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网站设计投资电影对主营业务有什么帮助

阿里光线结盟:BAT三巨头如何影响影视业|光线传媒|阿里巴巴|BAT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阿里光线结盟:BAT三巨头如何影响影视业
  本报记者 段心鑫 北京报道
  光线传媒(300251.SZ),2014年中国票房市场占比最高的国内企业,终于赢来了来自互联网的股东――阿里巴巴。后者以约24亿元人民币入股光线传媒,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是 BAT互联网公司向影视产业上游延伸过程中,金额第二大的投资,为阿里巴巴进一步补上了娱乐内容的缺口。而行业里迄今最大的一笔投资同样来自于阿里巴巴。
  与此同时,百度、、乐视、小米、优酷土豆等互联网企业都紧锣密鼓的在影视产业布局,形成了多个同盟。凭借雄厚资金的支持,影视行业将可能再现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这一过程,阿里巴巴通过对影视产业上下游的大手笔投资已经走到了前面。
  互联网基因注入
  在引入阿里巴巴之前,光线传媒已经开始在谋划着向互联网转型,其已经对北京天神互动科技有限公司、金华长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进行了股权投资。
  “公司的节目发行渠道和盈利的来源主要是传统的电视媒体, 为了顺应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行业趋势,公司亟须扩大新媒体渠道。”光线传媒在相关公告中称。但与其它传统影视公司一样,有限的资金和思维惯性使得其并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互联网化。
  “光线传媒早年靠娱乐资讯类节目起家,填补了当时卫视节目的空白,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频道都来买光线的节目。”一位曾供职于光线传媒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但后来卫视自制节目都发展起来了,尤其是真人秀出现之后,光线传媒的优势就没有了。”
  这一变化来势迅猛。2011年,光线传媒主营业务收入的近一半都是靠节目制作与广告,到了2013年,光线传媒的主营业务收入的55%以上要靠电影,其收入增长也主要由电影业务拉动。
  光线传媒2014年的业绩快报显示,其发行了12部电影,累计票房约31.39亿元人民币。这一成绩在国内五大民营影视公司之中排名第一,占国产电影市场份额的19%。而在5年前,这一份额还是5%。
  “光线传媒擅长‘花小钱、办大事’,成本控制得比较好。”上述人士说,“所以它发行的片子基本都是赚钱的,这在行业里是大家都公认的。”
  “2014年,传统电影公司互联网化趋势加快,光线与阿里牵手,可以利用阿里的资源进行互联网化,提升电影的营销和发行效率、开发衍生品。”一位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不过,对光线传媒在电影产业未来能否保持这么好的表现,也有不同的声音。“中国电影市场现在是乱拳混战的时代,打死师傅的事频频出现。”一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光线传媒要赶在市场有更剧烈的变化前给自己卖个好价钱。”
  阿里的娱乐帝国
  一夜之间成为光线传媒的第二大股东,阿里巴巴的影视产业链已更加清晰。
  在内容制作上,阿里巴巴有文化中国(01060.HK)、光线传媒、华谊兄弟(300027.SZ)作为支撑;在发行上,光线传媒和华谊兄弟都是传统电影发行的主力,而且阿里巴巴还通过美团猫眼占据了中国在线票务市场最大的份额;在营销上,阿里巴巴通过淘宝、新浪微博、优酷土豆、娱乐宝等平台进行互联网营销;在网络视频和互联网电视领域,阿里巴巴既有优酷土豆的平台,又通过投资互联网电视牌照方――华数传媒(000156.SZ),发布了天猫魔盒;最后,阿里巴巴还可以用淘宝进行衍生品的开发。
  BAT进军影视产业的潮流中,阿里巴巴用不到两年的时间迅速搭建起了自己的娱乐产业“帝国”,与百度、腾讯等竞争对手拉开了距离。
  百度斥资10亿元人民币,打算入股华策影视(300133.SZ),但这对其影视业务的发展来说仍有欠缺。“华策影视在内容投资上有实力,但电影发行业务则不能与光线、华谊兄弟两者相比。”上述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此外,百度也拥有百度糯米和爱奇艺两大网络平台,并通过爱奇艺获得了互联网电视牌照,从而拉到小米的投资,得以布局终端。在参股华策影视的过程中,百度、小米已经走在了一起,而华策影视也与爱奇艺成立了合资公司,四方形成了统一阵线。纵观其产业链,爱奇艺的在线视频业务,及其合作方的实力是百度目前的优势所在。
  腾讯在影视产业上的布局比百度更广,其成立了专注影视产业的腾讯电影+、收购大盛文学,主打IP开发的策略,进一步向影视产业的上游延伸。利用微信的用户优势,腾讯在线票务发展迅速,再加上参股华谊兄弟整合了微信、腾讯视频、大众点评的营销资源。但腾讯视频由于没有互联网电视牌照,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上受到制约。
