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作用不包括

经济资本系列网讯之二;DD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编者按DD“经济资本”是目前国际先进商业银行较为;资本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资本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首先,保证商业银;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理念形成于银行资本管理理论的产;本管理的实践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银行业对资本作;第一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央银行;第二
经济资本系列网讯之二
DD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
编者按DD“经济资本”是目前国际先进商业银行较为普遍使用的管理参数,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成熟,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且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己经成为国际现代商业银行发展所公认的三大进步之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种类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不断创新的业务需要及复杂的国际融资环境,我们必须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而经济资本就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经济资本体系的构建完成对风险的识别和度量,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经济资本相关资料、文章,编制经济资本管理研究系列网讯,供大家学习、参考。
资本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是商业银行从事货币信用经营管理活动的期初的预付与以后的积累。商业银行资本的来源一般有两个:一是商业银行创立时筹措的资本,二是经营利润的一部分。商业银行资本主要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重估准备、权益准备金、次级债务等。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颁布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简称《巴塞尔协议》)将商业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核心资本由股本(普通股、永久非累积优先股)和公开储备组成。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长期附属债务。根据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二是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准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务;三是资本的扣除项,包括商誉、商业银行对未并表的银行机构的资本投资、对非自用不动产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投资等。
商业银行资本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首先,保证商业银行的注册成立和正常经营。为商业银行的成立、组织营业以及吸收到存款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如购买或租赁办公房产、购买及安装设备、购买办公用品等。商业银行为实现持续发展而进行业务扩张和机构扩大也需要资本的保证。其次,吸收商业银行的经营亏损,保护债权人利益,使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能有一定时间解决存在的问题,为银行避免破产提供缓冲的余地。商业银行资本又被称为债权人免遭损失的“缓冲器”。第三,体现商业银行的实力,增强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心。商业银行具有高负债经营的特点,市场信心是决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充足的资本既显示了银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又展示了银行较强的满足客户需要的信贷能力,体现了银行坚实的发展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本在维持市场信心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第四,防止商业银行业务过度扩张导致风险承担过度。商业银行具有企业性质,在追求利润的驱使下,具有较强的业务扩张冲动。业务过度扩张极易造成所积累的大量风险超出银行的承受能力。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应与资本规模相匹配,限制银行的业务过度扩张,防止银行过度承担风险,保护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最后,便于政府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和管制。政府监管部门通过把商业银行的风险与资本挂钩,要求承担的风险与资本保持一致,确定最低的资本充足率标准,约束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限制商业银行盲目扩张业务,促使商业银行提高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保证银行业的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理念形成于银行资本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西方银行业资
本管理的实践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银行业对资本作用的认识经历了重视D不重视一重新重视这样一个略有曲折的发展过程。但上述过程不是简单的循环回归,而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征,反映出人们对资本管理、风险控制的认识水平不断趋于深化。
