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 智昭宣请问我们这个家族有多大

李氏家族祭祖大典程序
李氏家族祭祖大典程序
收藏武林盟主121设好香案,祖宗牌位,各式祭品。司仪站于香案左侧,牌位三个,正中为始祖贵先公,两侧略向内收。2司仪宣布;“李氏宗族祭祖仪式开始,现在宣布仪式纪律;参加祭祖人员要保持庄严肃穆,不得喧哗嬉笑”3司仪: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宗开滦州,忠良孝友笃家风。李氏一族,名人辈出,得姓于上古帝王颛顼之后 皋陶后代理徵,老子之祖利贞,李氏一族名人辈出,不但有李冰的“岷江水利千年颂”更有李贺“昌谷诗风万里香”武有名将李牧李信力能安邦;文有李悝(音;亏)李固慧能治国,不愧为华夏第一大姓。八里王官营李氏一支,源出山西洪洞,顺治初迁入滦州榛子镇八里王官营村,始祖贵先公,瓜瓞四沿,而今传十二世,终成李氏望族,今李氏一族,各支各派,同聚八里王官营,公祭先祖,受谱明宗。现在我宣布,祭祖大典,正式开始!有请今天李氏家族代表,主祭李贺军先生上场发言。1楼 21:54&|武林盟主12主祭发言,主要来源于网络,略加修改盛世祭祖钟鼓响,光前裕后谱华章。尊敬的各位宗亲:大家好!时惟公元2013年,岁在癸巳,时值春月。李氏各支族人恭集祖茔,共同祭祀功德高祖。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这是我们李氏家族所有族人的共同心愿和情怀。在这庄严而隆重的时刻,我们首先要虔诚地感谢我们的先祖,凭着他们的卓越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坚强意志,使我们的家族日渐繁荣兴旺!同时,我们要由衷地感谢为李氏家族修谱提供线索和帮助的全体成员,尤其是永胜堂十世孙李坤,年不及弱冠,却以以束发成童之身,行立业成人难行之事,以一己之力,东西奔走,南北呼号,主倡修谱大业,作为李氏宗族各支,共同感谢十世孙李坤为这次祭祖活动和我们李氏家族的修谱工作所付出的辛劳!祭祀祖先,追忆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之所以从全国各地相聚在这里,虔诚地举行这个祭奠仪式,是因为我们的身上都有着共同的血缘,我们的骨子里都有着相同的基因。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血脉相连、手足同根的一家人!我们以传统的祭祀形式来缅怀我们共同的先祖,寄托着全国各地李氏家族同胞们的思祖之情。希望在缅怀先祖,弘扬祖德的同时,更加激励我们的后人承前启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再展宏图!我们所有的李氏家族子孙,都应该发扬先辈们为家族的兴旺繁荣而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精神;都应该紧密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尊老爱幼,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谋发展。为家族和社会的和谐繁荣,为国家的昌盛富强尽心尽责。正是因为家族骨肉亲情的支撑,我们今天才得以相识、相聚,才能够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一个人,一个宗族,只有在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才有可能发展壮大,才有可能走上阳光大道。因此,我们不仅要倡导家族的和睦团结,更要把我们这个宗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各位宗亲,这次祭祖活动,可以说是我们家族活动的一个新起点,是首届。今后,我们将会更加有序,更加深入地开展各项家族活动,以促进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交流和团结,逐步让我们这个家族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脉络不断清晰和完善。