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需求评估p2p网贷系统需求分析

建立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过程的建议
1.1建立需求分析和需求管理过程
任何一个软件项目都是从需求开始,以软件是否满足需求为结束条件的。其中有很多角色参与。如何保证这些角色对于项目需求达成共同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当加强需求管理,要在所有与项目有关的人员之间建立对软件需求的共同理解,才能够保证整个项目进展与需求一致,从而保证项目的成功,保证软件的质量。
需求分析提供适当的机制以了解业务部门想要什么、分析需求、评估可行性、协商合理的解决方案、无歧义地规约解决方案、确认规约。需求工程以全局视图开始,分析业务领域或产品以建立所有的基本业务需求。然后,关注点缩窄到领域视图,每个系统元素被单独地分析,每个元素被分配给工程构件,然后被相关的工程方法处理。
而需求管理是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需求管理不包括需求获取和需求分析的技术性活动,需求管理的对象应该是需求分析的最终结果---需求基线。需求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控制对需求基线的变更
保持项目计划与需求一致
控制单个需求和需求文档的版本
管理需求与软件开发过程中其他产品之间的依赖关系
跟踪基线中需求的状态
1.1.1需求获取和确认
获得规范、准确、完整、一致、无歧义、可界定的需求说明对于项目的有效开展和高效运作,减少项目中后期的波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我们的经验,需求诱导是有效的技术手段,以下是举例说明在获取需求时应关注的内容:
从相关的各方面挑选合适、具有代表性的人员建立需求分析管理团队,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定义需求,采用会议、讨论、反馈、交流和通讯联络等方式开展需求挖掘和规约;
确定最终产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定义最终产品系统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网络系统等技术环境的需求;
收集到的需求应该进行分类,组织为相关的子集,检查需求的疏漏项、一致性和二义性,并通过以下方面进行需求分析:
每个需求是否和项目的整体目标相一致
是否每个需求被界定且无歧义
记录每个需求的提出或要求者及时间、场合等信息
有无需求间的冲突
各需求能否在目标环境中实现
各需求是否可测,能否描述出针对需求的测试集,需求是否被定量的术语界定
需求间的相关性、交叉引用矩阵注记
和系统性能、行为及运行特征相关联的需求是否已被清楚地陈述
评审小组将按照以上这些方面进行彻底的检查。
1.1.2需求文档的编写
编写优秀的需求文档没有现成固定的方法。许多需求定义文档可以通过使用有效的技术编写风格和使用用户术语而不是计算机专业术语的方式得以改进。在编写软件需求文档时,由于需求的编写是层次化的,因此可以把顶层不明确的需求向低层详细分解,直到消除不明确性为止。编写详细的需求文档,所带来的益处是如果需求得到满足,那么客户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果评审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设计人员对客户的意图还不甚了解,那么就需要增加额外的说明,以减少由于误解而产生返工的风险。
文档的编写人员在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时不应该出现需求冗余。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出现相同的需求可能会使文档更易读,但这也造成了维护上的困难。需求的多个实例都需要同步更新,以免造成需求实例间的不一致。可以在软件需求说明中交叉引用相关的各项。让独立性强的需求在管理工具或数据库中只出现一次,这样可以缓和冗余问题。
文档的编写人员应考虑用最有效的方法表达每个需求。不要漏掉任何一个需求。
需求文档的编写原则参见太平洋软件的模板:《软件需求说明书》,此处不再赘述。
1.1.3需求分析建模
4.1.3.1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基本思想
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Structured Analisys
and Design,SAD)是一组经典的用于软件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技术的统称。
SAD就是用抽象模型的概念,按照系统内部信息传递、变换的关系,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直到找到并设计出满足用户功能要求的所有可实现的软件为止。
SAD要求软件分析设计人员首先要对业务流有很深的认识和高效的管理,然后以数据为中心,进行功能模块的分解与设计,这样才能实现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软件分析与设计。SAD适用于数据处理类型软件的分析与设计。
对于大型、复杂系统来说,最困难的事是如何处理复杂性。SAD方法采用“分解”与“抽象”的手段来对付一个复杂系统。即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式。按这种方法,无论系统是多么复杂,分析设计工作总是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系统的规模无论有多大,分析设计工作的复杂程度不会随之而增大,而只不过是多分解几层而已。由此可见,SAD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分析设计工作的复杂性,可以很好地处理大型复杂系统的需求分析工作和系统的设计工作。