第一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央银行制度和监管机制尚未成熟,西方银行业主要依靠资本来抵抗风险,各家银行均基于各自不同的风险状况持有和分配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银行持有的资本在性质上都属于“经济资本”的范畴。当时各家银行普遍维持着较高的资本比率。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出现及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角色的确立,银行不再需要保留大量的资本以抵御风险,资本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遂开始削弱,银行的资本比率也随之大幅下降。同时,由于早期的金融监管标准无法完整、确切地描述各类风险,甚至就连这种标准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因此,当时的银行总是倾向于持有较实际需要更少的资本。这在客观上起到了纵容银行与当时监管制度博弈的作用。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国际银行业发生了一系列危机事件和丑闻,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重新强调资本充足的必要性。比如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放弃了限制银行存款利率的Q条款,改用最低资本比率要求来控制银行风险。银行再度重视并重新审视资本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1988年出现的“巴塞尔协议”则为国际银行业营造了资本外部管理的框架结构。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银行业逐渐地、越来越多地从自身业务角度而非从被监管者角度来看待资本内部管理的问题。对银行而言,资本不仅是吸收风险的缓冲装置,也是银行配置资源从而获取利润的工具。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资本是有成本的,是一种经济资本,而不仅仅是监管者眼中的管制性资本。相应地,资本比率不能仅满足于监管者制定的最低标准,还要同时从安全与盈利两个角度出发,以确定最佳比率;不仅要确定银行整体的资本需要量,还要考虑资本在银行内部各部门和各业务条线之间的合理配置,并以此作为衡量各层次直至整个银行业绩的标准。
至此,人们对资本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合理、有效和低成本地使用和配置资本,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提高资本收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探索的主流课题之一。银行资本管理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一个独特分支逐渐形成。其主要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即资本的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外部管理指监管者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监督和调节;内部管理则是银行自身基于安全和盈利的需要而对资本实行的管理,风险的计量、经营业绩的衡量和资本成本的核算则构成资本内部管理的三大基石。20世纪70年代,美国信孚银行 (现在已并入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最早将经济资本应用于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模型中,目的是通过计算风险条件下的收益及向部门分配反映风险水平的交易限额以降低风险。
来源:《南方金融》2008年第1期、《现代商业》2008年第3期、《新金融》2008 年第3期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损失分为三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
预期损失是在一般情况下,银行在一定时期可预见到的平均损失,银行可通过调整业务产品定价和提取相应的风险拨备来覆盖,从业务的收益中作为成本来扣减,所以它不构成真正的风险。异常损失则是指超过银行正常承受能力的损失,通常发生概率极低但损失巨大,例如战争和重大灾难袭击等,银行一般无法做出更有效的准备,只能采用压力测试的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设定应对方案。非预期损失介于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之间,就是超过预期损失的那部分潜在损失,它具有波动性,是一个变动的量,由于不知道它会不会发生,因此无法列作当期成本,不过银行可以对其发生概率和损失金额进行量化,并据此计算最低资本额加以防御。这部分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一般被称作经济资本。进一步
来说,经济资本是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超出预期损失的那部分损失,在数量上与银行承担的非预期损失相对应。它是人们为了风险管理的需要而创造的一个虚拟的概念,不是一个现实的财务概念,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直接反映出来。可见,经济资本不等同于银行所持有的实收资本,也不等同于银行的监管资本,它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是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相对应的。经济资本并不是真实的银行资本,是指所“需要的”资本,“应该有”多少资本,是由商业银行根据其内部风险管理需要运用内部模型和方法计算出来的用于应对银行非预期损失的资本,也是银行自身根据其风险量化、风险管理能力认定的应该拥有的资本金。但是当非预期损失发生后,就需要通过实际冲减相应资本的方式来弥补,就转化为会计资本的概念,即实际资本量的概念。
经济资本作为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工具,其主要作用有:
第一,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经济资本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状况,显示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有效的经济资本应用要求银行具有包括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先进的风险识别计量手段等内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通过对风险进行复杂严密的计量来确定和分配经济资本,并通过对经济资本规模和结构的管理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极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二,促进商业银行资本的合理配置。经济资本的应用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注重资本回报率的提高。银行通过把经济资本在不同地区、部门、客户和产品间的配置,显示真实风险水平,平衡风险与收益,实现风险与资本相匹配的发展。
第三,推动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商业银行通过对经济资本占用的计量,设定合理的资本回报要求,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或股东价值增加值为考评指标,衡量各地区、部门、客户和产品创造的真实价值,可有效防止盈利水平与风险承担脱节、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不一致的现象,能更好地协调股东、管理层、员工、客户、监管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
第四,引导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优化。商业银行通过对经济资本的计量、分配和绩效考评,不断调整经济资本的规模和结构,引导全行的经营资源配置向经济资本占用少、回报率高、重点发展的方面倾斜,从而不断提高全行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来源:《南方金融》2008年第1期、《现代商业》2008年第3期、新金融》2008 年第3期
