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会是一次中国“天下”中国世界观论文的输出么

& 《长城》: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里程碑式作品《长城》: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里程碑式作品Enjolras国师张艺谋在《归来》之后,睽违两年的新作《长城》,于今天上映,昨天晚上在全国进行了百城点映。第一波口碑出来之后,综合之前非常差的“映前口碑”(这里面也有我一份),整体口碑的走向是不太乐观的。豆瓣现在的评分从昨晚的5.3变成5.7,虽然呈上升趋势,但还在及格线以下。确实,关于《长城》,从它开拍伊始,就从不缺少“黑点”:拥有神秘莫测的强大背景的景甜、演技备受质疑的超人气小鲜肉、国师一直被诟病的“迎合”等等。 实不相瞒,在观影之前,我也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情走进电影院的,就跟国庆档去看《爵迹》的时候一样,但在看完《长城》之后,我认为它配得上一个勉强及格的分数,是一部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里程碑式作品。 先说优点吧,机智如我可不想留个“欲扬先抑”的“罪名”。 张艺谋在《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虽然对所谓中国式大片浅尝辄止,转而拍摄了《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之流的尽是小聪明的无聊电影,或者《金陵十三钗》《归来》等重现第五代导演精神的作品,但其对“大片”中“大场面”的掌控能力,在中国的导演中已经是首屈一指的了,并且这一能力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达到了巅峰,让全世界人民为之震惊。 所以在《长城》之中,大场面的“人兽对战”的戏份,无论从视觉效果还是调度剪辑上来说,都是可圈可点,相信国内的导演没有能够做得比张艺谋更好的了。“大场面”是“大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在这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张艺谋的水准。片中的几场大战,不仅气氛营造得紧张刺激,战斗场面也是由点及面,相当流畅,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其次,《长城》作为一部魔幻题材的电影,与国内的同类型作品相比,最大的进步,就是世界观的设置更加成熟。近年来,国内并不缺少受到关注的魔幻题材电影,但它们大多数都更多地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到了视觉特效上,而忽略了魔幻题材最重要的世界观设置,就使得故事容易走入莫名其妙、浮夸空洞的死胡同,其中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陆川的《九层妖塔》。我至今都觉得《九层妖塔》的视觉效果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整个片子到底讲了个什么玩意,求你告诉我。 《长城》之中,对于魔幻色彩最为浓重的怪兽“饕餮”进行了非常言简意赅的介绍,观众非常容易接受,同时对于专门对抗饕餮的“无影禁军”,虽然没有一本正经地进行解读,但我们可以在每一场战斗中,自己慢慢看到他们的不同作战风格与合作模式。 说到“无影禁军”和“饕餮”,老谋子和几位外国编剧可谓对它们的设定花了一番心思。先说“无影禁军”,被分成了如奥运福娃一样的五种颜色,同时也分配了五种不同的作战职能。黑色的熊军,防高血厚,基本上属于MT一样的角色。紫色的鹿军,属于敏捷型兵种,重点优势在于速度。红色的鹰军,就和漫威的“鹰眼”一样,远程输出玩弓箭的。黄色的虎军,其实并不直接扛正面,而是善于操作大型战斗机械和机关火炮。这四个兵种,齐聚了肉盾抗击、远程制敌、器械攻击和敏捷输出四种作战职能,可谓是相当完备了,唯一稍微鸡肋一点的,就是蓝色的鹤军,她们善于使用一种类似高台跳水耍杂技一般的攻击模式,看似轻巧华丽,但实际上攻击效率很低了,几乎是自杀式的。 当年吴宇森的《赤壁》虽然同样口碑不佳,不过片中的一场大战,箭、盾、钩、枪的配合使用,使得不少观众还是献上了自己的掌声,同样,从这一点来看,《长城》团队为“无影禁军”的技能设置,算得上是发展性的了。不仅仅是人,《长城》中怪兽“饕餮”的设置也不简单,一改我们对怪兽凶残、野蛮但是缺少智能的印象,饕餮有点更像当年《独立日》里的外星人,有着相当可观的智能性和组织性。饕餮首领被称为“兽王”(大招忽视BKB的那位?),技能是靠着脑袋上类似雷达的玩意发出类似无线电的玩意操纵自己的兵兽。兽王身边会有一群脑袋上自带类似盾牌的玩意的饕餮,无时不刻地组成防守阵型来保护兽王。其他的普通饕餮就是冲锋陷阵的小兵了。值得注意的是,饕餮内部组织性极强,不仅是作战令行禁止,就连进食都会按“程序”来。 另外,为了不让饕餮和国外大片中已经司空见惯的各路怪兽混淆,《长城》团队不仅在饕餮的外型设计上参照了《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最后还是有点恐龙DNA的样子),就连饕餮身体上的纹路都做得非常细致。