需求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研究问题域(用户需求),产生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模型。这个系统模型应能正确地描述问题域和系统责任,(即描述系统“做什么”),并使后继开发阶段的有关人员能根据这个模型继续进行工作。
系统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在明确了未来系统将要“做什么”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描述系统“怎么做”。设计阶段是软件工程项目中的重要阶段,软件设计是系统实现的根本依据。
可见,在分析设计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根据用户需求,抽象出系统模型。系统模型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描述:业务模型和信息(数据)模型。
业务模型又称为功能模型、行为模型,主要用于描述系统业务功能(行为)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信息(数据)模型主要侧重于描述系统的信息(数据)结构和业务规则。
描述业务领域的数据结构的数据模型与描述系统功能的业务模型同样重要,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整合成系统模型。我们在分析系统功能的时候常常能够发现隐含的数据需求;而对系统数据结构的讨论又往往揭示了附加多功能需求,可见,建立业务模型和信息模型是建立系统模型的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外,随着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CASE工具。
例如;在分析设计阶段有业务建模工具BPwin,数据库设计工具Erwin,数据模型检查工具ERwin
Examiner,模型管理工具ModelMart等等。
4.1.3.2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
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方法与结构化方法不同,它不是面向过程的。面向对象思想的实质是,并不是从功能上,或是从处理问题的算法上来考虑,而是从系统的组成上来进行建模。例如汽车可以理解成由底盘、车身、发动机等组成的对象。这种对问题进行自然分割,利用类及对象作为基本构造单元,以更接近人类思维的方式建立问题域模型,从而使设计出的软件尽可能地描述现实世界,构造出模块化的、可重用的、可维护性好的软件,并能控制软件的复杂性和降低开发维护费用。
因此,在我们进行系统建模时,利用了一些相互作用的对象,即不考虑被建模系统的类型,我们都将它看成是大量的对象。例如,我们的环境由以下对象组成:人、树、汽车、房屋、城市等,这些对象在某些方面是相关的。另外一个环境的模型可能是由税收、政府和政治等对象组成。因此我们所选择的,包含在模型中的对象取决于对象模型要代表什么,即取决于我们要处理问题的范围。利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的模型通常很容易理解,因为它直接和现实相关。同时,这样的设计模型保证了我们在软件的分析、设计、实现的过程中用相同的方法来思考。
面向对象方法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取得用户需求,用各种图表辅助以文字、表格等形式构造系统对象模型,识别与问题有关的类与类间的联系,加上与解决方案有关的类(如界面等);经过对设计的类与联系进行调整后,对类进行编码测试,得到结果。其中,在分析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面向对象建模语言——UML。
1.1.4需求跟踪
在软件开发的需求管理过程中,需求跟踪是最基本的活动。需求跟踪包括编制每个需求同其它系统元素之间的联系文档。这些元素包括系统中其它的需求、系统的体系结构、其他设计部件、源代码模块、测试、帮助文件、文档等。需求跟踪能力信息使变更影响分析十分便利,有利于确认和评估实现某个建议的需求变更所必须的工作。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可以使用需求跟踪能力矩阵表示需求和别的系统元素之间的联系链。
需求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
父子联系:父子联系指的是同类需求之间的层次关系。
跟踪联系:跟踪联系指不同类需求(如某一功能需求和相关设计元素)之间的追溯关系。
需求跟踪能力矩阵中主要涉及需求之间的跟踪联系。跟踪联系的建立与维护是需求管理的基础,是进行变更控制、影响分析等活动的前提。
1.1.5变更控制
软件开发过程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需求的不稳定性。表现为需求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变更的原因有很多:用户由于自身业务活动的变化,产生的对需求的变更;需求分析不彻底,造成用户不断提出需求的变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也会导致需求的变更。
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需求的变更是不可避免的。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如何有效地控制需求的变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应随意改变需求,因为改变一项需求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但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改变需求又是难免的,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应地改变用户需求是一种客观需要,显然不能硬性禁止客户提出改变需求的要求,而只能依靠科学的变更控制技术来顺应这种要求。也就是说,当改变需求时,为了保持软件各个配置成分的一致性,必须实行严格的变更控制,其中主要是实行软件基线的配置管理。所谓基线配置,就是经过阶段评审后的软件配置成分(各个阶段产生的文档或程序代码)。
