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解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 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的原理与史例
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的原理与史例
关键字:&&nbsp
&&经济学原理教科书e,最先提到的法则,可能就是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劣币驱逐良币)。其次大概是赛依法则(Say’s Law):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供给创造本身的需求)。如果你追女朋友时无微不至,嘘寒问暖事事服务到家,她可能就逃不出这种服务的陷阱。接下来你会变得不可或缺,随时召唤你做这做那。到了这个阶段,你自然明白什麽叫做「供给创造本身的需求」。
让我稍微离题,谈一下赛依法则的原理与趣事。这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一项重要前提假设,他们认为每个生产者,都知道自己产品的市场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大致上会均衡,不会有过度供给或需求不足的问题。大家把这个观点,归功于法国经济学家Jean-Baptist Say()。其实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古典学派的创立者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这个供给会等于需求的基本念信,直到1930年代才由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他的《就业、利率与货币的一般理论》(1936)e推翻,取而代之的观念是:供给不一定等于需求。1929年经济大恐慌的基本原因,是「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不足,补救的方法是扩大政府支出,用「创造需求」来挽救经济。
其实这个想法的始祖,是以《人口论》闻名的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但在赛依法则盛行的时代,经济学者只看重供给面,不认为需求面是个问题。凯恩斯因而替马尔萨斯写了60多页的传记,感念他的智慧,也为他过去所受委屈平反。从经济分析的贡献来说,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说」,重要性远远超过世人所熟知的人口论:人口增加的速率呈几何级数,粮食增加的速率呈算数级数。
事情扯远了,赶快回到主题来。你一定早已知道格雷欣法则,但一定不知道他是谁。有个简单的方法:进入英文版的Wikipedia,查Thomas Gresham(1519-79),你会看到5页的详细解说和相关图片。以下是我对格雷欣的简介。时间是16世纪的英国都铎王朝。在亨利八世到伊丽莎白一世期间,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爱尔兰之间的争战不断,国库严重亏空。主要的筹款方式不外三种:增加税收、货币贬值、国外借款。增税与贬值是内政问题,主权在己。外债则牵涉到三项外在因素:(1)英镑在国外的汇率,这会影响贸易收支与偿债的成本;(2)国际间的可贷资金是否宽裕,这会影响利息的高低;(3)英国的外债信誉是否良好,外国债主是否肯宽延或再借。这三件事情都需要靠王室商人(royal factor或royal agent),去欧洲各地张罗、协商、谈判。
王室商人要替政府处理外交、军事、贸易方面的事,甚至还要当地下大使和刺探消息的间谍。王室商人是古今中外皆有的角色,他们有些共通的特质:(1)本人或家族在国内的工商企业界有份量;(2)在国际上有声望与人脉;(3)政治上和经济上取得政府或王室的信任;(4)有谈判协商解决高层难题的技巧。台湾的辜振甫先生,在197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就是个好例子。政府对王商的报酬主要有三种形式:(1)颁赠爵位,(2)赏赐封地与田园,(3)授与工商贸易的特许。
格雷欣家族在都铎王朝期间,是名闻国际的王室商人。除了外债与外汇方面的重要贡献,Sir Thomas Gresham还在伦敦建造雄伟的交易所,伊丽莎白女王命名为Royal Exchange,后来虽然多次失火重建,但Royal Exchange之名沿用至今。他还立遗嘱独资创办Gresham College,是私人兴学的典范,至今仍在运作,但学术的重要性并不高。
以下把焦点聚在三个论点上:(1)举例说明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与过程。(2)说明格雷欣法则在哪些条件下才会成立?(3)历史上有过反例(良币驱逐劣币)吗?在哪些条件下才会出现?
