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二重性理论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苹果/安卓/wp
积分 82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07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签名中使用代码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开心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本帖最后由 caoheng 于
17:24 编辑
  马克思关于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分析实际上还是一重性
  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重性是指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使用价值。
  其实,马克思这样拆分也并无不可,只是其分析要全面。要分别对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行分析和综合研究。但看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整个分析,都集中到价值上了。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研究基本上被忽略了。
  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分析其内容和范围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商品按其使用价值,既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的日常消费,也可以用来做为生产资料。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其自身的价值有限定和否决作用。当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商品的价值就极大的降低了或消失了。
  只对商品的价值进行研究而不对其使用价值进行分析,必定是不全面的,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也必然是片面的。难以与实际相吻合,所以,总会受到人们的质疑。
载入中......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自然学派掌门
马克思只不过是假定商品对人们有用的情况下来讨论价值问题。
当然了,你也可以认为人们会生产一些毫无用处的东西。
无善无恶道长存,有善有恶根在人。
顺道则善逆道恶,求证知行天人合。
《政治经济学新解》下载
http://bbs.pinggu.org/
thread--1.html
& && &哪一个经济学家直接去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它的内容不过是自然科学——商品学的研究范围。
& &马克思推出商品二重性原理不过是为了与产品的一重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用价值也不过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已。
本帖最后由 xiaxt 于
10:51 编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家要研究社会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研究消费者心理及其消费偏好和消费预期,研究资源稀缺性,研究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条件下的资源供给能力与生态环境等的承受力,研究生产函数的各因子之间的配置关系,....等等,而这些研究对象,都是与商品使用价值须臾不可分离的。(注:在牛奶中掺入三氯氰胺,牛奶就不再是牛奶,不再具有牛奶使用价值,变成毒奶,价值也随之烟消云散。)
说到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工场手工业的法宝,不是依靠同一商品(如纺织品)交换价值,而是依靠大工业机器所生产同一商品(如纺织品)的高质量、高产量和低耗费的使用价值。【注1】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战胜资本主义的话,就须具备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就是指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能力。【注2】
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交换价值仅是在其中起着调节作用,而不是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博弈”中,使用价值的生产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注:1918年欧洲流行“黑鼠疫”,死亡1.4亿-1.8亿人。可以说,假设可以挽救这些人生命的话,首先就要求药品须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即药用价值,而不是首先要求药品须具有一定交换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商品使用价值可以挽救人的生命,而商品交换价值却无论如何也挽救不了人生命。在通常情况下,面临生命抉择时,人们会果决地选择使用价值,而放弃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这二者关系之间,使用价值才是价值本体,交换价值仅是使用价值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仅是价值本体——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斯密在《国富论》中曾不无揶揄的说,当今欧洲有西班牙和葡萄牙二个国家,它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银矿,它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这些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就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实际上西班牙和葡萄牙它们是欧洲最穷的二个国家,比起波兰稍好一些罢了。
马克思强调价值中交换属性,是有具体语境的,要具体分析该观点的实质内容。马克思的观点也不一定就正确。
我认为:当商品使用价值作为社会财富,当它表现为它的财富形式——交换价值时,它自己那丑陋和奇怪的形状就被金银等(交换价值)光辉灿烂外表所掩盖住了。而马克思却认为,被金银等(交换价值)光辉灿烂外表所掩盖住了的,并非是商品使用价值,而是商品使用价值这一“外壳”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我看重的是商品使用价值所掩盖的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关系;马克思看重的是商品使用价值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怪谁呢?只能怪亚当·斯密,他将商品价值分成二个方面,孰对孰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专家分析认为,机器人使用是市场经济自然选择的过程。从中国劳动力供给看,制造业的普通工人还是短缺。当机器人大规模使用后,可以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就业问题以及普工的短缺问题。另外,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年年提升的条件下,使用机器人作业将让生产效率翻番。” 摘自2013年《财经》第3期 作者孙滔
“浙江的东阳木雕,旧时一米见方的作品,需雕匠一月之功,现在有了电脑雕刻机,一个多小时就雕刻出来了;美丽的织锦,人工几个月也织不出几米,但高速织锦机十几分钟就可以织出十几米;一人高的花岗岩碑文,人工至少需要几十天才能完成,但用化学刻字法,半个小时就可以了……。” 摘自《读者·原创版》2013年2期
(109.66 KB)
19:07:49 上传
(758.64 KB)
19:07:26 上传
观点有启发
奖励积极上传好的资料
总评分:&经验 + 40&
论坛币 + 40&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quote]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重性是指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使用价值。
  其实,马克思这样拆分也并无不可,只是其分析要全面。要分别对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行分析和综合研究。但看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整个分析,都集中到价值上了。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研究基本上被忽略了。
  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分析其内容和范围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商品按其使用价值,既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的日常消费,也可以用来做为生产资料。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其自身的价值有限定和否决作用。当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商品的价值就极大的降低了或消失了。
  只对商品的价值进行研究而不对其使用价值进行分析,必定是不全面的,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也必然是片面的。难以与实际相吻合,所以,总会受到人们的质疑。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
把使用价值等同于物本身,并认为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从而将使用价值置于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之外,确是马克思理论的一大缺陷。