需求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对需求的变更进行管理和控制。要想使软件开发项目从容的面对需求变更所带来的冲击,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建立变更控制流程
进行影响分析
及时更新相关工作产品
下图为需求变更控制流程示意图:
当用户要求对需求提出变更时,首先应填写需求变更请求文档,并提交给相关人员进行影响分析,之后此变更请求和影响分析结果应交由CCB进行审批,由CCB成员共同决定是否通过此变更请求。
通过上图所示的需求变更控制流程,可以使得项目中发生的需求变更得到有效的控制。
1.1.6管理需求的属性
完善的需求管理除了管理需求文档的版本以外,还应当记录和管理单个需求的版本。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需求管理过程中,适当地记录并维护每个需求的属性,从而更细致、更准确、更有效的管理需求。例如,我们可以考虑为每个需求建立下列属性:
创建需求的时间
需求的版本号
创建需求的作者
需求的原因或根据(或信息的出处)
需求涉及的子系统
需求涉及的产品版本号
使用的验证方法或接受的测试标准
产品的优先级或重要程度
需求的稳定性
通过在需求管理过程中定义和更新这些属性值,也为项目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度量需求管理的实施效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1.1.7需求状态统计
有了丰富的需求的属性,在需求管理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统计报告为项目管理人员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提供准确的信息,还可以供高层管理人员掌握项目中需求管理的实施效果提供帮助。
例如,我们为每个需求指定一个属性:状态,具体取值见下图。
图中展示了某项目开始10个月以内需求状态分布图。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
通过这些统计报告,高层管理人员可以了解项目当中需求管理实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成功的经验,从而为持续过程改进提供实际的数据。
1.1.8使用工具
需求分析和需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靠手工是不能很好的完成的。目前市场上的需求分析和管理工具可以为我们带来以下方便:
提高需求分析的效率
需求模型尽可能为用户所理解
采用一整套连贯的、规范的方法
得到标准的模型设计
文档生成功能
通过数据库管理需求信息
安全性管理
如果使用工具,项目进行中大部分的过程都将自动定义执行,如:工具将手工任务自动化,因此开发团队有更多时间用于实际开发。
针对实际情况,可以选用优秀的CASE工具辅助实现软件需求阶段的规范管理。关于工具的介绍请参见附录B。
通过实施提供的专业化的软件需求管理服务,科技研发中心将能够在短期内建立一套符合本身状况的需求管理系统,建立自动化的需求管理流程,同时可以帮助研发中心的项目管理不断良性发展,并达到更高的标准,在未来的开发中更好地保证项目质量和周期,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更高效地完成软件开发项目。愿意为项目开发工作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6年00期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摘要】: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承担核能开发、国防技术基础、国防预研、“863”和“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相关30多个项目类别,
【关键词】:
【分类号】:F426.23【正文快照】: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承担核能开发、国防技术基础、国防预研、“863”和“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相关30多个项目类别,涉及近100个项目,其项目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等领域。这些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国平;[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王超;[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达荣;邱述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黄汉星;马德富;丁建勋;;[J];城市勘测;2006年04期
潘崇;[J];福建电脑;2003年05期
王茂龙;伍宏珏;;[J];福建电脑;2010年05期
朱禄娟;;[J];中国工程咨询;2006年10期
吴慧玲;贺广生;;[J];光盘技术;2007年03期
李靖,朱学峰,李凯彪,黄畅茂;[J];广东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02年04期
张建龙;赵嵩正;徐恒;;[J];航空计算技术;2008年03期