商业银行的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概念。账面资本是指商业银行实际账面拥有的资本金,即所有者权益,又称权益资本,等于银行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之差。按照巴塞尔协议,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是指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和,附属资本是指呆帐准备、坏帐准备、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累积折旧、次级长期债务等之和。账面资本是银行的财务报表呈现出来的资本。
监管资本指监管当局规定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是监管当局一般规定银行必须持有的最低资本量,所以监管资本又称最低资本。监管部门主要通过资本充足率实施对银行资本的监管,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100%。同样,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
经济资本不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所列明的所有者权益(权益资本),也不是监管当局规定的银行必须拥有的资本(监管资本)。它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考虑经营风险对资本的要求而创造的一项管理工具,是银行根据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是基于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它是一个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相当的资本,它不是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资本,它是一个“算出来的”数字。从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度讲,经济资本就是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
账面资本是商业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基础;监管资本是实施资本
管理的主要依据;经济资本是实施资本管理重要工具。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限制银行风险行为、保障银行业稳健运行的重要工具,体现了监管当局的要求。但监管资本不能代表银行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监管规定也不一定符合特定银行风险特征。而经济资本反映了市场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它是银行为所承担的风险而真正需要的资本。银行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将监管当局和银行内部管理层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传导到各级经营主体和业务条线,实现资本限制不合理业务扩张与控制风险的功能,从而保证债权人的权益,增强公众信心,实现资本保证银行正常经营发展的功能。从资本需要量上来看,监管资本是银行资本管理中最低的资本量。从资本的外在要求来看,经济资本反映了股东价值最大化对银行管理的要求,而监管资本反映了监管当局对银行管理的要求。
就监管资本与账面资本而言:二者的区别在于,除了包括账面资本的内容之外,监管资本还包括如次级债务和可转换债券等混合型资本工具(混合型资本工具是指这些金融工具既具有股权的某些特征,如清偿次序低于一般债务,期限较长,又具有债权的某些特征,如定期支付利息)。次级债从会计的角度看属于负债,但由于它是银行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可以满足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要求,在监管角度上可看作是自有资金,作为附属资本记入监管资本。平常我们讨论的资本充足率等,就是监管口径的资本概念。
就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关系而言:监管资本是银行监管当局根据当地情况规定的银行必须执行的强制性资本标准,属事后监管的范畴。经济资本、监管资本与账面资本的数量在理论上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上,当经济资本接近或超过账面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意味着该银行或者应该通过增资扩股等途径增加实际资本,或者收缩业务规模,降低风险敞口。应该对资本采取某种措施(筹资、减资等)。目前,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总量关系是离散的,并且经济资本低于监管资本是主流,原因在于,银行内部在计算资本实际需要时,一般会考虑资产组合等风险管理手段对减少风险的作用,而目前监管资本的计量没有考虑这一因素。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主流趋势是收敛和一体化,原因主要在于监管方已经开始以经济资本为方向调整监管资本的计量并将经济资本系统的建设也作为银行合规行为监管的一个内在部分。
从理论上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可适当大于账面资本(所有者权益),因为除所有者权益承担一部分风险外,国家信誉和公众对于财政支持的预期也承担了一部分风险,是银行隐含的资本。
从发展程度上看,账面资本、监管资本都己具备了严格的理论基础和计算规则,其中,账面资本是现代会计理论的重要要素,监管资本则是现代银行监管的关键内容。而经济资本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尚处于发展初期,是经济学家从风险角度分析银行经营状况而引入的一个概念,代表了现代风险管理的前沿和方向。
来源:《南方金融》2008年第1期、《现代商业》2008年第3期、《新金融》2008 年第3期
1988年资本协议在其实施初期,作为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游戏规则,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健康与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全球技术进步及金融创新,金融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监管资本计量失去了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不能准确反映各银行客观承担的风险水平,因而已无法保障其目标的实现。在这种背景下,历经6年时间,新协议最终制定出来。
新协议继承了旧协议的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仍将资本金视为最重要的支柱,提出了一整套循序渐进的计量风险的先进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树立了另外两根支柱D监管者对银行资本充足的审查以及市场对银行资本充足的约束。三个支柱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程度能有足够的敏感度。新协议提供了计算资本充足更高级、更
精确的方法选择,在监管方面不再单纯使用外部标准,强化了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意识,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合理匹配。以维持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银行国际竞争的公平性。
