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印记是什么意思思

    离开阳关景区北行,经沙漠第一村——阳关镇二墩村折向东,便走上了通往玉门关遗址的大道。


    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瀚海深处,为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所建。原名小方盘城,后因西域和田等地所产美玉经此关口源源不断输入中原,因而得名玉门关,简称玉关。


    岁月沧桑,春秋代序,玉门关,这座曾是汉代重要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的雄伟关城,早已隐没在大漠黄沙之中,如今,只留下些许遗迹供人参观凭吊。
    在玉门关遗址停车场旁的玉门关文物管理所内,建有玉门关陈列馆,从馆内的陈列展览中得知,玉门关遗址,是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三世纪汉帝国设立在河西走廊西端最重要的关隘遗存,位于祁连山西端疏勒河南岸戈壁,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

玉门关遗址,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在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的区域内呈线性分布,各类型遗址包括2座城池、20座烽燧和17段长城边墙遗址。其中,主要遗址包括三部分: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河仓城遗址)、汉长城遗址。1988年,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方盘城,是玉门关俗称,北距疏勒河南岸约7公里,西汉为玉门都尉府治所,东汉为玉门候官(执掌侦伺刺探情况的官员)治所。


    小方盘城遗址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属障坞遗址。障,是秦、汉两代边塞上作防御用的城堡,也是大的烽燧;坞,是防守用的小堡,也称作庳(bēi)城。


    遗址现存障一座,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全用黄土夯筑而成。也有专家认为,这座障,便是玉门关关城。


    关城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长26.4米,东西宽24.4米,四周城墙残高9.7米左右,厚4米,面积约700平方米。


    关城西、北两面墙各开一门,游客可从西门进入城堡内参观。


    北门应该是关城的正门,人员、马匹由此出入。


    关城外有坞院,障东残存的南北向坞墙清晰可辨。障的东西两面,原有蜿蜒逶迤的长城,一望无际;向南,还有通往阳关的长城。东西向和南向的长城,呈T形在玉门关展开,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关城周围,尚有营垒、炮台、古塔等遗址。


    在关城外的北墙坡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车道,这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干线公路。障北有一风蚀台地,现建有观景台,登临四顾,北面,横亘着马鬃山,往南,阿尔金山与之遥相呼应。虽已不见汩汩流淌的疏勒河,但隐约可见洋水海子。


    小方盘城位于洋水海子与南园湖之间,城址西北部有跌牛泉,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利用区域内珍贵的水源和湿地资源,不仅保障了城中驻兵的水源供给,还可利用湖滩作为屏障增强防御性。


    小方盘城往西5公里,便是汉长城遗址。由于汉长城遗址分布比较广泛,因此,这一段长城遗址叫做敦煌汉长城遗址。


    敦煌境内的汉长城全长约150公里,沿线修筑烽燧近80座,尤以玉门关附近保存最为完整。

西汉长城的设置,依据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高起的风蚀台地修建烽燧用以瞭望和守御。明长城多采用青石、大砖砌墙修筑,而汉长城则利用地理环境采取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方法建造。西汉时,这一段水草茂盛,生长着大片芦苇、罗布麻、红柳等植物,修筑长城就采用一层柴草、一层砂砾夯筑而成,柴草厚度约5厘米,砂砾厚度约20厘米,层层相接,粘连非常牢固。

    敦煌保存最好的一段汉长城,长约400米,残高3.25米,基宽3米,上宽1米。长城线内侧有一条宽6—7米的“天田”,这是西汉边境的防御设施。


    长城西端,有一座烽燧,名叫当谷燧,也是敦煌境内现存最为完整的烽燧。


    长城沿线,一般每隔10华里就修筑烽燧一座。汉代烽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筑造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而成;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当谷燧就是用砂砾土夹芦苇、红柳枝叠筑而成的。


    烽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有的残高10米左右。当谷燧也是这样,它建在洋水海子西岸长城沿线的台地上,现在残高仍有7.2米。当谷燧形制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据说顶部四边原筑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间小屋。可惜现在顶部塌陷,已不见旧时模样。


    据介绍,古代每座烽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白天点燃浓烟滚滚,夜间点燃熊熊大火,所燃烟火远在30华里外都能看到。用这种方法传递军情,比马跑的速度要快得多。从敦煌到长安用马传递需要15天左右,而用烽燧烟火传递只需三天两夜就可到达。

    驻守玉门关、阳关和长城沿线的边防将士,成千上万,他们的粮食和军需如何有效供给呢?

