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如何撬动一百亿 P2P保理业务风险点风险有多大

经济法律人金融资讯之 商业保理篇 (9月刊)
商业保理篇
一、租赁、保理、典当等或将由银监会指导、地方金融办监管
二、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模式研究
三、商业保理融资余额超千亿元
四、八成保理公司未开业,行业面临三大困境:风险、资金、成本
五、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即将形成——中国商业保理这5年
六、65家上市公司入局保理 P2P资金占10%
七、云商保:互联网思维打破商业保理行业困境
八、防范保理业风险亟需创新
一、租赁、保理、典当等或将由银监会指导、地方金融办监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日】
“由主体监管向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转型中,谁是监管主体并不是核心问题,关键在于要明确被监管主体的市场功能定位,对不同的市场功能定位,不同的交易方式实行不同的监管方式。”国内知名融资租赁专家屈延凯表示。
9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融资租赁、保理、典当等类金融牌照或将划给银监会监管,地方由各地金融办监管。
“改革后的监管模式与小贷、P2P网贷等类似,由银监业务指导,具体是金融办来监管。”有接近地方监管机构的人士表示。
金融业是强监管行业,境内机构从事金融业务需取得执业资格,也即金融牌照。这些牌照一般由“一行三会”审批。其中,由银监会审批的包括银行、信托、金融租赁等,由央行审批的为第三方支付牌照,由证监会审批的包括券商、公募基金、期货、基金子公司、基金销售等,由保监会审批的包括保险、保险代理、保险经纪等。
除以上之外,还包括一批“类金融”牌照,但并无严格定义,一般指的是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公司等具有金融属性的公司,但这些公司没有从“一行三会”等取得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
“这将增加当地金融监管力度。”广州安易达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北表示,除“一行三会”审批的金融牌照外,包括地方AMC、融资担保、小贷等属于地方性金融牌照,由银监会等出具指导意见,发到各个地方,由金融办制定具体试点办法。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租赁、保理等类金融牌照)归由银监会管理,落地在地方金融办或金融局。交接完成或落地,应该是明年底或年初。”华南某机构人士称。
目前,一行三会或地方金融办等监管机构尚未就租赁、保理、典当等“类金融”牌照下发监管文件。
不过,从金融监管角度,超2万家类金融公司将给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根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16年末,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等公司分别达6158家、5584家、8280家。而一般省级金融办往往只有十几至几十位编制人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已有地方金融办开始扩编招人,对租赁、保理、典当等成立专门监管科室。
2万亿融资租赁“转行”有待细则
7月以来,融资租赁业内一直有调整监管机构的传言。
“(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审批阶段的差异太大,单独银监会来接,很难操作。要转也是金融办来接合理一些。”有租赁业内人士认为,类似当前证监对地方交易所的监管一样。
国内融资租赁类公司一共有三种。金融租赁公司是经银监会批准,是持有金融牌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分为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和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前者由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审批,后者由商务部审批,是一般工商企业。
目前,由于主管机构尚未发文,融资租赁监管机构调整的具体方案也尚未出台。尚不清楚是“商务部和国税总局批的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还是外资租赁公司转由银监会监管。
这其中,外资租赁企业公司数量最多,增长最快。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全国共开业52家金融租赁公司,行业资产总额1.94万亿元,不良租赁资产率0.93%。根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16年末,我国登记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共计6158家,比上年底增长70.3%,资产总额2.15万亿元,增长32.4%;其中,内资试点企业204家,增速7.9%;外资租赁企业5954家,增速73.8%。
若融资租赁公司转由银监会指导和金融办监管,则可能解决其融资难题。在融资渠道上,金融租赁公司资金来源除资本金外,还可吸收股东存款、同业拆借、同业借款、资产证券化、发行金融债券、应收租赁款转让等方式。融资租赁公司资金来源除了资本金以外主要是银行借款,也在探索优质租赁资产证券化、应收租赁款转让等方式。
不过,金融租赁公司准入门槛相对较高。
金融租赁公司要求:注册资本最低限额1亿元,发起人为商业银行的,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800亿元。发起人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主营业务为制造适合融资租赁交易产品的大型企业的,最近1年的营业收入不低于50亿元。发起人为在中国境外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融资租赁公司的,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100亿元。
华南某租赁人士表示,租赁公司事实上监管缺位,在此情况下,中小型租赁公司才有一定灵活性和生存空间。依靠灵活和创新的交易结构、信用结构争取到生存空间。而“严管会死一片”。
“由主体监管向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转型中,谁是监管主体并不是核心问题,关键在于要明确被监管主体的市场功能定位,对不同的市场功能定位,不同的交易方式实行不同的监管方式。”国内知名融资租赁专家屈延凯表示,“应该清楚地界定信贷是基于信用的融资(俗称:右边融资),而融资租赁、保理、典当是基于真实资产的投资(俗称:左边融资)。”
保理、典当行业阵痛
“如果是合法合规经营的公司,没有大的影响。打擦边球,为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可能会被严查,受到影响。”对于调整保理监管机构,有保理机构人士认为,中国保理业务是从银行保理开始的,但银行保理做不好,才划分出商业保理业务。如果划归银监会管理,应当如何管理,哪些人管理,有无专业管理能力,都要打个问号。
其原因是,“类金融”公司中,相对于租赁行业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银行保理和典当行业阵痛,商业保理则快速增长。
保理是指保理商(银行或商业保理公司)以受让企业因销售货物或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前提,所提供的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催收、信用风险控制与坏账担保等服务。只要有贸易和赊销,保理就可以存在,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协会保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保理业务量折合人民币1.72万亿元,同比下降40.9%。
与之相比,我国商业保理企业注册数量、业务量和融资余额已连续四年实现成倍增长。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统计,截至2016年末,全国已注册商业保理企业达5584家(不含注销和吊销企业数量)。另据测算,2016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量超过5000亿元,融资余额超过1000亿元,服务的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