马克思承认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承认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便没有价值,所以,马克思是承认使用价值对价值的否决作用的,但是,马克思不承认使用价值的大小对价值量的限制作用,这又是马克思理论的一大缺陷。
正因为如此,我不用使用价值这个概念,而用效用这个概念。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马克思从劳动二重性过渡到商品二重性,是这样展开的:
先把劳动力和劳动无差别化,然后提取“抽象劳动”,形成劳动力耗费价值,即形成了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再把由劳动产品转化的商品无差别化。接着,把劳动力耗费价值赋予(凝结)在无差别商品上,成为商品的“商品价值”或“交换价值”,即形成了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问题在于马克思撇开使用价值因素对交换者或消费者的相关性,而不在于使用价值是否归属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研究与消费偏好,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撇开决定或影响交换的其他因素不谈,消费偏好肯定,也只能与使用价值有关,从而与交换有关,继而决定或影响交换,因此,实际交换中使用价值怎么能说撇开就能撇开得了的呢?换句话说,不管谁研不研究,凡是交换物都必须经过交换者偏好的主观评价,受偏好影响,或由偏好决定交换量。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以为找到了一个“客观”因素,即劳动力耗费价值,并用一个表面客观的时间计量,似乎就代表交换者实际交换中必然采用的交换尺度,且能客观量化、分割商品了。这严重脱离实际,现实中从来没有交换者使用劳动时间的“时间量”来考量和分割商品,只有货币尺度对应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简单实例就可以得到证明,她只谈瓜的使用价值如何,闭口不谈什么“劳动力耗费”,因为交换双方谁都知道,此时没有谁会关心它。实际上,劳动力耗费只是生产者生产环节考虑的因素,交换环节如果再向对方提出来,无异于“对牛弹琴”,对方也不会因此“买账”,还认为生产者在故意抬价,有“欺诈”嫌疑。否则,交换永远不会发生。
想把劳动力耗费作为交换环节的考虑因素,是想当然的结果。
分析的很仔细。赞同。
总评分:&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 && &人们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评价分别具有不同的标准,因此只能进行分别的研究。比如,衣服的使用价值分别由:质地、形态、工艺水平、色彩等等因素组成,对衣服使用价值的评价也因主观需求的不同而因人而异。为此,人类只好采用衣服的物质量这个使用价值的近似值去作为评价的计量单位。大家想一想,每个使用价值的计量单位都准确吗?所有使用价值的评价内容都全面吗?正是由于对使用价值评价的困难,才让经济学家们用价值这个比较简单的评价尺度去计量商品的价值量。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本帖最后由 caoheng 于
16:59 编辑 langbo5011 发表于
人们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评价分别具有不同的标准,因此只能进行分别的研究。比如,衣服的使用价值分别 ...  不太认同这个观点。
  因为研究使用价值难度大,就回避研究,这不是学术研究态度。
  价值,使用价值都是经济学名词。不存在着使用价值是物理性质不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的问题。
  为什么说只研究价值是片面的呢?因为只研究价值,我们不知道生产商品为什么会出现亏损,为什么有些商品被淘汰,没有价值了。
  其实呢,某个人或某些人觉得这个题目研究有难度,可以让给其它人研究,但不能说它不是经济学研究内容或不容易研究就回避掉了。
  我们常说发展经济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个需要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会说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
  其实,在马经范围内,研究使用价值也是有很大意义的。马克思的社会必要观点就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主要内容的。当商品供应量超过人民群众的需要时,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实现。表现为商品的价值被降低。
  对使用价值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看一看西经的效用就知道。这是后话。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本帖最后由 caoheng 于
16:07 编辑 xiaxt 发表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家要研究社会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研究消费者心理及其消费偏好和消费预期,研究资源 ...  赞同你的观点。对商品使用价值研究的缺失,确实是马经中的一大缺陷。
  对商品使用价值的研究,会牵引出来很多的问题,象自然力与人力之间的相互替代问题,就是与价值研究相关的问题。这也是本坛中常见的一个话题。不完成对使用价值的研究,对这个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的质疑就会一直存在。
  发展商品经济,主要在于创造出新的商品使用价值,价值是只是从属于使用价值,是完成使用价值所花费的代价。
  所以,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应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比较一下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内容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就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以生产商品的代价作为研究内容,完全不去管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西方经济则是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来研究经济理论的。
  西方经济学正是捡起了马克思研究中放弃的内容,对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出发点。
无限扩大经管职场人脉圈!每天抽选10位免费名额,现在就扫& 论坛VIP& 贵宾会员& 可免费加入
加入我们,立即就学扫码下载「就学」app& Join us!& JoinLearn&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学习啦【西方哲学】 编辑:张志良 聂亚珍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劳动价值论;
  论文摘要: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并论证的。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马克思在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枢纽,是坚持和发展整个的基础一环。
&&&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克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
&&&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从1蒲式耳谷物=1盎司白银中找到了商品价值是由等量劳动计量的规律,指出商品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他说:&如果发现了新的更丰富的银矿,因而获得2盎司白银和以前获得1盎司白银同样容易,那么,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现在的谷物1蒲式耳售价10先令,和以前1蒲式耳售价5先令,同样低廉。但他又说&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尽管&配第已经意识到他的发现的重要性及其在具体应用上的困难。因此,为了达到某些具体的目的,他也试走另一条道路&,即&必须找出土地和劳动之间的自然的等同关系,以便价值可以随意&在二者之一,或者更好是在这二者之中&表现出来&。& 结果,配第认为,&一个成年人平均一天的食物,而不是一天的劳动,乃是衡量价值的共同尺度&,这样,配第在价值探讨中就走人了迷途。其根本原因是配第混同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他把生产金银的劳动看做是直接生产交换价值的,把其他劳动看做是生产使用价值的。
&&& 亚当&斯密为了回答&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值的,究竟是什么?&他从劳动分工出发,认为&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或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得须给予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意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他在说明劳动价值论时又提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价值规定。&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惟一标准。&&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劳动的全部生产物都属于劳动者自己。&在&进步社会&(社会),商品的&真实价格&不再单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构成,而由工资、利润、地租三者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各自的真实价值,由各自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劳动不仅衡量价格中分解成为劳动的那一部分价值,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成为地租和利润的那些部分的价值。&无论什么社会,这三者都或多或少地成为绝大部分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人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这就树立了又一种价值规定尺度,脱离了劳动价值论,得出&斯密教条&那样的错误结论。虽然斯密曾试图依靠劳动的两面性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描述经济过程的外部形式,反映了具体劳动的不同体现;接近于用劳动的观点去考察经济过程内部联系,但没有,其症结在于他不能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明白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于是不懂得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外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对应关系。马克思指出:&斯密自己后来也抛弃了自己的理论,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来源,恰好要到他的科学的起点上去寻找&。