于润众;朱丽娟;;[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5期
贾丽娜;;[J];衡水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涌;[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张晓良;[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袁新;;[J];国防科技工业;2011年05期
;[J];国防科技工业;2008年07期
;[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05期
;[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0年00期
张爱真,张文信,费昌沛;[J];中国科学基金;1995年04期
朱天玉;赵志祥;;[J];中国核工业;2000年05期
李占柱;[J];工业技术经济;1986年06期
;[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年04期
;[J];科技传播;2010年20期
王晨香;;[J];中国核工业;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海燕;邵雪梅;张茂先;;[A];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2006年
李庆利;李民;路秀琴;程业浩;赵葵;章庆华;李淑媛;万裕德;李小斌;郭继宇;李志常;姜承烈;;[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C];1991年
何明;姜山;董克君;仇九子;彭博;管永精;寅新艺;武绍勇;李世红;周舵;;[A];2005年全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质谱仪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周淑真;;[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李光汉;;[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邓富国;杨春祥;孙慧斌;吴晓光;陆景彬;赵广义;韩广兵;彭朝辉;尹利长;温书贤;李广生;袁观俊;周宏余;刘运祚;;[A];第十一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C];2000年
方守贤;关遐龄;傅世年;;[A];粒子加速器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文集[C];2004年
柳卫平;李志宏;白希祥;王友宝;连钢;曾晟;颜胜权;王保祥;赵志祥;张天爵;唐洪庆;杨丙凡;关暇令;崔保群;;[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上)[C];2004年
;[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陈喜庆;;[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文琦;[N];科技日报;2006年
本报通讯员 
陈钟麟 陈琴 岳维宏;[N];科技日报;2006年
表轩;[N];人民政协报;2007年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
赵志祥;[N];科技日报;2007年
许林田;[N];中国文化报;2007年
本报记者  侯继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朱敏丽;[N];泰州日报;2008年
;[N];科技日报;2000年
李磊明;[N];宁波日报;2006年
古洋;[N];科技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克君;[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文静;[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寅新艺;[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仇九子;[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郭冰;[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贺创业;[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阮锡超;[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姚青山;[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陈凌;[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王金刚;[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鲍杰;[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李万里;[D];兰州大学;2012年
刘世龙;[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姜小燕;[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周舵;[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胡春林;[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王黎明;[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乔亚华;[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马金峰;[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李立华;[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需求分析(一)概念、方法、实践步骤