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将使我们的家族更加和睦,更加团结,更加兴旺繁荣!让我们的先祖欣慰于九泉!让我们的后人为我们的“李”姓而骄傲!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从东北和内蒙远道而来的李氏宗亲,你们不辞舟车之苦,千里归宗,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亲情温暖,更要感谢几位非李氏宗族的贵宾朋友,感谢你们光临指导我们的祭祖大典,同时我们衷心祝愿全国各地所有同族宗亲,身体健康,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司仪;下面请观礼嘉宾,李坤的忘年至交知秋山人代表观礼嘉宾发言2楼 21:57&|武林盟主12知秋山人原创,本人略加修改。李坤,滦县榛子镇八里王官营人。滦籍李氏永胜堂十世孙,年不及弱冠,少年老成,性好研古,尤喜地方古俗文化。能书善对,书法绘画略有小成,众皆因其年幼多学而奇之。一 十三岁,适外祖家,见有古传家谱一部,研读之余,遂生为李氏修谱之念。继而遍访族亲,日搜夜记;单车上下水路,轨行内蒙赤峰,电通天津、呼市,网联辽宁湖北;走丰润,下开平,收集资料;拜名贤,登网络,积累知识。辛卯年底,着手整理,壬辰八月,初稿杀青。其间多少辛苦,人未可知也。谱分五卷,字记累万。辈份清晰,支派分明。乃由先祖于顺治元年自山西肩担至此落户起,瓜瓞蕃衍三百余年,孙逾十三代,脉分十二支。现有人口五百余。谱中历史沿革之事变、英雄人物之功绩,皆一一记载。吾观人之修谱,必集四五贤达,专司恒务,另有多人相偕,经年累月,或可辍成。而李坤修谱,凭一己之力,以束发成童之身,行立业成人难行之事,且朝夕用功,不误学业。年不弃久远,地不废偏荒,但凡族人,悉数录之,蝇头小楷,点捺工整。若非异质,何有此成?山人与坤,识于网络。爱其少年英才,揽为忘年之交。初见网名“独家记”者,莫名其意。至其修谱告罄,乃幡然顿悟:是明独家修谱之志耳。老朽曾打油一首,赞李坤修谱一事,辑录于右。独行千里为寻根,神童妙笔写宗亲。少年谁可担大任,八里王官小李坤。3楼 21:58&|武林盟主125司仪;下面,请在场各位整理衣冠,庄严肃立,恭候祭祖仪式正式开始。开始祭祖上香;上净水,主祭陪祭净手(三童男端净水上场,主祭和陪祭净手) 上净巾,(三童男端净巾上场,主祭陪祭擦手)6司仪;“明烛”“上香”主祭和陪祭分别点燃正中和两侧的供烛,再点供香,先不插入香炉,背对香案面向外举香迎列祖列宗司仪念;脉接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滦州绵瓜瓞;源开有宋,幸龙章凤诰,多传古镇世簪缨。今黄道吉日吉时,李氏宗族各方各支,同聚先祖莹前进行祭祖发谱仪式,恭请列祖列宗一同前来享用肴馔果蔬,莅临发谱,共彰祖宗之功德,以表后世之虔敬!愿我祖硕德懿行,泽被子孙主祭和陪祭弯腰拱手,双手举香过头,鞠一躬,回身将香分别插在香炉里,三人后退行跪拜礼,礼毕主祭站于香案右侧。陪祭分别站于香案两侧,一在主祭身边,一在司仪身边。7司仪;下面宣读祭文4楼 21:59&|武林盟主12网络无骈体祭文范文,行文本人原创,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时维公元,二零一三。岁次癸巳,月逢甲寅,日和乙卯,吉时乙巳。上应天时,下和阴阳,今于王官营村,先祖燕地后裔,李氏分宗各支,谨备三牲礼仪,奉祭祖宗位前。刚鬣(祭祀用的猪)锦雉(鸡),清酌(酒)庶(多)馐(美味食品),时鲜果品,礼乐香楮 。李氏一族,秉舜帝之遗风,成至孝之仪礼,恭请祖宗,享我蒸黍。先祖位前,思绪万千,追念伊始,创业维艰。始祖利贞,老子之祖。帝胄颛顼之后,皋陶后代理徵。渊源出自陇西,福泽播于四海。春秋经传道德,盛唐名重谪仙(李白);汉民元礼(东汉李膺),堂墙敬称龙门,唐臣李泌(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说的就是他),庋藏号为邺架。唐平阳娘子军兴;宋清照漱玉词丽。