以晚清各省竞铸铜元的实例,简要说明格雷欣法则的真实性与严重性。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铜贱」(银两价值高,铜钱相对贬值)。但到了1870年左右,由于英法德列强改窠鸨疚唬滓セ醣夜δ埽室鄞蟊幔蚨罅苛魅胫泄斐伞敢蟆梗ㄒ郊郾幔喽陨担
晚清的铸币权不在中央而在各省,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立刻掌握机会大铸铜元牟利,简要过程如下。(1)铜元的购买力(相对于白银)上升,所以只要能铸出铜元,民间就有需求。(2)为了大赚一笔,新铸的铜元会保持原有面值,但减少成色(含铜量)。(3)财政困难的甲省,会去搜购含铜量较高的乙省铜元,熔化后铸出成色更低的铜元来牟利。(4)民间自然会把成色较佳的铜元留下,把烂钱用出去,造成劣币驱逐良币。(5)各省竞铸铜元,铜钱愈铸愈小成色愈差。到了清末,情况严重到抓一把铜钱撒到水缸内,钱竟然轻到会漂浮起来。格雷欣法则运作到这个程度,就知道这个国家完蛋了。
铜元崩溃后民间用什麽钱?因国际银价大跌,外国的银元大幅流入,例如日本的龙银,墨西哥的鹰洋(有一b老鹰标记的银元)。这对有长久银荒症的中国,岂不是好消息麽?对工商业界来说,银子是便宜方便了,但对穷苦的劳工与农民,银子还是可望不可及的贵重物品。平民百姓几百年来,日常交易的铜元劣质化,等于是物价急速上涨,生活变得更不稳定更痛苦。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银价大跌,中国的丝绸茶业磁器出口,只能换到不断贬值的白银;但购买外国的轮船枪^时,就要付出更多的白银。简言之,白银贬值导致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这怎麽会是好消息?
故事说到这e,你大概己可猜出格雷欣法则运作的条件了:(政府规定)好钱与烂钱的购买力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有好几种币值的铜元(例如50元,20元,10元)同时在市面流通,各自的成色不一,含铜量也和面值不成比例,但政府却规定铜元的购买力依面值而定。这时就会发生格雷欣法则:我会把成色好的铜元留在手边,把成色差的钱币花掉。每个人都这麽做,市面上就会充斥劣币,良币被藏起来,在市面消失了。
还有一个更基本的观念要清。其实在西元前4-5世纪时,希腊已有劣币驱逐良币的记载,13世纪的法国也有类似的记载。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6世纪初,对这种现象已做过很好的分析,但为什麽还称之为格雷欣法则呢?原因是英国经济学者Henry Macleod()在他的《政治济学要义》(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1858)e,误以为这是格雷欣最先观察到的现象。其实格雷欣从来没表示过这个见解,真正分析过这个原理的哥白尼反而被忽视了。这个天大的误会,纯粹是Macleod的知识不足。我们今日所熟知的说法“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谁提出的呢?那是英国著名的新古典学派名家Stanley Jevons,在Money and the Mechanism of Exchange(1875)提出的名言。和这个说法较接近的,是1612年Henri Pollain所说的:“Bad specie smothers and drives out good specie”。