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更加具有风险敏感性的新资本协议。新协议将风险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并提出“三个支柱”(最低资本规定、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要求资本监管更为准确的反映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第一支柱DD最低资本规定。新协议在第一支柱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几种备选方案。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内部评级法。对于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一些的银行,新协议建议其采用标准法来计量风险,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当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达到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后,银行可采用内部评级法;在计量市场风险方面,应用较好的是VAR技术,分别用于计算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权风险和商品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的组合风险,并加总得到总的市场风险,同时鼓励银行采用自己的内部风险管理模型。对操作风险的计量,新协议规定,可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是基本指数法,第二种是标准法,第三种是高级计量法。委员会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方案以备选择。
第二支柱DD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委员会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是最低资本规定和市场纪律的重要补充。具体包括:一是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四大原则。原则一:银行应具备与其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总量资本的一整套程序,以及维持资本水平的战略。原则二:监管当局应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的评估情况及其战略,以及银行监测和确保满足监管资本比率的能力。若对最终结果不满足,监管当局应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原则三:监管当局应希望银行的资本高于最低监管资本比率,并应有能力要求银行持有高于最低标准的资本。原则四:监管当局应争取及早干预从而避免银行的资本低于抵御风险所需的最低水平,如果资本得不到保护或恢复,则需迅速采取补救措施;二是监管当局检查各项最低标准的遵守情况。银行要披露计算信用及操作风险最低资本的内部方法的特点。作为监管当局检查内容之一,监管当局必须确保上述条件自始至终得以满足。委员会认为,对最低标准和资格条件的检查是第二支柱下监管检查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其它内容包括监督检查的透明度以及对换银行帐薄利率风险的处理。
第三支柱DD市场纪律。新协议强调,市场纪律具有强化资本监管,帮助监管当局提高金融体系安全、稳健的潜在作用。新协议在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以及资本充足率四个领域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定量及定性的信息披露内容。监管当局应评价银行的披露体系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新协议还将披露划分为核心披露与补充披露。委员会建议,复杂的国际活跃银行要全面公开披露核心及补充信息。关于披露频率,委员会认为最好每半年一次,对于过时失去意义的披露信息,如风险暴露,最好每季度一次。不经常披露信息的银行要公开解释其政策。委员会鼓励利用电子等手段提供的机会,多渠道的披露信息。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经济形势的复杂化,及银行经营风险的日趋增加要求银行经营管理的精细程度不断深化。银行试图既要维持一个合乎监管要求的最低资本水平,又要通过资本运用尽可能产生最大效益,如何理性分配经济资本是至关重要的一种管理手段。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的结果看,它深刻地改变了银行的管理哲学,关于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二是微观全面风险管理,三是宏观全面风险管理。它从理论和技术的角度为经济资本管理提供支持。
第一,将风险明细为三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涵盖了银行的各类业务风险,为经济资本的计量提供便利;
第二,新协议中就银行风险的识别、计量、控制等风险管理的各环节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高等教育、中学教育、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78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等内容。 
 由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变为外延扩大再生产 的方式 c、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有( ) 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  西方定义,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字典》 ,指资本市场的运营,资产的供给与...在货币多样 化的今天, 现代金融中的含“金”量越来越少, 但其内涵、 作用及...  资金成本的含义和作用: 1)资金成本是衡量筹资、投资经济效益的标准; 2)资金成本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它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中,而且不可避免的也存 在于...  资金成本的含义和作用: 1)资金成本是衡量筹资、投资经济效益的标准; 2)资金成本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它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中,而且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于社会主义...  各国经济通过商品贸易实现国际联系 B、资本输出 C、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 正确...而 外延式软化又反作用于内涵式软化,两种形式软化的结果,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  答:社会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内容: (1)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答: (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内容是:资本...  (2)作用:国家垄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双重的,既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 促进...