需求分析阶段主要通过收集、分析、导出的方法,将客户、业务、用户的需求转换为对应的(软件)系统需求的过程。典型的工作产品:软件需求说明(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以下简称SRS)其主要包括系统基本概要、业务功能、系统功能(性能、安全性、信赖性、扩充性、移植性、多语言对应性等要求)、接口功能要求等内容。
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
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可以分为需求开发、需求管理2类:
需求开发通过对客户、业务、用户、原系统等调查获取原始的需求,经过需求分析逐步识别并使业务具体化,通过形成制作规格说明书(或SRS)使业务系统化,项目团队同客户、用户逐步达成共识对需求得以最终确认,其间可以通过系统建模、POC等方式评估需求的可实现性。
需求管理在需求开发过程中,通过需求范围认定、需求形式化记录、需求数据库建立、需求状态跟踪、需求变更分析和波动评估、需求评审控制等活动,通过使用需求管理工具等手段,实现对系统需求按基线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核心内容变更管理、版本管理以及需求跟踪。
需求开发的主要概念以及核心步骤
业务需求反映了企业或组织对(软件)系统的业务要求,通常也包含问题或机会的定义。问题是指企业或组织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物资供应脱节、用户投诉量大、客户流失率较高等。机会是指抓住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以便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例如电子商务、网上银行、基于即时通信的工作协同系统等。业务需求通常由管理人员提出,业务需求的解决往往要结合制度、(人员)能力、系统功能等多方面综合解决。另外,业务需求也反映了企业或组织对(软件)系统的高层次目标要求,就是系统的建设的目的以及目标。
用户需求是指描述用户使用(软件)系统需要完成什么任务,怎么完成的需求,通常是在问题定义(业务需求)的基础上进用户访谈、调查,对用户使用的场景进行整理,从而建立用户角度的需求。解决如何使用(软件)系统完成具体工作。
软件系统需求是在业务需求的指导下,对用户需求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从而指导开发的、更精确的、规格化的需求。一般来说,软件需求可以作为软件验收依据与合同契约。软件系统需求可以分为业务功能需求、系统功能需求、设计约束等方面的内容。
业务功能需求:(软件)系统必须完成的业务功能,即为了向它的用户提供有用的功能,产品必须执行的动作。这部分工作将分散的用户零散的需求采用结构化的方法去定义,以便支撑后续的设计、开发、测试。
系统功能需求:(软件)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性能、属性。包括系统性能(功能速度、响应时间、恢复时间等等)、可靠性、易用性、安全性、移植、部署等方面的内容需求。
设计约束的需求:影响系统实现的各种设计约束,包括开发语言、数据完整性方针、资源的限制、运行的环境的要求等等。
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围绕需求开发进行,包括制定及修改需求开发计划、开展需求调查以及分析、需求验证、需求规则说明制作、需求确认几个步骤。
1.制定及修改需求开发计划包括建立需求团队的组织并授权、对需求分析阶段的WBS进行分解、协商并制定调查分析以及评审计划、评估工作量等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是保证各项活动有序、可控的进行。
2.需求调查以及分析的过程,主要活动通过沟通、收集项目中的各级关系人的需求,形成需求调查报告。需求调查通过现场参观、开调查会、业务专家培训、询问沟通、设计调查表并调查、收集查阅记录等方式获取客户、用户各级组织对(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并识别客户以及用户的需要、期望、业务要求,归纳整理后形成需求调查报告。
3.需求验证环节主要通过原型(Prototype)、POC(Proof of
Concept)、用例(Use
Case)或简单的功能列表的方式同客户、用户沟通逐步将业务需求、用户需求等转化为软件系统需求。
原型(Prototype)模拟最终软件的屏幕显示,这样用户可以看到最终软件将是什么样,有些原型可以模拟实际的操作,对关键的输入输出数据也可以一定程度的模拟。对于用户体验为主的系统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POC(Proof Of
Concept)原意是“为观点提供证据”。对于关键的技术或者业务模型,论证需求、设计的可实施性,评估和确认概念设计方案,POC的评价可能引起需求和设计的调整。一般来说,进行POC的条件:1. 论证业务中涉及到的模型或者算法的可行性。2. 论证技术模型实现的可行性、成本等。
Case):对(软件)系统如何反应外界请求的描述,是一种通过用户的使用场景来获取需求的技术。每个用例提供了一个或多个场景,该场景说明了系统是如何同最终用户或其它系统交互(interact)的,也就是谁可以用系统做什么,从而获得一个明确的业务目标。
需求规则说明(SRS)制作:通过需求调查和初步的需求验证后,可以建立需求制作的准则,包括确认需求规则说明(SRS)的内容、制作方法、制作工具、质量标准等等。根据需求制作的准则制作需求规格说明(SRS),好的需求规格说明(SRS)应该遵循正确、无歧义、完备、一致、分级(重要性或稳定性)、可验证、可修改、可追踪的原则。