须眉巾帼,各逞英豪。滦地李氏,始祖贵先。原籍山西,顺治元年,迁徙入滦。王官营村,滞留有年。历传一十二世,繁衍三百春秋,后世子孙,早越藩篱。东西南北,广布户籍。三世长门二男,继传傅氏血脉。祖宗余脉初分,李氏支系蔓延,客居上下水路,延年长居久安。承遗风忠孝传家,荫祖德叶茂枝繁,枝延板桥开平,叶散沈阳赤峰。日月交移,遑论遐迩。一祖而始,百户千传。手足同根而生,一脉渊源同流。堂支源传有序,百代终归一体。李氏各支,英才辈出。抗倭烈士标史册,建政勇士注丹青,悲壮义举可泣,英勇伟绩当歌。通工亦能善贾,人才济济辈出。百业都能齐家,千行皆可立业。上感苍天垂顾,下承祖宗阴德。居庙堂于国无愧,处江湖为族争辉。始祖性情,诚信仗义行事。耕读诗礼传家,崇尚孝悌为根,遵法守纪为本。尚武修文,不废稼穑。李氏一族,铭记祖训。垂范慎行于前,严教子孙于后。恪守忠孝节义,不荒礼义廉耻,寸草尚报春晖,知情必记感恩。修德亦要行善,亲友还需睦邻。当今之时,月异日新,凡我李姓,与时俱进。为国为民,再建功勋。为祖争光,激励后人。时维农历,二月廿四。李氏族人,荟聚萃集。位前奉献,果蔬牲醴。炮乐齐鸣,撼天动地。列祖列宗,仙驾齐集。顾尔子孙,当感慰藉。克尽灵职,佑尔后裔。瓜瓞绵绵,万世繁息告慰吾祖,致其虔诚,祭礼告成,伏惟尚飨5楼 22:17&|
发表评论:
馆藏&129971
TA的最新馆藏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李氏家族起源与分布(二)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陇西李氏的四大房系
陇西李氏有四大房系,即武阳房,姑臧房,丹阳房和敦煌房。
在繁多的陇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为兴盛。这就是武阳(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房、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县)房、丹阳(治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房、敦煌(治今甘肃敦煌县)房。唐朝时期,这四房出宰相十名,荣显功高,流芳百世。武阳(陵)房世系
武阳房出自兴圣皇帝第七子李豫之玄孙李纲。
李豫,字士宁,为东晋西海太守。其孙李炎之,字景珍,为后魏侍中、文简公。李炎之生二子:纲、慧。李纲,为宜州刺史,生充节、充信、充颖三子。李充节,为隋朝朔州刺史、武阳公,他生三子:大通、大辩、大亮。李大亮,为唐朝右卫大将军、武阳懿公;李充颖,为后周滑州刺史、流江公,他生宣州刺史义本。李义本生(辶向)秀,李(辶向)秀,字茂实,武后时为相,他生子名俊。李俊为黄州刺史。姑臧房世系
姑臧大房出自兴圣皇帝第六子李翻。翻,字士举,为东晋祁连、洒泉、晋昌三郡太守,他生有三子:怀达、抗、宝。李抗为东莱太守,他生子思穆。李思穆,字叔仁,为后魏营州刺史、乐平宣惠伯,他生子奖。李奖,字道休,为北齐魏州尹、广平侯,他生子壤。李壤为黄门郎,牛斌。李斌为散骑侍郎,袭乐平侯。
李宝有七子:承、茂、辅、佐公、业、冲、仁宗。老大李承号姑臧。承,字伯业,为后魏荥阳太守、姑臧穆侯,他生有四子:韶、彦、虞、蕤。李韶,字元伯,为定州刺史,封姑臧文恭侯,他生有三子:(王兴)、瑾、瓒。李瑾,字道瑜,为后魏通直散骑侍郎,文恭侯,他牛有二子:蓓之、行之。李菁之的儿子李蔓容,为北齐考功郎中,生有二子:元俭、武卿。李元俭生有五子:义(王寿)、义珙、义璋、义琛、义瑛。李义琛为工部侍郎。李武卿的儿子元德,为瘿陶令,他生有三子:义炎、义罐、义(王进)。李义炎,唐高宗时为相。李行之,字义通,隋朝时曾为唐州下溠郡太守,封固始县男,他生有二子:夷道、元道。李元道,为秦王学士、给事中、常州刺史,他生有二子:正基、云将。李正基为太子合人,他的儿子李直,字景信,为给事中。李宣的儿子李成裕,为秘书监,他生子名揆。李揆,字端卿,肃宗、德宗两朝为相,被时人称为“唐第一人李揆”。李揆生有四子:兴公、次公、幼公、佐公。
李揆的弟弟名毖之。毖之的儿子上公,为秘书少监,生子景素。景素生蔚。李蔚,懿宗时为相,曾谏奉佛太过。李蔚有三子:李涯,为礼部侍郎;李洵,为福建观察使;李说,字明(一作殷)泽。