    从小方盘城遗址向东北行约10公里,便是大方盘城遗址。
    大方盘城遗址位于疏勒河与东条湖南侧,城址东有东泉,西有西泉。因比小方盘城大,故名大方盘城。1988年,作为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的主要组成部分,大方盘城遗址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证,此城建于汉代,当时叫“昌安仓”,因靠近疏勒河,又称河仓城。伦敦藏唐《敦煌录》有河仓城储军粮的记载,因此人们认为它就是一座储备粮秣的仓库,目前在甘肃仅发现这一处。


    专家们认为,河仓城自汉代到魏晋一直是西部边防守军的补给站,把守玉门关、阳关及周边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将士,全部从此仓库中领取粮食、衣物、草料供给。因此,河仓城是古代中国西北长城边防存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规模较大的、罕见的军需仓库。


    大方盘城建在疏勒河南岸高出河床二米多的自然土台之上,呈长方形,夯土版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


    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把内城隔为东、中、西三个并排相连且相等的三座仓库,每间仓库约有30多米长,仓库的南面留有一门,应该是运送粮食的进出通道。

    南、北残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通风设施。


    外围东、西、北三面加筑两道围墙,第一道围墙断壁尚存,四个角还有土墩建筑的痕迹。第二重围墙则只剩北面土墩痕迹,其他三面的建筑包括仓库的屋顶早已荡然无存了。这是遗址东西两边的角墩。

    1943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曾在此城掘得石碣一个,上刻“晋泰始十一年(275)”字样,说明晋代此仓仍在使用。同时,他们还发掘出了糜子、谷子、大麦等粮食。现在的城北,是一片草场。


    作为西北边防的重要军事补给站,河仓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当时不仅城内有守军,城外的戈壁高地上,还专门筑有守护仓库的仓亭燧(或称“河仓燧”)。一旦外敌来袭,即可点燃烽火示警。


    据了解,大方盘城北面的疏勒河南岸,曾建有长城。凭借疏勒河、东西二泉等水域天险,与人工修筑的长城边墙、烽燧,共同形成防御的边界。

作为丝绸之路上保存最好、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关隘遗存,玉门关遗址保存了见证汉代交通与防御保障体系的整体格局,保存了遗址的历史环境与地貌特征,保存了各种类型遗存要素的格局、方位、规模、材料等特征,真实地传递着汉代边疆防御、屯田戍边、交通要隘、中西文化交流等历史信息。2014年6月,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我市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 “红色印记——丽水红军遗址影像(文物档案)展览”昨日上午在丽水摄影博物馆开展。市委书记史济锡宣布开展并参观展览。市委副书记尹学群,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胡侠,副市长陈景飞等出席开展仪式。

  在开展仪式上,史济锡指出,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前夕,我们举办这一展览十分有意义,就是要让大家在重温80年前的那一场壮举的同时,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继承红军长征的光荣传统,争取更大的胜利和光荣。一位革命导师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80年前的今天,红军经过2万5千里的浴血奋战,从出发时的10多万人,到红军会师时只剩3万多人。但是,正是这革命的火种和伟大的红军精神,引领新中国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特别是在最近的“9·28”遂昌苏村山体滑坡灾害抢险救援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了人民军队的可敬,感受到了人民的可爱,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责任与担当。

  史济锡指出,丽水是红军挺进师开创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在南方的战略支撑点,为长征的胜利起了一定的配合作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我曾怀着崇敬的心情、朝圣的心态,去瞻仰过红军在丽水活动的许多遗址,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信念的坚定、信仰的崇高。今天,我们正在加快围绕“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主线,全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谆谆教诲,打造“两山”样板、“双区”示范,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不忘初心,奋力前行,走好新的长征路。

  展览由市委宣传部、市档案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丽水军分区政治部主办。为了办好展览,市文广出版局、市档案局组织干部职工、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寻找红军曾经在丽水战斗过的遗迹,用镜头记录经过战争洗礼的场所。这些遗迹遗址不少是国家级和省级的文保单位,是非常珍贵的文物遗存和革命史迹。经过筛选,共展出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军挺进师、红十三军和其他红军在丽水活动相关的革命遗址图片约90余幅。

  展览从10月20日开始,展期1个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记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