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名字最忠实的的神兽名字

从天而降的神兽----藏獒
从天而降的神兽
■如果藏獒在和野兽的搏斗中身负重伤,自觉命不久长,便会悄悄地离开主人,寻找一处僻静之地安然离去,不再连累主人。
为什么如此多的人都对藏獒兴趣浓厚,甚至痴迷?
藏獒,这种古老的喜马拉雅山地犬,人们一直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在它们身上,有超越一般犬种的神秘性、通灵性、忠诚性,当然,还有它们千百年来在高原恶劣条件下磨练出的惊人体格素质。
藏族神话中有许多关于藏獒的传说。
很久以前,青藏高原突发洪水,瘟疫肆虐,这时藏族牧民们见到许多身披袈裟,手摇禅铃盘乘着高大凶猛的坐骑的活佛从天而降。活佛的坐骑就是藏獒。
活佛和藏獒的到来,使冰雪融化、大地复苏、瘟疫消除,解救了藏族人民。活佛离开时说:“草原上的猛兽是生灵,佛不能伤害它们,把我的坐骑留下吧,来帮助你们保护牛羊和家园。”从那以后,藏獒便守护在青藏高原,保护着那里的牛羊和放牧的人们。 
藏族人称藏獒有“三美五德”。“三美”是:有凛凛之神韵,有铸石雕之躯体,有威镇群兽之雄风。“五德”为:能牧骏马牛羊,能解主人之意,能知吉祥祸福,能越万里雪山,被活佛视为转世“坐骑”,是牧民的忠实伴侣,被称为“天狗”。
现实中的藏獒虽不能像传说中那样飞天遁地,神通广大,但“牧民的守护神”这个称谓却是当之无愧。藏獒追随主人在人迹罕至的大草原上追逐肥美的草场,终年游牧。高原各种各样的野兽时常威胁着牧民及羊群、牛群、马群的安全。藏獒的勇猛天性使它成了孱弱的人类和牲畜的天然保护者。
藏獒对主人的忠诚令人惊叹。如果在它守护的牲畜中,有一只不慎被狼叼走,这对它来说便是奇耻大辱。忠诚的藏獒一定会追踪对手,打败它,把被狼吃剩的牲畜残骸叼回来,告诉主人它已尽忠。
让人感动的是,如果藏獒在和野兽的搏斗中身负重伤,自觉命不久长,便会悄悄地离开主人,寻找一处僻静之地安然离去,不再连累主人。
小说《藏獒》中的几个主角,身负使命保卫7个孩子的金色狮子冈日森格、尽忠守护领地的虎头獒王、被扭曲心智却最终回归本性的饮血王党项罗刹、不堪凌辱跳崖自杀的白狮子嘎保森格以及温柔痴情的大黑狗那日、果日两姐妹——这群人格化的巨犬高度体现了藏獒精神,成了数不清的藏族传奇中最另类的史诗。
从远古走来的活化石
■西藏有“九犬成一獒”、“一獒抵三狼”的说法,其勇猛可见一斑。
藏獒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米的高寒地带,是世界公认的最古老、最稀有的犬种,其特征是“体大如驴,奔驰如虎,吼声如狮,仪表堂堂”。
藏语中藏獒的名字有“像狮子一样的狗”之意,也有传说藏獒是青藏高原古老犬种与狮虎等猛兽交配产生的后代,当然这并没有科学依据。但藏獒是世界上唯一不怕野兽的犬种,西藏有“九犬成一獒”、“一獒抵三狼”的说法,其勇猛可见一斑。
历史上,成吉思汗远征欧洲时,就有一支拥有3万獒犬的部队,它们所向披靡,为成吉思汗立下赫赫战功。现代的人们相信,这支獒犬队中的部分獒留在欧洲,与当地犬种杂交,成为了现代西方许多猛犬的祖辈,比如英国的马士提夫和意大利的纽波利顿,这两种欧洲的獒犬(世界上四百多种犬。现只有三种为獒犬),都具有藏獒的基因特点。藏獒也被称为“世界猛犬之父”。
藏獒生性勇猛,外型更是威严雄壮,一般藏獒都具有一下特征:头面宽阔,头骨宽大,枕骨、额分明;骨骼粗壮,背部挺直、宽阔,肌肉发达;眼呈三角、炯炯有神;脚盘较大,对称,脚趾间有毛,类似猫科动物的爪;全身毛发厚密而长。
张键告诉我们,藏獒分两种,一种是西藏的喜马拉雅河谷型藏獒,一种是青海玉树藏獒。从外型来讲,玉树藏獒毛长、喜马拉雅河谷型藏獒个大,一般高75-80厘米,身长可达1.25-1.4米,极具观赏价值。