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1月10日报道,商业保理发展迅速,但面临繁荣以外的四种“痛”。包括:核心企业占有优势地位,不愿意为保理公司确权;保理企业融资困难;以及税制改革和同业恶性竞争挤压。
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测算,2016年全国已开业的商业保理法人企业数量将近1100家,开业企业比例达到20%。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曲维玺今年3月表示,商业保理行业业务稳定并达到一定规模的才有200到300家。还面临着商业保理市场认知度不高,业务开展难;征信资源不足,信用体系不完善,风控条件有限;信息交流不畅,阻碍企业间合作;人才短缺,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典当行业则面临资产总额和利润下滑的困境。
根据商务部全国典当行业监管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国典当行业资产总额和典当总额有所下降,盈利水平下滑严重,企业经营风险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具体为,截至2016年末,全国共有典当企业8280家,企业资产总额1646.4亿元,同比降低2.1%;净利润10.1亿元,同比降低60.2%。
商务部称,典当企业主要利用自有资金进行经营,风险传导性较低,典当企业从银行融资难度仍然较大。截至2016年12月底,全行业银行贷款余额37.7亿元,同比下降13.7%,占典当企业资产总额的2.3%,仍处于较低水平。典当行业逾期贷款余额122.5亿元,贷款逾期率为12.8%,较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
对监管而言,庞大的被监管对象数量将考验其能力。
截至2016年末,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公司数量分别为6158家、5584家、8280家,总计超过2万家,总资产不及2.5万亿。
“地方金融办即使每天跑一家,也管不过来。”有机构人士指出,地方金融办监管能力不足,监管范围扩大,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二、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模式研究
【来源:供应链金融 日】
反向保理和传统保理的主要区别在于反向保理主要通过实力强大的核心企业切入供应链,通过对其上游供应商准入实现从点到面的保理融资。在反向保理中保理机构直接针对核心企业开展业务,在应收账款的确认和贸易真实性的把控上也更容易。
国内的大型商业银行,往往拥有大量资信良好的客户,但目前却整体呈现性流动过剩状态,反向保理是推动其流动性和撬动存量客户的良好模式之一。亚洲保理是国内领先的商业保理公司之一,专注于中小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融资。
亚洲保理通过专业的电子化平台对贸易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贸易的真实性。在反向保理模式下,亚洲保理与商业银行可呈现多种合作模式,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在撬动银行存量客户的同时帮助核心企业延长账期、提升资金流动性。
在国际银行业中,保理业务应用比较广泛,模式也比较成熟,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但也存在不足不处:第一,保理业务中融资企业一般要承担后续追索权,即如果买方未能支付全部的款项,保理商有权要求融资企业承担该应收账款的责任。
因此,在买方清偿所有应收账款之前,供应商的账户仍会记录这笔负债,并且在使用这笔资金方面也有限制;第二,由于对买方不了解,保理商在评估风险时,主要基于供应商的信用情况,这就使得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第三,较高的融资成本使得供应商间接提高产品价格,增加了买家的采购成本。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另一种类型的保理业务——反向保理正逐步被引入到国际主要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而在国内,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刚刚起步,反向保理服务尚未得到广泛开展。
反向保理是指在供应链中,一些财务能力很强的核心企业利用较高的信用评级,将融资成本较低的资金引入供应链,降低其供应商的融资成本,进而使得核心企业在享受较长账期的同时,享受供应商在短账期情况下提供的折扣。
从业务形态来说,反向保理和传统的保理类似,但有两点根本区别:第一,保理商的风险评估依据是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买家,而不是供应商的信用评级;第二,由于对买家比较了解,保理商可以选择那些买家提前批准表示同意支付的应收账款进行融资,大大降低了保理商的风险,同时使得供应商的融资成本降低。
反向保理融资模式
反向保理的流程应收账款的融资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应收账款融资质押,即用融资企业的应收账款作为贷款的质押物,从供应链核心企业那里获得付款后再到借款机构归还贷款;第二,应收账款保理,即将应收账款打包卖给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融资企业不负有后续追索权。
基于应收账款融资服务需要确定的参数包括:贷款利率、应收账款质押率以及贷款期限。由于反向保理没有涉及贷款还款的过程,并且在供应商的资产负债表上没有新增的负债,因而反向保理的实质并不是一种贷款,不需要考虑质押率的问题,可对符合条件的应收账款进行全额保理。
还款的期限取决于应收账款的账期,由核心企业直接还款给银行,需要确定的是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核心企业的偿付能力,并直接关系到供应商的融资成本。
反向保理融资业务应与其他供应链融资技术结合。反向保理融资业务发生在供应商发出货物、等待收款的阶段,这种模式所满足的融资需求非常有限,因为许多供应商在产品生产之前需要资金购买原材料,组织生产,融资需求往往产生在发货甚至生产之前,这就需要与其他供应链融资技术结合,形成服务于供应链和交易链集群企业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第一,与采购订单融资的结合。反向融资可以与采购订单融资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融资模式,该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发货之前,是采购订单融资阶段,保理商为供应商提供一部分采购订单金额的融资,供应商利用这些资金组织生产,属于预付款融资的一种方式;第二部分发生在发货之后,即保理融资阶段,与反向保理的流程类似。这两个阶段的贷款利率不同,第一阶段要高于第二阶段。
反向保理与订单融资结合的模式,是一种应收账款融资与预付款融资相结合的一种融资模式。与单纯的反向保理相比,该模式对供应商进一步放松了资金约束,而银行也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同时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因此,银行要加强对采购订单的审查,对供应商的在途库存进行监控,避免出现供应商与核心企业共同欺诈的问题。
第二,与存货融资的结合。反向保理也可以与存货融资结合起来,建立存货融资项下应收账款的赎货机制。存货融资要求供应商以现金方式赎取质押给银行的货物,但是由于账期的存在,供应商的赎货保证金可能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有选择地接受供应商销售产生的应收账款,作为赎货保证金的替代。
存货融资项下应收账款的赎货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存货融资,而反向保理只是作为赎货的一种选择手段。这种方式使得银行融资的资产支持变成了保证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结合,因此比订单融资的风险低。该方式对客户进一步放松了资金的约束,银行则获得了货押和保理两项业务的收益。
三个注意控制风险