需求确认:通过组织各级评审对需求分析阶段的产物,尤其最重要的结果产物需求规格说明(SRS)进行确认,以确保相关人员理解一致。从评审方法来说,可以根据情况分为需求开发组组内评审、客户外部评审、关键关系人评审等等。
需求分析的流程往往因项目规模、作业人员、系统类型差异很大,因此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合理的裁减,以下举例几种不同情况下的具体流程:
例:简明的需求开发的流程
第1步:确定实现的目的、目标,基本业务需求、业务定义以及相关的评审。
从达到目的、目标的角度,重新评审业务定义,总结业务需求。(确认客户实施的业务要求
第2步:使业务具体化,进行软件系统的定义(系统需求定义)。
从目的的角度,进行业务定义(功能,步骤),对系统结构进行讨论、对所要进行系统化或计算机化的功能、流程进行定义。
第3步:一边定义业务需求、系统需求、一边对运行上的相关要求(非功能需求)进行总结
运行时间,安全应对、访问权限等系统需求以及设计约束在业务需求的基础之上、考虑系统上的限制条件之后逐步形成。
例:软件工程类的典型流程
主要特征:强调客户协同、提高运作效率、屏蔽技术风险、加强边界管控
强调同客户协同,比如确定各种约定,包括截至时间、交流方式、成果物;
强调计划管控,起目的确保进度和成本,人力资源合理使用;
采用《问题回答管理票》的方式加强需求团队以及客户的协同作业,提高生产效率,确保质量;
加强需求边界管理,控制项目整体成本;
提前对技术关键环节(技术解决方案、技术构架)进行论证,控制技术风险,减少技术带来的成本损失;
强调需求最终确认;
案例3:软件产品类的典型流程
主要特征:缩减开发周期、支撑跨部门运作、提高创造性、强调用户体验设计。
强调计划性以加快研发进程,缩减产品开发周期。
强调跨部门协调组织,建立统一的需求团队。
强调行业学习、创新以及交流。
分版本制作以适应产品的创造、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适应性、进程以及成本控制。
强调交互原型的重要性,加强用户体验性设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软件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媒介。用户通过软件界面来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因此,软件界面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应用系统的性能能否充分发挥,能否使用户准确、高效、轻松、愉快地工作,所以软件的友好性、易用性对于软件系统至关重要。目前国内软件开发者在设计过程中很注重软件的开发技术及其具有的业务功能,而忽略了用户对软件界面的需求,影响软件的易用性、友好性;对界面设计的研究也集中在界面设计技术、设计手段上面。软件开发人员在设计时以经验为参考依据,缺乏对实际用户需求的了解。而软件的友好性、易用性同用户特征紧密相联,同样的软件界面,不同用户可能有绝然相反的评价。因此分析用户特征、了解用户需求和操作习惯,是开发软件界面的必有步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本文讨论了一种界面需求分析的方法,意在探讨研究如何完成针对系统所有用户的界面需求定义,从而开发为用户所接受的界面。讨论该方法的目的在于帮助设计人员快速明确用户的界面需求,让用户充分参与到界面需求分析中,从而在最终界面需求说明中体现用户的思想,满足用户要求。
2 界面需求分析过程
2.1界面元素
通常一个软件界面的元素包括界面主颜色、字体颜色、字体大小、界面布局、界面交互方式、界面功能分布、界面输入输出模式。其中,对用户工作效率有显著影响的元素包括:输入输出方式、交互方式、功能分布,在使用命令式交互方式的系统中,命令名称、参数也是界面元素的内容,如何设计命令及参数也很重要。影响用户对系统友好性评价的元素则有:颜色、字体大小、界面布局等,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软件界面作为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不符合用户习惯、不满足用户要求都将降低用户对软件系统的认可度,甚至影响用户的工作效率,而使用户最终放弃使用系统。围绕界面元素所要达到的设计目的是让最终用户能够获得美感、提高工作效率、易于操作使用系统。
目前在界面元素的选择、布局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得较多,内容涵盖了人机工程学、认知心理学、、美学、色彩理论等方面的探讨。
2.2用户角色
界面需求分析必须围绕用户为中心,不同于客观功能需求分析,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虽然,界面设计人员可以按照通行的原则来设计,但是用户个体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个人喜好等是千差百异的,其界面需求也是相差很大。不同的用户,对软件界面有不同的要求,表达自己要求的方式也尽不相同。而且用户的界面要求通常不象业务功能需求那样容易明确、有据可查、可以利用专门工具进行分析。多数用户往往并不能提出明确的、全局的界面需求,其需求同自身主观因素联系紧密,是模糊、变化的。调查用户的界面需求,必须先从调查用户自身特征开始,将不同特征用户群体的要求进行综合处理,再有针对性地分析其界面需求。因此这里引出用户角色这个概念模型。
用户角色是指按照一定参考体系划分的用户类型,是能够代表某种用户特征、便于统一描述的众多用户个体的集合。用户调查的目标是通过调查分析用户特征,将每个不能建立模型的单一用户归纳为集合,将用户集合定义为角色模型,同时赋予不同的优先级别,了解记录其界面需求。用户的需求调查和其特征调查即用户角色定义,往往同时进行。调查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直接交流、资料统计、表格调查等。用户角色定义的原则是有代表性、同系统功能有关并有利界面的需求分析。一个用户角色可能包括大量的用户个体,他们对于界面的要求可以按照一定的界面模型进行定义。在一个软件系统中,用户角色定义时所依据体系可以多种多样,一个单一用户可以属于不同参考体系下的不同用户角色,但是一个用户角色要求能够代表一种界面需求类型。如收银员就是按照用户工作职位划分出来一个用户角色,如果按照操作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属于收银员角色中的系统用户又可以分为:熟练用户、生疏用户。