藏獒从头部来看,分狮头和虎头两种,狮头獒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脖子上有一圈与狮子相似的鬃毛,头顶毛发浓密蓬松。虎头獒头顶脖颈过短没有鬃毛,嘴宽、鼻短、形状如虎。现在的好獒,兼具狮虎之形,狮型虎形,最受欢迎。
判断一头好獒,还要看“三吊”:吊眼、吊嘴、吊脖。吊眼,就是獒下眼皮下垂外翻,可见息肉。吊嘴,獒犬合嘴时上嘴皮下吊于嘴下方5厘米左右,下嘴皮中后部打折下垂。吊脖则是獒脖子上的坠皮,称为“脖竖”。
藏族人喜爱藏獒,也依据它们的形态取了很多带吉祥之意的名字:四爪带白毛称“四蹄踏雪”或“脚踩白云”;胸带白块区,说成是“白云托胸”;尾巴尖有白毛说成“尾带雷电或闪电”;脖预下方有白圆块者说成“胸挂照妖镜”;背上长着带状或圆状与全身毛色深浅不同的毛说成是“活佛给它祝福”或“活佛坐骑的驾垫”;脖子后面有白圈说成“肩披哈达”;脖颈周围有一圈金黄色的毛色,被称为“金太阳神犬”。
走入凡间的神犬
■“老金龙”一生的经历及渐涨的身价,反映出藏獒市场这些年来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藏獒已经不是单纯的一种家养动物,而是堪比古董瓷器的“活艺术品”,而且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体系。全国各地的藏獒协会和藏獒基地纷纷建立。
在中国,较早系统研究藏獒的是王占奎,他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藏獒并开发其经济价值,被称为“藏獒之父”。著名田径教练马俊仁也十分热衷藏獒,他还开设了自己的藏獒基地。在国际上,较有名的是“美国藏獒保护协会”,其宗旨是保护繁育这一世界濒临灭绝的物种。
目前,藏獒的价格一般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据张键介绍,目前国内价格最高的藏獒是一条名叫“老金龙”(现名“天泽”)的铁包金藏獒,它在1994年被出售时价格是30万,十几年的时间,“老金龙”几经易主,最后北京一位藏獒基地主人汤世远以1800万的高价收藏。现在,“老金龙”已经十五六岁,以狗的年纪来说已近暮年。它的身价渐涨,也反映出了藏獒市场这些年来的变化。
张键说,现在藏獒市场对于藏獒所值价格并没有一个评估标准。一只藏獒的价格多少,是看人们对它的评估,这多少是根据业内人士的经验和判断而来,也有炒作成分,跟现在古董市场的艺术品价格估价有些相似。但可以肯定的是,藏獒的价值绝对远远高于一般犬类,尤其在纯种藏獒越来越少的今天,藏獒的价值越显珍贵。
藏獒,从远古神话中走来的高贵犬种,它们在远离雪山牧场之后到底会走向怎样的未来?一方面,离开牧场,它的野性基因能否完好保存,它的高贵精神会否被磨灭,人们甚为担忧;另一方面,在养殖基地,科学的培育则有助于纯种藏獒的种族繁衍。它的未来,也许还将在野性生存与种族繁衍的迷雾中摸索前行。然而,藏獒之于牧民的神圣地位,以及它在藏文化中的不朽传奇色彩则永远不变。
&&&&&&&&&&&&&&&&&
&&&&&&&&&&&&
(望各大博友不要随意转载此文章,不要随意转载文章中的照片,多多感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账号请点击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
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超时的话可能会影响你在本站的体验。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为什么会有陆氏神兽这样的命名?还有什么奇葩的生物命名?