反向保理融资是基于贸易的融资,每笔交易都有对应的物流与资金流,并以此作为资产支持手段,这就使得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但由于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银行无法独立完成对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情况。为了控制风险,银行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注意。
第一,加强对核心企业,也就是最终还款人的考察。反向保理与普通贷款的区别之一在于借款人和还款人不同,相应地,风险控制关注的重点应该从借款人转移到还款人。此外,反向保理融资的信用基础是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一旦核心企业出现问题,风险会迅速扩散,与该核心企业相关的所有保理业务都会面临着违约风险。
第二,建立供应商的准入制度。每个核心企业都有很多供应商,如何选择那些可以从反向保理业务中获益且风险较低的供应商,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如果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核心企业会退货,那么银行就面临着无法收回保理资金的风险。此外,通过对供应商的科学评估,银行可以帮助核心企业把潜在的不良成员剔除出去,保证供应链的健康发展,也间接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
第三,要加强对核心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实际发生业务的监控。考察供应商货物的运送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可能因为质量问题而退货,两者的合作关系是否稳定。
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与物流公司之间的合作,利用物流公司掌握客户及货物的第一手资料的优势,对其发货等流程进行核实;另一方面要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时刻关注企业在经营状况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可能对两者合作关系的影响。
三大优势助推发展
与国外银行相比,国内银行更关注分销商而不是供应商的融资,预付款融资是国内银行供应链金融的特色产品系列。而在全球产业链中,我国还处于制造阶段,因此向国内中小制造企业开展反向保理业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反向保理业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内商业银行有通过长期合作而建立的客户基础。作为长期为客户提供结算、融资等业务的商业银行,拥有大量资信良好的合作客户。选择那些在各自行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客户,向其推广反向保理业务,为其供应商进行融资,一方面稳定发展的供应商可以保证核心企业关键原材料的供应,另一方面也为银行带来持续的收益。
第二,资金实力雄厚。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呈过剩状态。如何利用存贷差获得更多的利润,成为国内银行考虑的重要问题。需求多、风险小、盈利空间大的反向保理业务,无疑是非常合适的投资渠道。
第三,政策支持。为鼓励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国家相关部门已先后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计划合作框架》等,联合启动十个中心城市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试点工作计划,为反向保理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国内商业银行的优势开展反向保理业务,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让银行跳出“大客户偏好”的激烈竞争,更多地参与到贸易活动中,开创供应链金融的蓝海。基于对反向保理模式,以及其与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模式结合的分析,笔者对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反向保理业务提出三方面的建议:
第一,国内银行应该明确反向保理的概念,了解反向保理与保理以及短期信用贷款的区别。反向保理将业务切入和风险评估的重点转向核心企业,这有效地避免了实施过程中,由于核心企业对于应收账款不予确认,对保理业务不配合而采用暗保理方式所带来的风险。
此外,反向保理对于回款的控制集中于核心企业而非融资企业本身,而很多国内银行目前所实施的保理业务没有对回款进行控制,而是由融资企业还款,成为一种短期信用贷款方式,增加了风险。
第二,反向保理的实施应从总行开始。首先,作为一项与传统融资不同的业务,反向保理实施的前提是总行要制定一系列的准入标准、实施流程等指导性文件,来引导各分行业务的开展与具体操作;其次,国内商业银行的总部一般设在一线城市,更加接近各个行业的核心企业,由总行与核心企业进行合作成功率会更高;
最后,反向保理业务需要银行、第三方监管机构以及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尤其是在与其他供应链金融技术的结合方面。因此,业务的实施需要得到完善的信息平台的支持,这就需要总行建立信息系统,将供应链成员及其他合作伙伴联系起来,降低信息流通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率。
第三,政府应该健全与供应链融资,特别是应收账款融资相关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没有相关制度和信用体系的支持,银行很难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开展反向保理业务。因此,相应制度的完善对改变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商业保理融资余额超千亿元
【来源:融微财经 日】
《经济参考报》记者11日从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届(2017)中国应收账款融资合作洽谈会上获悉,2016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量已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融资余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服务的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2017年,商业保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截至6月30日,全国已注册商业保理公司数量达6641家(不含注销和吊销企业数量),全部商业保理企业注册资金折合人民币已累计超过4700亿元。
与会代表指出,商业保理是与实体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应收账款融资产品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也是风险最小的金融产品之一,特别适合于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对于大企业降低杠杆率和建立商务信用体系也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创新型供应链金融产品,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信用化、交易在线化、产业金融化和资产证券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商业保理行业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新经济和多项金融业务融合创新,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开辟了新的途径。
国际总商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原中国银行副行长张燕玲认为,不管行业监管如何变化,商业保理业务会继续发挥其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在她看来,商业保理企业必须规范经营、加强自律、回归本源,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生存发展。