  值得注意的是,BAT三家公司并未对影院业务表现出兴趣,其关注的更多是智能手机、电脑及家庭娱乐领域。
  “中国电影银幕在直线增长,而且还会继续增长几年。”上述业内人士说,“但家庭娱乐未来会替代传统电影院,那时电影市场会再迎来一个增长点。”
  与光线传媒相比,去年在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博纳影业一直没有启动实质性的“互联网化”,而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却恰恰是最早提出影视产业未来要给BAT“打工”的人。
  2014年,博纳影业发行影片票房占国产片总票房的15%,主营收入约2.54亿美元,增长接近100%,其中超过三成是由影院业务创造。博纳影业CFO齐志表示,2015年博纳影业在电影方面投资35亿-40亿元,新建电影院35-40家,并在海外稳定布局。
  那么,问题来了:主营收入高速增长的博纳影业又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拥抱互联网?(编辑 杨颢)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果然没有选边站!阿里巴巴文投控股78亿元入局万达电影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编者按:(002739,)2月5日晚公告称,控股股东北京万达投资有限公司拟以协议转让方式,将其持有的5.11%公司股份、7.66%公司股份,分别转让给(600715,)出资设立的有限合伙或信托制基金、杭州臻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臻希投资为巴巴集团关联公司。万达集团表示,此次转让万达电影股份,主要是为万达电影引进战略股东,并非单纯回笼资金。  万达电影拟引入阿里巴巴等战投 万达投资持股比例下降  中国证券报记者 蒋洁琼  万达电影2月5日晚公告称,控股股东北京万达投资有限公司拟以协议转让方式,将其持有的5.11%公司股份、7.66%公司股份,分别转让给文投控股出资设立的有限合伙或信托制基金、杭州臻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臻希投资为阿里巴巴集团关联公司。万达集团表示,此次转让万达电影股份,主要是为万达电影引进战略股东,并非单纯回笼资金。  引入战略股东  根据公告,万达投资以协议转让方式将公司6000万股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5.11%)转让给文投控股设立的有限合伙或信托基金;以协议转让方式将公司9000万股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7.66%)转让给臻希投资。臻希投资之关联方为“阿里巴巴集团”。  公告显示,万达电影在影院终端具有较强的连锁规模和管理优势,文投控股之控股股东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的投融资平台,着力推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发展。双方将在院线加盟、电影映前广告、影片投资、影院设备管理运维、线下实景娱乐、产业股权投资等业务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同时,臻希投资之关联方“阿里巴巴集团”在文娱产业具有丰富的资源,双方将在电影发行、影片投资、在线票务平台、广告、衍生品推广销售等开展全面合作。  根据文投控股发布的公告,文投控股将促成公司旗下所有影院加盟万达院线;同意促成万达电影关联方独家全权代理公司旗下所有影院映前广告业务;由万达电影关联方为公司旗下所有影院提供技术运维服务等。  万达投资持股比例下降  本次权益变动后,万达投资直接持股比例由58.36%降低至45.59%。万达投资实际控制人通过万达投资及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持有万达电影5.65亿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份的48.09%。  万达集团同日表示,阿里巴巴、文投控股以每股51.96元收购万达集团持有的万达电影12.77%股份。其中,阿里巴巴出资46.8亿元,文投控股出资31.2亿元,将分别成为万达电影第二、第三大股东。  万达集团指出,两家战略投资者将利用自身优势与万达电影开展全面战略合作。阿里巴巴将利用及内容网络平台,支持万达电影发展。文投控股将与万达电影在院线加盟、影院广告等业务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文投集团利用丰富的土地和旅游资源与万达集团开展文化旅游合作。  同时,万达集团表示,本次转让万达电影股份,主要是为万达电影引进具有战略价值的股东,并非单纯回笼资金。  万达电影股票自2017年7月以来停牌至今。公司拟重大购买万达影视股权。万达影视主营业务为电影和电视剧投资、制作和发行,以及发行和运营业务。万达影视的控股股东为万达投资,实际控制人为王健林。
责任编辑:Robot&RF13015
机会早知道
已有&0&条评论
最近访问股
以下为您的最近访问股
服务日期05月05日-05月05日
¥5000348人购买