你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饕餮身上的纹路很类似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路,这个元素是中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 视觉效果上,由于好莱坞团队的全程主持,也呈现出不错的效果,绝对是一流的,黑《长城》视效的不是没脑子就是没眼睛。虽然特效放在如今的大片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在国内观影时,能感觉斧头和飞轮照着你脸砸过来的电影,毕竟还是少数。 所以,世界观设置、视觉效果、大场面呈现等等,是《长城》不可忽视的优点,盲目地连这些都否定的人,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被个人情绪影响了客观判断。事实上我觉得《长城》的完成度和视觉效果与去年同档期的《寻龙诀》整体持平甚至更高,相对欠缺的只是角色塑造和演员的个人魅力,这点后面再说。 现在说缺点。 故事俗套而无聊,是本片最大的问题。整部电影简而言之就是利欲熏心的外国人来中国偷火药,反而被团结勇敢的中国军队感动,继而选择留下来和中国人一起打怪兽的故事。这种“外国人被中国人感动”的电影,本来就缺少受众基础和说服力,去年成龙的《天将雄师》也是这个路子。可惜李仁港导演的叙事功力比张艺谋更不如,成龙又是一副老干部说教的嘴脸,太刻意的内涵表达让人无感。其实故事简单,是很多好莱坞大片的“通病”,《长城》作为一部好莱坞投资的电影,还真是好的坏的都没落下。比如上个月上映的漫威作品《奇异博士》,即使片中有超越人类想象极限的出色的视觉效果,但依然被诟病故事简单俗套没惊喜,不过,就现在看来,《奇异博士》的口碑明显是要胜《长城》一筹的。为什么呢? 这就要说到《长城》的另一个问题了——人物塑造的乏力。《奇异博士》虽然故事单调,但卷福却把奇异博士作为一个天才和超级英雄的高傲、机智和勇敢演活了。相比之下,《长城》其实是一个群像戏。片中除了外国友人马特·达蒙和“宇宙女神”景甜之外,所有演员分配到的台词,都不足以来完整地刻画一个人物。刘德华、彭于晏、黄轩都是我喜欢的演员,但在片中几乎都没有什么存在感,即使是达蒙和景甜,对自己角色的刻画也仅仅是浮于表面,尤其是角色心理转变的过程,被表现得毫无说服力。事实上我认为,张艺谋一方面可能是为了一味求“大”而忽略了角色塑造的种种细节,另一方面,可能老谋子对自己手底下的一些关系户和小鲜肉的演技也心里有数,所以刻意分散了戏份,使得整部《长城》最为弱化的就是演员的作用。我无法告诉你王俊凯、鹿晗这些人演得好不好,因为他们几乎就跟只说了一句台词露了一秒钟脸的陈学东一样,根本无法称之为完整的表演。事实上,按照这样来拍,随便换一波人来演,效果不会与这一众明星演出来的有多少差距。 张艺谋认为《长城》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此前为了让电影走出去,中国人参加各种电影节,已经几十年了,但这些传播空间非常有限,那种在国外主流院线上映的、影响世界大部分年轻人的大片,一直是中国电影的短版,如果把电影看作一个工业体系,那么《长城》就是重工业和支柱产业。正是因为这样的缘由,《长城》多多少少被赋予了一层“文化输出”的使命。不过,现在看来,仅仅靠《长城》这样一部作品来“文化输出”还是不太现实,因为片中的所谓“中国文化”,并不系统,甚至还有很多地方经不起考证,忽悠一下外国人也许还行,放在稍微懂点历史的中国人面前就很尴尬了。比如最基本的,《长城》到底是发生在哪个年代就说不清楚。官方说过是宋朝,但宋朝的敌人已经在长城以内了,如何跨越敌境去守长城?辽金都是吃干饭的?其次,“汴梁”这个说法是到元朝以后才有的。最后,谁能告诉我18世纪才被法国人发明的热气球,是怎么穿越了几百年来到中国的?你可别告诉我那是大号的孔明灯,孔明都不好意思了好吗? 说了这么多,《长城》确实是一部好坏参半的作品,但我依然觉得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长城》的产业意义,远大于它的艺术意义。 《长城》投资高达1.5亿美金,是好莱坞牵手中国制作的最大规模的合拍片。不仅是来自好莱坞的投资,电影主创团队除了导演张艺谋和大部分演员是中国人,其他幕后工作人员全是清一色的好莱坞班底,这跟以前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好莱坞团队制作”的国产大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几位来自好莱坞的编剧全是业界资深人士,曾经写出过《僵尸世界大战》《谍影重重》《最后的武士》等电影,所以你可以看到《长城》的剧本虽然俗套,但是台词很精炼,很多地方值得玩味,这里严重建议大家观看英文版的!几位联合制作人,今年还刚刚奉献过风靡大陆的《魔兽》。负责剪辑的克雷格·伍德曾剪辑过《银河护卫队》,另一外剪辑师玛丽·乔·玛姬则为我们带来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参与制作过《X战警:逆转未来》和《加勒比海盗》的艺术指导约翰·迈尔,他的工作与张艺谋独特的色彩美学理念相得益彰。视觉效果团队更是来自于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特效公司巨头——工业光魔和维塔数码,曾经制作过《星球大战》、《魔戒三部曲》和《阿凡达》。 不仅仅是物质资源方面,文化方面亦然,之前说《长城》是有“文化输出”的意向,但说是“文化输入”也不为过,恐怕影片更多地是一种交流的姿态。老谋子自然在片中穿插了不少中国元素,比如说孔明灯、烽火台、战鼓、响箭、火攻等等,这些都是老外眼中最感性最直观的中国元素,也是他们喜欢的点。但是,从达蒙这一条线上追寻,又未尝不能看到欧洲的雇佣兵文化、对火药的向往,曾经唯利是图的惯性思维,这也都是外来文化元素的展现。