@红色皇后 回答:刚才跑去问了一下(personal communication),新物种的命名权是归第一个发表者所有,也就是把物种描述发表在国际性科学期刊上的人。命名之后,就以这个最早的命名为基准。简单说下学名的规范,是拉丁文写成的,前半截是属名,后半截是种名,国际上通用。写起来要斜体。所以下次看见“蓝眼白龙”、“红眼黑龙”这种听上去很洋气的中文名(喂),记住它不·是·学·名。至于神兽这种名字是不是太奇怪……从一开始,生物分类学的宗师林奈创立拉丁文命名法的时候,命名就是个很凌乱的领域。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一类带臭味的蘑菇,中文名叫鬼笔的,属名叫做phallus。呃……中国是化石发现的大国,而且中国对国际古生物学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大了,所以在近期的古生物命名里,可以看到很多汉语拼音。有种在辽宁发现的小型恐龙叫做寐龙(Mei long),因为它的化石是蜷缩睡觉的姿势。2011年在甘肃发现的一种大型素食恐龙,叫做炳灵大夏巨龙(Daxiatitan binglingi,打字的时候都鸟肌了!),属名是大夏河(Daxia)再加一个泰坦(Titan),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最酷炫的是蝴蝶的命名,用了很多希腊神话。比如光明女神闪蝶(Morpho Helena),种名是海伦,阿波罗绢蝶(Parnassius apollo),种名是阿波罗。另外一种常见的命名方式是用现成的人名。你可以找到罗宾汉、兰斯洛特或者亚历山大……可以玩圣杯战争了。有种地衣是以奥巴马命名的,Caloplaca obamae。蕨类植物有个Gaga属,还是非常神似的。还有一种甲虫叫Anophthalmus hitleri,现在它正面临灭绝的危险,原因是新纳粹主义者热衷于收集它。还有更随便的:当时我因为修电脑,没赶上征名时间……还有一次,一下子发现了100多种甲虫,科学家命名烦了,索性翻了电话簿……@Ni_Bujia 回答:补充@红色皇后的1、新物种的发表并没要求一定是在国际性科学期刊上只是大家的习惯是这样一般的刊物也算是可以符合要求的只是受关注度会很低所以早期不少新物种被命名过都是后来才知道的2、古生物命名里可以看出有很多汉语拼音这个不是汉语拼音是汉语拉丁化本身命名要求是拉丁文但是现在很多人不会拉丁文所以就演变成语言拉丁化3、物种命名恶搞的现象从一开始到现在都存在。。。只是现在少见了一些不过其实挺有意思分类行业这么枯燥大家开心一下不也挺好吗还是吐槽下 神兽仙兽下次起魔兽叫兽吧扩展阅读:一种叫“咿丫咿丫咿”的虫子:分类学家的小把戏请戳“阅读原文”。
15人赞过此文
浏览器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1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听人说北京10月底前要继续推进淘汰老旧机动车和黄标车,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  为什么一定要报废淘汰老旧机“荆(楚国)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墨子·公输》天朝有麋鹿,或见于臂,或见于壁,或见于币,或见于毙……——《无心梦话》&麋鹿,是的,幻梦今天要分享的就是麋鹿的故事。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宣传活动暨麋鹿引种放归洞庭湖”仪式在岳阳君山举行,5雄11雌16只来自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江苏大丰”)人工野化的麋鹿放归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担心洞庭湖会冒出像老虎这样的天敌。不过,血吸虫、洪水会成为它们的潜在威胁。” 江苏大丰主任孙大明说,麋鹿最大的威胁仍是人。“麋鹿到了洞庭湖湿地,它们可能会毁坏当地人的菜地,当地人也可能因为保护自己去伤害麋鹿,出现相互干扰。”