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驳虎:小米究竟是“屌丝神器”还是“造假垃圾”

  抢小米本来就是个挺费心的事儿,所以如果能在抢前准备阶段就能简单明了,让用户无需手动设置太多东西,那自然是最好的,适应性也最佳。在360浏览器中需要先安装插件,而且在安装插件之后整个界面都显得颇为凌乱。而在百度浏览器中,该插件直接出现在浏览器菜单栏中,以一个鲜明的橙色“抢”字为标识,无需二次安装,点击即可进入到填写小米账号的界面,非常简洁。
  黑米抢购软件虽然声称效果最佳,但安装过程非常复杂,还得在官网下载底包后进入QQ群下载主程序进行二次安装,然后再领取黑米卡密后,手动录入多个账号……上手度远不及其他两款浏览器,而且该软件虽然打着免费的旗号,但实际上依然有收费版存在,让人不禁心生疑虑:既然免费版已经“足够好”,那收费版又有什么存在价值呢?
人性化化设计:浏览器产品功能最齐全
  所谓人性化设计也就是预约功能与提示功能,在这方面以百度浏览器为代表的浏览器产品优势同样明显,将原本小米官网较为复杂的流程简化为登录,选择产品,填写个人信息三步,方便使用。而在提示功能方面,两款浏览器都会在开抢之日到来时,不断在用户桌面上以弹窗的形式显示出相应的文字予以提醒,同时在软件界面的“抢购”页面中,会以倒计时的方式,显示出离开抢之时还有多长时间。这样的设计也是比较人性化的。
  相对而言黑米抢购软件就更像一种原始的工具,设置复杂之余还有不少的规则限定,给人不明觉厉的感觉,但是否真的能抢到小米,还得靠数据说话。
实战PK:百度浏览器效果最突出
  POSE摆得再专业,最终还是得看实战来检验,百度浏览器支持提前排队功能,在开抢前半小时就可以开始准备,一到时间即开始抢购。两大浏览器在抢购的过程中,都会自动调出我们所选购商品的验证码,方便用户统一填写,以节省抢购时间,提高最终的抢购成功率。黑米抢购软件在设置妥当之后也支持自动登录,时间一到也会自动开始抢购,但我们遇到了登录后无法连接服务器的问题,还得重新填写指定IP到软件目录下的文本中,而且如果一个登录号只能使用一次,在不知没有正常关闭软件的情况下容易让用户感到困惑。
  在20Mbps的电信网速下,我们使用了3台电脑分别对应3款不同的抢购软件来进行抢购,在短短十来秒的时间内,百度浏览器抢到了4台,黑米抢购软件抢到了2台,360浏览器则只抢到1台,从成功率来说,百度浏览器在本次测试中是最突出的!
  总结:百度浏览器适合普通消费者
  从使用便利性和抢购成功率而言,百度浏览器是本次横测中表现最好的抢小米软件,适合只是为自己买小米产品的普通大众消费者。而黑米抢购软件则更有几分黄牛的气息,尤其是可以开启40账号的收费版,一次性可以购得更多产品,普通消费者有谁会一次买那么多手机呢?(来源:电脑报)
编 辑:孙慧
华为余承东:偏执狂如何带领华为手机突围,9月13日,华为Ascen..
CCTIME推荐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最全空气净化指南1——初识核心部件HEPA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唐驳虎上一篇作为开篇,其实主要是在替因“我老公/老婆就是说没必要”而烦恼的一方做科普说服工作,然后像网友们笑谈的那样——原来是不是推销空净器是来推销霾表的。这里得再说一遍,房间里有没有霾,你都看不出来,所以几百块钱一个的霾表(学名PM2.5检测仪,另外对于新装修的房子来说,多个甲醛监测功能也是极好的),给你一双慧眼,很需要。其实,对于关注本系列文章的大部分读者来说,应该都是早已认知到雾霾的危害,在给自己和家人选购空气净化器。但面对着近百个厂家、十几个主流品牌,花样繁多的宣传,以及那些“知名品牌”四五千的高昂价格,实在是犹豫不决。为一个室内好空气一定需要花那么多钱么?笔者见过有女性在网上发帖哭诉“我老公不同意我团购七八千的空净器,说买个一千多的就够了”,潜台词就是——他不够爱我。说到底,到底需要多少钱,每个价钱档次的产品有怎样的表现,背后的差异原因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知晓原理。否则,就只能简单地去用价格和金钱衡量或者说猜测了。正如笔者在年初对日本IH电饭煲神话的剖析一样,全部原理清清楚楚,才有理直气壮分析和驳斥的底气,才有明明白白消费的坦然。所以,让我们开始吧。