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不宜练太极拳拳气宜鼓荡,是什么意思,怎样的感觉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转]陈氏太极内心法(徐玉国传授)doc.doc 4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转]陈氏太极内心法(徐玉国传授)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转]陈氏太极内功心法(徐玉国传授)0:19:14|??分类:?名家太极篇|字号?订阅 子时—01:00)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具体是什么时间,这个是怎么算的每天晚上从11点开始就进入第二天的子时是两天的分界点到凌晨1点子时结束就是11点到1点是子时1点到3点是丑时往下排3点到5点是寅时5点到7点是卯时上午7点到9点是辰时9点到11是巳时中午11点到1点午时1点到3点是未时下午3点到5点申时下午5点到7点是酉时晚上7点到9点是戌时晚上9点到11是亥时过了11点就又是子时了过去有人争论以12点为子时分界点经过这几年易经的发展已经认可11点为分界点??(整理者言:拜师学太极,很有收益,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把平时师傅讲述太极的点滴要领,默记于心,每日记录,时间长了积累多了后加以整理,形成以下太极精髓。为太极爱好者,习练太极时不走偏,提供参考。对我师傅这样的太极高人,我真的肃然起敬。让我们向这一武者施一大礼吧。)以下为要领(徐玉国传授):*太极拳以养身为主,兼养身、技击、防身于一体的内家拳法。技击仍是太极拳的灵魂。一般35岁过后,都以养身为主。练习太极拳,要心静,忌浮躁,名与利上顺其自然不强求,目的是让自己身体康健,心理平静自然,健康快乐地生活、工作。太极拳的进步不是看能打败几个人,而是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一天天好起来,心情是不是越来越舒畅、开心,日子是不是一天过得比一天快乐。太极拳只传有德之人,心术不正,目的走偏之人不传。学习太极拳要谦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越学越觉得水平低,还有更多的需要学,不做坎井之蛙,方能进步快。*太极拳内功实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神、意、气”内三合。太极拳的物质基础是精,气,神。太极拳内功的质量取决于习练者本身的精气神。*??要气气归根,根在丹田,这是修炼太极内功的要决。*??抓住丹田练内功就是以心为主,开合,收放,出入皆在丹田,想开是主动,则气出丹田,运行四肢,想合是主静则气由四稍归合丹田,前进时气由命门涌向肚脐,后退时则相反,气由肚脐引至命门。左旋时丹田左转,气沿带脉左转,相反一样。中定是,上中下三丹田中气一线。*??求学太极内功时动作宜慢,不宜快,慢练能养气,所以练功要从无极始缓慢而动至收功时默默停止。心静慢练方能引动内气于体内缓缓而行,使意气相合,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达至物我两忘之境。*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身体分阴阳。对着太阳一面为阳面,背着太阳一面为阴面。走大小周天时,阴升阳降。*在练习拳架中,低桩利于拉筋骨,不利于力量下到脚跟,中、高桩利于力量下沉到脚跟和走内劲。低、中、高桩要轮流打,才利于提高。(记)*功夫高不高,要看丹田圈子画得小不小,圈子画得越大,内劲越发稀散,功夫层次低;圈子画得越小,内劲越发紧密,功夫层次逐渐提高;到了一定程度,走内劲时圈子越画越小,外形上根本看不出来,全是内缠丝,这就是叫“无形无象,无招无式,无处不太极”。()。*练习中,先拉筋,开骨,尽最大限度放松,放松是无止境的,在放松中逐步整合全身力量,形成整体并让内气充盈,全身形成轮胎胶一样的韧性和弹力。(记)*在走拳架中,下半身力量沉到脚跟,上半身以脊椎为支撑力量上领,上下形成对拉劲,全身肌肉自然下沉,整个拳架要舒展、大方、圆活,不僵滞,肢体不卷曲。(近期打中、高架)记)*??走周天之法:全身放松,放松的意念从白会开始过天目过人中经仁脉至丹田再从双腿阳面降至脚背过脚指缝达涌泉,再从涌泉开始(此时配合逆式呼吸)从涌泉吸气,经内踝过双腿阴面达会阴,入丹田,再由丹田顶命门由尾闾过长强经督脉(脊椎)达白会(此时开始呼出吸入之气))过天目经人中穿过胸腹隔膜肌(仁脉)到丹田(此时丹田如一松软的球),再将丹田之气从股根开始排出,经双腿阳面降至脚背达涌泉。全身重量在脚跟上,身体轻灵沉稳。整个过程的呼吸为逆式呼吸。*??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才是至关重要的。*??拳架动作千变万化,内劲方法始终如一。*当身体某处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之上之下或者周围。让紧张处逐渐缩小到全松。*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五脏六腑)、脚心空。人就像几筋挂起的。要求通、透、空。*「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太极拳“气宜鼓荡”论