用户角色定义就是人机工程学理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种应用。用户角色的确定可以根据系统需求方提供的用户资料和行业经验,如美学观念、用户计算机水平、用户工作内容等对用户进行初始角色定义,然后在需求调查过程中进行修正扩充。
之所以要定义用户角色,是因为不同的用户角色在需求分析过程中的需求目标不同,侧重点也不同,甚至互相矛盾。在一个大型系统中,需求分析人员面对的用户只能是众多单一的用户个体,他们的需求千奇百怪。只有明确了用户角色,需求分析人员才能在纷乱复杂而又不甚明了的用户要求中理出脉络,依据用户角色不同的优先级别,平衡众多用户需求中的矛盾,抽象出完整的GUI界面模型。
2.3需求变化
我们知道用户对于界面通常只能提出基本的要求,而且提出的要求也不一定科学,因此如何诱导用户在项目进行中尽早明确自己的需求,是任何需求分析人员都会面临的问题。
用户根据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系统向分析开发人员提出自己的要求。开发方实现目标后交给用户,在系统实施运行后,用户将实际目标系统同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系统对比,同时目标系统的使用会刺激用户修正想象中的理想系统,然后提出新的需求。由于软件界面的评审因素同用户的心理状况、认识水平有很大关系,所以对于软件界面,用户只有在使用过之后才能知道是否符合自己的操作习惯,颜色、字体等界面元素是否满足自己的要求,从而提出更明确的要求。
2.4界面原型
由于在软件开发前期,用户的界面需求很模糊,甚至没有自己的理想模型,用户提出的要求就很难量化,结果很容易被需求分析人员忽略。因此在用户角色定义完成后应用快速原型法来设计用户界面,可以帮助用户尽快完善自己的理想模型。
利用界面原型可以将界面需求调查的周期尽量缩短,并尽可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快速原型法是迅速地根据软件系统的需求产生出软件系统的一个原型的过程,其主要好处是可尽早获得更完整、更正确地需求和设计。利用界面原型,用户可以很感性地认识到未来系统的界面风格以及操作方式,从而迅速作出判断:系统是否符合自己的感官期望,是否满足自己的操作习惯,是否能够满足自己工作的需要。需求分析人员可以利用界面原型,诱导用户修正自己的理想系统,提出新的界面要求。
因此,界面需求分析的步骤可为:确定所涉及的界面元素,分析用户特征并定义用户角色,依据用户角色的界面需求设计界面原型并不断改进完善。
3 需求分析结果
3.1面向用户的分析结果
用户角色的优先等级是将不同用户的要求进行综合处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不同用户角色对界面的要求体现在界面元素的属性上,界面元素构成用户界面。界面元素的属性不同,最终的界面风格就不同。同一个系统中的不同用户角色,面对界面原型,提出的要求可能产生冲突,需求分析时依据用户角色优先级别的不同,对界面原型作出对应修改。
不同用户角色的需求在目标系统中实现方法也有不同。用户需求是否目标系统中得到体现,取决于实现用户需求所带来的成本、效益,并不是所有的用户界面需求都会体现在系统界面中。界面同用户联系紧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利用培训用户的方式使用户满足系统的要求。
友好的目标系统应该是同用户的理想模型接近甚至一致的,因此需求分析最终应该充分明确用户的潜在需求,并将用户需求在目标系统中实现。在需求分析过程中用户面对的始终是感性的可视化的实际运行界面,因此界面需求的结果就是满足自己要求的目标系统界面。
3.2面向设计人员
由于应用快速原型法后可以直接通过改进原型得到目标系统,而不必从头做起,所以一般可结合表格法一起进行分析,以利于形成准确的需求说明书。表格法就是将软件界面的构成元素分解为不同类别的最小单位并加以描述,按照划分后的元素单位拟定不同的设计方案,列出详细表格,用户可以按照描述说明作出自己的选择。如以下表格:
字体及大小
输入框文字
表格的设计原则为以界面元素为基本内容,依据用户角色和系统功能进行合理分割,能够全面、准确描述界面风格。其内容可以固定为三个部分:平面设计、交互方式定义、功能模型定义。平面设计包括视觉设计、听觉设计等,通常是用户直接可以感受到的界面元素,能让用户从心理上获得舒适感、愉悦感。交互方式定义指计算机系统及软件系统同用户交流信息的方式,包括鼠标、键盘等的使用,是否有命令模式,是否有语音输出,信息显示方式等内容。功能模型定义是指根据每个用户角色要完成的一系列工作和任务,将对应系统功能按照一定的优先级建立成特定的模型,按照这种模型来来组织界面布局,方便用户完成一系列工作。实际上,大家用得很多的菜单和导航功能就同用户角色的工作系列有关。
利用表格形成文档,目的在于方便交流,并在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
界面需求分析的结果应该是清晰、准确、符合用户习惯、满足人机工程学要求的界面设计方案,能够形成清晰的开发文档。该文介绍了将模糊却又时时存在的用户需求转化为清晰、准确的需求定义文档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以作为进行需求分析的基本思路在实际项目中扩充发展、灵活应用。
目前该方法在多个项目中得到实践应用,对提高软件系统友好性、降低系统实施成本方面颇有意义。
提示本站所有资源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来自:
您可能也喜欢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2p网贷系统需求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