另外值得说明的是,本系列文章需要同时照顾两方面的读者,一是对空气净化器从未了解过,一无所知的读者;二是已经有了相当的接触了解,阅读了大量厂商宣传材料、用户经验介绍的读者。不过,即使你之前已经在厂家的商业宣传中懂得了那个名词——HEPA,本文也将远远拓宽你的认知,然后在下一篇中几乎是——彻底颠覆。特殊的吸尘器?应该很多人都知道了,空气净化器本质上就是一个吸尘器,脏空气吸进去,粉尘留下来,干净的空气释放出来。但还是会有很多人会奇怪,不是说PM2.5细微得看不见,能轻松穿透各种缝隙;那么,空净器又是怎么把粉尘留下来的呢?这其中的核心,就是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可以过滤PM2.5的“高效空气颗粒过滤器”。HEPA由非常细小的纤维交织而成,孔径微小,对微粒的捕捉能力强,吸附容量大,净化效率高。其最优秀的过滤性能可以达到99.999995%,也就是说每2000万个粒子中,只能有1个粒子能够穿透HEPA过滤膜。HEPA是高新黑科技么?工作原理是什么?HEPA过滤器并非什么高新科技,但也绝非毫无技术含量。它是美国能源部的科学家在二战期间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中发明的,用来在核材料研究中,过滤带有辐射颗粒的污染空气。最初HEPA只应用于保密的核能研究防护,后来在50年代得以商业化,迅速推广到工业应用中,应用于精密实验室、医药生产、电子仪器和外科手术等需要高洁净度的场所。如今,随着人们日趋关心的空气污染与生活健康问题。这项技术被带入民用领域,HEPA走入了普通人的视野当中。与大众的想象不同的是,HEPA滤网过滤空气并不完全是像渔网捞鱼、筛子筛石头一般,用小尺寸网眼去直接“阻拦”。否则,要挡住粒径不到2.5微米、1微米甚至0.3微米乃至更小的微尘,这“网眼”得多小才足够小呢?这么小的针眼又是怎么制造出来呢?这么细密的针眼,空气又能通过多少呢?实际上,HEPA滤网是靠纤维的吸附作用来“粘”住PM2.5微尘的。到了微观尺度,很多原理是不太一样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HEPA的微观结构,就会发现它是一张由直径约0.2到2.0微米纤维交织构成的絮状网。纤维的直径和微尘差不多大,而各根纤维之间的“网眼”空隙就更“大”了,纤维间“宽阔”的空间允许气流顺利通过。但由于层层排列,细小的颗粒物还是不可避免的撞到杂乱交织的某一根纤维上,从而被吸附住。在这个微观尺度,纤维与微尘之间的分子间范德华力已经足以克服气流的影响,将两者“粘附”在一起。微粒是非常微小的,看不见摸不着,几乎察觉不到,这是要认识的第一点;或者说,重要的事情讲三遍:PM2.5不是灰尘,不是灰尘,不是灰尘;是微粒,是微粒,是微粒!所以,用10层海绵来阻挡是不行的,无效的;需要用HEPA。而HEPA更像是一个吸附的“粘钩”,而不是通常意义的“滤网”;要理解后面的一些介绍,一定要认识到这第二点。没有HEPA,就没有你手中的手机当然,正因微观尺度下的原理和日常所见的不同,说到这里,就更有人疑惑了。的确,从直觉上去感受,吸附,而不是筛阻这种超细颗粒是难以理解的事情。但是人类要真是还没这门技术,那么,我们这个现代世界很重要的一部分文明基石——众多的药物和复杂手术,所有的现代电子产品——及其与之直接相关的航天工程,更包括你现在手上正拿着和看着的手机——都完全不复存在。为什么?这些操作和生产,都需要在超净空间中进行,洁净度的要求远远超出自然环境中最最洁净的空间——因为即使到了南北两极的纯净之地,每立方米里的各种尘埃微粒数量也有1000万颗!折合每升空气里1万颗。这一点又是极大地超出了人们正常所能理解范围。而这种“最纯净”的空气,在工业上只能对应“三十万级洁净室”,仅仅是符合“药品包装车间”的入门级水平。再往上,是十万级、万级、千级、百级甚至传说中的十级、一级乃至突破原有规范的ISO 2、ISO 1 级洁净室。用于光刻十几纳米(目前是14nm,即将实现7nm)级别先进 CPU 硅晶的ISO 1级洁净室,每立方米空气中只能有10个0.1um也就是100nm级别的粒子、2个0.2um级别也就是200nm的粒子。纯净程度是自然界中“最纯净”的空气的100万倍!一百万倍,清洁一百万倍,相当于把大海里的鱼几乎全捞光。没有这种技术,什么骁龙820、麒麟950根本就造不出来。实际上,洁净行业早已是一门极其成熟的工业行业,其基础就是HEPA滤网和吸附原理。把这种技术转用于生活化,用于过滤PM2.5超标的脏空气,把AQI污染指数从300变成30,减少10倍,简直就是用氢弹去炸蚊子。