商业保理专委会主任兼秘书长韩家平说,尽管商业保理行业起步时间不长,但商业保理凭借其固有的优势、灵活多变的业务模式、快捷高效全面的服务,已经成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大企业降杠杆的有效途径,对于建立健全我国商务信用体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家平预测,随着行业监管政策的变化,将对整个行业带来重大变革,保理企业数量的增长可能放缓,但业务量将会继续大幅上升。对于那些注册后不开业、超范围甚至违规经营的保理公司可能被市场淘汰;而那些规范经营、遵循保理本质、拥有专业人才、采用先进技术、注重管理与风控的企业将做强做大。
四、八成保理公司未开业,行业面临三大困境:风险、资金、成本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日 记者:侯潇怡 责任编辑:曾芳】
2016年底,实际经营业务的商业保理企业就在1000家左右,而半年过去,2017年上半年新增注册商业保理企业1057家,实际开业企业仍在1000家,开业率不足两成。
审视“类金融”之保理
作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一大重要渠道,商业保理公司自2012年以来迅速发展。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商业保理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6641家,预计到今年年底全行业的保理业务量可达到8000亿。然而,飞速发展的同时,保理行业也面临诸多困境,风险管理、资金来源、成本高企成为三大困境。
为降低资金成本,保理资产证券化成为一种资产端的创新。而在资金端,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成为一种创新模式。
未来,保理行业的监管可能会有所调整,新的监管格局或将带来行业新的机遇与挑战,行业正在观望中。
2012年前全国只有45家商业保理公司,至2017年中已超过6600家,商业保理在我国走过了飞速发展的5年。但这种表面繁荣的注册潮之后,却是八成公司都未开业的奇怪局面。
注册门槛低、但业务开展难;注册公司多,但从业人员少;期待的万亿蓝海,实际经营中却面临盈利难。商业保理要发展还面临着种种矛盾和高风险、融资难、成本高等多重难题。
《21世纪经济报道》在今年9月5日的报道中曾指出,融资租赁、保理、典当等类金融牌照或将划给银监会监管、地方由各地金融办监管。加码监管变局,本就面临困局的保理业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6600家公司仅1000家开业
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方面是大型企业高负债、高杠杆,我国经济金融领域的“冰火两重天”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2012年在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商业保理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后,商业保理在我国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商业保理被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金融工具之一,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的商业保理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6641家,保理年业务量超过100亿的保理公司有超过20家,预计到今年年底全行业的保理业务量可达到8000亿。
商业保理专委会主任兼秘书长韩家平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应收账款融资合作洽谈会(下称“洽谈会”)上表示,现在保理公司数量非常大,如果包含涉及或兼营保理业务的其他金融类机构,如融资租赁公司和企业的财务公司,理论上我国应该有12000家可以开展保理业务的企业。但专门的商业保理公司中真正能开业的并不多,只有1000家左右,行业整体仍处在起步阶段,面临许多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行业调查和采访中发现,2014年开始商业保理企业注册迎来了高速增长期,但实际开业率不高是一直存在的行业问题。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统计,2016年底,实际经营业务的商业保理企业就在1000家左右,而半年过去,2017年上半年新增注册商业保理企业1057家,实际开业企业仍在1000家,开业率不足两成。
韩家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目前对商业保理公司成立的审批并不算严格,实际成立比较容易,所以注册量上看有六千多家,这在国际上看也是比较奇怪的。别的会员国一般也就几百家保理公司,全世界其他会员国家的商业保理公司加起来可能也没有中国多,外人看也一定有大量的保理公司是没有开业的。
某上市保理公司华南地区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保理开业率不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商业保理等类金融机构的注册门槛比较低,存在一些抢注但是并不实际开展业务的情况,可能只是保留或者贩卖“牌照”;二是缺乏专业从业人员,商业保理公司其实是人员密集的服务型行业,法务、合规、风控、信审、业务项目至少五个人才能把一个项目做起来,有些保理公司总共就三五个人,根本没法做到风险的隔离性和单独性,没有能力开展业务;三是从盈利性上看,相较其他金融工具,真正开展商业保理业务的公司可能没那么赚钱,很多股东就会选择退出,原来有些做业务的保理公司现在选择不做了。
面临风险、资金、成本三座大山
上海银行北京分行行长陈力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理公司未来发展必须翻越风险、资金、成本三座大山。
陈力平指出,第一座大山是风险管理,从银行角度来说,保理公司风控和风险偏好应该与投资者(比如银行)保持一致。如果保理资产的应付方是银行的授信方,银行就可以买入该资产,能否和银行达成合作关键在于对核心企业的风险控制。
前述保理公司华南负责人指出,保理业务的实际操作中潜在风险还是比较大。一方面要有对企业不良的预期,一方面市面上单据造假的情况并不少见,银行只看核心企业的确权,但是如果出现类似萝卜章之类的纠纷损失可能还是保理公司承担。必须有专业人员确认贸易的真实性并识别其中的潜在风险,这是开展保理业务较为核心的环节。
第二座大山是资金。保理公司是轻资产企业,很多没有厂房和物业做抵押,从银行直接拿钱是很困难的。所以保理公司应该摆脱要做第二银行的思维,通俗一点说就是摆脱放高利贷的思维。保理公司可以把自己的资本金或者是融资的钱按照自己的风险偏好放保理,但是这部分钱放完了怎么办呢?资金实力银行永远比保理公司强。
第三座大山是成本。比如银行在北京,供应商散布在全国各地,同时每个供应商的合同、发票、文本都有一大堆,如果没有便捷的技术解决方案,意味着银行和保理商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理、监管成本,去搜集这些债权、资料、合同文本。现有条件下银行不可能大量合作正向保理,针对核心客户的反向保理可以做一些,但如果想与保理公司形成配合和规模,一定要有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
保理公司应该如何与银行等投资方合作,陈力平认为,应该让投资方看穿保理公司的资产质量,让投资方确定核心企业的资质,将应收账款债权批量拿给资金方,由资金方直接受托支付给供应商。而不是传统的想办法从银行拿钱,再把拿到的钱转手给供应商,如果传统方式,只能还走抵押房产物业的老路。
对于保理融资成本的具体成本,群星金融网创始人姚猛在洽谈会上指出,一本应收账款的融资放出去后资金成本大约是固定的,就是银行自己的FTP成本。但是调查这笔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应收账款中间的贸易背景到底如何,这个成本大约在4%;然后操作一笔应收账款的转让和放款,到期应收账款还款后核销掉,这个成本又要4%。如果金额小、分散的话,找到这些对应的小企业,这个成本大概是6%。所以银行如果做一笔半年期的100万元的应收账款,利率18%才能打平成本。所以无论是银行、保理公司,如果没有办法解决中间的融资成本,做的越多、亏的越多。
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IT系统,在线进行协议签署、应收账款的转让等协议操作,最大限度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监管主体或临变业内观望
