起废丘,以都尉破田横、龙且,追籍至东城,以将军击布,九百户。  这些都是刘邦的老部下,汉军的精锐。史记记载刘邦夺韩信之军后,令其以数千老弱之旅平定齐国的谎言早已不置一驳,那么这么汉将是什么时候参与灭齐的?无疑是韩信自作主张攻打齐国后,刘邦临时派来的援军。司马迁颠倒黑白,把韩信自作主张攻打齐国改成了刘邦命令韩信攻齐,对这些刘邦派来支援韩信作战的援军也绝口不提,实际上平定齐国与打败楚将龙且的主要功劳也是刘邦派来的那些援军,而不是韩信。
  韩信为什么要擅自攻打齐国?因为韩信的理想就是要割据一方,裂土封王。  先看韩信的履历:韩信想要裂土封王,必须先独自领兵作战。但苦于找不到门路,刘邦信任萧何,韩信于是找萧何说好话求萧何向刘邦引荐他。汉二年八月,刘邦筹划攻打魏国,韩信终于找到了机会,要带兵攻打魏国,为表彰韩信之勇气,刘邦破格提拔他为左臣相,这是对他的鼓励。但刘邦对韩信还不够放心,于是让身经百战的曹参一同前往,并且让曹参和韩信分别从东西两路攻魏,这不仅是为确保攻打魏国顺利,也是对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一个考察。但结果曹参取得首功,刘邦把平阳赐给曹参为食邑,韩信没有得到任何奖赏。韩信不甘心,张耳归汉后,刘邦增兵与张耳让其收复赵国攻打井陉(因为张耳是原恒山王,后来除余打败张耳,立赵王歇为赵王,张耳归汉,刘邦给张耳增兵让其收复赵国。)韩信求刘邦再给他一次机会,要同张耳一起去,刘邦还是同意了。张耳与韩信攻打井陉时,刘邦自己则率军攻打邯郸,最后在襄国会合,成功灭赵。汉三年六月,刘邦来到修武,调韩信之军回前线,以韩信井陉之战有功,封他为相国。  毕竟韩信想裂土封王,于是先拿张耳试探刘邦,请封张耳为赵王,刘邦同意,韩信觉得既然张耳能封王,则自己为什么不能封王?当时齐国还没有平定,韩信便想当齐王,当郦食其说降了齐国,韩信不想失去当齐王的机会,于是不惜害死郦食其,攻打齐国。  韩信还有一个同谋,这个人就是蒯通:  司马迁在《乐毅列传》的最后说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  蒯通的偶像是乐毅,他一直在寻找他的燕昭王,最后没有成功,当读到乐毅之事不胜伤感,废书而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还得从秦二世元年说起,当时陈胜吴广起义,陈胜派武臣攻打赵地,武臣自立为赵王,蒯通认为将回到战国时代,于是他找到了武臣,为武臣建言献策,说降徐公,兵不血刃招降了赵地三十多座城池。后来武臣被李良杀了,李良投降了章邯,陈余与张耳立赵王的后代赵歇为赵王,蒯通没有投奔赵歇,可能是不愿与张耳陈余为谋,另外一个更大的可能是当初他为伪赵王武臣效力了,对于正宗的赵王之后的赵歇来说,肯定不会待见蒯通。后来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陈余联合田荣打败张耳,又立赵歇为赵王,赵王以陈余为代王。蒯通还是不敢投奔赵王歇,直到后来汉灭赵,刘邦以韩信为相国镇守赵地,封张耳为赵王,因为张耳是刘邦的好朋友,不可能与刘邦分庭抗礼,蒯通又不便为张耳效力。韩信是赵相国,正想裂土封王,蒯通正愁找不到合作者,两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  汉三年九月,汉将灌婴与靳歙攻破了鲁城,靳歙正攻打楚国后方,但荥阳与成皋却被项羽攻破,项羽打到巩县,逼近洛阳。刘邦坚守巩县的同时,派郦食其说降齐王,同时派灌婴北上至赵国,调走一部分韩信之军回敖仓坚守。  灌婴至达邯郸见到韩信,只言汉王已失荥阳与成皋,洛阳危急,因此受命前来调遣相国的军队回敖仓。灌婴回去后,蒯通出现了,劝韩信立即攻打齐国,如果郦食其说降了齐王田广,韩信将永远错过当齐王的机会,此时攻打齐国,刘邦必派兵增援他们,而刘邦在前线已失去荥阳与成皋险要之地,退守巩县,如果再调出援军,必失去洛阳,退入关中,这样韩信就可以凭借太行山的阻隔,在齐国自立为王。韩信大喜,欣然同意。但蒯通与韩信忽视了一点,当时汉军并非处于楚国下风,靳歙、傅宽与丁复正在到楚国的后方攻城略地,楚军也不得不分兵解后方之急。