影片最后,两方人马和两种文化经过了深浅不同的接触以后,找到了共性,也找到了和平,颇有我天朝上国“天下大同”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虽然无法考据具体时代,但确确实实是设定在一个古代中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领先欧洲的时代,欧洲人会怀着淘金的心情来到东方盗取火药——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姿态,也明显是一个自信的姿态。事实上,影视文艺作品中的每一件事,从来就不曾和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划清界限。正是因为中国越来越强大,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不可忽视,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才最终促成了《长城》这一部以外国资本和中国文化为主的中美合拍大片的诞生。 诚然,很多中国人不会对《长城》这部电影满意,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长城》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大陆贺岁档影片,而是第一部真正面向国际市场的中国电影,它将面临中国电影史上最大覆盖面的海外放映,从这个方面来看,张艺谋已经对影片中的中国元素和西方思维做了自己能力范围以内最大的平衡了!他自己也在访谈中谈到过:“首先它必须是一个好莱坞工业生产线上的合格产品;其次才是所谓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输出等,一种文化,无论你肩负多么重大的责任感,一定要走由浅入深的、寓教于乐的路子,因为别人无须向你敬礼。”这不是某些人所诟病的“迎合老外”,而是中国电影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保持的一份传统的谦、友善、谨慎和变通。 所以,《长城》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谁也无法否认这一点。 在昨晚《长城》电影点映结束之后,我们几个朋友热烈地讨论了一晚上,各自站队也各抒己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一句是“也许我们司空见惯的,正是外国人所稀罕的”,另一句则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脚步,不以《长城》的口碑为转移”! 最后,祝中国电影蒸蒸日上,越来越好。快来第一个点赞吧~写评论发布热搜好文<div class="name" data-v-668b年将要上映的电影都在这里了!<span class="num" data-v-668b她是好莱坞胸最平的女演员, 却也是世界上最性感的女人<span class="num" data-v-668b宣萱确定参演影版《寻秦记》,与古天乐再续荧幕前缘?<span class="num" data-v-668b唠叨两句《灭霸1》<span class="num" data-v-668b严重警告:别吃兔兔!法国素食美女生吞兔肾变成食人魔<span class="num" data-v-668b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用户举报热线: | 单位: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安化路492号苹果/安卓/wp
积分 126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609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涂鸦板,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显身卡, 匿名卡, 金钱卡, 抢沙发, 变色卡,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置顶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变色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尴尬签到天数: 18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
本帖最后由 ldjdkj 于
22:11 编辑
& && & 附文提要:中国现在又一次陷入一种国际张力状态。怎么办呢?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接受国际体系、谨行国际规则,才能真正融入世界,作别自闭的“天下秩序”观。此话题来自10月中,共识传媒与日本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一场日中有识之士的对话,主题为:“中国现状与课题”。参与对话的学者有: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刘澎、上海师大历史系教授萧功秦、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任剑涛、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雷颐、中央党校教授周为民、经济学家华生。& & & &