李元道次子云将,为尚书右丞,他生晏,晏生颜,颜生归期,归期生逢吉。李逢吉,字虚舟,唐宪宗时为相,他的儿子彦,字次仲,为后魏秦州刺史。李彦生二子:燮、爽。李爽,字明德(一作德明),生元相。元相五世孙乾升,为秦府户曹参军,他生水部郎中岑。李岑生二子:舟、丹,李舟为虔州刺史;李丹为豪州刺史。李岑弟李峰,为开州刺史。丹阳房世系
丹阳大房出自晋朝东莞太守李雍。李雍长子叫李伦,他的五世孙李文度,为西凉的安定太守,就在那时,他与族人一起人后魏,把家安在京兆山北(今属河南省)。
李文度生子李权,为后魏河、秦二州刺史,封杜县公。李权的儿子崇义,为后周雍州大中正、五州刺史,封武康县公。崇义的儿子李诠,在隋朝任赵郡太守,封临汾襄公。李诠四世孙有四:端、靖、客师、正明。李靖,字药师,太宗时为相,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厂平章事、司徒,封卫景武公,史称他“兼资文武,出将人相”。李靖生二子:德謇、德奖。李德謇,为将作少监,封卫国公。
李靖兄李端,字药王,为梓州刺史,封永康公。李靖弟客师,为右武卫将军,封丹阳郡公,年九十犹驰猎,人谓之乌贼。李客师孙令问,官至散骑常侍。
李靖五世孙彦方,为凤翔司录参军。李靖叔父传(一作伟)节,为司隶州刺史,他的儿子乾佑,为唐朝刑部尚书。乾佑的儿子昭德,武后时为相。在闽李氏的其他几个支脉
李氏宗族人闽还有其他几个支脉。
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江王李元祥宗系。《新唐书》载,李元祥,高祖第廿子,初封许王,贞观十一年(637)徙封“闽越江王”, 授苏州刺史,赐实封八百户;贞观二十三年(649)加实封满千户。唐高宗时曾任苏州金陵(今南京)、鄜州(今陕西富县)、郑州刺史。谥曰“安”。元祥次子皎,袭爵武阳王。皎子藂,武后篡唐大肆诛杀李唐宗室,以年幼黜爵流放岭表,行至闽地南安,被武后遣使杀害。藂子万康,父母遇害,落难于南安县安定里,遂定居南安,是为入闽始祖。
据《漳州府志》载:唐高宗时,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陈政,掌管岭南军事,时有偏稗将领132员,随之人闽,而这些将领之中,已有李氏。
另据《燕楼派家谱》载: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宋元间,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属福建泉州)。这就是李氏燕楼派,因做官而迁居福建,成为第三支入闽的李氏宗族。
据永舂县《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载:李唐后裔江王李元祥封于闽越后,其后裔或居南安(今福建南安),或迁尤溪沙县(今福建省内),至18世有一支派徙于永春县(今福建省内)。而卜居官林乡之时间,则迟至明太祖洪武初年,开基祖名祖友。官林乡旧属福建永春县九十都,今名狮峰。族谱载,官林李氏子孙到台湾去的甚多,至民国十七年(1928)第七次修谱时,见载的赴台子孙已达二百人左右。
综上所述,李氏宗族入闽,以唐朝江王李元祥一支为最早,其次为李伯瑶一支,此后一支则为元代李善浦的一支。李氏宗族入闽,标志着李氏宗族已大规模地深入沿海。福建,这个在李氏宗族迁徙史上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地区,在明。清时期已成为李氏宗族向海外迁徙的基地,大凡今天居台湾及东南亚,甚至远至大洋彼岸的李姓家族,多是当年由福建迁入。寻根问祖,饮水思源,福建把海内外的李姓子孙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山大河、风波险阻都隔不断他们同宗同源的相思之情。海外李姓
李姓在海外的布局涉及到十几个国家,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姓李的。
据台湾《李氏源流》及大宗祠《李氏史记》等有关资料记载,李氏在海外的分布极广,涉及到亚洲、美洲、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初步统计,这些国家是:
美国各埠、泰国、菲律宾、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日本、朝鲜,欧洲各国、加拿大各地。
当然,还有一些国家没有统计进去。但仅从上述各国来看,李姓在这些国家中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统计说,海外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姓李的。以上可见李姓在海外的人数之多、分布之广、作用之大。
另据台湾《李氏源流通讯录》所载,世界各国拥有“宗亲会”、“亲睦会”、“陇西堂”、“陇西公所”、“宗亲总会”等74处李氏宗族组织。
王泉根《华夏姓名面面观》专门谈到宗族组织的问题。其中说:“所谓宗亲会,就是集合同姓人士,不论亲疏,不分派别,建立宗祠,共祀其受姓之始祖,用以联络同宗感情。早期的宗亲会称为‘食祖公会’,其宗旨是宏扬祖德,敦睦友谊,团结互助,以发扬民族精神;其活动包括建祠,祭祀,修谱,奖学,以及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公共福利事业等。”这里把宗亲会的作用及任务,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现台北市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是现今李氏宗族中规模最大,组织设置最完整的世界性的李氏宗族组织。它正式成立于日,在此之前进行了认真的筹备,先由发起人李石会、李嗣聪、李品仙、李宗黄、李建兴、李朴生、李英、李峻峰、李鸿儒、李雅仙、李继渊、李儒聪、李普同。李丙心、李开忠、李洁、李士贤、李宝淦等,在台北市中山南路13号召开&世界李氏宗亲恳亲大会。发起人会议,从而产生了筹备委员会。经过一段积极的筹备工作,于日召开国内外宗亲恳亲大会,会址设在台北市南京东路309号李氏宗祠。
会议召开之时,有22个国家、地区,77个宗亲团体及600余位宗亲出席大会,真是盛况空前。会议通过了各种议事规程,并通过了《世界李氏宗亲恳亲大会组织章程》及《世界李氏宗亲联合总会组织章程》。这个命名为“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的世界性李姓宗族组织,终于宣告成立。
除了台北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外,还有不少李氏宗族组织分布于世界各地,他们有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共同传统,在思祖寻根的共同精神之下而建立。
世界各国李氏,通过各个李姓宗亲组织把李氏宗族的荣耀昭显于世,把李氏宗族的门风发扬光大。每个李姓后裔,无论他走到世界的哪一国,他都能寻找到自己的血缘裔亲,沉浸于同宗同源的亲情之中。赵郡李氏
赵郡位于今河北赵县。赵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战国名将李牧,他曾率兵两次击败秦国。
赵郡,其初建置于后魏,此后各朝有沿置,其治在今河北之赵县。 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的次子玑。玑,字伯衡,在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玑有三子:云、牧、齐。老二李牧为当时赵国的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当时七雄之一的赵国,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赵县正属于当时赵国境内。赵郡李氏的邕祖李牧,是一个十分卓越的人物。作为赵相,他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屡有战功,甚得军心。曾于公元244年,率军伐燕,使秦国不敢轻易侵伐赵国。公元233年、234年,李牧两次击败秦军。