本质和内在矛盾,因而也就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是...  (小 P5,10) 答: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作用,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 益。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  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C.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两者的内涵...II(V+△V+M/X)=I(C+△C) 16、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特点是( ) A....方式在单独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等比率扣减对业务单;第三,分散化资本配置方式;第四,边际或增长资本配置方式;由于上述经济资本配置方式各有优劣,所以对银行来说;来源:《南方金融》2008年第1期、《现代商业》;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以利润、业务规模的绝;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指标解析;首先,一般的公式为:;RAROC=(税后净利润一资本成本)/
方式在单独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等比率扣减对业务单元的资本配置。这一方法虽然可以在全行层次上减少实际经济资本需求,但它却会对业务单元造成不公平经济资本配置和业绩衡量。对相关性较低、风险降低的业务单元配置过多经济资本和风险限额,从而低估其风险收益;相反,对相关性较高的业务单元却配置过少的经济资本和风险限额,从而高估其风险收益。
第三,分散化资本配置方式。该方式以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承认并考虑各业务单元之间的相关性对经济资本总量和各业务单元所需经济资本的作用。分散化经济资本通常也被称为配置资本,它可以使用业务单元的单独资本乘以业务单元和整个银行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出。这说明了分散化经济资本由整个银行资产的标准差以及业务单元的资产与总资产之间的相关性所决定。它在对个别业务单元配置经济资本时,以该业务单元对银行整体和其他业务单元风险量的贡献为基础,也被称作内部β方法。它对风险的配置基于对每一业务单元和机构整体的相关性一一协方差计算的β值,它是对股票市场基于某股票和整个市场的协方差计算β值在银行内部的衍生运用。分散化经济资本的目的是在组成公司的业务单元中分配分散化利益。因为分散化利益以减少的经济资本形式被配置到不同业务单元中,针对所有公司业务单元的分散化经济资本之和将等于公司的总经济资本。
第四,边际或增长资本配置方式。衡量每增加一个业务单元给银行带来的资本增量,或每减少一个业务单位给银行带来的资本减量。它通过对增加或减少业务单元前后银行资本总量的差额的比较来计量经济资本量。在采用这一方法时,同样可以考虑多元化效应D在资产和业务组合中增加一个相关性低的业务单元,会减少其他业务单元的经济资本需求,相反则会增加其他业务单元的经济资本需求。银行整体的经济资本随业务单元加入或剥离而增加或减少的程度取决于增加或减少业务单元的收益和其他业务单元及银行收益的相关性。如果新增业务单元和其他业务单元收益之间具有负相关性,它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降低银行的经济资本。这一方法的优越性是考虑了银行业务的动态性变化和业务规模的增长,所以更加适于对银行并购和业务单元剥离做评估。
由于上述经济资本配置方式各有优劣,所以对银行来说最合理的方法是根据具体状况综合采用上述模式。但总的来看,考虑了分散化的方式在经济资本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代表了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方向。配置经济资本到银行特定事业单位和业务中,提供了价值最大化管理决策制定的基准,资本配置的难题是没有单一方法可以完成它。
来源:《南方金融》2008年第1期、《现代商业》2008年第3期、《新金融》2008 年第3期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以利润、业务规模的绝对量以及资产收益率(ROA)、股本收益率(ROE)等为主要指标,忽视了资本占用成本,未充分考虑风险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片面追求账面利润和资产规模而漠视潜在风险的短期行为,不能真实反映承担的风险状况、业务质量和真实的经营业绩。基于经济资本的绩效考核指标D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经济增加值(EVA )强调了资本占用成本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更为真实的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和资本回报率,使得绩效考评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指标解析。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理论首先由美国信孚银行(Banker'' s Trust)于上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得到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广泛应用,己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核心和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其计算公式如下。
首先,一般的公式为:
RAROC=(税后净利润一资本成本)/经济资本
其次,我国银监会公布的公式为:
RAROC=(收益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第三,商业银行内部常用的公式为:
RAROC=(帐面利润+调整项目一经济资本×平均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资本
与传统的资本收益率指标不同的是,RAROC指标的分母采用的是经济资本,分子中扣除了预期损失,由此计算的资本利润率指标,既体现了银行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把银行的风险与收益紧密联系在一起。RAROC将未来可预期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当期做利润进行调整,衡量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并且考虑了为可能发生的非预期损失要做出的资本储备,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益,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把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RAROC弥补了传统的利润考核指标未考虑风险因素的缺陷。商业银行在评价业务盈利情况时,必须考虑所承担的风险,如果业务承担的风险过大,其占用的经济资本就高,即使实现的利润较大,其资本收益率不一定高,甚至有可能为负数。因此,银行应在适度的风险水平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RAROC作为基于经济资本考核的主要指标,在商业银行应用中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RAROC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提供依据。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没有考虑信用资产的非预期损失,没有将风险与收益统一起来。运用RAROC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分析客户信用等级及其在还款期限内的转移概率,计算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计算还款期限内的收益,将RAROC值与银行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进行比较,衡量这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据此调整贷款价格,并决定该笔业务贷与不贷,确定有关贷款条件。