我的图书馆
太极拳“气宜鼓荡”论
[第四篇]“气宜鼓荡”论04月19日&15:55&作者:&&&中华民族有两大历史文化瑰宝:中医和中华武术。在传统武术中,太极拳与中医理论最为相近、相通;二者皆得人体生命规律之精粹,可以说是哥俩好、一家子。中华武林丛中,太极拳独具搏击、医疗、健身、长寿之理、之利于一身,良有以也。数百年来,在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有着几乎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弄不懂的“气”在。“气宜鼓荡,神以内敛”,“虚领项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陷忽现”,《太极拳论》之句也;“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求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气宜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腹松气沉入骨”、“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乃《十三势行动心解》之摘句也;“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净气腾然”、“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十三势歌》之话语也;“以心行气——意到气亦到”、“务令沉着,久则内劲增长,但非格外运气”、“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自能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以气运身——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行气宜鼓荡”诸句,见之于《太极拳体用解》;“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见之于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非武术之经典古籍论述“气”者,亦多矣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等等,等等。太极拳理论、实践中的“气”,大抵是中华文化“气”论之中的一个小小板块。不过,千百年来古书、诗词、医籍、拳谱……中所述及之“气”,包括前引之太极拳论述中的“气”,到底是什么,今人恐怕还是不太明白,不大清楚的。仅以太极拳论述之“气”而言,究竟如何“直养”,又如何“鼓荡”?“气沉入骨”,怎样“沉”法?“气贴背”,怎样“贴”法?“以心行气,……收敛入骨”,怎么解释,怎么做?……凡此种种,对众多拳家,恐怕还都是问题。加之以拳谱里缺少文字、难有义释,就难免使若干教学太极拳者,拙于言辞、难以譬解。这么一来,以“气宜鼓荡”这四个字打头的太极拳“气”的理论和实践,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化为一团混沌,不知其可,或缺陷,或落空。不少太极拳习练者,于所谓之“气”也者,就只好失之交臂,遗恨人间了。其实,以最简单的话来释义,所谓人之“气”、体之“气”、拳之“气”,乃人的思维、人体的功能、能力、能量、粒子流及能量场之总称之谓。“气”也者,在现代科学理论中,即是生物能或生物能量及其能量场。此中包括:生物电、生物磁、生物力、生物光、生物微波、生物电磁粒子流,等等。太极拳是内家拳之一种,要练“气”。此“练”,包括:养气、蓄气、沉气、运气、用气、平衡气……,分而合,合而分,由局部而总体,由总体而局部,由气入血,由血行气,由气而拳,由拳而气,拳架技能、武术动作与意气之交互运作,生物能量之存取储用相结合,相交融,相渗透,相转化。这就是太极拳“内功”之所在。中医理论和实践,有气血论。此论与太极拳道理大抵相通。气为功能,属阳,血为器质,属阴。人体经络,乃生物能之大通道;人身穴位,乃能量收放、转换之枢纽点。在太极拳功夫中,拳式、功架、动作概属形体活动,在外,属阳,“气”存蓄于丹田,引随自心意,行之经络,鼓荡于周身,与动作相配对,属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时时处处皆有一阴阳,阴阳相生,虚实相济,这样的太极拳,才能是真正的内家拳,才能马马虎虎算是“懂劲”。“懂劲”之后,略窥“阶及神明”之门径,进而登堂入室,也就顺理成章,不算难事了。现代生物医学理论对人的大脑研究,至今尚处于启蒙起始阶段。但已有明确的理论和实验证明:在心身沉静超过一个界限后,人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此物质是人的语言感觉信息之一种载体,也确实能推动人的思想感情、生命健康向良性平衡状态转化。日美国《科学》杂志为此物质定名为Agmatine,可暂译为“精胺”。此“精胺”,就当仁不让地和太极拳之理论与实践有了那么一点不大不小的关系了。其枢纽,即在于“心身沉静”这四个字。习练太极拳之要旨之一,在于松柔沉静。