秦国惧怕李牧,就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李牧造反,赵王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终于在公元248年杀害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始皇的大将王翦立刻率大军消灭了赵国。可见李牧在赵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牧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之前,在河北开创了赵郡李氏之族,因而河北李氏历来人口众多。其后世子孙支庶繁多,现以其繁衍的大致情形,叙述如下。
在秦末汉初,赵郡李氏向河南和江南发展。
广武君李左车出有三子:李常、李伯、李遐,这三兄弟为赵郡李氏第四代,此时已经是汉高祖一统天下时。老三李遐,字伯友,是汉朝的涿郡守,生了四子:李岳、李德、李文、李班。老大李岳,字长卿,官拜谏议大夫。李岳之了李秉义,字世范,当上了颖川太守。颖川在念河南境内,出于任职之便,李秉义把家搬到了颍川,从而,使原来在河北的赵郡李氏,分出一支到了河南,成为河南赵郡李氏的开端。
颖川的赵郡李氏自其开基始祖李秉义之后,不断发展。李秉义有三子:李翼、李协、李敏,老三李敏官至五大夫将军,他又生有三子:李谟、李道、李朗。李谟,字道谋,为临淮太守,有哆华、旭三子。老大李哆,字子让,官至上党太守,其子李护,官至酒泉太守。李护生有三子:武、昭、奋。老大李武,字昭先,曾任书郡太守、太常卿,他生有四子:赞、修、奕、龙。老二李候船,字伯游,为后汉的太尉,又生有四子:李谅、李叔、李训、李季。老大李谅,字世益,是后汉时赵国相,其子李膺,字元礼,为东汉大臣,其品行高雅,被称为“天下楷模”,先后任青州刺史、度辽将军、河南尹,官至司隶校尉,因谋诛宦官事败,而死于狱中。
李膺有三子:壤、瓒、瑾。老三李瑾为东平相,后来为避难复居于赵。李瑾生有李志、李恢、李宣三子。老二李恢又生四子:定、壹、奖、硕。老大李定,在曹魏时任水衡都尉、渔阳太守等职。李定有李伯括和李机叔二子,李机叔先后任太学博士、临江及乐安二郡太守,他有五子:群、壤、密、楷、越。
李楷,字雄方,在晋朝先后任司农丞、治书侍御史。时赵王伦自称皇帝,引起宗室诸王的兵讨,战乱空前。李楷为避战乱,带领全家,渡过长江,徙居于浙江的常山。于是,赵郡李氏的一支又扩展到了长江以南,李楷便是江南的赵郡李氏之开基始祖。
赵郡李氏的南迁始祖李楷,生有五子:李辑、李晃、李芬、李劲、李睿,这五个儿子形成三大房系,从而使江南的赵郡李氏分而成三流,即南祖房、西祖房、东祖房。赵郡李氏的六大房系
赵郡李氏也有六大房系,为南祖房,东祖房,西祖房,辽东房,江夏房和汉中房李楷的五个儿子,定居在浙江常山,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儿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东;老四李劲的儿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芬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辑与老二李晃两房子孙,则南徙故垒。因而,以此三个方位,李睿又被奉为江南赵郡李氏的东祖;李芬与李劲被奉为西祖;李辑与李晃则被奉为南祖。 南祖房
前述李辑与弟晃共称南祖。辑字护宗,为高密太守,其子李慎敦先徙居于柏仁,因子孙甚微,而与李晃一起南徙故垒。 李晃,字仲黄。他这一支流回到赵地后,其后人有自赵郡徙于管城(今陕西南郑)的,于是在陕西南郑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南祖之后,有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他把家徙至谯(今安徽亳县治),于是在安徽亳县一带也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这一支世系:李晃有子名李义,为燕司空长史。李义有子李吉,为东官舍人。李吉之子李聪,官至尚书郎。李聪生有二子:真、融。老大李真官至中书侍郎,其五世孙李叔睿,官至唐朝刑部侍郎。李叔睿的第二子名李游道,在武后时拜为宰相。此后南祖房名宰相还有李藩、李固、李言、李日知、李敬元、李绅、李元素。《新唐书》中皆有记载,有唐一代300年,南祖房将相满门,世代荣显。江夏房