&· 四不像神兽在岳阳的前世今生 ·图/许国明 &文/无心幻梦注:史实资料引自网络麋鹿的前世和今生麋鹿还有个名字,叫“”四不像”。说到“四不像”,你是不是就想起了神兽?人所周知,《封神榜》的神话传说里,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姜子牙就曾骑着元始天尊所赐的神兽“四不像”参与武王伐纣一战。那么现实中麋鹿这“四不像”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幻梦比较倾向于这种说法——麋鹿看上去似鹿非鹿,像马又不是马,似牛非牛,像驴子又不是驴子,所以在中国民间称其为“四不像”。1866年左右,日本大臣对清朝出使的官员提出:“南苑有四不像,日本向无此兽,本国君主极为倾慕,欲得之以开阔眼界,恳请见赐一对。”当时的清朝政府为了与各国维持良好关系,最终送出了十几只麋鹿。1894年,永定河泛滥……南苑的麋鹿大都成为灾民口中之食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剩余的麋鹿被猎杀殆尽。1920年,中国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麋鹿在北京西郊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前身)死去。……这个故事有点长,简单点说就是——多亏了法国神父阿尔芒o戴维在中国发现麋鹿,而后才有了中国赠送各国麋鹿。再后来,英国贝福德公爵(贝德福德郡郡主)听说麋鹿在祖国灭亡后,毅然花了一笔大钱买下了当时欧洲仅存的18头麋,养在了自己的庄园乌邦寺之中。&二战时,贝福德公爵所养的麋鹿达到255头,为避免种群过度集中的弊端,他将鹿群一批批地赠送到世界各国,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其中没有中国。当然,最后几经沉浮,麋鹿还是成了“归国华侨”。麋子国与岳阳的渊源那么这“归国华侨”和岳阳有着怎样的渊源呢?还得从麋子国说起……    据张培玉《郧阳古国》一书考证:麋子国起源于微,微在今山东西部的梁山境北,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迁徙。  麋国第四次迁徙,其居锡穴一枝过长江到洞庭湖一带,称麇,又称麋,也称微,在今湖南岳阳市境内。    麋城遗址俗称麋子国城址,位于岳阳市东30里的梅子市(即梅溪)。因岳阳方言&麋&、&梅&同音,故转化为今名。    据史志载:&府东三十里,相伟古麋子国,存东西二城。&东麋城在今梅子市,西麋城为今岳阳市区。皆为麋子国遗民所筑。&嗯,这些资料都说明了咱岳阳和麋国的关系。而这麋国的图腾,就是“四不像”。“四不像”跟古麋国的关系“兀”(兀字头上加一山字,甲骨文意为鹿角)乃麇、微之图腾。《山海经》云:东山经首列山图腾为龙头,次列山为麋鹿角头,三列山为羊角头。即泰山南域以麋鹿角头为图腾,梁山位于泰山西南。又因陈梦家《商地理小记》认为甲骨文“兀”,即微、兀所从之兀。“兀”象形麋鹿角头,即微之图腾。而麇麋相通,《辞海》云:麋鹿体长二米余,肩高一米余。毛色淡褐,背部较浓,腹部较浅。雄的有角,多回二分歧,形状比较整齐。因其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又称“四不像”。朱熹《楚辞集注·续招隐士第十五》注“白鹿麏儧兮,或腾或倚。状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徙徙。”麏,音君,一作麕,即麇。峨峨,头角高貌。可见麋鹿体高身长,又有高昂的角头,是一种威武雄壮的象征,以致成为微族延至麇子国的图腾。可知麇微相通。据《中国大事年表》上记载,当年在讨伐商纣王的时候,这个拥有“四不像”的部落还参与过讨伐,为周的兴替出过力的。嗯,这一点和神话里的姜子牙骑“四不像”到是相符合了!说到这里,咱就很容理解最前面战国时期的《墨子·公输》里的那个记载了——“荆(楚国)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当然,即使没有麋子国,也不见得那时候咱岳阳就没“四不像”。