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的感光度与把胶片相机改成数码的感光度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ISO 感光度 数码相机里的?
三喵萌俿龑k
ISO感光度是什么ISO感光度是衡量传统相机所使用胶片感光速度标准的国际统一指标,其反映了胶片感光时的速度(其实是银元素与光线的光化学反应速度).传统相机可以根据拍摄现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ISO感光度的低速、中速或高速胶片进行拍摄.而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其实并不使用胶片,而是通过感光器件CCD或CMOS以及相关的电子线路感应入射光线的强弱.为了与传统相机所使用的胶片统一计量单位,才引入了ISO感光度的概念.同样,数码相机的ISO感光度同样反应了其感光的速度.ISO的数值每增加1倍,其感光的速度也相应的提高1倍.比如ISO200的感光度比ISO100感光度的感光速度提高1倍,而1SO400的感光度比ISO200的感光度提高1倍,而比ISO100的感光度提高4倍,并依次类推.|_P. ISO感光度的高低代表了在相同EV曝光值时,选择更高的ISO感光度,在光圈不变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更快的快门速度获得同样的曝光量.反之,在快门不变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更小的光圈而保持获得正确的曝光量.因此,在光线比较暗淡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往往可以选择较高的ISO感光度.当然,对于单反相机而言还可以选择使用较大口径的镜头,提高光通量.而对于一般数码相机因为采用的是固定镜头,惟有通过提高ISO感光度来适应暗淡光线情况下的拍摄,特别是在无法使用辅助光线的情况下.SR] 传统相机所使用的胶片是通过生产工艺的不同来实现提高胶片感光度的目的.因为没有有关资料,估计数码相机是通过提高放大增益来实现提高感光度的目的.由于电子器件不可避免的电子热运动,必然会造成杂讯,而且增益越大杂讯越大,即会产生图象上的更多的噪点和杂色.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一些数码相机采用了降噪功能,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影响.不过,也只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较好的效果.我曾经使用过的美能达D7和佳能G1因为不具备降噪功能,当将ISO感光度提高到200时所拍摄的图象已经是让人无法忍受了.而佳能D60即使将ISO感光度提高到800时也比前者的“干净”.可是再提高到ISO1000和长时间曝光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看到许多的噪点和杂色.因此,降噪功能只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作用.因此,当现场光线条件不好时应当首先考虑辅助光(闪光灯和反光板)的应用,在无法使用辅助光时再考虑三脚架的使用,最后才考虑提高ISO感光度的办法.对于经常拍摄舞台等光线较暗,并且不允许使用闪光灯或不便于使用三脚架的场所,可以尽量选择镜头口径较大以及具备降噪处理功能的数码相机,单反数码相机可以选择使用口径较大的镜头来进行拍摄.夜景拍摄常常使用较小的光圈和较长的曝光时间,假如选择较高的ISO感光度必将不可避免的产生噪点和杂色.这时可以使用三脚架,有可能的再使用快门线,选择较低的ISO感光度就可以避免噪点和杂色的产生.各种数码相机在不同ISO感光度下的表现不一,应当经过试验,即使提高也应当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因为,尽管后期可以通过软件来进行调整,但是也必然相应的会降低图象的清晰度.因此,在购买数码相机时就需要考虑选择具有降噪功能以及镜头口径较大的相机,其比较有利于弱光情况下的拍摄.