&&& 李嘉图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说&我的价值尺度是劳动量。&&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是商品实在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是由实在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并指出,决定商品价值的是必要劳动,&一切商品,不论是工业制造品、矿产品还是土地产品,规定其交换价值的永远不是在极为有利、并为具有特种生产设施的人所独有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时已感够用的最小量劳动,而是不享有这种便利的人进行生产时所必须投人的较大量劳动;也就是由那些要继续在最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人所必须投人的较大量劳动。这里所说的最不利条件,是指所需的产量使人们不得不在其下进行生产的最不利条件。&,困印他是&用劳动时间确定价值的学派领袖&。但李嘉图价值理论也存在缺陷和矛盾。&第一个困难是,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第二个困难是,等量资本,无论它们的有机构成如何,都提供相等的利润,或者说,提供一般利润率。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被意识到的问题:价值如何转化为费用价格。这主要是因为,李嘉图从没有研究过生产商品的劳动的性质,忽略了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曾批评李嘉图只是从&价值&概念出发&&只是注意价值量的规定,没有对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物的商品本身进行考察。
&&& 劳动二重性理论在于,马克思比李嘉图更善于运用辩证来分析创造价值的劳动范畴,对于同一劳动过程,马克思既看到了它的具体性,又看到了它的抽象性。&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商品二因素不过是劳动二重性的产物和表现形式。这样,使用价值和价值就以商品不同性质的属性而存在,具有各自不同的源泉,从而根本结束了连古典学派的优秀代表人物也经常发生的混淆现象。
&&&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 马克思把劳动二重性引进政治经济学,&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并确定了价值不外是这种劳动的凝固&。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是批判的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是&我的书最好的地方&和&崭新的因素&。因为抽象劳动的共同性和无差别性决定了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以及各种劳动产品可以比较和交换,第一次从根本上解决了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抽象劳动的抽象性决定了商品价值自身不能表现,马克思说&和商品本身的粗糙性正好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中连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也没有。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们作为价值是不可捉摸的。抽象劳动是一种&同幽灵一般&的东西,必须在交换中才能表现;抽象劳动的性表明了价值是个别劳动者借以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种特定社会形式。劳动具有个别性,又具有社会性,各个商品生产者相互取得对方的产品时,必须计算产品中包含的劳动量,按照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进行,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生产它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至于复杂劳动,马克思认为,它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抽象的简单劳动,从而第一次天才地论证了只有人类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且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才形成价值。
&&&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也认识到,商品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但古典学家只有一个笼统的&劳动一般&的概念,从来没有明白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和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有什么不同,而是把二者混淆,甚至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说成是价值的实体。因此,他们始终不能说明,为什么生产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异质的劳动能够成为形成价值的同质的劳动问题;只能纠缠在交换价值的数量上做文章,而不考察它的质量问题,犯下不能从劳动的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分析的片面性错误,最终成为不彻底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剖析了这个不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区分了两种性质不同的劳动,他指出:&经济学家毫不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一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简单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碰到不能结实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批判解问题的全部秘密&。
&&&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耗掉的劳动决定,而价值量的大小则与这种劳动成正比,价值仅包括直接生产该商品时耗费掉的劳动,不包括生产生产资料时所需要的劳动。但他不知道新价值的创造和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如何进行,最后又回到&斯密的教条&。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新价值的创造和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之所以能够同时进行,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作为具体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转移并保存生产资料的旧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则创造新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只要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就必须消耗人的体力和;反过来,劳动力只要进行生产性消耗,就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
&&& 可见,马克思是根据劳动的功能或质的不同对劳动进行深层,概括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等新的劳动类别形式的,他将隐藏在劳动中的内在矛盾即劳动二重性认定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据此构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的经济思想大厦。正是由劳动二重性概念,马克思得以揭示劳动生产率的二重结构和决定劳动生产水平的诸要素的二重性。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同时又指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强度的增加,从一方面来说,起着同样的作用。它们都会增加任何一段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总额&。
本文已影响 人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972人看了觉得好
1075人看了觉得好
1589人看了觉得好
【西方哲学】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6|
上传日期: 08:29:2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