二是商业银行运用RAROC指标可以实现经济资本的合理配置。首先,商业银行通过计算将需要的经济资本与账面资本比较,可以评价自身资本充足状况,然后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各类组合资产的RAROC,衡量各类组合资产的风险收益,对银行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银行可以依据对各类组合资产的RAROC的动态监测,对RAROC指标恶化或有明显不利趋势的组合资产及时采取措施,通过调整新增资产业务结构,或通过对存量资产出售、证券化或其他信用衍生工具等方法进行积极的处理,不断优化经济资本的配置,力求银行总体上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三是在绩效考核方面,RAROC可以作为平衡利润和风险的重要指标。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如果没有一种平衡利润和风险的经营理念,并在激励机制中加以体现,便容易鼓励过分追求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为,不利于银行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着包括责任人问责处理制度等处罚措施,也会导致业务人员和管理者倾向于过度高估风险而影响业务发展。因此在制定对利润中心和个人的业绩考核依据时,应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不能只偏重其中一方面。
四是RAROC指标可以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商业银行各产品组合和考核单元的风险调整收益率是其制定并实施经营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通过计算RAROC,来判断不同考核单元或产品组合的风险和盈利水平,从而确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主流业务,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业务发展战略。
五是RAROC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管理工具之一被应用于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中。在银行总体层面,RAROC是进行资本分配和设定经营目标的手段。最高管理层在银行对风险的最大可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计算银行总体需要的经济资本并与监管资本和帐面资本比较,评价自身资本的充足状况;同时,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对银行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将股东回报要求转化为对银行总体和各个业务线的发展目标,用于业务的审批和绩效的考核。在单个业务层面,RAROC是业务决
策的依据,可以用来衡量一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确定是否办理该笔业务以及确定业务定价。在资产组合层面,RAROC是组合管理的坐标和有力的工具。银行在考虑单个业务的风险和组合效应之后,主要依据对组合资产的RAROC测算和动态检测,衡量各类组合的风险收益是否平衡,并对RAROC指标恶化或有明显不利趋势的组合资产及时采取措施,谋求银行总体在可接受风险下收益的最大化。此外,通过对各项业务、产品,甚至每一笔具体交易用共同的RAROC基础进行比较,管理者可以采取有效的奖罚措施鼓励员工的正确行为,激励他们自觉追求风险可接受情况下盈利最大化的目标。同时,通过这种比较,管理者可以明确做出哪种业务扩张哪种业务收缩的战略调整。
来源:《南方金融》2008年第1期、《现代商业》2008年第3期、《新金融》2008 年第3期
经济增加值(EVA)是基于经济资本考核评价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是由美国stern-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指的是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后的经济利润,有时也称为经济利润,其计算公式如下: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一资本成本
从公式可以看出,企业投资所获得的超额回报,不仅要能够充分地补偿所有的经营成本,而且要能够充分地补偿所有的资本成本。如果企业的资本收益超过了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报酬(即资本成本),则EVA为正数,那么企业就具有真实利润,企业经营者就增加了企业价值,为股东创造了真实的财富。反之,如果企业的EVA为负数,则说明企业的净利润不足于补偿资本成本,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低,股东未得到要求的回报。
在商业银行应用的EVA计算公式如下: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一经济资本成本=风险调整后的净利润一(经济资本额×经济资本回报率)
经济增加值为正值,表明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在弥补经营成本、风险成本(预期损失)和经济资本成本后仍有剩余,是银行在满足股东最低回报率要求后赚取的超额利润,是银行真正的价值创造。经济增加值为负值,说明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不能完全补偿非预期风险成本,盈利水平没有达到股东的回报要求,需要增强盈利能力或者减少经济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价值增值创造能力。
经济增加值包含了利润、资本成本、风险等三大要素,在商业银行应用中具有如下优势。
第一,准确评价银行的经营业绩。在绩效考核中通常采用的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每股收益等指标,由于没有考虑资本成本因素,不能反映资本净收益的状况和资本运营的增值效益。经营利润大于零并不意味着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在效益会计核算体系中有可能出现公司表面盈利而资本实质缩水的现象。要反映真实的经营业绩,考核投入资本的净收益状况,需在资本收益中扣除资本成本。由于强调资本成本,经济增加值最大化与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一致的。
第二,引导银行减少短期利益行为,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经济增加值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和资本成本约束,可有效避免银行资产和资本的盲目扩张、不计风险地追求利润等短期行为,促使银行从注重存贷款规模和账面利润增长的方式向注重资产质量、业务规模与盈利水平相匹配、风险控制与资本回报兼顾利润等内涵发展的方式转变,促进银行长期持续发展。