& & 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到了近代都走向陨落。历史上,这四个国家都曾有过长时期的农耕经济,也都与流域有关。
& & 上述几个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被破坏了。这些古文明衰亡的教训表明,某一区域的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该系统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时空状态。在该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地域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生态环境发展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与更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随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文明得以延续与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并缺乏进步与更新的动力时,变化了的生态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区域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换言之,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古文明消失的教训值得人类对长期以来沿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今天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看,人类只有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陈雪洁:《从自然生态环境看古文明兴衰》)这是一个方面。
& & 此外,陈嘉映先生认为:中国比较早的时候的文化比较一般是用。“夷夏之辨”这样的说法来进行的,什么是华夏文化,什么是蛮夷。&&某种意义上蛮夷就是没文化,华夏就是有文化.文化就是用华夏去化蛮夷。&&一般说起来在鸦片战争之前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基本上中国人都没有怀疑。认为中华文明、华夏文化是文化,是最高的文化,最好的文化,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是想当然的事情。所以,乾隆皇帝对马嘎尔尼说:“泱泱大国,天下敬仰,万方朝拜,无所不有”。这在乾隆看来,是大清国体的昌盛之本。即使是到了八国联军把八旗子弟打得屁滚尿流,也还是撑着脸皮大喊:“差的只是器物”。西方则不完全是这样。比如,希腊人也跟中国的古人一样,把自己看做是文明人,把周边的民族看作是barbarians(野蛮人)。&&但是希罗多德,他在《历史》,也叫《希波战争史》这本书里头也说到希腊的文明、文化是最好的,但是他这个最好很大程度上是在跟别的文化比较了之后得出的。&&这跟中国有点不一样,我刚才讲了中国入不是在比较了之后觉得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而根本就是把中国文化是最好的当做不言自明的(当然这种心态和看法,最近一个半世纪以来是强烈地改变了)。&&&&17世纪开始,西方已经开始迈入近代国际社会,英国作为第一个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马夏尔尼访华想要和中国通商,但后来灰头土脸的回去了,主要的争端是为了一件事情。&&按照天朝的规矩,马嘎尔尼见到乾隆要双膝跪拜,但他没有这个习惯.他作为英王的代表也不能向外国的国王下跪,没有这个道理。表面上,为了这个细节双方反复地争论,最后马嘎尔尼回去了。实际上,乾隆认为他很得体的达到了闭关锁国的目的,但他没有意识到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失去了进入国际大家庭的最后机会。所以,有人认为封闭的农耕经济文化是国家落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无道理。
& & 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日本的“出亚入欧”与中国的“东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乾隆对英王赠送的四轮马车嗤之以鼻,此后慈禧对李鸿章搞来的火车斥之“不成体统”的原由与乾隆的愚昧如出一辙:天子天母不能坐后面,即使车马出行,大清的马车夫也是要在下面走的。全然不想英王的炫耀:“轮子上的弹簧钢板世界一流”。所以,这个谈不拢的故事只能用“关公战秦琼”做结论。东西文化中的“世界观”就是对不上茬。