在《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9月5日报道中曾指出,融资租赁、保理、典当等类金融牌照或将划给银监会监管、地方由各地金融办监管。记者从接近专委会人士处获悉,目前保理的监管单位仍为商务部,已有消息将更换监管单位,但具体部门尚未落地公示,行业内都在观望,新的监管单位调整后保理行业监管格局与现在将有较大变化。
某保理公司高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商务部管辖下商业保理行业的监管细则一直没有出台,某种程度上商业保理的监管层面存在一定的缺位,确实存在一些经营不规范的公司,包括注册的公司中八成没有开展业务,是否需要相应的退出机制也存争议。但保理行业整体来说并未出现类似此前互金爆发大规模的风险,整体比较平稳,一方面是保理行业自身的风险不高,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也起到较强的自律作用。
韩家平告诉记者,未来监管单位转换后新的监管思路、监管细则都未落地,商业保理面临的发展转型机遇并非主要由监管变动带来,从市场需求、技术变革、宏观政策环境多方面看,商业保理都面临机遇和挑战。
数据显示近年来应收账款一直保持高增速,韩家平指出市场对于信用贸易和信用交易的需求将越来越多,但传统银行保理业务量收缩很快,去年下降40%左右。因为现在正处经济下行期,很多企业债务风险爆发,保理业务相应的风险也增大,很多银行都基于风险考虑收缩了保理业务量。但银行此前开展的许多保理业务,并非真正按照保理模式开展,更像贷款。保理本身是风险较小的金融工具,从近年产生的诉讼和纠纷看,实际产生的风险并不多。所以对于真正经营商业保理业务的公司来说,机遇和市场空间更大了。
韩家平表示,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技术的发展也为保理带来很多变化,传统金融机构也期待对接未来可视化、便捷性程度更高的保理业务。华南某保理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保理公司已经积极寻求与金融科技的结合,通过建立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试图节省前期尽调和后台管理的成本。但科技仍需要与现有专业人才的人工工作相结合,尽信数据与科技也会产生风险。
韩家平还指出,从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看,商业保理是符合政策支持方向的。新的监管部门对接到位后,可能会比以前商务部的监管更加严格、规则更加明晰,地方金融办的监管方向也会更明确到位一些。这对本身规范按照保理方式经营的公司来说可能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但对那部分存在超范围经营、以保理名义从事其他业务、没有开业或实际经营业务的保理公司,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目前具体的监管规则并不清楚,如果未来采取备案制,这些不规范经营的企业未来可能不允许其经营保理业务,或不通过备案;没有开业的企业也许会关闭。整体来说市场环境会更加规范,正常经营的公司会拥有更多机会。”韩家平称。
前述保理公司华南地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圳前海方面正在制定相应的办法,收集相关保理公司的数据,对于没有经营、缴税等数据甚至根本联系不上的保理公司,未来可能计划删掉一批。虽然目前看保理行业本身风险并不大,但是如果不经营业务也不注销的保理公司存在,可能会被利用经营其他业务产生交叉风险,及时的清理和管理还是必要的。
五、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即将形成——中国商业保理这5年
【来源:中国贸易金融网 日 记者:潘国尧】
自2012年下半年商务部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商业保理试点,5年以来,我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迅猛,商业保理注册企业数量、业务量和融资余额已连续四年实现成倍增长。据经济参考报报道,2016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量已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融资余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服务的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
2017年,商业保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截止6月30日,全国已注册商业保理公司数量达6641家(不含注销和吊销企业数量),全部商业保理企业注册资金折合人民币已累计超过4700亿元。商业保理业务量实现连续5年的高增长已是板上钉钉。
目前我国商业保理与银行保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等呈现出融合创新发展趋势,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已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企业,出现了双保理、再保理、联合保理、反向保理、在线保理、保理资产证券化等新模式。
虽然我国商业保理一枝独秀,但从全球保理行业的形势看,却并不乐观。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统计,受全球经济尤其是货物贸易持续下降的影响,2016年全球保理业务总量为2.355万亿欧元,略低于2015年的2.367万亿欧元。这是全球保理业务量有史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将保理视为一种安全可靠的贸易融资方式。国际金融危机为应收账款融资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市场环境,保理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行业继续扩张,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
当前我国商业保理基本面
2016年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环境总体有利、增长动力强劲。国家提出在适当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总体环境更加适宜于商业保理行业的发展。
1.行业政策环境喜中有忧。2016年,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有利于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行业标准规范文陆续制定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同时“营改增”的全面实施致使商业保理企业税赋明显增加。
2.保理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截至2016年12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到125,800.2亿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9.82%,增速继续保持高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6年前10大行业中应收账款增长最快的是汽车制造业(22.85%),表明汽车制造业应收账款集中度高,沉淀的资金多,是保理行业开拓市场的蓝海之域。
3.商业保理融资渠道仍需拓展。融资难及融资贵依然是当前制约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资产证券化探索前行,将是保理公司的重要融资渠道。P2P网贷政策颁布,严重地限制了保理公司的融资金额,对商业保理融资造成了一定冲击。
4.保理司法环境有所改善。根据《保理司法判例分析研究报告》2016年年度报告统计的保理纠纷案件中,可以得知我国商业保理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司法审判环境日趋改善