当时郦食其对刘邦说过“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正是这个原因,而蒯通与韩信不知道这些。  当时郦食其已说降齐王,齐王撤去了历城的守军,以示诚心归汉,郦食其与齐王上下纵酒庆祝。此时蒯通与韩信却不顾郦食其的死活,突然向齐国的历城发起进攻,齐王大怒,以为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郦食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时有口难辩,不能自明,齐王将郦食其烹杀,急忙派齐军再次防守历城,蒯通与韩信却不能攻下。当刘邦得知韩信擅自攻打齐国,齐国又叛汉,郦食其身死,便顾不得前线紧迫,被迫以武力攻灭齐国,急忙派刚刚从邯郸回到敖仓的灌婴支援韩信,并派曹参、傅宽、陈武等一同前往。  刘邦以失去荥阳与成皋天险的代价,攻破鲁城,平定了东郡、薛郡一带,派靳歙等人攻打楚国腹地,直至竹邑,如果不出意外,刘邦只要在巩县再坚持一下,平定了楚国后方的靳歙东面进攻,加上彭越的配合,攻打项羽背后,项羽必将被汉军包抄,成皋与荥阳也会失而复得。  由于韩信擅自攻打齐国,齐国叛汉,刘邦不得不抽调汉军主力用于对齐国的军事行动中,失去荥阳与成皋的不利局面雪上霜,因为前线危急,靳歙也不得不放弃攻打楚国后方,在此之前的战果全部付之东流,回到前线抵抗项羽对巩县的进攻。现在,刘邦以巨大代价得来的优势全没了,齐国叛汉了,郦食其死了,打下的楚国后方的地盘也丢失了,只剩下失去荥阳与成皋这个烂摊子,由于调走大量的汉军用于平定齐国,刘邦在前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项羽占据成皋,与汉军在巩县对峙,巩县无险可过守,洛阳近在楚军眼前,如果汉军再失巩县,洛阳必将不保。所幸敖仓还在汉军的掌控下,刘邦派人坚守巩县的同时,命令周勃、程黑、郭蒙等坚守敖仓,刘邦自己则驻军河内小修武(今属河南焦作),指挥全局,依黄河北岸驻守,封锁黄河渡口,以阻止楚军攻入河内平原,为了重新取得战略上的优势,汉军必须夺回成皋。但汉军的主力都用于攻打齐国了,兵力不够,为了补充兵源,调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刘邦派使者发往燕国,请求援助,燕王臧荼派温疥与昭涉掉尾率燕军助汉。彭越在梁地,可以对项羽的后方发起进攻,牵制项羽,使项羽不能首尾相顾。刘邦又命令刘贾与卢绾率领二万人渡过白马津,与活跃于楚军后方的彭越军配合,烧掉楚军的粮草。在燕县以西打败楚军,攻占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等17座城池,项羽亲自攻打彭越与刘贾,留大司马曹咎守成皋,临行前嘱部将曹咎谨守成皋,遇汉军挑战,切勿应战,只须阻止其东进即可。汉四年冬十月,刘邦乘项羽东去兵力薄弱之机,反攻成皋。初时,成皋楚军坚守不战。刘邦数次遣人到阵前辱骂,终于激怒曹咎,率部出击。汉军乘楚军半渡汜水之时,全力反击,斩杀了曹咎,攻战成皋,并俘虏了前塞王司马欣与翟王董翳。乘胜进至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并包围楚将钟离昧于荥阳以东。项羽急忙从睢阳回救,汉军鉴于兵力不足,暂时无力彻底消灭楚军,于是见好就收,据险坚守。(注:汜水在成皋以东,汉军从西边进攻成皋,必是先破成皋,后渡汜水,《项羽本纪》的记载可能有误。) 汉四年,刘邦夺回成皋,又取得上战略上的优势,汉军据守成皋与广武,取食于敖仓,与楚军再次形成对峙。同时,汉军的精锐赶到齐国后,迅速助韩信攻下了历城,两个月后就平定了齐国,还打败了楚国派来的援军。韩信擅自攻打齐国后,刘邦及时调整战略灭齐,指挥得当,使韩信与蒯能的预谋未能得逞。身在齐国的韩信得知刘邦没有失去洛阳退入关中,反而夺回了成皋,不知如何是好,更要命的是现在齐国全是刘邦的亲信,蒯通劝韩信不要放弃,仍按原计划执行,自立为齐王。于是,汉四年二月,韩信在齐国自立为王,并遣使向刘邦报告。毕竟韩信对灌婴、曹参等人缺乏控制力,不可能用齐国的军队直接对抗刘邦,只能尽量按兵不动,不给项羽增加压力。灌婴可不管你韩信是不是齐王,直接带兵南下攻打楚国,汉四年八月,灌婴平定淮北,并攻下楚国的都城彭城。  