第三,促进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基于EVA的考评促使银行根据风险系数自觉调整资产结构,减少风险权重较高的资产规模,提高债券、票据、中间业务等低风险权重的资产比率,从而减少经济资本占用额度,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促使银行通过技术创新和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利用经济资本的主动分配和调节,引导各业务线的合理扩张与收缩,降低风险资产总量和比例,实现经济增加值的最大化。
第四,提升银行的价值创造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价值最大化,而EVA的本质就是银行价值的增加值。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就是要使银行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尽可能大的增值,即实现EVA指标的最大化。EVA评价体系把“价值增值”这一概念当作激励机制中的关键变量,真正把经理人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统一起来,使每一位经理人认识到,增加自己的利益唯一的有效的方式就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从根本上实现了各职能部门、经营部门真正意义上的协调统一。EVA也促使银行的经营行为兼顾了除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一致。
来源:《南方金融》2008年第1期、《现代商业》2008年第3期、《新金融》2008 年第3期
建行是国内最早推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国有商业银行,该行于2002年初步建立起经济资本分配办法,但主要是对各分行经济资本的事后计量,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功能。2004年建行总行出台了《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以确定的年度经济资本增长率目标和经济资本回报率目标为年度预算的逻辑起点,据此确定和分配增量经济资本额度,再安排年度业务计划和其他财务收支计划。在确定全行经济资本总额和当年经济资本增量的基础上,测算全年可扩张的风险资产数量。然后根据资产性质和资产损失特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不同区域、行业、产品和企业间分配经济资本,引导各级行调整业务和产品结构,同时建行规定各级行占用经济资本的期望回报率必须达到13%,试图据此硬化约束,推动各级行权衡效益和风险,改善资源配置和经营绩效。
中国银行2004年引入了经济资本的概念,中国银行对各分行经济资本计量对象仅涵盖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管理已经纳入了信贷管理流程。中行以预期收益率作为资产组合管理的核心指标。该指标分为度量和优化两个阶段。在度量阶段,根据资产组合在地区、行业、产品、客户分布状况,度量一年之内各维度资产组合产生的净利息收入与占用监管资本之比。在优化阶段,以风险暴露的增长额和监管资本的增长额作为约束条件,对下一阶段经风险调整的预期收益率进行优化,在全行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设地区、行业、产品和客户的风险限额,以此约束各级机构、各类业务按照全行最优结果扩展业务。该指标最大的特点在于根据全行监管资本虚拟分割结果,把它作为各级机构业务发展的硬约束,制约了各级机构的盲目授信行为;同时在业务的当期收益中扣减了风险成本,风险暴露的滞后性在当期业绩度量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有利于建立自我约束,稳健发展的风险管理机制。
农行设计了“内部系数法”计量经济资本。2005年年初,农总行制定并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以农行现有信息系统的会计和统计项目为基础进行了业务(资产)分类,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风险权重,结合农行的政策导向和实际的资产风险状况,对每类业务(资产)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即资本需求比率,据此在各类业务(资产)中分割经济资本。
从各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情况看,经济资本管理强化了资本对风险的防御和对资产总量扩张的约束,硬化了经济资本的最低回报要求,增强了经济资本配置资源的功能和对业务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初步形成了经济资本在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用。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资本实力以及股东价值,正取代资产规模成为评价银行的主流标准。日本银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采取了一种低价格海外扩张战略,并实施了一系列无助于增进股东价值的兼并收购行动,资产规模迅速膨胀。但不幸的是,这种扩张不计风险,不受资本的约束,造成银行的资产质量大幅度下降,资本基础严重萎缩。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银行业不得不进入痛苦的调整期,消化历史包袱,增资扩股,充实资本实力。日本银行的经验表明,将风险和资本割裂开来的发展战略最终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加大;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的融资方式发生了转变,商业银行传统的主要依靠存贷款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同业竞争加剧,银行业的发展标准正逐步与国际接轨,资本管理也要与国际标准逐步靠近。2004年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公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从日起实施,2004年,我国拿出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中行、建行两行注资,对两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这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正在由政府信誉变成银行资本。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转变迫切需要银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国内银行必须迅速确立资本约束思想,并积极引入成熟的资本管理技术,建立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实现业务发展的速度、效益和风险相协调。
通过计算银行总体需要的经济资本,银行可以了解经营风险的大小,评价自身资本充足状况,通过将有限的银行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按风险大小进行配置可以达到控制银行经营风险的目标,在制定业务战略规划时对业务发展规模与风险变化之间的关系也给予充分考虑,可以提高业务发展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使银行的战略规划在理性的框架内进行。