所谓先天之气,即大脑、器官在适度沉静时候所衍生之“精胺”、信息以及诸般生物能量、粒子流等等,得以重重积聚,生生不息;蓄之于内,为气为劲,形之于外,为太极拳式、功法。以心意领引徐缓动作而养松柔沉静,以松柔沉静而练气;蓄之于内,存储于丹田;收敛入骨,则鼓荡于全身。源远流长的太极拳功夫,就在这样的反复渗透、转化的过程中,日渐增长,进而与日月同辉矣。那么,习练太极拳,到底是“气宜鼓荡”,是“收敛入骨”,还是“气守丹田”呢?答曰:皆是。概要而言之,意守丹田,即气守丹田,是习练太极拳贯穿始终之根本。虽曰贯穿、曰根本,却不是像气功静坐或直立练气那般的全心全意,而是守其大部;八成、七成、六成,皆无不可。余下二成、三成,留由意引;其中,二成转腰,一成贯于手掌,或手足各半。意聚丹田为主,意分而注于腰、手、足之动为辅,“气”就随之鼓荡并贯穿其间。这是第一层次的“气”之分布。杨澄甫《太极拳练习谈》论踢腿与蹬脚曰:“踢腿时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脚)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此段中之“注意”二字,在心在意而不在力,即“鼓荡”真气之意。此时的“注意”,不妨碍沉到丹田深处之整体含神养气。肺之呼吸,身之开合,动作之收放……心意沉着,兼以气之鼓荡,如此就能渐得周身一家,身心泰然的真功夫。丹田七、动腰二、收放手足各五分云云,似有比例,其实彼此却是无界限、不固定的。其间有种种之变。练不同拳式、功架,以及盘架子时、定步推手、散手……意气之分布与其间之比例,皆有不同,但意守丹田却应始终占其大头,大抵在七、八成之间,甚而至九成,只留一成转腰、动手足。这一成、半成,意在腰手足之动,随拳招之熟练而沉静自然,还可能递减,但总归还在。“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就是这个意思。得此意,练拳便能轻柔,继而松软,再而轻灵,最后就可能到达周身一家、动静内外合一的虚无境界。发之于力,即得轻柔劲、松软劲、轻灵劲、虚无劲。这是第二层次的“气”之分布;是动态的分布。存守丹田之气,得气之静,属阴;转腰、动手足之意引气,得气之动,属阳;意引气行在内,属阴;功架形体动作在外,属阳。此皆阴阳合一、虚实相济。动作、意气自左而右,又自右而左,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骨节松开又自然回缩,回缩又松开……凡此种种,皆阴阳互易、虚实转换是也。《太极拳论》曰:“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循此以内御外,以意引气,约四、五年后,盘架子时,可能有骨节辟拍作响之声。这是好现象;不过不能刻意求之,即使求之,恐亦未必能得耳。意引气行,周身节节贯穿而不断,是阴;守中有动,是阴中有阳;周身轻灵,全部动作也要贯串而不断,是阳;动以意引,是阳中有阴。左足实,右足虚时,七分意贯右肩、臂、手、掌、指,三分意留左肩、臂手掌、指,手足之虚实正好相反。拳式变,左足实,右手亦实,手足之虚实还是相反。此“实”皆不是力,而是意,是意所导引的气。种种实与虚,于是构成一种上下交叉的不断变动的动态平衡。气的鼓荡,造就了这一动态平衡,动态平衡,则体现了气的鼓荡。左右足虚实互换,左右手实虚、即意引气行之注处亦互换。在互换的进程中,意气之收敛,与动作之回合一致,在感觉上,自己的全身心似乎缩小到脊骨、丹田,接近于一无所有即虚无之极;此为合、为阴。继而意引气行,转腰、注手、伸脊、虚领、拔背、骨节松开,如伸足懒腰,如拥天接地,此为开、为阳。一合一开,亦为阴阳;如此连绵不断,还是阴阳相济。这便是意气收敛于骨,存守丹田,再伸展拳势,行之于腰际手足动作之巅项,进而顶天立地的过程,也就是意气鼓荡的过程。此过程自起势而至收势,一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毫无缺陷,凹凸、断续处,即《太极拳论》中所说的:“气宜鼓荡”之真实道理是也。如此,太极拳才能算是:“长江大海”,才可说是:“气遍全身”。得此理,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而用之,亦可大得其益。在日常动作中时时处处意守丹田,即或仅有其三成、五成、七成,周身松软、轻灵,难得僵硬,难得疲累,有长劲,有灵性,周身舒适,心情愉悦,常得事半功倍之益。久而久之,就为自己积蓄了能量,延长了自我生命,保证了心身健康,好处无穷。当然,这也是一种虚实、一种阴阳、一种习练、一种修行。“气若车轮,腰为车轴”,“气宜鼓荡”,十二个字而已,知之易,行之亦不难,无论于太极拳、或于日常生活,惟贵在坚持,重在坚持耳。
馆藏&14164
TA的最新馆藏[转]&亓进贤:虚灵顶劲的练习方法探索 - 简书
亓进贤:虚灵顶劲的练习方法探索
  太极拳的修炼是一个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过程;同时也是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的过程。作为太极拳最重要的虚灵顶劲功夫的修炼,也须遵循这样的过程。本人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分三步修炼虚灵顶劲,分别是:一、外形导引阶段;二、意、气导引阶段;三、神明阶段。现在阐述出来,以便得到拳友的指正。