上面说过,格雷欣法则运作的第一个原因,是政府强制规定良币与劣币的交换例:好钱与烂钱的购买力相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劣币驱逐良币」来表示「反淘汰的效果」。例如在公家机构内,有人努力工作(良币),有人摸鱼打混拍马(劣币),但同一职等的员工,政府规定的薪资相同。日子一久,劣币逐渐占上风,良币就消沉了。所以问题在于:同酬不同工,就会导致反淘汰。如果努力工作的人薪资较高,打混拍马的人薪资较低,政府不强制同职的人必然同酬,视表现而有不同的薪资,就不会有反淘汰现象。
格雷欣法则的第二项前提,是对货币的品质讯息不对称。现在请从口袋拿出一个硬币,你会看到外圈圆环上有许多垂直的刻线。这个设计当然不是担心你会手滑,把钱滚到阴沟e,而是古早防止刮钱的设计流传至今。我领养的流浪狗,己被宠坏到没有独自过马路的能力,但每次排螅家猛炔ι笆诼瘛U馐枪爬系谋灸埽辛粼谙执墓飞砩希杭跎俦坏腥俗飞钡幕帷
同样的道理,中世纪铸造钱币的技术不够好,金银币质又软,很容易用刀子从边缘偷刮一小块,俗称「让钱流汗」。长程贸易发达后,义大利、西班牙、法国铸的金银币在各地流通,就出现专业的银钱业者,一方做兑换业务(甲乙丙丁各国的钱币互换),二方面做汇票兑现业务。缺德的moneychanger三头赚:一方面赚兑换手续费,二方面赚汇率差价,三方面收到优质良币后,晚上就让钱流汗,然后把被「剥削」过的钱(已从良币变为劣币),流通到市面上。
这些银钱兑换业者,对哪个钱是良币哪个钱是劣币,当然一目了然。但非银钱专业的商人与百姓,在不知情或被蔽的情况下,就收下劣币在市场流通。日子久了被骗的人多了,铸币者就在钱币设计垂直小线,防止让钱流汗。这就引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第二项条件:对货币的品质讯息不对称时,劣币容易在市面流通,行家把良币藏起来不肯花掉。
货币品质讯息不对称的问题,对现代人已无意义,因为:(1)现代的仪器精良,假钞不易在市面流通。(2)讯息传递快速,不易长期广泛地蔽。(3)已全面使用纸钞、支票、信用卡,无良币与劣币(成色优劣)的问题。现在较担心的是良币驱逐劣币。如果你去Q里岛旅行,会发现他们的币值实在太低。我去超市买东西时,几十块的零头因无铜板可找,竟然用几颗糖果找零。Q里岛的国际观光客终年不断,为何不直接改用美元?不行,因为美元(良币)成为官方货币后,印尼币(劣币)就没人要用了。
最后一个问题:在金属货币时代,有可能发生良币驱逐劣币的情况吗?要符合哪几个条件才会发生?在哪些国家发生过?为什麽很少听说?在此只提一下简要的过程与学理。
依我目前所知,只有在西汉的文帝、景帝时期发生过。它会发生的三项条件是:(1)政府不规定良劣币之间的交换比例,也不规定好钱与烂钱的购买力相同。(2)政府鼓励民间自由铸币(放铸)。民间的铸币者,为了让自己的钱(商品)在市场更有竞争力,就相竞提升货币的品质(提升成色),良币就逐渐把劣币驱逐出去。(3)政府设「衡钱法」,让好钱与坏钱在市场交易时,可公开评比品质,让收授双方对钱币的品质,在讯息上能公开、对称。这套做法的缺点是:政府损失大笔的铸币收入,所以到了武帝时,因为讨伐匈奴需要钜额财政收入,就废止这套世上少见的放铸政策。
Dutu, Richard, Edward Nosal and Guillaume Rocheteau (2005): “The tale of Gresham’s la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Economic Commentary, October 2005 (4 pages).
Mundell, Robert (1998): “Uses and abuses of Gresham’s law in the history of money”, Zagreb Journal of Economics, 2(2):3-38. ()
陈彦良(2008)〈江陵凤凰山称钱衡与格雷欣法则:论何以汉文帝放任私人铸币竟能成功〉,《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20(2):205-41。
原刊于《历史月刊》2009年9月号260期
正在读取...