此时,项羽因都城已失,不得不同意鸿沟协议,送还刘邦的家人,撤离荥阳,向南边的固陵逃跑。至此,荥阳成皋争夺战结束。  刘邦对韩信自立为齐王非常愤怒,刘邦追项羽到固陵时,遣使者招韩信来会合,看韩信是什么态度。韩信不想半途而废,在齐国坐山观虎斗,希望项羽能反败为胜,拒绝了刘邦的调遣。后来灌婴在陈县与刘邦会合,又大败项羽,刘邦派刘贾在攻下寿春,在城父再败项羽,直到把项羽包围在垓下,韩信一看没戏了,赶紧赴垓下与刘邦会合,以求将功补过。 蒯通没法了,只好装疯逃跑。 结语:荥阳成皋争夺战是楚汉战争最重要的战役,为最后刘邦取得胜利,项羽走向败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司马迁的不公正的记载,让历史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其中对韩信与项羽回护与吹捧,对汉高祖刘邦极尽丑化与污蔑,甚至颠倒是非黑白,严重影响了后人对历史人物的公正评判。司马迁因受宫刑,挟怨报复,作为史官没有客观公正地记载历史,而是跟随自己的感情倾向任意打扮历史,借以抒泄自己心中的积怨,这种记录历史的手法,应该受到批判。
大神,你怎么看?
有空再写“还定三秦真相剖析”、“楚汉彭城之战真相剖析”、“汉灭魏、代之战真相分析”、“汉灭赵之战真相分析”、“楚汉固陵之战、陈下之战、垓下之战真相剖析”。楚汉这段历史被司马迁歪曲太严重了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於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於汉家。五年之闲昔虞、夏之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於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於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桀,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於闾巷,合从讨伐,轶於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司马迁抹黑刘邦是很明显的,不能根据司马迁说过刘邦是大圣就得出司马迁记载公正的判断,这里没那么简单。司马迁经常在具体的记载中极力抹黑刘邦,却又经常在评论里故作客观公正,赞扬刘邦,对于项羽则反之,让读者认为他的记载是公正的,不去怀疑他的真实性,楼上就是这样的读者。比如,《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逃到东城时说的话: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真的是“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吗?细数项羽的军事生涯,他打的败多远多于他打的胜仗,并且多次败于刘邦。这段话不是项羽自己吹牛逼就是司马迁为项羽吹牛逼,仔细想想,两军大战的时候,项羽说过一句话,一百多年后的司马迁不可能知道得如此清楚,就连项羽说了两次“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么清楚?不如解释为司马迁自己对项羽的极度同情更合理。司马迁又自导自演,故作客观公正,在《项羽本纪》的最后评论到:“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而这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正是他自己替项羽说的。司马迁又在《秦楚之际月表》写到: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这里故作赞扬刘邦,说刘邦是“大圣”。从紧接着的两个“”岂非天哉“似乎看出司马迁言不由衷。你司马迁不是不信天命的吗?你不是说项羽把失败归于天意是错误的吗?怎么自己又说这是天意?