HEPA滤纸是由什么构成的?那么这种神奇的材料,是怎么造出来的?传统的HEPA滤纸或者说滤膜,是采用熔喷技术加工的。什么是熔喷技术?就是把整块或者整粒的PP(聚丙烯)或者PET(涤纶树脂)或者玻璃纤维原材料经过高温加热,然后超细的喷嘴,喷织成超细的、互相交织的滤纸一般的结构而成。实际的HEPA过滤网由一叠连续前后折叠多层的HEPA滤纸构成,以扩大其表面积、过风纵深,增加捕捉效率和提升容尘量。那HEPA都有哪些材质呢?各种材质的区别有哪些?目前市面上的HEPA材质主要有PP、PET、PP-PET复合、传统的玻璃纤维与新引入的PTFE五种。PP是聚丙烯,PP纤维的过滤效果最高可以做到H14级别(99.995%,具体级别将在下一篇文章中深入解说)。PET是涤纶树脂,硬度高,挺度好(对滤网保持形状有好处),性能稳定,容尘量较大即可使用时间较长。不过PET是10um以上的粗纤维,空隙大,单次过滤效率比较低,一般只能做到H10-H11级别(90%~99.5%)。常用在过滤精度要求不高的家用电器或者大型清洁机器上面。复合滤纸(PP和PET),简单说就是熔喷一层PP,然后再熔喷一层PET,这样就融合了PP的优点和PET的优点:既有挺度,容易成型,过滤精度又能保证,此材质的HEPA的过滤效率可以达到H13级别(99.95%)。但此款滤芯材料更大的特点,在于阻力相对于纯PP来说要小很多,适用于空气净化器HEPA滤网。阻力如常用的H13级过滤器,阻力可以只有50 Pa左右,H12级别的过滤器,阻力可以仅 20 Pa。单丝直径:聚丙烯化纤材料一般为4μm,而玻纤材料大约是0.3μm。玻璃纤维是最传统的、也就是最初用于核工业领域时所使用的滤纸,价格也要贵一些。 与塑料纤维相比,玻璃纤维具有耐高温、容尘量大、稳定性好、耐用性强、寿命长等特点。但其最重要的优点,就在于可以保证单次的过滤效率足够高。直到今天,最高效率的U15~U17滤网,基本上还是以玻璃纤维为主。但是过滤效果的提高也同时带来风阻的增大,正常都会在 200Pa 以上,只能靠提高风机功率来缓解过风量不足。PTFE是聚四氟乙烯,也就是俗称的特氟龙、“塑料王”,性能极其稳定。近年来,国外有厂家已经采用PTFE来制造高效过滤器。利用拉延方法,将PTFE薄膜拉成类似纤维的多孔膜。PTFE的纤维丝径可以细至0.02-0.05微米(20~50 纳米),是传统玻璃纤维的1/10,也是目前最细的纤维之一。同样放大倍数下,同样效率规格的 PTFE(左)与玻纤(右)滤材纤维细,可以同时带来如下好处:阻挡网更细密,颗粒物的障碍更多,在同样过滤效率规格下,阻力得以降低很多。但PTFE 暂时价格相对较贵,而且生产技术和厂家相对垄断,加之传统的工业用户态度保守,对新技术畏惧,所以暂未大面积普及。HEPA滤网只能过滤到0.3,不能过滤0.1微米的超细颗粒物?所有达到HEPA标准的过滤网,规范的性能表达就是:对于0.3微米颗粒物的有效过滤率达到9*.*%。而“过滤效率”是被捕捉的粉尘量与过滤器上游空气含尘量之比。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思索和误解,这么意思就是说,HEPA滤网最低只能过滤到0.3微米,再往下更小的颗粒物比如0.1微米是过滤不了的?会从滤网的漏洞孔隙中漏掉的?(往往采用另一门技术的静电厂商也在自家产品的宣传中,对此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其实不是这样的。对于微尘在空气中的运动而言,有保持惯性运动也就是直线运动的趋向,也有受到气体分子的无规则撞击而做“布朗运动”的趋向。其中较大的颗粒直线运动趋向更明显,较小的颗粒布朗运动趋向更明显。对于做直线运动的较大颗粒而言,在有一定厚度的滤网中继续走直线,那立刻就一头撞到某根纤维上,直接被拦住或者粘住。同样,较小的微粒做布朗运动,不随气流大方向而是四处乱窜,也很快会横向碰到别的什么一根纤维上,落得同样的下场。唯有一个特定尺寸的微粒,既不是完全的直线运动,也不是完全的四处震荡,而是随气流的大方向在走,但又晃晃悠悠晃晃悠悠的曲折前进。那它就有可能在纵向上,凑巧接连穿过了一道又一道的“网眼”空隙,穿透了整个滤网,成为“漏网之鱼”。这样不大不小的微粒才是最难拦截的,这个效率最低点被称为最易穿透粒径(Most Penetrating Particle Size,简称MPPS)。它随滤料种类、过滤率和风速等在0.10微米-0.50微米间变化。但对HEPA滤网而言,在早年间这个大小被简单地认为是平均值0.3微米左右。