在拍摄时尽可能的使用闪光灯和三脚架等,尽量不要使用较高的ISO感光度.( 回答者:yuchen372003 .SO是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组织的缩写,该组织制定很多工业标准.ISO的出现取代了ASA(美国标准协会). 数码相机中的ISO标准实际上就是来自胶片工业的标准称谓,在胶片工业标准中,ISO是衡量胶片对光线敏感程度的标准.数值越低,例如50 ISO, 64 ISO, 100 ISO就表示胶片在曝光感应速度上要比高数值的来得慢,高数值ISO是指超过200以上的标准,象200 ISO, 400 ISO等. 数码相机中感光部分的元件是图象传感器,同样也是采用了ISO的标准来衡量对光线的敏感程度.而且同胶片感光一样,ISO数值越大,最后成像中的颗粒状就越明显.不过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中产生的颗粒感更表面化,这就是平时所谓的数码噪点. 不过数码相机中的图象传感器和传统胶片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感器的ISO感应数值是可以变化的,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允许用户调整ISO数值设定,对于胶片来说,要获得不同的ISO数值就必须使用不同ISO标准的胶片,比如金柯达100,就是ISO100的胶片,金柯达200就是ISO数值200的胶片.数码相机中增大了CCD的ISO的数值后在拍摄的时候会通过增加快门和降低光圈来获得较好的拍摄效果. 随着ISO数值的升高,快门速度从1/8s这个必须使用三角架才能够保持相机稳定拍摄的设置变成1/45s的快门,这个时候不用三角架也可以稳定拍摄,另外从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随着ISO数值的增加噪点越发明显,颗粒状突出,不过大致都还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是由于快门速度的变快消除了一些影响. 不过 400 ISO并不是数码相机ISO的极限,目前有一些数码相机可以达到800和1600 ISO的标准,其中多数相机能够达到ISO800标准,虽然这个程度上的噪点现象比较严重,不过这些相机都具有较好的降噪功能,使得最后的照片成像品质也可以接受. 数码相机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获得更好的灵活性,不过缺点在于照片质量稳定性欠佳.有些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产生的噪点比较严重,而且在低ISO和高ISO下拍摄的品质差别很大. 从理论上说,自动ISO系统都应该具有避免噪点的明确范围,实际上多数数码相机的自动ISO范围是50 -100或者100-200,有些情况下是100- 320 ISO.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网页设计教程与开发
提供各种常见网页效果
提供各种各样的设计教程
装扮QQ,让QQ变得更酷
设计参考,提高自升水平
学习服务器和操作系统
提供各种素材和工具
收藏学习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差别?胶片和数码相机的测光
&&&&&& 以前有人在影棚问我,是不是可以用手上的数码相机,为他的胶片机测光,当时我简单的回答了&是&,这个答案也许没有什么大错,但是显然不够精细。直到今天我才有了真正明确的答案。
&&&&& &最近我沉迷在鱼缸中,DIY二氧化碳,DIY细化器,DIY灯光,其实这些都可以好好说说,其中倒有不少诀窍,此时却想谈谈如何测量灯光是否足够。一般的阳性草需要2000lux来培养,鱼缸有个经验公式,每升配0.5-1W的荧光灯,但是,在没有专业测量设备的时候,我如何知道底砂处的光照度有多强呢?
&&&&&& 我想到了手中的CANON单反。如果在鱼缸底部放一个漫反射的平板,并且其反射率是已知的(例如18%灰板),通过拍摄这块平板,或者对这块平板测光,我相信单反的测光机构一定对景物的亮度有个固定的关系,同时拍出的照片像素值也必然与景物亮度有个固定的关系。
指针测光表(图文无关)