服务日期03月24日-03月24日
¥1200191人购买
服务日期03月20日-03月20日
¥1888170人购买
服务日期06月01日-06月01日
¥1268115人购买
服务日期05月01日-05月01日
¥158098人购买
服务日期03月16日-03月16日
¥168895人购买
服务日期06月30日-07月31日
¥99895人购买
服务日期04月28日-04月28日
¥188888人购买
服务日期06月08日-07月07日
¥108886人购买
服务日期06月06日-06月06日
¥88874人购买
服务日期03月15日-03月15日
¥61860人购买
服务日期03月18日-03月18日
¥88842人购买
服务日期06月22日-07月31日
¥100827人购买
服务日期06月09日-06月09日
¥80027人购买
服务日期06月21日-07月31日
¥28823人购买
个股净流入
个股净流出
证券名称最新价格涨跌幅净流入金额(万)
29.392.37%30902.6719.275.01%25692.8316.03-2.73%23641.2637.964.29%23216.35
<span class="mh-title"
style="color: #小时点击排行
目标涨幅最大
目标股票池
股票简称投资评级最新价目标价
买入12.8416.80买入12.84--买入17.89--买入9.8017.47万达电影获阿里等78亿战投 强强联手实现双赢发展(附图表) _ 东方财富网
万达电影获阿里等78亿战投 强强联手实现双赢发展(附图表)
中商情报网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2月5日,万达和等发布公告表示,阿里巴巴将以46.8亿元人民币取得7.66%股份,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旗下的将以31.2亿元人民币获得万达电影5.11%的股份。收购完成后,万达集团仍为万达电影控股股东,持有48.09%的股份,阿里巴巴和文投控股分别成为万达电影第二、第三大股东。  万达电影获阿里巴巴和文投控股78亿战投  阿里巴巴集团在文娱产业具有丰富的资源,万达电影拥有布局广泛的影院网络及丰富的影院运营经验,双方将在电影发行、影片投资、在线票务平台、广告、衍生品推广销售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阿里巴巴集团基于对万达电影未来业务发展前景的认同,对万达电影进行战略投资。近年来,阿里巴巴在文化娱乐领域频频发力。2016年10月正式组建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包括、优酷、UC、阿里音乐、阿里文学、阿里游戏、大麦网等业务,定位文娱础设施,赋能文娱产业升级。  文投控股(股票代码:600715)是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文化类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截止目前,文投控股总发行股本18.55亿股,主营业务包括影视投资制作及发行、影城运营管理、文化娱乐经纪和游戏研发与运营等。  万达电影与文投控股同意开展战略合作,包括:  院线加盟:双方同意文投控股旗下所有影院加盟万达院线。  电影映前广告:双方同意万达电影独家全权代理文投控股旗下所有影院映前广告业务。  影片投资:双方同意促成双方关联方相互开放未来拟主控投拍的境内外影片片单,并相互有权参与投资和发行对方主控投拍的电影。  影院设备管理运维:双方同意由万达电影为文投控股旗下所有影院提供技术运维服务,提供NOC系统接入以及其他技术支持。  线下实景娱乐合作:双方同意共同开发优质IP内容,植入文化类主题的线下实景娱乐项目并参与运营管理,拓展文化多类型产业链,以实现IP的最大化价值和收益。  联合股权投资:双方将共同投资优质的文化类产业标的,扩展双方文化产业布局,打通文化全产业链。  万达电影2017年营收增长18%  阿里巴巴和文投控股选择对万达电影进行战投,对万达电影的影院网络布局和良好的运营管理极其看好。近年来,万达电影经营业绩增长较快,2017年公司实现票房87.8亿元,观影人次2.1亿人次,占全国15.7%的票房份额,连续多年票房收入、市场份额、观影人次稳居全国第一。此次万达电影获阿里巴巴等战略投资,强强联合之下,2018年万达电影业绩或将再创新高,进一步扩大电影市场份额。而阿里将能进一步完善其在文娱领域版图布局,实现文化产业升级。  2017年万达电影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非票房收入51亿元,占营业收入39%,同比增长31%。2017年万达电影实现票房合计87.8亿,同比增长15.7%,观影人次2.1亿人次,同比增长16%。截止2017年底,公司会员数量突破1亿,直营影院516家,4571块银幕。数据显示年间万达电影营收整体增长趋势明显,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21%,增长十分迅速。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责任编辑:DF350)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阿里影业:如何“摆渡”马云的电影梦?_观点_砍柴网
阿里影业:如何“摆渡”马云的电影梦?