所以传统的HEPA标准考核,都是只要考核对0.3微米这个级别微粒的拦阻效果,评估会有多少“漏网之鱼”就够了。(ULPA则是测0.12微米)后来,测试手段改进了,人们不仅可以测出粉尘浓度,也可以测出每个粉尘的粒径,于是实测发现最难过滤的粉尘粒径并不一定是0.3μm,更严格的MPPS测试,需要同时测出效率最低时的粒径和效率值,并进而绘制出整个的“效率凹陷”曲线。从效率坐标图示上可以看出来,对于高效的HEPA级滤材,除了在0.3微米左右处有个微小的“效率凹陷”,比0.25微米小,比0.4微米大的微粒,拦阻率几乎都是100%,无需操心。肯定还会有人关心,最小能过滤到多小?多国科学家把超细微粒测量到3纳米(0.003微米)都未发现过滤效率降低的现象。再往下,就进入接近分子尺寸范围,也就是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区间了。为什么要做这么详细技术解释?因为“某利”品牌最喜欢宣传说,市场上其它的HEPA高精滤网,都是遵守国际标准,只能过滤到0.3um的微粒,即300纳米。而“某利”全球首创,将医用级的标准,用到民用产品上。“某利”的滤网,可以过滤到0.009um的微米,即9纳米。大部分的病毒的直径,是在300纳米以内的,即国际标准的HEPA滤网,无法过滤这些病毒。只有“某利”,才能这个处理能力。嗯,“某利”能卖8、9000的高价,靠的就是这个啊……好吔………HEPA技术讲解到这里,讲完了么?没有,只讲了一半。明天要登的下一篇才是更关键的。从预告的标题上,大家应该能够把内容猜到一二:《意外——绝大部分空净器没用自称的HEPA》对商家的宣传伎俩,是不是很意外?或者说,毫不意外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唐驳虎最后,笔者已经开通相关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微博请搜索“凤凰唐驳虎”微信国际时政评论请关注“唐驳虎时评”,ID:tangbohuWorld生活电器解析请关注“伽罗生活”,ID:jalohome,特别提示一下,在历史文章中可以找到本系列中“终极保障系统”等一部分草稿,还有更多关于装修、家居、艺术的高品质解读,着急的读者可以先睹为快。最全空气净化器解读系列文章,将拟分为15篇的篇幅接连刊出,目前暂定的分篇标题是:《仍坚持不买空气净化器?你对雾霾还太懵懂》12.25中午已刊《空净的核心HEPA,其实不是你想象的那样》12.26傍晚已刊《意外——绝大部分空净器没用自称的HEPA》12.27傍晚拟刊《只需3块钱的“空气净化器”,有效么?》《300块钱的DIY空气净化器,性价比高么?》《小米究竟是“屌丝神器”还是“造假垃圾”》《这才是家用空气净化器优劣的合理评判标准》(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的份量与遗憾)《另一套静电模式,究竟是毒药还是仙丹?》《高端空气净化器究竟高明和高贵在哪里?》《高端空气净化器究竟坑爹和宰人在哪里?》《这些奇奇怪怪的功能,究竟有没有用?》《高级空气净化器?专业人士眼中小儿科的玩具》《应对大空间这便宜东西比高端机器管用,但…》《这才是终极的家用空气保障系统》《最全空气净化指南之大总结》
正在载入...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凤凰新闻客户端《李菊福测评》关于方便面口味测评今日结束,来自大陆的五谷道场以30分总分成为本期评测的第一名,来自泰国的养养夺得第二名,出前一丁和康师傅方便面并列第三,来自日本的合味道和韩国农心辛拉面分列最后两位。
首先主持人为凤凰新闻客户端网友公布了今天的参测嘉宾,他们分别是:知名美食自媒体人、知名美食博主三石老师。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食品安全硕士、果壳达人玉子桑老师。科普作者、食品质量与安全硕士、果壳达人阮光锋老师。三位作为本期李菊福测评的特约嘉宾,通过干吃盲测、外观鉴定,以及与凤凰网、凤凰新闻客户端编辑试吃团集体进行泡方便面试吃三个维度的方式,对六款知名方便面进行了评测。
直播开始前,主持人为我们的网友朋友们带了惊喜的抢先预告:由凤凰金融独家赞助提供的拍立得相机、磁悬浮相框,凤凰新闻客户端提供的智能水杯与正版球衣等大奖与视频直播同步送出。只要参与互动小话题,就有机会获奖。
那么今天的小话题是什么呢?