至于现在,现在至少有了十六头不是么?贝福德公爵当时也只多了两头。麋鹿踏上归途,希望不再迷路……感谢阅读&&微信ID:yyw803天下岳阳人有你更精彩&按右图三秒一起欢笑!岳阳网(yyw803)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yyw803相信你的眼——你在这所能看到的,不止是岳阳最新新闻!有态度有温度的文字,无需认证,只需你的认可——天下岳阳人,有你更精彩!请别轻易关注,那是风雨同行的选择!热门文章最新文章yyw803相信你的眼——你在这所能看到的,不止是岳阳最新新闻!有态度有温度的文字,无需认证,只需你的认可——天下岳阳人,有你更精彩!请别轻易关注,那是风雨同行的选择!汉藏语猴祖神话的谱系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作者:王小盾 && 发布日期:&&编辑:仁增才让三、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藏语猴祖神话的谱系  中国有许多神话主题是为大多数民族所共有的,例如盘古开辟宇宙、女娲补天治水、英雄射落十日、龙神掌管云雨、兄妹度过洪水生育人类。同它们相比,猴祖神话只是一个很小的主题。但它是一个特殊的主题。它波及了18个民族,在大部分民族中都保留了图腾信仰的底层痕迹。这意味着,它的传播和发展基本上是在血缘上相互关联的特定人群中进行的。上一图表所提供的以下一份名单,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事实〔20〕:  汉语:(A)BCD  藏缅语:羌ACCC,普米(A),dèng@①,珞巴ACD,藏(A)BCCC,景颇(A),怒A,纳西ACCDDD,彝ABBBCDDD,哈尼(A)DD, 傈僳ACCDD,拉祜BD,白(A)D;苗瑶语:瑶(A)BC;  壮侗语:壮(A),布依(A)D,傣B。  这份名单表明,猴祖神话的系属同语言的系属有明确的对应性,缅彝民族是猴祖神话的发祥地之一。这种对应是由语言和神话的关系决定的:语言是神话的载体,猴神话的产生和传播有赖于相关词语的产生和传播;民族是一种被认为具有共同起源联系的共同体,语言和神话是反映这种联系的两个紧密结合的符号要素。这种情况是容易理解的:既然神话最重要的功能是代表一个民族的记忆,作为关于婚姻、世系、种族来源的记录而成为民族自我意识的依据,那么它的传承方式及流播路线便必然会在许多方面同语言相似;既然猴祖神话谱系的本质是各相关民族的猴观念的关系,那么它首先会在语言符号上得到反映。  为此,我们拟根据语言学资料,把汉藏语的“猴”划分为以下类型〔21〕:  附图  壮侗语:ma41au2(来自*mulu,武鸣壮语)、mu61au2(来自* mulu,么佬语)、nok7(来自*mlok,黎语)、nak42 (海南省临高等地汉族所说的“村话”)。  这一类型的显著特点是语料丰富,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两个语音现象:(1)彝语支内部各语言,除纳西语外,元音都分松紧, 且大致保持松对松、紧对紧的关系——例如彝、哈尼、傈僳、拉祜、怒等民族的猴子一词都是紧元音。(2 )彝语支的紧元音和缅语的促声韵是相对应的;彝语鼻音分清化和不清化两类,其不清化音亦对应于缅语、阿昌语的不清化音;载佤、勒期、浪速、波拉等语言的促声调彼此作整齐对应,在缅、阿昌语中则对应于高平调——这些规律性的现象在猴子一词上亦有反映〔22〕。由此可以推断:以上各词的关系是同源词的关系;如果说“猴”在原始彝语支中可构拟为myok〔23〕,那么,参考有关汉语言的资料,  在汉语中,上述同源关系见于“猱”、“夔”等同音字。“猱”字从“矛”得声,中古泥母豪韵(nau),上古音为*mlu。 这一构拟有坚实的旁证:猴在现代广州话中称“马骝”,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有云“北人谚语曰胡孙为马流”——“马骝”和“马流”实际上是古音mlu的遗留〔24〕。  对于猴祖神话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符号:汉文献中所见的猴图腾,正是以“夔”或mlu的名义出现的。 