近日阿里巴巴发布内部信,正式成立大文娱板块。这意味着,在主营电商业务之外,文娱业务开始上升为阿里的战略性业务。而电影作为整个文娱行业近年来爆发的一个火山口,此时...
导语:近日阿里巴巴发布内部信,正式成立大文娱板块。这意味着,在主营电务之外,文娱业务开始上升为阿里的战略性业务。而电影作为整个文娱行业近年来爆发的一个火山口,此时36氪推出一篇关于阿里影业发展历程的深度报道,或将是观察整个阿里大文娱战略演变过程和未来走向的一个切口。
在李连杰一个简单的致辞之后,掌声响起。几分钟后,阿里影业CEO张强走上舞台。在阿里影业成立两周年新片发布会的现场,张强的开场词是两个他曾经被问到过无数遍的问题:
&阿里影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阿里影业怎么拍电影?&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个问题代表了外界对于阿里影业这家公司的普遍质疑:
就像阿里体育没有丰厚的赛事版权一样,阿里影业也没有长长的片单;比起在内容上的深耕细作,2年 内6起共计作价近百亿的资本动作让阿里影业看起来更像一家出手阔绰的公司;2015年 财报中阿里影业近一半的收益来自于财务产品,而非主营业务,这样的数据看起来更像是一家经营有方的公司而非内容公司。
事实上,阿里影业对于自己的定位的措辞也几经调整。阿里影业前身文化中国是一家传统影视公司,在收购一年后,张强将其定位于一家初创的互联网娱乐公司。而现在,张强将阿里影业的愿景描述为互联网娱乐生态的构建者。
从国外的电影公司的发展路径来看,好莱坞的六大都是从电影制作起家,并且最终形成制作、发行、放映的垂直垄断。而阿里入局电影行业的姿势却是资本先行,内容布局不紧不慢。在产业链的卡位上,阿里影业和万达类似,囊括了内容制作、线下发行、线上售票平台、线下影院、娱乐电商全产业链环节。
对于这家野心勃勃的影业公司而言,在它成立的两年时间内,尚未没有在大屏幕上出现一部带有阿里巴巴动态logo的电影,也许拍电影并非是这家公司当务之急,打造一个电影领域的基础交易平台才是。
此次发布会上,阿里影业一口气拿出的 17 部片单更像是对于自己作为影业公司在内容业务上的一次正名。阿里影业 CEO 张强表示,&不是为阿里拍电影,而是阿里协助他们(电影人)更好地拍电影。&
回顾阿里进军电影产业的历史,它从的一个爱好变成了一笔投资再变成了一个集团公司,从前它只是为马云的梦想摆渡,现在它要真正变成改变整个电影生态的生意?
马云的 &电影梦&启航
在战略方向的把握上,阿里巴巴无疑是所有互联网巨头中与中国捆绑最紧密的,马云几乎抓住了 21 世纪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高增长点:外贸转型、零售业变革、信用缺失以及中国基础物流落后等,并将其变为公司转型的方向。
现在,国内经济发展处于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新阶段,文化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电影作为整个文化产业中爆发最快且潜力巨大的一个类别,阿里巴巴自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新经济的增长点。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对于电影本身也有着深刻的情结,马云此前曾公开透露拍电影一直是自己的梦想之一。
根据一位阿里员工的回忆,有一次马云主动说到:&我哪天突然消失,谁也找不到我,大家急得团团转。一周后我才告诉秘书,别人再问起,你就回答 &马云去拍电影演风清扬了&。&
情感上有依托,战略上能够助力,阿里影业的成立显得顺理成章。阿里影业的独立非执行董事李连杰透露在八年前,马云就和他有过阿里应该如何涉足电影产业的探讨。
但马云正式出手还是在 2014年。经过 6年 的发展,中国电影票房从总额从 43 亿增长到了 296 亿,阿里的总营收也从 30 亿增长到了 261 亿。2014年3月,阿里巴巴以 62.44 亿港元投资获文化中国 59.32%股份,成文化中国的第一大股东,后将其更名为阿里影业。此后,阿里又接连入股国内两大电影公司华谊和光线,阿里电影版图初具雏形。
成立之初,马云对于阿里影业的定位是要做一家不一样的电影公司。对于阿里这家互联网巨头而言,外界对于阿里影业的期待也就在于,他们会如何将阿里的电子商务、网络、互动娱乐、LBS 增值服务等重要业务板块整合在一起,阿里影业所隐含的挑战也正在于此。