吃方便面的时候,你通常都搭配什么一起吃?
话题刚出,直播间里已经炸开了锅,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十分热闹。有人就着板蓝根吃泡面;有人没有冰淇淋和榴莲找不到吃泡面的感觉;还有人只喝汤,汤里面放芥末。各种奇葩吃法,只有你想不到。看来这个话题的发散空间简直是太大了。
好玩的互动小话题公布之后,我们进行了本期的讨论环节。
前几日,一段"台湾导游向大陆游客爆某品牌方便面惊天内幕"视频被疯狂转载,再次将方便面的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对此,三石老师表示,她并没有对这个爆料抱有失望沮丧的态度,仍然觉得是竞争环境使然,总体上来说她还是对大品牌抱有信心的。
另外,几位老师都会在工作很忙的时候、或者是在学校的时候才会选择方便面并不会把方便面作为生活饮食的主流。主要用来调节胃口。玉子桑老师直呼:方便面简直是撑起了自己在国外的整个世界!
而三石老师呢,即便是吃方便面的时候,也对方便面的烹饪十分讲究。会把首次泡方便面的水倒掉,减少油分的摄取量,还要加上很多新鲜的蔬菜鸡蛋和海鲜。
真不愧是美食爱好者啊,让人大开眼界。
一番精彩的讨论之后,就进入了今天的第一个评测环节:凤凰编辑试吃团
方便面口感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元素,直接影响人们的食欲以及购买欲。
嘉宾试吃时,根据面饼的香气、软硬度、是否粘牙、弹性度、爽滑性、劲道程度这六个维度来进行打分。
由于现场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我们的工作人员实现烧开了水置于保温壶内。然后泡方便面的时候将方便面的包装撕开,放入大碗中,取出调料包。依次加入菜包粉包与酱包酱包一定要放在粉菜的上面,以避免局部无法复水。
搅拌均匀,几分钟后方便面泡好。我们的编辑试吃团似乎已经迫不及待了,真是工作了一整天,看到方便面也心花怒放,三位编辑老师狼吞虎咽地吃着来自六个国家/地区的方便面。
三位老师带着独到敏锐的味觉大快朵颐。三位嘉宾老师则一边等待结果评价,一边讨论:有人说吃一次泡面要花32天解毒,所以吃泡面等于慢性自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真的能够做到不吃吗?
老师们认为,方便面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饱腹充饥,而且味道可口,但是营养比较单一不均衡而已,所以是完全可以吃的。
而且在烹饪的时候,加入一些其他的营养食材,完全可以弥补它所带来的营养缺失。因此方便面完全不用戒掉。不过也不提倡多多吃,毕竟添加剂和油炸对于我们的身体是有所伤害的。
为我们的饮食抉择提供了积极的指导。
编辑试吃结束,已经开始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打分了。而第一现场的嘉宾老师们已经进入了今天的第二个评测环节:外观判断了。
我们都知道好的方便面不仅要味道爽口,外观也要规整符合一般的评判标准。因此我们从色泽、外形和气味三方面来判断、
面饼呈均匀乳白色或淡黄色,无焦灼发生;外形整齐、花纹均匀、无并条;并且散发麦粉的香味、无哈喇味、霉味等异味的面饼为佳。
经过几位老师的详细讨论,5号五谷道场在外形方面获得最高分5分,日本的合味道、韩国的辛拉面以及台湾的康师傅均获得了4分,而泰国的养养和香港的出前一丁则以3分垫底。
外形判断结束之后,现场又进行了第三个实验环节:干吃盲测。
加入这个环节是因为虽然泡面不是干脆面,但是总是会有一些特殊情况让我们直接拿泡面干吃来充饥
三位老师真性情,直接上手就吃,玉子桑老师调侃地说道:小朋友们一定要先洗手呀。
现场都是嘎嘣嘎嘣的声音,网友纷纷表示:简直是深夜放毒,已经买好泡面边吃边看了。
几分钟后,嘉宾们根据面饼的香气、酥脆度、是否粘牙几个角度,给出了干吃排名:康师傅、出前一丁、养养、五谷道场、合味道、辛拉面。康师傅在干吃盲测的过程中获得最高人气!
故事进行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哪里怪怪的…是的,我们的嘉宾还没有进行泡方便面的盲测呢!