此字在甲骨文中写为猴形,既代表殷人的某位“高祖”,也代表猕猴和神zhǐ@③〔25〕。《说文解字》将它解释为“母(猕)猴”和“贪兽”两个义项,乃反映了两种相对立的图腾观念。它意味着:“夔”、“猱”二词是作为原始信仰的专门词语而出现于华夏语言中的。    (二)以mloη为共同母语的类型:  藏缅语:a31muη35(格曼dèng@①语)、ta31min53(达让dèng@①语);  壮侗语侗水语支:mon6(水语)、mun6(侗语)、mu∶(毛难语)、mu∶(黔南平塘县的佯黄布依语)。  这是和mlu读音相近的一个符号类型。关于本组词的同源关系, 《汉藏语概论》在第831页和第884页曾作过确认。  附图“蒙”、“颂”、“猩猩”早见于《尔雅》,被解释为体形稍小的猴子;“猿”见于《山海经》,是体形较大的猴子;“@④、“狨”、“@⑤则较晚出,见于《广韵》和《集韵》,既指猴,也指西南少数民族。根据文献的年代,mlo η应是这组同源词的祖型。  上文所引罗美珍的意见,其实际涵义是:  (三)以sliη为共同母语的类型:  壮侗语:liη2(壮语)、liη2(布依语)、liη2(傣语)、 liη2(广西金秀茶山瑶拉伽语,属侗水语支);  苗瑶语:laein32(宗地语,属苗语川黔滇方言)、len33(枫香语,在贵州黄平县)、len55(青岩语,属苗语贵阳方言)、lie55(石门语,属苗语滇东北方言)、lei33(养蒿语,属苗语黔东方言)、bi η(勉语勉方言)、bi∶(勉语金门方言)。  本组词的同源关系十分明显,但它在汉语中的对应词不甚确定。综合各种因素考虑,似应为“信”(*slǐη)和“申”(*hljǐη, 来自*hljǐη)。《山海经》说形似禺的动物有猩猩、夔和夸父,夸父为信所生。这个和猴神具有某种血缘关系的“信”,应隐藏了猴符号的一个渊源。关于这一点有两个旁证:“信”的同音字“狺”,代表犬类动物的鸣声;“信”的通假字“申”,代表十二兽中的猴。考虑到“其名自叫”是动物命名的常用方法,而汉文猴名多用犬旁,反映了古人以猴属犬类的观念,可以推断“信”曾用为猴的名称。另外,汉语十二支名同各少数民族的十二兽名基本上没有语音对应关系,唯独“申”字例外。这又意味着,在申与猴的组合过程中,“信”是重要的媒介。  壮侗语:ta55(平坝仡佬语)。  本组词在汉语中对应于“狙”(*ts[h]ǎ,来自*sk[h]lǎ)、 “@⑦(*kra)、“@⑧(*kwǎk)、“@⑨(*ηa)、“夸父”(*k[h]rabǎ)等词。狙曾见于“朝三暮四”的故事,以“似yuán@⑩而狗头,喜与雌猿交”著称;@⑧的特点是“似猕猴而大,色苍黑,能攫持人”,像狙一样“善顾盼”;@⑦和@⑧同类,古有“南交猴,有子曰溪,北通@⑧@⑦,所育为伧”的传说〔30〕,夸父则是《山海经》中“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的神兽。显而易见,这组词描写了某一类具有神话色彩的猿猴,它们联系于灵猴性淫的主题,以及一种同猴神话相关的民族关系的历史。  据《玉篇》和《集韵》的解释,“伧”是江东人对楚人和北方人的蔑称。同样,“溪”和“夸父”也是信奉猴祖的民族。溪人的事迹最早见于《山海经》,其祖先即禺号的后代奚仲。南北朝前后,溪人分布在湘赣两广一带的山区,人称“溪子蛮夷”。其中有一部分融入广西的黄姓瑶族和壮族〔31〕,[瑶1]就是他们的图腾遗存。 伧则是以猴为图腾的夔部落的后代。商代中叶武丁伐夔,使夔之一部留居豫东,另一部南迁而至川鄂交界地带〔32〕。这和“伧”的内涵——楚人和中原人正好吻合。把溪和伧分别归为猴的后裔和@⑧@⑦的后裔,意味着“猴”是拥有南方分支的中原猴部落,“@⑧@⑦则是迁来中国的北方猴部落。  (五)以mlengos为共同母语的类型:  如果我们就其主体,把以上几种类型设定为藏缅语类型、壮侗语类型、苗瑶语类型和北方氐羌人类型。那么,我们便会留意到这样一个情况:先秦时候的中原人到底是怎样称呼猴子的呢?令人惊奇的是,几乎没有资料为我们提供明确的回答。在汉代以前,“猴”字是从不单独行用的;《诗经》中出现过“猱”,《左传》中出现过“@⑧,《国语》中出现过“夔”,《庄子》中出现过“狙”,《楚辞》中出现过“yuán@⑩和“yòu@①①,《山海经》中出现过“@①②@①②和“白猿”,但它们只有个别用例。