& & 可见,任剑涛先生所言极是: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人有自己的国家观,也有自己的国际观,但唯独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中国人的自我定位有密切关系,在整个古代社会,中国人对自己的定位里,暗含了文化的自恋、政治的自负和经济的自我赞许,我们把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了。许悼云对中国文化讲过一句好玩的话,他说中国文化有三原色,一个是亲缘团体,一个是精耕细作,还有一个文官制度,这是中国三大特色。 有人说中国文明是全世界的文明中惟一一支没有中断的文明,西方文明的蜕变比中国文明是明显一点,促是这也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特点,它通过蜕变来保持文明的延续发展,我认为这也和西方游牧经济的开放性有点关系。现在的欧盟,你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差不多就像上下班打个卡那么方便,何况人们相互了解呢?我想,这一点从大陆游客到外国旅游多不受待见来看,也是一个佐证:泱泱大国之小民没有“入乡随俗”的世界观 。
& & 最后,中国独有的士大夫政治文化造就的传统文化中,缺乏对纯知性的追求。正如陈嘉映所言:西方从占希腊开始就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纯粹智性的追求,对无关利害的真理的追求。&&有很多例子。&&比如有一个关于阿基米德的传说,讲罗马人攻占叙拉古,阿基米德正在沙盘上画一个圆,罗马土兵打进来的时候,他护住沙盘,说:“不要动我的刚”这个故事不管是不是真的,都只有在希腊传统中才会有,在西方传统中才会有。中国的李时珍、徐霞客或者蔡伦没有牛顿那样的官方认可(皇家科学院院士),终了不过是一介草民。这在体制上无疑就造成了自然科学人才只能在信息封闭的环境下生长。别说世界观了,一听“蛮夷”就头痛的大清王朝压根就不想与洋人来往。当然,现在人们都知道要融入世界的道理。但是当我们沉湎在国学的意境中孤芳自赏时,总也要时不时醒来环顾一下身边的世界才好,且不说懂规矩,之少也要晓得一些“入世随俗” 的道理不是吗?总不能象刘姥姥一进大观园左右环顾不知所措那样“开拓市场”是吧?
& & 如果说中国文化传统不像西方传统中那样富于纯智性追求,不是说中国人没有理性精神.中国人不科学。我想说中国在“理性”这个词的一般意义上不比西方人缺少理性。中国人是更加重理性的。&&中国人当然更不缺聪明和技术,在两千年中中国的技术不说比欧洲更发达,至少是不差。&&但是中国人始终没有理论兴超,中国人的理论都是闹着玩的.这个不但历史上这样,到今天也是这样,从阴阳五行理论到宋明新儒学的理论,都是闹着玩的,没有当过真。&&我们这一两代人给世界文明增添了什么我不知道,但是你要问理论,我敢说的确是没有增添什么。&&人家有一个人类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我们就去做田野研究,作为人家的理论的一个例证。我的一位老师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毕业的高材生,49年鼎革之后就没有再接触过经济学,只是到了改革开放10年折后,才猛然发现:“斯人竟会日语!”。此后回想起当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这件事,才猛然开窍:马未都讲,“历史只有一个残存的道理。”这等文化哪里会有什么可值得赞许的世界观!所以在国学的推崇中要有点自省的精神,只有这样中国真正才能融入世界,毕竟世界是多样的,精彩的,并且与中国的“家规”有所不同。
& & 啰嗦半天无非是想引出真经来,高见还看所附的任先生高论。列位不妨也想一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道理。
 附:&&任剑涛:中国的国际认知(节选)http://www.21ccom.net/articles/world/zlwj/03.html& && &近代以来,中国的国际认知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结构性变化。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人有自己的国家观,也有自己的国际观,但唯独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中国人的自我定位有密切关系,在整个古代社会,中国人对自己的定位里,暗含了文化的自恋、政治的自负和经济的自我赞许,我们把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了。就拿国家的地理位置来说,从“中国”这个自我称谓,就可以看得出这种骄傲——我们是中央帝国,其他国家都是周边国家。其实,这是古代中国人在地理上的一种误会。但这种误会导致中国人在建构社会文化和政治文明上的一系列自恋情结,由此塑就中国人自认的文化领先全球的辉煌意识,因而自称是中华帝国。  如果说中国人这样的两重自我认知仅仅是对自己的定位,而不是对其他民族的小视,那么并不妨碍中国的长期发展。因为,每一个民族为了提高自己民族的凝聚力,都会有自恋的倾向。我想,大和民族同样会有这样的自恋倾向。但麻烦的是,当中国以这样的地理定位和文化定位来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在古代时期,就会带来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国家优越感,这从中国建立的源远流长的“朝贡体系”可以获知。  在朝贡体系中,中国人位于天下体系的中心位置,居于世界中心。