嘉宾们一边聊着关于方便面的独特记忆,一边等待泡方便面。
玉子桑老师提到说,经常会进行一些有创意的方便面烹饪方法,比如一些黑暗料理,感觉还是很怀念很有趣的。
方便面泡好了,一改编辑团的“暴风吸入”风格,三位老师真正进行了品评,大家一致认为:5号来自大陆的五谷道场是最好的,韩国的辛拉面是最差的口感。而二三四五名依次是:泰国的养养、香港的出前一丁、台湾的康师傅和日本的合味道。
节目进行到这里,所有的环节都结束了。工作对所有的环节进行整合得到了本期李菊福评测的最终排名。
来自大陆的五谷道场以30分总分成为本期评测的第一名,来自泰国的养养夺得第二名,出前一丁和康师傅方便面并列第三,来自日本的合味道和韩国农心辛拉面分列最后两位。
在这场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亚洲方便面大pk过程中,大陆选手五谷道场摘得了第一名的殊荣,而我们今天的《李菊福评测》节目也在对结果的吃惊、意料之中、揣测万分等情绪中同大家道晚安了。
李菊福测评是凤凰新闻客户端今年3月起推出的一档集严肃实验与幽默吐槽于一体的科普测评栏目。栏目以"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为名,关注与网友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产品,以"国货vs洋货"作为关注焦点,进行严谨细致的科学实验,为网友提供中立客观的生活指南,真正让网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看过李菊福"。
(精彩视频,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唐驳虎:真相了!大部分空净器没用自称的HEPA
唐驳虎:真相了!大部分空净器没用自称的HEPA
最全空气净化指南2——HEPA其实家用没必要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唐驳虎
第一篇解释了PM及其危害,PM不是灰尘,而是微粒,看不见却又有危害,光躲在房子里是躲不过的。
第二篇诠释了过滤的原理,对付这种细小微粒,不能用“海绵”,而是得用“粘钩”。
这一篇将讲过滤网在空气净化器中的实际运用。
过滤器还分那么多级别呢?
有的爱思索的人会想到,高效空气过滤器,“高效”这两个字就纯粹是个修辞的广告语吧?有没有“低效空气过滤器”呢?
还真有,同样是滤网,会有不同的用途,自然也是有不同的过滤等级。其中目前我们常用的有欧洲标准和中国标准的等级划分。
中国标准把过滤器分为粗效(不叫低效)、中效、中高效、亚高效、高效、超高效等几个档次。
欧洲的标准更为人们所常用,从欧标EN 779-1993、EN 开始,体系划分为G1-G4、F5-F9、H10-H14、U15-U17共4个档次,17个等级。
G-F-H-U分别对应粗效、中效-中高效、亚高效-高效以及超高效这么几个档次。
从G1(5微米以上粗中颗粒物过滤率50%以上)直到U17(对MPPS也就是0.012微米能过滤99.999995%)。
细心的读者将会注意到,在HEPA之上,还有普通家庭用户用不到的ULPA——超高效滤网,Ultra low particulate air。
从这些认知开始,你将打开另一扇广阔得多的大门。
对了,还有一个不太常用的美国划分法MERV(Minimum Efficiency Reporting Value,最低效率报告值),因较少引用,常被商家在宣传上用来搅混水。
MERV划分为20个等级,其中M15或H15大致相当于欧标H10,M17或者UH17大致相当于欧标H13。
为什么要划分这么多层次?
因为完整的工业净化,需要不同效率来实现组合级数,达到送风量、净化效率、维护便利与经济性、总体性能和成本的统一。
初效布袋式过滤器
初效过滤器在空净系统中作为预过滤器,保护后级的中、高效过滤器。
中效板式过滤器
中效过滤器作为中间过滤器,减少高效过滤器的负荷,延长其使用寿命。
亚高效过滤器用途类似,另外在低级净化系统中,这一级已可做终端过滤器使用。
高效过滤器单元
高效、超高效过滤器,是高级别、超高级别洁净室中必须使用的终端净化设备。
设计时,应首先根据最终的洁净程度要求,确定末级主过滤器的效率;然后选择起保护作用的预过滤器,如果这级过滤器亦需保护,再在它的上风端增设初级过滤器。
一般情况下,最末一级主过滤器决定送风的洁净程度,上游各级过滤器起保护作用。末级过滤器的性能要可靠,预过滤器和初级过滤器的效率规格要合理,维护要方便。
通过在前级布置过风量高,容尘量大,尤其是易检修、更换的低效预过滤器,吸附大部分的粗颗粒(粒径5μm以上)尘埃;
从而保护后级的高效主过滤器持续工作,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其更换频次,从而保证生产的连续运作。这是一个在工程上合理的系统配置做法。
滤网级别很重要?
既然大家知道了滤网的分级别等级,自然希望自己买到的空气净化器过滤能力越强悍越好。
H11、H13、HEPA,高效过滤器,也成了很多空净器发烧友挂在嘴边彰显专业的术语。“尽量选择H13等级的滤网/净化器”也成了发烧友们的追求。
所以,在网上常见对某型号空净器的HEPA等级探询和对厂商“偷工减料”的担心。甚至有的厂家如实公布了滤网等级,反而因“等级太低”遭来质疑。
但是,但是,如果我把真相说出来,大家会不会虎躯一震?