江夏房始祖是李就。从李就上溯两世是汉代酒泉太守李护,而李护则是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的八世孙。也就是说自李牧至李就,正好10世。
李就,为后汉会稽太守,封高阳侯,他由于做官的缘故,把家搬到了江夏(今河北武昌),于是在今河北武昌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江夏李氏始祖李就,传至六世孙李式,李式曾任东晋侍中,其孙李矩,为江州刺史。李矩有子,名李充,为中书侍郎。李充下传八世,为李元哲,元哲徙居广陵(今山西广陵县),这样在山西广陵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李元哲下传四世,至李鄘,李鄘是唐宪宗的名宰相,李鄘之孙李磎,是唐昭宗的名宰相。
李鄘,字建侯,进士出身。初为李怀光幕属,当李怀光于河中反唐时,李鄘将李怀光军队的虚实及作战方案透露给朝廷,后被李怀光察觉,责问他,李鄘从容不迫,词气激昂,三军为之感动。河中平,李鄘先后任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京兆尹、尚书右丞、检校礼部尚书、凤翔陇右节度使、刑部尚书、盐铁转运使、淮南节度使、门下侍郎、户部尚书,为政显著。
李磎,字景望,进士出身。先为户部郎中,分司洛阳。当时黄巢起义攻陷洛阳,李磎怀抱尚书大印,避之河阳,当洛阳留守刘允章受黄巢义军胁迫,派人前来索印时,李磎坚决不给。后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磎一生好学,家有书万卷,世号“李书楼”。 东祖房
东祖睿,字幼黄,为高平太守,封江陵宁公。其子李勖,为顿丘太守。李勖有子名李颐,为高阳太守,封武安公。李颐有四子:勰、系、奉、曾。老二李系的九世孙李峤、十二世孙李绛,都是唐朝名宰相。
李峤(644-713),字巨山,高宗时进士。他幼时失去双亲,传说他曾梦见一个人给他留下两支笔,此后,他便有了文辞,15岁能通五经,20岁就中了进士。李峤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四朝,为官清正。当时来俊臣陷害狄仁杰等人,李峤极力为狄仁杰等人鸣冤,以至得罪了武后,一度被贬为润州司马。李峤不仅官至中书令,而且还善诗文,他以文章与同乡苏味道齐名,而被合称为“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明人辑有李东阳像。李东阳,明湖广茶陵人,字宾之,号西涯。天顺进士,历编修、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由礼部右侍郎进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正德时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李峤集》流传至今。
李绛,字深之。宪宗时进士,曾多次上书直谏,自知言切,必遭祸殃,焚署内奏稿,等待帝问罪。帝果然大怒,绛从容对答,说臣居朝廷,而惜身不言,这是臣有负于陛下;倘若陛下只愿听顺耳的话,只信佞人之言,那就是陛下有负于臣下,一句话说得高宗怒气全消。
李绛先后任监察御史、户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礼部尚书、华州刺史、御史大夫、东川节度使、山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
东祖之后还有一位李谔,是隋朝的南和公,其子李爽,官至左金吾卫将军。李爽的玄孙李珏,在唐文宗时,官至宰相。 西祖房
前述李芬与弟劲,共称西祖。李劲,字少黄,为晋朝治书侍御史。他生有二子:盛、隆。老大李盛官拜中书侍郎,其十世孙李怀远,在武后时为宰相;老二李隆为魏之阜城令,其十世孙李吉甫为名宰相,其子李德裕也是名宰相。