  一、外形导引阶段  学习太极拳,希望以太极拳健身,往往从学习拳架开始。学习拳架要认真,打出来的拳架的每一式要有起承转合,要合乎规范,这是学习太极拳的根基。在这个打根基的过程中,学员的拳架比较硬,谈不上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为避免以后拳架的偏斜俯仰,作一些中正的练习很必要。何谓中正?不偏谓之中,不斜谓之正。老师可以带领他们做一些中正的练习,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  1、以立正的姿势站立,两目平视,下颌微收,两肩下沉,全身放松,静默1-3分钟后,以百会穴及其附近巴掌大的区域为顶点,引领身体向上伸拔,从头到躯干到臀部到大小腿依次拔起,但是,脚板不离地。  2、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头颈胸上升,腰腹臀腿下沉,对拉拔长。  3、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百会穴上升,其余部位放松下沉。  这样的练习,可以使人很容易理解“顶劲”,这是理解把握“虚灵顶劲”的前提和基础,在这里,可以姑且称之为“实领顶劲”。初学太极拳的弟子,基本不懂形体的虚实、意气,用这样“实打实”的方式去练习,比较容易找到感觉,较为易学。  太极拳大师武禹襄修炼太极拳的方法有“提顶吊档”。他用“提顶”的方法练习“虚领顶劲”,比较容易掌握,对人很有启发。
  二、意、气导引阶段。  可以分为两步:从“气”上练,从“意”上练。  首先,从“气”上练。《十三式行功心解》说,练习太极拳“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怎么样才能使内气鼓荡起来?要从最基本的练习开始:起吸落呼、蓄吸发呼、开吸合呼。经过几年的练习,慢慢的感觉内气“鼓荡”起来了,感到内气对周身都有连续波动的膨胀劲,向下沉的就是气沉丹田,向上去的就是对百会穴的膨胀劲,这个对百会穴的膨胀劲就是“顶劲”,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劲,是“气力”。长期坚持这样的练习,“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会练出真正的“虚灵顶劲”。  其次,从“意”上练。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意念”为主的练习。把第一个阶段以动作为主的练习,转化为以意念引领动作,“用意不用力”,用意念把百会穴虚虚地领起;把以呼吸为主的练习,转化为以意领气,意到气到,用意、气把百会穴虚虚领起,“意”主,“气”为“从”,做到“在意不在气”。做好了这个阶段的练习,就基本上掌握了“虚领顶劲”,离“虚灵顶劲”就近了一步。  在这个阶段的练习中,在主要练习“虚领顶劲”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其他身法要领的掌握,比如两目平视、沉肩坠肘、含胸塌腰、松腰裹臀、扣脚合膝、五趾着地等等。
  第三个阶段,从“神”上练习,以求达到“虚至虚灵”的“神明”境界。  作为内家拳的修炼者,在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至虚灵”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掌握大小周天理论、阴阳虚实理论等,并把这些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切磨箴规,以武证道,不断领悟,方能达到“虚至虚灵”的“神明”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不仅“虚灵顶劲”了,浑身也能够“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了;不仅可以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而且能够“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这是太极拳修炼的高级阶段,会有“天地与我为一,我与万物共生”的感觉。  太极拳的修炼是一个“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至虚灵”的过程,这是一个修炼“精、气、神”的过程,是一个结茧成蛹,破蛹为蝶的过程。经过这样的修炼,可以达到太极拳的至高境界:“虚灵之境”。达到这个境界的人,身心健康水平很高,精气充足,精力旺盛,神气昂扬,神采奕奕。  “神明”、“虚灵”是美好的境界,是太极拳修炼者孜孜以求的“真境”(根本目的)。达到这样的修身养性境界,需要明师的引导,需要拳友之间的切磨箴规,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寒来暑往的刻苦练习,需要掌握修炼的方法。本人是通过先修炼“顶劲”的虚灵——“虚灵顶劲”,迈入这个境界的。希望更多的拳友早日把握太极拳的修炼方法,进入太极之境,修身养性,延年益寿。责任编辑:太极网安安
太极网(www.)始于1997,全球首家太极拳门户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人不宜练太极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