5.信用环境改善进展缓慢。目前绝大多数保理公司尚难以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我国社会化征信行业又不够发达,因此加快建立适应商业保理行业发展需要的征信系统迫在眉睫。目前商业保理专委会已建立了行业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保理业务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即全国保理行业黑名单系统,并收录了130多万条失信企业信息,为行业风险防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交易在线化快速发展。原本经营不够规范的中小企业,因为在线交易而走向规范。利用在线交易积累的数据,可对其支付能力、风险状况进行评估,有效降低保理服务风险和成本。同时,也使得那些原本没有固定资产可以抵押的中小企业,通过在线方式获得保理融资。
商业保理5年来的发展状况
1.2016年商业保理企业注册情况。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注册商业保理公司共计5,584家,较2015年底的2,767家增长了102%,是2012年底商务部开展商业保理试点当年已注册企业存量的61倍。其中2016年当年新增注册商业保理企业共计2,817家,较2015年同期增长了92%。
目前,全国仅海南、甘肃和贵州三省尚无商业保理公司设立。注册数量前三名分别为广东省、天津市及上海市。其中广东省有4,051家,天津有430家,上海有422家。2016年注册在前两批自贸区的商业保理企业共计2,402家,占全年新注册企业数量的85%。
2016年新增的2,757家商业保理法人企业中,注册资金总量折合人民币已超过1,600亿元,总额较2015年增长19%。截止日,全部商业保理企业注册资金折合人民币已累计超过4,000亿元。
2.2016年调研企业经营情况分析。2016年度,根据商业保理专委会调研的51家商业保理企业信息,51家调研企业2016年的保理融资总额合计887.96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30.84%。2016年保理业务收入合计33.25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75.71%。2016年的保理融资余额合计376.91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51.14%。
从业务来源来看,51家调研企业中有29家企业从事的是完全与股东产业无关系的业务。从业务领域统计,企业间的商品贸易保理是主要方向。从业务类型看,51家调研企业开展的保理业务主要为公开型有追索权保理,且大部分为融资保理业务。有24家企业进行了再融资,其中,资产证券化成为主要融资渠道。
3.应收账款转让登记情况。根据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的年度银行和商业保理公司应收账款转让登记数据来看,银行业应收账款转让登记区域涵盖了全国31个省市,转让登记数量已从2014年的110,565笔骤减到2016年的68,332笔。商业保理公司应收账款转让登记的数量从2014年的9,431条增长到了2016年的37,442条,增长了近三倍,是2012年(188条)的近200倍,这与银行保理业收缩,市场转向商业保理公司的现象符合。
4、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特点。全国已开业企业超过千家,区域集中度较高。保理业务量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融资余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注册企业数量、业务量和融资余额已连续四年实现成倍增长;与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顺应了供应链金融对交易过程可视化的要求,形成了各细分行业领域的商业保理模式和创新产品,极大丰富了商业保理的市场供给;产业金融化推动拥有金融背景和产业背景的大企业不断涌入,促进了商业保理行业的发展;反向保理受青睐,商业保理企业间合作开始形成,国内双保理、合作保理项目成功实施。
商业保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1.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八成商业保理企业尚未开业,相当部分的保理企业还处在“失联”状态;行业监管依据不足、缺乏有效手段,企业报送信息存在困难、积极性不高;商业保理行业如何适用增值税制度尚未明确;业务操作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效力有限、不动产抵押登记抵押权人资格缺失、行业仲裁机构缺位、核实应收账款真实性的途径不足、部分企业业务界限模糊、缺乏商业保理行业信息服务平台;信用风险管理存在困难,市场信用风险偏大、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接困难;融资渠道受限;行业专业人才短缺。
2.对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继续加强信息报送和分类监管;建立部门间联合监管、联合惩戒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探索实施商业保理行业财政扶持政策;拓宽商业保理企业融资渠道;明确商业保理行业适用增值税制度细则;促进国际保理业务发展。
基于整体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只要商业保理企业坚守保理业务本质、遵循发展规律,专注细分行业领域,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等业务融合创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紧密合作,一定能够实现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上下游企业)信用链、疏通(中小企业)融资链、支撑创新链(企业主体)、提升(中小企业)价值链的目标,助力我国实体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到十三五末,我国商业保理业务规模将达到万亿级规模,占到中国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我国贸易融资和风险管理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
《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商业保理作为提供创新型贸易融资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现代信用服务业,在国家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的利好政策推动下,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预计到十三五末,基于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商业保理业务规模将达到万亿级,成为我国贸易融资和风险管理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
六、65家上市公司入局保理 P2P资金占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日 记者:辛继召 责任编辑:陶海玲】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9月,已有约65家上市公司先后公告设立保理子公司。新注册的保理公司注册资本不高,多在5000万元注册资本底线及以上,一般在1亿元左右。
从行业来看,设立保理子公司的上市企业,多属制造业。这源于产能过剩行业多集中于制造业,这些行业较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而保理公司则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
保理行业的发展主要在于融资能力,资金高成本成为掣肘。这催生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就是保理资产证券化(ABS)。
作为应收账款融资的一种,以保理作为资产端,对接互联网金融平台,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互金模式。不过,“通过互联网金融拿钱的保理公司还是很少,大多是规模较小的保理公司,业务也不大。监管新规出来后,很多保理都直接砍掉这块业务了。”有保理行业人士表示。
65家上市公司入局保理多属制造业
近期,上市公司纷纷通过设立保理子公司从事保理业务。