楚汉传奇游戏致敬传奇,还原经典!书写传奇pk神话,融合全战斗系统,带你体验不一样玩法!楚汉传奇游戏热血回忆,极致战斗,PK爽,玩服首选长期热血服首区.
……太长不看@( ̄- ̄)@
你这些话要是去项羽吧韩信吧说,估计会拉黑吧
太史公曰: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谬矣。 班固赞曰: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汉。 《史记》中的楚汉史源于《楚汉春秋》,并非司马迁自编。《楚汉春秋》当时也是公开的史料。 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闲,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关于汉得天统,司马迁借用孔伋的理论解释:治忠敝用敬,治敬敝用文,治文敝用忠。
《汉书》:【四年】,汉王出成皋,度河,独与滕公从张耳军修武。 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闲,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 月表里并不是汉纪年。汉以十月为岁首,汉二年四月到汉五年四月是三年,难道项羽死了,蒯通还劝韩信帮项羽?
有争议的点不要用汉书作佐证,因为班固也没有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他自作主张改了一些细节,但往往不中要害,汉书很多改动史记处反而改错,用汉书的史料反而会引起更多混乱。
分析一下史记的细节很有意思: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诸将卒不能从者,尽在城中。周苛、枞公相谓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因杀魏豹。汉王之出荥阳入关,收兵欲复东。袁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闲且得休。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未晚也。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复与之战,破楚必矣。”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闲,与黥布行收兵。——《高祖本纪》《高祖本纪》写到纪信假扮汉王刘邦出东门诈降,刘邦自己于西门遁走,令周苛守荥阳,然后刘邦入关后怎么怎么样,但“纪信被项羽所杀”这一细节便不了了之。不是司马迁忘了写了,他是故意这样写为了不那么容易让读者生疑而蒙混过关,假如明写纪信为项羽所杀,那周苛等人为什么没有被杀?这样读者就很容看出破绽了,可惜后人读史记都不认真。《项羽本纪》就不同了,纪信诈降后项羽直接杀了纪信,为了不让破绽太明显,只好直接写项羽攻下荥阳,把周苛与枞公也杀了,只是这样一来,刘邦只逃跑了一次,没有《高祖本纪》那样”过瘾“了,在司马迁看来也没关系,过瘾一次就够了。但对于读者,两传有矛盾,却没有看出破绽,后来的读者都不认真。
又如: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引兵临河,南飨军小修武南,欲复战。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与彭越复击破楚军燕郭西,遂复下梁地十余城。【淮阴已受命东】,未渡平原。【汉王使郦生往说齐王田广】,广叛楚,与汉和,共击项羽。韩信用蒯通计,遂袭破齐。齐王烹郦生,东走高密。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兵破齐、赵,且欲击楚,则使龙且、周兰往击之。韩信与战,骑将灌婴击,大破楚军,杀龙且。齐王广奔彭越。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高祖本纪》司马迁为了给韩信擅自攻打齐国作回护,写成刘邦命令韩信攻打齐国,于是司马迁作《高祖本纪》写刘邦败于成皋逃跑到修武夺韩信之令韩信击齐,当司马迁写到韩信真正击齐时,又犯难了,刘邦同时下达说齐与击齐的命令明显不合理,刘邦令郦食其说齐一事安插在何处呢?为了让读者坚信刘邦是命令韩信击齐一事为真实,特意加了一句【淮阴已受命】,强调这是“受命”,不是自作主张。但【汉王使郦生往说齐王田广】还是显得很突兀,因为《高祖本纪》根本没有提到刘邦命令郦食其说降齐国,”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洛。