既然猴是一种重要的动物,是中原人的生活伴侣,那么,为什么在先秦汉语文献中它未有稳定的通行名称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解答这个问题,大概要提到“禺”、“为”、“猴”三字的联系与区别。此三字的上古音分别是*ηos(禺,来自*ηgǒs)、*Gǒl (为)、*go(猴),可以看做以下各词的同源词:  “为”“禺”二字起源很早,分别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它们作为“母猴”的解释则见于《说文解字》。甲骨文“为”字如手牵象之形,用为神zhǐ@③之名,未必指称猴子。金文“禺”字强调了猴类动物的巨首,但在实际用例中多指人的影像或类似人的动物——所以在《山海经》中常用作神名,例如东海神禺号、北海神禺京〔33〕。总之,它们所描写的与其说是作为动物的猴子,不如说是猴类动物的某种奇异功能。《说文解字》通过二字的分部表明了这样一种理解:作为同猴有关的词语,它们取义于因巨爪、巨首而表现的神性。至于段玉裁所说“公为”与“公叔禺人”名字相应一事,应当理解为:在春秋时代的鲁地,“为”和“禺”是涵义相近的名词。  先秦时代的中原人,应是把猴称作“母猴”的。《说文解字》用“母猴”释“夔”“@⑧禺”等字,《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中关于“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狗似@⑧,@⑧似母猴,母猴似人”的陈述,都反映“母猴”在当时是猴的通行名称。“母猴”即“沐猴”(见《史记》)、“猕猴”(见《战国策》和《楚辞》)以及后来人所说的“马猴”,是一种带词头的合成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资料表明,它本质上是一种语言史的阶段现象,存在于从双音节单纯词向单音节词的演变过程之中。其词头“母”“沐”“马”“猕”等等或许有“大”的涵义〔34〕,但从语音角度看,它们基本上属于无实义的弱化音节,是汉藏语、南亚语、南岛语所共有的原始形式的遗留〔35〕。这种规律性的现象无疑指向了一个古远的事实:古代华夏人同藏缅人、壮侗人一样,原是把猴子称作mlego(猕*mlel)或mloko  后来,ml或词头脱落了,才出现了单音节的“禺”“为”“猴”等名称。词头脱落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语音的——多音节词的前一音节因元音失落变为复辅音,复辅音简化再变为声调系统。从“母猴”变为“猴”、从“胡梨”变为“梨”,即属此例。二是语义的——代表动植物的词头因语义的变化而失落了〔36〕。 后一种情况意味着,“禺”“为”这种同猴类动物有关的单辅音词,是为表示某种非动物性能(例如神性)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们的存在,乃相对于作为普通动物的mlu、mloη或“母猴”的存在。这和上文[珞3]把猴子看做“神鬼的孩子”, 不用其通名而用其尊名的习俗如出一辙。 
这就为说明汉藏语猴名称五种类型的彼此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如果把“禺”“为”“猴”看做上述藏缅语类型、壮侗语类型的词头简化形式或华夏化形式,如果把“@①③(*lu(l)s)、 “yòu@①①(*lus)、“犹”(*lu)等猴的别名看做mlu的简化或分化(这种分化的痕迹十分明显),那么依据汉藏语民族猴神话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事实,我们可以为汉藏语猴祖神话归纳出第三个分类体系(见165页图表二)。  这个分类体系,大体上反映了中国猴祖神话的不同历史形态与不同民族文化的对应。
Copyright (C)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语名字英文对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