9月19日,神州高铁(000008.SZ)公告,拟使用自有资金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神铁商业保理,注册资本2亿元。目的在于通过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保理服务进行产业链优化与升级。9月14日,九州通(600998.SZ)公告称,拟在湖北自贸区设立湖北理通商业保理,注册资本3亿元,以加强公司的应付账款及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流动资金周转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9月,已有约65家上市公司先后公告设立保理子公司。这些新注册的保理公司的注册资本不高,多在5000万元注册资本底线及以上,一般在1亿元左右。其中,苏宁商业保理注册资本较高,达18亿元,山东晨鸣融资租赁在从事租赁业务后拿到保理牌照,注册资本达77亿元。
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应收账款融资及其对应的商业保理业务成为政策鼓励方向。2016年2月,央行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鼓励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2017年5月,七部门联合印发《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年)》,提出在全国开展为期3年的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
设立保理子公司的公司,多属制造业。
65家公告设立保理子公司的上市公司中,约有一半为制造业企业,其余散落于租赁与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
其中,产能过剩行业等难以从银行获得资金的行业是保理公司的机遇之一。如,瑞茂通(600180.SH)此前公告称,煤炭、铁矿石等行业上游中小产能、落后产能将面临整合或淘汰。恶化的经营环境和日趋缩紧的金融政策进一步催生供应链金融需求,预计行业应收账款、存货等可融资资产将持续增长。
如三全食品(002216.SZ)在其成立公告中称,商业保理更看重下游客户资质而非融资企业资质,已成为众多中小企业融资的新选择。商业保理公司的出现,可以补充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某些方面无法提供的资金供给,更贴近中小微型企业的实际情况。
“在金融行业整体不良率上升明显的当前,大多数商业保理公司不良率能够控制在2%以内,并且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智度股份公告称。
资产端创新需破解信用不足
对于保理公司设立原因,则是大股东获得获取更多收益。
“开展保理业务的公司,大部分是依靠金融集团或在细分行业的核心公司,凭借资源、资金优势开展供应链融资,这种保理商往往能迅速占领市场。”华南某保理公司人士表示,不过目前保理公司规模仍很小,对中小企业资金融通功能仍不大。
保理创新资产端的重要方式,一是以保理为基础资产推动资产证券化。2017年上半年,保理债权ABS发行225亿元,与2016年全年持平。另一方面,则是保理产业基金。
地产亦是保理公司重要的资产端来源。2016年以来,一方恒融商业保理与万科、碧桂园两家地产企业合作,发行三单各100亿的储架式ABS。其中,“融元-方正证券(601901,股吧)-一方恒融碧桂园1期保理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为国内首单获得监管放行的服务境外上市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的供应链金融ABS,基础资产为原始权益人对碧桂园下属公司享有的未到期应收账款债权。“招商资管-前海一方恒融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则以万科供应链上的应收/付账款为基础,由保理公司转化为保理资产。
私募ABS市场上,江铜国际商业保理、云南信托合作在2016年发行私募ABS,总募集金额为3亿元,优先级份额2.1亿元。首开信托公司以私募形式开展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的先河。目前,厦门国金、金交所等场外机构正在吸纳更多保理商注册。
有ABS人士指出,保理作为基础资产,由于保理资产周期偏短,面临期限匹配及现金流管理难题。此外,保理的大股东背景一般较弱,应收账款资产买方的核心企业资质不高。
“保理ABS没有资金使用的约束,成本会比私募契约式基金低。”有保理公司人士表示,难点在于商业保理行业规模普遍较小,信用体系不健全,主体评级普遍不高。
原因在于,“资产评级主要看基础资产,发行人需要有能形成符合证券化标准的基础资产”。但实际的ABS发行中,监管、投资人仍会参考发行主体信用。
融资难度加大
保理公司有多种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股东借款、再保理融资。根据深圳市保理协会的数据,前述三大渠道的融资占比分别为35%、19%、14%,紧随其后的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约占10%。
目前,国内商业保理主要业务为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但保理的融资成本又往往比较高。“保理发展的快慢与公司融资能力密切相关,目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ABS和P2P,总体来看成本比较高。”一位保理业内人士表示。
这促使以保理作为资产端,对接互联网金融平台,成为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互金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通过“保理+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展业务的,期限往往较短,一般仅1-6个月,最长亦不超过12个月,且一般须采取保险公司承保、担保公司担保等措施。
商业保理公司与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作模式主要是:企业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公司,形成保理资产后收益权再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向投资者出售,到期后保理公司负责回购。
因此,对保理而言,保理公司向卖方融资后,通过网贷平台融资,弥补资金不足问题。对于网贷平台,保理资产回款途径多样,包括卖方回款、买方回款、保理公司回购等。爱投资、银湖网、民贷天下、积木盒子、礼德财富、PPMoney等平台都有上线商业保理产品。
从上述网贷平台来看,保理通过P2P网贷融资成本往往在8%-12%之间。而保理商的应收账款融资利率往往在10%-15%,扣除0.5%的保理管理费,网贷平台融资利率对保理公司的成本控制提出较高要求。
“网贷的优势在于获取资金较为便利。”前述保理人士指出,而且去年以来保理公司从银行获得贷款、开展ABS的难度也在上升。毕竟,目前商业保理公司接入征信系统尚存在困难。
但2016年以来,多家网贷平台网站已不再新发保理产品。其中,去年8月发布的P2P网贷新规对“保理+网贷”融资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
“根据规定,同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同一网贷平台借款不超过100万元,不同网贷平台的借款余额不超过500万元。限额加大了保理公司和P2P平台合作难度。”有保理业内人士指出。
华南一位保理公司负责人表示,保理通过网贷融资,就是保理作为资产端,通过互联网金融公司发行理财产品进行融资。不过,“通过互联网金融拿钱的保理公司还是很少,大多是规模较小的保理公司,业务也不大。监管新规出来后,很多保理都直接砍掉这块业务了。”
监管也正在调查保理、租赁等通过互联网金融融资。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报道,商务部发函要求做好商业保理风险防范有关工作,重点关注商业保理公司四大异常经营行为。包括:商业保理公司通过网络借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融资,且融资规模较大的,特别是关联公司同时运营网络借贷平台。
作为“类金融”行业,今年5月,商务部发函要求排查融资租赁行业风险。包括通过网络借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融资,且融资规模较大等情况。
“目前租赁行业的杠杆率普遍在4-5倍左右,对行业影响不大。”华南某租赁公司高管表示,加强监管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单一客户规模及自己错配。目前,银行基本不给民营租赁公司授信,国企租赁公司相对规范,行业整体风险并不大。
七、云商保:互联网思维打破商业保理行业困境
【来源:DoNews 日】
