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中国美术史新石器时代代陶器中的图案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四)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四)
在山东省博物馆“文明之光”展厅里,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器占了很大的比重。展品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乳袋足鬶,这种三个腿的水壶一样的器物,胖胖的乳状腿,既反映了史前先民的生殖崇拜,又具有科学的道理,如果用它来熬粥,既能使器物受热面积加大,还能充分沉淀食物中的沙子等异物。五六千年前的人们就那么聪明了。
后来有一次我从邹县回济南途中,特地绕道大汶口遗址,去看看大汶口文化命名地。在那里除了看到了已经熟悉的器物外,还看到了6000年前的陶井。
五、大汶口文化的陶器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山东省泰安大汶口史前墓地的挖掘而得名,距今约年。与仰韶文化相当或稍晚。陶器工艺水平比较高,出现轮制陶。有精美的薄胎、黑胎和白胎,也有彩陶,开始制作专用酒器。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色彩富丽,纹样繁缛,与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遥相呼应,共同创造了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辉煌。彩陶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叶纹样和几何图案为主,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先民崇尚自然、追求审美的生活情趣;线条如行云流水,极为生动活泼,表达了先民质朴而热烈的情感。
大汶口文化早期制陶技术较原始,少见彩陶,有文献说,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中彩陶仅占3%左右。中期进步很大,出现坚致的白陶,快轮技术萌芽,出现彩陶,八角星纹图案是典型纹饰。后期推广快轮技术,产生黑陶。
30. 彩陶钵形鼎,大汶口文化
彩陶钵形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3700~前2100 年)。
高29.1厘米,口径29.8厘米夹细砂红陶,胎质细腻。器呈浅腹钵形,敛口,圆唇,折腹急向内收,小平底,近底处向外弧形伸出三个鸭嘴状的实足。口沿外在摘红彩带纹地上绘白彩线条,呈“山岚”状图案。手工制作。器形新颖,色彩鲜艳,为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
1970 年山东邹县墓葬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彩陶釜(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78年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出土,高30厘米,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彩陶釜画面构思独特,颇具匠心,上部施红色化妆土,用白彩绘出八个方心云雷纹,纹样图案亮丽醒目,其动静结合的巧妙构图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庄重感和艺术的美感,在大汶口文化群星璀璨的彩陶艺术中,堪称经典之作。
32.八角星纹彩陶豆
八角星纹彩陶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4100年)
尺寸: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4厘米
1978年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出土
豆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关于彩绘八角星纹,在安乡汤家岗出土白陶盘和凌家滩文化中的玉鹰上也刻有类似的纹饰。有学者认为这类纹饰有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四射的八角也寓意着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象征着大地,取天圆地方之意,表现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天地自然的敬仰。
33.红陶兽形壶(山东省博物馆藏)
红陶兽形壶(山东省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4100年)
尺寸:高21.6厘米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盛器。壶体为似猪似狗的兽形, 兽作挺颈昂首,以张圆的口部作壶嘴,四肢为器足,短尾上翘,
尾根部一筒形口,由此注入水或美酒。此壶造型匠心独具,整体布局恰当合理,兽的形象生动有趣,好像正在张着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讨食物。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掌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能够突破写实而进行艺术再创造,也凸现了饲养业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34.白陶双系壶(故宫陶瓷馆藏)
白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19cm,口径8.8cm,底径6cm。
壶口微撇,圆肩,腹以下内收,平底。胎较薄。此件器物造型特别,主要是肩、腹部一侧压成扁平状,在腹部中间一侧置两个圆系,两个圆系中间又有一个小乳钉装饰。据科学测试,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200年。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所用原料系纯度较高的陶土,成型后,入窑经约;窑温焙烧而成。
35.白陶空足鬶,大汶口文化
白陶空足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23厘米。用白色高岭土加细砂制胎,压磨光滑。口颈呈喇叭形,口沿外折,流口上翘作鸟喙形,口颈偏于腹上部的前侧,扁圆腹,下接圆锥形袋足,分档鼎立,颈腹间安钮绳式横鋬,腹中部有折棱一周。通体饰白陶衣。造型稳重,装饰素雅,制作精湛,既是陶制实用器皿,又是陶塑艺术品,说明当时黄河下游地区烧制白陶的技术水平是很高的。
1959 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36. 黑陶镂孔高柄杯,大汶口文化
黑陶镂孔高柄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21.8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6.1厘米。泥质黑陶。侈口,深腹,圜形底,接高柄,圈足。高柄上有七条联珠状镂孔装饰。器壁较薄,类似蛋壳,器表乌黑发亮。造型严谨规格,装饰朴素大方,亭亭玉立,颇具特色,反映了大汉口文化晚期制陶工艺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现藏上海博物馆。
37. 褐陶号角,大汶口文化
褐陶号角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长39厘米,大口径
8.5厘米。夹砂褐陶,胎体坚硬。形似牛角,一端有吹奏小口,身部弯曲渐粗,尾端敞口,卷沿。饰三段螺旋纹,间饰两段篮纹。可吹出宏亮的声音,
1979 年山东莒县墓葬出上。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我的更多文章:
( 22:37:53)( 23:11:10)( 22:59:35)( 22:47:31)( 21:56:29)( 21:58:02)( 00:21:40)( 22:17:54)( 17:42:25)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七)