对经济资本配置根据经营绩效的好坏进行优化调整,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解决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问题。商业银行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兼顾商业银行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长期和短期收益、以及收益与风险之间的有机联系。传统的用帐面利润除以帐面资本的资本回报率的计量,没有反映银行的非预期损失,不能反映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以经济资本理念为基础的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是商业银行在充分考虑分支机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情况下的真实盈利能力的科学反映,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分部门、分产品进行考评,才是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因而较好的规避了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而获取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也较好地解决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来源:《南方金融》2008年第1期、《现代商业》2008年第3期、《新金融》2008 年第3期
一是弹性的资本管理机制与刚性的宏观调控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现行的经济资本管理方案中,只要不超过总行核定的经济资本额度内,分行在一定的资本总量内自由摆布资产,并且主要通过利益引导进行调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总行对贷款规模的控制能力。但在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的大背景下,控制银行的贷款规模仍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所以贷款规模的控制主导权必须集中在总行才能有调控的力度,所以弹性的资本管理与刚性的宏观调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二是经济资本系数设定不合理。目前很多银行运用经济资本占用系数来计算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占用系数实际上是1988年巴塞尔协议关于系数法的一种细化。但系数确定还存在相对粗线条的判断,无法运用精确模型提供依据。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资本占用系数设定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具体体现在:
第一,经济资本占用系数设定有欠精细。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实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办法》采用的是“内部系数法”,即将资产业务分为三大类(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和表外资产)、41小项,经济资本分配系数=风险权重×X%(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进行计算,如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风险权重按100%,那经济资本系数就是8%。这种比较粗的分类无法精确体现每项业务的具体风险:首先,这种“内部系数法”分类比较粗,对具体业务的行业、客户信用等级、不同担保方式等均未得到区别反映。如同样是短期贷款,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风险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高等教育、中学教育、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78经济资本的内涵及作用等内容。 
 资本经营 (1)资本的含义。在中国,具有经济学常识的人们对资本(Capital)的理 ...按其在社会资本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划分为金融资产与非金融 资产,金融资产...  产品形象的内涵及对企业经济创新发展的作用 --宁绍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设计系 ...上述对社会资本的内容用来描述产品形象的性质也是适用的: 其一、产品形象是一种...  资金成本的含义和作用: 1)资金成本是衡量筹资、投资经济效益的标准; 2)资金成本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它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中,而且不可避免的也存 在于...  资金成本的含义和作用: 1)资金成本是衡量筹资、投资经济效益的标准; 2)资金成本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它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中,而且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于社会主义...  各国经济通过商品贸易实现国际联系 B、资本输出 C、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 正确...而 外延式软化又反作用于内涵式软化,两种形式软化的结果,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  答:社会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内容: (1)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答: (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内容是:资本...  (小 P5,10) 答: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作用,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 益。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  (2)作用:国家垄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双重的,既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 促进...本质和内在矛盾,因而也就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是...  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C.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两者的内涵...II(V+△V+M/X)=I(C+△C) 16、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特点是( ) 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资本回报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