真相之一,就是绝大多数厂商用的并不能叫做HEPA……
先看看如实公布的几家
的确,目前国内净化器市场相当混乱,净化器生产厂商只是一味的宣传净化效率99.9%,而对其采用的滤网规格普遍采取回避态度。
少数几家如实标注滤网级别的厂家,反而遭来了质疑。我们先来看这些厂家和他们公布的滤网等级。
比如说某米,H11。
比如说某普,H10。
还有一家,另外一个米,说自己标配采用的是M14,结果被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个美标换算之后,等级略低于H10,大致只相当于F9。以致于在自己的论坛上遭到了网友的围攻而难以回应。
懂一点专业的网友们纷纷愤慨,这是偷工减料啊!无良无德啊!
10、11、12级都不应叫HEPA了
但事实是——别说相当于F9的M14不属于HEPA,就是所谓的H10、11、12级,都不该叫HEPA了。
因为在欧洲新标准EN 779-2011、EN 中,这三个规格的等级和命名都也变了,现在是E10~E12。此外,F5 和F6也变成了M5 和 M6。
这下来,欧标体系变成了:
粗效G1-G4,中效M5-M6,中高效F7-F9,亚高效E10-E12,高效H13-H14,超高效U15-U17。
不但欧洲的标准如此划分,世界上绝大部分其他标准也都规定,HEPA的最低效率、入门门槛是99.95%。低于这个规格的不配叫高效过滤器。
主流的过滤器制造商、工程设计师和绝大多数工业用户也都是这么认为和划分的。
所以,效率85~95%的10级,95~99.5%的11级,效率99.5~99.95%的12级,这几个级别,应该按新版欧标叫做EPA,翻译过来是“效率空气过滤器”。
而中文语言更准确——“亚高效过滤器”。
当然,除了对付粗粒子的粗效过滤器以“筛效应”为主外,中效以上的过滤器,工作模式也都是以吸附为主,主要对付5μm以下的细微粒子,原理上没有区别。
文字游戏?
说到这里,定会有读者心生疑惑,“高效”“亚高效”,单纯地追着这些概念不放,这不是咬文嚼字,佶屈聱牙么?
其实,概念和定义的游戏倒在其次。关键的还在于接下来的下一个真相:
家用空气净化器,别说HEPA毫无必要,就是EPA也都不是必须的。
这第二个真相,应该是彻底颠覆了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宣传材料,但在空气净化的专业人士那里,这是个常识……
张口闭口HEPA,专业人士听着心里就发笑呢……
专业领域都用不着……
我们先来看看专业的超净室所需要的主过滤器配置:
如果大家对上一篇文章还有印象的话,30万级净化室,入门级别,洁净程度相当于自然界中最好的空气。
它所要用的末端过滤器不得低于什么等级呢?F6~F8。当然最好是F8。
再往上一级,10万级净化室,尘埃数要减少到1/3。所要用的是F9。
继续往上,万级净化室,在10万级的基础上直接减少到1/10,相当于自然界最好空气的1/300,这时才需要用到H11也就是E11。
直到要求很高的百级净化,10万级再砍去2个0,相当于自然界最好空气的1/30000,真正的HEPA,也就是H13才成为必须……
这些都是开不得玩笑的专业领域……
当然,由于其实这些过滤材料的价格差并不大,提升一级甚至两三级配置的实例很常见,但上述列举的等级都是能满足基本要求的。
内循环过滤器,单次过滤效率更没那么重要
另外,家用空净器相对专业净化层级,还有一个优势。
工业专业净化主要是是单向送风,最末一级主过滤器直接决定送风的洁净程度,单次过滤效果是多少就是多少,单次效率值要足够高才能保证安全。
而家用空气净化器是内循环过滤器,空气在室内反复地通过空净器滤网进行循环,讲究的不仅仅是单次过滤效果,还有循环效果和次数。
做个简单的数学题(抽象情形),一个效率90%的滤网,多循环一次,再来一个90%过滤,两次净化效率也就变成99%了……
循环,就意味着有2个指标,一个是单次效率,一个是循环次数。
单次过滤效率当然不能过低,否则次数再多效率也提升不起来。而如果影响了循环次数,机器过滤效果同样也不理想。
所以,对于内循环净化器,滤网的过滤效率只是影响净化效果的一个方面,能否产生足够的循环风量和次数,对净化效果也有直接的影响。
HEPA级滤网并不适用于家用空净器
滤网按过滤能力的高低有规格之分,但并不是一味采用高规格滤网的产品就能获得好的净化效果。
从下面的图表提到,滤网的规格每增大一级,其产生的风阻将会增大很多。
如果滤网风阻过大,导致风量下降,空气流动缓慢,净化能力反而会降低,得不偿失。