但即便强大如阿里,也遭遇了出师不利的尴尬。阿里影业的前身文化中国是一家传统的内容制作公司,业务和财物问题庞杂而混乱,行事和管理风格带有明显的江湖色彩。它跟中影集团关系密切,掌控两家报刊的经营与发行业务,还涉足了英超联赛的移动转播和一些的开发。在接手文化中国之后,阿里影业花了半年时间,梳理遗留的各种不当财务问题。日,阿里影业发布成立以来首份盈利警告,称 2014年 全年可能出现最多 6 亿港元的重大亏损。
直至 2015年1月,成立近半年的阿里影业终于发布第一部电影项目《摆渡人》,阿里影业的内容制作业务宣告正式开张,阿里和马云的电影梦也开始得以摆渡。
资本先行 &筑梦&
自 2015年 伊始,随着内容产业的爆发,大批的互联网互联网影业公司纷纷成立。他们最先做的事情就是迫不及待的宣布自己的影视项目,他们到处搜罗 IP 和内容的组局者,意图在最短时间内先奉上一桌带有互联网特色的内容盛宴。
初入电影市场,相比其它互联网公司在布局内容项目的阵仗,阿里影业可与之相媲美的则是在投资并购上的声势。例如与好莱坞的神秘又亲密的接触,赵薇突携 31 亿港元成为影业二股东,全资收购粤科软件,将娱乐宝和淘宝电影注入影业等等一系列资本动作。
在 2015年 中期财报发布之前,阿里影业的片单上还只有刚刚开机的《摆渡人》和刚公布的 IP《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早在阿里影业成立不久,CEO 张强曾公开对说起过马云对影业的期待。在马云的预期里,未来两年,阿里影业每年要投资或制作 8 到 10 部电影、3 到 5 部大中型电视连续剧以及 3 到 5 部网络连续剧。但从阿里影业成立的第一年的成绩来看,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
2015年 11 月,在阿里影业开放的媒体公开日上,张强似乎已经调整了新的策略,他对外表示,&未来带有阿里影业这个动态 Logo 的电影一年只有三部左右&&都是超级 IP 影片,可系列化的,针对国际市场。这一点,跟马云最初的预期存在一定出入。&
这种 &低产量& 的计划如果放在一家差不多体量的传统影视公司身上,显然是难以在行业内站稳脚跟。以华谊和光线为例,其年出品电影量基本上保持在 10 部左右。
一位阿里影业的内部人士告诉 36 氪,这种局面的出现或许与文化中国遗留下的国企行事风格相关,管理松散导致效率低下。可以说,在这一段时间内,阿里影业将主要的精力在了内部整合和外部产业投资上。
2015年5月,此时距离阿里收购文化中国已经过去近一年时间。在释放完收购粤科软件的利好消息之后,阿里影业的股价一路下跌。对于阿里影业而言,拥有出色的资本运作手段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一家企业要想稳健而快速地发展,还需考量战略设计、管理架构、运营机制等多种因素。
在 2015年8月,马云对阿里影业的管理架构进行了重新梳理,将两名得力干将直接输送到了影业的最高管理层:任命阿里巴巴资深副总裁张蔚为阿里影业公司总裁,负责公司海外业务以及投资并购等业务;任命阿里巴巴前资深副总裁、首席人力官邓康明为公司首席运营官,负责法务、财务、人力资源、市场公关等公司管理事务以及公司的电商业务,均向阿里影业首席执行官张强汇报,张强将直接管理公司的内容研发和制作业务。
在决策机制上,阿里影业内部成立了三个委员会来承担不同的决策工作,另外还为业务单元成立单独的委员会。张强称经过此次调整后,阿里影业的业务组织架构会全面与传统影业公司脱钩,转型为互联网公司扁平化的组织生态。
阿里影业第二年的开端,有了新的故事,有了新的管理层,也有了新的定位。&我们要成为一个具有行业性平台化服务能力的互联网娱乐公司,而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影视机构。& 张强在内部信中说道。
而张蔚的加入则意味着要帮助阿里影业长出一根粗壮的枝蔓,以明显区别于 BAT 及其他影视公司,她的任务是要令阿里影业与好莱坞的企业们有更多更深入的合作,《碟中谍 5》成为了她的首秀,而在日后这一部电影就给阿里影业带来了 6870 万元收入。
阿里影业的 &平台梦&
在面对外界对于阿里影业第一年的业绩质疑时,张强称这是因为我们是阿里巴巴所以我们一出生就必须风华正茂。