谈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欣赏(七)
◇清苦老财
每当我站在那些古陶器面前,或者翻阅精美古陶器的图片的时候,我就想:我们现在的审美情趣,究其所以其实与数千年前的祖先们并无二致,那些集中了祖先们朴素的审美观念的古陶器,今天的我们仍然认为它们很美。而且,今天的艺术虽然经历繁复和奢华,显露大美之态的艺术仍然是那些朴实无华的作品。
现在,我们把祖先留下的古陶器再来审视一番,来一次美妙之旅。
八、新石器陶器之美
彩陶是史前先民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也是史前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陶器的装饰反映了祖先的审美情趣,早期的装饰运用打磨、刻画、压印等方式(见图2红陶深腹双系罐)。无疑双手是最灵巧的工具,用指甲按压在陶胎上按压出纹样同样充满美感(见图53指甲纹罐)。
图2 红陶深腹双系罐(故宫陶瓷馆)
53.指甲纹罐(半坡类型)
左边高17.8厘米,口径5厘米
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稍后出现了彩绘,使得质地粗糙的陶器变得丰富多彩。最早的彩陶是白家村人烧制的(以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命名,距今年左右),后来仰韶人发展了彩陶艺术(见图9人面鱼纹彩陶盆),马家窑人把彩陶艺术推向顶峰。
彩陶的纹饰多种多样。仰韶文化前期彩陶的纹饰常见动物和动物变形体,写实风格浓郁,常见母题有鱼、鹿、鸟、蛙、人面等(见附图1),主要为红底黑彩。仰韶文化后期彩陶出现了白衣黑彩,纹饰多见垂弧纹和花瓣纹。(见图54和图55彩陶涡纹曲腹盆)
附图1 彩陶钵绘鸟纹,庙底沟类型
现存和尺寸均不详。仰韶文化彩陶彩纹除象生性的蛙纹外,大量的是以圆点、曲线、涡纹、弧线、三角涡纹、方格纹组成的繁杂富于变化的图案。
55.彩陶涡纹曲腹盆(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尺幅: 高20厘米,口径33.3厘米
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文化彩陶色彩富丽鲜明,红、黑、白多种色彩并用。图案具有显著的旋动特征,其旋动的方式丰富多样,最常见的有水波纹、漩涡纹、葫芦纹、菱形网纹、平行带纹、方格纹、蛙纹和附加堆纹等。&(附图2)
附图2 菱格十字纹耳罐,半山类型,兰州市博物馆藏
歌、舞、乐是起源最早的艺术。史前的音乐我们已经无法聆听了,但是史前舞蹈我们同意通过绘制在彩陶上的纹饰领略一二。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上描绘了一个集体舞蹈的画面,人们手拉手、踏着节奏,且歌且舞。
56.彩陶舞蹈纹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底部10厘米
这个彩陶盆卷唇平底,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最上一道较粗,口沿处也由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舞蹈人三组,每组两边用内向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还有一条斜向的柳叶形宽线。舞蹈纹每组五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辫发,外侧的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人物的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大约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人足下的四道平圆圈线,可能是表示人们在湖边进行舞蹈表演的情景。在这里,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彩陶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这是一件杰出的优秀彩陶工艺品。
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人物画。
大汶口文化有彩陶,色彩有黑、白、红、赭等,其装饰纹几乎都是几何图案,有网格纹、花瓣纹、八角星纹、折线、涡纹等。(见图32八角星纹彩陶豆和附图4
三角纹彩陶壶)
附图4 三角纹彩陶壶,大汶口文化
整体上说,彩陶纹饰通常都是变化多样的几何图案,而这样的几何图案大都来自某种动物的简化变型。比如半坡发现的三角形纹饰,显然来自鱼纹的变形。对比图57,58,59,就能发现从鱼纹到几何纹的演变过程。
57.彩陶鱼纹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17厘米,口径31.5厘米
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58.变形鱼纹彩陶盆
59.彩陶几何纹盆(故宫陶瓷馆)
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彩陶上的纹饰,不仅美化了生活,还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和意识,含有早期崇拜的图腾意味。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经常出现鸟纹和蛙纹及其变体,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鸟崇拜和蛙崇拜。鸟是太阳神,蛙(蟾蜍)是月亮神,反映了早期的日月崇拜的萌芽。而且,蛙也可能是生殖崇拜的图腾。(见附图3)
附图3 内采人神纹盆,马家窑文化,甘肃省博物馆藏
最精美的一件彩陶器是下面这个仰韶时期的陶缸。(图60)
60.彩绘鹳鱼石斧纹陶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尺寸:高47、口径32.7厘米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此陶缸可能是某个部落酋长的瓮棺。其上绘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柄石斧的画面:石斧和鱼,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鹳则直接用色彩涂染形体,并以浓重的黑线勾勒眼睛以突出神采。这种绘画技法类似后世的勾勒和没骨。关于画面要表现的主题,有学者认为鹳和鱼分别是两个氏族的图腾,而石斧是身份和权威的象征,鹳啄鱼表现了两个氏族之间的故事;也有学者认为“鹳鸟衔鱼”形象为古史传说中的“鸛兜”(颛顼的后裔)。
一般彩陶上的绘画以装饰纹样为主,像这种描绘物象的绘画罕见。《鹳鱼石斧图》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纹饰绘画与器物密切结合,而物象绘画与器物形状基本脱节,绘画的独立性增强了。整幅作品中,鹳、鱼、石斧的描绘极具绘画性。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陶器A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陶器A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_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__图文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_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_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的陶瓷器作业题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的陶瓷器作业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尹达 中国新石器时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