李吉甫,字弘宪,德宗时任太常博士、州刺史等职,又在宪宗时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曾向宪宗揭露牛僧孺等人的专横,颇有政见。元和三年(808),他出任淮南节度使,于高邮县筑富人、固本二塘,溉田千顷,受民爱戴。此后再次入相,多有建树。所著《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舆地总志。
吉甫子德裕,文武两朝为相,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等职,是“牛李党争”李派首领,主张削弱藩镇势力。宣宗时,遭牛党打击,死于崖州贬所。有《次柳氏归闻》及《会昌一品集》传于世。
李吉甫父子为西祖房门庭,增辉添彩。
上述赵郡李氏渡江南迁后的三房,千百年来,名人辈出,门庭流芳。除此三房外,赵郡李氏还有另外三房,分别是:辽东李氏、江夏李氏、汉中李氏,现分别给以勾述。 辽东房
辽东房始祖李齐,是李玑的少子,也就是说李齐与创立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是同胞兄弟,李牧行二,李齐行三。李齐在赵国当上国相,他把家开始安在中山(今河北定县)。至李齐的十三世孙李宝时,又把家迁徙到襄平(今辽宁辽阳)。李宝,字君长,曾任后汉元菟都尉职。李宝把家迁到了襄平,于是在今辽宁辽阳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由此推来,古之高丽国,今之朝鲜族,其李氏当有不少出自辽东房。李宝儿子李雄,曾任车骑长史职。李雄之子李亮,为原武令。李亮子李敏,为河内太守。李敏之子李胤,在晋朝官至司徒,封广陆侯。李胤子李固,为散骑侍郎。李固子李志,为阳平侯,袭广陵侯。李志有弟,名李沉,李沉孙为李根,李根为后燕中书令。李根的九世孙,名李泌。李泌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李氏家族的杰出代表。
李泌,字长源,是唐德宗时的名宰相。说他七岁能赋诗,谈论国家大事,是位神童。曾与肃宗同坐辇车,出入宫中,人们指着辇车说,穿黄衣的是圣人(指肃宗),穿白衣的是山人(指泌)。李泌历任参谋军事、翰林学士、楚州刺史,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曾几度仕宦,几度潜隐,在相位期间,曾多次上谏德宗。李泌死后,其子李繁撰有《邺侯家传》流传于世。汉中房
汉中房出自汉朝东郡太守太常卿李武的后裔(前述,李武是酒泉太守李护的长子)。李武之孙李颉,为后汉博士,他把家定居在汉中南郑(今陕西南郑),这样李颉成为汉中大房的始祖,今陕西南郑一带也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李颉定居汉中后,其家族不断繁衍。李颉之子李邰,官至司徒。李邰生子李固,为太尉。李固十三世孙李德林,官至隋朝内史,封安平公。李德林之孙名李安期,在唐高宗时任宰相,是位知名人士。
李安期是唐朝大臣、著名史家李百药之子。李百药被贬至桂州,七岁的安期随父行,途中遇盗贼,欲杀其父,安期跪在地上哭泣哀求,愿以自身代父受刃。贼被感动了,于是放了他的父亲。李安期在太宗时任符玺郎、主客员外郎,在高宗时任中书舍人、检校东台侍郎、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汉中房中的李德林、李百药、李安期,祖孙三代,三世掌制诰,权重如山。
赵郡李氏的六大房系,每房子孙都有众多的杰出者,仅唐朝就出宰相17名,正因为如此,赵郡李氏的名声远扬。赵郡这个地方,也成为有名的郡望。赵郡李氏的后裔,无人不为自己的门庭而感到荣耀无比。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关注排行榜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氏家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