&&&&&& 那么该是什么关系呢。查阅了不少资料,大多数物理关系都显然易见,除了ISO感光度。
&&&&&& 好吧,先假设这些都是线性关系,并且假设感光元件处获得的光照度和感光值(定义为0-1.0)有下面的式子:
感光值 = 底片光照度 * 曝光时间 * 感光度 * 曝光系数
剩下的公式好办,无论是google还是自己推演,都可以得出(使用国际单位):
像素值 = 感光值^(1/伽玛) * 255 = 感光值^(1/2.2) * 255
底片光照度 = 反射面亮度 * 镜片对光源的立体角 / 放大率^2
= 反射面亮度 * (&/4 * 镜片直径^2) / 物距^2 * (物距/像距)^2
= 反射面亮度 * &/4 / 亮度光圈^2
反射面亮度 = 环境光照度 * 反射率 / &
那么,我们有个结果:
环境光照度 = (像素值/255)^2.2 * 4 * 亮度光圈^2 / 曝光时间 / 感光度 / 曝光系数 / 反射率
好了,现在来解决感光度和曝光系数的麻烦吧,这个经常以ISO来称呼的东西居然有这么大的不确定性,直接记录答案吧。
&&&&&& 通常胶片的感光度是根据HD曲线确定的,考虑去除灰罩和不线性区,在灰罩密度+0.1密度(对数值)处记录测量到的曝光量H,再增加1.3(对数值),对应的密度应该是灰罩密度+0.1密度+0.8密度,而感光度就是0.8/H,我们如果把照片的线性区也用感光值(0-1.0,对应密度(灰罩密度+0.1密度)-(灰罩密度+0.1密度+0.8密度))表示,可以得到这个式子:
10^-0.8 = 底片光照度 * 10^1.3 * 曝光时间 * 感光度 * 曝光系数 = H * 10^1.3 * 0.8/H * 曝光系数
曝光系数 = 0.01
以我们看到的各种ISO=100的胶片的HD曲线为例,通常会看到0.1勒克斯-秒(对数值-1)对应的对数密度是1.0,这个对应点离我们所说的(灰罩密度+0.1密度+0.8密度)非常接近了。所以要使用后面的结论,最好使你的曝光结果接近1.0密度,不然胶片的非线性会使得结果偏差太大。
2、数码ISO(SAT)
&&&&&& 这个感光度定义,是通过测量当数码输出饱和(即感光值=1.0)时的曝光量H来决定的,感光度=78/H,我们也推导一下:
1.0 = 底片光照度 * 曝光时间 * 感光度 * 曝光系数 = H * 78/H * 曝光系数
曝光系数 = 0.0128
&&&&&& 如果使用这个系数,最好你的曝光结果接近曝光饱和(但最好差一点),以减少非线性的影响。
应该特别指出出,大多数未标明的日本数码相机(尤其2007年前的)感光度使用这个定义,这个定义在配合普通的测光感光度(后面提到),会保留高亮处的半档保留区,防止死白现象,但是画面通常感觉有点暗。
3、数码SOS
&&&&&& 这个东西也许将来可以替代我们常用的ISO,他的定义是通过测量当数码输出中灰(即感光值=0.18)时的曝光量H来决定的,感光度=10/H,我们也推导一下:
0.18 = 底片光照度 * 曝光时间 * 感光度 * 曝光系数 = H * 10/H * 曝光系数
曝光系数 = 0.018
如果使用这个系数,当然最好使用灰板了。
4、测光用的感光度(EI)
&&&&&& 测光和曝光的感光度是两回事,想想用ISO400来测光,但是胶卷是ISO100,然后迫冲的情形就知道了。
常用的测光表是根据中灰场景来测光的,定义是通过计算感光输出中灰(即感光值=0.18)时需要的曝光量H来决定的,感光度=10/H:
0.18 = 底片光照度 * 曝光时间 * 感光度 * 曝光系数 = H * 10/H * 曝光系数
曝光系数 = 0.018
5、推荐的感光度(REI)&
&&&&&& 这是一个令人头晕的感光度,定义很简单,厂商认为设置的这个感光度让照片显得正好曝光合适,照片漂亮就OK了,这也许根本算不上一个定义,但是令人悲哀的是,许多厂商喜欢这个宽松的定义,甚至连测光也使用它。不过就大概而言,这个感光度对应的曝光系数通常与ISO(SAT)或SOS相差不大。
CANON新的单反(1DIII,1DSIII,40D)出来前,曾一度指出其感光度以SOS标准定义,后来还是使用了REI,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猜测,其感光度定义还是使用了SOS定义,毕竟这个定义会让照片比较明亮,比较讨好。
CANON老的单反(400D之前),曾经使用这样的定义,感光度=ISO(SAT)* 0.75。