要是为了提升风量,保证循环次数,就得克服滤网风阻,要采用大功率风机,相应的能耗、噪音也会增高。
所以,其实家用净化器根本不需要使用HEPA级别的滤网!那样只会增加阻力、噪音、功耗、体积。
市场上真正使用H13级别的滤网的机器虽然也有,但是都是体积比较大的个别品牌的型号。而且功耗可以高达160瓦,长期运作耗电高,很不环保。
高等级滤网带来的高风阻,是家用空净器不必、不宜使用HEPA的原因。
有的爱动手的“发烧友”,自己动手把机器原配的所谓“低效率”H11/E11滤网换成了H13滤网,以为效果提升了,但其实他所不知道的是——这反而降低空气净化器对整个室内的净化效果。
IQ Air标配的H11级滤芯,现在得叫E11,属于EPA了
家用空净器的核心是总体净化能力,而不是单次效率
所以在设计空气净化器的时候,并不需要过滤网满足多少单次效率,而是需要以提高整机空气净化量——CADR值为核心目标。
(至于专业的CADR值参数,会在以后的文章里详细解释的,这里只是提前用到这一概念)
整机各配件的搭配才是最重要的,设计净化器需要做到风机能力-过滤网效率的合理平衡。
严谨的设计,一般都是需要根据选定的风机能力,设计几套不同效率的滤网,再放到CADR实验室,现场检测数值。根据数值,再结合材料成本,整体结构,最终确定产品用料。
总之一句话,以数据说话,实践出真知。
所谓高端品牌IQ Air标配的11级滤芯,也只是'亚高效滤网'
F8甚至F6就够了
而无论是根据理论推算、工业领域的经验参考还是实测结果,从过滤性能上来说,F8级别(效率不低于90%)的滤网对于家用空气净化器已经非常够用了。
因为还记得上一篇文章MPPS概念的读者都能知道,这里的90%效率,并不是指总体效率。
准确地说,是在对付0.3微米最易穿透粒径时出现的小范围效率下降幅度。一个局部的”效率凹陷“而已。
要是合并计算全部微粒,无论是计重还是计数总体效率应该是99.不知道多少个9了。
甚至F6(效率不低于60%,现在叫M6,不过大家都习惯了叫老名字)也是能满足需求的。
只不过,从F6直到H11(E11或者中国行业标准的Y11,效率不低于95%),风阻和价格相差都并不多,选用高级滤网自然好处更多。
只是,如果要提升到H12(99.5%)、H13(99.95%),在数字漂亮的同时,风阻就上去了,坏处就显现了。
所以,主流的家用空气净化器,F7、F8、F9、E10(H10)、E11(H11)这些效率从80%到99%的滤网都是可行的。
H12也不是不可以,H13的必要性,我看不出来。
关键在于与风机能力和其他性能的协调配合。
少数高端厂商的确采用了H13,名副其实的HEPA级滤网,带来的代价就是风阻的提高,噪音和功率的提升。
IQ Air的高级版12-13级滤芯,直接代价就是功率增加到215瓦,是普通空净器的10倍!但知识告诉我们,这里的初级F8就够了
至于那些宣传上的噱头——“公认最好的H13级滤网”、“级别更高的美国H15级滤网”。
这在专业人士看来真是太可笑了。我想问,你知道什么是U17、UH20么?知道什么是Ultra low particulate air么?知道什么是99.999995%么?知道什么是逐台检测么?知道什么是百级、十级、一级、ISO 1 超净室么?
虚假宣传?还是原谅他们吧。
虽然这篇文章几乎把大部分家用空气净化器的厂家宣传都揭了个底。但必须承认,在滤网过滤效率上,大部分厂商的标注还是比较诚实的。
例如99.9%,99%,97%,93%,不低于90%,等等等等。
没办法,市场环境使然,当大家都在声称自己的滤网是“高效过滤器”的时候,有谁愿意主动承认自己和大家用的其实都是“亚高效过滤器”甚至只是“中高效过滤器”啊?
讲到这里,已经是一次正常深度阅读的极限了。
听到这里,在滤网的知识上,你不但已经比所有的厂家促销员懂得多了,比此前网上所有能见到的“科普材料”也几乎是颠覆了。即使厂家的技术员出马,也很难忽悠倒你了。
但关于滤网,其实还有不少事没讲透。
明天,这最后的1/3滤网知识,将结合实际的过滤“设备”开讲——终于进入正题了,从3块钱到30000块的手段,先讲平民百姓可能最感兴趣的3块钱的。
因为稍懂了一些的人,就会得出结论:空气净化器不就是一张滤网加一个风扇么?毫无技术含量的东西,别说卖几千,就是卖几百,那也是在骗钱!
是这样么?
请待明天的第4期:《只需3块钱的空气净化器,有效么?》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