官方公共微信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647|回复: 1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述商品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形成
开国大老, 积分 87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7225 积分
K币4955 元
在线时间2528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开国大老, 积分 87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7225 积分
开国大老, 积分 87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7225 积分
K币4955 元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述商品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形成
既然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属于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那为什么工人通过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形成商品价值的c部分。与工人通过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新价值V+m部分 他们两者应该是同时进行发生的 其价值应该是平行的。而价值形成和增值过程公式W=V+m+c却显示他们是叠加的?
威望163106
K币144174 元
在线时间9577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威望163106
K币144174 元
回复 楼主 捉迷藏的幸福 的帖子
C是价值形成,V+M是增殖过程
确实是同时发生的,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通常用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来区分
&-sina_sign,,8c17d4b5,8-&
希望多一点,失望少一点。&&
努力多一点,梦想近一点。
多点,多一份成功,少一份遗憾!
考研网对外窗口,欢迎关注: |
考研论坛站务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在“我”中打开扫一扫,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
Powered by Discuz!怎么理解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举头望明月_獵
答: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它阐明了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利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之所以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建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被马克思称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是因为: 其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劳动价值理论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创立的,但他们不能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区别开来,不能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无法解决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以及价值本质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例如,亚当·斯密时而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耗费的必要劳动量,时而又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的价值”.李嘉图在劳动价值理论上比亚当·斯密前进了一步,他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还指明了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但是,由于他不懂得劳动二重性理论,因而无法解决为什么价值必然要表现为交换价值. 其二,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作用.劳动力的出卖者通过具体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商品,通过抽象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使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二重性理论,也使马克思有可能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提出剩余价值率这个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范畴,从而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其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解决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相结合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建立了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同样是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重要理论前提,即从实物构成上把资本区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在价值构成上把资本区分为c、v、m三个组成部分,从而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等.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在经济思想史上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地证明了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先论证了它,并由此创立了他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马克思本人认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资本论》"最好的地方",是《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此,研究并正确理解这一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马克思之前,都曾提出了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正确见解.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不了解什么样的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因而不能将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坚持到底.马克思尖锐地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须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思格斯书信集》P.250)马克思批判和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他运用这一理论,论述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质,并阐明了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对立统一关系,奠定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作为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从而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源泉,使这一经济学史上从未解决的问题,得到了圆满、彻底的解决.可见,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提供了依据.(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一系列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创造了前提条件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得以创立,而且还是分析资本主义一系列重要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理论前提.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就无法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社会总产品就不能在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也无法说明;同时,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也就不能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从而一系列范畴,如: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地租等,必然不能得到确切的说明.可见,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几乎所有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及经济规律创造了理论前提.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