赖建诚 的近期作品[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最新资讯
赖建诚,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2-3)。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专攻经济史、经济思想史。
学术着作:《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Adam Smith …
赖建诚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2:03:03 责任编辑:李志喜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相关的问题,学网通过互联网对“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
我很想知道,大家简单点说明就行了,我理解能力不错
,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几经周折“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最后,良币将被驱逐,他因此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次品俗称“柠檬”)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阿克洛夫。可是他的开创性论文《“柠檬”市场》(在英文中,这篇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在铸币时代。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劣币驱逐良币_庐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5,072贴子:
劣币驱逐良币收藏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为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造铸局长提出,也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他观察:消费者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undebase money)(贵金属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货币(debased money)进行市场交易、流通。
申请花旗信用卡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法则”。格雷欣法则实现要具备如下条件: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或者不方便存放的镍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譬如说,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再比如,在有些大锅饭盛行的单位,无论水平高低、努力与否、业绩如何,所获得的待遇和奖励没什么差别,于是,年纪轻、能力强、水平高的就都另谋高就去了,剩下的则是老弱残兵、平庸之辈,敷衍了事。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再有,官场上的腐败现象如同瘟疫一样蔓延,不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只能吃苦受穷。而且,在众人皆贪的时候,独善其身者常常被视为异己分子,无处容身,被迫同流合污,否则被排挤出局。最后廉吏越来越少,越来越无法生存。这还是劣币驱逐良币原则在起作用。
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人们就习惯从金银钱币上切下一角,这就意味着在货币充当买卖媒介时,货币的价值含量就减小了。古罗马人不是傻瓜,他们很快就觉察到货币越变越轻。当他们知道货币减轻的真相时,就把足值的金银货币积存起来,专门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这个例子说明:坏钱把好钱从流通领域中排挤出去了。为控制这一现象的蔓延,政府发行了带锯齿货币,足值货币的边缘都有细小的沟槽。如果货币边缘的沟槽被挫平,人们就知道这枚货币被动过手脚。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贾谊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这里的“奸钱”指的就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 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时出现的理论。当时,金和银都是法偿货币,在法律上按一定比价具有相同的价值。但在现实情况中,金银的开采成本、市场供求是不太可能完全同步变化的,于是当金相对于银来说更为贵重时,人们必然地储存更有价值的金而使用相对来说没有价值的银,因为交换时是以法定比价而不是实际比价来计算的。如果银相对来说更为贵重时,劣币就成了金,银变成了良币。
在现今社会,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例如香港流通货币中,同时有十元纸币和十元硬币。由于十元硬币较容易伪造,而且较重,携带较不方便,被视为「劣币」。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十元硬币和纸币,他会优先使用硬币,导致「劣币」流通量较「良币」高。
亮点来了。。。。。。。。婚恋角逐中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假定优男A,劣男B,美女C若从资源配置来看,A C结合实属大快人心的帕累托改进。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A男因自身禀赋或客观条件好,选择面比较广,“吊死在一棵树上”的机会成本过大,而B男则相反,可能是“一无所有”,索性“孤注一掷,拼命一搏”。这样B男在追求美女C的努力程度上显然会大于A男,而C女只能凭借对方的行为表现来评判其爱恋自己的程度。往往会被B男刻意粉饰的“海枯石烂,一心一意”的倾慕和忠诚而迷惑,被B男拖入婚姻的“围城”。于是婚恋角逐画上了句号。
以上摘自网络,只供娱乐,非学术探讨!
柚子哥又来涨姿势了
二十世纪,意大利产生了一位最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写道:在一个人人都偷窃的国家里,唯一不去偷窃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在黑羊群中出现了一只白羊,这只白羊就是“另类”,一定会被驱逐出去。
缺牙要及时修复,揭秘种植牙如何做到几十年不掉?
并不是无解,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案就是,严格的规定并严格执行
柚子哥来解释白菜都被猪拱了,好B都让狗艹了的原因呢。
社会管理是无法用道德来实现的,所以一直提倡的道德建设就是瞎扯淡。成本太高!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保持有序
这么说,屌丝还是能逆袭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道德,亦不能安邦。要做到相辅相成,天朝仍需努力
为什么老是发这么长的贴呢?柚子姐姐,为了我们昏花的老眼,友情建议压缩一下。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劣币驱逐良币的例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