【楚人闻淮阴侯破赵】,彭越数反梁地,则分兵救之。【淮阴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郦生陆贾列传》司马迁记郦食其说降齐国之事,都不忘提一下“淮阴侯破赵、“淮阴方东击齐”,为什么?因为刘邦同时下达击齐与说齐明显不合理,为了防止读者读至此处怀疑“刘邦命令韩信攻齐”一事的真实性,特意提醒读者“【淮阴方东击齐】”,让读者坚信刘邦命令韩信攻齐“是真实的,但实际上换汤不换药,既然刘邦已命令韩信攻齐国,郦食其怎么可能甘心去送死?刘邦又怎么同意?还是很容易看出破绽的。司马迁在编造一处明显不合理的记载,而他一再强调那处不合理之处,实际上欲盖弥彰,但后来很多读者都没怀疑司马迁记载的真实性,特别是班固也没看出来,在汉书也没有纠正过来,实在是不应该。
“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兵破齐、赵,且欲击楚,则使龙且、周兰往击之。韩信与战,【骑将灌婴击,大破楚军,杀龙且】。”——《高祖本纪》《高祖本纪》不是刚刚写到韩信攻打齐国前,刘邦把韩信的精兵都抢了吗?怎么汉军的精锐:灌婴部骑兵又出现在齐国战场并杀龙且?诸如此类的破绽数不胜数。
“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败后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更名废丘为槐里。于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时祀之。兴关内卒乘塞。是【时九江王布与龙且战,不胜,与随何闲行归汉】。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闲。”——《高祖本纪》楚使龙且攻淮南,项王留而攻下邑。【数月】,龙且击淮南,破布军。布欲引兵走汉,恐楚王杀之,故间行与何俱归汉。——《黥布列传》“汉三年十二月,布身降汉,地属项籍”——《秦楚之际月表》京索之战前刘邦随何策反黥布,《黥布列传》记载黥布“【数月】”后才战败归汉,而《高祖本纪》却记载在京索之战前“(黥布)与随何闲行归汉”了,哪有这么快?这明显是错误。至于《高祖本纪》为什么这么记载, 是因为司马迁记《高祖本纪》把汉三年八月失荥阳一事推前了,又虚构失荥阳的过程中刘邦两次惨败,其中一次惨败后“与黥布行收军”,如果刘邦惨 败之后收降投汉的黥布,很明显不合理,2楼已作分析。于是司马迁只好把黥布归汉直接写在京索之战前。
汉固作《汉书.高帝纪》有如下记载(三年)十二月,布与随何间行归汉。【汉王分之兵,与俱收兵至成皋】(三年)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而周苛、枞公相谓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因杀魏豹。  汉王出荥阳,至成皋。自成皋入关,收兵欲复东。辕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之战,破之必矣。”【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是月,彭越渡睢,与项声、薛公战下邳,破杀薛公。羽使终公守成皋,而自东击彭越。【汉王引兵北,击破终公,复军成皋。】显然班固看出了史记《高祖本纪》所载黥布在京索之战前降汉之事是错误的,于是把黥布归汉的时间,根据《秦楚之际月表》调整到了汉三年十二月。可惜他还是没有真正弄清楚。“【汉王分之兵,与俱收兵至成皋】”与“【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汉王引兵北,击破终公,复军成皋。】就是同一件事,班固竟然记载了两次,第一次在汉三年十二月,第二次在汉三年五月。实际上汉三年五月那次是多余的,因为司马迁把失荥阳的时间提前了,同时借用了黥布归汉一事,而班固也原封不动地抄上去!
最喜欢的人物就是高祖,汉武,唐太宗',明太祖和成祖,为楼主赞一个
看过楼主解析白登山之围,当时惊为天人
既然你觉得史记自相矛盾,为什么你还相信史记
老鹰打饱嗝
我只想说一句既然不相信史记就不要用史记来抽自己的脸!断章取义来自相矛盾吗?
这篇文章很长,但我能好好看完。这个真相虽然很难接受,但按照你的分析,确实没什么逻辑问题。很多地方你在用史记来否定史记,如果一本史书符合逻辑的部分就是真的,不合逻辑的部分就是假的,那很多史书就没法看了。如果有更多其他史料来支撑你的观点,我觉得会更有说服力。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楚汉战争历时几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