自2012年下半年商务部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商业保理试点,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商业保理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6641家,预计到今年年底全行业的保理业务量可达到8000亿。然而,飞速发展的同时,保理行业也面临诸多困境。“云商保在发布之前,也曾遇到风险、成本等困境,而用互联网作为切入点,这些困境才逐渐被打破”,云商保负责人指出,在面临保理行业困境之时,需用互联网“砸”出一种创新的模式。
互联网大数据加强风险控制
在传统保理业务中,风险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不良预期,一方面是市面上单据造假的情况并不少见,由此造成的纠纷损失还是保理公司承担。而在控制这些风险的时候,就需要对风险精准预判,对保理公司的要求就会很高。而云商保这种互联网保理产品,对风险的控制门槛显著降低,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后,分析企业行业形势、特质、建立企业的“用户图像”,从中判定企业不良预期的可能性、单据的真实性,这是互联网大数据对风险控制的强有力支持。
互联网运行效率有效降低成本
在运用互联网之前,由于供应商散布全国各地,同时每个供应商的维护与开拓都要成本,如果没有便捷的技术解决方案,则意味着保理商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监管成本去运营。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商保为了有效地降低运营的成本,推出了专属的云商圈,用互联网高效把衣食住行各个行业、各个区域的商家进行归结,统一接口进行开拓维护,这样能有效的减低了单独维护的成本。
在商业保理飞速发展的时代,结合互联网发展为保理行业带来很多有益变化。云商保的负责人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保理公司已经在积极寻求与互联网结合,试图通过建立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节省前期尽调和后台管理的成本。云商保在互联网保理中走在了前面,也希望借此为传统保理开拓一条可行的创新发展之路。
八、防范保理业风险亟需创新
【来源:爱保理 日 作者:欧阳宸】
蓬勃发展的保理业务给我们带来的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防范保理业风险亟需创新。我们应该尽早未雨绸缪,不但要注意规避保理业务的一般风险,还应谨慎防范保理业务特有的风险,更要敏锐发现保理业务中出现的风险因素,查找薄弱环节,绘制风险地图,有针对性地创新健全保理业务风险管控机制,以确保该业务更好地服务于银行的健康发展。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商业保理”或许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不过,它在众多中小微企业业务运作、财务运作等方面却蕴藏着巨大商机。
近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广大中小微企业创业者倍受鼓舞。不过,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再被提及,却迟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现有金融机构包括大型银行为此想方设法,改进服务,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其领导体制、考核激励机制、风险偏好和管理链条长等因素,远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和创业者的需求。而商业保理从诞生之初,就因为能与中小微企业牵手结缘,为中小微企业开创广阔 “钱途”而备受关注。
然而,近期受到经济下行等多种因素影响,保理业务增长放缓,风险暴露,压力加大,内外诈骗事件频发,商业保理业务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保理业务的风险控制究竟何去何从,也成为我们风险管理人员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防范保理业风险亟需创新。
一、要迅速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保理业务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保理业务是促进国内保理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内保理业务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不同,具有典型的跟单贸易性、自偿性特点,第一还款来源明确。其本质上是应收账款转让业务,原则上无需其他抵质押担保,抵质押担保只是增加了风险缓释的措施和手段。因此,对客户的严格准入把关是风险防范的首要关口,贸易真实性审查和回款管理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
二、要审慎选择保理客户,严控高风险领域客户
审慎开展小企业、民营企业客户保理业务。谨慎选择贸易类客户,严控钢贸等敏感性行业保理业务。逐步压缩钢贸等敏感性行业客户业务,审慎选择煤炭、有色金属贸易等市场风险较大的客户,对买卖双方均为贸易类客户的更要谨慎对待。坚决不介入盲目扩张、民间融资、涉诉、实际控制人有道德风险的企业。
三、要加快调整隐蔽保理,严格执行核准规定
审慎开展小企业、民营企业客户保理业务。谨慎选择贸易类客户,严控钢贸等敏感性行业保理业务。逐步压缩钢贸等敏感性行业客户业务,审慎选择煤炭、有色金属贸易等市场风险较大的客户,对买卖双方均为贸易类客户的更要谨慎对待。坚决不介入盲目扩张、民间融资、涉诉、实际控制人有道德风险的企业。
四、要在融资渠道和模式方面进行创新
融资渠道是商业保理面临的第一道门槛,我国商业保理企业目前融资渠道有限,成本较高,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难题。应加强探索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再保理、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等融资产品和模式的创新,应支持商业保理企业在境内外发债、上市,应考虑设立行业发展基金等新的途径,逐步解决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
五、要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创新
当前,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而且已经建成的一些征信数据库还没有对保理企业开放,所以保理企业在获取买卖双方的信用信息方面存在很大障碍,在信用评级的模型和技术方面也存在缺陷。要加快推动商业保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转让质押登记系统,推动商业保理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六、要在业务模式方面进行创新
目前,我国商业保理企业多数只提供了贸易融资和买方信用担保两方面的功能。商业保理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面向实体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因此就要综合运用商业保理的各项功能,需要商业保理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创新业务模式。此外,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主任韩家平指出,商业保理行业还要注重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实现保理业务对线上线下业务的全覆盖。
总之,蓬勃发展的保理业务给我们带来的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我们应该尽早未雨绸缪,不但要注意规避保理业务的一般风险,还应谨慎防范保理业务特有的风险,更要敏锐发现保理业务中出现的风险因素,查找薄弱环节,绘制风险地图,有针对性地创新健全保理业务风险管控机制,以确保该业务更好地服务于银行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理 风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