不管是在传统影视还是互联网影视行业,阿里影业确实找不到可以参照的对象。它模仿的既不是拥有全媒体平台,以发行见长的华纳兄弟,也不是以发行和版权业务为主要驱动力的乐视影业。从产业链布局的全面程度来看,它又有点像万达。
如果一定要参照的话,阿里影业倒更像是它的母公司阿里巴巴在电影领域里的商业延伸,阿里影业副总裁杨磊称票房和片单都不是短期阿里影业追逐的目标。
&如果只盯着票房做决策,你会丧失非常多的机会&,杨磊说。他认为这个行业中从不缺少一两家靠拍电影挣钱的公司,而真正缺的是一个完整的打通上下游,而且愿意把自己能力开放给行业的公司。
关于这一点,张强在发布会上也有过公开透露。他谈到阿里影业试图搭建一个完整的平台服务系统,包括项目投融资到内容制作、电影宣发、影院对接、衍生品等环节。无论是派拉蒙、华谊兄弟、光线传媒还是万达,都能够使用他们的系统。
杨磊举例说比如华谊兄弟出品的《命中注定》的红围巾手办、派拉蒙出品的《碟中碟 5》的周边产品都是由阿里影业旗下的娱乐宝来进行开发售卖的。
为了承接阿里巴巴在电影领域的 &平台梦&,阿里影业此前通过资本上的布局建立了一套影视产业服务链:阿里影业进行制作、淘票票进行宣发、娱乐宝提供占据大头的衍生品服务,线下的 BD 团队则协助改善影院的经营管理。
这种贩卖流量的平台模式与此前阿里从 B2B 业务转型成为电商平台和建立服务平台的做法如出一辙。例如在领域,通过阿里金融平台连接消费者与商户,连接用户、小微企业主与传统金融机构。再如数据和云平台,通过阿里云连接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自始至终,阿里巴巴扮演着一个 &服务提供者& 的角色。
问题在于,这种平台在传统零售行业中和金融服务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在电影行业能行的通吗?
张强则称中国电影火爆的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阴影,他举例说中国目前有 6000 家大大小小的电影公司,大多数是长尾小公司,他们擅长影视产业链条上某一两个环节上的工作,比如 IP 孵化、比如后期等等,想制作影视作品,就要涉足全链条,合作不可避免。阿里影业的平台作用就是给这些角色提供其不具备的各环节上的能力。
另一方面,相比小公司,大电影公司手中往往握着的是更优秀的资源。而现在既有的影视行业公司往往各有所长,光线重在发行,华谊兄弟重在制作,万达重在院线资源,这些巨头公司都在尝试整合互联网各方资源,打造自己的全产业链(例如光线控股猫眼),它们是否还愿意将自己数据导入到阿里的生态系统里吗?
未来电影行业的竞争或许会演变为几个巨型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掌握足够多的大数据和足够优秀的服务能力将成为关键,除了阿里,万达也已经布局已久。或许相比与巨头间的合作,阿里影业看起来更青睐于中小公司中蕴含的商业机会。
根据张强此前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表示,阿里影业的两大业务重点在于购买 IP 和扶植青年导演。一直以来,电影行业都是个资源行业,阿里影业则是希望串接起内容和优秀的导演这两大基础性资源,来增强自己平台的吸引力。
不可回避的一点是,&内容为王& 是这个领域中的铁律。阿里影业要想成为这个行业中的优秀服务平台,就需要先证明自己有着对于优秀内容的制作和操盘能力。就如同阿里在电商领域达到 1 万亿销售额这样的标志性事件,它才能充分的说明阿里电商平台的优秀服务能力和改变传统交易模式的穿透力。
但目前,阿里影业首部主控的电影作品的上映时间还没定数,《摆渡人》据传杀青上映时间还未公布,另外一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最快也要等到 2017年。显然,阿里影业还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可以摆渡整个电影行业的生意。
【来源:36氪】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
稿件投诉:
版权建议:
砍柴网热线:400-
官方客服QQ:
微信公众号:ikanchai}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资发展 主营业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