由于自认创造了世界上最辉煌的文化,因此,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朝贡就是天经地义的。这个制度在西周的“五服”建制中成熟。那时我们就构想了以五百里为一个圈层,逐渐再以五百里向外扩大一个圈层,最终形成两千五百里范围的朝贡国际体系。今天看来,这个体系实际上是某种虚构的产物。譬如说在朝贡体系里,圈层最紧密的有越南、朝鲜等国。在中国人自己建构的这一朝贡体系中,日本也是核心成员之一。但是根据朝贡史的研究,真正对中国古代帝王政权朝贡的,朝鲜是定期的,关系比较紧密,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也比较明确。越南也有不定期的朝贡。本来在这个朝贡体系里日本是一年一贡的,但是日本几乎没有贡。不过这并不妨碍中国人坚信自己的朝贡体系对它整合天下秩序所具有的效用。直到西方人建立了世界体系,也就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它们以现代市场拓展、土地征服和民主政治逐渐建立而构成的这个现代世界,成为摧毁天下体系的一个强有力的新体系。中国人对这个新体系感到十分陌生。我们完全无法接受一个建立在非道德基础上的、以所谓物质文明为奠基,以军事文明作为力量支撑,以现代的个体化道德作为后盾这样一个崭新体系,这个体系对中国人而言完全是一个异己体系。  天下体系和世界体系的接触是以悲剧开始的。两个世界的接触,本来是以贸易以及双方的相互羡慕为起点的。比如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的时候,对中国的富庶,财富的积累,行政管理的井然有序,印象极为深刻,十分羡慕。所以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时候,像伏尔泰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国是极为赞赏。但问题在于,天下体系和世界体系遭遇的时候,两个体系所秉行的接触规则是大不一样的,这就必然导致很大冲突。中国人的优越感,一直维持到十八世纪末。1792年,马戛尔尼来到中国,当时的中国皇帝还认为他只不过是来自于英吉利的“海夷”(海上来的野蛮人),到中国来是朝贡的。因而两国人士之间发生诸多分歧,为英使如何下跪,便商讨了漫长的时间。马戛尔尼这样一个事件表明,开始英使试图促成两个世界的和平通商,但是中国因为自己的政治尊严很难接受这件事情。好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出现悲剧事件。中英的贸易仍然在持续。最初的贸易,中国输出茶叶、香料、丝绸等等,中国这些特产让英国人迷醉,结果让他们在全世界掠夺的黄金白银哗哗地流向了东方。于是英国人想方设法把贸易逆差变为顺差,鸦片贸易的大幕就此拉开。
总评分:&论坛币 + 20&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 |主题: 14, 订阅: 0
感觉任去北京后有点左转。
总评分:&论坛币 + 20&
本帖最后由 ldjdkj 于
15:07 编辑 cqyy6356 发表于
感觉任去北京后有点左转。他提的这个问题很好,是中外史学界重点关注过的大事件。他讲的马嘎尔尼来华谋求中英通商的经过。是在西方列强尚无意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之前的事。那时的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欧洲国家已经建立了现代经贸体系。国际贸易应经是常态。在西方世界,对大清帝国的闭关锁国感到不可思议。史学界认为,马嘎尔尼的这次访华是中国迈入现代国家的最后一次机会。而乾隆皇帝根本就没意识到马嘎尔尼是代表英国ZF的国事访问团而是认为英国是派使者来朝贡的。马嘎尔尼访华失败后,英国彻底看清了大清帝国的无知和衰败,这就奠定了英国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的决心。这个故事出自颇有史学价值的书——《停滞的帝国》,建议经济学人不妨一读。
现在比较之后,依然还是认为中国文化才是最好的
聚财宫 发表于
现在比较之后,依然还是认为中国文化才是最好的不是中国文化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中国如何融入世界的问题。如果你认为中国文化是“泱泱大国,万方朝拜”,那么结果只能是“乾隆赶走英王特使”——各走各的路。“在全球化时期,不是你想不想全球化,而是你怎样在全球化中生存(弗里德曼)”。
ldjdkj 发表于
不是中国文化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中国如何融入世界的问题。如果你认为中国文化是“泱泱大国,万方朝拜”, ...那里是你说的融入问题,中国是要建立全球新秩序
ldjdkj 发表于
不是中国文化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中国如何融入世界的问题。如果你认为中国文化是“泱泱大国,万方朝拜”, ...你这些话让我想起了刻舟求剑
修养室 发表于
那里是你说的融入问题,中国是要建立全球新秩序祝你成功
聚财宫 发表于
你这些话让我想起了刻舟求剑不要把文化与国际秩序搞混了,WTO\TPP是不考虑中国文化的。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谈自己的世界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