&&&&& 也许还是该说出来,虽然有了这么多感光度定义,但是实际上对厂商的要求还是很宽松的,计算的结果有20%以上的误差还是不稀奇的。
&&&&&&& 感光系数的问题解决了,再补充一些细节,对于Nikon相机,它直接给出了亮度光圈,需要注意的是,canon只给出镜头光圈,因此还需要考虑:
亮度光圈^2 = 镜头光圈^2 * (放大率+1)^2 / 耗损系数 = 镜头光圈^2 * (放大率+1)^2 / 0.828
其中耗损系数考虑了镜头的耗损系数0.9,余玄四次方暗角(10度)等制定的,并且也是测量感光度时候厂商使用的经验公式,因此是一个相当合理的数值。
&&&&&& 最后我们的公式已经相当复杂了:
环境光照度 = (像素值/255)^2.2 * 4.83 * 镜头光圈^2 * (放大率+1)^2 / 曝光时间 / 感光度 / 曝光系数 / 反射率&
&&&&&& 但是这已经是一个可以使用的公式了,根据这个,我测量出了我的鱼缸95W灯光能提供给我1700LUX的光照度,勉强够用。
&&&&&& 如果有一个测光表,也许我们不需要这么麻烦了,大多数测光表提供了LUX测量,要不,也可以这样推导出来:
环境光照度 = 0.18 * 4 * 亮度光圈^2 / 曝光时间 / 感光度 / 0.018 / 0.18 = 222 * 2^ev / 感光度
而厂商给的公式通常是在ISO=100时候,
环境光照度 = 2.5 * 2^ev
我想这个差别很小,不排除厂商根据实际情况而增加了某些非主要因素的考虑。
开头的问题也有了答案,胶片和数码相机的测光,还真的会有差别的。
转载请注明:破洛洛(谢谢合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网友评论:现今数码技术近乎完胜胶片的5大比较
日 00:30&&&编译:&& 作者:photoblog&& 编辑:申沛 分享
1)解像度   不同感光元件有不同解像度,而不同胶片都有不同解像度,根据Roger N. Clark的分析 ,依不同类型的35mm胶片来说,大约是400万至1600万像素,例如富士的Provia 100,大约700万像素,Velvia 50 则约1600 万像素,以现在的单反来说,这是很“低端”了吧?   不过据研究指出,中画幅可拍摄4亿像素的照片,经电脑扫描后,则跌至5000万至8000万像素;而据Roger N. Clark 所指,大底格式如4×5的照片,经扫描后则有约2亿像素,大概只有昂贵得多的数码中幅机可以一拼。2)噪点/颗粒   胶片的颗粒来自化学物质的份子,数码的噪点则是不需要电子信息。 来自Norman Koren的研究 ,指如果是相同程度的感光度,以目前科技来说,数码噪点已经少得多。不过,以长时间曝光来说,由于数码可能因机身过热而产生大量噪点,这一点胶片则不怕。3)动态范围&   柯达大多数胶片都是大约有13级动态范围,而今日的数码平都有约14级,而更高级如D810更有15级 。而且不少更有HDR功能,透过包围曝光的拍摄方式,制成动态范围远超胶片的照片。4)胶片速度   一般常见的胶片感光度为100至3200,也有6400这种高速胶片,但数码相机如D4s之类已可拍ISO 409600等夸张数字,而且还可以自由转换感光度。除非如大底相机是逐张拍摄,否则一般135胶片则是全卷相同,不能中途变换。虽然胶片可以强推几级曝光,但还是有一定限制。5)成本与便利性   数码摄影的起步比较昂贵,而且每隔几年科技就相差很远,但是便利性、即时性是明显优势,甚至容量都大到不用害怕一时三刻要换存储卡。   胶片摄影起步比较便宜,而且机身可以使用很久很久,通常消费都在买胶片和冲印扫描;但便利性和即时性明显较弱,而且可供冲印的地方越来越少。总结来说   据作者所述,数码 VS 胶片优劣的争论可说已接近结束,除了解像度来说,中底大底胶片依然很高之外,但相信数码科技也很快追上来吧? 胶片是否只剩下品味、情怀、与感觉呢?via: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11.6万人浏览 1.2万人浏览 5792人浏览 2747人浏览
汽车之家内容精选
每日精选22829 科技真人秀节目《数码课代表》4043玩客 最好玩的活动与试用平台 46186编辑部的故事 0泡美美 分享最美科技 4313科技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胶片和数码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